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百岁邵逸夫赶潮流 也要玩私有化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hkstock/hkstocknews/20081216/03375639560.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655

邵逸夫“清仓”TVB44年香港电视王朝易主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10128/2200148.shtml


每经记者 李潮文 发自深圳
一纸公告,宣布103岁的邵逸夫正式退出其一手创办的TVB。
近日,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表示,其最大股东,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同意将其所持有的TVB(电视广播有限公司,00511,HK)26%的股份出 售给德祥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主席陈国强牵头的财团。该财团另外两位成员为台湾已故富豪王永庆的女儿王雪红以及私募基金 ProvidenceEquityPartners,预计交易将于今年3月31日或之前完成。
至于邵氏基金持有的2729万股或6.23%的TVB权益,也会在股份转售完成或之前,将部分股权出售给独立第三者。
103岁的邵逸夫控股邵氏兄弟,邵氏基金也是其名下基金,两次权益出售完成后,意味着邵逸夫出售了他所持有的TVB全部股权,正式淡出了他于上世纪60年代创办的电视王朝。
公告并未透露邵氏兄弟出售的股权价值。据电视广播27日收盘价每股44.55元(港币,下同)计算,此次邵氏兄弟出售的股份价值超过50亿元。但市场人士估计,实际的交易涉资可能超过100亿元,相信在利好消息刺激下,TVB的股价仍有上升空间。
TVB仍会以香港为基地
外界担心的是,新股东进驻TVB,TVB今后如何定位?
电视业务总经理陈志云27日表示,控股权变动之后,公司的业务发展方针及市场策略不会变动,也没有特别的过渡安排。对于TVB的未来,陈志云强调,TVB一向以香港为基地,作为制作方针,他们以往亦有与内地及亚洲其他地区的合作。
在行政安排方面,除了陈国强、王雪红及ProvidenceEquityPartners的行政总裁会进入董事局外,没有其他的高层变动。这也就是说,邵逸夫的妻子方逸华将继续留在TVB主持大局。
据了解,从2010年初开始,邵逸夫不再履行在TVB的行政职责,转而担任非执行主席,将公司的日常运作交由妻子主持。
结局最终揭晓
据报道,邵逸夫与发妻育有两子,发妻去世后,当时年届90的邵逸夫与方逸华再婚,方逸华入主TVB,原本帮父亲打理业务的大儿子邵维铭和弟弟邵维钟退出董事局。该传闻并未得到TVB方面的证实。
几年来,邵逸夫从不隐瞒他打算退出TVB的意图,称一直在寻找合适的买家,买下他的股份。
邵逸夫2008年曾计划将TVB的母公司邵氏兄弟出售,但随后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降低了公司的估值,也打消了投资者的兴趣,计划失败。据了解,包括内地的地产开发商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主席杨国强在内的各方都曾竞购过电视广播的控股股份。
有关TVB股权转移的猜测一直不断。去年9月份还传出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副主席李家杰考虑以个人身份购买电视广播股份的传闻。
TVB成立于1967年,在免费电视业务上,相对于未上市的竞争对手亚洲电视有限公司,TVB控制着85%的市场份额。
这次股权交易完成后,创办44年的电视王朝也将正式易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36

「邵逸夫契仔」倒戈助亞視反擊

2007-4-12 NM




以挺中央為己任、有香港中央台別號的亞洲電視,上星期引入了同樣愛國、本港的查懋聲家族為大股東,直接及間接持有亞視五成八股權。原來大股東陳永棋和鳳凰衛視主席劉長樂,他們的股權大減至約兩成六,不再話事。這是亞視近十年第三度易手。

過去四年多,陳永棋一直無法扭轉亞視虧損的劣勢,難怪成功「甩身」後,他即時飛到印尼峇里島度假慶祝。而整宗交易由「邵逸夫契仔」、電視廣播前董事總經理費道宜策劃及拉攏查家,引入資金後會大搞亞視,向電視廣播反擊。

主 力地產業務的查懋聲家族,投資傳媒還是第一宗。整個交易分兩部分,查家的家族公司名力集團會獨資八億購入亞視一成新股,並同時與荷蘭銀行合組財團,共同收 購四成八的股權。交易完成後,查家長子查懋聲出任亞視執行主席,陳永棋辭任行政總裁,職位由電視廣播前董事總經理費道宜擔任。

本港電視市場以無綫獨大,以整體電視廣告收入計算,亞視的份額少於兩成。查懋聲的一名生意夥伴說:「這宗交易多少有政治目的,亞視係宣傳工具,始終要賣給信得過的人,亦難得查懋聲有興趣做。就好似李澤楷買信報咁,有錢人都想在社會上有更大影響力。」

早有意染指傳媒

查懋聲早有意沾手傳媒業,○五年四月,電視廣播向漢傳媒及「殼王」陳國強出售收費電視業務銀河衛視(後改名為新電視,現名無線收費電視)五成一的股權,之後查懋聲出任無線收費電視的非執行董事。陳國強邀請查懋聲加入,正因為陳知道查對傳媒有興趣。據知情者說:「可能入股亞視要避嫌,查懋聲在今年三月就辭咗職。不過,他只是擔任合營公司的非執董,對無線收費電視的資料掌握有限。」查懋聲每兩個月出席一次例會,以聽取電視廣播及漢傳媒的高層,簡單匯報業務發展。

然 而,有「邵逸夫契仔」之稱的費道宜做盲公竹,加強了查懋聲的信心。今次亦由費道宜主動接觸陳永棋,再拉攏荷蘭銀行和查懋聲入股。費道宜最擅長「管數」,據 認識他的人表示,他掌管亞視後首個開刀的部門是營業部,因為一直節流減開支及製作成本的亞視,已經「慳到無得再慳」,現在最重要反而是開源,增加廣告收 入。

親密女友金燕出面

於○六年離開電視廣播的費道宜,跟隨了邵逸夫三十一年,他離職因為與方逸華不咬弦,其中一個導火線是電 影《如果‧愛》。當年,費道宜建議開拍《如果‧愛》,但方逸華以劇本不吸引為理由反對,費道宜遂自己找來大馬富商支持,其後電影在金像獎中,囊括了包括最 佳女主角在內六個獎項。

離開電視廣播後,費道宜經營一間名為新視綫的公司,主要從事時段播放管理、戲劇製作及藝人管理。公司由其親密女友金燕控股,自己則在幕後發功。他還找來前電視廣播員工加入了這間公司,主要是前藝員部經理陳冠明和在邵氏工作、曾任邵逸夫中文秘書的陳輝光等。

不 過,有電視廣播的管理層對費道宜倒戈不以為然。知情人士說:「費道宜任職董事總經理期間,曾以私人名義與電視廣播合作,雙方合組一間公司。其中一個合作模 式,是由費道宜那邊拍劇集賣給無綫。」但劇集的質素不符要求,最終不曾在翡翠台播放過。據悉由於合作不愉快,管理層亦不明白何以擁有創作部及藝員的電視廣 播要外購劇集,結果電視廣播終止合作。「這才是費道宜與方逸華不和的原因之一。」該名人士續說。

年年蝕錢陳永棋投降

亞視多番 易手,由商人邱德根到已故的林百欣,九八年林百欣將亞視賣給封小平及劉長樂,○二年封小平突然辭職,劉長樂接手,之後再輾轉由陳永棋於○二年成為大股東。 陳永棋單在購入股份,前後估計已花了逾八億元。他亦自言接手四年多,亞視年年蝕錢,自己更是電視門外漢及「唔識做」。證券界人士便說,除了節目質素參差, 亞視遲遲未能與內地電視台就廣告分成達成協議,亦令其白白損失逾億元的廣告收入,問題有待新管理層解決。

亞視曾計劃上市,但礙於未符合上市 資格,令集資大計一拖再拖。如今股權有變,上市大計又要再度推遲,皆因現行上市規則寫明,公司要申請上市,至少在最近一個會計年度,公司的控制權和擁有權 維持不變。另外,至少三個會計年度的管理層維持不變。「如今控股權同管理層都改埋,亞視要獨立上市最少等三年,無咁快可以用財技套現!」投資銀行界的消息 說。

今年亦是亞視資金投入極高的一年,包括搬廠房及逐步推出數碼廣播,資本開支達五億至十億元。亞視預計在今年六月初將廠房由廣播道搬至大埔工業村。新廠房原為東方日報持有的東方龍大廈,亞視於○五年八月,以一億八千萬元買入。

上 星期六,記者來到亞視位於大埔工業村的新廠房,五層高的大樓仍在改建中,內有工人正在趕工。有保安表示,部分器材已經搬入,大樓二至四層仍在鋪設地板。與 此同時,本年底前開始的數碼廣播投資亦不菲,亞視將會逐步提供多四條頻道,包括新聞、生活及資訊的頻道,不過為了減輕部分製作費,據悉另外一條頻道擬由 Now TV 負責。

獨資愉景灣得中方信任

身家逾百億元的查家,目前分別擁有香港興業和興勝創建兩間上市公司,公司總市值六 十三億多元,還有私人持有的名力集團投資金融和高科技項目等等。家族舵手查濟民剛於今年三月底辭世,享年九十三歲。查濟民是《基本法》政制設計的奠基者之 一。當年發展愉景灣亦有助其與中央建立互信的關係。在七十年代初,有一位黃姓商人購入愉景灣地皮發展,但其後周轉不靈,銀行要將這幅土地變賣給一名蘇聯商 人。事件引起北京的關注,於是由當時《大公報》社長出面游說查濟民等商人買入,但其他有份入股商人其後認為項目無利可圖而退股,結果由查濟民獨資發展,興 建低密度住宅,在地產界打響名堂。

查濟民去世後,目前由長子查懋聲執掌家業,他曾與父親拜會國家領導人,亦得到中央的信任。然而,七年前查 懋聲不幸患上末期胰腺癌,於是他放下工作到美國就醫,當時西醫判定他只有三個月命。但查懋聲不服輸並以中藥治癌,結果終於戰勝病魔,之後他還將其患病的經 歷寫成書,勉勵後輩。不輕易認輸的他,未知能否扭轉亞視的宿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11

星洲追擊 邵逸夫大仔棄權 方逸華上位秘技

2004-8-19  NM




上週五,無綫一晚舉行了兩大盛事,繼香港小姐競選決賽後,再來直播雅典奧運開幕,電視城一片熱鬧。但同一日,進身藍籌股達十九年的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 卻被剔出恒指成分股;而在一天前,TVB更證實旗下的收費電視ex-TV,其美資大股東Intelsat已決定退股,兩大打擊對TVB來說就如冷水澆頭。 TVB主席邵逸夫今年已九十六歲,其長子邵維銘,在新加坡對本刊說無意返港接掌業務,這個百億元電視王國,因而落在繼室方逸華身上。TVB的王國已過了高 峰,近年面對其他媒體的激烈競爭,利潤每況愈下。這位七十歲的TVB女當家,要扭轉目前形勢,只得一條出路,就是減省成本。原來方逸華是這方面的能手,她 在七十年代入主邵氏,大刀闊斧減肥,終令邵氏轉虧為盈,自此一直被邵逸夫重用。性格慳家的方逸華,原是歌女一名,與潘迪華、顧媚及張露等同期出身,曾跟隨 五十年代著名作家兼記者曹聚仁。五十年前,她在新加坡大世界遊樂場內的歌舞廳,與邵逸夫邂逅,自此便由歌女扶搖直上,成為今天的爵士夫人。方逸華的一生充 滿傳奇。在八四年上市的TVB,翌年已被納入恒生指數成分股,至今足足十九年。上週五被 踢出局後,本週一,TVB的股價曾一度跌了二元一角,達百分之六點五,收市時跌幅才收窄,全日跌一元半至三十元七角。去年TVB只賺四億四千萬,較前年倒 退兩成五。除因為沙士影響廣告外,要面對不同媒體的競爭也是大勢所趨。「如果拿五十萬出來落TVB廣告,會有十多次八秒鐘的廣告,但當中可能只得三次在黃 金時段。五十萬不是細數目,好多中小企都情願試吓其他媒體,好像互聯網、巴士Road Show等。」一電視台廣告部要員說。根據AC Nielsen研究,現在觀眾看電視的時間愈來愈短,每日收看不足半小時的,就由九九年的百分之一增加至百分之三。因此TVB廣告收益亦由二千年廿八億跌 至去年廿二點七億。

