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屆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下稱“第十四屆中博會”)將於今年10月在廣東舉行。
24日,第十四屆中博會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工信部副部長徐樂江表示,辦好中博會,就是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具體舉措。第十四屆中博會將圍繞“十三五”規劃綱要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落實企業對接洽談,打造精品專業展,辦好品牌論壇,進一步推動國內外中小企業的交流與合作。同時,第十四屆中博會也是深化中非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系的重要舉措,必將推動中外各國中小企業實現包容與可持續的發展。
第一財經記者在發布會現場了解到,本屆中博會再次牽手非洲國家和國際組織共同主辦,國際合作進一步深化。繼去年中博會首次實現與非洲國家科特迪瓦、2013年首次與國際組織——聯合國南南合作辦公室聯合主辦後,中博會今年將與南非和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聯合主辦。
徐樂江表示,與南非聯合主辦第十四屆中博會是在中非合作論壇和金磚國家機制的框架下,深化中非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系的重要舉措。南非是中國在非洲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是南非最大的貿易夥伴。此次中國與南非聯合主辦中博會,將進一步推動雙方在經貿、工業等方面的務實合作。
南非駐上海總領事陶博聞在發布會上表示,南非十分重視中小企業的作用,這有助於推動經濟快速發展、創造就業和脫貧。數百萬人得以進入小企業,增加了南非的稅基,這反過來可以通過再投資方式進一步促進國家發展。越來越多的南非高附加值產品來到中國,希望南非參加中博會有助於擴大當前貿易額。
當前,新一輪的產業變革和科技革命正在孕育發展,基於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的智能制造、綠色制造正在加速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
為此,今年中博會專門設立了智能制造及“互聯網+”展、智慧建材與家居展、節能展等專業展,更加貼近中小企業的需求,集中展示“互聯網+制造業”融合成果,引導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專業展還將匯聚產業鏈上下遊企業,吸引行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參展。挖掘優秀創新創業項目,加強投融資對接、產業上下遊融合、技術支持和服務,為中小企業提供更多、更好的商機。
中博會組委會副主任兼執行主任、廣東省人民政府副省長袁寶成在回答媒體提問時表示,中小企業是推動創新和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第十四屆中博會集中展示各省(區、市)和境外30多個國家(地區)的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產品,同時舉辦亞歐中小企業融資研討會、中小企業跨境撮合對接洽談會、創客中國創業創新大賽等活動,支持中小企業融入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促進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和技術創新,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氛圍,推動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
第十四屆中博會由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廣東省人民政府和南非小企業發展部、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聯合主辦,規劃展覽面積15萬平方米,國際標準展位6000個,其中境外展位不少於1200個。設主題展和三個專業展,2017年10月10日至13日在廣州市保利世貿博覽館舉辦境外主題展和境內主題展,展覽規模5萬平方米,共設2400個國際標準展位。
主題展期間,還將同期舉辦中國中小企業高峰論壇、第二屆亞歐會議中小企業融資研討會、中小企業跨境撮合對接洽談會、“創客中國”創新創業大賽決賽等活動。
專業展將在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廣東潭洲國際會展中心舉辦。其中,2017年10月12日至15日舉辦智能制造及“互聯網+”展,展覽規模約5萬平方米,共2000個國際標準展位;2017年10月20日至23日舉辦智慧建材與家居展和節能展,展覽規模約5萬平方米、1600個國際標準展位。
距離去年5月1日營業稅改增值稅(營改增)全面推開,已將近一周年,這場被稱為“中國稅制分水嶺”的重大稅制改革成效正逐步顯現。
不僅涉及千萬戶納稅人和2萬多億元稅制切換實現了平穩過渡,營業稅存在的嚴重重複征稅弊端被消除。官方還預計全面推開營改增一周年減稅6800億元左右,這極大釋放了企業活力,也促進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升級。
國稅總局局長王軍近日在第四屆增值稅全球論壇上表示,2016年5月營改增全面平穩推開後,我國基本建成了世界範圍內具有先導意義的現代增值稅制度。營改增後,中國增值稅制度還要進一步改革,今年將簡並增值稅稅率,由四檔簡並為三檔,增值稅立法工作也將適時啟動。
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胡怡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我國增值稅完成了擴圍,下一步是改革增值稅制度,統一稅制,包括簡並增值稅稅率,完善優惠政策。最終完成增值稅立法。
減稅助力企業發展
營改增全面推開是本屆政府最大的減稅舉措。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再三叮囑,營改增要確保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
王軍在上述論壇上表示,營改增實施以來,98%左右的試點納稅人實現了稅負下降或持平,越來越多的納稅人享受到改革帶來的減稅紅利,總體減稅規模越來越大。2012年1月~2017年2月,中國營改增帶來的減稅總規模累計已超過1.2萬億元。其中,僅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以來的2016年5月~2017年2月這10個月內,減稅規模就達到5661億元,預計到今年4月30日,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一周年將實現減稅6800億元左右。
不少收到了實實在在減稅紅包的企業,也擁有更多的資金用於設備更新和研發,以及順應新稅制帶來的組織結構優化,這促進了企業轉型升級,也間接為中國釋放了經濟增長動能。
國稅總局和全國工商聯3月聯合召開的民企發展座談會上,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書福說,根據營改增新政策,建築服務、不動產進項稅可進行抵扣,公司按基建投入20億元測算,同時按建築業一般納稅人11%的稅率計算,吉利可新增1.98億元進項抵扣,實實在在的降稅效應極大地增強了企業的經營能力。
2012到2016年,五年間減稅高達4.1億元的百度(中國)有限公司,也將減稅資金主要用於設備更新和研發,從而帶來公司更快的發展。
麥當勞(中國)有限公司稅負由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前的4.9%降至2016年底的0.6%,減稅金額達4.5億元,對集團年化凈利潤的貢獻金額超過8億元。
王軍在上述論壇上介紹,營改增除了直接減稅效應之外,還帶來了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激發企業創新創業活力、推動財稅改革和規範市場秩序等多重積極效應。
普華永道中國中區公司稅業務主管合夥人李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營改增促進了企業的設備和技術更新,有利於企業將非核心業務外包,從而集中優勢力量做精做強主業。制造行業隨著營改增的全面推進,抵扣項目不斷增加,成為營改增最大的受益者。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稅收政策與管理中心已於近期完成對中國自2016年5月1日全面推開的營業稅改增值稅試點的高級評估,總體結論是,中國在極短的時間內在增值稅制度的設計和運行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做出正確的戰略和政策決策,成功實現從複雜間接稅到現代增值稅的轉型。
稅率簡並、優惠政策優化
李軍表示,增值稅改革以完善稅制為目標,以減輕稅負為主線。下一步政府的改革方向是更好地落實與完善營改增試點政策,簡化增值稅稅率結構,同時完善增值稅抵扣鏈條。營改增後,增值稅立法工作也將適時啟動。
在減輕企業負擔同時,增值稅稅制完善邁開了第一步。
4月19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今年7月1日起,將增值稅稅率由四檔減至三檔,取消13%這一檔稅率。增值稅稅率簡並改革正式啟動。
現行增值稅稅率共有4檔,分別是針對工商業的17%,適用於農產品、水電煤等貨物的13%,建築業、房地產業等采納的11%,和生活性服務業等采用的6%。其他還有適用於小規模納稅人的三檔增值稅征收率,為5%、3%、1.5%。
多位接受第一財經采訪的專家、官員認為,未來我國增值稅稅率將簡並至兩檔甚至一檔。在統籌考慮企業負擔、財政可承受能力、稅收國際競爭力等因素下,增值稅基本稅率最終應低於17%。
除了稅率簡並,對優惠政策進行清理優化也是稅制完善的重要內容。其他國家增值稅的免稅項目較少,一般限制在基本的健康、教育和金融服務上。
胡怡建稱,為了減輕企業負擔,我國大量的營業稅優惠政策平移到增值稅,但理論上來講,增值稅並不適合減免稅政策,因為如果減免稅政策不在最終環節,增值稅抵扣鏈條上一道環節減免稅,意味著下一道環節增稅,所以需要梳理優化。
在去年底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財政部副部長史耀斌談到下一步增值稅改革時,也表示要完善增值稅優惠政策。“優惠的方式既有減稅、免稅,又有差額征稅等方式。對這些優惠政策,哪些應該調整,哪些應該作為長期的制度安排,都要做出選擇。”
上述OECD評估報告建議,中國可以通過以下措施進一步提高增值稅的中性,包括調整進項增值稅抵扣和退稅機制,逐步減少稅率檔次、縮小小規模納稅人的範圍,合理調整金融服務業的增值稅制。
“現在我們做環保門窗,不僅原材料是環保的,生產出來的產品是環保的,在使用功能上也要環保。比如,我們現在主營業務還是鋁合金門窗,但我們使用斷橋鋁,它比普通的鋁合金型材在隔熱、降噪、照明、氣密性防水等等方面性能更優異……”
