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把企管當作一門學問,我認為企管詞彙中最廢的廢話是Synergy(協同效應)。不幸地,這個字在會議室出現的頻率是芸芸企管廢話之冠。一加一等於二是眾所周知,若有人告訴你不等於二,你要小心此人,他懂得故作認真講廢話,在充斥廢話的企管環境裡此人非泛泛之輩。 Synergy最風光的日子是科網年代,那時一加一起碼等於三。最具代表之作,是時代華納和AOL合併,實體和虛擬媒體結合,兩個集團旗下各媒體發揮Synergy,把科網狂潮推上頂峰。謊言總是短命,AOL早已從時代華納的名字中消失,現任時代華納主席幾年前接任時,對時代華納的Synergy策略作出了簡而精的結論:「Synergy is bullshit」。 迪士尼宣布在上海興建主題公園,中港股市熱炒「迪士尼概念股」。每聽到概念股出現,我總有興趣稍作了解,因為「概念」在股市中多數是騙局。我不懷好意去了解迪士尼的情況,誰不知竟不能自拔,沉醉在迪士尼世界中,原來Synergy不完全是廢話,它是一種極難掌握的企管技巧,世上起碼有一間公司能夠把Synergy發揮得出神入化,這間公司就是迪士尼。 過去幾年迪士尼賺最多錢的主角跟動畫無關,讀者家中若果有12歲女孩就一定清楚。近年迪士尼最當紅出品是Hanna Montana 和 High School Musical兩套以年輕人為中心的電視劇,更重要的是由此衍生的舞台劇、演唱會、冰上表演、電視真人Show、遊戲機、DVD和書籍所帶來的龐大收入。 迪士尼06年收購動畫公司Pixar,這宗收購被譽為近年最成功的併購,因為Pixar管理層可在大集團的環境中天馬行空,發揮創意,繼續拍出一套又一套精彩動畫,而迪士尼可利用Pixar 動畫在不同媒體發揮Synergy。以Pixar近年票房最差的《Cars》為例,迪士尼售出逾一億輛《Cars》的玩具車,並正在美國興建《Cars》的主題公園。拍一套電影對迪士尼來說,是整體策略的一部分,即使票房稍有差池,也有機會在其他平台賺錢。 這一切關於Synergy的成功故事對迪士尼非理所當然,是現任管理層在幾年前接手後進行了一連串改革後的成果。管理層最重要的一步,是把管理思維作翻天覆地轉變,改以「搖錢樹」(Franchise)來作為公司的定位。即是說,迪士尼不再以主題公園部、有線電視部等不同業務來把公司策略分門別類,而是把管理策略環繞着不同搖錢樹,讓15萬員工在新思維擦出Synergy火花。迪士尼的搖錢樹定義,是在一段長時間內,在不同地域,在不同媒體平台上製造有價值的角色。米奇老鼠和Winnie the Pooh依舊是搖錢樹,但新管理層接任前,這些品牌已露疲態,並且出現過分曝光的危機。新管理層把搖錢樹的表現平台擴闊至新領域,今日消費者可繼續在沃爾瑪買到5美元一件的米奇老鼠T恤,也可用一千美元在Dolce & Gabbana購買米奇老鼠T恤。 今年8月迪士尼收購Marvel Entertainment,這收購被譽為另一宗天作之合的併購,因為迪士尼一下子增添Marvel 旗下的蝙蝠俠、變形俠醫等人物,有望塑造成新搖錢樹。早前迪士尼的出品被批評為娘娘腔,失掉男孩市場,管理層立即對症下藥,填補陽剛氣,反應快而準。 迪士尼過去一年在金融海嘯中受創但並不算嚴重,剛公布全年(9月底年結)盈利雖然下跌兩成,但由於下半年業績明顯好轉,相信明年業績可繼續下半年的勢頭。迪士尼業績最吸引之處,是它製造現金的能力。每年迪士尼從業務賺取現金,減去投資在主題公園和電視台等業務的資本性開支,淨現金流(Free Cash Flow)逾30億美元,這筆龐大現金可用作派發股息、回購股份,或用作併購——迪士尼是一部印現金機器。以去年盈利計算,迪士尼市盈率18倍,明年盈利預計上升一至兩成,估值吸引,我推介最值得投資的「迪士尼概念股」,就是迪士尼。 香港迪士尼是否賺錢?上海迪士尼幾時開幕?這些事情對迪士尼整體盈利的影響微不足道,迪士尼的策略是環繞着不同搖錢樹發揮Synergy,最重要是它真正做得到。我數一數家中有10個巴斯光年的迪士尼產品,這不算大鑊,最大鑊是兒子已經不再喜歡巴斯光年,新歡是小愛因斯坦,同是迪士尼出品。 蔡東豪Tony Tsoi |
| ||||||
