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sina.com.cn/u/1432786995
後序:本文內容是在第一屆價值投資論壇上發言時談到的「價值投資門派」一節,因為當時時間太少,無法展開敘述,回來後整理了一下,就有了此篇文章。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0-28/100318723.html
自2011年9月中旬以來,生活在上海這個國際大都市的邵先生每天下班回家後的生活彷彿倒退了幾十年:不能看書、上網、看電視,不能用電熱水器,不能用洗衣機,甚至連手機、相機等隨身電器也常常因為無法充電而失去作用。
由於被電力公司在沒有第三方公證的情況下,單方面指認「竊電」,邵先生和他女友租住的房屋被強制斷電已經有一個多月,除非交納高額的「補收電費」和「違約使用電費」才能恢復。像他這樣遭遇斷電的居民,在上海有上千戶之多。
誰動了我的電表?
邵先生家住上海楊浦區政立路上的一個小區。9月19日中午,他接到女友的電話趕回家後,見到了國家電網上海市電力公司市北供電公司(下稱市北供電公司)開具的「違章用電(違約、竊電)現場檢查單」,上面寫著他家電路處於「一線一地」竊電狀態。
「那天上午,我不在家,電力公司兩名工作人員上門檢查電表箱,然後敲門讓我女朋友在檢查單的用戶確認欄裡簽字。我女朋友當時剛起床,迷迷糊糊的,都沒搞清楚是怎麼回事,就簽了字。」邵先生告訴財新《新世紀》。
當天,邵先生家就被斷了電。他於當日下午按照檢查單上列出的違章處理接待地址,找到市北供電公司營業廳,工作人員並未解釋為何說他竊電,只是告訴他要交4881.88元才能恢復通電。
在營業廳現場,邵先生遇到了七八戶有類似遭遇的居民。家住寶山區的唐先生和老伴兩人覺得冤枉,保安態度蠻橫地對他們喊:「你們偷了電還要說沒偷,現在的人都是這個樣子!」唐先生的老伴當場就被氣哭了。
9月20日下午,唐先生和老伴去營業廳要求查看供電公司拍攝的「竊電現場」照片,供電公司工作人員不讓。他們無論如何想不通,「自己老老實實做了一輩子人,怎麼到了這把年紀卻不明不白成了『竊電賊』」。
唐先生猜測,可能的情況有三種:一是他家房子的電路在房子過戶前或他三年前新裝修時,已被人做過手腳,但他本人並不知情;二是有人對他有意見, 故意對他家的電表動了手腳以誣陷他;還有一種可能是供電公司的工作人員為了拿獎金或外快,故意把他家線路改成了「一線一地」式。
唐先生猜測的第一種可能邵先生也想到過,就此,他詢問了自己的房東楚先生。
身為大學教師的楚先生表示自己顯然不可能存在這樣做的動機。為此,楚先生於10月1日給上海市領導寫了一封題為「上海電力執法不當 黎民百姓懇求伸冤」的信,指出電力局與用戶在法律上是合同關係,法律地位是平等的。「市民是否偷竊,只有司法機關才能判定,供電部門不能拿電力部門內部的條款來對市民的行為進行法律上的定性。」
天價違約金
據財新《新世紀》記者瞭解,每年上海市查出的「竊電」用戶都有三四萬戶,甚至一次一週的突擊檢查也能查出上千戶,每年涉及的違約金金額接近9位數。
邵先生、唐先生家涉嫌的「一線一地」竊電是目前最為普遍的竊電行為。
因為交流供電由火線、零線和地線構成,其中火線帶電,地線和零線不帶電,將零線與火線構成回路使用,即為正常用電,而將地線與火線構成回路使用的話,即為「一線一地」竊電。
在各種竊電方式中,「一線一地」的危害最大,這種竊電技術避開正常用電的零線端,而利用接地線與火線構成電流回路,從而使電流回路不經過電表。 當零線通過水管、煤氣管等金屬管道接地時,不僅這些管道和使用接地線的家用電器外殼會帶電,樓宇的牆面也會帶電,輕則把觸電者彈開或使低樓層居民在洗手、 洗澡時感到手麻、體麻,嚴重的還可能引發人員傷亡。
上海市電力部門有關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9月19日上午,供電公司線路檢查人員之所以在屋主不在場的情況下,當場切斷邵先生家的電源, 是因為必須盡快消除電路變化所導致的潛在不安全因素。該人士透露,每年上海電力系統的線損佔供電量的比例超過6%,其中由於竊電造成的管理線損佔很大比 例。
對於竊電行為的處罰標準,根據原電力工業部1996年發佈的《供電營業規則》規定,供電企業對查獲的竊電者,應予制止,並可當場中止供電。竊電 者應按所竊電量補交電費,並承擔補交電費三倍的違約使用電費。所竊電量按私接設備額定容量或電表標定容量乘以實際使用時間計算確定。
但實際上,供電企業無法確定竊電者的實際竊電時間。對此,《供電營業規則》規定,竊電日數至少以180天計算。這就意味著,只要發現用戶存在竊電行為,用戶補交電費和違約使用電費的總額相當於以電表允許的最大用電量使用兩年的電費總和。
誰說了算?
由於邵先生要求進一步查實是否竊電,10月19日下午,市北供電公司所屬寶山用電稽查組人員與市電力執法辦的工作人員一行七八人到邵先生家中, 向他和房東楚先生進行了現場解釋與溝通,並由寶山用電稽查組人員陪同他們到營業廳查看了9月19日查實「一線一地」竊電的現場照片。
但在邵先生看來,這不過是一個姿態:「他們並沒有進屋檢查是否存在『一線一地』裝置,結果還是維持原樣,要我交了錢才能恢復通電。」
對於一些用戶的質疑,電力部門有關工作人員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電作為一種即發即用、肉眼看不見的特殊商品,不像有形商品那樣可以依靠現 場或攝像頭捕捉而抓到盜竊現行。「當我們說某戶人家的電表在竊電狀態,一方面是現場的電表處於不正常計量狀態,另一方面從法律上說,契約的一方有合理懷疑 的權利。」
被指竊電的唐先生也認為,「一線一地」竊電僅憑一張電表的照片是不能讓人信服的,因為電表無鎖,很多人都可能對電表做手腳,武斷地下推斷,有失公允。
有業內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分析,中國沿用至今的《電力法》起草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只用了一些粗獷的線條來確定電力使用者的行為規範,相關法律尚未與時俱進是近年來電力糾紛頻起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然,沒有中立的第三方認證,也是頻發電費糾紛、竊電糾紛的原因。一位電力系統人士指出,從電力部門來說,應該加強自身的防竊電能力,而不是動 輒使用罰款、斷電這樣的手段。他舉例說,應該把漏電保護器安裝在電表內部,並設置開關電路,一旦發生「一線一地」即斷開電路,就可以杜絕這種竊電方式。
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政策研究室主任俞燕山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執法是政府才有的權力,《供電營業規則》是在原來政企不分的時候出台的。而在 電網公司成為企業後,《電力法》並沒有修改,相配套的規則和辦法也沒有修改。「企業也在執法,執法的依據好像還是有,但是不符合改革的方向,也是未來需要 改革的內容之一。」
他說,居民現在可以做的,就是被斷電以後,向12398投訴,電監會就會受理,有執法不當,電監會就會糾正。
針對各地出現的供電爭議,國家電監會已於2011年10月頒佈《電力爭議糾紛調解規定》,將於2012年1月1日起施行。不過,該規定並未明確指出,發生爭議期間,是否可以停止供電,或是應該繼續供電。
如今,堅稱自己沒有竊電的邵先生家中已經一個多月無電可用,苦不堪言,卻無可奈何。電力公司建議他先交違約金通電,不服氣的話,可走法律程序弄 清真相。但在邵先生看來,如果自己交了錢,就等於認錯。「在證據並不確鑿的情況下,為什麼他們就不能先擱置爭議給我家通上電,然後雙方再作計議?」
截至本文發稿,邵先生、唐先生等「竊電」人士依然沒有繳納「補收電費和違約電費」,像他們這樣的家庭,上海還有上千個。
2011-11-10 NM
青姐•胡孟青以惹火見稱。早前佢大罵有線,繼而劈砲,夠晒犀飛利也。即使無喺有線出鏡,佢間唔中仍照踩其他財經演員,更試過大爆財經演員借返內地睇廠,實則考察夜總會。食呢行飯而火爆如斯,你估班行家會否錫住佢呢?