銀河流血拍檔縮沙TVB還有一個不斷燒錢的沉重包袱,就是旗下收費電視台exTV。exTV啟播半年,市場傳聞exTV 大股東,美資的Intelsat萌去意。上週三,無綫集團總經理何定鈞,在記者會上證實。二千年初,正值科網股熱潮,TVB角逐投標收費電視,打算與 TVB.com合併上市,二千年三月,TVB在利好消息之下,股價衝上七十七元高位。廣管局於同年七月批出收費電視牌照給TVB,但為了公平競爭,規定無綫不可持股多於四成九。為此無綫要不斷尋覓合作夥伴。去年三月,無綫終於找到Intelsat。Intelsat是美國大型衞星公司, 擁有廿多個衞星。雙方達成協議,Intelsat頭三年投資五億四千二百萬現金,以及提供衞星轉發服務。無綫則出資約二億元,及負責節目內容。 Intelsat有興趣入股,是覷準內地市場,可是Intelsat萬想不到,exTV只開台半年,便蝕掉約一億五千萬!原定今年六月上市的大計,亦只好押後。Intelsat本身亦正賣盤,令exTV未來更添變數。

難 入屋苑訂戶不足exTV四名高級管理層中,常務總裁鄧思田去年跳槽香港寬頻電視;市務及銷售總裁簡迎芝早前離職;本月初,行政總裁Jim Blomfield亦請辭。高層紛紛掛冠,可見exTV的問題多多,其中一個最棘手的難題,便是如何把網絡接駁入屋。exTV是用衞星發射,原本只要大廈 天台裝上接收訊號的鑊,並配合混合器與大廈的公共及有線的電視分布系統接駁,便可入屋。但exTV要接駁有線的電視分布系統,自然叉易。此外,exTV亦 須獲得業主立案法團及管理處許可,才可進行安裝工程,exTV只好先向村屋着手。據exTV員工透露,至今該台只有七千名訂戶,但要收支平衡,則需要有三 十至四十萬名用戶。exTV的主打五個無綫獨家頻道,但其中兩個都是播無綫倉底劇集,反而較受歡迎的球賽頻道,則欠奉。「NOW有ESPN,有線有英超 聯。exTV有什麼節目令人覺得值回票價?有線有近七十萬客戶,都要日日企街拉客,你在哪裡見exTV的推廣員吖?它又冇內容又冇網絡,根本無得做。」一 分析員說。若TVB未能找到投資者接替Intelsat,exTV可能夭折,被政府沒收幾千萬元按金。廣告不繼,加上exTV不斷蝕錢,二千年上任副主席 的方逸華,首要任務就是節流。

安插心腹削成本TVB去年營業額三十三億,但員工薪酬已達十一億,較前年還要多二千五百萬,減肥行動因此從人 方面着手。她在去年十月邀得邵氏年代拍檔樂易玲擔任藝員分部助理總監,今年五月更空降她出任製作資源部副總監,以替代三月離開該職位的老臣子區大鈞。樂易 玲與方逸華私交甚篤,八十年代初在邵氏當製片時獲方逸華重用,曾製作《傾城之戀》、《表錯七日情》等。上場不久,樂易玲管轄的製作資源部就大裁員,服務 TVB十六年之久藝員分部助理總監陳灌明於六月離職,藝員發展科經理蕭笑鳴以及製作部總監汪岐亦行將退休。今年初,年過六十的藝人及各部門同事要退休,包 括甘草演員胡楓、羅蘭,以及新聞部總監黃應士等。公司向藝員改行簽經理人合約制,以減少「爆騷」的開支。現時月薪五萬以上行政人員,位置最「危」。「若果公司突 然空降一個人來做主管,裁員將近。但不炒了那些人工又高又不大做事的高層,我們很難有職升。」一員工說。今年四月,另一方系人馬,曾一度過檔新力的葉睿 宇,重返TVB擔任助理總經理主管國際業務,該部門於七月份就裁掉廿名員工。除裁員外,員工雙糧早於兩年前取消,亦限制員工加班的鐘數;而為減少用電量, 晚間減省開燈。以往由將軍澳中心開往電視城的廠巴,近月已由半小時一班縮至一小時一班,員工當然怨聲載道。不過方逸華向TVB大開刀,卻為投資界歡迎。 「方逸華要減省成本,對公司來說一定是好事。TVB的營業額不理想,在眾多媒體中,表現 愈來愈差,好像有線的廣告收入,去年有九成多增長,但TVB只得百分之六。換轉任何一個人做她的位置都要斬成本啦。」TVB的分析員說。大刀闊斧削開支的 方逸華,其實早有往績,七十年代入主邵氏時,亦替邵逸夫執行瘦身行動。

替六叔做醜人據資深電影研究員余慕雲分析,邵逸夫的數口也很精,六十 年代末,他發覺邵氏影片製作部開支太高,於是在六九年安插方逸華進入採購物資部,直接管轄會計、出納、財務等部門。當時所有拍戲開支的賬單,均須交到方逸 華批核。「邵氏在方逸華入主後轉虧為盈,因為方逸華能好好的控制收支。她發現有很多人在『坃油水』。方逸華把數得很緊,做事亦比較絕,令不少人再沒有利 益可圖。好像有次方逸華不滿意採購部一張買一百個生煎饅頭的賬單,認為在飯堂裡只需一毛一個,一百個只需十塊,而採購單上卻要廿塊,因此不予批准。」余慕 雲說。方逸華入主邵氏後,令邵氏轉虧為盈,但亦同樣惹起不滿。現為餐廳扒王之王的老闆娘林珍奇,七五年簽約邵氏,從台灣來港拍戲。回憶起當時拍戲生涯,她 苦不堪言地說:「當時住在清水灣宿舍,房間只有二百呎,一張三呎寬鐵床,一日拍足十幾個鐘,月薪千五元。晚上餐廳關門,飯盒都無得食,唯有去士多買罐頭鹹 牛肉來食,或者返宿舍食餅乾。我捱到個胃都穿了要入醫院呀。」後來林珍奇不忿待遇苛刻返回台灣,但她對方逸華評價亦不錯:「方姐係一個好warm(友善) 的人,如果你肯聽佢話,順佢意,就會照顧你一世。」例如現任TVB製作總監黃家禧,他自七十年代初已在邵氏任職中文秘書,其後有次因秉公辦事而遭導演爾冬 陞打破眼鏡。原來當時邵氏演員陸劍明替邵氏拍戲時,中途到台灣秘撈,只透過好友爾冬陞向導演楚原打聲招呼便算,最後被黃家禧發現,中止陸劍明的人工。爾冬 陞為朋友出頭,於是到黃家禧辦公室大吵,碰撞間連他的眼鏡也打碎了。由於他對公司忠心,深得方逸華信賴,甚至為他介紹太太,結婚時安排勞斯萊斯花車及較大的宿舍居住。

天 涯歌女出身寒微今年七十歲的方逸華,跟隨邵逸夫逾五十年。她由一名四處走天涯的歌女,搖身一變成為掌管百億元電視企業的女當家,本身已是一個傳奇。方逸華 原名李夢蘭,她母親方文霞是三十年代上海的「舞國紅星」,她其後跟隨母親姓方。方逸華生於上海,四十年代末解放前隨母親移居香港,居住在鵝頸橋堅拿道西的 唐樓,附近有一間「紅鷹公寓」,住了不少上海舞女。當時生活艱難,十七歲時,她曾跟隨同樣從上海到香港的作家曹聚仁,後來方逸華開始學唱歌賺錢幹一番事 業,雙方各奔前程。記者找曹聚仁的兒子,現任鳳凰宪視資訊台副台長曹景行求證,他說:「這是我第二次聽到有關這段消息,不過那時我年紀太小,什麼也不知 道。」

歌聲感動邵逸夫五十年代,方逸華開始在香港高級夜總會演唱,她最擅長唱英文歌,一首《花月佳期》瘋魔不少歌迷,同期出道有她的密友顧 媚、潘迪華及張露等等。「方逸華最初在軒尼詩酒店唱,穿衣服好普通,無釘珠片。後來,她到更高級的舞廳獻唱,例如上海幫杜月笙開辦的北角麗池夜總會、灣仔 巴拉莎夜總會。我還記得她有一個家姐叫方逸虹在杜老誌夜總會伴舞,後來為情自殺。」一名老證券經紀說。繼曹聚仁後,方逸華亦結識了一名姓許牙醫,但雙方維 持了短暫交情後便告終結。一九五二年,方逸華在新加坡邵氏旗下的大世界遊樂場內的新生夜總會演唱,就認識了當時在星洲、馬來西亞等地,擁有百多家電影院的 邵逸夫。新加坡三江同鄉會會長水銘漳猶記得,「她唱英文歌,那時她很瘦,條腰好纖瘦。」及至一九五七年,邵逸夫到香港發展電影,着手籌建清水灣邵氏影城, 方逸華更多機會接觸到邵逸夫。邵逸夫也經常到歌廳捧方逸華場,有次樂隊The King of Swing到香港表演,邵逸夫透過《英文虎報》主編吳嘉棠的關係,成功安排方逸華成為樂隊的客座歌手。

為好姊妹雪中送炭直至六九年,方逸華 結束其歌女生涯,加入邵氏的採購部。四年後,她轉任製片,雖然已傳出她已成為邵逸夫的平妻,但生活依然簡樸,只是租住在尖沙咀一間六百呎房子。直至七八 年,她親自到西貢理民府,以三百五十萬投得在清水灣電視城附近的亞公灣近兩萬呎地皮,並自建成為一間地中海式的向海獨立洋房。喜歡照顧人的方逸華,與兩個 妹妹李潔儀(Jenny)和蔡梅芝(Meage)一同居住。李潔儀有時陪伴家姐出席公開場合,曾在邵氏發行部工作;而幼妹蔡梅芝曾服務警界,較她年輕數十 年,常被誤為是方逸華女兒,現正在法國進修。三姊妹曾多次聯名買入紅山半島、太古城等物業。方逸華不但照顧妹妹,連好姊妹亦關懷備至。○一年,白韻琴因逃 稅被判入獄,方逸華到監獄探望她,白韻琴說:「方姐係一個永遠不會出賣朋友的人。我那時係監躉,她以爵士夫人身份到監獄探我,佢對朋友係好真誠。」方逸華 的長情,亦見於其衣著品味。以往她喜歡穿Escada,後來因為專服侍她的售貨員轉到Chanel去,於是她亦改變口味穿起Chanel來;而且只會幫襯 該售貨員工作的尖沙咀洲際酒店Chanel分店。

方逸華履歷1934年出生於上海,母親是三十年代上海「舞國紅星」方文霞,原名李夢蘭的方 逸華隨母姓,另有兩妹,分別為李潔儀及蔡梅芝。1940年底隨母親移居香港,住在灣仔鵝頸橋堅拿道西的唐樓,並自修唱歌。1952年開始灌錄唱片,名曲為 《花月佳期》,並到星馬一帶登台,在新加坡邵氏旗下的大世界遊樂場內演唱時,認識邵逸夫。60年代在北角麗池、灣仔芭拉莎夜總會等地唱歌維生。1969年 加入邵氏採購部任職,實質為邵逸夫數,控制邵氏開支。1973年在邵氏轉任製片,成為邵逸夫的得力助手。1978年在西貢理民府以$350萬投得亞公灣 地皮,自建地中海式大屋居住至今。1981年成為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董事。1987年邵逸夫元配黃美珍在洛杉磯病逝。1988年任電視廣播有限公司董事。1996年獲委任為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執行董事。1997年與邵逸夫在拉斯維加斯結婚。2000年獲委任為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副主席。2001年成為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大股東Shaw Holdings Inc.執行主席。