麥肯錫香港區負責人倪以理勇敢地在《蘋果日報》「金融中心」版談一個企管人不願公開談論的課題——偏心,文章標題是「偏心才留得住中層菁英」。倪以理指,企業面對的一大難題,是年資長員工流動性近零,有潛力中層員工卻流失嚴重,管理層要留得住中層精英,無可避免要偏心。從商業理論看,倪以理打開潘朵拉盒子。 不只企管人、父母、老師或所有具權威的人,都不願公開承認偏心,因為偏心帶有不公平含意。同一環境,以不同標準看待不同人,偏心的俗稱「大細超」,更能反映偏心的負面意思。偏心不單代表某人受特別優惠對待,同時意味另一些人受到不公平對待。由細到大,我們學會公平的重要,作為一個人,一個組織,甚至一個國家的基本信念,例如美國夢就是基於公平。怎嘗試把偏心合理化,也難消除偏心製造出不公平的負面感覺。雖然不肯公開承認,但偏心確實存在於飯廳、課室、辦公室。不少人不自覺地偏心,口中卻不肯承認。就以倪以理的企業案例為例,客戶面對的問題是,高潛力年輕員工流失率特別高,管理層應否以不同方式栽培不同潛力的員工。支持偏心的企管人,出發點通常是要做對的事,即是說,偏心有理。上司認為某些下屬表現明顯比較出色,顯露巨大潛力,特別栽培是應該的。企管人眼中,一視同仁是怕事表現,有獎有罰更能提升團隊整體表現,因為員工知道做出成績,可得到上司賞識,有助日後升職加薪。因此,所謂偏心,沒負面意思,只是上司勇於認同某些員工的工作表現。企管人認為被特別栽培的員工,曾付出過勞力,成績有目共睹,讓這些高潛力員工感到高人一等,可鼓勵其他人加倍努力,支持偏心是理所當然。
公開偏心牽涉兩個問題:一、好與不好是主觀概念,做得好與否,由誰決定?在上司眼中,某同事做得特別好,以為是公論,但實情是其他同事可能不同意,認為此人只懂拍馬屁。上司以為有理偏心,但這種偏心原來得不到其他人認同。二、工作環境通常是有獎無罰。上司公然偏心的理據是,有獎有罰,是公平做法,但罰的情況其實不多見。倪以理的客戶情況我卻見得多,年長員工穩如泰山,年輕員工轉工轉到眼花繚亂。時間長了,公司累積一大批年資長、人工高、生產力不高的資深員工。在有獎無罰的環境,偏心難以服眾。
最為企管人津津樂道的有獎有罰制度,是韋爾奇(Jack Welch)年代的通用電氣,強制性每年辭退每個部門表現最差員工,比例高達一成。老實說,我從未聽過(遑論見過)有公司做得出,讀者遇過請告知。獎容易,罰很難,人有惻隱之心,總會作出不同藉口,為表現欠佳的同事辯護。理直氣壯地偏心的企管人須妥善處理以上兩個問題,否則偏心會被視為大細超。我認為以上兩個問題甚棘手,因此我十分小心處理偏心這回事。企管人總是高估自己公平處事的能力,並嘗試說服自己,只要透明度高,同事便清楚知道上司偏心的條件,只要上司不偏不倚地偏心,員工便不會出現心理不平衡,可是我對自己的偏心技術,缺乏信心。換句話說,我又怕痕又怕痛,想偏心但信不過自己。退一步,我採取「另類偏心」行為,不公開刻意關照某些人,但儘量令這些有潛質的人感到工作環境是公平的。高潛質員工最看不順眼的,是公司容忍表現差勁員工,散發不公平氣氛,代表公司一是有眼無珠,一是懦弱怕事。我未必敢公然偏心,但肯定不容忍劣行。總有同事求情「他工作不錯是欠佳,但他沒破壞性,給他留下吧。」一個表現欠佳的員工對公司的最大影響,是打擊高潛力員工的工作態度,因為劣行有可能傳染。公司不公然關照也罷,起碼有責任製造一個公平的工作環境。我的經驗是,上司長時間容忍一個充斥二流員工的工作環境,高潛力員工火速say goodbye。 蔡東豪 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
| ||||||
內地發改委針對外資奶粉商,展開反壟斷調查,六間企業共被罰款約6.7億元人民幣。過去幾年,外資奶粉零售價不停上漲,每罐高至300元至800元人民幣,以同等單位計算,是全球最昂貴。 近年香港人從政治問題,親身體驗到一個名詞,就是「折騰」,意思是重複受同一問題折磨。內地這幾年不停受到由奶粉製造出的一連串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的困擾,政府束手無策,並出現亂章情況。2008年發生三鹿毒奶粉事件,是奶粉折騰的根源。我在「毒奶粉和問題奶粉的分別」(2013年2月21日)一文,解釋三鹿事件的嚴重性:「性質是,有人在製造奶粉過程中,有意識地、有計劃地、有系統地、操作有序地,加進非法有毒物質。內地毒奶粉事件性質不是疏忽,而是故意投毒。」內地社會契約中欠缺信任,人與人之間的互信基礎薄弱,對假貨、抄襲、走捷徑等行為,早已習以為常,各自練成應對方法,抵抗力較強。然而,內地人也沒法接受毒奶粉的邪惡動機。「人神共憤」是很沉重的指控,在毒奶粉事件上,找不到更貼切的形容。 內地人自救方法是,不相信內地奶粉。過去幾年,內地人在海外搶購奶粉成為國際事件,由最初的花邊笑聞,發展成影響其他地方社會秩序的嚴肅事件。香港是內地人買奶粉的重要基地,奶粉供求引發出的政治和社會問題,到今日仍未解決。不少發達國家也急設限制,奶粉成為國際關注的話題。想不到,內地走向大國之路,絆腳石之一卻是奶粉。
