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地王沉重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1-12-31/100344818_all.html#page2

 料峭寒風中,上海黃浦江沿岸的外灘國際金融服務中心項目(8-1地塊)的樁基礎工程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工地上的工人不知道,圍繞這塊百億「地王」的股權風波正被外界熱議。

 

  這幅佔地面積僅為4.5萬平方米的商業用地,在2010年初,以92.2億元成交價創下上海「地王」,至今無出其右。

  拿下地王的民企上海證大(00755.HK)演繹了地產版的「蛇吞象」故事。然而,隨著房地產市場調控走向縱深,融資環境惡化,上海證大以金融槓桿撬動「地王」的初衷失靈。「地王」項目退地、易主、改規劃的消息頻頻傳出。

  2011年12月下旬,已經退為二股東的上海證大和三股東綠城集團都被傳欲轉讓該項目股份。

  一時間,「地王」成了燙手的山芋。上海證大、SOHO中國(00410.HK)、復星國際(00656.HK)、綠城中國(03900.HK)等多家房企糾纏於此。

「地王」難嚥

  上海市政府規劃版圖中的外灘金融聚集帶與浦東陸家嘴隔江而立。「一城一帶」(即陸家嘴和外灘金融集聚帶)是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核心承載區 域。亟待發展的外灘金融集聚帶,規劃有2.6平方公里,150萬平方米以上的建築面積。8-1地塊即位於此黃金地帶上,東臨十六鋪水上旅遊中心及黃浦江, 西接城隍廟商業區,規劃名為外灘國際金融服務中心。

  該地塊是上海市首幅採用「勾地模式」出讓的土地。所謂「勾地」,是指土地在正式掛牌出讓前,買方對感興趣的土地向政府表明購買意向並出價,政府認可後,再行招標、拍賣、掛牌的交易方式。2010年2月初,8-1地塊以92.2億元的價格問鼎上海「地王」。

  「地王」甫出,就被業內稱為「蛇吞象」。上海證大擊敗復地、中華企業、新黃浦等對手,攬下此地塊。土地款的價格,是截至2009年6月30日上海證大總資產的1.2倍,現金餘額的19倍。

  上海證大掌門人,是出身「五道口」(即人民銀行研究生部)的戴志康。曾跟隨戴志康的一位證大管理層人員告訴財新《新世紀》,彼時的證大,就是「老鼠背空米袋」,戴志康自信可以利用金融槓桿撬動「地王」項目。

  按照上海市土地出讓管理規定,土地款在競拍半年之內付清。但不久,房地產調控走向縱深,銀根縮緊,房地產市場急轉直下。金融業出身的戴志康遊走各種融資渠道,為「地王」後續募資。

  戴志康首先找來的,是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和綠城集團董事長宋衛平。2010年4月,上海證大公告宣佈,與復地集團、杭州綠城置業及上海磐石投 資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合資公司,四方股權比例分別為50%、30%、10%和10%。四方分別向合資公司提供貸款10億元、25.72億元、8.58億 元和1.873億元。但也僅夠支付土地款大部。土地回收、易主的傳聞還是時有傳出。

  即便如此,戴志康對該項目的操作還是自信滿滿,在不同的場合,戴志康都曾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證大一定是外灘「地王」項目的主導方。他宣稱,8-1項目預計總投資為150億元,2014年將竣工。

  為解決開發「地王」所需資金,2011年下半年開始,證大將持有數年的浦東大拇指廣場、證大麗笙酒店、浙江湖州地皮等項目部分出售。

  滬上一家商業地產開發公司投融資部總經理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大拇指廣場是證大標誌性產業,秉承持有型商業模式的證大,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賣它的,說明資金出現嚴重問題。」

  上海證大2011年中期報告顯示,上半年,上海證大實現營業收入約13.2268億港幣,同比下降53%,負債率一路走高,流動負債總額為157 .27億港元。在公開場合,戴志康依然表示自己募集幾十個億不是難事,卻也坦言8-1項目日生利息數百萬元,對項目推進的速度和效率要求很高。

  2011年8月31日,標準普爾將上海證大的長期企業信用評級從「B」下調至「B-」,展望為負面。標準普爾預計證大房產2011-2012年的自由現金流仍將是負值,2011年末和2012年證大房產的總債務將繼續增加。

  標準普爾信用分析師陸楓表示,未來12個月內證大房產將面臨重大再融資風險,同時該公司還未制定可信的債務再融資計劃。2012年上半年證大房產將有大量債務到期,包括2012年4月到期的9.58億元人民幣信託融資和2012年6月到期的11億港幣未償付優先債券。

股權迷霧

  「戴志康沒想到不到一年的時間,市場發生了這樣的變化。」證大喜馬拉雅中心前任負責人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可是兩年土地開發限期將近,8-1項目必須進入操作階段。

  此前堅稱對8-1項目「不可能失去的控股權」的戴志康屈於現實。上海證大尋求相對寬裕的股東復星國際紓困,2011年11月,將項目公司上海證 大外灘國際金融服務中心置業有限公司轉讓給上海海之門房地產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後者成為新的項目公司,而持股比例上,已變化為復星國際50%、上海證大 35%、綠城中國10%及磐石公司5%。出讓自己和磐石公司手中共計20%股份,證大拱手獻出大股東的地位。

  一個月之後,變數又起。《經濟觀察報》12月15日披露,上海證大已經與SOHO中國簽訂股份轉讓意向協議,作價38億元轉讓上海證大控制的餘下40%股份,即上海證大直接持有的35%和磐石的5%。

  雙方矢口否認已經簽訂上述協議,但是上海證大在澄清公告中坦言確實有意轉讓該項目股權,已經與數家第三方機構洽商。負責項目運作的證大房產董事吳洋向財新《新世紀》記者確認,項目已經動工,目前建設在按照原計劃推進。

  12月27日,市場又傳出綠城中國確認向SOHO中國轉讓其10%股份的消息。綠城中國首席財務官兼董秘馮征向財新《新世紀》記者否認其曾透露上述消息,但也表示「我們確實有在談轉讓的事情,但是現在在談判中,內容不便透露太多。」

  上述商業地產公司負責人則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業內多認為上海證大和SOHO中國的買賣已經板上釘釘。若上述兩筆股份轉讓消息成真,SOHO中國將吃下8-1項目50%的股份,和復星國際平分「地王」。

  SOHO中國目前是行業寒流中當仁不讓的「金主」。該公司12月22日發佈的公告稱,「本公司目前擁有現金170億元,正積極尋找收購項目的機會。在銀根緊縮的今天,我們收到大量的開發商轉讓項目的請求,這是公司收購的大好機會。」

  在此前不到兩年的時間裡,SOHO中國在上海一口氣收購了六個項目,斥資逾120億元。潘石屹曾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上海繁華地段的「半成品」是其主要目標,對8-1項目「關注並有興趣」。

  「SOHO中國2007年底在香港上市,其融資渠道主要是境外募集,外幣進入中國市場冗長的審查流程恰巧幫了他的忙,使其現在資金充沛。」上述商業地產公司負責人說,「SOHO中國和復星國際都是強勢的公司,對持股份,很難想像雙方如何權衡關係。」

  復星國際並非半路介入8-1項目。從一開始,郭廣昌對8-1地王項目就是志在必得,上海證大當時競標「地王」的競爭對手,就包括復地集團領銜的復星系公司。

  同時,復地集團又是證大房產的二股東。由於這塊地是上海第一次採用預申請的方式,雙標競拍,郭廣昌此舉被解讀為「雙保險」護航「地王」,以確保 萬無一失。在競標的現場,財新《新世紀》記者也曾見到戴志康和郭廣昌,競價前在場外一個房間內進行數十分鐘的溝通。郭廣昌全程參與了競拍。

  接近復星管理層的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地王」競拍落槌的第二天,郭廣昌就召集高層人員召開了緊急會議,痛斥競拍失手,郭廣昌認為「地王」項目應該由復星主導來做。

  隨著攬得「地王」的證大陷入資金困境,復星順理成章地曲線入主8-1項目,逐漸增資,搖身變成控股50%的大股東。

進退維谷

  上海證大、綠城中國有意出售股權,大股東復星國際有優先購買權。可是,復星國際的地產版圖正在進行調整,隨著復地集團私有化,復星國際將旗下包 括8-1項目在內的地產項目和相關平台逐步裝入了復星地產控股的袋子裡,復地、智盈投資、星浩資本等獨立運作的平台間整合調配尚未順暢,開發腳步放緩。

