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鴻海入主夏普,同是日本計算機大廠的卡西歐,近年來業績亮眼。 創辦家族交棒後,希望當年研發G-Shock手錶等產品的精神,也繼續傳承。 日本計算機市場歷經一九六0年代後半至七0年代五十多家業者的廝殺與淘汰後,由卡西歐與夏普兩大業者寡占。兩者各自運用計算機產品中養成的技術,在全球推展事業,嶄露頭角。 然而,現在的夏普因為對液晶工廠的大型投資失利,陷入連未來的藍圖都無法自行繪製的境地;卡西歐卻在二0一四年三月底止的年度中,獲利創下有史以來新高,狀況好到一五年度也預計繼續創新高。 其實,卡西歐在經營上也面臨轉捩點。一五年五月,該公司宣布,由共同創辦人之一暨社長樫尾和雄的長子樫尾和宏接任社長,這也是暌違二十七年的社長交棒,和雄則轉任會長(董事長)。 雖然沒有明講,但爸爸和雄扮演的是執行長,兒子和宏則扮演營運長的角色,暫時還是兩人共治;不過,和雄正加快交棒的速度。 奠基:靠迷你計算機坐大 和雄常把「從零開始創造出一」掛在嘴邊,而這也是卡西歐的精神與企業文化。卡西歐曾在九0年代初期,發行過創辦三十五周年的社史刊物,但也就這麼一次。「我只向前看,回顧過去沒有意義。」和雄一向抱持這樣的想法。 一九五七年,包括和雄在內的樫尾四兄弟成立卡西歐計算機公司時,是由兄弟四人分工。老大忠雄是經營者,老二俊雄負責研發,老三和雄負責業務,老四幸雄(現擔任特別顧問)負責生產,分工效能良好。 七二年,「卡西 歐迷你」這款計算機 讓該公司攻下計算機第一大廠的地位。它的尺寸只有一般計算機的四分之一,只要三分之一的價格,因此打趴競爭對手。 高峰:G-Shock錶買翻天 卡西歐之後趁勢推出手錶、電子字 典、脈搏計等產品,知名的G-Shock則是在八0年代問世,起源是鐘錶事業部的「G-shock之父」、工程師伊部菊雄不小心 把錶掉在地上摔壞。 G-Shock原本只是鐘錶產品的一款,適逢美國街頭文化流 行,因此創下驚人的銷售。原本每年只賣掉一五0萬只,九七年度暴增到六百萬只,也讓和雄實現了他在八八年就任社長一職時公布的願景:要把二五00億日圓的營收衝到五千億日圓。但風潮過後,出貨量在其後四年掉到兩百萬只,加上其他事業不振,0一年度首度出現股票上市以來的營業虧損。 後來手機等新事業救了卡 西歐,不但收復五千億日圓的營收水準,0七年度已破六千億日圓。只是,手機、液晶、數位相機等產品不約而同陷入價格競爭,0九年又再次出現營業虧損。一0年把手機事業拆出去,讓卡西歐擺脫虧損,營收卻也腰斬為三千億日圓。 復活:類比化打進高檔貨 還好,鐘錶事業部長增田裕一早在0三年時的布局救了卡西歐。雖然G-Shock在風潮過後營收不再風光,卻也讓卡西歐體認到,應該在只顧「功能」的研發思惟上,再加入「時尚」元素——把類比(analog)當成一種時尚,基本上走的是「運用數位技術讓類比手錶運作」的想法。 0四年發售的太陽能電波錶「Oceanus」,就落實了這樣的思惟。走類比化後,G-Shock順利打入了過去打不進去的高價位鐘錶店。 和雄表示,「我從未感到滿意過。成績不好時,要思考為什麼不好;成績好時,我也總會想著,能不能再多做些什麼讓成績更好。」去年,和雄訂下到一七年度為止的三年內,營業利益要實現七五0億日圓的目標,是一四年度的兩倍;營收目標則和他自己就任社長時一樣——五千億日圓。 這是卡西歐的目標,也是用來要求和宏的目標。 新社長和宏也很有危機 感,「G-Shock已問世三十多年,我們必須回到原點創造新東西。」如何讓春風正得意的卡西歐再創新局,在在考驗著新任社長樫尾和宏。 |
三千隻被農藥毒死的鳥塚照片,讓全聯老董林敏雄震撼,決定高價收購友善環境的紅豆,看似吃虧,其實很划算。 這個故事,要從一張照片說起。 「我一看,哇!怎麼會環保破壞得這麼厲害?三千隻小鳥!真的很震撼!」全聯實業董事長林敏雄想起去年七月在中國黃山旅遊時,翻閱第一四四四期《商業周刊》「消失的老鷹」封面故事時心情的激動。 那是張悲傷的照片,一群屏科大學生圍成半圓,面對約莫三千隻被農藥毒死的鳥塚默哀;追蹤台灣老鷹消失的原因,最後挖出了這齣屏東紅豆田裡的慘劇。 兩天後林敏雄回到台灣,立刻找來生鮮部採購,「你一定要給我找到這個農夫(該期報導之友善農法耕作者),就是要跟他契作,他收成多少,不惜代價全部買回來!」他沒想到的是,這讓四百公里外的紅豆聚落質變。 他要找的農夫是林清 源,其紅豆田曾是三千隻鳥塚的事發地點,但在產官學三方支持下, 變身為友善農法的領頭 羊,採收期不用落葉劑,讓紅豆自然熟成,藉此減少使用農藥。 今年三月十八日,全 聯與林清源合作的第 一批紅豆上架,儘管「消失的老鷹」報導及紀錄片《老鷹想飛》曾引起廣泛討論,但「老鷹紅豆」售價是傳統紅豆的一.八倍,全聯行銷部協理劉鴻徵坦言:「當時大家都很怕賣不掉。」但原本預期六到八個月才能賣完的「老鷹紅豆」,竟然上市三週就賣掉三五%,預估兩個月內售完。 虧本收購,早已非第一次林清源坦言,今年初收成的紅豆是第二次使用友善農法,但前一次沒有媒體關注與紀錄片上映,價格高昂的紅豆根本沒人買,賠錢了事:這次全聯帶頭,愛買、家樂福、里仁等通路接連跟進,已有四位農夫加入友善農法,陸續有人表態想參加。 因為這不只是今年的事。 「明年(收成的面積)要倍數增加,全聯說全都要收,別人(其他通路)收完之後多出來的,他也要收,」林清源說。 儘管「老鷹紅豆」銷售優於預期,但林敏雄說,全聯在這批商品上還是虧損。為什麼全聯甘心賠錢? 「其實這(賠錢採購農產 品)不是第一次了!」他說。 從去年的高麗菜生產過剩,前年的搶救蒜農,到二〇一二年的薑供過於求等等,全聯幾乎都是最大採購商。 以薑為例,當時有兩百多公噸滯銷,盤商只願意出每台斤約六元向農民部分收購,不堪虧損的農民找上全聯幫忙,全聯用每台斤二十二兀全數收購,用約二十五元市價銷售,不到三週就解決了滯銷問題。 然而,「做這塊(協助農產品供需平衡)都沒賺錢,」林敏雄笑說:「我成天找一些虧錢生意給總裁(徐重仁)做。」因為,全聯得先派出輔導小組,教導薑農先洗淨薑表面的泥土,再以半斤一包、簡單分裝,這全是管銷成本。 二〇〇八年全聯跨人生鮮領域,如今已是全台最大生鮮通路,但屢次插手農產品供需問題,卻讓生鮮部門連虧八年。 過去,全聯的成功關鍵是:商品便宜、規模大,但採購高價老鷹紅豆、以高於市價採購生產過剩農產品,都與便宜背道而馳,到底它圖什麼? 捨棄小利,換品牌信任感一直的是要幫忙農民,因為他們是弱勢,」林敏雄說,台灣量販、超市經營不易,全聯卻能每年營收成長,全靠小市民一筆筆消費拱起來的,因此必須承擔社會責任,「要不然,我現在(全國生鮮通路)最大,隨便漲一點,我就賺錢了。」