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Private bank夢想折戟 「女王銀行」RBS入華四年盛衰

http://www.21cbh.com/HTML/2011-8-5/4NMDcyXzM1NTI4Ng.html

蘇格蘭皇家銀行(The Royal Bank of Scotland,RBS)總部設在愛丁堡,不僅是英國最大的銀行,在整個歐洲,也堪稱大鱷。她的歷史,足夠輝煌。

2000年,RBS耗資210億英鎊,將比自己資本規模大3倍的國民西敏寺銀行(National Westminster Bank,NatWest)納入麾下,這單收購也讓RBS獲得了NatWest旗下著名私人銀行Coutts及其海外分支。

Coutts創建於1692年,由於為英國皇室提供服務,又被稱為「女王銀行」,擁有超過300年的私人銀行運作經驗。

2003 年10月,RBS以2.28億英鎊的對價,通過子公司Coutts收購德國裕寶聯合銀行(Bayerische Hypo-und Vereinsbank AG)旗下私人銀行Bank von Ernst Cie AG(下稱Bank von Ernst)。Bank von Ernst於1869年成立,總部位於蘇黎世。

2008年1月,Coutts國際業務正式更名為蘇格蘭皇家顧資銀行(RBS Coutts)。現在,蘇格蘭皇家顧資銀行(RBS Coutts)凝聚了歐洲兩家最資深的私人銀行所積累的專業知識和數個世紀的私人銀行運作經驗,其亞洲業務則在新加坡和香港紮根。

以 NatWest在中國的首筆業務來計算,RBS在中國的歷史已經有100多年。2004年1月,蘇格蘭皇家銀行上海代表處成功升級為分行,之後北京代表處 也於2007年8月升級為分行。截至 2010 年底,RBS在中國境內共設立5家分行10家支行,但其業務主要優勢主要集中於批發銀行及投資銀行業務。

然而,「女王銀行」在中國大陸的發展卻一路坎坷。

小試牛刀

2007年3月,RBS與中行合作,在上海開設私人銀行。這在當時被看做是銀行業的一次新的變革和轉型,為私人銀行的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策略模式。

RBS 派出旗下的私人銀行分支Coutts為中行提供技術指導。但根據協議,雙方只是進行低層次的契約型合作,RBS僅負責中行私人銀行的招聘培訓、薪酬等級確 定、組織架構、運營模式等各項事宜,中行的私人銀行也並未涉及RBS的後台產品設計的合作,儘管產品的規劃、設計才是私人銀行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按 照最初的合作意向,RBS希望與中行成立專門的私人銀行合資公司,但因RBS收購荷蘭銀行而致使談判暫時擱置。2007年底,雙方的合作開始出現問題,在 私人理財業務方面,RBS與中行的合作模式僅限於RBS向中行派顧問進行指導,原先設想的私人銀行合資公司,一直沒有成行。

2009年1月,RBS開始拋售其所持有的108億股中行H股,2個月後,中行對外宣佈,雙方仍保持正常的銀行合作,但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已經結束。Coutts則繼續在香港提供離岸私人銀行服務。

荷銀,不能承受之重

2007年10月,RBS財團完成一項重要收購——以約710億歐元的對價買下荷蘭銀行(ABN AMRO,下稱荷銀)。RBS集團財報指,通過此項收購,RBS獲得370萬新的零售客戶。

收 購完成後,RBS接收了荷銀的亞洲業務,包括荷銀在中國的13家分支機構、員工以及客戶和市場。RBS中國承繼了原荷銀(中國)業務條線結構,分設環球銀 行與市場部、環球現金管理及貿易融資部、工商金融服務部、零售金融服務部四大業務部門。在零售銀行方面,荷銀持有衍生產品執照、是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 (QFII),可投資國內股票市場、同時為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系統中的做市商。

然而,幾個月後,整合中的RBS就受到了金融危機的嚴重打擊。2008年度財報顯示,RBS集團當年稅前虧損高達407億美元。反思之後,2009年2月,RBS宣佈其戰略重整計劃,決定在中國逐步退出零售及中小企業金融業務。

