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北京時間8月6日晨間消息,亞馬遜[微博](300,-0.99,-0.33%)CEO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已同意以2.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華盛頓郵報公司(592.6,23.90,4.20%)的報紙資產,包括其旗艦日報《華盛頓郵報》等。巴菲特旗下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擁有華盛頓郵報公司28%的股權。
華盛頓郵報公司股價盤後上漲5%。人們想知道貝佐斯能否讓《華盛頓郵報》再次煥發青春。
這一令人意外的交易是在紐約時報公司作價7000萬美元出售給波士頓環球(Boston Globe)以後浮出水面的,進一步表明報紙行業正面臨史無前例的挑戰,其廣告營收和讀者人數均有所下滑。
華盛頓郵報公司董事長兼CEO唐納德·格雷厄姆(Donald E. Graham)稱,作價出售對該公司來說是一種更好的選擇。「我和凱瑟琳·韋莫斯(Katharine Weymouth)以及董事會成員在經過多年時間以後才作出出售的決定,這段時間裡類似的報紙行業挑戰讓我們想知道,是否換一個東家對華盛頓郵報公司來說才是更好的選擇。傑夫·貝佐斯的技術和商業才能已得到證明,再加上他的長期投資戰略及其個人聲譽,使其成為了獨一無二的華盛頓郵報公司新東家人選。」
在過去20年時間裡,貝佐斯已將亞馬遜建設為一家購物和在線技術發展公司。今年早些時候,貝佐斯對互聯網新聞站點Business Insider進行了小額投資,從而進入了媒體行業。貝佐斯在《華盛頓郵報》網站上發表公開信,承諾不會作出任何激進型變革。「《華盛頓郵報》的價值觀不需要改變,這份報紙仍將對其讀者負責,而不是追求其所有者的私人利益。」
據《華盛頓郵報》稱,亞馬遜網站與貝佐斯收購華盛頓郵報公司的交易無關。這項交易涵蓋《華盛頓郵報》及其他出版業務,如《Express》、《The Gazette Newspapers》、《Fairfax County Times》、西班牙週刊《El Tiempo Lati》和Greater Washington Publishing出版業務等。(唐風)
| ||||||
股市贏家與輸家的區別,就在於進場前是否有充足的專業判斷,對大盤與個股的技術面及基本面條件,都有了然於胸的看法,蒐羅七位股市高手、三十五件股市觀察面向,只要能做對幾件,就能提高投資勝率。 撰文‧林心怡、歐陽善玲 兩 年前,陳太太聽信「專家」建議,挪出多年儲蓄以九百元買進七張宏達電,四個月後股價腰斬,她不甘心地再加碼二十張,滿心期待奇蹟出現,眼看股價再跌到二四○元,她再加碼四十張;直到股價僅剩二百元附近時,她絕望了,終於忍痛賣掉,大賠近一千萬元。 同樣也在兩年多前作多過宏達電的投資達人羅詠樂,卻有截然不同的投資結果。他每天都會花時間研究技術線圖,檢視手中持股,當他發現宏達電股價破線時,不但停損出場,還陸續找機會反手作空,扣除虧損。 這說明了,股市輸家心中在意的是股價,等待的是奇蹟;但股市贏家心中在意的是客觀條件,等待的是買賣點!輸家的情緒是焦躁的、是茫然的;而贏家的精神是篤定的、是了然於胸的。而這些差別就在於每日收盤後修練的真功夫。 在此,我們歸納出許多投資專家與中實戶贏家們,收盤後最常做的投資功課,從研判大盤走勢、建立選股名單、檢視手中持股規畫,與提升投資素質中,蒐羅出「收盤後股市高手默默在做的三十五件事」,提供不同投資性格的人練功方向的參考。 第一招:研判大盤多空走勢正所謂「覆巢之下無完卵」,大盤走空,個股也難有行情;因此,凱基投顧董事長杜金龍指出,做好投資策略的第一步,就是要先「研判大盤多空走勢」;而觀察的指標包括總經面的國際股匯市變化、三大法人的籌碼面變化,以及技術指標形態與量能潮變化,都是研判大盤走勢的重要參考依據。 每天收盤後,杜金龍必做的投資功課,就是從網路上調出大盤技術線圖,一一檢視其多空指標與形態強弱,用他擅長的波浪理論規畫大盤行情,以KD值、RSI、MACD來研判大盤多空走勢。 