邵 逸夫長子星洲包租公方逸華今天如日方中,掌控整個百億電視王國,但其實邵逸夫在新加坡還有兩子兩女,打理當地生意。邵逸夫與元配黃美珍於三七年在新加坡結 婚,當時他還是一名從上海到星洲的年輕小子,電影事業還在起步階段。不過當地首富余東旋卻看上他的才幹,甚至把自己的三妾黃美珍也許配給他。黃美珍朋友 說:「黃美珍不是大美人,她對邵逸夫有意,佢當時儲埋好多錢,在邵逸夫創業時期幫他一把。」邵逸夫與妻子育有兩子兩女,分別叫維銘、維鐘、素雯及素雲,八 七年其妻病逝於洛杉磯。邵逸夫奉行易子而教的方法,以防父母寵壞孩子,於是其長子邵維銘一直跟隨伯父邵仁枚在新加坡打天下;而邵仁枚的長子邵維錦,則跟隨 邵逸夫在香港的邵氏開拓業務,但後來邵氏引入方逸華之後,邵維錦亦返回新加坡。八五年,邵逸夫兄長邵仁枚在新加坡中風病逝,接棒新加坡生意的,就是邵逸夫 的長子維銘。現年七十一歲的邵維銘,是新加坡邵氏機構及邵氏基金會主席。邵氏早於八十年代關閉大部分戲院,並把地皮改建為商廈或住宅,成為地產包租公,邵 氏在新加坡最出名是在烏櫛路的地標Shaw House,內設有電影院、伊勢丹百貨及寫字樓。此外還持有Shaw Plaza、Shaw Center、Shaw Tower等商業中心區收租寫字樓,市值合共逾四十億港元。

曾遭綁票行事低調邵維銘除打理新加坡收租物業外,也是新加坡邵氏基金的主席,該公司每 年把所有物業租金的八成放在基金之內,每逢節日邵維銘就充當慈善家,到老人院派紅封包,或為學校、醫院進行募捐,算是新加坡最大的一間慈善機構。邵維銘及 弟弟維鐘雖然在新加坡無人不識,但從來低調得很,事關兩兄弟於六七十年代在新加坡曾先後被綁票。邵維銘在六四年農曆年間被綁達十二天,後來家人繳付五十萬 港元贖金才獲釋,邵逸夫還親自到新加坡為此事而奔波。而弟弟維鐘於七一年在家門口被擄走,後來則自行從車廂成功逃走,因此二人對保安特別敏感亦刻意低調。 位於新加坡荷蘭道上的邵家大宅,佔地近三萬呎,大屋外有一大片草地和種滿參天巨木,儼如森林一樣,升有松鼠四出跑動,但屋內養有五六頭惡犬,還裝有閉路電 視。邵維銘在牛津攻讀法律,擁有大律師資格,早於七一年跟元配郭碧儀(譯音)離婚。他育有一女淑琦,現年已四十二歲。每朝早上七時許,邵維銘喜歡獨自走到 新加坡植物公園做晨運;上月中他如常到公園跑步,而且健步如飛,連續沿着公園不停地跑大半小時亦面不改容,其間有一年約三十多歲女士出現陪伴着他,二人態 度親暱。記者邀邵維銘談話時,他以英語說:「我不會返香港,為什麼要返去呢?我在新加坡幾好,我個人好低調,不要採訪我吧。」當攝影師替他拍照時,他怕得 用手遮面,然後坐着女伴的私家車離去。而據邵仁枚的兒子邵維鋒家人說:「香港的生意,早有Mona Fong(方逸華之洋名)打理啦,不用維銘到香港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86

香港影視大亨邵逸夫離世:107歲老人的百年傳奇經歷回顧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07/57705.html

父輩的影響

1905年是邵逸夫的父親邵玉軒從寧波老家鎮海郊區朱家橋鎮來滬創業的第4個年頭,當時他在上海經營著一家名為「錦泰昌」的顏料行。同年,在北京豐泰照相館,旅日歸來的老闆兼攝影師任景豐購置了法國造木殼手搖攝影機以及14卷膠片,邀請京劇名家譚鑫培,拍攝了《定軍山》中「請纓」、「舞刀」、「交鋒」等幾個片段。這一舉動,後來被認為是中國電影誕生的標誌。

後人對邵玉軒的零星記載,大多沒有離開這幾個關鍵詞:為人謙和,經營有方。在眾說不一的有限史料中,有一點頗為一致:邵玉軒1920年去世時,清末維新派領袖康有為、上海灘著名大亨虞洽卿、前蘇浙總督盧永祥、民國元老譚延闓等晚清與民國風雲人物紛紛為其題詞致哀。不難發現:邵玉軒思想開明,人脈廣泛,生意經營得極其成功,當時應該是十里洋場極有影響力的商場人物。

上海灘創業的20年,正是中國風雲突變的20年,邵玉軒的家族生意正是在這個時期崛起。多年後,他的幾個兒子「深諳市場、遠離政治」的經營之道,與他的經商智慧如出一轍。

邵玉軒跟電影初次結緣,是在一次跟朋友的遊玩中。那天他們偶然看了一場電影,雖然還處於默片時代,但老百姓對於一塊白布上出現活靈活現的山水人物充滿了好奇。散場後,邵玉軒跟朋友打聽起了他關心的問題:一部拷貝多少錢?一部影片可以放映多少場?每場觀眾大約多少?票房如何?成本多少?贏利多少?那一次,邵玉軒隱隱感到:經營得當的話,賣電影,比賣顏料掙錢得多!

1907年,邵玉軒迎來了四子邵逸夫的誕生。因其前有3位大哥、兩位大姐,排行老六,所以邵逸夫後來被港人稱為「六叔」。在3位大哥仁傑、仁棣、仁枚之後,這位「仁」字輩新丁取名「仁楞」。

在吳儂軟語裡,「仁楞」並無不妥;但換成北平或其他方言,這個名字多少有些不雅。三位大哥依次號「醉翁」、「邨人」、「山客」,邵仁楞給自己取的號是:逸夫。

「寧波人從小就立志做大事,頭等大事就是經商。一生從商,終生忙碌。取這個名字,是希望自己以後能鬧中取靜,忙裡偷閒,安逸度過一生。」邵逸夫後來這樣解釋。

入行與「六合圍剿」

邵氏家族進入電影業,始於大哥邵醉翁。邵醉翁,1914年畢業於神州大學法學科,從影之前在金融界、商貿界摸爬滾打,先是與人合資辦「中法振業銀行」,同時在南北各地兼營三十多家商號,後因經營「華友蛋廠」失利,開始尋求新的投資渠道。

1922年,法租界有個叫「小舞台」的娛樂場所,每日都有戲曲、評彈、評書等各色娛樂活動。因老闆經營不善,債台高築,最終只得抵押變賣。邵醉翁就這樣成為「小舞台」的新主人。接手後,他將「小舞台」改名為「笑舞台」。一字之差,觀眾一目瞭然:此地為娛樂大眾而立。

「笑舞台」的主要業務是上演文明戲。當時與他聯手創業的兩位骨幹,便是後來在影史上被稱為中國第一代導演的兩位大家:張石川和鄭正秋。邵醉翁排演的第一出舞台劇,居然出人意料地大獲成功。身邊朋友於是誇他:你有寫劇本、做導演的天才。

不到一年,張石川和鄭正秋離開「笑舞台」,創辦了「明星影片公司」,推出《孤兒救祖記》。該片的成功,奠定了它在業內的龍頭地位。邵醉翁深受觸動,電影這個新興行業果然如他所料,有利可圖。1925年6月,邵醉翁創辦了邵氏家族的第一家影業實體:天一影片公司。

邵逸夫後來解釋:之所以叫天一,就是天下第一、天下一家的意思。他沒有提到另外一層意思,老膠片易著火,按《易經》說法,「天一生水」,水能避火。

天一開業短短半年,邵醉翁一鼓作氣執導了3部影片:《立地成佛》、《女俠李飛傳》、《忠孝節義》。傳媒學者李亦中後來評價說:這一快速、多產的特點,此後一直貫穿於天一制片公司的日常運作。

「注重舊道德,舊倫理,發揚中華文明,力避歐化。」這是邵醉翁為天一公司確立的製片宗旨。在後來的很長時間裡,邵逸夫旗下的邵氏兄弟,沿襲了這一宗旨。

《立地成佛》描寫了一個橫徵暴斂的軍閥,在愛子死後,遣散妻妾、散盡家財,削髮為僧、立地成佛的故事。問世後,它在評論界引起了巨大的爭議,一度被批為「反動影片」,「與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直接對立」。

邵醉翁1933年接受採訪時回應說:我覺得什麼都有新舊,只有道德沒有新舊之分。就現在而論,還應適當提倡舊道德,忠孝節義不過是解釋略有不同。

「守舊」是邵醉翁和他的天一公司留給外界最深的印象。天一公司的片頭,是一尊佛像。在當時新舊文化激烈衝突的大背景下,很少有生意人會如此清晰地亮明自己的價值取向。不僅如此,邵醉翁還在辦公室供奉佛像。天一的片場按他的要求,四壁刷成明黃色,很多第一次來的人,都疑心「進了佛堂」。

《立地成佛》原本打算在中央大戲院隆重上映,卻與明星公司的排片檔期發生衝突,首映不得不推遲。天一與明星由此結怨。1926年7月,明星公司聯合大中華百合、民新、華劇、友聯等6家公司組成「六合影片營業公司」,獨家發行6家公司出品的影片,以此控制片商,封殺天一。這就是「六合圍剿」。

以今天的眼光看,天一公司是典型的家族企業:邵醉翁自任總經理兼導演,二弟邵邨人任會計兼編劇,三弟邵山客任發行。不久,邵醉翁娶了紅演員陳玉梅為二房太太。在當時,再找不到第二個家族,有這樣的電影生產勢力。

邵逸夫當時的身份是攝影師,他使用手搖式攝影機,出任了大哥執導的影片《珍珠塔》的攝影,上下兩集,合計20大本。

天一自1925年創立,到1937年南下香港,在上海的12年間,共拍攝了101部故事片,製片速度幾乎達到50天一部。「邵氏兄弟善於揣摩大眾心理,搭准市場脈搏,比同行領先一步,推出新題材與新樣式,以此吸引觀眾,爭取更多票房份額。」這是內地傳媒學者李亦中對邵氏兄弟早期創作的看法。

胡蝶是天一公司最為後人熟知的影星,她曾在回憶錄裡這樣寫道:「簽約兩年,共主演15部影片。公司出片神速,一部影片常常十來天就拍攝完成。剛上完一部戲,下一步就接踵而來,中間沒有任何休整。」

後來影人流傳的聲音中,有一種充滿了對邵醉翁和天一的不滿:天一雖為大公司,實則連小公司都不如。一般電影人不到末路,絕不會進天一,而從天一出來的,也大多是因為忍無可忍。

面對六合公司的聯合封殺,邵醉翁帶著邵氏兄弟離開上海,赴南洋發展。

下南洋

「新加坡是東南亞的中心,離泰國、印尼、爪哇、怡保、吉隆坡都很近。那個時候那裡沒有電影,對中國人來說,是很新鮮的玩意,所以我們幾個兄弟很成功。」邵逸夫後來說。「我們有6組流動放映車,每組由一人掌管。全套器材,在貨架上,去鄉下放電影。」

邵逸夫當時剛中學畢業。他隻身一人在北平度假,突然收到三哥發來的電報,就這樣來到新加坡,做起了電影。

後來的邵逸夫,扛著手搖放映機,在馬來西亞的橡膠工廠裡給工人們放電影,身上都是毒蜂蟄的皰。香港媒體談到這段創業史,說:邵氏王國,是放映機連格搖出來的。

1920年代的新加坡,雖然本地影院不少,但是放的影片大多來自歐美。那個階段,邵氏兄弟成立了「邵氏兄弟有限公司」,這一稱號後來成了家族的終身品牌。邵氏兄弟依然堅守中國傳統古典題材,放映一些天一出品的古裝片,同樣極受歡迎。

「當時南洋華僑七成以上為小商人、苦力和僱農,依舊過著中世紀的被剝削生活,保持著強固的鄉土觀念與先輩的生活習慣,世界觀很不進步。」電影史學家鄭君裡如此分析邵氏兄弟當時的成功,「邵氏很多帶有封建意味的作品,能在南洋各地盛行一時,不僅因為它們能夠滿足大部分下層華僑的鄉土觀念,同時也因為它們並不違背帝國主義對殖民地的奴化教育。」

