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爾街交易員中熱傳一張圖表:
怎麼理解這張圖?
BTIG的全球首席策略分析師Dan Greenhaus說:
"最近我們專門開了一個會議講股市泡沫。為什麼我們會擔心股市泡沫呢?讓今天的標普500和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股市放在一起看。
現在每個人都在說看好股市,這種觀點還會持續,短期內沒有改變的跡象。
而這張圖對我們是一個提醒。"
我們並不是說這張圖預示著什麼。只是有趣的是,現在每個人都在傳看這張圖。
National Public Radio做了一張圖,解釋了哪些國家或機構持有了16.8萬億美元的美國國債。換言之,下圖解釋了美國人都在欠誰的錢:
BI總結如下:
1.美國國內購買了大部分的美國國債。
2.美國聯邦政府持有6萬億美元的國債。因此,如果美債違約,那麼聯邦政府也將遭受損失。
3.外國持有5萬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其中中國和日本是最大的持有國。
4.中國僅持有1.3萬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因此,美國對中國的負債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
5.的確,美國債務規模龐大。但是,二戰後美國、日本和其它國家的經驗告訴我們,只要美國能夠控制長期福利支出,這個規模的美債是可控的。
全球股市正面臨IPO逐漸減少的趨勢,這與美國十年前的情況頗為相似,美國特許金融分析師協會 (CFA Institute)的Jason Voss表示,新增IPO數量毫無疑問在減少,這應受到投資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密切關注,上市公司數量的減少將有礙資產配置,使股票價格過高,並給期望上市的公司傳遞錯誤的信號。
歐洲市場在2007年上市的公司數量最多,但緊接著牛市終結,五年間上市公司數量下滑了23%。
亞太市場則在2010年達到頂峰,去年上市公司數量降低了4.7%。
而美國市場IPO數量在1997年被互聯網公司上市浪潮推高至峰值,此後一路下降。去年降幅甚至達到創紀錄的47%。
| ||||||
一張保單,讓國泰金控董事長蔡宏圖追上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忠,一場較勁才剛開始。 短短四十天,一張保單就賣了近新台幣兩百億元,問鼎「新契約保費收入第一名」桂冠。同時,截至今年十月二十一日為止,股價漲幅已逾四六%,不僅重登金融股股王寶座,還帶領金融股指數寫下兩年多來高點。 這家業績、股價兩得意的金融業者,就是大樹展新枝的國泰金控。 蔡宏圖大舉加碼持股從差點被追繳變金融大亨 國泰金今年的表現,讓蔡宏圖雄圖開拓,連帶對自家股票也信心大增,九月間,蔡宏圖透過兩家投資公司萬寶開發及霖園投資,斥資近三十一億元,大舉加碼國泰金持股。這是蔡宏圖從弟弟蔡鎮宇手中買下所有持股後,首度大手筆加碼國泰金。 今年堪稱是國泰金的翻身年,不僅股價打敗富邦金,就連獲利,也擠下富邦金稱王。今年前三季,國泰金累計獲利二百六十七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一一○%,目前暫居金控獲利第一名。 對照國泰金三年前的情境,可說是天壤之別。 二○一○年六月,蔡宏圖與老三蔡鎮宇徹底分家,當時國泰金內外交迫,外在面臨國際經濟情勢波動,內在則是兄弟分家紛擾,加上房地產投資決策保守,錯失翻轉機會,股價更是連連重挫。 