表面上看,全聯這算盤不划算,但其實背後還有兩層葸義。 第一個意義,把關食安問題。 全聯透過契作「老鷹紅豆」及推動生產履歷兩種方武,達到鼓勵農民少用農藥的目的,每天抽檢農產品,如果第一次被驗出農藥超標,先予以警告,再犯,就立刻終止契作合約。 目前全聯農產品契作比率約為總進貨量的兩成,今年內將拉高到四成,除了確保供貨量,更可把關品質,否則一被驗出農藥,金錢損失事小,對全聯商譽的無形衝擊才大。 第二個意義,提高光環效應(Halo Effect)。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教授湯明哲認為,全聯此舉有助於提升公司形象與品牌價值,「老鷹紅豆」的成功會引發光環效應,意思是特定產品做出口碑後,效益可以溢散到其他產品上。 例如颱風天其他通路哄抬物價時,消費者會因全聯過去物價持穩的信任慼,優先到全聯購買;購買老鷹紅豆時,也提高購買全聯其他契作農產品的意願。 湯明哲說,食品業本來就是良心事業,廠商賣什麼給消費者並不容易得知,業者要透過如全聯契作老鷹紅豆,或是義美投資上億元成立認證實驗室等做法,贏得消曹一者的信任。 從老鷹紅豆到高麗菜價格維持穩定,全聯犧牲了眼前的小利,換得品牌信任感,以及對小農友善的企業形象,其實是二不非常划算的交易。 撰文者王毓雯 |
近日,上海迪士尼開業了,跟迪士尼一起開業的還有迪士尼衍生玩具生產商Hot Toys,這家玩具生產商將一個1:6的天行者(星球大戰)玩偶賣到四位數,而且往往還要等半年以上才有,這依舊吸引了大量粉絲為這些玩具癡迷。事實上,在好萊塢的電影工業中,一部電影的收入構成中,衍生品收入超過了七成,而衍生品收入中,近八成來自衍生玩具。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好萊塢大片儼然是衍生玩具的一部超長宣傳片。那麽,好萊塢是怎麽玩轉衍生玩具的呢?
好萊塢七成收入來自衍生品
2015年中國電影市場總票房超過440億元人民幣,較2014年增長48.7%;今年第一季度,中國電影市場總票房達到了150億元人民幣,較去年同期增長50%。中國已成為僅次於北美的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根據普華永道預測,中國電影票房總數將在2017年占據鰲頭,票房收入預計達到103億美元,超過美國市場(其2017年預計票房收入為101.4億美元。此外,從2015年到2020年,觀影人次也將以16.6%的年均複合增長率從11.6億飆升至25億。
看似中國電影票房即將超越美國,但事實上中國的電影產業離美國還差遠了呢。雖然最近的一部熱映大片《魔獸》的全球票房不及市場預期,但其衍生品卻大賣,收入早已超越電影票房收入本身。“在上映前,《魔獸》的衍生品在中國的銷售就已經超過了1個億。”萬達院線CEO曾茂軍透露。按現在的數據預估,《魔獸》的相關衍生品可能突破5億。
事實上,不僅僅是《魔獸》,在美國,衍生品收入成績好得令人垂涎:《冰雪奇緣》中Elsa公主的裙子,賣了300萬條,收入4.5億美元;《星球大戰》三部曲票房收入18億美元,衍生品入賬卻超過45億美元;《獅子王》前期投資僅4500萬美元,收獲票房7.8億美元,衍生品收入高達20億美元。
獲得迪士尼授權的衍生品玩具生產商Hot Toys市場部門高級經理黃麗燕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們跟迪士尼合作生產高端衍生玩具,一般在電影上映三個月前就開始著手準備生產相關衍生玩具,要花六到九個月才能完成從設計到生產的過程,背後有大量設計師設計產品外觀,特別是對人物面部的雕琢,力圖在每個細節都能夠真實還原電影中的人物,設計完成後還需要迪士尼甚至好萊塢影星個人的認可才能投入大規模生產。一般在中國香港乃至國外,衍生玩具愛好者們還需要提前預訂,等到近半年才能拿到這些衍生玩具,這依舊吸引了大量衍生玩具粉絲購買產品。
全球玩具巨頭樂高也是開發影視周邊衍生玩具的“高手”。圍繞熱門電影項目,樂高推出了《魔戒》、《哈利波特》等一系列周邊玩具,甚至還推出過迪士尼全家族的樂高玩具。
在美國電影工業體系中,電影儼然成為衍生玩具的超長宣傳片。
前兩年,樂高還聯手華納影業出品了以樂高玩具為主角的電影,除主演樂高艾米特,還雲集超人、蝙蝠俠、神奇女俠、小美人魚、林肯總統、自由女神、藝術家米開朗基羅、NBA球星團等客串。美國玩具公司孩之寶為了出售變形金剛玩具,特意制作了三集劇情簡單的電視動畫廣告,不料大獲成功。孩之寶幹脆將這種廣告改為動畫劇集,一邊向有線電視臺收取巨額版權費,一邊依靠動畫熱度銷售玩具產品。
本土衍生品粗制濫造 缺乏產權保護
而反觀國內衍生品現狀,衍生品占一部電影收入的比例不及一成,手機殼、充電寶、鑰匙扣成為國內電影周邊開發的三大法寶。做工粗糙、盜版泛濫、出售渠道不成熟等因素一直困擾著國產電影的衍生品開發。2015年,《捉妖記》、《大聖歸來》等影片大熱,卻沒有成功帶動衍生品銷售。在大多數時候,國內衍生品已經淪為電影宣發的輔助工具。
缺少電影IP,產權保護不夠被認為是制約中國電影衍生品市場發展的最主要因素。
電影作為一個工業體系來看,核心是要擁有自己的IP。華誼兄弟影業CEO葉寧表示:“我們會混淆IP的概念,很多說的是網絡的大IP或者一個小說的IP,但是沒有成為一個電影的IP。電影IP首先是電影要成功,第二,形象是能反複系列化開發才會成為電影IP。《捉妖記》滿足條件,這樣的中國電影IP有幾部呢?不多。”
並不是所有的電影都是適合做衍生品。在葉寧看來,只有一些具有非常豐滿藝術人物形象的電影才適合,故事要很場景化地變成主題公園,變成主題公園的秀,變成一個產品所蘊藏所代表的文化形象背後所帶來的東西,才會持久不衰地運作下去。
另一個問題則是衍生品的版權保護。山寨盜版問題在中國市場長期存在,而電影衍生品易於模仿,再加上中國山寨工廠的快速生產能力,對整個電影衍生產業構成致命性的傷害。可以說,衍生產業首先是在法治環境下產生的。
黃麗燕向記者表示,目前中國內地衍生玩具市場規模還比較小,一個可以對比的例子是,Hot Toys在美國社交網站Facebook上有45萬粉絲,而在中國的社交媒體微博上只有五萬粉絲,這個細節可以反映出中美影視衍生玩具市場的差距。不過,黃麗燕也表示,隨著中國電影市場高速發展,衍生品也必將逐步發展起來。也正因為此,包括Hot Toys等衍生品生產商都已經開始布局中國市場。