實情係除咗黃瑋傑,青姐同其他行家甚少交心,永豐金融研究部阿頭淦國彬係另一個例外。早前阿淦拉埋天窗擺酒,請咗兩枱財經演員食全齋婚宴。青姐破例俾面,更加出埋自己個囝囝做花仔,認真唔話得。當晚無可避免,佢要同其他行家見面。 本來一直相安無事,點知中途青姐要帶囝囝行開一陣,結果大件事。股壇大隻佬揀正呢個時候過枱,走到青姐嗰一枱吹水,大唱「又肥又矮」嘅女財經演員頻頻睇錯市,即使食齋都似乎無助佢降火。 聽到大隻佬咁講,其他財經演員慌忙向佢打眼色,點知佢講得興奮過頭,唔識得醒水收爹。卻原來青姐位郎君當晚都有嚟飲,佢仲坐正喺呢一枱。大隻佬呢番言論,你估會唔會一五一十向青姐告其枕頭狀呢?江湖從此多事矣。
金牙大狀講嘢 取消SSD
額外印花稅(SSD)一周年,近四萬個單位將陸續鬆綁。主凶主吉,尚是未知之數。 名義上SSD係用嚟抑制炒風者,然而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要炒依然有辦法,譬如簽訂避過SSD重罰之「遠期合約」一也。故此SSD之實際作用極其量係抑制 成交量而已,要真正阻止樓價攀升則難矣哉! 抑制成交量並非全冇後果者。就以行將鬆綁之四萬個單位而言,若然基調依然趨升,譬如繼續有游資湧入,你估樓價會有何反應?反之,若然一個唔覺意,四萬個單 位鬆綁而歐元又咁啱揀正呢個時辰解體,你估又會有乜後果呢? 於此可見,SSD抑制成交量,以致市場不能有秩序調整,風調雨順梗係乜事都冇啦!醜嘅唔靈,遇上沙士、九一一以至歐元解體之類嘅突變事件,樓市則不難出現 踐踏性拋售矣,到其時又搵邊個去收拾負資產殘局?仲唔趁住風平浪靜速速取消SSD又更待何時?唔通想等到爆發大災難至郁手呀?班大老爺如果識得咁諗又仲使 日日俾人指住個鼻嚟鬧乎?
本週斷症 陳浩濂冇心漏
莫非有人懷疑過自由黨之陳浩濂有心漏症,以致新工投資(前身為禹銘)主席李華倫要證明佢個心完整無缺?玩財技佢就叻啫,心臟科都得?唔係吖嘛?
老獅子國企頤養天年
上期我哋講獅子錢庄猛力逼迫前線員工生意,以致一批半上岸嘅老獅子棄船,唔再日以繼夜跑數。即使搵少啲,佢哋都寧願過檔中資國企,勝在唔使用降血壓藥送飯也。 話說有隻老獅子,幾年前加盟建行,負責實賣基金同保險。佢話國企果然係國企,就算班手下唔到數佢都唔敢開聲,更加唔好話幫佢哋照肺;事關上頭根本唔捽數,自己點解要攞苦嚟辛啫?何況基數定得低,輕輕鬆鬆已經有顯著增長,大家開心過日,何樂而不為? 雖然份工輕鬆,但老獅子始終唔多慣國企文化,當中尤以出糧㩒錢最為神奇。做咗國企職工,當然用番建行做出糧戶口,但佢發覺建行嘅提款卡只可以喺建行嘅櫃員機用,其他銀通櫃員機㩒唔到錢。 起初佢尚以為自己黑仔,點知後來發現其他同事同埋唔少客人都有同樣問題。佢本住團隊精神向上頭反映,但講嚟講去都講唔到邊度出錯,再過冇耐,成件事不了了之。文化如此,國企職工只可以喺自己鋪頭㩒錢,正常吖!
一邊回購、一邊減持
上個禮拜,賣化妝品嘅卓悅,其老細葉俊亨減持七千八百萬股,套現一億港銀。老細減持本來事屬平常,但咁啱佢減持之前,卓悅先至五度回購,而回購價同葉主席之減持價所差無幾,由是令人懷疑莫非有人托價散水? 我哋本住求真精神向葉主席求證,點知佢人在北京,上咗去接受安永一年一度嘅中國企業家獎。佢喺電話中證實確有減持一事,佢話自己唔熟上市條例,擔心咁樣做有否犯法? 違例就冇,但就樣衰啲囉。葉主席聽到咁講,定一定神,解釋內裡原由。原來去年卓悅搵咗由曹貴子醫生打骰嘅康健國際入股做策略性股東,希望大家合作搞醫學美容,更加講到明康健今年有權再買七千八百萬股卓悅。 一年時間話咁快就過,康健重提增持一事,葉主席叫曹醫生喺股市掃貨,點知曹醫生擔心會愈掃愈貴,焗住叫葉主席作私人配售。就係咁就搞出單一邊回購、一邊減持事件啦。雙方嘅合作計劃?一年過去,依然了無動靜。今趟康健再作增持,跟住會唔會有後着呢,又?
