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別把企業當孩子摟著,改革本質是理順關系” 訪安徽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徐恒秋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8056

資料圖:徐恒秋 (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三合一”以後基層食藥監管就弱化了嗎?話不能這麽說。如果弱化了,那是地方政府不重視。

一些監管人員過去把企業當成自己的孩子,生怕企業受委屈。改革的本質就是要理順監管者和被監管者的關系。

春節放假前兩天,安徽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走廊里幹幹凈凈的”,往年這時候,有審批權力的處室門口都排著隊,來自食品藥品企業的人提著大包小包來維護關系。

局長徐恒秋感嘆,食品藥品體制改革在省局層面“明顯看到成效”,因為監管者和被監管者的關系理順了。

就在半年前,2014年10月,南方周末記者首次到安徽省食藥監局采訪時,她正為在黃山舉行的全國遊泳錦標賽上多名運動員疑似食物中毒的事發愁。

當時,全國食藥改革正處在最膠著的時期。安徽省率先在縣(市區)采取“三合一”(工商、質監、食藥)的市場局改革模式,在105個縣(市區)及848個鄉鎮設置了市場監管機構。一時間基層反應強烈,擔心食藥機構喪失了獨立性,會弱化食品藥品監管。

“那時候省局的任務布置下去,就像掉到水里一樣,沒反應。”徐恒秋坦言,下面的監管人員都在觀望,“前路一團漆黑,腦袋老大的”。她感覺,每天上班好像就是等著基層出事,而且遲早要出事。

徐恒秋決定不再等了,而是想辦法在現有框架下推動改革。在出任省食藥監局局長前,她做了6年的省衛生廳副廳長,主導安徽上一輪基藥改革,後來這成了全國有名的“安徽模式”。

2015年2月16日上午,徐恒秋接受了南方周末記者專訪,一開口就對“三合一”的安徽食藥改革模式做了回應。

“三合一”後怎麽加強食藥監管?

南方周末:安徽和浙江是省級食藥改革里最早提“三合一”,當時出於什麽考慮?

徐恒秋:安徽全面鋪開做市場局,所以影響比較大。其實這個“三合一”也是學的。深圳早就有,上海浦東也在試點。2014年春節剛過,一位省政府領導就帶隊去深圳考察。當時大家都覺得深圳模式不太適合安徽。但後來不知為什麽,還是按市場局推開了。

南方周末:你在這種情況下接手食藥監管工作,是不是很難?

徐恒秋:一開始總覺得這樣弱化了食品藥品監管。當時最難的是對食品安全監管的認識不一致。大家都在疑惑,改革到底能不能起作用?改了是不是監管能力更差?基層機構能不能聽指揮?但在無力回天的情況下,我只能想怎麽加強食品安全監管。現在一年多了,回過頭想想,任何事情都是一分為二的,有弊也有利。

南方周末:你看到了哪些好處?

徐恒秋:如果光靠我們食藥系統,很難在鄉鎮一級的基層建監管所,但其實基層原有的工商所已經很完備了。“三合一”之後,我們機構有了,房子有了,隊伍也有了,人可能還多一些。不過,監管能力還有待提高,需要教育、培訓、改造。我們要主動讓“三合一”之後的部門認同我們,致力於食藥監管。

南方周末:但基層也反映,過去安徽最小的縣級食藥局行政事業編制也有二十多人,現在成立市場局,一般食品藥品只設兩個股,不到十個人。鄉鎮市場監管所沒有增加人員,只是增加了食品藥品和質量監督職能,監管會不會力不從心?

徐恒秋:縣里人少了,但我們鄉鎮基層的“腿”多了,總體的監管人數沒有減少。食藥監以前基層都沒有人,現在一部分人做執法工作,底下有稽查隊、執法隊,連鄉鎮所都是我們的人員,工商來的同誌也做食藥的工作。

南方周末:怎麽調動工商部門的人主動做食藥工作的積極性?

徐恒秋:我們主要是因勢利導,努力改造基層所隊伍。

“三合一”後,基層部門其實也很迷茫,沒爹沒娘的感覺,不知道該誰管。我們主動關心他們。先是掛牌,我們所有的基層所都加掛了食藥局的牌子。2014年9月底,國務院辦公廳來了一個通知,“可加掛”食品藥品監管局的牌子。我們一看到就趕緊開始加掛,市局都很希望推動這項工作,三天後合肥市的縣局就掛牌了。全省各縣區市場監管局、鄉鎮、街道(社區)市場監管所都加掛了食品藥品監管局牌子。之後就統一服裝,銅陵市就推得很好,因為市場局是沒有制服的。大家都穿上食藥局的制服,歸屬感就強了很多,形式上我們是一家人了。

南方周末:光有形式也不行,實質上有什麽改變嗎?

徐恒秋:隊伍建設非常重要,光有制度沒有人才也是空的。國家2014年撥了1500萬的培訓費,我們全部用在了內部培訓上,覆蓋了全省140多個縣(區)、培訓基層新進人員萬余人。

我相信,這支隊伍通過兩三年的改造、培訓、磨合、協調,應該會成為很有力的隊伍,這需要有一個過程。

南方周末:磨合期間有什麽新問題嗎?

徐恒秋:還是存在一些問題的。一是現有的監管機制還很不完善。尤其是基層監管機構,盡管加掛了食品藥品監管機構牌子,但實質性運轉沒有完全到位;一些鄉鎮、街道還存在監管的空白。二是監管力量不適應。食品藥品監管是專業執法。基層機構職能調整後,普遍存在人手少、劃轉來的人員年齡偏大、專業技能不足,“不願幹、不會幹、不敢幹”的問題較為突出。不過也不要緊,我們逐漸會淘汰年齡大的,等再進人之後就好了。到時候一定要嚴格限制專業。三是擔當意識不夠。隨著簡政放權的不斷深入,責任和風險也隨之下放。一些地方事權下放時,存在超範圍放權,既違法又使得基層監管機構無力承接,監管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受到質疑。

不能把企業當成自己的孩子

南方周末:過去您一直在衛生部門,來食藥監這段時間正好趕上了食藥改革,最大的感受是什麽?

徐恒秋:食藥監我來了一年零七個月了。可以說對食品藥品監管的認識在不斷深化,思路也在不斷清晰。

我們作為典型的執法監督部門,首當其沖的任務便是要依法行政。相關法律法規必須要健全,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馬上就要正式出臺了,藥品管理法也在修改的過程中,國家食藥總局也出臺了十多項規章制度。

我們也針對本省制度空白,2014年出臺了十幾項制度。其中,吹哨人制度(鼓勵企業內部人士舉報)是我們受益最多的制度。

南方周末:上海福喜事件之後,好像大家都在談論吹哨人制度?

徐恒秋:福喜事件是2014年7月20日發生的,我們吹哨人制度是在6月30日建立的。上午開會宣布實施,下午就接到舉報。就在前幾天,合肥一個縣里又有企業員工打電話來,說企業回收過期肉,重新加工出售。我們接到消息後,省局和市局都一起過去,結果屬實,這就很嚴重了,立馬移交公安。到目前,已經收到十多起針對性強的舉報,查處了一批案件。

南方周末:通過舉報查處,你對監管企業有哪些新的認識?