2010 年12月,RBS與星展銀行簽署「零元受讓」協議,將RBS在上海、北京和深圳三地的零售及中小企業金融業務的客戶群、業務組合和相關員工轉移至星展銀行 (中國),但不涉及RBS在這三地的分支行轉讓。這項協議為業務轉移協議,並非兼併收購,不涉及任何現金投資,也不存在任何代償性補充協議。根據協 議,RBS約25000戶客戶及價值約9億美元的存款和理財產品將由星展銀行(中國)接收。

2010年底,星展銀行(中國)正式啟動接手蘇格蘭皇家銀行(RBS)在華零售及中小企業業務。

如今,這家老牌英資銀行在中國內地,僅經營批發業務及投行業務——4年後,RBS私人銀行業務又重新回到了起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50

[轉載]喬治·索羅斯的「盛衰序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e09g.html

 

——對金融業運作方式理解的理論

    一直都對喬治·索羅斯的理論不甚瞭解,直到最近閱讀了有關他的一些文章著作,才知道了一點點,其中的原因在於他的理論太過晦澀艱深,屬於「不可學」的那 種。不過,這一次他的「盛衰序列」的理論卻引起了我的興趣,因為這個理論將有助於我們理解金融市場運作的方式。而解說這個理論的人是羅伯特·斯萊特,他是 《喬治·索羅斯:世界最偉大投資者生活和時代》的作者。

    索羅斯曾經驚訝地發現,一個人所想的就是這個人要思考內容的一部分,因此缺乏對一個人的思考進行判斷的獨立的參考點。人們無法獲得這樣獨立的參考點,人們 不能跳出自己,絕對客觀地看待事物。鑑於此,索羅斯得出這樣的結論:基本上我們關於世界的所有看法都有缺陷,抑或是歪曲的。所有的事情都是由認知造成。因 此在現實世界中,人們對任何事情都不能完全理解,任何關於可以獲得充分信息的假設都是有缺陷的。在股票市場裡尤其如此。

    這與最為流行的理論——有效市場假說的觀點恰恰相反。有效市場假說認為,股價的變化是有自己內在邏輯的,不管這種邏輯是否有缺陷。市場是理性的,所有的股 票價格都已經充分反映了可以獲得的信息。按照這種觀點,市場價格應該都是正確的,而實際上市場價格總是「錯誤的」,因為它忽視了未來的發展可能帶來的影 響,因為它反映的不是對未來的理性看法,而是帶偏見的。

    根據索羅斯的理論,投資者對於股票的「偏見」,不過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都能導致股價的上漲或下跌。這種偏見作為「自我強化的因素」發揮作用,而它又和 「潛在的趨勢」互相作用,影響投資者的預期。結果,價格運動可能導致管理層重新買回股票,或者選擇合併、併購或全部買回,而這又反過來影響了市場。這就是 說,投資者所支付的價格不是簡單地、被動地反映股票的價值,也是決定股票價值的積極成分。

    因為市場總是處於不斷變動中,充滿了不確定性,因此「盛衰序列」經常發生。所謂的盛衰序列是說,認知和現實之間的差距不斷擴大,最終肯定會發生「事態失 控」,這種形勢就是金融市場上典型的盛衰序列。「盛衰序列的過程起初是自我強化的,但沒有可持續性,最終會逆轉。」市場總是錯的,盛衰序列一直都可能存 在。而賺錢的方法就在於從不穩定性中尋找獲利的途徑,尋找意想不到的發展。

    困難在於界定盛衰的過程。盛衰序列並不會經常發生,只有市場被跟風行為主導的時候,盛衰序列才能發生。跟風行為是指人們以自我強化的方式,在價格上漲的時 候買入,在價格下跌的時候賣出。不平衡的跟風行為是產生劇烈波動的市場崩潰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關鍵的問題是,什麼導致了跟風行為?索羅斯的答案 是:有缺陷的認知導致市場自食其果。換句話說,投資者將以自己陷入盲目的狂熱之中,或以羊群心理進行市場操作。這樣的市場總是反應過度,走向極端,這就造 成了盛衰更替。