|
||||||||||||||||
二○一二,在電視劇《天與地》給 香港人遺下那句「This City is Dying」揭開序幕。這個垂死城市,過去一年,有一班人幾乎天天見報 ,因為冒煙、火災、爆炸。一夜間,有人燒焦、有人哭斷腸。起火地點,是他們的家。他們,每晚吃喝拉睡的範圍不足二百平方呎,繳交呎租逼近百元,貴絕全球。 他們,每天在廁所煮飯,在廚房大小二便。他們,從來不敢正視那三百六十度環迴海景千呎豪宅廣告,也不知道XX豪園或XX華庭。他們家的識別,是X街X樓X 座,最緊要記住自己住什麼室,因為,他們那層樓,ABCDEFG室數之不盡。他們,瑟縮在社會暗角卻又無處不在,統計處最新數字,全港人數至少八萬。他 們,是二○一一風雲人物——八萬劏房人。前年土瓜灣舊樓倒塌意外後,曾蔭權政府承諾改善劏房所代表的基層住屋問題。但我們在二○一一的風景線上,還看到馬 頭圍道、花園街大火致活生生劏房人被燒死,這源於部門執法不力;看到形形色色的公屋工廈豬欄文物被劏割,這源於政府置之不理;看到多名板間房母親在狹窄睡 床壓死初生骨肉,這源於添馬艦高官漠視窮人。政府違背承諾的同時,香港所謂豪宅愈建愈多、商場愈建愈大,地產霸權威勢凌厲掩蓋舊城真貌。八萬劏房人,是官 商勾結下瘋癲樓價的犧牲者。身處劏房的香港基層老百姓,他們的世界僅是一張床、一間房。而床與房所折射的是一首被遺忘的草根哀樂,只要細聽每個音符,便能 聽出國際金融中心暗角的控訴與嗟嘆。二○一一,細味八萬劏房人生…… 2011年劏房意外頻生 6月15日凌晨3時,土瓜灣馬頭圍道111及113號有54年樓齡的唐樓,地下攝影院的雜物房疑因電線漏電起火,燒着裝修用的油漆和電油,煙火沿樓梯直沖 而上,瞬間整幢大廈陷入火海,200多名住客爭相逃生,大火造成四屍五命19傷。其中住在五樓劏房的黎學文一家四口逃不出火海,懷孕三個月的黎太抱着1歲 幼子和6歲長子,3人活生生被燒焦慘死,黎學文被救出送院後情況嚴重。另一死者為18歲謝茵怡,在火災中沿梯間向天台逃生時以身體頂住背後火球保護妹妹, 並將妹妹推上樓梯,結果自己慘遭燒死。7月18日尖沙咀重慶大廈一個約200多呎的劏房起火,大量濃煙冒出,火警鐘響起。附近賓館有旅客打爛房間窗門爬落 樓逃生。事件中有20多名中外住客吸入濃煙,3人須送院。9月6日旺角道39號五樓一劏房突然冒煙起火,燒及房內傢俬雜物,51歲男住客無法逃生,只好爬 出窗外簷篷,由消防員架起雲梯拯救,傷者被救時已陷半昏迷,送院後情況嚴重。11月2日凌晨2時許洪水橋田心村一村屋其中一間劏房起火,大批住客夢中驚醒 逃生,由於劏房全由鋅鐵及木板蓋成,火勢一發不可收拾,消防員約一小時後將火撲熄,事件中沒人受傷。現場村屋於90年代原為豬欄,姓趙豬農見養豬業難做, 把面積約五千平方呎的豬欄,改建成35間劏房出租,租金由1,000至1,400元不等。11月29日45歲姓李男子在旺角花園街百祥大廈租住的劏房內煮 食,疑石油氣喉駁口洩漏氣體引發爆炸,強勁氣流逼爆劏房內的4呎乘6呎鋁窗及24吋冷氣機,連同大量玻璃碎及沙石飛落女人街,李被炸到彈起,雙腳受傷,樓 下攤檔一名女顧客被重逾數十磅的冷氣機擊中背部。11月30日花園街一幢唐樓對開的兩列牌檔疑遭縱火焚燒,剎那間濃煙密布,火舌捲着濃煙直撲入唐樓內,沿 樓梯直攻而上,形成高溫煉爐般的煙囪效應,住客黑暗之中倉惶逃生。由於唐樓內貨倉、劏房密布,逃生之路被阻,事件造成 9死34傷,200多名消防員8小時後始將這場四級大火撲熄。此次為回歸以來傷亡最慘重的火災,僅次於96年的嘉利大火。 劏房悲歌:馬頭圍與花園街 二○一一年,對慘歷火劫不幸喪生的劏房居民而言,刻骨銘心。戰勝祝融的倖存者,以及一眾「搵命搏」繼續蝸居劏房的市民,成為本年度的風雲人物。本刊專訪在 馬頭圍大火中痛失妻兒的黎學文;以及花園街大火後,質問特首曾蔭權及特首參選人唐英年有關房屋政策缺失的八十後社工巫志勇。一老一少,跨代道出各自的劏房 人生,為一眾劏房居民講出心聲。六月中馬頭圍道一幢唐樓大火,造成四屍五命十九傷,其中三屍四命正是黎學文一家。家住四樓一個劏房單位的黎學文,當時與三 十七歲懷孕妻子阿環、六歲長子俊顯及一歲幼子俊德,一起走樓梯逃生。跑到三樓時,黎想起家中未關電掣獨自折返,結果被濃煙嗆至昏倒、嚴重燒傷。阿環抱着懷 中俊德在二樓一單位葬身火海,長子俊顯的屍體則在梯間被發現燒至蜷曲。記者起初打電話給黎學文,他說不想憶及舊事婉拒訪問,後來知道題目是關於劏房居民才 應允。畢竟五十五歲的他,大半生都在劏房中度過。 家破人亡才上樓 記者聖誕日早上到訪黎學文位於紅磡邨的新居,他精神飽滿,笑着說早晨。入屋後,記者不知如何開口,生怕提及往事會觸及他的痛,反倒是他在介紹新屋時主動提 起太太。紅磡邨這個高層向海單位,一邊窗遠眺黃埔花園及維港海景,一邊窗景是尖沙咀,如此海景單位,是妻子阿環的dream house。「紅磡邨今年(二○一一)年頭先起好,我太太見到呢度起緊,好想批到呢度,而家批到呢度,唔係成家人,得番我一個人,心情係兩回事。」黎學文 一家等上樓等了六年,○五年申請時長子剛出世,○八年獲派了觀塘順天邨公屋,單位對正垃圾房,「好多時房署第一次派嘅樓又舊又遠,我喺紅磡行路返工帶飯慳 番成千幾蚊o架。」生活逼人,寧願再等。「今年本來多一個女,四月個陣過埋入息審查仲見埋主任,照理半年就上到樓,但係都等唔到。」黎氏一家搬入馬頭圍套 房,原來只有短短九個月。他婚後在蕪湖街裕新大廈住足五年,八十呎的套房,月租近一千八百元,直至小兒子出世,才多付一千元租金,搬進馬頭圍較大的套房。 黎用手比畫道:「舊時間房等於呢間公屋一半咋,放得張床,床尾就係廚廁。」苦等不果的公屋單位,在慘劇發生後約一週獲恩恤極速批核,還要是連電梯仍未趕及 髹好的新樓,大火中另一女死者謝茵怡的家人亦獲派同一棟樓。近二百呎的單人公屋,開門眼見是他的單人床,白色牆身令床前的三層高的紅色神主櫃位更顯眼。神 主櫃放了妻子跟兩名兒子的合成照:「馬頭圍屋企啲嘢我一支牙籤都無攞,我太太啲家姐話嗰度死過人,全部都唔愛喇。」妻兒舊照他只保存了三張,一張放神主 櫃,兩張隨身放在腰包,其餘寄存阿環胞姐家。「我每晚都會同佢哋傾偈o架!同太太識咗剛好十年,短又唔算短o架喇,叫做有啲緣分啦,但係好唔好彩,一個意 外乜都無晒,希望都無埋,得番我一個人。」 只剩一個人 當天,他至少六次提及「得番一個人」,每次聽得記者心酸,他卻神情平靜。大火時他吸入濃煙情況一度危殆,足足昏迷了兩天。甦醒後他以為妻兒平安,醫院心理 醫生不敢坦白相告,繞了半個圈說完當日大火情況,才道出真相。他也只說了一句:「我唔信,我絕對唔相信!」默然不語,潸然淚下。