 

徐恒秋:以前一些同誌覺得企業是我們的服務對象,甚至是把企業當成自己的孩子,把他們摟著抱著呵護著,生怕企業受委屈。我來了之後堅決強調,監管部門和企業是監督和被監督的關系,企業的生與死掌握在他們自己手里。企業在市場上活得好,靠的是他們的質量和安全。監管部門決不能同違法企業沆瀣一氣,要杜絕各種不正當的地方保護和貓鼠遊戲。我們監督他們把好的產品生產出來,這才是對企業最好的服務。

南方周末:您之前在衛生部門主導改革,食藥改革和醫改比,哪個更難?

徐恒秋:食藥改革相對簡單。食品安全是社會治理,不會觸動很多人的利益。現在只要把心態放正,依法行政,理順監管和被監管的關系,保證公眾利益就行。如果不理順這個關系,就是給我們一個單獨的機構也很難。食藥改革走到現在,是考慮怎麽進一步完善的問題。

原來管不好的管好了嗎?

南方周末:改革後,原來管不好的食品比如豆芽,現在能管好嗎?

徐恒秋:所有地方都在為豆芽扯皮,我們不想扯了,就管起來。蚌埠的豆芽就管得特別好。我們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食品生產小作坊監管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了普遍建檔、目錄管理、開辦報告等措施,全面加強食品生產小作坊監管

南方周末:2013年8月,新華社報道安徽蕭縣病死豬案,當時多個監管部門說,病死豬肉問題原因在於“職能重疊、部門打架”,表示“等今年底機構改革了就好了”。食藥改革進展緩慢是不是造成了當時的監管真空?現在改革完成了,豬肉問題怎麽監管,病死豬回流餐桌能否杜絕?

徐恒秋:病死豬肉的監管主要由農委負責。在以前,商務部門和農業部門監管有交叉。現在,只要進入市場,就是我們的責任,我們也不會推卸責任。蕭縣病死豬事件發生在黑作坊里,機構改革之後,我們加強市場監管的頻次和力度,所有的黑作坊都會取締。

南方周末:2014年10月,全國遊泳錦標賽16名運動員疑似食物中毒,最後為什麽沒聽見下文?

徐恒秋:我們後來把樣品送去疾控中心檢測,也是模棱兩可的結論,沒法判斷。這不是檢測設備的問題,可能還是檢測能力的原因。作為專業性、技術性的監管行業,現在技術支撐還不到位,一些監管技術、裝備、手段還跟不上,也影響了監管的準確性和時效性。

南方周末:改革這一年多,食藥監管水平提高了嗎?

徐恒秋:在省局這塊,我們是明顯看到成效了。至於基層,如果說這麽短時間就提高了,那是睜眼說瞎話。新的監管體制運行還處於磨合期,一些地方監管體系尚不健全,監管責任不落實,監管經費不到位,地方保護主義時有發生。“三合一”以後基層監管就弱化了嗎?這個話不能這麽說。如果弱化了,那是地方政府的不重視,需要把地方政府的責任壓實。

南方周末:怎麽落實地方負責?

徐恒秋:為了讓地方政府重視,2015年1月,安徽省政府與各市簽訂年度食品藥品安全目標責任書。16個市的市長立下“軍令狀”,各地要將食品藥品安全納入政府目標管理績效考核體系。只要地方政府的責任意識起來了,他絕對知道這是掉烏紗帽的事。責任狀一簽,就把基層的責任夯實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837

【新食局訪談】“如果不重典治亂,食藥安全很難扭轉局勢”——訪廣東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段宇飛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8921

廣東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段宇飛 (袁端端/圖)

不能簡單地以市場監管的方式與理念去實施食品藥品監管,更不能以此削弱食品藥品監管的體系、能力。

作為監管部門來說,最擔心的不是發生問題,而是不知道可能風險在哪兒,因此風險清單顯得尤為重要。

“食品安全進入新常態”“食品安全輿情熱度下降三成”。進入2015年之後,業界坊間對中國食品安全形勢流露出少有的樂觀情緒,段宇飛對此卻持謹慎態度。

在這位廣東省食品藥品監管部門主要負責人看來,目前食藥品安全形勢仍然嚴峻,隱患尚存,不能過於樂觀。不法分子唯利是圖,違法手段百出,導致食品藥品安全問題屢禁不止、屢打不絕,而現有的監管力量和手段並不夠充足,“如果不重典治亂,從嚴治理,食藥安全很難扭轉局勢。”段宇飛說。

2015年4月9日,段宇飛接受南方周末記者專訪,他認為食品藥品監管必須貫穿依法嚴管重處這條主線。

南方周末:去年出臺了29項最嚴格覆蓋全過程的制度,為什麽這麽密集?

段宇飛:加大依法查處和打擊力度,必須要有制度作保障,一方面新形勢有新要求,另一方面原有的制度有不健全之處。我來省食藥監局工作不久,正好遇上幾起食品藥品安全事件。當時就發現,像這樣的突發事件發生後,哪些領導應第一時間到達現場,部門之間應如何聯動,對外應如何作新聞發布等等,沒有完善的預案和應急響應機制。當然,制度是一項基礎性工作,更重要的是執行。

南方周末:你把這些制度稱為“重典治亂”,但現在有一種聲音認為食品藥品安全形勢在趨好。

段宇飛:作為監管部門,我們看到當前食品藥品安全形勢總體平穩向好發展的同時,更應該居安思危。要更加清醒地看到,現在食品藥品安全隱患還很多,有些地方問題還比較嚴重。我省的食品藥品安全仍然處於風險高發期,消費總量“量大面廣”、產業基礎“小散亂低”,還存在產銷秩序不夠規範、誠信環境還較缺失、企業主體責任意識滯後、監管能力比較薄弱等問題。所以我們要營造高壓態勢,建立最嚴格的科學監管制度,重典治亂。

南方周末:如何理解最嚴格的監管制度?

段宇飛:每一個發展階段,應該有相應的標準。十多年前,我當縣委書記的時候,那時候講的是如何解決溫飽問題,還沒有強調食品安全。我們建立的最嚴格的監管制度,是與我國國情和發展階段相適應的。就現階段而言,只要是最大限度地保障食品藥品安全,最有效地促進食品醫藥產業的快速發展,最有力地落實地方政府、監管部門和生產經營企業的各方責任,就是最嚴格的監管制度。

南方周末:廣東的網購額一直是全國前列,網售食品藥品質量如何監管?

段宇飛:客觀地說,要落實這類監管有一定難度,因為它牽涉到多部門跨區域跨地域跨層級的合作及相關法律,單靠一個部門的力量效果不一定好。作為監管部門,我們計劃在稽查部門專門成立一支隊伍,從事這項工作。之前,我們向國家食藥總局建議,成立一個國家級的網絡監管大隊,專門負責監管網上銷售的相關產品,想借助國家的力量一起推動。我們按照總局要求建立了全省藥品電子監管系統,2015年12月31日前,所有藥品批發、零售企業須全部加入藥品電子監管網,實現全部藥品制劑品種、全部生產和流通過程的電子監管。我們還建立國內首家保健食品行業電子商務導購平臺——廣東保健食品商匯。

南方周末:前段時間南方周末曝光了網售面膜亂象,廣東化妝品生產企業數量占全國的45%,有三千多家,有什麽好的監管辦法?

