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要成為富人的作為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6/blog-post_7650.html
富爸爸的新書「Why "A" Students work for "C" Students」,書中有一個很有啟發性的經驗分享,讓止凡也想起不少朋友的思維,今天借來討論一下。


富爸爸作者Robert在出來工作幾年,曾經上過一個為期3天的地產課程,雖然當年他早已從富爸爸那裡學過不少相關知識,同時他當時更擁有自住物業,但他仍然覺得該個地產課程令他學到十分多知識,尤其是課程導師是一位很成功的房地產投資者,這使該課程跟別的理論性課程有著顯著的分別。

當完成了3天的地產課程之後,課程導師提出了一個功課,是在未來90天內去研究、分析、評估100個以上的房地產項目。在現場即時聽到不少同學有一些回應:「我沒有時間」、「我需要更多時間陪伴家人」、「我需要全職工作的」、「我會去旅行」、「我無多餘的錢」。

課程導師聽到了同學們的回應之後,在那一刻就對同學說:「讓我重複說了一遍,這個課程已經完結,現在開始你的教學了」。

之後,全班被課程導師簡單地分了組,大約6個人為一組作日後的房地產研究,與Robert一組的5位人士中有兩位在第一個星期離開了,之後第四個星期多一位離開,到第二個月再多一位離開,最後只剩下Robert跟另一位組員,兩位一直繼續下去,至今已經成為了房地產投資專家。Robert回顧課程花了各位$385(美元),但至今天,兩位在這3天課程所學到的知識,不知已經帶來多少個百萬美元了。

看完以上的故事,大家會想起什麼呢?會認為故事中的同學們沒有好好把握機會嗎?其實這些人在我們身邊都佔大部份,要成為富人,單單學習三兩日就行?不太可能吧。然而,大部份人就是這樣認為,崇拜權威心態,只要一位如何知名的人物開講座,花幾百元加上三小時,就可以學到致富之道,這樣合理嗎?

如果大家看完這些同學的思維覺得有點怪怪的話,我想你也大概知道我想講什麼。要成為富人也好,追求財務自由也好,看看平日自己做了什麼,是像課程同學的心態一樣,希望吸收知識但又不想付出時間作實踐嗎?大家可能會話,每天都在看blog,看報章,不足夠嗎?這會是一個很好的開始,但好像課程導師所安排,這只是一個開始,你應該要付出更多時間作實踐。

投資理財跟傳統書本知識不太相似,它反而更像音樂、藝術、運動、技巧科目,例如大家不可能單靠看文章及上講座就能學會踏單車及游泳,好像彈琴、畫畫及木工亦需要不停的親身練習才能有成績,理論只是基礎,但如果沒有好好實踐過,所得到的將會十分有限。

記得曾經跟身邊朋友討論財務知識,我問他如何增進財商,他說每天都會看我的blog,這當然是令我十分感恩的答案。可惜當我了解深入一點之後,看看他有否多看其他書籍、年報,或透過年報分析作點投資決定之類,就發現他很長時間還沒有開始行動,話要價值投資股票,但到今天還沒有開始看過一份年報。所以讓我提醒一下,看這裡的文章只是一個開始,最重要是後續的行動,這些行動才讓你得到更多,到時請不要忘記小弟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029

磨利「富人稅」刀鋒 他變富豪夢魘

2014-06-16  TCW
 

如果最近一個月,你曾閱讀歐美主流財經媒體,相信很難忽略Thomas Piketty這個關鍵字。

他是法國經濟學家皮凱提,其最新著作《二十一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在歐美財經界,引起極大波瀾。

美國財政部長召見他,國際貨幣基金(IMF)、聯合國爭相請他演講;《彭博商業週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把他高舉做成封面人物,稱他為經濟學界的新寵兒;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卻在頭版,大篇幅評論他的著作;連台灣前國科會主委朱敬一,都對他連寫了八篇專文。誰是皮凱提??

「如果『靠爸族』成為未來世代的致富之道,誰還會覺得人生是公平的?」這是皮凱提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英譯版上市三個多月以來,所有筆戰、口水戰的本質。

他預言世襲年代回歸歐美埋單,英法重提富人稅

五月底,《彭博商業週刊》專欄作家麥卡朵(Megan McArdle)操刀封面故事,探討他為何掄起討伐財富不公的正義之劍,就能製造出超級富翁的夢魘:

……他細細描繪了一個可能的恐怖未來,看起來像極了過去那個繼承權凌駕一切致富之道的年代。維多利亞時代的小說主題總圍繞在千方百計想嫁給繼承人,不惜謀殺親手足這些絆腳石,極盡巴結叔叔、伯伯之能事。因為,這遠比努力工作更有賺頭。

