估值250億美金的屈臣氏是如何煉成的?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30/57490.html
近日,據香港明報報道,李嘉誠旗下的和記黃埔集團(以下簡稱和黃)旗下的屈臣氏即將分拆上市,估值高達250億美元(約1950億港元)。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數據顯示:截止到目前屈臣氏這一員和黃系的主力“大將”2012年實現銷售收入1,490億港元(合192億美元),同比增長4%,而2013年上半年實現銷售收入757.6億港元(合97.6億美元)。除了這麽耀眼的數據之外,這家全球頂級的美容護理產品零售巨頭在中國市場也是難遇對手。2011年,屈臣氏在中國內地突破1000家店,2013年屈臣氏第1500家店在安徽開業,從而完成了中國區市場從一線城市到四線城市的覆蓋。這家“兇猛”的零售美容業“巨頭”誕生於中國,不過令人驚訝的是,其創立者是一名外國友人。大約在1828年,有一位叫A.SWatson的英國人在廣州開了家西藥房,取名廣東大藥房。1841年藥房遷到香港,並根據粵語發音將公司名譯為“屈臣氏大藥房”(A.SWatsons&company),這就是屈臣氏的由來。這個以藥店經營起家的公司至今仍保留著這一特色。隨後,這家老牌企業在1981年被李嘉誠旗下的和記黃埔收購,成為和記黃埔的全資子公司,隨後將業務擴展到保健產品、美容產品、香水、化妝品、食品、飲品、電子產品、洋酒及機場零售業務等多個類目。而在1989年,屈臣氏才在中國北京開出第一家店,之後若幹年,相較於屈臣氏在全球領域依靠資本鐵蹄完成國際化擴張,在國內市場屈臣氏真正的起步開始於2004.。那麽人們不禁要問這個零售巨頭到底有何擴張的秘密,讓它能夠擁有250億美元的身價?第一張王牌:戰略控股和並購理解李嘉誠商業策略的人都會明白,李嘉誠旗下的長實系和和黃系都以兇猛的擴張和並購著稱。而其旗下的屈臣氏也有著鮮明的烙印,在成長為全球頂級的個人護理用品零售店之前,屈臣氏經歷數次的資本“西征”。2000年,屈臣氏西征歐洲,收購英國Savers連鎖店;2002年向東,收購荷蘭Kruidvat集團;2004年,成功收購拉脫維亞Drogas公司,此舉標誌著屈臣氏進軍波羅的海國家市場並初戰告捷;2005年,李嘉誠斥巨資近55億港元收購法國最大香水零售商Marionnaud的控股權,這是屈臣氏首次在歐洲大規模的擴充自己,使屈臣氏在歐洲重點發展戰略得到有效的執行。歐洲由於經濟發達,中產階級聚集,這樣的消費者規模正好吻合屈臣氏的消費定位,如此的一項大型並購行動不但使屈臣氏的營業網點增加了1300家,而且營業規模超過100億港元。這一次並購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屈臣氏通過並購的方式終於順利的進入歐洲主流生活圈。也正式進入世界主流經濟圈。同年屈臣氏收購總部設於聖彼得堡的保健及美容產品連鎖店SpektrGroup。這項收購讓屈臣氏的全球業務伸展至俄羅斯,進一步鞏固了其作為全球最大個人護理、美容零售商的地位。屈臣氏資本鐵騎繼續橫掃歐洲,2006年,屈臣氏把烏克蘭唯一全國經營的保健及美容產品連鎖店DC的65%股權收入囊中。當然,在歐洲銜枚疾進的過程之中,屈臣氏也並沒有忘記自己的大本營――亞洲和中國市場。在與香港地理位置相近的東南亞,屈臣氏還是依靠最為擅長的並購策略。據公開資料,屈臣氏2003年收購菲律賓某知名藥品零售企業;2004成功收購拉脫維亞著名Rota公司旗下大型零售連鎖企業―DROGAS公司,2005年還收購了英國MerchantRetail香水連鎖店馬來西亞ApexPharmacySdnBhd藥店。第二張王牌:借力商業地產對於中國這個代表未來的市場,沒有人會放棄。