段宇飛:化妝品安全問題不少。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很多項目沒有標準,監管和執法沒有依據,而且化妝品行業的準入門檻不高,沒有統一規範管理的制度,生產經營過程中代加工的現象也很普遍,容易發生各種不規範的問題。我們要堅持問題導向、風險防控,實行網格化監管。同時也是要抓住重點,如廣東的化妝品廠家70%的企業在廣州白雲區,其次是在汕頭,我們把這兩個地區監管好,八九成就保住了。

南方周末:監管中會面對地方保護主義的幹擾嗎?

段宇飛:當然,我們在監管過程中,有些地區的領導不想出事,擔心影響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這是可以理解的,也不能籠統地說是地方保護。其實,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是監管部門與地方政府的共同責任。去年我們嘗試約談了一些監管責任不落實、監管工作不到位、食品安全問題較突出的地區政府、監管部門和企業負責人,進一步明確了要求和責任、達成了共識。

為什麽不考慮深圳順德模式?

南方周末:食藥機構改革,廣東的深圳和順德都是吸引全國來學習的改革樣本,但廣東省改革卻沒有參照這兩種模式。

段宇飛:中央對本輪改革是有明確要求的,國務院18號文件明確,獨立設立機構,對食品藥品實行集中統一監管。廣東省對市縣改革指導意見也重申了這一精神,要求省、市、縣三級全部單獨設置食品藥品監管機構。現在,除了深圳和順德,廣東都按照國務院的指導意見改革到位了。

至於說哪一種模式最好,目前沒法下結論。但我們希望不論哪種模式,都要註重頂層設計,註重監管效能,既然強調完善統一權威的食品藥品監管機構,在具體的實踐中就要有所體現,尤其是不能改來改去,上下不對應,左右不一致,更不要五花八門、各搞各的,這樣會影響整個監管隊伍的士氣和軍心的穩定,也不利於監管的有效開展。

南方周末:所以沒有采用深圳的市場局模式?

段宇飛:食品藥品安全的問題,不完全是市場秩序問題。食品藥品監管的對象是特定產品的質量安全,屬於公共安全範疇。而且食品藥品監管專業性更強,用普通產品質量監管的方法來管食品藥品不合適,將它簡單地歸類市場秩序也不合適。即便在個別縣、鎮結合地方實際確實有需要綜合設置市場監管機構,綜合執法的首要責任仍然是確保食品藥品安全,不能簡單地以市場監管的方式與理念去實施食品藥品監管,更不能以此削弱食品藥品監管的體系、能力。食品藥品監管要加強,不能弱化。我們還是希望有一支獨立的執法隊伍。

南方周末:目前改革順利嗎?

段宇飛:當前正處於體制改革調整的磨合期,省內各地進展不平衡,我們的鄉鎮機構的掛牌率僅為61%,鄉鎮派出機構人員到位率僅為50%。一些監管部門對食品藥品安全風險防控意識不夠強,有些工作銜接不夠到位,安全隱患大、死角多。部分縣(市、區)改革“翻燒餅”。原獨立設置的食品藥品監管機構,由於工商、質監屬地化後,地方政府受機構數額限制,采取“二合一”、“三合一”監管模式,食品藥品監管機構與工商、質監整合,其獨立性、完整性受到影響,專業化水平也將受到影響。

南方周末:相比其他地方,廣東面臨的監管問題有哪些特別之處?

段宇飛:廣東是食品藥品生產消費大省,監管任務十分繁重,主要特點是“三多一少”,即“監管企業多、產業產值多、從業人員多、監管資源相對少”。從食品醫藥企業數量來看,廣東居全國首位,食品生產流通、餐飲、藥品、醫療器械、保健食品企業數量都占了全國1/10左右,化妝品企業更是占了全國的45%。盡管總產值占全省GDP的1/5,但一些產業的規模化、規範化、現代化程度不高,生產力水平低下,很多企業仍是采用落後工藝和原始手段。此外,我們還毗鄰港澳,是重要的關口。

南方周末:這麽重的任務,監管力量能相匹配嗎?

段宇飛:差距很大,我們的監管資源相對薄弱,基礎設施、執法裝備水平、技術檢驗能力及人員編制等,都和我省經濟發展水平及食品藥品監管工作地位不相匹配。就拿人員來說,我們的監管人員只有萬分之一點一,遠低於全國的平均水平。而且人員到位不足、專業性不強,市縣監管隊伍的人員到位率70%,鄉鎮派出機構人員到位率只有50%。

南方周末:現在最擔心的是哪塊內容?

段宇飛:作為監管部門來說,最擔心的不是發生問題,而是不知道可能發生的問題在哪里,或者說風險在哪兒。正因如此,我們今年堅持問題導向,以防控風險、排查隱患為目標,強化風險預警、風險監測、風險防控、風險處置能力,各級各部門各領域都列出風險清單,並納入季度和年度考核指標,做到對監管風險心中有數、處置及時、打擊精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520

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前主席特納:救市是必要之舉 高頻交易有礙金融穩定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8/4666315.html

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前主席特納:救市是必要之舉 高頻交易有礙金融穩定

一財網 周艾琳 2015-08-06 21:03:00

高頻交易等程序化交易對資本市場有何影響,中國又是否應重新衡量金融創新的步調?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前主席特納勛爵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說,需要加強監管,防止整個交易系統出現類似美國‘閃電崩盤’那樣的情況

金融創新一直都被市場玩家所推崇,2008年金融危機後,一度淪為眾矢之的的CDO(抵押債務債券)和CDS(信用違約掉期)又再度興起。經歷了此次股市波動以及近期監管方對程序化交易的嚴查,高頻交易等程序化交易對資本市場有何影響,中國又是否應重新衡量金融創新的步調?

作為該領域最具發言權的國際專家之一,美國新經濟思維研究所主席、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前主席特納勛爵(Lord Adair Turner)於8月5日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說,“當前的證券市場流動性已經充足,認為高頻交易能夠增加有用流動性的觀點或許只是一種幻覺。高頻交易通常都是基於計算機算法的,因為它太快了,以至於不可能有人進行幹預,顯然存在錯誤和自我強化的危險。因此,我們需要加強監管,在系統中設立‘熔斷機制’(circuit breakers)來防止整個交易系統出現類似美國‘閃電崩盤’那樣的情況。”

近期,滬深兩市被限制交易的賬戶數量已達到38個。就限制的產品品種來看,量化對沖產品成為了重點盯防對象,具體限制的則是高頻報撤單的交易行為。有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盡管對沖工具不如美國豐富,但國內高頻交易的確存在,隨著今後金融創新的深化,需要強化監管。

此外,盡管各界對中國的救市行動觀點不一,但特納表示:“中國的救市措施是消除市場恐慌必要之舉,美國、歐洲和日本的政府和央行在股市崩盤時候都曾出臺各種購買股票、降低利率的舉措,使受損嚴重的投資者重振信心。”

高頻交易需強化監管

高頻交易只是程序化交易中的某一細分類別。程序化交易從交易的頻次方面可以分為高頻交易和低頻交易;按交易目的與動機來劃分,又可分為套保、套利、投機等三種。

7月31日,盈峰資本旗下的4只量化對沖基金集體被限,盈融達也有2只量化產品交易受限。上述產品都因為高頻報撤單被查。7月8日,因大部分股票停牌或處於跌停狀態,產品出現反複撤單現象,盈融達的撤單量超過了90%,而另一家盈峰資本也是偏高頻交易。

