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差錢”的娃哈哈為何退出“不上市”聯盟?
來源 | 品途商業評論(ID:pintu360)
作者 | 謝偉
“三十而立”的娃哈哈,似乎要有大動作了。娃哈哈帝國的創造者——年過72歲的宗慶後,在三十周年慶典上一改“不差錢、不上市”的態度,表示對資本市場產生了興趣。在幾家知名的“不上市”企業中,娃哈哈就是其中的一員,如今一反常態,立刻成為資本市場的熱門話題。
娃哈哈如今一年銷售各種飲料超過300億瓶,相當於每個中國人喝21瓶,雖然年營收已下跌三成,但仍有529億元的規模,員工人數超3萬,累計營收超4600億,納稅526億,仍然是中國規模最大、效益最好的飲料企業之一。
一
“不差錢”的娃哈哈為何退出“不上市”聯盟?
中國的A股市場,客觀上講在制度設計上是存在不合理性的。正因如此,A股市場一度被詬病淪為一些企業圈錢之地,一些民企爭先恐後來股市圈錢,形成了A股獨樹一幟的“IPO堰塞湖現象”,作為國內知名的民營企業,老幹媽、娃哈哈、順豐、華為等,都曾明確表示不會上市圈錢,也因此被廣大投資者刮目相看。
那麽,為什麽宗慶後以前對上市不感興趣呢?這也許跟娃哈哈早期的經歷有關。娃哈哈在上個世紀90年代從一家校辦企業做起,在發展遇到瓶頸的時候,政府牽線將法國“達能”引入娃哈哈,組建中外合資企業。但是這次的合作,最終在不停的官司中結束。
達能在聯合香港企業獲得合資企業控股權之後,想要趕走娃哈哈集團的創始人。局面一度十分被動,好在最後在中國商標主管部門幫助下,以商標轉讓沒有經過法定程序為由,仲裁委員會裁決杭州娃哈哈集團勝訴。由於資本經營鬧得如此不愉快,使得宗慶後對杭州娃哈哈集團掛牌上市缺乏興趣。
人生總會有起伏,企業也是如此。1987年創立的娃哈哈,用了4年時間就將產值做到了2.17億元,在2003年實現了100億的突破, 2013年走上巔峰,營收達到了782.8億,樂觀的宗慶後將2014年的目標訂在了千億。但是事與願違,2013年成為了娃哈哈的轉折點,2014-2016年娃哈哈營收分別為720.43億元、494.74億元、455.92億元,名次從31位跌至104位。娃哈哈業績下滑已然是不爭的事實。
原有明星產品銷售業績的下滑,是娃哈哈業績整體下滑的主因,自家爆款產品“營養快線”在2009年單品就能突破百億,在2014年達到巔峰的153.6億元之後便開始走下坡路,2015年和2016年分別為115.4億元、84.2億元,幾乎腰斬。而在瓶裝水市場中,娃哈哈的排名已從第四滑落至第六,市場份額也從2015年的6.7%下滑到5.9%
市場競爭日益激烈,老對手農夫山泉的年營收已經突破150億元,但娃哈哈近幾年在飲用水和飲料市場上卻基本沒有增長。這主要是因為娃哈哈的產品沒有跟上消費者的需求,包裝多年來幾乎不變,對年輕人來說,顯得非常“土”,直接導致競爭力的下降。為了走出困境,上市,也就到了提上日程的時候。
二
飲料界的“騰訊”
提起娃哈哈,首先進入腦海的是這幾款經典產品:王力宏代言的純凈水、小時候最愛的AD鈣奶、八寶粥以及曾經風靡一時的營養快線,這些產品給娃哈哈貢獻了大部分的業績。人們印象中好像很久沒見到娃哈哈有什麽別的產品了,但事實並非如此,娃哈哈一直在不停地推出新產品,它生產過的品種已經超過300種。
那麽問題來了,一直在出新品,那為什麽好像從來見不到?這就要從娃哈哈的策略和經銷體系說起。娃哈哈大部分的產品路線和推廣方式幾乎一致——複制、模仿。在市場上找已經成功的飲料對標,迅速複制出來,再大肆打廣告。
業內有句話,市面上哪款飲料賣得好,娃哈哈就有90%的可能性造出同款。例如非常可樂、冰紅茶、呦呦奶茶、啟力等,都能找到原型。所以,娃哈哈在業內還有個外號——飲料界的騰訊,當然,這形容並非褒義。
