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電商和實體零售業界熱鬧非凡,先有大潤發“待嫁”的羅生門事件,接著又是“周一見”的阿里與百聯的新零售合作。
其實這些看似突如其來的新零售O2O合作早有預兆,從阿里牽手銀泰系、入股蘇寧雲商,到之後又直接或間接投資了三江購物、聯華超市、易果生鮮、盒馬鮮生等。而京東也毫不示弱,其入股永輝超市、之後更是與沃爾瑪合作,通過交易獲得1號商城主要資產。
從這些合作都可以看出電商需要實體零售商的供應鏈優勢、議價能力、實體店網點資源等。
反之,實體業者也在靠攏電商——百聯拓展全渠道電商平臺、沃爾瑪收購1號店再與京東合作、大潤發公開表示接洽蘇寧。這些都表明實體零售商在與電商競爭的同時,他們也需要電商的導流、技術、客源和渠道。
其實大潤發股權最終花落誰家,阿里究竟還在打哪些實體零售商的主意,這些事件背後的根本性是一致的——新零售時代,線上線下也者互相需要借助對方的資源打造O2O閉環,甚至是物聯網。可以談成就合作,談不成就換另一家。於是我們聽到今天傳言A和B接洽了,明天又看到B和C簽約了。
所謂“相愛容易相處難”,雙方價格和利益談妥,便可以簽約合作,然而要真正獲得商業效果並非易事。
首先,零售行業具有區域性特點。
不論是沃爾瑪、家樂福還是百聯系,在整個中國市場都很難做到所有區域全覆蓋,並在所有地區都做到第一。零售企業基本都是區域為王,在北方市場非常成功的物美,到華東地區始終發展緩慢;在福建區域稱王的永輝超市,即便以合資形式進軍上海,依舊並未打開太大的市場格局。
這也就意味著,電商與實體零售商合作後,至多只能進行區域型O2O聯動,要布局全國市場則需要不斷收編各區域龍頭零售商,這需要大量資金和長期洽談。比如,截至2016年6月30日,大潤發和歐尚打包上市的高鑫零售在全國共有421家大賣場,門店中有約9%位於一線城市,17%位於二線城市,45%位於三線城市,22%位於四線城市,7%位於五線城市。因此未來入股大潤發的電商可以獲得大量三四線城市的網點滲透,但其在一線城市還得再砸錢布局。
其次,供應鏈打通和采購整合非常複雜,O2O時常很無效,因為後臺依舊各自為政。
比如沃爾瑪當年興沖沖地拿下1號店,原本希望借助後者的優勢來發展沃爾瑪在華電商業務,卻不料因為線上線下的客戶群體、購買力、商品等方面都有很大差異,導致原本想象中很美好的聯采難以開展,而且線上線下的運作思路也大相徑庭,於是沃爾瑪和1號店在實際業務上基本是各幹各的,這種“偽O2O”對沃爾瑪並不利,也導致沃爾瑪最終通過交易將1號店“拋給”京東。
類似的還有京東入股永輝超市,然而並沒有看出京東與永輝超市有多少實質的O2O聯動,基本上也是各自獨立運作,這種後臺的各自為政並非真正的O2O。
再次,就是人員溝通和對接問題。
線上線下的管理運作、獲客手法、貨品選擇甚至是廣告宣傳都很不相同。比如實體店的宣傳更多突出的是價格和品牌,產品細節不太看重。而在線銷售則需要突出商品的個性化和細節,如果放一張缺乏細節的傳統零售商宣傳圖片則銷量會直接受挫。
很多時候,電商和實體零售商之間互相不能理解對方的做法,在實際工作中,線上線下業務人員的溝通往往“雞同鴨講”,最終導致效率低下。沃爾瑪整合1號店不利的其中一個問題就在於此。
另一個涉及到人的問題是,線上線下合作者的會員體系能否接軌和共享——這也是一大整合難點,畢竟各自都有自家利益要兼顧。
最後,是資金問題。
大家都知道物流、倉儲成本是困擾電商的問題。一句“親,包郵”讓多少電商補貼了快遞費。這些都是需要大量資金來支持的。即便如百聯在上海擁有一個10萬平米體量的全渠道中央倉,那也難以覆蓋全國市場。有時候,合作並不代表著馬上賺錢,或許是雙方得馬上燒錢,就看誰能支持得住!
搭上電商的O2O合作,無疑是傳統實體零售商在低迷時期的出路,但僅僅停留於表面的“偽O2O”意義並不大。解決整合難點,真正做好線上線下聯動才有意義。
關店關店關店實體零售只能坐以待斃?
