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美墨邊境高墻短期將動工,道指史上首攀2萬點大關

——華爾街日報——

【道指首次突破兩萬點,新總統發推文慶祝】受特朗普簽署基建計劃行政令及減稅政策促進,美股周三開盤即全線走高。道指更是史上首次突破2萬點大關,最終收於20068點,歷史上首次收於20000點上方。自特朗普贏得大選以來,道指已累計上漲9%,標普指數和納指亦累計上漲7%和8%。特朗普在得知道指突破20000點後,發推祝賀。

——Reuters——

【特朗普政府計劃大幅降低美國在國際組織中的參與度】據紐約時報援引消息人士稱,特朗普政府正著手起草一些列行政命令,使得美國可以“名正言順”地大幅降低自己在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中的參與度。據悉,為了達到這一目標,特朗普政府可能會考慮廢除若幹特定形式的多邊條約。

——Bloomberg——

【At&t收購時代華納案遭民主黨議員問詢】周三,13名民主黨議員聯合致函AT&T公司,要求其詳細解釋收購時代華納是否會損害公眾利益。作為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對此收購調查的一部分,議員們要求公司管理層詳細說明如何確保交易會使消費者受益、促進行業內競爭並進一步服務於公眾利益。除了遭FCC問詢之外,美國總統特朗普對此收購的態度也會影響最終的交易進程,競選期間特朗普曾明確表示反對這筆交易。時代華納董事會將於2月15日決定是否接受收購。

——CNN——

【特朗普簽署政令:短期內開工修建美墨邊境高墻】特朗普周三簽署行政命令,將美墨邊境高墻開工提上議程,同時下令削減聯邦政府向庇護州和庇護城市的撥款,以打擊這些城市為非法移民提供庇護的行為。特朗普隨後在接受ABC電視臺的采訪時表示,將在數月之內開始建設美墨邊境高墻,且築墻的所有費用將由墨西哥承擔。

——BBC——

【特朗普翻舊賬,指責普選投票人數“有水分”】美國總統特朗普誓稱將徹查大選期間的投票作假事件,並在未找出證據的情況下指在普選中參與投票的5百萬人存在作假的嫌疑,並稱這些投票者並沒有真正的投票資格。白宮發言人Sean Spicer表示,現任總統對於普選的投票人數早已存疑,此次的調查將會集中在2個州中進行。

——英國金融時報——

【英首相May承諾將會交出退歐白皮書】在超過半數的保守黨議員施壓下,英國首相特蕾莎-梅表示將會以政策文書方式公布退歐計劃。梅稱面對大量針對退歐具體計劃的疑問,政府已經做好準備交出一份官方的答卷。本周內首先會制定一份議會法案為正式的退歐談判做好鋪墊。

——印度經濟時報——

【蘋果列出在印開廠條件,減免關稅是重點】蘋果周三先印度政府表示,已準備好在印度開廠制造iPhone,但需要印度政府作出財政讓步,其中包括15年內減免進口零部件的關稅及放寬至少在印度當地采購30%零件的限制。在美國及中國創下了銷售傳奇後,蘋果公司目前將註意力放在制造成本更低的印度,並等待與印政府的進一步談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942

特朗普新政100天|“長城”應修在美加邊境?

把恐怖分子和非法移民等“壞人”攔截在美國邊境之外,是特朗普主張在南部修建美墨邊境城墻的目的。然而,根據FBI(聯邦調查局)本周公布的最新報告,更多的恐怖分子試圖從美國北部的美加邊境進入美國,而不是從特朗普要求修墻的美墨邊境,這就有點尷尬了。

特朗普修墻修錯了方向?

FBI“恐怖分子搜索中心”的7名反恐專家在本周公布的“每月國內發現報告”中,對2014年4月到2016年8月美國國內的“已知”和“嫌疑”的恐怖分子的數目、類型和位置進行匯總後發現,從美國北部邊境試圖進入美國國內的恐怖分子,比從南部邊境進入的數目要多。

“我們關註的方向是錯的。”美國國土安全部的一位熟悉該報告的高層官員稱,“並不是說墨西哥那邊不是問題,但真正的那些壞人不是從南部進來的,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

這份有關“試圖進入”和“已經進入”美國的恐怖分子的研究報告顯示,這些在“監視名單”上的乘客達到數百人,有的通過國內航班已經抵達美國,還有一部分正在通過地面渠道試圖進入美國。

就在上周,新入職的國土安全部部長凱利(John Kelly)前往得克薩斯州的美墨邊境同當地執法部門舉行會談,本周凱利將在國會就美國南部邊境的安全問題作證。

但是,包括FBI的最新研究和相當一部分的國會成員都認為,從加拿大進入美國的恐怖分子可能是美國面臨的更緊迫的一個威脅,更應該引起足夠的註意。

“我們通常會聽到有關南部邊境的安全隱患問題,但是,‘相關人物’會尋找一切可能,以最不會受到阻攔的方式試圖進入美國,所以我們在北部和南部都要有足夠的資源和方法保護我們的邊境。”密歇根州民主黨參議院彼得斯(Gary Peters)表示。

美加邊境才是高危地帶?