首先,杜金龍會以周KD掌握波段行情,當周KD低檔黃金交叉且超過二十,而MACD也在低檔出現交叉向上時,他會認定後勢會有中波行情。相反的,當周KD從高檔八十向下死亡交叉,且MACD出現高檔黃金交叉,則會面臨中段整理。至於觀察RSI在七十以上則為超買區,三十為低檔超賣區,當高檔向下交叉為賣訊,低檔交叉向上則為買訊。目前,杜金龍綜觀所有技術觀察指標對大盤研判的結論是,大盤正走波浪理論的「三~三波」,台股大盤後勢可期,高點可望在十月見到九○一五點。 而統一國際副總經理廖繼弘的盤後功課,則以「均線與乖離率」研判大盤走勢。例如,當均線上揚,而大盤指數在各均線之上,可確定行情趨勢往上;反之,就要留意下修風險。至於乖離率,則指大盤指數與均線的距離,均線之上代表「正乖離」,代表潛藏賣壓越大,股價越有機會拉回;反之,當「負乖離」越大,投資人低檔撿便宜的心態越濃,股價越有反彈的機會。 廖繼弘說,當大盤跌深與月線負乖離逾一○%、季線負乖離逾一五%時,都是底部買訊;而大盤飆漲與月線正乖離逾一○%、季線正乖離逾一五%時,則為高檔賣訊。此外,為研判大盤走向,杜金龍每天盤後也會上「台灣證交所網站」蒐集「三大法人進出動態、融資融券變化與外資借券放空動態」。 杜金龍指出,漲勢啟動時,會出現「資減券增」的形態,這時後勢往往會有波段行情可期;當「資增券增」時,仍有機會持續漲勢;直到漲勢再創高點,出現「資增券減」時,代表盤勢即將進行整理,宜先做賣出動作。至於國際財經資訊方面,除美國聯準會政策動向,杜金龍還會特別留意「匯率變化」;他認為匯率為股市先行指標,其中又以美元與日圓走勢對新台幣影響最大,且通常是「新台幣升、股市漲;新台幣貶,股市跌」。 第二招:檢視手中持股 汰弱留強對大盤多空有了然於胸的看法後,再來就是檢視自己手中的持股,進行汰弱留強。 收盤後,技術派高手蕭明道最常做的功課,就是檢視個股量價結構,挑選下跌量縮價不跌標的。他認為,正常情況下,當市場走多,個股的量價結構應是「價漲量增」、K線收紅;反之,個股應是「價跌量縮」、K線收黑。掌握這個簡單原則,首要功課就是將手中持股的量、價表現全部瀏覽一遍,對個股的強弱就有個了解。 此外,若大盤上漲,多頭趨勢成形,但手中個股卻出現量增、價不漲,且收黑K情況,就要特別小心,宜提防頭部出現,選股也應盡量避開,以免押錯寶。同樣的道理,當市場明明走空,但手中個股卻出現低檔爆量、收紅K的情況,即代表個股底部可能出現,應該持續持有。 蕭明道強調,當個股在低檔,出現長黑K棒後股價立刻止跌回升,且量縮不再見低價的個股,就是長線持有的首選。他以超過二十年投資經驗分享,這樣的股票優勢,在股價整理過一段時間,籌碼沉澱乾淨;一旦下跌量縮不破低點,就代表股價底部支撐強勁,只要多頭點火,漲勢就會相當凶猛。 對於手中持股的檢視,蕭明道也希望投資人能掌握手中持股周線、月線及季線的扣抵位置;因為各期均線不僅代表這段時間的多空趨勢,也有助漲、助跌的特性。蕭明道說,「這就叫做借力使力、不費力。」一旦投資人了解個股各期均線扣抵位置,以及所代表的意義,自然就能對手中持股有基本的掌握,甚至搶先一步,挖掘好股。 此外,著重技術面選股的廖繼弘也特別提醒,通常KD值在八十附近,一般被視為高檔過熱區,尤其向下出現死亡交叉時,代表有過熱反轉疑慮;不過一旦出現「高檔鈍化」時,這類股票後勢都很強勁,股價上演噴出行情的機會也高;所以不但可以伺機介入,也可以持股續抱,不用急著賣出。 而以基本面作為買賣依據的投資人,獵豹財務長郭恭克分享,除了重視產業前景外,也應定期追蹤「公司長短期營收變化」與「營收成長指標」作為進出場的依據。當短期營收(三個月平均營收)低於長期營收(十二個月平均營收),或兩者都下滑,宜賣出持股;反之,宜買進股票或持股續抱。 在營收成長指標部分,郭恭克則會鎖定營收、毛利率、營益率等,要能逐月、逐季成長者,才能持股續抱或買進;反之,宜賣出,例如殺價競爭的筆電代工廠就要避開。 在檢視個股合理買賣價方面,他也主張利用「外部股東權益報酬率」來推算股價的合理性。外部股東權益報酬率=每股盈餘╱每股股價;也就是說,期待報酬率越高,就須以相對便宜價買進,一旦股價超出期待報酬率,就可以獲利了結。 