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四十歲 正是你的腦力顛峰期


 
2014-04-28 TCW

 

現代人的壽命大幅延長──一百年前在已開發世界中,人的平均壽命不過四十七歲,現在已經到了七十八歲──我們大大的延展了中間的這一段時間。直到此時,中年才得到它應有的承認,開始有書來描述它,有電影在拍攝它,學者開始去研究它。

但是在這些新得到的關注裡,中年的某一個部分還是被忽略──那就是我們的大腦。即使科學開始注意我們的身體和生活在中年的變化,它還是沒有注意到我們大腦裡的變化。普遍的看法是,中年的大腦就是年輕的大腦慢慢走下坡,好像燈慢慢熄掉。

現在這個觀點也改變了。有了新的研究工具,如大腦掃瞄機、基因分析儀,以及控制嚴謹的長期追蹤研究,中年的大腦終於得到它應有的注意了。不過老實說,這些新的注意其實是來自恐懼。大部分的我們||包括科學家在內──都曾看著自己的父母受到失智症(dementia)之苦,我們害怕了。

不只是記憶和名字,中年的大腦還有別的問題。有的時候我在開車,會突然發現自己沒有在注意路況,我的腦子在想一些完全不相干的事情,比如感恩節快到了,我要怎樣醃火雞。即使是很小很小的事情都會使我分心,我的大腦立刻從當下在做的事飛到另外一個世界去了。例如前幾天,我在收拾行李要出遠門,我花了整整五分鐘找牙刷,結果發現我已經打包在行李箱中了,難怪找不到;幾分鐘前當我把牙刷放進去後,因為要去找毛衣,一被毛衣干擾,就把剛剛牙刷已經放進去的事忘得一乾二淨了。

我花了很多的時間追尋那些不見了的名字,我也去尋找最新的科學文獻來瞭解我們為什麼常常話講到一半,就忘記自己前面在講什麼。在過去的幾年裡,科學家開始檢視這種現象,想找出當大腦神遊時,究竟去了哪裡。

中年腦和你想的不一樣忘東忘西只是小缺陷腦力顛峰,比年輕時能幹

我發現當我深掘最新的大腦科學研究時,我找到的不是壞消息而是好消息。

事實證明,原來中年的腦還有另外一個不為人知的故事,跟我預期的非常不一樣。這是一個被我們貼錯標籤的腦,當我們在生活中東翻西找的過日子時,我們比較容易記住不好的事情,而忽略掉好的、順利的事。

但是當科學開始追根究柢,找出問題的源頭時,一個新的中年大腦的圖像浮現出來了。那就是:我們中年的腦是意外的能幹,意外的有才華。我們變得更聰明、更冷靜、更快樂,就像一位本身也是中年人的科學家說的:「我們就是知道。」我們的大腦到達中年以後才真正開始重新組織,開始有不同的想法和做出不同的行為來。

最後,這個在我預期之外的大腦是我想寫出來的:這個中年的大腦就在它忘記今天早飯吃了什麼的同時,仍舊可以勝任工作,經營一家跨國銀行,或領導一所學校、一個城市,甚至整個國家,然後回到家來處理有奇怪聲音的汽車和不願出聲的兒子、次級房貸危機、街坊鄰里、父母關係。

事實上,在過去的幾年裡,科學家對於中年的腦已經有許多發現。他們發現大腦在中年時到達頂峰,而且停留在那裡的時間比我們任何人希望的還長──雖然伴隨著中年而來的,的確有一些不好的習性。中年的大腦為我們生活領航,找到問題解決的方式,知道應該在乎誰或什麼事,應該忽略的又是誰或什麼事(譯註:哲學家對智慧的定義就是知道該忽略什麼),它幫助我們處變不驚,適應新的情境。大腦的改變使我們對世界有更完整的瞭解,甚至能更有創意。事實上,最近的科學研究顯示重要大腦功能的衰退──那些我們最在乎的||要到七十歲以後才會發生,在許多人身上甚至更晚。不斷長出中年智慧

