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驗出瘦肉精 兩年被罰四十四次的肉品進口龍頭樹森周明昭年營收五十億王國揭密

2013-11-11  TWM
 
 

 

「火鍋吃到飽只要一五○元」、「八盎司雪花牛排只要一九九元」,不要懷疑,在物價高漲的台灣,真的找得到這樣的餐廳,而這些被網友評為CP值(性價比)超高的人氣美食,背後的肉品供應其實都是同一位老闆投資,也都來自相同來源——國內最大肉品進口商樹森開發。

肉品龍頭 罰款如九牛一毛提起樹森開發,對於長期關注瘦肉精的民眾來說,一點也不陌生,因為今年下半年以來,樹森在海關處被查獲三批含有瘦肉精齊帕特羅(Zilpaterol)的牛肉,共四.七萬公斤。

由於齊帕特羅毒性至少是萊克多巴胺的十倍以上,依我國規定,任何肉品皆不得檢出齊帕特羅,主要是對於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來說,若短時間內大量暴露於高毒性的瘦肉精中,會造成交感神經過度亢奮,進而導致心跳加快、血壓飆高,影響病情控制。

過去兩年,樹森進口的美國牛,就有四十四次被驗出含有瘦肉精成分,累計罰款二六四萬元。不過,對比樹森如今在台灣的「牛肉帝國」版圖,這樣的罰款金額,的確像是「九牛一毛」。

根據財政部關稅總局海關進出口資料統計,二○一三年一到七月,台灣的美國牛肉進口量達一九三九萬公斤,其中樹森進口牛肉市占率就高達二成,可以說是全台最大的牛肉進口商。

儘管樹森已是台灣肉品進口商龍頭,但創辦人周明昭卻始終隱身幕後,從不對外曝光。《今周刊》調查,樹森開發除了是國內最大肉品批發商,旗下也有八個餐飲品牌,全台近七十家分店,集團一年的營業額就超過五十億元。

今年六十二歲的周明昭,創業的起點,並非經營肉品進口。二十六年前,他和大學同學、如今是鬥牛士餐飲集團董事長林俊龍,以不到百萬元的資金開了第一家「我家牛排」,逆勢打開台灣平價牛排市場,也讓他賺進人生第一桶金;後來,林俊龍拆夥自立門戶,周明昭則開始往「上游」發展,將觸角伸往進口肉品市場。

野心勃勃 整合冷凍肉市場由於有餐飲業的經驗,周明昭不只批發肉品,還幫客戶加工處理肉品,針對牛排館、涮涮鍋店、中餐廳所需要的肉類,提供不同尺寸的切割處理,替廚師省下不少麻煩,由於廚師往往也擔任餐廳的採購,讓周明昭開始在餐飲界建立人脈基礎。

一開始,周明昭的主力是賣美國牛,隨著事業愈做愈大,不僅陸續進口澳洲、紐西蘭牛,甚至連豬、羊、雞肉都開始賣,等於一家餐廳需要的肉全都可以向樹森叫貨,周明昭的肉品王國,也跟著他的野心一起擴張。

有別於其他肉商都將重心放在北部,周明昭在二十年前就到中南部設營業單位,即時出貨給客戶,靠著雄厚資金當後盾廣設分公司,連彰化、雲林都有據點。

一家北部肉品進口商透露,「我們的貨運至少要兩天才能運到南部,但樹森配送點多,送貨有效率,即使牛排店當天叫貨,都可以當天送到。」因此,樹森不僅食品加工廠就有三座,冷凍配送車就有一百輛,等於築起了一道同業難以跨越的門檻。

此外,以冷凍炸雞塊聞名的上市公司立大食品,○三年爆發財務危機,樹森也危機入市接手經營。雖然樹森接手時,立大已被打入管理股票(全額交割股下市後轉至櫃買中心)退出集中市場交易,但還是看得出來周明昭亟欲垂直整合冷凍肉品這塊市場的企圖心,目前樹森集團版圖甚至還經營起網路購物「玫瑰廚房」,也賣立大商品,順勢切入零售市場。

一二年,知名燒肉店「七條龍」因跳票一千多萬元倒閉,樹森開發董事黃世衍也以樹森債權人身分吃下經營權,可見樹森集團口袋的深度。

有趣的是,周明昭已經是台灣最大的肉品代理商,卻偏偏對開新餐廳情有獨鍾,於是他將「我家牛排」交給一雙兒女周珮瑩、周義泓管理,自己則開設了平價肉品吃到飽餐廳「壽喜燒一丁」。

擴張版圖 餐飲品牌開不停熟識周明昭的朋友說,他一來靠著平價牛排起家,深刻了解低價市場的商機有多龐大;二來,他充分利用自己身為肉商掌握貨源的優勢,專走低價策略。

例如,周明昭在台中就自創四個餐飲品牌,包括主打平價牛排的「哈塔牛排」,以及火鍋吃到飽只要一五○元的「大喜鍋」,還有「極屋燒肉」及義大利餐廳「義米蘭」,雖然類型不同,但店內一樣都是號稱「以平實價格吃到最優質的肉」。

弔詭的是,哈塔牛排店長張麗卿曾經接受媒體採訪,強調「之所以能打低價策略,是因為肉商直營」,卻不敢明講是採用樹森進口的牛肉,在如今食安風暴席捲台灣之際,顯得格外諷刺。

進口量增 台灣消費者捧場食品業者表示,美國牛之所以好吃,主因用穀物餵食,相較於以草為主食的紐澳牛較無騷味,但相對來說,美國牛的成本也因此拉高許多,為了降低成本,才會在動物飼料中添加萊克多巴胺、齊帕特羅,以增加牛隻的瘦肉比例。

由於美國牛在台灣還是有一群穩定消費者,加上夜市經濟在台灣是主流,使得進口商仍然得以生存下去。

隨著一二年《食品衛生管理法》修訂通過、正式開放含瘦肉精美國牛肉進口後,美國牛肉進口量又逐步恢復之前水準,美國農業部(USDA)統計近五年來美國牛肉及小牛肉進出口資料,台灣在一○至一一年進口數量,位居進口美國牛肉前八名的國家。

雖然在一二年因台灣進口美牛話題,引發一連串的瘦肉精事件,進口量減少一半,僅剩二.六萬公噸,但自一二年九月開放含瘦肉精之美國牛肉進口後,根據財政部關稅總局統計,今年前七月的美國牛肉進口量,已經超過去年整年度美國牛肉進口量,預估今年全年進口量,應可超過一一年的進口量三萬公噸,可見台灣民眾對美國牛肉的喜好程度有多高。

目前政府在海關檢驗即嚴格把關美牛,但各縣市衛生局卻只針對大賣場進行抽檢,而肉品透過冷凍,保存期可以長達三至四年,這些肉品是否已流竄到夜市與低價餐廳被吃下肚,恐怕才是消費者難以承受之重。

樹森開發

成立時間:1989年

負責人:周明昭

資本額:6.6億元

年營收:逾50億元

主要業務:冷凍肉品代理、餐飲主要客戶:餐廳、連鎖量販店樹森開發版圖,通吃上下游

西螺豬隻養殖場

冷凍倉儲工廠

區域營業單位7處

食品加工廠3處

立大農畜等

玫瑰廚房網購

旗下餐飲品牌

台北市

新北新莊

新竹

台中

彰化

雲林

高雄

我家牛排(59家)

壽喜燒一丁(2家)

七條龍炭火燒肉(2家)

極屋燒肉

哈塔牛排

義米蘭

大喜鍋

饕燒客

資料來源:樹森開發相關網站

撰文‧梁任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413

對話· 經濟與社會轉型系列之四十一央企考核再演進

2013-11-11  NCW
 
 

 

繼續完善EVA考核,引導央企深入結構調整、轉型升級。連續兩年不達標且無特殊原因的央企負責人要下台

【對話背景】

今年以來,央企“ 虧損大戶”的高管們出現了各種突然的大變動,被市場解讀可能是在國資委的業績考核“大棒”下,央企負責人在為虧損“埋單”。

比如,3月,上年巨虧82.34億元的中國鋁業(601600.SH),兩位未到任職期的高管——執行董事、高級副總裁、財務總監劉才明和副總裁丁海燕公告辭職;7月,中遠集團董事長魏家福辭任,下屬*ST 遠洋(601919.SH)2012年虧損額達95億元、近兩年累計虧損超過200億元;9月,中國中冶(601618.SH)董事長經天亮和總裁沈鶴庭雙雙請辭,該公司上年虧損額達70億元。

2003年3月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首任主任李榮融曾拋出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話——“ 我要讓他們(央企負責人)睡不著我才睡得著,如果他們都睡著了我就睡不著!”他讓央企負責人睡不著的辦法就是考核。從次年開始,國資委對中央企業負責人的經營業績分別進行年度考核和每隔三年的任期考核。

央企考核轉眼歷經十年,各大央企負責人也走過了三輪任期。2013年10月17日,國資委綜合局局長劉南昌在其辦公室接受財新記者專訪,回顧總結了十年來央企考核的制度演變,稱其使命就是要帶領央企進行不斷的管理革命。今年以來巨虧央企的一系列高管調整,是否來自國資委的壓力? EVA 考核成效幾何?下一步央企業績考核的重點和方向是什麼?劉南昌對此一一作答。

【對話摘登】

央企從做大到做優

財新記者: 回顧十年央企考核,主要有哪些重要的制度演變?