內地領導人心裡一定不是味兒,國家面子竟被奶粉敗光。三鹿事件後,中央政府整頓奶粉行業的決心,不容置疑。問題是,毒奶粉事件揭露的,肯定不是三幾個特別邪惡的商人和政客,而是敗壞的政治制度。政治制度不改革,中央政府「整頓」奶粉業,註定淪為一場鬧劇。有些少常識的人也能理解,整頓奶粉業須從源頭做起,嚴謹監察企業,一方面立例提升企業安全標準,另一方面加強由政府主導監管。問題開始出現,中央政府只能帶頭立法,定下方向,具體任務須由地方政府執行。負責監察的地方政府,一是同流合污,一是隻眼開,隻眼閉,因為不想打擊地方經濟發展,影響自己「盤數」。內地很多問題的根源,都可追溯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矛盾。中央政府很多時都具良好意願,領導層真心想推行改革,解決問題,但當改革去到地方層次,卻完全走樣或石沉大海。這些年,內地以經濟掛帥,地方官員的表現指標,自然是可量度的經濟數據。地方官員有指定任期,在任期內做出一份成績表,是人之常情,地方政府和地方企業的關係,是唇齒相依。
中央政府為趕走一些害群之馬,特別是一些小規模奶粉商,定下多項政策,包括大幅提升行業營運資格、鼓勵經營者合併等,但卻遇到重重困難。從字面看,內地奶粉業規管跟歐美國家可能相差不遠,但實際情況跟表面,卻差之千里,原因是地方主義。最看得透國情的人,是內地人。中央政府一方面宣傳怎樣改革奶粉業,安全標準已大幅提升,內地人可放心買內地奶粉,但有能力的內地人睬你都傻,用腳投票。當牽涉自己子女的生命,沒有內地人會相信政府的空言。中央政府最近以壟斷為由,打擊外資奶粉商,令期望真心改革的內地人再次失望。沒勇氣去處理根源,最後找一些出氣袋,打擊一輪,向公眾交代,這是弱者所為。在內地,外資奶粉品牌林立,規模最大的四間,只佔市場37%,最大的美贊臣佔12%。我對壟斷法認識不深,但根據這些市場佔有率數據,何來壟斷?作為內地父母,政府沒解決毒奶粉根源,市場上唯一可信賴的仍是外資奶粉,而中央政府卻出手打擊外資奶粉,這個邏輯很難理解。我預言,內地繼續面對奶粉折騰,而通向大國之路,最「騎呢」的絆腳石依舊是奶粉。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
| ||||||
上月,一個憑着科技改變世界的企業巨人去世,他是米曹(George Mitchell),享年94歲。有人認為米曹對世界的影響,不下於喬布斯。米曹是頁岩氣(shale gas)之父,頁岩氣今日有機會改寫世界能源歷史,最重要人物是米曹。 世界正在經歷一場頁岩氣革命,由美國為首的國家,近年大量開採頁岩氣,頁岩氣令天然氣成為最重要的能源來源。2000年頁岩氣佔美國天然氣供應2%,2012年比例升至37%。有了頁岩氣,美國從天然氣輸入國變為輸出國,改變美國能源市場格局。有了頁岩氣,美國在不久將來達至能源自供自足,到時不再依賴入口能源,全球能源價格可能會大跌,而美國經濟面貌將會煥然一新。頁岩氣不單改寫美國能源市場格局,還影響着全球地緣政治。當美國能源自供自足,美國不再需要在中東地區擁有這麼大影響力。當石油的重要性不停下降,中東國家轉型乏力,經濟出現危機,它們的政治環境有可能變得更激進。另一些依賴出口石油和天然氣的國家,外匯收入將受打擊,例如俄羅斯普京這種不得人心的政權,過往尚且能以打經濟牌穩住人心,將來能否支撐下去?頁岩氣不是新事物,不是由米曹發現,以前頁岩氣的問題是開採成本過高。頁岩氣埋藏在地底深處,以當年開採技術,開採成本高昂,不符商業現實。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米曹認為採用「水力壓裂法」(fracking),可提升開採頁岩氣能力,降低開採成本。水力壓裂法不是由米曹發明,這技術一直存在。米曹與眾不同的地方,是他意志驚人。行業人士不看好,後來連米曹的同事也覺得他太固執,所有人認為頁岩氣不可能成為商業現實。米曹不理外間聲音,傾家蕩產,不停改良水力壓裂法技術。全世界只有一個人認為有機會成功,是米曹本人。由開始到最後成功,米曹用了十七年時間。笑到最後的是米曹,他的技術把開採頁岩氣成本降低,開始天然氣革命。2001年,他以35億美元,把以他命名的能源公司售予一間大公司,過去十多年,他過着慈善家生活。有人認為外界過度讚揚米曹的成就,指美國政府在研究開採技術方面,也出了很大力,包括直接參與研究和提供科研資助。我認為這指控非但不成立,更凸顯米曹的成就。政府的研究成果和金錢上支持,所有美國能源公司也能享用,包括一些規模比米曹大得多的對手,但只有米曹有毅力堅持到底,過程中盡用政府資源。