白質持續增加,判斷更敏銳

此外,中年時期對我們大腦的重要性比任何人以為的更高,這是因為神經迴路擴出去和別人更緊密的連接了。我們在中年時所做的事,將決定我們在老年時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就像一位神經科學家告訴我的,中年時大腦是在重要的轉捩點上(on the cusp)。

當我們看到自己的頭髮變灰、變稀疏時,我們假設頭皮底下也是如此,我們很容易想像神經元也變灰、乾掉、老化、死掉了。

但是真正在頭皮下發生的事其實複雜得多。研究者──從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到神經科學家──都發現,中年的大腦並不一定要像我們的身體外表一樣老化。

事實上,科學家發現步入中年的旅程其實是趟快樂的旅程。人到中年不是萬事休而是比較快樂了,因為年齡增長的關係,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從負向轉為正向,因為我們使用大腦的方式不一樣了。這裡可能有演化上的理由:一個比較快樂、冷靜的中年人,對他所照顧的年輕人比較有幫助。

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UCLA)的神經科學家以及其他實驗室的研究者,現在可以看到部分大腦細胞,特別是包覆在神經纖維外面、又名白質(white matter)的髓鞘(myelin,這是白色的髓磷脂)一直持續增加到中年。當髓鞘增加時,經過神經纖維上的電流比較不會短路,它增加了神經的連接,使我們對環境的瞭解更合理。如哈佛大學的神經學家所說,這個白質的生長可能就是「中年智慧」(middle-aged wisdom)。最近科學家也對如何定義智慧(wisdom)產生興趣。我們常說某人很有智慧,這究竟是什麼意思?智慧如何儲存在大腦中?一名五十歲有著青春期子女的母親或一位六十歲的教授,在每天過日子的時候是如何把智慧拿出來用?長久以來,我們也把經驗當作理所當然,現在科學家把經驗分解,找出它的部件,我們終於知道經驗如何改變大腦的結構,哪一種經驗會把大腦改變得更好,就像我們平常說某人是一位能幹的經理,一位謹慎的飛行員,或一位有天分的老師,這些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大腦能力不降反升中年特有能力,兩腦並進

最近也有些實驗發現中年大腦如何適應外界的變化,它絕對不是投降或放棄。當我們年紀增長時,大腦的能力其實是上升而不是下降的,它更會用它自己來解決問題。那些擁有最高認知技能的人就是學會以這方法來使用他們的大腦。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和其他實驗室的研究都發現,在某些情形下,中年人開始學習用他的兩個腦半球一起做事而不是只用一邊──這叫雙邊應用(bilateralization)。這些學會徵召他們額葉皮質(frontal cortex)來工作的人,發展出科學家所謂的「認知儲備」(cognitivereserve),這個儲備的資源可以減緩年齡的衝擊。就是這種大腦的力量使我們在跟年輕人較勁時先馳得點,我們比年輕人更快掌握住別人話語的意義,能正確估量情境,可以明智的做反應,而不會匆促下決定。這個儲備的大腦能量也協助我們避開一些大腦疾病的早期表面徵狀,如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syndrome)。最近的研究顯示,諸如接受教育和上班工作這些簡單的事,就可以建構出終身的大腦保護機制。

當你真的花幾分鐘來看中年的大腦在做什麼事時,你會很驚訝:它竟然做得如此輕鬆自在,這實在令人感到欣慰。當我告訴人家我在寫一本有關中年大腦的書時,我一而再、再而三的遭遇到懷疑的眼光。然後,過了一會兒,這同一個人(全都是中年人)會說:「嗯,你知道,我現在是個比較好的老師了。」或是說:「噢,嗯,是的,我是個比較好的父母了。」當然,人到中年,我們心中有很多的事在盤算,要煩惱,但是許多中年人告訴我,在某個程度上,他們相當驕傲他們所完成的事。一位六十歲的朋友這樣說:「我的大腦感覺像那個他們一直叫我吃的藍莓,你知道,最後終於成熟了,可以吃了,而且是整顆的,沒有破的。」(譯註:新鮮藍莓很易破,所以市場上整顆的和破皮的價錢差很多)。(本文摘自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23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