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大法官提名人批評特朗普侮辱司法 民主黨怪他不夠強硬

美國總統特朗普親自提名的最高法院大法官戈薩奇(Neil Gorsuch)終於也忍不住了,借參議員之口對特朗普表示批評,認為特朗普侮辱司法制度的做法令聯邦法院“泄氣”。

戈薩奇的回應源於特朗普在當地時間7日早上對聯邦第九巡回上訴法院前一晚就是否暫停禁止移民進入美國的行政令的聽證結果表示不滿。他認為法院的做法是“可恥”(disgraceful)的,法官考慮更多的是政治而非遵守法律。

此前,特朗普就在推特上把裁定拒絕執行移民禁令的華盛頓西區聯邦法院法官詹姆斯·羅巴特(James Robart)稱為“所謂法官”(So-called judge),令輿論一片嘩然,這在把司法公正視為不可撼動權威的美國,精英階層顯然難以接受這種對司法公正的挑戰。

特朗普親自提名的最高法院大法官戈薩奇(Neil Gorsuch)

民主黨參議員布盧門撒爾(Richard Blumenthal)稱,戈薩奇在和他的談話中,同意總統的用詞的確踩了紅線。

本文開頭提到的戈薩奇的表態正是由布盧門撒爾在一次采訪中透露的。

在和戈薩奇的談話中,布盧門撒爾提到了特朗普對司法系統的“謾罵和侮辱”,戈薩奇對布盧門撒爾說,特朗普這樣的表態“令人沮喪”也“令人泄氣”。

參議院負責審議戈薩奇提名的團隊發言人確認了布盧門撒爾的話,稱戈薩奇的確使用了這兩個詞。

但是,參議院少數黨主席舒默認為,戈薩奇這樣借參議員的嘴來批評總統的做法,還遠遠不夠強硬。

1月27日,特朗普發布行政令,限制來自敘利亞、伊拉克、伊朗、蘇丹、索馬里、也門和利比亞這7個主要穆斯林國家的公民進入美國,要求來自該多個國家的難民在120天內被禁止入境美國,該多個國家的普通公民在90天內被禁止入境美國。

行政令很快遭到來自法院的挑戰。3日,羅巴特作出裁決,在全美範圍內暫停實施特朗普頒布的限制難民等群體入境的行政令。於是,美國司法部就此向聯邦第九巡回上訴法院提出上訴,要求立即恢複禁令。

在向聯邦第九巡回上訴法院提交更多法律文件之後,上述法院已經舉行了聽證會,要求雙方各自通過電話進行半小時的陳述。上訴法院本周將會對此案做出判決,決定是否維持羅巴特法官的暫停判決。

1月31日,特朗普提名49歲的戈薩奇為最高法院大法官,以替代大法官斯卡利亞去世後留下的九人大法官中的空缺。特朗普把戈薩奇稱為“擁有高超的智慧、無可比擬的法學教育背景,忠誠於憲法,在獲得參議院批準後,將成為最高法院優秀的大法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953

默克爾對英立場趨強硬:“有些東西是不賣的”

英國首相特蕾莎•梅即將在本周三觸發《里斯本條約》第50條,發起歷史性脫歐談判。面對下定決心“硬脫歐”的英國,德國總理默克爾轉變此前寬容立場,強硬對英表示:“有些東西是不賣的。”

默克爾所指的是歐盟單一市場內部有關商品、人口、服務和資本自由流動的原則。

此前,德國內部曾評測,英國脫歐將使德國5個行業受到嚴重影響,其中首當其沖的即是德國汽車行業,德國政府也為此在英國脫歐問題上態度不如法國等國強硬;但美國總統特朗普勝選的消息導致德國國內持“親歐盟”觀點的人數激增,兩利相權取其重,從整體選情考慮,默克爾及時地調整了策略。

目前歐盟和英國在談判方面存在分歧:歐盟方面希望先就公民權利和邊境等問題談判,然後再進行貿易協定談判,但英國希望退歐談判與貿易協定談判同時進行,德國政府此次則表示,支持歐盟訴求,必須先談退歐再談貿易協定,且600億歐元分手費一分不能少。