「出事之後嗰兩三個月,我 完全唔知道,成個人無咗方向,無咗動力,完全唔想郁,成日起身瞓覺食飯就咁過一日。」失去方向的不止是人生:「就連而家一個人通街行,好似蕩失路咁,心情 唔同往日咁開心。你話諗唔諗(往事),我估除非我個人唔喺度就話唔諗啦。」他任職的燒銲工廠老闆體恤讓他停工,兩個月前復工。工廠設喺紅磡,為省車錢他每 日放工步行回家,例必經過出事地點,過家門而不入。記者說他對自己太殘忍,勸他繞道而行,他卻說:「避開唔係唔可以,可以喺對面街過,或者經後面兜個大 彎,但既然如此,不如就喺樓下個度過啦。」長子俊顯本應今年升小一,幼稚園老師在慘劇發生後,送了一個刻了俊顯名字的畢業陶瓷公仔給黎作紀念。兒子一生在 劏房中完結,黎學文的劏房人生在廿歲後開展。十歲前,他與父母及三個哥哥租住港島三層高唐樓,當時能租住全層而非住板間房,已算環境好。後來他做廚具學 徒,學燒銲,公司包食宿,六個同事共用一間房,有個床位,尚未體會一房難求。到近二十歲,升格做師傅,終於可以搬出來住,租了港島區一間板間房:「可以講 話都係劏房,個時唔係套房,係板間房,一個人住都唔使煮飯食,有個廁所,起身返工夜晚返去沖涼,唔覺有問題。」一千多元工資拿了四百元交租,物價低,單身 寡佬夠用有餘,還能儲錢傍身,從未想過申請公屋。他感嘆:「到咗今日搵九千蚊交咗四千蚊,物價咁高,養成家啱啱先夠用。」○七年,曾蔭權接受《金融時報》 訪問時曾豪言香港可以有一千萬人口,黎直斥:「佢係隨口噏,你估一千萬咁易,去邊度搵咁多工俾人做,而家七百萬個房屋政策都配合唔到!」政府房屋政策鴕 鳥,他只能怨曾蔭權「詐唔知」:「有好多人(等公屋)唔只等六年,我有個朋友由單身到結婚生仔,等咗十年都未上到樓。如果你無劏房間開咁多間細細間嘅房, 就好多人都無屋住o架喇。」 八十後的獅子山下精神 上一代港人辛勤半生不敵地產霸權,成家立室此等人生大事,就在百呎斗室中解決。政府及地產商塗脂抹粉將其美化為「獅子山下精神」,但經歷花園街大火、死裡 逃生的八十後社工巫志勇,控訴當今社會,即使是自強不息攻讀碩士的專業人士一樣無得揀。去年十一月底,花園街牌檔發生四級大火,波及多個唐樓單位,造成九 死三十四傷,是香港十五年來最嚴重的火災。巫志勇僥倖逃生。巫才不到三十歲,卻已工作近十年。少時不讀書,二十歲才中學畢業,跟家人六口子擠在四人公屋。 畢業後出來工作,做過地盤、售貨員,經濟能力有限,租住套房。捱過苦,以為讀書改變命運,於是半工讀,由副學士讀到現在仍攻讀碩士,在社福機構任社工,負 責夜青的外展工作,月入近二萬。年紀輕輕住遍太子深水埗,幾乎一年搬一次,皆因看不過眼業主加租。「之前住土瓜灣,得七、八十呎,一開門就係床,都要二千 八蚊租,住咗年幾個業主加租三、四百蚊,我即刻搬,其實搬屋個筆錢已經喺番度,但我就係唔抵得佢要加租!」九個月前跟朋友在花園街合租一間劏房,百六呎, 放了床,沒有地方放書,他乾脆以書箱為床:「我學古人瞓書會聰明啲嘛!」上月冬至時,一眾花園街火災的劏房災民走到房屋署示威,全排人不是新移民家庭,就 是中年漢或師奶,就他一個年輕人站出來,說話井井有條,特別突出。 當官的,你明白嗎? 「火災個時我有幕係好深刻,就係我企喺個窗邊等緊消防員嚟,四圍好大煙連手指都睇唔到,耳邊淨係聽到好多人叫救命,我每次諗起都眼濕濕。」火災當日,他穿 上一對國產紅黑人字拖逃生,在街上蹓躂了三天,帶着朋友一同去領取政府緊急發放的恩恤金時,負責職員反問:「你係社工喎,都要攞?」他無奈:「我當時連牙 膏牙刷都無喎!」朋友知道他住劏房,亦有人問「做社工都要住劏房?」住好啲當然可以,荃灣中心四百呎單位,月租已需七千五;即使是屯門一層舊樓三百多呎亦 月租近六千。巫志勇心中有數:「學費一個月無咗五千,仲要三、四千俾屋企,交租我預三千,仲要衣食住行呢?除非一個人無晒社交生活,仲要儲錢結婚供樓呢? 我當我一個月儲三、四千,一年先得五萬,當三成首期要六十萬,都要儲十年!」計完數,供完樓已五十歲,不想所有夢想理想就此玩完。 為理想,他甘願捱劏房;但談理想,他卻害羞:「年少時覺得,社工係超人,可以改變世界,呢啲唔好寫啦!」都話This city is dying啦,誰來給你講理想?火災時,政府說會恩恤近三十戶花園街災民,寬鬆處理上樓事宜,誰知事隔一個月已反口,成功獲批公屋的只有九戶。其餘災民獲 派石梨中轉屋,暫時只批住三個月。有災民跟他說,事發後不敢出家門,日日蝸在屋中,半夜聽到些微聲響也嚇醒。他不是激進八十後,甚至多次跟記者強調沒有針 對任何人,房屋政策失誤是整個政府的問題,但很多事不平則鳴。火災後特首曾蔭權到醫院探望災民,他毛遂自薦,當奴一見他說好明白他,問:「為什麼不申請公 屋?」他反唇相稽:「你問得呢個問題就代表你唔明白。」上週日,特首候選人唐英年到訪石梨中轉屋,他從街坊口中聽到後立即「截擊」唐唐:「唐英年建議起一 百呎公屋俾年輕人,我問佢覺唔覺得房屋係一種需要,如果係應該人人有屋住,我想強調一百呎太細!」唐唐語塞,匆匆回答:「係,明白。」唐唐問八十後為何做 不到下一個李嘉誠,你明白未? 劏房金字塔:由籠屋到公屋 劏房是香港草根階層的一面浮世繪。明愛荃灣社區中心在剛出版的《套房D》書中提及:「劏房一詞,是在二○一○年一月馬頭圍道45J的樓宇倒塌事件發生後, 政府『被迫』正視經由非法改裝的間隔房間所引發的樓宇安全問題而使用的名稱,劏房不一定只是指套房形式的間隔,它還可以指棺材房、板間房……等非套房形式 的居住空間。」香港的劏房金字塔,按環境好壞區分,最底層就是最差的籠屋和棺材房,接着向上是板間房、非法工廈、僭建天台屋、套房。身處金字塔的人冀盼抬 頭看到公屋藍天白雲。最底層的籠屋是一道不分日與夜的灰色軌跡,大角咀一間全港所餘無幾的籠屋,每籠月租千一,九個老翁居於這個污糟得一進內就會全身 2012-2-16 NM 以華爾街為題材的電影不容易討好觀眾,導演必定找來金融行內人擔任技術指導,一方面希望拍出華爾街真實一面,另一方面希望找來一個好劇本,拍出一齣 好戲。又要逼真,又要拍出一齣好戲,容易顧此失彼。我看過頗多以華爾街為題材的電影,但沒有一齣好看,直至最近看了《孖展風雲》(Margin Call)。 蔡東豪 Tony Tsoi
在巴頓·比格斯的這本新書中,對沖基金普利司通將投資人分為三類:追漲隊員,鍾愛上漲的股票,不在乎什麼估值,只買入價格動向明顯的股票;極客,量化專家,靠電腦上的模型買股票;還有一根筋,價值投資者,換句話說,他們買入那些噁心難看的股票,因為那些股票便宜。書中的兩位主人公——喬·希爾和米奇·科恩在人們看來,就是一根筋的價值投資者。
不過,讀完書後想了一想,我認為無論是喬還是米奇,都還稱不上真正的價值投資者。因此,他們的悲劇,其實是偽價值投資者的悲劇。
