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己嘅產品俾人 投訴,死撐就梗o架喇。而啲廁紙俾人投訴咗幾次含菌量超標嘅福和(923),佢哋班管理層,簡直可以同空肚食早餐嘅金句天王爭一日之長短! 有 「再造紙大王」美譽嘅福和主席梁契權話「廢紙始終係廢紙,唔係木槳紙,你又唔係用嚟吞落肚,咁每一樣產品都有佢嘅壽命,你存放得耐,撿出嚟嘅含菌量肯定就 高喇!」高管亦力撐,其中一個連卡片都唔肯畀記者嘅高層話:「個別案例唔好小題大做,打低咗福和,都搵唔到其他競爭對手嚟代替,對市場唔係一件好事,福和 喺回收高級紙方面嘅地位,係冇人可以有得爭!」 更重要係「福和樹大招風,媒體報紙一定會收到好多投訴,話福和啲產品含菌量超標,但好多都係 同行競爭引發嘅……出錯一定有,但總體唔會有好多傷害!」 綜合兩位嘅講法,呢單即係俾行家屈或者毀謗喇!係咪應該搵律師搞搞佢呢?By the way,廁紙有好多用途,而細菌亦唔係一定經個口而入到身體,呢啲其實係好普通嘅衞生常識嚟噃! |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914/1804637.shtml
每经记者 李潮文 发自深圳
持续近一年的亚洲电视控股权争夺战收官,跌宕起伏的情节堪比这家香港电视台出品的任何一部电视剧。
半路杀出的昌兴国际(00803,HK)主席、巢东股份(600318,SH)董事长黄炳均最终成为亚视控股股东,而一直声称要带领亚视成为亚洲“CNN”的内地富豪王征尚未拥有任何股权。日前,王征出面无奈地表示,自己只不过充当了一回“过河卒”。
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香港特区广播事务管理局日前宣布:“批准黄炳均全数购入亚视现有3名股东、合共52.4%有表决权的股份,成为新股东。”
把黄炳均比作半路杀出的 “程咬金”,一点也不为过。一直以来,在大众的视野中,亚视股权争夺的焦点是王征能否成为控股股东。背后,则是亚视两个大股东之争。一方面,持有亚视 51%股权的查懋声支持王征入股;另一方面,另一股东、旺旺集团(00151,HK)主席蔡衍明却反对查懋声这样的做法。
亚视在公告中称,黄 炳均52.4%的表决权股份购自查懋声家族所持的PanfairHoldingsLimited(汛泰)、陈永棋及刘长乐合资的龙维有限公司,以及中信集 团旗下的侨光集团,有关股权变动已于9月1日生效。至于其余47.6%亚视股权,由于查懋声和蔡衍明的官司未审结,股份继续由查、蔡合组的公司 Antenna持有。另据媒体报道,王征表示,从去年10月起,不计算买入股权费用,他已经给了亚视2.1亿港元资金,但全部都是可转换公司债券。也就是 说,到目前为止,王征不曾拥有亚视丝毫股权。
争夺双方关系存疑
让这场股权争夺案更富戏剧性的是,在公告出炉之前,部分出售股权的亚视股东都不知道股权是卖给了黄炳均。
与刘长乐一起持有亚视股份的陈永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广管局是怎么批的连我都弄不清,只批给黄炳均一人还是加上王征我需要去弄清楚。”他也表示,当初是跟王征签订买卖合约,但王征有权将股份转售另一人。
代表蔡衍明出任亚视董事的亚视股东黄宝慧则表示,蔡衍明一方对股权变动毫不知情,质疑交易缺乏透明度及是否合法,会保留法律追究权,将会召开会议讨论事 件。“亚视董事会完全不晓得这件事,我是亚视董事,我今天也不知道黄炳均是谁,他与王征之间是什么关系,我们毫不知情。”
那么黄炳均与王征到底是什么关系?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黄炳均现年57岁,籍贯广东江门市,早年一直在广东一带生产销售装饰板建材,除了在香港拥有主业水泥生产的上市公司昌兴国际,他还是A股上市公司巢东股份的董事长,以及英国另类投资市场上市的昌兴矿业的主要股东。
细心的媒体发现,黄炳均妻子盛承慧,曾在上海交通大学盛宣怀铜像揭幕时,以盛氏家族代表身份接受礼物。而王征另一个身份正是盛宣怀的曾孙,与黄炳均妻子有亲戚关系。
有知情人士称,王征之前高调表示入主亚视只是 “烟幕弹”,真正的买家和资金的来源其实是黄炳均。
有媒体报道称,黄炳均旗下三家公司的市值为70亿港元,而此前媒体报道称,王征身家至少过百亿。按理说,王征并不缺钱,出于何种原因未能分得丝毫股权,王征并未向外界作出解释。
耐人寻味的是,控股权揭晓后,王征向香港媒体表示,“做了过河卒,只有拼命向前。”
市场上有一种猜测是,为顺利拿下亚视股权,王征在早前引入战略合作者黄炳均,但终因管理策略等各方面与原有亚视管理层不合,而放弃入主。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1-23/zNMDAwMDIwNzIzNw.html
“您认为海上风电的合理电价是多少?”
