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個馬上就要變成27個。
自1957年3月25日《羅馬條約》簽署以來,歐盟(彼時為歐共體)就給人以處於永久性危機之中的印象,盡管歐盟之父讓·蒙內(Jean Monnet)曾斷言“歐洲總在重重危機中浴火重生、適應危機並且成為這些危機的解決方式之總和。”
然而在迎來了60周年慶典的這一年,歐盟面臨的麻煩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
其中最令東歐國家難以下咽的是,他們被迫妥協。在3月25日的慶典活動上簽署了含有“多速歐洲”設想的《羅馬宣言》,一個喜氣洋洋的慶典峰會卻成為了歐盟下一個十年各方角力的發端。
近十余年以來,東歐各國將“多速歐洲”設想視為在歐盟內部形成“二等公民”的前兆並予以抵制,然而伴隨英國脫歐以及應對難民危機不利等多重亂象,即便是德國財長朔伊布勒(Wolfgang Schaeuble)這樣倡導歐盟聯邦主義的元老,也已經務實地放棄了歐盟全體加速一體化的想法。
在歷史上,每當歐洲一體化進程遇到阻礙時,“雙速歐洲”、“核心歐洲區”以及“多速歐洲”的提案就會浮出水面,作為一種威脅方式,用以警告那些在立法方面拖後腿的成員國。只不過被“英國脫歐”事件警醒後,看起來這一次包括法德在內的國家,是要來真的了。
聯邦主義者重提“多速歐洲”
60年前,荷比盧法德意等歐洲六國領導人為實現歐洲永不再戰、聯合自強的理念,在羅馬簽署《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後來,人們把這兩個條約統稱為《羅馬條約》。條約的簽署標誌著歐盟的前身——歐洲共同體(歐共體)誕生。
西德首任總理康拉德·阿登納(左)
60年後,在簽署《羅馬條約》的荷拉斯與居里亞斯大廳,歐盟27國領導人簽署了新的《羅馬宣言》,英國首相特雷莎·梅知趣地沒有前往:在幾天後,英國將成為第一個啟動退歐程序的歐盟成員國,這給慶典蒙上一層陰影——在一體化大半個世紀之後,歐洲面臨著不可忽視的瓶頸。
在德法的強力推動以及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的背書之下,《羅馬宣言》中寫入了有關“多速歐洲”的設想:“我們將共同行動,並在有必要的情況下采取不一樣的節奏和步伐,但會一如既往地遵循《羅馬條約》的精神朝著同一個方向前進,並向那些隨後想要加入的國家敞開大門。”
“多速歐洲”或“雙速歐洲”並不是一個嶄新的概念。早在1976年,歐洲早期的外交家就開始提出“雙速歐洲”的概念,在1994年,面臨隨後歐盟東擴(1997年左右開始)的前景,彼時法國總理巴拉杜爾(Edouard Balladur)提出了“三個同心圓的歐洲”:內在核心區為單一貨幣同盟,中間層為非單一貨幣區,而非最外部由同歐盟具有緊密關系的非歐盟成員國組成。
2000年,當時的德國外交部長費舍爾(Joschka Fischer)提出了一個準備在超前國家中建立聯邦制的概念,彼時的法國總統希拉克則提出了歐盟內“先驅團體”的概念,當時的英國人則更喜歡“可變性幾何”這樣的術語,無論如何使用何種方式進行描述,德法英三國在彼時的看法是非常相似的,即歐盟內真正的核心圈是德法英“三國峰會”,主角則是施羅德、希拉克和英國首相布萊爾,他們所推崇的“兩種速度”可以令歐盟政治一體化速度加快,但也讓新加入的東歐國家感到氣憤,懷疑歐盟將自己當作二等公民。
在歐元危機中,“兩速歐洲”和“多速歐洲”的概念又在智庫和各種政策制定者的推動下被舊事提起,不過由於法國前總統薩科齊的意外落選令德法聯盟暫時瓦解,直到法國總統奧朗德當政後期,歐盟內事務的德法同盟才重新建立,然而此時已為時過晚:各國聯手抗擊難民危機失利,沖擊了歐盟各國國內選情,點燃各國民粹主義,歐盟的整體行動遲緩也一定程度上對英國脫歐公投的結果負責。