  滬上某地產基金負責人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最近和復星系的合作中,他深切地感受到復星的融資衝動:「復星以集團平台進行融資,在內部再進行 資金調配的模式,在房地產行業的萎靡前景下也行不通了,復星現在的房地產部分業務獨立核算,以規避房地產項目風險轉移到其他優質板塊。」上述負責人說道。

  復星國際會否購買更多的項目股份尚不得知,但是對這些股份有興趣的不止SOHO中國一家。據財新《新世紀》記者瞭解,上海證大和綠城中國洽售的對象很多,包括當時參與「地王」爭奪戰的對手。

  中華企業、新黃浦、太平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和泰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均參與了「地王」競拍,可是,市場嚴冬當前,各家房企手頭都不寬鬆,接盤也非易事。

  同時,政府對項目也有嚴格要求。「政府對這個項目從規劃到定位都有相關的規定,企業並非完全有的放矢。」8-1項目公司商業事業部策略總監顧玫華曾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

  根據出讓規劃,8-1地塊為商業、金融、辦公、文化綜合用地,總建築面積可達到37萬平方米,包括27萬平方米的地上建築面積和10萬平方米的地下面積,建築限高180米。整幅地塊的商辦樓宇比例將佔到70%,其餘30%為商業、酒店及文化娛樂設施。

  但是,8-1地塊作為上海市外灘金融聚集區的重要項目,黃浦區政府意欲打造外灘地帶的地標性建築,從地塊競標時就有了更為詳致的規定。例如開發 方必須具備成熟的商業地產開發經驗,甚至要列明此前開發的項目中「引入過多少世界500強公司」「招商引進哪些國際品牌」「股東中有無大型金融機構背景」 等。

  上海證大獨自拍下「地王」後,就表示會引入更多的主體參與開發,政府方面希望引入的是大型金融機構,以防止「外灘國際金融中心」走樣,雙方在引入對象方面和後期招商條件方面曾存在一些分歧。

  政府方面從股東到招商對象,都希望能夠體現更多的金融元素。除了商辦物業開發量和持有量等指標,還有「金融行業背景」、「金融資產管理總量」、「持有商辦物業的租賃戶中金融或金融服務企業數量」等向金融企業傾斜的指標。

  而戴志康則欲將其打造成文化中心,成為證大運作的喜馬拉雅中心的「升級版」。希望將中國古典山水畫「高山流水」的意境融入設計方案,將外灘金融中心打造成一個現代立體的江南水鄉城市綜合體。

  此外,由於8-1地塊地處百年外灘地帶,毗鄰老城隍廟,在設計風格和高度等方面都受到城市控規的制約。上海市規土局建管處一位副處長曾指出,證大的諸多設計方案與目前的法規有衝突。戴志康理想中特立獨行的意境方案經過多輪調整和上報。

  而隨著項目主導權易手,新的接盤者也將面臨貼合政府規劃的調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32

養老沉重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8-31/100431296_all.html

8月26日,清晨6點,瀋陽已有秋天的涼意。鐵西區勞動局正門向東到工人村勞動公園的北沿,整條街陸續站滿掛牌候工的工人們。

  他們大多四五十歲,是鐵西區破產工廠的下崗工人。王師傅即是其中一員。他今年57歲,曾經在瀋陽風機廠工作到2000年。手執「電工」的牌子,站到中午時分,他與近旁的工友沒有等來一位僱主。「年紀大了,用工的看不上。」

  瀋陽鐵西區,曾經的「中國最大、最密集的重工業和裝備製造業基地」。上世紀90年代後期捲起的國企改制大潮中,這裡有近70萬工人失去工作。

  當年下崗,王師傅領到1萬多元的「買斷工齡」費用,與「單位」便無瓜葛,不享受任何社保待遇。目前,運氣好時,他一個月能收入1000元;絕大多數時候,只有三四百元進賬。他還撿街邊的塑料瓶,五分錢一個,每月能賣100多元。

  王師傅不知道將來「幹不動了」怎麼辦。根據目前瀋陽市的政策,王師傅適用對「靈活就業人員」的規定,最低可按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的60%為繳費基數,以20%的費率為自己繳納養老保險。只要補繳滿15年的保險費,60歲後即可領取保險金。

  為了爭取王師傅參保,居委會代表社保機構找他遊說多次,無功而返。在瀋陽,2012年的最低保費是457.5元,王師傅繳不起。

  然而,對於遼寧整個企業職工養老保險體系而言,能不能讓類似王師傅這樣處境的人們參保繳費,已攸關體系的生死。

  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試點,退休職工的養老逐漸從企業完全負擔,過渡到社會統籌——即養老資金的收支、調劑在社會層面統一管理。

  至1997年,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成型,最終確立了社會統籌基金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部分積累制度」。其中的統籌基金是以年輕一代的繳費支付退休一代的待遇,個人賬戶則長期積累以備未來發放。

  設立個人賬戶,是中國養老保險體系用以應對老齡化浪潮的重要制度安排:以個人當前繳費,依靠資本市場的投資運作,實現保值增值;未來一一對應,補充繳費人的養老所需。在法律意義上,這筆資金也被視為個人財產。

  但事實上,儘管制度已經建立,各地政府為了確保當期統籌基金發放,普遍挪用個人賬戶,因此形成空賬。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2011年底發佈的《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截至2010年底,中國個人賬戶記賬額1.9萬億元,其中做實賬戶僅2039億 元,有1.7萬億元的缺口。官方數據則顯示,2011年底,中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結餘近2萬億元。但是,基金中有大量政府補貼,且資金多沉澱在少數發達省 份。若不計算財政投入,2010年有14個省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養老保險基金出現虧空。

  因此,中國當前基本養老保險體系的主體仍是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社會統籌,統收統支,現收現付。

  作為下崗問題嚴重、養老壓力最大的省份之一,遼寧2001年在全國首試「做小做實」個人賬戶,啟動全國基本養老保險體系在初創之後的最徹底也是最大規模改革。遼寧實踐曾被寄予厚望。

  在遼寧,養老保險至今已覆蓋1000多萬職工。但支付缺口始終存在。至2011年,當期缺口已擴大至156.4億元。雖然中央和地方財政紛紛上 調了補貼額度,但相對於缺口之所需仍嫌不足。試點十年,結果會是:一旦倣傚遼寧試點方案,全面做實個人賬戶,出現虧空的省份將更多。「2萬億」結餘,不過 是在個人賬戶空轉下的虛假繁榮。而現有的財稅、社保制度,是否足以消化遼寧實賬下的虧空,正在定義中國統賬結合模式的成敗。

   為了保障養老金發放,近年來遼寧社保部門把「擴面」(即增加繳費人數),作為增加基金收入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即激勵更多未參保人群加入職工養老保險,以增加繳費規模。

  擴面成績斐然,至2011年,基金收入連續四年高速增長,但擴面前景也漸膠著。保費隨社會平均工資持續增長,像王師傅這樣的靈活就業群體參保有心無力;與此同時,欠繳、斷保現象有所抬頭,頗呈普遍之勢。不少基層社保經辦人員告訴財新記者,他們認為 「擴面資源」已經枯竭。

  當期支付缺口壓迫之下,自2009年起,遼寧省開始再度挪用個人賬戶基金,用於保證當期的養老金發放。因為缺口並無彌合跡象,這筆資金是否及何時歸還個人賬戶,未有下文。

  十年前的個人賬戶改革,一度使遼寧被視為迄今養老保險體系最徹底改革的樣板。如今賬戶被挪用,儘管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官員口中還是「借 支」,歸為特例,但在學者看來,「做小做實」的遼寧個人賬戶,終究落得與其他未改革地區個人賬戶一樣被挪用的命運。這意味著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養老保 險模式已經破產。

  「形勢嚴峻,問題很多很大,我們一致得出結論,要給遼寧社保亮起黃色預警。」遼寧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趙文祥說。

  中國養老保險體系成立以來的最大最徹底改革試點,逆轉已成現實,留下什麼啟示?未來何去何從?