FBI的報告稱,以2016年8月為例,在“被監視名單”中,從北部邊境試圖進入美國的嫌疑分子數目大約是從南部邊境試圖進入的兩倍。

這份報告並沒有指出這些“試圖進入”的人是否最終成功進入美國國境,而且,被列入“被監視名單”並不會阻止一個人進入美國,這些被監視的人中,包括有合法美國簽證或者正在申請政治避難的人,也包括之前被執法部門抓獲的嫌疑分子。

報告顯示,從2016年8月1日到8月31日,FBI恐怖分子搜索中心在美國國內和邊境探測到總共538名“已知”和“嫌疑”恐怖分子。這些人被執法部門發現的方式包括:在美國國內和國際往來航班以及陸路和水路邊境被查獲,還有被執法部門的例行巡查發現,還有的是在入境邊境檢查的保護帶附近被抓獲,以及移民局在遞交的簽證和難民的申請中被發現。

在這些人中,有68人試圖通過地面運輸方式進入美國,其中在北部邊境密歇根州發現26人,紐約州發現17人,南部亞利桑那州和得克薩斯州沒有發現,加州發現19人。

FBI恐怖分子搜查中心在2014年到2015年公布的報告也顯示了類似的趨勢。根據當時的報告,從紐約州。密歇根州和華盛頓州進入的“嫌疑”恐怖分子人數比其他所有州都多。例如,2014年4月在加州和得州的邊境總共發現了12名嫌疑分子,而在華盛頓州、紐約州、密歇根州和佛蒙特州總共發現17名。而在2015年4月,南部邊境發現了2名,北部邊境發現了17名。

根據美國邊境數據的記錄,美國和加拿大的邊境範圍是世界最長的,綿延5525英里(約合8892公里),擁有120個邊境入境口。相反,美國同南方墨西哥的邊境範圍為1933英里。

分析人士稱,在總統特朗普要求嚴格加強南部邊境安全檢查的情況下,那些希望進入美國的可疑分子必然會尋找執法力量不如南方的北部邊境進入美國。

“當所有的眼睛都盯在墨西哥的邊境上時,誰都不會愚蠢到還在南部邊境試圖闖入。”國土安全部要求匿名的官員稱,“那披上一件棉衣前往加拿大可能就是更好的主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819

歐盟將挑戰美國邊境調節稅 後者每年或損失3850億

在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後,共和黨人就將此視為一個千載難逢的美國稅改機會,並把“邊境調節稅”作為該稅改計劃中的關鍵內容。

據英國《金融時報》的最新報道,針對這一行為,歐盟委員會的律師團以及美國其他貿易夥伴已經開始著手在世貿組織(WTO)對美國這一邊境調節稅進行法律訴訟的準備工作,如果歐盟真的起訴美國,則將成為WTO歷史上最大的案件。

歐盟委員會副主席卡泰寧

歐盟委員會副主席卡泰寧(Jyrki Katainen)表示,歐盟將針對美國的邊境調節稅提議或任何其他人為制造的貿易壁壘做出反擊,“如果有人以違反我們利益或違反國際規則的方式行事,那麽我們也有自己的機制進行回應。”

彼得森國際經濟學研究所(PIIE)世貿組織貿易爭端專家布恩(Chad Bown)則指出,如果美國敗訴,將遭受每年約3850億美元的貿易報複。

歐盟將在WTO挑戰美國邊境調節稅

邊境調整稅一般是指一國對其進口產品征收關稅,同時將豁免其國家廠商的出口稅。共和黨將特朗普的執政當作契機推出此邊境調節稅改革,而美國美國眾議院議長瑞安(Paul Ryan)以及美國眾議院籌款委員會主席共和黨人布蘭迪(Brady)則是整體稅制改革方案的主要倡導者。

共和黨對於邊境調解書的討論由來以及原因是,包括歐盟在內的許多美國貿易夥伴所使用的是增值稅(VAT)系統,而美國使用的是個人所得稅系統,這看起來是讓對美出口的國家享受到了15~25個百分點的不公平稅率優惠。而按照歐盟相關商業團體方面的測算,這一邊境調節稅相當於對歐盟商品征稅增加20%,如同貿易戰開打的前兆。

雖然相關議案尚未進入起草階段,包括歐盟在內的美國重要貿易夥伴已經深感不安。此前特朗普團隊在執政後頻繁對歐盟的批評也加劇了美歐這一傳統夥伴之間的緊張情緒。

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莫蓋里尼(Federica Mogherini)此前在華盛頓會見白宮官員時警告特朗普政府最好少管歐洲政治,先顧好美國再說。與此同時,在特朗普當政時期,美歐這一傳統盟友關系將轉型為更加務實和交易性質的關系。

此次,就邊境調節稅問題,歐盟方面主管貿易等事務的卡泰寧親自向媒體放話稱,歐洲想避免同美國打貿易戰,畢竟這對全球經濟來說都是災難性的,但如果美國實施邊境調節稅,歐洲也必將反擊。

“我們在歐盟內部有法律安排,在全球也有WTO系統,我們希望在貿易問題上尊重全球法律基礎。”卡泰寧表示。

布恩認為,這樣規模的案件,如果美國敗訴將令其每年遭受3850億美元左右的貿易報複,這個數字比目前最大的WTO應訴案件還要大100倍。

一位常駐日內瓦的資深貿易官員則表示:“我們的初步判斷是,這(邊境調節稅)肯定不會符合WTO法規。”

布蘭迪日前回應稱,他認為這一邊境調節稅在WTO面前站得住腳,然而大部分專門從事WTO貿易訴訟的律師卻不這麽看,並且認為這一邊境調節稅將違反包括《關稅和貿易總協定》第3條在內的眾多條例。

《關稅和貿易總協定》中早有規定,即允許一國對進入其國家的貨物征收關稅,但在涉及內部稅收例如銷售稅或所得稅時,不允許該國在進口商品和國內商品之間,給予國內商品優惠待遇。

特朗普舉棋未定

該稅種提議一經推出,就已在美國國內引起混亂:邊境調節稅如同對美國5000億美元規模的貿易逆差征稅,雖然將在短期內提高政府收入,敦促美國制造業回流美國建廠,在稅務上有利於美國出口向導性企業,卻將重創依賴進口商品的零售商以及煉油商等企業,並且將推高美國通脹,使得消費者在購買商品和加油時都能立刻感受到稅改的沖擊。