在我看來,價值投資有三個要素或者說三項原因——安全邊際、能力圈和「市場先生」,遺憾的是,喬和米奇極度漠視這些。
格雷厄姆在《證券分析》中對證券分析(價值投資)和市場分析(預測證券價格)的優劣作過令人信服的比較: 在
證券分析中,首要的重點放在防範不幸事件。這種防範就是堅持「安全邊際」或者保證證券價值遠超於所付價格。其潛在的思想是,即使該證券並不像它表面看來那
麼有吸引力,投資的結果仍將是令人滿意的。在市場分析中沒有「安全邊際」,你要麼對,要麼錯。如果你錯了,你可就賠錢了。
喬和米奇在開始操作BA基金時,公司方面只允許他們最多虧損10%,跌掉10%以上,基金就會被關閉。如果說不接受這樣的條件就無法開始自己的事業也就罷了,問題是在他們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後,擴大資產管理規模時也依然不給自己留有餘地——「銷售備忘錄中還有一條特別承諾,基金的在險值不會超過7%,也就是說,投資組合在單月內損失超過7%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這份文件經過審查,具有法律約束力。」而在書的後半部分,BA的在險值已經降為5%。
有這樣那樣的虧損限制,其實由不得喬和米奇不做市場分析,在他們的投資模型中,市場分析的地位甚至比證券分析還要重要。
從廣義的角度來說,喬和米奇的事業,一開始就沒有安全邊際,以至於喬的妻子在剛聽他解釋他們的模型時很是困惑。 「聽起來你和米奇簡直是在賭博,拿你們的工作、生活來賭市場轉向。聽起來好危險,像是一場戰爭,一次戰役。」 「沒
錯,」他啜著霞多麗,「你說得對,我們是在賭博。這是一場戰爭——米奇和我對全世界的戰爭。我們就像在一個風急浪大的海灘上建一座沙子城堡。你知道潮水已
經上漲了許久,已經接近頂點,潮水一退就會退去很久。我們在賭高科技的潮水已經漲到了最高點,在賭我們已經在正確的地點建起了我們的沙堡,而別人還沒
有。」
賭博是沒有安全邊際的。
價值投資者的心中有桿秤——股票的價值,因此他們能夠做到不受「市場先生」情緒的影響而舉止失常,甚至可以利用「市場先生」反覆無常的情緒來獲利——具體來說,就是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
喬在BA關閉後用自已的錢做投資,不再受什麼在險值的影響,按說他可以進行純正的價值投資了。出人意料的是,即便如此,他還是在做對市場的短期預測,還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對此,他的同事瓊一針見血地指出,「你知道嗎,你現在做的這個是交易,不是投資。」 2009年2月,巴菲特接受CNBC採訪時說,「股票非常便宜,投資者的情緒極度低落,市場超賣如此嚴重,現在是買入的絕好時機。」喬聽後第一反應居然是——「11月的底部會守住的。」隨後買入了股指期貨,並設定了低於買價5%的止損線,在3月份就止損平倉了。
如果是我,會買入具體的股票。早在2008年1月,喬就曾在一場投資業內人士的晚宴上介紹過一隻股票——市盈率才5倍,市淨率才2/3,有充足的自由現金流。在1年後,這只股票的價格可能還要便宜。對價值投資者來說,買入這樣的股票放著就是了,何苦再費心思看市場先生的臉色呢?! BA的投資組合裡有上百隻股票,我不知道他們是否能對這些股票的價值都心中有數。不過,從米奇投資5000萬美元購買油畫來看,他顯然沒有遵守能力圈原則,而這也成了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米奇是和一位藝術品商拉里·弗萊徹合夥買這些油畫的,「拉里覺得他能用5000萬美元買下,然後在市場上一轉手,立刻就能賣上個7500萬到8000萬。我出4500萬,他掏500萬,賺錢對半分。」顯然,米奇是想借助拉里對藝術品的估值能力來賺錢,他自己並沒有能力對這些油畫來估值。作為一個投資者,為什麼不把錢投在自己擅長的領域裡呢?!
不是喜歡買便宜的股票就是價值投資者,價值投資者應該從喬和米奇這樣的偽價值投資者身上吸取教訓,引以為戒。 谷歌創始人的青澀歲月:曾想100萬美元賣掉公司 「我們倆都有些令對方厭惡」。謝爾蓋·布林在接受《經濟學人》雜誌採訪時,曾這樣回憶他與拉里·佩奇的首次相遇。未來的兩位谷歌創始人對彼此的第一印象都很差。 風雲初起雙雄會 「能夠進入斯坦福大學,我簡直太激動了。要實現那樣的抱負(指創業)沒有比斯坦福更好的地方了,我一直都嚮往硅谷。」拉里曾這樣對《The Search》一書作者約翰·巴特爾說。 1995年3月,拉里進入斯坦福大學讀研究生,在這裡他遇到了已在這裡讀書的謝爾蓋·布林。謝爾蓋自願帶新生利用週末時間熟悉校園,初來乍到的拉里對斯坦福的大學環境很不適應。他曾回憶說:「一開始一切都令人恐慌。我總是在不停地抱怨。」拉里的喋喋不休讓謝爾蓋非常反感。 但隨後兩人不打不相識地成為朋友,兩個人都不像校園裡的大部分學生那樣喜歡讀小說、看電影或聽音樂會,當時校園裡的學生為了日後進入美國的所謂上流
社會而熱衷於練習打高爾夫,而他們則對此嗤之以鼻,認為這不是一種好運動,純屬瞎耽誤工夫。兩個人最喜歡干的事就是參加各種科技展覽會,並對參展的各種又
新又酷的技術刨根問底。 他們喜歡上網,謝爾蓋稱:「當我們瀏覽互聯網時,我們沒有去看星座運勢,也沒有加入交友網站。我們感興趣的是搜索那些能真正影響人們生活的信息。」 上學期間,謝爾蓋還有一個上不了檯面的癖好——撬鎖,他的斯坦福校友布蘭恩·蘭特曾回憶說:「他是個了不起的撬鎖專家。」他的一位好友回憶他們曾密謀潛入系主任辦公室修改學分,但似乎未成行。 後來謝爾蓋的這項技能曾用上「正途」,他和拉里的計算機和服務器放在其研究生住處的起居室裡,這些設備給有限的電力負載造成了麻煩,電線斷路了。謝
爾蓋成功地闖入所在樓層的地下室,重新安裝了電路斷路器。謝爾蓋曾得意地回憶:「幸運的是,我掌握了開鎖技能,所以我們能夠進入到那裡。」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與拉里的邂逅,讓謝爾蓋充沛的精力有了用武之地,他們由此開始了網絡搜索引擎的探索之路。 拉里與謝爾蓋準備為自己的搜索引擎起一個名字,起初準備採用的名字是「What Box」,中文可以譯為「月光寶盒」。但他們隨後發現它的發音很像「濕盒子」(Wet Box),在英文中,這聽起來像個色情網站,於是他們棄用了這一名字。 一天,拉里翻閱美國數學家愛德華·卡斯納的《數學與想像》,書中提到1938年愛德華準備為一個巨大的數字——10的百次方命名時,他9歲的侄子彌
