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評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所涉旅遊板塊內容 作者:薛蓓蓓團隊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給予旅遊行業的論述篇幅為近五年之最。分別從已取得成績、培育新消費增長點、辦好O2O產業、大力發展服務業等四個方面提及。這是過去未曾出現過的熱度。2015年旅遊行業獲得的支持力度將可能超預期。 投資線路: 1、持續看好在線旅遊產業鏈(騰邦國際,等); 2、看好年內主題性投資機遇,如迪士尼(錦江股份、宋城演藝、中青旅等)、體育旅遊、冬奧等; 3、看好國企改革投資主線,關註國企改革背景下國有景區資產的證券化及重組混改提效。 詳見年度策略報告《行業內外變革加速,“新中國”帶來三重投資機會》,以及國企改革專題報告《社會服務行業國企改革手冊》。 ![]() ![]() ![]() ![]() ![]() ![]() 一、近五年政府工作報告涉及旅遊板塊內容 (一)2015年 1、2014年工作回顧 人民生活有新的改善,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8%,快於經濟增長;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9.2%,快於城鎮居民收入增長;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232萬人;6600多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得到解決;出境旅遊超過1億人次。改革開放有新的突破,全面深化改革系列重點任務啟動實施,本屆政府減少1/3行政審批事項的目標提前實現。 2、2015工作重點之“協調推動經濟穩定增長和結構優化” 加快培育消費增長點。鼓勵大眾消費,控制“三公”消費。促進養老家政健康消費,壯大信息消費,提升旅遊休閑消費,推動綠色消費,穩定住房消費,擴大教育文化體育消費。全面推進“三網”融合,加快建設光纖網絡,大幅提升寬帶網絡速率,發展物流快遞,把以互聯網為載體、線上線下互動的新興消費搞得紅紅火火。建立健全消費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召回制度,嚴肅查處制售假冒偽劣行為,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擴大消費要匯小溪成大河,讓億萬群眾的消費潛力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 服務業就業容量大,發展前景廣。要深化服務業改革開放,落實財稅、土地、價格等支持政策以及帶薪休假等制度,大力發展旅遊、健康、養老、創意設計等生活和生產服務業。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加強大型農產品批發、倉儲和冷鏈等現代物流設施建設,努力大幅降低流通成本。 (二)2014年 1、2013年工作回顧 我們推動開放向深度拓展。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探索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打造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與瑞士、冰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實施穩定外貿增長的政策,改善海關、檢驗檢疫等監管服務。成功應對光伏“雙反”等重大貿易摩擦。推動高鐵、核電等技術裝備走出國門,對外投資大幅增加,出境旅遊近億人次。開放的持續推進,擴大了發展的新空間。 2、2014年重點工作之“增強內需拉動經濟的主引擎作用” 把消費作為擴大內需的主要著力點。通過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費能力,完善消費政策,培育消費熱點。要擴大服務消費,支持社會力量興辦各類服務機構,重點發展養老、健康、旅遊、文化等服務,落實帶薪休假制度。要促進信息消費,實施“寬帶中國”戰略,加快發展第四代移動通信,推進城市百兆光纖工程和寬帶鄉村工程,大幅提高互聯網網速,在全國推行“三網融合”,鼓勵電子商務創新發展。維護網絡安全。要深化流通體制改革,清除妨礙全國統一市場的各種關卡,降低流通成本,促進物流配送、快遞業和網絡購物發展。充分釋放十幾億人口蘊藏的巨大消費潛力。 (三)2013年 1、過去五年工作回顧 城鎮居民每百戶擁有家用汽車21.5輛,比2007年增加15.5輛;旅遊、文化消費大幅增加。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我國制造業規模躍居全球首位,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3.4%,成為國民經濟重要先導性、支柱性產業; (四)2012年 1、2012年主要任務之“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是我國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根本立足點,是今年工作的重點。 著力擴大消費需求。加快構建擴大消費的長效機制。大力調整收入分配格局,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完善鼓勵居民消費政策。大力發展社會化養老、家政、物業、醫療保健等服務業。鼓勵文化、旅遊、健身等消費,落實好帶薪休假制度。積極發展網絡購物等新型消費業態。支持引導環保建材、節水潔具、節能汽車等綠色消費。擴大消費信貸。加強城鄉流通體系和道路、停車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改善消費環境,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2、2012年主要任務之“努力提高對外開放的質量和水平” 支持香港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地位,建設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支持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閑中心,推進橫琴新區建設,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 (五)2011年 1、2011年工作重點之“進一步擴大內需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 積極擴大消費需求。繼續增加政府用於改善和擴大消費的支出,增加對城鎮低收入居民和農民的補貼。繼續實施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政策。 加強農村和中小城市商貿流通、文化體育、旅遊、寬帶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大力促進文化消費、旅遊消費和養老消費。推動農村商業連鎖經營和統一配送,優化城鎮商業網點布局,積極發展電子商務、網絡購物、地理信息等新型服務業態。 二、歸納點評 歸納近五年(2011至2015)政府工作報告中涉及旅遊板塊的內容,總結出以下特征: 1、旅遊行業取得長足發展; 2、中央政府持續地強調發展旅遊產業對於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性。不論是2014年之前的“擴大內需”還是今年的“加快培育消費增長點”,報告始終將旅遊作為重點領域; 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給予旅遊行業的論述篇幅為近五年之最。分別從已取得成績、培育新消費增長點、辦好O2O產業、大力發展服務業等四個方面提及。這是過去未曾出現過的熱度。 三、投資建議 旅遊產業順應“鼓勵大眾消費,控制三公消費”的大背景;同時旅遊是天然的O2O產業;旅遊與健康和養老產業緊密聯系。基於此我們認為2015年旅遊行業獲得的支持力度將可能超預期。 1、持續看好在線旅遊產業鏈(騰邦國際,等); 2、看好年內主題性投資機遇,如迪士尼(錦江股份、宋城演藝、中青旅)、冬奧會申辦; 3、看好國企改革投資主線,關註國企改革背景下國有景區資產的證券化及重組混改提效。 詳請參閱我們的年度策略報告《行業內外變革加速,“新中國”帶來三重投資機會》,以及國企改革專題報告《社會服務行業國企改革手冊》。 風險提示:政策推進進度低於預期;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的風險;經濟周期影響的風險;市場競爭風險;重組進程不達預期。 (來自華泰餐飲旅遊) |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李超 馳援中鋁4個多月,葛紅林的白頭發多了很多。4個多月前,這位鋼鐵系統出身的研究型高管主政成都10多年。回歸商界之後,全國人大代表,中鋁董事長葛紅林向經濟觀察網記者坦言,“管理一座城市和管理一個企業角色完全不一樣,對企業來說,每一步都涉及到生與死的問題”。
