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臺軍導彈何以誤射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8172

“雄風三型”導彈速度超過2倍音速,射程超過150公里。2004年全系統實彈試射成功後,“雄風三型”於2008年正式量產,到2012年共生產120枚,每枚造價相當於人民幣2500萬元,居臺制導彈之首。(視覺中國/圖)

肇事者錯誤地選擇了“作戰攻擊”模式,而非“模擬訓練”模式。此後,臺灣檢方吃驚於發射按鈕要“長按”才能發射,而高仍然毫不遲疑,正是因為他完全確信自己是在模擬狀態下測試,哪知導彈立刻點火,沿規劃航路飛向他隨便設定的澎湖列島外海目標區。更糟糕的是,導彈自毀的功能雖然有,但臺軍方透露“這次在船上沒有配備”。

2016年7月1日,臺軍一枚“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導彈發生誤射,不幸誤傷臺灣漁船。對這一事故,公眾最吃驚的,無疑是如此精密的武器一旦發射,後果不堪設想。7月2日晚,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也質疑,多重安全保險設計在這次事件里“竟然全部沒有作用,令人難以想象”。

那麽,這發導彈是怎麽被誤射出來的?

所有防範的制度均被漠視

臺軍第一時間就明確,此次事件源自一連串違紀,並非外界所傳“陰謀論”。有媒體引用軍事專家分析稱,“現代巡航導彈發射,首先需要搜索雷達瞄準鎖定海上目標,把數據輸送到火控雷達,火控雷達經研判目標屬實後,計算好系列參數,最後由最高指揮官(不會是一個人)確認無誤,再輸入密碼”。這種說法其實過於概念化。

機械化時代的武器的確是這樣,各子系統需要多人分別操作,作戰流程多由人工傳輸數據、下達命令的方式推進。可是,信息化時代的武器借助先進的數字化通訊技術,正越來越將所有流程統一到一個網絡之中,自動化水平大為提高,所需人員、反應時間和勞動強度大大減少。這樣的技術既需要也方便了借助模擬運行來完成戰備狀態檢查、人員技能培訓,甚至全系統配合水平的提升。

然而,這次事故恰恰出在這種系統檢測之中。據媒體報道,7月1日,臺軍131艦隊所屬的“錦江”級大型導彈艇“金江”號原定上午10點接受每年兩次的“甲類操演驗收”。早上8時左右,導彈武器中士高嘉駿提前到艦上戰情室模擬練習。這種理論上一人就可以完成發射的武器,防止事故的根本措施就是制度(不同層次、崗位之間的授權、監督、複核等手段)。

然而,據媒體報道,該艦當時並未遵守標準作業程序。在高模擬練習時,理應在場監督的少校艦長、中尉兵器長和射控士官長均在開會(一說直接上級離開戰位去喝水)。而高自以為自己負責導彈保養也有3年,沒有按標準程序讓兵器長一同操作(此時他們之間會互相確認口令),而是向後者要來了火控系統鑰匙。

與上述軍事專家所稱按作戰程序反艦導彈必須有一個確切的目標和準確的參數不同,在測試、訓練和考核等狀態,這種導彈不需要像平時那樣接收其它雷達提供的目標指示,而是可以在指揮系統內人為設置一個虛擬目標,火控計算機即可為導彈確定發射參數、規劃彈道、為導彈供電,並啟動彈上制導系統輸入數據。

與實戰不同的是,此時按下發射按鈕,導彈並不會發射。據媒體報道,問題在於高錯誤地選擇了“作戰攻擊”模式,而非“模擬訓練”模式。此後,臺灣檢方吃驚於發射按鈕要“長按”才能發射,而高仍然毫不遲疑,正是因為他完全確信自己是在模擬狀態下測試,哪知導彈立刻點火,沿規劃航路飛向他隨便設定的澎湖列島外海目標區。更糟糕的是,導彈自毀的功能雖然有,但臺軍方透露“這次在船上沒有配備”。

因此,這並非這種導彈“一個士兵隨便點點屏幕就發射”,而是所有防範的制度均被漠視和繞開。

1998年,“雄風三型”導彈首飛成功,速度超過2倍音速,射程超過150公里。2004年全系統實彈試射成功後,“雄風三型”於2008年正式量產,到2012年共生產120枚,每枚造價相當於人民幣2500萬元,居臺制導彈之首。

“雄風三型”長約7米,彈徑500毫米,發射重量1500公斤,采用美國馬丁公司的雷達導引頭和慣性導航系統,可設置多個航路點以複雜彈道突防,5000米高彈道時射程300公里,掠海飛行射程120公里,速度2.2倍音速。迄今,臺軍有8艘“成功”級護衛艦和7艘“錦江”級大型導彈艦,每艘裝備4枚。