第三招:建立準備買進的觀察股懂得掌握手中持股的強弱,這些功課也同樣可以用來尋找、建立自己未來要買進的觀察股名單。 在建立觀察股名單上,技術派投資達人蔡森會先觀察期貨以及大盤日線、小時線與五分鐘線,作為台股大盤多空走勢的研判。他認為,期貨指數是大盤的領先指標,一旦期貨小時線出現一根帶量長紅,並突破前波高點,那就代表短線大盤即將翻多;此時就要同步篩選當日股價走勢較強的個股。 蔡森說,這波大盤翻多關鍵日在八月二十九日,當時台股期貨小時線就出現帶量長紅,且越過前波高點。收盤後發現這個狀況,就必須回頭搜尋當天,或留意隔天股價表現強勁的個股。就過去經驗來看,這些個股走勢也相對亮眼。 換言之,利用期貨小時線,先觀察大盤是否有反轉跡象,再對照大盤走勢,若兩者皆有強烈翻多訊號出現,再進一步篩選當日表現較強的個股,列為買進名單。另外,熟記大盤及個股的量價結構,也是投資高手建立「買進池」的常見作法。 蔡森盤後便會「畫出個股趨勢線,瞄準突破壓力線的個股」。所謂壓力線,就是將一段時間內的股價高點連成一條線,並向右延伸畫出;值得買進的個股,就是股價突破壓力線的標的。這不僅能用於個股強弱的研判,也適用於大盤。 蔡森舉例,像這波大盤高點可從五月二十二日八四三九點,到七月十八日八二六五點連成一線,並將此線視為短期壓力線。九月五日,大盤最高收在八一六九點;站在這條壓力線之上,代表接下來多頭企圖心強烈,指數可望由此再展開另一段行情。以這種方式,尋找突破壓力線的個股,並將其列為買進觀察名單,也是投資達人常用的方式;相反地,當股價跌破由一段時間低點所連成的支撐線時,選股就要盡可能避開。 除了技術面選股外,著重基本面與中長期投資的投資高手黑傑克,盤後會尋找產業趨勢向上,後勢有想像空間的標的。他最常做的事就是參加上市公司的業績發表會、投資同好的討論會,並且建立有用的人脈網絡,尋找符合任何一項「五新」(新產品、新團隊、新產能、新策略、新市場)的產業,然後到股市「公開資訊觀測站」或「鉅亨網」,檢視看好產業的營收與毛利率的變化,挑選適合的個股。 禮正投顧總經理毛仁傑則指出,資訊爆炸的時代,想做好投資功課,最忌諱是盲目地追求無止境的資訊。他認為,「善用自己的專業」,在熟悉的領域進行投資,是確保獲利的不二法門。因此,盤後應選擇性地閱讀、蒐集資訊,甚至建立相關人脈,強化在產業趨勢,或公司營運方面的深度。 第四招:檢討與修正,提升投資素質「像在塑化業工作的人,就要鎖定塑化相關情報;在航運公司上班的人,也可從本身專業出發,蒐集有利資訊。」他強調,每個人都一定有屬於自己的「專業」,而市場上投資機會五花八門,各行業訊息真假難辨,投資人若能利用自己的強項,學習將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功效,才可能在市場上長長久久。 毛仁傑認為,資料蒐集與閱讀重點,在質、不在量,為確保資訊品質,投資人可主動出擊,籌組討論會或讀書會,藉由多方交流,來彌補個人思考的不足,久而久之,還可提升自己對產業的敏感度。「最後就會發現,善於思考才是決定投資勝負的關鍵;而利用相互討論方式,深化思考力,則是值得學習的作法。」總之,股市贏家與輸家的區別,就在於進場前是否有充足的專業判斷,對大盤與個股的技術面及基本面條件,都有了然於胸的看法;在操作時,則能順勢應變、果決行動。「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盤中買賣雖只是一通電話、一個按鍵的動作,但背後卻是日積月累的真本事! 股市高手盤後默默在做的35 件事 研判大盤多空走勢 1.國際面:觀察經濟重要指標(恐慌指數、美元、油價等)及匯率變化。 2.籌碼面:追蹤法人進出狀況、資券變化、借券放空動態。 3.籌碼面:從摩台指未平倉量解讀外資籌碼動態。 4.技術面:從波浪理論形態規畫大盤走勢。 5.技術面:觀察大型權值股漲跌與成交量,研判多空氣氛。 6.技術面:觀察均線扣抵位置,若在相對高檔代表均線將下彎偏空,反之偏多。 7.技術面:留意大盤與各期均線的乖離變化。 8.技術面:留意KD、MACD黃金交叉與死亡交叉。 9.技術面:留意RSI低檔交叉向上與高檔向下的多空指標。 10.技術面:留意期貨及大盤日線、小時線相關走勢。 11.技術面:謹記前3日大盤低點,若跌破3日低點,就要減碼,反之加碼。 