劉南昌: 十年來,央企考核制度經歷三次修訂、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04 年-2006年,重點是引導企業做大做強。

2003年國資委接手時,央企數量是196 家,企業利潤總額3000多億元,淨資產 收益率(ROE)才6%,而當時發達國家在9% 左右。我們認為央企必須儘快提高規模和效率,以應對經濟全球化的競爭形勢。當時年度考核的基本指標是利潤總額和淨資產收益率兩個效率指標,任期考核的基本指標里有銷售收入等規模要求,同時還有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率。

第二階段是2007年-2009年,央企做大做強的任務沒變,但更加關注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科技投入等。第一任期的考核強調做大做強,因此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暴露出為追求規模和短期經濟效益,對可持續發展不重視等情況。於是第二任期重點放在分類考核上,不同企業確定不同的指標。比如資源企業很重要的指標就是采儲比。同時更關注企業短板,比如你成本控制不行,我們考核你的成本;你債務風險控制不好,我們考核你的風險管理。第二任期後,進入世界500強的央企從之前的6家上升到30 多家,利潤提高到8000多億元,尤其企業的成本管理、精細化管理程度有較大提升。

第三階段是2010年—2012年,即第三任期,重點是做強做優,即要求企業的價值創造能力有顯著改善,要把資源利用到最好,提升投資效率,同時不能再拼規模。這一階段我們對考核指標做了大的修訂,取消了ROE,改成了經濟增加值(即EVA,稅後淨利潤減去資本成本);同時取消銷售收入這一規模指標,轉為考核總資產周轉率。

財新記者: 考核結果如何分類評價?

劉南昌: 央企負責人的薪酬分基本薪酬和績效薪酬兩部分,占比是4 ︰ 6。基本薪酬主要根據企業規模、歷史情況、地區和行業工資水平等來確定,一般基本工資不高;績效薪酬根據目標完成情況確定。考核結果劃分為5個等級,A 級企業績效薪酬是基礎薪酬的2-3倍;B 級企業是1.5-2倍,C 級企業則是1-1.5倍,D 級 企業為0-1倍,E 級企業則沒有績效薪酬。

比如20萬元/ 年的基礎薪酬,最高可獲60萬元的績效薪酬,但績效薪酬不在當期付清,要留40% 到任期結束,從2013年又開始改為30%。如任期結束各項考核指標都在C 級以上則全部支付,C 級以下還得按一定比例扣掉。

考核制度極大調動了企業領導人積極性。100多家央企第一任期時A 級企業不超過20%,到2012年,113家央企有44家央企是A 級,2011年則是46家。

財新記者: EVA 的概念和利潤相似,最大區別在於要減去“股東的資本成本”。

國資委出台EVA 考核的初衷是什麼?

劉南昌: 資本成本不僅包括生產經營消耗,債務資本成本或銀行貸款利息,還包括權益資本成本,即股東所要求的最低回報。EVA 考核就是要告訴央企,資本是有成本有紀律的,要追求效率。

EVA 是一場管理革命。首先,它改變了對企業評價的遊戲規則。2003年整個央企利潤3000多億元,EVA 只有21 億元;到2011年央企EVA 約4200億元,2012年是3700多億元。十年前只有17家央企的EVA 是正數,現在絕大部分央企的EVA 是正數,成為有價值的企業。

其次,企業經營走向理性。EVA 約 束央企回歸主業,要求損益表和資產負 債表並重,要有利潤,投資佔用的資產 不能太多,且不能涉足高風險業務,所以要把握投資規模和收益的關係、短期收益和長期收益的關係。

我們鼓勵企業做有可持續收益的投入,比如為鼓勵加強研發,就在決算報表中明確規定,管理費用項上的研發費用以及確認為當期無形資產的研究開發支出,這兩項視為研發費用全額加回算作利潤。但也不能老投入,砸錢誰不會啊?所以我們輔之以資本佔用考核。在EVA 考核機制的鼓勵下,央企科技投入平均每年增長40% 多。

財新記者: 不少央企在EVA 考核下“現出原形”。推行EVA 是否阻力很大?

劉南昌: 企業總體是接受的,但鬥爭也不少。處於完全競爭市場的企業比較容易接受,而處於價格管制行業的企業就會爭辯——“ 價格都不是我們定的,兩頭卡著我,還要求回報,哪能做到?”另外,目標怎麼定,企業和我們也有一個討價還價的過程。博弈的結果是,企業必須滿足國資委的兩個“ 不低於”:不低於上年、不低於前三年,企業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將目標定高或者定低,但國資委相應的激勵也會不同。

資本密集、價格管控、規模較大的企業,對EVA考核起初是持保留態度的。

比如個別企業的負責人就跟我們提要求說,能不能開綠燈,暫緩幾年實施EVA 考核?別看一些企業每年有上百億元的利潤,但用EVA 算卻可能是負值。

EVA 考核讓央企國企回歸企業的本質,這是這些年最大的變化。2011年央企整體ROE 是9%,2012年是8.2%,已和發達國家基本一致。

財新記者: 下一步,EVA 考核會做哪些修正?

劉南昌: 一是儘快引導央企在結構調整、轉型升級上下工夫。比如在結構優化方面,央企退出過剩產業是有成本的,我們就允許這類企業的EVA 可以低一點,但其他考核會跟上。比如電信行業的調整,就要求其新業務收入占比要顯著提高;還有水泥行業的調整,要求其提高標號標準、減少能耗、進入新的建材領域等。考核目標有進有退,鼓勵央企發展的效益更好、結構更好、抗風險能力更強。

二是引導央企國際化。目前央企的國際化收入不到20%,利潤更低。所以下一步我們還是會鼓勵央企走出去,同時盡可能推動央企少交點學費,引導企業搞國際對標,提高國際抗風險能力。

三是進一步深化分類考核。根據企業不同的功能定位、行業特點、發展階段等,考核更細化、差異化。

四是在績效薪酬基礎上探索中長期激勵,把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結合得更好一些。此外,資本成本率還要提高。

考核制度基本定型,不會有重大變化。考核辦法在完善的過程中,我們既要看到天,對企業高標準嚴要求;也要看到地,與企業發展階段相適應。以高標準嚴格要求企業,又不能太理想化。

財新記者: 你提到引導央企走出去,目前很多央企的海外並購項目都陷入了困境,你認為國資委的考核導向是否有相應的問題?

劉南昌: 海外投資項目失敗有各種複雜原因,海外業績考核的難度非常大。央企走出去是大方向,要支持,但步驟和配套措施需要慢慢積累。在這個過程中交些學費在所難免,也不要將企業逼到死角。但是,企業要完善決策機制,董事會的人要真決策、真對企業負責。

考核要動真格

財新記者: 2012年度的十大虧損央企共計虧損了400多億元。今年以來,虧損央企的系列高管變動是否與國資委的考核結果評價有關?

劉南昌: 我不能說和國資委的考核是否有直接關係,我只能說,在當前大環境下,企業幹不好,領導人就可能下去。

2012年,D 級的央企共有7家。

對於周期性強的行業,當總體形勢好的時候,我們要求央企要比大勢好;大勢不好時,我們要求央企利潤下降要慢一點,這是一個準則。處於行業下行周期時,國資委可以給企業一些豁免權,而且會和企業一起制定減虧目標,否則沒法向社會交代。但如果連續兩年完不成目標、且沒有特殊原因的,企業負責人的考核可能是不合格的。

財新記者: 國資委會否幫助企業減虧?

比如撥付國有資本收益補貼給電力行業。

劉南昌: 國資委不會管央企經營虧損問 題,若虧損由企業造成,國資委還會有相應的懲罰措施。國有資本收益是另一回事。電力行業屬於政策性虧損,國家不可能拿財政來補貼,所以國資委給了他們一些資金,以補貼其價格沒到位的一小部分。但這部分資金不是白給的,也會納入考核,屬於資本佔用的部分。

財新記者:幹部腐敗、安全事故等問題,是否會影響企業的考核級別?

劉南昌: 國資委業績考核主要是解決保值增值問題。針對腐敗問題,我們會對企業上報的數據進行核查,企業有自己的外部審計,我們也會獨立審計。如果我們發現企業的外部審計和企業一起做假,會將其加入黑名單。對於國資流失、重大違紀的,我們要扣分、降級處理。對於事故問題,不同的事故有不同的劃分標準,若出現瞞報,企業就會被降級,但現在瞞報的情況很少。一般死亡3-9人是較大事故,10-29人是重大事故,30人以上是特別重大事故。一般企業的業績總分是120分(不含 考核係數),若出現重大違紀,安全或節能環保事故等,我們有扣分的減項,甚至降級。

財新記者: 央企負責人的考核體系和流程是怎樣的?

劉南昌: 國資委綜合局把設定的目標下達給企業,在年度和任期考核的時候,國資委有關廳局再對企業上報的數據進行核實;之後依據目標及核實情況對企業打分,確定企業的考核級別;然後再將考核級別交到國資委薪酬部門兌現薪酬,將考核結果送組織部門來確定該企業負責人的綜合考核得分。

國資委的業績考核在組織部門的綜合評分中占50% 權重,組織部門的評價標準包括德、能、誠、績、廉等,而國資委的業績考核考察的重點是其績效。

我們每個月都會採集企業的一些數據,半年會對企業的業績做一個小結。

財新記者: 為什麼每年國資委只公佈A級企業?

劉南昌: B 級以下不公佈,主要是考慮到企業負責人的面子問題,以及央企上市公司的融資影響。考核的目的是調動人的積極性,而不是要“ 雞飛狗跳”。

讓企業每年、每個階段有進步,能看到階段性的成果,他們就會有動力。

財新記者: 你怎麼看社會上對國企的一些批評,比如壟斷、效益低下等問題?

