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劇、K-pop襲港,學生及辦公室OL對韓式「裸妝」、「咬唇妝」趨之若鶩,造就近年旺角及銅鑼灣一帶,水貨韓國化妝品店愈開愈多。不過本刊聯同知名韓國品牌「too cool for school」及3CE等代理放蛇巡查,發現所謂水貨其實是高仿真度的假貨,市民難以分辨。 本刊將部分老翻胭脂及唇膏送往化驗,發現含有歐盟禁用的重金屬鉛和砷,若以本港採用的大陸法規上限,其中一個胭脂樣本的鉛含量超標逾二十倍之多,有機會損害神經系統及腎臟。 記者根據行內人提供的線報,到深圳東門直擊這老翻化妝品批發源頭,原來一支高仿韓國品牌唇膏只賣八元人民幣,在香港卻以八十八元出售,甚至連正貨無生產過的產品都有得賣。有韓國品牌代理大呻,早已向香港海關投訴假貨充斥市場,但一年多以來未見政府執法,以致老翻商人愈來愈放肆,海關則回覆正作出跟進。 記者巡視旺角及銅鑼灣的商場,以往主力售賣潮流精品的店鋪,均已改賣水貨化妝品,以旺角兆萬中心為例,逾一半店鋪專賣韓國化妝品,連格仔鋪亦轉攻此市場,一般貨品售價約是正貨的一半至七折。 外觀九成九相似 本刊聯同其中一個韓國品牌「too cool for school」的香港獨家代理落區巡查,其出產的牛奶唇彩今年初經大陸女星張馨予於個人微博推介後,旋即成為大陸及香港人氣搶手貨。記者於旺角兆萬中心以至西九龍中心的店鋪均發現此牛奶唇彩,售價由五十至九十元不等,專門店則以七十元出售。據香港代理鄭小姐觀察,產品驟眼看與真貨沒有分別,包裝盒上的韓國文字、條碼及外觀質感,甚至連瓶底生產日期字樣亦抄得一模一樣,要扭開唇彩蓋才能找出破綻。「扭開唇彩可以見到假貨個唇掃係長過真貨,而且真貨唇掃有一邊係斜嘅貼番個嘴唇,假貨係就咁一條圓碌碌。」鄭小姐再以嗅覺判斷,真貨唇彩帶有香甜味,但假貨味道則明顯較刺鼻。除了too cool for school,另一高仿重災品牌則是3 Concept Eyes(3CE)。自韓國女星尹恩惠於劇集《想念你》內用上3CE化妝品,其妝容及化妝品旋即成為香港及大陸少女爭相模仿的對象,水貨店亦幾乎間間有售。行內人透露,由於銷情太好,高仿貨品甚至已「演化」到第三代,而且愈仿愈真。 真假韓國化妝品對比 高仿進化至第三代 由於3CE香港代理並無回覆,記者相約香港及澳門都有分店、並經常到韓國入貨的大型化妝品專門店JoShin業務發展經理Joyan一起到旺角放蛇,分別在旺角中心及兆萬中心發現大量冒牌3CE唇膏,售價由三十多元至八十多元不等。其間店員落力推銷新款唇膏:「3CE唇膏真係最多人買,有啲色好多女仔搵,我都係得番一兩支存貨,如果你要多啲就要訂先有。」不過,Joyan仔細查看後,發現店內唇膏以至其他3CE胭脂等全是假貨,但外觀與真貨相差無幾:「最明顯真係可以分到嘅,係假貨好多會貼咗自製嘅色號落件貨度,但3CE除咗唇膏之外,胭脂眼影都係用個好靚嘅顏色名,好似plum candy、peachy beach,唔係01、02咁。」以同一顏色唇膏比較,真貨外觀雖然不及假貨鮮艷,但假貨塗上手時顏色較淡,質感猶如蠟筆。Joyan解釋隨着韓流盛行,韓國化妝品價錢較歐美傳統品牌便宜,但很多品牌未有在香港授權代理,以致水貨及假貨同時熱賣:「本身(韓國)當地攞貨渠道多,就算去專門店買一定數量正貨已經肯定有折,入得貨多又折多啲,所以(賣水貨化妝品)係大有大做細有細做,大型水貨店有啲牌子甚至有機會做到專門店差唔多半價。」不過,市民買到假貨不只金錢有損失,本月初記者將購得的高仿化妝品包括唇彩、胭脂及唇膏,交由「香港標準及檢定中心」作重金屬測試,經光譜分析儀檢驗後,證實冒牌3CE唇膏及胭脂含有歐盟禁止於化妝品出現的鉛及砷,其中胭脂內的鉛含量更高達825ppm,若以本港採用的大陸《化妝品衞生規範》(2007年)標準,比規定上限40ppm足足高出二十倍。皮膚科專科醫生陳珮瑤指,長期使用含鉛的化妝品,有機會令鉛積聚體內,並影響生育、發育及心臟等機能,甚至引發癌症,其中又對孕婦及小孩影響最大。她表示,歐盟已全面禁止化妝品含鉛、砷等重金屬,加拿大則限制唇膏含鉛量至10ppm,「可以話係無一個safe level。」她認為製作化妝品的過程若出問題,產品有機會受鉛污染,建議消費者選用有口碑及信譽的品牌。 投訴逾年海關懶理 老翻化妝品不但侵犯正貨權益,甚至危害市民健康,但too cool for school香港代理公關部發言人鄭小姐踢爆,原來該品牌早於年多前已發現有假貨出現,甚至帶同自行購買嘅假貨向海關投訴,但至今未聞有檢控行動。「我哋一年幾前都拎咗支自己買的翻版睫毛液俾海關投訴,不過到而家過咗成年都無回覆,可能因為海關係堅持自己放蛇買得番先可以有下一步行動,咁都慢好多,我哋都好無奈。」鄭小姐估計,由於海關未有行動,假貨愈來愈多,老翻商人亦愈來愈大膽,甚至自行以該品牌名稱生產連行貨均沒出產的化妝品。「雖然啲貨個樣可能真係一模一樣,但始終入面係乜成分都唔知。甚至有啲客係買到我哋無出過的product,啲客唔知道仲以為我哋出咗新貨!」水貨店買手Joyan拆解,高仿韓國化妝品幾乎全由大陸生產,於深圳東門及廣州美博城等地批發出售,不少香港人到大陸入貨,然後運到香港當水貨出售。本刊月初到深圳東門,直擊冒牌韓國化妝品源頭,由羅湖口岸搭乘兩個地鐵站,十分鐘便到達老街站,附近即有數個化妝品批發市場,當中又以「九龍城廣場」最多冒牌韓國化妝品出售。該商場內燈光昏暗,主要是化妝品店及美甲店,近商場門口的玻璃櫃便放滿了數十款不同顏色的3CE胭脂及唇膏等冒牌貨,記者於香港水貨店購得的假貨,全部在這裡都可以買到,顏色更為齊全。不過,部分產品雖沿用了3CE的三角形商標,細看之下商標卻寫上「3GS」,疑是較低檔次冒牌貨。 盜用商標自創新貨 記者亦於另一間店找到多款too cool for school的高仿化妝品,但離奇的是店方居然將品牌一款睫毛液的圖樣,移花接木至自家製作的唇膏包裝盒上,自行「創作」全新系列產品,此時店員Linda即落力推銷:「單買一件三十蚊左右,如果你買多啲仲有得平,平一半都唔止,好多香港人上嚟買。」說罷遞上卡片,着記者於淘寶網搜尋該店的詳細目錄:「有好多款,呢度擺唔晒,要乜都有。」