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其實不想討論第三跑道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5/02/blog-post_13.html

其實真的不想討論第三跑道的,之前只從財務角度看其融資方法而寫了一篇文章《世紀工程暴露反智議員》,不少blog友又把焦點放到政治上頭,討論第三跑道應否興建雲雲。這都不是止凡希望討論的課題。不過,在留言中你來我往,又確實打下了很長的論點,不如貼出來拼湊成一篇文章,給沒有仔細看留意的blog友多點角度思想。

不過也要重新一次,這裡不少政治爭辯的好地方,只想提供今天傳媒、報章,甚至facebook都少一點的觀點,尤其是以工程專業的角度。至於政治立場,支持與反對,這都沒有鮮明的交代,純粹作點智慧交流一下吧。


Ka Yue留言:

止凡兄,一個世紀政府工程,卻耍小聰明企圖繞過立法會、公眾討論,是很壞的做法。第三跑道應不應該起,起在哪裡,需不需要第二個機場,這些都是值得討論的事情。一個政府支持的機構,資金、土地、經營權都是出自港人的,市民當然有理由去監察。如今變成獨立王國,企圖繞過市民,政府不被信任,正因這種做法呀!

香港要發展之前,先需要一個對市民負責的政府。

就算拿高鐵為例,當日提出的一地兩檢問題,以及錦上路總站民間方案,都值得各方討論考慮。今天超支幾百億,這個一意孤行的政府責無旁貸。
 


止凡回覆Ka Yue:
 

正如我所講,本身也是工程界,對這事件也時有關註。依我所見,早於2010年就話要建第三跑道了,記得當時還有兩個方案,是第三跑道還是擴建第二跑道。我想過不過立法會也好,公眾資詢始終會做的,相信亦會有人申請司法覆核,這些程序走不了的。

今天這篇文章所提出的觀點只是融資方法,若由政府全資付出,要過立法會,由市民去監察,要出事的仍會出事,結果只會每人多付了37000元。尤其是你舉了高鐵的例子,我又看不到要政府出資,要立法會及市民監察的項目,能有效避免你所提出的情況。

可能不少人的確不想建這個工程,香港當然不會有問題,地仍然是地,海仍然是海,航空業什麼升降量不足,發展動力有問題,與我何幹。只不過,要建的話,就由機管局自付盈虧,用者自付,其他的,我一個小市民,不懂,亦不想去理。

另外,讓我以一名小小的工程師身份談一點點,其實你所提出的錦上路民間方案,在工程專業平日工作所理解,是一個很可笑的方案。一個設計所要求的,是數以千計的專業去做幾年設計,所涉及的設計、地權、賠償、財務、技術、審批、利益,複雜程度可以想像,但今天這個政治氣候,就是任何大型工程,到臨門一腳,就由一班layman,在地圖上畫兩筆,就話這是可行方案,要政府掉走舊的方案去討論新來的方案。業內不少工程師在行內三四十年,可能個孫都大個當年這班年青人,若這班年青人也是工程界的話,應該還在公司內跟這班前輩學習的階段,做工程項目不是這樣做的。

平日這裡少談政治,不過作為工程師,對這類事情絕對有感而發,不認同不要緊,只希望能帶給各位多點角度。


周周留言:

我記得林超英的發展藍圖是回歸前的產物,現時機場的使用情況在以下幾方面有所不同:
 

1. 航空業的成本比以前下降,航空客貨運量大增。
 

2. 廉航在亞太區急速發展,機型以細機為主,客量少但班次多。
 

3. 空運作為物流發展重要的一環,快遞的要求令貨運的增長遠超預期,回歸前的X形客運大樓被改變為貨機泊位。

現在的發展矛盾是我們是否應該因為航空業的貨運和廉航的發展而填海。回答這條問題前,大家又是否應該回顧香港開埠以來,我們是怎樣去面對城市規模增加的問題。

解答到以上的問題就會知道什麼叫智慧,什麼叫反智。


止凡回覆周周:

其實這些論點,我不止一次在電視上聽過機管局人員解釋,相當合理,亦有充分數據支持,憑記憶好像回應如下:
 

1. 不只貨量,旅客亦一直增加,最新一年達6000多萬人次。
 

2. 香港的大小機型比例,是全球排第二的,第一好像是日本某機場,只得單跑道,所以用大機的比例甚高。用較多大機的話,我們也要犠牲,例如一日有八班飛日本,他朝可能全改用大機,一日只得兩班機,這方向需要深思。
 

3. 回歸前的X型客運大樓被改為貨機泊位,主因是發展上這是瓶頸,而餘下的土地正在建中庭客運廊,2015年落成,容量相同。再者,今天的瓶頸在於跑道,並非客量、貨量、商場土地的問題,是基建應付升降量的落後問題。

記得回應中還解答了不少坊間疑問,好像削山的方案,每分鐘80架的能力等等,我只憑記億把這些寫出來。總之聽完的感覺似是林先生只是在沒有數據在手,拿一些十多年前的舊報告,用邏輯在家分析一輪所提出來的質疑,而官方的回應、資料及數據,都會被ignore,或不信任。

話說回頭,這篇文章並非話第三跑道該建不該建,原意只在分析融資方法的可取性,突然變成好像在辯論興建第三跑道似的,有趣。其實第三跑道能否去馬,我並不十分肉緊,大家放開一點吧。


球迷A留言:
 

你好,止凡兄。

很喜歡看你的網頁,亦從中學到不少知識,先感謝!


看見關於機場三跑的討論,我沒有太多專業知識的普通人真的不懂如何討論,覺得正反的論點都有道理,前幾天看到胡盂青小姐的專欄關於機場三跑的討論,實在不懂分析其對錯,止凡兄,可否幫手分析一下胡盂青小姐的文章,希望從中學習學習!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50205/19029741

亦希望其他網友,如有灼見亦可發表一起討論,重點的是集思廣益,從中學習。
 


止凡回覆球迷A:

這金額是多是少,又或者應該建第三跑道,本來都不是我希望討論的東西,因為這是十分敏感的政治議題,而確實我又不太在意結果,建與不建,都不太影響到我個人及家庭。

不過,既然你問到,我又以一名工程師的身份說兩句吧,始終不能作準,是知少少扮代表而已。拿17年前作比較,除了通脹之外,所有原材料價都升到離譜,大家看看私樓就知,97年的建築成本不用1000元一呎,今天2500元一呎,是兩倍多呢。

今天的工程要填海650公頃,當年好像是填1200公頃左右,但填海的方法大不同。17年前的環保條例跟今天完全不能比,當年填海太方便了,又有削山得來的沙石,可謂手上有乜都倒入海就成。但機場以北的海底是當年棄置建築廢料的汙泥區,在今天的環保條例之下,不可能用當年的填海方法,大家可能還記得機管管提過DCM的填海方法,要好像做樁柱般一支支鑽入海底去填。而當年有移山所得的沙石,今天就難了,造價當然貴很多。

雖然話只多建一條跑道,但看了設計,同時也有新的客運大樓,面積也跟一號客運大樓相約,加上無人列車及行李運道都要走3、4公里的隧道到新的客運大樓,17年前建的只有幾百米,從設計看,成本一定較高。

最大問題是programme,由於要在運行中的機場旁邊填海建設,又有新環保問題,新填海方法,又要保持飛機升降安全,但又要重建原有海堤,這難度高得很,因此從前只需6年的programme,今天要8年10年,programme拉長會大大影響造價。

這些資料都是平日留意所得,政府及機管局其實提過不少資料,可能身為工程師特別留意吧,而且,不是專業的話,可能人家說了不少當中的利害關係也聽不懂。大家要留意一下,立法會議員也好,報章作家也好,退休官員也好,他們都未必是專業人士,亦未必掌握最新資料,但其實做這一行的,一聽就知發生什麼事情了。

不過,話說回頭,我在這些政治議題還是知少少扮代表,這裡還是多討論財務知識,好過辯論這些天天在新聞煩憂著的事情吧。

我說的只算是皮毛,工程界亦分開很多領域,工程師本身都不可能什麼都懂,何況是公眾呢?可惜眼見是不懂的多數最常發聲,懂的都不想發表,令情況很不理想。



後記:

一篇文章,對你個人知識有否增長,在乎觀點與角度。看政治敏感議題,不少人會帶陰謀論及政治爭拗角度,把意見都定義鮮明立場,文章內的論點可謂多餘。所以,我很怕寫這類題材的文章,如果被放到社交網站的話,定必被當成是「打手」看待,所以雖然看了不少坊間流傳的網站與文章,心中有不少說話,但還是點到即止好了。希望香港少點戾氣,這裡也繼續多些知識交流,一起維持這裡的氣質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433

投資者過度樂觀 耶倫其實沒那麽鴿派?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558

hawk dove

昨日至今美元伴隨美債收益率雙雙下跌,全球股市受到提振,因市場對此多解讀為美聯儲主席耶倫的國會證詞偏向鴿派,但布朗兄弟哈里曼(Brown Brothers Harriman)外匯策略全球主管Marc Chandler卻認為市場對此反應過度。

Chandler認為從耶倫的講話反映出美聯儲貨幣政策及前瞻指引依然維持之前的路徑,投資者應準備好迎接最終的升息。

Chandler認為耶倫下面這段講話特別值得註意:

如果經濟條件與委員會(FOMC)預計的一樣持續改善,委員會將在某個時點開始考慮隨著每次會議的進行開始在目標範圍內升息。在此之前,委員會將改變前瞻指引的內容...改變的內容(改變美聯儲將對升息保持耐心的承諾)之時也是委員會判斷經濟改善已到達閥值之時,隨後美聯儲可能在任何一次會議上作出加息決定。

“耶倫用這段話告訴了我們美聯儲接下來的行動,”Chandler表示,前瞻指引已從“相當長一段時間”改成了“耐心”,接下來的政策決定將隨著每次會議的進行而展開,耶倫試圖將投資者和國會的思路引向“數據決定政策”而不是“時間決定政策”。

在本次耶倫證詞之後,Chandler及其團隊預計美聯儲有80%的可能性在6月份升息,15%的可能性在9月升息,9月以後不升息的概率僅為5%。

Chandler也表示這樣的預測的確與市場反應背道而馳,因其中有兩點被投資者忽視:

1.認為年中不會升息的人考慮到的是通脹較低,但耶倫的講話暗示通脹不是什麽大障礙,耶倫註意到了能源價格下跌對通脹的影響,並預計通脹中期內依然會向著2%的目標前進。

2.耶倫提到的利率“目標”被很多投資者忽視,後金融危機時代里,美聯儲並未提到過利率的目標,而只是一個0~0.25%範圍,首次升息可能將這個範圍提升至0.25%~0.5%,很多人參與聯邦基金利率期貨交易的人似乎沒將這點納入考量。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114

樂視手機:賈躍亭很誇張,其實能活下去才是根本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009

樂視手機:賈躍亭很誇張,其實能活下去才是根本
作者:老杳

杳言杳語:雖然這幾年互聯網公司跨界做手機很火,真正跳下來親自操刀的巨頭樂視應當還是第一家。

秉承大陸互聯網公司做手機必炮轟Apple宣傳自己的慣例,賈躍亭發布會前發文稱Apple專制者比走向衰落,不過作為實際的操盤手馮幸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今年樂視手機銷售目標為百萬級別,好像比當年的錘子手機還不如。