米曹的故事對我最大啟發是,創業者能人所不能。米曹令人最難忘的,是他的眼光和毅力。很多創業者都有毅力,包括失敗者。堅忍本身不會令創業者成功,毅力以外,一定要加進另一些元素,在米曹的例子,是他的眼光。米曹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一些現成的資訊和技術落在他手中,經過他改良,變成一件改變世界的東西。大家都在看一幅圖畫,只有某些人看得出有用的觀點。只有米曹懂得把其他人發明的東西,做得更好。喬布斯被譽為近代最偉大的企業家,大家細想,他發明了什麼?答案是沒有。喬布斯的天才不在發明事物,他把一些所有人都接觸到的東西,不停地改良,做到最好。由無至有,發明者功勞很大,但發明的東西能否變成有價值,很多時不是發明者能力範圍之內。創新不只是發明,發明只是第一步,由發明到有價值,需要喬布斯和米曹這類人。這類人擁有過人眼光,看到什麼事物有什麼價值,需要做什麼來發揮出這些價值。這類人為一些資源和技術,不停篩選、賦予有用的脈絡、創造一個有利創新的環境。這些人的過人之處是,在雜亂中提出看法、重組價值、不停把手上東西改良至最好。在網絡年代,這技巧有一個名字,叫策展力(curation)。對,喬布斯和米曹是策展人。 蔡東豪Tony Tsoi |
| ||||||
我認識朋友在2003年四月買樓,這層樓的升幅至今是以倍數計算。2003年四月是沙士高峰,香港像地獄,竟然有人清醒至買樓,佩服。可是,這位朋友的投資往績,不見得特別出色,沙士撈底一役,可能存在幸運元素。幾個男性投資者在酒吧鬥叻,最喜歡吹噓的,是撈底事跡。除了沙士買樓,最經典還有青姐流淚時買滙豐,這些都是終極撈底。撈底值得吹噓,因為撈底牽涉勇氣,眾人皆驚我獨勇,這種英雄感難以筆墨形容。 其實,我認為所謂撈底,全是源自幸運,因為「底」是事前估不到,只能在事後才看得清楚的一個概念。撈底必屬符碌,因為投資市場的預測未來的能力很強。這解釋好像有點怪異,請耐心聽我解釋。我們經常聽到市場已消化某消息,意思是市場早已預測到這件事,當應出現的事情出現,市場再無反應。我當然不是指市場事事料事如神,準確地計算出價格上落,但市場預測價格方向,準確度非常高。換句話說,市場未必能預測價格走勢的每一個轉折位,但在掌握價格大方向上,往績相當好。普羅投資者心目中的「底」,如沙士買樓、青姐為滙豐流淚等時刻,屬於不正常情况,即市場機制短時間內失衡,市場預測能力失靈。在所謂市底,客觀環境一片愁雲慘霧,投資慾望近乎零,市況很大可能進一步向下,俗稱「跌突」。在跌突環境,投資者恐慌情緒支配市場行為,而人的恐慌程度無從估計。平日投資者依賴市場,遇上跌突時刻,無從依賴,投資者進入耍盲拳狀態,因此撈底贏錢必屬幸運。什麼是底?投資者一定有這經驗,本以為這是「V」情況,見底後會回升,撈不着底也不重要,因為始終會回升。問題是,投資者身處「V」向下墮的哪一點?假如是在「V」上面,即是仍然有排跌。更大鑊是,投資者身處的,不一定是「V」情況,而是「W」或多個「W」情況,即是跌完再跌。
撈底是違反人性的行為。在底或近底時,所有事情彷彿都是向投資者尖叫:「唔好撈底呀!」投資者本身持有的投資組合哀鴻遍野,情緒逐漸進入不想提起投資這回事的狀態。投資者特別相信「平嘢冇好」原理,資產價格下跌時,心想是一定有其他不好事情將會發生,這些資產價格將會變得更平。相反,資產價格上升時,有人搶貨,自己一定不甘後人,因為有人搶代表是好東西。投資者發現四周的人也好像輸到麻木,輸錢不再是一回事,大家心裡想,再衰也衰不到什麼模樣。投資者發現財經演員也不大談投資,在談風水、飲食、政治……在底和近底時,四周圍事物都是跟平日不一樣,極度不舒服。何止家庭觀眾,撈底不適宜絕大部分投資者參與,因為實在太難。因此,有勇氣撈底的人,或多或少擁有一種「老馮」(sense of entitlement)心態,心想自己排除萬難,懷着無比勇氣撈底,當然是看得準確。不幸地,付出沉重代價做一件事,不代表增加成功面,老馮心態只會令投資者看得更不清楚。
底是一個虛無概念,因為以為觸摸到的,未必是底,真正的底還有一段距離。欠缺分析框架,撈底變成博彩行為,只有事後回望,才知道自己撈的是否是底。在酒吧吹噓撈底成功的人,沒說自己失敗的個案。撈底投資法只有一條路,是長期持有一個分散投資的組合。資產價格下跌的時候,投資者須接受自己沒法撈底,包括預測資產價格走勢的所有轉折位。因此,持有一個理想組合,不怕它跌,到底時仍持貨,到底後否極泰來,手持着理想組合參與復甦旅程。聽落去有點消極,投資者不懂在適當時候上車和落車,全程呆坐在車上。這正是我的建議,投資者沒法計算上車和落車時間,所以專注揀一架好車,坐着欣賞外面風景。外面情況太驚恐的話,不要看,玩吓手機,消磨時間,投資者事後會發現自己經歷了底,這就是撈底投資法。 蔡東豪 Tony Tsoi |