6年前曾是IBM白領的胡超,如今是廣東億合門窗科技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說起門窗制造里的門道可以滔滔不絕,儼然已是業內“專家”。他笑稱,最初投身家具行業只是因為這邊收入更高。
近日,第一財經記者隨中國社科院國情調研組前往佛山高新區調研,走訪了多家創新型綠色制造企業,億合門窗則是佛山門窗行業的首家高新技術企業,其產品定位於環保、科技。
在原材料選擇上,億合門窗使用環保的油漆和板材。由上遊供應商提供環保的原材料供應,億合門窗再進行切割、包裝等工序,基本實現工廠內無汙染生產。
與此同時,2016年企業投入100多萬元改善設備,進一步對廢水、廢氣等進行處理,達到環保標準後才向外排放,確保生產制造過程達到環保要求。
產品方面,億合門窗研發的低碳環保門窗是不需要噴漆的。“單從表面看幾乎與實木門窗無差別,但其環保程度則大相徑庭。只需在板材上覆蓋一層仿木質的膜,利用高溫壓制即可,無需再進行表面處理。”胡超說。
近三年,億合門窗的整體銷售額年均增幅達到70%以上,其研發費用也逐漸增多,占到營業額的15%-20%,接下來,還將開發防霧霾系統門窗,實現室內空氣凈化。
同樣是全過程環保制造的佛山市瑞信無紡布有限公司原本是一家純加工出口企業,如今,公司已開發自主品牌,內銷的比例占到5%-10%,可同時生產無紡布、一次性臺布、農用地膜、床墊等多種產品。
作為新一代環保材料,無紡布被廣泛運用於醫療、家庭裝飾、服裝制鞋、汽車工業等各個行業,以 PP(聚丙烯)為原材料,質輕、柔軟、無毒、易降解。
“我們生產的產品本身就是環保的,比如,普通的桌布需要經常清洗,不僅成本高,還會造成汙染,而一次性臺布是完全可以降解的。我們還可以根據產品用途不同對產品的成分配比進行調整,以改變性能。”瑞信公司總經理鄧宏昌說。
佛山高新區管委會主任、南海區委副書記劉濤根表示,佛山是陶都、有色金屬之都,這些都是能耗大戶。在產生GDP的同時也會產生對環境的影響。“從那時起我們就一直在進行結構性調整,包括去產能、提質、提高排放標準等來鼓勵企業進行提升、創新驅動、轉型,打造綠色環保的GDP。”
為此,佛山在推動傳統制造轉型升級中以技術改造為核心來促進存量優化,同時,支持民營企業做大做強,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和細分市場的“隱形冠軍”。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鋼用“全生命周期的環保”來形容佛山的制造企業轉型升級,他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現在全球的觀念都在轉變,不僅生產要節能環保,產品的使用也要節能環保,這特別值得其他地方學習。
李鋼認為,佛山的制造企業更多是依靠了內涵式發展、依靠技術進步來推動整個社會的綠色發展、環境保護。而這也跟中央強調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匹配的,消費者現在需要更環保、健康、高品質的產品,同時,消費能力的提升也使其願意承擔這部分的生產成本,這就給企業內生發展提供了動力。
“佛山是工業制造的重鎮,雖然目前跟國際最高制造水平還有差距,但我們必須看到,這跟佛山目前的發展階段、資源條件是相匹配的,也就是說,不可能我國整個工業的水平一下就達到歐美標準。產業是不是綠色跟這個國家的經濟承受力有很大關系,這里面還需要技術進步的累積效應,我們從來都是說綠色增長,最後還要落在‘增長’上,我們仍然處在不斷提高技術水平、不斷增長的過程中。”李鋼說。
4月30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中國采購經理指數。4月份,制造業PMI為51.2%,低於上月0.6個百分點;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4.0%,比上月回落1.1個百分點。對此,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高級統計師趙慶河進行了解讀。
一、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保持擴張
4月份,制造業PMI為51.2%,低於上月0.6個百分點,繼續位於擴張區間,但增速比上月有所回落。主要原因有四方面:一是市場供需增速均有所放緩。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為53.8%和52.3%,分別比上月回落0.4和1.0個百分點,生產和新訂單仍位於擴張區間,但兩者差值擴大至1.5個百分點,供需狀況變化需進一步關註。二是高耗能行業景氣度降至收縮區間。高耗能行業PMI為49.3%,比上月下降2.1個百分點,低於制造業總體1.9個百分點。特別是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PMI為45.1%,大幅下降6.9個百分點,重回臨界點以下,為年內低點。三是受國內外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和部分行業供求關系變化等影響,價格指數明顯回落。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和出廠價格指數為51.8%和48.7%,分別比上月下降7.5和4.5個百分點,均為2016年7月以來的低點,出廠價格指數降至臨界點以下。四是進出口擴張速度有所放緩。進口指數和新出口訂單指數為50.2%和50.6%,分別比上月回落0.3和0.4個百分點。
盡管PMI有所回落,但同時也要看到一些積極因素仍在不斷積累。一是裝備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在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中繼續發揮引領作用。裝備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PMI為52.1%和53.4%,分別高於制造業總體0.9和2.2個百分點。二是消費品制造業對穩定經濟增長作用不斷增強。消費品制造業PMI為52.2%,比上月微升0.1個百分點。其中,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及酒飲料精制茶制造業、醫藥制造業等行業保持穩步增長。三是小型企業經營狀況有所改善。小型企業PMI為50.0%,連續兩個月上升,高於上月1.4個百分點,升至臨界點,為近兩年來的高點;大、中型企業PMI分別為52.0%和50.2%,均有所回落,但繼續位於擴張區間。
二、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仍在擴張區間
4月份,中國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4.0%,比上月回落1.1個百分點,高於去年同期0.5個百分點,非制造業擴張步伐有所放緩,但仍在擴張區間。
服務業擴張速度有所放緩。商務活動指數為52.6%,低於上月1.6個百分點,高於去年同期0.1個百分點,服務業總體上繼續保持增長態勢。從行業大類看,零售、鐵路運輸、航空運輸、郵政、住宿、電信廣播電視和衛星傳輸、互聯網軟件等行業商務活動指數均位於55.0%及以上的較高景氣區間,業務總量實現快速增長。道路運輸、房地產、居民服務及修理等行業商務活動指數仍位於臨界點以下,業務總量持續回落。受制造業增速放緩的影響,生產性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回落5.2個百分點至55.8%,是本月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回落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金融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6.6%,雖處於較高景氣區間,但比上月回落7.1個百分點,降幅較大。
建築業擴張速度繼續加快。隨著“一帶一路”戰略政策效應逐步顯現,京津冀、長江經濟帶協同發展的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建設需求持續釋放,今年以來建築業商務活動指數始終位於高位景氣區間,本月為61.6%,比上月上升1.1個百分點。其中,房屋建築業和土木工程建築業商務活動指數分別為64.8%和60.1%。建築業新訂單指數為55.4%,高於上月2.1個百分點,建築業繼續保持較強擴張動力。
http://www.xcf.cn/tt2/201704/t20170427_780573.htm
凭借Snapchat的上市,创始人埃文·斯皮格尔头顶的无数光环中又加上了含金量最高的一项:全球最有钱的90后。在斯皮格尔的带领下,以90后和千禧一代为主要用户群的Snapchat与它的受众一样自带“任性”基因,从阅后即焚的社交软件起家,先后拒绝了Facebook和谷歌的收购要约,如今又开始向硬件制造商变身。
纽约当地时间3月2日,社交网站Snapchat的母公司Snap(SNAP,NYSE)正式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首日大涨44%至24.48美元/股。截至收盘,市值283亿美元,期间最高市值超过300亿美元。
这不仅是进入2017年以来,美股第一只科技股IPO,也是继阿里巴巴上市后全球互联网行业最大的IPO。Snap的成功上市,使得生于1990年的创始人埃文·斯皮格尔(Even Spiegel)成为全球最有钱的90后。以Snap当天收盘价计算,其个人身家超过55亿美元。
从财务数据来看,Snap委实算不上突出,甚至与跟它体量相当的Twitter相比也没有任何优势,而且还是四家公司中IPO前亏损最大的,也因此招来了市场部分投资者对其高估值的质疑。唯一算得上亮点的,是Snap日活跃用户高于Twitter,而这也成为Snap受到市场力捧的主因之一(附表)。
尽管成立迄今不到6年,但Snap已拥有高达1.58亿日活跃用户。而且,与Facebook和Twitter不同的是,作为Snap旗下应用的Snapchat在18至34岁用户群中拥有超高人气(图1)。这些年轻用户的活跃度极高,每天分享图片和视频的用户比例高达60%,生成的Snap内容超过25亿条,使得Snapchat成为追求年轻用户广告主的必争之地。
拒绝被收购 与Facebook“相爱相杀”
作为社交应用的后来者,彼时Facebook举行盛大IPO之际,尚处于小打小闹阶段的Snapchat用户规模刚刚突破100万,还不到前者的一个零头。大概谁也没有预见到,Snapchat日后会成为Facebook相爱相杀的竞争对手。
Facebook是崛起于PC端的社交网站,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它在移动端的天然缺陷使其时刻充满忧患意识,而在移动端拥有大量青少年用户的Instagram、Snapchat自然成为Facebook的心头大患。
成立早于Snapchat的Instagram,在2012年前是照片分享应用领域的领跑者,创建一年半就拥有接近4000万的注册用户。为了防止Instagram壮大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同时也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用户,Facebook在2012年9月耗资7.15亿美元收购了当时注册用户已超过1亿的Instagram,随后又盯上了蹿升势头更凶悍的Snapchat。
Facebook挥动手中的钞票,试图将Snapchat收归囊中,不过个性十足的Snapchat在当时还没实现1分钱营收的背景下拒绝了Facebook30亿美元的诱惑。此后Snapchat又拒绝了谷歌40亿美元的收购要约,成功坚持到上市。
