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轉載南方週末:好論文是如何煉成的 劉建位__學習巴菲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c8e9ab0102e42a.html

我的實驗成果斐然,為什麼要「浪費時間」寫成論文呢?

我覺得自己的論文質量不錯,為什麼學術會議和期刊總是不收錄呢?

做實驗沒日沒夜,實驗後的論文寫作更是夜以繼日,我如何能夠從容地寫作呢?

林宙辰研究員告訴實習生們:「要寫出好論文,技巧只是錦上添花,當你理解了寫論文的必要性,用心寫作的意識便會油然而生。」

為什麼要寫論文——分享與提煉

要寫出好論文,技巧只是錦上添花,當你理解了寫論文的必要性,用心寫作的意識便會油然而生,所謂正心誠意為先,而後才能齊家治國。我們為什麼要寫論文?許多學生回答是:老師要求寫,或者寫論文才能畢業。不幸的是,以上答案很少能催生出優秀的論文。

正解是:第一,研究者有優秀的研究成果要分享,並希望在學術圈內製造自己的影響。論文極大地提升了分享的效率,文章在手,重複宣講的煩惱不再有。以前10個人向你諮詢,你要講10遍,現在只是一篇文章,輕輕點擊,發予10人的簡單操作。

第二,寫論文可以極大地幫助自己提煉想法,把粗略的想法精細化。本來思路上也許有盲點,但當你必須考慮如何讓他人接受自己的觀點時,幾行論點的草稿自然是不夠的,將所有材料重新進行有機整合是十分必要的。

以下詩句也說明了寫作對研究者的意義:聽而後忘卻(I hear and I forget)、看而後記憶(I see and I memorize)、寫而後理解(I write and I understand)。

何時開始寫論文

對這個問題的錯誤答案是:現在必須寫了,不寫不能畢業,或會議的截稿日期將近。不幸的是,匆匆趕製的論文往往質量不佳。寫文章頗耗時日,好文章不是3-5天趕出來的。正解是:當材料充分、思考清晰、實驗結果齊備時,動筆時機才成熟。

什麼是好文章——想法好、表達好、語言好

首先,文章要內容好、想法好,不能只靠包裝。所謂內行看門道,論文最終要給同行看,他們自然會把你的想法和現有的想法進行比較,你的想法要經得起推敲。

其次,想法還要語句通順、邏輯連貫地表達出來。好論文首先要結構清楚,邏輯性強,前後呼應。例如,文章靠後部分如果引用一些知識,可以先用文獻綜述 在前方鋪墊好,給讀者一定的知識儲備,避免造成理解困難。其次,解釋要清晰。論文,尤其是工程類論文,要能夠讓讀者重現自己的算法,就要求必須解釋清楚每 一個步驟。論證要充分翔實,要充分地向讀者展現自己想法的價值。

在向讀者展示的過程中,一些輔助手段可以讓文章中的解釋更加清晰,例如圖表、直觀的記號。例如我們學習物理學時使用的符號非常直觀:用希臘字母來表 示角度、小寫字母表示矢量、大寫字母表示矩陣。記號非常有助於思維過程,阿拉伯 數字系統影響巨大,而其它計數法都消亡了,那是因為這種系統對記憶、理解都有很大的幫助。當然,如果一定要用其它符號進行表示,對文章內容沒有影響,但讀 者在閱讀時已經對符號所代表意義有所假定,如果改變了現有假定,會造成閱讀障礙。

第三,從語言上說,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的論文一般是英文論文,我們用非母語很難做到文采飛揚,但至少可以語言平實而順暢,杜絕語病和錯別字。單詞拼寫、時態,甚至標點符號也要運用規範,尤其是數學公式裡的標點符號。

寫論文的幾大誤區——想法多、吹大牛、太複雜、過多引用自己的文章

有人認為「想法越多,論文越好」,但對於論文,特別是工程類論文,中心思想集中非常重要。一般地說,對於會議論文,由於篇幅和審稿時間的限制,一篇 文章以討論一個方法、解決一個問題為好。對於雜誌論文,其篇幅可以很長,因此可 以深入討論一個方法在不同問題上的應用。如果有很多種方法,建議每種方法寫一篇論文,而且後續投稿所討論的方法,要和先前所投的方法進行比較。

有人認為「吹得越牛,論文越好」,實際上要對自己的論文有正確認識,審稿人作為你的同行可以辨識出作者是否過分拔高自己。另一方面,過分的自謙也沒有必要,因為審稿人不會比作者更願意費心去挖掘論文的創新之處和貢獻。

有人認為「越複雜,越顯得我水平高」,但事實上一眼就能看懂,甚至簡單到「愚蠢」的文章反而更好,太複雜的論文很容易被拒掉(後面分析審稿人時,會仔細論述這一點)。

有人認為「引用自己越多,越說明自己是該領域的專家」,但恰恰相反,過多引用自己的文章,說服力比較差。

瞭解審稿人——志願服務、工作繁忙、潛在對手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我們要瞭解審稿人,寫論文才能有的放矢,因為是審稿人決定我們的論文的接收與否。

首先,他們是志願者,在學術圈裡做志願服務,並不因審稿而產生任何經濟收入。他們不一定與你來自同一領域,或研究相同問題,所以,不要直接進入主 題,而是要講清楚問題的來龍去脈,相當於讓他在讀你的文章時,也學到了知識。大家願意做審稿人,是因為審稿是拓展視野的簡便途徑,而且有機會比其他人更早 瞭解到最新的思想。如果審稿人在讀你的文章時感到有收穫,你的文章會因此得分。

第二,審稿人工作繁忙,他們用業餘時間進行服務,常常服務於多種期刊與學術會議,手頭經常會積累很多論文待審,並不是只拜讀你的一篇文章。所以,文章一定要簡明易讀,節省他們的時間與精力。

第三,審稿人經常是會議的領域主席(area chair)或雜誌的副主編(associate editor)從你引用的論文的作者裡挑出來的。他們一般做相關領域的研究,但是經常不會和你做完全一樣的問題。所以,不要在文章中對現有工作進行過於苛 刻的批評。寫論文相當於和讀者面對面地對話,你可以提出意見並進行評論,但一定要有禮貌,否則審稿人可能會相當地惱火。

瞭解了審稿人,我們來看看他們如何審稿。會議和雜誌一般會給審稿人提供評審表,提醒審稿人需要考察哪些事項,比較典型的有:第一,論文是否在本會議 或雜誌的討論範圍之內,如果風馬牛不相及,論文會被立即排除。第二,實驗結果是否能被重現。第三,論文是否寫得好,一般讀者是否能讀懂。另外,引用的文獻 是否太多或太少。當你們的工作和審稿人的工作相關時,審稿人很自然地會關心自己的研究是否被引用,如果不加引用,你的文章將被減分。有些人覺得不引用或少 引用會顯示出文章的新穎性,但是審稿人能看出是否有未引之處。如果被指出重要的文獻有缺失,文章將很難被收錄,因此不要故意隱瞞你所知道的文獻。另外,這 也是一種違反學術道德的行為。

關於審稿人,我們的認識常常存在一些誤區。有人認為審稿人會認真拜讀所審的論文。其實由於審稿人經常同時審多篇論文,如果審稿人能在一篇文章完整地 花上2小時,就算非常負責了。審稿的典型的順序是:題目→作者→摘要→結論→參考文獻→導言。審稿人看參考文獻經常是看他/她的論文是否被引用。至此,正 文還沒看,審稿人就已經有了是否收錄的傾向性,後續的閱讀只是為了找正面/負面的證據來支持他/她的決定。所以,要把所有重點在前面提到的幾個環節中強有 力地展示清楚,使得審稿人能夠盡快正確理解你的論文的創新之處和貢獻。

論文的組成部分

論文的組成部分,大致來講,由以下構成:題目——摘要——導言——相關工作——正文——實驗結果——結論/討論/未來研究——參考文獻——附錄。

以下所列的論文組成部分,要視具體的情況取捨,比如附錄,如果沒有數學公式可推導,就可以沒有。次序也可以視具體情況調整,比如「相關工作」有時會 放在最後,因為有時評論前人工作時先需要理解當前論文的工作,如果放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審稿人很難讀懂,而如果放在後面,審稿人讀懂評論和比較就會比較容 易。

「題目」就是用一句話來概括自己的文章。好的題目有兩個要素。首先,不能有歧義,要能讓審稿人正確聯想出文章做了什麼。其次,要便於記憶,否則讀者 日後要寫論文時,你的論文早已經不知丟在何處,如果有容易記憶的題目,他會優先想到你的文章。要做到這點,題目要短、要有關鍵的字眼。

「摘要」就是給出論文的概況,吸引讀者。在這裡要給一些適當的細節,簡略描述你的方法是如何實現的、有哪些組成部分(components)、實驗結果如何、比現有的技術提高了多少。

「導言」部分很重要,首先要講明做本研究動機,講明為什麼本文所述的研究很重要?為什麼該研究是值得做的?如果不能很好地論證,後面寫得再好也沒有 用,因為大家不會浪費時間在「沒有用」的東西上。其次,本文的貢獻、創新性要明確突出,不要讓人誤認為你的研究與別人相似。第三,介紹你的方法時要比摘要 詳細些,但是不要給太多的細節。