根據摘述,皮凱提在書中強烈主張,二十一世紀的現代資本主義,已經退回世襲年代,富爸爸才是經濟的制高點;尤其當今的美國富人圈裡,十個有六個都是繼承遺產致富,而非白手起家的實業家,「走向寡頭政治的風險真實存在,我們沒有理由樂觀。」

說皮凱提的黑暗預言是危言聳聽也好、真知灼見也好,至少歐、美國家都埋單。

在英國,副首相剋雷格(Nick Clegg)建議,認真考慮課徵富人稅的時機已到了;在法國,原本有意撤回已經推行的富人稅,近日又打消念頭;在華盛頓,你想走上街頭抗議,得先參加幾場智庫的貧富差距研討會再說。

他喊出中產階級焦慮卻被反對派譏為「嫉妒」

麥卡朵認為,總的來說,這本書與其說是寫出真理,毋寧是喊出中產階級的集體焦慮。從二○一一年的佔領華爾街社會運動,控訴一%的少數富人貪婪,留給九九%的多數平民日益貧困的未來,到憂心近七成美國人民拿不到大學學位,經濟與文化陷入惡性循環而崩潰,它說出了買家想聽的話:過去正一步步吞噬著未來。

原本,四月訪美打書的皮凱提所到之處好似巨星登台,媒體簇擁採訪,激起各擁立場的明星評論家撰文針鋒相對;然而,隨著新書銷量石破天驚的衝破二十萬本後,反對派的炮火也從挑剔錯誤轉成人身攻擊。自由派評論家希夫(Peter Schiff)就在他頭上扣一頂「嫉妒」的大帽子,說他和一票追隨者因此被沖昏頭,聽不見內心追求成功的渴望。

金融投資家索羅斯(George Soros)對路透說:「歐洲人嫉妒富豪,美國人則會努力效仿。」順此邏輯,歐洲相對仇富,《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不是特出觀點,所以去年在法國面市時波瀾不興,但放在一向相信「每個人都值得一次機會」的美國社會中,分外扎眼。

回顧皮凱提過去四十三年人生,似乎就是與左派結緣。一九七一年,他出生於巴黎近郊,法國街頭正為紀念無產階級揭竿的巴黎公社起義一百週年大做文章;雙親都是左傾的勞工階級,參加過學運,他也從小就閱讀左翼歷史學家及社會學家著作。

十八歲以前,他的成績不算好,理科曾拿過C級分,不過進了大學找到終身熱情寄託後,他一改學習態度,只花四年就一路攻下經濟學博士學位。隨後他轉往美國任教,他在新書導言中自承,那三年「就很多方面而言,起了關鍵作用。」因為,美國同事全都著迷於他論文中的稅務模型,對他更熱中的財富再分配、消弭貧富不均的問題都不聞不問。

從那時起,他決定不再只純粹研究理論,而是要接棒美國最後一位關心這個領域的經濟學家顧志耐(Simon Kuznets)的工作。於是,近二十年來,他與美國教授賽斯(Emmanuel Saez)持續蒐集相對不透明的稅務資料:繼承與遺產稅、房地產和財富稅,與家庭調查中受訪者自行申報的財富資料。

「光是分類、編排所有龐雜資料,這項工程本身就價值連城,連最毒舌的批評家都要肅然起敬。」麥卡朵推崇道。因此,當《金融時報》發難,指稱資料嚴重誤植,反倒有研究經濟數據見長的智庫跳出來支持,認為結論仍有說服力;尤其是其他學術機構也採用不同研究方法發現類似結論。

他的書艱澀難懂卻吸引20萬讀者買來洩憤

雖然皮凱提激進主張課徵「全球財富稅」,稅率最高達八○%,讓他成為富人公敵,他堅稱自己不是馬克思主義信徒,因為二十歲與密友同遊羅馬尼亞時目睹,商店空蕩蕩、人們大排長龍卻買不到一口食物的慘況,「我們需要私有財產和市場制度,不只是為了經濟效率,更是個人自由。 」

整起事件走到今日,凸顯出另一個小小的諷刺。麥卡朵說,這本連同行都說艱澀枯燥的大部頭專書,二十萬名讀者或許根本就不想搞清楚皮凱提的資料是真是假,只想買一份理直氣壯指著富人鼻子飆罵的權利。反過來想,他可是成功仗著替九九%族群的收入公平說話,才進了人生勝利組,也成就自己明星經濟學家的地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134

財富集中樣本:0.1%的富人擁有美國23.5%的財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4166