葛紅林的壓力來自於中鋁的業績。此前,中鋁旗下上市公司中國鋁業(601600.SH)發布業績預告,2014年全年預虧163億元,此次虧損規模也一舉打破了國內A股上市公司的虧損紀錄。
在入主中鋁的最初,葛紅林忙於在各地分公司調研了解情況,但對於有行業研究背景的他來說,這並不是什麽複雜的問題。此後,葛紅林開始為了完成中鋁2015年本質脫困努力,在入主中鋁的幹部大會上,葛紅林亦承諾,“將努力完成這個目標”。
這意味著,2015年將成為葛紅林帶領中鋁扭虧的元年。
沒有讓人等太久,葛紅林很快拿出了自己的藥方。根據經濟觀察報此前的報道,在中鋁2015年幹部大會上,對於2015年的結構調整計劃,葛紅林形象地用“加、減、乘、除”四則運算形容。
具體來說,做加法,堅持做強做優做精主業,加快培育新的增長點;做減法,淘汰落後,處置不良資產,止住“出血點”,減少“出血量”;做乘法,把創新驅動作為扭虧脫困和轉型升級的新引擎;做除法,做大分子,做小分母,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資本回報率。
葛紅林告訴經濟觀察網記者,“今年中鋁的業績一定會有大幅度的改善,我已經要求今年各個板塊不得虧損。”按照葛紅林的要求,從2015年開始,下屬子公司將按月按季完成經營目標,並逐月聽取板塊扭虧脫困進展情況的回報。
實際上,葛紅林對鋁業的現狀和發展方向有著清醒的認識。“目前,電解鋁確實存在過剩,但高端應用還是欠缺,以鋁代鋼是一個重要的方向。”葛紅林分析,“區分開來看,在移動物體中,以鋁代鋼肯定是一個趨勢,如軌道交通,包括一些新材料等;而靜物中,鋁的應用也在加強,關鍵是要做好鋁的深加工。”其中,“以鋁節木、以鋁代鋼、以鋁代銅等使鋁的應用領域不斷擴展”也是一個重要的方向。”
除了改進管理和加強技術創新,全球化的視野定位也是葛紅林主政中鋁提出的發展思路,特別是對中鋁來說,近些年的發展也一直飽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等因素的影響。“搞經濟要立足經濟全球化,一定要放到全球,要註意全球礦產資源的勘探和開發。”葛紅林告訴經濟觀察網記者,“中鋁的發展不僅僅在中國,包括生產要素的配置等都要放眼全球。”
“經濟危機來臨時,企業要堅持,比的是誰最後倒下。”葛紅林最後說道,“當處於經濟恢複期時,企業要找準路子,比的是誰最先站起來。”
北控水務(0371):BOT 新項目規模及其建設貢獻高速增長,帶動業績超預期; 兩地水務板塊的絕對龍頭,有望進一步享受估值溢價 作者:鄭嘉梁 凈利潤超預期,大幅增長65.5% 2014 年收入增長39.3%至89.3 億港元,其中水務運營與建造收入分別增長60.9%與21.7%,且技術服務的收入由於南京設計院的貢獻而大增138.7%至2.8 億港元。綜合毛利率為39.2%,與去年持平;其中水環境綜合治理毛利率由23%降至16%,乃由於13 年南明河項目的特殊情況導致當年毛利明顯升高,14 年未有該類項目存在;BOT 建設毛利率則由於會計調整,從此前的11%左右上調至24%。歸屬股東凈利增長65.5%至17.9 億,攤薄EPS 為20.3 港仙,全年擬派息7.8 港仙,派息率為37.8%。 新增水量凈額344.2 萬噸/日,其中194.4 萬噸來自於新簽BOT 期內新增水量總規模為465.2 萬噸/日,扣除出售的70 萬噸及洛陽PPP 項目對原有委托模式的替代後,凈增加水量為344.2 萬噸;其中56.5%來自於新簽BOT,規模為2013 年的3.57 倍,可見公司的擴張重心已由並購回到新建項目,同時可見在國家對水務行業的重視及大力推動下,各地方政府推出的新項目出現超預期的趨勢。截止2014 年底,公司在手項目總日處理規模達到2015 萬噸,運作水量新增196.7 萬噸達1145.3 萬噸。按照公司的五年計劃,2018 年達到4000 萬噸/日的總規模,即在14 年基礎上實現翻倍,因此15-18 年年均新增規模將為496.3 萬噸,我們暫時保守預計未來三年的新增日處理量為350-450 萬噸/年,其中55%左右預計為BOT 項目。 資金成本維持低位,且正在探討收益類公司(yieldco)渠道 2014 年公司的平均財務成本為4.6%,較上半年的4.9%已有一定下降,主要由於並購項目的貸款已被替換;盡管目前成本較2013 年的4.08%仍有小幅提高,但依然維持在低位,且較同行企業於國內商業銀行貸款的成本具顯著優勢。目前公司亦開始探yieldco 的融資模式,若能打通此渠道,未來的資金壓力將有效緩解,繼續加強公司在該資本密集型行業中的領先性與競爭力;盡管yieldco 將獲取項目的部分回報率,但我們預計北控水務本身規模的增長以及規模效益的提升可有望彌補,使公司保持良好的發展速度。 入主金彩為協同促進水務業務,開辟降耗新途徑,對主業未有負面影響 2015 年2 月,公司入主金彩控股(1250.HK)發展光伏業務,其主要目的是形成一定能源自給,降低水廠的電耗成本,形成協同效應。對於該業務公司計劃15-16年分別投入7 億,資本開支有限,也不會再投資其他新能源業務,因此對於水務的主業並未有負面影響。而且從目前行業以及公司獲取項目情況看,水務板塊的增速並未放緩,行業空間暫無需擔憂。 兩地水務板塊絕對龍頭,估值應享溢價,上調目標價至6.81港元,重申買入 公司作為香港與A 股水務板塊(同時也是國內水務行業)中的絕對龍頭,且在目前體量下仍能保持快速增長,理應進一步享受估值溢價。上調12 個月目標價至6.81港元,對應15/16 年25.0/19.5 倍PE,重申買入。 ![]() (來自第一上海) |
港股特色板塊梳理系列:TMT 行業 投資摘要: 長期看好TMT行業,但短期估值壓力過高,需等待進場良機。從新增資金的配置需求角度考慮,我們認為港股中的互聯網企業具備A股不擁有的紮實基本面和詳盡的信息披露,因此TMT中具備稀缺性的標的將會是南下資金重點配置的對象。但從短期估值來看,大部分龍頭和有業績的互聯網公司15年估值已經站上了歷史新高。龍頭如騰訊(15年50倍PE)和金山(15年40倍PE)對應其相對的增長已經顯示出較高的估值。我們認為這些股票雖然長期看好,但可以適當等待選擇一個更佳的進場機會。 風格上,我們偏好定價權更偏外資風格的大市值股票。TMT行業在港股中主要集中在互聯網(遊戲、社交類、互聯網+和O2O等)和媒體。我們認為這一波行情歸根結底還是在於EPS帶動PE的雙擊效應。大市值的龍頭公司除了抗風險、黑天鵝能力強,業績表現搶眼外,往往估值也更具有安全邊際,具備合理的參考意義。因此我們更偏好TMT行業中的大型股。 (1)騰訊控股:我們看好BAT中內地投資者唯一能參與直接投資的騰訊。作為最強社交軟件和平臺公司的標的,其稀缺性、成長性和確定性毋庸置疑。我們看好騰訊在未來中長期移動端的商業化能力和微信的生態體系。對於騰訊給予160港幣的目標價和“強烈推薦”評級。 (2)金山軟件:金山軟件作為雷軍金山平臺的重要一環,除了業績穩定,成長可期外,在標的的流通性和稀缺性對機構也具有足夠的吸引力。我們認同金山軟件的投資價值,給予30港幣目標價和“強烈推薦”評級。 (3)中國民航信息網絡:我們看好作為央企背景的中國民航信息網絡。作為一個互聯網+概念股,中國民航信息網絡壟斷了國內大部分的航班離港系統以及機票分銷系統。可以說是坐收流量和商業化的錢。其旗下的APP航旅縱橫具有很高的激活和月活人數,未來具有一定的商業化潛力。目前預計15年增長10%-15%,對應15年pe僅15倍。給予20港幣目標價和“強烈推薦”評級。 推薦詳情: 騰訊控股(0700)強烈推薦 布局多元化,未來貨幣化潛力巨大 最強互聯網公司標的稀缺性和成長性。作為BAT中內地投資者唯一可以通過滬港通投資的標的,騰訊是毋庸置疑質地最純正且業績最紮實,最具成長性的互聯網公司。我們認為即使騰訊的股價在當前有些溢價,騰訊依舊會是大部分內地公募基金標配的標的。微信的高度活躍用戶對於手遊、電商、娛樂、O2O、廣告等業務的推動作用不能小覷。未來商業化道路依然具有很高的增長潛力。 廣告、金融和O2O布局。盡管騰訊目前大部分收入依然依賴遊戲,且遊戲業務預計在今年增速大幅放緩(受制於滲透率的天花板),市場依舊願意給予騰訊較高的估值溢價。原因來自去年年底正式上線首批朋友圈廣告,讓市場看到了騰訊未來在廣告和O2O市場上巨大的潛力。我們的調研認為,目前過早的商業化會對騰訊的根基造成一定影響,不利於公司的長遠發展,因此今年的微信商業化進程或許會略低於市場整體預期。中間的差距仍需要較好的流動性支撐。但從長遠的發展來看,騰訊在移動端的領導地位依舊穩固,調整的時候或許是良好的入場時機。未來騰訊的廣告、微信支付以及騰訊布局的各個O2O公司將撐起一個龐大的移動商業生態。 盈利預測與評級。我們看好BAT中內地投資者唯一能參與直接投資的騰訊。作為最強社交軟件和平臺公司的標的,其稀缺性、成長性和確定性毋庸置疑。我們看好騰訊在未來中長期移動端的商業化能力和微信的生態體系。對於騰訊給予160港幣的目標價和“強烈推薦”評級。 金山軟件(3888)強烈推薦 獵豹移動收入大增,期待15年金山雲的發展 獵豹移動收入同比大增,15年仍然需要加大投入。根據CMCM提供的財報顯示,金山軟件收入的大頭獵豹移動在過去14年取得了良好的增長,收入同比大增135%達到了17.6億人民幣。預計15年依然會保持三位數的增長。目前獵豹的移動用戶數約為4億,海外用戶占了67%。