本文由稻穗兒(微信ID :daosuier99)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貞元。
在互聯網時代,面對電子商務的沖擊,很多傳統零售商都面臨增長的障礙。於是我們經常會看到下面這樣的新聞:
被高看的ZARA也開始關店說到底是線下不行!
梅西百貨關店引發連鎖效應,沖擊美國零售業!
關店關店關店實體零售只能坐以待斃?
業績下滑頻傳關店百貨垂垂老矣如何自救?
增長是一個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根基,而關店一般被視為企業開始走向衰敗的標誌。所以,盡管線下零售高速擴張的黃金時期已經過去,但是零售企業依然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尋求擴張的機會,而極力回避關店的問題。關店不僅在情感上難以被接受,而且要面臨來自於股東、員工、資本市場以及媒體等各方面的壓力。
但是關店真的有那麽可怕嗎?我們先來看兩個案例。
梅西百貨(Macy’s)VS諾德斯特龍(Nordstrom)
梅西百貨(Macy's)是美國的高檔連鎖百貨商店,主要經營服裝、鞋帽和家庭裝飾品。
諾德斯特龍(Nordstrom)是美國定位於中高端消費人群的百貨商店,起始以銷售鞋類商品為主要業務,隨後逐步擴展到女裝、飾品、化妝品、男裝和童裝等。
Macy's 和Nordstrom是美國兩家同類型的百貨零售商。在過去幾年里,二者分別采取了不同的發展戰略:Macy’s 較為保守,一直在關閉效益不好的門店。相比2009年,2015年其門店數量僅僅增加了2.3%。這還是由於2015年Macy’s收購了全美最大的美容產品零售商Bluemercury而導致新增了很多門店,其原有的門店數量基本處於負增長的狀態;Nordstrom則較為激進,相比2009年,2015年其門店數量增長了75.5%,接近翻倍。
為了比較不同的發展戰略對企業業績的影響,我在下圖分別計算了二者門店數量、營業收入、運營利潤、凈利率以及可比營業收入的複合增長率。從中你可以發現,Nordstrom的可比銷售收入和營業收入均要超過Macy’s,不過考慮到門店數量增長的巨大差距,可以認為Nordstrom的這種增長基本上是由新開門店帶來的。雖然Macy’s的營收增長不及Nordstrom,但是Macy’s顯然更加務實,其運營利潤以及凈利潤的年均複合增長率要遠遠高於Nordstrom。
富樂客(Foot locker) VS 終點線(Finish line)
富樂客(Footlocker)是運動鞋服領域全球領先的零售商,在美國、加拿大、歐洲、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大型商城擁有幾千家零售店。
終點線(Finish line)是美國領先的運動品牌鞋類、服裝零售商,1976年成立,主要出售各大知名品牌的運動鞋、運動衣等,同時還為運動愛好者提供運動賽事的紀念品。
Foot locker和Finish line是美國兩家類似的運動品類的零售商。在過去的幾年里,二者也采用了完全不同的發展戰略:Foot locker較為保守,每年都會關閉大量的店面。相比2011年,2015年其門店數量僅僅增加了0.4%;Finish line則奉行擴張戰略,幾乎每年都通過新開或者兼並將大量的店面收歸其下。相比2011年,2015年其門店數量增加了60.8%。
接下來,參照對Macy’s和Nordstrom的分析,我們同樣來計算一下Footlocker 和Finish line在一些關鍵指標上的年均複合增長率,如下圖。二者的情況,更加鮮明地凸顯了不同發展戰略帶來的業績差異。雖然由於門店數量的大幅增長,Finish line有著更高的營業收入增長率,但是在其他指標上其卻是完敗於Foot locker,甚至在兩個重要的利潤指標上Finish line出現大幅下降。
電商時代的傳統零售戰略選擇
關店,是電商時代傳統零售商不可回避的一個問題,我們也經常聽到各種關於閉店潮的報道。不過對於很多企業來說,這更像是一個不得以而為之的策略,我們也一般將之視為負面新聞而大肆渲染。