「相關工作」是為了證明你的工作的新穎性的。因此對前人的研究的引用要完整,並且一定要尊重相關文獻的作者,可以指出其缺點,但一定要禮貌,要以建設性的方式提出。

「正文」用來介紹技術上的細節,終極目的是要讓人理解你的方法並能重現實驗結果。首先,邏輯要清晰,其次,技術上的細節不能缺失。但是,如果細節可 能喧賓奪主,則要適當刪減或挪到附錄甚至補充材料裡,以免干擾正常的閱讀節奏。如果文章比較複雜,可以敘述一下方法的組成部分,畫出框圖,展示方法、內容 及其關係。文章的實驗結果要證明「我的方法的確比現有最好的方法還要好」。有一個細節需要注意:有些同學在文中用紅、綠、藍色來指示對象,但經常圖片打印 出來都是灰色的,對象難以區分,所以最好不要用顏色來指示圖片裡的對象,而要儘量用不同樣式的線型、填充模式等,再打印出來確認不同對象的確是可以區分 的。另外,對於所有的圖、表,要在正文裡加以說明,對於反常規的結果尤其要突出地論述其原因。

「結論」部分是給讀者留下印象的最後機會,要進一步突出自己的貢獻。

你還可以開誠布公地承認自己的缺點,其實這會讓審稿人留下好印象,並且給其它讀者以提升空間,讓他們沿著你的方向繼續前行。

有一個很不好的做法,就是將摘要、導言裡對方法的介紹和結論用同樣的話進行表述,甚至互相拷貝。文章的摘要、介紹、結論,要在不同的細節層次上介紹你的方法、強調你的貢獻。

文章末的「參考文獻」要完整、相關性要強。當敘述到與本文相關的最新技術或不常用的技術時,一定要頻繁地引用相關文獻,不然審稿人有可能會誤以為你把這些工作聲明成你的貢獻,最終對你的文章產生負面影響。

「附錄」不常有。如果細節特別長,放在正文中影響正常的閱讀節奏,導致讀者讀完細節就已經忘記了前文,則可以放在附錄裡,當讀者希望看細節時再參考這一部分。

如何寫論文——日積月累的好習慣

寫論文這個過程,要經歷幾個階段。首先要準備材料,其次,在進行思考和實驗的過程中要書寫並保存一些草稿,之後再把細節填充進去。等材料收集齊備, 就可以進行修改。修改有兩種,「大修改」是revise,意思是可以把段落順序進行調換,可以大篇幅地進行刪除、增補,而「小修改」是edit,即「編 輯」,例如對於用詞和標點符號的修改。修改論文時,最重要一點,就是要從一個做相關工作、但不和你做完全一樣的問題的人的角度來審視你的論文,只有這樣才 能最佳地組織文章結構、確定需要介紹多少相關知識和技術細節。

寫作順序沒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完全遵從自己的習慣。你可以從頭寫到尾,可以先寫技術細節再寫導言,也可以先搭框架,再填充細節。但是,需要格外注意 的是,寫論文的功夫在平時,要注意積累材料,注意記錄平時讀文獻時的主要想法、作者、文章題目、頁碼、與其它文章的區別等,另外,實驗結果也要及時記錄。 隨時進行記錄的好習慣,會把你的寫作時間分散到平時,讓寫作更「輕鬆」。如果平時只是拚命做實驗,最後三天熬夜寫文章,結果一般都不盡如人意,因為這樣容 易丟三落四,且常常會出現問題,例如有時會發現實驗參數不對,但此時為時已晚。

在修改過程中,以下是一些值得推薦的技巧。

要注意,一定不要依賴別人,如果你只會做實驗,希望讓他人代寫論文,你的文章永遠要掛他人之名,你永遠沒有獨立的作品。平時要多積累,可以多摘抄一 些好詞好句。要記錄下自己的錯誤,同樣的錯誤儘量避免犯兩次。請別人幫你改過的版本最好保留下來,多跟幫你改文章的人交流,瞭解他們做這些改動的原因。字 處理軟件提示可能拼寫錯誤的詞要重點審查一遍。如果有餘力,申請去幫忙審稿,這樣就可以通過審稿人的角度來看稿件,從而反思自己的論文。

寫作不僅需要結構嚴謹、內容充實,語言也要順暢可讀。我們可以通過遵循以下寫作注意事項,來逐步提高寫作能力。

如果總是先寫中文再譯成英文,英語很難提高。直接用英語寫作,剛開始可能很困難,可能寫完5行字,就已經花了一小時,但是萬事開頭難,邁出第一步, 路會越走越順。對於我的學生,我一般會認真指導他們完成第一篇,從第二篇開始,就基本上不用太費心。其次,要用自己最熟悉的、確定不會產生歧義的單詞。不 要用金山詞霸等軟件直接查詞,選擇自己沒有使用過的詞,這樣很容易產生歧義。第三,每段只講一個要點,並且要明確。第四,畢竟是在進行科技文獻寫作,注意 語言要正式,要進行提煉,用語不要過於瑣碎家常。第五,要避免「毫無疑問」(no doubt)、「絕對」(absolutely)、「顯然」(obviously)這類絕對化的用詞。第六,不要使用複雜的語句,要儘量簡單明晰,便於讀 者理解。另外,要注意銜接過渡,選擇正確的過渡詞與聯接詞,還要注意轉折,注意連貫性,避免行文跳躍。最後,現在很多字處理軟件都提供拼寫檢查功能,對於 軟件提示可能出錯的字,一定要仔細再檢查。

結論

首先,寫作不是為了應付任務,而是為了讓你對問題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完整。寫作的目的不應該是為了趕「deadline」,而是因為有思索、有內容, 想要進行分享。其次,一篇好的論文,是好的內容與好的寫作的結合。第三,決定論文「生死」的審稿人,工作繁忙,沒有時間仔細推敲你的文章,因而一定要讓文 章重點突出、邏輯清晰、用語簡明,從而減輕他們的工作量。第四,要養成經常用文檔進行記錄的習慣,將寫作時間分散到平時,寫文章的過程才會順利。最後,要 自己首先修改、修改、再修改,而不要想著依賴他人。所謂的「依賴」,就是在自己還沒修改到無法改得更好時,就交給別人。只有對自己的文章負100%的責 任,才能最快速地提高。

以上要點,我們唯有以認真負責之心、多次實踐之行,才能真正掌握,才能寫出好論文。

(本文作者林宙辰博士是微軟亞洲研究院視覺計算組的主管研究員,現在是北京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東南大學的客座教授、中科院計算所的客座研究員和IEEE的高級會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80

當研發預算變成人事費用及論文資源 兩大錯誤 台灣千億科研預算形同虛擲

2013-01-07   TWM  
 

 

台灣一年花費超過三千億新台幣資金投入研發領域,政府、學校,甚至企業大舉燒錢搞研發的結果,卻換來每年必須再付出一千多億新台幣的專利金,向其他國家購買專利。到底是台灣投入科研的經費不及國際水準?還是資源配置出了問題?

撰文‧張瀞文

第九次全國科技會議召開期間,國科會主委朱敬一高分貝指出,台灣的專利能量全球第一、總量全球第四或第五,但一年卻付給其他國家超過一四○○億新台幣專利金,超過一整年的政府科研預算,這代表台灣的智慧財產、專利布局非常差。

智財專利布局差,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專家學者普遍認為,國內科研相關投入經費已不算低,但就官方所付出的科研預算來看,從開始的資源配置到資金運用,其實已經為這樣的結果埋下伏筆。

據二○一二年預算,政府投入的科研預算約千億元,加上教育部獎勵頂尖大學所編列的「五年五百億元」計畫,官方一年投入科研的經費早已超過千億元。

事實上,近幾年國家財政吃緊,但官方投入的科研預算的確呈現一路成長。根據統計,近十年來,國科會科研預算成長幅度達三三%,不僅高於其他部會,也遠高於整體中央政府總預算(成長幅度約二成)。

錯誤一:淪為預算替代品

表面上看來,台灣科研經費投入金額已不輸先進國家,但成效與實質對產業的貢獻上,落差相當大。台大國發所教授劉靜怡直指關鍵原因,「目前科研預算有很大比率是拿來『養人』,但這些常態性的人事費用,根本不該放在科研經費裡。」根據統計,一二年科技發展計畫經費編列約九四一億元,除了占大宗的國科會、經濟部、中研院、衛生署、農委會、教育部外,國史館、原民會、體委會、客委會、陸委會、僑委會、勞委會、新聞局、人事行政總處、法務部甚至故宮博物院、研考會、公共工程委員會等也都編列金額不等的科研預算。

其中,包括原民、客委、僑委、體委、人事行政總處、陸委等六部會,都是近年科研預算開始增加後才陸續加入分食大餅。而在一二年,連「保訓會(公務人員保障及培訓委員會)」也加入朋分行列。

相對於上述各單位近年陸續增列科研預算,與產業關聯度最高的經濟部,分配到的科研預算卻一年比一年少,○九年仍有二九三億元預算,至一二年,則已降至二七一億元。與產業關聯度低的單位愈編愈多,核心的經濟部卻愈編愈少,凸顯政府科研預算資源錯置的根本問題。

立委鄭麗君說,從保訓會也可以分配科研預算,就可看出科研經費早已淪為其他部會預算不足時的救火隊。台經院三所所長林欣吾也提出評論:「科研預算不是補貼,科研經費是要投資在對產業及生產力有貢獻的事情上,不是救急救窮的費用!」除了資源錯置問題之外,科研經費的運用也必須檢討。以目前作法,取得大筆預算的國科會、中研院、教育部,是把大多數經費投入在學術專題研究,換成一本本的論文,卻無法成為產業實戰當中的資源。

錯誤二:淪為學者升等籌碼造成上述結果的原因,在於國科會評估經費發放的關鍵績效指標(KPI)流於表面。近年來,學者或教授要向國科會申請科研經費,前提必須是在國際論文期刊上的曝光度夠高,這樣的KPI,造成許多學者把「寫論文上國際期刊」當做研究目標,進而形成惡性循環:有足夠曝光度就能申請經費,經費用來寫論文維持曝光度,才能繼續申請。

當科研經費淪為「寫論文上國際期刊」的資源,造成的後果就是「台灣科研成果與產業連結度太低」,台大電機系教授、現任國家實驗研究院院長陳良基,以數據佐證這樣的說法!