海外收入占移動端收入的60%。管理層宣稱15年仍將加大海外市場的拓展。因此我們期待其用戶和收入依然將維持高速成長。 金山雲搭載迅雷DNS,或將在未來成為戰略重點。金山的另外一塊業務來自金山雲,目前收入貢獻較小。但作為小米雲,金山雲和雷軍系另一個上市公司迅雷的搭載平臺。我們認為金山對於金山雲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金山不可能使用百度或者騰訊、阿里系的雲端服務)。由於投資金山雲需要耗費大量的資源(實際上已經目前拖累了財務報表的數字)因此對財報上來看會是一個偏負面的影響。但從整體大的雷軍戰略布局看,金山雲是未來的重中之重。 網遊和辦公軟件。由於遊戲業務基數較大,因此我們認為增速會放緩,但依然高於行業增長。今年將有10款手遊新上線,對遊戲業務會是一個強力的補充。軟件業務對整體估值和收入水平影響較小,且商業化能力較弱。預計將保持穩定。 估值和評級。金山軟件作為雷軍金山平臺的重要一環,除了業績穩定,成長可期外,在標的的流通性和稀缺性對機構也具有足夠的吸引力。我們認同金山軟件的投資價值,給予30港幣目標價和“強烈推薦”評級 中國民航信息網絡(696)強烈推薦 民航信息的隱藏壟斷龍頭 國內唯一的GDS提供商,絕對的壟斷地位。由於前段時間油價的調整,航空公司的股價都出現了較大的漲幅。且隨著我國居民旅遊出行的需求提升,消費升級,航空旅客量在未來也將保持一個高速的增長。而作為提供國內唯一的GDS,中國民航信息網絡將會從中獲取離港信息(登機手續)和分銷信息(機票代理)的手續費用。這塊費用占了其總收入的57%。另外清算業務也貢獻了10%左右的收入。 OTA的上遊信息供應商。由於航班信息GDS僅此一家,因此所有的OTA分銷、代銷機構都必須和中國民航信息網絡合作。這部分業務隨著OTA對線下的滲透增加,貢獻比重將逐步放大。目前占比33%。 航旅縱橫。航旅縱橫主要為遊客出行提供航班查詢和信息服務。未來具有非常高的拓展性(雷同12306的APP,未來可提供訂票/代銷等服務)可想象空間巨大。目前激活用戶在千萬級別。滲透率還能進一步提高。這部分暫時不並入估值。 估值和評級。我們看好作為央企背景的中國民航信息網絡。作為一個互聯網+概念股,中國民航信息網絡壟斷了國內大部分的航班離港系統以及機票分銷系統。可以說是坐收流量和商業化的錢。其旗下的APP航旅縱橫具有很高的激活和月活人數,未來具有一定的商業化潛力。目前預計15年增長10%-15%,對應15年pe僅15倍。給予20港幣目標價和“強烈推薦”評級。 (來自東興海外) |
本帖最後由 優格 於 2015-5-7 10:21 編輯 保險行業 2015 年一季報綜述:更優業績更低估值,看多保險板塊 作者:劉俊 報告要點 上市險企 15 年一季度凈利潤創歷史新高 一季度凈利潤創歷史新高。15 年1 季度4 家上市險企實現歸屬凈利潤407.6億元,同比增長78.7%,這個規模相當於14 年全年凈利的46%,相當於全行業凈利的47%;除國壽外,另外三家均實現創造了單季度凈利新高點。凈利高增長受益於保費和投資雙驅動,其中保費收入3948.22 億元,同比增長12.6%;投資收益1016.85 億元,同比增長85.1%;計提資產減值52.73 億元,同比負增長33.9%。投資收益和保費雙向向好推動季報凈利潤高增長。 投資高增長雙向依賴:權益類資產+固收類資產 本輪投資收益同比增幅 60%-110%,歷史上兩輪高增長分別為:第一波09 年Q3-10 年Q1,第二波12 年Q3-13 年Q1,從時間點來看Q1 均為投資收益釋放的高點。第一波投資收益率同比增速在60%左右,第二波增速位於35%-90%區間。本次投資收益高增長特點如下:1、漲幅更高,基本實現了高基數之上的翻倍增長,權益資產+固收資產雙向依賴;2、股票倉位較為靈活,處於加倉區間,同時非股票基金類的權益投資產品明顯豐富;3、從外部環境里來看,股債牛市行情更加確定,且高度有望超過前期。從趨勢來看,受益於股債市場表現和險資靈活配置,投資高增長在15 年還將延續。 保費穩增長路徑漸成:費改之下倚重渠道和產品 對比投資收益高增長區間保費增長情況,15 年Q1 保費增長在如下方面不同於歷史情況:1、增速絕對值略高於歷史水平,15 年Q1 保費增速在0%-18%區間;2、增長渠道更加倚重於個險渠道,從披露情況來看,公司個險新單基本上實現了快速增長;3、增長險種來看,會有所差異,從高增長險種來看,當前主要險種是“年金/兩全+分紅+萬能”。 投資策略及建議 我們看好行業至少 50%上漲空間,核心邏輯:相較於歷史10Q1 和13Q1,行業投資和承保面臨更好成長性,估值理應優於前期高點。更好成長性體現:1、行業投資收益依托固收和股市,兼具彈性和穩定性;2、保費擺脫單純投資依賴走向產品和渠道依托,更具主動性和價值;3、政策確定性更強。估值來看,13Q1 估值高點1.8 倍EV,10Q1 高點3.3 倍EV,當前保費投資趨勢更加類似於行業09-10 年發展格局,但行業當前靜態P/EV 約2.5 倍,動態EV 增長30%的假設下,動態P/EV 不足2 倍,相較於10 年至少還有50%的提升空間。持續強烈看好保險板塊,推薦人壽、平安、太保和新華。 ![]() 季報概覽 1 季報凈利潤創歷史新高。15 年1 季度4 家上市保險公司實現歸屬凈利潤407.6 億元,同比增速78.7%,這個凈利潤規模差不多相當於14 年凈利潤的46%,相當於全行業凈利潤的47%,並且4 家公司除國壽外,基本上實現了單季度凈利潤新高點。其中保費收入3948.22 億元,同比增長12.6%;投資收益1016.85 億元,同比增長85.1%;計提資產減值52.73 億元,同比負增長33.9%,若剔除掉平安銀行47.51 億元,實際減值規模同比負增長幅度更大。投資收益和保費雙向向好推動季報凈利潤高增長。 分公司來看,新華、太保和平安分別創造了單季度凈利潤新高,國壽創造次新高凈利潤僅低於2009 年4 季度。15 年1 季度人壽、平安、太保和新華分別實現凈利潤122.7億元、199.64 億元、49.03 億元和36.24 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9.8%、84.7%、52.7%和132.3%。 ![]() 受益於股債市場向好,險資浮盈持續增加,浮盈和凈利潤共同推動凈資產快速提升。從數據來看,15 年1 季度4 家上市險企凈資產7945 億元,較年初增長7.48%,為近年單季度增速較快的年份,此前平均增速在4%-6%區間。從浮盈變動來看,1 季度人壽、太保和新華可供出售均持續產生正向利得,平安受影子會計影響為負,從1 季度累積浮盈來看,人壽、平安、太保和新華分別為約為287.7 億元、222.56 億元、72.41 億元和40.89 億元,占當期凈資產的比重位於5.9%-9.5%區間,占凈利潤的比重位於1.1%-2.3%區間,從凈利潤占比排序來看,人壽>太保>新華>平安;從凈資產占比排序來看,人壽>新華>平安>太保。 ![]() 對於1 季報的綜述,我們側重於討論兩個問題: 1、此次投資收益高增長與歷史高增長如何相似和不同; 2、高增長是否會有高估值。 投資收益高增長 11 年銀保渠道監管,開啟保險銷售渠道調整序幕,太保“聚焦期繳聚焦個險”戰略,14 年人壽正式確定“做大做強個險”戰略。14 年行業經歷了保費高增長,高增長實際在渠道上面分化明顯,銀保渠道增速有明顯放緩,個險渠道高增長動力明顯。 投資收益增長高度創新 我們以單季度投資凈收益為目標,分析同比增速來看,從 07 年-15 年保險行業投資凈收益經歷了兩輪高增長,第一波位於09 年Q3-10 年Q1,第二波位於12 年Q3-13 年Q1,從時間點來看,Q1 是這兩輪投資收益釋放的最高點。第一波投資收益率同比增速在60%左右,第二波投資收益同比增速位於35%-90%區間。 ![]() 從對應的股債市場表現來看,第一波投資收益釋放我們認為對應的區間是08 年11 月到09 年8 月,滬深300 上漲幅度約為125%,保險行業股票倉位在10%-15%左右;第二波投資收益釋放我們認為對應的區間是12 年12 月到13 年2 月,滬深300 上升28%左右,股票倉位7%-10%左右。 從歷史對比來看,本次投資收益高增長特點如下:1、漲幅更高,基本實現了高基數之上的翻倍增長,同時相較於歷史投資領域明顯放開,投資凈收益率亦實現較高增長;2、股票倉位較為靈活,處於一個向上緩慢加倉的區間,同時非股票基金類的權益投資產品明顯豐富起來,包括權益理財產品等;3、從外部環境里來看,股債牛市行情更加確定,且高度有望超過前期,從14 年7 月以來,滬深300 上漲120%;而債券牛市基本上從14 年初延續到當前,從宏觀經濟導向來看,債券牛市還將延續。 從股債市場的表現來看,目前股票市場類似於08-09 年的上漲幅度,保險股票倉位也近似於當時情況,區別是當前債券市場相較於09 年更強債券牛市更持續。 ![]() 首次伴隨個險新單高增長 投資收益高增長階段是否都伴隨著保費的高增長?09 年-10 年,是銀保為王,銀保渠道實現了高增長,但是個險渠道增長相對弱化;12 年-13 年初,銀保新規的監管余溫還在同時個險尚未實現複蘇,整體保費增長偏弱。本此期間算是首次實現投資和保費尤其是個險新單保費的同步高增長。 對比投資收益高增長區間保費增長情況,15 年Q1 保費增長在如下方面不同於歷史情況:1、總增速絕對值略高於歷史水平,15 年Q1 保費增速在0%-18%區間;2、個險新單超越近年歷史高點,以平安為例平安個新50%,其他公司預期增速也在50%左右;3、增長渠道更加倚重於個險渠道,1 季度代理人增速預期依然保持在5%-10%左右;4、增長險種來看,會有所差異,從高增長險種來看,當前主要險種是“年金/兩全+分紅+萬能”。 ![]() 從目前總結來看,4 家上市公司開門紅主打產品形態均為“年金+萬能賬戶”,具體產品分別為平安“尊禦人生(年金分紅+萬能)”、新華“金彩一生(年金+萬能)”、國壽“鑫如意(年金+萬能)”、太保“東方紅(年金分紅+萬能)”;產品保障期限為終身或者到80 歲;繳費期限多為3、5、10 年繳費,平安首推3 年繳費、新華推薦5 年繳費、太保和國壽推薦10 年繳費。 費改弱化投資對退保的影響 投資高增長的同期,一般也會伴隨著退保的激增和責任準備金計提規模的下滑,這一特征在13 年Q1 表現得非常明顯。但是從14 年以來,這一特征並沒有繼續強化,從14年以來,行業持續在經歷高退保和責任準備金的大幅波動,從近兩年的變化來看,投資高增長年費退保高增長依然在但是略有弱化,目前行業退保高企與渠道以及產品的相關性在逐漸提升。同時費改在未來也會逐漸弱化因為投資而導致的行業退保問題。 對比歷史上投資高增長區間,行業退保和責任準備金變動,基本上都出現了退保激增和責任準備金下滑。在15 年1 季度,這一特征尤其明顯,人壽、平安、太保和新華的退保同比分別增長193.4%、222.5%、69.3%和190.1%,退保同比增速基本上達到了近年新高。 但是退保激增的影響原因卻發生了細微的變化,此前退保的核心原因在於銀保偏理財類在高收益背景下會面臨客戶用腳投票的選擇,但是自11 年以來銀保渠道逐步壓縮,退保增長的原因也有所變化,1、原有的投資向好市場偏好於其他類理財產品影響依然健在;2、保險公司自身產品結構發生較大變化,14 年Q1 大規模銷售高現價產品也成為15 年1 季度退保的核心驅動因素。 ![]() 險資配置兼顧固收和權益 從險資配置來看,在股債雙向向好的背景下,險資一方面要靈活的增加權益配置,另一方面要搶籌優質固定收益類資產。對比歷史上兩輪投資收益高增長時段,權益高增長基本上是標配,但是固定收益類資產可配置品種顯然弱於當前。 對比歷史上兩輪投資收益高增長,股票倉位基本上位於 8%-15%區間,倉位並不算高,從後來的趨勢來看,加倉的行為也並不持續。15 年一季度投資收益更權益倉位依然位於歷史低點,從趨勢來看,後期持續增加倉位依然可行。 從固收資產配置來看,我們認為當前債券市場非常利好保險行業,從跟蹤的數據來看,當前債券利率曲線明顯呈現陡峭化,債券的期限溢價在快速提升。 ![]() 資產減值完全消化和浮盈持續積累 對比 10 年Q1 月和13 年Q1 月兩輪投資收益高點時期資產減值和浮動盈虧變動來看,15 年呈現出明顯的強勢格局:1、浮盈累積規模最大,持續性較好,10 年Q1 雖然投資收益大幅釋放但是浮虧已經開始形成,13 年Q1 釋放投資收益雖然當季度形成浮盈但是後期浮虧快速形成,15 年1 季度浮盈依然在快速形成,後期從趨勢來看,浮盈依然有望快速增加;2、資產減值規模略有分化,整體而言減值釋放較為充分。 ![]() 更優業績更低估值 對比分析當前高投資收益增長與歷史的不同,核心是要判斷保險股當前的投資價值。從上面的分析我們的結論如下:1、行業投資收益還將有持續高增長,不同於歷史單純依賴股票市場,當前固收對於投資收益的增長也是功不可沒;2、費改凸顯產品和渠道對於保費增長的作用,投資雖然能夠驅動保費,但是效果在逐漸弱化,渠道方面倚重個險渠道基本上是大勢所趨;3、彈性因子資產減值和浮盈/虧方面,15 年Q1 所展現的特性相較於歷史情況更加穩定,資產減值釋放較為平緩和充分,同時浮盈累積趨勢更加明確。2013 年Q1 估值的高點約為1.8 倍EV,10 年Q1 估值高點約為3.3 倍EV,對比當前保費、投資發展趨勢,更加類似於09-10 年行業發展格局,而我們當前靜態EV 接近2.5倍,動態EV 增長30%的假設下,動態P/EV 不足2 倍,相較於10 年的估值至少還有50%的提升空間。 投資策略及建議 我們認為保險行業當前在經歷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最好時期,不僅投資方面的高增長和穩增長具有內外部環境的支持,保費高增長也會在費改、渠道優化和降息背景下顯示出強大的可持續性。再綜合考慮2 季度健康險政策落定的可能性在提升,我們持續強烈推薦保險股,持續推薦國壽、平安、太保。 對於15 年,我們認為保費和投資結構優化將會兌現為報表的穩健增長:1、保費渠道結構持續優化,個險渠道屬性決定保費增速會平穩有序增長;2、個險渠道發展將推動高利潤率保障類業務增長,從而推動NBV 有效增長;3、資產持續微調保證15 年凈投資收益率維持在較高水平;4、資產減值壓力減小和浮盈增加有助於推動公司凈利潤增長;5、股市向好推動行業投資收益高增長;6、凈利潤增長和預期市場持續走強有助於推動凈資產和EV 較好增長。 ![]() (來自長江證券)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5-15 09:05 編輯 泰淩醫藥(1011):2015醫藥板塊的黑馬股 萬事俱備東風已來 作者:格隆匯 杜先傑 在港股IPO上市的醫藥股中,或許沒有一家像泰淩醫藥(1011.HK)一樣命運多舛。 泰淩醫藥於2011年4月在香港IPO上市,當時它同時是全國第一大疫苗分銷商(市占率超過20%,遠超第二名的中國生物集團)和全國第二大第三方藥品代理商(市占率僅次於康哲藥業),因此一度獲得資本市場廣泛關註。此次IPO由瑞銀,高盛兩家外資大行操刀,以預測市盈率25倍定價集資超過兩億美金,上市後TPG持股37.8%是大股東(上市前投資6000萬美金)。 但上市後藥品行業政策風雲突變——國家食藥監總局於11年泰淩上市同年相繼出臺新藥典,嚴控進口疫苗的準入,以及對地方疾病控制中心的撥款嚴格管制。這雙重嚴管政策對主營疫苗業務的泰淩幾乎是沒頂之災,直接導致上市後業績雪崩。 公司決定壯士斷腕。從2012年開始,公司逐步剝離主營疫苗業務,同時培育新的業務板塊。到2014年底為止,為了剝離疫苗板塊,上市公司三年一共產生了超過十億人民幣的重組和撥備費用。其間恰逢主要供應商葛蘭素(GSK)因為“賄賂門”重組其中國業務,拖累泰淩股價從上市時的HKD4.54跌到1塊以下。 過去三年,由於公司管理層專心業務重組,泰淩基本上從投資者的視野消失。這三年里,曾經的直接競爭對手康哲醫藥(867.HK)由於沒有涉足疫苗行業,輕裝上陣迅速轉型,已經發展為市值370億港股,市盈率高達40倍的中大型醫藥股。相比而言,泰淩醫藥現在市值只有18億港幣左右,由於2011到2013年都是虧損,市盈率也無從談起。 但是,諸多跡象顯示,在沈寂了四年以後,2015年極有可能是泰淩醫藥的業績迎來大幅反轉的一年,並為未來數年高速成長奠定基礎。我們大膽推測,公司正在迅速地從一家老牌疫苗和藥品分銷商,轉型成為以推廣自主新藥和第三方(複旦張江)創新藥為主業的綜合型醫藥集團。 一、重大事件回顧 首先,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公司過去半年來,在資本市場和業務層面發生的主要事件: 第一,2014年12月5日,大股東TPG 公告以HKD0.96悉數減持他們在泰淩醫藥持有的近2.2億股,套現約2.1億港幣,完全退出上市公司。TPG此次減持價格僅比上市後歷史最低價0.79高了出大約21%,行為反常。翻查HKEX紀錄,TPG僅在泰淩IPO時以招股價4.54減持了8600萬股,之後再無任何減持行為。 在2014年中報,泰淩正式宣布扭虧為盈,發出業績反轉信號。此時,作為專業的機構投資者,TPG為何會在黎明前夜,忽然以如此低價退出持有了超過三年的泰淩醫藥? TPG當年入股泰淩的基金成立於08年,按行業慣例,他們具有10年投資周期,至今並未有退出壓力。公司其後還在2015年1月和2月相繼發布了2014年度業績盈喜,和國藥健康合資成立第三方醫藥平臺公司,獨家代理的里葆多中標進入浙江大醫保等一系列利好公告。根據常理,TPG如果確實計劃退出,完全可以在此時通過大宗交易以一個更合適的價格出手。無論從哪個角度看,TPG此時清倉泰淩都顯得非同尋常。 但此次配售仍有跡可循:一方面,我們發現TPG此次配售舊股選擇的是中資券商申銀萬國,而並非外資慣用的大行(如保薦人高盛和瑞銀)。而且,接盤方盡可能分散持股以低於5%,避免披露身份。根據我們的經驗,接盤方應該是申萬引薦的內資機構或大戶。從買方角度看,泰淩當時市值僅10億港幣,流動性非常低,能夠大膽一次投入2.1億港幣入股的很可能是國內有名的行業投資專家,對泰淩的業務前景有相當信心。另一方面,從交易的角度看,以2.1億的成本入股10億市值的上市公司,除非公司股價成長數倍以上,否則買方根本無法通過二級市場減持退出。 第二,2015年1月13日,泰淩公告以每股港幣1.05配售2.16億股新股給不少於6名承配人,集資超過2.2個億。這次配股和上次TPG的減持一樣,仍然由申銀萬國作為配售代理。 翻看泰淩的歷史記錄,公司自2011年上市以後,完全沒有進行任何的集資行為。但這次短短一個月時間內,總共4.3億全新資金流入上市公司,而且極為低調。我們推測這4.3億背後的投資機構,TPG以及上市公司三方之間可能早有預謀。 披露易再次透露了一條重要信息:此次配售新股引入了一位持股超過5%的個人股東,名為楊宗孟(配售買入6200萬股,總持股數達到6350萬股)。我們調查發現,楊宗孟頻繁出現在多個走勢活躍的A股和港股上市公司的十大股東名冊中,此人很可能是一位隱形的資本運作高手。 以楊宗孟通過配售入股的複旦張江後為例,楊以1塊成本購入8000萬股占比8.75%,目前已漲至6塊以上。楊賬面收益超過5億港幣,收益率超過5倍。