譬如,該邊境調節稅將有利於美國建立更多鉆井廠和煉油廠幫助美國擴大原油生產,總體上有助於通用電氣等企業消除美國制造產品所面臨的劣勢,而上述企業也加入了一國支持邊境調節稅的聯盟;但包括沃爾瑪、耐克在內的公司則加入了反對者聯盟,並指出該邊境調節稅將造成消費者價格上漲。

特朗普尚未正式表示他將支持這一計劃。在此前接受采訪時,他認為這一調節稅的想法太複雜,不過其團隊人員最近則指出,在應對美國個人所得稅系統讓對美出口的國家享受了不公平的稅率優惠方面,該調節稅的確是一種方式。

在競選期間,特朗普團隊認為,可以簡單地實施進口關稅來提振美國制造業,而該關稅可以總統行政命令的方式頒布施行。

此前有經濟學家測算,按照特朗普選戰中的經濟計劃計算,對美進口的商品征收20%關稅,這意味著美國貿易赤字下滑2%(相當於4000億美元),即美國貿易赤字完全消失,從而令特朗普的大規模減稅計劃得以實施,並同時進行經濟刺激計劃。

而瑞安則指出,目前這一總額達2萬億美元、針對進口產品的稅收政策,是美國國會能夠為特朗普的大規模減稅政策買單的唯一途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422

特朗普減稅承諾尚無時間表 邊境稅方案不妥協不行

在2016年的大選初選中,風頭一直無人能敵的候選人特朗普就曾提出過有關美國稅務改革的三項目標:廢除遺產稅、推翻替代性最低稅(Alternative Minimum Tax, AMT)和下調個人所得稅。

這三個目標已經被共和黨總統候選人談了20多年,卻無一人完成。然而,美國總統特朗普內閣本月表示,他們將最遲在今年夏季或者秋季國會休會前完成美國稅制改革的最後版本。

根據美國法律,只有國會可以大幅度調整稅法,有關稅務的立法必須先從眾議院開始。雖然民主黨和共和黨多年來都認為有必要進行稅法改革,但因為當前美國稅法所存在的多項漏洞以及其複雜性,兩黨均一直沒能付諸行動。自1986年里根總統以來,美國的稅法就從未進行過大規模的修改。

稅改進度牽動市場

“市場已經以企業稅減稅是定局的方式在定價了。這也意味著,如果特朗普的減稅政策不按時完成的話,我們就會看到麻煩。”Surevest財富管理公司首席投資官魯納(Robert Luna)表示,“特朗普承諾將企業稅從35%降到15%,而共和黨則建議把公司稅降到20%。在他們的目標達成一致和實現前,我們要為客戶準備10%~15%的調整空間。” 

分析人士指出,對於特朗普“野心勃勃”的改革計劃,華爾街的交易員和投資者都有些憂心忡忡。這些計劃包括推翻和替代奧巴馬醫保,以及在美國和墨西哥之間修建耗資巨大的邊境墻等。而這些計劃也意味著像稅務改革和監管的立法將被排在次要地位。

讓市場更加不安的是,同特朗普先後頒布的一系列富有爭議的移民政策相比,他一直都沒有直接說明有關減稅和減少監管的任何細節。

許多熟識特朗普的人表示,在特朗普任職的前100天,也就是他處理首要立法議題的“黃金期”,稅法改革不太可能在國會通過。同白宮有緊密聯系的人士指出,稅法改革很有可能會在2017年下半年或者2018年才完成。

白宮發言人斯派塞也間接證實了稅法改革非白宮一己之力就可完成的觀點。他曾說:“我們要為美國小企業的利益而戰,同時還要考慮國會兩院做出一個稅法改革的版本。” 

雖然離特朗普任職100天還有一段時間,但處理上述其他問題看起來似乎要比改革複雜的稅法更急迫,因此市場和投資者在等待特朗普的稅法改革計劃上越來越沒有耐心。

“市場想在今年上半年就看到有關企業和個人減稅的基本框架,以及監管改革將要發生的基本變化。” 調查研究公司Cowen集團首席交易員希伯格(David Seaburg)表示,“如果到時不能發生的話,市場就會有所反應。”

管理10億美元資產的紐約投資公司Bruderman Brothers的首席執行官普爾謝(Oliver Pursche)表示,他們已經在幫客戶為這個減稅目標不能實現做準備。

“事實是,日子一天一天過去,你就會看到市場將做出調整,這也是非常自然會發生的。”普爾謝說。

不得不向國會妥協

特朗普在上月月底指出,國會共和黨人所推動的“邊境調整稅”(Border Adjustment Tax)將有利於促進美國的出口和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此前,特朗普曾多次表示要對那些將商業和就業機會搬到國外的美國公司增收35%的邊境稅,這被外界廣泛地解讀為“懲罰性關稅”,目的是警告和懲罰那些把工作外包到海外的公司。而國會共和黨議員則提出了類似但更複雜的“邊境調整稅”方案,作為企業稅改革的一個部分。那麽,這兩者之間有什麽區別?