檢視手中持股,汰弱留強12.技術面:觀察持股上升趨勢線,跌破即為賣出訊號。 13.技術面:出現頭部、破底形態就該出場。 14.技術面:日或周KD持續高檔鈍化(80以上),宜持股續抱。 15.技術面:短線追漲操作者,遇K線帶量收黑、跌幅3.5%就要停損。 16.基本面:公司長短期營收變化,當短期營收(3個月平均營收)低於長期營收(12個月平均營收),或兩者都下滑,宜賣出持股。 17.基本面:營收成長指標能逐月、逐季成長者可續抱;反之宜賣出。 18.資金面:隨時檢視手中資金部位,永保二成以上現金,以便不時之需。 建立準備買進的觀察股 19.技術面:留意周KD高檔鈍化(80以上),股價沿著10日走高者。 20.技術面:留意股價突破箱形整理區間,帶量收紅K棒者。 21.技術面:畫出個股趨勢線,瞄準準備突破壓力線的個股。 22.技術面:W底成形,即將突破頸線的個股。 23.技術面:留意個股下跌過程中,已出現價穩量縮者。 24.技術面:檢視各期均線扣抵位置,鎖定均線翻揚個股。 25.技術面:留意突破前3日高點的個股進場買點。 26.基本面:蒐集研究報告,尋找趨勢向上,有核心競爭力的公司。 27.基本面:留意新產品、新團隊、新產能、新策略、新市場等「五新產業」。 28.基本面:選擇產業歷久不衰、年年穩健配息,ROE>15%,盈餘再投資比率<80%,市占率高的龍頭股。 29.基本面:利用「外部股東權益報酬率」推算買股合理價,外部股東權益報酬率=每股盈餘÷每股股價。 檢討與修正,提升投資素質30.檢視:檢討盤勢與自己的預期是否相符,針對錯誤提出改善辦法。 31.反省:落實賺賠出場檢討,修正弱點,避免重蹈覆轍。 32.研究:上網搜尋研究報告、閱讀有口碑的財經部落客文章尋找投資靈感。 33.求知:多閱讀財經與投資心理學的文章,提升投資專業與心理素質。 34.人脈:培養產業人脈網絡,參加可教學相長的討論社群,蒐集投資素材。 35.紀律:克服恐懼與貪婪,釐清自己是長線投資,還是短線交易,並嚴守紀律。 股市重要資料搜尋參考網站 網站 主要功能 奇摩股市 查詢公司基本資料、技術面鉅亨網 查詢公司基本資料、技術面、研究報告、重要財經資訊台灣股市資訊網 查詢個股歷年營收資料、經營績效公開資訊觀測站 檢視季報、年報等財報資訊財報狗 以財務指標選股並同時比較多檔財報資訊 撿股讚 以殖利率挑股票 |
【i黑馬導讀】亞歷山大東征時把家財散發給將士,有人問他給自己留下了什麼?亞歷山大目視東方,說道:「希望!」近日阿里旗下的小微金融服務集團(以下簡稱:小微金服)宣佈公司新股權架構。根據新的架構,小微金服將以40%的股份,作為對小微和阿里集團全體員工的分享和激勵,只要是11月1日在職的小微金服及阿里巴巴集團的每一位員工都會獲得小微金服的股份。值得關注的是,馬云本人在小微金服的持股比例,不會高於他在阿里巴巴集團的持股比例7.3%,而不是之前一直被認為的80%。
本文根據騰訊科技《小微金服股權架構公佈:馬云欲借此洗刷VIE風波陰影》和獵云網《阿里小微金融公佈股權架構:馬云持股不超7.3%》改寫而成。
這是小微金服的股權架構首次浮出水面,而「人人有份,共創共享」的股權分享方式也再次讓人們看到了互聯網企業開放、分享的本質所在。
股權分享 全部員工人人有份
小微金服CEO彭蕾在給員工的郵件裡做了同樣的表述,彭蕾在郵件裡說: 「伴隨著這樣快速的發展,小微金服包括此前的支付寶從未停止過建立健康、高效、持久發展的股權架構的思考。隨著小微金服的戰略和員工分享方案的思考逐步成熟,具體方案出爐的時機已經成熟。」根據小微金服的新股權架構,2013年11月1日在職的小微金服及阿里巴巴集團的23810員工每一位都會獲得小微金服的股份。除了當天的一次性股份授予之外,這40%的股份還將用於未來對員工的績效激勵和未來吸引優秀人才的股權激勵。而剩餘的60%的小微金服股份將用於在未來分步引進戰略投資者。小微金服方面表示,「希望引入的戰略投資者,是與我們理念一致、文化相近並且願意與小微金服集團長期共同發展的投資者。」
馬云持股比例不超過7.3%,讓圍繞支付寶的爭議停止
對於備受關注的馬云在小微金服的持股問題,小微金服方面表示,馬云在小微金服的持股比例不會高於他在阿里巴巴集團的持股比例。