在此種情況之下,以德國總理默克爾為首的國家領導人在今年重新提出“核心歐洲”和“多速歐洲”概念。
“核心歐洲”這一概念是朔伊布勒曾經在年輕時代所率先提出的,他是一位長時期的聯邦主義擁躉者,即便如此,他也認為,考慮到目前的民粹主義對歐盟的敵對情緒,歐盟需要一點靈活性了。
“聯邦制的想法並沒有消失,但目前還沒有機會實現。在所有國家或大多數歐洲國家中,主流意見都不贊同給布魯塞爾增加國家主權份額。” 朔伊布勒表示,“所以我們必須改進我們的政府間主義工作方法。能有些次優選擇的好處總是比一點好處都沒有強。”
容克則在專為此次羅馬峰會準備的歐盟未來《白皮書》中直接指出了這一多速歐洲的想法,即“歐盟成員國將不再需要按照同一速度進行融合”。
容克還提出到2025年的五種設想,其中一種即為“願者多做”,具體而言有意願的國家可在防務、貨幣、稅收等領域加速推進一體化,而其他國家可以選擇不參與。一體化政策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從核心國家逐步拓展到其他成員國。考慮到德法等國家的選舉情況,容克希望2019年6月之前可以看到具體行動方案。
誰為“多速歐洲”設定規則
可以預料的是,在歐盟核心成員法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四國領導人積極表態支持建設“多速歐洲”地同時,這一想法受到了包括波蘭在內中東歐國家地強力反對,而其中波蘭等國最擔憂的是如果形成“多速歐洲”格局,誰將是政策的制定者?
歐洲對外關系委員會在最新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部分成員國擔心“多速歐洲方案”將架空歐盟,讓德國等核心成員國占據更多資源,成為主宰國。
波蘭前經合組織(OECD)大使、GLOBSEC智庫副主席維斯尼維斯基(Wisniewski)指出,歐洲存在德國霸權,默克爾推動之下的政策只對德國有力,對其他任何國家都無益處,在未來“任何整合都將加強這一趨勢,而歐洲其他外圍國家將被剝奪權利,譬如通過歐盟結構基金從歐盟得到的資金等等。”
擔心自己會被排除在一些關鍵政策之外,是除了上述核心國家之外,許多所謂“邊緣”國家和中東歐國家最大的恐懼。
在60年的整合之後,歐盟實際上已經形成了各種由於政策、融入度不同以及地緣原因所所產生的各種俱樂部,除了申根26國以及歐元19國之外,還包括波蘭、匈牙利、斯洛伐克和捷克共和國四國組成的“維謝格拉德四國”,以及以希臘為首的,南歐國家組成的“地中海俱樂部”等等。而上述小團體目前對於“多速歐洲”持有反對意見,認為這樣的政策將令他們成為歐盟內的二等公民,加大西歐和中東歐之間的裂痕。
然而在西歐國家看來,從歐盟結構基金中常年拿巨額補貼卻拒絕接受政治避難和移民的中東歐國家已經先行放棄了在歐盟的團結。
不過亦有歐盟內專家指出,英國脫歐為歐盟敲醒了警鐘,歐盟需要面對現實:新一代選民已經不存在對二戰的痛苦記憶,道德上對一體化的說教將不再奏效。
《經濟學人》則在最新一期的特別報道中寫道,“歐盟在60周歲生日這天狀況不佳:它需要更多的靈活性來重振雄風。”
可以預見的是,除非歐元區整體強力複蘇,“多速歐洲”將成為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歐盟內部角力的焦點,而歐盟羅馬特別峰會僅僅是個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