爾頓發表意見:「這樣大的數,非得用一個怪名Googol不可。」愛德華就此採用了這個名字。數十年來,這個詞作為一個生僻數學名詞默默無聞。 拉里很喜歡這個詞,因為它可表達網絡的浩瀚,並凸顯其搜索功能的強大,於是準備用它做搜索引擎及公司的名字。謝爾蓋也喜歡,可是他有些擔心直接用這個名字會帶來商標名稱歸屬問題,於是他們將其修正為「Google」。 關於Google一詞來源的另外一個版本是:拉里與謝爾蓋原準備直接採用「Googol」,但他們忘了它到底該怎麼拼寫,結果他們拼錯了,於是註冊了「Google」域名,等他們發現時,註冊已經完成。他們將錯就錯,沿用下來。 差點以100萬美元賣掉 為了開展搜索業務,拉里與謝爾蓋刷爆了三張信用卡,購買了一批硬件。隨著用戶訪問量的快
速增加,數據庫規模迅速擴大。他們的硬件設備不夠用了,但沒有資金來增添設備,於是他們想盡一切辦法,錙銖必較,自己購買零部件組裝設備。時為斯坦福大學
計算機系統負責人的查利·奧吉斯說:「為了節省一分錢,拉里願意搜遍整個世界。」 情急之下,他們鑽進學校的倉庫裡翻找沒有人認領的電腦,然後毫不客氣地拿走使用。謝爾蓋曾不好意思地為自己這種行為辯解:「我們猜想,如果一台電腦的主人沒有馬上把它們拿走,就證明他們不著急用,我們就先借來用用。」 期間,捉襟見肘的拉里與謝爾蓋一度想把他們的搜索引擎技術賣掉。 1998年3月,在一家名叫東方美食家的中國餐館裡,他們和DEC公司的保羅·弗萊厄蒂會面。保羅是他們斯坦福大學的學長,是DEC公司AltaVista搜索引擎的設計者之一。拉里與謝爾蓋希望學長能購牽線,讓DEC公司花100萬美元買下他們的搜索引擎技術。 保羅答應回到公司會為他們美言幾句。過了幾週,拉里與謝爾蓋得到了DEC公司的回音,他們說不準備收購Google。保羅說DEC公司不希望在技術上仰仗外人。「那些管理工程技術部門的人不太願意從外部引進技術,他們有著非常強烈的門戶之見。」 DEC是一家老牌的小型機生產廠商,上世紀60年代,DEC曾引領計算機小型化發展浪潮之先河。可惜,到了90年代中後期,DEC已經老邁。 如果買下谷歌的的搜索引擎,DEC也許能夠重新走上搜索一線,谷歌的歷史會改寫。在錯失併購Google良機後不久,DEC也轟然倒塌,被康柏公司併購。 拉里和謝爾蓋還找到了另外一家做搜索業務的Infoseek公司。值得一提的是,後來創辦百度的李彥宏在這家公司打過工。結果,Infoseek公司創始人史蒂夫·基希爾當時讓他們走開! 作家菲奧多爾·陀思妥耶夫斯基說過:「創造者和天才在事業初期差不多都被當作過傻瓜。」 屢吃閉門羹的拉里給自己打氣:「不要介意。我們還是要持續地改進它,也許有一天它會成為一家公司,也許它會成為一項偉大的研究。」 1998年8月,到處找錢的拉里與謝爾蓋見到了Sun公司聯合創始人和著名的投資人安
迪·貝托爾斯海姆,讓安迪略微吃驚的是這兩個小夥子沒有任何商業說明書。但閱人無數的安迪感覺到這兩個年輕人的異於常人之處,他耐心地聽完他們的講解。安
迪後來回憶說:這是幾年來我聽到過的最好的想法,我希望能夠成為其中的一分子。」 安迪說:「哦,我們可以討論一些問題。我為什麼不乾脆給你們開張支票呢?」他問他們需要多少錢,他們回答5萬美元左右。 安迪認為這個數額不夠用,他給他們開出了一張10萬美元的支票。安迪也承認:「在我的構想裡,他們也許可以吸引數百萬的搜索用戶,然後再利用這些訪問流量來賺錢。我當時沒想到它會發展到今天這麼大。沒有人能想得到。」 拿到支票的拉里非常興奮,為了表示慶祝,他和謝爾蓋一起去吃了一頓「大餐」——漢堡王的漢堡包。拉里承認那種快餐是非健康食品,但它的色香味令人留戀,而且便宜。 那張支票在拉里的書桌裡躺了兩週,直到他們辦完公司的各項手續,開辦了公司的銀行戶頭,才被入賬。 拉里和謝爾蓋隨後準備租一處辦公地點。這時在英特爾公
司工作的蘇珊·沃西基剛買了一套房子,希望出租一部分給學生,好減輕還貸的壓力。她認為拉里和謝爾蓋是不錯的房客,因此以1700美元一個月的價格出租給
他們一間車庫、三間房間和兩間浴室,屋裡有一台洗衣機,還有熱水器。她回憶說:「我們當時以為他們只會白天待在那裡,而我們恰好白天外出工作,因此我們不
會感覺到他們的存在,但沒想到的是,他們竟然一天24小時在那裡連續工作。」蘇珊·沃西基的妹妹安娜·沃西基後來成了謝爾蓋的妻子。 「星隨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拉里與謝爾蓋把一切拾掇好,準備開一個Party來慶祝公司的誕生。他們沒有料到開業這一天,一位不速之客闖了進來,並在創投史上留下一個膾炙人口的故事。 開業日小插曲 「這個故事已經『臭名昭著』了,所以我時常開玩笑說我其實不懂投資,Google在我面前都沒有發現。」乾龍創投基金創始人查立曾這樣回憶。 1998年9月7日,查立和搜索網站Excite.com的創始人Mark.V.H在一
家餐廳吃飯。當時,30出頭的Mark已是億萬富翁,在硅谷名聲顯赫,他在斯坦福讀書時就和同學創辦了Excite搜索引擎公司,緊隨著雅虎上了市,坐上
了當時世界上第二大搜索引擎的寶座,雅虎是老大。 他們坐在沿街落地窗邊的餐桌旁,午後令人有些慵懶的陽光透射進來,餐廳裡的顧客很少,氣氛有些沉悶,他們把目光投向窗外。 突然,馬路對面街邊小店的二樓房頂上,爬上去了兩個小夥子,他們將一塊白色舊床單做成的條幅費力地掛在了二樓的臨街牆上,他們笨手笨腳的行為讓人為其捏了一把汗。 條幅的展開讓人鬆了一口氣。查理仔細地看了一下,上面有六個五顏六色的字母——Google,上方寫的是「隆重開業」,下面有一排黑色的小字:下一代的搜索引擎。 「搜你們個頭啊!」作為當時搜索引擎領域大佬的Mark對此嗤之以鼻,他認為這些傢伙不
知天高地厚,因為這個星球上的搜索引擎市場大局已定,由當時四大已上市的搜索引擎公司——雅虎、Excite、Infoseek和Lycos所左右,決鬥
只能在它們之間展開,其餘公司無緣置喙,更別說新來的傢伙。 作家克勞斯·施梅在《大衛挑戰歌利亞》書中描寫這一時期的搜索引擎市場時,稱雅虎、Excite等公司「虎踞龍盤,堅不可摧,似乎要把任何闖入其領地的新手生吞活剝」。 Mark對掛條幅的年輕人不屑一顧。而查理呢,據他回憶,因為隨後還要在附近約見另外一個朋友,就獨自在街上遛達。由於無聊,他決定上樓看看這幫年輕人到底在搞什麼把戲。 在二樓的一個露天陽台上,幾個年輕人如同孩子般,大呼小叫地拖著自來水管打水仗,水花四射。 看到有人上門,他們急忙停止玩耍,上來打招呼。原來谷歌在這天晚上舉辦慶祝公司開張Party,因此特意在陽台上灑灑水,好讓聚會場地變得清涼些。他們以為查理是受邀的客人。 既來之,則安之。查理逛了一下谷歌的辦公室——如果那叫辦公室的話。其實也沒啥好逛的,
