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60歲的歐盟 需要靈活性重振雄風

28個馬上就要變成27個。

自1957年3月25日《羅馬條約》簽署以來,歐盟(彼時為歐共體)就給人以處於永久性危機之中的印象,盡管歐盟之父讓·蒙內(Jean Monnet)曾斷言“歐洲總在重重危機中浴火重生、適應危機並且成為這些危機的解決方式之總和。”

然而在迎來了60周年慶典的這一年,歐盟面臨的麻煩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

其中最令東歐國家難以下咽的是,他們被迫妥協。在3月25日的慶典活動上簽署了含有“多速歐洲”設想的《羅馬宣言》,一個喜氣洋洋的慶典峰會卻成為了歐盟下一個十年各方角力的發端。

近十余年以來,東歐各國將“多速歐洲”設想視為在歐盟內部形成“二等公民”的前兆並予以抵制,然而伴隨英國脫歐以及應對難民危機不利等多重亂象,即便是德國財長朔伊布勒(Wolfgang Schaeuble)這樣倡導歐盟聯邦主義的元老,也已經務實地放棄了歐盟全體加速一體化的想法。

在歷史上,每當歐洲一體化進程遇到阻礙時,“雙速歐洲”、“核心歐洲區”以及“多速歐洲”的提案就會浮出水面,作為一種威脅方式,用以警告那些在立法方面拖後腿的成員國。只不過被“英國脫歐”事件警醒後,看起來這一次包括法德在內的國家,是要來真的了。

聯邦主義者重提“多速歐洲”

60年前,荷比盧法德意等歐洲六國領導人為實現歐洲永不再戰、聯合自強的理念,在羅馬簽署《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後來,人們把這兩個條約統稱為《羅馬條約》。條約的簽署標誌著歐盟的前身——歐洲共同體(歐共體)誕生。

西德首任總理康拉德·阿登納(左)

60年後,在簽署《羅馬條約》的荷拉斯與居里亞斯大廳,歐盟27國領導人簽署了新的《羅馬宣言》,英國首相特雷莎·梅知趣地沒有前往:在幾天後,英國將成為第一個啟動退歐程序的歐盟成員國,這給慶典蒙上一層陰影——在一體化大半個世紀之後,歐洲面臨著不可忽視的瓶頸。

在德法的強力推動以及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的背書之下,《羅馬宣言》中寫入了有關“多速歐洲”的設想:“我們將共同行動,並在有必要的情況下采取不一樣的節奏和步伐,但會一如既往地遵循《羅馬條約》的精神朝著同一個方向前進,並向那些隨後想要加入的國家敞開大門。”

“多速歐洲”或“雙速歐洲”並不是一個嶄新的概念。早在1976年,歐洲早期的外交家就開始提出“雙速歐洲”的概念,在1994年,面臨隨後歐盟東擴(1997年左右開始)的前景,彼時法國總理巴拉杜爾(Edouard Balladur)提出了“三個同心圓的歐洲”:內在核心區為單一貨幣同盟,中間層為非單一貨幣區,而非最外部由同歐盟具有緊密關系的非歐盟成員國組成。

2000年,當時的德國外交部長費舍爾(Joschka Fischer)提出了一個準備在超前國家中建立聯邦制的概念,彼時的法國總統希拉克則提出了歐盟內“先驅團體”的概念,當時的英國人則更喜歡“可變性幾何”這樣的術語,無論如何使用何種方式進行描述,德法英三國在彼時的看法是非常相似的,即歐盟內真正的核心圈是德法英“三國峰會”,主角則是施羅德、希拉克和英國首相布萊爾,他們所推崇的“兩種速度”可以令歐盟政治一體化速度加快,但也讓新加入的東歐國家感到氣憤,懷疑歐盟將自己當作二等公民。

在歐元危機中,“兩速歐洲”和“多速歐洲”的概念又在智庫和各種政策制定者的推動下被舊事提起,不過由於法國前總統薩科齊的意外落選令德法聯盟暫時瓦解,直到法國總統奧朗德當政後期,歐盟內事務的德法同盟才重新建立,然而此時已為時過晚:各國聯手抗擊難民危機失利,沖擊了歐盟各國國內選情,點燃各國民粹主義,歐盟的整體行動遲緩也一定程度上對英國脫歐公投的結果負責。

在此種情況之下,以德國總理默克爾為首的國家領導人在今年重新提出“核心歐洲”和“多速歐洲”概念。

“核心歐洲”這一概念是朔伊布勒曾經在年輕時代所率先提出的,他是一位長時期的聯邦主義擁躉者,即便如此,他也認為,考慮到目前的民粹主義對歐盟的敵對情緒,歐盟需要一點靈活性了。

“聯邦制的想法並沒有消失,但目前還沒有機會實現。在所有國家或大多數歐洲國家中,主流意見都不贊同給布魯塞爾增加國家主權份額。” 朔伊布勒表示,“所以我們必須改進我們的政府間主義工作方法。能有些次優選擇的好處總是比一點好處都沒有強。”

容克則在專為此次羅馬峰會準備的歐盟未來《白皮書》中直接指出了這一多速歐洲的想法,即“歐盟成員國將不再需要按照同一速度進行融合”。

容克還提出到2025年的五種設想,其中一種即為“願者多做”,具體而言有意願的國家可在防務、貨幣、稅收等領域加速推進一體化,而其他國家可以選擇不參與。一體化政策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從核心國家逐步拓展到其他成員國。考慮到德法等國家的選舉情況,容克希望2019年6月之前可以看到具體行動方案。

誰為“多速歐洲”設定規則

可以預料的是,在歐盟核心成員法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四國領導人積極表態支持建設“多速歐洲”地同時,這一想法受到了包括波蘭在內中東歐國家地強力反對,而其中波蘭等國最擔憂的是如果形成“多速歐洲”格局,誰將是政策的制定者?