话说自从拒绝了小扎的收购要约后,Snapcha开始遭遇Facebook的狙击。Facebook先是在2012年底推出与Snapchat功能类似的Facebook Poke,不过却惨遭打脸——“山寨”的Poke不仅没有对Snapchat带来一丝负面影响,反而对增加Snapchat的曝光率和知名度带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不甘心的Facebook后来又模仿了Snapchat的滤镜功能并在收购后的Instagram 上推出由Snapchat开创的Stories功能。可惜,都无法撼动Snapchat已在年轻一代身上建立起的优势。
作为一家创意十足的公司,Snapchat并没有活在Facebook的阴影下,它最大的制胜法宝就是一切新产品功能均牢牢抓住青少年用户的使用需求,使得Facebook不得不直接使用克隆大法来阻挡Snapchat的前进步伐。“重点不在于谁发明了这种玩法,关键点是如何更好地把这项功能与产品结合起来,赋予它产品气质。”这套说辞显然是来自Facebook方。
被Facebook收编的Instagram有样学样地推出Stories应用后,依靠更庞大的用户基数,确实对Snapchat带来明显的冲击。Snapchat的招股书显示,其用户增长速度从2016年二季度的17.2%下跌至四季度的3.2%,这期间刚好是Instagram Stories的大力推广。
Snapchat在2016年把自身定位为一家相机公司,而不再强调应用开发。随后Facebook也调转方向,小扎在2016年11月表示,相机将成为Facebook的主要分享渠道。
就在Snapchat上市前夕,Facebook再度发力围剿,Facebook旗下的拳头产品WhatsApp推出WhatsApp Status,这其实也是另一种形式的Stories功能。凭借WhatsApp在全球超过12亿的活跃用户,此举势必会影响上市后Snapchat在全球的扩张。
在竞争对手全方位的打压下,加上市场担忧Snapchat 2016年下半年用户数量增速放缓,以及新发行的股票没有投票权等影响,Snapchat的上市估值从200亿-250亿美元调整至195亿-223亿美元。
虽然质疑声音不断,但Snap用上市首日的强劲增长回应了一切,以每股17美元发行的Snap,最终大涨44%收盘。当年Facebook上市首日仅微涨0.61%,此后几天更是跌破发行价。不过随后数年Facebook逐渐证明它自身的价值,如今的市值已近4000亿美元,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之一(图2)。
不得不提的是,全面打压Snapchat的Facebook,或许最终可以击垮Snapchat,但它旗下的多款重量级产品功能高度重合,并不是一个好兆头。
跟用户一样任性:从社交网站到硬件制造商
Snapchat以90后和千禧一代为主要用户群,其创始人斯皮格尔本身也是一名90后,这让它的DNA自带“任性”基因。据说斯皮格尔成功融资后立刻买了一辆法拉利,买完还向众投资者们发邮件显摆并表示感谢,真是任性的典范。
壮大起来的Snapchat逐渐淡化其社交属性,不再强调“阅后即焚”这一曾经的制胜利器。随后又相继推出资讯平台Discovery和智能眼镜Spectacle,并把公司改名为Snap。
就在上市前夕,Snap把自己重新定义为一家“相机”公司,这让一众基金经理深感意外。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它都是一家社交应用公司,如今却“摇身一变”成了硬件制造商?鉴于可穿戴设备的前景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Snap在伦敦的路演就遭遇部分投资者的不信任。
此外,Snap还在招股书中披露,其2016年的总收入4.045亿美元,净亏损5.14亿美元,尽管收入比2015年增加了6倍,但亏损额却进一步扩大。对此,Snap看似毫不在乎,并表示公司未来可能永远“难以盈利”,丝毫没有讨好投资者的心思。Snap剑走偏锋并不是机构投资者习惯的模式,而这也为Snap的IPO遇冷添上了有趣的一笔。不讨好、不攀迎,骨子里都透着90后的个性。
当然,Snap有它任性的底气。
招股书显示,2016年全球移动广告收入为660亿美元,到2020年将增长至1960亿美元。Snap2016年4.04亿美元的营收中,高达96%来自广告。拥有1.58亿忠实粉丝的Snap将受益移动广告市场的爆发,高盛预计Snap 2018年的营收将达到20亿美元。
被寄予厚望的智能眼镜Spectacle,作为Snap涉足硬件的尝试,销售方式同样是别出心裁。为了吸引更多年轻用户的关注,Spectacle只能在拥有一张笑脸的黄色贩卖机(Snapbot)上才可以购买,而且它是以“游击战”的方式出现在街头的。寻找神出鬼没的Snapbot,成为了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活动,使得Spectacles刚一推出就极为火爆。
直到2017年2月20日,Snap才把Spectacle安分守己地放到官网销售。这款售价为130美元的太阳镜能够拍摄10秒的视频,并自动将视频传至手机进行分享。Spectacle虽然算不得有多高科技,但它内置的摄像头拥有115度广角,比一般手机拥有更广的视野,也更加接近人眼所能看到的画面。
Snap并不指望依靠销售Spectacle赚钱,只是希望借此吸引用户更多地停留在Snapchat应用上,从而获得更多的广告收入。
或许是因为过于任性的缘故,虽然Snapchat已具备撼动Facebook在社交网络的根基,却仍然很难完全获得华尔街机构投资者的认同。
研究机构PivotalResearch的分析师Brian Wieser在Snap上市当天给予了“卖出”评级,目标价更是低至10美元/股,仅为它当天收盘价的40%。Wieser表示,虽然Snap是一家前途光明的初创公司,未来面临重大机遇,但它同时也是一家面临大型公司激烈竞争的行业新星,核心用户群增长并不强劲。野村证券同样不看好Snap的未来,把它的目标价定为16美元/股。
市场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招股书显示,Snap 2016年四季度收入达到1.657亿美元,同比增长406%,然而跟前三季度相比,增速出现大幅下滑。与之对应的是,Snap用户增长率从2016年二季度的17.2%下跌至四季度的3.2%(图3)。未来用户增速下滑是否会导致广告收入增速的下降呢?
小编倒是很看好Snap的未来。虽然说青少年会有点喜新厌旧,但他们才是未来消费的主力军。作为当前最受美国青少年追捧的App,日活跃用户每天花费25到30分钟在Snapchat上,而且每天的访问次数高达18次,但北美地区每个用户的平均季度收入仅为2.15美元,远低于Facebook的19.81美元,可提升的空间十分充足。
阅后即焚起家,得年轻人者得天下
Snapchat的创意来自于创始人斯皮格尔好友布朗的一句牢骚——布朗对一张已经发送的照片耿耿于怀,并感叹如果照片在人们看完后就自动消失就好了。
斯皮格尔的灵光就此乍现。他与布朗一道,伙同另一好友墨菲,三人共同创立了Snapchat的前身:阅后即焚应用Picaboo,并于2011年7月正式在App Store上线。
当时的环境其实并不利于Snapchat的发展。Facebook已统治了美国的社交网站,Instagram、Flickr等照片分享网站也割据一方,留给Snapchat的机会并不多。到2011年底,Snapchat的用户数仅为2000人,不抱希望的斯皮格尔也只好回到学校继续他的课程。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一直在小范围传播的Snapchat,随着用户数的逐渐增加,有趣的一面开始像病毒一样席卷美国校园。在没有做任何推广的情况下,到2012年4月,Snapchat已拥有10万活跃用户,而用户几乎都是校园的学生。
与Instagram和Flickr等应用相比,看似雷同的Snapchat,最显著的特点是用户将照片与朋友分享时,可自行设定照片的显示时间(从1秒到10秒),用户点击查看后,照片会在规定时间内自行消失,这一特色被形象地称为“阅后即焚”。
因为上传的照片不会被永久保存,用户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在Snapchat上跟朋友分享个性、搞怪甚至一些大尺度的照片,而不用担心留下任何把柄。凭此一招,Snapchat就把人们在现实中的乐趣带到虚拟世界,因为正如埃文所言,在Facebook等社交网站,大部分人都不得不努力塑造完美的形象,以至于所有有趣的怪癖都消失了,社交因而失去了应有的乐趣。
“阅后即焚”的特点,使得Snapchat能够在很好地保护用户隐私的同时,提高用户的互动性,这也是其广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在个人信息不断被曝光的年代,能切实保护隐私成为用户最看重的诉求之一,而Snapchat则能在满足用户“晒”心理的基础上做到隐私保护。
为了尽可能突出这一“卖点”,Snapchat进行了诸多个性化的设置。例如,接收到照片的好友想截屏保留照片,Snapchat就会立即向照片发布者发送提示信息。假如接收者想用其他手机拍照“存档”,则不仅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找到另外一部手机,而且一旦松开放在手机屏幕上的手指,照片就会立马消失。
凭借“阅后即焚”的卖点,Snapchat成功抢到美国青少年一代的关注。市场调研机构MoffettNathanson的最新报告显示,Snapchat覆盖了美国70%的18-24岁年轻人,58%的Snapchat日活跃用户年龄为13至24岁。对广告主而言,这是一个关键的群体,而这也成为Snapchat立足的根本之一。
时至今日,Snapchat已不仅是当初那个单纯的阅后即焚聊天应用,而且它也不满足于以一个功能去俘获年轻一代的青睐。2013年底,Snapchat推出了Snapchat Stories,该功能类似微信的朋友圈,它允许用户发布一系列的照片或者视频,讲述自己每天的故事,而且这些内容将保留24小时。Stories在推出半年后,其日浏览量就超过10亿次,成为Snapchat中最受欢迎的功能。■
中國是世界第三大肥肝生產國,魚子醬產量占到全球總量的20%。這些傳統意義上被認為是舶來品的西方高級食材,正以一種不為人知的姿態打上了中國制造的標簽,並改變著高端餐飲中高級食材被壟斷的局面。
在近日的國際食品飲料行業峰會上,國內外不少相關企業探討了全球經濟承壓之下,食品行業如何突圍困境,然而一些以鵝肝醬、魚子醬等為代表的中國高級食材制造企業卻在這輪經濟壓力中逆勢成長。
消費升級下的市場增長
鵝肝醬與魚子醬、黑松露一起被稱為世界三大美食。數據顯示,全球每年生產肥鵝肝和肥鴨肝約22300噸,其中80%由法國制造,但96%的法國肥肝是肥鴨肝。而過去6年中,國際市場對魚子醬的需求上漲了10.8%。
隨著中國消費者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消費者對奢侈食品的需求也在增長,消費升級在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根據行業數據顯示,中國市場每年對鵝肝醬的缺口達到了4,000至5,000噸。
“實際上鵝肝醬這個市場是剛剛開始,鵝肝是分兩個部分。一個我們叫鵝肝是原料部分,然後是鵝肝醬,鵝肝醬是原料加工後的產品,也就是深加工的產品。實際上從鵝肝原料來講,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就進入了我國,一直持續到今天。鵝肝醬的加工是早在2000年就開始了。”在第四屆食品飲料創新論壇(FBIF2017)上,東大品證控股有限公司CEO王溢炯接受了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就表示。