| ||||||
平庸,我不但不抗拒,還熱情擁抱(「愛平庸」,2012年12月13日)。生活中充滿平庸,平庸無處不在,久而久之,我們習慣了。平庸不代表差,它很多時擊中我們的要害,我們是有意識地選擇平庸。平庸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它生命力特強,懂得靈活走位。平庸是一種社會確認,得到確認是重要的,我們喜歡受他人確認的舒服感覺。 企管人須時刻面對平庸,舉頭一望,帶領的團隊必定有平庸的元素。公司以外遇到的平庸,不受自己控制,有時更加令企管人難頂。可是,企管人明白到平庸的必然性,一隊球隊全部球員是美斯和C朗,成績一定不會好。企管人心裡渴望活在明星堆中,但想深一層,知道這是不理想和不可能。平庸不容易拿捏,太多會把水平拉低,太少是不切實際,企管人怎跟平庸和睦相處,是考功夫的學問。 首先,企管人須分辨平庸,平庸是怎樣產生,決定平庸的本質,可從兩方面看:首先是人的知識,欠缺知識可製造平庸,不過在二十一世紀的資訊年代,知識走向一體化,獲取知識的成本愈來愈低,技術型知識變得愈來愈不重要。因此,平庸的來源通常不是知識,而是態度。 聘請員工,知識和態度之間,比重應該是二八分,態度遠比知識重要。態度不容易改變,因為態度跟性格有關,成年人性格定型後,所謂改變通常是自欺欺人。可是,在例如面試的短時間內,分辨人的態度,是高難度技巧,我第一個自認不濟。 企管人察覺到員工態度不好,第一個須檢視的人,應該是自己。這名態度不好的員工,能夠在企管人身邊出現,是企管人當初睇漏眼,抑或是員工因各種原因演變成態度不好。企管人重要的責任,是振奮士氣,帶出員工最出色的一面。員工態度不好,很有可能是由環境造成,例如員工被派到一個不合適的位置。怪責員工態度不好前,企管人先要分析環境因素,很多時須改變的,不是員工態度,而是工作調配。
由態度產生的平庸,很多時候不是無得醫,但斷症不容易,企管人從自己開始斷症,通常是一個好開始。員工態度轉變,很多時候是因為工作發揮不好。一個人的能力和潛能之間,可能有一條鴻溝,有時可跳躍而過,有時僵住不動,怎也提不起勇氣跳過去,潛能看得到,但捉不住。員工的態度問題很可能是由企管人間接製造,處埋方法是重新檢視這條表現和潛能的鴻溝。當企管人斷定平庸源自員工不容易扭轉的態度,這時候坦白是最佳處理方法。或者,員工會感到這是一種解脫。極少員工會自動向企管人承認:這份工我做不來。從員工角度看,表現和潛能之間的鴻溝,多數比真實情況窄。由企管人向員工坦白解釋,對兩方面都可以舒一口氣。根據我的經驗,企管人不大懂得跟員工討論表現和潛能這回事。處理敏感事,企管人容易走向極端,一是太過直接,以為同事是明事理的成年人,赤裸地坦白,結果是反效果,傷人之餘又傷自己;一是太過敏感,由員工個人以至家庭,想一遍又一遍,遲遲不肯行動。這方面我又舉手,我做得不夠好。企管人處理員工態度大都不好,公司內的平庸會持續下去,這是否代表公司表現受影響?答案是yes and no。平庸不能太多,但幾多才是剛剛好,要因情況而定,各有不同。硬要由我來判斷,我認為多一點點平庸不是大問題,表面平庸的員工,可能在幕後做了很多有用、但不能量化的事情。這些人通常是「友誼小姐」,擔當起調解員職責,為同事排解矛盾,同時維繫員工士氣。所謂明星,通常會在其他地方做出令人討厭的行為,對整體士氣有害,負面影響隨時大過正面影響。作為企管人,我傾向以寬容處理公司的平庸,因為平庸很可能代表隱藏的福氣。唯一不可能寬容的是自己,因為自己通常一直寬容自己,到察覺到自己的平庸時,就應立即行動。 蔡東豪 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email protected] |
| ||||||
我的工作帶我到世界各地,愈去得多其他地方,愈感到世界大同,很多事情不受國界和地域影響。很多以為只會在自己周圍發生的事情,原來都有世界大同版本,歸根結底,是關於人。不過,凡事有例外,我發現很多事情在中國發生,卻有一個獨有的中國版本,在這事情加上「中國式」三個字。「中國式」這課題可成為一個系列,今日我先說「中國式競爭」。 各行各業都存在不同形式的競爭,唯獨在中國,競爭添上獨特色彩。中國企管人談競爭,最常用上戰爭作比喻,他們的唯一目標彷彿是置對手於死地。在中國企管人眼中,成功的定義是擊倒所有人,壟斷市場。競爭對手是有你冇我的敵人,雙方之間只能存在仇恨。我不是誇張,一個中國企管人談論競爭對手的神情,可以是目露兇光。中國式競爭的主要手段,是價格戰。價格戰在其他地方也會出現,但頻率和慘烈程度,很難跟中國相比。