歐洲對外關系委員會在最新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部分成員國擔心“多速歐洲方案”將架空歐盟,讓德國等核心成員國占據更多資源,成為主宰國。

波蘭前經合組織(OECD)大使、GLOBSEC智庫副主席維斯尼維斯基(Wisniewski)指出,歐洲存在德國霸權,默克爾推動之下的政策只對德國有力,對其他任何國家都無益處,在未來“任何整合都將加強這一趨勢,而歐洲其他外圍國家將被剝奪權利,譬如通過歐盟結構基金從歐盟得到的資金等等。”

擔心自己會被排除在一些關鍵政策之外,是除了上述核心國家之外,許多所謂“邊緣”國家和中東歐國家最大的恐懼。

在60年的整合之後,歐盟實際上已經形成了各種由於政策、融入度不同以及地緣原因所所產生的各種俱樂部,除了申根26國以及歐元19國之外,還包括波蘭、匈牙利、斯洛伐克和捷克共和國四國組成的“維謝格拉德四國”,以及以希臘為首的,南歐國家組成的“地中海俱樂部”等等。而上述小團體目前對於“多速歐洲”持有反對意見,認為這樣的政策將令他們成為歐盟內的二等公民,加大西歐和中東歐之間的裂痕。

然而在西歐國家看來,從歐盟結構基金中常年拿巨額補貼卻拒絕接受政治避難和移民的中東歐國家已經先行放棄了在歐盟的團結。

不過亦有歐盟內專家指出,英國脫歐為歐盟敲醒了警鐘,歐盟需要面對現實:新一代選民已經不存在對二戰的痛苦記憶,道德上對一體化的說教將不再奏效。

《經濟學人》則在最新一期的特別報道中寫道,“歐盟在60周歲生日這天狀況不佳:它需要更多的靈活性來重振雄風。”

可以預見的是,除非歐元區整體強力複蘇,“多速歐洲”將成為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歐盟內部角力的焦點,而歐盟羅馬特別峰會僅僅是個開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975

歐盟既想與中國加強貿易往來 又糾結其市場經濟地位

入世15年,中國應得的市場經濟地位呢?

第一財經記者根據所獲得的材料發現,在中國應得的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上,歐盟依舊很糾結。

美國和日本也緊隨其後,在世界貿易組織(WTO)21日舉行的爭端解決機構(DSB)會議上表示對歐盟的支持,以及其“需持續在同中國相關的反傾銷過程中使用非市場經濟的方法論(進行計算)”的意見。

一方面,種種跡象表明,美國特朗普政府的貿易保護主義趨勢令以德國為首的歐盟國家希望加強與華合作,另一方面,受困於歐盟內部各種代表落後產能的遊說團體利益訴求,歐盟仍然無法做出快速決斷。

在中國要求WTO成立專家組,就歐盟、美國對華實施反傾銷“替代國”做法作出裁決,且要求遭到歐盟反對的情況下,中方商務部近期表示,將要WTO爭端解決機構(DSB)會議再次考慮中方請求,屆時專家組將自動設立。

商務部發言人孫繼文表示,中方有信心世貿組織會作出公正裁決,也敦促歐方切實履行世貿義務,改變針對中國的歧視性反傾銷“替代國”做法。

美日歐拒絕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按照《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議定書》(下稱《中國入世議定書》)第15條(a)規定,在2016年12月11日後,WTO成員應停止對中國使用“替代國”反傾銷調查措施,並以中國企業所上報的價格和成本為基礎,定奪傾銷幅度。

歐美等方早在2016年7月就表示,拒絕在12月自動授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彼時中國表示,《中國入世議定書》第15條(a)(ii)到期並不要求成員自動授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然而該到期要求各成員消除對中國在反傾銷調查中所使用的具有歧視性做法的法律基礎。

隨後,在2016年12月12日,中國就歐盟反傾銷“替代國”法律措施,提出WTO爭端解決機制下的磋商請求。

2017年1月,中歐雙方在日內瓦舉行了磋商。孫繼文在3月23日的例行發布會上表示,很遺憾磋商沒有解決中方關註。

3月9日,中方要求世貿組織設立專家組對本案進行審理。孫繼文表示,3月21日,WTO爭端解決機構(DSB)會議首次考慮了中方請求,但歐方反對設立專家組。

孫繼文解釋道,首次會議上反對設立專家組是歐方的權利,也是世貿成員被訴時經常采取的做法。

據第一財經記者所掌握的資料顯示,中歐雙方在此次WTO爭端解決機構會議(DSB)S上就歐盟反傾銷法,即通稱的《基本規章》中第2條第7項第(b)款規定的修訂展開了一番辯論,該條款修訂與今後如何在反傾銷中對待中國產品緊密相關。

在2016年11月9日,歐盟委員會向歐洲議會及歐盟理事會正式提交修改其上述有關反傾銷法《基本規章》的提案,以履行其根據《中國入世議定書》第15條規定所承擔的義務。不過在彼時歐方在提案中取消了“非市場經濟國家”名單,但提出的新方法以“市場扭曲”的概念和標準替代“非市場經濟”的概念和標準,並沒有從根本上取消“替代國”的做法,只是在變相延續原有做法,即便如此,從時間上而言,由於歐盟內部立法速度緩慢,歐盟也未能做到在2016年12月11日後,立即停止對中國使用“替代國”反傾銷調查措施的做法。