通常人們對於食材的興趣和崇尚與其相關的地域屬性或多或少存在一定關聯。像是“法國鵝肝醬”、“西班牙火腿”、“俄羅斯的魚子醬”等等,如果可以具體到悠久的歷史、富有人文的故事,那這些食物則會散發出更加獨特的誘惑力。畢竟食物不像其他制造業,它的改良和傳承,與時間、手工緊密聯系在一起。
中國制造信任回歸
現在,回歸到了“中國制造”,被替代了地域概念的食材要怎樣贏得更多人的信任?事實上,在法國近96%的肥肝都來自鴨子,而非鵝。法國農業公司優利斯(Euralis)旗下子公司露傑(Rougie)是世界最大的肥肝品牌之一,目前歐洲消費中30%的鵝肝以及北美消費的35%都是露傑制造,但露傑更多生產的是肥鴨肝,且露傑公司產品是機加工。
中國禁止禽類進口的政策,讓露傑把工廠直接搬到了江蘇連雲港。2014 年,露傑在連雲港投了1.08 億元人民幣建立新基地,包括了一個連雲港生產中心、上海配送中心和北京銷售中心的布局。目前,中國市場快速增長的需求量,使得露傑把他們在中國市場的占有率目標,從之前的8%增長到50%。
除了露傑這樣的外資企業把工廠搬到中國,成立合資公司是“中國制造”一部分內涵,也包括中國本土企業涉足鵝肝醬這樣的西方高級食材。
北京的東大品證控股有限公司是一家專註在國產鵝肝醬的中國企業。從1990年至今的27年間,這家公司逐步實現了從祖代到種禽,到飼養再到加工生產的一體化模式。這個完全是中國血統的公司所生產的是鵝肥肝及其深加工產品鵝肝醬。記者了解到,這在脂類加工業內與機加工有著明確的區分。
為了保證對產品安全具有相當的控制力,該公司僅供應4種鵝肝醬。而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全世界對肥肝類加工產品的種類,從重量到口味包裝,罐裝不同的瓶形加起來,達到2300種。
“有些東西我們是不能夠用非專業的方式去增加的,我們品種越多賣得越好,我不認為是這樣。任何一個產品多了,工藝會多,責任多,環節控制多,那產品的控制能力相對就弱。所以,做好最能夠做好的產品,我們把所有的能力都在重複上。”王溢炯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應運中國制造在高端食材行業中的快速成長,這一領域正在發生激烈的變化,盡管像是鵝肝醬、魚子醬這樣的高端消費僅僅是大眾消費中很小的一塊市場,但奢侈食材遷徙愈加顯著。本地化生產,給這些企業帶來直接的優勢顯而易見,相對較低的成本以及高新鮮度。
成都世紀城天堂洲際大飯店廚房運營總監林述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高端食材消費大概占酒店餐飲收入的5%~10%,大部分高端食材還是國產為主,無論是鵝肝醬、魚子醬還是火腿這些,國內企業生產制造水平生產不遜色於海外企業,甚至許多外國的餐飲企業也是進口中國制造的高級食材。”
內銷轉向出口
除了高端餐飲和個人消費者,國產高端食材的下一步已經瞄準更為巨大的世界市場。據了解,目前卡露伽生產的魚子醬只有10%供國內使用,其余90%都出口往美國、法國乃至俄羅斯這樣的魚子醬原產國。
根據浙江檢驗檢疫局官網顯示,2016年度共出口魚子醬56.5噸,出口數額達到1866.9萬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6%和5%。據悉,中國魚子醬80%以上的出口量來自浙江。而這樣的數據貢獻里,不得不提起一家成立於2003年的中美合資企業卡露伽供應了世界上20%的魚子醬。而這家公司也僅供應6種魚子醬,並兼營熏鱘魚肉產品。
卡露伽的養殖基地在浙江千島湖地區,面積達到 20 萬平方米。因為引進了循環自凈技術,而獲得了當地漁業生產許可。目前除了一罐難求的野生鱘鰉魚,世界大多數的鱘鰉魚養殖都在陸地上進行,即在陸地的廠房內的水箱中飼養,這對水處理要求尤其高。而千島湖的水質是國家一級水源,當地 87% 森林覆蓋率,無任何工農業汙染物排放,湖水可視度高達 7 米以上,接近野生鱘魚的生態環境。
此外,卡露伽的加工基地位於衢州,這個錢塘江的發源地同樣擁有優質的水質資源。卡露伽最初派技術骨幹去歐洲學習加工技術,又聘請伊朗和俄羅斯有幾十年經驗的加工師來進行指導。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的這些企業只是眾多鵝肝、鵝肝深加工產品或是魚子醬生產商中的大戶,未來中國制造的標簽要撐起高端食材這一市場還需要更多不同規模的各類品牌註入。
漢諾威工業展:威見證漢諾威2017,工業4.0走走向落地
見證漢諾威2017:聚焦實際應用業與解決方案,工業4.0走向落地我們認為,本屆漢諾威工業展有三大令人印象深刻的特點:
(1)專註於某具體技術到強調提供個性化解決方案的能力,見證這幾年工業4.0從概念的提出到大量推廣落地的發展。漢諾威展會上,我們發現,與前兩年相比,大量的公司從專註於某一領域的硬件或者軟件的技術,上升到強調為各個工業制造領域提供個性化解決方案的能力,更多地專註於為客戶提供點對點的個性化的解決方案上。甚至很多公司的展臺從原來以所展示的技術為板塊來分區,變成以所擅長領域的全套的解決方案為板塊來分區,以最大限度地展示公司提供個性化的解決方案的能力,也很大程度上見證了工業4.0從概念到大規模的落地的的發展歷程。
(2)重視對於工業數據的利用和雲平臺的建設,一個萬物互聯的世界正在構建。西門子、施耐德、ABB和KUKA等企業不約而同地把挖掘工業數據的巨大價值和雲平臺的建設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海量的工業數據結合能夠連接一切的雲平臺,打造了離散與流程的平衡,使得企業為客戶提供一對一、點對點的個性化解決方案的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西門子和施耐德強調的是通過工業大數據和雲平臺的有機結合,實現不同行業的流程優化以及柔性制造;ABB強調的是設備的後周期的管理,實現的是設備的實時監控以及全壽命周期的管理,以實現客戶價值的最大化;而KUKA強調的是協調各戰略夥伴為客戶提供全壽命周期的、個性化服務的解決方案。但是不論是流程優化、柔性制造,還是設備後周期管理,工業數據的價值正在成為各大廠家深入挖掘的金礦。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公司積累的海量的工業數據,以及基於海量的數據積累下所形成的雲平臺的價值將成為這些工業4.0公司的核心價值。一個萬物互聯的世界正在開啟,更加柔性、更智能、能耗更低的生產正從圖紙正在走向現實。
(3)德國工業的專註與執著值得學習。電氣櫃制造商Rittal就是這樣一個專註與執著的優秀企業,公司是最早做電氣櫃的廠家,專註以機櫃為核心做各種不同的電氣櫃,專註於電氣櫃的整體解決方案。機櫃看似很簡單,實則不然,其壁壘在於承重性、防護等級和抗腐蝕性,Rittal公司把這個看似簡單的機櫃的通風性、散熱性做到了極致,這樣一個看似壁壘不高的產品能夠占據占非配電櫃的控制櫃的市場中德國的80%,歐洲整體的60%,實屬不易,甚至有業內人稱,世界上只有兩種機櫃,Rittal機櫃和仿Rittal機櫃。何等霸氣!期待中國制造也能湧現出一大批這樣專註並執著的優秀企業!
回顧主題變遷:業圍繞工業4.0展開,側重點不斷走向實際應用
業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主題圍繞工業4.0展開,側重點不斷向實際應用靠攏。“工業4.0”的概念由德國於2011年漢諾威工博會首次提出,並於2013年漢諾威工博會上發布《實施“工業4.0”戰略建議書》。2014年以來,漢諾威工博會始終圍繞“工業4.0”概念展開。
2014年漢諾威工博會的主題為“產業集成,未來趨勢”,專註於智能化、自動化工廠和能源系統的改造;2015年漢諾威工博會主題為“產業集成化——加入網絡大家庭”,格外關註了智能化生產、人機協作、創新型分包解決方案以及智能能源系統等;2016年漢諾威工博會主題為“產業集成——發現解決方案”,展會展出的解決方案運用範圍從機械改裝到完整生產線集成化,而大數據的捕捉和分析也為工業發展註入了新鮮動力,這標誌著工業4.0的重大突破,下一步就是商業化階段。2017年漢諾威工博會主題為“產業集成——創造價值”,已經有了很強的應用指導意義。
關註熱點更叠:硬件→軟件→大數據雲平臺→提供解決方案
2014年:柔性裝配,單一產線生產多種產品。2014年是德國“工業4.0”概念全面推開的第一年,漢諾威工博會展覽的參展裝備多集中於概念方面,其中又以柔性裝配最為搶眼。西門子推出“對話”生產線,能夠準確識別正在經過生產線的配件;博世旗下的力士樂以視覺系統為基礎,融合自身的機器人產品概念,推出能夠同時生產兩種差異化產品的生產線;菲尼克斯電氣公司展出了利用軟硬件結合的概念,能夠同時裝配6種不同斷路器的生產線;SAP展示了能夠在一臺裝置上生產16種產品的技術概念;柏林工業大學展示了能夠實現人工“教學”的工業機器人,可以通過一臺標準機器人“學習”這一組機器人在生產線上的動作流程。
2015年:軟硬件企業聯合,機器人技術奪目。2015年漢諾威工博會聚焦於讓機器加入網絡,相互通信相互協作,實現定制化、短流程加工。由16家著名企業和機構共同參與研發的個性化名片盒自動流水線是這個主題的一個縮影,將人、物、機器通過網絡鏈接實現個性化定制加工。同時,各大廠商的智能機器人技術取得了顯著突破,ABB展示了一系列基於互聯網技術工業所需的新產品和解決方案,旨在推進實現“物、服務與人的互聯”;ABB還展示了雙臂協調高精度仿真機器人YUMI,專門用於精密制造;庫卡展示了物流機器人Swisslog,能夠在倉儲物流中實現很高的精確度和靈活性;同時,各大廠商醫用機器人、快速拾放機器人、汽車裝配機器人、仿生袋鼠機器人等新型機器人等領域的技術實現了突破,發那科甚至推出了能夠制造機器人的機器人。
2016年:工業“生態系統”模式發力,互聯網融合物聯網實現彈性生產。2016年漢諾威工業展上,西門子展出了虛擬與現實融合的“生態系統”,大小企業均可參與其中,在同一平臺、統一標準下實現生態系統,大大降低研發過程中制造階段性新品的費用,可以有選擇地滿足單個客戶的需求。GE展示了工業互聯網平臺Predix,有效融合物聯網與互聯網雲計算進行大數據分析;達索系統展示了類似的虛擬現實平臺,能夠對產品部件進行有效優化,實現設計與產品的無縫接合;華為展示了物聯網解決方案,以車聯網為平臺,實現車輛的多種附加功能。
工業4.0新新動向:基於不同領域生產領域的解決方案走向成熟
業工業4.0是指利用物聯信息系統(CPS),將生產中的供應、制造、銷售信息數據化、智能化,最終達到迅速、高效、個性化的產品供應。實現完整的工業4.0成果,總共需要三個步驟,即負責智能化、網絡化生產系統的“智能工廠”,涉及企業生產物流管理、人機互動、3D打印等最新技術在生產和供應上應用的“智能生產”,以及通過物聯網、物流網和互聯網整合需求和服務匹配的“智能物流”。通過這些環節完成生產者、銷售者和消費者的對接,最大限度地節約成本、提高效率,將信息化科技成果完美運用到工業生產,推動人類社會向著第四次工業革命邁進。
柔性制造為表,數據互聯為里,縮短周期為魂。智能工廠的表觀要求,是能夠實現柔性制造,即在同一條生產線或數個企業通過數據互聯形成的聯合生產線上,實現多種產品的同時生產,同時滿足個性定制化生產,生產模式為小批量、多批次、個性化、定制化。實現柔性制造,要求快速改變生產線上的流程工藝,同一位置的生產設備(機器人等)需要前後面對不同類型的原材料或半成品,這就要求原料、產品與生產設備實現互聯;定制信息的輸入,需要生產設備實時接入設計網絡,不斷接受新的生產工藝指示,並將拆分的生產工藝落實到具體的行動指令;工廠內物料的智能流動也需要數據互聯,AGV等搬運設備需要與物料實現有效精準識別;同時,倉儲數據互聯是高效選擇物料、分類存放產品的基礎。柔性制造、數據互聯的根本目的,是實現短周期生產,對於新產品,不再需要重新建設生產線,而是可以在原有智能生產線上直接生產,從而有效縮短產品周期,實現高效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的根本目的。
