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摩根大通宣佈退出現貨商品業務,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1492

隨著摩根大通準備退出現貨商品業務,焦點轉向了另外兩家在過去三十年裡統治華爾街參與自然資源供應鏈業務的大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

20年前,由於在金融和現貨商品業務方面的統治地位,高盛和摩根大通被稱為「華爾街的冶煉廠」。

但自2012年以來,摩根大通就一直在尋求出售其商品業務,而高盛也採取措施收縮現貨業務。

路透獲得的兩家銀行與美聯儲之間的信件溝通顯示,雙方都與美聯儲商討分離不符合商業銀行傳統範圍的業務。

至少自3月起,高盛就在尋求出售其倉儲公司Metro International metals,但高盛也公開重申對其J. Aron商品業務部門的投入承諾,高盛CEO Blankfein正是在這一部門開始自己的職業生涯。

而摩根士丹利自去年夏天以來就一直在尋求分拆或出售其商品業務。最近的進展顯示大摩可能重新將精力集中在其龐大的現貨原油交易業務上,而退出如澳洲電力市場等邊緣業務。

然而,問題部分在於,華爾街投行們可以自己選擇未來,還是監管層直接替他們做了決定。

過去一段時間以來,華爾街的商品業務面臨的史無前例的監控,參議院舉行聽證會討論銀行是否應被允許持有管道、倉庫和其他商品資產。美國監管機構和司法部也對此發起調查。

儘管摩根大通在其推出現貨商品的聲明中將越來越大的監管壓力作為理由之一。知情人士表示銀行認為商品業務的盈利太低,不值得冒這樣的監管和名譽風險。

相比於摩根大通,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有一大優勢,那就是他們長期參與現貨商品業務的歷史能夠證明其持有這些資產的可靠性。

然而,有跡象顯示美聯儲仍然在考慮其立場。據路透看到的一封美聯儲在2012年發給高盛律師的信件顯示,「尤其是,高盛持續參與商品相關業務並且間接控制美聯儲並未授權的非房地產投資。」

這份時間標註為2012年9月19日的信件寫道:美聯儲再給高盛放寬一年時間,因為該公司已經採取措施重組或剝離其商品相關業務和非地產投資。

並不清楚美聯儲是否指的是Metro。高盛已經在2008年出售了許多現貨交易資產。去年高盛將其電廠業務Cogentrix賣給了凱雷。而美國電力價格自此以後就開始下跌,如今已不到2005年峰值的1/5。

高盛可能選擇聚焦於商品衍生品和其他產品的交易業務,這是其最強的領域之一。高盛當前在全球原油市場中的地位已經遠低於其在上世紀90年代時期。去年摩根大通進口原油的規模是高盛的50倍。

儘管在2010年收購Metro後啟動了金屬交易業務,但交易人士透露,高盛很難與嘉能可以及托克等商品交易巨頭競爭。今年,已有兩名資深金屬交易員Scott Evans和David Freeland先後離開高盛。

唯有天然氣業務是個例外,在收購Nexen的交易部門後,自2010年以來,高盛已躋身北美10大現貨天然氣交易商之一。

Sanford Bernstein的分析師Brad Hintz認為監管壓力很可能最終使得其他銀行最終步摩根大通的後塵。

他表示:「未來的商品業務很可能收縮至其融資和風險管理的核心部分,各大銀行將減少參與現貨市場。」

「直白的說,就是華爾街將變成「紙面」交易商。」

而摩根士丹利面臨的局面更加複雜。

摩根士丹利在現貨原油交易方面比其他行的參與都要深,包括收購了TransMontaigne ,後者據福布斯雜誌估計是美國第17大私人企業。

摩根士丹利向美聯儲發出的寬限一年的請求也被路透看到。摩根士丹利至今仍然是面對商品現貨交易業務方面面臨壓力最大的銀行。

對於摩根大通的商品部門而言,未來幾個月將如何變化仍然不清楚。華爾街最具權勢的女士之一Blythe Masters將持續負責這塊業務並監督出售,但摩根士丹利的經歷顯示這不會很平坦。

教授和商品專家Pirrong表示即便投行們真的退出現貨業務,他們很可能被其他金融機構所替代,比如PE或對沖基金。

他表示:「金融與商品是內在相互聯繫的,這種關係將持續下去。」

「參與的相關金融機構的身份或許會變化,但他們將起到相同的功能、提供相同的產品和服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55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