其實這次樂視下了血本,不僅從聯想、魅族挖來了管理團隊,手機尚未上市員工總數已經超過千人。

之前說過,大陸手機大格局已定,新進品牌已經沒有可能成為一線品牌,不過消費者千差萬別,老杳不否認未來大陸手機市場會存在一定數量小而美的二線品牌,說 大格局一定原因很簡單,2014年包括華為、小米、VIVO、OPPO四家公司純利潤都已經超過30億元人民幣,正能量的商業模式已經成型,作為後進者, 除非擁有鮮明的差異化或創新的商業模式,很難在競爭對手強大的攻勢下分食一杯羹,更別說齊頭並進。

不僅樂視手機很難出彩,包括三星在內所有的Android手機廠商要想做出一款個性鮮明的手機都很難,在手機越來越標準化、技術越來越透明的今天,已經不 可能出現令人眼前一亮的手機出現,智能手機已經由創新越來越演變成企業綜合實力的較量,對於樂視這種新進廠商,想在產品上一炮而紅概率為零。

這不意味著樂視手機一定失敗,原因是樂視電視。

雖然智能電視代表了未來的發展方向,不過對於大眾消費者而言操控困難也是主要的使用障礙,猜得不錯,樂視巨資投入手機業務,主要訴求是電視和手機良好的互 動前景,這應當也是樂視所說可以挑戰Apple的原動力,Apple雖然早有推出智能電視的想法,不過鑒於內容等原因只推出了稱作Apple TV的機頂盒,在Apple所有硬件產品中至今還是默默無聞的邊緣業務,一旦樂視手機與電視真的形成良好互動,無論對於樂視的主營業務電視還是手機顯然都 是巨大的推動力,當然這一商業模式目前還有待驗證,畢竟雖然樂視電視做的不錯,2014年150萬臺的銷量即使對比TCL等傳統電視廠商也顯得太少。

樂視手機的鮮明特點應當是視頻,特別是與樂視電視的互動,猜得不錯,樂視手機會增加紅外遙控功能,這些會是樂視手機的最大賣點,不過鑒於樂視電視用戶的基數太低,為了手機達到最大推廣效果,高性價比肯定也是樂視手機的另一賣點。

智能電視特別是樂視智能電視尚處於發展初期,即使樂視手機具有很高的性價比,即使與樂視電視擁有不錯的互動體現,樂視手機要想一炮而紅還是很難,因為作為個人時尚消費品,消費者雖然會把與電視互動作為購買手機的考量,不過短期內很難作為最關鍵的考量因素。

樂視手機潛在賣點可能很大,不過短期內誘惑較小,性價比雖然較高,與小米等競爭對手的影響及品牌差距太大,長期具有發展潛力,短期內生存下來成為一家小而美的品牌才是出路。(老杳)

樂視手機馮幸:今年銷量目標是百萬級

樂視移動智能總裁馮幸
騰訊科技 範曉東 郭曉峰 4月13日報道

4月14日,樂視即將發布傳聞已久的樂視超級手機,樂視移動智能總裁馮幸日前接受了騰訊科技獨家專訪,對樂視手機的定位、營銷、銷量目標、融資進展、與小米的差異競爭等問題進行了闡述。

馮幸向騰訊科技透露,樂視手機今年的銷售目標是百萬量級,2016年的銷售目標是千萬量級,樂視移動智能是樂視控股直屬子公司,正在尋求獨立融資,已經有十多家基金和投資機構表達投資意向,未來不排除海外上市。

國內智能手機市場相比去年競爭更為激烈,作為新進入者,樂視面臨的挑戰可想而知,對此,馮幸坦言有“巨大的壓力”,但同時也有“強大的信心”。
從品牌定位來看,小米便是樂視最直接的競爭對手,其前進道路上的一座大山。那麽,和小米相比,樂視的差異化在哪里?

“小米的成功是因為把傳統手機生產制作和互聯網營銷的結合做到了極致,所以在過去一年實現了‘屌絲逆襲’。To C的業務首先要獲取行業和用戶的關註,進而去得到他們的好評和肯定,再進而讓他們做出購買的決策,這就是所謂小米幹得好的地方,讓產品自己長了腿跑。”

談到小米,馮幸並不乏贊美之詞,他表示,傳統手機銷售是靠推銷的力量,互聯網的做法是讓用戶自己選擇來找,以“指名購買率”為目標。

但馮幸隨即話鋒一轉,稱“互聯網營銷這種知識是社會的,不是小米的專利”,樂視具備傳統產業里硬件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的基礎,同時也具備強大的互聯網營銷能力,手機還沒有正式發布,在行業和渠道已經有足夠的熱度,省級代理商都在主動詢問合作。馮幸透露,樂視的市場推廣、傳播營銷人數遠遠超過他當年在聯想工作時的情況。“如果沒這一點的話,很難打造一個新品牌,你怎麽能為人關註呢?但如果只有這兩點就是小米了,還是難逃在紅海里拼殺,大家都把營銷學會之後,最終還是靠殺價,而殺價的結果要麽就是坑用戶,要麽就是坑自己。”

最終決定從聯想離職加盟樂視,是因為馮幸認為樂視在開創一個新的模式,有望在紅海手機市場開辟一塊藍海,靠樂視生態來打破手機硬件高度同質化的行業痛點。

“光靠硬件的差異化很難成為核心競爭力,大家都在不斷的互相追趕和超越之中,樂視提出的生態系統就是承載著內容和服務的平臺。”馮幸聲稱,樂視既是終端廠商,同時又是一個內容豐富的視頻網站、以豐富內容為基礎的互聯網娛樂公司,傳統廠商手機硬件銷售之時就是與用戶再見之日,樂視手機的硬件銷售之時是深度運營和服務用戶的開始。

馮幸表示,手機是樂視長期獲取和服務用戶的入口、平臺,樂視做手機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迅速擴大樂視的移動互聯網用戶和會員規模,手機硬件本身會給用戶提供最優惠價格,在定價中設計跟生態相關的元素。

目前樂視超級手機團隊的規模大概一兩千人,除了馮幸,高管團隊分別來自聯想、小米、微軟等公司,如梁軍負責樂視手機研發,原魅族副總裁馬麟擔任UI研發副總裁,原聯想集團聯通業務總經理董誌升擔任銷售副總裁,原小米科技網絡營銷創意部楊大偉擔任市場營銷總經理。馮幸透露,樂視新的海外業務負責人也即將對外公布。

在加盟樂視前,馮幸曾擔任聯想集團副總裁、MIDH中國業務部總經理,騰訊科技去年5月最早報道了馮幸或將加盟樂視的消息,馮幸笑稱該傳聞促使當時還在猶豫的他更快做出離職決定。而談到從傳統硬件廠商加入樂視後的感受,馮幸表示有巨大的反差,稱互聯網公司不像世界500強的工作秩序和環境那麽安靜、井井有條,人人都是相對亢奮的狀態繁忙地工作著。

“看上去似乎有點亂,但公司正常的業務沒有受任何影響,因為本身業務模式是有生命力的。”馮幸認為,如果未來在管理基礎和工作效率上進一步提高,樂視的商業和業務模式所取得的戰果會更大。

(老杳  公共號:laoyaoshow
功能介紹 :對行業的一點看法,杜絕廣告、謝絕軟文、業界良心  關註主打原創和重大事件分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672

股市心灵鸡汤其实是洗脚水 黄祖斌

http://xueqiu.com/9386038954/42600339
不久前看一个文章,说网上流行的所谓白岩松制造的心灵鸡汤类语录,其实根本不是白岩松说的。人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所以15岁前看看名人名言,背些诗词名句,是非常有必要的,不过到了20岁还需要从各类心灵鸡汤中寻找心理安慰或是为自己打气,那或许是因为三个原因:一是父母没有能给予正确的指引;二是碰上了毫无责任感的教师(当然现在的教师基本上是没有责任心的);三是自己浪费了太多的本应用于学习和思考的时间。真正有见识,内心强大的人,读到各种破绽百出,片面窄獈的心灵鸡汤,很少有阅读速度放缓的。

在股票投资这个事上,也有人制造各类心灵鸡汤。喜欢喝股市心灵鸡汤的,一般都是简单的算术都不灵的人。我以前有个上级领导,说巴菲特的投资方法其实就是老太太菜市场买菜的方法,其实就是这样。货比三家,买下物美价廉的菜,方法有:不买反季节菜(反正到了季节肯定能吃到),收市前买(这时候价格比较便宜),买打折菜……

鉴别股市心灵鸡汤是否真有价值,还是用吃剩的隔夜鸡熬的汤,其实和股票投资一样,需要用常识来判断。

最近就看到一碗股市心灵鸡汤:“李嘉诚的司机给给他开车30多年,准备离职。李嘉诚拿了200万支票给他,司机说不用了,一两千万我还是拿的出来的。李嘉诚很诧异,问:你每月只有5、6千收入,怎么能攒下这么多?司机说:我在开车时,您在后面打电话说买什么股票,我就买点!——你是谁不重要,你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很重要!“

这个故事想讲什么?是不是做投资的人应该去给亿万富翁开车?其实这个可笑的故事至少有7个明显的问题:

1、李嘉诚司机的收入怎么会低于香港平均工资?
每月五六千的收入,在香港恐怕只能住在用于养鸡的铁笼子里。香港有几万人住的就是这种笼屋。香港做清洁工,收入恐怕都不止这个数。给李开车30年,居然能一直忍受这种低工资,李嘉诚就不怕这个司机把车开下悬崖?

2、李嘉诚不是一个股票投资高人。
只要是股票投资高人,都有众所周知的案例。比如巴菲特投资富国银行、运通,林奇投资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福特汽车、克莱斯勒。哪怕是中国的但斌,很多人都知道他买茅台。但李嘉诚有纯粹做股票投资赚了大钱的例子吗?我一个都想不起来。他在2000年前后卖出橙电,在1990年左右在石油只有大概12美元一桶的时候买进加拿大赫斯基石油,都是对企业控制权的收购或是出售。他对行业的周期把握能力很好,但并不擅长对二级市场股票的财务投资。我在大概2008年,曾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我当时了解到的是李喜欢买进高股息类的股票,而不是高风险的股市交易。李其实因为有早年差点破产的经历,所以总体上是比较保守的,负债率很低,宁可放慢赚钱的速度,也不能冒太大的风险。

3、内幕交易是不道德的。
按这个故事的内容,司机就是因为成为内幕信息的知情人而赚了大钱。即使他未受到法律的惩处,也是不道德的。从2006年开始,就有不少人出于好心告诉我一些内幕消息,我从来没有因此兴奋不已搞重仓。倒不是我怕进监狱,主要是觉得内幕消息就算真能赚钱,也不是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如果因此产生惰性,就是害了自己。更何况我有自己的有效办法,股市中有方法的人,对别人的好方法都不怎么看得上,更不用说内幕交易这种没有脑浆含量的东西了。我最近两三年还提醒几个提供消费的人让他们警惕因为内幕交易被证监会或是检察院盯上。倒不是我这个人道德上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关键是股市赚钱应该问心无愧,不要有内心上的不安,否则真的赚了大钱也未必开心。如果有女人年青时当妓女,结果被巨富娶进门,晚年极其富有,回想起来,恐怕也不会感觉自己的一生是光彩的一生。