此後,盈融達也表示其頻繁撤單非惡意操縱,而是因為在極端行情下,交易算法因跌停板難以賣出而采用的機械行為,且幾乎全部撤單都發生在跌停板上,不會對當時的股票產生價格波動影響。盡管如此,以高頻交易為代表的程序化交易仍走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特納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高頻交易盛行且成熟的國外市場,量化交易的監管也十分嚴格,做空手段如果是頻繁撤單,這也構成違規。”

他表示:“盡管主流觀點認為高頻交易有助提高市場流動性,但我對此存疑。且由於其速度快得令人難以察覺,這也給監管造成困難,一旦發生故障,將釀成大禍。”

在海外市場,自動做市商策略是高頻交易的一種,其通過向市場提供買賣訂單來提高流動性。與普通做市商不同的是,他們通常與投資者進行反向操作,其高速計算機系統具有通過發出超級快速訂單來發現其他投資者投資意向的能力。

特納更早些時候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曾表示:“或許這個世界並不需要高頻交易。我們擁有一套完美的、流動性充足的證券市場來讓人們進行交易。我們有股票市場,其初衷就是對股票進行定價從而幫助經濟有效配置資源。同時我們又有一批人在寫交易算法,而多數算法與根本價值不相關,只是對市場其他人的行為作出反應。顯然,如果100%的交易都基於算法的話,那麽股票價格就會是一個隨機變量。這樣的話,我們將無法讓股票市場發揮功能。如果要讓股票市場發揮功能,很大一部分的價格發現過程需要由那些真正做研究、關心企業真正長期潛在價值的人來推動。”

實際上,高頻交易給市場帶來的影響,在投行機構之間早已有較為激烈的討論。芝加哥聯邦儲備銀行的報告指出,雖然高頻交易有時能增加股票市場的流動性,但一旦程序出錯或人為疏忽都有可能對市場走勢造成災難性影響。

2010年5月6日,道指在一夜之間最多暴跌超過千點,市值更瞬間蒸發逾8600億美元,創美國股市有史以來最大單日盤中跌幅。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就導致當日暴跌的“異常交易”展開調查,高頻交易訂單被認為是這起災難的罪魁禍首。有分析稱,股指跳水激發高頻交易連鎖反應,計算機以閃電般速度接連發出賣單,瘋狂尋求止損,最終導致藍籌股埃森哲公司等多只股票短時間內失去幾乎100%市值。

此外,《從西蒙斯的策略看高頻交易》一文中也指出,高頻交易涉嫌市場公平問題,高頻交易需要的設備和計算能力對中小投資者是一種不可逾越的門檻,這些利用高頻交易獲取收益的機構,可能造成市場的不公平。

救市為必要之舉

在程序化交易風波之前,更牽動投資人神經的是從6月中旬開啟的股市巨震,隨之暴露出的兩融、場外配資、股權質押風險更一度被質疑將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

此後,“國家隊”現身穩定市場——央行出手、匯金入市、IPO暫停、禁止短期賣空等。盡管具體救市規模不得而知,但通過高盛的最新分析顯示,截至目前,中國救市花了8000-9000億元,總共有2萬億元的金額可以用(17家商業銀行貸款給證金公司1.3萬億元,加上證金公司自行發債和央行多渠道流動性註入共2萬億元),當前花了將近一半。其中,證金公司直接購買4000億元,買共同基金2000億元,提供信用貸款給券商購買2600億元。

對此,也有不少學者認為,應該憑借市場的力量尋找均衡的價位或估值水平,救市可能會造成價格扭曲。但特納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肯定了此次救市的必要性,“救市對緩解恐慌情緒而言是必要的。英、美在2008 年 9 月也以協調一致的方式禁止賣空約1000 支股票,美國聯邦政府則接管‘兩房’、援助AIG等。再之前,日本央行也曾購買股票。”

值得註意的是,在經歷此輪股市巨震及其“余震”後,中國對金融創新的態度有何變化?

在今年6月的陸家嘴論壇上,199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邁倫•斯科爾斯(Myron Scholes)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表示:“推進期權交易、引入個股期權交易十分重要,其在管理投資風險、滿足不同風險偏好投資者需求、發現價格和提升標的流動性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不過,特納則在縱觀此輪波動後表達了截然不同的看法。“中國仍以散戶投資者居多,市場成熟度、金融監管有待加強。在此之前,對於如期權等衍生品的推進應該適度放緩。”

編輯:王樂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029

“對山寨協會應全民喊打” ——專訪民政部黨組成員、民間組織管理局局長詹成付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4436

歷經民政部、公安部等部門數年推動,《境外非政府組織管理法》草案正在征求各方意見。這部即將出臺的法律將對此類機構的活動進行監管,對涉嫌犯罪的予以打擊。

近日,南方周末記者專訪了民政部黨組成員、民間組織管理局局長詹成付。

連民政部的人都差點被騙

南方周末:“山寨協會”是從什麽時候開始在大陸泛濫的?

詹成付: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境外組織進入中國內地開展活動。其中,許多內地居民到境外註冊登記組織又回內地開展活動,這一現象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2007年後問題愈發突出,引起各方面的關註。在內地成立社會組織,需依法在民政部門辦理相關登記手續,而這些山寨協會披著境外登記的外衣,擅自在境內吸納會員、開展活動,名稱卻與依法登記的協會、學會相似,容易造成視覺混淆,比如此前曝光的“國際食品包裝協會”“世界奢侈品協會”“中華醫院管理學會”等;甚至有的山寨協會名稱與內地合法登記的社會組織名稱完全相同,如,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是民政部登記的全國性社團,2010年時我們又發現一個同名的山寨協會也在內地開展活動。

南方周末:這些山寨協會如何註冊?有哪些特點?

詹成付:這些山寨協會主要是內地居民利用境內外對社會組織登記管理制度的差異,在登記條件寬松的國家和地區進行註冊,比如:美國、澳大利亞、中國香港等,就目前掌握情況來看,大多數山寨協會是在香港註冊的,他們在香港特區政府公司註冊處登記一個公司,下面再設立若幹個分行,分行的名稱都冠以“中國”“中華”“全國”等國字頭字樣,與國內合法登記的全國性社團名稱一致或雷同,說白了,這些山寨協會就是香港公司下面的分支機構。也有一小部分山寨協會是在香港特區政府警務處註冊的社團。

南方周末:攪局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詹成付:以“中國營養協會”為例,2015年12月初,它們在人民大會堂舉辦“中國生命科技產業論壇”,聲稱民政部、人民日報社、北京市政府、北京市民政局是他們的指導單位,活動包裝得非常高大上,我們部里一位退休的老同誌就差點入會。你看,連民政部的人都差點被山寨協會蒙騙。我們順藤摸瓜,在調查這個組織的情況時發現,這個山寨協會還在明碼標價賣牌子,交9萬元能成為他們的副會長。

南方周末:目前民政部掌握的山寨協會大約有多少?他們的斂財手段有哪些?

詹成付:目前我們掌握的山寨協會在200個以上,但通常一個山寨協會的斂財手段被識破後,又會重新換個頭銜名稱繼續活動,哪個牌子好用就用哪個,比如註冊完一個“中國營養協會”,再註冊一個“中國房地產企業協會”。這些山寨協會斂財手段多種多樣,主要有發展會員、成立分會收取會費,發牌照、搞評選頒獎活動收錢,搞行業培訓收費,有些甚至向企業敲詐勒索。

利用了中國人“官本位”的思想

南方周末:“山寨協會”非法活動亂象頻發的根源是什麽?