公開數據顯示,馬云在阿里巴巴集團的持股比例為7.3%,這也意味著馬云在小微金服的持股不會超過7.3%。
早在2011年支付寶股權變更時,變身內資的支付寶的股權結構就引發各界的廣泛關注。甚至有不瞭解情況的人質疑,馬云是將支付寶放到了自己口袋。對此,馬云當時就明確向媒體表示,「支付寶落入我的口袋,這不是事實。」
小微金服CEO彭蕾在今日給員工的信中表示,為了當初那個決定,阿里集團和馬云個人都承受了巨大的非議與質疑。「但實際上從第一天開始,就沒有、也絕不可能有任何一個人,如外界所描述的那樣,把支付寶裝進自己口袋裡!」
小微金服方面表示,全體員工佔比40%,戰略投資者佔比60%,其中馬云作為全體員工的一員,持有比例不會高於他在阿里巴巴集團的持股比例,這是小微金服設定的目標股權結構。目前小微金服的股權架構還處於過渡期,為了達到這一目標結構,公司會在現有的法律框架下盡快完成過渡。
不管怎樣,對於員工而言,能分享到企業成長價值肯定是幸運的,特別是那些「潛力股」企業,而分享不到也是時也運也了。借阿里小微轟轟烈烈的全員持股計劃,筆者對互聯網公司員工股權福利做了個小起底,看看互聯網有多少IT苦B有機會一夜變鳳凰。
梳理髮現,其實互聯網企業中,員工持股佔公司股權大部分在5%以下,10%以上也已經鳳毛麟角。
小微和阿里集團
上週五,阿里小微一口氣掏出40%的股權,給小微金服以及阿里集團近2.4萬名員工每個人發放股權福利,實現了全員持股。除去馬云持股不超過7.3%,其他員工的持股也達到驚人的32.7%。目前阿里小微估值至少60億美元以上,成長潛力不可預估。而馬云持阿里小微股權不會超過7.3%,也是目前網上可查的互聯網股權結構資料中,持股比例比較低的一位互聯網大佬了。
馬云目前持阿里巴巴集團7.3%股權,加上管理團隊,股份大約10.4%。阿里巴巴員工持有股權大約佔集團股權的3%左右。這個比例不算高,但阿里巴巴集團現在估值還不錯,750億美元以上,這個3%也價值20多億美金了。加上之前B2B上市時的數據顯示,阿里集團持股員工的比例至少在65%以上,而且這次阿里小微大派股一定程度上也是阿里巴巴員工的收益。
360
紅衣教主雖然霸道,但員工股權激勵方面還是肯下血本的,這也是儘管360口碑不太好但員工仍然願意在裡面打拚的原因。11年IPO的資料顯示,360員工共持公司22.3%的股權,超過了第一大股周鴻禕個人持有的21.5%,號稱員工股份比例最高的中國企業,這也是最為周教主津津樂道的事兒。不過現在記錄已被阿里小微刷新了。據紅衣教主最新的口徑,目前360員工持公司份額股權已達到24%,持股員工比例不詳。
百度
百度員工股權福利主要集中在創業初期,公開資料顯示,IPO之時,百度員工總共持公司股份9.2%。不過初業初期的受惠員工畢竟是少數,之後未見資料顯示百度有員工配股計劃實施。過去9年百度市值翻了50倍,可惜與大部分員工無緣。創業BOSS李彥宏。2004年IPO後,李彥宏持有百度股權22.4%左右,最新資料顯示持股比佔減至20.78%。
騰訊
除創業初期少數員工獲得過股權激勵外,騰訊在09到11年間也給員工發過兩輪股權獎勵,有3200多名受惠員工。騰訊的員工為2萬人左右,員工持股比例相當於17%左右。不過,兩批獎勵股票加起來也只有也騰訊發行股本比例0.55%。令員工們欣慰的是,騰訊的股票過去幾年翻了數倍,雖然股票不多但平均也可以賺個近100萬人民幣。騰訊的創業BOSS的股權為10.25%,總裁劉熾平為0.56%,騰訊5位創始人以外,目前騰訊員工持公司股權應該不超過5%。
京東
雖說東哥在各種場合強調對京東有絕對控制權,但經歷了四輪總額超過22億美元的融資,東哥手上的股權肯定不會太多。不過東哥聲稱,員工股權已超過他個人持有的70%,也就是說假設東哥現在有10%京東股權,員工應該至少持17%京東股權。雖說這一現狀很大程度是由於東哥融資把手上大部分股權割讓所至,但至少肯定東哥沒有完全犧牲員工股權利益。不過持股員工比例不詳。
多玩YY
多玩是員工股權激勵比較積極的互聯網企業之一。從2010年開始,多玩曾先後九次向員工發售股份,價格在0.1至1.2美元之間。三年間,多玩通過股權激勵共向員工派發7820萬股股份。上市時,多玩股的創始人李學凌和雷軍目前均以23.8%股權成為大股東,員工持公司股權大約10%左右。
