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當經濟研究被富人主導的時候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6816

近年來,富人在不惜血本的資助經濟的研究似乎成為了一種時尚。例如,Bill Janeway和喬治索羅斯分別捐給一家名叫「經濟新思想(INET)」的機構2500萬美元和5000萬美元,這使得INET無比興奮,他們聲稱還要再募集7500萬美元。

自以為特立獨行的Bill Janeway和喬治索實際上只不過是步Pete Peterson的後塵,他曾捐給彼得G.皮特森基金會10億美元,並聲稱大部分的資金將被用於經濟和財政問題的研究。時至今日,Glenn Hutchins宣稱他將斥資1000萬美元在布魯金斯研究所創立名為Hutchins財政與貨幣政策研究中心。據華爾街日報的報導, 作為布魯金斯研究所的副主席的Glenn Hutchins 還肩負著為智囊團募集6000萬美元的責任,這筆錢將付給幾乎所有傑出的經濟評論家(華爾街日報的專欄作家David Wessel已經決定離職去領導Hutchins研究中心)。

這些來自富人的巨額資金將會對經濟政策決策圈帶來實質性的影響,Wessel在華爾街日報的時候曾說過「除了美聯儲資助的平台之外,幾乎沒有其他的地方去討論貨幣政策」。而現在,他則希望Hutchins研究中心能夠填補這個空白。這對Glenn Hutchins來說將是莫大的鼓舞,他一直想在所有的研究和實踐貨幣政策的機構裡留下自己的印跡,現在他已經是紐約的聯儲的董事會成員了。

這樣一來,那些研究貨幣政策的人(學者、技術官僚和銀行官員)得到的資助慢慢的不再是來自於國家和學術機構,而是來自於非常富有的一小撮富人,而這些富人又靠著金融市場來發財。區別這些人是民主黨還是自由黨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他們對於經濟問題達成了所謂的「富人共識」:增稅是不好的,削減幫助窮人的項目是可以接受的;正如Glenn Hutchins自己所言,這個國家最大的問題是政治無能和隨之而來的政府債務問題。

人們為了自己的私利花費金錢並不是什麼新聞,而富人更是對自己的正確認識這個世界並作出理智的行為的能力有一種超乎尋常的自信;少數的富人對公眾生活有與他們的數量不成比例的巨大影響力,這也不是新聞,不同的金主對於經濟的期望也是不同的。INET是一個典型的非主流機構,它並沒有特別的立場,特別是在面對爭論的時候更是如此,它與索羅斯一樣對經濟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好奇心,這使得他能夠不用刻意的模仿就能與索羅斯氣味相投;但我還是堅信,INET對索羅斯來說不僅是宣傳自己思想的戰車,更是一種思想的來源。彼得G.皮特森基金會則恰恰相反,Pete Peterson清楚的知道自己在想什麼,並且他不遺餘力利用彼得G.皮特森基金會去鼓吹他的思想;而Glenn Hutchins則介於兩者之間。

不管怎麼說,Hutchins研究中心的建立是一件喜事,對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關係的研究還遠遠不夠,而它們之間的關係又是理解全球經濟運行的核心。如果Hutchins研究中心能夠在這些方面做出自己個貢獻,則是一件皆大歡喜的事。(一些學術機構也在做相關的研究,但他們的進展太緩慢且不是以政策研究為核心)

總而言之,這仍然是一小撮金融玩家將對中央銀行家與決策者的影響渠道結構化的一次成功的運作,Glenn Hutchins之所以選擇布魯金斯研究所作為自己的小弟,是因為布魯金斯研究所對政府的強大影響力。尋租注定是一場零和遊戲,而遊戲的結果是金融部門拿的多了,留給其他人的就少了。想起金融行業在2000年以來的所作所為,Felix Salmon 不相信他們能做什麼好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027

富人的整合遊戲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12/blog-post_30.html
2013年,看見李嘉誠先生很多動作,賣酒店不成,再來賣百佳,潛在買家回價不好之後,索性把整家屈臣氏上市,之後電能再分拆港燈,最快2014年年初組織上市。綜合這些動作,都是賣東西予人家,看來李生認為這些年是賣東西的時候了,是看不好後市,還是看不好香港呢?

李生多年來眼光獨到,買賣時機的大方向從來沒有出錯,這兩年已經甚少購回自己公司的股票了,而他對長和系股票一向有買無賣,所以要賣東西時,索性賣出公司內資產,也不會賣出持有股票。再者,股市還未算瘋狂狀態,但香港做生意的環境起了不少負面變化,賣公司在港資產比起賣股票合理得多。

除了參考李生的市場取向外,止凡還留意到一點,就是長和系的一眾子公司可以有很多操作選擇,例如可以找獨立投資者買入、分拆部份上市而保留控制權、打包獨立業務上市,要買東西時,還可以作收購、合併、私有化等。相對作為小股東的我們,只能買入或賣出手中股票,富人對自己資產及系統的控制權實在大得多。

由於近日長和系很多動作,所以有報章解構過李生如何層層控制子公司。


這張複雜的圖是富人的遊戲,每層公司關係只需要維持著足夠的控制權,其餘部份都可以賣給人家套現,從而一步步發大,但又不失對資產的絕對控制。

近日,阿里爸爸的馬雲繼上次私有化公司之後又再搞上市,然而向港交所及紐交所建議自己喜愛的上市方法,即出售沒有公司控股權的股份,目的是賣儘可能多的公司部份到市場套現,但自己卻繼續保留控制權,他日再搞私有化、收購、合併時更加乾手淨腳。

把公司層層分開的另一個好處是保障問題,未來乃未知數,連富人也不能掌握,正所謂「禍不及妻兒」,萬一出事,如何讓禍害減至最少呢?開設有限公司本身已經可以好好限制了禍害,出事大不了是把公司關門大吉,這樣跟買保險差不多。加上一層層的公司,每家公司出事都能被隔離開去,只要留得青山在,哪怕無柴燒。相反,大部份人的財政一出事,往往要申請個人破產,被人清算所有資產之餘,還影響一輩子的信貸記錄。

這就是富人的系統,李嘉誠先生的生意早已上了軌道,他近期接受訪問時曾經分享過,他每天大部份時間都在想未來的問題。長和系的多家公司,其日常運作絕對有很多專業人才去照顧,根本不用他操心,他在想的是如何令公司的系統每天都比前一天更強、更大、更健康及更有保障。一般人又有多少個每天都以這種思維想著自己的財務系統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686