站在門口就可一目瞭然。據作家Ken
Auletta描寫,當時谷歌辦公室裡「有三張桌子、三把椅子,還有一張可摺疊的乒乓球檯,因為打開後,屋裡實在無處可放……他們的辦公桌是用破舊的木門
搭在鋸木架上拼成的」。 當時一個矮瘦小夥子上前和查理打招呼,並打印了幾張拓撲圖,興致盎然地給他介紹起谷歌搜索原理。查理有些不以為然地聽著。 樓梯間忽然傳來一片嘈雜聲,看來參加Party的大批客人到了。查理看了一下,都是些年
輕面孔,基本上都是唸書的學生。被人群簇擁的一位年輕人看到查理,就過來和他握手攀談。這個年輕人連名片都沒有,只是隨手撕了一張紙條,寫了個郵件地址和
電話給查理,希望保持聯繫。查理後來在他的書《給你一個億,你能幹什麼?!》中記錄了以上的場景。 呆了一會兒,感到無聊的查理擠出人群。下樓後,他隨手把那幾張拓撲圖以及那張手寫「名片」扔進了垃圾筒。 後來,查理髮現那位給自己手寫名片的就是谷歌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作為風險投資人的
查理曾在自己的博客上稱:「我捶胸頓足,後悔莫及,那天我為何不在那樓上的破屋子裡再多磨蹭一會兒,好歹也塞給謝爾蓋十萬八萬(美元)的,今天即使沒有
3000倍,也有個300倍回報吧?」 斯坦福校花的評價 1999年1月,拉里和謝爾蓋接受了德國雜誌《Stern》的專訪,在這次採訪中,謝爾蓋透露,他們倆當時的工作職責之一是:「倒垃圾,為員工取盒飯,檢查工作電話是否正常,訂購工作電腦,反正是什麼都管。我們上周全職員工數量為4名,本週達到5名,下周將達到6名。估計今後我們全職員工數量將持續增加。」 2月,他們搬進新的辦公室,雖然條件仍然很簡陋,但比原來的條件要好點,一張乒乓桌就成為他們正式的會議場所,8名員工在辦公室裡都轉不過身來,一個人要出門,所有人都得起身挪開椅子才能騰出地方。但公司業務在慢慢啟動,他們開始繼續招聘員工。 一天晚上,斯坦福大學的校花瑪麗莎·梅耶爾坐在電腦旁,一邊吃著意大利麵,一邊收看電子郵件。她忽然看到了一封主題為「請來Google工作」的招聘郵件。 「討厭耶!不請自來的垃圾郵件。」她原打算直接按Delete鍵刪掉,但在俯身放碗時不小心碰到了空格鍵,郵件被打開了。 閱讀郵件時,瑪麗莎忽然想起她的老師以前提及的兩個怪人。當時,她正在準備一篇關於網頁
搜索的論文,老師曾指了一下樓上,說四樓有兩個傢伙在做類似的事,並建議瑪麗莎找他們交流一下。可是,瑪麗莎對斯坦福的博士們沒啥好印象:「我知道那些斯
坦福博士是什麼模樣。他們喜歡踩著輪滑鞋在校園裡竄來竄去,喜歡拿比薩做早餐。他們經常不洗澡,而且在過道里撞到你時從來不說Sorry。」 不過這封郵件引發了瑪麗莎的好奇心,她決定去會一會四樓的那兩位博士生——拉里和謝爾蓋。美國未來學家斯圖爾特·布蘭德曾說過:「在合適的地點出現的合適信息,能改變你的生活。」 有著瓷器般光澤皮膚和金黃色頭髮的瑪麗莎,優雅地坐在谷歌公司兩位創始人面前,謝爾蓋按照招聘工程師的標準詢問了她一個多小時。瑪麗莎日後晉陞為谷歌的高管,曾被《新聞週刊》稱作「當代最有權力的女性之一」。 還是回到1999年年中,這一天,剛和谷歌簽約不久的瑪麗莎正準備參加斯坦福大學舉辦的
畢業典禮,她的老闆拉里與謝爾蓋忽然出現在視線裡,他們穿著短褲,蹬著溜冰鞋,滑過來跟瑪麗莎和她的父母交談。聊到畢業典禮,拉里忽然冒出一句:「哎呀,
我好像也是今天畢業,我得去看看。」然後,他蹬著溜冰鞋滑走了,回來時拿著他曾經嫌麻煩而沒有去取的碩士文憑,當時他已在讀博士課程。瑪麗莎的父母驚詫不
已,他們開始質疑女兒選擇的這個公司是否真的有前途。 6月24日,瑪麗莎正式上班,那天也是谷歌的一個重要日子,網景瀏覽器剛剛把谷歌列為默
認搜索引擎。他們原來計劃接收網景五分之一的搜索請求,不料網景全都發來了,結果搜索請求蜂擁而至,谷歌一下子癱掉了。大家四處找拉里來解決問題,卻不見
其蹤影。上午11點,瑪麗莎到公司廚房找吃的。她驚訝地發現拉里藏在角落裡,他孩子氣地說:「我躲起來。網站癱了,太糟糕了!」 那天,瑪麗莎工作到凌晨3點,她疲憊不堪地爬上床,總結第一天上班的感受,她覺得谷歌成功的概率大概只有2%。(作者姜洪軍,本文摘自《谷歌風雲》一書,科學出版社出版) 記者手記 「創業是一種激情犯罪」 作家理查德·勃蘭特說過:「創業是一種激情犯罪。它需要動機、手段和機會。」 「創辦Google的時候,我和謝爾蓋還是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科學專業的博士研究生,我們
當時還不確定自己到底想要做什麼。我有一個瘋狂的想法,就是要將整個網絡都下載到我的計算機上。我告訴我的導師我只需要一個禮拜來完成這項工作。可是,在
經過一年之後,我僅僅完成了一部分。」拉里曾這樣回憶。 拉里接著自嘲地說:「所以樂觀精神很重要,在設定自己的目標時,你需要有一點傻勁兒。在大學裡我學到了一句話『一切皆有可能』。它讓我很受啟發:我們應該做大部分人不會做的事情。」他還說過:「當別人都沒瘋到這種程度時,你面臨的競爭就很小。」 拉里和謝爾蓋的Google飛輪在轉動之前,經歷了所有創業者都面臨的困難,資金、品牌、人才、市場方面的問題接踵而至,他們也屢經挫折。 「激情並不能保護你免受挫折,但它能保證任何失敗都無法阻擋你前進的腳步。」作家比爾·斯特裡克蘭則這樣說。 除了激情之外,值得一提的是,今天已成為谷歌CEO的拉里,早年就針對自己在創業上可能
面臨的性格上的某些不足做著理性的彌補,曾努力地做一些拓展社交能力的事情,譬如他在上大學時就主動擔任了一個工程領域的學生會會長職務。他在學習工程學
的同時,還有意識地選修商業課程。他曾回憶:「我意識到我會發明一些東西,而且我也想改變世界。但為了達到目的,我必須要讓這項技術被人們採用。也許從
12歲時,我就知道我最終要創辦一家公司。」 灣仔街市有一間生果店「您想生活」,老闆是打扮新潮的雷若詩(Ruby)和陳慧娟(Cherry)。二人本來是斯文OL,三年前,她們發現灣仔街市大樓招租,但鋪位限售生果,不過租金便宜,故決定創業。 她們搖身一變改穿「牛記笠記」。在果欄,與粗聲粗氣的果販打交道,擸起衫袖抬走一箱箱生果。在街市,「你賣乜我賣乜」、「你賣幾錢,我平過你」,天天與鄰近十間生果店互相搶客。 兩人決定不再困獸鬥,找來日本供應商供貨,亦不再單單賣「士多啤梨蘋果橙」一類平凡貨色,開始搜羅各地的特色生果。另闢財路下,果然成功吸引中高檔客人,在剛過去的中秋旺季賺到十二萬元。