劉南昌: 央企雖然沒達到一些民企或國際企業的管理水平,但不可否認現在企業效益方面進步很大;而對國企靠佔用國家資源、靠壟斷才發展壯大的問題,如果真是這樣,那2003年之前為什麼國企不行呢?那時候壟斷更加厲害。比如土地,以前確實有國有劃撥地,但現在國企70%-80% 都上市了,土地獲取和其他企業是一樣的。 電網、電信領域的確存在壟斷,但其壟斷是自然形成的。央企是“ 國家隊”,競爭對象不是民企,而是國際“ 大鱷”,只有把大的國有資本搞活,才能和國際競爭。

對於很多人都迴避的薪酬問題,我不迴避。這十年,國企負責人的薪酬水平其實沒有過度增加,尤其一線職工的工資很低,真正得利的還是國家。去年央企稅收1.8萬億-1.9萬億元,利潤1.26萬億元,稅收高于利潤,稅負也比民企高出1倍多。

今年央企的整體稅收可能超過2萬億元。

我們還是要堅持市場化方向,對央企負責 人按勞取酬、按貢獻取酬。

財新記者: 今年國資委為央企定下了全年利潤增長10% 的目標,並派出“保增長”工作小組進駐巨虧企業督陣。從半年報來看,十大虧損央企上半年淨利潤虧損同比下降了89.22%,但一些央企減虧或轉盈主要依賴于不良資產處置和房地產業務的增長。如何看這一現象?

劉南昌: 國資委對EVA 考核方法的調整,有利於加速央企處置不良資產。今年以來,企業為突出主業做強做優,清退處置獲利低的資產所得非經常性收益,在計算EVA 考核值時可不予剔除,此前是進行減半計算。這的確意味著央企今年對這類資產的處置步伐將加快,會成為全年利潤貢獻的重要部分。

本刊記者吳靜、特派香港記者王端對此

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000

中國翻版?過去四十年紐約出租車牌照回報2700%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5040

大家都知道中國出租車牌照值錢,美國也一樣。如今,紐約出租車牌照已經價值130萬美元創歷史新高,如果你1970年代有一張出租車牌照,那麼累計收益率將達到2706%,同期道瓊斯指數和黃金的收益分別只有1675%和846%。

如今,一張紐約出租車牌照價格高達130萬美元,而2008年時還僅值50萬美元。

下表顯示了出租車牌照的相對價格。在1948年時,打車一次(1.5英里,5分鐘等待時間)的平均費用是0.63美元,牌照價格為2500美元,這意味著出租車司機要拉4000單客人就能買一個牌照。而2012年,出租車司機平均要拉82657萬單客人才能買的起牌照。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原因當然在政府。

紐約市的出租車牌照發放權為紐約市政府所有。政府控制著誰能夠或者不能夠擁有牌照的規則。早在上世紀30年代,紐約共有30000輛出租車。為了整頓修葺不善、形象不佳的冗餘出租車,市長Fiorello La Guardia簽署了《哈斯法案》,出租車數量隨之下降至16900輛。隨後儘管人口一直在增長,出租車數量最低曾減少至11787輛,現在,紐約全市830萬人口僅有13336張出租車。目前,紐約政府計劃新頒發2000張牌照,按照現有價格,這將為陷入財政困境的政府增加20億美元的收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341

對話· 經濟與社會轉型系列之四十三 回歸資產管理的本源

 

2013-11-25  NCW  
 

 

巴曙松談資管產業鏈價值、競爭格局和競爭力重構巴曙松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 陳沁 財新特派紐約記者

【對話背景】

2013年,資產管理行業的轉型面臨深化。

2012年可謂是資管新政頻出,各類“ 創新”異常活躍的一年,資管牌照放開、渠道擴充整合、投資範圍拓寬,開放的監管政策及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逐步打破了分業經營的壁壘,綜合化經營成為資管機構的共同選擇。

根據十八屆三中全會的金融改革部署,在利率市場化、人民幣資本項目開放和逐步平穩國際化的大背景下,整個資產管理行業的產業鏈不斷延伸,跨界競爭與合作將更為常態化。相應的監管政策也正在不斷調整。

在創新和監管不斷賽跑的過程中,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巴曙松的話來講,大資管時代正式來臨。

巴曙松及其團隊歷時八年對資 產管理行業跟蹤研究, 于近期出版了《2013年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發展報告》,被外界稱作“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的年度晴雨表”。

該報告首先從整個中國資產管理行業宏觀視角出發,初步勾勒了資產管理行業的業務鏈形態,並對分業經營壁壘消失後的公司治理和監管架構進行頂層 設計,從利率市場化、人民幣國際化、資金成本變化等角度論述了資產管理行業所面臨的宏觀環境變化及新的挑戰;亦從資產管理行業的機構視角出發,對各子行業面臨的機遇、挑戰及未來發展路徑展開討論。

近日,正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任高級訪問學者的巴曙松在紐約接受了財新記者專訪,回顧了中國資管行業發展歷程,談轉型期的機遇與挑戰,以及未來發展趨勢。

他認為,未來的核心競爭力在於主動管理,兼管當局應著力于“ 完善市場規則、明確業務規範、減少摩擦成本”,各類機構應該根據各自的資源稟賦,差異化發展,回歸資產管理的本源,滿足社會財富管理趨向多元化的需求。

【對話摘登】

創新or 套利

財新記者:你持續八年跟蹤研究資管行業,總體而言,你怎麼評價中國市場資 管行業的發展?

巴曙松:資產管理業務形態包括從產品研發創新、渠道布局、企業內部組織管理到客戶服務體驗的各個階段。整體來看,與成熟的海外市場相比,中國資產 管理行業尚處於發展初期,爭奪中游的通道業務資源依然是各家機構擴張資產 管理規模的主要手段之一。

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經過了不同的周期和成長階段。2008年以前,資產管理行業主要是投資二級市場的基金。2008 年至今,銀行理財、信托、券商資管的資產管理規模出現較快擴張,資管行業的准入門檻逐步降低,金融創新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愈發顯著。特別是2012 年以來,資管行業進入到創新活動異常活躍的時期,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行業放鬆管制和自下而上的探索突破相結合的發展趨勢。

在此之前,中國的資產管理行業總體是在機構監管格局下,由各自領域的監管機構主導不同領域的分工格局。在新一輪監管創新下,資管產業鏈原有的分業經營的分工結構被逐步打破,券商保險等機構可以直接開展公募業務,有實力的機構可以全產業鏈參與資產管理業務,涵蓋從產品設計、投資管理到市場營銷等環節,可以充分發揮規模效應和協同效應。

資產管理行業的轉型和結構調整,滿足了實體經濟日益多元化的金融服務要求,推動了多層次、市場化、競爭性的金融體系建設,增強了金融市場活力,為中國金融體系的改革和轉型提供了很好的實踐經驗。

財新記者: 近年來,銀行理財、券商資管、信托、基金子公司等業務發展很猛,但大部分是銀行的通道業務,也帶來疑惑,這能否算金融創新,還是本質上僅僅是監管套利?

巴曙松: 從歷史的角度看,規避金融管制往往是金融創新的最初目的之一,反過來金融創新又成為金融監管體系完善的主要動力。

在監管放鬆初期,資產管理市場短期將進入高競爭期,各類公司為搶佔市場份額會大量開放新業務。

從發展的起步階段看,當年“ 銀信合作”業務伊始,信托公司以其獨有的金融功能,儼然成為了銀行拓展中間業務和做大表外資產的“通道”。

時過境遷,以銀行為中心的金融同業合作業務已發生深刻變化,尤其是銀監會8號文及即將出台的9號文,監管趨向嚴格化,使得作為“ 通道”的非銀行金融機構需要提高自身的風險管理能力,而不宜按照“ 無風險套利”的思維開展通道類的銀信合作、銀證合作、銀基合作等業務。

從監管的角度看,套利是客觀存在的,因為創新產品本身就有市場價格差異,如何防止金融機構在套利中的風險隱患才是關注重點。

特別是這些風險隱患往往不被金融監管機構和金融機構自身關注,容易導致市場的大幅動蕩,2013年6月底的貨幣市場大幅波動,從一個側面暴露了這種套利過程中金融機構對流動性風險管理等經驗的欠缺。

當前國內監管體制以機構監管為主,隨著改革的深化,逐漸暴露出諸多問題。不同監管部門之間、同一監管部門內部的監管不一致日益凸顯。為了有效識別和防範金融風險跨領域傳遞,金融監管機構間需要加強溝通協調,建立有效的溝通協調機制,並確定以系統性金融風險防範與投資者權益保護為共同監管目標,對金融功能相同或相似的業務採取統一監管標準,促進公平競爭,防範監管套利、監管真空與監管重疊,防範與控制金融風險,更好地適應資產 管理機構綜合化經營的發展趨勢和要求。

探路轉型

財新記者: 你與企業界交流頗多,能否談談他們在財富管理方面的需求?

巴曙松: 企業界在財富管理方面的需求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企業自身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企業主的需求。

2012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創下流量878億美元的歷史新高,同比增長17.6%,遠高于居民的QDII 增速,反映了企業的國際化資產配置需求遠遠高于普通居民。

其次,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企業投融資需求非常多元化,需要財富管理機構加強金融創新,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但是國內的金融機構在這些過程中參與的比重較低,更多的是由外資機構主導。

英國著名軍事家托富勒曾經如論述此財富:“ 財富得之費盡辛苦,守則日夜擔憂,失則肝腸欲斷。”胡潤富豪榜顯示,中國的高淨值人群中有50% 以上是企業主。目前中國高淨值群體的年齡主要集中在40-60歲,即通常所說的富一代,多為白手起家,在改革大潮中成長起來的,深感財富的來之不易,對於每一分財富特別在意,對於風險的偏好較低,關注財富保值和財富增值,傾向于銀行機構。這是目前在高端財富管理市場上,私人銀行占主導的原因之一。但是隨著富一代退休,富二代登台,一方面財富傳承的目標越來越得到關注,另一方面隨著高淨值群體年輕化,其對於多元化及靈活性的需求將增加,非銀行機構發展機遇增多,例如信托在家族信托、遺產規劃方面的需求凸顯。

財新記者: 你在商業銀行、券商、監管部門、智庫都有工作經歷,據你觀察,目前幾類金融機構的主動管理能力是否與企業的上述需求相匹配?大資管時代,中國應如何重新鼓勵主動管理的制度環境?