德國政府整體立場變強硬

梅將於本周三致信歐洲理事會,要求依據《里斯本條約》第50條與歐盟正式啟動脫離歐盟以及商談英歐未來關系框架的談判。

按照《里斯本條約》第50條,談判將持續兩年,在2019年3月份結束。如屆時不能達成協議,經英國和歐盟全部27個成員國同意,談判可延期。

在歐盟方面,將在接到英國致信後給出脫歐指導草案,不過真正的回應要等到4月29日的歐盟27國領導人峰會,在該峰會上,歐盟27國將探討英國正式啟動脫歐談判的“對歐盟傷害最小”的應對方案。4月29日是法國總統選舉第一輪後的一周、5月初最後一輪投票之前。

德國財長朔伊布勒(Wolfgang Schaeuble)在最近一次采訪中透露了德國的立場:“我們對懲罰英國毫無興趣,但是我們也沒有興趣將歐洲一體化置於危險之中。”

英國脫歐令歷經60年一體化進程的歐盟陷入新一輪危機,為防止英國脫歐現象重現,在法國和德國支持下,歐盟委員會計劃出臺“願者多做”的多速歐洲計劃,在未來有意願的國家可在防務、貨幣、稅收等領域加速推進一體化,而其他國家可以選擇不參與,而擺在歐盟領導人面前最緊要的問題,則是如何重新聚集歐盟內已然渙散的人心。

與法國政府在英國脫歐問題上所秉持的“以儆效尤”的立場相比,德國政府此前對英國政府仍持友善態度,默克爾則堅持她希望令英國同歐盟之間可以“越緊密越好”,其背後考量主要在於德國的商業利益訴求。

根據德勤的一份調研報告,一旦英國在兩年後徹底脫離歐盟,德國有5個行業將會受到嚴重影響,其中首當其沖的是德國汽車行業。

上述報告顯示,德車企在英營業額穩居各行業首位,英國是德國汽車最重要的出口市場,寶馬公司在英投資了多家工廠。

受到第二大影響的行業為德國的金融業。據統計,德國多家金融機構在英總雇員數約6萬人,僅德意誌銀行一家就在英國擁有雇員8000多人。除此之外,德國的外貿、物流和能源行業均與英國有著密切聯系,其中德國物流企業在英雇員數將近10萬人。

不過有三重原因導致了默克爾的立場變化:英國堅持“硬脫歐”卻仍希望擁有通向歐盟單一市場的渠道;捍衛已經處於危機之中的歐盟機構聲譽,並對抗歐盟區內的民粹主義思潮;以及最重要的,打擊競選對手、歐洲議會前議長、社民黨新任黨魁舒爾茨:舒爾茨曾經的歐洲議長身份暗示了他同歐盟機構之間的聯盟關系,考慮到德國國內受到特朗普上臺(英國脫歐的強力支持者)消息刺激,選民比以往更加選擇親歐,默克爾對英國的一再寬容將不再對她的選情有利。

600億歐元分手費一分不能少

既然堅定立場力挺歐盟,在計算英歐分手費時,德國政府亦表示,600億歐元(約合500億英鎊)分手費一分不能少。

這份賬單將包括英國國家債務、養老金和未付票據;歐盟方面並要求英方在未來6年內付清這600億歐元,用以分擔其加入歐盟時認可的各種計劃和項目的費用,譬如對於英國籍歐盟公務員工資的支出等。

英國方面對此強烈不滿,並一再表示不會付這麽多。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則表示,分手費不能打折,且會對此進行科學計算。目前對於該預算的管理問題也由一名德國人領銜負責——歐盟預算和人力資源委員厄廷格(Guenther Oettinger)。

歐盟脫歐談判代表巴爾尼爾(Michel Barnier)明確表示,在歐盟與英國就貿易協定談判前,脫歐賬單的金額必須先確定下來。

德國財政部對此表示:“任何有關第50條的協議都必須包括英國對其履行作為歐盟成員國所承擔財務承諾的確認。”

默克爾率領的基民盟黨法律專家希爾特(Heribert Hirte)表示,任何在財政上的談判失敗都將導致未來的英歐貿易關系協議泡湯。

社民黨在英國脫歐方面的發言人斯彭哈特(Norbert Spinrat)則表示:“我們期待英國人可以做出有榮譽感的事情,如果他們不做的話,歐盟可以把他們告上國際法庭。”