| ||||
「宅在家打遊戲」,這句話在任天堂推出手機遊戲《Pokémon Go》(簡稱寶可夢)後,將徹底被改寫。 過去,能夠風靡世界的電子遊戲,都打破當時遊戲的想像空間,而寶可夢打破的不只是手機遊戲的遊玩區域限制,玩家為了抓到寶可夢裡的卡通人物皮卡丘,打破了虛擬世界與實體世界間的界線,帶來新的巨大商機。 讓實體店人氣狂飆 披薩店花300元吸引玩家,業績增75% 你,現在可能還沒機會下載寶可夢,也不知道在街上抓皮卡丘的魅力在哪裡。但,八年前,你可能曾經坐在辦公室裡,用電腦螢幕登入臉書的遊戲《開心農場》,偷過你座位對面的同事,在他田裡所種的紅蘿蔔。 在臉書這個平台上的《開心農場》,開啟了社群遊戲的互動風潮,只是所有玩家得坐在電腦螢幕前。 你只要想像:當電腦螢幕變成手機螢幕,螢幕裡的虛擬農田變成公園,紅蘿蔔變成皮卡丘,更特別的是,你跟臉書網友就一起出現在公園裡抓皮卡丘。虛擬世界的想像,在實體世界發生,它帶給玩家的樂趣,不只是幻想成真,一隻皮卡丘在實體世界帶來的商機,更打破了傳統的商業規則。 場景,來到美國紐約。寶可夢只推出不到一週,日活躍用戶就達二千一百萬,看好這股熱潮,紐約一家披薩店L'inizio Pizza Bar,僅花十美元(約合新台幣三百二十元),在寶可夢的遊戲內購買誘餌在店內投放,讓遊戲中的精靈到店裡聚集,競成功吸引玩家上門捕捉精靈,並順便消費,一個週末下來,業績競暴增了七五%。就連王建民所屬的美國大聯盟皇家隊也來參與寶可夢商機,已預告未來的主場比賽,玩家將有機會在球場內抓到更多的精靈。 場景,再轉到巴西,四年一度的奧運八月將在里約舉辦,但受茲卡病毒影響加上政經情勢不穩下,門票嚴重滯銷,也讓里約市長帕亞斯(Eduardo Paes)在臉書上公開向任天堂喊話,希望寶可夢趕快到里約開放,期望能多刺激一下門票買氣。 這些例子,就是讓任天堂成為日本新飄股,八個交易日漲幅逾一倍的真正原因。 打造O2O生態圈 商品在遊戲中曝光,帶動實體消費 全球網路世代的遊戲,在《開心農場》打開社群概念到顛峰後,隨蘋果推出iPhone而進入手機遊戲世代,玩家焦點從電腦移王手機。曾被《財星》雜誌封為史上最佳App的《憤怒鳥》,或是全球擁有近五億玩家的《Candy Crush》都曾紅極一時,但這些遊戲的商業模武,不外乎一次買斷或月費制,再者就是免費遊戲,讓遊戲廠商從廣告客戶手中賺錢,一切都建立在虛擬世界內,且大多只是遊戲廠商或平台賺到錢,連帶的實體消費相當有限。 寶可夢做到了過去熱門遊戲辦不到的事情:它不僅只是一個遊戲,它將打破「手機遊戲與實體世界」的界線,讓所有的人都能分享其中的商機。 想像你現在帶iPhone出門,許多業者的活動都要求你下載App。App改變了實體世界的行銷與交易模武,而寶可夢就是一個新的蘋果App Store。 蘋果iPhone的成功,最關鍵的因素是推出了App Store。在這個平台裡,所有的人都可以當App開發商,製作出手機應用程式在平台上供使用者下載。蘋果掌握平台的開發與經營權,負責將應用程式的銷售給蘋果手機的使用者,並且研究使用者的需求,指導開發商定價或用不同策略經營,再將從使用者身上收取到的費用分成給開發商。 在經濟學上有個名詞,叫搜尋成本(Searching Cost),指買賣雙方尋找最合適的交易對象所付出的花費,可以是實質的金錢,亦可以是所付出的時間成本等。 App Store形成一個三方互利的循環生態圈,大幅降低開發商與使用者之間的搜尋成本。對使用者面言,可直接在單一平台找到所有需求,且應用程式在開發商成本大幅下降的情況下,可能更便宜,選擇更多樣化;對蘋果來說,它不需要負責應用程武的開發工作,只要建構平台就能滿足手機使用者的需求,同時賺入極大利潤。 若以App Store來類比,寶可夢就像一個連結虛擬與現實的平台,玩家就是使用者,而真實世界的店家就像把產品上架到App store的開發商,而且消費行為是發生在真實世界之中。 寶可夢帶來的生態圈,就是O2O(Online To Offline,指線上行為帶動線下消費)商業模武的最佳實證。 它的優勢讓消費者於真實世界中有實體消費行為,不論是和披薩店、球賽、甚至觀光景點的合作,一樣成了一種三方互利的平台。從最基本的商家在遊戲內購買虛擬道具,吸引玩家上門,順便進行實體消費,乃至於未來商家可以與遊戲開發公司洽談更全面性的合作,像是在特定景點推出專屬的精靈,或全新的捕捉方法等等。 美國支付平台TrialPay(編按:二〇一五年已被Visa收購)的執行長倫沛爾(Alex Rampell)在二〇一〇年時提出O2O的概念,並認為這種商業模武才是未來的康莊大道。根據數據顯示,即使在電子商務最發達的美國,仍有九二%的比率是實體消費,這表示以現況而言,短期內電子商務仍比不上龐大的實體消費經濟。 倫沛爾舉例說:「日普的網路購物者每年花費約一千美元,假使普通美國人每年收入為四萬美元,那麼剩下的三萬九干美元到哪裡了?答案是,大部分都在本地消費,人們會把錢花在咖啡店、酒吧、健身房、餐廳、加油站、乾洗店和髮廊。」 平台本身賺到玩家與實體店家的錢,玩家得到有趣的遊戲體驗,也為實體店家帶來客流量,這正是O2O商業模式的真實體現。咖啡店、酒吧、健身房、餐廳等實體地點,都是皮卡丘可以出現的地方,也是寶可夢可以吸引人潮前往,進而將人潮變成錢潮的關鍵。 帶動手遊新熱潮 如何讓用戶出門,成開發商新挑戰 看準寶可夢暴紅熱潮,而且玩家必須一直開著GPS定位才能玩此遊戲,網路流量與信號穩定就變得相當重要,腦筋動得快的美國電信商T-mobile就送給用戶一年內免費的寶可夢流量,只要因玩這款遊戲產生的數據費用,通通放送,這對沒有網路吃到飽服務的歐美市場玩家,確實是個不小的誘因,也成T-mobile搶市占的噱頭。 由於這款遊戲偵測到玩家移動太快的話,精靈便不會出現,於是像分類廣告網站Craigslist上,就出現專車武的服務,專人開車慢慢帶你到各地去捕捉這些精靈,這款遊戲甚至取代了部分約會軟體的功能,也有不少夫妻和情侶把出門一起玩這款遊戲當作一種約會的選擇。 與任天堂合作,開發出寶可夢的Niantic 執行長漢克(John Hanke)接受英國《金融時報》專訪時指出,未來寶可夢將開放商家在特定地點置入贊助廣告成為精靈的聚集點,置入廣告後,能透過GPS得知產生多少的人流量,並藉此跟商家收費。 同時也觀察市場反應,這等同於把過去網路上的廣告以流覽量收費的方武實體化,而且更準確也更有效,印證了O2O模武的閉環理論,將線上虛擬世界的行為,帶動線下實體消費,再從線下反饋回線上。 寶可夢透過AR(擴增實境)概念,利用手機相機鏡頭,讓玩家角色可以投入在遊戲世界中,增強實體感受、也更能融入遊戲環境。這樣的概念,勢必將帶動未來的手遊程武,必備的元素都將要能帶動消費者的實體行為,像是運動競技遊戲要有誘因,讓玩家去運動用品店添購裝備;食譜App要讓消費者能在上面直接訂購食材,但所考驗的就是這個乎台能否讓消費者有對寶可夢一樣的黏著度。 漢克表示,這款遊戲將推行到逾兩百個國家。這代表,寶可夢現象也許不久後將延燒到台灣,更代表這樣的模式將改變未來網路與實體世界的商業交易法則。 撰文者趙維孝 |