生果店「您想生活」位於灣仔街市大樓的正門口,店外兩個貨架,一個是香蕉、橙等大路貨,另一個則擺放廿元起的中價生果,雪櫃上則是放置了高級超級市場的貨
色,員工穿著日式圍裙,店面還播放音樂,猶如高級雜貨店,與街市格格不入。當有熟客來到,老闆Cherry便會帶客人走進只有數十呎的店鋪內,向他們推介
價格較高的特色水果及雜貨,如哥倫比亞黃金熱情果及成熟時會出現啡色斑紋的印尼綠寶石青芒等,還會提供試食。有闊太說:「可以行入去揀貨,專門為我服務,
好有地位。」不過,對於Cherry及Ruby而言,此做法是為防街市對手跟風。Cherry嘆口氣道:「呢個位置真係困獸鬥!」 街市跟風文化
這個街市內,已經有六間生果店,附近亦有四間,其中兩間正正就在「您想生活」旁邊,正正是「打到正」。起初大家賣的貨品大同小異,都是「士多啤梨蘋果橙」
一類大路貨色。不過,對方較她們早開業,已有一定的顧客群,故開業初期,生意淡薄。她們認為大路生果毛利只有二、三成,打價格戰只會自討苦吃,於是改走中
高檔路線,例如改賣日本桃,賣七十九元一個,毛利達八成。Cherry平日亦會上網搜尋資料,她得知哥倫比亞盛產熱情果,與平日褐紅色的外表完全不同,便
力邀代理代購,原以為極為艱難,但代理與她合作過後,表示只要Cherry提供充足資料,即可指她入貨。她們按其金黃色外表取名為「哥倫比亞黃金熱情
果」。因市面供應少,貨品罕見,現售三十八元兩個,毛利高達一倍。由於附近的樓盤如萃峰、尚匯等豪宅已陸續入伙,故成功吸引一班中產客幫襯。然而,競爭依
然激烈。當初她們引入金黃色、賣六十九至八十九元一個的麒麟果,但行家發現其銷路不錯,現已整個街市都有得賣,價錢相若。Ruby和Cherry於是終日
誠惶誠恐,擔心行家抄襲。記者為產品拍照,她們即時撕下生果上的來貨標籤,攝影師採訪時曾將器材放於兩檔「邊界」,但Cherry顯得十分緊張,馬上拿開
器材。記者從街坊口中打探得知,鄰近的生果店曾安裝閉路電視,監視她們出售的產品,如有新貨,即馬上引進相同貨色。記者向二人求證,她們煞有介事,不欲多
談,只是皺着眉頭道:「唔想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你話我哋敏感都好啦,我哋真係步步為營,每件貨都搵得好辛苦,但係行家就咁引入相同產品,我哋會失去特
色,價格又會大跌。」記者見到,除了一般貨色外,她們大部分貨品都無標價。Cherry解釋,一來避免價錢太高會嚇走普通客,「我哋兩個親自同客人解釋隻
生果嚟自邊度,有咩特色,就算價錢高啲,客人都可能會買。」二來亦是免得同行跟其價錢賣,造成惡性競爭。鋪頭雖然以「高級水果」為招徠,但店內仍出售大路
產品。Ruby嘆道:「唔可以唔入呢啲貨,總會有客想食,而且成間鋪都係擺貴嘢,無人會行埋嚟。」 了解果欄行規
能夠賣特色生果,入貨最緊要。當初二人無經驗,直踩油麻地果欄取經。但果欄在深夜運作,果販以男性為主,打扮斯文的兩人明顯格格不入,故當初常碰
釘,Ruby說:「果欄行規係無得問價,我哋唔知走去問,佢話你玩嘢,唔買就過主,又試過有人亂講,話五百九十蚊一箱,但明明市價只係三百蚊,真係唔知點
入貨。」開業初期經常「入貴貨,買爛貨」。為了盡快摸熟果欄運作,Ruby首兩年日日在不同時段到果欄觀察,終發現晚上十一、二點果欄一開就是最佳的入貨
時機。「有特色嘅生果數量唔多,果欄得幾份,所以要早啲去爭,又叫老闆有靚貨就即時call我。」她笑着道。他們曾經在果欄取得外型似雞蛋,淡粉紅色的荷
蘭蛋茄,以及細小如車厘茄的紐西蘭迷你奇異果。不過,平日零售商入貨以一箱為單位,箱內的貨品質素參差,行規不容許「換貨」,不過她們卻靜雞雞換,「早啲
去可以揀番啲靚貨出嚟,價錢會高啲,換貨靜靜雞就OK,唔好咁蠢走去問老闆,亦唔可以將啲爛貨擺晒喺同一箱,件貨賣唔出,老闆就會好難做。」她們亦認清每
間行的運貨日子,「若然星期四返貨,星期五就唔會入嗰間公司嘅貨,唔夠新鮮。」Cherry說。日子有功,果販們眼見這兩個後生女風雨不改走到果欄,有特
色貨時,會主動提醒二人盡早落訂,亦樂於教授入貨竅門。「有果販曾經在運送過程中換貨,老行家提醒我哋揀貨後要馬上包好,自己寫上店名,方便利用筆跡確認
送抵鋪頭嘅係我哋揀的貨。」Ruby感激道。 從代理商取貨
然而,生果由果欄負責送貨,但經常出現「不準時」、「送錯貨」及「整爛貨」等情況。她們決定力攻中高檔市場後,先購入小量日本水果測試反應。Ruby自信
道,「特登用幾百蚊買一個日本瓜返嚟擺,話俾人知我哋呢度有日本嘢賣。」二人為鋪頭塑造「特色水果店」的形象,果真有代理商主動走上門力邀合作。對
此,Ruby亦摸不着頭腦,「我問番原因,佢哋覺得喺街市入面有高級特色生果店好特別。」Ruby表示,透過代理商攞貨,賬面成本反而增加一至兩成,原因
是來貨品質高,損耗較少。採訪當日,Cherry發現送抵店鋪的日本桃有毀壞,代理商馬上派日籍經理了解事件,又承諾換貨。「果欄唔可以退貨,退多幾次佢
就會唔同你合作,又唔可以成日格價,價錢好唔穩定,代理商服務和品質比較好,價錢貴啲都值得。」為增加新鮮感,Ruby和Cherry自行到不同國家搜羅
當地水果。去年二月,她們前往突尼西亞購入當地名產鮮椰棗,鮮椰棗是天然風乾而成,口味似蜜餞,大受歡迎,但後來因成本過高,最後改為從以色列引進同類產
品。不少客人都知道鋪頭與日本代理商相熟,便會要求代為購入心水食品,Ruby和Cherry亦會照做,店鋪已有兩名店員,但兩人仍堅持每日看鋪,捉緊任
何一個與客人打好關係的機會,平日甚至連外傭也不放過,將快要損耗的生果以五蚊一大份售予她們,減低損耗開支。 開業資料03/09 租 金$30,000 #入 貨$150,000裝 修$100,000雜 項$50,000總投資$330,000 #兩個月上期,一個月按金 營業資料09/12 營業額$480,000租 金$10,000入 貨$250,000人 工$65,000 ^雜 項$35,000盈 利$120,000^兩名老闆,兩名全職,一名兼職 一點意見
九龍城永富售賣高級水果廿年,以「方形西瓜」聞名,董事陳錦輝直言生果行業毛利低,損耗大,生意難做,但「您想生活」的租金便宜,是極大優勢,他提出以下
意見:1. 市場競爭大,特色生果路線正確,行內抄襲情況未能避免,應集中火力搜羅更多特色貨,利用傳媒報導,多加宣傳,塑造特色水果店形象。2.
為所有貨品標價,讓顧客清楚知道店內提供大眾化至貴價生果,減低購物時的不安感。3. 提早將一般貨品降價出售,賺回成本價。4.
網絡未見店鋪資料,必須盡快設立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