此次中方即提出,盡管存在著2016年12月11日的最後期限,歐盟繼續否認對中國施予WTO成員國同等待遇。因遭受歧視待遇而造成重大損失的中國出口商,有權得到其他WTO成員國出口商的同樣待遇。

歐盟方面的辯解主要同“時間節點”有關。

歐盟表示,已經同中方解釋過,歐盟的《基本規章》中第2條第7項第(b)款規定中的有關措施正處於立法程序之中,且最終有可能致撤出。

因此,在歐方看來,中國的行動是不必要的。

歐盟並補充說,對中國“持續打擊”歐盟正在進行的立法過程表示遺憾。中國的要求“顯然是過早了”,為此歐盟只能斷定,中國的目標就是幹涉歐盟內部的立法過程,這對WTO成員來說,應該是一個得到“嚴重關切的問題”。

美國隨後則提出對歐盟和其他國家在有關中國反傾銷問題上,繼續使用“非市場經濟方法論”方面的支持,並指出中國在諸如鋼鐵等方面仍對國際貿易系統構成扭曲。而WTO規則允許成員利用非市場經濟的方法來解決中方在價格和成本扭曲方面的問題,WTO爭端解決制度也不能改變這些權利。

此前,候任美國貿易辦公室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在其聽證會上亦表示,將繼續與歐盟和合作否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日本在此次則同樣表示,在普遍意義上支持歐盟和美國的立場,並分享他們的關切。

糾結的歐盟

糾結的歐盟舉棋不定。為預防美國特朗普政府在貿易上的保守立場,歐盟正在為與美國發生貿易戰爭的可能性做準備,並考慮同中國加強貿易往來的可能性。

然而歐盟也必須傾聽其區內包括鋼鐵業在內的利益群體訴求。此前德國慕尼黑經濟研究所(IFO)的數據指出:如果中國得到市場經濟地位,歐盟對華的反傾銷稅有可能降低17%~28%,這將直接影響到歐盟的生產和就業。

不過通過多份報告可以清晰看出,所謂中歐之間的反傾銷爭端並不廣泛,且僅僅集中在幾個特定領域和特定國家之中。在爭端出現的領域方面,在化學產品和金屬制品領域反傾銷案件十分集中;而反傾銷爭端較為集中的國家方面,又以法國、德國、意大利以及西班牙為主。

反對授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由鋼鐵商等組成的遊說組織歐洲企業聯盟(Aegis Europe)已經痛斥歐盟太過軟弱,在面對中方的質疑時,不進行有力法律反擊,而只求“盡快改變歐盟的反傾銷立法”,並指出目前德國已經給歐盟委員會施壓,要求歐盟委員會加速立法過程。

歐洲企業聯盟並希望歐盟委員會認識到,在中國成為一個市場經濟體之前,不能授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此類遊說團體為滿足既得利益需求,經常罔顧國際貿易法法律事實。歐盟無法進行有力反擊的原因在於歐盟在法律上存在軟肋。

此前第一財經記者采訪的多位歐盟方面律師和學者都指出,《中國入世議定書》第15條中規定,“截至加入之日,該WTO進口成員的國內法中須包含有關市場經濟的標準”一條非常重要,而在簽署該協議時,歐盟並沒有在國內法中對市場經濟標準有定義。但在美國,“非市場經濟國家”一詞最早已經出現在美國《1930年關稅法》對反傾銷的規定中,該法還制定了判定一國是否屬於“市場經濟國家”的6項標準。

歐洲外交關系委員會的中國問題專家顧德明(Francois GODEMENT)指出,在2001年簽署該《中國入世議定書》時,那些在國內法中沒有對如何決定市場經濟地位問題進行立法的國家,在該《中國入世議定書》到期後,對於來自中國的法律行動將很脆弱。”

歐盟貿易法專家百里斯(Jean Francois Bellis)則指出,即便是歐盟所提出的有關市場經濟地位的5項標準,哪個也不是正式法律文本里的。

百里斯所揭示的,是實際上中國可以以歐盟在中國入世前沒有關於“市場經濟地位”標準的國內法為由,要求歐盟全部放棄《中國入世議定書》第15條(a)款的權利要求。

美國眾達律師事務所布魯塞爾合夥人安東尼尼(Renato Antonini)則對記者表示,中歐市場經濟地位之爭的最佳結果是:歐盟授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並確保對歐盟重點行業的長期保護;而通過WTO爭端解決機制,爭端解決的結果會提供一個明確的答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105

法國大選4周後“開戰”: 勒龐稱歐盟將亡 馬克龍最利歐洲

距法國大選舉行第一輪投票還有4周的時間,彭博社預計馬克龍將在首輪投票中獲得26%的選票,勒龐將獲得25%的票數,菲永的得票率將會是17.5%。

勒龐:歐盟將亡

27日路透社報道稱,48歲的法國大選極右翼候選人“國民陣線”領導人勒龐稱,歐盟將從世界政治地圖上消失。她向里爾市的擁護者承諾保護法國不被全球化。

勒龐稱,繼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和英國公投之後,法國將舉行大選,她將法國大選形容為“全球人民起義”。

勒龐在鼓掌聲中表示:“歐盟將亡,所以不再需要人民。目空一切的霸權註定要從世界上消失。”