記者及後向商場內多間店鋪查詢批發細節,二樓的「RuRu化妝品商行」東主林小姐稱,平日有大批港人掃貨,再帶回香港轉售,當中以3CE最受歡迎,更立即給予記者折扣,只須購買三十件化妝品,不論品牌款式,都能以低至八元人民幣的批發價入貨,「我哋可以幫你寄落香港又得,你自己拎返去又得,如果唔係好多,通常你哋啲香港客都係自己拎返去賣。」 東門掃貨運港轉售 三樓另一小店的負責人小燕更坦白:「睇吓你要堅(貨)定流,好多香港人專誠上嚟都指明係買流嘢。」記者追問假貨品質會否對身體有害,對方拍心口稱無問題,指3CE及too cool for school等高仿貨「已經做咗超過一年」。對於有代理指政府未有執法,海關回覆正作出跟進及所需的執法行動,並與品牌持有人保持聯繫。海關指冒牌貨有機會違反《消費品安全條例》及《商品說明條例》,截至十一月,今年已破獲十四宗同類案件並檢控十八人。 莎莎卓悅售影射產品 韓國化妝品當紅,以售賣水貨化妝品起家的莎莎及卓悅均有分一杯羮,而且價錢同樣平得嚇人。以too cool for school專門店售一百四十元的雞蛋洗面泡「Egg Mousse Soap」為例,莎莎只售五十五元,便宜超過一半。不過,記者曾巡視兩店內的韓國化妝品,並無發現假貨。有行內人拆解,這些龍頭水貨店其實以蝕本價售賣熱門水貨產品,但同時售賣外表九成相似的影射產品「蝕頭賺尾」。記者發現多間莎莎均有特別的擺貨模式,以該雞蛋洗面泡為例,旁邊總有數支同樣顏色及大小,甚至同樣名為Egg Mousse Soap的產品,仔細查看才會發現,生產商是韓國「Marion」而非「too cool for school」,卻以六十九元出售,較本尊更貴,消費者如不細心觀察,便會直覺以為較貴的才是正貨。除了洗面泡,卓悅售賣的Nature Republic蘆薈啫喱,旁邊總會有另一品牌、外觀卻非常相似的產品出售,而且往往都是影射產品比知名品牌貴。有行內人士提醒消費者購買前做足功課,選購時則認清品牌名稱及包裝。 |
互聯網創業熱火朝天的當下,風口上,一頭頭豬飛起又落下:飛起時,多的是追捧;落下時,多的是批判。
評比同一行業的兩個品牌,我們往往習慣拿營業能力作為參照標準:哪一個品牌更賺錢,哪一個品牌就更好。然後,以這個結論為出發點,分析出賺錢更多的那一個品牌成功的N個原因。
從結果推倒過程,結果是否成功直接決定了過程是否正確。看似合理的邏輯,其實成了自我標榜者慣用的伎倆。
商業世界,一時的輝煌代表不了最終的結果,看似遙遙無期的堅守與付出,又往往成為成功前的臨門一腳。
這一次的商界觀察,剖析的品牌是“薇妮vinistyle”——一個發展5年,多次瀕臨死亡邊緣,卻又一次次涅槃蛻變的化妝品專賣品牌。
如果拿行業標桿屈臣氏和薇妮進行對比,屈臣氏的店鋪面積是薇妮的10倍,但薇妮的店面坪效卻接近屈臣氏的兩倍。截至目前,薇妮在全國23個省份的119個城市已經發展500多家店鋪,單店平均年銷售額80萬元,最高達到300多萬,2014年整體銷售3.4個億。
僅從賺錢能力上看,薇妮確實超過了屈臣氏。可是,筆者不願意從這個結果倒退過程來標榜薇妮有多麽成功,薇妮的崛起更大意義上代表了化妝品行業的發展動向:化妝品專賣店正在逐步取代專營店成為主流。
化妝品專營店:沒走通的創業路
2005年,李鵬飛31歲。而立之年剛過,他決定開始第二次創業:進軍化妝品行業。
第一次創業,李鵬飛做的是美容院。從江蘇鹽城一家美容院加盟商,到江蘇品牌總代理,首次創業順風順水,在積攢了第一桶金的同時,也積攢下連鎖企業管理與發展的豐富經驗。
中國創業者的成長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扶墻學步,以加盟商或者經銷商的身份,借助別人企業的平臺,來完成原始資金的積累與創業能力的積蓄;
第二個階段自由奔跑,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創立個人品牌,實現自主創業。只是,這一階段風險依然很大,多數人選擇止步不前。
李鵬飛的第一個階段完成得很是圓滿。在經營美容院期間,他發現美容院線的化妝品銷售很是火爆,而且利潤空間相當可觀,但是國內化妝品品牌良莠不齊,行業發展十分混亂。李鵬飛回憶,當時他認為發現了“風口”。
於是,在經營美容院的第五個年頭,他放棄了這一份成熟的事業,闖入化妝品行業,開始第二階段的自主創業。
從美容服務到化妝品零售,最初一段時間,李鵬飛是摸黑前行。第一家化妝品零售店,從選址到店內設計都是他親自完成。當時智能手機還沒有普及,不能隨時拍照,李鵬飛就整天粘在屈臣氏、絲芙蘭,仔細記憶下店內每一平米的布局設計,然後馬上回來憑記憶在紙上畫下。
2005年8月21日,在南京一個十字路口,李鵬飛的第一家化妝品專營店開業。所謂專營店,就是多品牌專賣店,類似屈臣氏、絲芙蘭,一家店面里代理市場上多種流行的化妝品品牌。因為當時南京的蘇寧、蘇果兩家企業名噪全國,李鵬飛想到了化妝品連鎖店鋪,據此為這家專營店取名“蘇美”。
然而,事情的發展遠不如想象美好。蘇美化妝品專營店開業後的成績遠遠達不到事前預期,和開美容院時的業績更不能相提並論。
在後來薇妮化妝品專賣店成功後,李鵬飛複盤初期的這段經歷,認為蘇美化妝品專營店沒有成功的原因在於:複制得了屈臣氏的商業模式,卻複制不了屈臣氏的品牌價值。同時,作為初創型企業,在供應鏈方面也很難達到大企業那樣的資源整合能力。
當時中國化妝品多品牌專營店,一二線城市集中了像屈臣氏、絲芙蘭、莎莎這樣的大品牌,小品牌們為避其鋒芒,紛紛進入三四線城市發展。蘇美選擇在南京這樣的二線城市與大品牌奪食,結果可想而知。
一只腳剛踏進行業,就被迎頭潑了一盆冷水。李鵬飛沒有放棄,而是立馬需求“解藥”,為此,他來到了韓國。
取經韓國:從專營店到專賣店
時間:2005年冬
地點:韓國首爾,明洞商業街
人物:李鵬飛
目的:拯救蘇美
來韓國,是因為這里是亞洲時尚之都,李鵬飛想來這里碰碰運氣,看能否找到拯救蘇美的辦法。而當李鵬飛真正踏上明洞街頭,眼前的景象使他完全驚呆:從街頭到街尾,僅僅4.4平方公里、只有巴掌大的商業街,熙熙攘攘聚集了幾百家單品牌化妝品專賣店。
漂亮精美、風格統一的門店形象;專業耐心、無微不至的貼心服務;火爆熱鬧、熙熙攘攘的銷售氛圍。這一切無不讓李鵬飛眼前一亮。
“一個店鋪只賣一種品牌的化妝品!”