去哪兒
去哪兒股權主要集在投資方身上,因此留給員工的股權福利也不多。其股權結構是這樣:大股東百度持股比重達61.05%、公司高管及董事股佔公司股權23.27%,管理層與員工只佔公司股權2.3%左右。由於沒多少員工股權激勵空間,因此去哪兒給員工的行權價是0.01美元——幾乎相當於白送。去哪兒的創始人莊辰超持公司股權7.23%。
噹噹網
噹噹是普通員工佔公司股權情況大約是5.5%,相當於是1789萬股。由於沒找到噹噹員工期權成本資料,所以沒法估算員工持股收益。噹噹的股價這一兩年一直5-11美元間徘徊上不去,普通持股員工收益應該不大。上市時創始人李國慶夫妻持股約為43.1%,是互聯網上中持股比較較高的創始人。
優酷
優酷沒有直接披露過普通員工持股情況,據他們高管口述公司一定的股權激勵機制。不過曾有消息爆出,上市時優酷員工被授予的原始期權在上市前已經被公司重新計算合併,其持股數將是原有的18股合併為1股,即員工手中的股權數量縮水為之前的1/18。消息沒得到最終確認也不好作評論。優酷網管理層在IPO時持股比例比較高,達到52.37%,其中古永鏘通過個人和公司持股41.48%,隨後古永鏘減持22.34%。
搜狐
上市之後,搜狐給員工的股權福利最大手筆是08年計劃分拆暢遊上市之時。當時張朝陽拿出1060萬美元給員工股權獎勵,其中包括17.7%的暢遊股份。資料顯示,搜狐於2000年7月12日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截止2009年2月9日,普通股持股人才只共有26位。目前張朝陽對搜狐的持股為20.2%。
小米
小米的股權沒公佈過,具體不得而知。可以確認的是小米中層以上有股權激勵政策。小米現在估值已近100億美元,後面應該還有上升空間,這對持股員工是個福音。公開資料顯示創始人雷軍持有小米超30%發行股本,持股員工比例不詳。
員工股權福利附表:
2000年以來,職工持股會就一直是上海綠地集團的大股東,並逐漸演變成絕對控股。
上海綠地集團(最初名為上海市綠地總公司,後多次更名,以下統稱綠地集團)成立於1992年,以上海建委和農委下屬單位提供的2000萬元註冊資金起步,並由兩委分管。
時年36歲,在上海市農委住宅辦擔任副主任的張玉良,被任命為綠地總經理。在當時,這不算是一個肥缺,同時被任命的董事長就沒去上任,使得張玉良成為公司唯一的「話事人」。
彼時,上海人均公共綠地水平在國內落後,最初政府設立綠地集團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房地產開發建設等經營活動獲利,來為上海公共綠化建設籌資——這是當時分管城建的上海副市長倪天增的構想。這也是一直以來張玉良對綠地集團「做政府所想,為市場所需」這個自我定位的起由,綠地的名稱即來自於此。
從浦東一間借來的臨時辦公室起步,隨後幾年,在政府的「政策性支持」和其自身努力下,綠地集團獲得了許多上海舊城改造和動遷房建設的參與機會,公司也在這個過程中壯大。在那個階段,上海正大力開發破舊的城市中心區域,城市範圍不斷外延,產生了大量動遷安置和改造的建設需求。
至1995年底,公司總資產已達11.95億,其中淨資產1.62億。當年利潤上億。其為城市綠化建設的融資效用也有顯現,至1996年6月,綠地集團累計建成公共綠地1700畝,佔上海同期公共綠地建成面積的1/7。
1997年是綠地集團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作為上海60家現代企業制度試點單位之一,這年綠地改製為股份制公司,職工持股會成為了公司佔比18.88%的股東。
職工持股的概念改革開放後就屢被提出,1992年企業股份制改革啟動後,很多國企都設立了職工持股會,上海也出台了試點政策,綠地集團借此成為了這波潮流中的一家。
綠地集團20年慶推出的公司史《勢在人為》一書中,對此描述道,「1994年公司法頒佈以來,國企改革的新空氣日益讓張玉良興奮,他顯然已強烈意識到,必須為綠地找到一種長久的活力」。書中張玉良解釋,「我們覺得只在工資收入上做點文章還不行,那時候中央提出勞動和資本的結合,改制符合大氣候;內部環境講,既然員工們這麼奮鬥,這麼拚命,就應該把他們的利益更多地與企業的存亡捆綁在一起……」