全球富人們到底有多少真實財富?絕對超乎你想象!歐洲央行的一份研究顯示,美國1%的富人擁有全國37%的財富,而最有錢的0.1%的富人,擁有全國財富的23.5%。美國不愧為全球資本主義的大本營。

幾年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不平等的代價》作者斯蒂格利茨就曾表示:“我們總是懷疑最富有的1%的人們的財富被低估了,我們越來越覺得,我們的體系被操縱了,而且是不公平的。”

歐洲央行經濟學家Philip Vemeulen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Gabriel Zucman經過研究發現,全球超級富豪富們的財富被低估了。他們在計入富人們在避稅天堂里的財富之後發現,全球的財富集中程度遠比我們想象得要嚴重。

以下為歐洲央行對歐美各國1%的富人財富占總人口比例的研究,上面深藍色為調研所得數據,下面淺藍色為調整後的數據。

從上圖不難看出,美國、奧地利、德國、葡萄牙、意大利在財富最集中的西方國家中分列前五。其中,美國1%的富人擁有全國37%的財富,是西方國家中貧富差距最大的。

更令人吃緊的是,加上被離岸避稅天堂隱藏的財富之後,2012年美國最有錢的0.1%的富翁(凈財富2000萬美元以上)擁有全美23.5%的資產。該比例在調整前為21.5%。

Zucman表示,對於經濟學家和政策決策者來說,沒有準確的財富和收入數據就意味著無法理解貧富差距到底有多嚴重,也就無法去改變它。比如,當你知道了財富開始越來越集中時,你就應該支持改變稅收體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587

美國工資困局:富人更富 窮人更窮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5474

這是一個沒有加息的經濟複蘇:五年的經濟增長幾乎沒有提高普通美國人的工資,而富人則變得更富。(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自2009年以來,工資上漲的步伐幾乎和通脹一致。扣除通脹後,每小時薪酬僅上漲0.5%。這標誌著二戰以來最弱的增長。

彭博社援引達特茅斯學院經濟學教授David Blanchflower稱,

美聯儲主席耶倫將更快的工資增長作為就業市場的一個重要的指標。工資的停滯不前也解釋了為什麽美國房地產市場和消費者支出的反彈難以維持。

Blanchflower說,我們離充分就業還有一百萬英里遠。工人們正在掙紮,他們沒有看到跡象表明情況將發生變化。

據美國勞工部數據,2008-2012年,家庭收入排在美國前20%的家庭收入每年平均增長8358美元。而同期,家庭收入排在美國倒數20%的家庭收入則每年下降275美元。

窮人與富人之間日益擴大的不平衡激發了人們對於收入和財富的大討論。

在美國,停滯不前的工資背後存在一個問題:還有多少願意工作,並且有能力工作的工人處於失業?這個問題可能是美聯儲主席葉倫和其他央行本周討論的關鍵。本周,美聯儲官員出席Jackson Hole年會,集中討論勞動力市場問題。在經濟消化這些剩余產能之前,雇主沒有動力給員工加薪。

美國勞工部發布的7月非農就業報告顯示,7月美國新增非農就業20.9萬,低於預期的增長23萬,增速較6月將有所回落,失業率回升至6.2%,薪資增長低於預期。

在過去,經濟複蘇消化剩余勞動力的速度遠遠快於目前的反彈。這產生了廣泛的薪酬增長,增速超過通貨膨脹,並鼓勵消費者支出。根據芝加哥聯儲的報告,如果經濟、失業率和收入之間的關系遵循歷史,那實際工資將在2014年中期上漲3.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279

香港社會病:經濟萎靡 富人越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5875

隨著經濟萎縮,資產價格的飆升保護了富人,香港的貧富差距不斷擴大。(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彭博新聞社的圖表顯示,自2008年以來,香港股市和房價上漲超過一倍,創歷史新高。而平均家庭收入僅上升了25%。這主要得益於2011年引入的最低工資制度。香港的平均家庭收入增長僅高出通脹4%。

資產價格的上漲使得香港擁有地球上密度最高的千萬富翁,並使香港成為了全球最昂貴的房地產市場。(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今年,房地產開發商李嘉誠、李兆基的財富增長了至少19億美元。然而,香港政府去年表示,香港五分之一的居民生活在貧困中。

美國銀行駐香港經濟學家Marcella Chow表示,

貧富差距的擴大使得不同社會階層的人更難在香港生活。事實上,就算人們想買房,他們也買不起。

根據咨詢公司Demographia,2013年,香港平均房價收入比為14.9倍,為全球最高。在New World Wealth追蹤的30個城市中,香港擁有最多個人凈資產超過1000萬美元的人。香港二季度經濟萎縮,消費和商業投資下降,7月失業率上升。