巴曙松: 中國的資管行業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在信托、券商資管等行業大發展的背景下,以主動管理起家的基金行業發展相對停滯;技術含量較低、同質化程度較高的通道業務規模暴增,而主動管理型的受托資管規模反而停滯。

究其因,其一是嚴格的審批機制和從緊的監管政策;其二是信托、券商資管等行業擁有監管政策不同帶來的制度紅利優勢。信托和銀行理財產品都是傳統的“ 儲蓄- 貸款間接融資方式”的變體,不存在投資活動的風險和收益匹配特徵,因此在嚴格意義上不能算是資產 管理行為,從這個意義上看,整個資產 管理行業的規模被人為誇大了。

我們認為,未來能夠在競爭中勝出的一定是具備核心競爭力的主動管理型機構,因此,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改善主動管理的制度環境。

首先,企業和居民進行財富管理的目的是多樣的,這要求實現財富管理的手段和途徑多樣化,要求鼓勵創新,滿足不斷細分的財富管理市場需求;其次,雖然廣大居民和企業的財富管理意識正在得到提高和增強,但總體而言,整個社會對財富管理的認識還有待深入,這一方面需要花更大的力氣進行社會範圍內的宣傳和投資教育;另一方面需要培育出更可靠的社會信托環境,培育出一批可靠的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

同時,我們還要更重視整體風險的可控和投資者利益的保護。哪怕是美國,金融系統性風險也在所難免,如何更大程度地保障各類投資者的利益,尤其是中小投資者的利益,是重視和深入探討的問題。最後,需要統一監管政策,遏制惡意監管套利行為,在產品、銷售、投資範圍等方面放鬆對主動管理型機構的監管,促進各個資產管理子行業的公平競爭。

對於監管機構來說,基於目前分業經營,分機構類型監管的現狀,一方面需要增強不同監管機構之間的一致性,防止出現監管死角或重複監管;另一方面需要監管機構提升專業化、精細化監管能力,尤其是需要關注資產管理產業鏈上不同類型機構節點處的風險積聚,減少金融體系中的不穩定性。

應當說“ 完善市場規則、明確業務規範、減少摩擦成本”是維持社會金融體系健康運轉的本質要求,要實現這 一點,一方面需要監管部門做好頂層設計,找出創新和監管的合理邊界;另一方面需要市場在不斷發展中成熟起來,由下而上地形成合理的業務規範。

未來格局

財新記者: 你提到在大資管時代,銀行與券商在諸多方面將競爭激烈。如何判斷券商、信托、保險等行業未來在主動管理方面的競爭格局,誰可勝出?

巴曙松: 2012 年年底,信托行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資產規模由2011年底的48114.38億元增長至74705.55億元,增長55.3%,成為第二大金融子行業。同年,證監會、保監會等監管機構相繼出台了一系列“資管新政”,極大地拓展了上述行業的業務範圍,使其資管業務與信托業務之間產生了很強的替代性。2012年保險行業的資產規模也突破了7萬億元,僅次于信托成為第三大金融子行業。

在資產管理行業市場化改革背景下,對資產的主動管理水平將是各類資產管理機構在競爭中勝出的因素之一。

但這需要各類機構根據自身核心競爭力和獨特稟賦進行差異化競爭,主動投資管理能力並不是惟一出路,資產管理行業的產業鏈很長,每個環節都有可能湧現明星企業,例如道富銀行就專注于發展基金托管業務,是全球最大的基金托管銀行之一,托管資產達23.4萬億美元。

以托管業務為依托,又形成了現金管理、金融資產管理、投資咨詢等衍生業務。由此可見,在資產管理行業市場化改革中,各類機構可以開展泛資產管理業務的時點,需要金融機構具有長遠的發展戰略規劃和經營思路,滿足市場對 多元化資產管理服務的需要,實現對全社會資產的有效配置和管理的角度出發,不能夠只考慮短期經營業績,不顧風險,瘋狂發展通道業務或是不切實際的開展利潤水平較高的主動投資管理業務。

如果每個機構明確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和市場戰略定位,回歸資產管理業務的本源,基於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業務發展戰略,會促進整個行業多元化的良性競爭環境的逐步形成。

財新記者: 2013年11月初,數十家獲得試點資格的商業銀行已先後發行了銀行理財資產管理計劃產品。這一“創新”與資產證券化相比,如何評價?

巴曙松: 與以往商業銀行發行的理財產 品相比,本次試點的銀行資產管理計劃最明顯的特徵是去預期化,即產品屬於非保本浮動收益類型,既不提供保證承諾,也不保障本金,投資者需自擔風險。

隨著中國利率市場化進程不斷加深以及監管層對銀行理財業務的逐步規範,銀行理財產品擺脫當前按照預期收益率發行的模式,轉向基金化、結構性的真正的資產管理產品,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此外,銀行資產管理計劃的推出也滿足了銀行理財產品去通道化的需要。正是由於通道的存在,銀行無法將單筆理財產品區分,由於將所有理財產 品的資產放在每個銀行的一個資產池內運作,每筆投資的收益無法計算,也無法就每筆理財產品的投資對客戶進行充分的信息披露。

實踐中,往往只給客戶一個固定的收益率,銀行承擔剩餘的收益或損失。

如此,事實上銀行就向理財產品的持有人承擔了隱性擔保,理財產品也就變成了一種類存款,銀行將自身的業務利潤分給了客戶,風險越來越積聚在銀行。

此次推出的銀行資產管理計劃可以直接對接每個項目,做到每筆項目的贏虧由客戶承擔,銀行只收取手續費。銀行資產管理計劃涉及的資產出表,從理財產 品時的負債業務變成真正的中間業務。

從構建多層次多元化的金融體系角度來看,銀行資產管理計劃與資產證券化只是採取的形式不同,其金融創新的實質相似。相較于國內緩慢的資產證券化進程,銀行資產管理計劃的試點正是一種探索和經驗的積累。如果試點能成功進行,隨著中國市場的發展和資產證 券化的逐步擴大,就可以通過先期積累的經驗,以資產證券化的方式盤活銀行體系將近10萬億元的存量信貸資產。

本刊記者吳紅毓然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436

說史140101四十七人刺客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1/01/%E8%AA%AA%E5%8F%B2140101%E5%9B%9B%E5%8D%81%E4%B8%83%E4%BA%BA%E5%88%BA%E5%AE%A2/

說史140101

《決算忠臣藏》:47人刺客

黑白子供稿

 

“47 Ronin”(港譯:浪魂47)是荷李活以日本江戶時代著名的「元祿赤穗事件」為藍本改編的一齣魔幻電影。

元祿十四年(1701年)三月十四日,播州赤穗藩主 淺野內匠頭長矩 在江戶城將軍府的松之廊,趁將軍家旗本 吉良上野介義央 與人閒聊之際,持刀從後殺傷了這位主管幕府儀式典禮的首席大臣。負傷的上野介僥倖不死,而在將軍府內持刀傷人的內匠頭,即日被江戶幕府第五代將軍 德川綱吉 下令切腹謝罪。

上野介因完全沒有抵抗,幕府認為他在事件中不屬於「鬥毆」,不單獲判無罪,更得到將軍的慰問。

內匠頭與上野介何以結下仇怨,一直以來眾說紛紜,僅知道他動手的時候說了一句:「你還記得我的遺恨嗎?」

內匠頭切腹後,幕府頒令沒收其領地,改易抄家。

 

元祿十五年十一月十五日凌晨,赤穗藩淺野家的四十七名舊部,為了替主公雪恥復仇,夜襲吉良家在江戶市的宅邸,斬下上野介項上人頭。 得手離開吉良邸時,一名並非武士身份的家臣中途溜走,剩下的四十六人則按照原定計劃,把讎仇首級帶到 泉岳寺內匠頭墓前血祭,然後全體投案自首。幕府鑑於當時輿論對赤穗義士的聲援,遂免去眾人斬首之刑,賜以切腹,是為「赤穗事件」。***

以今日的觀點評價,內匠頭因持刀傷人而受罰(先不論刑罰是否過重),可算是罪有應得。他的舊部歷經623天沉潛,最後打著為主君復仇的旗號,用幾近滅門屠殺的手段,殺害上野介及十多名無仇無怨的吉良家家臣,絕對是令人髮指的暴行。然而三百年前的標準,卻是一面倒的支持這起「義舉」。

四十六義士切腹短短十二天,江戶的 “中村座”就上演了名為「曙曾我夜討」的戲碼;儘管此劇迅即被禁,四十六年後(1748年)歌舞伎《假名手本忠臣藏》登場。迄今為止,《忠臣藏》不論是以歌舞伎、大河劇、電影、小說,甚至動漫遊戲的形式出現,均廣受日本人歡迎,長盛不衰。

赤穗四十七藩士勢要斬殺上野介,完全是受到「武士倫理觀」的驅使。 按當時武士的思維,主公內匠頭既然出手傷了上野介,事件明顯就是鬥毆,天下大法「鬥毆之輩,無論是非,共為死罪」。但上野介得到幕府原宥,未被問罪,保住了性命。身為淺野家的家臣,這是攸關「武士的一分」(縱使捨命也必須維護的名聲)的大義問題,所以絕對不能讓仇人免罪、壽終正寢。

 