缺口難填

有人口紅利,遼寧養老金缺口仍一直難填,而2017年前後遼寧將正式進入老年社會

  根據《2011 年度遼寧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在不計算財政補貼的情況下,當期遼寧省基本養老金收入727.2億元,支出883.6億元,缺口高達156.4億元,位居全國之冠。

  此前的2009年和2010年,缺口分別達到120.1億元和171.7億元。2011年缺口同比有所下降,與當年社保經辦機構下大力氣擴面有關。但在保費負擔日趨沉重的情況下,學界、業界普遍認為遼寧省擴面無潛可挖。

  2011年12月下旬,遼寧就基本養老制度的可持續發展,召開了第一屆云集省內學者、官員的「高峰論壇」。趙文祥回憶,與會者對遼寧省基本養老 保險基金連年虧損發出了「黃色預警」。在他們看來,這是僅次於「紅色警報」的危險信號——上一次提出紅色預警是在1995年底,遼寧因下崗失業而頻發群體 性事件,社會危機一觸即發。

  事實上,遼寧省自1986年試點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社會統籌以來,全省的養老保險基金就一直處於虧損狀態。如今,虧損已經擴大到該省全部14 個地市。遼寧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下稱遼寧省人社廳)有關負責人坦言,少數曾有基金結餘的地市,到現在也都基本處於沒有當期結餘的狀況。

  針對此,遼寧官方數年來已先後啟動了多輪擴面行動,進而提高基金收入,以期彌合資金缺口。

  2008年,遼寧下發《關於鞏固和完善城鎮社會養老保險體系專項行動實施方案》,發動新一輪擴面行動。此次擴面的措施頗為嚴厲,省政府與各市政府簽訂責任狀,對參保信息進行普查,擴面徵繳任務完成情況與省裡對各市養老保險基金缺口補助資金和省級調劑金額度直接掛鉤。

   這場持續至今的擴面行動效果顯著。2005年,遼寧全省僅832.8萬職工參保,交費250.5億元;到2011年,參保人數擴張到1070.1萬人,幾 乎覆蓋了官方統計中的全部城鎮從業人員數,基金收入將近翻三番,達到歷史最高峰,攀升至727.2億元。上述負責人認為,遼寧已經實現了基本養老保險的 「應保盡保」。下一步擴面的重點,主要將是城鎮新增就業人員和流動就業人員。

  然而,支出的增長更快。領取待遇的人數,從2005年的360.8萬人增加到2011年的486.5萬人,支出額度也從287.7億元猛增至883.6億元。

  這樣的缺口令人擔憂。在1998年全國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體系之初,為了應對未來老齡化浪潮,中國的基本養老保險體系選擇了「統賬 結合」的制度框架。在遼寧,和全國大多數地方一樣,企業原則上按上月工資總額20%繳納保費,其中17%進入統籌基金,實行現收現付制,即用年輕一代的繳 費支付退休一代的養老金待遇;個人繳費則要求從工資額度的5%逐步提高到8%,連同企業繳納的3%,共計11%的費用進入個人賬戶,實行長期積累,以確保 未來支付。

  對於統籌基金部分,在人口老齡化、勞動人口與退休人數倒掛之時,確實可能出現缺口。也正因為此,中國的制度設計才選擇用個人賬戶降低統籌基金的支付壓力。

  當前,遼寧和全國一樣,尚處在人口紅利期。據遼寧省社科院學者王慧娟介紹,雖自20世紀70年代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遼寧省的人口出生率驟 降,但由於在計劃生育政策實施前出生的大批人口目前正處於勞動年齡階段,全省勞動年齡人口比重始終保持在60%以上,即在「人口紅利」期內。不過,這一紅 利將從本世紀20年代起逐漸減弱直至消失,遼寧將在2017年前後正式進入老年社會,即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達到14%及以上。

  養老基金一開始便收不抵支,並非中國當前養老保險制度設計的初衷。面對缺口,中央政府提供的補貼有限,兜底的壓力都集中在市級財政。2010 年,瀋陽市的基金缺口達到31.4億元,佔地方財政預算收入的6.75%;撫順市一向被視作資源枯竭型城市的代表,缺口更為嚴重,2011年12.3億元 的虧損佔到地方財政預算收入的15.14%。

  「一般發達國家若扣除社會保險稅,其公共財政對社保投入也就是20%左右。」瀋陽航空航天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學者劉海寧介紹,大多數發達國家對 社會保障的預算投入,較少涉及對養老保險的直接補貼,統計口徑多為教育、醫療、家庭津貼等方面的投入。而像撫順一級,僅養老保險一項的補虧就佔地方財政收 入的15%,「負擔相當沉重。」

  遼寧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趙文祥強調,隨著老齡化加劇,未來的補缺壓力更甚,「如不採取有效措施解決,地方財政將面臨崩潰的危機。」

「繳費不足」的宿命

根據世行研究,如果養老體系完全由當年繳費承擔,那麼企業和個人需要承擔的費率將達到工資總額的37%!

  被「提前」到來的缺口所困擾的,不僅僅是遼寧一省。若不計算財政補貼,根據《2011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在2010年一年,全國便有14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基本養老保險收不抵支,缺口總計達679億元。而其中又以遼寧的缺口為首。

  「歷史欠賬」——是政府管理者對於缺口而對公眾經常使用的解釋。

  這筆欠賬,首先來自於「老人」。在養老保險的政策用語中,上世紀90年代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由單位統包轉到社會保險模式之前已退休的職工,被 稱作「老人」。「老人」大多在計劃經濟時代為國企效力,遵循低工資、高福利的制度安排,未有其他養老準備。制度建立後,養老保險基金需要支付「老人」的退 休待遇。

  除了「老人」,還有大量的「中人」。所謂「中人」,是指在制度建立前參加工作,在制度建立後方才退休的職工。由於養老金待遇與繳費年限掛鉤,他 們在制度建立前的工齡將被「視同繳費年限」,並按照一定的公式,發放相應的「過渡性養老金」。同樣的,這筆「過渡性養老金」,也是由養老保險基金承擔。

  劉海寧推算,按1997年的最後一批「中人」工作至退休計算,對歷史債務的清償,最晚將持續到2040年左右。

  以制度建立較早的瀋陽市為例。瀋陽在1986年建立養老金統籌制度時,有120萬職工,也就是所謂的「老人」和「中人」。到2010年,這 120萬人中已有72萬人退休。從1986年到2009年末,為了支付對這部分「老人」「中人」的待遇,養老保險基金以及相應的補缺財政,累計投入了 536.2億元。如果養老保險基金不承擔這部分隱性債務,那麼到2010年底,瀋陽的養老保險基金本應該有550億元的結餘。

  在社會保險制度建立前,「老人」和「中人」的這些待遇,均由企業承擔。當待遇的支付責任從企業轉移到養老保險後,學界普遍認為,最初的「債主」——國有企業以及與其盈虧一體的政府財政,也應將相應的資金注入到養老保險的統籌基金中。

  為此,在上世紀90年代末,吳敬璉等多位經濟學家建議,應劃撥國有資產、發行債券等充盈養老保險基金,政府以此優先彌補歷史債務,以免拖累新機制的運轉。

  踟躕多年後,2001年6月13日,國務院終於發佈《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暫行管理辦法》作為回應,要求凡國家持股的企業,在向社會首次 發行或增發股票時,應按融資額的10%出售國有股,所得全部交付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用於填補歷史欠賬。但由於此後股市動盪,國有股減持行動飽受指責,最終 黯然退出。在停頓足足七年後,以國有股充實社保基金的方案才再次以轉持的方式啟動。

  最終,在制度建立之初,手頭拮据的中央政府選擇了以新制度來消弭舊賬。換句話說,即主要以年輕一代的繳費,支撐起對退休一代的支付。

  世界銀行的測算顯示,如果按照1997年以來執行的制度,沒有任何財政補貼,即養老體系的赤字完全由當年繳費承擔,那麼中國的企業和個人需要承擔的費率將達到工資總額的37%。

  顯然,中國的養老保險制度從一開始便「繳費不足」。經再三調整,1997年全國建立統一制度時,確立了28%的總費率。這一費率在國際上實屬高 標準——甚至高於智利(20%)等發展中國家。企業和個人早已叫苦不迭,且在遼寧不斷擴面、人口紅利尚存的情況下,退休老人的平均養老待遇至今不過 1662元——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不少學者擔憂,此時缺口猶如此,更何況老齡高峰到來之時?