在國內單品牌化妝品市場尚處空白的當時,李鵬飛第一次意識到:原來化妝品還可以這樣賣。
中國化妝品大多在商超設立專櫃,走中高端路線,吸引有一定消費實力的群體,但競爭已相當激烈,新品牌創立成本巨大。此外,超市專櫃和多品牌專營店是大而全的發展思路,產品包羅萬象,除了護膚、洗護,還有大日化產品,專業度不夠,只能吸引低層次群體。
與商超專櫃以及多品牌專營店相比,單品牌專賣店的優勢在於品牌形象能做到極致,服務專業性更強。同時,通過整店會員維護體系,牢牢抓住消費者,提高品牌忠誠度。而商超專櫃在品牌形象塑造方面略顯單薄,僅是依托廣告進行自然銷售,在整店銷售氛圍上遠遠比不上專賣店。
2004年,韓國就確立了以專賣店為主流渠道的化妝品零售模式,而早在韓國之前,西方發達國家已經有過諸多成功案例。如英國著名個人護理品牌the body shop專賣店,經過二十多年發展,在全球有近3000多家店鋪,而韓國本土品牌the face shop依靠專賣店發展模式也在短短幾年成為上市公司。
於是,韓國歸來後,李鵬飛立刻作出決定:蘇美公司轉型化妝品專賣模式。
一開始,李鵬飛並沒有創立薇妮品牌,根據當時實力,他選擇了一條穩妥路線:代理韓國品牌,在中國試水化妝品專賣。
2005年12月,李鵬飛代理的韓國品牌DoDo Club化妝品專賣店在江蘇鹽城開業,當天店鋪銷售一舉突破四萬元。這一次,李鵬飛的判斷沒有錯。
自立門戶
由於前期市場空白,DoDo Club專賣模式的成功,使得蘇美公司成為中國化妝品市場萬眾矚目的新星。在沒做任何品牌推廣的情況下,僅一年時間,DoDo Club在全國發展出100多家加盟店。
與此同時,DoDo Club的成功也引起韓國市場的關註。韓國第三大化妝品公司韓佛集團主動向李鵬飛拋出橄欖枝,蘇美公司成為韓佛旗下高端品牌it's skin的中國總代理。
2008年3月,無錫第一家it's skin化妝品專賣店開業,李鵬飛開始了化妝品專賣的多品牌運作。然而,和韓國品牌的蜜月期並未持續太久,就發生了危機。
2008年,北京奧運會,全國上下水劑物流受到嚴格管控,造成化妝品從韓國報關時遲遲無法通過,DoDo Club產品在中國市場大面積斷貨。此時,韓國DoDo Club總部趁機來中國挖加盟商們的墻腳,承諾不僅可以馬上提供貨品,而且比蘇美公司的進貨價要更加便宜。
“幫別人把孩子養大,最終還是要被別人抱走!”
在得知加盟商被“策反”的消息後,憤怒之余,李鵬飛立馬對公司上下做出決定:在2008年年底前,一定要研發出蘇美公司的自有品牌!
靠著兩年來積累的市場經驗以及韓國上遊供應鏈的資源,在經過半年沒日沒夜的加班後,蘇美公司趕在年底之前成功推出自有品牌——薇妮Vinistyle。
2008年12月26日,在南京一家五星級酒店,蘇美公司召開了薇妮新品發布會。發布會上,李鵬飛向到場的近100位加盟商仔細講述了今年公司發生的變故,以及為了薇妮品牌創立所付出的努力。到場加盟商幾乎全部表示,明年將繼續和蘇美公司簽約,店鋪全部由DoDo Club更換為薇妮品牌,危機就此化解。
薇妮:化妝品專賣的連鎖擴張
2009年至2010年,蘇美公司一方面協助加盟商完成由DoDo Club向薇妮品牌的轉變,另一方面,根據這幾年來積攢下的經驗整理出薇妮化妝品專賣店的模式體系。
由於美容院創業經歷,服務行業的服務意識深深地烙進李鵬飛的思想,這也間接影響了薇妮化妝品專賣的品牌文化。
薇妮主打的消費理念被稱為“一小時彩護妝“。顧客走進薇妮店鋪,店員會根據膚質狀況給出專業性的護理建議。並且,店員會將店鋪里的一整套產品,包括清潔類、護膚類、彩妝類,全部幫消費者免費化妝試用。通過這種方法,在體驗過程中,消費者往往會對其中至少某一款產品產生興趣,進而促成消費。
李鵬飛認為,化妝品專賣店的產品包含兩個部分,不僅有實物產品,還應該包括服務產品。國內專營店服務深度以及專業度遠遠比不上專賣店,專賣店平均為顧客服務時長在40分鐘左右,而國內專營店平均銷售時間僅為5分鐘。
經過這些年的摸爬滾打,李鵬飛在中國化妝品行業開辟出了品牌專賣模式,並且通過薇妮的發展證明了這種模式的可行性。截至到目前,5年時間,薇妮化妝品專賣店在全國已經突破500家。
而在品牌自有化以後,相比店鋪擴張速度,李鵬飛更關註品牌文化在用戶中的認可度。
2010年,薇妮請國內著名插畫師以薇妮文化為主題,設計出系列漫畫《薇妮的時光列車》,使得品牌以更接地氣兒的方式走進消費者心中。此外,薇妮每年都會從vip會員中抽選部分用戶參觀韓國工廠,以建立用戶對產品的信任。
在李鵬飛看來,國內化妝品專賣市場的風口只是剛剛打開,薇妮的目標是the body shop、the face shop,不做風口上的豬,而要做風口上的鳥:起風時,飛得更高;風停時,依然能飛得更遠。
與歐美品牌獨霸絕大多數奢侈品領域不同,在高檔化妝品行業裡,以日韓企業為代表的亞洲勢力終於佔有了一席之地。歐美系還是日韓系,成為了多數人挑選化妝品時,面臨的第一個選擇。
由同名品牌資生堂和肌膚之鑰(clé de peau BEAUT??)領銜的日本資生堂集團,常年把持著高檔化妝品行業前十的寶座。截至2015年1月中,其市值高達6684億日元,2014財年(截至當年3月)7620億日元的收入中有50.5%來自海外市場。作為典型的綜合性化妝品集團,資生堂從品牌定位上來看覆蓋了高端、中端和大眾三個消費群體,品牌從產品類別來看更是橫跨護膚、彩妝、防曬、香水、洗髮沐浴和美容保養口服液等多個領域。
不少中國消費者接觸高檔化妝品都是從資生堂開始,它也是整個集團國際業務的主打品牌,行銷包括日本在內的89個國家和地區,不管是歐美還是在亞洲,出現在Nordstrom、哈囉德(Harrods)、尼曼(Neiman Marcus)和連卡佛等高檔百貨公司,與蘭蔻、迪奧和希思黎等歐美大牌比鄰的資生堂專櫃,已經充分說明了其江湖地位。而在新財富最受資本圈推崇的奢侈品牌調查中,資生堂品牌也是連續七屆位列前十。
當然,一個顯然的事實是,不管是在全球範圍還是中國市場,歐美系品牌在知名度、整體規模、盈利能力和市場佔有率等各方面仍相對日韓系品牌呈壓倒性優勢。
「韓流」兇猛
如今,資生堂在高檔百貨公司裡又有了新的亞裔「鄰居」和競爭者,以雪花秀(Sulwhasoo)和後(Whoo)為代表的「韓流」,正在強勢地登上高檔化妝品的國際舞台。雪花秀是韓國愛茉莉太平洋集團(AmorePacific,以下簡稱愛茉莉集團)的一線產品;後則出自韓國大財團LG公司,據說後就是LG為了抗衡雪花秀而研發的,主打「宮廷秘方,為皇后所用」的概念。
一個直觀的細節可以窺見「韓流」的兇猛。在連卡佛香港海港城店偌大的美容美妝大廳中,資生堂旗下的品牌佔據了6席(3席為專櫃,另外3個品牌出現在香水組合櫃檯),另有3席為韓國品牌所有。不僅如此,在連卡佛所設的10個美容室中,除了一個為公用,資生堂、肌膚之鑰和雪花秀霸佔了三個名額,其餘的六個則分屬於嬌韻詩/SK-II(共用)、阿瑪尼、嬌蘭/迪奧(共用)、海洋之迷、蘭蔻/赫蓮娜(共用)以及希思黎。
如此格局,即便不能說明雪花秀已經足以和資生堂、蘭蔻這樣的化妝品牌分庭抗禮,也清晰地向消費者們傳達著一個重要的信息:雪花秀身後的愛茉莉集團足夠財大氣粗,也足夠有志氣,試圖與那些傳統的歐美大牌們平起平坐。
除了雪花秀和後之外,出現在連卡佛裡的韓國品牌,還有與雪花秀出自一家的同名品牌愛茉莉。作為剛剛進駐的後起之秀,愛茉莉甚至沒有出現在連卡佛介紹品牌的電子屏幕或是海港城的商場指南上,它所佔據的角落原本屬於Fresh—這個誕生於美國、以黃糖面膜而聞名的化妝品牌是LVMH化妝品業務中的新秀,於2000年被奢侈巨擎收入囊中,目前的年銷售超過2000萬美元。如果你見識過這個約25平方米的專櫃內擠滿了顧客的情景,也就不難理解Fresh為何會搬至與愛茉莉一條走廊之隔的位置:那裡的空間更大。對緊挨著它的愛茉莉而言,或許希望能沾點人氣、借點人流,甚至複製Fresh買一隻潤唇膏要排隊半個小時等候付款的盛況。它倆之間的走廊前端,連接的是從正門進美容美妝大廳後通往樓下服裝部的第一部扶手電梯。