法國憲法法院批準實施75%稅率“富人稅”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097

一年之前法國憲法法庭裁決奧朗德延遲對高收入人群的征稅財富稅。當時奧朗德提出對高收入人群實施高達75%的累進稅率,已經迫使法國著名演員傑拉爾·德帕迪約申請俄羅斯國籍。 現在暫時的延遲最終結束,本周日憲法法庭批準了政府為期兩年的稅收修正案。新稅收規則要求雇主為繳納稅金負責,今明兩年法國年收入超過100萬歐元以上人群,將承擔75%的高稅率。 據彭博: 在奧朗德的新提案下,企業必須為年收入超100萬歐元的員工代繳50%的工資稅。綜合其他稅收和社保支出,法國年收入超100萬歐元的高收入人群稅率負擔將達到75%。 法國經濟部長聲明稱:“正如各界預期的,為了法國社會的團結,支付超過100萬年薪的企業,將負責為2013年和2014年工資支付稅金。“ 奧朗德曾經表示他“不喜歡”富人,在上任總統之初的2012年2月就宣布將實施75%的高稅率。這種社會主義模式的高稅率已經成為奧朗德左派政府的標誌。 高稅率已經引發富人的反彈,法國一些本地足球俱樂部抱怨高稅率將讓本已脆弱不堪經營狀況雪上加霜。 據BBC 法國本土俱樂部在年初就因為高稅率罷賽,他們抱怨富人稅將使得足球俱樂部更加難以經營,一些頂級球員可能因此申請轉會。 卡塔爾財團入主的巴黎聖日耳曼隊旗下超過10名球員收入超過100萬歐元,其中包括瑞典人伊布拉希莫維奇。 民調顯示法國人大多數支持暫時上調富人所得稅。 與歐洲其他一些國家不同,法國試圖通過大幅加稅並削減部分開支,來降低龐大的公共債務。目前英國的最高邊際稅率為4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871

圖解全球貧富差距:富人更富,窮人更窮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3795

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Branko Milanovic教授在一篇論文中總結了世界近20年來人們收入的變化情況,如下圖所示,這張圖表現了1988年至2008年間的人們收入情況的變化,縱軸代表剔除通脹(基於2005年的美元價值)及按各國生活成本差異調整過後的收入增長百分比,橫軸代表世界人口的收入水平分佈。

贫富差距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收入增速的兩大「贏家」階層:

一、世界上佔總人口1%最富裕階層,人數約6000萬,這其中有半數在美國,其餘的人主要分佈在英、法、日、德,還有少量分佈在俄羅斯、巴西、南非等國。

二、我們可以看到更大的「贏家」其實屬於全世界正在崛起的新中產階級,特別是在中國和印度。中國1988年時的一個中產階級的收入只能排在世界倒數10%之前,而20年後全體中國人的平均收入已經邁入了世界前50%的行列。

當然,從圖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收入增速的兩大「輸家」階層:

一、最貧窮的5%人口,這部分人的收入20年裡幾乎沒有增長。

二、收入在總排名70%~90%之間的人口,也被Milanovic教授稱為「上中產階級(a global upper middle class)」,這其中包含很多來自於前共產主義國家的較富裕人群以及富裕國家的收入停滯不前的中產人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976

“鬼屋”林立 倫敦富人區竟成“鬼城”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5833

倫敦北區的大街上鱗次櫛比地坐落著一座座豪宅,儼然一副富人區的派頭。但現實是,其中的許多屋子從竣工之日起就沒住過人。在這富麗堂皇的外表下,正掩藏著一顆顆逐漸枯萎的內心。 不過這對倫敦的居民來說已經算不上什麽新故事了。事實上,在數年前開始本地居民因不堪倫敦過高的房價物價,已展開了一場名為“逃離倫敦”的運動,越來越多的英國人開始搬離倫敦——但令人費解的是這卻不是“鬼屋”的來由。盡管居民流失,倫敦的房價在2013年還是上漲了9.7%之多,究其原因:倫敦市中心的房產已經不再是為了普通居民提供居所而存在,如今他們的意義是為富人提供安全的高收益的資產。因為安全資產的稀缺,國際大都市的中心城區已成了避險投資者眼中的“香餑餑”。 據英國衛報調查顯示,在這主教大街(Bishops Avenue)上三分之一的房子是空著的,其中一些大宅在經歷了二十多年的空置後甚至已經瀕臨垮塌,要知道,這里可是過去北倫敦最負盛名的地區之一!盡管如此,這條“億萬富翁街”的身價卻沒有貶值,位列去年英國最貴街道排名的第二位,單是閑置房產就值大約3.5億英鎊之多。 一位名叫Anil Varma的業主向記者表示:這條大街上空置的房屋數達到了120間之多,已經稱得上是全世界最貴的荒地之一了。 這些閑置的房屋中包括10幢價值7300萬英鎊的豪宅,自1989年至1993年間,幾位沙特阿拉伯皇室成員買下它們後,這些房子就再也沒有人使用過。 而現在這些房子的境況可謂慘不忍睹,墻壁因滲水而腐爛,野草在地板縫隙中生長,屋頂瀕臨垮塌,房間內遍布著鳥類屍骸。 可以看到,盡管這些房子的物理結構在土崩瓦解,但它們的價格卻兀自一路飆升。自沙特皇族1988年以112.5萬英鎊的價格買下它們後,如今它們的身價已翻了數十倍,高達7300萬英鎊。 尤其值得註意的是,除了沙特王室之外,這條街上最貴的那些房子都被登記在一些公司的名下。而這些公司則都是設立在維京群島、庫拉索群島、巴哈馬群島、聖巴巴拉群島以及巴拿馬這樣避稅港的公司,這些公司的所有者則來自世界各地,但都是匿名的。 這讓很多人都感到不滿,尤其是在每年都會新增10萬戶家庭陷入住房緊缺問題的英國。於是政府開始提出利用閑置房屋解決住房困難的設想,當然,該提案立刻引發了巨大的爭議。 Boris Johnson曾在唐寧街上公開抗議這些買下房子後便棄之不顧的行徑,他呼籲這些不願居住自己房子的業主應該將它們租出去。但顯然他的建議並沒有得到更多地支持,政府駁回了議會對空置兩年以上房屋額外征稅的提案。 倫敦空置地產協會的主席David Ireland向記者表示: 豪宅空置顯示了倫敦房產市場的嚴重失衡。這些高價值的房產被單純用作了一種投資手段,購買房子的人根本就沒想過要住。但在倫敦的其他地區,房屋的短缺問題非常嚴重,這些富豪的所作所為是非常不道德的。 但道德問題顯然不足以影響這里的業主,他們包括了:一位被最高法院控告60億美元銀行詐騙案的哈薩克斯坦商人;以及一位來自巴基斯坦的前部長級高官——他購置的物業都用鐵條將窗戶封得死死的。 Anil Varma告訴記者: 這條街上居住的本地居民很少,大部分買主都是像沙特皇室那樣的超級富豪;我們調查過一些水電系統的信息,發現這里的房子從售出之日起就沒有住過人,時間超過了25年。 即便是一些確實居住在這條街上的人也顯得很神秘,一名埃及裔的醫生業主告訴記者,他從來沒有見過其他鄰居,並認為這條街上真正在用的房子不超過三幢。 事實上,在倫敦富人區購置房產是世界各地富豪的一貫傳統。而隨著新興市場的崛起,越來越多來自中東、俄國、乃至中國的買家湧入了倫敦的房市,在未來的一段日子里,倫敦的“鬼屋”恐怕只會有增無減。 面對這種情況,一名倫敦的房產開發商表示,在這些地區興建一些價格適中的公寓或是將人氣帶回富人區的好辦法。 而另一位經銷商則表示,建造公寓或許是個好主意,但如果政府試圖介入或是對空置房產征稅則是“十分錯誤的決定”,他認為人們有權任意處置自己的資產,而在英國,人的自由意誌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不過一種更普遍的觀點則是,一旦英國政府開始對空置房產征稅,那麽這些富豪很可能放棄數十年以來的“優良傳統”,轉投蒙特卡洛或是米蘭這些城市的房市。 但說到底——這些朽壞的倫敦豪宅就像是古代高堂廟宇,拜的人多,住的人少;只是這廟里供奉的已不是神明,而是資本。盡管相去甚遠,但兩者在現代人眼中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拜佛不過是破財消災,拜金倒也能趨吉避兇。而這些倫敦大宅,就是一幢幢用鈔票堆砌起來的避難所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912