    對於索羅斯而言,要想投資取得成功,關鍵就是要分辨出市場何時開始消耗自己的勢頭,在這點的時候,盛衰序列即將發生或已經在進行了。「不確定性越大,市場 趨勢對人的影響就越大;跟風投機的影響越大,形勢就變得越不確定。」摩根斯坦利投資策略師拜倫·韋恩以他簡單的語言解釋了索羅斯的理論,如果「事情進展很 順利的時候,就離糟糕不遠了」。「一個趨勢不可避免地要發生變化的,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關鍵就是界定這個拐點。」聽起來好像在宣揚趨勢投資,其實這就是 市場運作的方式。

    盛衰序列的例子舉不勝舉。舉例來說,投資者突然間改變了他們對於一個行業的態度,大量買入股票,這就產生了自我強化的現象。因為買盤的驟然上升增加了這個 行業的財富,購入該股票群的公司通過更多的借款、股票銷售和基於股票的併購刺激了該行業的收益。這就是盛衰序列中的「盛」。而當市場飽和,不斷增加的競爭 損害了該行業的前景,股票的價值被嚴重高估,市場崩潰已不可避免,這時遊戲就結束了,這就是盛衰序列中的「衰」。市場就是如此運作的。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索羅斯的理論也並非百戰百勝,因為「盛衰序列」何時出現在大多數情況下難以找到。有時這個過程並不存在。或者存在了卻沒有及時發現,或 者覺得找到了,結果卻是找錯了。因此索羅斯承認,這不是一個成熟的理論。所以索羅斯表示,「市場走勢一點也不平衡,用以前的標準和方法來預測極為困難。投 資人必須謹慎投資。除非你可以準確預測未來發生的事件,不然最好還是無為而治,這起碼比一直虧錢要好。」

    賈森·茨威格認為成功的投資需要依賴「四個支柱」,其中之一就是對金融業運作方式的理解。盛衰序列理論的最大優點就在於能夠說明 世界,尤其是金融市場的運行方式。市場往往有一種行動過頭的傾向,根本不存在完美的市場。錯誤的認知引發了錯誤的股票價格,或嚴重高估或嚴重低估,辨認關 鍵性的誤解是重點,實際上許多著名的價值投資者早已做出了示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39

盛衰交替乃自然定律 市場先生自語

http://mrmarketofhk.blogspot.hk/2012/06/blog-post_12.html
據報導城中超級富豪四叔李兆基早前指出如果現時手上有一千萬元, 買股票比買樓好, 因為地產股資產折讓大, 而普通樓將來供應多, 預期兩至三年內股票跑贏住宅樓價. 香港樓市自03年沙士見底回升至今, 長升長有, 彷彿有餘未盡. 上帝創造萬物是互相節制約而達至平衡, 大自然環境中, 如果生物A靠吃生物B維生, 一旦生物A的數目不斷膨脹, 對食物的需求提升, 生物B的數目自然會下降, 但生物A的數目不會無止境地膨脹, 因為到了某個程度,某些生物A會因為食物不足而死亡, 生物B得到喘息的機會而能夠回復增長, 食物供應增加又會為生物A的數目重新膨脹提供條件, 然後週而復始. 其實, 實體經濟以致投資市場表現也是如此, 總是盛極而衰, 衰到貼地又會死而復生.

