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摩根大通醞釀退出現貨商品業務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1153

當地時間7月26日本週五,摩根大通宣佈,經過內部評估,決定尋找現貨商品業務的戰略替代品,包括替代目前仍持有的商品資產和現貨交易業務。

摩根大通聲明稱,該公司將長期探索各方面的選擇,包括且不僅限於出售、剝離旗下現貨商品業務,或就這些業務進行戰略合作。

在這一過程中,公司將繼續經營現貨商品業務。

摩根大通還表示,通過內部評估再次確認將全力投入商品市場的傳統銀行活動,包括金融衍生品和交易貴金屬,將繼續扮演做市商的角色,提供流動性並向全球企業機構提供諮詢建議。

 

知情者向路透記者表示,此次評估起碼從今年2月就已啟動。摩根大通的評估結論是,相比面臨多宗監管方訴訟的風險和成本,現貨商品的利潤太薄。

另一個考慮退出的原因是,現貨商品業務並沒有提供企業客戶通常需要的服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317

中投去年海外投資回報10.6% 商品持倉比重下降 美股比重升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1112

2012年,中投公司境外投資組合全年收益率為10.6%,高於2011年的-4.3%。該公司自成立以來的累計年化收益率為5.02%。2012年淨利潤為774億美元,遠高於2011年的484億美元。

中投財報

截止去年底中投總資產為5752億美元,高於2011年底的4822億美元。   

中投財報,該公司以往收益率如下:

該公司財報顯示:截至去年底公司境外投資組合中,長期資產和公開市場股票的佔比位居前列,分為32.4%和32%;現金產品最低,為3.8%。


去年公司著重加大了對基礎設施、農業等穩定收益類項目的投資,改善了組合的風險收益特性。在公開市場投資方面,公司仍保持了較大比例的指數及指數增強策略。

 

下調商品 增倉金融股和美股

2011年底,中投海外持倉有23%投資於能源和原材料部門;2012年底這一比例下調至17%。

2011年底,中投有19%投資於金融股;2012年底這一比例上升至22.3%。

2011年底,中投的全球股票投資中,有43.8%投資於美股;2012年底這一比例上升至49.2%。

如果中投的美股持倉保持在這一水平,今年應該也會表現不錯,標普500指數今年已經上漲超過20%。 

 

從地域分佈看,美國股票佔到49.2%,非美發達股票和新興股票的佔比分別為27.8%和23.0%。

在股票行業分佈上,金融佔比最大,達22.3%,其次為信息科技,佔比11.6%。其他行業依次為彈性消費品、非彈性消費品、能源、工業、醫療衛生、原材料、電信服務、公用事業等。

在境外投資組合中,投資投資的固定收益類型最多的是最大主權債券,比例佔54.7%;最少為通脹掛鉤債,為2.7%。

在境外投資組合中,委託投資仍然佔據主導地位,為63.8%;自營交易的比例為36.2%。

在2012年直接投資項目中,希思羅機場的初始持股比例最高,為10%;EP Energy次之,為9.9%。

 

中央匯金持有的前5位金融機構如下:

該公司合併後的利潤表如下:

接觸阿里巴巴

人民網報導,在年報發佈會現場,中投公司公關外事部副總監劉芳玉在談到阿里巴巴項目時表示,中投公司團隊正在與阿里巴巴接觸,目前還沒有進一步的消息。

去年9月,有媒體報導稱,中投公司與博裕資本、中信資本及國家開發銀行旗下的私募公司聯合購入阿里巴巴旗下超20億美元(約127億人民幣)的股票和債券,其中,中投單方面出資達10億美元。
對於此項投資是否屬於中投直接投資的疑問,劉玉芳表示,本次年報中中投公佈的直接投資項目,都是根據被投資國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規規定,符合信息披露的門檻和規定的信息進行了對外披露。但是,對於阿里巴巴這個項目,下一步的工作中投項目團隊正跟他們接觸,目前還沒有進一步的消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320

從煉油廠到發電廠,摩根大通現貨商品資產大盤點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1235

BI報導,在過去五年中,摩根大通在現貨商品領域進行了激進的擴張,例如2008年收購了貝爾斯登,包括所屬的貝爾能源,又於2010年以17億美元的天價購買了蘇格蘭皇家銀行(RBS)的RBS Sempra全球油品及金屬商品業務。根據華爾街見聞早些報導,遭受數月以來監管的壓力,上週五摩根大通宣佈將出售各類現貨商品資產,從而退出現貨商品業務。