希望天上能掉餡餅、能夠發財的最少有十萬人。那十萬人里面你怎麽勝出呢?
在中國“高大上”的互聯網領域,蔡文勝先生是個傳奇。自2000年進入互聯網領域從事域名投資,到2005到2007年連續舉辦了三屆中國互聯網站長大會,被廣大站長尊稱為個人網站教父。
再到2008年進入天使投資領域,先後投資4399遊戲、美圖秀秀、暴風影音以及58同城等數十個互聯網項目,成為中國著名的天使投資人,他見證並記錄了整個中國互聯網的起起伏伏。
今日在格隆匯"決戰港股"海外投資嘉年華系列峰會第三站上海站上,美圖秀秀董事長、隆領投資創始人蔡文勝毫無保留地全面分享了自己在中國互聯網行業16年的闖蕩與感受,猛料多多,幹貨多多,堪稱饕餮大餐,編錄於此,共饗格隆匯諸君。
大家早上好,各位格隆匯的朋友好,很榮幸今天來這里跟大家分享。
最近,因為美圖上市的原因,所以很少出來一些公共場合。
我之前講的都是跟互聯網相關的,今天格隆匯邀請我來,一開始想應該講什麽,因為我們今天的主題應該是旨在港股,是跟投資有關的。
我想,其實世界上大部分的事情都是相關的,包括我自己在互聯網十幾年,其實幹的事情,不管是自己創業也好,或者做一些投資也好,其實都是相關的。
主持人剛才在介紹我,說我一開始就成為了互聯網的主流,這句話是不對的。如果一開始一個人成為主流的話,他其實不可能在這個領域連續活16年。人一開始一定要有一個默默的時間,這樣才能積累一定的力量。我就從這里講起。
我大概是2000年進入互聯網行業,一開始其實跟股票有關,而且跟港股也有關。
1999年以前,其實我都是做傳統的生意,1999年9月份,如果我沒有記錯,應該是9月26號,我買了我人生的第一支股票,是在香港,盈科數碼,當時代碼是1186,也就是李嘉誠的兒子李澤楷做的。
當時1999年9月份我買的時候是5.8港幣,後來我是在2000年1月份賣掉,20塊錢賣掉。非常幸運,因為剛好99年、2000年是互聯網的一個大泡沫。它最高的時候是在2000年3月份,漲到28塊,後來我們知道,就跌到幾毛錢,後來把5股拼成一股,才有今天的幾塊錢。
這個股票從1999年開始啟動的時候只有一毛錢。當時它創造了香港的很多記錄,盈科數碼曾經收購0008號香港電訊,市值曾經達到2000億港幣。
當然這個股票也是香港人最心痛的股票,因為讓香港人幾乎都虧了錢,這個股票是非常有意思的。這也是香港人後來不願意聽互聯網的故事,香港人不再信互聯網的創業,應該就是從這個股票受傷開始的。
我就是因為當時買了這個股票,為了看這個股票的信息,我才開始學上網的。當時香港的報價,這個信息都非常慢,所以在這個過程里面讓我開始對互聯網非常感興趣。
因為我發現我從股票能賺到錢,因為我覺得互聯網太神奇了,我竟然不用去港交所,不用去證券公司,我就能在網上可以下單,賺錢。當時下單比較難,只是在網上看信息然後用電話去下單,所以我就回到大陸,在廈門開始互聯網的創業。
一開始我瞄準了一個方向,是域名投資,因為當時看了兩個新聞對我觸動很大。一個是當時李澤楷成功以後,李嘉誠同樣也發展互聯網,就買了個域名叫tom.com。
當時這個域名花了300萬港幣再加3%的期權,然後把這個買下來並包裝上市,當時創造了香港的新股認購記錄,這是第一個新聞。
第二個新聞就是當時有一個域名叫Business,中文意思就是商務的意思,這個域名當時賣出了750萬美金,我就覺得這太神奇了,因為當時註冊一個域名只是220塊人民幣,我就覺得220塊就能賺到幾十萬、幾百萬、幾千萬,這太符合我的胃口了,因為我就喜歡幹那種一塊錢賺一百塊的事,一塊錢賺五塊的事實在太慢了。
所以2000年我就專註做這一方面,但那一年我是失敗的,從兩個方面來說都失敗。
第一,因為賺到盈科的錢,讓我覺得做股票實在是太爽了,不用天天跟人家打交道,就看著電腦研究各種資料就能發財。但後來2000年我幾乎把賺的錢全部吐回去了,因為互聯網泡沫破滅所有人都虧了。
第二,我當時就狂註冊了一千多個域名,想著註冊完,就等著發財了!因為當時人家賣幾百萬、幾千萬,我想我一個賣50萬就可以了,結果一千多個,基本沒有人來問價,偶爾有一兩個來問價,我都開50萬,然後就沒有消息了。
那時候,誰都想通過股票、域名這麽簡單的方式來賺錢,我相信這是很多人的夢想。
所以2000年我又陷入到了一個非常大的低潮。
我在反省,發現註冊的一千多個域名都是垃圾。為什麽呢?因為域名的出現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的,當時還是免費的,後來真正商業化的開展是在1991年到1992年,那時候就開始了第一批的搶註熱潮,但是那時候大部分好的域名基本都被搶完了。
到了第二批也就是1998、1999年,因為互聯網又帶動了第二批熱潮,把能註冊的域名基本上也都註冊完了。等2000年我進入的時候,我能想到的域名一定都是人家不要的,那能有什麽好域名?基本是沒有什麽價值的域名。
但這事最後其實還是成就了我,後來我發現好域名雖然都被人家註冊完了,但是有的人可能就忘記交錢了,就會掉下來,後來我才理解到,是因為互聯網泡沫破滅,很多人也不交錢了。
所以2001年後我反而開始註冊到好域名了,那時候我重新疏理了一下,以前我註冊域名是買了一個英文字典,把每一個英文單詞都往下輸,我也把中國的商標庫給導下來,每個商標都去看,後來當然全部沒了。
後來我就自己建立了一個庫,盯著這些域名,發現他們什麽時候會掉下來,然後是不是可以重新註冊到,因為這已經是別人認同的,別人已經有價值的,我們可以重新拿到,有些剛好域名的價格也下降了,從220下降到110,下降到80塊,後來我們批量的註冊以後就60塊錢。
所以從2001年到2003年,這個時候,我註冊到了很多好的域名。當然這里面也有無數多的技巧,我在這里也給大家分享下。
當時很多人關註域名,全世界關註域名的應該有幾十萬人,在中國我估計大概有十萬,跟我一樣懷揣著夢想,希望天上能掉餡餅、能夠發財的最少有十萬人。那十萬人里面你怎麽勝出呢?