牛排教父 兩張表徵服一%富人的胃

2014-03-03  TCW
 
 

 

誰能搞定晶華酒店董事長潘思亮、國泰「大阿哥」蔡辰男、國泰集團老三蔡鎮宇、國產實業總裁林孝信、宏仁集團總裁王文洋,這些金字塔頂端一%的胃?答案是人稱牛排教父的鄧有癸。

喜愛美食的林孝信,旗下復興空廚甚至投資鄧有癸的「教父牛排館」三成股權,成為大股東。

鄧有癸現在手上有三間餐廳,月營收達兩千萬元,每月對員工分紅。他每天最重要行程是看兩張報表:訂位表和財務表。前者確認VIP名單,交代主廚注意客人偏好;後者則看各店營收和現金流,做到零槓桿。

這是他經歷失敗,負債兩千萬學到的經驗。

從負債兩千萬元到現在月營收兩千萬元,故事起自一九九五年,他的第一次創業。他入行是在台灣最早的日式鐵板燒店「新濱鐵板燒」,從掃廁所的學徒到站在桌前服務大老闆的師傅,熬了十七年。

第一次創業,摔跤!擴充失速,打亂資金週轉

早年鐵板燒單價高,私密性也高,客人都是大老闆,靠著技術與熟記客人喜好累積的名氣,在一九九五年他決定創業。

從藍領晉陞到老闆,一口氣在三年擴展七家鐵板燒店,快速擴展後資金週轉成了沉重壓力。到最後七家店營收沒起色,連資金週轉都成了問題。

他二十多年好友、賀裕食品總監歐文俊說,只要有資金的壓力,判斷就會錯誤,再大名氣都會把自己招牌搞砸。

鄧有癸回想「每天眼睛一睜開就是被錢追著跑,」八成的時間用在找錢而不是經營。在負債兩千萬元後,一九九九年,他決定停損,選擇認輸。

重回打工仔,認分!鑽研料理,定期出國考察

為了還債,他重回「打工」生活,拿掉老闆光環,再度站回鐵板桌後燒菜。每天工作十四個小時,睏了就在餐桌下打個盹,隨後在美式餐廳Fridays和帝國牛排館擔任主廚。

他回憶,此時也沒有面子的問題,「做人就是兩個字『認分』,先認同你做的事情,心也就順了。」這段時間雖忙,他時間分配大不同,專心鑽研料理,有空就跑圖書館看料理書籍,每年至少會請假一至兩次到美國和日本考察,帶回最新的餐飲潮流。

例如,他的成名戰是二○○○年在帝國牛排館擔任主廚時推出「老饕牛排」,就是他用功鑽研而來。

他用一頭牛隻有兩公斤的部位「肋眼眉」做乾式熟成牛排,先將牛肉放十八到二十五天,讓水分蒸發,肉的味道會更濃縮,煎烤後再放十分鐘讓熱度慢慢滲透才上桌。推出後客人好吃相報,帝國牛排一炮而紅,他的名氣也傳開。

變御用廚師,用心!熟看訂位表,預知客人口味

但如果僅止於此,他不過就是一方名廚,要成為名人數十年來的御用廚師,他深諳不只得「驚豔」名流舌尖,更要「驚豔」名流的心。他說「做菜就是做人,」服務到細膩,客人才會記住你。

宸鴻光電財務長劉詩亮說,名廚的店,主廚在不在、服務深度差很多,但是去鄧有癸的店就不會有這樣感受。

因為從當鐵板師傅到現在當老闆,他每天一定會看訂位表與來客名單,他甚至比請客主人還知道客人口味。有次接到大老闆請客訂位,他看到客人名單中有吃素者,特別在上菜時做了素餐,連主人都不知道,他先幫主人想到,做足了面子。

教父牛排館主廚吳曉芳說,現在VIP客人約有百人,都是鄧師傅從鐵板燒時代的死忠客戶,有人習慣在餐後來盤鐵板炒飯,不管客人要不要,鄧有癸交代現場都得備一份鐵板炒飯的料,以免客人臨時想吃。

歐文俊說,「下次被請的人就會再回頭找Danny(鄧有癸英文名),好野人(有錢人)一個牽一個,」金字塔頂端的客人就越來越多。

第一次創業時,鄧有癸八成時間都花在想錢,先想怎麼擴張,為了填補財務黑洞奔走,經歷十年的「打工期」讓他學會應該把經營的重點放在服務。

二度當老闆,逆轉!財務零槓桿,深耕前線服務

二○一○年再創業,花八成的時間在想人:除了早上進公司看報表,其他時間都在三家店想如何服務客人和打造好團隊。財務用不到他一%的時間,他說,「財務表上我只會用加減乘除。」財務零槓桿,他稱為幼稚園等級的財務手法,但是要求服務得做到大學等級。

餐廳第一線服務生都是資淺者,但他絕不讓菜鳥接觸客人,就算在外面有經驗者,也得先從收盤子和整理餐桌做起,至少得兩、三月,經過經理考核,才能幫客人點菜。

在獎勵制度,他也融入服務優先的觀念,第一線服務生的分紅比例是由跟著工作五年的經理根據服務生服務的好壞決定,而不是一律平等。他解釋,美國服務生必須靠小費賺錢,所以會盡力討好客人,但台灣沒有收小費的習慣,為了促使服務生多幫客人想,他才想到這樣的分紅制度。

好不容易找到對的方向,深怕服務品質被稀釋,即便現在有大老闆主動要出錢出地,幫他在信義區開店,他仍不輕易答應,四年來僅開三家店。

第一次創業失敗經驗成了滋養鄧有癸再出發的土壤,他想通了,花心思想錢時,錢反而不來;花心思想人,錢才會回來。經營重心逆轉,讓他再次從鐵板燒桌那小小的框框跳出來,成就自己的第二人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366

測試你是否富人思想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3/blog-post_13.html
正在看富爸爸作者的新書「Why "A" students work for "C" students」,止凡發現一個很有趣的點子,想跟大家做個小實驗,看看大家的思維如何。

這是在2012年美國總統選舉時出現的競選數據,大家先看看:

Barack Obama,大約有3百萬美元收入,而所繳交的稅率大約為20.5%。
Mitt Rooney,大約有21百萬美元收入,而所繳交的稅率大約為14%。

在這裡停一停,大家先想一想,看到這麼,你對兩位當時總統候選人有何感覺呢?再想一想,這個數據是由哪一方提出來攻擊對方的呢?