  整個養老保險制度中,用於支付老人待遇的統籌基金明顯入不敷出。借統籌賬戶和個人賬戶並賬管理的便利,地方政府為了確保當期發放,普遍挪用個人 賬戶資金,由此形成個人賬戶空賬。到2010年底,基本養老社會保險個人賬戶累計記賬額已達19596億元,這部分資金實際在賬戶中的僅2039億元,這 意味著空賬額度已超過1.7萬億元。建立統賬結合養老保險制度的決策,以國務院1997年26號文件的形式在全國推廣,但至今並未真正執行。

  而在遼寧這樣重工業集中、退休工人數量龐大的省份,即便以28%的基金收入全額付諸當期支出,缺口仍存。

  除了正常退休的「老人」和「中人」,在國企改制的下崗高潮,遼寧還有大量提前退休人員,退休時平均年齡僅47歲。遼寧省人社廳有關負責人介紹, 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國企改制、減員增效、政策性破產後,由於當時的特殊政策,大量職工「提前退休」,進入到養老金的「池子」裡。據介紹,遼寧當前有相當 數量的提前退休人員在領取養老金待遇。他們普遍繳費年限較短,領取待遇時間卻超長,加劇了養老金的支付壓力。

  不少當地人還清晰記得,2000年前後因為養老金的拖欠、扣發,遼寧不少老工人拉著橫幅上街,一時間群體性事件頻發。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2001年,國務院確定將遼寧作為全國第一個基本養老保險改革省份,開啟了做小做實個人賬戶的試點,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自 拿出財政補貼向「缺血」的統籌基金注資,停止對個人賬戶的挪用,將其做成實賬。鑑於財政補貼吃緊,做實賬戶一律比當初按工資11%比例繳費的規模更小,遼 寧將個人賬戶規模首先縮為8%。

  按照試點方案,自做實之日起,遼寧省的個人賬戶與統籌基金將徹底分開管理。個人賬戶強調賬人對應,並與基金總數嚴格對應;統籌基金則不得再借支個人賬戶用於當期發放。但是如此一來,統籌基金的當期支付壓力立即顯現,財政補貼壓力更甚於前。

「借支」個人賬戶

地方政府可借支的個人賬戶比例為三個點,即每年做實額度的總計八個點中取三個點

  對於遼寧做實個人賬戶後、統籌基金出現的缺口,當時政策確定以「確保發放」為紅線,由中央、地方財政給予補貼。

  其中,中央的補貼額,是按照改革前一年的繳費參數定額補貼。從2001年開始,為每年14.4億元。這一資金的持續注入,一度讓地方財政壓力大為緩解。

  但形勢很快發生變化。中央是固定補貼額,統籌基金的缺口卻不斷膨脹。

  從2006年到2011年,遼寧的退休人員數量猛增100萬。儘管遼寧省的參保人數也在迅速增加,但退休人員的增幅仍然略高。王慧娟介紹,在上 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鼓勵「英雄母親」時,遼寧20年間人口增長1200萬,人口出生率最高時達到44.5%。也正是這部分人造就的人口紅利,支撐起遼寧多年 來經濟的快速發展。目前,這部分人正陸續退休,離開工作崗位,開始領取待遇。遼寧省人社廳有關負責人分析,退休人員數量的迅速增長,對養老金的支付形成巨 大壓力。

  與此同時,由於「老人」「中人」在職時工資普遍不高,退休後的養老金待遇也明顯偏低,與機關事業單位相比尤為如此。原遼寧省人大代表馮有為舉 例,同樣是上個世紀50年代的大學畢業生,按同樣的工齡分別從工廠和事業單位退休,前者的退休工資不過1800元,而後者普遍可以達到3800元。針對 此,從2004年至今,中國政府已經連續八年承諾提高各地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待遇水平,每次調整幅度均在10%左右。儘管針對待遇調整,中央向地方提供了 一定的財政補貼,但最主要的壓力仍然落在養老保險基金上。

  地方財政要補足的、與養老相關的漏洞不僅是簡單的收支差額。還有大量的困難企業欠費,事實上最後也轉化成財政負擔。例如在撫順市,到2010年 末,有24.8萬集體職工和退休人員,因企業長期停產,有的集體企業實際斷繳15年以上。到2011年9月,僅撫順礦務局所屬集體企業,累計欠繳保費就達 到10.2億元,涉及3.6萬人。

  據瞭解,不少地方針對破產企業的欠費,按破產前的上級主管單位和地方財政各支付一半來處理;一些地區為了確保退休職工能如期領取待遇,最終由地方財政出面化解債務。

  為了確保當期發放,地方政府苦不堪言。例如在2008年經濟危機時,地方財政遭到重創的撫順市,自認已「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投入近 7000萬元以應對缺口。而在當年,撫順市的統籌基金收入13億元,個人賬戶徵收4.2億元。上級財政補助11.1億元,地方財政補助6800萬元。將做 實的個人賬戶全額上繳省級後,當年的收入與29.5億元的支出相抵,還有4.7億元的缺口。為解決這個缺口,地方政府串借其他基金,向銀行貸款。撫順市社 保局副局長楊家倫撰文痛陳,單純依靠地方財政,在今後的幾年中每年再增加近4億元的補助來彌補缺口「顯然是不現實的」。

  迫於壓力,遼寧人社廳一次又一次向中央申請加大補貼支持力度。2009年,中央政府終於同意提高對遼寧做實個人賬戶「補缺口」的補貼額度,從每年14.4億元增加到16.3億元。同年國務院也批准了遼寧省再次借支個人賬戶。

  到2009年,遼寧做實的個人賬戶資金量達到500億元左右。按照規定,這筆資金除了存銀行、買國債,沒有其他保值增值渠道。遼寧省曾一度尋求利率較高的協議存款,但絕大多數時候,資金都被存放於當地銀行,難敵通脹壓力。

  一方面是統籌基金大幅缺口,一方面是個人賬戶沉澱貶值。遼寧基本養老保險的此種運營狀態,被中國社科院學者鄭秉文形容為「枕著面包挨餓」。

  對於遼寧的借支,人社部副部長胡曉義多次對媒體作出解釋:「這種政策是經國務院特許的,不會向其他地區擴展。」他表示,遼寧的做法是根據其實際情況,經國務院同意採取的特殊政策,目的是「確保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借支的資金,要「按每年度個人賬戶運營收益率計息」。

  到現在,此種「借支」仍在繼續。據瞭解,地方政府可借支的個人賬戶比例為三個點。即每年做實額度的八個點中取三,剩餘五個點仍按規定保管。每年 地方政府徵收的個人賬戶資金仍需全額繳至省級,省級政府部門再根據地方養老保險基金的收支情況和財政補貼情況,審批地方政府的借支請求。各地獲得資金不 一,但上限不得超過三個點。

  「借支」個人賬戶的款項何時歸還,下一步制度是否面臨調整,目前有關決策者仍無定論。在一些學者眼中,遼寧的這一「借支」,意味著統賬結合的制度模式在中國的破產。

最後的買單者

作為國家戰略儲備基金,全國社保基金截至2011年的自有資金規模為7727億元,甚至遠低於個人賬戶空賬數字

  在遼寧之後,全國還有12個省市開展了做實個人賬戶的試點,但模式與遼寧有所不同。

  簡單而言,其他省市的個人賬戶規模更小,僅按繳費3%-5%規模做實。注入資金仍先填補當期統籌賬戶的發放缺口,而後再用政府財政資金補貼,形成一個與空轉的個人賬戶遙相對應的「儲備基金」。

  這種模式被稱為「補賬戶」。相較遼寧的「補缺口」,前者執行層面的優勢顯而易見。當期發放的缺口被掩蓋,財政投入壓力明顯要小。不過,「補賬 戶」模式在最初幾年也頻頻受到學界批評,認為扭曲了制度設計的本意,將個人賬戶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一個賬實不符的名義賬戶,難以應付未來的支付所需。

  即便如此,做實目標也難完全達成。在2010年養老基金虧損的14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有七個省市同時屬於通過「補賬戶」來做實個人賬戶 的試點省份。換句話說,在這些省份,即便先用個人賬戶填補統籌基金,仍有缺口。財政既要補當期支出缺口,又要補賬戶,苦不堪言。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 廳有關負責人即坦言,依靠財政「補」個人賬戶的比例遠未達到預計的3%。