目前德國政壇不少人仍認為,英國做出脫歐的決定是愚蠢的。一位德國政客匿名表示:“他們認為離開了歐盟,英國的前途就是光明一片,許多歐洲領導人都不這麽想。”

朔伊布勒說:“我不認為這樣的決定符合英國利益,但是這又由不得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325

默克爾為脫歐談判定強硬路線 警告英國人別抱幻想

德國總理默克爾為與英國的脫歐談判設定了強硬路線,提醒英國不要指望優惠待遇。她還警告說,倫敦的一些官員懷有“幻想”。

英國首相梅和德國總理默克爾

當地時間27日,默克爾在德國議會表示,歐盟將把自身利益放在首位,並且關於英國脫歐條款的談判必須先於制定新的貿易關系。她說,歐盟正在邁向“非常複雜”的談判,談判將有很多工作要做。

“你可能會認為這些事情是不言而喻的,但不幸的是我必須明確表達這一點,因為我有一種感覺,英國有些人仍然有幻想,”默克爾說,“但這將是浪費時間。”

一些德國官員顯然同默克爾站在一邊。這些官員表示,英國政府的談判人員低估了談判的複雜性和英國脫離歐盟單一市場之後的經濟現實。

默克爾表示,無論英國脫歐如何,未來兩年,氣候變化、貿易和移民等全球性挑戰對於歐洲而言,都過於重大,使歐洲無法只聚焦於自身。“我們會以公平和建設性的方式進行談判,我們期望英方也是一樣的。”

默克爾還補充說,她認為歐盟成員國將在談判中非常團結,因為目前在英國脫歐談判立場上,27過和歐盟之間“達成了一致”。

歐盟27國的領導人將就英國脫歐事宜於周六開會討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194

澳大利亞政壇變天,新總理莫里森或延續對華強硬政策

這是8年來,澳大利亞迎來的第六位新總理。

當地時間8月24日,澳大利亞國庫部長莫里森(Scott Morrison)在執政黨自由黨黨首的競爭中,以5票的優勢(45:40)勝出,將現任黨首、現任國家總理的特恩布爾趕下了臺,結束了一周以來澳大利亞政壇又一次出現的亂局。

莫里森的勝利,也結束了2019年大選舉行前,澳大利亞政壇保守派內部的一次“自相殘殺”。特恩布爾則由此成為自2010年以來,澳大利亞政壇中第四位失去本黨成員信任、被最終拋棄的領導人。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在24日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對莫里森先生將出任澳大利亞總理表示祝賀。中方對發展中澳關系的立場是一貫的、明確的。一個健康、穩定發展的中澳關系符合兩國人民根本利益,也有利於地區乃至世界的和平、穩定、繁榮。中方願與澳大利亞新一屆政府共同努力,推動中澳關系沿著正確軌道進一步向前發展。

特恩布爾被二度“逼宮”

自21日來,澳大利亞議會亂成了一鍋粥。原移民部部長達頓(Peter Dutton)意欲“逼宮”特恩布爾,競選下一屆的澳洲總理一職。在達頓的“逼宮”之下,特恩布爾緊急宣布自由黨所有領導席位空缺,然後現場舉行了一場領導地位的爭奪戰。

在與特恩布爾爭奪自由黨黨首一職的投票中,特恩布爾憑借廢除自己飽受爭議的能源保障計劃,使自己以7票的優勢保住了黨首的職位。競選失敗後,達頓宣布辭去內政部部長一職,並退出內閣,繼續擔當後座議員。

23日,特恩布爾再遭“逼宮”,被視為強硬保守派的達頓透露,他已爭取到足夠的支持可推翻立場溫和的特恩布爾。

在 24日召開黨團會議,總理特恩布爾以40:45敗北,此舉意味著他已失去黨首職務並不得不辭任總理。在達頓、莫里森和外交部長畢曉普的首相職務競爭中,莫里森最終勝出。

目前,尚不清楚莫里森是否會在下周接替特恩布爾出訪鄰國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越南,以及出席9月5日在瑙魯召開的太平洋島國年度會議。

中澳關系如何走

自2007年進入澳大利亞聯邦議會來,莫里森從政經驗豐富。在2014年的內閣改組中,莫里森被任命為社會服務部長。當特恩布爾於2015年取代阿博特擔任澳大利亞總理時,莫里森被任命為國庫部長,相當於財長一職。