愛茉莉集團是韓國最大的化妝品集團,佔到了韓國化妝品市場約40%的份額。集團走的也是多品牌路線,除了覆蓋從高端奢華到平價消費的13個護膚品牌外,在香水、美發美體和牙膏等日化產品上也有所涉獵,旗下品牌總數超過30個。其中的拳頭產品雪花秀的滋陰潤燥精華自1997年面世以來,累計銷售額突破1萬億韓元(約合近9.3億美元)。在雪花秀、蘭芝(LANEIGE)、夢妝(Mamonde)、悅詩吟風(innisfree)和彩妝品牌伊蒂之屋(ETUDE)等主力的率領之下,這個始於1932年的化妝品集團銷售規模在2013財年已經達到了38950億韓元(約合35.9億美元),而過去5年,集團的股價增幅更是超過了800%,遠優於雅詩蘭黛集團和歐萊雅集團的表現(圖1)。
根據愛茉莉集團官網上的信息,2010年10月,韓國化妝品業界首次被列入道瓊斯可持續經營指數,這應該也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它們在全球市場上的地位。只是,單純從愛茉莉集團的表現來看,五個已經進軍國際的護膚品牌(2013年財報中,愛茉莉還未進入香港市場)中,只有蘭芝和雪花秀先後於2004年和2010年進入了美國市場,其餘均依然以亞洲諸國為主要目標,在日本市場也僅有蘭芝和伊蒂之屋兩個品牌,而夢妝更是僅在中國市場發售。
就整體規模而言,愛茉莉集團的年銷售額約是雅詩蘭黛集團的約1/3,與巨頭歐萊雅還有不小的距離;與此同時,12%的經營利潤率也只是高於資生堂的6.5%,與雅詩蘭黛和歐萊雅逾15%的經營利潤率相比,日韓化妝品企業的盈利能力明顯稍遜一籌(圖2)。
瘋狂的中國錢
儘管和歐美同行比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但資生堂和愛茉莉近年來在高檔化妝品乃至整個化妝品領域的高歌猛進,世人有目共睹,作為世界第二大高檔化妝品市場的中國更是見證並參與了這個過程。一定程度上來說,和近幾年來整個奢侈品行業的發展情況類似—沒有瘋狂的中國錢的推波助瀾,奢侈品的世界一定不是今日之世界,而資生堂和愛茉莉也一定沒有今日之規模與成就。
2006年才進入中國市場的後,不到10年時間已經在中國40多個省開設了超過100家門店,最多的江蘇省有多達18家,其足跡甚至遠至西部的甘肅、青海和新疆。後,還有雪花秀,它們之所以選擇在香港海港城連卡佛設立專櫃,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那裡是中國內地遊客的聚集地,與海洋之迷和雅詩蘭黛等品牌出現在同一空間內,對中國消費者就是一種頗為直接的心理暗示:「你看我們是屬於同一個檔次的」,無形的廣告價值難以用金錢來衡量。
近10年來,愛茉莉集團中國區的銷售業績年平均增長達47%,是其海外市場強勁增長的中堅力量(圖3)。2014年上半年,集團中國市場的銷售總額達2209億韓元,又較上年同期繼續增長26.5%。為了滿足快速增長的市場需求,愛茉莉集團斥資7.5億元在中國投建「愛茉莉上海美麗妝園」,期待將中國市場對集團收入的貢獻從目前的10%提升到2020年的28%。
與拿下整個中國化妝品市場9.1%份額的歐萊雅相比,目前市場佔比僅為1.2%的愛茉莉集團,顯然還有著不小的差距。20年前就殺入中國高檔化妝品業務的歐萊雅,早已完成了在中國一二線市場的佈局,開始把目光投向了三四線城市。歐萊雅旗下王牌蘭蔻已經遍及中國170座城市,而2012和2013年新「攻佔」的70座城市中有33座屬於三線城市。歐萊雅已經進入中國的11個品牌,在中國市場的銷售業績每四年就會翻一番。其預言,未來兩年內,中國消費者就能成為集團高檔化妝品業務的最大金主。
同樣開始在三線城市搭建渠道的雅詩蘭黛則試圖把中國打造成集團即美國之外的第二個主場。為此,它效仿資生堂創立歐泊萊(Aupres),於2012年為中國市場量身定做了一款奢侈護膚品牌Osiao,不過截至目前僅是香港海港城連卡佛和圓方商場兩地設立了專櫃,市場前景仍未可知。
不管怎樣,中國市場已經為雅詩蘭黛貢獻了5%的年收入,在歐萊雅,這一比例則為7%。不過,二者的統計中均未納入台灣、香港和澳門地區,更不包括中國遊客在巴黎、紐約、迪拜的百貨公司和機場免稅店的消費,如果將這些都算上,估計瘋狂的中國錢已經撐起了雅詩蘭黛約15%的銷售收入。雅詩蘭黛估計,集團在中國內地市場的收入每增加1美元,就意味著中國消費者在海外市場又會貢獻2美元。更重要的是,未來,以中國為首的亞太區將成為高端化妝品最重要的市場之一,至2015年以33.1%的份額與歐洲市場幾乎旗鼓相當(圖4)。
(點擊圖片查看大圖)
「包裝」的力量
高檔化妝品中亞洲勢力的崛起,和化妝品行業的特色也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不管是鐘錶珠寶還是皮具服裝,奢侈品行業最講究的無非是歷史底蘊、文化傳承和工藝技術,對化妝品來說,這些因素卻都不是最主要的。雖然大家在屬性上都歸類於消費品,但前者的消費週期明顯短於後兩者,是更為快速的消費品,既然如此,上述那些「奢特屬性」在化妝品領域裡就成了充分而非必要條件了。因此,拋開那些經常被描述得天花亂墜的科研成果和實際功效,說到底,化妝品賣的就是一個牌子。
這對博柏利和Gucci等試圖在這一領域分一杯羹的奢侈品牌而言,顯然是個好消息,因為它們已經在其他領域裡積累了足夠響亮的名聲和足夠光鮮的形象,當博柏利抗衰老精華或是Gucci粉底液出現在櫃檯上,消費者過往的認知已經自動給它們打上了高溢價。
看看化妝品集團在廣告營銷上的投入,自然就會心中有數。雅詩蘭黛和科蒂上一財年的營銷費用分別為28.4億和15.63億美元,這其中包括了各個渠道的廣告、促銷活動以及免費或是消費者購物時隨贈的小樣,相形之下,二者的研發費用不過1.6和0.67億美元。兩家集團在廣告營銷的投入分別是產品研發的17.7和23.3倍(圖5)。
直白點說,化妝品是個依靠重度包裝的行業,是向消費者兜售一個關於美麗的夢,高檔化妝品就更是如此。並且與其他類別的奢侈品牌相比,對講故事能力的要求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不管是手袋還是鐘錶,要出現類似後這樣不過12年歷史(2003年面世)的奢侈品牌,幾乎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情。
換句話說,百達翡麗也好、愛瑪仕也罷,不是定位高端就一定能成為奢侈品,它需要經過市場的檢驗和認可,但是化妝品,只要故事講得好、定價高,攻效麼,哪怕是無功無過,也已經無限接近於奢侈品了。二者的區別,既類似於富人階層所劃分的「老錢」和「新錢」,也有點類似於奢侈行業中的老牌和輕奢。
綜合這多方面的維度來看,日韓勢力今時今日在高檔化妝品領域的地位,似乎也就不難理解了。在2013年末大火的韓劇《來自星星的你》中,由全智賢扮演的女主角千頌伊使用了包括她自己所代言的韓律(Hannule)等在內的多款愛茉莉集團旗下品牌。有統計表明,出現在劇中的韓律韓方高潔水精華噴霧以及紫云保濕鎮定膏的銷售額較電視劇播出前上升了75%;在海外遊客聚集的首爾明洞和仁寺洞的化妝品店內,後者2014年2月的日均銷售額較1月相比提高了5倍以上,其中中國遊客是購買的主力軍。而同樣為千頌伊所用的IOPE氣墊粉底,2013年的單品銷售額突破1000億韓元,累計銷售過1000萬塊。韓律和IOPE都未向韓國以外市場發行,IOPE的護膚產品定價折合人民幣在千元以上,屬於高端品牌,韓律的檔次則略低於它。
缺失的中國品牌
除此以外,不管是先行一步的資生堂,還是近兩年突飛猛進的愛茉莉,都得益於化妝品領域裡近年來頗為走俏的平價奢華(Masstige=Mass大眾+Premium高端)概念。它讓高端品牌向下、中端品牌向上拓展了消費群。資生堂和愛茉莉旗下均有多款屬於這一檔次的護膚品牌,形成團隊作戰之勢。
同樣不能忽視的,是愛茉莉和資生堂身處亞洲的地緣優勢—這也是它們有別於歐美同行的先天優勢。研究顯示,亞洲女性平均每天要使用8種護膚品,而在法國這個數字僅僅只是3種,這實際上讓本土作戰的日韓企業更有動力推出更加豐富的產品。不僅如此,同屬亞洲人種的三國消費者,膚質和膚色更為接近,對妝容的審美也更為一致。
只是,中國企業是否也應該反思一下,在「老錢」中找不到定位,無法與LV和卡地亞分庭抗禮似乎也還說得過去,但在日韓企業已經可以與歐美同行們平起平座的高檔化妝品領域裡,日韓具備的先天條件和優勢我們幾乎全都有,論老祖宗留下的遺產,人家有「韓方」,我們也有「漢方」和「中藥」,甚至還有全球第二大化妝品市場這麼一個大本營,為何卻依然還是缺失了呢?