中國企管人談到商管謀略,怎樣一統天下,然後賺到盆滿鉢滿,大都是靠一招價格戰。價格戰傷人傷己,發動價格戰的邏輯,是自己忍痛能力比對手高,對手鬥志不及自己,遲早捱不下去,對手離場後,到時自己便為所欲為。實情是,一統天下多數是空想,殺死甲,還有乙,丙才剛開始進場,還有,價格戰對自己傷害之大,發現時可能已是太遲。在中國,任何時間,都有不同行業在打價格戰。表面看,價格戰得益者是消費者,可以平價購物,但其實消費者也遲早成為受害者。價格戰是中國產品劣質化的其中原因,價格不停下跌,利潤蒸發,企業將貨就價,混入劣質物料,或偷工減料,消費者被迫買劣質貨。消費者本願意以正常價格購物,但因為企業之間打價格戰,失去選擇權。中國式競爭很多時跟地理有關,死對頭就在不遠處,很多行業集合在同一地區,某程度上,這現象可以理解。某地區盛產一些東西,競爭對手自然在附近。不過,更多情況跟天然地理無關,中國式競爭始作俑者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大力推動某行業,提供政策優惠,間接經銀行系統提供廉宜資金,可以在很短時間內,在某地區製造一整個行業。投資者對這現象應該有點認識,某省份特別多體育用品股,某市擁有全國最大兩間重型機械製造商,這現象的源頭很大可能是地方政府。這些「困獸鬥」式競爭,特點是各對手擁有相差不遠的資源和實力,重點是依附同一個地方政府,因此,唯一競爭手段是價格戰。困獸鬥式競爭更醜陋,更不可以正常經濟原則來理解。跟這些企管人交談,超越戰爭比喻,如看杜琪峰江湖片,企管人商戰如江湖廝殺,什麼法則、法律,全部不理。
歸根結底,中國式競爭以價格行先,我認為有兩個原因:一、欠缺耐性。中國企管人的「長期」是以日計算。中國人背負著中國經濟奇蹟的包袱,所有事情都要立即發生,一下子慢了,便錯過這列經濟快車,上不到車的後果是全面失敗。大國已崛起,鄰居已發達,中國人不能接受自己仍未做出輝煌成績。中國企管人耐性薄弱,是我觀察到的一個致命傷。在中國式下,所有市場規模都是乘以十四億人,在中國企管人字典裡,沒有「細水長流」這回事,要發生的事情一定要在這一秒鐘發生。二、欠缺創新。中國企業不重視科研,因為中國人覺得速度比任何事情重要。中國市場加中國速度,成功就在眼前。所有人的技術差不多,唯一分別便是價格。外資企業不大願意參與價格戰,因為它們擁有與別不同的技術,消費者懂得分辨技術的重要性,願意多付予外資。外資並非視競爭為零和遊戲,以不同品牌來分開不同定位,各有各做,可容納共贏的可能性。在中國,很多市場分開外資品牌和中國品牌,價格差一大截,分別是外資擁有獨有技術,而這些技術是經過長時間累積得來。沒耐性、沒創新,中國式競爭長存。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 ||||||
| ||||||
丘亦生在《蘋果日報》(2013年9月2日)提出「貪腐折讓」的概念,指出國企管理層貪腐嚴重,北京政府隨意進行肅貪,例如習近平上場後便掀起肅貪旋風,多名國企高層下馬,連累國企股價下跌。貪腐是制度性問題,很難改變,因此,國企股票估值應該存在折讓。除了貪腐折讓,我認為國企存在另一個揮之不去的折讓,是它作為政府調節經濟和社會狀況的工具,而不是專注為股票賺錢,因而產生的折讓。換句話說,國企服侍兩個主人,依照以下次序:政府和股東。 一個經典例子是中石油(857)。2007年,中石油曾經是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是史上第一間公司市值超逾一個trillion美元(一個trillion是一萬億)。按常理,內地經濟崛起,沒有比中石油更耀眼的象徵。今日,中石油市值跌至高峰的兩成。2007年至今,內地經濟如停不下來的火車頭,國力有增無減,中石油作為國家指定的能源龍頭,其間股價不升反跌,與常理不符,說明了一些事情。當然,2007年未必是分析國企一個最好的年份,這一年全球掀起中國熱,內地企業股票熱炒,中石油股價當年炒得太厲害。這幾年,資源價格下跌及新興市場投資氣氛轉冷,也影響海外投資者對中石油的追捧程度。不過,中石油從高處跌下的原因,不能推卸至這些外部原因,大部分是關於中石油自己;準確一點,這是一個身份問題。國企身份曖昧,影響公司正常運作,製造投資者不能預見的風險。最看得通的投資者,可能是「股神」畢菲特。畢菲特旗下巴郡在2002至2003年間斥資五億美元購入中石油股票,2008年全部沽出,回籠四十億美元,升值八倍。畢菲特沽中石油時,此地無銀三百兩地解釋原因,指沽貨純粹是基於估值,跟政治無關。當時很多美國人向畢菲特施壓,指中石油在非洲蘇丹投資,實際上是協助殘酷政權,很多人權團體公開指責畢菲特在助紂為虐。畢菲特是老雀,不會隨便被外間聲音影響投資決定,但我認為他從中石油這一役,看通了一些關於投資國企的風險,就是國企作為政府工具的身份問題。投資者不怕風險,只要能夠掌握風險的性質,但國企身份一時是為股東賺錢,一時是為國家做事,這種風險無法量化。我當然不知道畢菲特沽中石油的真正動機,只從客觀事實推測,事實是2008年至今,畢菲特未公開購入國企股票。