幕府派岀的上使,於元祿十四年四月十九日接收赤穗城。 藩內有人主張死守城池;也有人建議到城門切腹,死諫幕府等不同的想法。最終,眾家臣選擇了無條件開城。 赤穗藩的筆頭家老(首席家臣)大石內藏助良雄,在此起到了關鍵作用。

面對主公切腹,幕府沒收藩地的突然衝擊,赤穗藩大約三百名藩士當中,不到一半人願意追隨內藏助一起行動,人數約為一百二十人左右。而其他藩士領過俸祿和「割賦金」(退職金)皆另謀出路。

 

一百二十多名準備參與復仇的藩士又分為兩派。 一派是廢藩前常駐江戶,以 堀部安兵衛為首,要求立即進攻吉良邸的激進派。 另一派以大石為首,希望透過政治手段,讓主公的弟弟 淺野大學長廣 復興赤穗淺野家,並在「御家再興」的同時,促使幕府處分上野介。

崛部與大石,實際上是代表赤穗藩內新舊藩士的心態。 崛部是在元祿七年加入成為藩士,對藩主個人的感情,要遠比對整個赤穗藩的感情來得深厚,所以對復仇格外積極。 至於累世為家臣的大石,很自然會以復興家業為絕對優先,繼而才考慮報仇。*** 在大石的連番努力下,崛部願意作出配合,暫時把「御家再興」視為首要任務。

 

籌劃復仇大計之前,大石內藏助先要全力做好把藩地交還幕府一事。 這是一項想像以外,極為繁絮的工作。赤穗藩在當年,是領有五萬石的「外樣中藩」。廢藩之後,必須盡快以現銀兌回發行在外的藩幣,然後再變賣淺野家的私產,以支付三百多名上中下級藩士的俸祿和退職金。

內藏助直到六月四日,處理完一切善後事務才離開赤穗。這時,內藏助帶走了691兩黃金,約等於今天的8,300萬日圓(約合610萬港元)。 正是這筆款項,再加上周詳擘畫,義舉始能畢竟全功。

 

挾巨款離開赤穗的內藏助,先用了百兩金為主公買下一塊墓地。估計他當時並沒有考慮把餘款用於舉事,而是著眼在透過政治疏通,冀能恢復淺野長廣的家督之位。

但隨著時日消逝,迫於生活而慢慢脫隊的同志漸增。浪人的生活花光積蓄,看不見未來。個別決死殉節的舊藩士,把絕大部分俸祿和退職金留給家中妻小作為安家費,只留下小量金錢傍身,等待終極復仇。這個時候,內藏助手上的黃金,要應付逾百人每月食宿的龐大開支,實際上並不充裕,以致部分無業又不願放下武士尊嚴的下級藩士,每月只能依靠內藏助送來大約等於三萬日圓(約合二千多港元)的津貼過活。這就是現實,單靠忠義是報不了仇的。

 

元祿十五年七月,閉門思過一年多的淺野長廣,被改派寄居在淺野本家的藝州廣島藩主 淺野綱長宅邸。 這表示赤穗淺野家「御家再興」的最後希望幻滅。內藏助與一直留守在江戶的崛部決定動手,潛伏在京都的同志陸續開往江戶,這又是一筆可觀的旅費支出。 這期間,又再流失了數十人,到了十二月十四日,也就是襲擊吉良邸前夕,只剩下最後的四十七義士。 內藏助罄盡所有,用了大約160萬日圓(約合11萬多港元)購置軍備。赤穗義士之所以能全身而退,全靠每人身上的一件鎖子甲。

元祿十六年二月四日,幕府對事件作出裁決,四十六人結黨闖入吉良邸殺害上野介,「此乃藐視朝廷之舉,罪不可赦」,命令切腹。按當時的觀念,幕府既然不承認內藏助等人主張的「為主公復仇」,但賜以切腹,算是輕判。已有斬首覺悟的內藏助聞判後欣然接受:「很幸運被命切腹,感激不盡。」

(編按:更為意義重大的乃「切腹」是武士的特權,朝廷賜切腹等同於非正式恢復他們失落了的武士身份,根據“身份經濟學”,這才是“義士”們的至高“效用”,他們捨生追求的榮譽成就。)****

幕府在同日亦對殞命的上野介有了新的判決:「吉良上野介,前年與淺野起爭執時,雖說是秉公處理,但上野介沒有抵抗便逃走,這對內匠頭而言是卑鄙至極的行徑。」幕府據此處罰了上野介的兒子 吉良左兵衛,把他交由信州高島藩「保護管束」。

 

多年來,有關於「赤穗事件」的論文研究,可謂多不勝數。唯獨是以赤穗義士首領大石內藏助良雄的一本帳簿—-《預置候金銀請拂帳》,從財務層面作為研究的取徑,則極為罕見。東大教授山本博文在2012年的新作《決算忠臣藏》另闢蹊徑,利用一筆筆毫無感情的記帳,深入分析赤穗藩的家臣自從遭遇廢藩,直到成功復仇這一年九個月所面對的困難, 探討隱藏在「武士倫理觀」背後的現實問題。

誠如山本教授在總結時所言:「……經過了很久的時間才襲擊吉良邸,其實這一點相當重要。因為時間才能衍生人性的糾葛,並且孕育出克服這糾葛的故事。***

赤穗浪士們並非為了達成 “武士的一分”,便不管成功與否就在暗夜出擊、想怎麼幹就怎麼幹的武士。……首領內藏助,將藩國剩餘的資金部分放在手邊,巧妙地運用直到義舉成功。所謂元祿武士,就是這樣的武士。」

 

參考:

《決算忠臣藏》    山本博文著陳系美譯

遠流出版社2013年中文版

 

編按:「赤穗47義士」捨生取義的行逕,除了在日本被熱捧為武士道最高典範之外,復因Ruth Benedict在文化人類學名著《菊花與刀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 (1946)書中輯錄而蜚聲國際。

著名電影有1962年稻垣浩導演的“忠臣藏”和 1994年市川崑執導高倉健主演的“47人刺客”,我推薦前者,瘋狂推薦後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309

股神巴菲特四十四年來首度敗給大盤 「被動操盤」憑什麼成為大贏家?

2014-01-13  TWM
 
 

 

撰文‧乾隆來

二○一三年的美國股市,創下一九九七年以來最大年度漲幅,史坦普五百指數年度漲幅二九.六%,加上股息之後更高達三二.四%,不僅遠遠超出所有投資專家的預估,也讓股神巴菲特顏面無光。

巴菲特的波克夏公司股價漲幅在一三年超越史坦普,但是以五年的長期績效來評估,波克夏公司A股淨值在過去五年成長八六%,低於史坦普指數的一二八%,是巴菲特從一九六五年接掌公司以來,操作績效(從一九六九年開始計算)首度輸給大盤,一三年的大漲,正式終結了股神四十四年的不敗神話。

相較於黯然神傷的巴菲特,以追蹤大盤為策略的股票指數型開放式基金︵ETF︶則大獲全勝,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應該就是ETF之王——先鋒全股市指數基金︵Vanguard Total Stock Market ETF,代碼 VTI︶,這支規模超過新台幣一兆元、帳上同時持有超過三六○○檔股票的龐然大物,去年吸引了超過六十億美元︵約新台幣一千八百億元︶的新資金之後,竟然還能繳出超過三○%的年度投資報酬率,比史坦普指數漲幅還略高一籌,績效不僅名列前茅,還因為淨值大漲,讓原本已經非常低的管理費用降到史無前例的○.○五%。

ETF為基金管理寫下新頁先鋒VTI的投資人躺著、睡著、玩著,幾乎不繳任何管理費用,就落袋三○%的獲利,讓全世界投資人為之瘋狂。

在先鋒VTI領軍衝刺之下,ETF在一三年徹底為基金管理寫下了新的歷史。過去十年在金融市場呼風喚雨,引領風騷的對沖基金,市場龍頭地位即將被ETF取代。史坦普指數公司的投資策略部門主管愛德華斯估計,ETF的整體基金規模,將在一四年超越對沖基金;愛德華斯說:「透明、低手續費、高流動性當道,ETF即將取代對沖基金,成為投資人最主要的資產。」根據黑石基金以及多家不同的投資機構估算,全世界ETF基金規模,在一三年的十一月底已經超過二兆四千億美元,光是一三年,ETF基金的規模就暴增了二一%,其中美國股票市場ETF淨流入高達一七○○億美元,全世界以追蹤股票指數為標的的ETF逼近五千支。一言以蔽之,不論是投資機構或散戶,如果其基金組合中還沒有ETF,要不是太鐵齒,就是落伍了。

ETF大獲全勝,與基金公司不斷創新操作策略有關。其中最熱門的話題,就是「智慧型投資策略」︵Smart Beta︶的產生。

過去基金公司的股票投資組合,略分起來只有追蹤加權指數、跟著指數調整的「被動式」基金,或者像對沖基金、巴菲特那樣積極尋找潛力標的的「主動式」基金;但是金融海嘯之後,對沖基金與巴菲特式的主動式基金受到重創,而被動式的基金更遭到指數「先軋空、後殺底」,集體在金融海嘯凌虐的最低點被迫停損出場。

「智慧型投資策略」成熱門話題金融海嘯之後,基金公司痛定思痛,檢討後發現具有「高股息、低波動、高流動性」的股票,雖然較不容易大漲,卻同時具有抗跌的特性。幾乎所有大型基金公司都投入資源,重新思考如何修改被動式的投資策略,將「高股息、低波動、高流動性」等因素,加進被動投資的投資組合模型當中,也就是說,指數型基金不再只是單純根據總市值的權重調整,而會對高股息、或者低波動性、或者高流動性等特性,給予更高的權重,讓整個基金的表現更為穩健,更能夠避開金融海嘯時的整體系統風險。