即便是將範圍放大至整個化妝品市場,中國勢力依然孱弱。在這個早已成為了女性必需品、也為越來越多的男士所接受領域裡,曾經的小有名氣者多被歐美集團買走了,從早年的羽西和小護士,到後來的丁家宜和美即面膜。先後被歐萊雅收購的羽西和小護士,前者在集團的羽翼下生存了下來,後者已經蹤影全無。而丁家宜被科蒂買走後虧損連連,也慘遭拋棄。
放眼中國,為多數消費者熟悉的本土化妝品牌屈指可數且基本都定位在中低端市場,相宜本草、自然美、自然堂和隸屬於上海家化集團的佰草集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作為中國化妝品乃至日化行業中的生力軍,上海家化旗下共擁有九大品牌,包括服務於男士的高夫。只是,偌大的一個市場,1/3為歐萊雅、寶潔和資生堂所把持,其他各大洋品牌又瓜分了一部分,國產品牌何以立足,中國錢又何時才得以能砸出一個在國際上響噹噹的化妝品牌?■
【附文】男性面子工程持續升級
三年前,由metropolis(都市)與sexual(性感)兩個單詞所組合在一起的「都市型男」還是個熱門詞彙。三年後的今天,都市型男已經OUT,暖男當道。只不過這三年中,由熱愛時尚、有經濟實力又肯消費的有品味男士所催熱的男性化妝品市場持續發酵。畢竟,不管是型男還是暖男,扮靚扮帥都是人的本性。愛美從來都不是女性的專利。
社會觀念的轉變、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偶像的示範作用,都讓男性的「塗脂抹粉」從基本的剔須、清潔向須後護理、保濕、抗衰老甚至遮瑕等需求擴充。巨大的增長潛力引得各化妝品牌紛紛出手,倩碧、碧歐泉、希思黎、科顏氏(Kiehl's)、拉夫·勞倫和嬌韻詩均推出了相應的男士護膚品系列。2012年,SK-II也加入為男性服務的隊伍當中。而2013年中才開始與雅詩蘭黛集團合作進軍化妝品業務的Tom Ford,僅僅在短短3個月後就推出了男性護膚品和剃鬚護理系列。
在全球最大的男性化妝品消費市場韓國,對「長腿歐巴」們來說,乳液精華眼霜是基礎,粉底遮瑕是必備,眼線口紅也可以有。因此,也就不難理解BB霜成了絕大多數韓國男性化妝品牌的標配——事實上,連碧歐泉也推出了專供男士的BB霜,男士專用產品已經超過了70種。為了更好地服務於男性市場,2011年,愛茉莉集團的一站式男性美容美妝店Manstudio開業,不僅出售旗下品牌蘭芝和赫拉(Hera)的男士系列,同時也配備了專業的美容顧問。
還是在亞洲,雅詩蘭黛旗下全球首個專業男士保養品Aramis旗下Lab Series選址新加坡高檔百貨公司,開出了其全球首家旗艦店。隸屬於歐萊雅的碧歐泉緊隨其後,同樣是全球首家的獨立門店於2013年在同家商場開業。
要知道雅詩蘭黛甚至成立了專門的男性化妝品部,在美容護膚這個原本貼上了女性標籤的領域裡,男性能頂半邊天的那一天,或許已經不遠了。
長期遊走在灰色監管地帶“沒人管”的牙膏等口腔護理用品終於找到“媽媽”了。
國務院法制辦日前公布《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修訂草案送審稿)》(下稱送審稿)並公開征求意見,明確將口腔護理用品納入化妝品範疇。
日化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這或許會對國內的牙膏等口腔護理企業在監管、流通、推廣方面產生一定影響,提升行業進入門檻,但新規對口腔護理相關產品的稅費與最終售價的影響不大。
哪些方面會更加“管得寬”?
“將牙膏等口腔護理用品納入化妝品範疇,加強行業管理,最重要的影響是在監管和廣告方面”,旗下擁有某知名牙膏品牌的日化業內人士章榆(化名)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口腔護理以前沒有專門管理,和其他很多普通產品一樣僅由質監部門通過質量法管理,但是今後納入化妝品範疇後,可能要歸食藥監局管理,則會嚴格很多”,他告訴記者。
章榆舉例說,按照現在的規定,特殊化妝品都需要經過審批,那麽現在的很多藥物概念的牙膏,則可能都需要申請特殊的批文,有些可能還需要經過人體試驗來證明療效,而不能只是說本草綱目里說它有止血或其他功效。
再比如,目前牙膏包裝上沒有要求成分含量的標註,消費者也無法明白其具體功效,而納入化妝品後,按照相關規定必須標明所有成分,且所標註的名稱應該按照加入量降序排列,進口化妝品也不例外,須在其加貼的中文標簽上標明。
另一方面的影響,是在廣告和流通推廣方面。中國口腔清潔護理用品工業協會提供的數字顯示,2014年行業零售額增長5%,超高端產品市場份額為20%,高端產品市場份額為8%,中端產品市場份額為52%,低端產品市場份額為20%。從功效看,中草藥產品略為走高,占市場19%左右,清新產品占10.7%、美白產品占29.9%、防齲產品占16.3%、抗敏感產品占8.4%、多功能產品占9.8%,其中美白、清新和防齲產品比2013年各下降1%左右。
“圍繞美白、清新、固齒、出血等四大口腔護理主題,很多牙膏企業衍生出不少的概念,有的隨意誇大宣傳療效,或將牙膏當做藥物來宣傳來忽悠消費者,試圖牟取更高的利潤”,關註口腔護理的日化行業分析人士馮建軍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將牙膏納入化妝品範疇之後,企業需要規範廣告宣傳,回歸牙膏清潔口腔的基本屬性,依靠產品質量贏得市場認可。
據悉,送審稿中,相關部門對化妝品進行了詳細定義,而“牙膏等口腔護理用品的主要使用目的是清潔和美化,符合化妝品定義”,並且規定化妝品廣告應當真實、合法,不得宣稱或者暗示產品具有醫療作用,不得使用他人名義保證或者暗示產品功效誤導消費者。
章榆表示,作為企業來說,“我們當然不喜歡監管部門管的越來越嚴,但是對於信息不對稱消費者來說,他們是弱勢群體,監管更嚴格有利於保障他們的知情權和利益。美國、歐盟、日本等均將口腔護理用品納入化妝品門類管理。”
“好的企業不怕被監管,對於那些炒概念的牙膏企業來說,未來可能沒那麽容易”,章榆表示,“當然若嚴格實施,對監管這來說也是挑戰,要看規定出來細致到什麽程度”。
提升門檻但對價格影響不大
除了監管方面的影響,有人擔心,牙膏等口腔護理用品納入化妝品範疇或將收取相應的化妝品消費稅,牙膏等口腔護理產品總體稅費將有所增加。
“不是所有的化妝品都要增收消費稅”,章榆告訴記者,牙膏作為生活必需品,增收消費稅的可能性不大,未來對牙膏相關企業增大審批與監管難度或許會對企業增加一部分成本,但是牙膏行業完全開放競爭,牙膏企業會觀察競爭品價格變化,不敢隨便漲價。
來自中國口腔清潔護理用品工業協會的數字顯示,2014年中國45家規模以上牙膏生產企業產品銷售收入181.2億元,同比增長8.98%;利潤總額31.3億元,同比增長21.51%。
2014年行業前10名銷售品牌為黑人、佳潔士、雲南白藥、高露潔、中華、冷酸靈、納愛斯、舒客、舒適達、竹鹽,其中黑人品牌占市場銷售額21%左右,本土品牌雲南白藥穩居第三,直逼或在某個區域已超過位於第二的佳潔士品牌。