這些數據是由Obama提出來攻擊對手Rooney的,而且非常成功。當時不少美國人看了這個數據之後,對Rooney都有負面感覺,認為他貪心鬼、騙子,拿這樣多的收入,但繳交如此低的稅率,一定是古惑百出,沒有好好對國家作出貢獻。隨即Obama更提出富人稅,表示要向高收入人士及富人徵收高稅率,贏得不少掌聲。

看到這裡,你又有何感覺呢?是認同還是不認同?是覺得合理還是感覺古怪?

我當時的感覺就像富爸爸作者一樣,第一眼看到時就在想為何Rooney能這麼厲害,他如何能做到收入是Obama的7倍,而稅率又比Obama還要低呢?他必定是商業高手,美國應該由這類人領導才合理,看財務方面的才能,Obama一定不是Rooney的級數。

很明顯,Obama在拉窮人的票,這本來是富人眼中的負面論據,卻被他說成是正面的,但效果又出乎意料的好,感覺有點奇怪,可能Obama在財務上不及Rooney,但在政治上Obama就掌握得較好吧,隨後大家都知道選舉結果了。把類似的選舉手法套用到今時今日的香港應該一樣奏效,只要在選舉時指罵對方的富有及低稅率,再煽動一下民粹,必定水到渠成。

短短地兩句文字,不同人有不同看法,到底大部份人看見後會想什麼呢?你看見後又會想什麼呢?是咬牙切齒地罵Rooney是貪心鬼嗎?還是暗笑Obama把他的無能拿出來給人看清看楚?這裡有不少讀者,我不清楚大家看過後第一個感覺如何,這個感覺其實反映了你的思想,是富人還是窮人思維,一試便知。我有信心在「止凡氣場」這裡的讀者,大多都會有富人思維及氣質的。

大家看完後,不妨說說你的思想結果,讓大家在這裡做個小小的富人思想測試統計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180

會賺錢的富人如何思考?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5/blog-post_5.html
這篇文章的原文是轉載得來的,首次在 2008-8-23 發表於「取之有道」,今天止凡回看一下,每一點細閱之後都有點感覺,希望加一點評論,不妨拿它出來再發一次到台網,讓台灣及香港朋友再重溫一次,亦可討論一下所加入的評論。

1、自我認知

窮人很少想到如何去賺錢和如何才能賺到錢,認為自己一輩子也就這樣,不相信會有什麼改變。


富人的骨子裏就有強烈的賺錢意識,這也是他血液裏的東西,他會想盡一切辦法促成自己奮鬥。

止凡:如果你想成為富人的話,必先要有富人的自我認知,先有富人思想,才能成為富人,這是"Chicken and egg"的問題。

2、休閒方式

窮人多會在家看電視,為肥皂劇的劇情感動得痛苦流涕,還要仿照電視裏的時尚來武裝自己。

富人則會在外跑生意,即使打高耳夫球也是為了交際和保持精力。

止凡:不要說富人這樣24小時都在工作好像很辛苦,富人早已經樂在其中,好像華人首富李嘉誠及股神巴菲特都是年過80還未言休,必定是享受工作才能這樣生活。

3、交際圈子

窮人內心排斥富人,每天談論著打折商品,交流著節約技巧,眼界囿於瑣事,毫無雄心壯志。

富人喜歡與比自己成功的人在一起,不斷學習,不斷超越。

止凡:對於這一點,近年身處香港就會感受深刻,香港人泛起一股仇富情緒。有一部份人,不要說跟成功人士學習及交流,更排斥及抗議他們。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思想如何,身邊的朋友如何,你的前途就如何。

4、學習取向

窮人學手藝。

富人學管理。

止凡:這是富人的必殺技,利用OPM(other people money)、OPT(other people time)及OPE(other people effort),每件事放到富人面前,他們第一時間不是想自己如何去做,而是想如何叫人去做,叫誰人去做,如何管理著在做這件事的人,這是窮人富人在思想上的一大分別。始終,一個人只得雙手,一天只有24小時,每事都自己做,產出有限,成功程度亦有限。

5、時間支配

窮人的時間對於他們是最不值錢的,有時甚至多餘,不知道怎麼打發,怎麼混日子也不煩。他可以因為一點無關緊要的小事而耿耿於懷幾天,卻從不為虛度一天而心痛,這就是典型的窮人思維。

富人認為一個人無論以何種方式賺錢,也無論錢掙得是多還是少,都必須經過時間的積澱。富人的玩也是一種工作方式,是有目的的。富人的閒,閒在身體,修身養性,以利再戰,富人腦袋一刻也沒有閒著,有時睡覺時都在思考;窮人的閒,閒在思想。

止凡:每個人的一天都有不多不少的24小時,好的時間管理不用多說,這是成功人士的特質。反而這裡所說有一個論點很有趣,就是窮人身體忙,思想得閒,而富人則身體得閒而思想忙,這是人類作為靈長動物運用腦袋的回報,越利用腦袋就越成功的意思,有趣。

6、人生歸屬

窮人總是迫切地希望自己從屬於、並依賴於一個「靠山」,對於窮人來說,在一個著名的企業裏穩定的工作幾十年,混到退休、有老保,那簡直是美得不能在美的理想。

富人是獨立、堅定的獨立,他們只屬於自己,從不依賴任何人和團體,但也絕不放棄任何合作機會。

止凡:當達至財務自由之後,根本不用依賴什麼「靠山」,因為生活所需支出已經不成問題,這就能真正獨立,真正的自由。

7、財富觀

窮人認為錢是賺出來的,財富是攢出來的。

富人認為錢是想出來的,財富是造出來的。


止凡:這裡多次重申,多點想「錢從何來」這個問題,你會更容易賺錢。這個世界的確有不少人每天都在創造財富,真的是「無中生有」的,富爸爸作者話這是"print the money out of thin air"。對錢了解多一點,你會發現太著眼於工作的月薪意義不大。

8、性格特質

窮人總是按部就班,缺乏做事的激情,窮人有的只是一種情緒。

富人的個性鮮明、富有激情、有人際關係中強烈的感染力,有解決問題的魄力和方法

止凡:不知大家在職場上有否遇過,有時看見一些人所表現出來的性格,你會認定這些人一定並非池中物,只要有機會,他日定必是管理層或富豪之類。跟這些人交流,你會發現他們充滿正能量,很積極解決問題,你會很想成為這些人的朋友,也很想幫助他們,這都是感覺得到的特質。

9、自信心

窮人的自信往往不是發自內心和自然天成的。

富人則覺得操之在我,非我莫屬。

止凡:自信心是其中一個我認為極之重要的東西,如果有人問我大學畢業最重要學到什麼的話,其他專業知識都是其次,自信心才是「重中之重」,不過要分辨清楚自信與自大的分別噢。