她指責主要對手馬克龍和菲永為了歐盟和市場利益“叛變”,表示:“是時候打倒全球主義者了。”

72%法國人希望留在歐元區

據25日的IFOP民調結果顯示,約72%的選民希望法國留在歐元區。勒龐本周一稱,她所在的“國民陣線”會傾聽民意,但她也會給民眾們敲警鐘,讓他們明白失業率居高不下以及緊縮政策無處不在的原因。

在法國三位總統候選人於上周舉行的首場電視辯論中,共和黨候選人菲永指責勒龐,稱她退出歐元區的計劃會使得法國變得混亂。

此前有分析顯示,法國退出歐元區會使每個家庭平均一年喪失1500到1800歐元的購買力,受此舉沖擊最大的將會是普通百姓。

勒龐上周末安撫選民稱,退出歐元區的計劃並不會使法國變得混亂,倘若她贏得選舉的話,她將首先加強邊境控制並不再使法國工廠搬遷至國外。同時,她將在德國大選之後討論是否退出歐元區,德國於9月24日開始大選投票。

馬克龍勝選對歐洲最為有利

27日根據彭博調查,占壓倒性多數的經濟學家預計馬克龍將成為下一任法國總統,並認為馬克龍當選最有利於法國與歐盟的關系。

彭博調查了39名經濟學家,請其評論各位候選人當選會讓法國經濟的哪個部門得到最大改善。共和黨候選人菲永是改善預算赤字和增加商業投資的最佳選擇。

馬克龍被視為改善勞動力市場並延續法國與歐盟深入關系的最佳候選人。大約三分之一的經濟學家表示,國民陣線領導人勒龐獲勝不會讓彭博調查涉及的任何一個領域得到改善,不過也有經濟學家認為勒龐會有助於改善法國的安全和國防。

“馬克龍勝選是我們目前的主要設想,這對歐洲和投資有利,”ING銀行駐布魯塞爾高級經濟學家Julien Manceaux說。“然而,如果不輔以強有力的勞動力市場改革,那麽他的政策對失業的影響可能不會那麽快。鑒於未來的政府可能不會完全站在他的一邊,他將不得不同時應對左翼和右翼,這可能是一種危險的做法。”

菲永:奧朗德“黑”我

據《費加羅報》報道,在民調中排名靠後的菲永在上周末再次抨擊了法國現任總統奧朗德,稱他領導一個“秘密小組”,非法收集信息,泄“黑料”害他。曝菲永花公款聘妻子和子女為助手,但他們卻吃空餉,此外,奧朗德還能獲得任何自己感興趣的關於菲永的司法調查監聽記錄,這使得原本支持率領先的菲永人氣大跌。

菲永起先在民調中處於領先地位,但在2017年1月中旬起,情況發生了變化,《鴨鳴報》及其它媒體幾乎每周都要披露菲永的財政狀況。

菲永於上周四(3月23日)晚間斥責奧朗德,稱他精心策劃了這一切,他怒稱應讓奧朗德受到調查。菲永稱,搜查行動後48小時內,媒體就獲得遭查抄的文件,對他在議會辦公室的搜查就是很好的例子。菲永認為這些文件就是奧朗德提供的。奧朗德在聽聞此言的一小時里迅速予以回擊,他表示菲永所做的都是虛假指控,他稱菲永此舉是想給總統大選增添一些麻煩。

盡管被麻煩纏身,但菲永並無退選之意。他的妻子將於28日面見預審法官,準備接受起訴。盡管菲永一再表示自己和夫人是無辜的,但菲永本人還是已經受到了濫用公款的指控。

形勢越來越明朗?

Ifop、Elabe與BVA的民調顯示,在辯論過後,馬克龍將在第一輪投票中領先於勒龐,但到第二輪投票時,他們兩人的得票差距也會越來越大。盡管其它民調機構預計馬克龍將在之後的大選中擊敗勒龐,但民調機構OpinionWay預計,勒龐將會有領先一個百分點的優勢。

第一輪法國大選將於4月23日舉行。根據Ifop周五公布的每日民調,獨立候選人馬克龍的支持率為26%,勒龐的支持率下降到25%。共和黨人菲永名列第三,支持率為18%,左派候選人讓-呂克·梅朗雄以13%的支持率名列第四。民調顯示,馬克龍料將在第二輪選舉中以61.5%比38.5%擊敗勒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106

法國極右總統候選人勒龐:歐盟是傲慢霸權帝國,終將解散|視點

3月26日,法國極右政黨國民陣線總統候選人瑪麗娜·勒龐在法國北部城市里爾進行競選演說。

在演講中,勒龐表示,歐洲人民將不再需要歐盟這個組織,它逃離不了解散的命運。這個“傲慢和霸權的帝國”註定崩塌。她信誓旦旦地告訴法國民眾,他們將改變歐洲,將歐洲理念從聯邦擁護者手中解救出來並賦予其生命,歐洲複興指日可待。此外,勒龐還感謝那些支持國家複興運動的人民以及海外僑胞,稱正是有了他們,全球主義支持者才會退讓三分。

此外,勒龐還表示,已經到了擊敗全球主義的時刻。顯然,其言語直指總統大選對手馬克龍和菲永。勒龐認為,他們所承諾的親歐盟和親全球市場的政策是對法國的“不忠”。

在當天的采訪中,勒龐稱將會以一種合理周全的方式退出歐元區,並保證不引發混亂。然而,伊佛普民調顯示,72%的法國選民反對退出歐元體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112