至於有人話, 全世界印銀紙, 只有實質資產可以保值抗通脹, 因此價格一定會升. 筆者無意否定這種思維, 只想分析事實. 股票和債券哪一種較實質呢? 債券背後其實是現金, 股票則代表一間公司的權益, 視乎不同行業的公司, 股票背後的資產可以是房地產, 金銀油礦, 糧食, 廠房機器, 碼頭, 貨櫃等實質資產. 因此, 按邏輯, 理論上持有實質程度較高的資產應該跑贏程度較低的資產. 但回顧5年來美國國庫債券和美股道瓊斯指數的表現卻見到相反的結果, 5年前30年期美國國庫債券的孳息率大約為5.3%, 上星期則跌至只有2.75%, 表示債券價格升值接近一倍, 相反以上星期五收市價計算, 道指仍較5年前低大約10%. 此外, 在美國也見不到印銀紙樓價必升的現象, 次按風暴後超過4年, 美國樓市仍然元氣未復, 有大約1,100萬間房屋的市價仍低於未償還按揭貸款的餘額, 更不用說同買入價比較. 在香港, 恆基地產的股價大約只有資產淨值的51%, 大家想像恆基整間公司只擁有一個物業, 如果你同恆基買這個物業需要100萬, 但如果你買恆基間公司而得到間物業卻只需51萬元, 雖然現實上, 買物業有居住功能買股票則沒有, 但仍然有地產股股價與樓價不對稱的地方.

坊間看好樓價繼續上升的理由不外乎供應量少, 資金充裕和息率低企. 筆者不是樓市專家, 沒有本事預測樓市未來走勢, 不過筆者相信投資市場一句至理名言, 樹再高也不會長上天去. 筆者不相投資市場包括樓市有只升不跌的神話, 凡事總有盡頭, 盛衰交替乃自然定律. 但凡一種資產的價格升到某個程度, 令人培養出一種只升不跌的信念, 即使不是要馬上轉勢向下, 相信也離見頂不遠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66

老樓日記:大富豪反映尖東夜市盛衰

1 : GS(14)@2012-07-24 12:45:52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 ... 2%E7%9B%9B%E8%A1%B0
啟現80年代中期紙醉金迷最高峯期的尖東大富豪夜總會,繼區內多間同業相繼結業或過江重開後,終於抵檔不了時代巨輪的轉變而被淘汰,物業以每月130萬元轉租予免稅店專吸內地遊客。這正好反映內地消費模式的改變,也令到商業物業的生存空間出現變化。
內地人早在90年代來港一遊,有三處地點必到,淺水灣海灘、山頂老襯亭和尖東大富豪,成為景點三寶,還記得內地叔叔來港旅遊,同我到淺水灣和老襯亭行一行影影相而已,感覺冇乜特別,反而他自己與同鄉,即使到大富豪門外照照相,都會十分雀躍回鄉親友展示這張「威威相」。80年代是尖東夜場最高峯期。
時移世易,內地人來港多在廣東道和銅鑼灣的購物商場消費,鮮有去尖東買嘢回鄉。整個尖東夜市一到深夜便成為死城,除了夜總會全退外,即使是高級食肆或是其他消費品,都先後遷離搬往其他遊客消費區。
尖東夜市一沉不起,浪費了區內大量配套,大型酒店和優美維港海景,一切只是一批上了年紀的港人的集體回憶。
劉兆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430

【專題籽】穿越盛衰的針線

1 : GS(14)@2015-04-09 00:55:14

黃金時代,工場請了好幾位師傅,現在工場都分租了。雖然林師傅已過六旬,仍在斗室裏頭磨煉鬥志,自得其樂。



【專題籽:舖仔小店】"I am Sammy, I am a tailor."林耀輝師承著名上海裁縫宋長根,自小跟師傅上門替客人度身訂做衣服,到了八十年代,歐洲客漸多,四十歲的他只好跑到夜校進修英語。後來自立門戶,黃金時代曾有公司車。如今?卻連一架車也養不起。他是最後一位願意上門替客人度身的裁縫,人人都說他笨,眾師弟也只有他並未轉行。但是,他一輩子、一雙手只做過一件事,不是為世所逼,而是堅持。人到中年還學英語,便知道他勇於挑戰,所以是次訪問我們也特意為他帶來一點驚喜。