與傳統的零售巨頭進軍中國大陸市場依靠獨立行軍策略不一樣,屈臣氏善於合作。在大陸市場,與商業地產商的捆綁合作無疑是最快的行進路線。在中國大陸,同中國商業地產巨頭萬達集團和中糧的合作讓屈臣氏如魚得水。在零售業之中,快速的擴張一方面依賴於良好的現金流,另一方面,你需要有足夠多的商業廣場,而與中國地產巨頭的合作讓屈臣氏享有優先進駐權,同時大量節省了選址的時間,這樣就解決了零售業擴張的第一大瓶頸。而這種借力隨著中國消費的逐漸下沈,愈發顯示出屈臣氏的遠見。在二三線城市占住市場之後,讓後來者如萬寧、嬌蘭佳人等采用相同模式的企業缺乏足夠多的位置和它競爭。在三四線城市,真正適合城市綜合體業態生存的地域一般很難超過兩個CBD,誰先擁有這樣的優良地段,誰就基本搶到先機。2010年前,屈臣氏中國的店面數量都只維持在500家以下;2010年開始,屈臣氏啟動了中國市場的二次擴張,2011年開了第1000家店,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是,這一年,屈臣氏在全球突破了一萬家店。兩年之後,屈臣氏就在中國突破了1500家店面,每年平均新開250家店,第三張王牌:從渠道商到渠道品牌商當然,屈臣氏的成功並不只是依賴資本。自有產品,是所有已經構建完整供應鏈和品牌溢價的公司的最大殺手鐧。而早前在商界評論網的《麥德龍Vs屈臣氏:零售業革新者》文就中就認為屈臣氏最大的創新在於,擁有了穩定客流與品牌美譽度後,整合上遊供應鏈資源,在自身店面內不斷推出自有品牌的系列產品,實現了由單純渠道商向渠道品牌商的轉型。渠道品牌商的經營優勢顯而易見:傳統的零售渠道困境在於,由於處於價值鏈的最後一環,表面看起來風光,但是受制於歐洲大品牌化妝品的持續強勢,導致終端利潤並不太高,另一面由於本身店面數量不夠多,市場集中度並不太高,無法倒逼供應鏈,同時受制於互聯網時代渠道扁平化的擠壓,生存困境艱險。而屈臣氏用超過百分之二十五的自有品牌商品改變了這個局面:自有商品最大的價值在於自己掌握了定價權,擁有自己的渠道,無需損耗中間成本,不存在渠道讓利,外加本店中已有的成熟產品,讓自己進可攻,退能守。在世界範圍內,運用這個策略到爐火純青的顯然非零售巨頭沃爾瑪莫屬。而在國內,類似寶島這樣的眼鏡渠道商也是靠自有產品獲取高額利潤。歐美市場中40%以上的商品為零售商自有品牌,屈臣氏是這種策略的中國拓荒者。第四張王牌:個人護理專家的定位與產品組合屈臣氏產品組合策略也是相當成功。相較於國外的bodyshop這樣的身體護理產品的定位,屈臣氏的定位非常明確,就是其個人護理專家的形象的確立。這並只是一句口號,它的產品組合可以看出其差異化。屈臣氏藥品占15%,化妝品及護膚用品占35%,個人護理品占30%,剩余的20%是食品、美容產品以及衣飾品。所以這種獨特的產品結構讓它實現了差異化的跨界定位。如果只是單純的定位為化妝品集合店,那麽藥品、食品、美容這系列產品就會被剔除出店面,而事實上是購買化妝品的用戶同樣擁有很大的需求在其他個人護理上,尤其是女性其實用戶,是有很大的需求希望能夠一站式購物的,這種差異定位策略讓屈臣氏能夠超脫於單純的化妝品終端商的紅海廝殺。作為品類的創新者,屈臣氏的做法就成為行業標準。競爭者掃描:萬寧當然,目前在中國市場一騎絕塵之勢的屈臣氏並不是沒有競爭對手,萬寧已經在中國陪伴屈臣氏很久了。萬寧和屈臣氏定位相似,甚至於在開店策略上都使用了追隨策略,萬寧母公司是老牌英資企業怡和集團屬下牛奶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後者分別在倫敦、百慕達及新加坡三地證券交易所上市,是亞洲最大的零售企業,據公開資料顯示:
在內地,牛奶集團擁有7-11便利店和星巴克咖啡兩家全球品牌在華南的授權經營權,目前在廣東分別開設585家和87家門店.,不過由於落後屈臣氏10多年才進入中國市場,這導致其與宿敵的競爭之中並不太占優。競爭者掃描:本地化妝品商嬌蘭佳人自2005年至今已開出153家門店;以廣東珠三角地區為競爭主戰場的深圳千色店至今也開出200家門店;而在接受紅杉資本投資後,上海歌詩瑪預計2011年達到500家。而更多地深耕於本地的化妝品店也在逐漸崛起,這也會成為屈臣氏新的威脅。競爭者掃描:網購以天貓、樂蜂、聚美優品為代表的本土化妝品B2C的沖擊,也是屈臣氏需要警惕的。尤其是今年以來,天貓上化妝品淘品牌等新的品牌不斷崛起,極大地沖擊線下實體店。屈臣氏不依賴於價格而生存,但是面對網絡價格和成本殺手,不得不睜大自己防禦之眼。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王靜靜 | 編輯:luhaitian | 責編:韋
【案例】法鬥士:法律垂直搜索煉成記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307/59297.html法鬥士垂直搜索 緣起許開辰的互聯網種子
我在創辦法鬥士之前,曾是歐華事務所的合夥人,真正促使我從一個相對比較傳統的領域走出來,開始致力於法律電商發展,源於我心中早已留下的一顆互聯網種子。
歐華事務所是一家外資事務所,我本人也是一名美國律師。 我06年回國後,個人所負責主要法律業務也大多集中在風險投資私募股權這一塊,此時國內互聯網經歷了2000年泡沫之後,在06年正是互聯網項目高速發展的時間點,我也就有幸做了不少的互聯網項目,這給我留下了一顆互聯網創業的種子。
觸及到了互聯網上一些案子,也看到了一波又一波互聯網創業,也看到創業屌絲的不容易,然後心裡也開始有了想在互聯網行業做點事情的想法了。互聯網作為一個從來就沒安分過的行業,長期地跟進互聯網方面的案宗,不管之前是否是互聯網從業人士,在互聯網氛圍的長期渲染下,也或多或少會產生很多互聯網創業的衝動。
選擇2013年做法律電商的兩大原因
選擇在去年開始做法律電商,有兩個原因。1、法律和互聯網的交集變得越來越多,就拿小謙你之前文章中有提到過的legalzoom來說,legalzoom當初要IPO上市的時候,應該是2012年年底的時候。我差不多也是在哪個時候關注法律電商這塊的,對此也有了創業的想法。
而另外一個方面就是,我和投資人比較熟,和對方溝通的時候呢,他們也覺得這樣的模式不錯。他們表示只要我感興趣的話,他們可以來投一筆錢來支持。考慮了一番之後,也覺得這是個機會更是一個挑戰,最終就還是決定創業了。
為什麼要做法律垂直搜索引擎?
有人認為互聯網在多年的發展中,立法還不夠完善,互聯網法律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但其實對於這樣的看法,我覺得法律電商本身和互聯網法律沒有太大的關係。就好像說中國食品監管的法律還有待提高,但這並不妨礙你在網上賣食品一樣,我認為這是兩碼事。
我們目前更多的是將法律看做是一個商業,是作為一個行業與互聯網的結合。至於我們為什麼是做一個垂直搜索,外界還有認為我們就是法律界的去哪兒的說法。我覺得我們不僅和去哪兒有點像,和大眾點評、融360都有很大的共同點。其實我感覺大家都差不多,幾乎都是為了幫助用戶尋找服務商。在選擇垂直搜索這樣的一個模式之前,我們也比較了幾種模式,覺得從垂直搜索切入更有可能,從我們自己的角度來講比較好,比較容易切入。
我們看了比較早期一點的門戶資訊型,也討論了一下中國式的legzoomm,但最終採用了一種垂直搜索的模式。因為個人用戶覺得找律師難,律師找客源難,要解決信息不對稱,不透明,互聯網搜索是一個很好地解決此類問題的渠道,所以我們最終選擇了這個類似於去哪兒的模式,作為切入點。
法鬥士比之去哪兒,區別在何處?