  2009年以後,國家未再新批做實個人賬戶的試點省份。隨著遼寧個人賬戶被「借支」,做實個人賬戶的工作事實上已陷入膠著。

  根據世界銀行測算,做實個人賬戶後,未來50年內財政補助增長速度平穩,且佔GDP比重逐年下降,由0.5%降低到0.22%左右;若按空賬運行,則財政補助將從2034年開始驟然增加,財政負擔更加沉重,未來支付風險難以控制。

  不少學者認為,當前遼寧大規模的擴面,進入保障制度的人越多,也就預示著未來的支付壓力越大。個人賬戶空轉運行的情況下,未來養老風險潛伏,現在繳費負擔沉重。

  北京大學財政學系副教授蔣云贇指出,由於政府沒有辦法拿出足夠的錢去補償隱性債務,而讓企業基本養老保險的參保者承擔過多責任——既要給自己積 累,又要支付已經退休人退休金。這套沒有實現代際平衡的養老保險體系雖然可以減輕財政負擔,但卻是以加重現在參保人員負擔為代價的,這也影響了企業人員參 與基本養老保險的積極性。

  自統賬結合的職工養老保險制度建立至今,14年過去了,遼寧為了彌補日漸擴大的缺口,多種補償方法紛紛用盡。曾經為擴大基金池子立下汗馬功勞的 「擴面」如今日益艱難。在年年擴面的指標壓力下,社區的工作人員開展各種宣傳攻勢,從擺展台、發傳單,到入戶遊說,但還是明顯感覺到,居民對養老保險的參 保熱情明顯不如醫療保險。「還是在於養老保險太貴。」 一位社區的工作人員說。事實上,瀋陽方面曾有一份未對外公開的調研數據——41%的當地居民自認為買不起養老保險。

  2006年,中央政策將靈活就業人員的繳費費率從18%上調至20%。其後儘管費率未漲,繳費基數卻不斷上揚。2006年,瀋陽市靈活就業人員 的全額繳費基數是1658元;而到2012年,已經隨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漲至3813元。儘管瀋陽已對全國政策作出變通,允許靈活就業者最低按繳費基數的 60%繳納,但仍有大量下崗生活困難者無力參保。

  「在連續擴面的情況下,還有這麼多人沒有保險,那麼未來必然會面臨老無所養的問題。」趙文祥指出。

  畸高的費率也讓企業苦不堪言。瀋陽市個體私營企業協會工作人員介紹,當前一些員工流動過大的行業,如餐飲行業,確實仍有不少工人不簽勞動合同、 沒有社會保險。但近年來稅收強制徵繳力度加大,加之新生代工人權利意識增強,私營企業普遍都為員工繳納社保。不過,在今年經濟形勢明顯惡化,人工、原材料 成本連續上漲的情況下,企業利潤大幅度壓縮,社保負擔明顯過重。

  面對此,不少企業在為員工繳足15年保險後,開始想各種辦法停繳、斷保。根據相關政策,參保人只要繳費年限累計滿15年,退休時即可享受待遇。 無論是企業,還是靈活就業人員,均選擇以15年為限繳費。瀋陽方面的測算數據顯示,2009年瀋陽市有近30萬人選擇暫不參保或中斷繳費。例如其中靈活就 業的大學生,瞭解到繳費15年就可享受待遇,都認為年輕時不必著急參保。2009年6000名有瀋陽戶籍的靈活就業畢業生中,參加養老保險者寥寥無幾。

  斷保意味著繳費不足,這直接威脅到現收現付制度的可持續性。蔣云贇一度呼籲盡快做實個人賬戶,並通過提高養老基金保值率來激勵單位和個人參加養 老保險改革,緩和基本養老保險的代際不平衡狀況。但現在,她開始質疑做實個人賬戶的可行性。在她看來,現在並沒有這麼大的資本市場能夠吸納個人賬戶中的大 量資金,尤其是在1997年以後,資本市場已經經過了兩次大的動盪,能否平穩實現保值增值存疑。

改革決心

在人口紅利窗口關閉前,是中國養老保險制度彌合舊賬、整合體系的最後機會

  在不少學者看來,是否繼續做實個人賬戶,無非是遠憂與近慮的平衡。維持現收現付,意味著老齡高峰真正到來時的支付風險;做實個人賬戶,則意味著當期財政更大力度的投入。而目前,人們尚未看到政府決心。

  公眾對個人賬戶空賬的憂慮,人社部也頻頻回應,表示全國層面當期發放不僅無缺口,還有高達2萬億元基金結餘;同時要應對未來支付風險,政府也以社會保障基金等制度做好充足準備。

  全國社保基金成立於2000年9月。其成立初衷,是作為國家戰略儲備基金,達到一定規模後,憑自身運營收入,逐年填補未來養老金支付缺口。根據政策,全國社保基金的資金來源應包括中央財政預算撥款、國有股減持或轉持所獲資金和股票、投資收益以及股權資產等。

  截至2011年度,全國社保基金自有資金規模為7727億元。而鄭秉文近日對財新記者透露,據有關測算,1.7萬億元的個人賬戶空賬數據又有刷新。截至2011年,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空賬已經超過2.2萬億元,較2010年的1.7萬億規模增加約5000億元。

  「中國社保基金的缺口不是一個社保基金理事會就能解決的。社保基金理事會管理的資產規模,與全國養老基金的隱性債務規模相比可謂杯水車薪。」上海社科院副院長左學金表示。

  不少學者認為,包括遼寧在內,諸省所面臨的基本養老保險的缺口問題,並不是「錢」的問題。由於全國層面仍存的人口紅利,從制度積累的基金總量 上,個人賬戶的缺口並非不能彌補。即便以國資償還歷史舊賬的計劃不能迅速實現,絕對優勢的勞動人口繳費餘額亦能緩解眼前的燃眉之急。

  但這筆錢也是遠水解不了近渴。中國的基本養老保險統籌層次普遍較低。儘管各省市均宣稱實現了制度上的「省級統籌」,但包括遼寧在內,資金事實上 仍在地市一級管理,更多的是一個制度統一、省級提取調劑資金的概念。鄭秉文認為,低統籌層次弊病重重。中國養老保險基金確實還有超過2萬億元的結餘,但都 沉澱在少數發達省份。碎片化的制度加劇了養老保險體系內部的利益分化,這些省份的結餘沒法轉移給遼寧這樣的虧損省市,缺口只能由財政轉移支付。而財政補貼 資金也必須隨著做實賬戶規模的擴大、退休人數的增加而不斷擴大。由此帶來的,是基金結餘在少數富裕省份的絕對增長。在缺乏好的投資體制的情況下,基金的絕 對增長,便意味著絕對貶值。

  也有觀點認為,打破利益割據並非沒有可能,同時在制度上也並非沒有出路——多位接受採訪的學者均談到,建立全國統籌的「基本國民年金」其實具有 可行性。大幅度降低繳費費率及養老金替代率,在充分擴面的基礎上向全體國民提供低標準但均等的養老保障;在此基礎上建立多層次的補充保險,包括讓帶有強制 儲蓄意味的個人賬戶充分市場化運營,建立普遍性的職業年金,充分發展商業保險。

  這樣的方案,需要對現行制度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關鍵在於能否拿出統合制度的魄力和決心。

  隨著人口紅利逐漸消弭,真正的挑戰才拉開序幕。學界有所共識的是,在人口紅利窗口關閉前,是中國養老保險制度彌合舊賬、整合體系的最後機會。構 建一個可持續的養老保險體系,乃是從人口政策到央地財政的博弈,牽一髮動全身的改革。而以遼寧為代表的中國統賬結合的養老保險模式,已經走到必改不可的關 口。

中國企業職工養老保險改革大事記

▲企業退休費由單位負責轉向社會統籌

  1986年7月,國務院發佈《國營企業實行勞動合同制暫行規定》,提出國家對勞動合同制工人的退休養老保險實行社會統籌,所需資金來源於企業和勞動合同制工人共同繳納的費用。

  1991年6月,國務院發佈《關於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退休費社會統籌正式在全國推廣。

▲現收現付制轉向部分積累制

  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作出企業養老保險體系建立統籌賬戶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部分積累制」的重大決定。

  1995年3月,國務院發佈《關於深化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通知》,這是第一次以國務院文件的形式,要求各地建立個人賬戶,逐步提高個人繳費比例。

  1997年7月國務院頒佈《關於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26號文),統一了各地「統賬結合」的實施方案,規定了統一的繳費比例和管理辦法。成為正式確立中國養老保障制度框架的綱領性文件,延續至今。