林師傅自言是七星仔,未足月已趕閘出世,只得四磅,頭腦也不是特別靈活。「不是自謙,我真的很蠢,說話又不玲瓏,結婚三十年,與太太吵架,總是她贏。」他又笑說自己讀了十一年小學仍未畢業,幸而,頭腦不發達的人,那些年還能依靠一雙手來搵食。結果,十七歲便跑去當學徒,「還記得母親和我也十分緊張,收拾被鋪、提着皮篋,乘6號巴士到淺水灣拜師。」他的師傅是宋長根,乃上海外灘的頂尖裁縫世家,並取得淺水灣酒店內裁縫店的經營權,專為各地旅客及本地名流士紳的家眷,製作女裝西服,也做長衫。「當年拜師不用跪地奉茶,師母更遞上一杯橙汁汽水。」後來,宋長根把舖頭交給兒子承繼,到其兒子移民,便交到林師傅手上,並易名為「森美斯時裝」。「把生意交給我,不是因為我做得好,只是因為我蠢,其他人都轉行,只有我繼續做。」



裁縫都要識雞腸

七十年代,他剛滿師出來當師傅,英國人及來港興建地鐵的日本人等外國人都喜歡來訂製洋服。當年,打越戰的美軍到香港「放假」,每人至少做兩三套西裝。「所以我四十歲人才去報夜校、學英文。半桶水的英文,加上身體語言,勉強能夠溝通。」「那些『包頭』師傅(類似判頭,主要負素分派工作予不同裁縫)甫進舖頭,便把一叠叠客人要的布料放到你面前。」最風光的黃金時代,林師傅請了幾位師傅,還有一部公司車,專門上門替客人度身做衫。「除了夏佳理太太,三位特首夫人當中,兩位是的我客人。在這一生,總算到過霍英東的家,替其太太做衫。」如今,他依然由早上九時一直工作至晚上十一時,夫婦二人在工場裏默默縫針。太太有一份正職,早上在工場幫忙,下午就去上班。他常說:「總不明白那些印度人的洋服店是怎樣經營下去的。」行業式微,幾經辛苦當上裁縫,今日卻以改衫為主。那些年,女生平均腰圍約廿三吋,現在找林師傅做衫或改衫的,大都略為肥胖,師傅打趣地說:「因為營養豐富,沒有特別記住最肥那位有幾吋腰,但真的很肥,約卅八吋吧。」



數年前,淺水灣舉辦了一個有關宋長根洋服店的展覽,一眾師兄弟因而重聚。前排左一正是林師傅。

對比當年舊照,前排左二是林師傅,攝於一九七○年。

林耀煇有幸成為上海外灘裁縫世家宋長根師傅的最後一位徒弟,他形容師傅是不怒而威。



娶妻做衫是成就

某天致電林師傅,他正從中環趕回工場,一程巴士的時間,道出最辛酸的血淚史,「唉……二○○一年科網股爆破及二○○三年沙士的時候最艱難,不夠餬口,幾乎哭了出來。」等了又等,終於等到一位印度客人訂做晚裝,她問:“Can you make a jacket?”師傅當然說好,想不到客人的意思是想不用加錢但多做一套。師傅大呻:「搵食艱難,惟有把氣吞回肚子。」兒子曾埋怨父親不趁早轉行,「唉……怎說呢?是有一份堅持。」林師傅不善辭令,話雖說得吞吞吐吐,但彷彿字典裏只有「堅持」。一生人,除了娶妻,做衫給了他最大的成功感,他又怎會為五斗米而折腰?「太太在工作上幫了我很多,我卻沒有給過她甚麼,反而讓她滿面風霜。」他又指着窗前那張舊照,「你看!她也曾經美麗過。(記者已訓示林師傅,並作出更正:林太現在也美麗。)」將近退休,這是林師傅最後一次接受訪問,他以「有限公司」的英文對太太深情表白:「我只希望你永遠身體健康。I love you forever。」