但是通過Macy’s和Nordstrom,以及Footlocker和Finish line的案例,我們發現那些敢於大膽關店,奉行穩健經營戰略的企業不僅各項財務指標增長更為健康,而且給股東的回報也更好。類似上述的對比,我們還可以找出很多,得出的結論也大致相仿。如果拉長時間段來看,我們會發現有不少一開始頗為激進擴張的零售商,在意識到這個問題之後,采取穩健的經營策略,更為大膽的在開店與關店之間取得平衡,反而取得了更大的成功。這樣的案例有麥當勞(McDonald's)、家得寶(Home Depot)等等。而始終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以至於在零售行業消失的案例就更多了。
這樣我們再回到文章開頭提出的問題。其實關店並沒有那麽可怕,反而有可能是企業變得更健康的開始,我們大可不必對其避之唯恐不及。通過這個問題,我還想拋出另外一個很重要的話題:考慮到電子商務的不斷沖擊、各種成本的快速上漲,線下零售的黃金增長期已經成為過去,零售企業需要從過去毫無節制的擴張戰略切入到相對保守的穩健經營戰略,而不能很好地進行切換的企業恐怕要重蹈很多公司之前的悲劇。因此,傳統零售商應該從關店開始,認真反思自身的發展戰略,並基於此制定更為穩健的運營策
從高速擴張走向穩健經營需要企業在運營策略上進行很多調整:
有節制地開店,並大膽關閉那些各種經營指標表現不好的店面;
推進精細化運營,通過提高現有店鋪的經營效益,維持公司的增長和盈利水平;
優化內部業務,保持簡單,縮減運營成本,著重改善企業的運營效率。
不過從快速擴張走向更為穩健的經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這不僅需要企業的管理團隊暫時放下對增長或擴張的癡迷,克制內心的種種欲望。而且這兩種戰略對企業管理團隊的能力要求是不一樣的。穩健經營更需要一個事無巨細,能夠把控和不斷改善經營細節的管理團隊,所以穩健經營戰略的推行勢必還會涉及到對現有團隊的補充或者換血。
關於企業增長戰略的思考
我們上面談到的更多是零售業,選取的兩個案例也都來自於零售行業,但我覺得其中得出的結論對很多企業思考增長戰略都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任何行業都有一個適於擴張的窗口期,任何行業也都會經歷一個從快速增長到不斷成熟的過程。行業擴張期與行業成熟期需要企業采取的是不同的發展戰略,一個偉大而非曇花一現的企業需要擁有這種戰略切換的能力。
在一個行業快速發展的時間窗口,在保證財務能力可延續的情況下,企業就應該采取高舉高打的激進式擴張戰略,迅速做大規模,打響品牌認知,讓規模和品牌成為企業最強的護城河,不斷累積勢能。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是這個階段的要求,就像《孫子兵法》中所講的: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彍弩,節如發機。善於指揮作戰的人,所造成的態勢是險峻的,所掌握的行動節奏是短促而猛烈的。如扣動扳機,瞬間即發。這點的代表企業是京東。在電商亂戰的時代,正是京東抓住了行業高速增長的時間窗口期,采取了在當時看起來頗為激進的一系列措施,承擔了經常遭人非議的巨額虧損,才成就了今天的地位。
當一個行業逐漸走向成熟之後,由於已經失去了“讓豬飛起來”的寶貴時間窗口期,激進的擴張戰略反而可能有害於企業的發展,正如我們在前面案例中看到的。此時,企業更應該考慮的是較為穩健的發展戰略,更多的要通過對現有業務的挖潛來實現增長,同時大力優化內部業務,縮減運營成本,提高企業的運營效率,將企業的核心業務培育成穩定的“現金牛”。
不過穩健不代表就不增長了,沒有增長的企業是沒有長久生存空間的。穩健只是說企業要克制住內心的種種不合理的欲望,放棄無節制的擴張,通過效率的提升來向現有的業務要增長,更要利潤。同時加強創新,培育下一塊有潛力的新業務,然後等待時間窗口期的開啟,all in 所有的資源。
金立董事長劉立榮
盡管手機被認為是目前競爭最為激烈的市場,盡管人口紅利已經逐漸消失,但在金立集團董事長劉立榮看來,手機行業仍然是目前最好的行業。
“線下不會被線上替代,僅僅是中國市場,線下的空間我認為不低於三千億,應該是三千到四千億之間。”劉立榮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不僅是在中國,在全球,始終是線下市場決定著手機行業的發展。