到了二○一一年十二月,國泰金股價跌至二十八元的波段新低,讓當初以每股約五十五元、舉債七百億元買下蔡鎮宇一五%股權的蔡宏圖,因為股價腰斬而差點成了追繳戶。與此同時,富邦金則乘勢崛起,無論股價、市價或獲利,都超越了國泰金。 在連續輸了兩年多後,外資今年大力買超,不僅推升國泰金股價創新高,也成了金融股大漲的領頭羊。外資德意志證券喊進國泰金,目標價調升至五十一元;本土法人元大投顧也看好國泰金股價上看五十二元。 無論獲利或股價,國泰金今年來都一舉打敗富邦金,法人圈甚至用「重返榮耀」來形容國泰金。這家資產總額逾五兆元的金控龍頭,過去被喻為「航空母艦」、不會跳舞的大象,是如何扭轉情勢? 靠著國泰世華銀行和國泰人壽(以下簡稱國壽)的獲利雙引擎,國泰金今年來交出亮眼成績單,是法人持續買超的主因。 海外投資收益大增國壽從拖油瓶變獲利引擎 今年八月底,國壽推出一張兩年期的「美鑫二二○」美元終身保單,在短短四十天,大賣了六億五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一百九十五億元),相當於其他中小型壽險業者一整年的銷售額。 這張保單屬於還本型的類年金商品,深受高資產者或退休族喜愛,主要是看中二.二五%的利率,比定存高了近一個百分點。而且,現在新台幣強勢,買美元保單相對划算,未來一旦量化寬鬆政策(QE)退場,美元可望轉強,到時候,投資人可望同時賺到利差和匯率。 由於停售效應,加上祭出高佣金的銷售策略,銷售最後一天更湧進新台幣五十億元的新契約保費收入,震撼保險市場,也引發金管會關注,外界不免好奇,國壽到底打什麼算盤。 壽險業者指出,原本今年前三季,國壽的新契約保費收入已經落後於富邦人壽,不過,隨著國壽祭出這張吸金保單,已大幅拉近與富邦人壽的差距,最後一季甚至有機會反敗為勝。 一名壽險業精算師認為,國壽和富邦競爭白熱化,「為了FYP(新契約保費收入)保持領先,即使賣這張保單剛開始時小虧,國壽也會做。」富邦人壽高層表示,國壽祭出高佣金策略,可見有「業績壓力」,就算輸了裡子,也不能輸掉面子。 但國泰人壽發言人林昭廷受詢時否認:「如果要搶FYP,保單不用喊停,繼續賣就好了。」不過,繼「美鑫二二○」美元終身保單停售後,國壽目前推出另一張商品架構相似的「美佳二二○」美元保單,據了解,照樣賣得嚇嚇叫。 事實上,自二○○八年金融海嘯後,國壽一直是拖累國泰金股價的「拖油瓶」。受到海外投資失利、國內不動產投資保守,加上全球低利率環境拖累,長期利差損不斷侵蝕獲利,造成整部國泰金控的大機器,只能靠國泰世華銀行每年超過一百億元的穩定獲利,來彌補壽險部門的虧損。 但今年,國壽卻一掃過去的陰霾,前三季獲利一百五十七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近六倍,是主要壽險業中成長幅度最大的。國壽的獲利,來自於海外投資收益大增,加上步入升息循環、利差損可望改善,就連一度落後的新契約保費收入也迎頭趕上。 在壽險業界,新契約保費收入是兵家必爭之地,壽險業三巨頭國壽、富邦、南山,在銀行保險通路拚個你死我活,即使殺到幾乎是「賣一張賠一張」,也要搶下「新契約保費收入市占率第一」頭銜。 然而,壽險業者收進來每年超過百億的保費,卻面臨投資收益偏低的困境,但承諾給客戶的利率還得照付,幾乎是倒賠,也讓國壽去年底一度對外宣稱「不再盲目追求『新契約保費收入第一』」。 而這次靠著「美鑫」這張保單大翻身,除了國壽內部軍心大振,也讓蔡宏圖與蔡明忠的戰火再度掀起。 除了繼續衝FYP之外,國泰和富邦兩大集團的競爭,還延伸到兩岸首次保險監理合作會議(簡稱金保會)的較勁上。 