詹成付:這主要因為,這些山寨協會是依據境外法律法規註冊成立的,說它們非法不合適,但作為它們長期活動地的內地又沒有法律法規予以管理,形成註冊地管不了、活動地管不住的局面,導致亂象頻發。我們發現“中國營養協會”假冒民政部指導的名義開會,也只能聲明我們不是指導單位。因為它是在香港註冊的,我們不能按照非法組織取締。另外山寨協會也利用了人們對社會組織,尤其是對帶有“中國”字頭的社會組織的信任。山寨協會的存在發展,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

南方周末:能否具體講講這些因素?

詹成付:首先,山寨協會都是帶有“國字頭”高大上的名稱,他們用的印章也是帶五角星的紅章,欺騙性強。為什麽要用“國字頭”?因為中國人信任“國字頭”。為何山寨協會不在境外行騙?因為境外沒有他們活動的土壤。

其次,開會和活動地點選擇中國人最相信的地方,人民大會堂、釣魚臺國賓館、政協禮堂等,利用了中國人“官本位”的思想。

再次,一些領導幹部為山寨協會站臺。有些老領導搞不清楚這些社團的真假,被蒙騙去站臺,還有一些老領導從中得到好處,願意去站臺。

此外,就是一些主流媒體給山寨協會的廣告宣傳造勢,在媒體上刊登山寨協會的廣告。

大家看,這些山寨協會有了國字頭的招牌,在最莊嚴的人民大會堂開會,有領導人的站臺,有主流媒體的宣傳造勢,誰還會懷疑這個山寨協會是假的呢?

南方周末:對山寨協會的信任形成後,會帶來哪些後果?

詹成付:這個局面形成後,不僅使社會公眾上當受騙,也使得合法登記、按規矩辦事的境內社會組織的利益受到侵害。人們一旦上當受騙,產生經濟糾紛,就會誤認為合法登記的組織在行騙,質疑政府部門監管不力。大家都不從自身找原因,這也是很悲哀的地方。

山寨協會在內地沒有登記註冊地址,一旦它們圈錢跑路,造成國內資產流失,民政、稅務、工商和公安都很難找到責任人,危害極大。可以說,山寨協會是社會的寄生蟲,是毒瘤和垃圾。

南方周末:上述因素如何克服呢?

詹成付:我認為應當形成對山寨協會全民喊打的氛圍。活動地承辦方應當承擔一定的責任。比如,人民大會堂承接一個會議,應當首先搞清楚,會議主辦方是否具有合法身份?活動是否合法?如果只重經濟效益而不重視社會影響,影響會很壞。另外媒體也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在刊登廣告、專訪之前,應當先對這些機構的身份予以核實,而不是一上來就大肆宣傳。

如果領導人、會議承辦方、媒體以及每個人加強自律、提高警覺,都不給山寨協會提供可乘之機,套用一句行話叫做綜合治理,進而形成人人喊打的局面,山寨協會必定落荒而逃,良好的社會組織的生態才能形成。

最大的困境是無法可依

南方周末:在對這些山寨機構的治理上,存在哪些困境?

詹成付:目前最大的困境是法律法規不健全,讓這些山寨協會鉆了法律空子,斂財騙錢。

南方周末:作為社會組織管理部門的負責人,你認為政府應該怎麽做?

詹成付:作為政府部門,最起碼有四個方面可以作為。第一,健全法制,盡快將境外非營利政府組織納入法律監管範疇,確保這些組織到境內開展活動,必須要經過許可或備案。第二,要加強合法登記社會組織的信息公開,要讓社會公眾能夠方便快捷地查詢這個組織是真還是假。第三,政府要主動出擊,對現行法律法規有明確規定的,要依法嚴肅查處,切實履行職責。第四,暢通舉報渠道,形成政府部門綜合監管的合力,有力打擊這些組織的非法活動。

南方周末:《境外非政府組織管理法》出臺後,將有哪些有力舉措?

詹成付:按照草案的規定,境外非政府組織來內地活動實行登記許可制度。如果未登記或未取得臨時活動許可開展活動的,可以予以取締,沒收非法財物所得,對責任人進行警告、罰款甚至拘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101

外匯管理局:2015年我國國際收支出由“雙順差”轉為“一順一逆”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2/4748126.html

外匯管理局:2015年我國國際收支出由“雙順差”轉為“一順一逆”

外匯局網站 2016-02-04 17:43:00

2015年,我國國際收支出現新變化,從長期以來的基本“雙順差”轉為“一順一逆”,即經常賬戶順差、資本和金融賬戶(不含儲備資產)逆差。

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2015年四季度及全年我國國際收支平衡表初步數據

2015年四季度,我國經常賬戶順差5391億元人民幣,資本和金融賬戶(含當季凈誤差與遺漏,下同)逆差5391億元人民幣,其中,非儲備性質的金融賬戶逆差12762億元人民幣,儲備資產減少7368億元人民幣。

2015年,我國經常賬戶順差18272億元人民幣,資本和金融賬戶逆差8258億元人民幣,其中,非儲備性質的金融賬戶逆差29814億元人民幣,儲備資產減少21537億元人民幣。

按美元計價,2015年四季度,我國經常賬戶順差843億美元,其中,貨物貿易順差1616億美元,服務貿易逆差486億美元,初次收入逆差213億美元,二次收入逆差73億美元。資本和金融賬戶逆差843億美元,其中,資本賬戶基本平衡,非儲備性質的金融賬戶逆差1997億美元,儲備資產減少1153億美元。

按美元計價,2015年,我國經常賬戶順差2932億美元,其中,貨物貿易順差5781億美元,服務貿易逆差2094億美元,初次收入逆差592億美元,二次收入逆差163億美元。資本和金融賬戶逆差1611億美元,其中,資本賬戶順差3億美元,非儲備性質的金融賬戶逆差5044億美元,儲備資產減少3429億美元。


國家外匯管理局新聞發言人2015年國際收支狀況答記者問

日前,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了2015年四季度及全年國際收支平衡表初步數據。國家外匯管理局新聞發言人就國際收支狀況等相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問:請介紹一下2015年我國國際收支狀況。

答:2015年,我國國際收支出現新變化,從長期以來的基本“雙順差”轉為“一順一逆”,即經常賬戶順差、資本和金融賬戶(不含儲備資產)逆差。

一是經常賬戶順差增長至近三千億美元。2015年,經常賬戶順差2932億美元,較上年增長33%。經常賬戶順差與當期GDP之比為2.7%,上年該比例為2.1%。

貨物貿易順差創歷史新高。2015年,國際收支口徑的貨物貿易順差5781億美元,較上年增長33%。其中,貨物貿易收入21450億美元,下降4%;支出15669億美元,下降13%。

服務貿易繼續呈現逆差。2015年,服務貿易逆差2094億美元,較上年增長39%。服務貿易收入2304億美元,下降1%;支出4397億美元,增長15%。其中,旅行項目是服務貿易中逆差最大的項目,2015年逆差1950億美元,較上年增長81%,主要是由於我國居民境外留學、旅遊、購物等支出需求旺盛。