互聯的可編程機器人實現同一生產線高效切換不同產品,我國產品缺口明顯。互聯的可編程機器人可以實現高效的數據寫入,執行多種運動指令,從而完成不同類型的生產工序。同時,機器人切換生產模式可以通過批量寫入程序實現批量操作,快速完成生產線產品轉變,相對於傳統流水線,不僅可以避免重新建設專門生產線帶來的資本投入,也可以有效節約工人培訓時間與財務成本。隨著智能工廠的建設,機器人使用需求將得到充分釋放,充分帶動機器人制造領域的需求。目前,我國機器人以能完成簡單搬運工作的機器人本體為主,缺少可以執行多種複雜工序的高端機器人。2016年,自主品牌機器人約有83%是三軸及以上產品,六軸以上工業機器人占全國新增裝機量不足10%;61%的機器人是上下物料搬運型機器人,高精度焊接與裝配機器人合計不足23.1%。
工業軟件:數據互聯的接口,我國處於起步期。工業軟件可以通過虛擬工廠呈現出企業所有經營活動的映像,可以進行各類計算、仿真、設計、預測、優化、決策等。工業軟件是實現企業級CPS的重要一環,可以在虛擬制造環境完成從產品設計、數字實驗到制造工藝參數和流程設計過程,並以數據不落地的方式進入實體制造環節,實現產品規範、制造計劃、物流配套的準確制定和無縫銜接。目前我國工業軟件多數處於基本解決方案階段,尚不完全具備良好產品形態,擁有專利及獨立知識產權的產品更少,這使得應用實施的效率不高。工業軟件市場基本被國際巨頭壟斷,SAP是工業軟件領域的龍頭,在ERP、BI、SCM領域均擁有超過20%的市場占有率。受國內工業4.0落地的巨大需求驅動,加之多重政策利好、知識產權管理不斷規範,我國工業軟件企業有望迎來高速發展時期。
廠內/廠間物流與倉儲:我國市場增速快,物流機器人大有可為。智能物流是支撐智能制造的重要環節,自主決策、去中心化、離散控制的廠內物流裝備能夠實現智能工廠內差異巨大、變化多樣的物料運輸。智能單元化物流技術、智能物流裝備、物聯網技術以及智能物流信息系統是智能物流的核心。在工業軟件的統一調配下,CPS系統中接入物聯網、裝配機械手且有感知能力的AGV可以實現廠內極高效率與實時變動的物流要求。我國AGV市場高速增長,2016年突破11億元,新增AGV中超過85%為自主產品,AGV在汽車工業、家電制造中應用廣泛。但是國內高端AGV市場大多數采用的是科爾摩根的NDC系統,另外市場非常不規範,沒有統一的行業標準,也沒有形成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產業生態圈,行業內部低價同質化競爭也比較激烈。我們認為,在市場需求的推動下,我國物流機器人產業有望迎來快速發展期。
硬件:龍頭持續完善布局,大數據運用創造價值
ABB展會出見聞:推出ABBAbility大數據服務,強化設備後周期管理
ABB展會見聞:ABBAbility大數據服務,精確有效地提供工業4.0解決方案。
ABBAbility是ABB推出的工業數據平臺,通過平臺來監控各個工廠的數據,根據數據進行比較,不但能進行縱向的比較,還能進行行業內的行業比較,也能進行跨行業的比較,匯總分析所有的數據。我們的設備上都有智能的傳感元件,我們的數據能夠深化到每一個部件,可以優化部件設計,也可以優化生產流程。ABBability是數字化的雲平臺。工業4.0的從概念的提出到落地,我們認為現在已經能夠實現大規模提供解決方案。
ABB:工業自動化四大板塊業務,收購貝加萊強化領導地位
四大板塊業務,歐美主導。ABB公司由兩家歷史悠久的公司——瑞典阿西亞公司(ASEA)與瑞士布朗勃法瑞公司(BBC)在1988年合並而成,總部設在瑞士的蘇黎世,是全球電氣產品、機器人及運動控制、工業自動化和電網領域的技術領導企業,業務遍布全球100多個國家,雇員達13.2萬。公司2016年全球營收高達338.28億美元,同比下降4.66%。ABB公司業務以歐美為主,2016年歐美合計營收占比達62%。2016年,公司機器人相關業務實現營收81.69億美元,占比24%。
ABB業務由四大事業部開展,分工不同又互為支撐。四大事業部是機器人及運動控制事業部、電網事業部、電氣產品事業部、工業自動化事業部。機器人及運動控制事業部是領先的工業電機和傳動供應商,客戶主要涵蓋制造商、原始設備制造商,電力公司,工業終端用戶,交通運輸及基礎設施運營商。電網事業部是ABB歷史悠久的主力業務,客戶涵蓋發電、輸電、配電和其它公共事業用戶;也包括工業領域,運輸及基礎建設領域的公司。
電氣產品事業部以中低壓電氣設備業務為主,客戶主要為經銷商、安裝公司、盤廠、原始設備制造商、系統集成商、承包商、建築商、電力公司以及終端客戶。工業自動化事業部以產品與行業解決方案並重,涉及的工業領域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氣、電力、化工和制藥、制漿和造紙、有色金屬、水泥、采礦、船舶和渦輪增壓。
收購貝加萊,進一步強化工業自動化領導地位。
2017年4月4日,ABB正式宣布將收購貝加萊,後者是專註於為機械與工廠自動化領域提供基於產品和軟件的開放式解決方案的全球最大獨立供應商。貝加萊的業務遍及全球70個國家,在規模為200億美元的機械和工廠自動化市場中,其2015-2016年度銷售收入超過6億美元。通過此項收購,ABB將進一步加強在工業自動化領域的領導地位,以更獨特的優勢把握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增長機遇。此外,通過將貝加萊強大的應用和軟件平臺、龐大的安裝和客戶訪問量以及定制化的自動化解決方案與行業領先的ABBAbility數字化解決方案相結合,ABB將在擴大其數字化產品組合上邁出重要一步。
全球機器人市場:“四大家族”寡頭壟斷,本土企業突破任重道遠
世界機器人“四大家族”市場占比近50%。。“四大家族”2015年全球市場份額達50%,幾乎壟斷工業機器人行業高端領域。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競爭激烈,技術集中在少數企業手中,如系統集成技術,日本、美國企業擁有絕對優勢,運動控制是ABB的核心技術,整體解決方案安川電機更勝一籌;核心部件如伺服電機、減速器、控制系統等也多被“四大家族”所掌控。
在世界機器人“四大家族”中,ABB營收規模最大。2016年,ABB公司實現總營收338.28億美元,是機器人“四大家族”另外三家——發那科、安川電機、庫卡營收之和的近3倍,單純看機器人相關業務,ABB的營收也是其他三家總和的2倍。在機器人領域,ABB有著絕對的龍頭優勢。ABB是典型的全球經營的跨國企業,其67%的收入來自歐洲以外,在世界市場上有著強大的競爭力。
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龐大、增速快、進口依賴度高,國產替代利好本土企業。中國是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在龐大的制造業規模的驅動下,中國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一直非常旺盛,高需求持續刺激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增長。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龐大,2013-2015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連續三年世界第一。2015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總銷量約6.86萬臺,占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的27%。我國機器人高度依賴進口,大部分市場份額依然被“四大家族”占有。在巨大的市場需求的帶動下,我國涉及機器人生產的企業有800多家(工信部數據),雖然90%的規模在1億元以下,但也湧現出新松機器人等龍頭企業,通過不斷自主研發、技術引進、海外收購等,逐步實現國產替代。近年來我國機器人進口額維持在8億美元/年以上,我國工業機器人制造業市場增量空間巨大。
軟件:龍頭強調數據的價值,萬物互聯的世界加速降臨
SAP展會見聞:強調挖掘數據的價值,專註提供全套個性化方案
SAP的“開放式集成工廠”有望成為工業4.0的企業級“操作系統”。SAP的“開放式集成工廠”,結合最新的數字化創新技術,為企業提供了從設計端到銷售端的整套解決方案,有望成為工業4.0的企業級“操作系統”而獲得廣泛的應用。“開放式工廠”可以有效避免企業陷入零散自開發的老路,幫助企業走出自開發和遺留系統形成的桎梏,實現向支持大數據和物聯網的平臺遷移。
打造虛擬現實的“數字化雙胞胎”,實現數字世界與物理世界的融合。本屆展會上,SAP提出了自己對“數字化雙胞胎”的理解,並在系統中廣泛踐行。SAP圍繞著“數字化雙胞胎”的概念,在日本三菱的機器人和德國雄克的夾具的基礎上進行虛擬世界開發,從需求管理(產品概念設計階段),到成本估算和機械設備、電子裝備、具體軟件設計(產品設計階段),都建立了完整地數字映射,同時建立了設計制造和交付過程的產品資產模型,以及產品的銷售過程和使用過程的數字模型,打造了一整套集成而連貫的產品數據管理體系,形成數據總線,由此來建立與物理世界對應的數字世界。
SAP:從ERP系統到雲技術,聚焦數字化時代
公司是ERP系統行業龍頭,深耕ERP軟件多年。SAP成立於1972年,是全球最大的企業管理和協同化商務解決方案供應商,其主要產品為SAP企業管理系列軟件,全球188個國家的23.20萬家客戶正在從SAP解決方案中獲益,其中包括80%的世界500強企業及85%的全球最有價值的品牌。公司業務細分為雲訂閱與支持、軟件授權費、軟件技術支持以及其他服務四個模塊。2016年,公司總收入220.62億歐元,同比增長約6%。其中,主要收入來源為軟件技術支持服務,為105.71億歐元,占比48%。
公司戰略:基於雲平臺交互下的數字化商業框架2.0。SAP認為HANA雲平臺將是未來數字化商業運作模式的數字核心。通過雲計算技術、信息安全技術、區域鏈技術、機器自主學習技術、雲平臺應用編程技術與物聯網技術,打造SAP數字化空間,使商務交易過程更為智能化。目前,公司除了保持企業管理系統ERP軟件開發的傳統優勢外,致力將ERP融入到HANA雲平臺系統中,並已經率先推出了一系列與雲平臺相關的應用軟件,包括用於費用差旅管理的Concur,人力資源管理的SAP Fieldglass與SAP Successfactors,電子采購平臺SAP Ariba以及用於市場分析的SAP Hybris。公司在今年重點推介的兩款軟件是以物聯網技術為核心的SAPLeonardo與賦予機器學習技術的軟件SAPClea。
SAP雲平臺數字框架使企業運轉更加靈活。工業4.0時代,企業面對的是更多元化的需求,所以需要更多信息以支撐決策,增加企業自動化率,以降低成本,提升企業效率,解決的辦法在於大數據化生產全流程,使之可追溯,這樣才能夠提升企業效率。SAPS/4HANA正是SAP基於原有ERP軟件所開發的雲平臺,支持物聯網、大數據、實時分析、移動商務、業務網絡和第三方系統等,能夠實時采集、分析、存儲海量生產數據,並進行分析、交易量管理,從而指導企業生產和運營。今年,SAP還推出了以物聯網技術為核心的SAP Leonardo與賦予機器學習技術的軟件SAPClea,更進一步豐富了雲平臺的框架,增加了對萬物互聯的支持。
圍繞SAPS/4HANA數字化核心,SAP提供了四大核心應用系統和四大支撐應用雲。
互聯產品——端到端的數字化研發與創新。SAP推出了“互聯產品”的解決方案,為了幫助制造商為物聯網進行產品設計和從智能產品采集數據供研發部門分析和使用,研制出新的更好的產品。該方案也是SAP擴展的供應鏈戰略的組成部分,將設計、制造、物流和服務等各個環節連接起來,實現對產品整個生命周期的全盤管理。