前10名品牌的市場份額仍然差距較大,第10名僅是第1名的12%左右,在大賣場的差距更為明顯。銷售量和銷售額增速最大的品牌是舒客,其次為金口健,再次是舒適達、冷酸靈和雲南白藥,其中舒客的銷售量增長37%,銷售額增長43%。
口腔清潔護理用品工業協會稱,行業現有牙膏生產企業93家,除去45家規模以上企業,還有48家小微型企業尚未統計在內,加上這部分企業,2014年全國牙膏產品銷售收入應為200億元左右。從協會的統計和調查看,2014年牙膏總產量約57.6萬噸,其中本土企業24.3萬噸,占42%,在本土銷售43.2萬噸,占75%。
“中國目前牙膏類產品一年銷售80億支,並不斷增長有較大的市場空間,且牙膏等口腔清潔用品利潤較高的品類,一般成本僅占售價的30%-35%左右,操作空間比較大,所以盡管行業前5名占據了中國牙膏重要市場份額,但還是引來了不少的競爭跟隨者,比如很多藥企近年來也進入行業”,馮建軍說,新規或將更加規範市場,對牙膏企業的生產與銷售,都將進一步提高門檻,使消費者受益。
在我國,牙膏等產品一直允許宣稱“防齲”、“抑菌”等醫療術語,有的廠家更是故意誇大牙膏功效,宣稱牙膏能治療牙齒疾病。今年3月份,因構成虛假廣告,佳潔士雙效炫白牙膏就被處罰603萬元。不過隨著國家有意將牙膏納入化妝品範疇,今後這種侵犯消費者權益的行為也許會得到管制。
7月20日,國務院法制辦公布《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修訂草案送審稿)》公開征求意見。送審稿明確將口腔護理用品納入化妝品範疇,“牙膏等口腔護理用品的主要使用目的是清潔和美化,符合化妝品定義”,並且規定化妝品廣告應當真實、合法,不得宣稱或者暗示產品具有醫療作用,不得使用他人名義保證或者暗示產品功效誤導消費者。
進口牙膏品牌的價格漲幅不會小
日前記者走訪多家超市發現,日化商品貨架上牙膏品種繁多,達二十余種,在售的大部分為外資品牌,國產品牌約占1/3左右,價格也多在6—20元之間,多以“美白”、“有效防蛀”、“口氣清新”、“固齒健齦”等為主打。同時,牙膏消費逐漸在向天然、多檔次、多功能方向發展,中草藥、藥物或是脫敏牙膏仍占有不小的市場率。
“國內牙膏行業競爭格局為外資強而本土弱,外資品牌約占七成市場份額,而國內牙膏品牌依靠中草藥牙膏、中老年口腔護理占領了部分細分市場。”國信產業研究院零售行業研究員阮百欣,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經這樣描述多年前中外牙膏品牌的競爭格局。
據權威數據顯示,目前本土牙膏企業的市場份額去年提高超過3個百分點,達到42%,而外資牙膏品牌市場份額的下滑速度也達到3%,且呈現出不斷下滑的趨勢。
此規也將對進口電商方面產生一定影響,中國海關對境外化妝品的關稅價格是50%,這意味著進口牙膏的關稅或也將達到50%,國內銷售的牙膏還有30%的消費稅。這樣中國人常用的進口牙膏品牌的價格漲幅不會小。
專家:10元、3元的牙膏功效差不多
現在市場上,10元以上的牙膏成了超市里牙膏的主力軍,20元以上的也越來越多,各類特效牙膏也層出不窮。這些特效牙膏真的有特效媽?
為此記者采訪了北京301醫院口腔科副主任醫生閆黎津,閆黎津表示,20元、10元、3元的牙膏實際上差不多,主要是商業概念的炒作。牙膏的主要成分,比如說摩擦劑、粘合劑、潔凈劑、芳香劑都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說牙膏的主體材料成本大致相同,貴出來的就是一些添加劑,例如一些抗過敏、止血、美白的成分。
目前市面上常見的“功效牙膏”,按使用效果分,主要有美白類牙膏、藥物保健類牙膏、防齲牙膏。據專家介紹,牙膏在口內停留的時間並不長,一些所謂有“特效功能”的牙膏,其“特效成分”在短時間內發揮藥效很難。比如加“鈣”牙膏幾乎無法為牙齒補鈣。
閆黎津表示,在選擇牙膏時主要註意四點:首先,不能只盯著價格,覺得價格高的就是好的;第二,不要盲目輕信各類廣告,如果沒有口腔問題,選擇普通清潔型牙膏即可;第三,要選擇正規品牌的牙膏;第四,不同功效的牙膏最好交替使用。
此外,閆黎津強調,現階段牙膏的基本作用是清潔空腔、清新口氣、抗過敏、防腐抗菌等,無論什麽功效牙膏都不能代替口腔治療。一旦有了牙病,還應該積極去醫院治療,而不能依賴於牙膏,建議每年進行一次口腔檢查。
(一財網綜合中國新聞網、前瞻網、雨果網等報道)
相關報道:
2015年7月1日,湖北宜昌,行人從可口可樂專櫃前經過。 (東方IC/圖)
8月3日,質檢總局公布了6月份進境不合格食品、化妝品信息,共有328種食品、37種化妝品,合計365種產品上“黑名單”。其中不乏一些知名品牌,如可口可樂、都樂、桂格、日清、嘉寶等都榜上有名。
公告顯示,可口可樂的6批共計79.2噸的冷凍濃縮橙汁菌落總數超標,被予以退貨處理。
菌落總數是用來判定食品被細菌汙染的程度及衛生質量,它反映食品在生產過程中是否符合衛生要求,以便對被檢樣品做出適當的衛生學評價。菌落總數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標誌著食品衛生質量的優劣。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安全學院副教授範誌紅告訴新華食品,如果是包裝好的成品濃縮果汁出現了菌落總數超標,那麽問題應該是出現在生產加工的環節。
此外,還有7批來自美國的嘉寶牌燕麥米粉因超範圍使用營養強化劑電解鐵被予以銷毀處理;9批日本五木牌拉面因標簽不合格被銷毀,5批新加坡第一家牌鮮蝦海鮮燒麥因磷酸鹽超標被銷毀,2批臺灣地區桂格3合1麥片分別因大腸菌群超標、未按要求提供證書或合格證明材料被退貨,而由無印良品(上海)商業有限公司進口的多批餅幹因超過保質期被銷毀。
化妝品方面,產自韓國的4批烏帝科帝染發劑,檢出甲醇超標;產自英國的兩批活力牌洗手液,未按要求提供證書或合格證明材料被銷毀;產自德國的一款德恩奈美白草本牙膏和歐齒靈清新酷爽兒童牙膏,氟含量不符合國家標準要求。
面對宏觀消費形勢的低迷,國際化妝品巨頭們正用不同方式的調整來應對變化中的消費品市場。寶潔(PG.NYSE)正通過瘦身削減近百個品牌來專註核心業務以提升業績;科蒂(COTY.NYSE)正通過收購寶潔旗下大量美妝品牌,鞏固自己香水老大的地位,同時擴大自己美妝領域的規模和地位;聯合利華(UN.NYSE)近期也通過一系列護膚品收購,加強高利潤的領域;日本最大化妝品公司資生堂也正在新CEO魚谷雅彥引領下進行複興改革。
而在中國市場,全球最大的化妝品巨頭歐萊雅近期雖然沒有大的並購動作,卻在進行積極的內部調整與轉型。《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獲悉,歐萊雅中國大眾化妝品部(CPD)已將部門銷售團隊的組織架構進行重組與調整:巴黎歐萊雅與美寶蓮的兩大銷售團隊進行合並,改變為以百貨渠道、現代渠道、化妝品專營店三大分銷渠道為導向的三大銷售團隊。