初次收入逆差有所擴大。2015年,初次收入(原稱收益)逆差592億美元,較上年增長74%。收入2301億美元,增長8%;支出2893億美元,增長17%。主要是由於來華直接投資存量較大,投資收益支出增幅高於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收益收入增幅。

二次收入逆差縮小。2015年,二次收入(原稱經常轉移)逆差163億美元,較上年下降46%。收入379億美元,下降8%;支出542億美元,下降24%。

二是金融賬戶呈現逆差。2015年,我國非儲備性質的金融賬戶逆差5044億美元(包含第四季度的凈誤差與遺漏,實際數據預計會小於該數據)。

其中,直接投資凈流入有所下降。2015年,直接投資凈流入771億美元,較上年下降63%。一方面,對外直接投資凈流出1671億美元,較上年增長108%,說明因“一帶一路”戰略不斷推進,境內企業看好境外投資前景,“走出去”步伐不斷加大。另一方面,來華直接投資仍呈現凈流入2442億美元,雖較上年下降16%,但總的來看,境外投資者仍看好我國的長期投資前景,來華直接投資凈流入規模仍然較大。

三是外匯儲備下降。2015年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3.3萬億美元,較上年末減少5127億美元,下降13%。其中,因國際收支交易形成的外匯儲備下降3423億美元,因匯率、資產價格變動等非交易因素形成的外匯儲備賬面價值下降1703億美元。

問:2015年經常賬戶順差大幅增長,而資本卻呈現流出,為什麽會出現這種情況?資本流出是否會給我國國際收支帶來風險?

答:回答這個問題要從國際收支平衡表的編制說起。按照最新的國際標準,國際收支平衡表分為經常賬戶、資本和金融賬戶,如果不考慮誤差與遺漏,那麽經常賬戶與資本和金融賬戶必然相等,而符號相反。也就是說,只要經常項目是順差,那麽資本和金融賬戶必然是逆差,經常賬戶順差越大,資本和金融賬戶逆差也越大。

根據國際收支平衡表的記錄原則,對外資產增加或負債減少記錄為資本流出,也就是說,資本和金融賬戶逆差表示我國對外凈資產增加。以往年份,經常項目大幅順差,我國是通過儲備資產增加也就是儲備資產對外投資形式的資本流出來實現國際收支平衡的。2015年這種情況出現了很大的變化,由以往儲備資產大幅增加形成的資本流出轉變為由其他民間部門的對外凈資產大幅增加而形成的資本流出。

2015年出現的資本流出主要是境內銀行和企業等主動增持對外資產,並償還以往的對外融資,與通常所說的外資撤離有著本質區別。2015年,國際收支交易引起的儲備資產下降3429億美元,在平衡表中體現為資本流入,非儲備性質的金融賬戶為資本凈流出5044億美元。也就是說,一方面儲備資產在下降,另一方面,民間部門的對外凈資產在增加。前三季度(尚未有第四季度數據),我國對外資產共增加2727億美元,其中“走出去”等對外直接投資增加1150億美元,港股通和QDII等形式的對外股票和債券投資增加573億美元,在國外存款和對外貸款等其他投資增加969億美元。對外負債共下降321億美元,其中,來華直接投資仍流入1841億美元,而負債下降主要體現在非居民存款下降以及償還以往年度的貿易融資等。

總的來看,我國目前的資本流出是對外資產由儲備資產向民間部門轉移的過程,我國的對外資產負債結構決定了我國涉外經濟的穩定性,也有能力抵禦大的沖擊。首先,我國經常賬戶持續順差,對外凈資產較大。2015年9月末,我國對外金融資產6.28萬億美元,對外負債4.74萬億美元,凈資產1.54萬億美元,凈資產穩居世界第二位。只要我國經常賬戶持續順差,就必然會形成對外凈資產增加形式的資本流出,只不過凈資產以儲備形式存在還是由民間部門持有會有所不同。其次,央行持有大額外匯儲備,有利於國家集中資源應對可能出現的各種資本流動沖擊。2015年末,我國儲備資產3.33萬億美元,居世界第一,是排名第二位的日本(1.2萬億美元)的近三倍,是排名第三的沙特(6000多億美元)的約五倍。第三,與其他國家對外負債主要是外資的短期股票和債券投資不同,我國對外負債以來華直接投資為主,直接投資具有長期經營、穩定性強的特點。2015年9月末,我國來華直接投資存量2.85萬億美元,占總負債的60%。這些投資已融入實體經濟中,撤資需要將所持有的土地、廠房、機器等變現,需要逐步的過程,即便要匯出以往積累的未分配利潤,也需要足夠的現金流支持。第四,當前民間部門對外凈資產的增加,絕大部分是生產性的,例如對外直接投資,是更好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積極結果。理論和實踐都表明,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後,民間部門在全球範圍內配置生產和金融資源將是一個趨勢。最後,資本不可能長期大規模流入,有進有出也是客觀經濟規律。2000年以來到2013年,國際資本大量湧入新興市場,中國資本凈流入尤其突出,累計達到1.35萬億美元,隨著國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資本有序正常流出也是難免的。對於資本和金融賬戶出現逆差、外匯儲備下降的國際收支形勢變化,需要客觀看待。

問:請預測2016年中國國際收支情況。

答:總的來看,預計2016年我國國際收支將繼續呈現“經常賬戶順差、資本和金融賬戶(不含儲備資產)逆差”的格局,國際收支狀況將基本平穩,跨境資金流動風險總體可控。

經常賬戶將保持一定規模順差。一方面,貨物貿易維持順差。從出口看,全球經濟延續緩慢複蘇態勢,有助於穩定中國的外需。IMF預測2016年世界經濟增長3.4%,較2015年增速提升0.3個百分點;同時,隨著中國“一帶一路”等戰略規劃的逐步落實,雙邊和多邊戰略合作的不斷加強,出口也會迎來新的機遇。從進口看,由於美元總體走強和實際需求不振,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可能還會在低位震蕩,使得2016年進口價格較難反彈;同時,中國國內的需求還會保持相對穩定,進口變化可能不大,進口規模仍會低於出口。另一方面,服務貿易等項目將繼續呈現逆差。其中,旅行項目仍是最主要的逆差來源,我國居民境外旅遊、留學等消費需求仍會較高。預計經常賬戶將在貨物貿易主導下持續順差。

資本和金融賬戶預計持續逆差,不同項目的跨境資本流動將呈現有進有出的局面。首先,境外長期資本仍會看好中國的經濟發展前景和市場潛力,以長期投資為目的的外資將繼續流入。2015年外國來華直接投資凈流入2442億美元,預計2016年將繼續保持較大規模凈流入。其次,美國貨幣政策正常化、新興市場運行風險等因素確實會繼續加大中國跨境資金流動的波動性,境內市場主體配置境外資產的需求以及境外債務去杠桿化的傾向還會存在。如果美國貨幣政策調整步伐基本符合市場預期,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能夠逐步釋放,中國資本項下的資金流出仍會總體有序、可控。

總體而言,預計我國2016年國際收支狀況將基本平穩,跨境資金流動風險總體可控。中國國際收支平穩、健康運行的一些根本性支撐因素依然較多。例如中國經濟基本面未發生實質性改變,在經濟體量不斷增大的情況下,經濟增速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仍居前列,而且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正在加快;同時,我國經常賬戶順差局面沒有改變,外匯儲備依然充裕,短期外債余額與外匯儲備余額之比遠低於100%的國際安全邊線,因此正常的國際收支支付完全有保障,抵禦跨境資本流動沖擊的能力較強。