“我只能说,我们在首轮海上风电特许权招标中大丰20万千瓦项目的报价是0.6396元/度,这个价格我们可以做到。”
以上对话发生在11月19日举行的2010亚太绿色电力峰会的风能会场,由苏司兰(suzlon)(天津)有限公司CEO Laurence H. Alberts,向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0916.HK)(下称龙源电力)总工程师杨校生发问。
作为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的"成果",龙源电力成为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全资企业,并接收原国家电力公司系统的全部风电资产。2009年7月改制后,同年12月在香港上市。
伴随着全球风电热潮,龙源电力也一路狂奔为中国风电的"大佬"。到2009年年底,龙源电力的风机装机容量达到4842兆瓦,比2008年增长了1918兆瓦。而在日前海上风电招标中,其再次低价斩获中标。
看起来,尽管首轮海上风电特许权项目招标中标结果已经公布1月有余,Laurence H. Alberts或许仍然对龙源电力海上风电的报价心存质疑。
实际上,如果Laurence H. Alberts能够再耐心一点,或许可以从5个小时之后,同样在这间会议室内进行的一场主题为“海上风电投融资”的小组讨论中,获得更接近他本人想法的答案。
彼时,除了Laurence H. Alberts,杨校生也已经离场。不过,关于海上风电的电价问题不仅没有离开,反而更为激烈。
亏本圈海?
“现在海上风电在中国,各家都是亏本圈海。”当日讨论中,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伟断言。
通过一些数据模型的测算,郭伟认为,如果想要获得8%的IRR(内部收益率),龙源电力中标的大丰项目上网电价应该超过0.9元/度。
自从去年12月10日在香港上市,龙源电力的多名高管曾在不同的场合向公众表示:龙源电力不做亏本生意。但这样的承诺,并没有让所有人信服。
郭伟以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电项目做类比。他分析,在不考虑碳资产价值的情况下,即使是东海大桥项目0.978元/度的税后上网电价,其IRR也仅为4.7%。
根据公开信息,东海大桥项目总投资23.6亿元,累计装机34台,装机容量100兆瓦,年上网电量为2.6亿度,单位千瓦造价为2.3万元。
不过,因为此项目的CDM申请已于2009年9月24日在EB注册成功,每年可减少碳排放247128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所以,当碳资产的价格达到11.5欧元/吨左右,东海大桥项目的IRR可以达到8%。
郭伟表示,“现在海上风电的开发成本约为2万元/千瓦,但因为投资方的中标电价太低,投资回报率可能只有3%-5%。”
这就意味着,目前所开发的海上风电项目,如果想要获得项目投资的财务效益,一半左右的决定因素取决于CDM项目的申请是否能够在EB注册成功。
摊销成本术
但项目开发商们却并非如此悲观。
“凡是参加海上风电投标的单位,都有非常自信的财务核算。”一位来自龙源电力的人士向本报记者坦言,“当然,这是有条件的。”
他透露,钢筋、水泥、设备和施工等的成本,该加则加、该减则减,只不过是加的时候少加,减的时候多减就行了。
该人士拒绝谈论龙源电力是否使用了这样的“加减法”游戏,但他表示,在电价不可能改变的情况下,龙源电力可能需要合作伙伴一起来摊销成本。
实际上,首轮海上风电特许权招标坚持“三合一原则”,投标者必须是一个由电场投资方、风机制造企业和风场建设安装企业捆绑而成的联合体。
龙源电力中标的大丰20万千瓦项目中,捆绑的是金风科技(002202.SZ;02208.HK)和江苏龙源振华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下称龙源振华)。
今年6月18日,由龙源电力和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各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的龙源振华,绝对是龙源电力的“自家人”,要其压低工程费用自然不是难事。