據澳大利亞媒體報道,莫里森本人24日表示,自己是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被推上總理職位的,因此拒絕透露任何新政府的未來規劃。在擔任國庫部長期間,莫里森一直是削減澳大利亞大公司稅收的極力主張者,稱若不減稅“澳將在全球落後”。

至於對華關系,去年9月,莫里森曾訪華參加旨在加強中澳兩國貿易和經濟聯系的會議,表示澳大利亞和中國在開放全球貿易與投資方面存在共同利益。不過,就在黨內勝選前,莫里森以國家安全為由,宣布禁止已經在澳大利亞發展15年的中國企業華為,參與該國5G網絡的建設。早在2016年,他也以“國家安全”為由拒絕了中國企業競購澳洲電網公司的股權。同年,中國投資公司收購澳最大畜牧生產商基德曼公司的交易也被澳政府否決,莫里森給出的理由則是“違反國家利益”。

自特恩布爾上臺以來,中澳關系的發展出現齟齬。特恩布爾政府除了收緊移民政策外,在海外投資方面也不斷收緊。這背後少不了主導外資政策的莫里森的身影。比如在農業領域,在2016年中國投資者對澳大利亞農地表現出前所未有的興趣後,2017年伊始,澳大利亞政府就宣布了更為嚴厲的措施以限制外資對澳農地的收購。根據新規,如果外國投資者(不包括外國政府投資者)對澳大利亞農地投資累計超過1500萬美元,那麽澳大利亞政府可以出於國家安全利益的考慮,否決或者有條件批準上述投資。

悉尼大學與畢馬威公司(KPMG)聯合發布《揭秘中國企業對澳大利亞投資》(2017版)報告指出,2017年中國投資者在澳大利亞的投資減少了11%,從2016年的154億澳元降至133億澳元。報告稱,中澳兩國一系列監管、經濟格局變化等因素影響了中國在澳投資的減少。

其中,2017年,由新進入市場的參與者或首次在澳大利亞投資的中國投資者完成的交易僅37筆交易,涉及31億澳元。單筆交易規模也有所下降,76% 的交易低於1億澳元。此外,中國私營企業的投資增長,但國有企業的投資總額自2014年以來首次出現下滑。

有澳洲媒體評論稱:“莫里森對外交事務沒有表現出特別的興趣,在處理澳大利亞與主要大國之間關系時,他被認為是一個現實主義者。”因此,澳洲媒體認為,在對華關系上,莫里森或將延續特恩布爾政府時期的強硬政策,不會發生太大轉變。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繆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700

京開始強硬手段拆彈

1 : GS(14)@2016-02-08 02:53:10

【拆局】廣東省公安廳突通知港警,指銅鑼灣書店3失蹤職員呂波、張志平及林榮基涉銅鑼灣書店股東桂民海案,在內地從事違法活動被強制審查,有關消息令不少政界人士感意外,認為北京開始採取強硬手法「拆彈」,「先將3個冇外國政府出聲、家屬、港人冇嘈得咁緊要嘅職員定性做罪犯先,下一步就處置『共犯』桂民海,最後就係李波」。



「李波有排返唔到香港」

該政界人士分析,雖然港人關注李波事件,但從北京將3名失蹤職員定性從事違法活動,「明顯北京採取強硬拆彈方法,就係唔理香港、國際社會反彈,都要將涉事人士定性係罪犯、係有罪」。而先由3名失蹤職員入手,主要是他們並無外國國籍,亦不涉越境捉人,「先解決較易處理嘅問題、之後處理桂民海、李波就容易」。他說按目前分析,公安既指3人涉桂在內地違法活動,「按大陸一貫做法,下一步就係由3人認罪並揭發桂民海罪行,咁3人可以輕判、亦可以入埋桂民海罪」。而李波因涉香港及越境拉人,或會最後處理,亦不排除會被指涉及桂案,「最終要睇外國政府同港人,會唔會繼續追究北京越境拉人、破壞一國兩制,但可以肯定,李波有排返唔到香港」。■記者莫劍弦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205/1948069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5342