早期採取「智慧型」操作最有名的成功案例之一,是採取「再平衡」︵rebalance︶策略的挪威主權基金。這個國家主權基金屬於被動式的基金,但是它堅持對已經出現一定漲幅的股票,機動性地獲利了結,藉著強迫將大漲的股票獲利了結,並且轉入低估下挫的股票,使投資組合回到原先設定的目標區,周而復始地「再平衡」,讓挪威主權基金長期獲得超越大盤的表現。

一三年,幾乎所有基金公司都競相投入「智慧型」操作模型,將再平衡、股息、流動性等因素加重或者減低權值,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祕方」,但是大家都宣稱已經發現創新的投資組合操作模型,紛紛為自己的新模型冠上「進階」︵Advanced Beta︶、另類︵Alternative Beta︶、或者智慧︵Smart Beta︶的名稱。而且凡是冠上這些新穎名稱的ETF基金,都能夠獲得投資人額外的關注,智慧型基金規模的成長,超越其他領域。

根據科真顧問公司︵Cogent Research︶在去年底的調查,有高達五三%的基金公司表示,將在未來三年加強發展「智慧型ETF的操作模型」,而強力推動智慧型ETF模型的景順︵Invesco PowerShare︶ETF主管霍夫曼也說,智慧型指數基金的成長速度遠遠超過其他基金,投資人期望能提高風險權重調整後的報酬率,希望降低投資組合的波動,也希望看到基金經理人以更精緻的模型,來調整指數基金的部位。

許多基金公司甚至以「重新定義基金」來描述一三年智慧型ETF大爆發的現象,他們以八○年代美國通用汽車公司「重新定義」奧斯摩比汽車︵Oldsmobile︶做例子,當時奧斯摩比汽車打出廣告,宣稱「新一代的奧斯摩比,再也不是你父親那種奧斯摩比︵It's not your father's Oldsmobile!︶」,基金公司也宣傳新一代的智慧型ETF,已經不是傳統被動式的指數基金,而是更靈活、更能躲過風暴,更能提供穩健獲利的新產品。

投資應回歸「簡單四原則」智慧型ETF的爆發,吸引大量新資金投入,也是去年美股大漲的重要動力之一。根據黑石基金的統計,以提升高配息股權重的ETF,去年吸引了二七六億美元︵折合新台幣約八千二百億元︶新資金流入,流入金額是一二年的一倍。另外以低波動︵minimum volatility,MV︶為訴求,增加「不動如山股」持股權重的ETF,去年整體規模更出現倍數增長,MV ETF領域的資產規模已經突破新台幣四千億元。這些都是促成去年高股息、低波動股票大漲的關鍵因素。

妙的是,作為新時代ETF代表的先鋒基金,卻刻意不特別強調它們基金的「智慧性能」,先鋒基金的投資長巴克禮︵Tim Buckley︶在他定期公布的投資報告中就表示,業界不斷宣傳Smart Beta「並沒有太多新意」,這些智慧型的模型,與在金融海嘯期間出事的計量模型基金,本質上並沒有太大的不同。

巴克禮建議投資人回到「簡單的四原則」,第一就是確認自己的投資目標,第二根據目標選定投資組合,第三是降低投資成本,第四必須堅持執行「再平衡」策略。巴克禮認為,經歷了煙火璀璨的一三年,投資人只要落實他不斷強調的簡單四原則,就能享受長期的投資獲利。

ETF亮麗的表現,讓大家思考巴菲特式的主動式價值投資基金,「是否像我爸爸的奧斯摩比汽車,已經成為過去了?」巴菲特在去年三月發給全體投資人的致股東書中就曾經預言,「史坦普指數已經連漲四年了,如果一三年還繼續上漲,我連續四十四年打敗大盤︵以五年績效為標準︶的紀錄,將要告終。」不幸的是,史坦普在一三年創下史無前例的漲幅,毫不留情地終結了股神「連續四十四年勝過大盤」的紀錄。

對於高齡八十三歲,又背負新台幣九兆元︵近三千億美元︶龐大資產的巴菲特來說,連續四十四年打敗大盤,已經是空前、而且非常可能是絕後的成績了,過去的對沖基金、現在的智慧型ETF,或許可以熱鬧一時,卻不可能打破他的操盤紀錄。

巴菲特在網路泡沫時,曾經逆勢多年堅持不參與泡沫,如今,聯準會主席柏南克的QE︵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吹漲傳統績優股,也讓生技股、中小型股活蹦亂跳,更讓史坦普創下罕見的榮景,股神巴菲特會不會認輸?會不會交棒?還是再爬起來戰勝大盤?應該是一四年大家最關注的焦點。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美國大型股指數基金五年期績效前十名表現較佳的美國大型股ETF,五年期績效均已超越波克夏同期間的128%報酬率基金 近五年報酬率(%) 近三年報酬率(%) 近一年報酬率(%) 基金規模

(億美元)

先鋒全股市指數基金 141.2 56.8 35.8 389 SPDR羅素3000指數基金 137.9 56 35.5 5 iShares羅素3000指數基金 137.7 56 35.5 53 iShares道瓊美國指數基金 136.9 55.6 34.9 8 iShares羅素1000指數基金 136.6 56.5 35.1 86 先鋒大型股指數基金 134.9 56.3 34.9 47 iShares核心標普美股總市場指數基金 134.1 56 34.9 10 SPDR羅素1000指數基金 133.4 56.3 35 0.4 iShares核心標普500指數基金 130.6 56.4 34.5 530 iShares MSCI社會責任指數基金 128.1 54.137.5 3

資料來源:晨星

說明:基金規模截算至2014年1月3日;報酬率截算至2013年12月31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334

關鍵判決出爐 財務蒙陰影 四十億股特別股 將成高鐵經營變數

2014-01-20  TWM
 
 

 

撰文‧周岐原

邁入通車第八年的台灣高鐵,好不容易在二○一一年轉虧為盈,去年底,士林地方法院一紙判決書,為台灣高鐵的經營前景再度增添變數。

一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士林地院一審判決出爐,控告台灣高鐵兩件訴訟,分別要求以每股九.三元贖回部分特別股(簡稱股本案),以及支付特別股股息(簡稱股息案)的中華開發,在股本案勝訴、股息案敗訴。

這起判決立刻受到矚目,是因為在興建時仍依約配息的台灣高鐵,自○七年正式營運後,就因虧損而不再發放特別股息。儘管依照︽公司法︾,台灣高鐵在虧損階段不配息,但在一三年間,特別股股東連番發難,要求台灣高鐵支付特別股的股息。一整年下來,有此要求的股東多達二十五戶。

如今,中華開發雖要不到股息,卻成功「繞道」,在贖回特別股上扳回一城。以台灣高鐵仍有四十億股特別股,由九十四位股東持有的現狀來看,這項判例難免令外界聯想,走完三審司法流程後,台灣高鐵有被迫大量買回特別股的可能性。

觀察歷年成績,台灣高鐵的本業,確實有升溫跡象。搭載旅客的乘載率,就從○八年的四三‧五%,逐漸上升至一三年的五七‧五%;然而運量節節上升,高鐵帳上,最新財報(去年六月底)仍有五三五億元待彌補虧損,台灣高鐵怎麼籌資處理特別股問題,成了大眾關注焦點。

「方法只有減資再增資,並由政府出面,把泛公股持有的(台灣高鐵)特別股,轉換成普通股,才能解決問題。」立委羅淑蕾認為,台灣高鐵將折舊的方法變更為運量百分比法,只是在帳面上的修正,對於資金困境並沒有實質上的作用。羅淑蕾觀察,惟有減資打銷虧損,由政府出面重新增資,才是化解不利因素、鞏固體質的有效方法。

台灣高鐵發言人賈先德則指出,目前公司因應中華開發一案,首先是研議上訴。賈先德指出,由於有不少特別股股東身分屬於泛公股,因此未必會如其他民營機構般對台灣高鐵提出訴訟;萬一在股本案上,台灣高鐵敗訴定讞,在財務上還可準備部分贖回、轉換部分特別股,或向銀行借貸等方式。

不論採取哪一種方法,解決特別股問題,對台灣高鐵營運具有主導權的政府,都難置身事外。已經因為遠通電收eTag案疲於奔命的交通部,接下來勢必要趕快處理高鐵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085

活用「指數基金提款術」 四十歲夫妻 十年存下二千萬元

2014-03-24  TCW  
 

 

從「一人飽全家飽」的單身理財,到雙薪家庭的四口之家,一對四十歲夫妻各自堅守專業,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力量,結婚十多年累積二千萬元資產,而且只靠「指數型基金」及「保單」這兩項商品。

撰文‧劉育菁、楊寶楨

美國理財大師大衛.巴哈說:「理財應以家庭為個體,才能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力量,加速資產的累積。」關鍵就是夫妻要同心齊力,而不是分頭進行。結婚十三年的廖漢章與韓維君,便是典型的「富貴成雙」案例。

在屏東車城長大的廖漢章,個性木訥,專科夜校畢業後,先服兵役,進入職場後,再考取大同大學資經所EMBA;而自台中公務員家庭長大的韓維君,對戲劇一直有份熱愛,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後,又考取藝術大學戲劇研究所,一圓夢想。

廖漢章個性內向、韓維君活潑開朗,兩人於二○○一年在網路公司相識、相戀,進而結婚,育有二女。過去是「一人飽、全家飽」,但在大女兒出生後,夫妻便開始積極理財。

在金融業任職的廖漢章善於投資,負責「掌舵」,而婚後轉換跑道至壽險公司的韓維君,則扮演「守護者」,先生主攻、太太安內,兩人年收入約三百萬元,碰到重大投資機會,更搭配得天衣無縫,十多年來,這對四十歲夫妻累積可觀資產。