首先,特朗普關稅計劃的出發點是他反對美國企業在墨西哥等海外設廠生產貨物再賣回美國市場的做法,因此提出要征收一種以“邊境稅”為形式的懲罰性關稅,稅率最高可達到35%。特朗普在上月底在白宮接見美國的多位制造業主管時重申,他將征收“非常重”的邊境稅。

分析人士指出,特朗普所說的“邊境稅”(Border Tax)簡單說就是關稅,即征收外來貨物的入口稅。比如特朗普提出的,會為美國企業在墨西哥生產的貨品征收35%的關稅。在上任總統的第一天,特朗普曾誓言,如果美國企業把就業機會放到海外的話,他會對其進入美國的貨品征收高額的邊境稅。此前美國與墨西哥和加拿大簽訂的《北美自由貿易協議》(NFATA)曾禁止征收此類稅款,但特朗普已經要求美國重新啟動關於NFATA的談判。此外,特朗普還主張將美國的企業稅從目前的35%降到15%。

但是,由國會眾議院議長保羅•瑞安等共和黨人所主張的“邊境調整稅”(Border Adjustment Tax, 簡稱BAT)的出發點是改革美國企業的納稅機制,最核心的概念是向企業的入口產品征收關稅,但不對出口征稅。共和黨人的稅改計劃還主張將企業稅從目前的35%降低為20%。

特朗普的計劃被廣泛認為比較“魯莽”,因為他的想法不僅毫無疑問會違反WTO(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則,還將影響和阻礙貿易的自由流動,並且有可能引發受影響的國家進行類似的報複性行動而引發“貿易戰”。

批評“邊境調整稅”的聲音認為,計劃征收20%的進口稅最終將讓消費者支付更高的商品價格,也會讓那些依靠進口原材料和零件制造產品的美國工廠成本增加。

而支持“邊境調整稅”的聲音則認為,美國的出口將因為這項政策而受益,進口關稅將會鼓勵美國國內的生產,讓美元更加強勢,因此因進口價格上升而增加的成本也可能被美元的升值而抵消。

此前,特朗普在接受美國媒體采訪時表示,國會所提議的稅改計劃太複雜,但又在最近表示,他看好共和黨所推動的邊境調整稅,因為它“將促進出口並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分析人士表示,特朗普很有可能最終會向國會的版本妥協,但也不排除白宮和國會長時間無法達成最終一致而令美國稅法改革再次擱置的可能。

沒有邊境稅無法替減稅買單

一名經濟學家指出,如果特朗普最終不能接受國會所提出的“邊境調整稅”方案,那麽他的大規模企業和個人減稅方案很有可能無法從稅收收入中獲得平衡。

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暗示稱,如果這種情況發生,白宮很有可能會動用一項更激進的“動態評分”( Dynamic Scoring)的辦法。在被追問更多細節時,姆努欽表示,特朗普內閣可以讓經濟以每年3%的速度增長,而經濟的強勁增長可以創造足夠的稅收收入,這就可以為大規模的減稅政策買單。

此前,特朗普曾指出,他的多項經濟改革措施可以讓美國經濟以每年4%的速度增長。

但是,不少經濟學家都對特朗普的經濟政策能帶來如此高速的經濟增長提出質疑。他們認為,多年來美國經濟增長的兩大引擎就是移民數量的增加以及移民為推動美國生產力所帶來的貢獻。然而,美國當年嬰兒潮的一批勞動力已經慢慢進入退休年齡,而特朗普政府的移民政策已經明顯對移民勞動力表現出不歡迎的態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909

墨認定美將為邊境墻掏錢,美國只有倆要求:漂亮、結實

美國總統特朗普曾反複強調將迫使墨西哥為美墨邊境築墻的項目買單,但是從最近白宮發布的聯邦政府預算來看,這筆費用很可能由美國人自掏腰包。

當地時間18日,墨西哥全國州長聯合會主席拉米雷斯(Graco Ramirez)在華盛頓表示,特朗普的預算方案意味著為築墻掏錢的將是美國的納稅人。

從特朗普的預算方案來看,其中的確有一筆26億美元的經費,大部分用來支付築墻的初期費用。

對特朗普的原話進行理解,可以得出美墨高墻需要符合兩個基本條件,一是漂亮,二是結實。

就在拉米雷斯講話的前幾個小時,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剛剛對第一份築墻合同開標。

他們給出了更具體的要求:

對質量標準的要求是,使用水泥,高不可攀越,低不可挖洞,最好達到9米的理想高度,但最低可接受高度為5.5米; 美學要求是,面朝美國的一面要在顏色上符合高美學要求。

要求還寫道:“該墻體需要經受至少1小時的由大錘,千斤頂,鎬,鑿,電動沖擊工具,電動切割工具,電焊或者其他類似手持工具的物理破壞(比如穿洞)所造成超過直徑30厘米的圓洞或方洞。”

投標的截止日期為3月29日,官方稱將在夏天公布第一份合同,隨後第一堵墻將在聖地亞哥建造並進行測試。

雖然政府方面未對築墻成本做表態,但是媒體估計這筆費用將在120億到210億美元之間。

據報道,自美國國土安全部2月24日公布競標條件以來,有意競標的企業已經增加到了600多家,但其中有62家為拉丁裔美國人經營的公司,大部分雇員都是墨西哥裔。

目前,美墨間在得克薩斯州,新墨西哥州,亞利桑那州和加利福尼亞州等地早已存在一些鐵絲網隔開邊界,總長度僅1000公里,相比之下,美墨邊境總長將近3200公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912

博鰲| 周小川首談邊境稅:任何關稅安排應該是支持貿易的

3月25日,博鰲亞洲論壇正式開幕,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下稱"亞投行")行長金立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原副總裁朱民、美國前貿易代表Mike Froman等出席了全體大會,大會主題為“直面全球化與自由貿易的未來”。

本屆博鰲論壇“見證”了全球此起彼伏的民粹主義現象,逆全球化的聲音不斷。周小川此次表達了他對於自由貿易的支持,“我覺得任何關稅的安排應該是支持貿易的,而不是阻礙貿易。”周小川提及:“就像其他社會和經濟問題一樣,不管選擇歡迎與否,全球化已是既成事實,成為無法避免的挑戰,我們必須直面這一現實。”

針對Mike Froman提出正在醞釀的邊境調節稅(BAT)是增值稅(VAT)的觀點,朱民表示了截然不同的意見,他認為邊境調節稅本質不是增值稅,不應出現在政策的選擇之列(off the table)。