▲個人賬戶從空賬轉向做實

  2000年7月國務院發佈《關於完善城鎮社會保險體系的試點方案》(42號文),規定個人賬戶基金不再用於支付當期養老金,而是採取積累制,存入銀行或購買國債,以實現保價增值

  2001年7月,國務院決定在遼寧省開始做實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的試點。

▲擴大養老保險參保面

  2001年12月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頒佈《關於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政策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參加養老保險的城鎮個體工商戶等自謀職業者以及採取各種靈活方式就業的人員按照省級政府規定的繳費基數和比例參保。

▲擴大做小做實個人賬戶試點

  2004年做實個人賬戶由試點範圍到整個東北三省(遼寧、吉林、黑龍江)。

  2006年9月,做實個人賬戶試點範圍擴大到天津、山西、上海、山東、河南、湖北、湖南、新疆等8個省、市、自治區。到2009年末全國有13個省區市開展了試點,至2012年初,全國做實的個人賬戶資金達到2700多億元。

▲部分個人賬戶基金交理事會運營

  2006年12月,黑龍江、吉林、天津、山東、湖南、湖北、山西、山東、新疆等九個省(區、市)與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簽約,將做實個人賬戶中央補充部分的資金交其運營管理。

▲養老保險關係可異地轉移

  2009年12月人社部出台《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係轉移接續暫行辦法》,允許養老保險跨省接續。該《辦法》於2010年1月起實行。

▲社會保險立法

  2010年10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社會保險法》,明確了國家財政有為社會保險提供資金支持的責任。

  本刊見習記者王箐豐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933

賴弦五接受專訪:「有些說法太沉重了!」4G開戰前 為何台灣大留不住他?

2014-01-13  TWM
 
 

 

近期台灣電信業頻傳人事大地震,先是台積電固態照明及太陽能公司前董事長蔡力行轉戰中華電信董事長,接著台灣大哥大(以下簡稱台灣大)總經理賴弦五也確定辭職,由凱擘董事長鄭俊卿接任。

賴弦五請辭消息一出,立即震撼電信業,但對這樣的結果,業內人士其實不意外。一來是台灣大在4G標案成績不甚理想,連內部都傳出台灣大副董事長蔡明忠不太滿意;二來業界盛傳,在4G競標後,各家需才孔急,挖角動作頻頻。

但知情人士不諱言,讓賴弦五寧可選在如日中天之時離去,關鍵的導火線,恐怕是三個月前的一樁人事案。

去年十月,台灣大董事會決議結束長達三年的雙總經理制,改回單一總經理制,由賴弦五出任執行長,但在這起人事案背後,原任富邦金控執行副總的陳邦仁,也重回台灣大,出任執行董事,直接對台灣大董事長蔡明興與蔡明忠報告。

鐵血陳邦仁遇上強勢賴弦五蜜月期三個月玩完!

「原本Cliff(賴弦五的英文名)直接向大董、二董報告,現在中間卻多了一個人,當然不是滋味。」知情人士透露。

就在確定辭職後的隔天,賴弦五打破沉默,首度接受《今周刊》電訪,對於外界傳言他與陳邦仁處不來,他說:「這樣講,就太沉重了。」賴弦五直言,他與陳邦仁認識超過十年,在台灣大工作十四年裡,也跟多位主管共事過,業務範圍也從固網、有線電視、到電信,「能做到這位置(總經理),很重要的特質應該就是能夠跟不同人一起合作吧。」認識陳邦仁多年的人都知道,陳邦仁與蔡明忠的交情匪淺,「他們的私交,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好。」知情人士一連用了四個「非常」,就為凸顯出蔡明忠對陳邦仁的信任。

在雙總經理制的階段,原本賴弦五主要負責營運層面,改回單一總經理制後,權力卻未隨著制度改變而更加集中,「財務、採購、人資等關鍵業務,都是歸給陳邦仁管,說穿了,陳邦仁才是台灣大的執行長。」知情人士話說得明白,也點出了台灣大的權力分配問題。

陳邦仁的管理風格向來以嚴厲出名,前些年他在富邦金控的成績顯著,治軍嚴明絕對是關鍵,因此,業界便有一說,當鐵血陳邦仁遇上作風同樣強悍的賴弦五,蜜月期三個月一到,處不來的兩人只能拆夥。

其實,陳邦仁與賴弦五都曾出任台灣大商務長,○七年陳邦仁辭台灣大商務長後,便由賴弦五接手。儘管兩人都是富邦集團內的大將,卻鮮少共事,尤其陳邦仁辭任商務長一職後,後來活躍領域主要在富邦金控與證券,只有○九年短暫以台固代表身分出任台灣大董事,後來便未再涉入台灣大。

最年輕卻最敢拚

天天抱百份公文回家批

早從張孝威於○三年接任台灣大執行長後,就培養出一批新的中堅部隊,不論是賴弦五、台灣大前行政總經理許婉美、鄭俊卿,或是台灣大前台固總經理、現任威寶總經理周鍾麒,都是近年替台灣大打下大片江山的重要將領。

一○年,張孝威決定交出台灣大執行長大位,在這批中堅主管中,最年輕的賴弦五成了浮上枱面的新星;有別於許婉美的財務專長,賴弦五以技術背景出身,成了蔡明忠、蔡明興青睞的接棒人選。

「若說張孝威是將(前台灣大副董事長)李大程留下的爛攤子重整,重新調體質;賴弦五的任務就是『中興』台灣大。」一位前台灣大主管說。

站在張孝威所建立的基礎上,技術出身的賴弦五很懂得發揮台灣大的優勢,除了將台灣大自有品牌手機在台拿下五%市占外,還將直營門市從七十一家擴張到四百五十家。

賴弦五是出了名的工作狂,「幾乎六親不認,開會到晚上八、九點是常有的事,工作完還會叫司機把兩、三百份公文搬上車,因為他要把公文帶回家批。」與賴弦五共事過的人都知道,他的工作熱情超乎他人。

據了解,賴弦五膝下無子,讓他將生活重心全集中在工作上,對此,賴弦五深深嘆了口氣:「一般人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對我而言,工作就是生活的全部。」「每天他的桌上都會有一大疊小字條,上面寫滿老闆交辦的事。」賴弦五對工作的投入,是外界有目共睹。

工作衝勁十足的賴弦五,個性也很強勢,早在○六年出任富洋媒體執行長時,他負責的工作就是要將地方的權力收回來,「做MSO(有線電視多系統經營者)不中央集權,真的沒辦法做。」業內人士說,賴弦五也因為個性強勢,較容易與區域總經理有衝突。

後來整合工作就落到鄭俊卿手上,由他完成猶如一盤散沙的系統業者整合。

鄭俊卿接手

完成蔡明忠數位匯流大夢

鄭俊卿曾在《今周刊》專訪中提及,「我的家計用戶事業群雖然規模最小,但績效每年第一。」當時台灣大的三大事業群就分掌在賴弦五、鄭俊卿與周鍾麒手上,在周鍾麒、賴弦五都求去後,許婉美也已調派富邦金總經理,蔡家兄弟會找鄭俊卿接任,自然不意外。

尤其台灣大在4G競標落後,鄭俊卿接手後,若能將凱擘一百二十萬用戶整併入台灣大,才能把富邦集團數位匯流的整合效益發揮到最大。

這次4G競標結束,台灣大競標結果不甚理想,短短三個月時間,賴弦五就請辭,讓外界有了不少聯想,但業內人士解讀,「應是已經有了更好的落腳處。」至於花落誰家,最快兩個月應該就會有新動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339

阿里巴巴將在紐交所掛牌:沉重打擊納斯達克?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3493
     北京時間6月27日凌晨 i黑馬接到 消息,阿里巴巴(滾動資訊)集團週四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了IPO(首次公開招股)招股書增補文件。文件顯示,阿里巴巴集團計劃在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掛牌,股票交易代碼為「BABA」。
  
  今年5月6日,阿里巴巴向SEC提交招股書,啟動赴美上市進程。華爾街分析師預測,阿里巴巴集團的籌資額將在150億美元到200億美元之間。據福克斯商業新聞網報導,在阿里提交招股書後,納斯達克(4379.05, -0.71, -0.02%)CEO鮑勃·格雷菲爾德和紐交所CEO鄧肯·尼德奧爾(Duncan Niederauer)均曾在5月末與阿里巴巴高管會面,希望在最後關頭吸引阿里巴巴在他們的交易所掛牌。
  