廖漢章的投資啟蒙源於服兵役,當時他被分配到空軍醫療單位,和四、五位醫官共同組成股票研究小組,分頭找飆股。一九九六年,這群門外漢先從報紙找市場的熱門股,再從技術分析找買點,而他只研究最入門的KD指標。

廖漢章幾乎每天與戰友花二小時分享心得,近二年畫了數百家公司的K線圖,奠定技術分析的基礎,每天討論一檔最值得投資的股票,然後再交由同袍下單,「當時我月薪五千元,每分錢都省下來買股票。」「一開始擔心賠錢,只要賺五%至一○%,就獲利了結,再滾入投資;慢慢膽子變大,但反而虧損。」看起來年輕、已有十五年投資經驗的廖漢章表示,很多時候是模擬投資賺很多,實際操作卻賠錢,並坦言最難克服的是「人性」。

買指數型基金》

定期定額為主 技術為輔瞭解自己的缺點後,廖漢章改弦易轍,嘗試「愈跌愈買」、「克服人性」的定期定額投資,並在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前,買進富達東南亞基金,雖當中曾虧損,但抱著「損失不大」的心態,耐心低點扣款,最後以大賺四倍出場,這讓他體會到:「技術分析只能做短波段,想賺大波段得看對趨勢。」「如果要求長期穩健,投資基金報酬率不輸股票。」在基金幾乎沒有賠過錢的廖漢章說,○八年金融海嘯前,他只挑二種市場定期定額投資。第一是看準「會下跌」的市場,如受金融風暴影響的韓國,以及蘇聯解體後的東歐等,至少準備二、三年的資金,耐心扣款,最後都有一倍以上的報酬率;第二則是尋找「成長型」的市場,如○五至○七年新興市場或大中華等,都有二至三成的報酬。

然而,光靠定期定額獲利,廖漢章並不滿足。他說,危機不是天天都有,在不增加風險前提下,如何提高獲利呢?本著所學的專長,廖漢章研究出一套「長線保護短線、短線提升長線」的提升資產報酬策略,作法是在定期定額之外,再搭配技術分析找買賣點。

一開始,廖漢章用最熟悉的台股進行操作,不想浪費時間在選股或選基金的他,鎖定追蹤大盤的「台股指數型基金」,搭配KD指標,作為進出依據。

他解釋,因為KD指標在八十以上被視為超買區,在二十以下則視為超賣區,指標訊號明顯,短中長線操作皆適合。以一二年及一三年為例,若設定周KD二十以下進場,一二年有三次、一三年有四次機會,平均一至二個月,就能獲利四%~七%,而他從○九年操作至今,沒有執行過停損。

遇系統風險 參考其他指標但工程師出身的他不否認,如果碰到類似○八年的金融海嘯,這套方法也會失靈。以○八年為例,當時市場一直下跌,產生系統性風險、技術指標鈍化,就會發生KD值雖產生買進訊號,進場卻出現虧損的狀況,約一年後才能回正,「此時買進不是不會賺錢,只是時間會拖很長。」經過反覆的操作,廖漢章認為,若要更安全進場,可將時間週期拉長,用季KD指標觀察。他說,雖然季KD通常會落後周KD,但趨勢性更為明確,如果周KD值先跌落二十,季KD值也隨之跌落二十以下,代表市場超跌的情況很嚴重,這時可以耐心等待下一次周KD站回二十的買點,或搭配十日與六十日均線的狀況,尋找超跌時的買點。

如何搭配均線尋找超跌買點呢?方法是透過日線圖觀察,若十日線往上突破六十日線時,稱為黃金交叉,就是不錯的買進訊號。

不過,廖漢章即使找到很好的買點,為了分散風險,會把預計投入的資金分四、五次進場,當然,周KD指標來到八十以上的賣出訊號,他也會分二、三次脫手,抱持「留一點給別人賺」的心態,絕不戀棧。

把「穩健的」指數型基金「積極操作」,廖漢章因此讓平均報酬一至二成的台股基金獲利,往上墊高一成以上,等於替自己多賺幾個月的年終獎金。

很多人好奇,這套方法能否套用其他市場?廖漢章表示,以大中華基金為例,利用KD指標找短線買賣點沒問題,但因市場波動不像台股規律,等待時間有可能拉長。他建議,若要用在台股之外的市場,最好選擇波動規律的市場,或搭配其他MACD技術指標。

每年初都設定目標的廖漢章,今年規畫五成投入台股基金、三成大中華基金,其餘二成投資全球股票基金,用「定期定額為主、技術指標為輔」的策略,年初至三月,已賺進至少一成報酬。

存保單》

強迫儲蓄兼節稅 只進不出過去幾年,只要廖漢章「額外」賺到意外之財或領到年終獎金,負責「守財」的韓維君會規畫「只進不出」的保單,把錢緊緊鎖在保單的大水庫。

記帳十年、對家庭開銷瞭若指掌的韓維君表示,只要家庭保障事先做足,包括壽險、醫療險、癌症險、意外險都安排妥當,不妨把部分資產放入保單,一方面可達到強迫儲蓄的目的,同時也有節稅的功能。

再者,由於保單的進入門檻低,只要小錢慢慢可累積大錢。萬一碰到稀有難逢的大好投資機會,她甚至會用保單質借,把錢投入股市,像是○八年及○九年,在台股四千點的低檔區,夫妻決定借錢投資,大膽危機入市,狠賺一倍台股。

利率變動難料 量力再買目前廖漢章與韓維君夫妻已存下十多張保險,算起來到六十五歲,每人每年可領回三十萬元左右;○六年買進的新北林口預售屋現值一千五百萬元,上漲五成,當初也是靠著保險存下頭期款與工程款;兩個女兒的教育基金也是透過保單規畫,從結婚至今,保守估計已累積二千萬元資產。

和時下流行的存股或存房相較,存保單似乎是保守的安排,聯傑財務顧問執行長蕭碧華分析,存股的概念通常都是買績優股,只要有好的配息機制,就值得長線擺著;但不能避免的是,有時會受到市場或產業影響而「破功」,比如中鋼,因為配息政策改變,又或是金融海嘯來襲,還得賠上本金。

至於存房,長期來看,房價會隨著經濟成長而增值,但房地產的進入門檻高,流動性又不若股票,更重要的是,一旦進入房市谷底期,不易脫手,若是財務槓桿太高,很容易套牢。

相較之下,存保單的確是保本的好方法,但究竟要存什麼保單?韓維君認為,不管是短天期儲蓄險、利變型保單或投資型保單,都得視當時能力及需求而定,更重要的是,避免把保單存成財務黑洞,愈繳愈喘不過氣,務必細算自己的繳款能力,或把資金分成幾等分、慢慢繳付。她認為,尤其面對升息循環,存保單最好選擇利率變動型保單。

蕭碧華也提醒,存保單都是存有現金價值的儲蓄險或一般壽險,而儲蓄型保單吸引人之處,在於比銀行定存利息頂多多一點,但利率變動難料,加上有時間限制以及提前贖回利息會打折等,「還是不能完全把錢都鎖在保單裡。」宏觀財務顧問平台總經理邱正弘提醒,除了醫療險及意外險等消費型險種,像一般壽險、養老險等都有「現金價值」,因為保單的現金價值只有在到期或滿期,才屬於被保險人;意即如果被保險人不在約定期間,決定要提領,此時是向保險公司質借,得支付利息成本,因此保單借款只能用來當「保命錢」,如果想槓桿投資甚至套利,風險並不小,千萬不要得不償失。

韓維君

出生:五年級後段班

現職:壽險理財規畫師

學歷: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研究所

廖漢章

出生:六年級前段班

現職:金融業電子商務部

學歷:大同大學資經所EMBA

廖漢章投資操作眉角

利用周KD指標,在2013年可抓到四次進場機會:

第一次佈局

7856(3/25)

第一次出場

8128(5/2)

報酬 3.89%

第二次佈局

7937(6/14)

第二次出場

8258(7/17)

報酬 6.15%

第三次佈局

7856(8/9)

第三次出場

8192(9/9)

報酬 4.6%

第四次佈局

8104(11/13)

第四次出場

8418(12/4)

報酬 3.9%

存保單一定要

知道的5件事

對於不善理財且只想保本的投資人,宏觀財務顧問平台總經理邱正弘建議,存保單的確是一個好方法,但在「存」之前,要先瞭解幾個觀念:觀念 1 在強迫儲蓄存保單之前,要先確認保障已足夠。

觀念 2 保單只能穩穩把錢守住、無法保值,更禁不起通膨。

觀念 3 如果存的是投資型保險,因為無法預期未來的投資成果,因此,要清楚連結的投資標的,並釐清自己的屬性。

觀念 4 確認未來幾年的現金流量是足夠的,不要為了存保單,而讓自己陷入資金缺口,因為保單解約多半不划算。

觀念 5 通膨的變化難預料,因此,不要買長天期保單來強迫儲蓄,建議以三至五年的產品為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656

四十歲 正是你的腦力顛峰期


 
2014-04-28 TCW

 

現代人的壽命大幅延長──一百年前在已開發世界中,人的平均壽命不過四十七歲,現在已經到了七十八歲──我們大大的延展了中間的這一段時間。直到此時,中年才得到它應有的承認,開始有書來描述它,有電影在拍攝它,學者開始去研究它。

但是在這些新得到的關注裡,中年的某一個部分還是被忽略──那就是我們的大腦。即使科學開始注意我們的身體和生活在中年的變化,它還是沒有注意到我們大腦裡的變化。普遍的看法是,中年的大腦就是年輕的大腦慢慢走下坡,好像燈慢慢熄掉。