4、内幕交易未必真的能持续赚钱。这方面的失败案例非常多,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科斯托拉尼在他书中回忆在某饭店无意中看到的两个实力人物股票交易的计划,结果在他买进后股票暴跌大概四分之三。他当时并没有什么名气,根本不可能是两个巨富要设局搞他。股票涨跌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单方面的涨跌因素,未必就能影响股价的涨跌。我在08年初时曾在电视上看到有个上海人说深发展可以买,因为当时宝钢和深发展签了高价入股的协议。作为上海人,对宝钢的实力当然是相信的。但因为金融危机,深发展并没有因为那个高高的入股价格就不跌。事后双方解除了协议。社会生活中有很多不可思议的,非理性的,但却是事实的结果。这里我想起一个比较有趣的骗局。

这是美国大概150年前的加迪夫巨人骗局。有人(假设叫A)不相信传教士说的那一套,就想羞辱一番这帮人。A用石头雕刻了一个巨人,埋在地下。大概半年后以挖井或是其他目的,让工人”无意“中挖了出来,有教士说这是圣经中记载的巨人的化石。有各类记者、生物学家纷纷前来说这是巨人化石,A从来没说这是巨人化石,但开始收费展览。有人说A是个骗子,有人说要起诉他,有人要求高价收购化石,越是这么说,经报纸报道后这个巨人化石越来越有名气。于是开始全国巡回展览,门票逐渐上涨。一共收了大概100万美元,这在黄金只有20多美元一盎司的时代,这是一笔巨款。最后终于真相大白了。然而,有更多的人知道了这个事,于是纷纷赶过去,花大概1美元要看看到底是什么东西骗了那么多人,于是最后又赚大概20万美元。

5、司机五六千元的月薪,居然李嘉诚说买进什么股票,他就能跟着买一点,这显然不现实。

6、世界上的巨富,有两种,一种是花钱很便宜,象那个娶了肯尼迪遗孀的那个希腊船王。另一种是花钱比普通人更抠门的人。象已故亚洲女首富龚如心,有好几百亿的资产,每月居然只花3000港元。巴菲特的抠门就不用多说了。连比尔盖茨都因为停车费一小时30美元而去寻找更便宜的停车位。李嘉诚这个小时候吃过大苦的人,同样属于第二种人。他怎么可能在没有义务的情况下,随便给要退休的司机相当于年薪30多倍的钱?我记得巴菲特开的纺织厂要关门,一些长年在织布机旁边工厂导致听力严重受损的工人在被遣散时希望见一见巴菲特,巴菲特拒绝了。

7、富人对自己的安全是极为重视的。李嘉诚在大儿子被绑架后,大力投资安保系统。一个司机如果为他开车30年,年龄当然已经比较大了,经验虽然很丰富,人品应该也比较可靠,但反应毕竟不如年龄人。我不大相信李嘉诚用一个五六十岁的人为自己开车。

最要紧的是,这个故事鼓吹的攀附权贵,获得内幕消息的思维,是很让人看不起的。这不是心灵鸡汤,而是洗脚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729

鬥得你死我活的攜程去哪兒們,其實都在窮開心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794

本帖最後由 優格 於 2015-6-3 09:00 編輯

鬥得你死我活的攜程去哪兒們,其實都在窮開心
作者:周鵬


註:昨日(2日)去哪兒發布了新一季的財報——虧損仍然是不變的主題,且虧損面再次放大,當然整個行業都是這個主題,頗有一種誰虧得更多誰才是贏家的玩法。同日去哪兒還透露了在上個月,攜程曾發出收購要約,但經過了近一個月的“深思熟慮”之後,去哪兒還是拒絕了這一“婚約”——戰爭還要繼續,或是等待下一次更好的收購出價,或是苦熬至對手出局。


上周四(5月28日)晚,前百度高級咨詢顧問周鵬,為我們科普:窮開心的旅遊圈的未來在哪里。算是恰如其時地詳細註解了OTA行業詭異、殘酷的玩法,以及各家之間糾葛往事和如意算盤。頗為“應景”的是,當天剛好遇上攜程癱瘓,與周鵬所呈現的緊張、有趣的OTA商戰歷程形成了某種呼應。

以下內容來自周鵬的講課實錄,有刪節。

說到旅遊行業,大家一點都不陌生。平時經常接觸的攜程、藝龍叫OTA;去哪兒以前是旅遊垂直搜索,現在也是OTA了;螞蜂窩、窮遊叫旅遊UGC;另外還有同程、途牛,這些都是市場上提供旅遊服務的主流服務商。大家經常能看到一些關於旅遊行業的PR文章,但是這種信息其實真正有用的不足1%。今天我稍微深入地給大家講講,旅遊行業的業務及各主流公司背後經營的情況是怎麽樣的,然後再給大家講講我看到的旅遊行業未來的機會在哪里。這樣大家就明白我為什麽說旅遊行業其實就是窮開心。

一、在線旅遊的起家史,從攜程、藝龍說起

攜程起家大概是在1999年,通過呼叫中心訂酒店起家。在2000年的時候互聯網的發展跟今天沒法比,攜程還不算主流互聯網公司。攜程的模式:幫助客人預訂酒店,客人入住後酒店給攜程返傭,這個叫前臺返傭模式。在當時那個年代,這種科技結合傳統行業的模式,只能自己埋頭苦哈哈地經營,要是放到現在,這O2O的概念早就吸引大量的資本來個高估值了。

這個生意開始做以後發現挺掙錢的,2002年月交易額就破億,03年就去美國上市了。藝龍也是成立在1999年,但藝龍定位是城市生活資訊,很燒錢,買了好幾家公司,其中花了幾百萬人民幣買的百德勤是其中一家。藝龍老板唐越是個資本高手,2000年行情好,以2000萬美金賣給了美國人,2001年互聯網泡泡破了後他花300萬美金又把藝龍買了回來。這個時候發現,不經意買的原辦公室邊上的訂房公司百德勤還能掙點錢,於是就開始專註酒店預訂業務,用當時的話說叫旅遊電子商務。這麽算藝龍只比攜程晚1年半,藝龍於04年也在美國上市,當時在線旅遊市場,只有2個玩家,攜程第一,藝龍第二。那個時候攜程的規模還不超過藝龍的兩倍。

在線旅遊被攜程和藝龍由預訂酒店起步,到納斯達克成功上市後,證明是一塊含金量很高的領域,迎來了越來越多的玩家。但是攜程始終保持著領軍優勢,並且最近邁入了百億美金俱樂部。而藝龍一直呈追趕模式,但是越追越掉隊,從原來規模差距不到2倍,逐漸越拉越大,到十多倍的差距,現在徹底賣給攜程。唏噓之余,拋去資本層和管理層的因素,我的結論是:旅遊行業這樣業務成熟的領域,企業的成功拼的是埋頭苦幹的運營能力,而不是所謂的戰略能力。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說的再牛逼,也敵不過管理層一步一個腳印的實幹。

隨著經濟的發展,在線旅遊的生態也越來越成熟,業務也由酒店預訂發展到機票預訂、自由行預訂、跟團線路預訂、門票預訂、遊輪預訂、簽證辦理、地接陪同、租車接送、攻略遊記,涵蓋旅遊價值鏈的方方面面。大家註意到沒有,攜程叫旅行網,藝龍叫旅行網,而不是叫旅遊網,同程,途牛叫旅遊網,為什麽不一樣?旅行和旅遊還是很不一樣的,2000年的時候個人出行還是很少的行為,大部分是商務出行,因公出行訂酒店,所以他們不能叫旅遊,叫旅行。而現在私人出行越來越多,客人來源結構不一樣了,現在提供出行服務的網站基本都是針對因私出行的客人為主,所以旅遊網多了。現在在線旅遊這個概念才名副其實。

二、在線旅遊這麽多公司,為什麽都不掙錢?

回到今天的主題,我說旅遊行業就是窮開心,為什麽?麻煩各位看看,在線旅遊那麽多公司,那個熱鬧啊,有哪一家是賺錢的嗎?去哪兒2015年Q1凈虧7億元,20114年虧損了23.64億元。途牛2015年Q1凈虧損2.331億元,攜程2015年Q1凈虧損為1.26億元。原來攜程還是唯一一家盈利的,從2014年Q4開始也虧損了。更別提藝龍,虧了那麽多年,還有沒上市的同程,馬蜂窩等,哪個不在賠錢呢?

那在線旅遊行業為什麽這麽容易賠錢呢,因為這跟業務模式相關。旅遊的6要素,吃、住、行、遊、娛、購。而在線旅遊行業並不掌控旅遊要素的資源,在線旅遊行業本質是一個服務業,輕資產、重運營。而要保障業務順利進行又必須對旅遊要素資源進行掌控。因此整個旅遊行業業務模式就有兩個很重要的特點,重資源,重運營。導致毛利率極低,賺的都是辛苦錢,稍微一折騰,就賠錢了。拿攜程舉例,用酒店來說,酒店資源分布在全國各地,星級酒店、經濟型酒店、客棧、招待所、家庭旅館。如果要保證用戶體驗,讓每個用戶都能在攜程訂到酒店,那酒店的城市覆蓋率要全、價格區間要大、數量要多。03年的時候攜程可以預訂全國5千家酒店,現在可以預訂國內大概5萬家酒店,這些酒店可是一家一家談下來的,一家一家的要預留房。如果酒店資源談不好,用戶訂房沒有保障,訂不到,用戶還會選擇攜程嗎?這就是所謂的重資源。

酒店還好,自由行、線路更複雜。不僅僅要考慮目的地,還有考慮出發地,途牛是賣線路的,他代理了全國各地上千家旅行社的產品,辛苦經營快10年了,才自己控制了很少的上遊目的地資源。另外用戶的出行需求,特別的零散、要保障用戶體驗,要能聚沙成塔形成規模經濟才能賺到錢,那就對運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還是拿攜程舉例,用戶訂酒店,撥打400電話,攜程要確保每一通電話都能接通,每一個接線的預訂人員要提供無差別服務,提高訂單成功率。攜程很早就不惜重金布置了全球頂尖的ayaya電話交換機系統,確保電話的業務、服務流通暢,同時還引入了制造業的標準六西格瑪來管理預訂服務,對“零缺陷”的完美商業追求。攜程花了這麽多的功夫在服務運營上,你就明白為什麽攜程能賺錢了。

還有預訂過程中,一直會有一個團隊“房控”來實時保障預訂的成功率。對酒店而言,又不是攜程一個渠道分銷,攜程經常會遇到客戶預訂了某酒店某房型,但是酒店反饋沒房了,攜程要麽幫你升房型,要麽幫你換酒店,這種除了酒店簽約團隊外的實時和酒店確認房態的團隊,人數可不是小數目,一樣要和預訂中心一樣7*24 小時倒班的。為了減少這樣的情況,確保房態的準確,攜程要研發酒店庫存管理中心,對接酒店的系統。有的酒店有系統,有的酒店沒系統,有系統的酒店還不一定願意和你對接,這種談判對接安裝,可不是一天兩天能搞定的。