歐萊雅(中國)大眾化妝品部總經理斯鉑涵(RinderknechStephane) 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構架調整可以使品牌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可以將更多品類的產品推向消費者,以更加多樣化的方式與消費者保持聯系。
從歐萊雅日前發布的近20年來最強的半年報來看,上述調整已經取得良好的效果。Stephane表示,歐萊雅將抓住中國市場快速變化中的機會,繼續大規模投資數字化轉型和品牌發展。
構架調整大動作背後
據悉,在規劃和確定構架重組與調整後,從2014年年中開始,歐萊雅中國大眾化妝品部(CPD)就開始溝通和執行上述調整:巴黎歐萊雅與美寶蓮的兩大銷售團隊進行合並,改變為以百貨渠道、現代渠道、化妝品專營店三大分銷渠道為導向的三大銷售團隊。
談及構架調整的原因,Stephane表示,中國與中國消費者每天都在發生變化,五年前來中國的他親眼目睹了這些變化:“我剛來中國的時候,微信遠遠沒有普及;而且我們的產品也沒有更加深入地滲透到一、二線城市以外的地方,而現在很多方面都發生了360度的變化,比如90後消費者蓬勃的興起和發展,甚至有00後的出現;新消費者也分布在中國各個地方;電商發展速度驚人、規模龐大。”
“所以歐萊雅也會順應這些變化而調整。”Stephane說,“一方面希望可以更好的接觸到消費者和客戶,不管他們在哪里;另一方面是希望進一步改善服務,使我們可以更快,更好、更高效、更優質地服務於消費者群體。”
歐萊雅男士系列
他透露,這次構架調整的主要內容,是開始分渠道和品類來開展市場營銷相應的活動,比如針對超市渠道,將會是整個大眾化妝品部針對該渠道為客戶提供服務,而不是以前單一的品牌單兵作戰提供服務。
“這樣的架構可以使我們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可以將更多品類的產品推向消費者,以更加多樣化的方式與消費者保持聯系。”Stephane說,同時歐萊雅在產品上也希望抓住中國市場快速變化中的機會,以巴黎歐萊雅男士新近推出的5重功效洗發水為例,歐萊雅男士在護膚領域在中國市場上已經占據領導地位,基於對男士的深入了解,公司希望將已經取得的優勢地位拓展到護發領域。“因為隨著消費升級,更多中國年輕時尚的男士對護膚和護發有特殊的需求,比如後者的控油、去屑和止癢需求等等。雖然目前男士洗發水僅占10%所有的市場份額,但是增長速度達到40%,有很大的增長潛力。”
從歐萊雅日前發布的近20年來最強的半年報來看,上述已執行一年的調整已經取得良好的效果。歐萊雅集團最新公布的2015半年報顯示,其實現銷售總額128.2億歐元,合並增長14.7%,同比增長3.8%;營業利潤實現23.2億歐元,合並增長14.5%;每股凈收益合並增長18.9%,達3.47歐元。同時,集團預計下半年將持續加速增長。
里程碑式的電商突破
不僅是適應新變化的產品推出和構架調整,歐萊雅在營銷方式上也會適應中國消費者的購物行為變化而改變。Stephane表示,歐萊雅正在積極數字化轉型,希望能與消費者整個消費旅程中的每一步都建立連接。從開始尋找信息,到評價產品,到進行購買,到最後能夠成為品牌的代言人向其的朋友圈推薦。
具體而言,數字營銷項目主要關註兩個方面,第一是在搜索方面,以巴黎歐萊雅男士5重功效洗發水為例,品牌會在所有的搜索渠道上都會進行宣傳,只要客戶想解決頭發問題都會搜索到歐萊雅;第二是在互動方面,品牌推廣發布等活動會有實時現場對話聊天,網上直播等等,希望給客戶在隨時隨地可以和品牌有一個共鳴和聯系,而不只是品牌向消費者推產品。
數字化也是歐萊雅實現願景的重要手段,Stephane說:“我們有一個目標在未來10年中要增加10億客戶,其中很多的增加量來自中國市場,歐萊雅是希望不管消費者身處何方都可以接觸到我們的產品和信息。不論是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還是五、六線城市,只要你可以上網,數字化的渠道都可以把品牌和消費者聯系在一起。”
Stephane表示,歐萊雅一開始就和中國的一些電商平臺建立了非常好的合作,不管是天貓、京東還是聚美。“未來會進一步加強和網上零售企業的合作,更廣的拓展平臺的可能機會,我們認為電商對低線城市的發展影響,僅僅剛開始。”
歐萊雅電商業務在2015年上半年取得了堪稱“里程碑式”的突破,半年報顯示,集團電商銷售收入同比增長 40%以上,占總銷售額4%之多,其中大眾產品部門在中國的銷售來自於線上的比例已經高達15%。
歐萊雅集團主席兼首席執行官Jean-Paul Agon在財報電話會議上對此表示:“電商銷售額為凈銷售額貢獻了10億多歐元的成績確實可以作為一個里程碑,對未來銷售增長也將產生重大影響。”
線上的交易如今無疑已是大勢所趨。即使是之前端著的奢侈品們。
雖然有過“躊躇”,但歷來主營中高端品牌的雅詩蘭黛也曉得要把握電商的機會:就在2015年4月和9月,雅詩蘭黛為旗下最貴的兩個品牌:海藍之謎和芭比波浪開設了天貓旗艦店。至此,集團旗下的主要的、最廣為人知的五個品牌都有了自己的線上旗艦店。
這一戰略也給予了這家美國知名的化妝品集團相應的“回報”:《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獲得的數據顯示,雅詩蘭黛集團目前“雙十一”的的預售成交已達5000萬。
大牌的數字化遷移
雖然不像某些奢侈品這樣排斥電商銷售,但在化妝品行業里屬於高端的雅詩蘭黛也有過“躊躇”。
“集團內部我遭到的最大的挑戰是,大家說這不是我們品牌想說的。”雅詩蘭黛中國區電商總經理朱正華不久前在一次電商內部交流中說,做線上旗艦店的意義是怎樣讓一家百年老店嫁接到新的而且明顯看得到未來的平臺。“我們需要銷量,需要消費者的滿意,同時也需要滿足集團對品牌的訴求。”
2013年5月,雅詩蘭黛集團旗下的倩碧最先選擇與天貓合作開設旗艦店。這可以看作是雅詩蘭黛對於電商的“試水”。相對於集團旗下的其它品牌,倩碧或許更加符合在電商上銷售——購買倩碧的大多數是20~25歲左右的女孩子,她們年輕、有一定的消費基礎,對歐美品牌有好感。這個品牌也許是培養這群銷售者今後購買集團內更高階消費產品的入口。
中國市場是這家創立於1946年的公司不得不重視的市場。“我們將繼續把中國市場和中國消費者視為我們最大的長期增長機會之一,中國迅速擴張的中產階級是主要增長動力。”雅詩蘭黛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FabrizioFreda在2015年9月於波士頓舉行的巴克萊銀行全球消費者日用品大會上表示。
雅詩蘭黛確實也是如此行動的。倩碧之後,2014年,雅詩蘭黛又將旗下的同名品牌雅詩蘭黛與悅木之源遷入天貓。2015年,其最終下決心要將集團旗下最貴的兩個品牌放到電商上銷售。至此,集團旗下的主要的、最廣為人知的五個品牌都有了自己的線上旗艦店。
這樣做或是因為看到了其它品牌的成功。歐萊雅集團頂級奢華護膚品牌赫蓮娜(HELENARUBINSTEIN)曾公布,其天貓官方旗艦店於3月3日開張,開業三天銷量突破120萬,售價高達11840元的限量套裝也幾度脫銷。
誰在買高端化妝品?