編輯:顧蓓蓓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959

國務院:任命鄭薇為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

中國國務院:任命鄭薇(女)為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861

港交所牽手前海管理局 推動大宗商品交易深圳生根

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與深圳市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管理局(前海管理局)9月6日簽訂合作備忘錄,探索雙方在金融服務、金融創新等領域的合作。

前海深港合作區毗近香港,是粵港兩地合作的現代專業服務創新區。前海管理局為深圳市政府直屬派出機構,負責前海深港合作區的開發建設、運營管理、招商引資、制度創新、綜合協調等工作。

香港交易所董事總經理兼內地業務主管毛誌榮、前海管理局副局長王錦俠今日於深圳簽署合作備忘錄。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李小加出席簽署儀式。

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李小加表示:

香港交易所集團發展大宗商品業務的其中一個核心戰略,就是在內地建立建設一個規範、透明、可信賴的、有實物交割體系和倉儲體系的大宗商品交易平臺,有效服務實體經濟。這次與前海管理局簽署合作備忘錄,是發揮前海深港合作區的政策優勢,雙方共同推動大宗商品交易平臺在前海深港合作區落戶和運營的重要基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700

中醫藥管理局局長:利用中醫藥解決細菌耐藥等世界難題

從中醫藥管理局獲悉,9月21-23日,中國醫院協會中醫醫院分會第二屆年會暨2016年中醫醫院院長論壇在遼寧省沈陽市召開。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出席會議並指出,要推進診療模式創新,促進中醫醫院健康發展。在會議上,王國強提出要探索利用中醫藥辦法解決細菌耐藥等世界性難題。

王國強強調,中醫醫院要高度重視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精神的宣傳、貫徹和落實,充分彰顯中醫醫院中醫藥特色優勢,以推進中醫診療模式創新為抓手,促進中醫醫院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並就診療模式創新提出五點建議。

一要探索建立融醫療、康複、養生保健於一體、全鏈條的醫院發展模式。將亞健康人群、康複人群納入服務範圍,拓寬服務領域,形成一體化發展模式,既順應醫學發展趨勢,又可以彰顯中醫養生、治未病兩大優勢。中醫醫院要在做好醫療工作的同時,在康複和養生保健中發揮引領和示範作用,重點在服務模式探索、技術推廣、標準制定、人才培養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要探索多專業聯合診療服務模式。可以科室為抓手,也可以疾病為抓手;可以病房為主,也可以門診為主,要因地制宜進行探索。在中醫思維指導下,以患者為中心,制定綜合的、最優的診療方案,提高臨床療效。

三要完善中醫綜合治療模式。要探索總結中醫醫院中醫綜合治療區和中醫綜合治療室的建設經驗,特別是要探索完善中醫綜合治療區與其他科室有效溝通銜接的機制。要積極整理、吸納、總結和推廣中醫技術,並圍繞疾病治療,認真總結中醫綜合治療的效果,明確診療方案,對多種技術方法合理、有效利用。

四要積極推進現代技術與中醫藥治療相結合,提高診治重大疾病療效。中醫醫院就是要瞄準當前醫學的這些難點問題,積極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結合中醫治療理念和方法,探索形成具有中醫特色的疾病診療模式。

五要探索利用中醫藥辦法解決細菌耐藥等世界性難題。中醫醫院要嚴格控制抗生素的應用,認真總結中醫藥臨床經驗,深入開展相關研究,為解決細菌耐藥這一世界性難題作出中醫藥的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603

國家外匯管理局新聞發言人就2016年三季度國際收支狀況答記者問

日前,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了2016年三季度及前三季度國際收支平衡表初步數據。國家外匯管理局新聞發言人就相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問:2016年三季度國際收支形勢有何新變化?

答:一是經常賬戶順差有所增長,與當期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為2.5%,處於合理水平。2016年三季度,經常賬戶順差712億美元,環比增長11%。其中,貨物貿易順差1371億美元,環比增長9%。隨著國際國內市場需求緩慢回暖,貨物出口和進口均有所增長。服務貿易逆差695億美元,環比擴大25%,主要是季節性因素影響,7月、8月為出國旅遊旺季,三季度旅行逆差629億美元,環比增長26%。

二是非儲備性質的金融賬戶逆差(含凈誤差與遺漏)為2073億美元,主要是境內主體積極配置對外資產。具體來看,對外資產方面,對外直接投資資產凈增加550億美元,環比收窄14%;據不完全統計,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港股通等對外證券投資凈增加超300億美元,對外貸款凈增加超400億美元。對外負債方面,外國來華直接投資凈增加236億美元,表明我國長期投資環境仍具有吸引力,同時,隨著企業去杠桿化告一段落,證券投資和貸款負債項下凈流入也有所恢複,如境外機構購買境內股票和債券凈流入超400億美元。

總體來看,我國經濟仍將保持中高速增長,以貨物貿易為主導的經常賬戶仍將保持順差,對長期資本的吸引力也仍然較強。隨著人民幣正式加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金融市場雙向開放不斷推進,包括國內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外匯市場等進一步開放,一方面,國內主體合理安排跨境投融資的主動性將進一步增強,另一方面,國際投資者投資我國資產的需求也會明顯提升,這些因素會共同引導我國跨境資本呈現有進有出、雙向波動的局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142

今天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會的重要內容都在這了

4月1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一季度外匯收支數據情況發布會。2018年一季度,銀行結售匯逆差183億美元,逆差同比大幅下降55%。銀行遠期簽約結售匯逆差呈逐月收窄態勢,說明人民幣匯率預期更趨穩定。同時,涉外收付款呈現順差。

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司長、新聞發言人王春英稱,今年以來跨境資金雙向流動形勢更加穩定、外匯供求自主平衡格局進一步鞏固。我國跨境資金流動總體平衡和平穩運行的大格局不會改變。針對一些外部因素所帶來的影響,王春英在回答第一財經記者提問時稱,“未來如果全球經濟持續複蘇,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正常化將是必然選擇,但對我國的影響依然可控。”

與此同時,在金融對外開放方面,上海、深圳兩地從2017年底就啟動了新一輪的QDLP(合格境內有限合夥人)和QDIE(合格境內投資企業)相關工作,王春英透露,將根據上海和深圳試點需求和外匯形勢,擬增加這兩個地方的總額度。

跨境收支進一步平衡

外匯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一季度,銀行結售匯逆差183億美元,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順差107億美元。2018年一季度,我國外匯收支狀況主要呈現以下特點:第一,銀行結售匯逆差大幅下降,涉外收付款呈現順差;第二,外匯市場供求繼續呈現自主平衡格局;第三,售匯率同比小幅下降,外匯融資規模回升;第四,結匯率同比保持穩定,近期市場主體持匯意願有所下降;第五,銀行遠期簽約結售匯逆差逐步收窄,說明人民幣匯率預期更趨穩定;第六,外匯儲備余額總體回升。截至2018年3月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為31428億美元,較2017年末增加29億美元。

王春英表示,“從通報的數據來看,今年的跨境資金雙向流動形勢更加穩定,外匯供求自主平衡格局進一步鞏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市場主體的涉外收入、支出以及結匯、售匯都呈現平穩增長。一季度,銀行代客涉外收入同比增長25%,涉外支出增長19%,銀行結匯增長16%,售匯增長9%,說明我國市場主體涉外經濟活動總體上是有序推進的,而且是穩步提升的。