英國發動脫歐列車,歐盟“呵呵”:離婚律師潛伏半年能用了

缺錢,少人,還被追債,這就是英國在觸發脫歐程序前夕的困窘之狀。

當地時間3月28日晚間,英國首相特蕾莎·梅在唐寧街10號首相府簽署了英國申請脫離歐盟的信函。13個半小時之後,即北京時間3月29日晚7點30分,英國駐歐盟大使提姆·巴羅將脫歐函交到歐盟理事會主席圖斯克手中。

如離弦之箭,英國發動脫歐列車,而英國與歐盟之間的歷史性“分手”談判就此拉開序幕。

根據歐洲議會分析數據顯示,英國脫歐共將涉及歐盟法律2.1萬項,如以兩年時間為限進行談判,真正用於談判的時間最多只有18個月,每天必須談判50項。

英國脫歐的預設日程表

不過到目前為止,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債多了不愁,虱子多了不咬”,英國和歐盟連在“第一項應當談哪個”這一問題上,都還沒達成一致,而相比於歐盟方面的脫歐談判代表巴尼耶可以隨時調遣的數萬專家,英國政府在處理脫歐相關事務方面的公務員缺口在5000-10000人,總花費預估在 50億英鎊(約合430億元人民幣)左右。

至於巴尼耶,在歐盟27個成員國內部,這位倫敦金融城死對頭、法國前外長被稱為歐洲的“離婚律師”。他手中掌握著的,正是英歐之間離婚訴訟的秘密策略。

在秘密摸底調研了近半年之後,巴尼耶近日第一次公開發聲,並成功地把英國媒體氣炸了。

歐盟方面的談判領軍人物法國人巴尼耶。他過去在不少問題上讓英國人十分惱火。

“如果允許我謙卑地引用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人之一溫斯頓·丘吉爾的話:‘偉大的代價是責任’,”巴尼耶說道,“當一個國家離開歐盟的時候,不會有任何懲罰。不過清賬是必需的。”

巴尼耶所說的是,600億歐元(約合5150億元人民幣)“分手費”一分不能少。

不得不提的是,歐盟委員會(下稱“歐委會”)把同英國人談判的統帥權交給了這位法國精英,而將對於該預算的審計授權,交給了一位德國人:歐盟預算和人力資源委員厄廷格。

兩員“悍將”守擂,英國脫歐談判無疑會是一場苦戰。

要離婚,先談談價錢

巴尼耶是誰?時至今日,倫敦金融城中的人一聽到巴尼耶的名字都不免要皺眉頭。他曾任法國外長、歐盟內部市場與服務委員(2010~2014年),與英國相處素來不太融洽。

在擔任歐盟委員期間,巴尼耶主導對金融市場進行改革,並成立泛歐洲的銀行聯盟,是一名堅定的歐盟聯邦主義者。由此同倫敦金融城沖突不斷,多次與英國政府翻臉。在他任內,共出臺了超過40條旨在約束銀行和市場的歐盟法律,並大力打擊空頭行為,氣得英國央行前行長默文·金猛敲桌子。

值得一提的是,巴尼耶和英國退歐大臣戴維斯在20世紀80年代就曾在歐洲層面共事,而且還是老對頭。

在巴尼耶即將代表歐盟與英國就脫歐事宜進行談判的消息公布後,英國媒體一片嘩然,紛紛指責這是歐委會主席容克“向英國宣戰”的複仇行為。

在2016年7月27日被容克任命為歐盟首席談判代表後,巴尼耶的工作從當年10月1日正式開始,並直接向容克匯報。

自彼時開始,巴尼耶就在公眾和媒體的視線中消失了。他頻繁穿梭於27個成員國之間聽取各國意見,並在過去的幾周中進行了第二輪摸底,在英國觸發《里斯本條約》第50條之前做最後的協調工作。

在3月初的一天,巴尼耶造訪了德國議會,為議員們解釋未來談判的架構,這一談判必須最晚在2018年9月結束。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即為,如果將此次退歐談判視為一次離婚官司的話,歐盟想在討論未來關系之前,先談談錢。

不過與正常的離婚官司相反的是,婚姻終止的最後日期業已確定: 2019年3月29日。如文章前述所提及,英國脫歐共將涉及歐盟法律2.1萬項,兩年談判時間緊張,必須厘清大量問題,特別是英國應當支付的總額在600億歐元左右的分手費。

談判工程總量浩大。譬如,誰將支付目前在為歐盟工作的1800名英國公務員的未來養老金?誰為目前住在歐洲大陸上的近40萬名英國退休人員支付醫療保險費用?以及英國在作為歐盟成員國時,曾在諸多項目中作出的對歐盟預算資助資金的承諾要如何折合現金結算?