舉個例子,比如我當時註冊到FM365,這個域名是聯想推出來的一個門戶,當時他和這個美國的AOL在最高峰的時候一年拿了一億美金出來發展這個FM365網站,當時的廣告雇的還是謝霆鋒。
這個域名在1999年10月21號註冊,到了2003年到期了,聯想也不做這個門戶了,他們其實是提前倒在了黎明前。
中國互聯網的複蘇是在2004年以後,聯想在2003年就決定把這個門戶放棄了,也不交錢了。
當時關註這個域名想要掉出來,最少應該有10萬多人都在關註,大家都認為他會在2003年10月21號過期,都要搶,但事實上前期就有一百多個註冊商,不同的註冊商域名掉出來的時間是不一樣的,有的當天到期就會掉出來,有的一個月後才會刪除。
有的兩個月,有的甚至最長一年都不掉出來,所以10萬個人里面90%人就等著2003年10月21號這一天要搶註,但是他們做不到,這個域名的規則差不多要70天才掉,所以應該是在12月1號才掉出來,那這樣就可能淘汰了90%的競爭對手。
只有一萬個人知道是在12月1號掉,一萬個人知道,我也只有萬分之一的機會,怎麽辦?
正常的流程是你查到可以註冊,然後寫下你的名字,你的地址,你的郵箱,這個流程最快的時間要花10秒鐘左右。我們有經驗的就把這個資料提前都填寫了,然後提交,這樣你可能一秒鐘就能提交一次,這肯定比慢慢的填寫的更快。
然後這樣又可以淘汰90%,一千個人也是這樣幹的,你還不能保證你是最好的。後來我就在想,當時是在廈門,那麽這個註冊總部是在美國,我從廈門到福州,福州再到上海,上海再通過太平洋電纜再到美國總部,這個一定很慢,所以我就在上海租了一臺服務器。
我從上海發出這個指令,這樣我又淘汰了90%的人,只剩下100個人跟我這樣幹,這一百個人你還不能說你是最好的,那麽這里面其實還是可以提高的,怎麽提高?
後來我發現幾個小細節,我發現填寫的這些資料大概要花50個字節,後來我發現這個信息事後其實是可修改的,所以我想我名字幹嘛寫蔡文勝,所以我名字就填寫一個1,我的地址也是1,我的郵箱是1@COM,這樣我的信息可能才5個字節,那我這樣一定比人家更快,我就這樣幹了。
第二,有一天我在提交的時候,我提交的時候反饋一個信息給我,他說你的註冊不成功,因為DNS不對,就每個域名註冊都要配一個DNS服務器,相信所有的人下一個動作就是填上正確的DNS再提交,當時我就琢磨,我想既然要驗證DNS,證明他要有這樣一個環節,那我是不是能夠不填DNS,他就少掉一個驗證的環節,所以我就把DNS刪除提交,竟然成功了。
這里面的小細節至少不下於十個或幾十個,其實是有這樣一個關註細節的過程才會讓你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的,我可以驕傲的講,在當時只要任何域名掉下來,我肯定是前三名能拿到的。
今天好域名還是財富,徐俊的game.com剛作價一億入股“遊戲矩陣”徐樂的公司,而uber.com也是換了2%的股份的,所以域名搶註現在還在做,現在的服務器都是放在中科院搶註的,因為中國.cn的域名總部是在中科院。
第二點,2000年到2004年我一直就留在廈門做這樣的事情,身邊只有幾個員工,我剛進入互聯網的時候我連打字都不會。2000年當時就在網上招了第一個員工,是武漢人,是個程序高手。
在網上我跟他交流,就把他忽悠到廈門,他當時一個月只有2000塊工資,我說你到廈門跟我,我保證你賺5倍,所以他成了我的技術人員。
其實我也挺懷念那個日子,因為那個日子比較輕松,但那時候讓我對中國互聯網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因為我通過一個域名就開始把中國排名前一萬名的網站都了解透了,了解搜狐是怎麽回事,新浪是怎麽回事,他們為什麽做的好。
這個時候其實奠定了我一個很好的基礎,包括很多人都不知道新浪是怎麽創建的,他之前的域名叫richwin四通立方,可能全中國不到10個人會知道其實他更早的域名是srsnet.com,因為那個域名掉了,所以後來才改成sina.com。
還有無數的故事。
那我要說的就是前面這四年其實是我臥薪嘗膽的時期。有一個法則叫一萬小時法則,我覺得這是非常對的,一個人要做成一件事,必須要有一萬個小時的鍛煉,這個其實也會決定你未來會成為什麽樣的人。
我們再舉例,比如巴菲特,很多人都想學巴菲特,為什麽先不從他的學習能力學起?巴菲特在1955年回到老家奧馬哈那個小鎮的時候。
當時美國大概也只有三千多個股票,但是巴菲特把三千多個股票所有的財報全部都了解的一清二楚,只要誰問他,他都能給你說出這個財報的亮點和不足等等各個方面,這也奠定了他能夠快速的找到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後來2004年我去了北京,我就創建了265.com,2008年我把它賣給了谷歌,2004年到北京非常幸運,得到了IDG和谷歌的投資,2008年賣掉是兩千萬美金,當時覺得已經非常好了,現在回頭看真的是太便宜了。
後來,我有個朋友在我賣掉以後也創建了一個叫2345.com的導航網站,後來這個網站賣給了A股公司,現在這個公司的市值是幾百億人民幣。
我不後悔便宜賣掉,我知道人生必須要有不同階段的成功。
因為賣掉了265,我又回到廈門,當時已經在北京開始有點小名氣,2007年以前實話講,我是沒什麽名氣的,2008年有點小名氣,找我的人越來越多,後來我又選擇回到了廈門,這也才能創造出4399遊戲跟美圖秀秀。