從近年各大學「育成中心智財收入」及「新創公司家數」等兩個指標來看,就能清楚看見台灣科研預算虛擲的結果。根據教育部大專院校產學合作績效評估調查顯示,○九年政府資助國立大學的研發經費高達二六八億元,當年度所創造的智財總收入才三億元,投報率為一.○二%,遠落後於美國六.七%。

至於在新創公司部分,○九年進駐或未進駐各大學育成中心,有技轉新創公司共三十九家,這與○八年美國各大學孕育有技術授權的新公司達五九五家相比,「正足以凸顯台灣科研成果與產業鏈脫鉤。」陳良基說。

為改善現狀,經濟部已初步確定科研預算運用的調整方向,未來提出申請的計畫,若能夠做完整的專利布局規畫,將優先處理。林欣吾認為,經濟部的調整方向正確,但就像政府長期以來許多產業升級轉型計畫一樣,最怕的就是空有口號,沒有執行。

為重建台灣智財布局,經濟部無論如何已經跨出一小步,但國家科研經費究竟應該怎麼重新配置與運用,其實需要更宏觀的全盤調整。

台灣科研投入與產出不成比例——大學科研產業化價值現況

類別

智財收入 創新企業家數

智財總收入(億元)

智財總收入占大學研發經費比率(%) 進駐育成中心有技轉新創公司數(家) 進駐育成中心無技轉新創公司數(家)未進駐育成中心有技轉新創公司數(家)公立大學(36) 3.00 1.02 17 286 22 合計(165) 4.74 1.04 62 71266

參考指標:

美國2008年 智財收入占研發經費6.7% 2008年美國大學孕育有技術授權的

新公司有595家

資料來源:陳良基教授,大學科研產業化與價值創造(2009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653

眼科小論文 意外造就醫美材料王

2013-01-14  TCW
 
 

 

若要挑一個全球瘋醫美的關鍵證據,肉毒桿菌熱銷一定雀屏中選。

光在美國,二○一一年就超過五百萬人施打肉毒桿菌,高居微整形療程第一名。而台灣十年來施打的肉毒桿菌瓶,堆疊高度達三十六個台北一○一大樓;這個產品更造就全球醫美材料龍頭——愛力根(Allergan)。

原本拿來治斜視一份好奇心發掘美容用途

二○一二年十二月,愛力根旗下明星產品——肉毒桿菌慶祝上市十週年,十年來它創造新台幣三千二百二十億元的全球產值,等於台灣醫療器材業年產值的三.二倍。它讓這家公司近十年營收年年成長,連二○○八年金融海嘯也不例外。相比起全球最大藥廠輝瑞(Pfizer),愛力根營收不過是它的八%,市值約新台幣八千億元,卻是它的一五%,顯示投資人的追捧程度。

這個讓當時成立半世紀的眼科小藥廠,快速蛻變為醫美龍頭的明星產品,當初卻是來自「好奇心」。

美國科學雜誌評為「十大致命毒素」之首的肉毒桿菌,十九世紀發現後,成為各國軍方生化武器的重點項目。一九八九年,愛力根從舊金山眼科醫生史考特(Alan Scott)手上買下肉毒桿菌所有權時,只是治療斜視、眼瞼痙攣的眼科用藥。

一九九二年加拿大卡路瑟斯(Carruthers)夫婦(兩人是皮膚科與眼科醫生),在治療病患時,注意到患者的皮膚竟隨著用藥變得光滑平整,在好奇心驅使下,兩人意外發現它竟能藉由放鬆肌肉,達到治療偏頭痛與撫平動態紋的神奇功效,進而發表相關論文。

愛力根旋即申請美容用新適應症,二○○二年由美國核准上市,此藥品的年產值也從甫問世時的兩千萬美元擴增到十六億美元,成長七十九倍。

史考特後來接受外國媒體訪問時,被問到是否後悔出售這隻「小金雞」,大笑回答說,「如果沒賣掉,現在恐怕還只是眼科用藥!」

二○一一年,《時代》雜誌(Time)將肉毒桿菌評選為十大醫學突破之一,也因為它暴紅過程曲折離奇,被國外網站列為「世界十大意外發明」。

深入醫美診所透過教學,讓醫師都愛用

然而,全球核准上市的醫美肉毒桿菌有七至八種,光是在韓國就有數十家業者投入,但愛力根仍獨占鰲頭,台灣愛力根董事總經理劉美黛揭開兩大秘訣,一是靠長期製程築起的量產門檻,一是扮演各科醫生轉進醫美的「教育訓練師」。

「這類生物製劑是沒有專利保護的,我們靠的是日復一日、磨了十多年的純化技術,」劉美黛解釋,肉毒桿菌是一種人工培養而萃取的複合物,量產時一方面要兼顧分子最適宜的大小,以固定在臉部患處;一方面又要讓所有分子體積均一,才能均勻分布。愛力根經驗值已累積十年,但其他後進者仍在追趕中,品質相對較不穩定。

此外,該公司也深入全球各地的醫美診所,以台灣為例,從一對一教學到每年兩次規模六百人的研討會,持續教導醫師施打技巧與產品特性;愛力根教育了醫師,醫師也成為產品最佳發聲者。

前大學城創作歌手、綺顏診所醫師詹育彰表示,該所注射肉毒桿菌的新患者每年成長一八%,且多指名愛力根產品。儘管台灣現有近一千三百家醫美診所,每年還新增兩百家,但為了取信於病患,大家都打著愛力根「原廠」旗幟。

這讓愛力根擁有強勢的價格策略,在台灣,它十年來從未降價,美國市場甚至還因為施打者增加而漲價;諷刺的是,台灣醫美診所因競爭者湧入,單一部位的施打費用反而從十年前的一萬二千元,降到目前的四、五千元起跳,但診所寧可利潤變薄,也必須高價進愛力根的貨。

擴增產品線推出玻尿酸,後進者奪冠

因肉毒桿菌帶動的定價效應,二○一○年愛力根推出醫美填充物玻尿酸時,價格比當時市場龍頭——瑞典Q-Med公司的產品高出兩成至三成,但靠著醫師協助推廣,如今成為全球占有率三八%的市場龍頭;而Q-Med經銷商被迫降價因應,目前售價約為十年前的三分之一。

為了規避單一產品獨大風險,愛力根近年策略轉趨積極。二○○六年後收購醫諾美(Inamed)等公司以擴增產品線,再以內部研發加以優化,二○一二年前三季該公司投入約一七%營收在研發上,超越輝瑞的一三.八%,目前除了肉毒桿菌外,玻尿酸、睫毛增長液與隆乳用果凍矽膠都執市場牛耳。

一九九九年愛力根在美國掛牌上市,除了二○○八年短暫因金融風暴股災而股價重跌外,均呈長線向上趨勢。儘管二○一二年全球不景氣,但該公司醫美產品營收仍成長約一成,相較於此,眼科藥品卻因近視雷射手術的危險性疑慮升高,二○一二年台灣此類開刀數只有二○一一年的兩成至三成,讓愛力根的人工淚液等眼科用藥營收也跟著銳減。

在成立了半世紀之後,這家小公司因為抓住一項意外的發明,發現了大趨勢,策略也跟著大轉彎,朝醫美深耕,奪得今日的龍頭地位。這顯示出,抓住意外,有時比按部就班,更能抓得住商機。

【延伸閱讀】愛美人士瘋打肉毒桿菌!台灣10年共計有1,180萬人次施打肉毒桿菌,約是台北市人口的4.5倍,每年還以3成的速度成長。36座101大樓台灣10年來施打的肉毒桿菌瓶,堆疊高度達36個台北101大樓,或約2座喜馬拉雅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979

(R&R論文風波:二):重新審視RR的公共債務警戒線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078

從2010年開始,經濟學家Reinhart和Rogoff在公共部門債務比率,還有該比率與GDP增長的關係問題上的研究成果,在學術界和政策界都具有極為重大的影響了。在本週前,他們整合了過去200年數十個國家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看起來他們發現了一個重要的典型事實——債務比率高於90%的國家,比債務比例低於90%的國家GDP增長率低多了。很多發達國家的負債水平達到這條警戒線附近時,經濟增長水平都會突然下跌,這是給現在政府的驚醒,鼓勵它們採取緊縮措施。(以下成為RR現實)

本週,Thomas Herndon、Michael Ash和Robert Pollin(以下成為HAP)發佈了一份研究論文,認為RR的典型事實是基於一個簡單的統計失誤得到的,包括RR現在已經注意到的電子數據表錯誤。HAP在對RR典型事實的批評文中,承諾證明一個違反一般認知的事實——高的公共負債比率從來不會損害GDP增長。但事實可能比理論更為複雜,結論帶有大量的不確定性。

以下是我對RR和HAP之間爭論的一些看法:

第一,RR原來的研究工作從來沒有真正證明,當公共債務比率水平衝破90%警戒線以後,GDP增長很可能會突然下跌。

(左邊為RR的研究成果,右邊的HAP的研究成果;注意,Mean是平均值,Median是中值)