從整體上講,英國的分手費來自三個來源:未還款、歐盟債務以及養老金。首先,英國對於將要到期的歐盟預算需要盡義務;其次,在2020年之前,英國在歐盟中期預算規劃中應貢獻份額;第三,英國所需要支付的歐盟公務員養老金的份額(其中包括已經退休的約2000名英國人)。

巴尼耶對此打了一個精辟的比喻,“就像和27個朋友一起去酒吧,大家一起點了一輪啤酒,但是當聚會繼續下去的時候你要離開,你還是需要為你所點的這輪付錢的。”

而負責計算精確分手費的,則是德國前州長厄廷格。不過在厄廷格眼里,600億歐元明顯還不夠。他認為,最終可能會以1000億歐元為上限。

不先談錢?那就沒有貿易協定

不少脫歐派認為,脫歐會為英國每年節省數億英鎊的花銷,並為此投了脫歐票。現實卻是為了脫歐反先需要付出600億歐元,令他們覺得豈有此理——即便在脫歐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英國人還要掏錢繼續支持羅馬尼亞的農民、幫波蘭修建高速公路。

英國首相梅已經公開拒絕了付600億歐元分手費的提法。不過,根據德國議會的一份內部報告,梅並不是因為分手費的數額龐大而反對,“英國人在不知道進入內部市場的條件是什麽之前,對於履行義務付出補償費毫無興趣”。

中債資信評估有限責任公司國家風險部分析師張珊珊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此前外界一度認為,考慮到英國與歐盟緊密的政治、經濟聯系,英國可能采取“軟脫歐”方式,即在名義上退出歐盟,而在實質上繼續保留歐盟單一市場成員國身份等核心關系不變。

然而梅明確表示將尋求退出歐盟單一市場,以換取對邊境和難民問題的控制權。張珊珊表示,就目前梅的表態來看,相對於“軟脫歐”方式,她尋求與歐盟關系切割得更為徹底;但最終英國與歐盟關系的落定,還取決於漫長的談判過程。

不過歐盟在此方面立場統一,即唯有在分手費談判和歐盟公民權利談判方面取得了堅實進展之後,才會討論英國認為是與歐盟未來關系核心的自由貿易協定。不僅如此,歐盟對包括美國特朗普政府在內的全球各大經濟體一再喊話,在英國完成對歐貿易談判之前,英國無權同其他國家私自進行貿易談判。

即便此前對英國抱有寬容態度的德國政府也轉變了立場,力挺歐盟。德國財政部表示:“任何有關(《里斯本條約》)第50條的協議,都必須包括英國對其履行作為歐盟成員國所承擔財務承諾的確認。”

德國總理默克爾所在政黨——基民盟的法律專家希爾特(Heribert Hirte)則表示,任何在財政上的談判失敗都將導致未來的英歐自貿協議泡湯。

梅仍在推動一項協議,即在繼續保證英國最大可能進入歐洲單一市場的同時,不遵循單一市場的人才等自由流動約定。然而,這樣的動議是無法被歐盟接受的。正如近日默克爾所說,“有些東西是不賣的”。

種種跡象表明,在談判中,歐盟已經準備來硬的。

“要強調在談判立場上四個基本自由流動的重要性,”德國議會上述內部報告指出,“若不從,則不允許成為歐洲經濟區成員,也不允許加入關稅同盟。”

如最終英國無法進入單一市場,那麽英歐貿易關系將同任何一個非歐盟國家同歐盟的關系一樣。這對於英國而言,打擊將更重。

正如巴尼耶所指出的,英國目前總貿易額的三分之二都在單一市場之中,如英歐無法達成自貿協定,英國將出現嚴重的供應鏈問題,英國將被迫重新引入繁重的海關檢查,不可避免地減緩貿易,延長多佛港的貨車隊伍,並嚴重幹擾來往英國的空中交通工具……此外,因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將對英國失效,英國將無法接收核燃料。

“我可以輕易地成倍舉例。” 巴尼耶表示,屆時總數超過400萬的在英國居住的歐盟人和在歐盟居住的英國人將何去何從,未來將陷入極度混亂之中。

實際上,由於預期英國的“硬脫歐”前景多舛,不少倫敦的大公司和金融服務提供商已經開始制定預案,將其中的一些工作人員轉移到歐洲大陸。譬如,高盛的歐洲部門上周剛宣布將從倫敦向歐洲大陸轉崗數百名員工。

一位德國投行界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他所在投行原計劃在倫敦擴大業務,不過在英國脫歐後,他的企業取消了向倫敦增派人員的計劃,也不知道倫敦辦公室是否還要存在下去。

盡管說脫歐不會出現懲罰,歐委會可以騰挪的空間依然巨大。

在近日,位於英國的航空公司就接到了歐盟官員的通知,在英國脫歐後,只有在將他們的業務轉移到歐盟內部重要基地的情況下,這些航空公司才能繼續經營例如米蘭和巴黎之間這一的歐盟內部航班。

不過,如英歐最終真的無法達成自貿協定,歐洲大陸是否也做好了承受準備? 屆時,將沒有一個人是贏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517

歐盟阻止德意誌交易所收購倫敦證券交易所的交易

3月29日,據美聯社報道,歐盟阻止了德國證券交易和倫敦證券交易所的兼並案,稱其對該宗交易所將產生的影響“十分擔憂”。這宗兼並案於2016年3月宣布,早於英國脫歐公投。

彭博消息稱,歐盟委員會反對這項涉及金額達140億美元的交易,稱這會導致固定收益工具清算業務出現實際上的壟斷。歐盟在電郵新聞稿中置評,壟斷債券和回購協議的清算會對結算、托管和抵押品管理產生連鎖反應;交易還會消除比利時、荷蘭和法國公司單一股權衍生品交易和清算方面的競爭。

對此,德意誌交易所回應,對歐盟的決定表示遺憾,收購倫交所被否對歐洲來說是一個挫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522

土歐對峙升級 土耳其稱考慮公投決定是否加入歐盟

土耳其本土將在4月16日舉行憲法修正案全民公投,決定是否擴大總統職權。在海外的土耳其公民則先期在57個國家的120個代表處進行投票,時間從3月27日至4月9日不等。根據安排,在中國、日本和南非的土耳其僑民投票時間為最後一天的4月9日。