再來說哇哈哈的經銷體系,多年的深耕造就了強大的“聯銷體”模式,全國近1萬家經銷商、幾十萬家批發商、300多萬個零售終端,可以在短短一周內就把新品鋪到農村的每一個小賣部。所以在中國市場野蠻發展的年代里,娃哈哈采用的“複制模仿”策略讓它能夠獲得巨大成功。
但是這個套路已經用了20多年,在當下就顯得有些過時了,當傳統銷售體系和渠道受到挑戰,消費者對品牌越來越挑剔,再加上飲料市場越來越細分,娃哈哈的產品就越來越難賣。
三
頻繁跨界碰一鼻子灰
跨界,是娃哈哈最近幾年幹的最多的一件事,但可以說是“碰一鼻子灰”。童裝上市12年,年銷售額始終徘徊在2億元,突破無望。2010年進軍奶粉行業,推出高端嬰幼兒配方奶粉“愛迪生”,市場份額至今不足1%。隨後在2012年涉足零售業,開設首家娃歐商場,經營不到3年,便悄然關閉。2013年,在白酒業告別“黃金十年”之時,娃哈哈高調進入白酒行業,推出領醬國酒,但效果都不理想,還被傳出內部強制購買的醜聞。
面對瓶頸,娃哈哈近期將中老年保健品、中醫食療產品作為新的突破口,並試圖變革渠道。早期宗慶後對馬雲提出的“新零售變革”不屑一顧,懟馬雲是胡說八道,當時馬雲曾隔空喊話宗慶後,“不是技術讓你淘汰,是落後思想讓你淘汰,是不願意學習、自以為是讓你淘汰。”如今,宗慶後也主動跟阿里合作,營養快線和AD鈣奶都已經和支付寶展開試水。
娃哈哈在拯救業績的路上一直在不停嘗試“多元化”的戰略,但可以說屢戰屢敗,反而成了拖油瓶。簡單粗暴的“土豪式”砸錢,想靠飲料的強勢渠道優勢嫁接到新進入的產業方向,已經被證實是錯誤的。盲目的多元化反而分散了資源與精力。
宗慶後無法不焦急。在2015年經銷商年會上,宗慶後曾豪言:2016年娃哈哈將強化對核心城市市場的開發和滲透力度,向城市進軍,編織一個“青春加速,王者歸來”的不老神話。但實際效果不如人意,《2016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發布報告》顯示,2016年娃哈哈以494億的收入排名第70位,相比上一年娃哈哈營業收入直接下降了226億。
四
上市或另有含義仍存障礙
對於娃哈哈這種已經成立30年、銷售額近600億的飲料帝國來說,常年固有的產品思維和銷售體系已經很難推倒重來,消費者對娃哈哈的認知也停留在很多年前。中國消費市場日趨成熟,飲料市場更是日新月異,消費者的選擇越來越多,跟不上時代的產品被淘汰也是必然。讓消費者買單,就得迎合消費者的喜好。
根據質量協會的報告顯示,隨著人們健康消費意識的升級,果汁飲料、飲用水等健康型飲料市場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2016年消費者偏好度最高的飲料是包裝水,最低的是碳酸飲料,可見碳酸飲料已經逐漸被冷落。大健康概念是近年來主流趨勢,消費者對於高糖、高熱飲料的偏好度也在持續走低。
要升級,就要舍得花錢。娃哈哈近年來增速放緩是不爭的事實,在多線開展、全面升級的情況下,無疑需要大量的資金,此時引入外部資本,實際上是降低企業風險的一種舉措。但至於娃哈哈什麽時間、在哪里上市,宗慶後並沒有明確表明。
另外還面臨一個最大的障礙,娃哈哈由15000名股東參股,要上市就必須直面股東數量不能超過200這一法律規定,對這麽多股東進行整合難度較大,將是一項浩大的工程。
其實娃哈哈要上市的傳聞,上半年就已經有了。今年4月1日,在香港上市的中國糖果發布公告稱,恒楓香精香料有限公司計劃收購公司不少於50%的股票權,而恒楓香精香料的最終實際擁有人為宗慶後獨女宗馥莉。外界猜測,此次收購是娃哈哈謀求借殼上市,但收購最終並未成功。