摩根大通的現貨業務規模龐大,讓我們盤點一下部分現貨交易的資產:

資產名稱:發電站+電力收費及營銷協議

購買日期:2008年3月(摩根大通收購了貝爾斯登,包括所屬的貝爾能源Bear Energy)
資產描述:
摩根大通的商品部門稱為摩根大通風險能源公司(JPMorgan Ventures Energy Corporation),與美國的發電站和風電廠有著大量電力業務的交易,交易量高達3000兆瓦,足以點亮美國印納州280萬戶家庭的燈光。

今年五月,遭受電力市場價格操縱醜聞影響,摩根大通大規模退出加州電力市場,將高達3000兆瓦的發電產能出售給了Edison International。華爾街見聞就此進行過報導。

摩根大通的商品部門還擁有美國三家能源企業的股份,這三家企業總計的發電產能高達850兆瓦。摩根大通還通過其下屬的私募投資公司(JPMorgan Capital Partners)和資產管理公司(JPMorg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s Group)持有多家發電站和風電廠的股份。

在2007年末,摩根大通旗下的貝爾能源通過收購Williams Power,擁有了高達9000兆瓦的電力輸出產能。


資產名稱:金屬倉儲業務Henry Bath
購買日期:2010年7月
出售者:RBS Sempra
價格:RBS Sempra 17億美元交易的一部分
資產描述:
2010年,當摩根大通收購RBS Sempra時,RBS Sempra擁有大約100個倉庫,是LME龐大網絡中第二大的倉儲公司。隨後受到高盛倉儲公司Metro International和瑞士公司Glencore Xstrata's Pacorini業務的擠壓,RBS Sempra現在退居第四位,目前在11個國家擁有72個倉儲地。

 

資產名稱:(UBS)加拿大商品業務
購買日期:2009年2月
資產描述:2009年摩根大通從瑞銀集團UBS收購了加拿大的商品業務部門,幫助其在加拿大油沙田產業的核心佔據了一席之地。該業務從事天然氣、原油和電力的交易、運輸和存貯。

 

其他長期交易:
北部煉油交易

在2010年12月,摩根大通同意向北部能源(Northern Tier Energy)提供原油,以滿足北部能源在明尼蘇達州每天82,000桶的精煉原油產量。根據北部能源向SEC的備案,目前北部能源超過90%的原油來自於摩根大通的供應。

費城能源精煉方案

去年夏天,摩根大通同意向費城的煉油廠提供融資和原油,以滿足其每日33.5萬桶的產量。自從去年起,摩根大通從尼日利亞、乍得和阿塞拜疆進口每日25萬桶的原油,此宗交易幫助摩根大通第一次超過摩根士丹利的原油和燃料進口規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541

摩根大通宣佈退出現貨商品業務,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1492

隨著摩根大通準備退出現貨商品業務,焦點轉向了另外兩家在過去三十年裡統治華爾街參與自然資源供應鏈業務的大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

20年前,由於在金融和現貨商品業務方面的統治地位,高盛和摩根大通被稱為「華爾街的冶煉廠」。

但自2012年以來,摩根大通就一直在尋求出售其商品業務,而高盛也採取措施收縮現貨業務。

路透獲得的兩家銀行與美聯儲之間的信件溝通顯示,雙方都與美聯儲商討分離不符合商業銀行傳統範圍的業務。

至少自3月起,高盛就在尋求出售其倉儲公司Metro International metals,但高盛也公開重申對其J. Aron商品業務部門的投入承諾,高盛CEO Blankfein正是在這一部門開始自己的職業生涯。

而摩根士丹利自去年夏天以來就一直在尋求分拆或出售其商品業務。最近的進展顯示大摩可能重新將精力集中在其龐大的現貨原油交易業務上,而退出如澳洲電力市場等邊緣業務。

然而,問題部分在於,華爾街投行們可以自己選擇未來,還是監管層直接替他們做了決定。

過去一段時間以來,華爾街的商品業務面臨的史無前例的監控,參議院舉行聽證會討論銀行是否應被允許持有管道、倉庫和其他商品資產。美國監管機構和司法部也對此發起調查。

儘管摩根大通在其推出現貨商品的聲明中將越來越大的監管壓力作為理由之一。知情人士表示銀行認為商品業務的盈利太低,不值得冒這樣的監管和名譽風險。

相比於摩根大通,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有一大優勢,那就是他們長期參與現貨商品業務的歷史能夠證明其持有這些資產的可靠性。