1941年元旦,邵氏兄弟有限公司在《星洲日報》以整版篇幅為自己做廣告。「1941年,我們在星馬、印尼、泰國、安南,已經擁有了139間戲院。」除了提到的這些名下產業,邵氏兄弟在當地還有兩家大型遊樂場。1942年2月,日軍佔領新加坡,邵氏所有戲院充公。淪陷時期,在大哥的主持下,邵氏兄弟依舊堅持以稗史為題材,拍攝一些受普通觀眾歡迎的影片。香港媒體後來評價說:在大時代裡,邵氏拍投機、無聊的低級電影,迎合了觀眾的逃避心理。 

與兄長們的做法有所不同,邵逸夫當時因放映抗日紀錄片、散發抗日傳單,被日本憲兵隊抓走。幸運的是,未遭嚴刑拷打,兩週之後,他被釋放了。

「當時我以為我死定了,所以就照實說,我是放抗日電影,但是那都是真實的紀錄片。」邵逸夫說,「他們又指我發了10萬傳單,我說豈止10萬,是50萬!」

據邵逸夫解釋:日本憲兵隊徵用的很多士兵,其實都是邵家兩個遊樂場的警察。當時邵氏兄弟還經營著「新世界」、「大世界」兩大遊樂場,僱傭了50名警察。淪陷後,這些警察進入了憲兵隊。「這些警察聯名保我,說我這個人沒有問題,所以我很快被釋放了。」

邵氏兄弟一開始經營,就在為日後龐大的影視帝國勾畫藍圖。為了更好地宣傳自己的演員、影片和影院,邵氏兄弟在1946年成立了邵氏出版印務館。到1958年,他們將這種宣傳策略做得更為專業,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出版了邵氏正式的宣傳物《南國電影》,最初銷量便達到10萬冊。

《南國電影》的問世,主要是為了從宣傳陣地上,迎戰另一家影業公司——「國泰」的《國際電影》。國泰的掌門人陸運濤,是新加坡首富陸佑之子,也是後來邵逸夫在香港遇到的最強勁的對手。

返港「救」業

創業30年之際,邵氏兄弟在南洋已經擁有了131家影院和十來家娛樂場所。不同於新加坡的局面大開,邵氏兄弟在香港的經營遇到了重大危機。

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地產大亨歷來是最強勢的金主。富豪榜上絕大多數的席位,是為地產界名流預備的。邵逸夫的二哥邵邨人逐漸眼熱,一心想進入地產業。此時,由邵邨人和兒子經營的「邵氏父子公司」,正在同業的競爭中岌岌可危。

邵邨人是兄弟中性格較為保守的一個。他知道投資拍片可能會獲得高額回報,但擔心個中風險,所以一直以放映為業。經營戲院回報率低,但是風險小。進入50年代後,邵邨人進入地產業,選擇清水灣的地皮作為未來邵氏父子公司的片場。因為邵氏父子在香港製片業務急劇萎縮,邵邨人將其中一個片場以270萬變賣,隨後在九龍彌敦道置地,興建了二十多層的「邵氏大廈」。邵逸夫來港後,便在這裡暫時棲身。

得知邵家在港的電影業務大不如前,剛剛結束第二次歐美採購之行的邵逸夫連夜從新加坡給二哥寫信。十多天后,收到回信。二哥明確表示:目前家族影業處境維艱,已無心戀戰,冀家中弟兄能有一人,來港主持邵氏影業。

1957年初秋,邵逸夫離開了打拚30年的南洋,隻身來港。這一年,他50歲。半年後,「邵氏父子公司」更名為「邵氏兄弟公司」,邵逸夫出任總裁。他的時代來臨了。

明星戰略

就在邵逸夫抵港的前一年,老演員王元龍領銜成立了「港九電影從業人員自由總會」,一年後更名為「港九電影戲劇事業自由總會」。台灣當局聲明:為阻止宣揚赤黨思想的影片流入台灣,非「自由總會」會員機構拍攝的影片,不准進入台灣市場。「總會」成立後,香港影壇正式出現左右兩派。

1950年代,因為內地政局風雲突變,香港影業公司無法進入內地市場。為了讓邵氏的影片不致喪失台灣市場,邵氏兄弟加入了自由總會。

深諳市場的邵逸夫很清楚:左派只在官方主導的市場有競爭優勢,但香港是純市場環境,所以他的對手一直在那些自由派中間。放眼整個香港影壇,眼前最強勁的對手,依然是從新加坡就開始較量的陸運濤。

在後來的影史記載中,陸運濤這位13歲便奔赴瑞士、英國,修讀文學和歷史的海歸派,不僅作風洋化,而且視野開闊,極其喜愛文藝。早在1948年,比邵逸夫年幼8歲的陸運濤便成立了國際戲院有限公司,同時大舉引進寬銀幕、新式放映機。他以從事電影發行進入電影圈,旗下四十多間戲院,1951年成立國際影片發行公司,這便是「國際電影懋(mào)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電懋」)的前身。

1953年,陸運濤的「國泰機構」正式登陸香港,成立子公司,設立「粵語組」,試探粵語片市場。電懋比起邵氏,最明顯的優勢在於劇本創作。很顯然,與文藝氣息濃厚的陸運濤相比,編劇是邵逸夫作為製片家的短板。電懋旗下當時最有名的編劇是姚克,由他編劇的《清宮秘史》在內地受到了官方的猛烈批判。除姚克之外,電懋另一位大牌編劇是作家張愛玲。當時大多數的一線明星,全部跟陸運濤的公司有合約。

面對勁敵,邵逸夫雄心勃勃地開始了在香港的出擊。他從美國之音電台挖來一個主持人擔任公司的宣傳經理,這就是日後成為邵逸夫左膀右臂的鄒文懷。重金相邀之下,鄒文懷來到尚未掛牌的邵氏兄弟上任。他對邵逸夫提出的惟一要求是:宣傳部門的所有職員,由自己決定。

明星戰略是從大哥邵醉翁開始就貫穿整個邵氏家族經營戰略的重要主題,邵逸夫面臨的處境,就是邵氏此時白手起家,沒有一位明星。據盛傳已久的版本,當時他和鄒文懷二人聯手,制定了一份挖角名單,最經典的一戰,就是挖來了電懋的頭牌女星林黛。

在二哥邵邨人經營的時代,邵氏父子曾不惜重金,聘請林黛主演過3部邵氏影片:《亂世妖姬》、《梅姑》和《追》。不過,經驗老到的陸運濤,早已師從好萊塢藝人的經紀理念,用各種方式控制藝人私下跟其他影業公司接觸,以防挖角。

因為電懋一直有人「照看」林黛,鄒文懷始終得不到接近她的機會,只好將電話打到林黛的住處。一番激將之後,林黛答應赴宴,坐在了邵逸夫對面。據說當日邵逸夫親自給林黛斟茶,林黛也在仔細打量眼前的邵氏總裁——他就是那個一手興建了清水灣影城的六叔?

跟三哥謹慎求穩的經營策略不同,邵逸夫一到香港,便拿出了自己的大手筆。他在香港買下清水灣當時佔地65萬平方尺的地皮,打算籌建好萊塢之外的另一個夢工廠——為期7年才竣工的邵氏影城。

毫無疑問,兩次歐美之行,讓邵逸夫深受震撼,也明白了構建工業藍圖的諸多要義。香港地少人多,對於最擅古裝題材的邵氏來說,拍攝場地無處可尋。邵逸夫拿出50萬,按照圖紙,籌建了中式古代街道和極具中國田園意韻的鄉村永久外景。當他和他的清水灣影城出現在香港大小報端時,連同林黛在內,香港同行頓時明白了六叔的來頭。

陸運濤當時給林黛開出的片酬,已經極為可觀。邵逸夫將準備好的合約擺到了林黛面前:電懋的兩倍!當時全港最紅的女星,就這樣成為了邵氏的簽約藝人。為她量身打造的第一部影片,便是後來紅透香江的黃梅調《貂蟬》。

關於黃梅調在香港的盛行,後來學者說法不一,比較一致的結論是:當時京劇在粵語地區並無市場,因戰亂滯留在港的京劇大師馬連良,甚至連基本生活都靠香港朋友接濟,以致長期負債。究其原因,正是因為香港人並不熱衷皮黃。反倒是黃梅戲輕柔婉轉的嗓音,打破國粵界限,進入尋常百姓家。

1957年5月28日,《貂蟬》公映,好評如潮。連續半個月場場爆滿,創下了當時最好的票房成績。一年後,這部影片在馬尼拉舉行的第五屆亞洲影展中,一舉囊括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編劇、最佳剪輯、最佳音樂5項大獎。這部戲不僅讓邵氏名利雙收,也捧紅了從台灣來香港發展的導演李翰祥。

《貂蟬》走紅後,李翰祥成為各大老闆眼中苦求不得的名導。之所以同行們挖不走他,就是因為當時邵逸夫手上有一份跟李翰祥長達8年的合約。「我當時才30歲,8年一點都不覺得長。老實說,不要說8年,就是80年我都簽。那年頭,只要有人肯出錢,讓我做導演,怎麼說都行。」李翰祥後來這樣回憶。

事實上,邵氏對於旗下導演和藝人的掌控,極為嚴厲。邵逸夫本是通過挖角在香港起步,最懂如何力保自己不被以牙還牙。

「其實《貂蟬》是我最臉紅的戲,拍得很壞,但能獲那麼多獎,實在出乎我的意料。」李翰祥後來說。《貂蟬》之後,邵氏乘勝追擊,再度推出林黛擔綱女一號的大型古裝片《江山美人》,影片上映一週,票房突破40萬,刷新了邵氏自己的紀錄。在1959年的第六屆亞洲影展上,這部影片史無前例地囊括了全部的12項大獎,也讓林黛第三次捧起「亞洲影后」的獎座。一年後,李翰祥執導的《後門》再一次上演了囊括了新一屆亞洲影展所有獎項的這一幕。邵逸夫和他的邵氏兄弟,成為業內所有人刮目相看的黑馬。

1960年,香港10大賣座影片,邵氏獨佔6部。陸運濤的電懋,只有3部。

《後門》雖然大受獎項肯定,但是因為採用黑白攝影,太追求導演個人風格,票房並不理想。在一次高層會議上,春風得意的李翰祥正大談特談個人藝術追求,邵逸夫突然發火,「我拍電影不是為了獲獎!」

李翰祥十分不解:當初《貂蟬》獲獎,六叔您很高興啊?