關稅應該支持貿易

當被問及美國的政策變化,Mike Froman表示:“很多雙邊和區域性的自貿協議正在談判,比如亞洲一體化的推進等等,達成更廣泛、開放的自由貿易協定仍有空間。”

但他也表示,在美國總統大選前後,美國民眾中間有種憤怒,有時在歐洲也存在,全球化並不是對每一個人都是奏效的。

但在金立群看來,“似乎有人在全球經濟中受損,但我想強調的是全球化經濟中並沒有輸家,盡管受益程度可能不同。”亞投行本身就展現了當前全球的互聯互通性以及各界擁抱全球化的態度。

“亞投行有57個創始成員國和13個新加入的成員國,今年還有15個國家將會加入,大家共同的願景就是促進聯通性,鋪砌一條共同的道路,共享成果。”金立群稱。

周小川從中國的改革戰略選擇出發評析了目前的爭論。他講到了中國30多年前(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關於自由貿易戰略和進口替代戰略的激烈爭辯。在改革開放初期,很多意見傾向於實施進口替代戰略,但在對國際經驗進行比較分析後,大家均認為進口替代戰略不會成功,因而實施自由貿易戰略,這些因素都促進了全球化的發展。

周小川分析道,過去,由於運輸和通訊等貿易成本較高,各國存在由於自然條件所形成的貿易保護,但後來,通信技術和數字化迅速發展,運輸和通訊等貿易成本大幅下降,全球人員流動也大大增加。因此,全球化是已經在發生的一個現實,我們必須要直面這樣一個嶄新的現實。

周小川進而認為,有些國家擔心全球化會對本國就業產生影響,采取措施保護本國制造業。但從經濟學上來講,這違悖資源配置理論。“出臺政策鼓勵關鍵資源從一個部門轉移至另一部門,這種資源重新分配效率值得質疑,對其他部門而言也是一種間接歧視。對於已實現一般均衡的市場,服務業和高科技等領域具備比較優勢,如果將這些優勢部門的資源配置到制造業,這種選擇不能就說不好,但從數學優化模型上看是有問題的。”他說。

“我覺得任何關稅的安排應該是支持貿易的,而不是阻礙貿易。“周小川說:”關於美國新一屆政府正在醞釀的邊境調節稅,目前還不知道最終設計方案,其目的旨在鼓勵出口,並限制進口。但從中國改革開放多年的經驗來看,要鼓勵出口的話,應當允許出口制造商自由進口零部件和技術產品。如果限制進口,將難以在零部件、價格、科技和人才方面獲得競爭優勢,反而對出口造成歧視,不利於增加出口。“

中國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很多經驗,周小川以影音設備行業為例稱,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影音電子產品出口大幅增長,原因在於中國采取了較低的進口關稅,這令中國出口商在進口原材料和技術時有更多的選擇,這些出口部門有可能在之後逐漸實現了部分進口替代,但也是基於市場競爭基礎之上的。

邊境稅不是增值稅

朱民在全體討論中闡釋了全球化的聯通在金融市場的體現。他稱:“例如亞洲和美國股市,20年前只有15%的關聯性,美國和中國股市則完全是分割的,但是現在亞洲和美國股市已存在85%的關聯性了,這是難以想象的。”

而另外一個影響就在於溢出效應。“比如說一個主要發達經濟體,如果其GDP有1%的變化,那麽我們就會看到新興市場有0.44%的變化。如果新興市場的GDP有1%的變化,那麽你就會看到發達經濟體要受到0.2%的影響。”

針對眼下各界極度關註的美國政府討論推出的邊境調節稅(BAT),大會嘉賓給出了各自鮮明的看法。

邊境調節稅也被稱為特朗普“貿易戰”的一部分。分析師預計,在當前邊境調節稅的設想下,企業需要為進口品額外支付20%的企業稅率,而出口產品將有12%的稅收減免;研究測算顯示,這就等同於美元貶值15%。如果其他保持不變,美國貿易赤字將下滑2%,相當於4000億美元,也即美國貿易赤字將被完全消除。然而在WTO框架中,邊境稅調節屬於進口歧視。

對此,Mike Froman表示:“美國和世界上的很多國家不同,沒有VAT(增值稅),這樣進口的時候就存在邊境稅的調節,邊境稅的調節跟VAT的性質差不多,當然美國還沒有做出最終的設計。”

朱民則提出了鮮明的反對意見。他稱:“邊境調節稅並不是用來代替VAT的。邊境稅實際上對於自由貿易而言是不利的,更可能對其他國家造成不良影響,因為美國如果有了邊境稅,我相信其他國家也會迅速做出一些反應,因此我認為這是全球化的的一個很大的風險,而且這不利於美國自身利益。” 他認為,邊境調節稅不應出現在政策的選擇之列。

對此,周小川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認為這是個很技術的問題,美國不能因為沒有增值稅就考慮征收邊境調節稅。因為美國有銷售稅,出口產品不納銷售稅,但進口產品在最終銷售時會征收銷售稅。邊境調節稅是對公司稅的一種調整,而公司稅主要針對公司利潤征稅,不同於增值稅或銷售稅等間接稅。這種以直接稅的方式征收間接稅的提法是很有爭議的。

在全球化面臨挑戰的時刻,全球範圍內的政策協調變得尤為重要,周小川表示,期待能在7月G20領導人漢堡峰會上就自由貿易和全球化形成更加清晰的觀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849

博鰲|專訪美國智庫PIIE專家:特朗普邊境調節稅難獲國會批準

眼下,市場上最大的不確定性就是特朗普政府——"邊境調節稅"會否落實?減稅和基建投資能否落地來撬動全球經濟?全球最大對沖基金橋水創始人達里奧(Ray Dalio)發出了一份長達61頁的民粹主義研究報告,他寫道:“雖然我們認為特朗普是一個民粹主義者,但對於他,我們的問題要多過答案。”