香港市民對政府的不滿達到63%。香港金管局稱,自2008年8月美聯儲降息以來,這座720萬人口的城市吸引了1000億美元的資金。

香港政府正努力緩解貧困。香港勞工及福利局表示,港府計劃通過向低收入家庭發放津貼等方式緩解貧富差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481

外資機構中國戰略轉移:放棄大眾,專攻富人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7656

由於缺少銷售渠道和營業網點,外資銀行和投資機構在中國歷來主打批發性銀行業務,而對於零售業務也主要專攻私人財富管理領域。

FT報道,越來越多的外資機構正在考慮退出中國大陸地區的資產管理業務,逐步轉向私人財富管理業務。縱觀整個資管行業,由於缺少足夠的分銷渠道以及過低的利潤率使得一些外資機構將目光瞄準了富有的小眾市場,並通過設計複雜的結構化金融產品搶占市場份額。

意大利最大的獨立資產管理機構Azimut Holding在中國設立了一家私募基金:安中投資管理公司(AZ Investment Management),在初期與國內共同基金搶占市場份額失敗之後,安中開始將目光對準富有的私人客戶群體。

2012年,國內政策開始允許共同基金與外資機構設立子公司,於是像信誠基金管理和工銀瑞信等合資基金如雨後春筍般成長起來。

據渣打銀行首席中國經濟學家王誌浩(Stephen Green)測算,2013年中國的財富管理市場規模飆升65%達到11萬億人民幣左右,遠超銀行存款15%的增長速度,這充分體現出財富管理模式的受歡迎度以及投資者對於收益率的渴求。

以安中投資管理為例,該基金通過更為卓越的風險管控能力來將自己的產品與同業競爭區分開來,安中的基金並未使用任何杠桿,盡管這導致了其收益率落後於國內的共同基金。

分析人士稱,盡管一些外資基金的收益率較低,但其投資策略更為有效,對於風險-收益的平衡技術也更為先進,深受一些有海外投資背景的富人喜愛。

英國對沖基金巨頭英仕曼集團(Man Group)是首批允許吸收國內資本投向海外市場的六家外資對沖基金之一,該基金贏得市場的技巧在於雇傭眾多優秀的國內基金銷售人員來面對國內富有群體進行針對營銷,甚至通過教學和培訓的方式培養客戶的忠誠度。此外該基金對於透明度,風險以及合規的把控也是保證市場份額的重要前提。

中國的財富管理領域歷來被瑞銀,高盛等老牌機構所把控,一些外資機構為了打破這一傳統,紛紛推出與眾不同的投資策略與產品,比如Mercury Capital聲稱將通過杠桿融資,以及利用歐洲和香港鉆石貿易價差進行套利等策略為投資者提供高達16%的年化收益率。

或許一些投資者還會選擇私人銀行,但問題是私行對於傭金的計算是以交易筆數計算的,這就導致了銀行可能為了提高傭金而過多地進行不必要的交易。一些外資基金公司抓住了這個機遇,以客戶持有基金份額的時間長短來考核理財顧問們的業績。

盡管外資基金公司富有創造力,但是競爭依舊慘烈。國有四大行一直在拓展財富管理領域,增雇銷售人員並擴大客戶基數。在這樣一個嘈雜的市場,每家機構都在爭奪高凈值人士(NHWIs)的資產,盡管要花費許多成本,但該領域的利潤依舊誘人。

據王誌浩估計,大約三分之一的財富管理產品投向了房地產貸款和地方政府的基建項目,這在地方政府債務不斷累積的背景下是極具風險的,盡管監管機構正在出臺政策限制財富管理機構的風險投資行為,但與信托,證券公司,保險公司還有基金公司不同,財富管理機構所受到的監管依舊較弱,所以隱含的風險也相對較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470

巴克萊:一半的中國富人準備移民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187

boy-watching-plane

巴克萊銀行報告稱,將近一半的中國富人正考慮在未來五年期間遷往發達國家,以為子女尋求更好的教育和就業機會。(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巴克萊財富報告還稱,北美和歐洲可能是富人的首選目標。

不過,也有部分群體會選擇距離中國相對近的地區和國家。英國第一大獨立住宅經紀和顧問公司Knight Frank LLP住宅研究部負責人Liam Bailey在此份報告中表示:

現實就是,多數超高凈值中國富人當前正在中國積累財富。因此,從生意角度考慮,他們需要留在相對靠近中國的地方。這可能阻礙其中一些人移民到(距離中國)過於遙遠的國家。

這份財富報告是巴克萊對超過2000名個人和投資者調研得出的結果。而上述提及的超高凈值人群是指個人資產凈值超過150萬美元的富裕群體。

投資移民目前在中國越吵越熱。此前,日經中文網報道稱,富裕階層正在離開中國。其理由形形色色,包括想讓孩子接受發達國家的教育、保護私有財產、以及逃避大氣汙染等。不過,大多數中國富裕階層認為,在海外尤其是美國能夠更安心地生活。

華爾街見聞網站上個月提及,因中國人遞交簽證量暴增,美國可能史無前例地用完了本財年投資移民簽證名額。美國國務院官員表示,從本周(8月底)開始到2015財年(2014年10月1日開始),中國投資者無法再申請EB-5項目了。

而對於這些富有的人,不少國家表示出歡迎態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864

六億窮人兵團 打敗富人帝國

2014-09-22 TCW
 
 

 

芝麻終於開門!

若無意外,台北時間九月十八日晚上九點半,中國阿里巴巴網商集團,將創造全球證券史新紀錄。

市值二千二百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六兆 六千億元),人類文明以來,沒有一家公司能在初次登板的第一夜,就創造這樣鉅大的財富,那些原本跑在前面的先驅:臉書、亞馬遜、eBay,都變成追隨者!

九月九日,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第一次現身紐約說明會,「震撼華爾街」、「國際大腕投資人雲集!」「股票賣光了!」等新聞標題,緊緊尾隨這位黝黑乾瘦、身高只有一百六十五公分的領導人。

全球投資銀行家都想從這個精瘦的中國漢子打造出的金池塘中,舀一瓢致富甘露。

到底,這個從來沒有在網路上買過一件東西的杭州鄉下土鱉,怎樣擊敗常春藤名校資優生,建立了全球最引頸期盼的網商帝國?

馬雲,憑什麼?

表面上看,阿里巴巴創造的全球資金熱潮,很容易被誤解為只是一個單純的商業紀錄;深一層看,阿里巴巴發動的是一場億萬窮人兵團,反攻西方富國陣營的顛覆之戰。

阿里巴巴真正培養的大軍,不是工程師,也不在實驗室,而是在養分最貧乏的中國農村。

當六億中國農民一個個放下鋤頭,拿起滑鼠,阿里帝國就這樣一點一滴充實壯大。

毛澤東、鄧小平一輩子都做不到的事,卻在馬雲手上一點一點成真!

為了讓知識水準有限的農民大軍能順利做買賣,阿里巴巴十五年來,只專注做一件事:打造一個效率最高的「簡單」賺錢機器。

馬雲的起家公司——貿易網站阿里巴巴,讓資源全無的小商人,能把農村飯桌上手做的塑膠花,賣到美國人的客廳中;為了在信用不足的中國能遠距付款,阿里創造了地球上最強的網路支付產品「支付寶」;為了讓偏僻的鄉村,也能準時遞送商品,阿里巴巴硬著頭皮,在沒有建立任何一支車隊的狀況下,結合夥伴,竟打造了全中國最大的物流網路。

「技術,就該是傻瓜式服務。中國有八五%的人跟我一樣不懂技術,我們就是要服務這群人,讓窮人也能賺到錢。」

馬雲用了十五年,把這個宣示一點一點做到了!

對使用者而言,阿里巴巴創造了一個人類文明以來「最簡單」的交易平台,但對對手而言,卻是一個進入障礙最高、最難以複製的網商「生態系」。

如今,每年有超過二億三千萬個小買家透過阿里巴巴交易,每天在阿里巴巴體系上的交易額,比全球兩大電商亞馬遜、eBay加起來還多。

把「簡單」的事做到最難,馬雲創造了一頁「鄉村起義、華爾街登基」的傳奇故事!

為一窺新帝國的核心,芝麻開門的第一幕,我們來到了農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452

馬斯克:特斯拉不是富人的玩具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1011/146612.html

i黑馬:洛杉磯的霍桑(Hawthrone)民用機場正在收獲全世界關註的目光,筆直的跑道兩旁已裝上了霓虹燈,一款名為Model D的汽車停在機場跑道一端,坐入車內,駕駛員會提醒你把手邊物品收好,當他踩下油門3.2秒後,汽車時速到達了一百英里,瞬間到達跑道另一端,推背力強大到與過山車相仿。
 