這次中國保監會主席項俊波來台出席金保會,行程滿檔,但蔡明忠和蔡宏圖都爭取時間,分別和項俊波見上面,各自表達了在中國業務發展的問題。 不過,由於國壽在大陸布局領先群雄,是唯三在大陸設合資公司的台資壽險業者之一(另兩家為新光人壽、台灣人壽),即使金保會的開放成果讓人失望,但早已在大陸布局的國壽卻是少數獲益者,對國泰金股價再度發揮激勵作用,進一步拉大與富邦金的差距。 蔡家第三代登場國壽跳脫舊框架創新氣象 剛過五十週年慶的國泰,今年換上嶄新的企業標誌,簡潔且現代感的設計,展現了大樹展新枝的氣象。 新標誌的背後推手,就是蔡宏圖長子蔡宗翰。這位在二○○九年進入國泰集團、去年開始浮上檯面的小王子,過去一年多,為國泰金帶來新氣象。 頂著法學博士學位,目前身兼國泰人壽副總經理、國泰金控副總經理的蔡宗翰,負責督導國泰人壽不動產、專案運用等投資部門,帶來了許多年輕活潑的點子和創舉。 從國壽標下桃園高鐵站產業專區開發經營五十年的地上權、國泰世華銀行從中國信託手中搶走好市多聯名卡、國壽辦公大樓改建成商旅和飯店等,這些被外界形容為「完全不像是過去國壽會做的事」、讓人耳目一新的戰績,都看得見蔡宗翰主導的身影。 搶下好市多聯名卡國泰世華力拚發卡王寶座 除了國壽,獲利穩健的國泰世華銀行,一直是國泰金的重要支柱。向來被視為保守沉穩的國泰金,近來在信用卡業務上展現了衝勁十足的一面。 發卡量穩居國內銀行第二名的國泰世華,今年取得好市多聯名卡標案後,有效卡數可望突破三百萬張門檻,加上簽帳金額可望拉高,將大幅拉近與中信銀之間的差距,有機會問鼎信用卡龍頭寶座。 為加速大陸布局,國泰金今年也延攬兩名具大陸金融背景的外部董事,包括曾任大陸全國政協委員郭炎、前大陸招商銀行信用卡中心總經理仲躋偉,法人預期,原本布局大陸銀行相對落後的國泰金,有機會迎頭趕上。 「國泰金慘太久了。」保德信投信協理劉建和指出,國泰金過去股價差,是因為獲利差,但國泰金今年來獲利超越富邦金,讓法人埋單,外資持股加碼至二二%,也僅是回到過去的正常水準。 隨著國壽獲利可望創新高,國泰金的金融股股王寶座更加穩當,也讓舉債七百多億元、從台灣首富變成全台灣負債最多的「首負」蔡宏圖,終於揮別了過去因為股票質押而險遭追繳的陰霾,更讓蔡宏圖扳回一城。 【延伸閱讀】越追越緊,國壽威脅富邦—壽險3巨頭新契約保費收入 壽險公司:富邦7月(億元):221.058月(億元):198.869月(億元):185.67前3季(億元):約1498 壽險公司:國泰7月(億元):96.818月(億元):145.509月(億元):150.60前3季(億元):約1389 壽險公司:南山7月(億元):111.898月(億元):110.389月(億元):114.23前3季(億元):約1139 資料來源:各壽險業者 【延伸閱讀】一路纏鬥,國泰金目前占上風—國泰金與富邦金近一年股價走勢 資料來源:×Q全球贏家 |
| ||||||
每晚,全球一百九十二個國家、三萬個城市中,有四萬人租下房間過夜,但他們租下的房間不是旅館提供的。透過位於美國舊金山的Airbnb網站,他們找到願意暫時出租房間的人,雙方約定時間,議價完畢即成交。 這是近來歐、美風行的「共享經濟」──將手上暫時用不到的資源,租給有需要的人。《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估計,此市場規模有二百六十億美元。 出借房車,無業男月入九萬 據《富比世》(Forbes)報導,六十三歲失業的拉森(Frederic Larson),透過這網站,每月有十二天以每晚一百美元出租房子,他可淨獲九十七美元。他還有一輛車,透過汽車共享服務網站Lyft,每週有四晚將其租出去當計程車,每次可再收一百美元。透過出租各種閒置資產,他每月收入增加三千美元(約合新台幣九萬元)。 