林師傅會為體形較大的客人加做一個背褶,令肩膀看上去更堅挺。

年輕時,林師傅為太太親手做了一件孖襟大褸,太太穿着至今。



新秀挑機 改造古着

我認識的林師傅,為人謙卑,不斷自我挑戰。工作讓他名正言順地「解構一件衣服」,就像男生兒時總愛「支解」玩具一樣興奮,「有時候看到一些名牌或複雜的設計及手工,不得不由衷佩服,真的值幾萬元。」說話出自一位裁縫的口裏,特別具說服力。他說:「做了幾十年,時裝都是循環不息,不是長袖,便是中袖;由喇叭褲變闊筒,又變成窄腳。所以,我很欣賞現在的年輕設計師,創造出很多不同元素的剪裁。」為了給師傅一個小挑戰,我找來本地設計品牌R1476的設計師利婉珊跟林師傅合作。阿珊分明不是長於溫拿年代,但中學時代的衣着已經「離經叛道」,喜歡穿喇叭褲,把媽媽的衣服當成古玩般珍貴,後來出國留學,深受歐洲古着文化影響,卻又要打破潮流周而復始的刻板,其設計將衣袖變成腰帶,褲頭改為手袋。當天她帶來一條喇叭褲,請師傅將其變成一條low cut的連身褲。師傅聽後呆了一呆,又說他的名句:「我……不是處變不驚的人,是好驚。」話雖如此,他二話不說就開始量度尺寸,腦筋開動,「這樣,即是原本高腰的位置變成上半身……咦?臀部要預留多點布料,要剪下其餘位置的碎布補上。」阿珊連聲說好,師傅又說:「吓?可給我一張廢紙嗎?我要畫紙樣喎!不畫,很難改的。」阿珊卻言:「沒有紙樣啊!因為每件古着的尺碼不同,很難依據辦樣來改。」師傅試畫了一個紙樣後便放棄,「係喎!你說得對。」



老而彌勇 難能可貴

阿珊不但對古着,甚至對每一位裁縫前輩都是如獲至寶。「因為我們在技術上會遇到很多困難,改變衣服原來的用途,尺寸就得要重新編排再接合,每一件古着都是獨一無二。」所以,一子錯,滿盤皆落索,「我們公司開會,會跟裁縫師傅、技術設計師、車位一起構思,他們才是生產的軀幹。」林師傅終於鼓起勇氣起拿起剪刀。「有信心嗎?」我問師傅。「沒有。」師傅堅定說不,阿珊開始冒汗,可惜說時遲,那時快,他已經手起刀落。阿珊說:「師傅,你已經剪下四百元美金了。」林師傅卻言:「吓?我其實都建議過別下刀。」(頭頂有隻烏鴉飛過……)珊又言:「但你已經剪了。」我們都笑了。這種緊張的心情,讓師傅回想起學師時代,「最初學師,替師傅做跑腿,到深水埗找配件。後來有一日,師傅突然說:『好。這條裙由你來改。』嘩!好開心。」當初做學徒,「當有人讚賞你,有成功感,就喜歡做衣服了。」林師傅雖說自己學識不高,遇到學識淵博的行家,或是年輕設計師,自然恭恭敬敬,但阿珊說,要找到一位仍然勇於挑戰的老師傅才難,「剛創立品牌,我找了很久才請到一位裁縫。十個來面試的師傅,有的做得太慢,有的剛拿起剪刀,就說:『我以為只是一般改衫做衫。』然後就走了。」



利婉珊(Shannon)二○一四年與兩位拍檔創立品牌R1476,把古着改造成玩味設計,就像她身上的條連身裙,正由兩件西裝馬甲組合而成。

阿珊請林師傅把左邊的喇叭褲,改成像右邊一樣的連身褲,師傅很喜歡這個挑戰。





無論是林師傅或是阿珊,一看見美國勝家Singer的衣車,都異口同聲說:「我也是用勝家喎!」一部衣車,兩代人的共鳴。

林師傅憶述當年轉用摩打衣車亦有掙扎,「很狼狽,速度太快了,一踏,就要捉緊布。」相隔三十年,我們找來一部古董衣車讓師傅懷緬一番,不出三秒就重新上手,還教阿珊使用。



記者:陳芷慧攝影:黃子偉、陳永威編輯:陳國棟美術:黃創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50408/1910390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38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