針對這些未解之謎,在2017年博鰲亞洲論壇期間,美國頂級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高級研究員Nicholas Lardy接受了第一財經記者的獨家專訪:“我不認為BAT(邊境調節稅)是一個可行的提案,這在國會受到很大的反對,很難通過。”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高級研究員Nicholas Lardy

就在本周六,因票數不足,特朗普在最後一刻撤回醫改議案,取消投票,並將下一步重心轉向稅改。也有觀點認為,此次受挫或將使其下一步的稅改和其他財政刺激議程面臨更大不確定性。

BAT或遇挫

各大機構此前就預計,全方位征收45%的關稅可能不會獲得國會共和黨的支持,黨內仍有很多青睞自由貿易政策的成員。特朗普可能需要減小貿易保護政策的力度,來換取國會對於其減稅政策的支持。

除了BAT遭遇國會阻力,Nicholas Lardy還對記者分析稱,當前BAT還主要遭遇兩大障礙,首先征收邊境稅將會提升進口產品價格,此前美國低收入人民可以在沃爾瑪或者超級商場(big box store)購買低價進口產品,因此BAT必定受到輿論壓力;此外,BAT必定會遭到世界貿易組織(WTO)挑戰,因為BAT屬於進口歧視,而歐洲此前也表示會進行反擊,中國也有反擊的議價能力。”

其實,“邊境調節稅”可謂特朗普政府“貿易戰”的一部分。分析師預計,在當前設想下,企業需要為進口品額外支付20%的企業稅率,而出口產品將有12%的稅收減免;研究測算顯示,這就等同於美元貶值15%。如果其他保持不變,美國貿易赤字將下滑2%,相當於4000億美元,也即美國貿易赤字將被完全消除。

此前,渣打銀行也表示:“BAT被視為一個無需通過提高關稅就能減小貿易赤字的方法。然而,這一倡議需要將稅制轉向現金稅制,因此我們認為這在當前財年結束前很難通過。”渣打提及,BAT並不針對任何一個國家,但這個很難符合WTO規則。一旦BAT落實,美國主要貿易夥伴很可能向WTO發起抗議。

“現在跨國公司眾多,流動性很大,可見BAT不符合實際,”Nicholas Lardy對記者表示:“如果說BAT無法推行,那麽特朗普政府的公司稅改就很難推行,因為早前各界都認為BAT產生的收益可以為公司減稅進行融資。”

財政刺激力度或不及預期

自特朗普當選以來,美股瘋狂上漲,部分金融股漲幅一度高達40%。盡管牛市未滅,但如果特朗普的政策刺激力度不及預期,市場波動必將加劇。

美財長史蒂芬•姆欽(Steven Mnuchin)此前表示,今年8月有望全面推出稅收改革,這將助推美國實現過去十年來不曾達到的增速。不過,他也承認,這是一個非常快的速度,正常情況下也要等到明年初。眼下,財政赤字可能成為特朗普推行減稅政策的一大障礙,但姆欽表示,經濟增速加快後,稅收也有望提升。

Nicholas Lardy稱:“我不認為美國會推行非常激進的稅制改革,今年減稅很難見到成效,甚至明年也可能很難。”

此外,特朗普的另一個刺激政策就是擴大基建投資——一萬億美元的基建刺激政策。特朗普的基建計劃是“稅收中性”(tax neutral),即政府不用出資,而是希望通過給予1370億美元的稅收減免,來帶動私營部門參與投資,幫助建設道路、橋梁和其他項目,並使得企業從中獲益。其設想的是,這些稅收減免將會幫助政府獲得1萬億美元的融資,這與1萬億美元的直接政府註資是截然不同的。

不過Nicholas Lardy也對記者表示,“雖然不用政府出資,但我認為公私合營在美國可能很難推行,我不認為特朗普政府能大力推行大型基建設施投資。”他也分析稱,此前的邏輯可能很難成立,即擴大基建投資,美國經濟過熱,美聯儲加速加息,美元升值,“我不認為這會發生。”他稱。

中國應加速自由化

除了對美國各方面的研究,Nicholas Lardy被譽為“中國通”經濟學家,他的研究課題曾包括:中國民營企業的崛起、全球金融危機後的中國經濟增長、中國未來的匯率政策、外貿和投資在中國經濟轉型中的作用等。

“我父親是生物化學教授,有許多來自中國臺灣的博士生,我聽了很多關於中國的故事,同時我也喜歡經濟學,因此我讀的是經濟學本科,當時我也開始學習中文,因此我決定要融合這兩大愛好。”他稱。

Nicholas Lardy建議,中國應該繼續推動自由化進程,包括外商直接投資(FDI),為全球化註入動能。“中國領導人呼籲擁抱全球化,也表達了中國進一步擁抱全球化的決心,這對中國和全球有益,但也有懷疑論者稱,中國需要從’呼籲’全球化到以實際行動來推動全球化,繼續擴大FDI,加大雙邊自由貿易。我認為積極的一面是,習近平主席強調了全球化有益,且中國也有意願來推動。”

他同時建議,中國應該繼續利用WTO爭端解決機制,“早年中國接受了爭端解決程序,這是很重要的,我們需要一個體系來使得各方達成共識,且具有合法性。我認為一個有效的爭端解決機制將讓所有人受益。”

Nicholas Lardy也提及,早前中國向WTO提交了6份中國加入《政府采購協定》(GPA)出價清單,此次出價首次列入大學、醫院和國有企業,工程項目全部列入出價名單,門檻價也降至參加方水平。

GPA是WTO的一項“諸邊協定”,目標是促進參加方開放政府采購市場,擴大國際貿易。加入GPA談判的主要內容是政府采購開放範圍(GPA稱為出價)及國內相關法律調整。中國於2007年底啟動加入GPA談判並提交首份出價,2013年12月提交第5份出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851