互聯制造——從從ERP到車間底層的縱向集成。在SAP商務套件的基礎上,SAP提供了另外三個組件:SAP Manufacturing Execution(制造執行)、SAP Manufacturing Integrationand Intelligence(制造智能與集成)、SAP Plant Connectivity(工廠連接器),幫助企業充分利用物聯網和工業4.0的原理,將傳統的集中式生產自動化架構替換成分散式網絡連接的高度柔性的靈活結構。
互聯物流——供應鏈執行。通過這套解決方案,SAP的解決方案可以支持對物理資產的移動和位置的連續監控,當資產在移動過程當中,無論是處於倉儲還是運輸環節,無論是處於哪一個業務合作夥伴內,都可以在物流生態系統中實現信息的透明。
互聯服務——預測性維修與服務。該解決方案基於SAPHANA雲平臺,提供了與物理設備之間的連接。從設備過來的數據被映射到對應的業務系統中資產的主數據上。接下來,SAP的預測性維修與服務解決方案對進來的數據進行監控,一旦發現達到或超過了關鍵的門檻值,就會發出報警。這些報警將會觸發接下來的動作。
SAP在中國:助力徐工業務轉型,打造世界級高端“智”造工廠
2015年10月,李克強總理訪問德國,中德雙方簽訂了行動綱要,宣布兩國將在工業4.0方向開展合作,標誌著工業4.0將成為中德未來工業合作的新方向。在兩國總理的見證下,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與SAP公司全球副總裁李強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成為中德合作的第一個工業4.0項目。
應用場景1:雲端全球實驗室,讓協同研發更容易。SAP產品數據管理高效推進產品數據集中管理、物料標準化、產品變更管理、基礎數據庫、電子化審簽等。實現將研發資源部署在“雲端”,設計數據隨時全球連線,集合世界各地研發力量,最大程度調動最優資源、縮短研發周期。
景應用場景2:精益智能化,成就“魔法工廠”。通過以SAPERP系統為基礎,以MES生產制造執行系統為紐帶,實現智能設備全部聯網,對制造過程實行實時化監控和可視化管理,借助計算機模擬技術對監控數據進行分析、判斷、決策,大量使用焊接機器人、數控加工中心、自動化塗裝線以及裝配線等設備,智能化生產設備占比超過90%,成功實現自動化、柔性化和少人化生產。同時系統還實現生產單元間的積極協同,實現生產全過程數字化、可追溯,極大增強生產管理的科學性和靈活性,為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生產奠定基礎。
應用場景3:物聯網,實現全球服務零距離。徐工集團充分利用SAP,通過供方尋源、價格管理、訂單管理、合同管理、排程管理、消息管理、物流配送管理等模塊,快速響應市場,讓供應商管理更加高效有序、透明公平。同時搭建全球物聯網平臺,實現設備與設備(車聯網)、設備與人、人與人的互聯互通,通過智能雲服務平臺促進徐工全球服務資源的有效整合,實現全球服務零距離。
新產品研發上市時間從一年縮短至3個月,產品設計周期縮短20%,生產周期降低62%,財務關賬時間從10天縮減至20小時,產品數據準確率提升30%,市場響應能力提升30%,生產計劃時間從2天縮短為40分鐘,交貨期縮短25%。
全球工業軟件市場:歐美主導企業底蘊深厚,國產廠商成長空間大
工業軟件產業主要由歐美企業主導,呈現“兩極多強”的態勢。SAP和西門子在各領域都有較高的市占率,而IBM、達索系統和Salesforce在各自專業領域形成了一定優勢。其中,ERP軟件產業格局相對穩定,SAP和Oracle兩家企業占據主導,屬於一線ERP軟件,Infro、Sage、Microsoft屬於二線ERP軟件;在CRM領域中,Salesforce占據全球CRM市場第一位,且發展迅速,其成功來自基於SaaS的雲服務模式;CAD產業的主導者是Autodesk和達索系統,且隨著仿真、設計技術與先進技術的結合,逐漸出現新的參與者;MES軟件具有較強的行業應用特性,與特定的行業關系緊密,需要大量行業領域知識的積累,因此,形成不同MES廠家占據不同行業的局面。
國產工業軟件份額極低,成長空間大。在國內市場,國產軟件企業在研發設計、業務管理和生產調度/過程控制三類軟件中均有一定市場份額,但在某些細分領域仍與國外領先軟件企業差距較大,屬於行業末端跟隨者的角色。國內市場排名前五位的國內廠商占據整體市場份額較低,且其96%的銷售在國內市場,全球份額不足0.3%。相對於國際軟件巨頭,我國軟件廠商體量小、底子薄、成長空間大,在高成長性的工業軟件市場中,有望隨市場實現較高的增長,同時自主軟件廠商更傾向於開發出更適應我國本土產業的工業軟件,在細分市場中不斷搶占國際巨頭的份額。
國際比較:工業4.0趨勢所向,中美德各有千秋
德國工業4.0:制造業體系提供支撐,產業集聚促進發展
德國工業4.0:自下而上推動,保持制造業領先。德國工業始終強大,企業自發解決痛點,自下而上推動工業4.0。“工業4.0”的提出是與德國工業界遇到的瓶頸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最大目的是建立一個與互聯網融合的智能化先進制造方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加快反應速度。解決成本問題和TimetoMarket是德國提出工業4.0的關鍵,這兩點正是互聯網時代中產品生命周期不斷縮短的集中表現。德國企業不斷主動推動“工業4.0”:西門子的“數字化企業平臺”系統為數字制造提供了載體;寶馬集團的虛擬手勢識別系統使得汽車制造再進一步;大眾用機器人制造汽車,實現了極高的人力替代效率;ABB強大、精細而全面的機器人產品在世界上有著明顯的競爭優勢;博世力推用於工廠智能化的射頻碼系統;SAP推動雲平臺互聯萬物,實現大數據支撐決策。
德國工業4.0戰略幫助德國保持制造領先優勢,提高有效生產。2013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德國政府正式宣布“德國工業4.0”戰略。金融危機後時代,全球經濟發展緩慢,德國外需疲軟,同時中美工業科技發展迅速,對德國出口形成進一步競爭。工業4.0戰略讓德國重新抓住工業發展主動權,保持“德國制造”的國際金品牌。德國工業4.0戰略的提出背景是全球產能過剩的嚴峻形勢,德國希望通過利用物聯網與服務網結合的方法,使產業鏈管理智能化,市場需求分析有效化,從而提高工作效率。
德國是機械設備制造業強國。據統計,有近10%的歐洲制造業公司位於德國,德國制造業產品毛利附加值約占歐盟的30%。機械制造業是德國最為活躍的經濟部門,整個產業鏈上約有6419家公司和超過100萬的勞動人口,生產效率排在世界前列。同時,機械制造業是德國第二大支柱產業,也是德國最具創新的產業部門。2015年,德國機械行業生產總值為2300億歐元,占GDP總值的7%。該行業主要以出口為導向。2015年德國機械制造出口率高達66%,出口額約1510億歐元。按產品細分,2014年機械設備的產值最高,收入約195億歐元,電力傳輸工程與材料處理居二、三位,分別為174億歐元與147億歐元。
德國完善的制造業體系是行業不斷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在二十世紀初,“德國制造”備受歧視,以低質量、高山寨的形象臭名在外。二十世紀中期,德國政府致力改善制造業發展,重視自主創新,追求工藝技術與技術密度型生產,並自成體系。行業參與主體是以家族企業為主的中小型企業,也被稱為“隱形冠軍”與“工匠精神的延續者”,不追求規模生產,以“精而專”著稱;監管上,德國采用“二元結構”,由政府和標準化協會等一系列非政府組織組成,二者分工明確。德國政府不插手企業經營,提倡競爭的市場經濟,促進科研創新與企業社會責任體系的建立,保證行業可持續發展。各類標準化協會及行業協會負責標準化制度的制定、執行與監管,是德國質量最重要的保障和體系核心;從生產要素看,受惠於完善的教育體系,金融系統和政府合理引導(如德國工業4.0),德國老牌公司與中小企業擁有充足的高素質勞動力與科研潛能;高度分散化的產業群使得企業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同時,不斷互相學習、增強產品競爭力。
德國工業4.0:產業集聚促發展,巴伐利亞高科技產業大步向前。巴伐利亞地區是以Fraunhofer創新研究所為中心高科技產業帶。巴伐利亞地區面積7萬多平方公里,人口1200萬,擁有慕尼黑和紐倫堡兩座大城市。巴伐利亞地區區位優勢明顯,是歐洲東-西和南-北貿易通道匯集處,產品便於運輸到歐洲各市場。因此,許多外國高科技企業落戶於此,業務廣泛輻射周圍地區。2012年,德國政府發起“GoCluster”運動。經過4年努力,德國已經有100個創業產業園區,政府大力扶持並引導投資以鼓勵德國科技創新。該區域的核心研究所Frauhnofer-Gesellschaft為投資者與企業提供了新鮮的思路,是該地區的工業發展科創動力的源泉。
巴伐利亞產業群的各類新型高科技都處於德國領先地位,機器人巨頭庫卡位於該區。
巴伐利亞州的奧格斯堡市是德國機器人巨頭庫卡的所在地,庫卡是世界機器人“四大家族”之一,近期被中國美的集團收購。目前巴伐利亞擁有19個高科技產業集群,包括生物技術、汽車工業、醫療技術、納米技術、環保技術、航天航空、衛星導航、信息與通信技術、能源技術、新型工業原材料、鐵路技術、傳感和電子電力技術、機電整合和自動化技術等。三分之一計入德國成分股指(DAX)的大型上市公司將總部設在巴州。此外,巴州的慕尼黑已經能夠成為僅次於法蘭克福的德國第二大金融中心,是巴州科技創新的堅強金融後盾。
德國工業4.0平臺是業德國工業4.0戰略的。實施主體。整個平臺的參與者可以分成三類:政府,公司以及教育科研機構組成的有機體。教育科研機構責為工業4.0的推進舉措和方向提供理論基礎;政府負責提供搭建政策框架與促進政府間合作;企業則是工業4.0的技術的具體實踐者。
政府:政策推動工業4.0實現智能制造。2006年和2010年德國政府提出《高科技戰略2006-2009》和《高科技戰略2020》兩個全國性的高科技政策,旨在提高高科技領域的競爭力。工業4.0是《高科技戰略2020》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為信息物理系統Cyber-PhysicalSystem(CPS),指的是一個通過機械、電子零件、軟件、基礎網絡,運用信息化技術的整合控制網絡與工業物理世界,實現企業、工作人員、生產機器、產品、客戶等多方聯動、交互、組合式創新,達到智能制造、智慧運營的全新業態。德國希望通過工業4.0建立起智能工廠系統,實現智能制造,從而降低成本,提高產品利潤,預期德國企業帶來每年6-8%的制造效率提升。
德國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維持在30%左右,英美僅為20%。經歷了20世紀後期的數次產業轉以後,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去工業化”特征明顯,美國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從1970年的35.24%下降到2014年的20.69%,英國從1970年的42.10%下降到2015年的19.42%。相比而言,德國1970年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48.09%,2015年為30.49%,是世界主要發達國家中唯一工業增加值占比超過30%的國家。
德國人均工資顯著高於發展中國家。德國是典型“高工資、高福利”的“歐洲國家”,2016年人均工資高達326183元人民幣/年,約為我國的5倍、泰國的10倍。德國人均工資顯著高於發展中國家,這給德國制造業帶來了嚴重的成本問題,如果繼續高密度地使用人工勞動力,德國制造業價格競爭力將遠低於發展中國家。