上面兩大塊的運營環節,只是保障了預訂的通暢,還有一大塊運營工作,那就是結算。前臺返傭模式,要客戶入住後才給攜程算傭金,客戶如果沒有入住,你是拿不到傭金的。攜程就有一個很大的團隊跟酒店對賬,攜程的預訂訂單和酒店的入住訂單要一比一比對的,客人如果預訂了沒去住,都得一一確認。那麽多家酒店,那麽多預訂單,這個結算團隊的工作少的掉嗎?現在OTA有了新的模式,客戶預付模式,但是這僅僅是很小的一塊。

再拿途牛來舉例,線路的預訂可比酒店複雜多了,目的地的資訊和產品各要素的解答。同時下訂單後的執行流程比酒店長多了,這個運營比預訂酒店還重。真是同情他們,賺的每一分都是辛苦錢,當然現在還在賠錢。

同樣的邏輯,重資源、重運營套到其他在線旅遊網站上,基本沒一個掙錢。有幾家公司能做到攜程那樣的精細化運營,能做到那樣的規模效應?所以目前那麽多湧入在線旅遊行業創業的公司,不管拿多多少風投,我都不看好。因為你只做業務,微薄的毛利率賺的錢根本不夠你投入的,現在就是賠錢的。只有三種公司能成功——

1. 要麽你特別特別有錢,狠狠的燒幾年,把前後臺全搭建好,運營團隊搭建好,高起高打。
2. 要麽,你有很強的上遊資源控制能力,能在某個領域做深做透。
3.你有很強的用戶資源,如淘寶,如京東,從下往上整合。


否則你做死了就是一個賣貨的,貨還不是你的,你一方面要去上遊弄貨,一方面你又要花大價錢吸引用戶,同時你還要保證內部的運營效率和質量。三線作戰,你有多少錢可以燒啊,你有多少人才幫你撐場子啊,你這樣能做的多大啊?所以我看來看去,基本做不大,燒燒投資人的錢就黃了。大家好熱鬧好開心啊,還不賺錢,是不是窮開心?

在線旅遊由旅行向旅遊過渡,去哪兒,途牛、同程的加入,一方面完善了在線旅遊的生態,同時他們各自擴大自己的業務邊界,很多業務重合,導致競爭的加劇。多方廝殺的結果有兩個,一是各家虧損加大,另外一個就是沒辦法了開始投資兼並。

關於去哪兒、同程、途牛的起家史和各自具體的業務模式我就不說了,這3家每一家說起來一下午都不夠。但是背後的邏輯很簡單,就是通過提供單一旅遊業務向提供多種旅遊業務過渡,因為旅遊消費是低頻的,單一服務用戶粘性太差了,花高價錢獲得的用戶只消費1-2次太不合適了。因此要讓用戶更多的消費,不僅僅提供酒店服務,還有提供機票服務,還有提供門票服務,還有提供自由行服務,提供線路服務等等……只要你有旅行服務我就想一站式滿足你,這就是多家混戰的根本原因。

三、那旅遊圈到底靠什麽賺錢


在線旅遊服務商,靠傭金、靠返點賺錢。這個除了攜程能盈利外,其他家沒有一家是盈利了,在線旅遊行業風風雨雨15年就這樣過來的,未來有哪家能賺錢,現在還真不知道。那傳統的旅遊行業怎麽賺錢的呢?傳統的旅遊行業最大的主體就是旅行社。我來說說旅行社怎麽賺錢的。

(1)購物返稅

旅行社的線路那麽便宜,但是旅行社他們都是掙錢的。絕對不是靠賣機票、賣酒店、賣線路掙你的錢,這些能打平成本就不錯了,他們有很重要一個隱性的收入來自你的購物。 自由行客人為什麽貴呢?因為掙不到購物這個錢,他要買東西根本拿不到返傭,旅行社可以。拿出境遊說,如果去法國,導遊肯定就拉人到老佛爺去了,客人一買就是上萬,幾十萬,還有過百萬的。我們去歐洲買東西要退稅的,老佛爺說我幫你退稅,直接幫你登記了,這個時候你這個人是哪個旅行社的,就在那邊備了案。你們買的越開心,旅行社拿的返傭越多。 再拿個極端的例子說,現在去韓國,只要你入關的時候,你在哪家社報的名就備案了,才不管你是自由行還是跟團,只要在韓國那幾家大型購物中心買了東西,返傭就直接給計算上了。比歐洲還要去指定的地方買東西又先進了一步。


(2)現金流交易

旅行社本身利潤就很少,但是很重要的還有一點,旅行社是現金流交易。現金流交易跟供應商結算之間有時間差,這個時間差用來幹嗎?放高利貸也好,炒股也好,就是能結一大部分的現金流在手上做別的事情,這是旅行社第二部分收入來源。因為報名都是現金,進的都是私賬,而不是公司賬。在這種情況下旅行社有大量的現金。稍微算一筆簡單的賬,舉個例子,一年做了六萬人去歐洲,一個人平均是一萬塊錢,六億的收入,跟供應商的賬期基本上是兩到三個月,六個億除以12個月,一個月就是五千萬。兩個月的賬期他手上大概攢了小一個億的現金,這一億的現金可以幹多少事情,長期有一個億現金在手上滾動,這是旅行社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收入來源。

曾經行業內有一個旅行社,他專門在報紙上做廣告,老年遊,夕陽遊,正常歐洲的產品1萬多。但是他說五千塊錢就能去歐洲,前提條件是你必須在我這兒存十萬塊錢押金,六個月後才能返還。退休老頭很高興,這麽便宜啊,叫了一堆老頭一起去,那個10萬塊反正是出國押金,會還的,很高興就交了,你看這個社多聰明,根本掙的就不是旅遊的錢,掙的是錢生錢。

(3)靠投資


大家都知道中青旅很有名,上市公司,但是他們的旅遊業務一直不賺錢,幹什麽掙錢?中青旅現在其實是一家投資公司,中青旅賺的錢來自他的旅遊地產,拿地、建景區、建酒店,賺地的錢。其他的那些國內上市的旅遊企業,大部分都在靠投資賺錢。

四 、未來的機會在哪里?


我講了這麽多,聽的人肯定覺的旅遊行業就是死路一條了,那未來的機會在哪里?其實旅遊行業有很多的機會,因為旅遊行業的價值鏈太長,而且環節特別多,又有出發地、目的地這樣天然的地域競爭屏障。所以很容易在里面找到創業機會,我說的沒有機會,是沒有超過10億美金的大機會,但是有遍地的小機會。做小一點,專做某個出發地的,或者專做某個目的地,某個類型,深根細分領域,很容易賺到比打工多的錢。

我看好的未來旅遊行業的機會是在自由行這個大領域,要感謝兩件前置條件:一個是移動互聯網發展,隨時隨地獲取信息,第二個是經濟增長,出行需求變的旺盛和頻繁。剛才我對旅遊的定義是吃住行遊娛購,現在旅遊的定義改了:大交通加本地生活。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讓本地生活服務變的便捷而可靠,各生活服務類APP、足夠支撐你做自己的旅遊決策了。移動互聯網時代讓你到異地旅遊就和本地人一樣方便。

當然跟團遊的生意一樣會火,中國有13億人口,沒有旅遊過的人,沒有出國旅遊的人還大把存在。但是因為跟團遊這個市場耕耘多年,有完整的供應和服務體系。雖然市場很大,但是新進入競爭壓力大,所以我看好的新機會還是在自由行這個領域。你看所有跟過團的客人,有過旅遊體驗的客人,最後都會轉為自由行的客人,自由行的市場只會越來越大。如果再縮小一下範圍,那出境自由行的機會更好,國內自由行用戶的自助能力高,其中的商機少,但是國際自由行,旅遊的每一個要素均有大量的機會。當然大量的機會,不代表是大的機會。

在自由行領域眾多的機會里,我特別看好的是本地人服務平臺。我並不看好賣線路的,賣貨賺的錢實在是辛苦錢,而且要賣的多,投入和運營實在太大,勞動密集型,成本密集型。我看好本地人平臺,首先模式上平臺,而不是自己交易,對實物資源的依賴沒有,資源就是人。另外運營上,平臺的運營重點是在虛擬服務機制上,而不是交易本身。 當然也有難度,但是從規模擴展來說比賣貨要快多了,運營的可變成本低多了。互聯網的本質去中心化,移動互聯網加速了這個進程。本地人服務平臺就是旅遊行業的去中心化表現,是旅遊的行業的P2P平臺,到哪個地方玩訂一張機票就走了,當地有人幫你服務,有人帶你玩,每天付點小費給他就行。 在自由行成為未來旅遊主流的情況下,用戶可以依賴工具,但是更人性化的是本地人導遊,可以體驗到當地最正宗的人文風情,我想這是工具無法替代的,這是本地人服務平臺最有吸引力的地方。

另外我也看好面包旅行這個模式,大家都知道,它是騰訊投的。騰訊為什麽投?因為騰訊是做社交的,騰訊希望社交模式可以和傳統行業做結合,如果這條路走通了,那騰訊的社交帝國又會有更多的商業機會出來。面包旅行它在嘗試走一條社交跟傳統旅遊行業結合的道路。旅遊天生具有社交屬性,旅途非常容易讓人成為朋友。旅途中結識陌生人,旅途中的交流,旅途後的分享,都特別容易讓你形成社交關系。當你決定好目的地,還沒有出發,你就期待找到同行的人,旅途中一起開始交流,一起玩耍,旅途結束,還有回來以後約了下次再出去玩。所以面包旅行加入了社交屬性後,給了人期待,不僅僅是出行那麽簡單,你會不自覺的對面包旅行有了粘性,而面包旅行上形成的社交關系又會反哺旅遊的消費低頻。

最後,其實旅遊行業業務特別複雜,每一個細分的領域它都有很完整的邏輯和流程,有一套自己的玩法,有自己的業務形態,今天看似講了很多,其實只是一點皮毛而已。我從事在線旅遊相關業務近10年,很多東西也只是略懂,那些在旅遊行業呼風喚雨賺錢的大佬,他們只會埋頭做事,根本不會跟外人講里面的門道,也就是我這樣半吊子,關起門來在這里吹牛,希望沒有把你們帶到溝里去。


(來自虎嗅網)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8277

其實你真的不用擔心大眾工廠的機器人殺人事件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703/150142.html

黑馬說:昨天,很多人被發生在德國大眾工廠的機器人殺人事件嚇到了,出現了許多”細思極恐“的推測,辯證人類到底要不要廣泛地把機器人應用到人們的生活。

但是那些焦慮的人們完全是被“機器人殺人”五個字標題黨了。在德國大眾工廠的機器人殺人事件中,兇手是傳統機器人,並非科幻電影里面那些有自主意識的智能機器人。而《金融時報》在刊出的專家觀點稱,這次機器人殺人事件更應該被歸類為一起普通的工業事故,而非機器人掌握了新技能真的可以殺人了。

如果真要較起真來,在傳統的工業制造領域發生的傷人事故甚至都低於在美國的一些酒吧里出現的情況。

所以真正應該擔心的,並不是已有的傳統機器人,而是和比爾·蓋茨、埃隆·馬斯克們憂慮的一樣——如果有一天人類造出了具有人工智能的機器人,你現在所從事的工作會不會被機器人代替?整個人類的社會經濟結構又會發生何種巨變?以及機器人能否超過人類的智力水平?

