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工具折讓 蔡東豪Tony Tsoi

2013-11-07  NM
 
 

 

丘亦生在《蘋果日報》(2013年9月2日)提出「貪腐折讓」的概念,指出國企管理層貪腐嚴重,北京政府隨意進行肅貪,例如習近平上場後便掀起肅貪旋風,多名國企高層下馬,連累國企股價下跌。貪腐是制度性問題,很難改變,因此,國企股票估值應該存在折讓。除了貪腐折讓,我認為國企存在另一個揮之不去的折讓,是它作為政府調節經濟和社會狀況的工具,而不是專注為股票賺錢,因而產生的折讓。換句話說,國企服侍兩個主人,依照以下次序:政府和股東。

一個經典例子是中石油(857)。2007年,中石油曾經是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是史上第一間公司市值超逾一個trillion美元(一個trillion是一萬億)。按常理,內地經濟崛起,沒有比中石油更耀眼的象徵。今日,中石油市值跌至高峰的兩成。2007年至今,內地經濟如停不下來的火車頭,國力有增無減,中石油作為國家指定的能源龍頭,其間股價不升反跌,與常理不符,說明了一些事情。當然,2007年未必是分析國企一個最好的年份,這一年全球掀起中國熱,內地企業股票熱炒,中石油股價當年炒得太厲害。這幾年,資源價格下跌及新興市場投資氣氛轉冷,也影響海外投資者對中石油的追捧程度。不過,中石油從高處跌下的原因,不能推卸至這些外部原因,大部分是關於中石油自己;準確一點,這是一個身份問題。國企身份曖昧,影響公司正常運作,製造投資者不能預見的風險。最看得通的投資者,可能是「股神」畢菲特。畢菲特旗下巴郡在2002至2003年間斥資五億美元購入中石油股票,2008年全部沽出,回籠四十億美元,升值八倍。畢菲特沽中石油時,此地無銀三百兩地解釋原因,指沽貨純粹是基於估值,跟政治無關。當時很多美國人向畢菲特施壓,指中石油在非洲蘇丹投資,實際上是協助殘酷政權,很多人權團體公開指責畢菲特在助紂為虐。畢菲特是老雀,不會隨便被外間聲音影響投資決定,但我認為他從中石油這一役,看通了一些關於投資國企的風險,就是國企作為政府工具的身份問題。投資者不怕風險,只要能夠掌握風險的性質,但國企身份一時是為股東賺錢,一時是為國家做事,這種風險無法量化。我當然不知道畢菲特沽中石油的真正動機,只從客觀事實推測,事實是2008年至今,畢菲特未公開購入國企股票。

作為私營企業,中石油未必希望跟蘇丹政權發生關係,但作為滿足內地政府的能源慾望,向外伸展的工具,中石油唯有聽命行事。單從股東的利益看,中石油老遠跑到蘇丹投資,遠離自己的核心優勢,風險頗高。不過,相對上,投資蘇丹可能是中石油的小煩惱,為了應付政府的需要,中石油須面對更大的問題。中石油更大的問題是,它的利潤完全受政府政策支配。能源價格影響各行各業,內地能源價格跟供求無關,以國家利益行先,而國家最重視穩定。例如內地政府認為低能源價格可幫助整體經濟向上,能源價格便須低企,中石油便不能賺取應有利潤。即是說,阿爺「准」中石油賺幾多,中石油就賺幾多。另外,作為能源入口國,內地政府對海外能源供應,非常着緊,而作為政府工具,中石油須擔當南征北討的角色。中石油更重要身份,是為國家確保長遠能源穩定供應。因為國家利益,賺錢不能賺盡,並經常要為國家做一些自己未必想做的項目,中石油是身不由己的政府工具。中石油的生產力更加不消提,根據彭博資料,中石油員工數目逾五十四萬人,市值差不多的雪佛龍,只有員工六萬人。這幾年,海外投資者逐漸看清楚中石由的身份,中石油股價大幅跑輸其他國家的能源企業,並不出奇。投資中石油這種身兼政府工具身份的國企,須預測阿爺的旨意,例如什麼時候阿爺特別關心能源價格對民生產生的打擊,或例如什麼時候覺得某國企管理層貪腐情況特別嚴重。這些事,我唔識睇。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96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