德國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高,緩解人力成本壓力,對我國具有指導意義。面對高企的人力成本,德國制造業“選擇”了使用工業機器人替代人類勞動力。德國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遠超歐洲平均水平,2015年汽車工業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達到1143臺/萬人,與美日兩個汽車工業大國相近。相對於人類勞動力,特別是高福利下工作積極性偏低的歐洲工人,工業機器人加工效率高、可靠性好、生產持續能力強,一方面可以有效節約制造業企業人力成本,一方面能夠更好地實現產品質量控制。隨著機器人產品技術升級與控制系統的發展,機器人能夠適應越來越複雜的制造工藝與流程,能夠在更多的制造業領域替代人類勞動力。
工業機器人單價高,工作複雜程度相對較高。德國工業機器人進口均價與出口均價均處於主要發達國家主流水平,進出口均價均高於中國。德國使用的工業機器人定位相對高端,相對於仍具有一定勞動力成本優勢的中國而言,機器人的附加值更高,工業機器人替代的工作複雜度更高。
阿迪達斯:機器人成本壓縮優勢明顯,傳統勞動力密集型制造業回歸。阿迪達斯正在德國建一個4600平方米的“機器人工廠”,起名“速度工廠”(Speedfactory),預計2017年投產。這家工廠只有160名工人,卻可以實現100萬雙鞋的年產能。阿迪達斯同時計劃在美國建第二家機器人工廠,之後在歐洲各地還會陸續建成類似工廠。阿迪達斯是傳統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典型代表,其在勞動力價格相對較低亞洲雇傭高達100萬名工人。而阿迪達斯以機器人工廠的形式使生產線高調“回歸”發達國家,是機器人壓縮人工勞動力成本的重要標誌。
美國重振制造業:提升制造業效率,推動工業複興
美國制造業空心化,政府主導複興制造業業,自上而下推動工業4.0。2002年起,為了享受發展中國家的人口紅利,發達國家的制造業紛紛外移。2002年至2010年,美國制造業就業人數連年下降。08年金融危機後,美國政府呼籲重新振興制造業,以實體強國。奧巴馬政府實行積極的產業政策,創造就業機會和鼓勵制造業回歸美國。2011年,奧巴馬總體推出了先進制造夥伴計劃(AMP)與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2012年,AMP針對制造業振興提出16調建議,包括成立網絡建設研究所與3D打印研究所。13年,美國在先進制造業方面了增加19%的預算,並成立數字制造和設計創新研究所。隨著美國經濟不斷回暖,出口與內需增加,制造業再迎春風。2010年起,美國制造業就業人數開始小幅攀升。特朗普新政對召回海外制造商態度強硬,預計美國制造將迎來新拐點。
美國通用提出“工業互聯網”計劃,倡導產業鏈效率提升。2012年,美國通用率先提出“工業互聯網”概念,與美國政府的“再工業化”戰略舉措相呼應,隨後美國制造業與IT巨頭紛紛抱團成立了工業互聯網聯盟(IIC),將這一概念大力推廣開來。“工業互聯網”主要含義是,通過高性能設備、低成本傳感器、互聯網、大數據收集及分析技術等的組合,大幅提高現有產業的效率並創造新產業,其側重點主要在於借助互聯網的優勢,使制造業的數據流、硬件、軟件實現智能交互,通過大數據實現智能決策,提升美國制造業生產效率。經過美國通用測算,若生產效率提升1%,美國關鍵產業,包括航空、電力、醫療、鐵路和石油天然氣等,在未來15年內將節省2760億美元的生產成本。美國的“工業互聯網”與“德國工業4.0”本質含義基本相同,但側重有所不同。
中國制造2025:政府推動+企業參與,智能制造空間大
人口紅利喪失,我國同樣面臨著成本控制問題。隨著我國人口紅利的逐漸喪失,人工工資不斷上升對制造企業的成本端構成較大壓力。社科院發布的《藍皮書》指出,在2020年之前,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減幅相對放緩,年均減少155萬人;之後一個時期減幅將加快,2020-2030年將年均減少790萬人,2030-2050年將年均減少835萬人。制造行業作為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人工成本的大幅上升與勞動力人口的快速下降對企業的生存產生嚴重威脅,倒逼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
生產成本的飆升正在蠶食著中國制造業在世界上的競爭力。美國咨詢公司BCG通過對全球前25名出口經濟體在2004-2014年的數據分析,得出結論:一些過去制造業成本較低的經濟體由於制造業工資、勞動力生產率、能源成本和匯率等因素,正慢慢在國際市場上喪失優勢,這其中就包含了中國。據數據顯示,中國在2004年到2014年之間,中國在成本競爭力下降了5%-9%,中國相對美國的工廠制造業成本優勢已經減弱到5%以下。
國內“機器換人”不斷推進,進一步利好機器人、工業軟件行業。人口紅利的消退,用工成本的上升,發達國家制造業回流以及東南亞低成本競爭的雙面夾擊,都不斷壓縮著我國傳統制造業的生存空間。為了降本增效,由政府力推、企業力行的“機器換人”潮正加快部署中,廣東、浙江、福建等制造業大省不斷從省級層面推動“機器換人”,完全由機器人來代替人工進行生產的“黑燈工廠”不斷湧現。“機器換人”的不斷推進,進一步加速我國工業機器人、工業軟件行業成長,對我國機器人、工業軟件企業形成利好。
中國工業機器人進口依賴性強,中國制造2025推動國產替代。中國持續多年大規模進口工業機器人,2011-2015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進口量連續5年世界第一,工業機器人進口額連續5年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實的工業機器人進口大國。2015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進口量達4.68萬臺,金額合計8.05億美元。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統計,2015年我國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為49臺/萬名工人,而全球平均水平為69臺/萬名工人,韓國則高達531臺/萬名工人。較低的機器人使用密度說明我國制造業自動化水平仍然較低。
基於國情提出中國制造2025,解決制造業現實困難。“中國制造2025”戰略在2015年兩會提出,與德國工業4.0戰略出臺時間較近,因此被看作中國工業4.0計劃。但兩個戰略差異巨大。從信息化水平看,我國信息化與工業的融合度較低,整體企業尚處於工業2.0到工業3.0過渡的時期。各個行業的信息發展水平不夠均衡,信息化程度存在較高差距。部分行業已經進入工業3.0自動化時代,而少數企業,如華為,甚至已經進入工業4.0時代。“中國制造2025”戰略不僅期望推進我國制造業進入工業4.0時代,同時也力圖改變我國低端、粗放、資源依賴性的制造局面,並加速我國信息程度較高的新興產業的發展,提升我國工業自動化程度。我國在2015年這個時間點提出該戰略,一方面是因為隨著發達國家對制造業提出更高要求,我國必須緊跟步伐;另一方面希望借助世界制造業複蘇的春風,不斷發展制造技術,吸收國外先進經驗,實現從制造大國轉身制造強國的夙願。
投資邏輯
預計我國“工業4.0”快速推進,工業軟件、機器人、物聯網、智能物流是四大投資主線。雖然我國處於工業2.0向工業3.0過渡的階段,但我國制造業體系完備,工業產品市場規模大,我國2016年GDP高達74.41萬億元人民幣,穩居世界第二,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40%。在我國,更加適應市場發展趨勢的工業4.0概念落地擁有廣闊的上遊、中遊、下遊與終端空間。同時,我國政府積極推動,推出《中國制造2025》等利好政策,我國“工業4.0”相關的工業軟件、機器人、智能機床、物聯網、智能物流標的將充分受益。
從工業軟件、機器人、物聯網、智能物流四大投資主線出發,我們建議關註國內機器人龍頭機器人率先布局物聯網智能燃氣表的金卡智能,提供整套智能制造解決方案的黃河旋風,重點布局智能物流的諾力股份。
(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汽車工業產業鏈長、覆蓋面廣、上下遊關聯產業眾多,已成為支撐和拉動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主導產業之一。
2016年,我國汽車產銷量再創歷史新高,連續8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國和最大的新車消費市場。 汽車工業產業鏈長、覆蓋面廣、上下遊關聯產業眾多,已成為支撐和拉動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主導產業之一。
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2017年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長6.9%,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2個百分點,其中,工業中的制造業同比增長7%,跑贏GDP增速。
21世紀經濟研究院據各省公布數據分析,汽車制造業增速亮眼,是拉升地方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主要動力,支撐起地方工業數據上升,不管是一線城市北京,還是中部的湘鄂地區。其中湖南汽車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8.6%,對全省規模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21.4%,拉動全省規模工業增長達1.6個百分點。
一季度汽車消費也出現一些新特點,比如汽車制造重鎮武漢汽車銷量比2016年同期下降15%,是近十年來,武漢市汽車銷量首次出現負增長。可以看到的趨勢是,一二線城市汽車銷量增速趨緩或者下滑,三四五線城市和農村地區還有增長潛力;另外新能源汽車也將是增長亮點。
汽車制造成地方工業增長主動力
2017年一季度,全國完成汽車生產713.3萬輛,同比增長8.0%。從1953年長春一汽興建開始,中國已經形成六大汽車產業基地,汽車產業逐漸成為地方工業的重要骨幹。
其中,北京市一季度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040.5億元,同比增長6.9%,增速比上年全年提高0.2個百分點。從主要領域運行情況看,生產領域工業高開,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8%,其中,汽車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長15.8%,值得一提的是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87.5%。
同時,上海的汽車制造業也延續了2016年下半年以來的強勁增長態勢,一季度增長18.8%,總產值和增速均居全市工業各行業之首。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上海的汽車制造業也一定程度上帶動上海工業從去年下半年以來回暖。
另一個一線城市廣州,也是汽車制造業支撐強勁,產值增速達22.1%。汽車產量67.87萬輛,同比增長24.8%,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9.0%)15.8個百分點。