博鰲|美國邊境稅引匯市巨變?貨幣寬松終結?聽周小川怎麽說

眼下,以美聯儲為主的全球央行已經開始逐步退出貨幣寬松周期,全球通縮風險漸退;但在經濟風險下降的同時,政策風險此起彼伏,特朗普政府的邊境調節稅(BAT)可謂是最令人擔憂的政策之一。

針對貨幣政策、邊境調節稅、金融開放、結構性改革等問題,3月26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2017年博鰲亞洲論壇期間闡釋了其看法。

BAT或引發美元暴漲

周小川提及,最近全球熱議的話題就是邊境調節稅,“有一種分析是這麽認為的,即邊境調節稅可能會導致全球匯率的改變,也許美元會上升20%到25%。但這影響的不僅是人民幣的匯率,也是全球的匯率。”

在當前的邊境調整稅設想下,企業需要為進口商品額外支付20%的企業稅率,而出口產品將有12%的稅收減免。直觀地說,邊境調節稅大約等同於美元一次性貶值15%,美國進口品價格將上升20%,因為企業需要為進口品價值額外支付20%的企業稅率,而出口品則會便宜12%,因為每100美元出口品所賺取的33美元收入(使用的是標普企業33%的利潤率數據),將有12%的稅收成本被免。考慮到出口和進口價格所受的平均影響,這就等同於美元貶值15%。

而周小川所提及的美元升值則是指,如果其他保持不變,美國貿易赤字將下滑2%,相當於4000億美元,也即美國貿易赤字將被完全消除。如果特朗普的邊境調節稅方案獲得通過,不僅會大幅推升美國通脹,消除美國貿易赤字,美元實際價值則將因此被推升。德銀認為,在極端的情況下,要完全抵消這一稅收政策所帶來的價格變動,美元的升值幅度可達15%。

“假設美國美元升值很快,這是全球都要去應對的問題,也可能是很大的頭疼的問題,(強美元)對於美國政府也是一個頭疼的事情。”周小川稱。

當被問及中國將采取何種方式應對美國政策對人民幣匯率造成的負面影響、是否應該趁此機會推動匯率自由化時,周小川表示,“對中國來說,在最近一些年,我們也在為貨幣政策做準備,但是這與匯率自由化並沒有直接關系,未來匯率自由化對中國和其他國家來說都是積極的。”

周小川在昨天的博鰲亞洲論壇全體大會期間也提及,邊境調節稅是個很技術的問題,但其不認為這等同於增值稅(VAT)。

“如果美國考慮采用增值稅,我們歡迎。但不能因為沒有增值稅就考慮征收邊境調節稅。因為美國有銷售稅,出口產品不納銷售稅,但進口產品在最終銷售時會征收銷售稅。邊境調節稅是對公司稅的一種調整,而公司稅主要針對公司利潤征稅,不同於增值稅或銷售稅等間接稅。這種以直接稅的方式征收間接稅的提法是很有爭議的。”他分析稱。

針對美國的這種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周小川表示,“中國做好準備把金融行業更大幅度地敞開,包括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業以及支付行業,但中國希望看到當我們把金融行業敞開之後也能獲得其他的東西,中國希望看到中國的投資者,尤其是私營部門投資者也在國外獲得公平對待,比如對一些高新技術的獲取。”周小川認為,只有雙方作出一些妥協,“這樣全球化才能往前推進,大家都能從中受益。”

不能太依賴貨幣政策

眼下,全球貨幣政策正在退居二線,而財政政策和結構性改革能否接棒和發力仍待觀察。

周小川更支持采取審慎的貨幣政策。他稱:“全球複蘇是經過了很多波折。我們看到主權債務危機在歐洲仍然沒有解決,還有其他的一些問題已經發生,所以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貨幣政策也需要重新進行改變,變成比較審慎的貨幣政策。我們知道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但我認為一定要看到貨幣政策的限度,要認真地去考慮何時、如何離開這種貨幣寬松的周期。”

其實,經歷了多年的貨幣寬松,全球已經出現了“再通脹”(reflation)的跡象,“但是在全球來講做任何判斷還維持尚早。”周小川稱,“今年我們看到全球商品價格上揚,但我們要保持審慎的態度來對待再通脹現象,我覺得這和貨幣政策的制定是有直接關系的。”

針對當前美聯儲的加息進程以及各國退出貨幣寬松的趨勢,周小川認為:“緊縮的過程還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某些期間,我們會強調結構性改革以及其他長期發展戰略,我們不要太依賴於貨幣政策,發出這個信號是很重要的。”

就中國的長期改革而言,周小川認為這在多年前已經開始,“我們特別強調內需,中國過去太依賴於出口,於是我們改變了結構,現在開始強調消費者內需;此外,中國對基礎設施的投資加大了,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機剛開始那個階段;第三,我們太依賴於制造業了,服務業相對薄弱,中國政府希望推動服務行業增長。”

他提及,“昨天張高麗副總理就說到了,服務業在GDP當中占的比例最近一些年增長超過10%,從33%上升到現在的近50%,這是很大的變化。”

就中短期的改革而言,“中國在去年實現三去一降一補政策,推動去庫存和降杠桿,減少企業的運營成本,這些需要解決的問題都是結構性的。”他稱。

在推進結構性改革的同時,周小川認為財政政策必須發揮支持性作用。盡管歐洲各國和日本等經濟體由於政府負債較高、財政空間有限,而就中國而言,“中央政府債務占GDP比例不是很高,但中國是一個很大的國家,所以我們要思考一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的關系。”他認為,中國需要就財政權去調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的關系,調整地方財政政策的限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956