在2004-2008年這個階段我還開始做了一些投資的項目,天使投資,包括58,2005年的時候我投了50萬人民幣,這個回報現在應該是幾億美金。暴風影音也是2005年投的,當時投資是180萬人民幣,現在回報也是幾億人民幣。
上面這兩個故事給我的啟發是,投資是需要時間的。
很多人現在已經看到,比如我覺得暴風跟58是很成功的,但兩個都是2005年投的到現在,整整十年的時間,這也是為什麽大部分的基金不管是IDG、紅杉他們都不會賺到很多錢的原因,他們熬不住。
全中國所有的VC加起來賺到的錢都不如一家公司賺的多,就是南非一個叫MIH的公司。
當時南非公司MIH是2200萬美金從IDG跟盈科數碼手里接走騰訊45%的股份。
IDG當時為什麽賣,我曾經問了IDG的周全,他說,小蔡,我們是從1996年成立IDG基金,到2001年手里一百多個項目,我要給LP一個交代,已經有六年了,當時能夠回報最好的就是騰訊,所以只好賣掉騰訊。
就像你買了很多股票,你需要錢的時候往往把最賺錢的賣掉,把那些暫時虧的反而留著,這是人性。
所以IDG,包括李澤楷就把騰訊給賣掉了,我們知道MIH現在還有多少,2000年開始投資,他現在還持有34%騰訊的股份,據說上市到現在一股沒賣,按照騰訊今天兩萬億的市值他應該是差不多七千億港幣。
全中國所有VC包括後面新創的所有加起來,他們有賺到7千億嗎?我估計是沒有的。
所以這里也是給我很大啟發,一樣的,2005年、2006、2007年,我其實投了差不多有七八十個項目,後來也在反省,真正能讓你賺錢的就是兩三個公司,兩三個股票。同樣我自己也犯了錯,一般都是把賺錢的先賣掉,所以投資有時候一定是要反人性的。
當然這也說明一點,如果用投資基金的方式去做投資,一般不會好,同樣你去買基金產品也不會讓你賺大錢。
很簡單,因為基金經理更多想的是管理費,他只要管理費就可以了,巴菲特曾經說過一句話,你自己是一個百萬富翁,你去聽那些坐公交車上班的股評家分析,你會發財嗎?
那同樣你的錢你交給基金經理,他就是為了賺管理費,你能夠賺到很多錢嗎?挺難的。同樣我自己有一個原則,如果一開始有很多出名的天使投資人投的項目,我都不會參與,我覺得一定不會成功。
比如我跟李開複、徐小平我們曾經有一個天使會,我們成立了一個基金,里面投的項目沒有一個成功的。
為什麽?很簡單的道理,第一,我們都覺得大家都投了,大家都會去幫忙,我就不幫忙了,那些拿著我們這些大佬的錢,他們總是以為我們會幫很多忙,其實誰也沒辦法幫很多忙。
第二,一個東西能成功,就像今天你去看,很多人都說沒有買騰訊,那些基金都說沒有投資騰訊和百度,錯過了!實話講,當時你們要是投了,他們也不會成為今天,因為最終賺錢的一定是少數的。
所以我們現在去看,所謂的白馬,大家看清楚這個公司的時候,其實這個公司已經普通的再普通不過了,因為你已經能夠用手指頭算出它的PE各個方面。
投資真的是需要遠見的。
那什麽是好的投資呢,我覺得巴菲特我還是非常崇拜的,他投資的道理是有的,就是買消費類產品,所有的東西都是圍繞消費品,巴菲特的邏輯是什麽?
他在喝可口可樂他就買可口可樂的股票,他在嚼箭牌口香糖他就買箭牌口香糖的股票,他在看華盛頓郵報就去買華盛頓郵報的股票,這其實是一個非常樸素的道理。
今天唯一的差別就是消費品在改變,因為我們慢慢不再看報紙,我們的報道有更多的選擇了,現在的口香糖千奇百怪,現在的消費品變成什麽了,你在刷微信你就趕緊買騰訊的股票,你在用美圖秀秀你就應該買美圖秀秀的股票,你用小米手機就去買小米手機的股票,這其實就是個簡單樸素的道理。
其實消費品已經從實體轉到虛擬了。30年前,因為我是70年出生的,我那時候我記得10歲以前我是穿不到新褲子的,我的褲子膝蓋要補,屁股也要補,都是我哥哥穿過了,我媽給我補一下我再穿。
所以那時候我們那個地方創業的人,安踏他就做鞋給我,七匹狼做衣服襯衫給我,就一定發財,因為那時候物資匱乏。後來我們為了改善生活我們喝水,所以娃哈哈賣水給你,為了吃的方便,所以康師傅賣你方便面,康師傅就發財了。
後來我們覺得老房子不好,所以萬科、萬達就做了一大堆房子給我們,這些人在不同的階段都發財了。
但到了今天,大部分的物資其實都是過剩的,所以這也是為什麽這些企業現在不太好的原因。
80年代、90年代為什麽日本電器索尼松下掙那麽多錢,而為什麽現在又虧錢?
因為他們把效率提高到極限,最終其實一定是虧錢的。以前我們穿衣服是因為一定要保暖,現在不是因為這個原因,是為了時尚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以前也都是穿破了才去換。
日本人做的家用電器,說實話如果因為用破你才去換,你一百年也不會用壞,所以他會進入破產階段,所以一個新的消費品,虛擬網絡出來了,我們把更多的娛樂放到了虛擬上面。
以前男人賺錢了就泡夜總會,所以當時北京的天上人間各個城市的夜總會都發財了,現在男人流行到網站、映客、陌陌上去看直播,它其實就是網上的夜總會,所以這是一個虛擬的消費品升級。
另外一個升級是什麽?同樣是這些實體公司,他需要有情感的需求,現在有句話說的很好,代表大部分女生,也代表25歲以下男生的消費需求,三句話:愛美,怕死,缺愛。
這幾乎是現在所有消費的重點,你只要圍繞這三句話,圍繞這三個去做消費品都是對的。
所以你可以看到,美圖秀秀為什麽這麽多人用,因為所有人都愛美。你們去看看現在的朋友圈,你會發現大部分都在鍛煉身體,在跑馬拉松,因為都怕死。
為什麽我們的社交網絡現在這麽流行,因為現在的小孩除了學校就是家庭,應該是缺乏愛的,所以他們要在網上找各種各樣的愛。
剛才我們說的從消費的角度,我們其實一樣是可以看到,那麽你們就會說騰訊的股票已經那麽貴了,大家都說股票那麽貴,怎麽辦?