「《貂蟬》能賺錢,《後門》呢?」邵逸夫說。

「那我就拍一部又能獲獎又能賺錢的片子!」

邵逸夫清楚:李翰祥心裡想的,除了獲獎,還是獲獎!是時候給這位狂熱中的年輕人潑潑冷水了。後來將近三年時間,李翰祥沒有獲得任何片約。

邵逸夫內心最在乎的,到底是電影藝術,還是票房生意?1980年代,在一次採訪中,他回應說:「我經營邵氏影城,是做生意。如果拍一部純藝術的電影,我不敢肯定這年頭會有很多人喜歡。少人看,就少得益。所以我寧願專心向大家都中意(喜歡)的娛樂著手。如果香港人喜歡藝術,可以去藝術中心。我寧願捐錢給藝術中心,做藝術節。但是拍電影,就是要拍大家都看的片。」

「雪藏」李翰祥的第三年,電懋老闆陸運濤親自抓了公司的一個項目:籌拍《梁山伯與祝英台》。其實早在1920年代,邵氏在上海創立之初,就已經拍攝過《梁祝痛史》。令邵逸夫大為光火的不是自家題材被人翻拍,而是電懋一直擅長時裝片,如今卻想跑到古裝片這一邵氏的拿手地盤分杯羹。

「用最快的速度,拍出邵氏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以下簡稱《梁祝》)!」冷板凳上的李翰祥,在接到邵逸夫新命令的同時,正式「解凍」。

在邵氏影城外面,清水灣的路上,李翰祥遇見一位濃眉大眼的女子,行路步態中透出幾分男兒的幹練之氣。這位邵氏藝人,讓李翰祥迅速堅定了自己心中那個大膽的創意:起用女藝人,反串梁山伯一角!——這位在路上被李翰祥撿到的女主角,就是後來邵氏另一當家花旦凌波。

黃梅調《梁祝》只花了半個月就關機,鄒文懷抓住反串的噱頭大肆宣傳,吊足了外界的胃口。這是邵氏和電懋首次發生題材撞車的「雙胞案」,香港媒體說:梁祝生前未能完婚,死後化蝶,卻生出了雙胞胎。

《梁祝》在李翰祥的家鄉台灣引起了極大轟動。當時舉家出門看《梁祝》、萬人空巷的情形是很多台灣老人至今深刻的記憶。很多痴迷的影迷,連看十次以上,台北看完趕到高雄繼續看。1963年的第二屆台灣金馬獎上,《梁祝》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5項大獎。反串出演的凌波,領取男女演員哪個單項獎都不合適,組委會於是為她專門設立「最佳演員特別獎」。

邵逸夫從《梁祝》獲得的最大震動來自凌波——一個默默無名的藝人,一夜間成為不輸林黛的頂級明星。他深受啟發,這個心得對他後來的整個事業帶來巨大影響:要想讓邵氏家族的電影事業持續發展,一定要不斷培養新人。

電懋就這樣被邵氏殺了個措手不及。類似的事情在邵逸夫身上多次發生。70年代,鄒文懷跟他分道揚鑣自組嘉禾公司後,兩人成為競爭對手。邵逸夫在一次去日本出差的途中,發現嘉禾新片《啼笑因緣》因故暫停膠片洗印,趕緊給香港打電話,要求公司立即搶拍。邵氏用20天拍完,改名《故都春夢》,提前上映,票房不俗。這種策略,直到邵逸夫入主TVB,依然沿用。

摸索轉型

邵氏和電懋的競爭,在1964年陸運濤夫婦發生空難後基本終結。如果邵逸夫願意講述,這肯定是他五味雜陳的一年。這一年,邵氏當家花旦林黛因為感情問題自殺身亡;清水灣影城正式竣工,14間攝影棚全部落成,邵氏電影王國初具規模;邵逸夫的兒子邵維銘突遭綁架,交出300萬贖金才破財消災。

得知兒子化險為夷,邵逸夫又回到清水灣繼續工作。「全世界最忙的製片家」,香港歷史最悠久的英文報紙《ChinaMail》曾在頭條以這樣的標題形容他。幾乎所有與邵逸夫接觸過的採訪對象口中都有一句大同小異的話:邵逸夫精力過人,工作時間驚人。他每天都跟員工同時上班,其他人5點下班,他一般會工作到10點。如果是在試片室看片,他會回家吃完晚飯,回來繼續看。不管工作到多晚,第二天他依然準時出現在辦公室。

如今的清水灣邵氏影城,昔日的3層辦公樓依然矗立在院內進門右手位置。二樓最右側便是邵逸夫當年的辦公室,他對面的房間屬於鄒文懷,過道旁邊是看片室。邵逸夫最喜歡在那裡看片,除了看邵氏影片,也看其他公司的影片。他的最高紀錄是一天看了9部電影。

陸運濤離世後,邵逸夫在香港已經沒有對手,但是昔日風頭強勁的黃梅調也已式微,新的出路在哪裡?《新生晚報》是邵逸夫經常看的報紙,他每天必讀的版面,是一個名為「何觀」的影評人寫的影評。在一片「邵氏出品,必屬佳片」的讚譽中,他批評邵氏電影「太過陰柔,缺陽剛之氣,是女星的天下,長此以往,發展不均」。「何觀」,就是後來開創新武俠電影的名導張徹。

張徹對邵氏女影星如數家珍。邵逸夫對他印象極好:你總批評我們捧女星,那我以後就叫鄒文懷多多宣傳男星。

「不!您錯了邵先生。邵氏電影,從劇本開始,就是為女星量身而寫,男藝人一直不過是她們的陪襯。要想治本,必須從劇本開始改!」張徹說。

1967年,受內地紅衛兵運動影響,香港左派電影機構已經瀕臨絕路。邵氏新片、由張徹執導的《獨臂刀》在這年公映。這部令邵氏所有高層提心吊膽的新片,上映首週,票房突破100萬,刷新了香港影史紀錄。主演王羽也從起初月薪200元,一舉躍升至6000元。這種薪酬,已經可以比肩邵氏一線花旦的待遇。從此,電影的男星時代來臨。

《獨臂刀》之前,另一位來自台灣的導演也拿出了自己的新武俠代表作《大醉俠》,但是因為票房不佳,邵逸夫並不高興。這位失意導演名叫胡金銓。後來,他拿著一個只有36場戲的劇本,再次出現在邵逸夫的辦公室。邵逸夫沒有細看劇本,呵斥他回去重寫。從影半生的邵逸夫不相信一部只有36場戲的劇本,能夠拍出一部及格的電影。胡金銓後來把這個劇本帶回台灣拍攝完成,打破了台灣的票房紀錄。這部戲就是《龍門客棧》。

錯過的往事

邵逸夫「看走眼」的故事,被外界提得最多的,並非胡金銓,而是另外兩位與他失之交臂的知名影人——李小龍和許冠文。

1970年,在好萊塢受挫的李小龍帶著被華納兄弟槍斃的電影項目《無音簫》返港。他對那些期待他加盟的香港公司開出的條件是:片酬1萬美金,拍攝週期不能超過60天,還有,劇本必須讓他滿意。

外界流傳的版本是:邵逸夫聽到這番條件後,冷笑回應:開什麼玩笑?一個武師,真敢開口!他難道不知道,邵氏300元一個月的武師一大把嗎?

「其實這些都是外界杜撰的。」邵氏影城現任製片總監黃家禧說。他1970年進入邵氏,工作至今。除了方逸華,他可能是跟邵逸夫最親近的工作夥伴。「當時李小龍從美國回來,張徹找他試鏡,我們都已經打算用他,但是他一部戲要1萬塊美金。我們自己的藝人,狄龍和姜大衛當時才1萬港幣,1萬塊美金是6萬塊港幣。狄龍和姜大衛已經成名了,還是1萬一部戲,怎麼可以給李小龍1萬美金呢?給了你1萬,狄龍和姜大衛怎麼辦?」

後來鄒文懷的嘉禾公司用7500元美金拿到了李小龍的合約,由他主演的《唐山大兄》上映3周,成為香港有史以來最賣座的本土影片。嘉禾也憑藉這部影片賺得的350萬首輪票房,成為香港知名電影公司。

許冠文後來主演的《鬼馬雙星》,也是送到邵逸夫門前,被拒絕後落入鄒文懷手中的大餡餅。這部喜劇片的最終票房是625萬。

「許冠文的問題也是一樣,」黃家禧說,「他是拍李翰祥的《大軍閥》成名的,拍了兩三個戲之後要做導演。但是他要的片酬,比李翰祥還要多。如果給了他滿意的價錢,我們自己的導演怎麼辦?」

邵逸夫和鄒文懷,究竟因為什麼原因反目成仇?外界一直盛傳,因為方逸華進入邵氏高層,鄒文懷大權旁落,負氣出走。「其實事實不是如此。」黃家禧認為,邵鄒矛盾的核心,是製片理念發生分歧。「鄒先生拍戲,只求賣座,不管製作費,結果有很多地方就會有浪費。方小姐呢,是管錢的,什麼時候需要什麼時候不需要,她會控制得很嚴格。因為這個問題發生矛盾,所以鄒先生就離開了。」

方逸華當時主要負責財務和採購,據說,任何採購項目都必須由她簽字。曾有這樣一個段子:一個劇組,拍攝時臨時需要一箱雞蛋,因為沒有打報告,全體工作人員只能現場等著打完報告、簽完字,戲才能繼續拍。這個說法也被黃家禧推翻了。「當時我們用過雞蛋,但是經常戲拍完,雞蛋就不見了。方小姐來了之後,就會過問。比如這個雞蛋,我們用完可以賣給我們的餐廳,這樣拍攝成本又回來了一塊。」黃家禧說,有些導演不善於拍攝大場面,他們把20個人放在大禮堂拍一個大場面,方逸華看到後不允許這麼做,一定要堅持配到足夠的人數才拍攝。

我問眼前這位與邵逸夫、方逸華共事四十多年的總監:有人說方逸華進入邵氏後,影片製片開始下降,所以他們說「成也蕭何敗蕭何」。黃家禧回答:「沒有方逸華,就沒有今天的邵氏。邵氏的很多事情,都是方逸華在打理。而且她也是邵逸夫現在最信賴的伴侶,邵逸夫的很多慈善事業,都是方逸華在身後支持和推動。如果沒有她,邵氏可能早就賣掉了。」邵逸夫的兩個兒子,一個從事地產,一個從事發行。而方逸華,始終在忠實地執行邵逸夫的意圖。

起伏

1971年,邵氏(香港)成為上市公司。1974年,邵氏影片產量達到創立以來的最高峰,一年之內,出品了50部影片。這一時期,邵氏的全球戰略穩健推進。在新加坡建成總統戲院後第五年,邵氏再添3條院線。包括新加坡在內,邵氏機構的全球連鎖戲院已達230間之多。為了吸引各地觀眾,邵氏出品的電影經常剪出多個版本,尺度最大的送歐美,最小的送南洋,中間的,則在香港上映。同時,邵氏還為拷貝配上不同語種的音軌,發往世界各地。

就在邵氏兄弟的影視帝國日漸壯大之際,邵逸夫於1973年和1975年,先後痛失二哥和大哥。

這一時期,邵氏在香港的基金會成立,開始了在香港和大陸解囊捐助的義舉。1974年,為表彰邵逸夫熱心公益,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特授予他「皇家CBE」勳銜。1977年,他再度被女王冊封為爵士勳銜,成為香港娛樂圈獲得爵士頭銜的第一人。

結緣TVB 

1980年6月26日,TVB原董事局主席利孝和先生突發心臟病,搶救無效辭世。這位地產大亨1967年創辦TVB,開設翡翠、明珠兩個台,採用粵、英雙播音,港人習慣稱之為「無線台」。

7月23日,董事會宣佈:邵逸夫成為董事局新任主席。接棒後,邵逸夫展開了與邱德根主政的亞洲電視(以下簡稱「亞視」)之間的收視大戰。接下來的所有情形,與邵逸夫在邵氏的征戰如出一轍:還在擔任首屆董事的時候,邵逸夫便說服利孝和,成功地從亞視前身「麗的」電視台挖來當家花旦汪明荃。直到今天,汪明荃依然被稱為無線大姐大。為了培養新人,無線在1971年創辦「藝人訓練班」,今天絕大多數的香港知名藝人,全部畢業於此。他們也是後來TVB自制劇的主要演員。幾乎所有亞視的王牌節目,無線都有應對的翻版:亞視選「亞洲小姐」,無線就選「香港小姐」;亞視斥巨資拍攝電視劇《一代天驕》,無線便搶拍出黃日華主演的《成吉思汗》,且率先播出。

歷史上,無線和亞視之間,先後有8次著名的收視大戰,無線始終沒讓亞視嘗到甜頭,築牢了自己的香港電視龍頭地位。香港媒體一直有兩種聲音:一說無線「無賴」;一說無線「棋高一著」。邵逸夫從不理會這些聲音,他心中有著更大的版圖要去拓展。

1987年,邵氏兄弟停止電影製作,正式告別電影圈。清水灣邵氏影城繼續保留,並參與製片。這一年,邵逸夫夫人黃美珍在美國病逝。10年後,90高齡的邵逸夫與62歲的方逸華在美國賭城拉斯維加斯登記結婚。入主TVB後,方逸華成為董事局行政主席。

2003年10月,投資22億的無線電視城啟用。這裡很容易讓人想到離它不遠的清水灣邵氏影城。電視城有22個錄影棚和兩個影視拍攝基地。它比舊影視城大三成。全年生產節目超過17000小時,發行海外四十多個國家,覆蓋用戶超過3億。