然而,有跡象顯示美聯儲仍然在考慮其立場。據路透看到的一封美聯儲在2012年發給高盛律師的信件顯示,「尤其是,高盛持續參與商品相關業務並且間接控制美聯儲並未授權的非房地產投資。」

這份時間標註為2012年9月19日的信件寫道:美聯儲再給高盛放寬一年時間,因為該公司已經採取措施重組或剝離其商品相關業務和非地產投資。

並不清楚美聯儲是否指的是Metro。高盛已經在2008年出售了許多現貨交易資產。去年高盛將其電廠業務Cogentrix賣給了凱雷。而美國電力價格自此以後就開始下跌,如今已不到2005年峰值的1/5。

高盛可能選擇聚焦於商品衍生品和其他產品的交易業務,這是其最強的領域之一。高盛當前在全球原油市場中的地位已經遠低於其在上世紀90年代時期。去年摩根大通進口原油的規模是高盛的50倍。

儘管在2010年收購Metro後啟動了金屬交易業務,但交易人士透露,高盛很難與嘉能可以及托克等商品交易巨頭競爭。今年,已有兩名資深金屬交易員Scott Evans和David Freeland先後離開高盛。

唯有天然氣業務是個例外,在收購Nexen的交易部門後,自2010年以來,高盛已躋身北美10大現貨天然氣交易商之一。

Sanford Bernstein的分析師Brad Hintz認為監管壓力很可能最終使得其他銀行最終步摩根大通的後塵。

他表示:「未來的商品業務很可能收縮至其融資和風險管理的核心部分,各大銀行將減少參與現貨市場。」

「直白的說,就是華爾街將變成「紙面」交易商。」

而摩根士丹利面臨的局面更加複雜。

摩根士丹利在現貨原油交易方面比其他行的參與都要深,包括收購了TransMontaigne ,後者據福布斯雜誌估計是美國第17大私人企業。

摩根士丹利向美聯儲發出的寬限一年的請求也被路透看到。摩根士丹利至今仍然是面對商品現貨交易業務方面面臨壓力最大的銀行。

對於摩根大通的商品部門而言,未來幾個月將如何變化仍然不清楚。華爾街最具權勢的女士之一Blythe Masters將持續負責這塊業務並監督出售,但摩根士丹利的經歷顯示這不會很平坦。

教授和商品專家Pirrong表示即便投行們真的退出現貨業務,他們很可能被其他金融機構所替代,比如PE或對沖基金。

他表示:「金融與商品是內在相互聯繫的,這種關係將持續下去。」

「參與的相關金融機構的身份或許會變化,但他們將起到相同的功能、提供相同的產品和服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556

中國工行首次涉足商品交易 收購南非標準銀行倫敦業務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1689

路透社報導,消息人士稱中國工商銀行收購南非標準銀行倫敦市場業務的談判已經進入尾聲,這意味著工行將首次踏足商品交易。

消息人士表示,目前談判已經進入最後階段,已經完成盡職調查。

兩位消息人士中的一位表示: 中國工商銀行可能收購的標的還包含標準銀行倫敦的匯率及利率業務,以及包含銅鋁交易在內的原物料交易事業。

多位分析師表示,對於工商銀行而言,這項交易是其取得商品交易經驗的機會,而未必會大舉提升獲利。

路透社稱在原油及其他大宗商品市場,已經有許多中國貿易公司的身影:

不過,雖然中國快速工業化引發對資源的大量需求,支撐了從石油到鐵礦石等各類資源的全球市場,但中國的銀行業者在進入大宗商品交易領域方面一直相對緩慢。

以資產計中國最大的銀行--工商銀行落後於中國銀行。中國銀行去年成為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的首個中國會員。

下面看下來自路透中文網的原文

消息人士指出,中國工商銀行(601398.SS: 行情)收購南非標準銀行(SBKJ.J: 行情)倫敦市場業務的談判已經進入尾聲,顯示中國交易大宗商品的興致不亞於消費這些商品。

兩名消息人士中有一位表示,中國工商銀行可能收購的標的還包含標準銀行倫敦的匯率及利率業務,以及包含銅鋁交易在內的原物料交易事業。

兩名消息人士中的一名消息人士補充道,交易盡職調查已經完成,可能在幾個月內宣佈這項交易;這些消息人士不願具名,因這些訊息尚未公開。

在原油及其他大宗商品市場,已經有許多中國貿易公司的身影。

不過,雖然中國快速工業化引發對資源的大量需求,支撐了從石油到鐵礦石等各類資源的全球市場,但中國的銀行業者在進入大宗商品交易領域方面一直相對緩慢。

以資產計中國最大的銀行--工商銀行落後於中國銀行(601988.SS: 行情)。中國銀行去年成為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的首個中國會員。