這正是特斯拉CEO 伊隆·馬斯克 (Elon Musk)希望試駕者感受到的效果,盡管車子內部配置的雷達系統、超聲波聲吶定位儀,以及擁有圖像識別功能的相機和GPS定位儀更有極客風格,但馬斯克仍不忘在Model D的發布會上強調電動汽車也能感受到汽車最原始的樂趣。
 
對特斯拉CEO 伊隆·馬斯克 (Elon Musk)來說,這場發布會至關重要,就在上個月,遲遲不與特斯拉正面交鋒的傳統汽車陣營開始了反擊,寶馬發布了電動車i3和i8,其中純電動版i3價格定在50萬人民幣以下,而定位跑車的i8則定價在200萬元人民幣以下,同時抓住了普通人實用和富豪們獵奇的需求。
 
好在Model D公布將寶馬比了下去,Model D的最大功率,最大扭矩,百公里加速時間等硬參數均好於定位於跑車的寶馬i8,更獨有自動駕駛等一幹科技範十足的功能,而12萬美元的售價也比i8便宜的多,按照特斯拉的此前的定價體系估算,Model D進入中國時售價將在130萬左右。
 
“特斯拉的存在價值是為其他汽車業立下典範,告訴大家電動車可以這麽做!”
 
伊隆·馬斯克在Model D發布會後接受騰訊科技獨家專訪時做出了上述表態,但他同時也承認,特斯拉不會像蘋果一樣顛覆手機市場。因為與其他傳統汽車一年千萬輛的產量相比,特斯拉一年三萬五千輛的市場占有率只能算是九牛一毛。
 
事實上,特斯拉的股價在這場發布會後下滑了8%,大多數投資機構認為特斯拉新車的定價高於美國消費者的平均消費水平,不具備迅速占領市場的能力,但這些投資機構顯然忽略了馬斯克早就宣布了定位入門的特斯拉在2017年前不會出現。
 
近距離接觸馬斯克會發現,這位身材高大的CEO,雖然平常對於批評總是直接回擊,但態度總是不急不徐,條理分明。更重要的是,他很少用西方企業慣有的企業宣傳話術回避敏感問題,盡管他被無數次定義為喬布斯的接班人,但在個性上馬斯克要實在的多。
 
不是蘋果 不要顛覆
 
高盛公司此前發布的報告曾認為,特斯拉並不能成為蘋果。因為在可以預知的時間內,特斯拉無法像蘋果手機一樣顛覆產業,傳統汽車仍具有統治性地位。去年特斯拉全球銷量為2.2萬輛,按照今年增幅55%的目標,銷量不超過3.5萬輛。而全球銷量第一的豐田汽車,去年銷量高達998萬輛。
 
對此,馬斯克坦然承認,他表示在某一方面高盛是正確的,特斯拉仍是非常小的公司,今年只交了35,000輛車,相較於每年一千萬輛的新車市場來說只是九牛一毛。盡管特斯拉在公眾註意力和媒體報道上的確很引人註意,但身為汽車廠商的規模還是非常小。
但馬斯克強調,特斯拉可以帶給汽車產業的價值在於向大家展示電動車能做到什麽程度,同時為電動車創下先例,證明你可以打造一輛好的電動車,客戶也願意掏錢購買,希望藉此鼓勵其他的汽車廠商設計更多電動車。特斯拉以等比的速度在成長,但是還是間小公司。
 
對於剛剛向特斯拉發起沖鋒的寶馬新款電動車,馬斯克並無反感,他表示,特斯拉不會把其他公司當成是競爭對手,因為特斯拉的市場占比太小了,所以特斯拉只是要設下標竿,讓業界知道這是做得到的。所以特斯拉存在的意義應該是在於鼓勵其他車廠投入電動車的研發,而不是用特斯拉占有所有市場。
 
事實上,有關特斯拉將推出面向大眾的暢銷車型的消息一直不絕於耳,來自美國專利和商標局的消息顯示特斯拉汽車公司在今年8月5日遞交代號為“Model E”的汽車及零部件,服裝,配件,以及維修的設備的專利申請。隨後曾有消息稱,特斯拉將提前推出入門版電動車,但最終上市的Model D仍主打高端市場。
 
重視中國 絕不加價
 
在談到中國市場時,馬斯克表示,特斯拉確實受到很多中國客戶的歡迎,但最令他驚訝的是,最強烈的抱怨居然是要等很久才能提車。他表示,在所有不滿意特斯拉的理由中,這應該算是最不糟糕的一個。
 