設立持股會後,綠地集團還設立了一套內部股權交易機制,每年有四次交易,股權按照「集合競價」的原則在內部流通,這個體系運轉至今。
改制完成後,上海建委下屬國企上海中星(集團)公司、上海農委下屬國企上海農業投資總公司和上海聯農股份有限公司(天宸股份前身)、上海市農口住宅建設辦公室四個單位,與職工持股會共同持有綠地股權。
新設立職工持股會的綠地集團,還趕上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時任總理朱鎔基主導的房改,使得市場上開始出現商品房的需求,並在此後這些年不斷膨脹,現在市面上規模較大的房地產企業,大多在這個時期得到快速成長和積累,綠地集團也是其中之一。
1997-2003年間,通過在增資擴股中定向給職工持股會「贈送紅股」、「配股」和股權轉讓等方式,職工持股會不斷提升在綠地集團中的持股比例。在這個過程中,其他幾方股東雖然參與分紅,但大多數情況下,並沒獲得與股權對等的「紅股」贈送,公司「配股」時,往往選擇的是放棄或只認購極少量配股。
至2003年5月,職工持股會在綠地集團的股權比例已經達到58.77%,實現了對公司的絕對控股。這時的綠地集團,已達到總資產60億元、淨資產超過10億元的規模。
職工持股會對綠地集團增持,恰好發生在中國國企改革進程中,MBO(管理層收購)最為活躍的階段。同期,中國很多國企在改制中被管理層低價收購,引發了郎咸平等人對「國資流失」的批評,在由此激發的強烈社會反對聲中,2004年國企MBO被中央叫停。
包括張玉良在內的綠地集團高管,從未對外剖析過當時職工持股會逐年迅速增持的意圖。
從綠地集團工商註冊資料中可以看到,這個過程中,公司董事會曾出台方案或紀要,要求「提高經營者在職工持股會中的持股比例」、「經營者群體持大股」。不過,綠地集團並未對外公開過其職工持股會內部股權具體構成,只有張玉良曾公開表示過,他在綠地集團持股比例為2%左右。
2003年增持至58.77%之後,職工持股會沒再繼續提升公司股份比例,只是隨著公司增資擴股與其他股東同步獲贈「紅股」,其出資額,從2003年的2.18億元逐步增至2008年的5.37億元。
按照股東會決議,和過去一樣,大多數時候綠地集團是按總股本金的10%分紅,這意味著職工持股會每年獲得的分紅金額,從兩千多萬元逐漸增至五千多萬元。
這個時期雖偶有調控,但地產市場總體蓬勃,綠地集團已不是一個地區性房企,開足馬力在多個城市大手筆拿地開發,並且涉足能源、金融等其他領域,企業規模和利潤水平飛速提升。至2008年末,綠地集團總資產390億元、當年淨利潤超過22億元。
1997年改制以來,綠地集團絕大多數的增資擴股都是通過利潤分配中贈送紅股的方式進行,職工持股會只有少數幾次需要真金白銀地出資獲取股權,迄今其累計實際出資金額約為1.78億元(不包括2009年被抵扣掉的補繳金額)。
上市成功後,職工持股會合計持有約34億股綠地集團的股份,按照這次「借殼」金豐投資交易的公司估值計算,這部分股權價值近190億元,而按照金豐投資目前9元左右的股價估算的市值則高於300億元。
職工持股會對綠地集團的持股架構、增資擴股後,綠地集團的股權結構圖、「借殼」完成後yiji新綠地的股權結構圖。 (李伯根/圖)
綠地的急速成長,意味著職工持股會的股權含金量劇增,而超過50%的持股比例,雖未被公眾知曉,但仍使其在國資系統和更高層面面臨爭議。
2009年之後,上海市國資委陸續通過多種方式,加強對綠地集團的控制。
2009年12月,綠地集團召開股東會,決定按照上海國資委、農委和建交委的「處理意見」,做出股權調整。
這次股權調整的操作方式很有意思:一方面,按照兩份農委「建議」文件,對2003年前沒獲贈紅股的國資股東進行了補贈,對沒有參加的股份配送進行了補配,同時職工持股會「補繳」配股資金近兩億元;同時股東會又按照另外兩份農委「建議」文件,以綠地集團淨資產的3%對經營團隊獎勵,獎金1.4745億元,並向職工持股會補發分紅5000萬左右——正好與需要補繳的配股金額相抵。