《創業家》日前與劉芳德博士就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的話題有一次對談。劉博士預言:機器人大規模替代人工將在3-5年內發生,而且它們將越來越智能化。至於機器人未來能否像電影中那樣學習人類的感情?劉博士回答得也很坦率:現在還沒人知道。

文 | i黑馬
編輯丨王冀


機器人的人工替代率有望高達60%

《創業家》:很多人認為機器人只存在於科幻作品中。您如何看待機器人這種新生事物?


劉芳德:機器人不是新事物,歐美己經擁有40年應用工業機器人歷史,在日本也擁有30多年。這次投資熱潮的重心就是智能機器人。
 

《創業家》:究竟什麽是機器人,智能機器人跟傳統機器人的區別是什麽。

劉芳德:在技術上講,機器人是物理-信息處理系統。有三部分:傳感器(將物理世界轉化成信息);控制器(信息處理系統);執行器(負責跟物理世界交互)。


許多我們叫機器人的系統,其實都不是機器人,比如遠程手術機器人並沒有控制器。而許多我們不稱為機器人的系統,如放療設備,實際上是機器人。傳統的機器人技術關註的是執行器,通常是以機電系統開發為重心,代表性產品是工業焊接機器人。智能機器人的特點是具備環境感知能力,具有一定自主性,可以隨機應變地解決問題,重心是傳感器與控制器,代表性技術是無人駕駛。


《創業家》: 如何比較智能機器人與傳統工業機器人的經濟影響力?


劉芳德:智能機器人技術比傳統機器人對經濟影響力大得多。發展機器人替代人並不是新想法。在這過程中,機器人的發展對社會經濟的貢獻有限,工業機器人沒有隨機應變能力,只能做一些簡單重複的事,對人工的替代率只有5%。因為絕大多數的工作,即使簡單也需要一定適應性。智能機器人由於具備一定的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人工替代率會高達60%,對經濟貢獻是傳統工業機器人的十幾倍。


《創業家》:智能機器人對各個行業的影響力如何?

劉芳德:智能機器人正在引領新一代的工業革命。主要受其影響的行業是農業、物流、制造、能源、醫療以及國防。在這些行業中,智能機器人技術將產生革命性的效果。背景是人類社會發展到現階段,許多行業中的主要成本不是資源成本,而是時間成本。

以農業為例,智能機器人可把農作物產量提高20%。如果我雇一位農業技術專家,只培育一顆苗,選一個最合適的位置播種,根據天氣情況適量澆水,有蟲子就抓。按這種精細農業的種法,產量會是現有農業的幾倍,但是在經濟上這是不劃算的。如果有一部機器人做澆水、抓蟲等工作,精細農業就合理了。

在醫療行業方面。美國一位心血管醫生一年的薪水是50萬美元,一個心血管介入手術的時間是4到6小時,一周只能做3次。每次手術要7到10個人。這樣一次手術人工費用約為10萬人民幣。如果用機器人來做,只要5分鐘,手術費就可以降到幾千元人民幣。

在物流與能源方面,機器人系統的優勢是反應速度快。機器系統之間的交流效率是人與人交流的幾萬倍。比如在電網中,新能源如風電與太陽能都是依靠不可控的自然力,所以當風停止時就要開火電來彌補,這就是電網中的調度問題。目前電網中的電通常都只有設計容量的一半左右,而且發出的電如果沒有人用就浪費掉了。如果由人工來調度,至少要五分種,但是機器人來調度,反應速度是毫秒級的。

更恐怖的是調度機器人聯入各家的電表和用戶的日程表,可以預測電力消費並調整用戶用電時間,有潛力將電能價格降低一半。英國有一家叫Ocado的生鮮電商公司,一般的超市供貨周期是一周,Ocado的周期是40分種,主要的時間都花在人工打包和送貨。目前Ocado在開發能打包和自動送貨的機器人,布署後周期可能會降到20分種內。

在軍事上,美國海軍己經停止開發載人戰鬥機,因為無人機的性能己經遠遠超過最尖端的載人機。例如,獵殺拉登的任務非常依賴無人機進行軍事打擊。無人機成本低,性能好,傷亡更小,政治成本更低,己經改變了現代戰爭的模式。


《創業家》:機器人可以改變經濟格局嗎?

劉芳德:在未來,一臺機器人會重新定義一個行業。傳統經濟中的規模優勢在機器人技術面前蕩然無存。富士康有幾百萬員工,如果機器人可以完成同樣的工作,可以擴展幾倍的富士康規模。目前,5%的替代率不代表工業機器人只能做各項工作中的5%,只是因為工業機器人只是零星布署在幾個工序上,系統優勢還沒有顯示出來。當機器人人工替代率達到60%的時候,產品的成本降到原來的一半,利潤還上升了。

當機器不占主導地位時,機器換人的動力是不足的,當大多數生產由機器完成的時候,人就越來越成為生產的障礙了。假如原來的生產要1小時,10個工序每個6分種。當其中的9個被機器人化,一共只花了1分種,剩下的一個人工花了6分種,那麽資本會不惜一切代價把人工機器人化。

機器的協作效率遠高於人與人的協作效率。機器人一擔協作起來後,任何行業都會形成新的機器人閉環,各行各業都開始加速垂直整合,由產品向服務型轉化。比如谷歌的無人車,像這種無人車非常依賴數據服務,要有傳感器,有地圖數據,有通信網。在它的一個周期內,服務成本會超過車本身,所以無人車的商業模型一定是租車服務,而不是賣產品。如果人人租車,那就沒人買車了,這樣靠賣車為生的汽車制造商就滅亡了。


《創業家》: 你說機器服務化很像O2O,所以機器人也會沖擊互聯網嗎?

劉芳德:其實O2O就是用人來替代機器人。數據由人輸入,最終服務由人來完成,互聯網來完成控制。目前Uber在開發無人車技術,當技術成熟後,打車的對象就是無人車。送外賣的O2O開始是人做飯、人送飯,但以後會進化成機器人做飯、機器人送飯。

互聯網直接影響實體經濟的方式有限,靠人來輸入信息,又要靠人來產生影響。但是如果制造業與物流機器人化,用戶就不需要在電商平臺上找來找去,直接說想要什麽產品就可以了,自動定制、自動生產、自動送貨。社會生產中的主體是物聯網,而與人打交道的互聯網只是系統前端,社會對互聯網的需求其實更低。

物聯網看重傳感器部分,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看重控制器部分,而機器人看重執行器部分。許多遠程醫療診斷系統,可以理解為分布式的機器人系統。統一起來的技術術語是:機器人及智能運營系統。所有這些技術最終會整合起來,重新定義一個又一個行業。


人工智能會超越人類嗎?

《創業家》:人工智能產品好像已有很多,但又有人說人工智能還未實現。究竟什麽是人工智能?

劉芳德:智能是一個生物學概念,雖然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中,數學家與計算機科學家占據了主導地位,但是理解智能的意義必須要在生物學的角度來理解。霍金其實說的很清楚,智能就是適應性。在生物學上,達爾文講適者生存,智能就是生物調整行為,適應環境,生存下去的能力;而在人工智能上,就是能讓機器人或是計算機系統自適應解決問題的能力。從技術上講,計算機己經取得了許多成就,但還解決不了兩點:第一,從現實世界中發現規律;第二,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規律來解決問題。這兩個問題研究了許多年,但沒有突破,後來大家又開始研究神經學,人工智能最近的成就是靠生物神經學研究推動的。


《創業家》:您怎麽看待神經學?

劉芳德:神經學研究沒有發現人能解決各種問題,人與動物只是很好地解決了幾個重要問題。我們通常認為一半的植物是沒有什麽智能的,這是因為植物只呆在一個地方,所以用不著發展出特別複雜的行為,也就不用智能。動物通常被認為是有智能的,原因在於動物能跑來跑去,環境變化很大。就此而言,生物發展出智能並不是為了進行複雜的思考,而是控制運動,能讓自己生存下去,所以導航技術是智能的本質功能。實際上,對生命來說,更高的智能如情感、語言並不如我們想的那麽核心。目前,機器人與人工智能的研究核心是導航與運動控制技術,其中包括三個問題:視覺識別、環境的感知,以及空間定位和運動控制。


《創業家》:為什麽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直到最近才熱起來?

劉芳德:以前的計算機研究主要在於按規則演算,許多系統都類似下象棋,都是基於規則的演算系統,但是對於機器人來說,核心能力不在於按規則演算。機器人研究中有一句格言叫“大象不用會象棋”。機器人為了同物理世界交互,需要有從感知中提取出物理世界模型的核心能力,要從感知數據中發現模式、結構、規律。這一點在計算機研究的歷史上一直不是核心,只是最近幾年才有突破。智能機器人主要是建立在機器視覺與語言識別這一類模式識別技術上的,與己有的信息技術處理的問題不同。


《創業家》:人工智能機器人會超越人類嗎?

劉芳德:這個問題不好說。目前,機器按規則運算的能力遠超出人,人從感知經驗中提煉出模式的能力要強於機器。事實上,學習能力要遠比運算能力重要。人類社會取得今天的成就,更多的原因是我們掌握了越來越多關於世界變化與演進的規律。即使目前機器的深度學習取得了跟人類似的精度,人的學習效率也要比機器的深度學習強。如有一天機器的學習效率與人差不多時,機器就會勝過人了。

按照目前的技術發展水平,加以大量數據訓練之後,機器可以在許多簡單工作中表現出與人差不多的適應能力。機器人應該可以勝任絕大多數藍領工作,或者是人類歷史上曾用動物完成的工作。大規模的機器替代人會在未來3-5年內發生。至於機器人會不會發現世界和人性中的規律,進而成為政治家、科學家與藝術家?沒人知道,因為機器人現在還不會與人溝通。


中國機器人研發現狀如何?


《創業家》: 你對中國機器人產業有什麽看法?