「目前中國佔基本金屬需求的40%以上,這是市場的關鍵,因此對許多中國的銀行來說,完全有必要參與此類交易,」Natixis駐倫敦大宗商品研究主管Nic Brown說。

標準銀行一直在剝離非洲以外的業務,旨在專注於非洲大陸上快速增長的撒哈拉以南地區的市場。工商銀行持有標準銀行20%股權。

標準銀行是LME的重要會員。LME是全球最大的工業金屬交易所,去年被香港交易及結算所(HKEx)以22億美元收購。

其他地方發生的一些事情,正在給中國的銀行業進軍大宗商品交易領域提供機會。

在花費了數以十億美元計的資金建立起大規模業務後,華爾街在原材料交易方面的角色面臨政治和監管壓力,摩根大通(JPM.N: 行情)成為最新一個謀求出售其實貨業務的機構。

一名消息人士說,工商銀行正在接受花旗集團(C.N: 行情)提供顧問服務,可能為此支付最高7億美元。

標準銀行一名發言人在聲明稿中表示,兩家銀行「正在共同探討擴大合作的領域,包括全球型市場及大宗商品。」

工商銀行並未回覆置評請求,花旗集團也拒絕評論。

**中國對金屬的需求**

目前尚不清楚標準銀行在倫敦的市場部門僱員有多少人。該銀行去年11月表示,打算將倫敦900名正職員工數量縮減多達15%,以節省1億美元。

多位分析師表示,對於工商銀行而言,這項交易是其取得商品交易經驗的機會,而未必會大舉提升獲利。工商銀行去年營收達880億美元。

瑞穗證券亞洲(Mizuho Securities Asia)銀行業分析師James Antos表示,「工商銀行的規模在全球名列前矛,而倫敦的這個小事業部門只是全球最小者之一,因此對工商銀行的獲利前景根本沒有任何影響。」

這可能是中國在這塊領域進一步擴張的前奏。

Natixis的Brown指出,「中國商品市場非常活躍,因此對於中國金融機構有意在商品交易上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我一點也不感到意外。」

他補充道,「搞不好中國業者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找到大量待售的實貨大宗商品事業。」

標準銀行去年敲定將80%的阿根廷事業賣給工商銀行。兩家銀行4月表示,已經同意對南非200億蘭特(20億美元)再生能源項目提供融資。

標準銀行週三股價收高逾1%,工商銀行則收在平盤附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564

路透:投行的大宗商品業務是個謎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1861

最近關於投行操控大宗商品價格的報導已經被吵得沸沸揚揚,美國國會也因此召開了聽證會,聽證會上參議員狠批了投行的現貨商品交易活動。美聯儲在未來幾個月甚至可能會重新評估容許金融企業交易大宗商品現貨的決定。但真正的問題可能是,究竟有多少人真正瞭解投行的大宗商品交易活動呢?據路透報導,可能負責監管銀行的美聯儲官員,都無法真正掌握銀行的交易活動。

銀行外部根本沒有人知道它們的大宗商品交易部門究竟有多大,也不知道它們的交易有多大,或賺了多少錢。

Finn表示:「我們希望它們披露更多信息。」

Finn不大可能得償所願。雖然美國大型銀行被要求披露它們一些面對消費者的交易活動,比如說抵押貸款,但大宗商品業務並沒有類似的要求。

向證券監管者和銀行監管機構披露的大宗商品「營業收入」數據可以存在巨大的差異——而且兩個數據可能都不能準確反映它們的業務規模。

大部分銀行會公佈一些數據,但最大銀行之一——摩根士丹利,在過去超過十年的時間裡,並沒有公佈過任何大宗商品營業收入的數據,而只是提供一個按年變動的百分比。沒有提供成本,薪酬和獎金數字,這使得根本無法揣測相對的盈利能力。

專門研究投行收入的英國顧問公司Coalition首席分析師George Kuznetsov表示:「我認為,沒有任何銀行正在恰當地公佈大宗商品營業收入。」

這個問題正變得越來越要緊,因為政府正迫使銀行業披露更多的風險信息——它們持有金屬倉庫,租用油輪承擔的風險,同時也因為一些銀行正尋求出售它們的現貨商品持倉。上週,摩根大通就表示其正在出售現貨商品業務。