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

土耳其高級官員近來奔走歐洲多國,試圖為總統擴權公投拉票。歐盟認為如此的憲法公投是對民主制度的侵蝕,讓土耳其進一步變成威權國家,入境拉票遭到了德國和荷蘭等多個歐洲國家的拒絕。這讓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很惱火。他的一些激烈言論使得土耳其與歐盟以及歐洲的關系進一步惡化。

3月25日,埃爾多安宣布,可能會在修憲公投結束後,再舉行一次公投以決定土耳其是否繼續謀求加入歐盟。土耳其自1987年開始申請加入歐盟,由於種種阻礙,目前談判已處於停滯狀態。當然這種言論可能更大程度上是一種威脅,土耳其已經西方化多年,如此迅速終結土耳其入歐進程的可能性不大。

土耳其與歐盟的沖突加劇,使得土耳其在外交中進一步“向東看”以制衡西方。這勢必改變土中關系在土耳其外交戰略中的分量。用土耳其總統顧問奧魯奇(Saadet Oruç)的話說: “西方的領導人和媒體都針對埃爾多安總統。這就是為什麽(當前)發展土中關系很重要”。

近日,奧魯奇以土耳其《晨報》專欄作者身份出席了上海大學土耳其研究中心舉辦“中土關系的新時代”座談會。會上,奧魯奇發表了上述觀點。

中國目前是土耳其第二大貿易夥伴。在土耳其的中資企業已達786家,投資和工程承包主要集中在電信、金融、交通、能源、采礦、制造等領域。同樣在場的《晨報》專欄作者奧古茲(Şeref Oğuz)從“一帶一路”的角度談了土耳其可以作出的貢獻。“土耳其正處於權力從大西洋向太平洋轉變的中心,我們處於獨特的位置,可以連接中國與西方、西方與中國。”不過,隨著土歐關系的持續惡化,土耳其能在多大程度上連接東方與西方有待觀察。

除了在經濟層面合作外,目前作為上海合作組織對話夥伴的土耳其,多次表達願意加入該組織的意願。這是第一個北約成員國提出這樣的要求,上海合作組織態度謹慎。3月13日,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對此表示:中方將與其他成員國在協商一致基礎上,共同研究土方深化同上合組織合作的願望。

土耳其總理府新聞署署長阿卡爾賈日前透露,埃爾多安總統很有可能在今年5月訪問中國。根據時間點猜測,很有可能是前來參加5月14日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埃爾多安近年來訪華頻率大增:2012年第一次以總理身份訪華,為27年來土耳其總理首次訪問中國。2014年原本打算出席上海亞信峰會,因土耳其突發大型礦難未成行。2015年,他又以總統身份訪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849

英國“走”後第一天 歐盟高呼對抗三大勢力丨視點

3月30日,歐洲人民黨大會在馬耳他聖朱利安斯舉行,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以及歐盟各國領導人出席大會。

 

 

當天是英國正式啟動脫歐程序的第一天,圖斯克在大會上呼籲歐盟各國對抗“民粹主義、民族主義以及分裂主義”三大勢力。他表示,這三大勢力都是現代愛國主義的“敵人”,一切試圖破壞歐盟團結、削弱歐盟力量的行為都是在威脅他們自身的安全。同時,他還在演講中表示,一個強大的歐盟是民族以及國家主權的最好保障,可能也是唯一保障。它能夠在與外部世界交流時仍堅守主權,能夠維護自身價值觀以及文化,並且能夠保衛外部邊境。

 

 

此外,圖斯克還表示,對於歐洲人民來說,調和歐盟歸屬感以及愛國精神正在變得越來越困難,而這是整個歐洲地區都需要面對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851

歐盟:先繳費 再談事 上百億分手費到底該不該付?丨視點

3月31日,歐盟發布了一份歐盟指南草案。根據草案內容顯示,歐盟願意與脫歐後的英國舉行貿易會談,但前提是英國在脫歐“分手”商談進程中進展順利,其中包括支付高達520億英鎊的“分手費”。

 

 

事實上,英國脫歐勢必會削弱歐盟的經濟勢力。英國的脫離意味著歐盟失去了組織內部最大的經濟體之一,同時也意味著英國對歐盟預算的貢獻也將消失。據悉,英國是歐盟預算的第四大貢獻國,僅次於德國、法國和意大利。在2015年,英國支付給歐盟的預算費用高達180億歐元,占總預算的15%。因此歐盟需要一筆費用來彌補相應的預算,包括之前所承諾的退休金以及進行審批完成的相關項目。然而,英國表示,它將不會支付這筆“分手費”。同時,其它歐盟成員國也表態,不會為英國“背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038

中國二次反擊歐盟:WTO支持中方市場經濟地位仲裁訴求

當地時間4月3日,在世界貿易組織(WTO)爭端解決機構(DSB)的一次特別會議上,中方再次提出就歐盟對華實施反傾銷“替代國”做法一事成立專家組的要求,並得到DSB批準。

此舉意味著WTO開始啟動對歐盟方面調查,意在查明歐盟現行針對中國的反傾銷政策是否違反了WTO規則。

第一財經記者拿到的材料顯示,在此次會議上,歐盟對中方此舉表示遺憾,美日則表達了對歐盟的支持。

美方表示,仍然支持歐盟和其他WTO成員國在有關中國的反傾銷程序中使用非市場經濟的方法論進行計算。

美方還在會議中表示,美國商務部3月29日宣布決定對自中國進口的鋁箔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並展開對中國非市場經濟地位的審查,這也是自《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議定書》(下稱《議定書》)第15條在2016年12月11日到期以來,美商務部首次宣布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進行複審。