劉芳德:中國大力發展機器人產業是正確的,但在具體執行中,還仍然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這一輪機器人產業變革的重心是智能化技術,而中國關註的是工業機器人,投資主要都投向了機電系統制造的領域。發展機器人產業不等於只發展工業機器人,更應發展的是智能機器人與人工智能技術。

工業機器人存在著技術應用的瓶頸,同時中國的制造業特點對機器人技術也提出了很多挑戰。中國的制造業主要集中在低利潤部分,在這個部分推廣機器人的困難很多。而歐美保留了飛機制造等高利潤的制造業,使其有實力開發性能更好的機器人,也更容易在機器人領域獲得成功。

科技創新最大的敵人是成本,任何新技術都應先推向高利潤市場。舉個例子,同樣的智能技術,智能眼外科手術機器人一臺500萬元,每次手術十幾秒,利潤高達1萬元;給富士康開發的智能組裝機器人,一臺只能賣20萬元,組裝一部手機要1分種,利潤只有一兩百塊錢。所以,智能機器人的發展應是先做人做不了的事,再做人做不好的事,最後才是做人能做得很好的事。


中國發展機器人產業的主要動機是人工成本上升,目前的工業機器人只能維持企業現有的成本,但不會大規模降低己有成本。將機器人產業從低利潤領域向高利潤領域發展,是違背科學發展規律的。更為合理的做法需要將國防、航空、能源、醫療這些高利潤領域開放,允許企業開發軍用與能源機器人,技術成熟後再向低利潤民用領域擴展。

李克強總理說過,個人敵不過團隊,團隊敵不過系統,系統敵不過趨勢。智能機器人對時代沖擊的不僅僅是生產力和經濟,它也對社會制度提出許多挑戰。機器人或許會執行部分政府職能,比如機器人警察、機器人執法、自動架駛的交通事故認定、定制產品的質量檢查等。許多人覺得這些是很遙遠的事,但事實上,目前全球各國都在發展機器人產業,技術上的差距可能只有5-10年,但是在制度上以及社會文化對技術的接受程度上,可能相差百年。社會制度的變革要比技術進步困難得多,技術的優勢最終會被社會制度落後抵消掉。機器人產業勝出的很可能不是目前的技術領導者,而是社會制度準備得更好的國家。

《創業家》: 最後,請總結一下智能機器人。


劉芳德:許多行業丟掉機器人也就丟掉了產業。智能機器人是一場百年來最重要的技術革命,也是任何國家與民族都輸不起的戰爭。\人物介紹:

劉芳德:畢業於哈工大,曾幫助哈工大機器人研究所設計機器人組裝流水線,助力其申報國家重點實驗室,之後在ABB研發中心做過工業機器人軟件開發;現在在英國帝國理工大學做手術機器人的研究,是英國皇家醫學會高級會員、英國電氣工程師協會成員,正在參與編寫《歐盟2020機器人市場分析與戰略報告》,以及參與制定英國國家柔性制造產業戰略規劃。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i黑馬,編輯王冀,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

身為餐飲股王,戴勝益一度十分沉醉於媒體的追捧、鎂光燈的追逐,食安危機後,他醒了,變得沉潛,他承認自己太驕傲的同時,做了什麼調整?

撰文•許秀惠

二○一四年十月,王品董事長戴勝益在王品捲入食安風暴的月餘後,終於現身記者會,他笑嘻嘻雙手比YA地宣布退費方案,老友、高餐藍帶廚藝中心總經理蘇國垚 在第一時間給戴勝益傳了一個簡訊:「嚴肅的事情,不能嘻皮笑臉。」戴勝益一向是媒體寵兒,但一四年他先後因「畢業生月薪沒有五十K別儲蓄」、「上市公司董 事長要考慮股價不能隨便發言」等言論而挨刮,媒體痛批他是股價利益掛帥又辜負台灣期待的三流企業,更直言戴勝益的決策錯誤引爆王品危機。短短半年,戴勝益 的形象翻轉,由媒體寵兒變成落水狗。自此之後,他搖身變為一艘潛艦,悄悄潛到海面下。

享受鎂光燈而「茫了」形象受損形象大受損害,王品獨立董事、也是二十年好友的蘇國垚說,戴勝益其實感到「懊悔」,期間,戴勝益的內心也有多番轉折。

他對友人說,當看到頂新魏家不斷被以壞人的樣貌出現在電子媒體上,此時出來,不論說什麼,都只會被視為跟頂新魏家一樣,「與壞人畫上等號」。戴勝益想保護 王品與自己的形象,結果卻適得其反。今年五月替他出書的時報出版總編輯李采洪回憶,當她對戴直言:「你有點驕傲了!」他回答:「對!其實我不夠謙虛。」蘇 國垚認為,戴勝益難免因享受鎂光燈而「有點醉了、茫了」,出現發言衝過頭的情況,但戴勝益「言行一致,不會說一套做一套」。尤其,他稱許戴勝益「斷絕兒子 接班」、「捐出八成股權財富」是大部分企業主不敢做的。

而王品獨立董事、台大國企系教授李吉仁眼中的戴勝益,則是具有搞怪特質的頑童,「他有和別人不一樣的欲望!」大家都往東行,他會想,如果往西走會怎麼樣? 蘇國垚也表示,戴勝益是「好︵ㄏㄠ︶玩的人」,做什麼事都帶有一點玩性、真性情,「從他早期連開ㄅㄧㄅㄧ樂園、阿拉丁樂園、呼拉樂園等五家就知道了!」六 月剛從台大EMBA畢業的戴勝益曾得意地對李吉仁說,他在台大EMBA的論文絕不會落落長,頂多只有十頁、沒有目錄、沒有參考資料,「因為都是原創的 嘛!」這種「想與眾不同」的性格屢屢可見。王品掛牌當天,戴勝益率領一級主管騎自行車到證交所所在的一○一大樓;上市前的法人說明會標新立異地選在台北 「孔子廟」舉行,大談王品的創業祕笈源自︽論語︾;一三年尾牙,他身穿寫著「姐姐」二字的白T恤,率一級主管騎小機車進場,整場晚會一路換裝連連,十分搶 鏡。

一四年,王品獲得服務業大評鑑第一名,為了上台領獎,他吩咐祕書去買兩顆地瓜,刻意穿POLO衫、牛仔褲上台,以一生一熟的地瓜,發表了王品人都是有溫度的地瓜,一舉吸引現場所有人的眼光。也正是此時,戴勝益的王品神話光芒,來到最高點。

過去的戴勝益認為,「老闆應該是坐在觀眾席上鼓掌的人」,只要負責搭建好舞台給員工發揮。所以,從王品、陶板屋開始,一連十幾個品牌的內部創業模式,事業 負責人、店長、主廚都能入股分紅。沒上市以前,這種獎勵制度與多品牌策略,被視為是王品成長的動能所在,激勵員工一起打拚,他則只要稱職地扮演「鼓掌的 人」。

確實,一位曾和戴勝益一起爬過聖母峰基地營的媒體人形容,當登山隊伍在海拔四千五百公尺的高山上,大半人飽受冷冽寒風、細雪和冰雹與高山症所苦時,戴勝益則扮起啦啦隊長,嬉鬧地鼓舞士氣。

不只是﹁潛入海面下﹂

愛爬山的戴勝益,塑造了王品獨特的文化,從海豚學、龜毛家族到非親條款,幾乎都是他登百岳攻頂過程時用手機「錄下來」的。爬一次山可以誕生五、六十個想法,「下山後,有五、六個實際能用,就很棒了!」連捐出股票財產的八成做公益,也是登百岳時決定的。

戴勝益的王品學引領一時風騷,但鋒芒畢露、好玩的同時,他的內在是嚴肅的。在王品董事會,他找來的獨立董事,不論是導演吳念真,或李吉仁、蘇國垚,都「沒 有人捧過他」,甚至會「尖銳地」提出問題。不論從中國市場發展、食安事件的退費方式、內部稽核缺失、媒體應對等等,都當面被不留情的「修理」,即使被獨立 董事們刮鬍子,但蘇國垚說,戴勝益都虛心接受,「知錯能改」。

蘇國垚提及,有一次在王品旗下餐廳吃飯,服務人員上菜的程序禮儀錯誤,他寫在紙上,餐後交給戴勝益,結果,「下次再來,就改進了。」反省不該是一時,當王 品神話隨著驕傲心態、下跌業績而出現損壞時,戴勝益只是潛入海面下是不夠的。外界拭目以待的,是他如何在一八年退休前,調整好接班團隊、王品文化,帶隊面 對未來瞬息萬變的市場,重拾屬於股王的驕傲。

Profile戴勝益

出生:1953年

現職:王品集團董事長

經歷:三勝製帽

副總經理,

另曾創辦

樂園、

台灣金氏

世界紀錄

博物館等事業

學歷: 台大中文系

家庭:妻子劉彩卿

育有一子一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642

牙膏將納入化妝品範圍 專家:10元、3元牙膏功效其實差不多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8649.html

牙膏將納入化妝品範圍 專家:10元、3元牙膏功效其實差不多

一財網 凝雨 2015-07-22 16:43:00

隨著國家有意將牙膏納入化妝品範疇,“防齲”、“抑菌”等醫療術語將得到管制,據專家介紹,牙膏在口內停留的時間並不長,一些所謂有“特效功能”的牙膏,其“特效成分”在短時間內發揮藥效很難。20元、10元、3元的牙膏實際上差不多,主要是商業概念的炒作。

在我國,牙膏等產品一直允許宣稱“防齲”、“抑菌”等醫療術語,有的廠家更是故意誇大牙膏功效,宣稱牙膏能治療牙齒疾病。今年3月份,因構成虛假廣告,佳潔士雙效炫白牙膏就被處罰603萬元。不過隨著國家有意將牙膏納入化妝品範疇,今後這種侵犯消費者權益的行為也許會得到管制。

7月20日,國務院法制辦公布《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修訂草案送審稿)》公開征求意見。送審稿明確將口腔護理用品納入化妝品範疇,“牙膏等口腔護理用品的主要使用目的是清潔和美化,符合化妝品定義”,並且規定化妝品廣告應當真實、合法,不得宣稱或者暗示產品具有醫療作用,不得使用他人名義保證或者暗示產品功效誤導消費者。

進口牙膏品牌的價格漲幅不會小

日前記者走訪多家超市發現,日化商品貨架上牙膏品種繁多,達二十余種,在售的大部分為外資品牌,國產品牌約占1/3左右,價格也多在6—20元之間,多以“美白”、“有效防蛀”、“口氣清新”、“固齒健齦”等為主打。同時,牙膏消費逐漸在向天然、多檔次、多功能方向發展,中草藥、藥物或是脫敏牙膏仍占有不小的市場率。

“國內牙膏行業競爭格局為外資強而本土弱,外資品牌約占七成市場份額,而國內牙膏品牌依靠中草藥牙膏、中老年口腔護理占領了部分細分市場。”國信產業研究院零售行業研究員阮百欣,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經這樣描述多年前中外牙膏品牌的競爭格局。

據權威數據顯示,目前本土牙膏企業的市場份額去年提高超過3個百分點,達到42%,而外資牙膏品牌市場份額的下滑速度也達到3%,且呈現出不斷下滑的趨勢。

此規也將對進口電商方面產生一定影響,中國海關對境外化妝品的關稅價格是50%,這意味著進口牙膏的關稅或也將達到50%,國內銷售的牙膏還有30%的消費稅。這樣中國人常用的進口牙膏品牌的價格漲幅不會小。

專家:10元、3元的牙膏功效差不多

現在市場上,10元以上的牙膏成了超市里牙膏的主力軍,20元以上的也越來越多,各類特效牙膏也層出不窮。這些特效牙膏真的有特效媽?