作為傳統汽車基地湖北省,2017年一季度全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254.0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7.6%。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由1-2月的7.2%回升至7.6%。其中汽車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6.6%,增速較上年同期加快3.1個百分點。
重慶GDP增速近年在全國靠前,重慶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一季度GDP增長10.50%,遠超全國平均水平,而從主要行業看,全市規模以上工業39個大類行業中有35個行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1”支柱產業中,汽車制造業增長8.8%,汽車制造業依舊是重慶工業的支撐,不過增速較2016年一季度增速放緩4.7個百分點。
另外,汽車制造的後起之秀湖南省,一季度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速達到7.3%,同比加快1.1個百分點。而其中汽車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8.6%,對全省規模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21.4%,拉動全省規模工業增長達1.6個百分點。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汽車制造業長期以來都是地方工業經濟的支撐,需要註意避免產業的單一而造成工業結構的單一,一旦單一產業喪失優勢,而又缺乏替代和多元產業,地方經濟將陷入困境。
一二線城市汽車消費有所放緩
支撐汽車制造快速增長的動力之一,是中國汽車消費大國的形成。同時汽車消費也直接影響整體消費數據。
2016年底,全國居民每百戶家用汽車擁有量為27.7輛,千人汽車保有量為110多輛,仍然低於全球平均水平,美國汽車擁有量每百戶達220輛,歐洲、日本和韓國等國家每百戶汽車擁有量將近150輛,兩家達3輛車。
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城鄉居民人均購買汽車等交通工具支出增長19.8%,高於全部消費支出的10.2個百分點。
2017年1到2月份汽車消費出現小幅下滑,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名義同比增長9.5%,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0.7個百分點;到3月份汽車消費回暖,一季度國內汽車銷量增長約7%,超出市場預期,高於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估的5%的全年增速。
官方數據顯示,1-3月中國汽車銷量達到700.2萬輛,同比增長7.0%。乘用車累計共銷售594.8萬輛,同比增長4.6%。其中,轎車銷售284.0萬輛,同比增長0.6%;SUV銷售238.6萬輛,同比增長20.9%;MPV銷售55.3萬輛,同比下降17.4%。
不過值的註意的是,2017年一季度有二線城市已呈現汽車消費下滑,車市進入“冷靜期”。其中汽車之城武漢新增車輛87771臺,比2016年同期下降15%,是近十年來,武漢市汽車銷量首次出現負增長。
新能源汽車成新增長點
2017年4月14日商務部發布的《汽車銷售管理辦法》。官方強調,在當前汽車市場增速趨緩的背景下,出臺《汽車銷售管理辦法》有助於促進市場競爭、提高流通效率、優化汽車市場供給、提升汽車消費質量,更好地發揮汽車消費的頂梁柱作用。
另一個政策引導的消費趨勢,是新能源汽車的銷售。
2017年一季度中國乘用車新能源銷量49477臺,美國1季度銷量40730臺,中國新能源車超越美國回歸第一。
其中,在一二線城市汽車消費增速下滑的情況下,北京卻逆勢出現正增長,其中不乏新能源汽車的貢獻。
北京2017年示範應用新能源個人指標額度51,000個,2月配置指標40328個;單位的3000指標配置2601個。這些新配置指標在在半年內上牌。隨著北京的搖號購買新能源車的增量,2季度的新能源車銷量將迅速增長。
不過,4月26日北京市今年第二輪小汽車搖號結果公布,中簽率為0.122%,每817人中一簽,2017年的新能源車指標全年配額已在本期全部配置完畢。年末新能源車受限於指標約束而急速萎縮,計劃市場模式下,北京新能源汽車增長也將遇見瓶頸。
但從大方向上來看,新能源汽車依舊是增速可期。4月25日,工信部、發改委及科技部聯合發關的《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稱,到2025年,我國汽車生產將達到3000萬輛左右,其中新能源汽車生產700萬輛。接近四分之一的車都是新能源車。
前文提到的北京市通過發放新能源汽車個人指標促進了新能源汽車銷量的快速增長可以看出,推動新能源汽車銷售的一種途徑是政策的刺激。除北京外,全國已實施汽車限購的城市還包括:上海,廣州,天津,貴陽和杭州,這些城市也可以通過單獨制定新能源汽車上牌規定來促進新能源汽車的銷售。
受益於新能源汽車需求量的增加,一些新能源汽車產地因此受益,例如一季度汽車制造高速增長的湖南省。1月18日,山西長治街頭的主要公交車全部換成純電動車,數量多達500臺,這些車均由地處湖南株洲的中車時代電動研制生產;而2月中旬,中車時代電動又在海口獲得150輛新能源汽車訂單;3月16日,中車時代電動獲得湖北鹹寧市1000臺新能源城市客車訂單。
因此,新能源汽車的生產企業及所在省市很可能成為下一輪汽車生產的增長爆發點,進而拉動該地區汽車制造業發展。
美聯社消息,當地時間周二,美國華盛頓州Hanford核廢料處理廠突發核事故,含有大量放射性物質的核廢料通道突然塔塌方。數百名工人被強制撤離掩護,事故原因有待調查。
事故現場。圖片來自:美聯社
官方稱,暫時沒有檢測到放射性物質的泄露,也沒有工人受傷。發生塌方的時候,並沒有工人在通道內作業,只是導致地表泥土下沈了一米左右。據了解,該區域發生核事故十分危險,Hanford官方表示正在想辦法阻斷事故發生的通道和外界一切傳播可能。
相關負責人員介紹說,他們已在最短時間內安排員工撤離,並保持室內建築通風,同時要求員工切勿進食水和食物等。數百名工人正處於被“掩護”狀態,暫不得離開。
據悉,事故發生的區域是PUREX,位於Hanford核廢料處理廠的中心位置,它曾是美國核武器生產基地之一,生產武器包括向日本長崎投放過的導彈。現在是美國最大的核廢料處理廠。
印度如此之大,但它無法忽視中國。
近年來,受地緣優勢影響,印度本土制造和銷售已經成為不少中國電子消費品廠商的主要發展策略。無論是與代工廠合作還是自主建廠生產,印度更加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讓很多中國企業更願意把工廠設立在印度。
中資企業的熱土
以印度南部金奈的一家偉創力代工廠為例,這家工廠主要負責包括中國聯想和MOTO手機品牌在內的組裝生產。工廠占地面積4萬平方英尺,總共擁有5000名工作人員。來自中國和本地供應商的零部件匯集於此,在流水線上進行組裝、檢測和封裝,最終成品在市場上銷售,這家代工廠的年產量可達600萬臺手機。
上世紀90年代初是中國與印度經濟發展的分水嶺。中國制造業抓住了改革開放和國際產業轉移的機遇,一路高歌猛進,成為 “世界工廠”;印度制造業受到商品市場開放與國內要素市場改革乏力的雙重擠壓,二十多年來一直停滯不前。去年,印度總理莫迪推出“印度制造”計劃,希望通過多方改革消除阻力,重振印度制造業繁榮。
在中國人口紅利即將消失,制造業成本升高的大背景下,中資引領的代工廠正將部分低附加值的產業轉移至印度制造。塔塔咨詢公司中國區總裁Sujit Chatterjee在今年3月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表示:“中國企業到印度不是‘狼來了’,中國將低附加值產業轉移到印度,從而發展本土高端制造業的戰略是中國發展的必然趨勢。當越來越多中國工廠轉移到印度時,中國的高精尖制造正在出口全球,這是好事。”
Chatterjee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印度市場和中國很相似,大家都願意為產品的“價值”買單,小米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中國臺灣外包制造商富士康已經宣布2020年前將在印度開設多達12家大型工廠,生產包括小米手機在內的電子設備。
“印度制造”是莫迪政府的標誌性戰略,用意是利用後發優勢和低成本優勢使印度成為工業強國。為此,印度政府出臺了很多支持性的政策,鼓勵全球企業赴印投資,甚至與蘋果簽訂了長達十多年的免稅條款。印度計劃在2022年將工業產出在GDP中的占比從現在的18%提高到25%,並在生產部門新增1億個就業崗位。印度擁有12.5億人口,這一市場增長迅速,加之巨大的人口紅利,印度制造對全球制造業巨頭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龍象之爭”
然而“印度制造”仍然面臨著諸多挑戰:通脹高企,資金成本高昂;法律條文複雜,工業或基建用地獲取困難;監管繁重,企業難以解雇工人,勞動力受到限制等等。
科爾尼全球總裁Johan Aurik去年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印度經濟正處在十字路口。盡管它政權穩定,具有大量會英語的勞動力優勢,但是在成為世界制造強國這條路上,印度已經落後了中國許多。”不過他指出,莫迪提出的“印度制造”強國計劃,已經取得了良好的開端,對經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也開始取得了切實的收益。
Aurik引用數據稱,自從“印度制造”計劃提出以來,這個項目已經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大幅增加了印度的外國直接投資(FDI)。2015年,外國直接投資流量增加了70%以上,創下590億美元的紀錄。
科爾尼的報告指出,印度制造能否取得成功,取決於如何平衡兩個關鍵因素:首先是正在進行中的制造業內部轉型,如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和機器人等技術和運行管理方式的進步;其次是如何與中國保持競爭關系。
Aurik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制造業競爭力依然強勁活躍。中國企業對全球制造業的控制已經持續了幾十年,並計劃繼續通過“一帶一路”等政策捍衛其領導地位。雖然中國制造業的成功源自於其低成本中心,但是它一直在不斷提升自己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據科爾尼預計,今年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機器人使用國,43萬機器人將上線。這些“制造2025”的戰略行動將幫助中國減緩日益上升的勞動力成本和日益激烈的國外競爭,以保持其作為制造業中心的地位。
“自動化會提高生產效率,但是也可能會減少一些工作崗位。印度既需要把創新納入到制造業中,也需要創造大量的新增就業機會,它需要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平衡。”Aurik表示,“在未來15年內,印度將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勞動力群體,每年將會有100萬人加入本來就已經非常龐大的5億人口體系。”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