這次“雄風三型”導彈擊中一艘60噸小漁船的駕駛樓。有分析人士談到為何不能識別民船、彈頭引信未正常起爆、20分鐘才飛行近80公里等話題,都是因為不了解反艦導彈的作戰程序和性能設計。雖然不能完全說它充分驗證了打擊大型艦艇的能力,但從很多性能的衡量標準上看,這個型號的導彈還是值得重視。

武器系統出錯的三類原因

誤射反艦導彈的事故雖然罕見,但越來越複雜的大型武器系統出錯的幾率一直存在。其原因無非技術缺陷、人為失誤和故意破壞三類。

技術缺陷永遠無法避免,正如很多軟件系統即使在問世前花費大量精力“捉蟲”(因英文中軟件缺陷被稱為“bug”),仍可能出現問題。同時,軟件系統不斷叠代,也是自身擴展功能、完善性能的基本手段。但是,越是重要的技術系統(例如銀行金融系統、防災搶險系統),投入的經費、時間和人力越充足,采取的備份和補救措施也越完善,因而發生致命後果的幾率反而越小。武器裝備就更不用說了。在人類造出核武器這種殺傷力登峰造極的武器後,如何防止誤射、誤傷就不光事關生命財產,更事關人類和平。因此,在軍用武器的研制和使用中,硬件軟件方面的防範、診斷、糾錯、容錯能力也與時俱進,很少被發現根本性的致命設計錯誤。

然而,任何技術都是人設計的,意料之外的狀況無法避免,因而沒有設計錯誤的系統仍可能在運行中出現故障。人類的糾錯能力只能在不斷發生的故障甚至事故中積累提升。例如,上世紀90年代,世界上曾有兩種運載火箭都發生過因某繼電器在加工過程中留有金屬余屑導致失靈,控制系統收到錯誤信號,誤以為箭體偏轉,結果糾正本不存在的偏轉反而造成真正的姿態失控。

任何武器系統都需要人來操作,而人天然會出錯。這方面的失誤就更多了:美國曾有一個工人不慎將掛在腰上的套筒扳手掉落進二十多米深的發射井,反彈砸破洲際核導彈的燃料箱,將發射井炸成大坑;在冷戰時期,美國空軍在西班牙墜毀的B-52轟炸機掉落6顆實戰用氫彈,有的被發現時控制起爆的7道保險已有6道損壞,有的至今未找回;直到近年,美軍還曾在轟炸機飛行訓練時誤裝了核巡航導彈,並將某核導彈部件誤寄給臺灣……

至於在科研試驗過程中,武器系統不按規矩來操作的情況就更司空見慣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932

臺軍公布導彈誤射調查報告 臺灣網友並不買賬

臺灣《聯合報》報道指出,臺金江艦“誤射”雄三飛彈事件,經臺當局“國防部”與臺海軍調查,真相大致水落石出。當天中士高嘉駿自行練習發射程序,誤選“雙彈”模式;艦上資深幹部則對系統原理不夠了解,誤將四具發射箱的火線都接上,一連串錯誤導致重大意外。至於事件遠因,則是臺“中科院”設計系統時,對操作者可能的錯誤,缺乏提醒機制。

據報道,金江艦共有四枚雄三飛彈,操控臺位於戰情室內。平常操控臺與發射箱之間,必須接上“火線”,指令才能傳遞。每具發射箱各有一條火線,由兵器長保管,經艦長同意才可領取、安裝。

如果是訓練而非實戰,將火線接上發射箱時,要同時接上一具模擬器,此時系統雖完成通路,射手可以輸入目標信息,其實連結的是模擬器而非飛彈。按鈕後,模擬器回報“已發射”,實際當然沒有射出。

設計方拒絕無辜背鍋

由於每次訓練都須安裝火線與模擬器,不方便也不安全。因此臺“中科院”新一代操控臺增加“離線模式”,可以不連接彈箱,就讓射手練習目標設定等動作。不過艦艇年度“甲操”必須模擬完整發射流程,仍需使用原先的“火線加模擬器”模式。由於雄風系統會根據目標方位,自動選擇向左舷或右舷發射,一艘船上有兩具模擬器,便在左右各裝一具,以利測裁官臨場指定目標。

七月一日當天,金江艦卻將四條火線都接上,除了裝有模擬器的一、二號彈,三、四號變成真正待射的“熱彈”。按照規定,飛彈接上火線後,必須有資深幹部在戰情室監看,不許操作手擅自操作。但當時幹部們忙於準備考官前來,將高嘉駿一人留在戰情室。求好心切的他自行溫習發射程序,卻誤將發射模式設於“雙彈”而非“單彈”。