Airbnb是「共享經濟」中最著名例子,創辦人是兩個大學生,他們發現有些人來舊金山開會,不想花大錢住飯店,於是提供充氣床與地板床給這些人。這概念隨即被仿效,過去四年出現一百家類似公司做這種業務。 如今人們手上任何東西,都可和別人共享。停車格暫時用不到,透過Parking Panda,可在用不到的時段將其租出去;如果有個房間適合狗兒活動,可透過DogVacay讓別人寄放狗;露營帳棚很久沒用,可在Rentoid以十美元暫時租給別人;電鑽也可透過SnapGoods,以十美元代價租給臨時要鑽牆的人。上班時沒空騎家裡的自行車,讓Liquid以每天二十美元代價租給來城裡的觀光客。想體驗母雞下蛋,又不想負擔日後飼養之責,花三百五十美元向「母雞出租」(Rent the Chicken)租下母雞,待其下蛋後再還回去。 不過共享經濟也衝擊到一些傳統業務,如旅館生意就受影響。然而另一角度看,共享經濟也擴大了市場。據《富比世》統計,使用Airbnb來舊金山的遊客平均花一千一百美元,而住飯店的旅客平均只花八百四十美元,這是因為住宿更便宜,旅客停留舊金山時間變長。Airbnb的顧客中有一四%認為,若沒有它,根本不會來舊金山。 不過共享經濟最大障礙,還是來自政府管制。《經濟學人》指出,在計程車公會遊說下,美國有些城市也禁止共享經濟的臨時租車服務。然而,共享經濟使人們花極小代價就能滿足彼此需求,這種互利交易,是不會因為管制就消失的。 |
近日華爾街交易員中熱傳一張圖表:
怎麼理解這張圖?
BTIG的全球首席策略分析師Dan Greenhaus說:
"最近我們專門開了一個會議講股市泡沫。為什麼我們會擔心股市泡沫呢?讓今天的標普500和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股市放在一起看。
現在每個人都在說看好股市,這種觀點還會持續,短期內沒有改變的跡象。
而這張圖對我們是一個提醒。"
我們並不是說這張圖預示著什麼。只是有趣的是,現在每個人都在傳看這張圖。
上海已經出台了國資改革20條,而上海國資的家底究竟有多少,也是市場關注的話題之一。21世紀經濟報導詳細解析了上海國資主要平台架構和運營情況。
這些平台企業的淨資產收益率情況不一,如將競爭性企業權益重組剝除,對其收益水平和資產負債平衡的影響亦需通盤考慮。
2012年上海市國資委系統的數據顯示:
上海國資委其管轄企業的平均淨資產收益率已升至11.1%(剔除公益性資產)。但是,同期上海全市(包括區縣管轄國資)地方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利潤總額增速則在大幅下降。
國資系統的數據顯示,在2010年利潤總額實現41.7%的增幅後,2011年收窄為14.6%。而2012年市國資委管理企業的利潤總額僅增長3.4%。
(點擊圖片查看大圖)
以下內容來自21世紀經濟報導:
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後,上海公佈首份地方國資監管改革路線已在市場意料之中。改革承續著金融危機以來上海國資的調適思路。在《關於進一步深化上海國資改革促進企業發展的意見》中,建立「國資流動平台」引人注目。
市場高度關注,上海市國資委管轄企業如何分類重組權益。然而,正如上海市國資委並未公開其與各級平台公司、各類產融企業的權益架構,實現按照競爭性、功能性和公共服務三類企業國資的針對性監管,也面臨多重控制權益下的挑戰。