憂損貿易 料習拒強硬對北韓

1 : GS(14)@2016-02-09 12:14:24

北韓無視中國反對,在農曆新年前試射衞星,令中國感到屈辱,惟分析料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仍然會對北韓採取溫和態度。中國上周派特使武大偉到北韓斡旋,北韓前日就發射衞星,中國外交部更僅對試射表遺憾,令內地網民詫異。社交網站微博發起投票,8,000名受訪者中有2/3人贊成美國阻止北韓核計劃,調查隨後被封鎖。軍事專家黃東相信北韓提前試射的真正原因在於避開雨雪天氣,但時機始終是中國人重視的節日前夕,難免令中國顏面無存,「好似之前美國話齋,摑中國一巴掌」。分析指習近平仍對北韓忍氣吞聲,是因為擔心北韓倒戈相向之餘,更怕制裁會減弱中國在北韓的影響力。中方反對停止向北韓出口石油等影響到自身利益的制裁。



不惜犧牲與南韓關係

中國甚至不惜隨時犧牲正與南韓發展的友好關係。習近平早前以經濟籠絡南韓,作為美國盟友的南韓總統朴槿惠去年9月無視西方杯葛參與中國閱兵。美國《紐約時報》/《蘋果》記者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209/1948472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5634

伊朗人踴躍投票強硬保守派料成輸家

1 : GS(14)@2016-02-28 16:25:12

伊朗前日舉行國會及專家議會選舉,選民反應熱烈,投票時間五度延長,合共加開近6小時,投票率超過六成。初步點票結果顯示強硬保守派將成為國會選舉的輸家,但無一派別可贏得國會290席中的大多數。在全國5,500萬名合資格選民中,至少3,300萬人到票站投票,數目將隨點票進度而上升。內政部昨日表示要數日後才會公佈最終結果,部份沒有候選人得票率超過25%門檻的城鎮,將在4月底舉行次輪投票。由於伊朗高達80%人口都在30歲以下,令今次選舉被視為新世代及女性選民用選票踢走強硬保守派的機會。昨天最先有結果的27個國會選區中,保守派和無黨派人士各贏8個選區,改革派贏4個,其餘需次輪投票。有分析家指可能因大量改革派候選人遭篩走,選民改投無黨派人士。總統魯哈尼(Hassan Rouhani)期望改革派能今次選舉中,乘着他去年與西方達成核協議的氣勢,贏自2004年以來最多議席,打破國會由強硬保守派壟斷的局面,有利他推行社會及政治改革,並為明年競逐連任鋪路。路透社/美聯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228/1950876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6297

國會及專家會議選舉破強硬派壟斷伊朗溫和派 歷史性勝利

1 : GS(14)@2016-03-01 18:55:31

伊朗上周五舉行自與西方達成核協議後首次雙料選舉,國會和負責選出最高精神領袖的專家會議選舉結果昨先後公佈,溫和派同時於兩會取得過半數議席,取得歷史性勝利,打破強硬派壟斷。


每8年換屆的專家會議共有88席,由於76歲的最高精神領袖哈梅內伊年事已高,加上近年曾接受前列腺手術,外界擔心他的健康狀況,新一屆專家會議或須選出新任最高精神領袖,因此今屆選舉尤其重要。



強硬派精神領袖落馬

結果屬溫和派的總統魯哈尼、前總統拉夫桑賈尼和另外50名盟友成功當選,取得59%議席,席數較上一屆的20席大增了一倍多,大減強硬派和極保守派的影響。由於今次是伊朗核協議後首場選舉,外界都將結果解讀為國民支持溫和派成功爭取西方取消制裁。而在專家會議最具影響力的16個首都德黑蘭議席中,拉夫桑賈尼和魯哈尼分別取得第一和第三高選票,帶領溫和派橫掃15席。三名被狙擊的強硬派代表中,專家會議主席亞茲迪,以及強硬派精神領袖兼前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導師梅斯巴-亞茲迪,雙雙落馬未能連任,僅餘憲法監督委員會主席詹納提以第16名勉強搭上尾班車。



魯哈尼否認外國勢力介入

國會選舉方面,290個議席中,改革派贏得至少85席、溫和保守派得73席,合共158席佔了過半數。強硬派僅得68席,少數派宗教人士有5席,另有59席需要4月進行第二輪投票。今次選舉投票率達62%,哈梅內伊認為民主選舉在伊朗行之有效,但同時促請下屆國會要留意免避外國勢力入侵。強硬派和保守派紛指外國勢力介入今次選舉,指摘溫和派的「希望名單」實為「英國名單」,在選舉中獲英美媒體推波助瀾,質疑溫和派是否與外國人合作推倒專家會議中個別標誌性人物。但魯哈尼政府駁斥有關指控,否認存在「英國名單」,更直斥如質疑候選人名單,等同侮辱負責篩選參選人的憲法監督委員會。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301/1951099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6440