不過,由於公司總股本已較1998年擴大了近五倍,這種「糾正」並不足以讓綠地集團的股權比例回覆到1998年的水平:職工持股會比例下降到46%,國資重新實現了對綠地集團的絕對控股。
2010年11月,持有綠地集團21.09%股份的上海農口住宅建設辦公室,也就是張玉良「下海」前擔任副主任的機關單位,把股權劃轉給了上海國資委全資持有的上海城投總公司。持股29.94%的中星集團,也把其中20.10%劃給了其母公司,也是上海國資委全資持有的上海地產集團。
與此同時,綠地集團的黨組織關係,也從農委劃轉到了上海國資委黨委。
隨後,綠地集團的董事會結構也進行了調整:過去十個董事席位,職工持股會佔據六席,被修改為總計十二個董事席位,職工持股會仍維持六席:過去只設立一個副董事長,由股東中星集團推派,被修改為設立三個副董事長,分別由三個國有股東公司推派。
2012年,國家審計署、上海審計局和上海國資委對綠地集團的股權變更事宜,再次進行了審計和調查,並提出了「整改意見」,上海市審計局和國資委形成了調查報告和整改方案,並向上海市政府報批,但相關各方並未向外界披露過這一情況。
根據報告內容,綠地集團被查出多處問題,三年前的「糾正」不足也被指責:
其一是1997年改制時,職工持股會3020萬元的認購金中,有580萬元是公司以「結餘工資」為職工持股會入股,雖然當時獲主管機關審批,但審計並不認可,要求享受了「結餘工資」並仍在綠地集團擔任中高層工作的13人,清退歷年分紅,並轉為國有股。
此外,這次改制時,綠地集團旗下一家與上海某軍方機構等合資成立的公司,沒有被納入評估範圍。綠地集團改制時其淨資產近億元。報告要求根據這家公司的資產和利潤分配情況,向綠地集團幾個國有股東,增加股份。
而上文提及的2009年那次「股權梳理」,補配的股權沒有參與多個年度的送股、分紅,報告要求按照「同股同權」的原則,向幾個國有股東補發分紅和送股。這次梳理中,對2003年一次配股的糾正「補配」,幾大國有股東享受到的配股比例1︰0.3,低於職工持股會1︰0.51的實際配股比例,報告要求重新補配差額。
根據以上要求整改之後,綠地集團職工持股會的持股比例,進一步壓縮到了36.43%。據此,董事會席位再做調整:總計十三個席位,職工持股會只佔五席,其他股東分享六席,另新設兩席獨立董事。
職工持股會這一持股比例,在2013年12月引入五家PE後,被降至29.09%。在這一連串的股權比例壓縮過程中,職工持股會作為綠地集團最大股東的地位,並未被動搖。
外力介入帶來的股權騰挪,並沒有影響綠地集團在市場上高歌猛進的勢頭。2012年綠地集團躋入《財富》世界五百強企業的行列,《勢在人為》一書中描述,「(創辦)20年後,綠地集團實現了資產近萬倍的增長,國有資產增值超千倍,年複合增長率超過40%。」
至2013年第三季度末,綠地集團已有總資產超過3000億元、淨資產470億元,三個季度淨利潤超過80億元。
業務規模擴大的同時,公司股本也在不斷增加,以此為依據的股東分紅金額也越來越高,2010-2013年,綠地集團分別是按照股本金的20%、15%、20%和25%分紅,職工持股會四個年度的分紅約為1.86億元、2.10億元、4.30億元和7.53億元。
一個有意思的對比是,《勢在人為》中稱,職工持股會設立之初,有點出乎張玉良預料,員工和幹部都不願意買,一則擔心風險,二則當時普遍收入低,籌錢困難,張玉良只好「壓任務」讓幹部帶頭入股。
書中稱,綠地集團職工持股會變遷經歷了三個階段:最初是沒人願買,幹部帶頭;然後是設置上限,員工自願;後來是,只有骨幹才能買,限制持股範圍。而離開綠地的人,必須在一年內賣出股份。
在金豐投資公告中,稱持股會目前共有成員982人,他們簽署聲明稱,這些股份並不存在紛爭,也沒有代持、信託持股等情形。根據上海國資委下屬雜誌《上海國資》2011年8月的報導,當時職工持股會的人數是600多人。
如果一切順利,「借殼」金豐投資交易完成後,由職工持股會演變而生的有限合夥公司上海格林蘭,將持有上市公司28.83%的股份,依然是上市公司的最大股東。
接下來,年近六十的張玉良和他一直引為驕傲的「格林蘭」團隊,將帶領這個新晉中國最大房地產企業,繼續衝擊2015年進入世界兩百強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