10、習慣

有個故事,一個富人送給窮人一頭牛。窮人滿懷希望開始奮鬥。

可是牛要吃草,人要吃飯,日子難過。窮人於是把牛賣了,買了幾隻羊,吃了一隻,剩下來的用來生小羊。可小羊遲遲沒有生出來,日子又艱難了。

窮人把羊賣了,買成了雞,想讓雞生蛋賺錢為生,但是日子並沒有改變,最後窮人把雞也殺了,窮人的理想徹底崩潰了,這就是窮人的習慣。

根據一個投資專家說,富人成功的秘訣就是:沒錢時,不管多困難,也不要動用投資和儲蓄,壓力會使你找到賺錢的新方法,幫你還清帳單。

止凡:「殺雞取卵」,只有窮人會做這些愚蠢的事情,富人對資產的重視是窮人未能理解的,能理解的,很可能已經充滿富人思想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263

狠砍高薪資族群 卻縱放高資產富人 富人稅搞錯方向 削弱台灣競爭力

2014-05-12  TWM
 
 

 

史上最大加稅案﹁財政健全方案﹂出爐,已負擔沉重稅負的高薪資族群再次成為財政部剝皮的對象;政府想靠富人稅解決貧富差距,卻完全搞錯了方向!

撰文‧楊鈞如

立法院財委會在五月二日審查通過「財政健全方案」,完成史上最大加稅案,估計明年可以新增稅收六五○億元,用以填補每年約三千億元的財政赤字缺口。各大媒體紛紛以「富人稅過關」為標題,作為此次加稅的代表作。

在全球財富分配差異惡化,富人越富、窮人越窮的趨勢下,「富人稅」成為平息社會不安的一個響亮的口號。美國總統歐巴馬、法國總統歐蘭德都推動富人特別稅;股神巴菲特也曾提議,對年所得超過一百萬美元的富人課徵所謂的「巴菲特稅」。台灣這次通過的增稅案,新增「年所得超過一千萬元」的課稅級距,將個人所得稅率提高到四五%,堪稱是富人稅的最新案例。

加稅只剝到高階經理人的皮根據財政部的估算,年所得一千萬元的納稅義務人約有九千五百人,稅率提高之後,每年新增新台幣九十九億元的稅收,平均每人多繳一百萬元的所得稅。表面上看起來不多,但是若與「股利可扣抵稅額減半」合併起來看,可扣抵稅額減半將每年新增四百億元的稅收,二者加計每年新增五百億元稅負,這群被財政部鎖定的高所得者,股利所得稅負大增,綜合所得又再多繳一百萬元,稅務負擔將會大幅加重。

財政部的增稅方案,最大爭議在鎖定的「富人」定義偏差,財政部咬定年所得千萬以上的薪資族群,卻縱放地產交易的高資產階級。加稅方案對於「高資產者」束手無策,卻對已經負擔沉重稅負的高階經理人,再剝一層皮。

事實上,台灣真正的「富豪」絕對不是這些每天早出晚歸領薪水的高階經理人,而是不用辛苦工作,坐享豐厚收益的房地產投資者。就拿花旗(台灣)銀行董事長管國霖來說,他年薪縱然超過千萬元以上,但他肩負花旗銀行台灣分行的營運壓力,領導五千名以上員工,付出的工作心力也非一般人能及。

更何況,一名年薪千萬元的高階經理人一旦扣除所得稅約三百多萬元後,實質所得不到七百萬元;如果肩負全家老小生計,在扣除日常生活每年約三百萬元後,一年存四百萬元;如此工作十年,存得四千萬元,只能買到台北市一般住宅。

誰才是台灣真正的有錢人? 其實大家心知肚明,就是那些擁有房地產的高資產人。

財政部不敢觸碰房產持有稅(地價稅、房屋稅)、房產交易所得稅,只從方便稽徵的個人綜所稅下手,其實打擊了台灣最具有競爭力、最具有國際視野的一群人。增稅的結果,無益於減緩貧富差距,反而扼殺了產業成長的動能。

國際化人才出走領高所得

現在,被增稅的九千五百人,就如同管國霖一般,主要組成是台灣一千五百多家上市、上櫃公司,外加二五三家興櫃公司,以及約三百家外商在台分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再加上一部分大型績優公司的長期持股股東。這不到一萬人的企業領袖,每年為台灣的上市、上櫃公司創造超過新台幣一兆元的稅後盈餘,領導超過一百萬個就業家庭,不只是台灣經濟動力的火車頭,更替政府扛下沉重的就業與社會責任。

政府沒想到的是,這些領高薪的人都是國際競爭人才,他們擁有跨國工作的能力。而鄰近的香港、新加坡、韓國、日本,最高的所得稅級距稅率都比台灣低。香港只有一七%,新加坡僅二○%,韓國也只有三八%。可想而知,稅改後,更不利於台灣吸引優秀人才,對台灣長期的經濟發展是一大隱憂。

我們的綜所稅級距比鄰國高,但是台灣房產稅幾乎是全球最低。同樣年所得淨額為一千兩百萬元的人,如果你是上班族就要繳四○九萬元的稅,如果你是領股利所得的大股東,要繳三○七萬元,至於收租的大地主只要繳一九三萬元。

政府不針對真正有錢有閒的「大地主」加稅,反而去加對產業有貢獻的高階經理人,然後逼走他們,真不知政府的盤算到底是什麼?

財政部長期便宜行事,殺雞取卵只針對高薪資所得者課稅,對台灣的經濟動能已造成難以挽回的傷害。台灣上市公司幾乎找不到國際化的專業經理人,即使是台積電,薪資水準也只能吸引「愛台灣」的本土人才,一千五百多家上市上櫃公司,一級主管中的外籍經理人加起來不到一百人,這造成台灣企業無法國際化,只能做國際企業的下包,忍受「毛三到四(毛利率三到四%)」的悲苦宿命。

中年精英提早退休炒房去

不只如此,原本就高達四○%以上的個人所得稅率,加上微乎其微的房地產交易稅,等於變相鼓勵人去炒作房產。事實上,這樣的稅制結構已經讓原本應該在大型企業奮鬥的四、五年級高階經理人,早早就退休炒房去。

我們現在到處可見頭髮灰白,大白天在山邊水岸慢跑、騎腳踏車、登山的提早退休族,正是財政部高薪資所得稅制的產物。而這群經驗豐富、又蓄積了相當財富的中年精英,原本應該創業,或者率領台灣企業躍上國際舞台,為台灣創造更多高薪的就業機會,卻因為偏頗的稅制,選擇了獨善其身的退休路,這正是台灣為什麼找不到新公司,老公司又越做越衰退的關鍵所在。

財政部多年採用「懶人加稅法」的結果,在大公司工作的中高階主管,成為不斷被稅官搾油的受害者。

馬英九總統曾經引用財政部二○○八年的資料說,適用稅率四○%的高薪資者有四萬人,只佔總納稅戶數(五四七萬戶)的○.七%,卻繳付了四六.八%的綜合所得稅。也就是說,台灣一半的綜合所得稅,都是這些被財政部套上「富人」大帽子的高階經理人所繳交的。

而依財政部公佈二○一一年的綜所稅結構資料顯示,台灣五六六萬戶的納稅戶中,有約兩百萬戶完全不用繳綜所稅,另外二五○萬戶平均只繳九千元的綜所稅,兩者合計佔比高達七九.四%,換言之,另外接近二成的納稅戶,則負擔了超過九成的所得稅。

○.八%的人扛一半稅收

在乖乖繳稅的那一小群倒楣鬼中,最倒楣的○.八%,負擔了一半的所得稅。高階經理人扛起了全國所得稅收半壁江山,不但沒有獲得應有的尊敬,還被戴上富人的三角帽遊街示眾!