作為私營企業,中石油未必希望跟蘇丹政權發生關係,但作為滿足內地政府的能源慾望,向外伸展的工具,中石油唯有聽命行事。單從股東的利益看,中石油老遠跑到蘇丹投資,遠離自己的核心優勢,風險頗高。不過,相對上,投資蘇丹可能是中石油的小煩惱,為了應付政府的需要,中石油須面對更大的問題。中石油更大的問題是,它的利潤完全受政府政策支配。能源價格影響各行各業,內地能源價格跟供求無關,以國家利益行先,而國家最重視穩定。例如內地政府認為低能源價格可幫助整體經濟向上,能源價格便須低企,中石油便不能賺取應有利潤。即是說,阿爺「准」中石油賺幾多,中石油就賺幾多。另外,作為能源入口國,內地政府對海外能源供應,非常着緊,而作為政府工具,中石油須擔當南征北討的角色。中石油更重要身份,是為國家確保長遠能源穩定供應。因為國家利益,賺錢不能賺盡,並經常要為國家做一些自己未必想做的項目,中石油是身不由己的政府工具。中石油的生產力更加不消提,根據彭博資料,中石油員工數目逾五十四萬人,市值差不多的雪佛龍,只有員工六萬人。這幾年,海外投資者逐漸看清楚中石由的身份,中石油股價大幅跑輸其他國家的能源企業,並不出奇。投資中石油這種身兼政府工具身份的國企,須預測阿爺的旨意,例如什麼時候阿爺特別關心能源價格對民生產生的打擊,或例如什麼時候覺得某國企管理層貪腐情況特別嚴重。這些事,我唔識睇。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
| ||||||
中共第十八屆三中全會備受外界關注,新一屆政府上台後,提出深化改革,不少人憧憬習李政府利用三中全會,作為具歷史性的改革起點,為他們的政績留名。中國近代史上,三中全會曾代表經濟發展轉捩點:1978年第十一屆,被視為鄧小平改革的開始;1993年第十四屆,政府實行國退民進政策。然而,更多三中全會提出的所謂改革,是講多過做,很快回復本來面目,扭曲的繼續扭曲,腐敗的繼續腐敗。 改革,從來不是易事,即使是獨攬大權的領導者,可隨時調配資源和人事,也有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阻力。自鄧小平後,中央領導層是集體管治,互相牽制,互相監察,改革更加難上加難。改革必定牽涉利益重新分配,利益受損者不會和平地交出本來擁有的權力,到時出現權力鬥爭,結果通常是僵持,改革不了了之。有心改革不代表有力改革,特別是在中國,聽過太多「改革狼來了」的故事。 習近平上台前,給外界開明形象,他的背景、性格、政績,都顯出他是一位可能是有心推動改革的領導者。習近平父親習仲勛一直鼓吹改革,在改革先鋒廣東省立下不少功勞,外界假設習近平幼承庭訓,是很正路的。上台後,習近平立即握軍政大權,過去一年大力推動反腐,幹掉多隻大老虎,並且粉碎薄熙來集團,給人手起刀落的感覺。 想改,敢改,有力改,不代表會成功,因為這是利益集體盤根錯節的中國。所有中國觀察者都會同意,改革的當前急務包括兩個範疇:國企和地方政府。90年代中國政府瓦解國企權力基礎,由朱鎔基領軍,大力改革國企,由充滿活力私企代替死氣沉沉國企,成為經濟支柱。
不幸的是,國企改革觸及利益集團神經,牽涉龐大利益,改革過程注定是不平坦。國企改革需要很多人堅持,稍現猶豫,容易前功盡廢。過去十多二十年,國企改革路一直難行,不過大方向仍然是相信改革。轉捩點是2008年金融海嘯,全球經濟陷於崩潰邊緣,中國成為定海神針,中國政府豪擲四萬億人民幣刺激經濟。亂世中,利益集團認為最可靠是「親生仔」國企,過去幾年國企水源不盡,四萬億人民幣落在國企無根據的產能擴充,或落入國企高層的口袋,不知凡幾。國企靠的是政府補貼,及政府賜予的壟斷地位,對提升生產力或帶領創新,全無興趣,或者根本沒本事。一個由千瘡百孔國企帶領的經濟,是不健康和不持久的,領導者都看得到,但偏偏不合理的事,在中國可不停地發生下去,歸根結底,是利益作怪。另一個急須改革的領域,是地方政府勢力。從土地售賣到基建設施到外資投資,擁最大權力的監管者,是地方政府。香港廠家第一身感受地方政府的權力,過度權力製造貪腐,香港廠家憑自己努力做生做死,隔籬工廠拿到地方政府補貼,負責人跟地方政府官員載歌載舞,搞一輪大龍鳳,工廠三兩年後倒閉,其間花掉三兩億人民幣,這些例子太多了。