在RR發佈研究論文的很多結論中,他們的數據都傾向於證明,在公共債務水平比率突破90%警戒線以後,在該時點會出現增長的大幅下滑,但沒有嚴重的不連續性(平均值變化比中值變化快)。在RR統計結果第二列中值上看,當公共債務比率超過90%時,GDP增長將會下降1%多一點(2.9%-1.6%=1.3%)。

然而,基於獨特的計算方法,RR的確發現了突破警戒線時,GDP平均增長會發現突然大幅的下滑,正如上圖中粉紅色框所點出的。這是基於一個存在爭議的計算1945-2009年增長平均值計算方法的結果,而這個結果明顯足以吸引許多人的注意(也就是RR發現的經典事實)。HAP表示,這個關鍵的結論是因為簡單的錯誤得出的,正確的結果應該是2.2%,而不是-0.1%。

第二,並不是所有RR和HAP之間的結論分歧都源於電子表格的錯誤,而本週,媒體的報導有點「過火」了。事實上,源於電子表格錯誤引起的誤差只有0.3%,另外的0.1%是來源於腳本的錯誤。而剩下高達1.9%的差異是由RR原研究論文中數據的缺失,和應該怎麼設定國家權重的方法論差異引起的。

我的解讀是,HAP在該爭論中擁有更好的元素,因為新西蘭上世紀40年代末的一些數據對RR的方法造成了非常特殊的影響,看起來這使得RR的關鍵估算值被壓低了超過1.5%——這肯定失去了大部分科學意義。單純這個因素,就能解釋RR和HAP之間大部分的結論分歧。

第三,雖然RR經典事實的大部分觀點站不住腳,然而,HAP的研究也證明了,RR研究的跨國數據的確能證明更高的公共債務比率,通常伴隨的是更低的GDP增長水平。這是宏觀經濟學標準的結論,在很長時間很多其它的研究中都證明了這點。這個結論是難以被否定的。

第四,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教授克魯格曼多次強調的,負債和增長水平的負相關性並不存在正向的因果關係。RR表示,他們從來都沒有表示存在正向因果關係,但其它很多研究肯定在結論中暗示這點。高負債比率通過市場信心和利率影響的渠道,導致增長放慢是有可能的,但低增長降低了稅收收入,因此帶來了更多的債務也是有道理的邏輯。負債和增長不存在單向的關係。

第五,經濟學家Arindrajit Dub在這些影響的時間順序問題上的研究結果顯示,增長水平的改變要先於負債水平的改變,而不是反著來的。表面上看,這事實看起來是由凱恩斯主義影響引起的——當經濟發生衰退(比如說遭受金融危機的衝擊),公共負債水平接下來馬上就會上升。但這點仍然無法確定。

想像一個情況——當公共支出失去了控制,家庭因此擔心市場信心崩潰或稅負大增,這會導致未來的不確定性大增。家庭可能會削減當前的開支,而這將在債務水平上升以前導致GDP增長下滑;但真正引起這個情況的問題是,公共開支太高了,而不是太小了。換句話說,有時並不存在明確的因果關係。(經濟增長下滑可能是由債務水平上升引起的。)

第六,在不同時期和不同的國情下,要預期公共負債和經濟增長存在穩定的關係,這是不符合實事求是的科學思考方法的。在一個充分就業的經濟體中(上面考慮的大部分國家在大部分時間裡都是這個情況),故意增加財政赤字會導致利率上升,進而擠走私人投資。這將降低長期GDP的增長水平。

然而,如果一個經濟體運行在潛在產能以下,增加財政赤字可能不會導致利率上升,相反,還可能增加社會總需求,因此也能促進GDP增長。在這些情況下,增加財政赤字在往後的時間裡可能還能減低公共負債比率。

總的來說,RR經典事實的大部分觀點已經不再是經典事實。RR應該改變他們的論點——在大部分普通的時期裡,更高的公共負債水平會伴隨這更低的真實GDP增長水平,但無法證明負債比率超過90%時,存在增長水平的中斷。此外,因果關係可能是雙向的,這取決於具體的經濟環境。負債和增長變化的時間關係,並不是決定真正因果關係的指標,在充分就業和高失業的時期裡,它們間的關係可能是完全不一樣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預期公共負債和增長水平存在始終不變的複雜關係的設想,是不切實際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757

發現R&R論文錯誤的機會幾乎被錯過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226

在講述這個驚險的故事之前讓我們先認識一下發現R&R錯誤的同學:現在UMass Amherst攻讀phD的Thomas Herndon。

其實Thomas Herndon的發現是他上的一門課的作業,這門課是Econ 753:應用計量經濟學。這門課的學期大作業就是所謂「複製練習」,學生需要重新走一遍某一篇著名論文的推導過程。

下圖為該課程大綱中對該作業的要求,由Herndon的教授Robert Pollin提供:

以下是翻譯:

2.學期論文、該學期論文可以採取兩種方式:複製一篇你感興趣的以觀察或實踐為依據的數量經濟學論文,或者是進行一個原創性的數量經濟學論文。考慮到這門課在其他方面的要求,我們強烈建議複製一篇論文。首先是考慮到複製一篇論文要遠比原創要求低,同時還是一個很好的學習過程。當然前提是你對這篇論文真的很感興趣。話雖如此,我們也歡迎同學們原創論文。這篇論文將佔到這門課分數的50%。隨著課程的深入,其他一些作業也會提供相關的材料對學期論文有所幫助。最後每個人都要在該學期最後一週對他們的論文進行口頭陳述。需要強調的是這篇論文需要一整個學期持續的工作。

當時,Herndon最初決定複製Reinhart-Rogoff的論文,該論文講述的就是大家已經熟知的:當一個國家的負債超過GDP的90%其經濟增長將會相當遲緩。

當Herndon向其導師提出這個題目的時候,他的導師最初竟不讓他做這個。

他的教授表示:

這篇論文的數據處理過程是在太簡單了,沒什麼技術含量,就是把一組國家在數年的增長率取平均。當時我們就覺得這麼一篇論文值得Thomas去做麼?

當然最後的結果還是教授們同意了。

即便如此,事情最終如果不是Carmen Reinhart把原始數據發給了Herndon,也就不會有這個震驚了世界的發現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825

【R&R論文風波:四】R&R回應:我們被曲解了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310

2010年5月,我們發表了一篇學術論文《債務時代的增長》。我們基於對44個國家在200餘年的數據的研究,發現:不論在富裕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高額的政府債務——超過GDP90%的比例——會顯著降低經濟增長。

工業化國家,從美國、到英國、到歐盟、到日本,都在尋找能夠從大衰退中復甦的方法。那篇文章《債務時代的增長》這篇文章和我們的其他文章一起被頻繁引用;同時政客、評論家和政治體系中的激進主義者也經常誇張和曲解了我們的結論。

上週,麻省大學的學者發佈了一篇論文,對我們的論文進行了批評。他們發現了我們數據表中的問題導致我們錯誤地計算了二戰之後高債務國家的經濟增長率。但是他們也批評了我們「選擇性排除」了相關的數據以及採取了「非常規」的統計方法;這些是我們所不能接受的。

我們的研究以及我們的信用都在報紙和電視上被激烈地攻擊。我們兩個人都收到了充滿憤怒和威脅的郵件,其中一些指責我們導致了公共部門的裁員和減支以及增稅。作為學術型經濟學家,我們在社會科學研究的政治化受到了令人難過的指責。但是在這裡,我們要說的不是我們的感受。

Herndon, Ash和Pollin的論文表示,我們的結論「是對緊縮政策的學術支持」,並且督促政策制定者「重新評估歐洲和美國緊縮政策的合理性」。

對於緊縮政策的嚴格評估是政策制定者的重要責任,但是原因並不是像HA&P說的那樣。他們的結論並不像聽起來那麼吸引人。我們2010年的論文發現,在長期,債務/GDP比例大於90%的國家的經濟增長會比其他國家低1%。正如很多學者已經闡述的,HA&P的論文並沒有推翻這個基本結論。

債務和經濟增長的文獻在一段時間以來都聚焦在因果關係的發現上。高債務只是稅收不佳和經濟疲軟的體現,還是說,是高債務導致了經濟的疲軟?