我到TVB的當日,正是冬至。雖然是粵港一帶十分重視的節氣,但是戲劇製作部裡,所有的小會議室,都坐著三五成群開創作會的主創。「我們有一條生產線,就是有量化、有規模、有體制的生產。如果要做一個強有力的產業,必須這麼做。其實現在想來,TVB跟邵氏的模式很像。」TVB知名監製梁家樹說。他和TVB另一位名監製曾麗珍一起,每年要監製500到600集自制劇。

據梁家樹透露,TVB分工極細,拍攝自制劇時,每天會有兩個組,一個外景一個內景。一線藝人可能白天出了外景,夜裡回來趕內景。不止一個TVB藝人說過:工作最辛苦的時候,走路都能睡著。時常有一線藝人,在一個棚裡拍著一部戲,進入化妝間之後化好妝,進入下一個房間就拍另一部。

效力TVB六年的女藝人葉璇曾經對我說:「TVB是一所大學,它用人情世故教會你作為一個藝人該學習的一切。我所有的技能,包括後來發展出來的技能,都是TVB給我的。」

影視帝國

「我生產電影,就是為了滿足觀眾的需要和願望。核心觀眾就是中國人。這些觀眾都喜歡看耳熟能詳的民間故事、愛情故事……他們懷念祖國大陸,也懷念自己的文化傳統。」這是邵逸夫在1964年,接受邵氏自宣刊物《南國電影》採訪時說的一段話。

今天,越來越多的電影學者通過這段話,找到了打開邵氏秘密的鑰匙。「影視帝國」,這是學者對邵氏家族企業並無爭議的稱呼。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東亞與太平洋中心研究室主任傅葆石博士評價邵氏說:「由於只能在歐美世界處於邊緣地位,邵氏兄弟公司成功地在香港發展成為華人電影工業的中心,在60年代後為全球各地的華人生產和放映電影。國語是中華民族的通用語言,保證了遠離祖國大陸的海外各地中國人能夠形成自己的社團群體。邵氏兄弟公司在他們的電影中構建的文化中國,勾起了全球華裔觀眾的懷鄉情結和民族情懷。邵氏兄弟公司的主要管理人員和導演,都是所謂的南來文人,在1949年後離開中國大陸,他們的根仍在大陸,他們所有的懷鄉情結和離異感都化作創作的源泉,通過創作電影來表達海外華人眼中的中國文化。」

在影視帝國大業終成之際,邵逸夫於2002年創立「邵逸夫獎」,用以表彰在數學、醫學及天文學方面有傑出成就的科學家,每年獎金金額高達100萬美金,因而也被稱為「東方的諾貝爾獎」。到2005年,邵逸夫對內地的捐贈累計達33億港元。

對於外界一直關心的、邵逸夫的健康狀況,黃家禧透露,邵逸夫現在十分健康。他最近一次見到邵逸夫,是上週去邵逸夫的家中。輪椅上的邵逸夫需要戴著助聽器跟他講話。那天他們微笑著打招呼,邵逸夫習慣性地衝他揮了揮手。如今在家的邵逸夫,每天必看TVB,今年所有的自制劇,他一集不落,全部看過。方逸華每週會帶他進城喝兩次茶。

「這麼多年過去了,你看邵逸夫從前的那些對手的公司都不在了,但是我們還在,而且還建了新的影城。」黃家禧說。在香港地鐵裡,播放著一部將於12月31日上映的新片——邵氏今年出品的電影《潛罪犯》的預告片。它是TVB今年熱播劇《潛行狙擊》的電影版。

據一位電影學者介紹:邵逸夫曾表示,不再接受任何媒體訪問,功過留給後人評說。也許多年後,他會有更多往事內幕被公眾知曉,也有可能,那些往事會和他從不示人的內心一樣,成為永遠的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618

邵逸夫是如何成為“教學樓主”的?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08/57728.html

昨天清晨,107歲的邵逸夫在家中安詳離世,網友紛紛在網上曬出自己身邊的“逸夫樓”,紛紛稱他才是真正的中國首善。據不完全統計,458所中國學校有逸夫樓。跟著i黑馬來看一下,邵逸夫是如何成為“教學樓主”的?邵逸夫堅持把資金分散到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數百所學校,並用與國內各出一半投資的辦法共同興建“逸夫樓”。國家教委受邵逸夫委托,對贈款項目進行宏觀指導與管理,並確定了“逸夫樓”建築標準可高於一般建設項目的原則,使之能適應教學與科研方面的最新發展。教育部港澳臺辦公室對“逸夫樓”工程采用的評比與獎勵措施,也大大調動了各校的工作積極性。在山東大學中心校區,“邵館”和“理綜樓”是在校學生使用率最高的兩棟公共建築。“邵館”和“理綜樓”的全稱分別是邵逸夫科學館和邵逸夫理科綜合樓,前者是校園講座第一品牌“大家講壇”的舉辦地,後者是該校區硬件設施最先進的教學樓之一。1月7日下午,進出邵逸夫理綜樓上課、自習的山大學生,都不由自主地擡眼看了看一眼門廊上的那幾個鎦金大字。這天上午6時55分,邵逸夫被發現昏迷在西貢嘉澍路清水灣大廈住所內,最終搶救無效,安詳離世,享年107歲。在其生命的最後30年間,邵逸夫幾乎每年要拿出1億多元用於支持中國內地的各項社會公益事業,尤其對於中國教育事業,他更是情有獨鐘。據統計,1985年至今,邵逸夫生前共向內地捐贈了47.5億港元,興建了6000多個教育項目。以“逸夫”二字命名的教學樓、圖書館、科技館、體育館等設施遍布中國各地高校,有好事者通過在線地圖查詢,數量竟有近3萬座。網友稱,“在每個人的記憶里,都有一座逸夫樓。”始於故鄉的捐贈邵逸夫從事捐資助教活動的歷史由來已久。自1957年創立“邵氏基金會”以來, 邵逸夫就本著“丈夫貴兼濟,豈獨善一身”的人生信條,,一直從事社會福利事業。但邵逸夫從事慈善事業之初,其指導思想僅是散財積德的傳統思想。隨著捐贈行為的展開,邵逸夫開始越來越多地深入反思自己的這種捐贈行為,由此導致其捐贈理念的逐漸變化, 變得更加理性與系統化。他將目光更多地投向了教科文衛事業。從20 世紀80 年代中期開始, 邵逸夫開始加大對內地教育事業的捐贈力度。他對教育捐款工程有一個明確的要求,就是要建造“直接用於教學、科研的建築”,特別是力求體現教學、科研的急需和師生共享。邵逸夫對內地教育事業的捐贈是從故鄉開始的。1985 年,浙江大學師生一致通過,將邵逸夫贈款1000萬元港幣,在秀麗的玉泉風景區興建“邵逸夫科學館”。神奇的是,施工隊挖掘地基時卻挖出許多古墓,而且一層比一層深,年代一層比一層久遠,文物一層比一層更珍貴。這被當時的校方視為“風水寶地”和“吉祥的兆頭”。1987年1月12日,在香港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宗贈款――邵逸夫向香港中文大學捐贈1億元港幣興建逸夫書院的奠基典禮上,又舉行了一項捐贈儀式――他將1億元港幣的支票交給中國國家教委劉忠德主任,用於興建內地教育項目。首批接受捐款的為北京師大、南開大學、華東師大、浙江師大、雲南大學、東北師大、西北大學、華中師大等十所高校。此後的每年這一天,他都會舉行相同的捐贈儀式,受捐贈的內地高校數量由此不斷增加。1988年,寧波師範學院成為當年邵逸夫捐款的15所內地高校之一。對於當年的捐贈細節,寧波師範學院原院長朱彰年依然記憶猶新。當年1月10日,在國家教委副主任劉忠德帶領下,朱彰年一行代表當年接受贈款的15所高校共五十余人抵達香港。邵逸夫派TVB政務總監關越強來九龍車站迎接。當晚,新華社香港分社在華潤大廈五十樓宴請,邵逸夫和夫人方逸華都到場。“宴會上邵逸夫講了話,話不長,主要是講教育對國家和社會的重要,聲音宏亮,口齒清晰,是用普通話講的,但帶有濃重的寧波口音。”朱彰年回憶,在港活動的最後一天下午是到清水灣參觀邵氏影城,然後邵逸夫在他的別墅里請大家看電影吃飯。當朱彰年一行參觀結束走向他別墅的上坡道時,邵逸夫正好乘車趕了上來。一看他們在步行,邵逸夫就從車上下來跟他們一起走。八十出頭的老人在上坡道上步伐輕捷, 如履平地。邵逸夫向寧波師範學院捐贈了500萬港元,寧波市政府又投入240萬作配套資金,兩年後建起了一座現代化圖書館。原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馬臨作為邵逸夫的委托人,出席了1990年10月圖書館的落成典禮。參觀結束後,馬臨豎起了大拇指:“圖書館的建築和內部設施應該打一百分!”校園建築中的“高大上”不同於李嘉誠、霍英東、包玉剛和陳經倫等富豪重點建設一所或幾所學校的扶持模式,邵逸夫堅持把資金分散到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數百所學校,並用與國內各出一半投資的辦法共同興建“逸夫樓”,以促進校園建設的快速發展,因此具有更為廣泛和積極的意義。各受贈學校都反映,贈款項目的建成使用是“及時雨”、“雪中炭”,發揮了顯著效益。許多院校的“邵逸夫圖書館”,實現了從傳統的藏、借、閱分離封閉式管理模式,向開放式、計算機檢索、聲像載體等現代化管理模式的轉變,從而大大改善了教學、科研、實驗和訓練條件。許多贈款項目還推動了學校及城市文體活動的開展,創造了優美的育人環境,取得了可喜的綜合效益。例如,中央民族大學逸夫體育館建成後,不僅使該校的很多體育教學和訓練不再櫛風沐雨,也使在京的少數民族學子擁有了一個歡度民族節日和開展民族體育活動的實用場所。邵逸夫的義舉能夠收到成效,也得益於國內教育部門的密切配合。國家教委受邵逸夫委托,對贈款項目進行宏觀指導與管理,並確定了“逸夫樓”建築標準可高於一般建設項目的原則,使之能適應教學與科研方面的最新發展。這一具有促進作用的政策,使“逸夫樓”往往成為同年代校園建築中“高大上”的代表。與此同時,國務院各有關部委,各有關省、市、自治區及有關學校都及時落實了配套資金,並把贈款項目列為重點建設項目,指定實力雄厚的設計院,遴選優秀的建築師、建築公司,抽調精幹人員組成管理機構專門負責。暨南大學建設“逸夫體育館”時,廣東省建委就將其列為省重點工程項目,竣工後被評為“廣東省優良樣板工程”。四川大學“邵逸夫文科樓”更是榮獲四川省優質設計獎、優良工程獎,邵逸夫視察後感動不已:“我給這樣一點錢,你們建成這樣好、這樣大的一幢樓,操勞你們了。我感謝你們!”香港《中國新聞》報道:“四川大學文科樓被國家教委權威稱為迄今全國最好的文科教學樓。”贈款建設項目工作還得到了海內外許多部門在所需進口材料、設備的組織采購等方面的優惠和大力支持。北京外國語大學陳乃芳校長在憶及其參與逸夫樓的建設時曾記憶猶新地說:“我們用逸夫先生捐的錢蓋樓,就一定要讓他滿意,同時在使用上要真正發揮它的教學與科研作用。”教育部港澳臺辦公室對“逸夫樓”工程采用的評比與獎勵措施,也大大調動了各校的工作積極性。獎金用邵逸夫贈款的銀行存款利息支付,還用贈款利息對各校建成項目發給一定數量的維修費,以保證房屋使用後的正常維護。獎金及維修費均以邵逸夫的名義發給各校,這對校方加強管理工作也起到了促進與激勵作用。大多數學校都把“逸夫樓”放在學校的中心地段或重要地段,借此改善學校的建築面貌和校園環境,逸夫樓自然也就成為受贈學校校園中比較特殊、“搶眼”的建築。如天津市南開大學不僅將逸夫樓建在醒目的位置,設計中還采用了我國古代八卦的陣式,使整棟大樓寬敞明快,深受師生喜愛。邵逸夫的行為邏輯邵逸夫對內地文教事業的熱愛與捐贈行為,也引來了外界對於其動機的諸多猜測,多為捕風捉影,沒有根據。但他對中國文教事業捐贈力度之大、時間持續之長,卻實為世所罕見,內地文化教育界也因此受益良多。從他後來接受美國紐約大學頒授名譽博士學位的講話中,或可發現其對教育事業情有獨鐘的原因所在:“我一直參與教育方面的捐助,因為我相信一個民族的偉大,在於他們能夠掌握觀念、傳播觀念,並且將觀念付諸實踐……我希望我個人的貢獻,對於教育的發展,能發揮一些作用。”其實,只要回顧邵氏的成長經歷,便不難理解其對文教事業如此大規模、長時間的捐贈。邵逸夫的青少年時代是在20 世紀初度過的,那正是一個國家前途堪危、社會動蕩不安、人民流離失所的年代,受苦受難、忍饑挨餓的民眾隨處可見。如果將邵逸夫日後對教育事業的捐助與他青少年時期的這一段人生經歷相聯系,當能獲得一個較為合理的心理學解釋。他年輕時曾就讀於教會學校。教會學校一向以嚴格的管理與優質的教學質量而著稱。邵逸夫在這樣的環境中接受教育,博愛濟世的觀念對他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影響既有助於其個人日後的成長,同時也能促使他形成一種對文化教育事業的認識與態度。於是,當他積累了相當的財富,布施行為便成為一種必然。邵逸夫曾說:“我的錢一輩子、甚至下一輩子也花不光。我的財富取之於民眾,應用回到民眾。”有人問他為什麽如此關註教育事業,他進一步闡明:“國家振興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培訓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2005 年1 月21日, 邵逸夫在香港宴請到訪的教育部副部長張保慶一行時,多次談及在內地發展教育的重要性和辦學理念。他表示:“很高興看到國家的教育水平近年來不斷提高,更多人有機會接受教育。中國要繼續發展下去,就必須把教育搞好。”如今,遍布全國各地的“逸夫樓”依然在各大高校發揮著巨大作用,邵氏基金會也仍在持續運作。這些建築的真正主人,或正在遠方,望著無數的青年,熙攘進出於這些樓宇,追逐夢想。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柯文浩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740