根據我們觀察,楊的操作風格是長線重倉,捕捉超額收益。如無意外,楊此次低調入股泰淩醫藥,可能對公司已經有了一系列長線規劃。就二級市場股價而言,自楊入股以來,泰淩不僅已經上漲30%,而且流動性大為改觀,公司也開始積極與資本市場展開互動。 第三,2015年1月15日,泰淩公告授出4100萬股購股權(行使價為每股港幣1.2元),除了大股東吳鐵列明獲得分配400萬份,我們推測其余大部分授予了內部核心骨幹作為股權激勵。在業績反轉前夕,在股價仍在低位時,公司及時通過股權激勵綁定骨幹員工,無疑是對經營具有相當信心。 最近有一個我們親身經歷的案例,與泰淩情況極為類似:中國光纖(代碼3777.HK)在2013年7月股價低迷時授出7600萬份期權給中高層管理人員,並在2013年9月低價配股,其後隨著業績快速增長,股價在一年內從港幣1.2上升到了最高的2.9元左右。以中國光纖為例,我們推測泰淩醫藥在2015年同樣具備業績和股價同時起飛的潛力。 第四,2015年2月4日,泰淩公告和國藥(1099.HK)旗下的國藥健康實業(上海)有限公司合資成立合資公司,註冊資本2000萬人民幣,其中國藥健康占股60%,泰淩30%,管理層10%。公司致力於打造為中國國內實力強大的第三方藥品營銷公司。 眾所周知,國藥集團名列內地國資委國企改革試點名單之一,因此不排除此次國藥與泰淩成立合資公司是國藥進行所有制改革的一次“試水”。更重要的是,合資公司主營的第三方藥品銷售平臺直指行業第一康哲醫藥——國藥的優勢是後端配送能力,泰淩則擁有4000多家醫院的完善銷售網絡,兩者強強聯合抗衡康哲,共同捕捉第三方藥品推廣平臺這一高端價值鏈的戰略發展機會。根據HKEX歷史記錄,早在13年國藥和泰淩就曾計劃成立疫苗和冷鏈合資公司,雙方淵源已久,只是由於泰淩當時忙於重組未能成事。此次借國企改革的東風,雙方“成功聯姻”的概率大增。 我們認為,與國藥成立合資公司對於泰淩醫藥最大的意義在於,在當下轉型為醫藥研發與生產以及創新類藥品(主要是和複旦張江的合作)的推廣的關鍵階段,如果繼續獨自開展第三方藥品推廣業務,既會影響上市公司毛利率也會占壓資金。但一旦借助國藥的平臺,不僅能盤活現有渠道資源,而且可能在做強做大的過程中分享利潤,長期看甚至還能利用這一渠道推廣自有藥品。我們大膽預測,合營公司的規模絕不會停留在區區2000萬註冊資本,參考康哲醫藥,該平臺的長期發展模式應該是由實力強大的資金方出資收購原研藥進行推廣。長遠看,這一平臺在業務上可能是泰淩醫藥的重要增長來源,在資本市場則可能是股價發酵的重要催化劑。 第五,2015年2月10日,泰淩公告其獨家代理的複旦張江的里葆多中標為期兩年的浙江省大病醫保產品。由於浙江是醫保大省,這次中標對於里葆多在浙江的銷量將有大幅提升,而且對進入其他發達省份(里葆多畢竟是高價藥)的醫保可能也有指導作用。如無意外,這一公司主要產品在2015年將再次實現放量發展。 根據我們調查,里葆多對揭示泰淩和複旦張江之間的紐帶有重要啟示意義。泰淩早在2011年便以2000萬人民幣代價向複旦張江簽下了8年的獨家代理合同,當時里葆多市場前景並未明朗,泰淩醫藥就主動與複旦張江合作,簽訂並實現了銷售目標,至今里葆多已經為複旦張江貢獻了50%的年度利潤。由此可見,雙方合作已久,從中報管理層回顧中可以預見,2015年泰淩醫藥和複旦張江在新藥銷售上仍有深入合作空間。 通過總結公司近期一系列行動,我們判斷泰淩醫藥2015年有以下幾大亮點值得關註: 1. 由於複旦張江大股東的入股,我們推測泰淩醫藥和複旦張江可能展開進一步合作。首先在銷售層面,在里葆多的基礎上,泰淩可能獲得複旦張江後續新產品的代理銷售權。其次,考慮到泰淩轉型為醫藥研發生產企業的願景,不排除雙方合作延伸到藥品開發層面。 2. 新進入的投資者投入了4.3億資金進入泰淩。該批投資者我們認為不僅專業,對泰淩的業務有信心,而且熟悉資本市場。隨著股價穩步上升,相信資本運作層面的布局也會逐漸清晰。 3. 泰淩醫藥和國藥的第三方藥品推廣平臺將是一次戰略性長期合作,該平臺和泰淩自有產品的協同效將逐漸發揮出來。 4. 管理層激勵機制已經落實,2015年將是管理層集中精力打造業績的一年。 下面我們再來分析一下泰淩現有產品和未來即將上市的產品。 二、核心產品介紹 泰淩醫藥目前有四大核心產品,分別是與複旦張江簽約,獨家代理銷售的里葆多,以及三大自有品牌產品:舒思,氨溴索和喜滴克。 (1)里葆多: 通用名“鹽酸多柔比星脂質體註射液”,由複旦張江生產,自09年7月上市以來一直由泰淩醫藥獨家代理銷售。里葆多是脂質體包裹阿黴素,它大大降低了阿黴素的副作用,其抗腫瘤譜廣,適用於血液腫瘤、淋巴瘤、實體腫瘤如乳腺癌、婦科腫瘤,是是眾多腫瘤化療方案配伍中必不可少的關鍵藥物。 相比市場同類產品,里葆多具有2大關鍵優勢: a. 安全性好:它克服了遊離的阿黴素藥物心臟毒性大的缺陷,其他如脫發和嘔吐等毒性反應明顯減少; b. 療效更好:能夠持續向腫瘤組織聚集,腫瘤局部藥物濃度更高,抗腫瘤活性更強,並能部分逆轉以P-gp膜蛋白泵為主導的多藥耐藥。 因此,過去三年里葆多的銷售額複合增速高達200%,據2014年IMS統計,里葆多市場份額在同類產品中達到80%以上(另外兩家合計低於20%)。根據泰淩2014年報表,里葆多實現了超過120%的增長,銷售金額超過2.6億人民幣,總銷售量在50000瓶以上,毛利率維持在74%左右。 尤其值得註意的是,公司於2015年2月公告里葆多正式獨家中標進入浙江大病醫保目錄(為期2年)。相信憑著先發優勢,里葆多可能在未來其它省市招標中將獲得更多中標機會,而包括浙江在內的沿海省份均是相關腫瘤的高發省份。因此,我們預計里葆多在2015年繼續維持高速增長應該是大概率事件。唯一的不確定性是,中標醫保後價格下降對毛利率的影響幾何,這需要生產商複旦張江和泰淩醫藥共同研究解決。 (2)舒思: 通用名“富馬酸喹硫片”,由泰淩醫藥的全資子公司蘇州第一制藥獨家生產和銷售。該藥適應癥是治療精神分裂癥及抑郁癥。據媒體報道中國目前有各類精神分裂癥患者8000萬,其中1600萬癥狀明顯,危害家庭及社會,需長期治療。 作為奎硫平類藥物具獨特優勢在於: a.安全性好如EPS發生率極; b.其不同劑量針對疾病不同,如大劑量針對精神分裂癥,小劑量治療抑郁癥。 c.對抑郁癥具有雙向情感障礙治療效果 該藥原研藥為思瑞康,來自世界制藥巨頭英國阿斯利康公司。舒思是國內僅有的兩個斯瑞康仿制藥之一(另一為湖南洞庭藥業的啟維)。舒思在國內市場上被作為治療精神分裂癥的一線藥物,已經全面進入國家及各省市的甲乙類醫保目錄。根據我們調研,舒思過去三年收益複合增長率穩定於15%左右。2014年銷售增長50%,達到7600萬人民幣。泰淩蘇州第一制藥具有生產5mg至300mg不同劑型的證照。 從IMS 2014Q4可知,相關藥物年度市場規模高達45億人民幣,而原研品種思瑞康由於種種原因將由國內公司代理銷售,目前增速基本停止。舒思的市場份額在三個同類產品中增長最快達15%,超過中國藥品總增長。除此之外,在適應癥的縱深拓展上,相比康哲已有的黛安神,舒思的副作用和藥效也具有明顯優勢,市場空間同樣廣闊。我們預計2015年舒思的收益增速起碼不低於2014年,將輕松突破1億關口。由於中國當前的政府主導的招標政策,舒思價格有下降趨勢,但相比較原研和同類仿制品價格均不高,相信毛利率影響有限。 (3)氨溴索: 通用名“鹽酸氨溴索”,適用於伴有痰液分泌不正常及排痰功能不良的急、慢性肺部疾病,以及早產兒或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癥(IRDS)的治療。 氨溴索由泰淩醫藥全資子公司蘇州第一制藥廠生產和銷售。該藥的最大優勢在於不良反應較少,因此已經在全國17個省市自治區及軍區醫院基藥目錄中標,而且覆蓋基層鄉鎮社區醫療機構。 鹽酸氨溴索屬於市場成熟品種,國家生產同類藥品的藥企共40余家,其市場特點是,市場需求量巨大,據IMS2014年Q4數據統計,AMBROXOL市場需求達41億人民幣,其原研藥沐舒坦連續多年為中國10大銷量的品牌之一,2014年銷售量接近12億人民幣,國內有40多家生產企業,蘇州第一制藥廠排名5年來穩定在排名第七,根據我們了解該藥生產線已經滿負荷生產,年均產量約4000萬單位,過去三年收益複合增長率約10%,在2014年達到5000萬人民幣,相信2015年仍將維持相似增速。未來的最大的看點是,泰淩可能考慮與其它大型藥企合作擴大產能,共同生產和銷售氨溴索,那麽不遠的將來可能成為公司另一潛在利潤增長點。 (4)喜滴克 通用名“尿多酸肽註射液”,屬於國家1.1類新藥,公司具有自主產權和專利保護,將於2015年年底上市。它將是泰淩2015年以後最重要的利潤增長引擎。 從喜滴克的研究起源看,早在1975年,美籍華裔生化科學家廖明征博士發現了甲基轉移複合酶在癌細胞分裂起的關鍵作用。其後通過和波蘭醫生的合作,他進一步發現尿液里有一種物質尿多酸肽(CDA-II)可以抑制癌細胞中的甲基轉移複合酶。其抗癌原理是通過選擇性抑制腫瘤細胞中異常甲基轉移複合酶的活性,誘導癌細胞分化和雕亡。 (上圖:喜滴可作用腫瘤細胞機理) 喜滴克的制作來源是從男性新鮮尿液中分離提取、純化的一組天然活性成分,再配置成的全新非細胞毒抗腫瘤制劑,主要成分包括3-羥基苯乙酸、苯乙酰谷氨酰胺、馬尿酸、5-羥基吲哚乙酸及小分子肽等。喜滴克去甲基化治療是當前繼腫瘤化療、內分泌治療、靶向治療後全球腫瘤治療的又一熱點喜滴克應用於晚期乳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治療。從產品療效看,喜滴克最大的優勢是: a. 全球唯一對血液和實體瘤均有效的腫瘤誘導分化劑; b. 安全性良好,沒有所有化療藥物的毒性; c. 