在上週的聽證會上,參議員Sherrod Brown表示:「它們的現貨商品活動並沒有全面或可被理解的披露...它們經常被埋沒在神秘的監管備案文件中。」

投行業務的交易披露問題其實不僅存在在大宗商品部門,投行的其它交易活動也一直缺乏透明度:

交易業務缺乏透明度長期一直是其它交易部門的一個令人困擾的問題,比如說外匯和股票交易部門。但現在,只是關於是否應該容許銀行繼續如此積極地在基礎金屬市場進行交易活動的爭論,才把問題重新聚焦在這個領域了。

總之,這是很大一筆錢:根據Coaliton的數據,去年,全球頂尖的十家銀行在交易大宗商品中一共賺取了約60億美元,比2011年下跌了24%。

銀行表示,他們提供給監管者和投資者所有他們被要求披露的信息。

摩根士丹利的發言人曾表示:「我們披露的信息是符合所有相關的披露要求的,也提供給投資者所有重要的信息。」他表示,銀行提供了橫跨三大核心業務的主要盈利驅動來源的數據,但沒有把盈利分拆到單個「產品」上,比如說大宗商品。

批評者表示,披露的信息仍有巨大的改進空間。

花了6年時間起訴摩根士丹利操控電力市場的能源經濟學家Robert McCullough表示:「它們真的沒有告訴我們太多的信息。...如果你希望估算它們2001年的電力頭寸,6年的起訴時間也不足以得知。」

美聯儲負債監管銀行業的金融系統風險,它們有權力視察銀行在職員工,和要求銀行提交大宗商品交易活動的數據。美聯儲還會僱用駐入銀行的在職員工,專門監管大宗商品的交易活動。

但根據一些錢檢查員表示,這並不足夠。

前美聯儲銀行檢查員Mark Williams表示:「在監管者和所監管的銀行之間,存在一條複雜的鴻溝。」他還表示:「大宗商品領域正是最複雜交易發生的地方。」

投行向不同監管機構和投資者披露的交易數據存在巨大的差異,但可能都是不準確的:

比如,高盛2012年向美聯儲僅披露了1億美元「大宗商品與其他」交易收入,而在提交給SEC的文件中卻表示,交易大宗商品帶來的收入是5.75億美元。實際上,行業消息人士認同的高盛該年度大宗商品收入是接近12.5億美元。

摩根大通和花旗則向美聯儲和SEC披露近似的數據。但不同於高盛,它們都在提交SEC的文件中警告投資者稱,數據並未全面披露該行的表現,因為扣除了利息收入,而這是交易收入「不可或缺的」部分。

摩根大通和花旗的發言人均拒絕置評。

因為披露的數據中具有巨大的不確定性,嘗試區分銀行的紙面商品投機和現貨交易幾乎是不可能的,而監管者現在針對的是正是銀行的現貨交易。德意志銀行分析師在上週一份報告中估計,摩根大通的現貨賬戶在其整體大宗商品交易業務中佔到的比重介於1/3到2/3之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776

摩根大通購買瑞銀場外大宗商品衍生品資產組合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2157

正當摩根大通準備剝離其自有的現貨大宗商品業務部門時,該投行買入瑞銀場外交易(OTC)衍生品大宗商品資產組合來增強其大宗商品交易部門。

據彭博獲得的瑞銀郵件聲明顯示,這筆交易包括交易所的對沖倉位,但不包括貴金屬和指數型產品。摩根將承擔這筆交易市場風險。瑞銀聲明稱兩家銀行「將在未來幾個月內將協作,讓個人投資者的合約轉向摩根大通」。摩根大通則沒有對這筆交易發表評論。

瑞銀和摩根大通均沒有透露這筆交易的金額。

受到監管加強和原材料業務利潤下降的衝擊,華爾街目前正大舉收縮大宗商品部門規模。Coalition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球10家最大投行的大宗商品業務部門收入下降了25%。

摩根大通上個月表示正考慮退出實物大宗商品交易業務,而就在2010年小摩以17億美元現金外加承擔33億美元的代價,買下了RBS旗下的大宗商品交易資產RBS Sempra。

彭博援引消息人士報導稱瑞銀去年決定關閉其石油,基礎金屬和農產品交易部門,而將保留指數投資產品及貴金屬交易部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2841

商品說明 左丁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5%B7%A6%E4%B8%81%E5%B1%B1/art/20130808/18368235