前財政部長林全曾經在《今週刊》第七七一期直陳,「國內富裕者的收入來源……,有許多都未納入所得稅課稅範圍。」巴菲特說他的實質稅率只有一七%,比大多數員工還低,甚至遠低於打掃辦公室的清潔工,因此主張對富人課徵特別稅,扭轉這個不公平的現象。林全認為:「台灣社會貧富差距惡化更日趨嚴重。而且台灣的極端富裕者租稅負擔比率,較受薪中產階級為低的程度,恐怕尤甚於美國。」但是如果這些富人的漏稅管道不堵住,「即使修改高所得者的平均稅率,結果也不能改變資本收入與資本利得免稅的事實。」這次財委會通過、被財政部宣傳成為「成功課徵富人稅」的法案,根本不是真的富人稅!增稅案對於擁有土地的「高資產者」束手無策,只是鎖定已經背負了全國五○%所得稅的「高薪資者」,再搜刮他們一次而已。這個增稅方案,無助於減少貧富差距、有害於企業發展,是稅官一貫殺雞取卵、便宜行事的短線作法。

高資產者稅率低於受薪階級偏頗的稅制,是對認真工作的受薪階級殘酷的懲罰,一個認真工作三十年,終於升任大型企業主管的專業經理人,持續數十年、每天二十四小時都在忙碌,連晚上睡覺時手機也開著隨時應戰,高階經理人幾乎不耗費任何社會成本與政府補助,賺的是勞心勞力、不眠不休的血汗錢,卻要繳付四○%所得稅給政府。

相對而言,囤房、囤地者從銀行借取巨額的低利息資本,平日什麼事情也不用做,許多空地連除草的錢也不花,二十四小時躺著遊山玩水,最終獲利不僅遠高於勞心勞力的薪水階級,還幾乎不用繳稅。

台灣的稅制懲罰辛勤勞動者,鼓勵炒房炒土地者,正是國父「三民主義、平均地權」最大的叛徒。

當我們用超高的薪資所得稅率、超低的房產稅逼走高階專業經理人,堵死國際人才流入的可能,走入「全國都低薪」的死胡同,台灣,也就不會有什麼未來了。

在民主政治「政策買票」的惡風之下,政府胡亂減稅,高達七成的政府支出是投入僵化的人事與退休費用之中,中央、地方債務加上主計總處承認的隱藏性負債(軍公教勞工退休金法定給付義務),合計已經高達二十四兆元,是GDP(國內生產毛額)的一六○%,遠遠超越希臘、義大利,逼近日本水準。

財政部收不到稅,編不出預算,只好用挪帳、賣祖產、搜括高薪資者來掩飾,真正該做的稅制改革,又畏縮於政治考量而束手無策。財政紀律的敗壞,國家財政的崩潰,勢必遺害後代子孫,而這,恐怕才是馬總統、財委會立委諸公與歷任稅官們的歷史定位!

(本文作者曾任台灣、香港上市公司副總經理)同樣都是1200萬元淨所得者,薪資所得者的負擔最高,大地主負擔最低所得來源 薪資所得 股利所得房地產租金 房地產買賣繳稅金額 409.5萬元 307.5萬元 193.1萬元71.5萬元註:此表數字為假設1200萬元的淨所得者,其全部所得來源不同(如大股東、上班族、大地主),導致繳稅金額有所差異。

公式說明:

薪資所得:薪資所得×邊際稅率-累進稅差股利所得:(股利所得×邊際稅率-累進稅差)-股利所得×可扣抵稅率房地產租金:租金所得×(1-43%)×邊際稅率-累進稅差房地產買賣:假定土地與建物的價值比為7:3,則房地產買賣所得×0.3×邊際稅率-累進稅差

搞錯對象的富人稅

台灣所得稅制扭曲,0.8%的納稅戶,負擔了50.2%的綜合所得稅,其中有許多是勞心勞力的高階經理人,高資產富人反而被縱放

戶數%

稅率20%者,30.5萬戶,佔繳稅戶數5.4% 稅率30%者,10.1萬戶,佔繳稅戶數1.8% 稅率40%者,4.4萬戶,佔繳稅戶數0.8% 稅率0%者,200萬戶,佔繳稅戶數35.2% 稅率5%者,250.2萬戶,佔繳稅戶數44.2% 稅率12%者,71.1萬戶,佔繳稅戶數12.6% 2.6%的納稅戶,負擔了65%的綜所稅

稅額佔比%

稅率12%,351億元,11.6% 稅率20%,470億元,15.5% 稅率30%,452億元,14.9% 稅率40%,1523億元,50.2% 稅率5%,236億元,7.8% 資料來源:財政資訊中心「100 年度綜合所得稅申報初步開徵核定統計專冊」 整理:辛曉昀台灣最高所得稅率比香港、新加坡、韓國高,跟德國、法國福利國家相同香港 新加坡 韓國 美國 日本 英國 台灣德國 法國 芬蘭 丹麥17% 20% 38% 39.6% 40% 40% 45% 45% 45% 51.1% 55.6% 說明:圖中數字為各國最高所得稅級距稅率。台灣原為40%,此次稅改調高為45%。 整理:方德琳、蔡曜蓮這些人,都主張富人稅—— 近年主要國家開徵「富人稅」案例推出時間 富人稅內容 實施結果

美國紐約州長

葛謀 2012年 紐約州所得稅率最高原為6.4%(聯邦所得稅另計),年收入超過200萬美元(約新台幣6000萬元)者,稅率升至8.82%;超過30萬美元者,稅率增至6.85%。 2012年起實施,每年收稅(●新增稅收?)新台幣780億元。

前任州長在2009年已經推動過一次富人稅

美國總統

歐巴馬 2013年 針對年收入超過45萬美元、總共96萬戶課徵,提高所得稅率,由35%調高至39.6% 實施中

法國總統

歐蘭德 2014年針對年收入超過100萬歐元(約新台幣4100萬元)者,所得稅率由目前的45%巨幅調高至75%。影響1500人,新增稅收約新台幣80億元引發前總統薩科奇、大鼻子情聖名演員德巴狄等富人,宣稱要集體逃離法國;LVMH董事長阿諾特則申請移民比利時

日本首相

安倍晉三 2015年 預計將針對年所得超過新台幣1200萬元者,提高所得稅率至45%。 財務省規畫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570