第二,企業、個人結售匯與銀行等市場機構的外匯買賣自求平衡。一方面,從企業和個人的結售匯來看,平衡狀況比較好,延續了大概有半年多的小幅順差和逆差交替的走勢。今年1-3月份,銀行代客結售匯分別是順差23億美元、逆差16億和26億美元;另一方面,在外匯市場中,遠期和期權交易引起的外匯供求,還有參與到銀行間外匯市場的一些境外機構的外匯買賣等,都是其他主要的外匯供求因素,與企業、個人結售匯差額之間形成平衡關系,實現了市場的自主出清。

第三,主要渠道的外匯供求都比較平穩。從一季度看,銀行代客貨物貿易結售匯順差同比增長2%;直接投資資本金項下結售匯延續了與去年年底基本相當的順差規模;個人購匯逐月小幅回落,一季度累計購匯同比下降1%。

第四,外匯儲備余額總體穩定。一季度儲備總體上升,各月之間有所波動,主要體現了資產價格和匯率等非交易價值變動的影響。

最後,人民幣匯率在市場力量推動下呈現了有升有貶、雙向波動的態勢。一季度,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升值3.9%,主要體現在1月份升值了3.2%,2月份以來雙向小幅波動更加明顯。

“從今年全年的走勢來看,我國跨境資金仍將保持雙向流動、總體平衡的局面。”王春英稱,境內來看,政策和經濟基本面支撐因素更加穩固。前不久在博鰲亞洲論壇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主旨演講,再次明確了中國擴大開放的決心,並且提出了大幅放寬市場準入、創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等具體措施,我們相信政策效果會逐步顯現。同時,從前兩天統計局發布的數據也可以看到,我們經濟開局是非常良好的,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6.8%,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連續20個月處於50%的榮枯線以上的擴張區間,全年6.5%的增長目標還是有助於提振市場信心的。從金融風險防控的角度看,我們也做了非常嚴密的部署,包括推動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等,這些都為金融市場穩定和持續健康發展奠定了非常堅實的基礎。

從國際上看,全球經濟複蘇的勢頭還是沒有改變,IMF在預測全球2018年經濟增速的時候,仍然比2017年要高,主要的經濟體貨幣政策正常化的進程依然還是符合市場預期的。當然,在外部的環境中,也看到不穩定因素繼續存在。近期的國際金融市場波動性還是有所上升,但穩定因素目前仍占主導地位。因此,我國跨境資金流動總體平衡和平穩運行的大格局不會改變。

外部影響可控

目前全球主要央行先後實施或考慮貨幣政策正常化,這些外部政策因素對我國跨境資金流動會有哪些影響?

王春英在回答第一財經記者以上提問時表示,過去幾年,隨著全球經濟的逐步複蘇,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調整主要經歷了兩個階段,對全球匯市和國際資本流動產生了不同影響。

第一個階段,主要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明顯分化。美國經濟率先複蘇,失業率持續下降,美聯儲逐步退出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並啟動加息;由於經濟依然低迷,歐元區、日本等經濟體央行繼續實施寬松貨幣政策。這種經濟運行和貨幣政策方向上的較大差異,導致美元匯率出現較快升值,我們看到2014年下半年到2017年初,美元指數從80左右升破103,最高漲幅近30%,使得新興經濟體在這一階段普遍面臨貨幣貶值和資本外流壓力。

第二個階段,主要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趨同但進程有所不同。從2016年起,歐元區經濟複蘇勢頭開始好轉,歐央行開始啟動貨幣政策正常化,逐步降低購債規模,並計劃在未來停止購債。2017年後,歐元區政治穩定性有所增強。同時,英國、加拿大等國央行開始加息。在此情況下,市場對歐元區等經濟體複蘇和貨幣政策調整的預期增加。對美國政府政策的期待有所減弱、更趨理性,總體上壓制了美元的升值勢頭,2017年美元指數回落9.9%,這期間新興經濟體貨幣貶值和資本流出壓力明顯緩解,我國跨境收支也趨向基本平衡。由此可見,全球主要央行貨幣政策正常化在不同階段會產生不同的傳導效應,對國際匯市和資本流動的影響也不一樣,目前的情形仍有助於中國國際收支保持基本平衡。

“未來如果全球經濟持續複蘇,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正常化將是必然選擇,但對我國的影響依然可控。”王春英表示。

第一,此次全球經濟複蘇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並且還存在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主要央行貨幣政策調整將是溫和、漸進的過程。

第二,主要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正常化進程不同,將會繼續對美元匯率形成下行壓力。如市場預期美聯儲加息進程已經進入後半段,歐元區等其他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正常化剛剛開始,這也能夠避免全球流動性過快收緊。

第三,我國經濟基本面持續較好,金融市場運行總體穩健,市場主體對美聯儲等貨幣政策調整的適應能力和應對經驗進一步提升,有助於積極化解外部環境變化的影響。

“因此,總的來說,對於全球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調整的影響需要客觀分析、密切關註,當前我國國際收支運行狀況也能夠更好地適應有關變化。”王春英對記者表示。

繼續支持金融市場開放

近期,外匯局為了呼應國家金融擴大開放的政策,時隔36個月重啟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的額度審批。王春英指出,今年對於中國來講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改革開放40周年,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外匯管理部門一定會堅持做好各方面工作:深化外匯管理改革,推動金融市場雙向開放,服務國家全面開放新格局;同時,維護外匯市場穩定,防範跨境資本流動風險,保障外匯儲備安全、流動、保值增值,維護國家經濟金融安全。

從外匯管理政策角度來說,可以把它具體解讀為幾種內涵:一是適應我國經濟和金融市場對外開放需要,支持外貿創新發展,穩步推進資本賬戶可兌換,深化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改革,建立健全更加開放和有競爭力的外匯市場,進一步提升跨境貿易投資自由和便利化的程度。二是強化外匯市場監管能力建設,健全跨境資本流動宏觀審慎管理和微觀市場監管兩位一體的管理體系,嚴厲打擊外匯違法違規行為,維護國家金融穩定和經濟安全。三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外匯管理法律法規,強化國際收支統計基礎,打造數字外管平臺,構築安全外管體系。四是加強外匯儲備的運營能力建設,積極支持“一帶一路”和國際產能合作,確保外匯儲備安全、流動和保值增值。

關於資本市場開放,王春英稱,會穩妥有序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促進金融市場雙向開放,在這方面會持續推進境內股票和債券市場的開放,完善債券通,研究滬倫通,支持滬港、深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完善QFII(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DII等外匯管理制度。積極支持國內有能力和有條件的企業開展真實合規的對外投資。優化金融服務和營商環境,促進外商來華投資穩定增長。同時,我們還會健全開放和有競爭力的外匯市場。

此外,上海、深圳兩地從2017年底就啟動了新一輪的QDLP(合格境內有限合夥人)和QDIE(合格境內投資企業)相關工作,王春英對此表示,市場反映也是積極的。她透露,近日,外匯局落實習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提出來的擴大開放要求,根據上海和深圳試點需求和外匯形勢,擬增加這兩個地方的總額度。下一步,也會根據試點和國際收支狀況來穩步支持金融市場開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69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