就盈利能力較強權益的存量調整仍是難題。截至2012年末的運營數據看,上海地方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較金融危機初期業績有所回升。2009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統計「上海國資家底」時,引述的《2008年上海市國資委出資監管企業的財務報表》數據顯示,市國資委出資監管的41家企業淨資產收益率為4.6%。當時分析認為,這一指標低於全國地方國資平均水平。
記者獲得的2012年上海市國資委系統的數據顯示,其管轄企業的平均淨資產收益率已升至11.1%(剔除公益性資產)。但是,上海全市(包括區縣管轄國資)地方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利潤總額增速則在大幅下降。國資系統的數據顯示,在2010年利潤總額實現41.7%的增幅後,2011年收窄為14.6%。而2012年市國資委管理企業的利潤總額僅增長3.4%。
因此,上海國資一度增長的收益率情況,仍很可能隨著存量債務或投資環境變化發生跌落。針對三類企業進行的針對性監管,如何在這一環境下同時調整資產、權益的歸屬權。既影響上海國資在金融資本市場的信用評級,又涉及內部利益的割捨盤整。
與分類監管思路不同,現有上海國資各一級平台(指國資委直接出資管理的企業集團)掌控的實體中,多平台持有權益的公司,並沒有在業績上輸於人後。像上海綠地控股集團等企業,在多股東的制衡環境下,管理層反而獲得更大空間。未來這類競爭性企業仍保持多平台股東架構,還是集中併入專業化的集團公司仍待研究。
因為歷史上的財務能力、產業重疊等因素,平台公司持有權益,也亦構成複雜的網絡。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整理的主要一級平台和其掌控的上市公司和其他主要企業情況顯示,持有多類型企業權益的平台仍是多數。這些權益如何在平台間流動,將考驗深化改革的佈局。
這些平台企業的淨資產收益率情況不一,如將競爭性企業權益去除,對其收益和資產負債平衡帶來的影響亦需通盤考慮。
美聯儲最新的季度資金流向報告(Flow of Funds report)數據顯示,在2013年三季度,美國家庭部門的債務自金融危機以來首度走高。
換句話說,美國人停止了淨償還債務,再槓桿化正式開始。
BI對全美113位投資經理、分析師和經濟學家的調查顯示,這是他們認為本年度最重要的圖表。
Thurleigh Investment的投資經理James von Simson認為:「這意味著過去幾年裡的削減開支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美國家庭消費又要回來了。」
這對於美國經濟尤其重要。
TD Securities的董事Millan Mulraine認為:「美國家庭部門在過去五年裡一直在持續的削減債務,如今去槓桿化週期看起來已經臨近尾聲,這增加了美國經濟復甦可持續的前景。在三季度,按揭貸款首度季度增長和信用卡借貸的大幅增加標誌著美國經濟復甦的一個關鍵轉折點,這顯示出消費可能再度成為未來經濟增長的引擎。」
Cullen Roche贊同這一觀點:「這無疑是個清晰的信號,顯示出家庭債務危機已經高中,美國經濟已經正式走出了過去那段不堪的歲月。」
黃金多頭者長期以來一直堅信全球性的貨幣寬鬆環境會導致金價攀升。
多頭者還經常引用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來對比黃金價格的走勢。多年來兩者之間確實存在著正相關的走勢,但是這種關係在2013年徹底逆轉了。
法興銀行策略師Patrick Legland和Daniel Fermon近日在報告中表示:2013年間黃金已不再扮演對抗系統性風險的角色。意大利選舉,塞浦路斯破產風暴以及美國政府關門危機等等風險事件都沒能驅動黃金走高。