首先這麽貴了他還會再貴,你看香港股市,有個很搞笑的地方,大部分公司喜歡把股票不斷拆分,拆成幾毛錢,就是因為他抓住了人性,大家都貪便宜,不願意買貴的股票,卻不知道好東西就是貴的。
好東西你覺得貴的時候,其實是因為你買不起,當你有了錢一定還去買,但是你因為便宜去買一個東西,你賣不出去的,你只有找到一個人跟你一樣貪便宜才能把這個東西賣掉。
所以你買到貴的不用擔心,你會喜歡,別人也會喜歡,你看到好的東西,你買不起只是現在沒有錢,但咬咬牙買下來,沒有錢可以先買一半也沒有關系,但是如果你貪便宜,你一定會買到更便宜的東西。
我們都在說現在很難再出現BAT這樣的公司了,但我認為一定還會有新的大公司出現。現在很多人就有一個邏輯,BAT是做什麽,就是做互聯網。
錯。
我們知道中國最早的互聯網就是三大門戶,網易、搜狐、新浪,你知道在12年前,也就是2004年,有誰會知道BAT會崛起嗎?在北京當時我記得很清楚,技術人員都不願意去百度,因為大家不看好。
騰訊、阿里也差不多,都是算第二梯隊,但這十年過來,他們三個成為最強者。同樣的道理,你認為他們三個未來就是最強的嗎?不,一定會有新的去打破他們,你就需要找到他們。
那就有這樣一個啟發,那個新的顛覆者要具備什麽特征呢?
首先,我們去看互聯網的發展,我覺得互聯網的發展就像一百多年前的電力發展是一模一樣的。
我們知道電的誕生是1895年愛迪生在紐約第五大道開的世界上第一個電廠,發電機是英國人發明的,但美國的愛迪生發明了電力,作為世界上第一個電廠它可以集中供電,這家公司也是今天的GE,GE公司就是這樣由來的。
當時電力剛出現的時候,就像我們十幾年前看互聯網我們都覺得挺神秘,當時GE出來的時候,大家都覺得電力公司就是老大,但GE並未成為當時最賺錢的公司。
現在的谷歌、Facebook,雅虎、蘋果他們就像一百多年前的電力公司,中國的BAT也是,那些陸陸續續在做基礎建設的,未來真正賺錢的一定不是他們。
比如有了電,整個世界產業都發生了變化。福特就因為有了電站,1920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條汽車流水線。以前德國人做一部汽車大概要花10個人工花半年時間才敲出一部汽車。
但福特的汽車流水線很簡單,生產汽車的效率極大的提高。他賣T型車,當時在德國賣一部車子大概需要五千美金,他賣500美金。T型車從1920年存在大概到1970年,所以福特成為了美國最富有的人。
那有了電我們可以發明什麽,發明電冰箱、電風扇、電視機、收音機一大堆電器,這些都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而且在電的基礎上發明這些的,都成了最有錢的人,也不是之一。
他怎麽改變我們的?比如你再看電冰箱在發展,他其實就改變了當時整個世界經濟的格局。我們知道波士頓是一個美國有錢的城市,我們路演都要去波士頓,因為那邊人很有錢。
波士頓最早靠什麽起家,靠捕鯨魚,運冰船這兩個產業起家。捕鯨魚是為了做蠟燭,運冰船是把冰運到歐洲儲存食物,但有了電發明以後,這些行業都消滅了。
比如電熨鬥。為什麽我們今天有男女平等,就因為有了電熨鬥的出現。為什麽呢,當時一個女人一天大概要花8個小時做家務,其中2到3個小時在燙衣服,後來有了電熨鬥,女人的家務工作時間變短了,女人也可以走出家門去工作了。
正因為走出家門工作,才開始有了經濟獨立,有了經濟獨立也就可以參加更多的社交活動。
這時候你再看香奈兒包,現在很多女人都在買她的包,但是香奈兒它真正厲害的不是它的包包,而是她的創造性
當時女人的裙子都很長,她們出來工作後都覺得不方便,後來香奈兒在巴黎,她就把裙子剪到膝蓋這里,當時這是她第一個這樣幹,後來也就成了今天職業裝的由來。香奈兒還發明了什麽,她還發明了運動服裝。
為什麽她會發明這個,因為她有個情侶是俄羅斯人,一個作曲家,只有俄羅斯人穿秋褲,她從這里得到啟發,把秋褲加了兩個口袋,就成了今天的運動服裝。
其實我在說這些比喻,也是在說到今天互聯網一切都好,BAT,Facebook也好,都把基礎建設都搭好了,就像我們30年前的中國經濟騰飛要先修橋造路一樣,但那些修橋造路的不一定是最賺錢的。
你去買A股里面的那些高速公路,你不會賺錢,一樣的,互聯網接下來進入下一場,就是一定要用這些基礎建設做出創造,這些創造者就是顛覆者。
舉個例子,比如Uber,Airbnb就是兩個典型的例子,這兩個公司嚴格意義上並不是互聯網公司,Airbnb的創始人只是個設計師,Uber的創始人也不是互聯網公司出來的,是做投行的。
但這兩家其實就是利用互聯網去顛覆我們現有的東西。他們這兩個顛覆的為什麽會比較快成功?是因為這兩個體量特別大,一個是車,一個是房。
未來其實還有太多可以顛覆的,你們去想想,比如房子為什麽可以這樣做,為什麽一定要一房一廳,兩房一廳,一個廚房,一個客廳,一個衛生間,為什麽一定要這樣?為什麽不能是其他樣子?
這里面其實都可以思考,你看我們的會議室。前段時間我們去香港,看到香港的公司都會有一個會議室,但是那個會議室的利用率我估計平均下來一天估計也就一次。
其實香港是一個地價蠻貴的地方,為什麽不在設計里面調整share一下呢。我要說的就是未來其實所有的東西都是可以被顛覆的,這是一個趨勢,也是一個方向。
顛覆者第二是要能夠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的東西。
其實美圖是什麽?當時我們做美圖的時候也沒想過要女孩子能夠修臉,當時其實就是做傻瓜化。因為我們知道要修圖就一定要用Photoshop,但它太複雜了,我們其實就是把它傻瓜化。
這個傻瓜化也很簡單,比如你要修眼睛,你要進到Photoshop後臺,調這個參數,調哪個參數,這得多專業才行啊?其實幹嗎要那麽複雜,你不就是要把眼睛弄大嗎?其實就是要把眼睛弄大,無非是小大,中大,大大。
那幹脆我的技術就先把這個模型調好,然後讓你選擇,一鍵修複,這就很簡單的邏輯,這就是最開始的美圖。
當然美圖後面已經優化了東西,但切入點一般都是一個很簡單的,能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那麽這個公司跟這個產品未來就能夠得到巨大的發展。
第三,就是能夠顛覆我們原來的這種商業模式,我們的運輸途徑的。
比如小米,小米為什麽成功,我現在還是認為他成功,雷軍他現在只是在成長的路上有一個暫時平臺期。
很簡單,聯想當時要賣一臺手機,要找一大堆的市場調查人員去調查,然後要生產兩百萬臺,然後開始廣告鋪渠道,整個過程太複雜了。
雷軍把中間全部砍掉,他不用調查人員,在微博發一個大家需要什麽樣的手機,一大堆人給他反饋,這個比調查更有效。
第二,他一定要生產多少臺讓大家看到,大家說要買一百萬臺,他還不放心,那你們一人交50塊定金才下單。下完單以後開始開賣,他也不通過渠道,就直接從廠家發貨給你,這個過程少了多少費用?