中央政府推行政策,由削減產能的調節經濟措施,到打擊毒奶粉的天經地義事情,最大阻力來自地方政府。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最佳寫照是地方政府。改革阻力的確是很大,但我選擇相信習近平,This time it is different。我的信任大部分是出自願望——作為中國觀察者,除了願望,還可以有其他依靠嗎?小部分卻是出自理性分析,習近平上台後,鐵腕式高調打擊公民社會,包括知識分子和互聯網博客,跟他開明形象背道而馳。習近平政治上高調靠攏保守派,經濟上走向開放,我覺得不尋常。我選擇相信他這種行為代表一種掩護,他是跟保守派在做交易,政治上愈保守,經濟上其他人愈有機會依他的一套去做。我當然希望政治和經濟同時開放,但在當下,先專注改革經濟可能是唯一可行之路。我選擇相信習近平是一位聰明能者,他知道深化改革,是沒回頭路可走,而政治和經濟是分不開的。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 ||||||
| ||||||
今年毅行者成績,將來會加一粒星,因為大浪西灣村村民封路抗議,改道後路程比原來賽道短了三公里。臨場改道打亂參賽者的預算,影響心情,這條數怎計算?據聞奪得冠軍的尼泊爾隊,到達大浪西灣村時才知道須改道,擾攘一輪才折返。多隊快隊預先準備在大浪西灣村飲水補給,最後要捱到北潭坳,七除八扣,這三公里所賺無幾。 大浪西灣對我有很特別感覺,這感覺不單是因為它是香港十大勝景之首,不單是毅行者操練期間我經過無數次的地標,而是它代表一場社會運動對我的啟蒙。2010年,商人魯連城被發現在大浪西灣興建私人樂園,政府開始的時候態度強硬,指這是私人土地,政府無權規管。隨即全城喚起震動的反對聲音,由市民而不是壓力團體發動,政府急忙轉軚。作為一個關注事件的旁觀者,我認為這件事太神奇,香港經歷一場又一場保育戰,戰果是一面倒,政府不斷提醒香港人,發展是不能逆轉的硬道理。 大浪西灣事件代表一場難得一見的保育勝利,由事件爆發至政府立例監管,只用了21日。我不想香港人忘記這場「勝利」,所以寫了《七俠四義——大浪西灣保衞戰》這本書。寫這本書的時候,大浪西灣事件的所謂「勝利」,我加上引號,因為當時已知道有手尾跟。果然,鄉議局主席劉皇發22年來首次提出修訂,將大浪西灣剔除納入郊野公園範圍,大浪西灣事件將重燃烽火。昨日大浪西灣村民封路抗議,就是希望社會關注這件事。 我不知道村民的軍師是誰,獻出這個破壞毅行者的計劃,村民計錯數了,錯得厲害。樂施會是世界性組織,宗旨是在世界各地進行扶貧工作。毅行者是香港樂施會每年一度招牌活動,32年歷史在香港誕生,出口全球多國,實在是香港的光榮。每年四千多人參加毅行者,加上義工和支援隊伍,這些人不是普通人。 大部分人認為行一百公里是戇居,而毅行者明知故做一件戇居事,這些人當然不是普通人。毅行者關心社會,樂於助人,不怕麻煩,以上形容是客觀分析,是由毅行者賽例逼出來。四人一心行一百公里,就是會磨練出不普通的一群人。
我認識的大浪西灣村村民,都是老實人,一直對毅行者友善,不似會策劃出這等劣行。事前不動聲色,突然封路,旨在破壞一項香港人引以為榮的活動,出發點陰濕,這些人究竟在想什麼?把毅行者當作利益談判籌碼,引起社會關注,這算盤錯得太厲害。或許很多市民根本不知道或不關心大浪西灣事件,經過封路事件得悉事件由來,我相信沒有人會認為村民做得對。香港人再一次見到,新界每出現問題,新界人處理方法一定是惡霸式。作為香港人,新界的人和事,變得愈來愈陌生。可惜的是,我認識的大浪西灣村村民不似是惡霸。遇上關於新界土地的問題,歷屆特區政府都是耍一招拖,希望蒙混過關,把難題留給下一任。郊野公園土地規例糊塗,存在大量未解決問題,政府一直未妥善制定補償等相關措施,村民或者也是受害者,但解決方法一定不是與毅行者為敵。土地問題只能由政府解決,不幸的是,以現屆政府的政治實力,能夠解決問題機會率近乎零。十二月四日,鄉議局劉皇發動議提交立法會審議,決定大浪西灣能否納入郊野公園,立法會將成為保育戰場。假如劉皇發動議獲得支持,我們下一代或者不會見到今日我們喜愛的大浪西灣。想不到三年前大浪西灣保衞戰未完結,跟三年前的分別是,毅行者在這場保衞戰中,會有一個角色。請預我一份,我從來未曾為自己的毅行者身份,感這麽驕傲。註:樂施會臨危應變,短時間內改道,調動義工,做得實在好,抵讚至極。香港郊野公園真正是寶藏,道路四通八達,樂施會立即找到一條可容納四千多人用的賽道,這就是郊野公園之美妙。我向樂施會職員和義工致敬。 蔡東豪Tony Tso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