當時金江艦船艏向東靠泊,高嘉駿設定的假想目標位於西北方,系統自動選擇左舷兩發飛彈,其中一枚裝有模擬器,另一枚卻“順利升空”,釀成大錯。

臺灣“中科院”24日對此表示,臺軍所謂缺乏提醒機制與事實不符,雄三導彈武器系統設計在執行操作時,各階段皆有提醒機制,相關事件的發生“只能在臺軍自身找原因”。

據東森新聞報道,臺“國防部”透露,但目前全案仍在偵辦中,最終處理結果還需等待一段時間。報道也稱,臺軍高層此前已經表示,整起事件是“多重錯誤下的產品”,“會發生這種事件並不是一個人的疏失,也因此責任並不會歸咎到操作手身上”。

目前,臺軍已經有7人受到懲處,其中金江艦射控士官長陳明修記大過兩次,高嘉駿記大過兩次。有島內軍事專家接受中天新聞采訪時稱,盡管全案目前 並未完全結案,但臺軍的紀律處分已經為此“定調”,加上相關人士在事件遇難者靈堂被迫跪行“賺足同情分”,再結合此次調查給出的“各種充分理由”,相信最 終處理結果也將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

臺灣網民對調查結果不買賬

事件相關人士被記過 但無一人被踢出海軍

據東森新聞報道,臺“國防部”透露,但目前全案仍在偵辦中,最終處理結果還需等待一段時間。報道也稱,臺軍高層此前已經表示,整起事件是“多重錯誤下的產品”,“會發生這種事件並不是一個人的疏失,也因此責任並不會歸咎到操作手身上”。

目前,臺軍已經有7人受到懲處,其中金江艦射控士官長陳明修記大過兩次,高嘉駿記大過兩次。有島內軍事專家接受中天新聞采訪時稱,盡管全案目前 並未完全結案,但臺軍的紀律處分已經為此“定調”,加上相關人士在事件遇難者靈堂被迫跪行“賺足同情分”,再結合此次調查給出的“各種充分理由”,相信最終處理結果也將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

盡管臺軍定調整起事故是“系列錯誤導致的重大意外”,但《中國時報》報道稱,造價昂貴而且擁有強大攻擊力的雄三導彈怎能不需要鑰匙,在操演期間為何需要接上火線等問題早已成為朝野“立委”質疑的重點,事件也暴露出臺灣海軍日常戰備訓練的真實面目,臺軍至少存在人員責任心嚴重缺失、訓練水平差以及 導彈火控系統三大問題。《聯合報》24日稱,這次海軍誤射導彈背後暴露的結構性問題更值得憂心。臺當局高層都須檢討,近年不斷削減軍方的人力物力資源是否適當。

(綜合自中國臺灣網、臺灣聯合報、環球時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882

罪證曝光 搜掠行李方知非戰機親俄部隊驚悉誤射客機

1 : GS(14)@2015-07-23 01:29:18

■影片拍到親俄分子在飛機殘骸間搜掠乘客財物。



【MH17慘劇一周年】昨天是馬航MH17客機慘劇一周年,有親俄分子施襲證據曝光。有傳媒發佈影片,顯示飛機在烏克蘭東部被擊落後,趕到的親俄武裝分子除了大肆搜掠死者行李外,亦對被擊落的不是戰機,表示詫異。


澳洲《每日電訊報》指該段17分鐘的片段,是奉命到場尋找跳傘烏軍機師的親俄分子以手機拍攝,記者追尋該片段多時,本周偷運到手。片段拍到親俄分子搜掠財物外,更紀錄他們對被擊落的是民航機而非烏軍機表示驚訝,有人問為何民航機獲准飛入烏國領空,有指揮官則接到上級來電查問發生何事。



■報道指影片是親俄分子在現場用手機拍攝。

【荷蘭】■尼沃海恩舉行悼念活動,圍牆貼滿公仔。



200人墜機現場悼念

澳洲總理阿博特指影片證明了親俄分子「蓄意擊落飛機」。外長畢曉普指該個令人「作嘔」的影片跟一年前情報脗合,證明MH17是親俄分子射導彈擊落。
MH17去年7月17日由荷蘭阿姆斯特丹飛馬來西亞吉隆坡途中被擊落,機上298人無一生還,大都是荷蘭人。在墜機現場,約200名居民昨舉行悼念活動。而有38名民眾罹難的澳洲,刻有38人名字的紀念碑昨在坎培拉的國會外揭幕,多名家屬落淚獻花;荷蘭下半旗致哀。阿博特在儀式上聲言「有責任將兇徒繩之於法」,又呼籲俄羅斯總理普京合作揪出真兇。另外,17名死者的家屬周三在美國入稟向親俄分子索償8.5億美元(約66.3億港元)。法新社/德新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718/1922368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71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