為了不讓政府關門,特朗普說邊境墻的錢可以先緩緩

最近整個華盛頓都在為政府停擺的風險而惴惴不安,為了安撫這種情緒,總統特朗普對此前一些強硬要求的態度有所軟化,其中就包括修築美墨邊境墻的預算。

本周五(28日),美國國會將迎來通過最新一份政府開支法案的最後期限。而即便現在是共和黨執掌參眾兩院,特朗普政府也難逃奧巴馬時代一直令白宮頭疼的政府停擺夢靨。

最後期限是4月28日

2016年12月,美國國會參議院通過了一項為期4個多月的臨時撥款法案,這意味著聯邦政府部門可正常運轉至2017年4月28日。但是,如果在28日無法達成一份新的協議,屆時數十萬政府雇員的工資付不出,國家公園也將關閉,重現2013年美國政府停擺的一幕。

由於美國政府維持運轉的資金需要靠國會撥款,因此,如果國會無法就政府開支預算達成一致,那將意味著美國政府馬上要沒錢花了,面臨停擺命運。

美國政府上一次停擺發生在2013年,當時,由於兩黨未能對16.7萬億美元的債務上限和平價醫療法案達成一致,政府開支預算議案無法按時通過,白宮隨即停擺了16天。

2013年,國家公園因為政府停擺而關閉

自從卡特政府開啟國會預算程序的新政以來,美國政府一共停擺過18次,但還從未有政府在所屬政黨同時控制參眾兩院時陷入停擺的境地。

目前,雖然特朗普政府有自信能避免政府停擺,但是,國會中民主黨人對築墻預算展開猛烈攻勢,最終白宮不得不在周一釋放緩和信號,稱總統將會就邊境安全開支達成一項協議,不專門針對築墻,而是把重點放在技術手段的運用和雇用邊境官員上。

《華盛頓郵報》援引一位白宮官員的話稱,特朗普還在周一下午的小型會議上進一步向一些保守派媒體表示,他將把築墻的撥款延遲到9月份。

財政部長姆努欽稱:“特朗普總統正在努力維持政府運轉。”另一方面,白宮發言人斯派塞稱,他對本周五前能達成上述協議非常有信心,但也並不保證政府停擺將會被避免。

邊境墻的216億美元預算

美墨邊境墻既是特朗普競選時團結人心的重要內容,也是上任100天展示政績的關鍵一環,但現在關乎政府預算案的重點也正是在於撥款是否明確針對築墻。在特朗普有所松口之後,民主黨人也給了一個恰當的臺階,稱他們將同意對邊境安全撥款,只要不是把錢拿去築墻。

此前,參議院少數黨領袖舒默對築墻一事大加指責,認為相比築墻來說,結合無人機等科技手段和執法行動將能更有效地確保邊境安全。

共和黨內一些議員雖然同樣反對築墻撥款,但也擔心如果政府因此停擺,選民將對共和黨的執政能力失去信心,影響到2018年決定兩黨對國會控制權的中期選舉。

雖然特朗普有所松口,但這完全可能是一時的權宜之計,因為他的基本態度是,墻遲早還是要築起來的。特朗普在推特上寫道,邊境墻不建起來,毒品問題就無法解決,所以墻一定會建起來的。在另一次采訪中,特朗普也提到,墻是百分之百會建起來,“我們認為墻一定會建起來,無論是現在得到撥款還是一段時間後。”

白宮

此前,特朗普要求國會通過15億美元的築墻啟動資金,之後要求在10月份開始的下一財年繼續撥款26億美元,專家稱,築墻一事將花費3年半時間,動用216億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不滿築墻費用外,民主黨人還要求國會繼續對奧巴馬的平價醫療法案中的保險補貼撥款,有消息稱,一些共和黨人想要和民主黨人以醫療撥款換取築墻費用,但是遭到民主黨人的拒絕。

此外,政府還要求增加軍費開支以及停止對婦女保健組織Planned Parenthood的撥款,而如果這些要求都被放到預算案中,那麽同樣會招致民主黨人的強烈反彈。

即便是在奧巴馬時代,共和黨全面控制兩院時很多關於政府開支的法案若得不到民主黨議員的支持,也同樣難逃擱淺的命運。比如在參議院,共和黨擁有52席,因此仍需要聯合部分民主黨人才能滿足60票通過法案。

所以,接下來有可能出現幾種情況,可能性最大的是,白宮做出妥協,而國會通過一項無附加條件的法案;也有一種可能是,國會通過一份臨時預算案,維持現有的財政支出水平,這將為聯邦政府換來時間;比較不會發生的是,民主黨人讓步認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884

中緬簽署建設中緬邊境經濟合作區諒解備忘錄

據商務部網站消息,5月16日,在中國政府總理李克強和緬甸國務資政昂山素季的見證下,中國商務部部長鐘山與緬甸授權代表緬甸交通通訊部部長吳丹辛貌在京正式簽署《中國商務部與緬甸商務部關於建設中緬邊境經濟合作區的諒解備忘錄》(以下簡稱《備忘錄》)。

中緬邊境經濟合作區開創了中緬兩國經貿合作新途徑與邊境合作新模式,有利於進一步深化中緬經貿合作,加深中緬“胞波”情誼,鞏固和發展中緬兩國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系,造福兩國邊境地區和人民。《備忘錄》的簽署是中緬邊境經濟合作區建設的重要里程碑。雙方將按照《備忘錄》安排,抓緊磋商,積極推動後續各項工作。

雙邊邊境經濟合作區是中國與毗鄰國家根據沿邊地區經濟發展狀況和產業特點,在邊境接壤地區各自劃出一定區域實行共同建設、共同管理、共同受益的特殊區域,是毗鄰國家創新合作模式、加快邊境地區開放步伐的重要平臺。目前,中國已先後與哈薩克斯坦、老撾分別建設了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及中老磨憨—磨丁經濟合作區兩個雙邊邊境經濟合作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34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