與化療藥物合用療效更好。 除此之外,喜滴克已經進入9個省市的醫保目錄。考慮到中國目前發病率上升最快的兩大腫瘤就是乳腺癌和肺癌。相信患者大量增加是喜滴克的市場機會。 除此之外,我們還了解到喜滴克另一適應癥骨髓增殖異常綜合癥(MDS)也有望被國家走綠色通道批準,而目前MDS早期無特效藥物治療,中晚期化療,晚期僅能對癥處理如輸血等,存在巨大的市場空間。如此適應癥的批準將為泰淩進軍治療MDS領域,為後續產品立足血液疾病領域建立里程碑。 綜合而言,我們有理由相信,在2016年喜滴克將是泰淩醫藥盈利的有力保證,屆時很可能與里葆多共同成為公司兩大支柱腫瘤產品。 三、公司股價和增長: 泰淩醫藥自2011年4月上市以來,股價從IPO時招股價HKD 4.54跌至最低約HKD 0.68,當時一個大的背景是泰淩進行業務重組剝離疫苗業務,以及香港整體醫藥板塊被基金低配。在2014年中報發出“虧轉贏”反轉信號後,至今已經回升至HKD1.4左右(發文前兩天再拉升至1.5),市值HKD 18億。我們認為,作為一只擁有自主新藥(包括1.1類國家新藥)和第三方創新藥,以及明確業績高增長預期的港股主板醫藥公司,股價僅位於“1元股”是極為罕見而且不合理的,市場必將進行合理修複。 從藥品布局看,里葆多和舒思的增長預期十分明確,氨溴索受限於產能將保持穩定,2015年“虧轉盈”後業績繼續高速成長毋庸置疑。未來的焦點是,和複旦張江在里葆多以外的藥品還可能展開縱深開發;與國藥控股和四環醫藥在分銷渠道上乃至資本市場,都明顯有開展創新型合作的跡象。尤其是在1.1類新藥喜滴克上市後,與大型藥廠綁定銷售將是泰淩未來三年業績的重要保證。除此之外,還有隱藏在背後的前期基金大股東TPG,我們都將密切保持跟蹤和研究。 (作者供職於:杜克資本管理有限公司) 利益聲明:本文內容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的信息來源於公開渠道,並經過合理推斷。作者未持有以上公司股票。作者提供的信息和分析僅供投資者參考,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格隆匯聲明:本文為格隆匯會員個人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轉載本文,請務必註明來源“港股那點事”。 |
華泰證券電話會議紀要:為啥過去3個月金融板塊表現不好? 作者:羅毅 華泰大金融電話會議紀要: 大家好,在過去的三個月大金融板塊表現不是特別好,為什麽呢?因為很多的外資主力機構,包括基本面,包括資金面,並不支持金融股的走強,所以過去三個月,我們一直在忙公司的項目。但是現在開始,我覺得大家絕對絕對不能再忽略大金融板塊了。其實包括上周四的暴跌,包括今天銀行股的暴漲,都在跟大家講這麽一個事實,就是下來的市場的風格,包括市場的邏輯,很有可能會發生一個非常大的變化。 我們看回1847點變成熱血分析師之後的這麽一段走勢,我相信我們的判斷已經是得到了兌現。資金在源源不斷的進來這個市場,第一撥是大藍籌,大股票,第二撥是小股票、創業板,那麽再往後,到底是大股票還是小股票。我覺得下來的這個行情,尤其是金融行情,今天的走勢是非常非常值得大家註意的。因為我判斷下來這個行情很有可能今天的行情就是一個預演。 這個預演有這麽幾個特點,第一個特點就是不要去區分大盤股和小盤股,這個沒有意義。今天銀行漲了那麽多,也有大盤股跌停,小盤股今天剛才講了也有好多家漲停,也有好多家跌停。如果簡單的把大盤和小盤對立起來,我覺得這種看法是非常簡單和粗暴的。就跟很多人今天中午傳言說要搞印花稅調整,資本利得稅調整。我們再次強調,監管層要調控股市,也絕對不可能以這麽簡單粗暴的方式去進行幹預的,這是我的理解。 講回我們對中國資本市場的格局的理解。我們從這麽低的位置看到現在,你不得不說,這一輪有很多的口號,我們當年的說法是我們的征途是心沈大海,這是2013年6月底提出的口號,到現在為止,中國股市的交易量已經讓全球嘆為觀止了。我覺得在這個時點,是不是值得再進一步的渲染這種樂觀情緒呢?我還是堅持上一次電話會議的看法。 雖然說場外資金還有一部分,但是現在這種股市的交易量,包括homes配資系統,已經對實體經濟的傷害在逐步的加深。如果任由目前的行情,尤其是炒作型股票惡意的這麽一種上漲或者是發展,再過一個月,股市的瘋狂程度將會裹脅整個金融體系,我絕對不是在危言聳聽。 因為我們最近去很多草根的金融體系調研,實際上也很有意思,我們明顯的感覺到這些P2P,以前P2P還可以把錢給到實體經濟,但是現在已經給不到了。如果像後期的homes配資系統有1:5的杠桿,還有誰願意做實業。你的融資成本是18%,照樣有無數的人去搞。 你的打新,你可以回頭看一下,打新的收益,今年以來年化也將近20%,上哪兒找這麽高回報的機會呢。如果說做不到這一點,交易量這麽大,人類歷史上兩萬多億的交易量也是極限了。我們不能指望交易量上到三萬億、四萬億,我們應該思考一下,我們冷靜下來,理性一點,這個交易量應該是多大。 我可以跟大家講一個數,美國的交易量現在也就是兩三千億,中國文化特點也好,還是有122萬億的M2這些也好,但是我個人覺得兩萬億的交易量是天量,未來不能指望有更高的增長了。 很多人說你是不是看空市場,覺得市場要暴跌呢?我們之前說過,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代表著整個指數不會出現巨幅的調整,這是針對整個指數,但是不針對個別小股票,尤其是炒作型小股票。小股票有價值的,你給到兩百億、三百億、四百億都沒有問題,就像京東去美國上市,沒有利潤,他的估值、市值也有幾千億。 反過來講,你就算是大股票,沒有基本面的支持,沒有深入的戰略模式的催化,最後也就是泡沫,你哪怕是兩百億、三百億也是泡沫。所以我覺得今年的這個情況,大家一定要留意什麽呢?留意市場雖然說到時候回調一部分,但是很多小股票,我覺得還是會有很大的回調空間。上周四很多小股票最後五分鐘從漲停到了跌停。很多人問為什麽?真的大家手里有資金,你看看個別的操縱型小股票,背後是大量的homes配置端口對接在里面。 很多人讓我預估到底有多大的體量在里面,我這里可以很確定的講,這個體量是不小的。這是根據我們去證券公司的基層、一線跟他們交流,我們覺得其實homes配置的體量應該在幾千億的規模。這些資金去買什麽了?我可以很確定的講,大部分,90%應該是去買了炒作型的股票,而homes配置端口的開放,也是非常有利於個別別有用心的莊家去操縱這些小股票。因為在交易所的交易系統里面是看不到,到底哪些帳戶是真的用了homes配資,哪些帳戶沒有用的。 在這種基礎上,我們覺得大家不要對homes配資有僥幸的心理,因為這種所謂的高杠桿,一般情況下是1:5,高利率一般情況下是18%,高風險一般都是買的一些操縱型的股票。這種我覺得證監會的看法是非常清楚的,是一定要把系統homes配資的體系清理幹凈的。這個節奏是什麽樣子的呢?監管層提到這個杠桿的問題,5月17號第一次開始出文,要證券公司自查自糾,如果我沒有判斷錯,在後面等證券公司自查結束,證監會開始抽查。 如果抽查開始,我相信對homes配資體系的影響會非常大。現在一般靠說是沒有用的,很多證券公司你光讓我停系統,里面的利益太大了,有誰願意去停。但是如果說真的抽查到我,導致我這個公司要多交幾億的投資者保護基金,這個時候證券公司才會真正的,切實的把很多的homes配資端口給堵上。這個時點在什麽時候,我覺得應該不會太遠。 另外提醒大家註意一下,今年6月底的關鍵時點,為什麽呢?我是在2013年全市場里面,在最錢荒的時候告訴市場有大機會的,但是現在這個大時點,我也很明確的告訴大家,我感覺可能會有一輪資本市場,尤其是有一些操縱型的股票劇烈的大幅的調整。6月底很多私募基金的結算時點是6月底,上半年很多私募基金通過買很多股票賺了很多的錢,兩三倍,但是到六月底的時候要結算利潤,這是第一個造成調整的原因。 第二點,我們可以看一下,每年的6月底,其實都是一個錢相對較緊的時候,前兩天財經媒體針對央行,當時說PS1的放水進行了澄清,說我給PS1,第一個沒有給這麽多,第二個也不是為了放水。央行在6月的時間點里面,我感覺寬松的力度會比大家想的要小,也造成資金鏈一定程度的收緊。 第三點,現在像美國這邊,加息時點什麽時候確定,沒有一個明確的答複,有沒有可能有一個信號,也會造成國內的流動性的收緊。 第四點,也是最關鍵的一點,homes系統的全面清理,很多股票可能是從漲停到跌停的趨勢,到那時候錢荒的情況可能會重演。後面由於各種原因,銀行間市場可以到20%,今年如果說監管層真的去抽查homes的配資端口,會導致小股票以連續跌停的方式宣泄這種情緒,這種風險是有的。我還是建議大家在這個時點,不要被簡單的、過度的樂觀情緒擋住眼睛。市場最悲觀的時候,我們是最樂觀的,但是我覺得現在大家樂觀的有一點過度。比如說一年內要上萬點,這些是有點過了。 如果說任由股市吸金能力進一步的增強,很有可能會帶來裹脅整個金融體系。任何泡沫都破的,破的是一就是一地雞毛。到那個時候金融體系將陷入萬劫不複之地。這個時點,監管層理論上來說,是必須要有所作為的,但是這種有所作為,絕對不會像之前市場傳言印花稅或者是資本利得稅,我還再次強調,這種方式會把投資者的損失的矛頭直接指向監管層。5.30監管層已經吃過這樣一次虧了,這次更加不敢這樣做,因為這次裹脅的港建遠比5.30大得多,但是現在不一樣了,現在很多的,尤其是個人投資者,是1:5的杠桿在參與這個配資體系的。如果出現暴跌,就暴倉,這樣就會血本無歸。如果投資者把矛頭指向證監會,證監會會吃不了兜著走的。 現在證監會先讓證券公司自查,將來出了問題,別怪證監會沒有跟你打過招呼,我已經告訴你吸毒有害,但是你還是要做這些1:5杠桿高利率的事情,那就是買家致富原則。