據悉,在特斯拉宣布入華後,曾有大量二三線城市的車主抗議提車問題,甚至在特斯拉在華發布會當天,馬斯克還需要抽時間安撫憤怒的車主以保證發布會的正常舉行。
 
對此馬斯克承諾,確保有能力交車,提供維修服務,讓超級充電站遍布中國,這都是特斯拉未來在中國市場的重點,而事實上中國設立超級充電站的速度遠超過全球其他各國。
 
他透露,現在幾乎每幾天特斯拉就在中國設立一個充電站。我們預計在明年年底,就會看到全中國各地都有充電站,但他同時強調,最大的困難應該是希望能夠列上能源車輛名單,但可惜的是這點在中短期看來都不大可能實現。
 
在談到新款車型入華時,馬斯克強調特斯拉沒有限制雙發動機配置進入全球其他國家,完全就是因為車子在加州制造,中國客戶還要經過海運、通關等手續,要多等兩個月的時間才能提車。同時他強調,仍秉持不加價的原則。開放透明化的定價政策是培養長期客戶忠誠度的重要一環。
 
不主動挑釁 但絕不沈默
 
對於馬斯克的性格問題,外界一直爭議較大,與多數科技行業大佬不同,馬斯克身上並不具備足夠的煽動性,面對很多問題時馬斯克的回答都以“實在”著稱。在今年的中國首秀上,這位不善言辭的大佬並未能成功扮演國人熱衷的“傳道者”形象,盡管數次被譽為喬布斯接班人,但是在這方面,他距離中國本土的山寨“喬布斯”們仍有很大距離。
 
但面對質疑時,馬斯克也會奮起反擊,此前曾有人攻擊特斯拉車禍後起火的安全性。隨後馬斯克在博客公開回應稱,自Model S汽車於去年進入量產階段以來,僅美國就發生了25萬輛汽油動力車著火事件,但是,目前為止只有三輛Model S汽車起火,而且只是發生了嚴重的撞擊之後,而且也未引起人員傷亡。
 
他指責部分媒體“對此報道不實,特別是那些不專業的媒體,更是斷章取義,沒有從實際的數據出發。”
 
對此,馬斯克向騰訊科技表示,自己不是那種會主動挑釁的人,但是如果看不到有其他的(解決)方式,那麽只好站出來說話。他表示自己不介意正確的批評,但如果批評並不正確,特斯拉必須立刻回應以扭轉這些錯誤的印象。
 
“舉例來說,如果有車禍起火的意外發生,公眾不知道新聞采訪的比例是一比一萬,也就是每一萬件汽油起火意外的新聞報道總和,相當於一起特斯拉起火意外。如果你只是一般民眾,怎麽會知道背後的真相?除非特斯拉挺身而出,反駁這些事情指出真相,否則大眾不會明白。”
 
以下是騰訊科技的對話實錄:
 
騰訊科技:年初你曾表達過對中國市場的極大信心,現在你滿意特拉斯在中國的表現嗎?
 
伊隆·馬斯克:特斯拉受到很多中國客戶的歡迎,最令我驚訝的是,最強烈的抱怨居然是要等很久才能提車。在所有不滿意特斯拉的理由中,這應該算是最不糟糕的一個。所以確保我們有能力交車,提供維修服務,讓超級充電站遍布中國,這都是我們未來在中國市場的重點,事實上中國設立超級充電站的速度遠超過全球其他各國。
 
最大的困難應該是我們希望能夠列上能源車輛名單,但可惜的是這點在中短期看來都不大可能實現。
 
騰訊科技:特斯拉在中國的高速公路沿途依然沒有建設充電站,正式的建設計劃何時能開啟?
 
伊隆·馬斯克:雖然現在公路沿途還看不到充電站,但是拓展的速度非常快,我們現在幾乎每幾天就設立一個充電站。我們預計在明年年底,就會看到全中國各地都有充電站,大概除了戈壁沙漠外,每個中國城市都可以看到特斯拉充電站。或許我也可以考慮像上次自駕遊全美一樣,來個中國自駕遊。
 
騰訊科技:有悲觀者稱,特斯拉無法像蘋果顛覆手機行業一樣改變汽車業。你怎麽看待?
 
伊隆·馬斯克:我想在某一方面他們是正確的,特斯拉仍是非常小的公司,我們今年只交了35,000輛車,相較於每年一千萬輛的新車市場來說,我們不過是九牛一毛。沒錯,特斯拉在公眾註意力和媒體報道上的確很引人註意,但身為汽車廠商的規模還是非常小。
 
特斯拉可以帶給汽車產業的價值在於向大家展示電動車能做到什麽程度,同時為電動車創下先例,證明你可以打造一輛好的電動車,客戶也願意掏錢購買。希望藉此鼓勵其他的汽車廠商設計更多電動車。特斯拉以等比的速度在成長,但是還是間小公司。
 
騰訊科技:寶馬i8等純電動車推出後用戶的評價不錯,特斯拉如何看待和傳統車企的競爭?
 