為此記者采訪了北京301醫院口腔科副主任醫生閆黎津,閆黎津表示,20元、10元、3元的牙膏實際上差不多,主要是商業概念的炒作。牙膏的主要成分,比如說摩擦劑、粘合劑、潔凈劑、芳香劑都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說牙膏的主體材料成本大致相同,貴出來的就是一些添加劑,例如一些抗過敏、止血、美白的成分。

目前市面上常見的“功效牙膏”,按使用效果分,主要有美白類牙膏、藥物保健類牙膏、防齲牙膏。據專家介紹,牙膏在口內停留的時間並不長,一些所謂有“特效功能”的牙膏,其“特效成分”在短時間內發揮藥效很難。比如加“鈣”牙膏幾乎無法為牙齒補鈣。

閆黎津表示,在選擇牙膏時主要註意四點:首先,不能只盯著價格,覺得價格高的就是好的;第二,不要盲目輕信各類廣告,如果沒有口腔問題,選擇普通清潔型牙膏即可;第三,要選擇正規品牌的牙膏;第四,不同功效的牙膏最好交替使用。

此外,閆黎津強調,現階段牙膏的基本作用是清潔空腔、清新口氣、抗過敏、防腐抗菌等,無論什麽功效牙膏都不能代替口腔治療。一旦有了牙病,還應該積極去醫院治療,而不能依賴於牙膏,建議每年進行一次口腔檢查。

 

(一財網綜合中國新聞網、前瞻網、雨果網等報道)

 

相關報道:

佳潔士因“PS過度”領天價罰單 面對虛假廣告可得長點心

編輯:丁明勇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552

“壓屏哥”月入百萬不稀奇,然而手機換屏其實也有貓膩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62207.html

“壓屏哥”月入百萬不稀奇,然而手機換屏其實也有貓膩

一財網 未來 2015-07-29 22:05:00

雖然聽上去好像滿專業的,不是工科出身都不敢下手,但事實上,“壓屏”只是把碎掉的手機屏幕最外層的保護玻璃用機器重新壓一下。要購置這樣一臺機器的花費不多,萬把塊基本搞定。

最近有沒有考慮換個跑道?日複一日對著電腦、被頭頂的冷氣吹到迎風流淚的白領們,在看完靠賣鹵豬蹄、做美甲成功致富的諸多案例之後,又將被一門技術含量不算高、成本也不算大可就是掙得比你多的新手藝生生逼出羨慕嫉妒恨來。

這就是“壓屏”。

雖然聽上去好像滿專業的,不是工科出身都不敢下手,但事實上,“壓屏”只是把碎掉的手機屏幕最外層的保護玻璃用機器重新壓一下。要購置這樣一臺機器的花費不多,萬把塊基本搞定。材料也比較簡單,無非就是和手機相匹配的玻璃、支架等等,在市場里或者網上都能找到。等配件買好之後,用這套機器輕輕一壓,十幾分鐘就能將新的保護玻璃壓到手機上。

可不要小看這輕輕的一下。但凡怒砸過手機的人都知道,沖動是魔鬼。單單這屏幕花了,可能就要耗費一兩百甚至上千元的維修費。所以,這里面的商機不容小覷。“除去成本費,換一塊玻璃屏少說能賺幾十塊,多的上百;主要就是人工成本,只要有單子,還是挺能賺的。”有從業者透露,生意好的時候,一個月做個上萬元不成問題。機器買來個把月,就已經回本了。而據媒體報道,一家生產壓屏機的廠商也表示,他們的客戶除了來自國內各個省份,還有美國、俄羅斯、馬來西亞、韓國等國外客戶,其中還有月入上百萬的。

壓屏哥專用壓屏機

這個就是壓屏機

“壓屏”​有門道,換屏須謹慎

不過您可別急著下手,手機屏幕雖然小小一塊兒,但也不像我們看到的那麽簡單。它從外向內分別包含保護玻璃、觸摸屏和顯示屏。其中,觸摸屏和顯示屏是比較昂貴的,需要最外層相對便宜的玻璃面板來保護。而一般情況下手機被摔後,最先碎掉的就是這層保護玻璃。

通常一款iPhone 6 換外屏的價格在200到600元不等,換里屏的價格在800到1300元不等。想要分清摔碎的是哪塊屏,一個簡單的辦法就是:手機開機後,能照常使用,里面存儲的圖片可以顯示、觸摸狀況都還比較靈敏,那一般壞的就是最外面那層保護玻璃。而上文所說的 “壓屏哥”基本上壓的就是這塊玻璃屏幕。而假如你遇到的是一體屏幕,就不是換塊玻璃能夠解決的了。

除此之外,手機屏幕還有“原裝屏”、“後壓屏”、“原壓屏”之分。

原裝屏就是直接從富士康等代工廠收購的手機屏。這種手機屏無論是零件質量,還是壓制工藝,都是最值得信賴的,當然這種手機屏的價格也最高。iPhone 6原裝屏的批發價格在700元以上。

後壓屏則是指從破舊的屏幕上,將未損壞的液晶顯示層和觸控層取出,再壓上新的玻璃面板而成。這種手機屏的核心部件液晶顯示層和觸控層大多是原裝零件,但由於在壓制過程中膠水質量、技術工藝的不同,後壓屏的質量也是參差不齊。而很多手機維修點要求顧客將原手機屏留下,也是為了得到相關零件。

原壓屏指的是零部件是原裝貨,但組裝是在其他廠里進行的。這種原壓屏目前還很少有工廠能生產。

某手機屏銷售人員透露,原裝屏和非原裝屏在排線和支架上會有區別,但由於安裝後都被埋在了手機內部,普通人不拆開根本看不到,也很難分清楚。

而消費者通常最害怕的是買到仿屏,這種屏多為小工廠加工的劣質或有缺陷的液晶壓合制成,做工粗糙,顯示色彩偏色,可視角度小,質量不穩定,價格便宜。

此外,還有一些維修店會把摔壞的手機的原裝內屏收走,然後換一套內外屏的總成。以iPhone 6為例,換走內屏的一種結果是,由於內屏後面有與序列號對應的二維碼,換了原裝的內屏,會把手機變成黑機,以後蘋果售後再也不受理該機的售後了。

另外還有一些小店收的可能是原裝內屏,但給你的總成不一定是原裝的。原裝和高仿的價格差極遠。而即便維修店給你的是原裝的總成,但過度維修之後,價格也就上去了。所以,換個屏幕還是要當心。

如果只是換外屏,而用原來的內屏,就需要去有分離設備的店單獨換外屏。而一些維修點之所以會回收你的內屏,其實是寄回到工廠店,換好外屏之後,搖身一變成全新的屏幕總成賣給當地的消費者。而回收你的內屏價格就已經超過了一個高仿總成的價格了。

手機屏幕結構

手機屏其實分三層

貓膩這麽多,還是先從預防做起吧

既然換個屏都會出問題,那不如在平日的生活中小心為好,也省去了許多麻煩事。下面這些註意事項或許對保護手機屏幕有些幫助。

1. 不要把手機與鑰匙等堅硬、尖銳的物體放在一起,這些物體容易劃傷屏幕。

2. 讓手機遠離雨水、霧氣,潮濕的環境對手機屏幕及芯片都不好。

3. 手機屏幕怕汙漬和汗水等導電介質,會使得屏幕出現觸摸無反應或者屏幕飄移,應該盡快擦幹凈。

4. 貼膜也是很重要的,可以防止意外的磨損和劃痕。或者買個質量好一些的手機保護套也可以。

5. 註意撞擊角度,正面撞擊一般不容易碎,如果是碰到各個角,就危險了。

 

(綜合錢江晚報、齊魯晚報、iPhone中文網、搜狐網、GeekBar等報道)

編輯:顏靜潔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117

錢荒、股市持續大跌、債災看似毫無關聯,其實有高度的相似之處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61739.html

錢荒、股市持續大跌、債災看似毫無關聯,其實有高度的相似之處

第一財經日報 鄧海清 2015-07-29 06:00:00

“錢荒”、股市持續大跌和“債災”看似毫無關聯,但是其背景、觸發、影響、結局都有高度的相似之處。

近年來,中國金融市場呈現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但是也可謂是喜憂參半、“事故”頻發。

2013年6月史無前例的“錢荒”爆發,銀行間拆借利率超過10%,峰值接近30%,創造了中國貨幣史上的“吉尼斯”紀錄;時隔不到半年,2013年底發生了失控的“債災”,在經濟基本面變化不大的情況下,十年期國債利率從3.4%飆升至4.7%,債市“大熊”導致眾多金融機構損失慘重;時間不過一年,2014年四季度開始股市迎來了一輪大牛市,但很快大喜之後是大悲,2015年年中前後發生了連續大跌。短短四周內,上證綜指大跌35%,創業板指大跌43%,停牌公司超過上市公司總數一半,股民和投資機構信心喪失殆盡。

經歷如此多事之秋,理應“如痛定之人,思當痛之時”。“錢荒”、股市持續大跌和“債災”看似毫無關聯,但是其背景、觸發、影響、結局都有高度的相似之處。從深層次來講,是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後,“舊常態”金融設計出現了系統性的排異、不兼容反應。也就是,在利率市場化、金融創新和混業經營已成大勢所趨的情況下,本世紀初建立的“分業經營、分割監管”的老房子已經成為危房,監管的滯後、失靈現象成蔓延之勢,借鑒歐美本次金融危機後的經驗,完善監管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新常態下的監管升級,顯然迫在眉睫。

歷次危機共性明顯

目前監管體系“蕭規曹隨”難以為繼

相似性一:三次事件背景都發生在利率市場化初期,影子銀行突破監管界線,隱性的混業經營已成事實。

(1)“錢荒”和“債災”的背景是2012年之後,“非標”泛濫。“非標”是銀行通過信托公司、基金子公司、證券子公司等渠道,將資金投向城投平臺等軟約束部門、房地產企業、鋼鐵等產能過剩行業的金融創新形式。“非標”本質是企業和銀行加杠桿,銀行通過期限錯配,將銀行間市場資金流向地方政府城投、房地產等部門。在2012年經濟下滑、銀行惜貸時,發揮了增加投資的作用,有利於基建和房地產回暖,在特定時期符合國家利益,可能因為此原因,政府遲遲沒有對“非標”采取任何有效的監管措施。

(2)股市持續大跌的背景是融資融券、傘形信托和場外配資的興起,銀行、證券公司、P2P平臺通過信托、配資公司、證券公司等渠道,將資金投向股民。本質上講是居民部門加杠桿,在開始階段有利於加速股市的上漲,在特定時期也同樣符合國家利益,政府可能也同樣因此遲遲沒有采取有力措施。本次股市持續大跌與此前的歷次股市暴跌相比,最大的不同點在於,本次股市持續大跌發生在混業經營背景下,資金來源除居民部門外,還有銀行,杠桿使用程度超過以往,因此下跌速度也超過以往。

相似性二:危機促發因子和方式都是前期監管缺位甚至默許,參與者的逐利競賽驅動金融系統風險快速聚集,而後期監管層迫於壓力進行突發性、缺乏整體考慮的強力幹預,市場出現交易需要的流動性“休克枯竭”。

(1)“錢荒”、“債災”的觸發因素是銀行間市場利率自然飆升,並長期維持歷史高位。我們認為,其根本原因是政府對於“非標”的態度轉變,在前期,中央政府受用的是“非標”在保增長中的功能;但在後期,中央政府看到了“非標”存在的巨大金融系統風險。由於存在行業利益糾葛,針對影子銀行的監管政策遲遲無法快速出臺,“同業非標”嚴重地威脅到了央行啟動的利率市場化步伐。因此,央行通過把資金利率維持高位、倒逼銀行去杠桿,“非標”規模開始進入收縮期。高資金利率的直接後果就是“錢荒”,副作用是“債災”,因為債券利率作為長期利率,直接受到銀行間短期利率的影響。