我已經跟你說了很多次,這種做法是有問題的。 反過來講,如果說是這些特別高杠桿的清理導致股票的連續暴跌,反過來講為什麽市場跌不深,在這個時點,下半年的主題是人民幣國際化,這個主題是大金融板塊最大最大的問題,去年大金融板塊的崛起,是由於滬港通的開放,導致了巨大的上升。今年深港通還沒有開,周小川行長自己親自講過,今年年底實現人民幣資本帳戶的可兌換,因此我相信人民幣在下半年的開放速度會加快,同時向外資的很多行業的開放力度也會加大。這樣很多有投資價值的股票跌不深。因為外資明白這個時候買大金融、大藍籌是最好的時點。 所以再次強調,下半年最核心的大金融邏輯是人民幣國際化。在人民幣國際化的大背景下,買什麽股票,其實今天有個別股票的上漲已經在給大家一個答案了,上一次電話會議我說了,第一位應該買的還是銀行。為什麽是銀行,有三個原因。 第一,銀行上半年漲的少,跑輸大盤將近有40%。第二,銀行有故事,就是混合所有制。第三,銀行是有史以來最受外資親睞的行業。所以我們覺得今天,包括交通銀行、光大銀行是未來下半年行情的整體的預演,大家一定要關註這些東西,我們作為投行參與了很多目前商業銀行,包括上市的銀行,我不能點名,包括下來在城商行的領域,基本上都是在積極的準備著混合所有制改革。所以說結合著混合所有制改革,結合著這些機會,我們覺得下半年的銀行是非常有看點的,所以我們排在第一位,而且上半年沒有怎麽漲,在這個時點,大家不要遺忘銀行。最好的加倉時點,我覺得是在7月份,你覺得大盤可以再上一個臺階,我覺得這個時點可以加一點銀行。 第二位配什麽?配保險。保險的特點跟銀行有點像,比如說像中國平安也屬於H股聯動,保險在上半年也表現很差,但是有一個特點,就是彈性比較大。所以說如果下半年有這種所謂H股聯動的時候,保險的板塊也是絕對不能忽略的。上周有那麽一天,大家一定要註意這一點,H股那邊保險公司是大幅的高開,然後大幅的上漲,然後又掉下來了,大家要關註這種市場行為。當時個別的保險公司漲了13%的。 第三個關註的板塊,大金融板塊就是證券。很多人說為什麽把證券放在偏後一點的位置,證券在上半年的表現還算不錯,而且本土機構在里面比較多。如果講人民幣國際化的故事,不一定首選證券,但是基本面來講,證券公司是這三個行業里面最好的。如果判斷三年或者是五年,表現最好的行業還是證券行業。 證券行業下半年還有很多的利好,很多人說清理配資對誰好?我說對證券公司好。你如果配資拿不到錢,或者是沒有這個端口,難度很大,下半年做完定增或者是IPO之後,手上會比較有錢,就會給你做融資融券,你想想看,你會選擇配資,還是做融資融券,這樣券商的盈利就會源源不斷,而且不停的增長。 註冊制馬上要來臨,直投、保薦、研究、大投行、大研究等整合,能給券商帶來的額外盈利空間是非常巨大的。這里面應該選擇誰?我們應該選擇那些真正意義的去轉型、去改革的證券公司。那些不轉型,利用是的間隙期還在維持著高的傭金率的券商,我們不看好,我們看好主動降傭,積極擁抱互聯網的這些證券公司,而且要有錢的證券公司,我覺得一定是OK的。 回過頭來,我們在大金融體系里面選幾支個股,銀行里面會選擇的,像招商銀行、光大銀行、寧波銀行、興業銀行,都是我們覺得內部轉型力度比較大,在未來混合所有制改革里面,有可能是最優先的受益者,包括交通銀行,交通銀行的混改方案已經報到了國務院,這個傳言是不是真的還不知道。 在保險這邊選什麽,H股聯動,選中國平安,如果要選長期最有潛力的公司,我們還是覺得新華保險還是長期最有潛力的公司。在證券這邊,除了光大證券,我們覺得包括中信,都是可以值得選擇的。還有回到我們的新大招的組合里面,大家可以關註一下。另外一點我還想強調一下,下半年除了兩個大金融之外,供應鏈金融是我們下半年最主推的品牌。因為供應鏈金融恰恰是位於民間高利貸和銀行融資之間的填補空白的一個最巧的接口。 銀行的貸款的利率是9-11%,而你在民間高利貸拿的是30%,民間高利貸在清理,清理之後銀行不可能給你錢,必須要通過供應鏈金融以10%還要多的利息,而且供應鏈金融有一個明確的產業經驗,包括機制可以控制住風險。供應鏈金融選什麽?我們現在有一些組合,這里可以跟大家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像安源煤業,是我們之前重點推的歐浦鋼網、金葉珠寶,都是我們重點推的,未來我們會結合我們產業優勢,力推這些公司。 廣州友誼、合肥城建、中天城投這些都是不錯的品種。供應鏈金融里面還有一個股票是世聯行。這都是屬於我們大主題里面,一個是供應鏈金融,一個是地方金控,如果你覺得買大金融一年收益30-40%太少,因為我們今天建股的時候發現沒有隔壁大媽強,大媽建一個股還連續漲停,但是大金融這邊是不可能的。但是買大金融,你要買一個倉位,大概30-40%你可以睡得著,剩下的可以重點關註我們華泰研究推薦的個股。 因為我們推薦的個股是根據我們的調研信息匯集的最有效的服務。我們華泰證券的經濟業務第一,我們的並購業務第一,我們研究業務正在突飛猛進,會把這些業務的優勢綜合利用起來。所以也希望大家多多關註我們華泰研究的研究成果。我再次強調,我們的研究成果是非常有時效性的,如果你要是短期的話,你看到我們研究成果,就應該作出判斷,而不要等兩天,說什麽過了一個月,兩個月再去關註,這個時效性就會弱。 如果關註華泰研究的研究成果,尤其要關註首次覆蓋的個股,尤其要關註重申推薦的個股,這些可能真正代表我們研究員更加看好的想法。針對整個航行,我覺得大家不用太悲觀,我雖然說剛才姚衛巍講的不一定像5.30那麽簡單重複,但是我認為未來的研究價值越來越大。 今年上半年沒有體現出賣方研究應該有的價值,我剛才說了,大媽都比我們強。基金經理也好,大家隨便聊個股,隨便拉漲停。但是在今年的下半年,就跟2007年下半年有那麽點類似的就是研究的作用會越來越大,因為個股越來越多,發行量越來越大,包括泡沫有可能會被擠一擠,這時候誰是真正的牛股,我覺得我們就會重點的挖掘,也希望大家關註我們。 對於行情最後強調,我們認為最終會上萬點,不要太悲觀。我堅定的相信中國資本市場前途無量,也一直在這里努力著,我相信未來也一定會到這個平臺,但是一定要註意,這個並不像大家想的這麽快,在中間的調整過程中,也希望大家能夠盡量少的減少損失,買到真正的牛股。我就講這麽多,下來的時間交給博晨。 銀行:我們認為銀行現在整體來說,還是非常值得進行戰略配置的,從年初到現在落後大盤40%左右,估值窪地需被填平。另外,銀行實際上在現在的階段,大部分也是今年被預計到的主要的公司都已經在估值里面了,包括未來利率市場化,以及一些不良的風險,實際上這些負面因素已經比較充分的反映在估值里面了。但是實際上銀行在下半年還有很多好的催化劑,包括最主要的像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像信貸資產證券化的推進等,業務條線分拆,互聯網金融推進,金融混業經營等。 另外,還有一個近期也有在傳言說,金融可能要做營改增,營改增這是一個大趨勢,但是經過我們的測算,包括對一些銀行的內部的調研,實際上通過測算來看,營改增現在大概率是金融這一塊最後以6%稅率來做,如果這樣,實際上內部測算的結果就是對銀行整體的盈利情況影響並不是特別大,可能有很小幅度的影響,大概在0.3%-0.4%,就是30-40BP左右,對業績上面的影響有限。 整體來說,並不需要有過多的擔心。銀行的整體收入結構來看主要是在利息收入這一邊,中間業務收入占比僅在20-30%左右,因此營改增對整體稅率的影響並不是特別大,主要的影響一個是銀行內部的IT系統,還有財務結算系統的重新梳理,因為增值稅的體系如果應用在銀行上還是比較複雜的。整體來說這一塊大家不用有太多的擔心。 從整個行業的角度來講,現在是一個比較好的介入時機,未來如果有一定程度的調整,安全邊際就更高了,從個股上來講,現在有兩條主線邏輯幫助大家選股。一個是優質的城商行股,我們近期對一些城商行進行了深入的調研,城商行的整體情況,如業績、不良率、改革的空間、業務布局等等,在所有上市銀行里面都是非常優秀的,整體來說,我們認為城商行的基本面非常良好。 另外像寧波、北京這樣的城商行都有非常新的亮點,是值得大家關註的。像寧波銀行實際上在零售業務上是做的比較超前的,他有一個白領通做得非常好,切入點就是個人消費信貸。原來只是在江浙地區,特別是寧波地區做的非常強,但是現在也是逐步的向全國的分行推廣,這個推廣的過程中,我們預計到會帶來較好的盈利貢獻。個人消費信貸這一塊,未來肯定是一個比較好的方向,零售業務是能夠持續賺錢的,而且不良率特別低的業務,對寧波銀行來說,這一塊是非常好的特色。 北京銀行最近實際上在互聯網金融上做的也是比較的超前,如果之前大家關註北京銀行的話,會看到他最近跟騰訊合作推出了一個京醫通的產品,這個項目就是為在北京沒有醫保的外地人士提供類似虛擬醫保卡的業務,這個大家就可以在沒有醫保卡的情況下,在北京的23家三甲醫院進行就診,可以用來支付。北京銀行在這一塊業務上,進展的非常快,特別是跟騰訊合作,打開互聯網的布局。這一塊實際上已經有300萬的開戶數,這項業務未來如果能夠跟直銷銀行打通,跟消費金融子公司打通的話,也是一個非常好的互聯網金融的切入點,我們是比較看好的。 整體來說北京銀行能夠跟騰訊合作,主動的做互聯網金融的戰略布局,我們認為他還是一家比較有想法,在整個業務布局上比較超前的一家銀行。資產質量在所有的上市銀行中也是最好的,從買城商行的思路來講,我們認為還是非常值得推薦的。 另外一條主線就是國企改革的思路。這條思路現在來看像交行、興業、光大、招行都是相對比較優秀的標的,交行就不用說了,大家知道,傳聞他的改革方案很快就會落地,如果屬實的話,將引領國有銀行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包括怎麽解決國有銀行激勵機制和用人機制的問題。 