我覺得雷軍這個人真的非常棒,他前面三年其實都在網上賣,這個效率是非常高的。只不過後來他想賣更多,賣個一億臺,兩億臺,所以切入傳統渠道,才把自己變重了。
有了這個思路,你再看娃哈哈他賣水。他牛在哪里,不就是他做的廣告和他鋪的渠道,就這兩個強。那我們為什麽沒有人就拿我們這里的水在網上打品牌,去掉中間商直接批發去賣,一瓶水一塊錢?
說實話,你在村莊賣1快錢的利潤中,娃哈哈大概只拿到3毛錢,7毛錢都被中間商拿走了。那我們為什麽不做一個APP,讓各個村莊的小賣店就下一個單,要十箱、二十箱,然後再送到,可以弄個微信、支付寶付錢,也不用給什麽供應鏈、金融之類一大堆的東西賺錢。所以這里面還有非常多的空間。
最後我想說說,也是昨天大家關註的特郎普當選。確實讓很多人大跌眼鏡,因為大部分的精英大部分的主流都沒想到特郎普會當選。這其實也說明很多問題。
第一層意思,我們現在大部分人聽主流意見。其實所謂的主流所謂的精英不一定靠譜,因為他代表不了廣大的人民群眾,吃瓜群眾。
所以這是一個顛覆了的想法,昨天其實又有第二層意思,很多人擔心的是股票跌了,後來其實美股竟然漲了,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我們都要找原因,這說明大家也接受了特郎普。
世界都在變,特郎普他也在改變,所以剛才有嘉賓說今年是黑天鵝湖,我認為不是,因為這已經成為常態。這世界變化太快,沒有什麽所謂的黑天鵝,其實接下來每個月乃至每天都在發生這樣的事情。
我記得2008年我們舉辦奧運會的時候,一個月後也沒有人提到。今天再大的事情這個消息都只會存在一兩天,我估計一個星期後沒有人再去議論這個事情了。原因也就是因為信息太多,所以黑天鵝其實也會慢慢的變成就像白天鵝一樣頻繁。
第三層,更有意思的是,因為當時主流傳統媒體去猜希拉里贏,他們的錯誤是情有可原的,但是為什麽社交媒體包括谷歌、包括Facebook也會覺得希拉里會贏呢?
昨天兩點我看到一張統計圖(編者註:見下圖):
這張圖是說,如果只統計18歲到25歲這個年齡群的投票,那麽希拉里是以504VS23的絕對優勢勝出。
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你看為什麽主流包括我說的社交網絡,因為我們社交網絡做一個調查,一般的信息是願意表達意見的那部分人的信息,所以這個調查大部分是錯的。
如果你從哪里聽到哪個媒體在網絡上做的調查達到了百分之八十多,我認為大部分是錯的,因為那個只是代表那幫願意表達意見的人的觀點。
所以在美國18到25歲幾乎全部是支持希拉里的,就是壓倒性的贏了川普,於是就會形成社交媒體都認為希拉里是會贏的,但是最後才知道是錯的。
因為中西部的那些中老年人根本不表達意見,也不參與調查。英國的脫歐也是一樣的道理,當時主流的媒體都報道不贊成脫歐,因為都是年輕人在表達意見,那些老年人都是沈默的。
這也是非常悲哀的事情,悲哀在哪里,所有的重大的決策其實都是為了年輕人,但投票結果都是由老年人來決定年輕人的未來。
最後我想說的,因為我們都是做投資的,投資真的是一個很開心的事情,不用跟誰打交道,也不用太多的應酬。把這個事情做好是很有意義的,當然成功不會那麽容易,必須要花一定的時間去研究調查,能夠有獨立的思考能力才有機會成功。
所以在這里也祝大家能夠成功,成功完了也能像格隆那樣,有一定的情懷,能夠對社會做出推動,這樣你的人生就會非常完美,謝謝大家。
1月9日,有點紀念意義的一個時間,微信發布了小程序。
本文由土匪投資日記(ID:tufeitouziriji)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土匪楊軒。
1月9日,有點紀念意義的一個時間,微信發布了小程序。
當天晚上朋友圈就炸了, 拉了無數的小程序群, 然後就是各個群炸了。。。場面太混亂,圖就不截了。
土匪那天因為某些方面的事失眠,正好一個個巡查,看到3點,大致發現大家都在做什麽小程序, 都在關註什麽問題了。
先說結論吧,這個和 keso 今天發的文章《別瞎忙活了,小程序不適合你》,觀點基本一致, 小程序的紅利不屬於營銷,屬於那些兢兢業業做業務,只是信息化和便捷性還不夠的那些公司。
當天大概有100多個小程序被傳出來,我大概用了十個左右,有一些基本上看標題可能就不想用了,比如什麽計算器啊,看新聞之類的,騰訊自己家的幾個像自選股,大眾點評,還是可圈可點,不過這幾個對於我來說是相對常用的,肯定還是會用app, 畢竟小程序路徑比較長,而且體驗肯定沒有app好。
所以一個問題, 什麽樣的應用需要用小程序呢?
反正目前用的一個我都沒打算用,不知道你們覺得呢?
具體哪些是小程序的主力方向,keso說的比較明白,說的真的非常好,我就引用一下:
'小程序的相關詞應該是“場景”和“服務”,而不是“流量”和“紅利”,這讓很多開發者感到不適應。我斷定,趕上第一波浪潮的這批小程序,能持續活在用戶的場景中的,少之又少,大部分會很快被用戶遺忘,真正做到了讓用戶“試完即走”,沒有第二次。
沒有場景就沒有小程序,這正是目前大多數已推出的小程序的命門所在——它們沒有合適的觸發場景。所謂場景,就是你只有走進了一家餐館,在餐桌前坐下,你才會掃碼點菜;你只有走到了一個公交站牌下,你才會掃碼查看下一班車幾分鐘後到達。離開了這樣的場景,你就跟那家餐館以及那個站牌再無關系。在這樣的場景下,小程序可以幫餐館節省服務成本,幫公交公司提高客戶滿意度,與此同時,幫用戶節省時間、提高體驗。雙贏。
所以,小程序實際上是企業在合理的時間,合理的場景下合理地滿足用戶的合理需求的一種技術手段,其出發點在效率的提升、成本的降低和客戶滿意度的提高,而不在營銷和獲客。很可能,我們需要有一個較長的摸索期,企業去尋找最合理的場景,用戶去習慣新的自服務的方式,就像我們今天越來越習慣掃描二維碼,甚至不記得沒有二維碼的時候我們是怎麽過的。'
土匪的建議就是,對那些埋頭實幹的, 不管現在搞還是沒搞小程序的,真不要著急,好好的自己做好自己的業務,某一天看到有合適自己的小程序樣本, 學習一個可能更靠譜,這個沒有啥網絡效應,行業不同人家也不會介意
對於那些想toVC 的,抓緊時間快速猛幹, 能不能賺錢不好說,但總有人會上當的。。。(開玩笑了)
另外一個現象就是, 就像當年移動互聯網營銷, 互聯網思維玩法一樣,一撥人開始搞小程序培訓了, 估計賺的比各位都多, 可以聽,可以聽所有人忽悠,但別被自己忽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