我們的觀點是,兩個方向的因果關係都存在,並不存在一個處處成立的定式。在去年與Vincent Reinhart一起發表的論文中,我們研究了從1800年以來發達經濟體高債務年份的情況。我們並沒有像保守派政客說的那樣,斷言90%是影響經濟增長的分水嶺。

我們發現的是,高債務時期(90%或者更高)很少,但是會持續很久,並且產生的負面影響很大。我們的樣本裡,債務/GDP比例超過90%且持續長達5年或以上的只有26個例子;它們平均持續時間為23年。在26個例子中,有23個例子在高債務時期的平均增長率比低債務時期低。在債務/GDP比例小於90%時,GDP年增長率約為3.5%,但是在債務/GDP比例大於90%時,GDP年增長率平均只有2.3%。

高債務時期持續這麼久,說明事實並不是自由派經濟學家說的那樣——債務高企僅僅是商業週期中的低谷。

在我們對於8個世紀以來金融危機的研究《這次不同》中,我們發現當主權債務達到不可持續的水平時,借貸成本也不可持續。目前意大利和希臘的情況——從20世紀90年代初就積累了高額債務——支持了我們的觀點。

過去幾週從政治角度的討論,錯誤地將我們關於債務和經濟增長之間的負相關關係等同於緊縮政策的必要性。

我們贊成在高債務時期經濟增長更加困難。我們知道減支和增稅對一個高失業低增長的經濟體來說尤為艱難。然而如果沒有伴隨著結構性改革,緊縮也是很難完成的—比如,稅收、法規和勞動力市場政策的變動,如果沒有經過很好的設計,會過多地影響到中產階級和貧困人群。我們一直以來的建議都是避免過快減緩財政刺激,這與多數主流經濟學家是一致的。

在某些情況下,我們贊成更加激進的計劃,比如公共債務和私人債務重組。在一戰之後和大蕭條時期,這樣的債務重組都收效甚好。我們一直贊成減免主權債務和希臘、葡萄牙、愛爾蘭以及西班牙的高等級銀行債務來刺激增長。

對於美國的情況,我們贊成減少高於房屋價值的按揭本金。我們也寫過包括一些可行的解決方法,比如溫和通脹和金融抑制——降低為債券持有者帶來稅收壓力的真實利率。這一策略在二戰之後顯著降低了債務水平。

簡而言之,世界上很多國家,尤其是考慮到醫療和老年支持體系時,都有著極高的公共債務。債務問題的解決,通常都會包含從儲蓄者到借款者之間的資產轉移。這次也不例外,最近的學術爭議也不應當偏離這個主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029

今年最重要的貨幣政策學術論文摘要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4098

去年最重要的貨幣政策學術論文,為美聯儲推出最強力的政策工具——前瞻指引,提供了理論依據。而今年最重要的貨幣政策學術論文,大部分否定了現在美聯儲退出QE的溝通策略,可能為退出QE設定硬性的量化指標提供了強力的理論依據。以下內容摘抄自美國西北大學教授Arvind Krishnamurthy的論文「非常規貨幣政策的傳導」

QE的投資組合餘額渠道(the portfolio balance channel)主要通過狹窄的渠道影響所購買資產的價格,而溢出效應則取決於資產和經濟條件的詳細情況。該渠道並非如美聯儲預期的一樣,通過寬廣的渠道影響市場,比如說影響所有長期債券的期限溢價。

對美國來說,購買MBS資產已經通過資本約束渠道(capital constraints channel)和稀缺性渠道(scarcity channel),對資產價格產生了有益的影響。在危機時,出現這種情況因為MBS資產的風險溢價會特別高——因為中介部門(intermediary sector)出現的困境不斷向MBS市場輸送流動性不足和高的風險溢價。我們用資本約束渠道來形容,在困境時購買MBS資產的影響。現在已經有理論文獻證明了,央行購買因為金融中介部門出現困境製造的低價資產,是存在有益影響的。比如說,Curdia和Woodford(2011),Gertler和Karadi(2011),以及這份論文。很多研究員都能從這個方面理解,美聯儲在金融危機時購買MBS資產的影響。

我們描述和提供一個新渠道存在的證據——稀缺性渠道,在過去兩年裡,這一直是MBS資產購買的主導性渠道。當金融環境穩定,MBS的風險溢價已經在2011年已經大幅下跌,但經驗證據顯示,美聯儲的MBS資產購買,繼續對降低MBS收益率產生有益的影響。這是通過稀缺性渠道產生影響的。美聯儲購買了大量新發行的MBS資產,這已經導致當期MBS資產(Current Coupon MBS)產生了稀缺性溢價,使得MBS資產和美國國債收益率之間的利差低於零。當期MBS資產的稀缺性鼓勵了銀行發放更多的貸款,緩解當期MBS資產的稀缺。通過資本約束渠道和稀缺性渠道不斷降低二級市場MBS利率,很可能存在有益的宏觀經濟影響。

美聯儲購買美國長期國債大大地拉升了美國國債的價格,但對私營部門債券收益率來說,溢出效應有限,因此對經濟的好處也有限。投資者對長期的無風險資產有需求,這導致了美國國債的安全性溢價。因為美國國債能提供作為高質量的抵押品和長期極端安全的(在名義價格上的)價值儲藏手段的經濟好處,這些好處驅動了安全性溢價。美聯儲購買長期的無風險資產,降低了這些資產的供應,因此也拉高了長期無風險資產的安全性溢價。雖然大規模購買美國國債的計劃降低了美國長期國債的收益率,但它們的福利效應(welfare effects)是模棱兩可的。這些購債最主要的有利影響來自於拉升私營部門無風險資產價格的溢出效應(這些資產可替代無風險的美國國債)。然而,因為私營部門製造長期無風險資產的能力有限(3A信用評級的企業債券鳳毛麟角),這些對經濟有利的影響也是有限的。此外,因為美國國債安全性溢價通過降低美國國債的供應來向投資者提供經濟上的好處,所以也在剝奪經濟系統中極端安全和高流動性的資產,因此所帶來的好處被減少了。

我們幾乎沒有發現任何證據證明,購買長久期資產(包括MBS資產和長期美國國債)能通過一個四通八達寬廣的渠道,降低所有長期固定收益資產的久期風險溢價(也就是期限溢價)。雖然美聯儲經常在討論QE好處的時候,提及這個渠道,但經驗證據與狹窄的渠道更為一致——資產購買主要影響所購買資產的價格(對高風險資產價格的影響非常有限)。

美聯儲應該首先停止購買美國國債,然後出售其美國國債的投資組合。第二,美聯儲應該出售高息(higher coupon)的MBS資產(較早購買的),因為這將對一級市場的抵押利率產生非常小的影響。這個操作順序的最後一步是,美聯儲應停止購買當期MBS資產,因為這個工具是現在刺激經濟的最有益的源頭。

我們接著討論退出大規模資產購買計劃(LSAP)政策的溝通挑戰。在我們研究的所有渠道中,現在資產價格會因未來LSAP的購債總規模預期改變的新聞而變動。實際上,相對於傳統貨幣政策,QE的一個主要特點是,QE必須購買大量較長期限的資產(所以理論上歐洲央行的OMT購債計劃不是QE,因為OMT購債計劃只限於購買期限為三年以下的資產,仍屬於傳統貨幣政策——調控短期利率)。因為與短期限資產相比,長期限資產的價格對未來政策的預期更為敏感,控制這些預期在QE的傳導機制中處於核心地位。因此,在退出QE中向投資者的政策溝通方式將更為重要。

在LSAP政策上,美聯儲一直在其溝通方式上保持含糊。美聯儲一直在經濟的模態預期(modal forecast)下,提供關於LSAP購買資產的量化和時間信息,加上關於取決於未來經濟狀況的政策的含糊信息。美聯儲選擇這種溝通策略,是因為美聯儲對LSAP政策傳導渠道的一知半解,所以希望保留更多的靈活性。

在貨幣政策上,隨經濟狀況改變而設定政策的規則和政策制定靈活性之間,一直存在爭論。在傳統貨幣政策下,該爭論的結果一直傾向於隨經濟狀況改變而設定政策的規則。同樣的,LSAP的政策行動也可以通過設定規則,或通過意料之外的靈活性聲明來實現政策溝通。雖然沒有回顧規則vs.靈活性爭論的所有方面,但我們認為,相對於在傳統貨幣政策下,在LSAP政策下設定規則所帶來的好處很可能更大。這是因為,LSAP針對的是長期債券,這些債券的價格對未來的政策預期特別敏感。在聲明中缺乏控制LSAP政策的明確指引,投資者將對任何關於美聯儲在LSAP上的行動意圖的信息作出反應。今年6月19日FOMC會議後資產價格的大幅波動,就是資產價格對關於LSAP政策進展高度敏感的證據。資產價格的波動性是美聯儲保留政策制定靈活性策略的一個缺點。另一個缺點是,美聯儲不能訂造一個退出方案。我們已經建議退出的順序,從出售美國國債到停止購買MBS資產。但這個退出順序,在投資者面對美聯儲LASP政策規則的不確定性前,並不能實施。現在,因為美聯儲的靈活性策略,任何退出的措施都會被投資者認為是顯示政策定製者偏好的一個信號,這可能會導致更大範圍的影響。我們認為,這個現象的一個例子可能從投資者對今年6月FOMC會議決議的反應看到。從6月18-20日,為了回應關於LASP政策的信息,投資者重新修訂了他們的貨幣政策預期,預期美聯儲將更快地緊縮。這個市場反應凸顯了提供LSAP政策規則的潛在好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057

一篇學術論文讓大財團槓上小教授 鬧到國際 台塑三度興訟也要告到底的男人

2013-09-23  TWM

撰文‧賴筱凡

二十年前,他是六輕建廠環評通過的委員之一;二十年後,他卻成為台塑集團最頭痛的人物。台塑內部還成立專案小組,每月追蹤訴訟進度。這位被台塑求償四千萬元的學者,為何從挺六輕到成為台塑的眼中釘?