雅詩蘭黛旗下最貴的品牌是海藍之謎,於2002年進入中國,在28個城市開設約60個品牌專櫃,其明星產品海藍之謎面霜被美譽為世界十大面霜之首,線下客單價約為5500元以上。
“我們對天貓的平臺當時有點誤判的。”朱正華稱,“這個面霜特別貴,一瓶大概在三四千塊,我們判斷只有有錢的富太太才能夠用得起。”
將公司全球團隊“震驚”到的是實際上在天貓上的(消費)人群是24歲左右的人。“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是不是重新考量海藍之謎和中國消費者之間怎樣做一個溝通?因為準備給富太太和準備給24歲小朋友的這是兩回事,所以本質上來看,24歲的人不僅僅是因為有錢,是在尋找一種生活方式,我們叫品質生活。”
互聯網的普遍國內的消費者養成了網購的習慣,另一部分原因是自己的城市沒有這個品牌的店鋪。但並不意味著這些城市沒有消費能力。
品牌商們已經意識到了這一問題。2015年3月,歐萊雅集團執行副總裁(分管亞太區)兼中國首席執行官貝瀚青就表示,要將旗下的高端品牌蘭蔻開到四、五線城市。
《華爾街日報》2015年3月的一篇報道曾認為,中國新中產階級正在崛起。這對天貓這樣的電商來說是好消息——這意味著購買者的消費能力更強,這些人也更追求名牌,諸如蘋果、飛利浦、佳能、阿迪達斯這些品牌樂壞了。
記者在采訪中獲悉,2015年天貓的美妝銷售迅猛,目前的預售已經超額完成整體目標的150%,相對於其他的大眾、本土品牌,高端美妝則是成爆發趨勢,相較2014年大漲200%。人們買起價格昂貴的化妝品來毫不手軟,比如SKII神仙水預售成交已突破22000件,單品成交額突破2400萬元;蘭蔻小黑瓶預售成交已突破14000件,單品成交額已破1000萬元。
天貓美妝相關負責任人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目前基本市場面人們耳熟能詳的中高端品牌均已入駐天貓開設官方旗艦店,並全力參與2015年天貓“雙十一”。事實上,雅詩蘭黛、歐萊雅集團、LVMH這全球三大化妝品集團均有不俗表現,其中雅詩蘭黛集團的表現最好,他們目前正緊急追加備貨,充足保障“雙十一”當天成交最高峰值到來。
素有“蠟燭大王”之稱的亞洲唯一蠟燭上市公司青島金王(002094.SZ)(全球第三家蠟燭上市公司,其蠟燭生產規模進入全球同行前三位)正調轉船頭,轉型布局化妝品產品鏈。
停牌兩個月的青島金王11月26日早間發布重大資產重組方案,公司擬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相結合的方式購買廣州韓亞100%股權以及上海月灃40%股權。同時,公司擬采用詢價方式向不超過10名特定對象非公開發行股份募集配套資金。本次交易完成後,廣州韓亞和上海月灃將成為公司的全資子公司。
化妝品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雖然被收購的2個化妝品產業鏈公司在業內知名度不是特別高,但對希望轉型的青島金王來說,現在還算較好的收購時機,若能盤活產業鏈各方面資源,打造好從產品研發、品牌運營到渠道推廣的一體化化妝品生態圈,能較好提升上市公司業績。
化妝品產業鏈布局
據了解,廣州韓亞主要從事彩妝、護膚品的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公司擁有“藍秀”及“LC”兩大品牌。本次收購後,廣州韓亞未來旗下品牌經營規模的進一步擴張,並借助公司研發生產、線上線下渠道等方面的整體業務布局產生優勢互補和協同效應,彩妝產品將成為公司化妝品業務的重要一環。
而上海月灃為專業的化妝品線下直營渠道運營商,其主要作為化妝品品牌代理商,通過線下連鎖專營渠道銷售化妝品產品。值得註意的是,2014年,青島金王已經收購了上海月灃60%的股權。本次收購後,上海月灃將成為青島金王的全資子公司,未來將作為青島金王的線下直營渠道運營平臺。
財務數據顯示,2014年度,廣州韓亞實現收入1.34億元、凈利潤2276.55萬元;2015年1-8 月,上海月灃實現收入1.1億元、凈利潤3217.77萬元。
日化業內人士谷俊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行業人士此前一般未把青島金王作為日化上市公司來研究。談及廣州韓亞、上海月灃,谷俊表示,聽說過但行業內不算領先企業,“但青島金王的優勢是其作為上市公司資金融資優勢,布局打通全產業鏈資源,協同運營好旗下化妝品品牌,能更好的提升公司業績。”
據評估報告,廣州韓亞 100%股權的預估值為 3.80 億元;上海月灃 40%股權的預估值為 2.88 億元。經協商,二者的交易價格分別擬定為3.726 億元和2.862 億元,交易價格合計為6.59億元。
“今年化妝品行業,甚至是整個消費品行業增速都放緩,如果明年經濟繼續低迷,可能一些本土化妝品企業會面臨更多困難,這時賣身對廣州韓亞、上海月灃也是好事,而對於青島金王來說,這時收購也能夠得到更合適的價格。”谷俊表示。
青島金王表示,公司現以新材料蠟燭及制品和化妝品兩大核心業務為經營重點,並確立了打造集品牌運營、線上線下渠道、產品研發及生產為一體的完整化妝品產業鏈的戰略目標。
其實早在2005年,青島金王收購一家身體護理用品企業,被視為公司涉足化妝品業務的試探。其後十年間一直沒有新的動作。2013年後,青島金王再度重啟外延擴張計劃,勇猛進軍化妝品行業,通過參股廣州棟方(品牌輸出商,運作淘寶銷量第一精油品牌阿芙精油)、杭州悠可(國際化妝品品牌線上代運營商),收購上海月灃(線下化妝品渠道商,自有品牌毛利率高達87%)60%股權,並設立化妝品業務管理中心形成了化妝品業務組織結構的初步框架。
為什麽要轉型?
在人們傳統印象中,蠟燭的功能僅僅停留於普通的照明功能,而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與人們消費習慣的改變,蠟燭制品市場需求日益趨向於調節氛圍、家庭裝飾、裝點心情、提升品位與改善環境,產品品種與功能日益增多。
但中國的蠟燭產業近年來卻遭遇內需增速放緩和國外貿易壁壘頻發的現狀,處境愈發艱難。國內蠟燭市場經過多年發展,已經比較成熟,其總體市場銷售額不會出現跳躍式的高速增長。而出於文化、宗教和日常生活需要等原因,蠟燭及相關制品是成為國外消費群體生活的必需品,但中國蠟燭企業出口快速增長,使得歐洲蠟燭生產企業慘淡經營步履維艱,一輪反傾銷的打擊,就導致了中國蠟燭出口行業如"斷崖"般的運行軌跡。
對於青島金王來說,“盡管近年來化妝品行業增速也在放緩,競爭也越來越激烈,但其利潤遠遠高於日漸式微的蠟燭產業的利潤”,谷俊認為,此外,經過這些年的發展,本土化妝品企業也更多的得到中國消費者的認可,市場份額正在不斷上升。
2015年上半年,青島金王(002094.SZ)雖然營收同比下滑14.67%至4.88億元,但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則同比上升89.86%至3590.17萬元。且其化妝品業務的毛利率87.39%已經遠遠高於其蠟燭主業和油品貿易業務的25.84%與1.79%。
有券商分析師認為,“本次交易完成後,青島金王的化妝品業務品牌資源得到豐富,營銷網絡進一步強化,化妝品業務規模大幅度增加。相對於公司的新材料蠟燭及工藝制品業務板塊、油品貿易業務板塊,化妝品業務的毛利率、凈利率水平較高,交易完成後,公司收入和利潤水平有望實現快速增長。”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