  BBC網站評論稱,阿里巴巴將上市地點選在紐交所,對納斯達克來說是沉重的打擊。納斯達克CFO Lee Shavel在今年5月底接受彭博電視採訪時表示,納斯達克將盡全力吸引阿里巴巴來IPO,這有望成為美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IPO之一。
  
  阿里巴巴的承銷商曾經建議包括馬云在內的阿里巴巴管理層選擇紐交所,原因是納斯達克在多筆科技公司IPO交易中表現不佳。但納斯達克高管對此予以反擊,對該公司的管理層稱,如果阿里巴巴在紐交所上市,中國投資者將無法購買該公司的股票。但如果在納斯達克上市,投資者便可通過購買國泰納斯達克100指數ETF的方式投資阿里巴巴。
  
  2012年,Facebook(67.13, -0.31, -0.46%)的首日交易由於納斯達克的軟件故障被推遲,而且有些投資者最後收到的股票超過自己打算購買的數量。納斯達克因此被美國證券和交易委員會罰款1000萬美元。之後,納斯達克去年在Twitter(41.44, 1.98, 5.02%)上市交易的競爭中輸給了紐交所。今年,納斯達克則贏得了兩大中國公司IPO:微博(20.47, 0.13, 0.64%)和京東(28.3, 1.23, 4.54%)。
  
  一位紐交所發言人稱表示,阿里巴巴上市地點的確定,經過全面而周密的選擇過程。紐交所非常歡迎阿里巴巴在該交易所上市。
  
  據阿里巴巴集團此前提交的招股書顯示,該集團計劃通過此次交易籌集10億美元資金。華爾街分析師當時指出,阿里巴巴集團IPO招股書中的籌資金額只是名義上的數字,一旦開始定價則肯定將會提高。分析師預測,該集團的籌資額將在150億美元到200億美元之間。
  
  招股書還披露了阿里巴巴集團的持股狀況:日本軟銀集團持股797,742,980股,佔比34.4%;雅虎(33.66, 0.41, 1.23%)持股523,565,416股,佔比22.6%;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持有206,100,673股,佔比8.9%;阿里巴巴聯合創始人蔡崇信持有83,499,896股,佔比3.6%。
  
  另外,最新的財務數據顯示,阿里巴巴集團2014財年總收入525.0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2.1%,利潤234.0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70.6%;平台上完成的商品成交總額達到了約1.68萬億元人民幣,相比2013財年提升了55.8%;活躍買家人數達到了2.55億,僅2014年第一季度就增加了2300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994

聽完天地俠影的庭審回來,心情真的很沉重 路上搜尋

http://xueqiu.com/1044111257/30712281
聽完天地俠影的庭審回來,心情真的很沉重,我一直以為自己還算是堅強的人,但今天當庭審休息時看到俠影那雙略顯纖細的手,那雙敲擊出一篇篇無不閃爍著智慧光芒的激昂文字的手,那本該在自 由天空下揮舞的手被一副冰冷的手銬束縛著的時候,那本該踏在自 由土地上的雙腳被沉重的鐐銬鎖住時,還有俠影父母雙親頭上的蒼蒼白髮時,本想說的一些安慰和支持的話卻無法說出!因為我的眼淚一直在流無法言語,只能雙手握著叔叔阿姨的手來表達我的情感,二老真的是很堅強的,他們反過來安慰我要堅強,相信好人有好報。
  說回正題,今天的庭審從上午11.30分一直持續到晚上的9.30分左右,中間只兩次短暫休息了兩次,分別十分鐘和五分鐘。俠影的身體還行(因為我之前沒見過他無從比較)但精神狀態很好,在庭審答辯中思維敏捷,條理清楚,記憶力超群!俠影的口才很好對著廣匯的訴訟代理人和公訴人的問題對答如流,真有種舌戰群儒的感覺(當然對方這幾個人不配群儒這個稱號)
  控方指控俠影損害了廣匯的商業信譽,構成損害商業信譽罪,俠影及其辯護律師做了無罪辯護並指出控方並未給出廣匯商業信譽受損的直接證據。
  詳細內容我就不多說了只說一點主要的控方舉出了俠影的三篇博文及一條微博評論作為罪證,雙方今天基本就是圍繞著這幾點展開辯論;俠影及其律師對這些指正都進行了反駁。最後控方提請法院判處被告一年有期徒刑並處罰金;俠影堅持自己無罪!俠影的最後陳述很感人,他說「相信法律會還我一個公正,法院會公正判決等云云,如果法院最後認定罪名成立判我一年徒刑請法官不要判我緩期,因為我已經被羈押近十個月了,大不了再兩個月就出去了;如果判了緩刑就要好久都不能出國,我的孩子都在國外需要我的照顧」   今天沒有宣判。
下面我個人僅就此案來說說我的看法,首先憲法規定了公民有言論自由的權利,俠影對廣匯的諸多質疑只是其依據公開的數據進行的合理推理和分析 ,據此得出的結論他完全有自由表達的權利。而上市公司有義務對投資者的質疑或市場上的傳言進行解釋和澄清;如果因為俠影的懷疑影響了廣匯的商譽那也是廣匯自己的工作不到位(財務報表存在瑕疵,沒有及時向廣大投資者解釋或公告造成的)而不應該怪罪俠影。天地俠影的質疑是合情合理的,廣匯的所謂商業信譽受到損害是其自身造成的何況還並沒有直接的證據證明其受損害的程度和結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359

中國經濟烏雲密布 穩增長壓力沈重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941

Black-cloud-on-the-horizon

中國經濟依然在放緩,穩增長壓力沈重。

受到APEC限產及需求下行拖累,中國工業增加值回落到近六年次低水平。基建的高投資無法抵消制造業和房地產投資的疲軟,固定資產投資降至13年低位。

機構紛紛預期,央行今年可能會降準或大規模投放流動性。在政府將“保持經濟穩定增長”列為明年經濟工作首要任務後,未來宏觀政策有望進一步放松。

APEC限產、需求疲弱拖累工業數據

11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回落至7.2%,低於一致預期7.5%和上月的7.7%,這是2009年以來第二差的月份,僅好於8月的低位6.9%。

這一“略有些令人失望”的數據反應了工業部門的疲弱,包括民生、招商、申萬在內的眾多機構都認為,11月的APEC會議要求北京周邊六省市限產對此造成了影響。

“電力熱力生產供應、黑色金屬冶煉壓延、專用設備及通用設備制造等行業拖累較大,部分反映了APEC會議的擾動。” 宏源宏觀認為。

但即便剔除APEC的影響,經濟本身存在的下行壓力也不容樂觀。

國信宏觀提到,外需收縮和國企不振是拉低11月工業增加值增速的兩個主要原因。

11月工業出口交貨值同比大幅下滑4.4個百分點至3.9%,出口對工業企業生產的拉動明顯減弱;而國有及國有企業工業增加值在11月的累計同比下滑2.7個百分點至2.8%,一方面反映出穩增長效應的減弱,另一方面也受到同期APEC停產因素的影響。

此前公布的11月PPI數據為連續33個月下降,CPI也在走低,中國經濟籠罩著通縮陰霾。

投資分化

1-11月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小幅下滑至15.8%,增速連續5個月下滑,創下近13年來新低。房地產和制造業投資的低迷是主要影響因素。

一方面,由於庫存高企,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繼續回落0.5個百分點至11.9%,另一方面產能過剩的制造業投資在低位徘徊。投資仍然依靠基建支撐,水利、鐵路運輸等行業維持較高增速。只是基建的拉動尚無法抵消前兩者的影響。

首創證券研究所副所長王劍輝認為,投資領域的放緩有主動的結果,也有被動的拖累。

由於各種環保要求,壓縮過剩產能的領域還是在被繼續抑制,大宗商品價格下跌也使得采礦業投資出現回落,這都是主動性調整的結果。被動的主要受到周期性的影響,比如制造業整體增速沒有顯著增長,運輸等投資都在回落,這些領域的回落是被動性的回落。