作為一家15年歷史的手機廠商創始人,劉立榮經歷過國產手機的幾輪沈浮,在互聯網思維當道時,他也依然看好線下市場的發展潛力。而從去年的手機發展趨勢來看,線下的確呈爆發式增長態勢。GFK通訊事業部研究副總監金瑞兆告訴記者,2016年國產手機線下銷量增長達17.9%,是線上增速的3倍。
但不是所有人都分到了蛋糕。迪信通聯合咨詢集團零點發布的2016年手機零售和消費者指數顯示,截至2016年12月底,華為、OPPO、vivo三家國產智能手機的總銷量,已占據中國線下渠道手機銷售市場50%以上。
在庫存、利潤、供應鏈管理三座大山下是守是攻?在市場品牌趨於集中化下如何搶食?這些都是目前手機廠商需要思考的問題。而選擇與131家核心線下手機零售商牽手,也許是金立的答案。
線下“結盟”
渠道競爭是這兩年手機行業中經常聽到的詞匯。
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隨著低線手機市場消費升級下沈,推動產業資源向線下、低線市場聚集,手機廠商也紛紛抓緊時間“跑馬圈地”。華為的千縣計劃、步步高(OPPO、vivo)的低線渠道持續擴張,以及金立等廠商深耕渠道搶占資源的做法直接觸發了國內排位的變更。憑借著全渠道的滲透,OPPO和vivo更是擠上了國內手機出貨量前三的位置。
GFK中國手機零售監測數據顯示,去年中國低線市場(四至六線城市)增速達到鼎盛時期,月同比高線城市增長率最高相差30%,即便年尾有所回落,增長率也比一線城市的銷量高出9%,遠超上年同期水平。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渠道的形勢也出現了變化。“如果去年是渠道之年,今年將會是效益之年,如何維持各級市場良性的增長以及提高單店產出能力都將考驗手機企業的內功。”金瑞兆對記者表示,鄉鎮市場的紅利將在2017年開始逐漸減弱。
“的確,2017年的手機市場競爭將會非常激烈,市場也要求著更高的毛利率,這次是集團牽頭,把代理商和零售商聯合起來了。”金立集團大客戶部總監周超告訴記者,在渠道上,金立這一次想的非常明白。
渠道合作夥伴
近日,金立正式宣布與迪信通集團、三胞集團樂語通訊、國美集團、蘇寧集團、浙江話機世界、河北國通等全國131家核心零售商“結盟”,成立“金鉆俱樂部”,並與131家金鉆成員共同簽訂了總數為413萬臺的2017年度銷售目標,這在金立今年的3000萬臺銷量“保底目標”中,幾乎占去了六分之一的份額。
金立集團副總裁鄧莉表示,要為這些聯盟中的零售夥伴提供定制的產品,包括差異化的配置、專屬的顏色,甚至是新開幾條生產線提供“個性化”產品,而在她的講話中,擴大合作夥伴利潤空間被提及多次。
金鉆俱樂部簽約量
據鄧莉介紹,今年金立成立了新的部門專職服務大客戶,並且對代理商提出了具體考核要求,是否能否滿足零售商的各種需求,都是被納入考核的重點。“今年也是第一次系統的提出分區域的組織沙龍,可以按照季度,也可以按照區域來開溝通會議,為的是定時傾聽大家的聲音。”
迪信通總裁金鑫在會後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個社會到了資源越來越集中的時候,品牌、廠家都在集中。“今後我認為有一個虛擬陣營的說法,就是誰跟誰是主要的親密合作夥伴,誰跟誰是普通的合作夥伴,現在的互聯網就是這麽分的。手機行業雖然步伐慢一點,但是金立就是在逐漸踐行這件事情。”
能否突圍?
結盟零售商,是金立今年對渠道的一個表態,但在渠道戰中,競爭對手並不弱小。
OPPO副總裁吳強此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OPPO線下門店已經有20多萬家。這個數字遠超華為,也是像魅族這類品牌的10倍。緊挨著OPPO門店的vivo也完成了渠道的密集織網。目前vivo線下零售店數量已經達到25萬家,售後服務中心已達430余家。
而據記者了解,金立在全國有超過10萬多個合作網點、7萬多個專區和30余萬節專櫃,同時配備了7萬多名專業導購人員,僅僅依靠金立自身的力量,網點的觸角並不及OPPO和vivo。
“並且,OPPO和vivo保姆式的風格讓渠道管控能力變得非常強,裝修不用操心,有資金支持,售賣不用擔心,有導購培訓,控貨能力和利潤優先的原則讓不少店鋪成為了這兩家廠商在鄉鎮市場的據點。”金瑞兆對記者說。
在戰略會現場,被記者問及如何與OPPO、vivo競爭時,劉立榮並沒有正面回答,而是把問題拋給了合作夥伴,“你們怎麽看?”