光大銀行,我們從今年年初開始做了一個推薦,因為它本身在銀行跟集團和匯金那邊的關系理順之後,很多事情都是在密切的布局,包括大家現在傳的比較多的業務條線的分割,信用卡和理財單獨拆分,實際上也都是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之中。另外像光大銀行在理財業務上是非常具有優勢的,布局是比較超前的,一直都是國內做理財實力是數一數二的銀行。所以在大資管趨勢之下,光大銀行將是一個非常受益的標的。 興業銀行我們覺得最大的看點還是在於市場化的運營,不斷的能夠主動的創新的精神,在股份行里面應該是非常少有和罕見的,興業銀行是非常優質的銀行。 招商銀行這兩年一直是比較有爭議的,但是我們認為隨著員工持股計劃的推出,內部業務條線的整合,內部的機制梳理順利之後,招商在零售業務,在傳統的業務領域布局中的優勢如果能夠有比較好的整合,能夠繼續他的戰略上越走越遠的話,它代表的是比較好的一種銀行轉型的方向。所以說招行也是一個相對來說比較優秀的值得布局的標的。 總結:我們認為上半年雖然大金融行業落後市場,尤其是銀行業落後市場較多,大金融行業下來的這個機會是比較大的,如果是長期投資者,我覺得在這個時點,多買一點大金融股票長期持有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尤其是剛才主推的個股,像招行、光大銀行、華夏銀行,保險里面的中國平安、新華保險,證券的光大、中信,這些品種適合長期,但是不要太急,因為急可能反映不一定那麽快。但是從整個下半年來看,我覺得整個機會還是比較確定的,對於大金融。 很多投資者問,有沒有一些好的個股推薦呢?我們講的兩個主題多關註,一個是供應鏈金融,一個是國企改革金融。國企改革就是地方監控的模式,未來肯定還是會走成的。供應鏈金融有安源煤業、金葉珠寶、歐浦鋼網,這些都屬於供應鏈金融。如果說地方金控,像廣州友誼,這都是短期包括中期,我們自己覺得心里邊比較有底的股票。 這里還要再強調一下,大家千萬不要太過的樂觀,因為太過的樂觀很有可能就會導致盲目。中國這種逆向思維是很難的,因為周邊的人仿佛都比你聰明的時候,你要堅守自己的底線非常艱難。越是這種時候,你越要小心,如果買了端口控制的股票,到時候開始下跌的時候,很有可能你是出不來的。對於基本面的研究,才是未來投資者獲得成功的因素。基本面是模式的研究、未來,都是需要研究的東西。 我們覺得下半年個股的分化會越來越大,今天的這個行情很有可能是下半年行情的一個預演,大家不要忽略,要看看歷史上大幅振蕩之後,哪些股票可以真正的挺身而出。 今天晚上的會議我們到此結束,感謝投資者的參與,謝謝。 來源:羅毅首席分析師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
重返5000點大牛市的A股,板塊的輪動總讓人捉摸不透,不過如果成功抓住板塊的輪動,總能給投資者帶來遠跑贏大盤的回報。
近期除了金融股“王者歸來”以外,厄爾尼諾概念股也開始站上“風口”。分析人士認為,隨著厄爾尼諾現象逐步影響全球氣候,會引發全球部分農產品和有色金屬減產,從而導致價格上漲,相關概念股可望受益。
6月5日,農業部新聞辦公室發布消息稱,受厄爾尼諾事件影響,全球氣象災害多發頻發,我國強對流天氣點多面廣、強度大、雹災重,南方暴雨頻繁,北方局地出現持續高溫,部分地區降水和氣溫突破歷史極值。為有效應對厄爾尼諾對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6月4日,農業部組織氣象和農業專家就厄爾尼諾事件影響進行了會商,科學研判影響,提出應對措施。總的來看,厄爾尼諾將持續至秋季,達到中等以上強度。
6月8日,不少農業股都有不少漲幅,白糖類股份尤其強勢,包括南寧糖業、貴糖股份、中糧屯河等,有色板塊也維持了上周的強勢。深圳一位私募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目前市場上資金對厄爾尼諾現象關註還不多,估計未來能夠站上風口,而有色板塊也有不少國企改革的預期,可謂雙重受益。
廣發證券分析師陳果表示,厄爾尼諾通常會引發包括暴雨、颶風、高溫和幹旱在內的極端天氣,繼而通過影響相關商品的供給而利多或利空其價格走勢,或者因自然災害而增大相關生產資料的投入。結合厄爾尼諾影響程度和影響概率:在農作物領域,利多糖價利空大豆,關註制糖和飼料板塊;在有色金屬領域,有望推高鎳和銅的價格,關註鎳銅開采板塊;在養殖業領域,將增強豬肉價格的上漲趨勢,關註生豬養殖板塊;在生產資料領域,可關註地下管道建設。
國泰君安分析師王乾就稱,厄爾尼諾對農業股的潛在影響主要集中在制糖、水產養殖產業鏈等領域。南寧糖業、中糧屯河、貴糖股份等制糖企業有望受益於國內糖產量下降,但目前糖國內外價差過大或削弱厄爾尼諾潛在減產影響,國際糖價低迷仍是壓制國內上行的重要因素,魚粉價格潛在上行,年初完成備貨的飼料企業或享受“存貨利潤”。
中銀國際分析師稱,今年全球多地出現極端天氣,多國專家預測今年將出現最為嚴重的一次厄爾尼諾,根據以往經驗,利好糖類和油脂類上市公司。
太平洋證券分析師王文靜認為,當厄爾尼諾周期逐漸加強之際,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澳大利亞、南亞次大陸和巴西東北部均出現幹旱,而從赤道中太平洋到南美西岸如秘魯、智利則多雨。從歷史上看,受厄爾尼諾影響,將很可能波及72%全球鋰礦、43%銅礦及38%的鎳土礦供給,從而推升相關產品及股票的價格。。
申萬宏源認為,對於國企改革概念,特別需要關註在產能過剩行業相對集中的地方國企,出現資產整合概率較大,比如某些地方國企的有色企業會是重點整合對象。
http://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3857
作者:王晓涤
行业观点:
1)1H15实体零售板块受益于估值修复,电商板块表现依然卓越:2015上半年香港零售行业主要受益于估值修复。2015年年初,大部分零售百货估值都在一倍净资产之下,10倍PE左右,目前反弹至13.9x2015P/E,1.4x2015P/B,行业股票平均反弹幅度40%;家电零售实体店表现较好,因为高毛利率产品贡献以及费用控制好,预计全年盈利近10%的增长。电商板块仍然受益于行业高增长,看好京东(JDUS)从垂直电商转型为平台电商,预计活跃顾客持续增加,服务贡献增加带来公司收入增长。
2)2H15基本面轻微改善:百货行业第一季度同店仍然是1%左右的低增长,我们认为下半年基本面会有轻微改善。家电零售行业预计也注重推广线上交易平台,以此获得新的市场份额。
3)短期建议关注估值低洼股票:银泰商业(1833.HK)和国美电器(493.HK)在过去3个月经历了股票翻三倍和两倍,目前估值分别为2015年盈利的28.5xPE和20.5xPE,远高于历史平均。因此,在股票选择方面,我们建议关注目前估值相对较低,比如新世界百货(825.HK),百盛集团(3368.HK)和华地国际(1700.HK),市净率均在1x2015P/B以下。此外,中长期可关注基本面在下半年持续改善且估值合理的海尔电器(1169.HK)和恒安国际(1044.HK)。
投资主题:
1)实体零售看好转型公司,不过短期市场已经反映了转型溢价:我们认为银泰商业能够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主要是公司一直致力于改革转型。银泰最先在百货行业推出O2O,且计划未来三年O2O业务贡献占公司整体收入20%。目前公司新董事长由阿里巴巴CEO张勇担任,未来有可能推出新的O2O产品,给市场想象空间。
2)电商行业增长趋势喜人:京东从2014年上市以来,主要目标是扩大交易规模,并希望在2016年实现盈亏平衡。我们认为公司目前还在电商行业发展的蜜月期,尤其是规模优势和售后体验、顾客粘性已经在行业领先。国美电器过去几年侧重实体店业务,从2015年开始提出大力发展电商,目标是2015-2017年电商交易额每年翻倍。
3)家电物流为重点:家电上市公司依赖于渠道深化自建物流平台、加强售后服务,预计未来将加强社会化物流发展,比如海尔电器和国美电器。阿里巴巴也是海尔电器的日日顺物流战略合作伙伴;此外,国美旗下的安讯物流也开始从2015年起提供社会化物流服务,不难看出物流已是零售行业的重中之重。
行业催化剂︰
1)电商业务有新发展。长期看好的银泰商业和国美电器,如果电商业务或者O2O业务有新突破,将成为公司股价的催化剂;二季度和四季度为京东商城的网上销售旺季,有利于公司第三方平台业务进一步扩张。
2)物流并购提供外延式发展︰海尔电器内生性增长较为稳定,未来的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社会化物流和社会化分销部分。
推荐股票︰
海尔电器1169.HK︰海尔电器转型为平台模式,提高运营效率,全年业绩前低后高。
恒安国际1044.HK︰恒安的卫生巾业务为其现金牛业务、此外纸巾业务今年受益于低原物料成本,婴儿纸尿裤将深入二三线市场。
京东商城JDUS:京东商城,平台业务继续扩张有利于毛利率提升和盈利水平提高。
格隆汇声明:文章系格隆汇转载文章,代表其特定立场和看法,不代表格隆汇观点。格隆汇作为免费、开放、共享的海外投资研究交流平台,并未持有任何关联公司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