房地產銷售和零售數據成亮點

在固定投資中,房地產投資增速雖然走低,但其中也隱含一些積極信號。當月房地產銷售回暖,單月銷售面積和銷售額均創今年來新高。

此外,國信宏觀提到,房地產資金來源上國內貸款同比小幅下滑,但個人按揭貸款同比回升,盡管銀行仍然惜貸,但按揭需求已逐部回暖。未來庫存的逐步消化,房地產銷售回暖對於投資的帶動有望增強。

在零售銷售方面,11月社會消費品零售同比結束了此前連續五月的放緩勢頭

國信認為,結構調整在刺激居民消費方面初顯成效。尤其是與地產相關的消費品增速明顯反彈,反映出當前房地產銷售的回暖對於下遊消費的提振。四季度消費增長對於GDP增速的拉動也有望進一步提升。

政策有望進一步放松

三大宏觀數據顯示,中國經濟下行趨勢顯著,未來的穩增長壓力較大。

投資尤其基建投資或將繼續發揮穩增長的關鍵作用。申銀萬國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提到,“有力度”的財政政策意味著除了減稅之外還需要增支,預計赤字率將提升到2.5%甚至更高。

此外,貨幣政策有望進一步放松。

民生宏觀提到,過去是無基建、不複蘇,現在是有基建也不一定複蘇。房地產庫存去化壓力山大,投資短期未見底,制造業深陷產能過剩泥潭,外需穩而不強抑制了出口的空間。經濟下行和通縮壓力下企業的實際利率上升,出於存量金融風險防範的考慮,應加大貨幣寬松力度。

多位分析師也呼籲央行降準或投放流動性。興業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王涵稱,年底去庫存和資金面的壓力比較大,信用創造也比較慢,兩者間會有一個青黃不接的過程。之前傳說央行擴大合意貸款規模雖然是對經濟的刺激,但銀行負債成本高,因此央行如果不降準或者在公開市場大規模投放流動性,刺激作用還是有限。

昨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明年經濟工作的五大任務,其中第一項就是努力保持經濟穩定增長。會議重申要繼續實施積極財政和穩健貨幣政策,並稱積極財政政策要有力度,貨幣政策要更加註重松緊適度。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439

沈重的壓力 易明的生活點滴

來源: http://eming620.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1163045

  面對著近期幾乎天天在下跌的中國手遊(8081),天天承受著沈重的身心壓力,精神開始有點要崩潰的感覺,卻仍然要裝作若無其事,內心痛苦難堪。

  雖然已經決心,候機中國蝕,奈何重,虧損鉅,無法當機立斷結果深,

  要是當初朋友買,問題大,偏偏信心朋友了,以致今天創,買入股份控制風險,只是限定資金平,沒有胡亂註,所以今天面對只是當初投入資金風險而已

  雖然中國差價,奈何減輕失,除非股價升,否則仍然遙遙無期,朋友持有控制之下難以依法差價,難,守,算。

  唯一控制貨,可惜因為難以隨時差價,對策。

  雖然任何股價可能長期下跌,反彈時候,只是,處於下跌捱,內心受。適當時機註,然後走,時間,然而,至今平,膽量信心何況什麼時候適當時機價位

  守,機會有,只是需要時間也許而已

  今天中國突然股,然而,果真情況,也許反而機會,因為可以股價進一步註,成本低,反彈生,只是,出現估計情況,多少信心恐怕屆時

  目前唯一的,靜觀其變而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881

被斥「罪人」 曾俊華﹕非常沉重

1 : GS(14)@2013-07-19 01:01:33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30718/news/ec_gcc1.htm




【明報專訊】特首梁振英支持者、恒隆集團恒隆地產董事長陳啟宗前日批評財政司長曾俊華「唔想使錢」,是「大罪人」。曾俊華回應表示,自己是要審慎理財,對於陳的批評表示「非常之沉重」。梁振英及曾俊華也刻意澄清,指大家合作無間,否認不和。

陳啟宗前日在一論壇上點名批評曾俊華理財時沒有「應使則使」。曾俊華昨下午在廣州南沙回應說,對此感到非常之沉重,但歡迎市民對他鞭策及提意見。他又說,自己在任6年,政府開支增長八成,指理財是「應使則使」及「審慎理財」。

梁曾否認不咬弦

梁振英及曾俊華昨日均公開否認二人不咬弦。對於支持者批評曾俊華,梁振英重申,與曾俊華「在理念和實質工作上是一致,亦合作得非常好。」曾俊華則說,「(與梁振英)日日都見到,怎會不和呢?」

工業界議員林大輝認為,特區政府現時正處於多事之秋,陳啟宗此時批評曾俊華是「罪人」,屬惡意批評、未審先判,認為陳不應影響官員的信心、士氣等,以及引起不必要揣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499

航海家郭川墮海凶多吉少美方搜救隊致以沉重哀悼

1 : GS(14)@2016-10-30 14:35:53

郭船長,我們為你加油!本周二在美國夏威夷海域墮海失蹤的中國航海家郭川,目前失蹤已進入第3天。美國海岸警衛隊及中國海上搜救中心周三已先後宣佈停止搜救,但郭川家屬及團隊仍不放棄一線生機,除了請求官方持續救援,也擬自行找船搜救。據《鳳凰體育》報道,郭川岸隊向檀香山海巡署發書面請求,不要停止搜索,表示「我們對中止搜索的決定深感悲哀,並懇求你們繼續搜索直到確認他已失去最後一線生機。郭川的團隊將不計代價地協助,只要您告訴我們怎麼做。」據郭川團隊及家屬表示,郭船長墮海目前還不到72小時黃金時期,雖然美方搜救隊已經找到他的救生衣,但據了解,郭川船上有多件救生衣,因此他有可能身穿另一件救生衣墮海。另外,支持者認為夏威夷海域水溫不低,他若着救生衣墜海,仍有生還可能,雖然官方已停止搜尋,家屬不排除協商商業船隻或漁船繼續搜救。據中國專家分析指出,郭川墮海可能因為兩種原因,不是為了在傍晚收起在主帆前面的大三角帆時,阻止突然落下的大三角帆掉下水,就是出現帆索斷裂等機械故障,他為了挽救墮海的沈重大三角帆被大浪拋出船。美方搜救隊長亨德里克森(Robert Hendrickson)在出動包括大力神HC-130及MH-60海鷹直升機等兩種軍機,以及兩艘軍艦出航多次,搜救兩天仍未找到人後,周三已發致哀聲明,肯定郭川是名優秀航海家,對出海多次找不到人表示,「我們對郭川家屬及親友,以及他的帆船隊及全體帆船社群表達最沈重的哀悼之意。」話你知:讓郭船長回家!郭川團隊透過新華社表示,由於出事的海域不是傳統航道,過往船隻少,因此目前團隊急需有資源的人士,提供靠近出事地點的船隻及直昇機停靠平台以供加油,並公佈救援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呼籲民眾協助。美國蘋果日報緊貼選情即睇【美國大選】專頁:
http://hk.apple.nextmedia.com/uselection2016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030/1981714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104

神情沉重 離開時唞大氣

1 : GS(14)@2016-12-10 12:53:54

【特寫】特首梁振英於昨日下午突然宣佈不會角逐連任,除了令一眾梁粉大感意外以及失望外,可能連梁振英本人之前也未有想過他會在昨日召開記者會,為其角逐連任特首劃上句號。從梁振英昨日在記者會上表現沉重,離開政府總部上車後,更大力呼了一口氣,似乎顯示他對於現在的結果心有不甘。


馮煒光未見蹤影

按照梁振英原本的行程,他昨日並沒有計劃會見記者。不過,政府新聞處昨日下午2時半突然通知傳媒,梁振英於下午3時30分會於政府總部見記者,隨即傳出梁振英有重大事件宣佈,包括正式表態不會角逐連任,近百記者下午立即趕到政府總部。梁振英於預定的時間與特首辦官員會見記者,以往伴隨梁振英左右的新聞統籌專員馮煒光卻未見蹤影,當梁振英讀出放棄連任的聲明時,神情沉重,而當他談及家人時,其聲調有點激動。梁振英讀完聲明之後,回答了記者數條問題,隨即便趕着乘坐政府車前往深圳,出席一個商界活動。由於政府昨日並未有圍封梁振英上車的通道,所以大批記者追着梁振英上車,其間梁振英一直不發一言,他上車坐好之後,隨行人員即向他遞上公事包,梁振英接過公事包後,隨即用力地深深呼出一口氣,似乎對於其特首生涯快要告終感到不甘心。■記者林俊謙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210/1986105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898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