此前,商務部發言人孫繼文表示,中方有信心WTO會作出公正裁決,也敦促歐方切實履行WTO義務,改變針對中國的歧視性反傾銷“替代國”做法。

DSB調查歐盟是否違規

中國曾在3月21日第一次向WTO提出設立專家組的要求,但遭歐盟阻攔。不過,在WTO爭端解決案中,阻止第一次設立專家組請求是被訴方的通常做法。

但是,此次中方重申,在《議定書》之下,有關反傾銷的特殊條款是有時效的,即目前已不再適用於中國。當下所有WTO成員都應有義務確保在反傾銷訴訟中遇到價格可比性問題時,采用通用規則來對待進口自中國的商品。

這里提到的有關反傾銷的特殊條款指的是《議定書》第15條(a)。條款規定,在2016年12月11日後,WTO成員應停止對中國使用“替代國”反傾銷調查措施,並以中國企業所上報的價格和成本為基礎,定奪傾銷幅度。

而歐美各方早在2016年7月就表示,拒絕在12月自動授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彼時中國表示,特殊條款到期並不要求成員自動授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然而,條款到期“要求各成員消除對中國在反傾銷調查中所使用的具有歧視性做法的法律基礎”,簡而言之,即在到期之前應該修改原有的歧視性法條。

隨後,在2016年12月12日,中國就歐盟反傾銷“替代國”法律措施,提出WTO爭端解決機制下的磋商請求。

3月9日,中方要求WTO設立專家組對本案進行審理。3月21日,DSB會議首次考慮了中方請求,但歐方反對設立專家組。

據第一財經記者掌握的資料,中歐雙方在3月的DSB會議上就歐盟反傾銷法(即通稱的《基本規章》中第2條第7項第(b)款)的修訂展開了一番辯論。此舉的重要意義在於,該條款的修訂與今後如何在反傾銷中對待中國產品緊密相關。

此前,歐盟委員會在2016年11月9日向歐洲議會及歐盟理事會正式提交修改《基本規章》的提案,以履行其根據《議定書》第15條規定所承擔的義務。不過,歐方在提案中取消了“非市場經濟國家”名單,提出的新方法以“市場扭曲”的概念和標準替代“非市場經濟”的概念和標準,這樣一來,實質上並沒有取消“替代國”的做法,只是變相延續原有做法。

從時間上看,由於立法緩慢,歐盟內部也未能做到在2016年12月11日後立即停止對中國使用“替代國”反傾銷調查措施的做法。

歐盟表示已經同中方解釋過,歐盟反傾銷法的相關措施正處於立法程序之中,且最終有可能導致上述規定撤銷。因此,在歐方看來,中國的行動是不必要的。

因此,歐盟對中國“持續打擊”歐盟正在進行的立法過程表示遺憾。認為中國的要求不成熟,且意在幹涉歐盟內部的立法過程,這對WTO成員來說,應該是一個得到“嚴重關切的問題”。

在上述4月3日會議上,中方再次駁斥了歐盟認為“中國的要求不成熟”的說法。認為歐盟在過去15年時間都一直知曉這一特殊條款過期的具體日期,但並未因此采取行動確保及時完成法律修訂。

此前,多位歐盟律師和學者都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議定書》第15條規定的“WTO成員國內法中必須包含有關市場經濟標準”的這一條非常重要,但是,在簽署《議定書》時,歐盟並沒有在國內法中對市場經濟標準下定義。與此同時, “非市場經濟國家”一詞已經出現在美國《1930年關稅法》對反傾銷的相關規定中,該法還制定了判定一國是否屬於“市場經濟國家”的6項標準。

歐洲外交關系委員會的中國問題專家顧德明(Francois Godement)認為:“2001年簽署《議定書》時,那些在國內法中沒有對如何決定市場經濟地位問題進行立法的國家,在該議定書到期後,對於來自中國的法律行動將表現得很脆弱。”

美國將加大貿易執法力度

在4月3日的會議上,美方代表所做陳述中首次透露了美方在中方“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上的新一步動向,而日本代表再次跟隨美方立場表示支持。

此前,候任美國貿易辦公室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在其聽證會上也表示,將繼續與歐盟合作,否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美國在上一次DSB會議上表示要沿用特別條款到期之前的歧視性做法,對此,中方認為有悖於WTO規則。

美方WTO代表還首次表示,美國並不是要就《議定書》中有關條款到期是否有沒有意義進行辯論,美方認為,在是否使用非市場經濟地位方法論方面,需要來自中國的事實證明。

美方代表還透露,在近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對中國鋁箔發起“雙反”調查的背景下,美國也在上述條款到期後,首次展開對中國“非市場經濟地位”的複審,美方並邀請中方參與,展示中方在降低政府對市場扭曲方面的努力。

與此同時,美方還在3月31日發出有關貿易的總統行政令以加大貿易執法強度,並重申將複蘇美國制造業,將調查所有違反貿易規則的案件並強化反傾銷懲罰措施的力度。

4月1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就美國兩項總統行政令發表談話,指出中美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對促進全球貿易投資和繁榮世界經濟負有特殊的使命。美方的貿易執法措施應按照公認的國際規則辦事,包括履行《議定書》第15條義務。中方願與美方在平等互利、合作共贏基礎上,加強對話合作,妥善處理分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16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