昂山素姬心腹當選總統強硬派前將領任副手 恐阻和解

1 : GS(14)@2016-03-16 14:20:57

■廷覺(左)出任總統後,外界相信他只是昂山素姬的代理人。美聯社


緬甸昨天誕生54年來首位民選政府總統,由國會最大黨全國民主聯盟推舉的廷覺(Htin Kyaw)出任,一般相信他會是全民盟領袖昂山素姬的代理人;同時,強硬派退休將領敏瑞(Myint Swe)獲選為副總統,分析擔心將牽絆昂山素姬想要推動的大和解。緬甸國會人民院、民族院及擁有兩院1/4議席的軍方,上周各自推舉出總統候選人後,國會昨天投票,結果昂山素姬親信廷覺以大熱姿態當選總統,在有份投票的652名議員中取得360票;敏瑞得213票成第一副總統;全民盟另一人選、少數族裔欽族議員亨利班提育(Henry Van Thio)得79票,成第二副總統。「今日的結果是基於民眾對她(昂山素姬)的愛戴」。廷覺當選後隨即感謝昂山素姬,「這是她的勝利」。因憲法所限未能選總統的昂山素姬,帶笑鼓掌滿意結果,民眾亦相當受落,「廷覺是素媽媽(昂山素姬暱稱)所選,他多年來與素媽媽合作無間,必定是個好總統」。


■緬甸軍方仍有左右國會的影響力。

網民斥副手人選違人民意願

廷覺將於下月1日就職接替現任總統登盛。他兩個月前才加入全民盟,但追隨昂山素姬多年,當過她司機又為她打理慈善基金,過人之處在於忠心耿耿,外父吳倫是全民盟創黨成員,深受昂山素姬敬重,是昂山素姬找個「代理總統」好讓她幕後攝政的理想人選;另有指她或任外長。廷覺當總統符合預期,敏瑞任副手卻叫外界關心。敏瑞是前軍頭丹瑞心腹,目前仍在美國制裁名單上,網民批評「不能理解軍方為何推舉這個人民強烈不想要的人」。據報昂山素姬在跟軍方磨合上越感無奈,對於軍方小至哪裏舉行權力交接儀式、大至修憲等議題都不妥協感到不爽,敏瑞任副總統令外界預期民選政府跟軍方建立互信仍有漫漫長路。路透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316/1953123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8136

北京暫棄強硬路線 梁突轉軚

1 : GS(14)@2016-03-17 14:31:33

【拆局】總理李克強昨於記者會上,再被問到對年初二旺角騷亂態度,李回應基本上與之前港區人大、政協引人大委員長張德江說法相近,傾向淡化事件,亦與特首梁振英與張德江會面後,指張對事件感驚訝及痛心,嚴厲批評暴徒說法有出入。



讓民生議題先行

有泛民立會議員分析,李的說法令人再次肯定,北京暫不想再挑起香港政治紛爭,難免再令人猜測梁是另有政治考慮,所以想陽奉陰違。該泛民立會議員認為,梁引述張德江對旺角強硬言論或真有其事,「但從張德江到李克強、以至新華社報道,北京對旺角事件態度十分貫徹,就是公開不批評、不點名,一方面唔想抬舉本土派,另一方面唔想再挑起香港政治紛爭,益咗本土爭取選票」,而梁作為特首,沒理由不知中央想法再加以配合,「但佢偏偏引述張德江強硬言論,難免令人諗梁振英另有政治考慮,所以搞陽奉陰違?」另一泛民議員指,梁突然肯調動立會議程、讓民生議題先行,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更願意和泛民商討調動議程次序,過去這些「和諧」做法,均被梁視作向泛民示弱而拒絕,而梁的改變,難免令人猜測背後有中央壓力,「佢(梁振英)想繼續搞鬥爭、挑起香港政治矛盾,中央見佢咁搞,所以畀壓力要佢做嘢,所以先有調動立會議程呢件事」。■記者莫劍弦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317/1953312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822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