雖然我們和去哪兒一樣,都算是垂直搜索引擎,但其實在產品上我們肯定也是會有區別的。我們和去哪兒的行業不同,就算去哪兒他自己的酒店也會有所不同。比如酒店業務,酒店業務是高度標準化的,他的核心價值無非就是一個比價的功能,那麼從另一方面講,酒店標準化也需要從星級,價格,風格來點評。相對來說更不標準的就是大眾點評,但我覺得這不妨礙他作為搜索引擎的共性吧。
所以我們和去哪兒比,是我們的標準化程度不如機票酒店標準,所以我們提供的服務當中,比價只是其一,而不是唯一,我們也可以幫助用戶多個維度決策,瞭解律師。
(創業家&i黑馬註:許開辰曾是黑馬導師莊辰超的律師,而法鬥士網最早獲得的投資來自於清流資本的100萬美金的天使投資。清流資本的投資人中就有莊辰超。)
法律電商服務有品牌溢價空間 大眾點評和騰訊聯姻正在啟發法律電商
此前大眾點評和騰訊聯姻,轟動了整個地圖O2O,並且對電商們的團購優惠業務造成了巨大的衝擊。此刻,也正在提醒很多行業,精神層次的服務因為擁有更大的溢價空間,可能要比團購優惠這類實打實的物質層次體驗,更能幫助企業生存下來,這樣的啟發也同樣值得法律電商業界眾多企業學習。
機票是高度標準的,其實我覺得律師還有很多的非價格的因素,與客觀衡量的標準。就好像我去挑選一個律師,肯定是看經驗,看職位,專長的什麼。核心的是說正像你說的得想京東和淘寶一樣,不用在線下見面的,我覺得法律離這一點還遙遙無期。所以我們的目標只是幫助用戶更好的找到律師,然後對價格還有一個衡量,最終選定用戶要的服務,最終還是線上和線下的一個過程
法律電商做律師參考體系很有必要
人們在選擇律師的時候,本身對律師會有一定的評判體系,法律行業走上線上之後,如何讓人們對於網上的律師也有一套律師參考體系,很有必要。
我們也是在做律師的,把資質這些信息用普通用戶用戶,可以理解的方向加入。另外我們也有一個大眾點評的垂直星際制度,但大眾點評主要是UGC,用戶點評對我們來說只是一個方面。但因為我們的專業服務和大眾點評還是有差別的,我們還需要考慮一些硬件條件,比如說他的職位,從業經驗。我們也有一個算法,其中也有考慮到線下一些資質上的一些因素,我們會考慮他的教育背景,畢業院校,學位、就職的律師事務所的規模,職位,乃至從業年限。「是否是政協委員,人大代表」等社會關係,也是一個維度。我們當然是希望我們的評星可以幫助用戶做出抉擇。
傳統+互聯網是法律電商團隊的標配
創業是需要團隊作戰的,選擇一個良好的創業團隊組建模型,在創業當中也是非常重要的。而團隊組建完成之後,如何互相學習互相參考互相爭議,漸漸磨合也是很多創業團隊頭疼的問題。
無論是說互聯網結合傳統也好,改造傳統,還是要顛覆傳統。我覺得說這兩方面都是不能或缺的。當然如果是大眾化的,那就例外了。像法律醫療這些領域,我相信是一個好的搭配是有行業內的人,傳統團隊也能夠看到傳統和互聯網的結合吧,那麼更多的就是需要一個磨合的過程,所以我覺得要更多的秉承開發和學習的心態學習。因為你很多互聯網的東西都不懂的,你可以覺得你在你熟悉的行業中認為是理所應當的事情,但現在互聯網中可能就是錯誤的。同樣的是,互聯網也需要去改變一些,一套方案不可能使用所有的行業,及時大眾點評的評星做的不錯,但要從技術服務類上升到專業服務類,還是需要考慮到不同行業的特色的,是一樣的。或者說從商業模式上講,所以互聯網專家和傳統行業,需要互相學習,設計產品的是,都需要更多的吸取對方的已經。我們也以後爭議,但對於我來講是一個學習的思考的過程。
法律電商平台必須學會平衡律師和用戶的關係
法律垂直搜索引擎,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在做一個做律師和用戶資源對接的平台,需要維繫用戶與律師之間的平衡。此刻法律垂直搜索就成為了一款考驗是否公平的秤,在平台運營的過程中,也許在維繫平衡上會有一些經歷值得分享。
在保持資源平衡的過程中,我們是需要不停得去調整的,因為你是一個平台,並不止一方,是三方。你有用戶、律師和平台,當然從更多的角度來講,我們是希望各方面的利益是一致的,也就是說我作為平台,我們能夠幫助用戶找到合適的律師,也可以幫助用戶找到合適的客源,大方向是這樣是一致的,在細節上,是需要堅固各方的利益,因為三方缺失一方就玩不起來了嗎,很多都需要考慮、權衡、取捨的。
因為流量獲取成本高,轉化率低,客戶二次尋求服務的機會小等因素,整個法律電商行業的市場規模都未能做大,這也在一定程度大大的阻礙了國內法律電商的發展。不斷的打破這種的束縛,需要讓整個行業影響力不斷加強,也需要做點事情通過媒體的報導,讓更多的用戶接受法律電商的服務,逐步形成法律電商品牌。
我們有推出公益專題,公益專題旨在公益幫助開展社會法律案件。就拿打假鬥士方舟子和林志穎因「愛碧麗」膠原蛋白飲品引起輿論爭議來說,我們公益打官司,就是我們讓更多的用戶瞭解到法律電商和我們法鬥士的機會。
法律電商行業的市場規模整體上不夠大,在各家法律電商在模式、運營、團隊上都沒有太大差異性的情況下,共同擴大行業影響力,增大行業的市場份額,可能會是當前法律電商們應該思考的發展方向。如果你也對法律電商感興趣,歡迎與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