兩位分析師稱,央行的資產負債表擴張一度是驅動黃金上漲的因素,但市場從今年初開始就對美聯儲未來的量化寬鬆削減做出了預期,並反映在了交易上,黃金嚴重承壓。
現在,美聯儲的量化寬鬆計劃的結束已然是既成事實,黃金及白銀將不能再享受無限寬鬆的流動性帶來的好處。
但值得注意的是縮減購債計劃並不意味著資產負債表的縮減,美聯儲的負債依然在快速攀升。但是別管QE退出還是資產負債表規模,黃金多頭已經繳械投降,目前金價看不到任何回升跡象。
下圖是美聯儲+歐洲央行+日本央行+英國央行+瑞士央行+中國央行+俄羅斯央行的資產負債表總合與黃金價格走勢的對比圖,數據來源於法興銀行。
| ||||||
政昇處方宅配藥局創辦人王照允有感藥師的工時長,為了能充分發揮專業,決定「走出去」,幫慢性病患者把藥送到家,患者無須付費,還節省時間和交通費。靠著與散戶、安養中心合作,照顧行動不便及偏鄉的患者,照顧的床數已達一.五萬張,是台北榮總總床數的五倍。 撰文‧辛曉昀 「我是王藥師,幫您送藥過來了……這顆白色藥丸一天三次;這個是噴劑,一天一次;這顆藥吃了會頭暈,房間門口到廁所的走道要清空哦!萬一早上醒來頭暈時絆倒就麻煩了……。」宅配藥師不只仔細地向陳老先生介紹長期服用的藥物,還注意到患者的居住環境,才短短十分鐘,就讓病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貼心服務。 這是政昇處方宅配藥局創辦人王照允的工作內容,把藥親自送到客戶家。只要慢性病患者將自己的處方箋傳真過去,或是上網到「政昇處方宅配藥局」填寫資料,宅配藥師便會把藥物送達,並且不收取任何費用,所有費用都是向健保署申請。 王照允創業三年、員工數二十人,今年營收已上看七千萬元,是台灣首創宅配藥局。而他之所以有宅配藥的創業點子,其實是來自於接下家裡的藥局,有感於時間幾乎被綁在店面經營有關。 大膽創業 卻一度吃閉門羹他畢業於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土木工程系,返台後進入台北醫學院醫藥學系,畢業後接下家裡的藥局,卻發現每天從早上八點半開業後,一路工作到晚上十點半的工作模式十分疲累;結婚後、有了小孩,更不適合這樣長時間的工作,於是他決定改變工作形態。 他靈機一動,「何不把藥物送到病人家中呢?不僅發揮藥師的專業,還幫助不易領藥的患者。」於是決定在大樓的十五樓開設「宅配藥局」。 「很難想像,整個三芝只有四家藥局,而且都擠在同一條街上,住在偏遠一點的老人領藥真的很不方便。」王照允分析著。雖然實施醫藥分業後,大眾可去社區藥局領藥,照道理已經比以前只能跑醫院領藥方便,但是偏鄉、行動不便的長者卻還是沒有辦法享受這種福利。 他確定有宅配藥的需求市場,於是大膽創業。但沒想到這個分析上絕對可行的創業點子,一執行卻吃了閉門羹。 「很多人都把我們當詐騙集團,只因為我們不收任何錢,我們的收入是從健保署來的啊!」即使他花許多時間和客戶溝通,別人也難以相信這樣的經營模式,前三個月散戶的數量才三十人。甚至還招來有人質疑他們非法在網路賣藥。 「三個月後,我和另一位創業夥伴陳文志必須找到另一條出路,思考著安養中心有許多長者,他們一定也有慢性病藥物的需求,所以我們就開始一家一家安養中心寄宣傳廣告。」明厚老人養護中心的林小姐表示,與政昇處方宅配藥局合作約三年,當時安養中心也有藥物宅配方面的需求,於是開始與政昇合作。 「雖然安養中心的合作藥局不只我們一家,但是我們專注於『藥事服務』,沒有門市等外務的干擾,而且藥局門市有地區的服務限制,我們卻突破了它,盡可能觸及每個角落。」王照允說,「當我們與安養中心合作,散戶就放心得多,也樂意成為我們宅配客戶的一分子。」三個月後,業務得到了大幅度的進展,總處方箋數暴增至一千張。 