「當年我們也是覺得,六輕設立會替雲林增加很多工作機會、經濟效益,六輕也在環評會議上承諾,他們會用最先進的科技處理汙染的問題,只是沒想到,後來和預期不一樣。」他無奈地道盡二十一年來的一八○度心態大轉折。

他是莊秉潔,中興大學環境工程系教授,一九九二年,六輕設廠環評就是在他手上,有條件通過。二十年後,他的學術研究報告卻發現,六輕營運所排放的汙染,讓全台灣的癌症標準化死亡人數每年增加一六八六人。

甚至,他因為這篇名為〈國光石化營運將比六輕石化營運致死亡人數多一五○%〉的論文發表,讓台塑三度興訟,也要把他告到底,還鬧上國際期刊《自然》(Nature)與《科學》(Science)。

專訪莊秉潔的這天,是台北地方法院宣判他勝訴的隔兩天,他沒有太多喜悅,「唉,當初真的所託非人。」他認為,如果台塑按照當時承諾處理汙染問題,也許局面會有所不同。

一次實地探查

打開台灣空汙的潘朵拉盒子故事得從三年前說起。在中興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中心主任邱貴芬邀約下,莊秉潔與獨立紀錄片導演簡毓群等人,來到彰化芳苑實地探查,那裡,原本是國光石化的預定地。

「那裡真的很漂亮,剛好在國光石化的議題上,回來後我就想來模擬看看,如果國光石化蓋廠後,可能造成的空氣汙染會是如何。」空汙研究是莊秉潔的專長,就是出於這麼單純的動機,讓他一步步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隨著一份份研究數據出爐,也讓他揭開了不能說的祕密。

指著外頭的天空,莊秉潔問我們:「你知道為什麼台中的天空這樣灰濛濛,能見度只有五公里,超過五公里就看不到嗎?」而這景象更詭異的地方是,明明頭頂上的天空那麼藍,偏偏天際線卻像裹上一層霧一樣。

莊秉潔手指輕敲,一份記載著各式數據的簡報檔就此展開,「這是現代文明才會有的問題,它叫PM2.5,也就是所謂的細懸浮微粒。」當許多化學物質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被排放到空氣中,這些顆粒直徑小於二.五微米的細懸浮微粒,就被統稱為「PM2.5」。由於細懸浮微粒的顆粒小,僅頭髮直徑的二十八分之一,不只會隨氣流飄散,甚至還會被吸入體內,穿透肺泡直達血液。

由於全世界對PM2.5的研究是近三十年才開始,就連美國最新標準都是二○○六年才出爐,將日均值訂在每立方公尺三十五微克、年均值十五微克。「但這些數字在台灣,年均值是三十五微克。」莊秉潔說,這整整是美國的兩倍之多。

儘管如此,這會造成什麼後果?

二○○九年,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研究報告發現:「當細懸浮微粒的濃度每增加十毫克,將讓全死因(全部死亡原因)增加四%、心血管疾病死亡將增加六%、肺癌致死將增加八%。」相反地,如果細懸浮微粒濃度每減少十毫克,平均年齡將增加一.六歲。

換言之,這份由美國教授波普(C. Arden Pope)做的研究直接告訴我們,空氣中細懸浮微粒的濃度越高,與人類的生命健康有著高度的正相關。這對身為學者的莊秉潔來說,開啟了他的好奇心,於是他拿出六輕的相關數據做實驗,以驗證波普的理論是對還是錯。

沒想到,答案是我們無法承受之重。

一份驚悚報告

指全台罹癌致死率倍增

「在九五%信賴區間下,六輕石化所造成之PM2.5濃度,與全台(不含花東)共三二二鄉鎮之惡性腫瘤死亡率變化量呈現顯著相關。且PM2.5濃度每增加十微克╱立方公尺,將使惡性腫瘤標準化死亡率男性增加一二九%,女性增加一七六%……,根據這關係計算出,全台已因六輕營運所排放之汙染造成全癌症標準化死亡人數,每年增加一六八六人……,依六輕石化之劑量反應函數推估國光石化,則若國光石化營運後,其汙染會造成全癌症死亡人數達每年四二九五人……,國光石化造成癌症死亡人數多於六輕人數將近一五○%……」一連串數字,就這麼寫在研究報告的第一頁摘要上。

於是,莊秉潔一一年一月才剛做完這份報告,四月開始的一連串國光石化環評會議,「你就會開始感受到被攻擊的壓力,原因是我做的這個研究。」莊秉潔笑得苦澀,環評會議上一波波對他的攻擊,儼然成了鬥爭大會。

這期間,莊秉潔甚至受到總統馬英九的召見,他將每項數據細詳地解釋給馬英九聽,研究方法、理論根據、模擬數據等,都攤在馬英九的眼前。「總統那時反問了我一句:『如果真的是這樣,這(國光石化)怎麼建?』」莊秉潔不願意多做評論,但答案已昭然若揭。

就在國光石化最後一次環評大會,那時莊秉潔已被環保署列為「不受歡迎的人物」,事關重大發展的環評大會,他自是不得其門而入;直到一一年四月二十二日的那個下午,馬英九帶著行政院各部會舉行記者會,宣布停建國光石化。

那一刻,讓莊秉潔以為正義獲得了伸張,卻沒料到,一場長達十六個月的訴訟噩夢,正等著他。

「國光石化宣布停建後,我又回到了原本專心做學術研究的平靜生活。」卻在同年十一月,一封從台塑寄出的存證信函送到了莊秉潔手上。看了內容後,莊秉潔原本不以為意,直到台塑鋪天蓋地的刑事告發、民事訴訟襲來,他才驚覺事態有異。

十六個月以來,莊秉潔就不停地為台塑的訴訟案件奔走、準備答辯資料,即使台塑的妨害名譽刑事告發遭到檢察官駁回,卻一次、兩次、三次地緊咬莊秉潔不放。

一個訴訟噩夢

奔走十六個月終換來勝訴

台塑內部人士透露,由於莊秉潔的報告給台塑造成很大的壓力,為此還成立專案小組,每個月固定開會討論,殺雞儆猴意味濃厚。

但針對這部分,台塑否認並表示,莊秉潔的研究報告內容為模擬數字,研究方法、資料來源、研究模型等許多地方都存在爭議,莊秉潔不應直接拿著初步的研究數據,就斷定六輕營運與居民罹癌有關,畢竟癌症的發生原因複雜,還需要考量到飲食習慣、基因等。

為了這個案子,連莊秉潔的家人都感受到壓力,「我一度想要他不要再講了,可是他一直認為,他只是就研究成果說話。」他的妻子莊美玲坦言,台塑是那麼大的集團,說沒有壓力是騙人的。對於空汙專業一竅不通的她,還拿著莊秉潔的研究報告,去請教其他學者,「但他們都告訴我,他的報告是沒有問題的。」九月四日那天下午,是莊秉潔人生中無法忘懷的一天,台北地方法院認定,台塑控告莊秉潔「毀損名譽」的民事訴訟一案,判決莊秉潔勝訴;同一天,刑事訴訟的部分,檢察官也第三度駁回了台塑的告發。

整樁訴訟案走了十六個月,莊秉潔怎麼也沒想到,二十一年前,他一手簽署有條件通過環評的六輕,最後會回頭告他。

莊秉潔坦言,在六輕開始蓋廠後,為了學術升等、寫論文,他專注在教授、埋首做研究,鮮少追蹤六輕設廠後的實際情況,直到後來又在環保署邀請下,成為六輕監督委員之一。

「那時候才發現,六輕已經不是我印象中那樣。」莊秉潔在監督委員會上重炮抨擊,認為當初六輕設廠前的許多承諾,設廠後卻有落差,「六輕有三八七根煙囪,卻只有數十根煙囪有申請排放資料,這不是空空的嗎?」這席話到了媒體上,又成了台塑訴訟的把柄。

現在要他再多列舉一些台塑當年承諾卻未兌現的事項,莊秉潔搖搖頭,就怕講多了,讓台塑又有機會告他。

其實,莊秉潔從不以環保人士自居,當年他與一干環評委員會通過六輕設廠,也是看在台塑有財力、有能力可以在促進經濟發展之餘,用科技做到與環境間的平衡,只是他沒料到,六輕的承諾事項並未全數做到,也才會有驚人的研究結果。

就在莊秉潔訴訟宣判的隔天,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詹長權也發表了最新報告,距離六輕十公里內的居民罹癌率增加四.○七倍,與當時莊秉潔的研究結果不謀而合。

對此,台塑雖未有進一步回應,但台塑也說,去年環保署訂定出PM2.5的相關規定後,台塑就開始針對PM2.5做監測,在汙染防治上投入相當多的人力、資源。

十六個月來走一遭,即使莊秉潔一度感到挫折,但他始終有著身為學者的堅持,「基於學術倫理,我不能輕易更改數字,也不能因為巨額求償而退縮。」就像真理永遠是不會改變的,若會改變、會朽壞,那就不是真理了。

莊秉潔

出生:1962年

現職:中興大學環境工程系教授

經歷:中興大學教授

學歷: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土木博士

一分鐘認識PM2.5

空氣中,直徑小於2.5微米的細懸浮微粒,統稱為PM2.5,主要組成為硫酸滴、硫酸鹽、硝酸滴、硝酸鹽、氮氧化物等,飄浮於地面到高度1200公尺之間。由於PM2.5會停留在空氣中,並隨著氣流移動,其濃度若過高,遭人體吸入,將有害健康。目前美國制定每日PM2.5排放濃度為每立方公尺35微克,台灣也已於去年跟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985

王中軍等論文創產業:品牌是核心,資本是推動力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17/58005.html