跨世紀影視大亨邵逸夫離世

2014-01-09  NM
 
 

 

一月七日,由邵逸夫創辦的無綫電視發表聲明,宣布邵逸夫於早上六時五十五分,在家人陪同下於家中安詳離世,享年一百零七歲。公司網頁亦轉為黑白,以表哀悼。據報遺體暫放於聯合醫院,現場有大批媒體守候。身為其多年「戰友」的無綫行政主席梁乃鵬,眼紅紅地發言指,無綫有今日的地位,全因邵逸夫的英明領導。關於葬禮安排,暫只供家人出席,其分布新加坡及世界各地的家人正安排來港,追思會詳情則另行公布。眾人懷念

TVB曾猛將如雲,得悉六叔死訊後,TVB前電視廣播業務總經理陳志雲立即在商台節目《在晴朗的一天出發》中,加插悼念六叔的環節,前經理何定鈞和藝人汪明荃讚邵逸夫是好老闆。何定鈞指除了公司大策略,小事他都會放手交由管理層處理,更沒有干預新聞部運作。而汪明荃則形容六叔對人親切,是個慈祥長者,她最難忘是每年台慶,六叔都會出席切蛋糕儀式。

《歡樂今宵》之父蔡和平向本刊大讚邵逸夫有眼光:「當時做開電影都覺得電視係競爭對手,就算電視都係做衞星,反而佢去投資免費電視,好有vision。」在邵氏南國實驗劇團訓練班出身的夏雨,一早得悉消息,心情相當難過,「幾十年都係我老闆,可以話係睇住我大,佢認得我,會叫我夏雨。好多年前出席慶功宴,嗰時六叔起碼八、九十歲,佢話自己練氣功,身體好,仲講咗句:『唏,你哋班後生仔做到嘅,我乜都做得到!』見到佢安詳離開,都算安慰。」

曾患肺炎誤傳死訊

事實上,邵逸夫近年已絕跡以他命名的邵逸夫獎及無綫台慶,最後一次現身,已是一一年十月十五日晚上,當時傳媒拍得他與太太方逸華在中環逛街。近兩年,方逸華已無帶六叔外出,免他着涼,只在家中活動,甚至在任何天氣下也會替六叔穿上厚褸及戴頸巾。於○六年七月,曾一度誤傳邵逸夫死訊,當時傳出六叔急病要入住法國醫院的消息,院方大為緊張,嚴禁醫護人員透露病情,但知情人士說,六叔近年每次入法國醫院,都是因為肺炎併發徵狀,○六年七月他便因患肺炎及肺中有痰在醫院住了一星期。方逸華其後開記者會,澄清六叔只患有輕微肺炎,已出院休養。年輕時有吸煙習慣的六叔,雖已戒煙多年,但心肺功能問題已種下禍根,亦曾試過心臟出現問題,知情人士說:「佢後生時食煙過多,搞到個肺唔係幾好,冷一冷就病,個心亦弱,行路都要人扶住,震吓震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831

昏睡兩年方逸華日餵四餐邵逸夫百年風流

2014-01-09  NM
 
 

 

有「影城大亨」美譽的六叔邵逸夫,於本週二(一月七日)早上六時五十五分於家中離世,享年107歲。

叱咤影壇電視界大半個世紀,創造出無數傳奇,而圍繞著六叔的緋聞,同樣不計其數;但能夠攞正牌做邵夫人,就只有已故多年的髮妻黃美珍,以及人稱「六嬸」的方逸華。

據了解,近兩、三年六叔身體每況愈下,還時不時鬧情緒,拒絕私家看護貼身照顧,往往要方逸華親自「落場」,六叔一日四餐飯,都由她親手餵食。

1952年,唱歌出身的方逸華,到星馬登台認識六叔,自此成為對方背後的女人。如今老伴先行一步,近年經常與方逸華手拖手出雙入對的設計師Raymond,便成為她下半生的倚靠。被迫爽約

本週二早上,突然傳出六叔邵逸夫逝世消息,無綫行政主席梁乃鵬接受傳媒訪問時說:「好難過,阿Sir今朝六點五十五分喺屋企過身,好安詳,方小姐(方逸華)喺佢身邊,佢心情當然好難過。」

享年107歲的六叔,近年多次傳出病危,經常出入九龍法國醫院的頭等私家病房。

「阿Sir年紀都有番咁上下,大家都預咗有呢一日,所以Mona(方逸華)請咗好多個私家看護,廿四小時輪流照顧佢,不過佢愈老愈扭計,班私家看護冇個搞得佢掂。」知情 者說。

六叔難服侍,要令他乖乖就範,只有方逸華一個可以做到。

「阿Sir一日要食四餐,看護餵,佢唔肯食,就算Mona親自出馬,都要又氹又呵,乜都出齊先搞得掂,有時我哋約Mona出嚟high tea傾偈,佢永遠趕頭趕命,定時定候就要走,話要趕返屋企照顧老公開餐;好多時就算約好晒,Mona都會突然打嚟話出唔到嚟,我哋都戥佢辛苦。」方逸華好友說。

世紀合照

阿Sir的女人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擁有邵氏王國的邵逸夫,為注入新血設訓練班培育新人外,更積極向外物色有潛質明星藝人。有指當時邵氏大部分女星都愛主動親近爭取機會,甚至跟老闆過從甚密。其中備受力捧,有「娃娃影后」之稱的李菁,有指她的初戀對象便是邵逸夫,因而獲得力捧,十七歲拍第一部電影《娃娃夫人》就奪亞太影后。此外,由台灣來港發展的何莉莉,亦被指跟他來往頻密,在邵氏十年,她被打造成新一代青春偶像,邵逸夫更學足荷李活捧人方法,將她由頭執到尾,為她度身訂造類似007新戲《鐵觀音》,直至六九年,她認識了船王之子趙世光,二人才開始疏遠。

何莉莉之後,被視為鄭佩佩接班人,十七歲簽約邵氏的台灣女星施思,亦指跟邵逸夫關係密切,當年剛出道的施思已經有機會跟武俠片巨星姜大衞、狄龍等紅星合作,十分受重用。而在八十年代由方逸華一手帶入邵氏的十七歲台灣女星陳德容,邵氏除提供宿舍津貼外,據陳德容向好友透露,當年她拍戲之餘,還要陪老闆睇戲食飯,平時出入要全程照顧老人家。轉戰電視,邵逸夫對電視台靚女一樣提攜,其中跟他同樣來自馬來西亞的張慧儀以及跟老闆同鄉的曹眾,都有機會陪六叔在他的私人影院睇戲及食飯。自從踏入一百歲後,邵逸夫已鮮有出席公開活動,近年更大部分時間留家休養,少與外界接觸。

最後勝利

年輕時熱愛英文歌的方逸華,被指一九五二年到星馬登台期間,認識已擁有「邵氏」電影王國的六叔,但當時對方有髮妻黃美珍,方逸華只能當他背後的「紅顏知己」。五、六十年代,六叔不斷擴展「邵氏」電影王國版圖,旗下賣座女星林黛、何莉莉等不計其數,還有跟六叔關係密切的李菁。有指當年六叔對邵氏所屬的「南國實驗劇團」培訓出來的李菁特別另眼相看,更將她一手捧紅成為「亞洲影展」影后,當時更一度傳出方逸華與李菁為了六叔不斷明爭暗鬥。「嗰陣傳李菁第一個男朋友就係阿Sir,李菁青春又好樣,方逸華梗係擔心啦,加埋其他主動向阿Sir示好嘅女星,真係十對手都隔唔晒!方逸華捱到今時今日可以坐正做六嬸,唔容易。」知情者說。

貼身密友

陪伴六叔六十年,方逸華由事業以至日常生活,對另一半均照顧得無微不至。一一年,六叔將無綫賣盤,易主「殼王」陳國強為首的財團,任公司董事總經理的方逸華,亦同時向董事局請辭,與六叔一起全身而退。可以騰出更多時間陪伴六叔,但與此同時,方逸華身邊亦出現了隨傳隨到的知己Raymond。據了解,方逸華與Raymond相識十多年,對方當年負責六叔位於西貢嘉澍路清水灣大廈寓所的翻新工程,兩人自此一見如故。「Raymond做咗室內設計好多年,聽講係經朋友介紹認識六嬸,後來佢幫六叔屋企搞裝修,六嬸出晒名要求高,偏偏Raymond搞得佢掂。其實佢哋以前耐不耐都會出嚟見面,但近年見密咗好多,六嬸仲會介紹身邊人俾Raymond認識。」知情者說。

獨愛勞斯萊斯

愛美人更愛香車的邵六叔,過去40年對勞斯萊斯情有獨鍾,名下坐駕大部分屬該品牌,更鍾情「6」字 車牌。

陪出陪入

外表年約五十歲的Raymond,近年的確成為了方逸華身邊紅人。兩人經常出雙入對,比方逸華高大半個頭的他,去到邊都會拖實對方。本刊發現,現時仍為邵氏兄弟電影公司副主席和電視廣播有限公司非執行董事的方逸華,早上習慣回到舊清水灣片廠工作,到四、五點下班,好友Raymond已經在方逸華的車上,結伴離去。除了接放工,早前方逸華到灣仔瑞安中心睇牙醫,Raymond同樣在場,另一次兩人離開銅鑼灣怡東酒店時,Raymond更拖實方逸華,貼身照顧。