新財富500富人榜:綠色崛起 新經濟改變財富版圖

http://www.xcf.cn/newfortune/fmgs/201405/t20140505_577933.htm
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之下,今年新財富500富人榜的財富指標卻自2011年之後再創新高,其背後是新經濟的創富潛能被激活。無論新科首富李河君作為黑馬脫穎而出,還是BAT教主馬化騰、李彥宏、馬云組團殺入前十,終結了地產富豪在前十名中的優勢地位,抑或今年互聯網、新能源、環保、醫藥等行業貢獻了絕大部分的財富增量,以及房地產、鋼鐵、礦業、建築設備及服裝等傳統產業富人的逐步退場,都充分體現了綠色財富崛起、中國財富版圖被新經濟改變的驚蟄之相。未來,財富再分配的故事還將繼續發酵。

  本刊主筆 孫紅 研究員 蘇龍飛 萬麗 謝碧媛 趙俊 陳永謙 王陽 劉美楠/文

  感謝全景網、新浪財經、搜狐證券、騰訊財經、網易財經、和訊網、金融界、東方財富網、中金在線等網絡媒體,證券時報、深圳商報、深圳特區報、證券日報、南方都市報、上海證券報、大公報、深圳晚報、投資快報、新快報等平面媒體,甘肅衛視、財富天下、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等廣播電視媒體的大力支持

  今年已是第12度推出的「新財富500富人榜」,早已成為中國民營經濟的一面鏡子,見證著中國經濟的風起云湧。在富人財富的升值與貶值之間、在榜單排名的遷變與不變之後,可以尋蹤中國經濟運行一次次微觀而真切的脈動,每一年中國富豪榜單的變化幾乎就是中國產業結構佈局調整的微縮版。

  時隔三年,富人榜各項財富指標再創新高

  儘管近年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但今年「新財富500富人榜」上榜者的財富,卻在經歷2012、2013兩年的調整之後,創出新高。

  今年上榜企業家的財富總額達到44986.9億元,平均財富約90億元,較2013年增長25.7%;上榜門檻比去年提高26.7%,達到38億元;前5名富人的平均財富達761.4億元,比去年增長55.7%;前50名的門檻在過去12年間翻了近12倍(表1)。

  從財富量級看,超級巨富人數今年亦明顯增加。其中,身家500億元以上的富人是去年的2.5倍,達到5人;300-500億元的富人數與去年持平,為8人;百億級富豪數達到120位,遠超去年的87位,創歷年新高,是2005年的39倍,而2004年的富人榜上,沒有一位百億富豪(附圖)。由於超級富豪人數大增,今年財富在50億元以下的富人數由2013年的221人大幅減少至144人,再一次體現了富人群體內財富集中度仍在提升。

  今年,在中國經濟趨勢性放緩,特別是上證綜指2013年同比下降6.75%的背景下,上榜企業家的財富仍然保持增長,一方面說明已具規模的民營企業開始匹配一定的發展慣性,其持續生長不可遏制,另一方面,這更是民企向新經濟轉型成果的初步體現。無論從今年首富李河君的黑馬突圍,還是新經濟富人的鋒芒畢現上,這一趨勢都得到了確認。

  首富進化論:李河君登頂的背後深意

  今年「500富人榜」的新科首富,是漢能控股集團的李河君。

  47歲的李河君,既是一匹「黑馬」,又是一位老牌富豪。2003年5月,他即以20億元的身家位列當年「新財富400富人榜」第23位。而他引起大眾廣泛關注,則是當年7月,他旗下的華睿投資集團斥資12億元收購青海尼那水電站,成就當年最大的民企收購國有能源資產案。如今,經過十年低調潛行,李河君持股97.57%的漢能控股集團已成中國最大的民營清潔能源提供商,業務橫跨水電、光伏、風電等領域,範圍拓展至美、英、荷等國,不僅擁有全球最大的私營水電站—金安橋水電站,還掌握世界級的薄膜太陽能光伏組件供應商漢能太陽能(00566.HK)。這樣的事業高度,或是李河君上世紀90年代初在中關村賣電子元器件時並未料想的。

  李河君是《新財富》過去12度發榜中出現的第9位首富(表2)。與比爾·蓋茨、沃倫·巴菲特等人美國首富之位一坐經年不同,中國首富的變遷十分頻繁。這與中國經濟結構的飛速變遷關係密切。過去12年,中國幾乎每年都會誕生一個新的經濟高點,也有各行業的企業家嶄露頭角。2003、2004年,榮智健家族成為首富,代表了MBO的風潮。2005年開始,IT成為熱門行業,光伏亦成朝陽產業,盛大網絡創始人陳天橋、無錫尚德董事長施正榮的登頂反映了這一特徵。近幾年大連萬達王健林、三一集團梁穩根等人成為首富,則折射出中國城鎮化的腳步。去年的首富宗慶後,說明了中國內需的潛力。而今年首富李河君所代表的,則是「霧霾鎖城」之下新能源與環保業大發展的時不我待與廣闊前景,是綠色財富的蓬勃生長。

  在中國,首富登頂快,沉沒亦快。他們之中,一部分人如陳天橋、楊惠妍般,業務不進,排名則退;另一部分則如榮智健、施正榮般,一個閃失就淪落塵埃:榮智健由於澳元事件失去中信泰富話事權,不得不另闢家族事業平台隆源控股;施正榮更因光伏產業形勢逆轉與決策失誤,深陷債務泥潭,在尚德電力破產重整中出局。尚德電力子公司無錫尚德目前已由鄭建明控制的順風光電(01165.HK)以30億元收購。

  為力保地位,一些老牌首富也在運作上不斷進化,王健林便是如此。他的產業結構中,不僅文化與商業地產互為帶動,近年更不斷發力國際化,海外併購涉及院線、遊艇等行業,謀求事業再上台階。而作為施正榮之後第二位登頂的新能源富豪,李河君因佈局水電領域較早,擁有穩定的收入,由此可望對其太陽能等新業務形成更為有力的支撐。

  新貴上位:前十名富人罕見大換血

  今年前十名富人的平均財富也比去年上升了36%,其中有4人是首次進入前十名。前十名富豪如此大規模換血,在富人榜上十分罕見,這亦折射出中國經濟由房地產、製造向新能源、互聯網、消費等新格局的變遷。

  4位新晉前十的富人,分別是首富李河君、美的集團何享健家族、阿里巴巴的馬云、長城汽車的魏建軍。何享健家族因美的集團整體上市,財富增幅高達255.56%;馬云因阿里巴巴上市在即身家獲得重估,其財富成長空間依然巨大;汽車大王魏建軍自長城汽車成功回歸A股後,財富即從2011年的63億元攀升至今年的443億元,短短兩年漲了6倍。

  今年,還有6位新上榜就直接殺入前100名的黑馬,他們分別是正威國際的王文銀、信威通信的王靖、小米的雷軍、輝山乳業的楊凱、赫基國際的徐宇、李珊瑚夫婦、濟川藥業的曹龍祥。在上榜的新貴中,最突出的是正威國際的王文銀,他憑藉280億元淨資產一舉摘得榜單第15位。