娃哈哈謀求上市,也許還有另一層含義。上個月宗慶後被問到接班人問題的時候,表示“現在的民營企業肯定一大半不會由子女接班,最後還是管理層接班,因為子女大多是國外留學回來,眼界不一樣,實體產業也不太願意幹。”
而正因為考慮到管理層接班的緣故,那麽就必須考慮管理層的利益,如此一來,僅靠每年的分紅是很難滿足管理層的利益需求的,只有上市才能實現管理層利益的最大化
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走出去”尋求商機,但同時也疑惑如何能夠更好地與當地的文化融合,產生“1+1>2”的效果。
近日,在由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聯合國訓練研究所共同主辦的2018全球CEO發展大會上,以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後為代表的一些中國企業家對於“中國制造與中國企業走出去”這一話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在宗慶後看來,隨著走出去的企業越來越多,相關部門與協會組織應加強規劃和指導,幫助企業順利走出去並取得成效。政府應組織國內比較有實力也有海外市場需求的民營企業走出去,充分應用市場化的手段,盡量淡化國家合作背景,簽訂框架協議。“最好是產業的對話,能夠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同時盡可能多招點當地員工,解決當地就業的問題,使當地勞動力得到培訓,通過企業在當地實行本土化,這樣才能使企業真正融入當地社會,真正帶動當地企業的發展,真正受到老百姓的歡迎。”宗慶後建議大企業和小企業要加強溝通合作,由大企業牽頭,抱團合作,把各自優勢整合起來,形成規模,提高市場競爭力。
而在國內女鞋制造商中規模排名靠前的華堅集團總經理張穎說在埃塞俄比亞投資已經有七八年,雖然如今取得了成就,但這期間也走了很多彎路。 “無論是在非洲還是其他其任何國家投資,我們盡量做本地人不能做的事情,而且和他們合作。去做他們不能做的事情,推動他們成長和發展。我們做的事情受到當地老百姓和政府的支持。”經過不斷磨合,張穎總結道,“我們倒逼本地的工廠提供更好的服務,提升他們在皮革產業一些技術。”
張穎說,埃塞政府有兩個的需求,一個是解決就業,他們有一個億的人口,60%是青年人,而華堅專註的女鞋領域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勞動力,於是正好可以幫助解決當地人的就業。另外一個則是解決外匯。“埃塞比較缺美金,我們公司鞋子是全部出口,可以幫助創匯,這個非常受到埃塞爾政府支持和重視,發生什麽問題去找他,我們可以跟他說在當地做了什麽事情,人家會打開綠色通道,幫助你解決問題。”
對此,宗慶後也表示,中國企業走出去是抱著合作共贏目的去的。“中國企業走出去,要了解欠發達國家的需求是什麽?我們有一些供應商比較完善,有一些供應商是比較先進,我們需要了解他們的需求,能解決他們沒有生產出的產品,這樣可以帶來共贏。中國企業走出去跟當地政府搞好關系,光政府說了不算,我覺得中國企業走出去要遵守他們的法律包括當地的風俗。”
2018全球CEO發展大會是第六屆中國(上海)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主題日的主要活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