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兩個金磚國家間的制造業大遷移

印度如此之大,但它無法忽視中國。

近年來,受地緣優勢影響,印度本土制造和銷售已經成為不少中國電子消費品廠商的主要發展策略。無論是與代工廠合作還是自主建廠生產,印度更加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讓很多中國企業更願意把工廠設立在印度。

中資企業的熱土

以印度南部金奈的一家偉創力代工廠為例,這家工廠主要負責包括中國聯想和MOTO手機品牌在內的組裝生產。工廠占地面積4萬平方英尺,總共擁有5000名工作人員。來自中國和本地供應商的零部件匯集於此,在流水線上進行組裝、檢測和封裝,最終成品在市場上銷售,這家代工廠的年產量可達600萬臺手機。

上世紀90年代初是中國與印度經濟發展的分水嶺。中國制造業抓住了改革開放和國際產業轉移的機遇,一路高歌猛進,成為 “世界工廠”;印度制造業受到商品市場開放與國內要素市場改革乏力的雙重擠壓,二十多年來一直停滯不前。去年,印度總理莫迪推出“印度制造”計劃,希望通過多方改革消除阻力,重振印度制造業繁榮。

在中國人口紅利即將消失,制造業成本升高的大背景下,中資引領的代工廠正將部分低附加值的產業轉移至印度制造。塔塔咨詢公司中國區總裁Sujit Chatterjee在今年3月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表示:“中國企業到印度不是‘狼來了’,中國將低附加值產業轉移到印度,從而發展本土高端制造業的戰略是中國發展的必然趨勢。當越來越多中國工廠轉移到印度時,中國的高精尖制造正在出口全球,這是好事。”

Chatterjee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印度市場和中國很相似,大家都願意為產品的“價值”買單,小米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中國臺灣外包制造商富士康已經宣布2020年前將在印度開設多達12家大型工廠,生產包括小米手機在內的電子設備。

“印度制造”是莫迪政府的標誌性戰略,用意是利用後發優勢和低成本優勢使印度成為工業強國。為此,印度政府出臺了很多支持性的政策,鼓勵全球企業赴印投資,甚至與蘋果簽訂了長達十多年的免稅條款。印度計劃在2022年將工業產出在GDP中的占比從現在的18%提高到25%,並在生產部門新增1億個就業崗位。印度擁有12.5億人口,這一市場增長迅速,加之巨大的人口紅利,印度制造對全球制造業巨頭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龍象之爭”

然而“印度制造”仍然面臨著諸多挑戰:通脹高企,資金成本高昂;法律條文複雜,工業或基建用地獲取困難;監管繁重,企業難以解雇工人,勞動力受到限制等等。

科爾尼全球總裁Johan Aurik去年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印度經濟正處在十字路口。盡管它政權穩定,具有大量會英語的勞動力優勢,但是在成為世界制造強國這條路上,印度已經落後了中國許多。”不過他指出,莫迪提出的“印度制造”強國計劃,已經取得了良好的開端,對經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也開始取得了切實的收益。

Aurik引用數據稱,自從“印度制造”計劃提出以來,這個項目已經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大幅增加了印度的外國直接投資(FDI)。2015年,外國直接投資流量增加了70%以上,創下590億美元的紀錄。

科爾尼的報告指出,印度制造能否取得成功,取決於如何平衡兩個關鍵因素:首先是正在進行中的制造業內部轉型,如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和機器人等技術和運行管理方式的進步;其次是如何與中國保持競爭關系。

Aurik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制造業競爭力依然強勁活躍。中國企業對全球制造業的控制已經持續了幾十年,並計劃繼續通過“一帶一路”等政策捍衛其領導地位。雖然中國制造業的成功源自於其低成本中心,但是它一直在不斷提升自己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據科爾尼預計,今年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機器人使用國,43萬機器人將上線。這些“制造2025”的戰略行動將幫助中國減緩日益上升的勞動力成本和日益激烈的國外競爭,以保持其作為制造業中心的地位。

“自動化會提高生產效率,但是也可能會減少一些工作崗位。印度既需要把創新納入到制造業中,也需要創造大量的新增就業機會,它需要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平衡。”Aurik表示,“在未來15年內,印度將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勞動力群體,每年將會有100萬人加入本來就已經非常龐大的5億人口體系。”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68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