中國經濟面臨轉型,文化創意行業將成為推動經濟轉型的驅動器。對於那些看好文創行業前景的投資者來說,進入文創行業的機會在哪里?當跨界而來的對手劇烈沖擊原有產業模式,如何以創新應對挑戰?在 “長江商學院2014三亞論壇暨高層管理教育(EE)十周年”分論壇上,圍繞“跨界時代的文創產業發展”話題,諸位嘉賓展開熱烈討論。【王中軍:華誼布局代表所有娛樂行業方向】華誼兄弟進入影視行業比較早,中國明星的半壁江山出自同一個公司,我覺得這是歷史給我們的一個機會,並不具有可複制性。電影行業是一個明星行業,中國知名導演有自己的影響力,華誼兄弟未來幾年大概鎖定在馮小剛、徐克、成龍身上,圍繞幾位著名導演來確立自身在電影行業的控制權。中國資本市場對整個文化行業是一個巨大的推動力量。企業上市以後的經營和管理模式又會發生變化,會經歷從“隨心所欲”到考慮上市後監管、成長、股東回報等問題,這些問題也逼著自己向前走。因此總體來講,一個上市公司的收獲以正能量為主、負能量為輔。我們經常想象兩三年後華誼的後勁在哪兒,我們還是不是最好的公司?作為華誼兄弟的CEO,我把公司劃分成三個板塊:第一個是內容制造,華誼兄弟涵蓋著電影、電視、音樂、明星經紀,三年前介入互聯網遊戲;第二是渠道,中國在渠道行業還沒有真正開放,我們所謂的渠道在境外做了一些電視頻道;第三是是衍生品,啟用了兩年時間,華誼的衍生品就是電影公社等等。電影到今天為止,還是華誼兄弟的核心產品,是華誼所有品牌和知識產權建立的一個核心資產。在產業布局上,華誼兄弟基本上代表著所有娛樂行業的方向。知識產權是未來文創行業盈利的方向之一,“華誼兄弟”這四個字是我做所有事情、涉足所有行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盡量控制知識產權。這樣在文化衍生品市場會有得心應手控制知識產權的能力,而且這是一個可複制性非常強的模式,未來可得到大量盈利。【李懷宇:我是如何做好《中國好聲音》的】創造知識產權是文創行業的核心之一,並以此為基礎進行持續創新,這將是最合理的商業模式。去年熱播的《爸爸去哪兒》節目,也是外國商業模式在中國本土進行再創造的成功範例。無論擁有多麽優秀內容或是模式,也要尋找正確的運行“路徑”,即一個擁有殺傷力、執行力、影響力的本土執行團隊。文創企業要以優秀的團隊配合獨特的創意,並不斷根據用戶需求來調整發展方向。首先是商業模式的創新。《中國好聲音》的成功,其核心就是創造一個知識產權,然後盡可能的做複制。大家看到《中國好聲音》里,最主要的一個廣告商是加多寶。當時它需要好的平臺創造知名度,並且不斷拓展品牌團隊。加多寶也給我們非常高的價格,出了六千萬的冠名費,這樣基本上把節目風險鎖定了,讓我們後面能夠比較從容的打造這個節目。其次是運作模式的創新。《中國好聲音》原來是荷蘭的模式,《爸爸去哪兒》、《我是歌手》是韓國的模式,外國模式進入中國,契合點在於本土擁有很好的執行團隊,使用中國觀眾最喜愛的節目元素加以創新。到2013年底之前,中國最成功的節目某種意義上講,其實都是引進國外的模式在本地進行再創造而來的。最後與互聯網的結合。互聯網的發展將可能為中國文創產業帶來黃金十年。《中國好聲音》與騰訊開展全面戰略合作,開放網絡播出平臺,加上合作開發遊戲產品,通過節目的核心知識產權,將創造更多的價值。在我看來,隨著互聯網渠道的打開,未來高品質的原創內容與比較草根的內容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的機會。優秀節目與互聯網的結合,將會產生更多新的模式。【徐小平:對於創業者,我最看重什麽】作為投資人,我所謂的秘密就是憑感覺。當時易道用車的周航,準備了一大堆材料來說服我,他坐在我的對面,我看見他面露兇光,有那麽一種穿透力,即所謂的人格魅力。這是創業者一定要有這個東西,我做投資的時候主要看這點,我稱之為魅力。當然除了魅力還有經驗、人品、團隊。公司是創始人的公司,是CEO的公司,CEO這個人的能力一定要在所有人能力之上。其次,你一定要有經驗。你做過這件事,學歷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沒有做過這件事,做過這件事,你再做同樣的事或類似的事一般沒問題。第三是學習的能力,新東方上市以後,當我聽到華誼兄弟收購遊戲的時候,我在想,電影公司收購遊戲幹嘛,我這就叫固步自封。實際上,娛樂打破了很多東西,像香港的槍戰片,永遠打不死人,它是一個遊戲。這個過程中,我們稱為三個力:學習力、工作力、影響力。所以,當你創業,並且來找我的時候,問問你自己這三個力,看看你身邊有沒有願意跟你一起創造夢想的人,如果有的話,可以來找我。當然,創業的時候,除了一定要有剛才我說的三個力量,還要有一個,要真實,就是做自己的力量。第二,你得對朋友好,我們叫真格。最後,通過奮鬥實現了自我,完成夢想。【雷倩:創造屬於世界的中國強勢文化】首先看一下文創行業具備的特性:產業戰線不獨立。傳統傳媒公司在早起需要建立傳輸的通道和渠道,晚期時候需要的是內容。在傳媒行業,你不知道你知道的東西在市場上能夠流行多久。產業不確定性很大。比如我以前所在的公司ABC,當時發展風生水起,後來被迪斯尼購買,迪斯尼在產業領域不斷地延伸,至今還收到各地孩子們的歡迎。中國大陸傳媒產業的特性,組織形態與如今的經濟結構脫鉤。大部分的傳統大媒體公司的人才,不是政治任命就是做產品出身的。這種情況下資源的投入與回報也是脫鉤的。像光線、華誼兄弟這樣的公司如今突破了這個限制。當然互聯網的變革改變了資源的稀缺性,將來更多的價值將會向雲端挪。傳統媒體發展到今天,定價能力、進入門檻和行業邊界逐漸消失。將會有更多的人進入到這個行業中,過去壟斷的強勢力量正逐漸消失。我們需要做180度的換位思考,完全反轉向更加貼近消費端,需要在百花爭鳴的環境中準確到達消費人群。我在美國ABC工作的時候,他們制作內容的目標人群是美國本地觀眾,從來沒有一個節目是為了出口去做,美國文化在當時屬於世界範圍內的強勢文化。希望未來有一天中國的強勢文化將被全世界擁抱。【梅建平:大數據可能是連接金融與文創產業的橋梁】2012年,美國電影票房總量是中國的4倍,美國經濟只是中國的2倍左右,從經濟總量上來看,中國文創行業發展相當有潛力。從世界電影中心來看,排名最前的是美國,第二是印度,第三是香港,而中國大陸連前六名都排不上,所以中國影視業發展空間很大。如何促進文創產業發展呢?我認為,“教育先行”是中國文創產業謀求發展的重要前提,其次要樹立產業鏈條意識,最後要有寬松的政策環境。我們缺乏的是像美國好萊塢周圍那樣的一流電影學院,一個國家要成為文化中心,高等學府是必不可少的。長江商學院自2005年開設傳媒課程,歷經八年沈澱,成為傳統文化創意行業與新信息技術行業對話的平臺。2014年,文創行業課程將繼續升級,采用行業導師指導與創意實踐工坊相融合的互動式教學,開展多平臺跨界交流,希望為文化強國的建設輸送更多優秀人才。此外,作為金融領域的研究者,我覺得金融與文創產業的結合將是一個趨勢,大數據將可能是連接金融與文創產業的橋梁,這一部分目前尚處起步階段,但最具潛力。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長江商學院 | 編輯:kongmingming | 責編:王靜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118

扭曲現況 廣設博士班 充當「廉價學術勞動力」 失序高教 拚論文數竟成主調

2015-06-01  TWM


大學博士班過度擴張,是台灣高等教育最離譜的假象,學生浪費時間,學校浪費社會資源,大家都在演一場熱中知識的假戲。從頂尖大學今年多個博士班錄取率百分之百的情況可見,戳破假面,面對供過於求的問題,刻不容緩。

撰文•賴若函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曾在中研院院士會議上指出,政府成立太多大學,讓太多年輕人投入時間在念書上,對日後就業一點幫助也沒有。「一大堆博士假裝在教書、一大堆人假裝在讀書,整個國家都在作假。」童子賢一番話,直接戳中台灣高等教育假象,令人心有戚戚焉。

三十年前,台灣的大學錄取率不到三○%,現在大學錄取率高達九五%。猜看看,台灣最知名的台、成、清、交、政等五所頂尖大學,現在考博士班的錄取率是多少?

答案出人意料之外。台大目前還未完全放榜,但可預計今年博士班錄取率達百分之百的系所高達三十九所,交大也有十九所錄取率破百、清大七所、成大三十二所, 除了清大占一成六,其餘都占三成左右,人文科系居多的政大,預計錄取率破百者有八所、占約二成。換言之,只要你願意,要進台灣頂尖大學讀博士班根本不是難 事。

荒謬!

博士班錄取率竟可達百分之百放眼台、政、清、交、成大的百分百錄取率系所,不乏熱門科系,例如台大化學所、會計所、資訊工程所、光電工程所;政大統計所、 資科所、教育所心輔組、東亞所;清大物理所、光電所、天文所;交大機械工程所、生物科技所;成大工設所、應數所、地科所、建築所、化學所、機械工程所 (丙、丁組)、土木工程所(甲、丁組)等,都已經出現報名人數和錄取人數相同的狀況。

甚至部分科系和組別的報考人數掛零,例如台大微生物所乙組、農經所;成大外文所文學組、電機所、地球科學所乙組、工程科學所、統計所;交大統計所、生物資訊及系統生物研究所;清大醫環所(乙、丙、丁組)、核工所(乙組︶、資工生物所、神經科學所;政大會計所等。

會出現這種現象,台大教務長莊榮輝分析,除了少子化,和大環境不好也有關,台灣教職難尋,業界對於博士的需求也不高,因此過去難考的熱門科系如機械系、電機系,如今考上不再是難事,學生的平均素質比起十年前,也下滑很多。

一所中部國立大學在今年招生中就傳出有科系討論,有考生沒有面試成績,能否直接用筆試成績錄取?原本該科系考生應該同時有筆試與口試成績,但因為報考人數太少,逼得該系只好討論是否要用這種幾乎「等同放水」的門檻來招生。

這反映出,為了衝學生人數,學校降格以求,可能找來本來不適合再深造的人來讀。學生浪費時間,學校浪費社會資源,為何台灣的高等教育淪落至此?大家都在演一場熱中知識的假戲?