(2)股市持續大跌的觸發因素是證監會嚴查場外配資,導致股市增量資金萎縮、存量資金平盤出局,推倒了第一張多米諾骨牌。

為何證監會在前期對配資持默許態度,而在2015年6月份卻啟動大規模的嚴查行動呢?我們認為,與“非標”是類似的,在前期股市上漲、泡沫較小時,監管者看到的是配資有利於股市上漲;而在後期,看到的則是配資加杠桿存在極其嚴重的金融系統風險。因為杠桿存在正反饋效應,即“股市下跌→去杠桿→股市下跌→去杠桿”,成為加速股市暴跌的重要驅動因子。實際上,股市持續大跌的原因不在於杠桿,根源是A股市場估值太高、泡沫吹得太大,但是證監會嚴查配資是捅破泡沫的那根針,杠桿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相似性三:“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監管的分割並沒有形成防火墻效果,從而獨善其身,無論是“錢荒”、“債災”,還是股市持續大跌,均具有高度傳染性,跨金融市場蔓延擴散。

金融危機傳染的機理主要有兩個:一是恐慌情緒傳導,一旦某一金融市場板塊發生危機,會導致其他板塊的投資者恐慌,對其他板塊資產價格產生影響。二是流動性傳導,由於混業經營,某一板塊發生危機後,金融機構為獲取流動性,只能賣出其他板塊資產,這就對其他板塊產生影響。例如,2013年6月“錢荒”時期,包括債券、股票、大宗商品、離岸匯率在內的金融資產價格均出現大跌。再如,2015年7月8日A股大跌的高峰時,債券、大宗商品、離岸匯率等金融資產價格均出現大跌。由於危機具有傳染性,使得危機的危害超越以往,減少危機發生可能性、降低危機程度的重要性大大增加。

相似性四:危機的化解均超出了監管機構自身的能力極限,最終上升到國務院層面,由央行發揮最後貸款人的角色提供流動性,同時伴有央行向“宏觀審慎”監管權的相應擴大。

(1)“錢荒”、“債災”的結局是影子銀行的監管加強以及央行貨幣大寬松。2014年央行通過定向降準、MLF等方式釋放流動性,但在此之前監管得到極大加強。央行、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外管局五部委成立金融監管協調部際聯席會議,前述五部委聯合發布《關於規範金融機構同業業務的通知》(127號文),大多數類型的“非標”被禁止,同時央行成為名義上的監管牽頭機構,獲得了一定的監管權。

(2)此次股市持續大跌的拐點則是央行為證金公司提供流動性,央行同樣承當了最後貸款人的職責。之後,十部委聯合發布《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221號文),央行在部委排序中同樣居於最前,且明確央行負責建立和完善互聯網金融數據統計監測體系,央行的監管權又一次得以擴大。

“分業經營、分業監管”

無法適應新三角動態平衡關系

參照國外成熟金融市場的發展經驗,經濟增長模式從要素、投資驅動階段升級到創新、財富驅動階段時,利率市場化改革、金融創新、混業經營是金融大市場從割裂邁向統一的動力引擎,傳統分割、依附型監管升級為統一功能型監管。

目前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接近尾聲,混業經營已經成為事實,這為金融創新提供了巨大空間和現實條件。“錢荒”、“債災”的背景是銀行、信托、證券、基金等混業經營,貸款受限的企業部門或地方政府曲線獲得銀行資金,導致企業和地方政府部門過度加杠桿。股市持續大跌的背景是銀行、信托、證券、配資公司、P2P公司混業經營,融資受限的居民部門曲線獲得銀行等部門資金,導致居民部門在股市過度加杠桿。在利率市場化的背景下,資金可以通過金融創新在金融市場內自由流動,不同行業之間的監管籬笆已經形同虛設。

金融創新的本質是資金流向投資回報率最高的領域,這些領域往往存在監管真空或者監管失當。資金是逐利的,資金只考慮投資回報率(錢能產生多少錢),而不會考慮資金使用效率(錢能產生多少效用或者GDP)。投資回報率高並不是對應於資金使用效率高的部門或企業,越是發展中國家等不成熟的市場,兩者之間的偏離度越大。從經驗上來看,中國投資回報率最高的部門,往往就是處於監管真空的、尋租空間大的部門,“資金大量流入+監管真空”,就會導致金融風險系統性暴漲,從而帶來十分嚴重的後果。

金融創新是否“技術中性”?市場很多觀點認為,金融創新是中性的,即“技術無罪”,有罪的是使用者。這一邏輯實際似是而非,因為金融創新的本質是突破監管,這實際增加了金融系統風險。

以場外配資為例,場外配資的低門檻和高杠桿率使得大量散戶在股票現貨市場進行杠桿交易,使得股票現貨市場成為事實上的期貨市場。期貨市場的門檻很高,只向具有一定風險承受能力、一定金融市場投資經驗的投資者開放,從而減少期貨市場的金融系統風險。當現貨市場變為期貨市場且市場參與者為大量散戶時,導致市場風險急劇增加。這正如槍支本身是中性的,但是很多國家禁止公民攜帶槍支。因此,即使金融創新是“技術中性”,但是仍然需要甄別金融創新對於金融市場的影響,確保金融創新與使用者相匹配,降低金融市場系統性風險。

為何金融創新在防範系統性風險方面屢屢出現姑息縱容現象?問題的關鍵在於沒有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往往希望市場為政府目標服務,而結果卻常常是市場扭曲和市場失靈。

我們研究了國內外歷次金融危機,發現歷史總會具有很高的相似度。金融創新在初期階段通常符合政府的某種政策傾向目標,所以容易獲得國家的認可或默許,從而監管機構往往采取有意漠視或滯後措施,國內和國外的情況如出一轍。

以美國次級貸款為例,次貸產生的背景是美國政府希望金融部門通過金融創新實現“居者有其屋”,政府為“兩房”信用背書,並采用低利率政策;回到中國,“同業非標”、股市杠桿配資在特定時期也得到了監管者默許。需要強調的是,在當前我國“一行三會”作為國務院直屬機構、同時“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體制下,監管機構的監管行為扭曲更加嚴重,比如,更加容易刻意迎合國家政策的偏好,更加出於行業利益保護而監管放水競爭。這些都導致金融系統風險急劇增加,成為影響中國金融市場健康發展的最大障礙。

單一監管是否能最終消滅金融危機?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上的情況,都得不出肯定的結論,監管的意義在於使危機爆發可能性盡量低、造成損失盡量小。特別是在金融產品日益複雜、跨境跨市場頻繁的環境下,沒有央行參與的監管顯得被動,往往在釀成系統性金融風險後無力解決。一個重要原因是,金融創新是進攻方,監管是防守方,主動權是掌握在進攻方手中的。但是,作為防守方,理應制定盡可能完善的防守方案,將風險降低到最低。將“反正也防不住”作為放松監管的借口,結果只能是損失的成倍增加。監管的目標應當是在危機之前將金融系統風險降至盡可能低,使得金融危機爆發後的危害降至盡可能小,現有監管體制已經無法實現這一目標。

政策建議

筆者的政策建議是:完善監管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監管改革升級頂層設計,適度增加央行獨立性,構築與國際接軌的統一監管、功能監管、大數據監管、長期利益監管新體系。

第一,從“監管辦市場”轉型到“管辦分離”,金融基礎設施由央行在金融跨部協調委員會框架下統一規劃建設,形成金融市場一體化基礎上的“分業監管”。在利率市場化改革完成後,分業經營已經不再符合中國經濟發展階段,建設互聯互通的統一大市場是大勢所趨。“監管辦市場”現象普遍,監管部門各自建設獨立市場,導致市場分割和監管分割,不同市場的標準、規則、監管不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市場發揮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在混業經營、統一大市場之下,分業監管必然存在監管真空或監管放松競賽,統一監管勢在必行。

需要強調的是,我們所說的“統一監管”並非將“一行三會”簡單粗暴地合並為一個機構,而是從頂層設計出發,建設完善一體化的監管公共基礎設施,實現監管對統一大市場的全覆蓋,構建統一高效的協調聯動機制。

監管公共基礎設施包括交易系統、支付清算、會計準則、信用評價標準、對外數據接口等的統一,避免企業因為面對的規則不一致而產生不當競爭。統一監管應當以央行為核心,央行作為最後貸款人,有事前監管的權力,事前將央行撇開,事後要央行“擦屁股”是不合理的。從國際經驗來看,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強化宏觀審慎管理成為各國普遍共識,美國、歐盟、英國等央行均被賦予對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監管權。建議在立法、修法時,在《證券法》、《商業銀行法》、《信托法》等法律中,通過適當方式為統一監管留下兼容性接口,在依法治國的背景下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以功能監管、牌照監管取代機構監管、行業監管,把“監管者+保護人”關系轉變為“開放式的牌照監管”。

機構監管是指監管的目標是特定法人主體,例如銀監會監管銀行、證監會管券商和基金、保監會管保險公司,不在監管名單內的主體不在監管對象範圍內。功能監管遵循“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只要從事特定類型業務,不管是否在監管名單之內,都受到相應監管部門的監管。在混業經營背景下,機構監管往往淪為無力、失靈狀態,因為只要成立新型公司,或者通過全業務牌照公司走通道即可避開監管,而功能監管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克服這一問題。因此,必須打破市場金融機構分屬於不同監管部門的依附現象,監管應該跟著牌照走。

第三,加快建設中央金融監管大數據平臺,把“一行三會”金融運行數據集中化處理,作為豐富夯實金融跨部聯系會議制度功能的重要抓手。對於監管機構而言,數據是監管的基礎。市場的行為會表現在各種各樣的數據中,數據包含了豐富的市場行為信息。從數據出發,可以明確當前金融市場中發生的狀況以及存在的風險。在混業經營時期,數據能夠反映混業的真實情況,數據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如果缺乏數據,則監管會缺乏抓手。以本次救市為例,央行、證監會都沒有掌握場外配資的數據,這就導致既不知道潛在風險有多大,也不知道需要多少資金才能救市。投放資金過少,反而會導致市場信心受挫,加重股災程度。

最後,防止央行最後貸款人角色被濫用、監管過分註重短期利益化傾向,應當從長期利益出發進行監管,同時需要增強央行、審計署等部門獨立性,可以考慮預算獨立。

長期利益監管是相對於監管目標短期化而言的。在各類金融創新初期,金融創新往往具有“利國利民”的特征,符合國家在特定階段的利益,因而監管層往往傾向於默許和視而不見。長期利益監管是指,在金融創新起步階段就要系統性考慮對於金融體系的影響,獲取創新業務真實信息和數據,進行壓力測試,特別是假設達到一定規模之後,對於金融體系的影響,在事前采取措施,避免金融系統風險累積過多,甚至出現“大而不能倒”的局面。

當然,這並非禁止金融創新,而是理性評估具體金融創新在一定規模、較長時期內對於金融體系的影響,分類給予鼓勵、限制和禁止。從日本的經驗教訓來看,在經濟高速增長壓力下,1950年後的日本央行淪為了受大藏省(日本明治維新後直到2000年的中央政府財政機關)操控的工具。中國央行與財政部之間長期的國庫經營權之爭,2015年財政部主導大規模地方政府債務置換,事實上形成了對央行貨幣政策寬松的倒逼壓力。為避免監管部門因自身部門預算受到財政或發改委等保增長部門的外在壓力出現扭曲行為,建議適度增加人民銀行、審計署等部門的獨立性,行政上繼續從屬於國務院,但是預算編制等要獨立於財政部。

(作者系中信資管研究總監、海清FICC頻道首席經濟學家)

編輯:一財小編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14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