世界第二大廣告公司與第三大廣告公司合併,成為世界第一,前者叫做陽獅,後者叫做宏盟,宏盟呢個名字認真難讀,呢間公司既然擁有世界一流嘅創意團隊,唔通單獨係冇識得廣東話讀音嘅創作人才,俾已故嘅黃霑、林振強聽到,實會笑死。
多一間超級巨型公司,當然競爭會減少,對廣告客戶無益,但世界上既然不斷有併購,外人亦好難阻止。日前與一位經常與4As廣告公司聯絡搵生意嘅報紙廣告總監在Domani食飯,佢話廣告公司愈來愈大,議價能力日益增強,報紙係難做的,但目前唔得閒去諗咯,因為有三重大山阻路,令廣告Sales十分困難,大山之一係樓市辣招,令成交量大減,二手樓廣告急跌,大山之二係一手樓銷售條例,發展商紛紛暫時停推新盤,一手樓廣告失曬蹤,大山之三係「商品說明條例修訂」生效,廣告內容動輒得咎,好多字唔用得,佢地老總已經指令停用「全攻略」、「必殺技」呢啲字眼,講銷量第一要有書面證據,初初搵律師睇過新修法例之後,報紙所有廣告內容要由廣告總監一審,公司秘書二審,老總三審,先至准出街。咁搞法,仲駛趕及印刷時間嘅?假如有兩個廣告要ban(禁),臨急臨忙,搵乜嘢新聞去補回版面呀?於是大家再度過,公司秘書發覺自己責任大到不得了,但自己從未涉獵過廣告業務,較為傾向於左ban右ban,又係唔掂喎,最後點搞?廣告總監話:「唉,最後咪又係我孭曬囉,但有事就由老總上法庭嘞!」呢條新例雖不致影響廣告收益,但大大增加合規(compliance)成本與時間,賺少啲囉。
聽佢一言,唔怪得呢排見唔到有「泰國香米」,一位知情人士話俾左丁山聽,由於泰國米太貴,高出越南米近一倍,所以不少泰國米與越南米混合溝成一包出售,如果叫做泰國香米就會違反條例!一位零售界頭頭講,佢地曾經與海關拗過「揚州炒飯」、「富士蘋果」、「陽澄湖大閘蟹」等名稱是否違例,海關卒之肯讓步,否則「揚州炒飯」要改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338

大宗商品繁榮期結束 嘉能可減計77億美元Xstrata資產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3710

大宗商品價格展望惡化迫使嘉能可減計收購的礦山資產,昨天該商品貿易和礦業巨頭減計77億美元收購的Xstrata資產。

今年5月嘉能可完成了對礦業巨頭Xstrata的併購,按照每股收購價計算交易規模超過440億美元。但昨天公佈的上半年財報初步評估把這部分資產價值降至370億美元。

嘉能可併購Xstrata歷時超過1年,期間嘉能可屢次被迫提高報價。

但嘉能可宣佈收購成功以來,必和必拓,力拓等礦業巨頭紛紛宣佈減計資產規模達到數十億美元,中國需求下降意味著大宗商品超級週期正在結束。

週二嘉能可報告半財年利潤年比下降39%,而同一天全球最大的礦業集團必和必拓報告年度淨利潤下跌30%。

花旗稱這個財報結果表明業績「清晰的洗牌」,嘉能可必須在下一個月提出新策略安撫投資者。

嘉能可報告與兼併相關的減值和重估相關的減計超過88億美元,其中包括77億美元的商譽減計,和11億美元已經持有的34%嘉能可股權價值的重估。大規模資產減計造成該公司上半年損失89億美元。

嘉能可首席執行官Ivan Glasenberg仍然堅持他的策略正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085

全球最大商品對沖基金之一Clive Capital因虧損關閉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7565

因自稱基於需求投機獲利「適合的機會有限」,全球最大的一家商品對沖基金公司Clive Capital計劃本月底關門,將向投資者返還資金約10億美元。

商品市場本世紀的繁榮主要來自中國需求的刺激。如今這一市場已經對投資者失去吸引力。Clive Capital選擇結束經營就是一個最新的例證。

全球增長放緩影響了消費需求,而天然氣、銅和玉米等各類商品的供應又在繼續攀升。投資商品的對沖基金不得不面臨回報下降、投資者贖回的困境。

Clive Capital本週五致信投資者稱

經濟需求與商品供應的週期讓我們過去能擁有強勁的回報,我們認為,此刻這些週期裡的適合機會有限。

何時商品的機會環境會重新好轉還不清楚,但最終很可能會出現。

信中還透露,該基金的「定向的、長期波動性方式」不適合,無法產生過去實現的回報成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56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