迪信通總裁金鑫笑了笑,說“現在的經銷商肯定要賣國貨,而金立肯定在國貨里面最好的之一”,而國通董事長何洪友則說,金立給客戶的壓力沒那麽大,我想說做金立的經銷商很幸福,特別幸福。他預計,今年金立的銷量增速最低超過30%。
而在現場,出席的嘉賓中不少是零售渠道中的一把手,並且零售品牌頗具實力。比如三胞集團旗下的樂語通訊,目前業務覆蓋230余個城市,擁有約2,000家門店,年銷售額超過120億元。而總部位於浙江杭州的話機世界集團,在浙江、安徽等地擁有500多家直營門店,入選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國服務業500強。
零售渠道商中的代表
“131家合作背後是金立和所有零售商織的一張大網,它也可以對金立的自有門店做補充。”現場的一名代理商對記者說。
金瑞兆則認為,鄉鎮市場的競爭力體現為“以門頭為代表”的圈地上,在線下零售中,通訊獨立店已成為各方爭奪的焦點,這個業態占據著線下零售47%的份額。
由此看來,金立在渠道的一戰,也將是零售渠道上搶奪線下資源,鞏固自身的一戰。
在永輝超市、大潤發、家樂福等大型商超紛紛加入阿里、騰訊陣營之際,區域性小零售商似乎遭到冷遇。
零售業是非常區域化特性的產業,除了幾家大型零售商,其實在全國還有更多零散的區域小零售商,他們在各自當地的市場具有一定的份額,可是相比全國大型零售企業而言,這些中小零售商的采購能力和議價能力都不強,而且缺乏強大的連鎖管理體系,最主要的是缺乏規模。
一位自主創業經營區域超市的業者曾跟筆者打趣道:“我倒是想要被收購啊,零售薄利而繁瑣,如果被收購,能有個好價錢,我是非常願意的。可惜我這樣小的規模,人家大企業看不上我呢!”
既然站不上隊,這些中小零售商就需要自己尋找出路,抱團取暖成為一種不錯的選擇。
數月前,河南金好來、浙江海港超市、福建冠業、安徽樂城、浙江萬客隆、合肥聯家、濮陽綠城等20多家區域中小零售商聯合成立了螞蟻聯盟,該聯盟由鄭州螞蟻合眾商業管理有限公司運營管理,實行董事會管理制度,截至2018年3月底,螞蟻商業聯盟已經發展到24家成員企業,覆蓋全國15個省市,共計經營1000余家零售門店、年銷售300多億元。該聯盟每個月可以簽約2~6家新的合作夥伴。
運營管理方面,首先是聯合采購和議價權。抱團的直接效果就是以千店規模去聯合采購,小型零售商們能獲得更低的進貨價,同時也掌握了更強大的議價權。
其次,小型零售商缺乏完善的後臺體系和統一培訓等,形成聯盟後,可以建立一個公用的體系平臺。因為平臺的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小規模門店無法攤銷成本,只有形成聯盟後才能使用得起平臺。而培訓也是如此,大型企業必須有完善的制度來管理公司,而小店則更多的是依靠“人治”,並非體系,所以很多區域小零售商是缺乏培訓的。有了抱團取暖之後,這些小業者也可以提升人員培訓和企業管理。
再者,高毛利自有品牌商品的開發。在中國市場,大部分的商超內自有品牌商品比例都小於5%,而在歐美零售市場,自有品牌商品占比可達20%~40%,目前不少企業都在嘗試擴大自有品牌商品,因為該類貨品的成本和售價都有優勢。小型零售商缺乏單獨研發商品的能力,而在抱團之後就能一起研發,並且聯合生產和銷售。螞蟻聯盟曾嘗試過年糕的研發,結果獲得高達40%左右的毛利率。
當然,小型零售商的抱團取暖也有不少挑戰。比如在聯合采購的同時,還需要改變代理商供應鏈架構,畢竟部分商品的貨源被牢牢掌握在強勢代理商手中,要跳過他們的渠道並非易事,且供貨方也要衡量利弊得失,這需要小型零售商聯盟與之博弈。
在商品的研發和各個企業的管理方面,還存在區域差異化,有時候不能一條規則用到底。自有品牌商品的開拓需要抓準那些弱品牌化的高毛利商品,否則以目前大部分消費者依舊是認準大品牌商品購買的消費習慣來看,自主研發的自有品牌商品要在短期內占領市場是非常困難的。
在筆者看來,抱團的規模並不是說越大越好,規模太大也會給聯盟的管理和利益一致性帶來問題。且零售商在選擇盟友時要清楚互補原則,比如優先覆蓋空白地區的業者以及相對互補的業態,這樣可以在區域分布和經營協同上更加具有優勢,有時候甚至還應該吸納一些相關的上下遊產業鏈者來進一步加強整體競爭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