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奶粉折騰 蔡東豪Tony Tsoi


2013-08-15  NM
 
 

 

內地發改委針對外資奶粉商,展開反壟斷調查,六間企業共被罰款約6.7億元人民幣。過去幾年,外資奶粉零售價不停上漲,每罐高至300元至800元人民幣,以同等單位計算,是全球最昂貴。

近年香港人從政治問題,親身體驗到一個名詞,就是「折騰」,意思是重複受同一問題折磨。內地這幾年不停受到由奶粉製造出的一連串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的困擾,政府束手無策,並出現亂章情況。2008年發生三鹿毒奶粉事件,是奶粉折騰的根源。我在「毒奶粉和問題奶粉的分別」(2013年2月21日)一文,解釋三鹿事件的嚴重性:「性質是,有人在製造奶粉過程中,有意識地、有計劃地、有系統地、操作有序地,加進非法有毒物質。內地毒奶粉事件性質不是疏忽,而是故意投毒。」內地社會契約中欠缺信任,人與人之間的互信基礎薄弱,對假貨、抄襲、走捷徑等行為,早已習以為常,各自練成應對方法,抵抗力較強。然而,內地人也沒法接受毒奶粉的邪惡動機。「人神共憤」是很沉重的指控,在毒奶粉事件上,找不到更貼切的形容。 內地人自救方法是,不相信內地奶粉。過去幾年,內地人在海外搶購奶粉成為國際事件,由最初的花邊笑聞,發展成影響其他地方社會秩序的嚴肅事件。香港是內地人買奶粉的重要基地,奶粉供求引發出的政治和社會問題,到今日仍未解決。不少發達國家也急設限制,奶粉成為國際關注的話題。想不到,內地走向大國之路,絆腳石之一卻是奶粉。

內地領導人心裡一定不是味兒,國家面子竟被奶粉敗光。三鹿事件後,中央政府整頓奶粉行業的決心,不容置疑。問題是,毒奶粉事件揭露的,肯定不是三幾個特別邪惡的商人和政客,而是敗壞的政治制度。政治制度不改革,中央政府「整頓」奶粉業,註定淪為一場鬧劇。有些少常識的人也能理解,整頓奶粉業須從源頭做起,嚴謹監察企業,一方面立例提升企業安全標準,另一方面加強由政府主導監管。問題開始出現,中央政府只能帶頭立法,定下方向,具體任務須由地方政府執行。負責監察的地方政府,一是同流合污,一是隻眼開,隻眼閉,因為不想打擊地方經濟發展,影響自己「盤數」。內地很多問題的根源,都可追溯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矛盾。中央政府很多時都具良好意願,領導層真心想推行改革,解決問題,但當改革去到地方層次,卻完全走樣或石沉大海。這些年,內地以經濟掛帥,地方官員的表現指標,自然是可量度的經濟數據。地方官員有指定任期,在任期內做出一份成績表,是人之常情,地方政府和地方企業的關係,是唇齒相依。

中央政府為趕走一些害群之馬,特別是一些小規模奶粉商,定下多項政策,包括大幅提升行業營運資格、鼓勵經營者合併等,但卻遇到重重困難。從字面看,內地奶粉業規管跟歐美國家可能相差不遠,但實際情況跟表面,卻差之千里,原因是地方主義。最看得透國情的人,是內地人。中央政府一方面宣傳怎樣改革奶粉業,安全標準已大幅提升,內地人可放心買內地奶粉,但有能力的內地人睬你都傻,用腳投票。當牽涉自己子女的生命,沒有內地人會相信政府的空言。中央政府最近以壟斷為由,打擊外資奶粉商,令期望真心改革的內地人再次失望。沒勇氣去處理根源,最後找一些出氣袋,打擊一輪,向公眾交代,這是弱者所為。在內地,外資奶粉品牌林立,規模最大的四間,只佔市場37%,最大的美贊臣佔12%。我對壟斷法認識不深,但根據這些市場佔有率數據,何來壟斷?作為內地父母,政府沒解決毒奶粉根源,市場上唯一可信賴的仍是外資奶粉,而中央政府卻出手打擊外資奶粉,這個邏輯很難理解。我預言,內地繼續面對奶粉折騰,而通向大國之路,最「騎呢」的絆腳石依舊是奶粉。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56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