與安養中心合作效益大 在這所有的服務都走向「網路」的世代,創辦之初王照允還諮詢了北醫的同班同學,也是現任「愛情公寓」創辦人之一的林東慶,如何讓公司符合網路的趨勢,兩人不時地談創業的行銷、經營。 「二○一○年有一家日本上市公司SMS︵Senior Marketing System︶,專門做網路醫療及長期照護資訊的公司來台拜訪愛情公寓,想了解台灣的網路市場,剛好王照允的公司與SMS有著相似的目標,於是我就介紹給彼此認識。」林東慶說。 SMS對「宅配藥局」的模式相當感興趣,鼓勵他們以「安養中心」為主、「散戶」為輔的經營建議,公司的營收才會穩健。而且同樣花三十分鐘,只能服務兩位散戶,但如果是去安養機構,宅配藥師是直接與護理人員溝通,一次就可照顧到二十張處方箋,與安養中心合作的效益明顯大得多。自此,政昇反轉之前以散客為主的經營策略,轉而主攻安養中心。 全天候解答用藥問題 鎖定安養中心之後,平均每季處方箋的數量以二○%的速度增漲,王照允更算出一一年底將出現資金缺口,因此詢問SMS是是否願意入股。SMS在雙方見面之初就很有投資興趣,於是便拿下五三%的股份。 由於這是全新的創業模式,期間還引起健保署調查。「健保署曾經懷疑我們非藥師送藥,位在十五樓的藥局也是讓人疑惑」。提起政府的調查,王照允一點也不擔心,表示「我還打電話給調查的專員,看看他有沒有需要協助的地方,我都可以給他資訊。」除了宅配藥物,另設有「即時藥物諮詢」二十四小時專線,無須等待轉接的過程,只要電話一撥出,政昇的藥師馬上為病患服務,即使來電者並不是他們的客戶。在幫安養中心評估藥物交互作用時,也累積了龐大的中文資料庫,便請SMS的工程師建立一套軟體,打造全球唯一中文版的「藥物交互作用查詢系統」,能夠更快速地處理患者用藥的問題。 一○年第一季的處方箋數才一千張,月營業額不到十萬元,截至一三年第二季,已與三百家安養中心合作,處方籤已累積超過上萬張,服務床數比台北榮總的病床數還多五倍,此部分業務占了公司營收九成;宅配的服務範圍也從台北地區擴增至嘉義,明年初將在高雄設點,持續擴張宅配藥局的服務範圍。 「雖然現在才損益兩平,但是我們投入了大量的人才訓練成本,就是因為非常看好未來的發展潛力。慢性病的醫藥市場一年約七百億元,目前營收才七千萬元,至少還有一百倍以上的成長空間!」王照允信心滿滿地說。 在台灣日趨高齡化的趨勢下,王照允搶先進入宅配藥物的市場,未來的事業版圖還不只如此。除了藥物送到家,像是送餐、到府沐浴、居家修繕……等等,王照允期待未來可以更多元化地經營。「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人加入政昇處方宅配藥局的網絡,這是﹃Health for two﹄的概念,多一個城市的人加入,我們就能照顧到更多偏鄉的人。」他說。 王照允 出生:1974年 現職:政昇處方宅配藥局創辦人兼執行長學歷: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台北醫學院醫藥學系家庭:已婚,育有三子 政昇處方宅配藥局 成立時間:2010年 創辦人:王照允、陳文志 主要業務:藥物宅配 主要客戶:老人安養中心 員工人數:20人 合作安養中心數:250家 近三年營收: 2011年1500萬元 2012年3500萬元 2013年7000萬元(預估) 王照允的創意煉金術 1.解決問題 台灣第一家宅配慢性病藥物,解決居住在偏鄉的慢性病患者領藥問題。 2.雙方合作 安養機構年長慢性病患者多,雙方合作讓宅配藥局收入穩定。 3.追蹤領藥 貼心追蹤客戶用藥情形、領藥通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