現在這個觀點也改變了。有了新的研究工具,如大腦掃瞄機、基因分析儀,以及控制嚴謹的長期追蹤研究,中年的大腦終於得到它應有的注意了。不過老實說,這些新的注意其實是來自恐懼。大部分的我們||包括科學家在內──都曾看著自己的父母受到失智症(dementia)之苦,我們害怕了。

不只是記憶和名字,中年的大腦還有別的問題。有的時候我在開車,會突然發現自己沒有在注意路況,我的腦子在想一些完全不相干的事情,比如感恩節快到了,我要怎樣醃火雞。即使是很小很小的事情都會使我分心,我的大腦立刻從當下在做的事飛到另外一個世界去了。例如前幾天,我在收拾行李要出遠門,我花了整整五分鐘找牙刷,結果發現我已經打包在行李箱中了,難怪找不到;幾分鐘前當我把牙刷放進去後,因為要去找毛衣,一被毛衣干擾,就把剛剛牙刷已經放進去的事忘得一乾二淨了。

我花了很多的時間追尋那些不見了的名字,我也去尋找最新的科學文獻來瞭解我們為什麼常常話講到一半,就忘記自己前面在講什麼。在過去的幾年裡,科學家開始檢視這種現象,想找出當大腦神遊時,究竟去了哪裡。

中年腦和你想的不一樣忘東忘西只是小缺陷腦力顛峰,比年輕時能幹

我發現當我深掘最新的大腦科學研究時,我找到的不是壞消息而是好消息。

事實證明,原來中年的腦還有另外一個不為人知的故事,跟我預期的非常不一樣。這是一個被我們貼錯標籤的腦,當我們在生活中東翻西找的過日子時,我們比較容易記住不好的事情,而忽略掉好的、順利的事。

但是當科學開始追根究柢,找出問題的源頭時,一個新的中年大腦的圖像浮現出來了。那就是:我們中年的腦是意外的能幹,意外的有才華。我們變得更聰明、更冷靜、更快樂,就像一位本身也是中年人的科學家說的:「我們就是知道。」我們的大腦到達中年以後才真正開始重新組織,開始有不同的想法和做出不同的行為來。

最後,這個在我預期之外的大腦是我想寫出來的:這個中年的大腦就在它忘記今天早飯吃了什麼的同時,仍舊可以勝任工作,經營一家跨國銀行,或領導一所學校、一個城市,甚至整個國家,然後回到家來處理有奇怪聲音的汽車和不願出聲的兒子、次級房貸危機、街坊鄰里、父母關係。

事實上,在過去的幾年裡,科學家對於中年的腦已經有許多發現。他們發現大腦在中年時到達頂峰,而且停留在那裡的時間比我們任何人希望的還長──雖然伴隨著中年而來的,的確有一些不好的習性。中年的大腦為我們生活領航,找到問題解決的方式,知道應該在乎誰或什麼事,應該忽略的又是誰或什麼事(譯註:哲學家對智慧的定義就是知道該忽略什麼),它幫助我們處變不驚,適應新的情境。大腦的改變使我們對世界有更完整的瞭解,甚至能更有創意。事實上,最近的科學研究顯示重要大腦功能的衰退──那些我們最在乎的||要到七十歲以後才會發生,在許多人身上甚至更晚。不斷長出中年智慧

白質持續增加,判斷更敏銳

此外,中年時期對我們大腦的重要性比任何人以為的更高,這是因為神經迴路擴出去和別人更緊密的連接了。我們在中年時所做的事,將決定我們在老年時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就像一位神經科學家告訴我的,中年時大腦是在重要的轉捩點上(on the cusp)。

當我們看到自己的頭髮變灰、變稀疏時,我們假設頭皮底下也是如此,我們很容易想像神經元也變灰、乾掉、老化、死掉了。

但是真正在頭皮下發生的事其實複雜得多。研究者──從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到神經科學家──都發現,中年的大腦並不一定要像我們的身體外表一樣老化。

事實上,科學家發現步入中年的旅程其實是趟快樂的旅程。人到中年不是萬事休而是比較快樂了,因為年齡增長的關係,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從負向轉為正向,因為我們使用大腦的方式不一樣了。這裡可能有演化上的理由:一個比較快樂、冷靜的中年人,對他所照顧的年輕人比較有幫助。

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UCLA)的神經科學家以及其他實驗室的研究者,現在可以看到部分大腦細胞,特別是包覆在神經纖維外面、又名白質(white matter)的髓鞘(myelin,這是白色的髓磷脂)一直持續增加到中年。當髓鞘增加時,經過神經纖維上的電流比較不會短路,它增加了神經的連接,使我們對環境的瞭解更合理。如哈佛大學的神經學家所說,這個白質的生長可能就是「中年智慧」(middle-aged wisdom)。最近科學家也對如何定義智慧(wisdom)產生興趣。我們常說某人很有智慧,這究竟是什麼意思?智慧如何儲存在大腦中?一名五十歲有著青春期子女的母親或一位六十歲的教授,在每天過日子的時候是如何把智慧拿出來用?長久以來,我們也把經驗當作理所當然,現在科學家把經驗分解,找出它的部件,我們終於知道經驗如何改變大腦的結構,哪一種經驗會把大腦改變得更好,就像我們平常說某人是一位能幹的經理,一位謹慎的飛行員,或一位有天分的老師,這些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大腦能力不降反升中年特有能力,兩腦並進

最近也有些實驗發現中年大腦如何適應外界的變化,它絕對不是投降或放棄。當我們年紀增長時,大腦的能力其實是上升而不是下降的,它更會用它自己來解決問題。那些擁有最高認知技能的人就是學會以這方法來使用他們的大腦。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和其他實驗室的研究都發現,在某些情形下,中年人開始學習用他的兩個腦半球一起做事而不是只用一邊──這叫雙邊應用(bilateralization)。這些學會徵召他們額葉皮質(frontal cortex)來工作的人,發展出科學家所謂的「認知儲備」(cognitivereserve),這個儲備的資源可以減緩年齡的衝擊。就是這種大腦的力量使我們在跟年輕人較勁時先馳得點,我們比年輕人更快掌握住別人話語的意義,能正確估量情境,可以明智的做反應,而不會匆促下決定。這個儲備的大腦能量也協助我們避開一些大腦疾病的早期表面徵狀,如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syndrome)。最近的研究顯示,諸如接受教育和上班工作這些簡單的事,就可以建構出終身的大腦保護機制。

當你真的花幾分鐘來看中年的大腦在做什麼事時,你會很驚訝:它竟然做得如此輕鬆自在,這實在令人感到欣慰。當我告訴人家我在寫一本有關中年大腦的書時,我一而再、再而三的遭遇到懷疑的眼光。然後,過了一會兒,這同一個人(全都是中年人)會說:「嗯,你知道,我現在是個比較好的老師了。」或是說:「噢,嗯,是的,我是個比較好的父母了。」當然,人到中年,我們心中有很多的事在盤算,要煩惱,但是許多中年人告訴我,在某個程度上,他們相當驕傲他們所完成的事。一位六十歲的朋友這樣說:「我的大腦感覺像那個他們一直叫我吃的藍莓,你知道,最後終於成熟了,可以吃了,而且是整顆的,沒有破的。」(譯註:新鮮藍莓很易破,所以市場上整顆的和破皮的價錢差很多)。(本文摘自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234

道德經譯註 第四十一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wm7.html

原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德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註釋

夷:平坦。

纇:(lèi)崎嶇不平。

建:剛健。

偷:怠惰。

質:充實。

渝:虛無。

辱:黑垢。

貸:施捨,給予。

翻譯

有悟性的人聽了關於道的理論,就積極的按照道去實踐。悟性一般的人聽了關於道的理論,半信半疑。見識淺薄的人聽了關於道的理論,以為荒誕不經,會哈哈大笑,如果他們不笑,那也就不足以稱其為道了。所以通常有這樣的說法: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進的道好似後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嶇,崇高的德好似峽谷,廣大的德好似不足,剛健的德好似怠惰,充實的德好像是虛無。最潔白的東西反而看似黑垢,最方正的東西,反而沒有棱角,最偉大的成就總是最後才完成,最美妙的聲音沒有聲響,最大的形象反而沒有具體的形體。大道幽隱沒有具體的名稱。只有「道」,才能施恩於萬物,才能無所不成。

理解

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或者說大多數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自私的原因是有自我的意識。每個人自出生起本能的就要從外界獲得各種物質資料來滿足自身的需求,而在成長過程中自我意識不斷的得到加強。與人的自私性相反的是,《道德經》強調的是無私性,無我性。(根據我瞭解的不多的佛教知識,佛教好像強調的也是無私、無我)但很奇怪的是,你越是無私,反而能成就自己。這也就是吃虧是福的道理。

大道與人們的常識、本性往往是相反的,所以令人難以理解。但是這個世界上總有那麼一部分人,最吸引他們的不是世俗物質、個人利益,而是宇宙真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就是他們一生的座右銘。對於他們而言,朝聞道,夕死可矣。所以,當他們聽聞大道之後必然奉為之圭臬,勤勤懇懇的身體力行。

大多數人囿於自己的認知程度,在聽聞大道之後只能理解一部分,一知半解、半信半疑。因此有時候能夠力行,有時候卻棄之不用。但還是有一部分人聽聞大道之後認為大道很可笑。正是因為有一部分人不相信,反而說明大道的珍貴。

人的自我意識,自私性使得人看待事物的時候帶上了變形眼鏡,因此世人才會愚痴顛倒,老子正言:「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德若渝。」人的自私性表現出來是獲取,而大道的無私性表現出來的是給予。所以說「夫唯道,善貸且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43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