一九九四年因應教改政策,高等教育開始擴張,技職院校紛紛升格大學,大學從五十幾所暴增至一百六十多所,對教授的需求孔急,造成近二十年來博士生人數成長了近五倍,從一九九六年招收兩千多人,到二○一四年招收六千多人。

擴張!

應減招的博士班 竟﹁盡量找人來讀﹂然而,這些擴張的碩博士名額即將面對台灣少子化的海嘯來襲,開始面臨招不到學生的窘境。根據教育部統計,一○五學年大學新生開始銳減, 到一一二學年,公私立大學包括學士、碩士、博士班招生總量,將從三十六萬多人,降到二十三萬多人,其中,博士班降幅約三成七四,由於台、政、清、交、成等 頂尖大學的博士班數量最多,占整體七成,所受衝擊也最大。

目前錄取率超過百分之百的情況只會越來越嚴重,而且勢必從博士班蔓延到碩士班。面對少子化衝擊,各大學碩博士班減招應該是正常調整的作法,但很多學校的因應作法不是減招,而是盡量找人來讀;曾有碩士畢業多年已在工作者,接到過去指導教授電話,鼓勵他返校投考博士班。

輔大社會系教授戴伯芬認為,因為在教育部給予大學補助的設計上,學術論文是重要指標,各大學都需要博士班學生來充當「廉價學術勞動力」。教育部為了拚進全 球百大大學,在○六年起實施頂尖大學計畫,並依此給予重點大學補助。各校為了爭取「五年五百億」大餅,需要更多學術發表論文累積積分,尤其在理工領域,老 師一個人寫論文的速度太慢,最好的方法,就是善用博士生。

政大一名社會所博士生坦言,除了自己份內的產出,他也在別的系所擔任老師國科會計畫底下的研究員,所寫出來的論文,大多由老師掛名,「學術生產線上,還有好幾位博士生也在做同樣的事情,因此才能造就一位教授三年期的國科會計畫案,產出五篇論文的驚人數字。」共犯!

為了薪水、順利畢業 大家都量產論文面對自己一字一句辛苦敲出來的論文,最後卻成為教授的作品,他當然不好受,「但是,為了薪水、為了順利畢業,大家都認了,摸摸鼻子,做一樣 的事情。」「這是一個很悲哀的共犯架構。」戴伯芬指出。「在績效主義的思惟下,學校開始透過教師評鑑,將研究綁升等,在短時間內衝論文發表數,成為教授最 大的壓力。」教授每個月要寫月報表,用研究和出版等產出換成點數,點數不足,就有可能升等失敗。於是,為了通過評鑑與升等,衍生出虛假的論文「帳面數 字」,許多老師互相掛名論文,常可見一篇論文作者欄落落長的寫了六、七人,離譜至極。

戴伯芬感嘆,曾有一所中部醫學大學,要求教授每年必須產出兩篇SCI的論文,才能通過教師評鑑,而整所大學有超過六十位教授無法達到要求,只好開始大量互相掛名、甚至將博士班學生的產出作為自己的論文。

教育部長吳思華曾公開表示,過去十年,各大學新進教師人數不超過一千五百人,但每年產出四千名博士畢業生,供過於求的落差,造成社會很難承擔,他強調,「不能再一年招收六千多名博士生了。」需要在源頭的人才培育部分,減少數量、改善生師比、增加博士生品質。

至於迫在眉睫的碩博士生過量問題,教育部近兩年已經進行總額控管,將每年開放招生名額最多七千名,降到一四年的六千多名。師大教務長陳昭珍說,在教育部幾次和大專院校的開會下,目前暫定每所學校在一一二學年度時,也就是八年後,平均要砍三成的博士招生名額。

減招三成,真的有用嗎?根據教育部統計處資料,少子化第一波浪潮在明年、也就是一六年就會出現,大學新生數將驟減兩萬人,跌幅達一成,四年後這些人大學畢 業,二○二○年將開始影響到碩博士生的數量,而二二年時,大學新生數將低於二十萬人、二八年時,更是達到十五.六萬人的新低點,對於碩博士班的影響更巨。 減招三成,只是應付當下招不到博士的問題,但教育部卻安排在八年後達標,到時少子化大海嘯已經來襲,三成一定不夠,顯然教育部減招的速度緩不濟急。

面對招生不佳的系所,積極進行整併,是教育部當務之急,若不加快速度大刀闊斧改變,台灣的高等教育,將持續讓資源錯置與浪費,無論是數量上持續供過於求,還是在品質上學生素質的下滑,這都令人為台灣未來人才養成感到擔憂,這樣的高等教育,還有希望嗎?

台灣高教2大假象有待改革

假象 1博士生過多

博士班過度擴張,頂尖大學台、政、清、交、成2014年博士預計錄取率大幅提高,錄取率高達100%者,光是台大就有39所。

假象 2博士生淪為學術生產線工人為了達到評鑑及升等要求,許多教授需要大量博士生協助產出論文,甚至直接將學生作品掛名。

這些系所,今年博士班無人報考?

學校 無人報考系所/總系所 系所台 大 4所/123所 微生物學研究所乙組(主修寄生蟲學)、農藝學系作物科學乙組(主修遺傳、分子育種)、農業經濟學系、生物科技研究所丙組(主修微生物生物技術)政 大 1所/42所 會計學系一般生清 大 7所/42所 生科醫師、神經科學、醫環系(乙組、丙組、丁組)、核工所(乙組)、資工生物交 大 7所/53所 土木工程學系己組、應用數學系(乙組、丙組)、統計學研究所、生物資訊及系統生物研究所、教育研究所丙組、影像與生醫光電博士學位學程成 大 20所/53所 國際經營管理研究所、太空與電漿科學研究所、外國語文學系外國文學組、地球科學系乙組、生物科技研究所乙組、機械工程學系戊組、電機工程學系(丙組、丁 組)、電腦與通信工程研究所甲組、土木工程學系(乙組、丙組、戊組)、建築學系(甲組、乙組、丙組)、工程科學系(丙組、丁組、己組)、資訊工程學系乙 組、統計學系?但這些系所今年博士班預估錄取率,竟達100%!

學校 錄取100%系所/總系所 系所台 大 39所/123所近三分之一 戲劇學系、化學系(化學組、化學生物學組)、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大氣科學系、海洋研究所、政治學系甲組、經濟學系、國家發展研究所甲組(主修當代台灣)、 臨床牙醫學研究所、藥學系(藥物科技組、分子醫藥組)、物理治療學系(臨床組)、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免疫學研究所、基因體暨蛋白體醫學研究所、轉 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口腔生物科學研究所、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學系、應用力學研究所、農藝學系(作物科學甲組、農藝學系生物統計學組)、生物環境系統工程 學系、農業化學系、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獸醫學系、昆蟲學系、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食品科技研究所、會計學系、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資訊工程學 系、光電工程學研究所、電信工程學研究所、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生命科學系、植物科學研究所、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

政 大 8所/42所

近兩成 教育學系教育心理與輔導組、民族學系、東亞研究所、統計學系、應用數學系、資訊科學系、社會學系、資管系資管組

清 大 7所/42所

近六分之一 統計所、物理系、天文所、生科結構、化工系、光電所、資應所

交 大 19所/53所

超過三分之一 電信工程研究所、機械工程學系(乙組、丙組、丁組)、土木工程學系(甲組、乙組、戊組、庚組)、物理研究所、應用數學系甲組、應用化學系分子科學博士班、 生醫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學程乙組、生物科技學系甲組、科技法律研究所博士班、應用藝術研究所乙組、加速器光源科技與應用博士學位學程、照明與能源光電博士 學位學程、光電系統博士學位學程、應用化學所成 大 32所/106所超過三分之一 多媒體系統與智慧型運算工程博士學位學程、生物資訊與訊息傳遞研究所、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甲組、基礎醫學研究所(乙組、丁組)、臨床藥學與藥物科技研究所 (甲組、乙組)、健康照護科學研究所(丙組、丁組)、數學系應用數學、化學系、地球科學系甲組、機械工程學系(丙組、丁組)、電機工程學系甲組、材料科學 及工程學系奈微科技博士班、土木工程學系(甲組、丁組)、建築學系丁組、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乙組、工程科學系乙組、都市計畫學系、工業設計學系(甲組、乙 組、丙組、丁組)、航太太空工程學系、環境工程學系(甲組、乙組)、資訊工程學系甲組、企業管理學系丙組、環境醫學研究所甲組、政治經濟學研究所

整理:陳前康、賴若函

備註:資料整理截至5月26日止,有螢光註記者,為台大、政大部分未公布最終錄取名單的系所,因此根據其網站上公告資訊,以招生人數除以報考人數,得出「預計錄取率」。清大、交大、成大則為最終錄取率,上述統計資料不含在職班,僅計算一般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26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