伊隆·馬斯克:我們不會把其他公司當成是競爭對手,因為特斯拉的市場占比太小了,就跟水桶里的一滴水一樣。所以嚴格來說雖然是對手,但不盡然。
 
所以我們只是要設下標竿,讓業界知道這是做得到的。所以特斯拉存在的意義應該是在於鼓勵其他車廠投入電動車的研發,而不是用特斯拉占有所有市場。
 
騰訊科技:有人攻擊特斯拉車禍後起火的安全性,你馬上予以反駁。這種攻擊性的性格是與生俱來的嗎?
 
伊隆·馬斯克:我不是那種會主動挑釁的人,但是如果我看不到有其他的方式,那麽我只好站出來說話。我其實不介意正確的批評,但如果批評並不正確,我們必須立刻回應以扭轉這些錯誤的印象。特斯拉會引起外界的註意,無論發生何事。舉例來說,如果有車禍起火的意外發生,公眾不知道新聞采訪的比例是一比一萬,也就是每一萬件汽油起火意外的新聞報道總和,相當於一起特斯拉起火意外。如果你只是一般民眾,怎麽會知道背後的真相?除非特斯拉挺身而出,反駁這些事情指出真相,否則大眾不會明白。
騰訊科技:現在特斯拉仍然像“極客”的大玩具或者“土豪”炫富的產品。未來它能走近普通車主嗎?
 
伊隆·馬斯克:通常特斯拉客戶購買Model S,這是他們主要的通勤工具,不是偶爾才開出來,平時就擺在車庫的”玩具”。我常常聽到擁有三四輛車的客戶說,Model S才是他們每天開的車,這說明了特斯拉不是玩具。對於買車的客戶,他們是向制造可負擔的電動車的研發貢獻了一己之力,但買其他豪華車的客戶就沒辦法這麽說。我不是說這些車廠不好。
 
舉例說,如果你買了輛捷豹,錢就投入開發更多捷豹,而不是投入開發平價電動車,但平價電動車才是未來大趨勢。特斯拉客戶買車的錢會直接投入到研發未來車款,這也是件好事情。
 
i黑馬:新的Model D會先提供給美國本土市場,什麽時候會進入中國呢?定價會與美國本土同價嗎?
 
\伊隆·馬斯克:先提供美國市場也不是我有什麽偏好,理由其實很簡單,因為車子是在美國加州制造的,所以很自然加州的客戶會先拿到車子,因為地理距離的關系。
 
我們沒有限制雙發動機配置進入全球其他國家,完全就是因為車子在加州制造,要花上一些時間才能運到全球的其他地方,像中國客戶還要經過海運、通關等手續,才能提車。所以如果加州顧客現在就能提車,或許中國訂戶要多等兩個月的時間。
 
至於價格,我們仍秉持不加價的原則。開放透明化的定價政策,對我們來說很重要,這是我們培養長期客戶忠誠度的重要一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497

QE再起爭議:只是讓小部分富人更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735

QE

全球央行競相QE幫助股市和債市在過去幾年風生水起,但是有關QE導致富人更富,窮人更窮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過。

早在2012年的時候,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姆尼就曾經表示,QE只是讓股市上漲,其負面後果導致了美國不平等性愈加明顯。

在英國,批評者認為英國央行的寬松措施導致了資產價格和房地產市場的暴漲。那些僅占總人口5%的富有者卻掌握了40%的資產。英國左翼政黨更在其網站上直言不諱:QE只是讓有錢人更有錢。

即便是QE的始作俑者,前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對此也毫不隱瞞。2010年華盛頓郵報曾報道伯南克認為投資者將會預期到QE的結果:長期的低利率和股市的上揚。

對於市場的不滿,央行執行者們則以“QE是避免經濟更加糟糕的唯一方式”來應對。

前英國央行副行長Paul Tucker2012年在接受下院質詢時一度失態。Tucker 表示,“我不認為QE讓儲蓄用戶受到了傷害。如果我們不采取措施,整個經濟就會崩盤。”美聯儲主席耶倫在面對類似的問題時也強調,“我相信我們采取的措施目的是推動經濟的增長。”

一些經濟學家也支持央行的選擇。蘇格蘭皇家銀行的經濟學家Richard Barwell表示,“任何幫助經濟脫離陰霾的措施都會拉大貧富之間的差距。財富和收入分配不均意味著央行的經濟刺激政策將使得富裕人群更為受益。”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0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