TVB易手風光不再

邵逸夫在1958年成立邵氏兄弟電影公司,拍了超過千部華語電影,他旗下的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亦主導香港電視行業多年。自2008年開始,有關六叔想將TVB賣盤的傳聞不斷,當時有興趣的買家包括碧桂園主席楊國強、恒基地產副主席李家傑及電訊盈科主席李澤楷等。直到2010年1月1日,六叔卸任TVB行政主席職務,並由其妻方逸華接任,也只繼續出任董事局非執行主席一職。賣盤之舉終於在2011年3月31日塵埃落定,廣播事務管理局批准公司的主要股東邵氏兄弟,將所持有兩成六的電視廣播股權全部出售予由陳國強、王雪紅及美資私募基金等組成的財團,交易以超過52億完成,財團將持有電視廣播29.9%的權益,電視廣播董事局委任陳國強、王雪紅和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s LLC的Jonathan Milton Nelson加入公司為非執行董事,生效日期為2011年4月1日,副主席及董事總經理方逸華仍持有0.26%電視廣播股權,而邵氏基金則持有3.64%股權。六叔賣了TVB後,在2012年1月1日卸任TVB非執行主席及非執行董事職務,由副行政主席梁乃鵬接任行政主席。沒有了六叔,TVB在新人事新作風下,收視保證不復從前,壟斷市場更引起民憤,展開罷睇行動,TVB風光不再。

生日密碼

邵逸夫(六叔)的出生日期一直是個謎,直至06年,有記者在機場拍下六叔的身份證,上面顯示出生日期為1907年10月14日。據六叔身邊人透露,跟許多老人家一樣,六叔身份證上的生日日期是他農曆生日,翻查萬年曆,六叔在1907年農曆10月14日出生,正是新曆11月19日,即每年台慶的大日子。至於六叔的英文名Shaw Run Run的由來就有多種說法,有指源起他創業搞電影時,經常抱住菲林「走片」穿梭各大戲院而來。另外,亦有指Run Run是取自他原名邵仁楞的寧波話讀音。另外,根據黃霑著作《數風雲人物》,邵逸夫曾說:「在當office boy,老闆常揮手叫我跑過去:Run Run!於是我的英文名,變成Run Run。」

私人喪禮

身為六叔太太,方逸華要為喪事奔波外,六叔在新加坡的親友,亦會來港幫手。據知,六叔的喪禮只安排親友出席悼念,不作公開,至於會否舉行大型追思會,無綫方面表示暫時未有定案。一班無綫親生仔女,對六叔的離開均表現傷痛,而跟六嬸相交多年的白韻琹,對一代影視大亨更讚不絕口:「佢最幸運係娶到方逸華呢個好太太,咁多年喺身邊咁照顧佢。」至於當年獲六叔提攜,擔正主演電影《西遊記》的岳華,在本週二舉行的記者會上,多次公開感謝六叔:「當年佢點名叫我做孫悟空,冇佢,我冇今日!希望嚟緊可以參與其他有關佢嘅悼念活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837

邵逸夫的女人

2014-01-09  NM  
 

 

一代影視大亨邵逸夫,一生偎翠倚紅,身邊美女明星如雲,風流韻事,不絕於耳。邵逸夫亦承認:「我有同啲女明星出街……吃餐晚飯,跳下舞啦!」但他宣稱自己風流而不下流,「我like to風流,But never下流!」

邵逸夫元配黃美珍是新加坡人,二人於一九三七年在當地結婚。黃美珍較邵逸夫年長五年,據說原是新加坡首富余東旋的三妾,余東旋靠經營「余仁生烏雞白鳳丸」發跡,在南洋顯赫一時,而當時邵逸夫剛從上海移居新加坡,電影事業還在起步階段,但余東旋卻十分賞識其才幹,最後更將黃美珍許配給他,在二人結婚時還送上五十萬元給黃美珍作為大禮。二人婚後育有兩子兩女,分別為維銘、維鐘、素雯及素雲,其後黃美珍移居美國,八七年病逝於洛杉磯。六叔曾形容,太太是「the best wife in the world!全世界都難搵到咁好嘅太太……佢完全明白我……」而黃美珍的氣量,亦間接成全了後來邵逸夫與第二任太太方逸華的好事。一九五二年,邵逸夫在新加坡邂逅歌女方逸華,六九年,方逸華結束歌女生涯,加入邵氏採購部,逐漸取代黃美珍,成為邵逸夫身邊最重要的女人。據說,早在一九七二年香港實行一夫一妻制前,方逸華已登記成為邵逸夫的平妻。但邵逸夫並沒有公開承認二人關係,直至九七年,六十二歲的方逸華與九十歲的邵逸夫,在美國拉斯維加斯正式註冊,成為合法夫妻。

自命風流不下流

邵逸夫幾乎每次現身公開場合,均有大批美女或港姐圍繞,左擁右抱。談到歷代女星,邵逸夫曾如此品評:「過去最性感的有恬妮,現在則有鍾楚紅,最上鏡的是繆騫人,演技最好是盧燕……」而幾十年來,除了方逸華,經常陪伴六叔出入的女人,以前就有邵氏女星芬妮,近十數年則有無綫前藝員曹眾,及藝人出身的修身堂老闆張玉珊。芬妮原名丘惠玲,七四年從台灣來港發展。芬妮星運平平,但卻是當時「代表邵氏出席酒會最多的明星。」經常陪伴在邵老闆身邊。六叔稱讚芬妮:「在外交方面,她有先天性的條件,她個子高,和外國人站在一起不會吃虧,她的臉孔在外國人眼中也漂亮。她的英語流利……還會說上海話……」後來,芬妮於八四年下嫁美國富商。

忘年拖手知己

○○年四月,邵逸夫被拍到與當時無綫藝員曹眾,十指緊扣,走進在金鐘太古廣場地下,一間叫Grappa's的意大利餐廳撐枱腳。來自中國浙江省的曹眾,在北京舞蹈學院受訓,曾在內地參與多部電影及電視演出,更被提名過「百花獎」影后。曹眾沒有透露與邵逸夫結識經過,但承認是在六叔引薦下加入無綫。當時,亦有傳因為曹眾是前港澳辦主任魯平之子魯恭女友,所以甚得六叔歡心。除了陪吃飯,曹眾更表示每逢放假,都會陪六叔睇戲。在六叔提攜下,說話仍帶着濃濃北京腔的曹眾,獲無綫點名力捧,與傅明憲、彭子晴等五人組成「五美圖」,配合當時的「新五虎將」大事宣傳,而曹更是五人中出鏡最多的,更被公認是扮演歌后鄧麗君最神似的藝員。

曹眾之後,能與方逸華同時傍住六叔露面的,只有修身堂老闆、現時三十八歲的張玉珊。○五年,六叔遊迪士尼,張玉珊已陪伴在側,○六年六叔肺炎病愈後出院,更在張玉珊及方逸華攙扶下,先後到半島及港島香格里拉酒店歎茶。據張玉珊自述,她在劉家昌介紹下認識六叔及六嬸,更發展成為忘年之交。不過,眾多女士之中,方逸華的地位始終難以動搖。在事業上,她替六叔管理他的電視、電影王國,TVB賣盤前,方逸華曾任TVB董事總經理及行政主席。生活亦照顧周到,即使六叔晚年坐着輪椅,方逸華亦帶他四處歎茶,兩人最愛結伴到中環歷山大廈COVA及金鐘太古廣場的Metropolitan cafe,恩愛如糖黐豆。

吃人參練氣功養身

影視圈子離不開聲色犬馬,日夜顛倒,但向來注重養生之道的邵逸夫,除了滴酒不沾外,生活亦十分有規律。邵逸夫是出名的工作狂,認為保持工作,性命才會長久。他自言:「每天只睡五小時,午睡一小時,其餘時間是工作。」邵逸夫中年時,曾有胃病及肺腫瘤,所以他五十歲左右,已開始吃人參進補。初時為燉人參食用,至六十年代後期,改為每天含一片薄薄的人參。邵逸夫食用的人參,是天字第一號的頂級人參,當時每兩約兩、三萬元,以每年食用約四兩計,一年約十二萬,即相當於現時的三、四百萬。六叔曾說:「不喝酒,不做刺激身體及心情嘅事,就係最好的養生之道。」 熟悉六叔的人說,六叔以往要主持電視台及公司業務,每日工作十六小時,心神壓力極大,後生時又經常煲煙令氣管敏感,每年在夏冬兩季都要食二兩頂級人參補氣提神,過往每年食人參就食了四十萬元。

回春呼吸法

眼見身體機能開始衰退,六叔七十歲後開始練氣功及耍太極養生。六叔所練的是武當山道家氣功。香港武當山道家氣功學會黃玄來道長表示,氣功分靜功及動功兩種,而六叔動靜氣功都有練,靜氣功有個名堂,叫「回春呼吸功法」,顧名思義是一套抗衰老的延壽之道,心法由武當山李誠玉道長傳授,李誠玉在武當山以練丹養生聞名,六叔都是慕名找他求教。每朝五點,六叔便起床練功,躺在床上,雙手及腳掌同時旋轉一百零八次,每次半小時,黃道長說每天勤練此功,便能打通手腳前端的足三陽及足三陰經脈,促進血氣運行。練了多年,六叔中氣果然大增,連人參也不用食。

練完靜功,六叔便開始耍太極個半小時,太極是動氣功的一種,「除咗係現代人講的帶氧運動及鍛鍊筋骨關節,太極更可保護及加強自身內氣,令血氣容易滲入五臟六腑,加強器官功能。」黃道長補充。六叔還愛睇《戇豆先生》(Mr. Bean)減壓。飲食方面,只要是少油少鹽的任何菜餚,六叔便樂於品嘗,傳聞他最喜愛飲蜜瓜螺頭雞湯,這種湯後來更被稱為「爵士湯」。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曹克儉教授說:「這款湯水主要係養陰解暑,但對於脾虛人士,則較易惹痰。」○六年六叔便曾因肺有痰入院住了一個星期。

生活慳儉篤信風水

六叔奉行節儉生活,名人御用裁縫店Ascot Chang生產部經理陳良本曾提到,六叔不會用最貴的衣料,而用中價料,而且會把穿舊了的恤衫,派人送回裁縫店,換袖口及衣領,重複再著,價錢只是新衫三分之一。另外,修練道教氣功的六叔,篤信風水。曾有大師提點其命格忌「七」,所以無綫絕對不會出現七、十七、二十七周年等台慶,如三十七周年便改為邁向三十八周年;亦有說六叔辦公桌上擺放着兩副小棺材,作為擋煞之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845

2016年度“邵逸夫獎”獎金加碼至120萬美元

有“21世紀東方諾貝爾獎”之稱的“邵逸夫獎”於9月27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2016年度“邵逸夫獎”頒獎儀式,今年有6位科學家獲獎,他們的獎金由過去的100萬美元加碼至120萬美元。

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梁振英出席儀式並頒獎。

此次論壇主題是“2016邵逸夫得獎者——挑戰、尋樂在科研”,由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和邵逸夫獎基金會主辦,並由香港科學館、香港太空館、教育局及香港教育城聯合策劃。

2016年度“邵逸夫獎” 有6位科學家分別獲得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數學科學三大獎項,從今年開始,每項獎金由100萬美元增加至120萬美元。

天文學獎共同頒予羅奈爾特•德雷弗(Ronald W P Drever)、基普•索恩 (Kip S Thorne)和雷納•韋斯 (Rainer Weiss),以表彰他們對“激光幹涉儀重力波觀測站”LIGO的構思和設計。LIGO最近首次直接觀測到重力波,為天文探索開創了一個新方法,而首先偵測到的非凡事例為兩個星級質量的黑洞合並。

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共同頒予艾德里安•伯德 (Adrian P Bird)和胡達•佐格比 (Huda Y Zoghbi),以表彰他們共同發現一類基因和蛋白,這些蛋白能夠確認染色體DNA(脫氧核糖核酸)一種可以影響基因調控的化學改變,並確立這基因的突變是發育障礙疾病蕾特氏癥的主要成因。

數學科學獎頒於英國牛津大學教授奈傑爾•希欽 (Nigel J Hitchin),以表彰他為幾何學、表示論和理論物理學做出的極重要貢獻,他引入了基本而優美的概念和技術,影響深遠。

今年是“邵逸夫獎”頒發的第14個年頭,這一獎項由香港著名的電影制作人邵逸夫先生在2002年11月創立,每年設有3個獎項,分別為“天文學獎”、“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和“數學科學獎”,旨在表彰在學術研究、科學研究或應用領域取得突破性成果並對人類生活產生深遠影響的科學家,表彰不分得獎者的種族、國籍、性別和宗教信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82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