  不過整體來看,今年富人榜上的新面孔創下了近年新低,只有80人。這主要是因為2013年A股IPO暫停帶來資本市場造富效應縮減。上榜新富中,旗下公司2013年上市的僅有4位,包括在香港上市的輝山乳業(06863.HK)楊凱、龍光地產(03380.HK)紀凱婷、美東汽車(01268.HK)葉帆,赴美上市的58同城(WUBA.NYSE)姚勁波。不過,2013年指數大漲82.73%的創業板牛股迭現,帶動相關富人迎來好日子,今年來自創業板的富人達26位,遠超去年的15位,創業板前十位富人的平均財富增幅更高達116%。

  BAT教主齊聚前十:TMT造富力秒殺房地產

  今年前十名富人的另一大變化是,BAT教主馬化騰、李彥宏、馬云同時入圍。馬化騰旗下的騰訊股價在2012年大漲59.5%的基礎上,2013年續漲98.7%,其身家大幅飆升到739億元,位列第4名;百度的李彥宏由去年的第7名上升到今年的第5位,身家達608億元;阿里巴巴馬云的排名也由去年的17位升至第7位,其財富達到457億元。

  隨著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手機和互聯網用戶市場,互聯網業以3位大佬的強大陣容,一舉秒殺僅貢獻王健林(第2名)、許榮茂(第8名)2人的房地產業,成為製造超級富人最多的行業。

  縱觀往年的前十名,一向是地產富豪佔絕對優勢,就在2013年,前十名中還有王健林、許家印、楊惠妍、許榮茂4人入圍。而在去年地產富豪的上榜人數達到歷史峰值109人後,今年上榜的地產富人下滑至100位,雖然仍是上榜人數最多的行業,但較去年已下降9%(表3)。同時,今年財富下降最快的50位富人中,有15位來自房地產業,其中,中南建設的陳錦石、金科實業的黃紅云、蘇寧環球的張桂平財富縮水率都超過40%。房地產已成為500富人財富總額增長最大的拖累。「新財富500富人榜」的這一數據,使我們在李嘉誠大舉拋售國內物業、二三線城市房價下跌之外,再次聽到了房地產業冰山碎裂的聲音。

  相比之下,互聯網富人的身家今年則獲得普漲。三大教主之外,網易的丁磊今年位居第15名,他去年的排名為第34名;樂視網賈躍亭、奇虎360周鴻的財富亦大幅增長312.1%、175%。

  此外,今年的榜單中,影視娛樂業同樣表現出色。光線傳媒的王長田家族、華策影視的傅梅城家族、華誼兄弟的王忠軍與王忠磊兄弟,財富增長均超過80%,王氏兄弟的財富增速更是達到290%。

  事實上,無論互聯網服務,還是影視娛樂,其所屬的信息(電子)技術與文化傳播業(TMT),是今年富人榜中上升勢頭最勁的行業。今年,這一行業共有46人上榜,增幅達30.43%,列各行業之首。過去一年財富成長最快的50名富人中,來自這一行業的也多達21位。同時,今年新上榜的80位富豪中,來自這一行業的為數最多,達14位。值得注意的是,TMT行業富人的平均財富高達134.8億元,連續第二年成為人均財富排名第一的行業;而往年的創富大戶房地產業,今年的人均財富為86.8億元,已由去年的第3下滑到第7。可以說,TMT為今年富人榜財富指標的增長貢獻了絕大部分增量,其已當之無愧成為中國新的造富搖籃。

  行業冰火兩重天:綠色富人頂了煤老闆的缺

  去年上榜的500位富豪中,有323人今年財富持續增長,158人財富縮水,後者大多集中在白酒、房地產、煤炭、鋼鐵、礦業、建築設備、服裝等週期性或產能過剩行業。他們之中,有3人深陷破產境地,分別是煤炭業的聯盛能源邢利斌、鋼鐵業的海鑫集團李兆會、金屬冶煉業的中國再生金屬秦志威。此外,新一屆政府重拳反腐之下,酒業富人的財富縮水嚴重,洋河股東張雨柏、楊廷棟的財富下滑超過50%,郎酒集團的汪俊林、汪俊剛兄弟的財富下降了44.4%。

  今年有6個行業的上榜人數出現下滑,分別是機械與電氣設備、化工、綜合、房地產、農牧漁業、金屬與冶煉。在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這些傳統行業的困境由此可見一斑。曾經的創富搖籃—金屬與冶煉行業,今年上榜富人比去年回落31.82%,下滑程度位居各行業首位,此種現象從另一角度反映出資源消耗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已到末路,轉型綠色財富勢在必行。

  受益於投資拉動、曾經風光無限的機械與電氣設備行業,如今景氣程度也江河日下,上榜人數在去年大幅下滑34%的基礎上,今年再次縮水3.33%。化工行業也是如此,上榜人數連續第二個年度下滑。三一集團,多年來一直位居中國最具造富力公司首位,曾創造了連續5年多人上榜的紀錄,今年僅梁穩根一人入榜。這或許預示著,中國經濟正逐步擺脫依賴重化工業、房地產等投資拉動的格局,全國大工地時代行將結束。

  與之相應,以互聯網、文化傳媒、電商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和消費品、依賴技術進步的生物製藥行業的創富比重日益增大。今年500富人的財富達到新高,主要依靠新能源、環保、TMT、安防等綠色新經濟的快速發展。從各行業上榜富人2013-2014年的人均財富增速看,能源與環保、TMT、耐用消費品、農牧漁業、醫藥生物分列前五。能源與環保行業不僅景氣度高,首富李河君的出現更直接拉升了這一行業的人均財富。耐用消費品行業今年人均財富的提升,則得益於何享健和魏建軍兩位巨富的帶動。

  今年上榜人數最多的5個行業和去年完全相同,分別是房地產、綜合、TMT、日用消費品、醫藥生物,但和去年不同的是,TMT由去年的第5躋身前3,彰顯其創富能力的提升。而以上榜人數增幅計,今年只有5個行業取得正增長,分別是TMT、醫藥生物、商業服務、耐用消費品、能源與環保。大熱的TMT之外,醫藥生物行業以15.38%的人數增幅位列第二,這反映了隨著中國步入老齡化社會,醫藥行業基本面持續向好。商業服務業上榜人數的增長主要得益於旅遊服務、教育以及汽車服務等子行業上榜富人的增加,而傳統零售業富人仍在低位徘徊,沒有絲毫回暖的跡象。

  值得一提的是,能源與環保行業可謂冰火兩重天,一方面是曾經風光無限的「煤老闆」大面積落榜;另一方面以李河君為代表的新能源富豪、文劍平為代表的環保業富人強勢崛起,使得今年能源與環保行業上榜富人微增5.56%,新能源與環保業富人頂了「煤老闆」們集體隕落所留下的缺。

  無論新經濟行業是否存在泡沫,今年「新財富500富人榜」上TMT、新能源、環保、新型服務業以及醫藥生物富人的異軍突起,或許預示著中國經濟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調結構、促轉型戰略開始生效,新興產業正逐漸取代房地產的主導地位。其財富效應,或將吸引更多企業投身新經濟、新模式,逐漸將中國經濟從投資拉動、粗放增長的模式中解脫出來,成就更為綠色、健康、陽光的財富格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92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