但对于金风科技这个长期合作伙伴来说,是否愿意与龙源电力“患难与共”,并不是外人能预测的事。
在2010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期间,金风科技召开的H股上市说明会会后,其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武钢告诉本报记者,“特许权招标的投标电价确实有点低,合理的价格应该在0.9-1元/度左右。”
武钢透露,此次海上风电项目中,金风科技将为龙源电力提供2.5兆瓦的机组。但因为还没有实现批量生产,2.5兆瓦风机的价格会比目前1.5兆瓦风机高约30%,但“金风科技仍能从大丰项目中盈利。”
不过,前述龙源电力的人士透露,“我们不排除要求金风科技再降低报价的可能。”
这位人士给出的解释是,“海上风电的工程我们没有做过,可能会有考虑不周的地方,但是风机他们做过,成本是多少,他们自己肯定有核算。”
变电站未建隐情
武钢坚信大丰项目中与龙源电力合作能够盈利的原因之一,是因为“龙源电力在潮间带风电场的开发技术上已经成熟了。”
实际上,先于大丰的项目,龙源电力此前已开发了国内首个海上(潮间带)风电项目,该项目位于江苏如东,总装机容量为20兆瓦。
根据该项目的前期可研报告,其上网电价在0.8元/度左右,单位千瓦造价在1.5万元。公开报道显示,9月28日,龙源电力所属如东潮间带实验风电场已经全部建成并投产发电。
但亚太绿色电力峰会间隙,记者向杨校生询问该风电场的上网电价情况,他向记者表示“目前只是有电量,还未结算电价”。他同时解释,这个实验风场并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是为了将来大规模的开发进行技术和经验的准备。
前述龙源电力人士证实了这样的说法,他透露,“该实验风场位于如东环港外滩,离岸约3-7公里的潮间带区域,由国内8个厂家提供的9种机型、共16台试验样机组成,总投资约5亿元。”
但一位曾经参观过如东实验风电场的设备厂商的技术人员向本报记者称,“如东风电场更多的是在打桩技术上做研究,但也都是把陆上的技术直接搬过去了,并没有专属设计。”
这名技术人员举例说,安装船就是把河流上的驳船开过来,驳船的特点是平底,所以在浅水区也能开,而且大的驳船的载重能够承受风机的重量。“驳船是涨潮的时候过去,落潮的时候就往地上‘一坐’不走了。”
据了解,除了施工的设备不同,海上风电与陆上风电相比,升压站的建设也更为复杂。
“当海上风电场的规模和输电距离达到一定程度时,风电场升压站需要建在海上。”前述设备厂商技术人员解释,海上升压站的建设成本通常是陆上的几倍,而且由于成本的考虑不得不将设备占用的空间压缩得足够小。
但据这位技术人员透露,在如东的风电场没有见到变电站,“和东海大桥的风电项目一样,直接把电缆从海底拉至岸边。”
“海上变电站一定需要,因为风机发的电电压很低,传不了多远。”前述龙源电力的人士表示。
但他觉得这并不是一个问题,“中国所有的开发商目前只是没有经验,但是自己不会做可以请外国人做。”
不过,这位人士还是承认,目前的海上风电发展的太快。他表示,当初龙源电力做实验风场,就是希望等到开发技术成熟了才大规模的发展。
在他看来看来,包括龙源电力在内的几大电力集团,都有被“赶鸭子上架”的无奈。
“比如,实验1-2年后,我们就可以知道风机的运行情况,电量输出和设备维护的成本,可以大致得出一个合理的价格”这名龙源电力人士略带无奈地表示,“但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得出一个结论,特许权招标就开始了。”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1/648845.html
去年12月20日广汽本田(下称“广本”)自主车型理念量产版亮相后,一个月来,广本执行副总裁姚一鸣的压力陡然增大——并非是对这款车前景担忧,而是市场关于合资自主的新一轮讨论热了起来。
随着理念、启辰(东风日产)、宝骏(上汽通用五菱)等合资企业自主车型量产版的先后亮相,近期,关于合资企业该不该做自主品牌的讨论增多。这个业界 曾争论了两年多的问题至今之所以依然“纠结”,是因为讨论焦点变成了这样或将对土生土长的自主品牌产生冲击,以及老平台合资自主车型能否真正算自主创新。
就在各方观点撞击之时,一个颇具代表性的事件又发生了:2009年底高调发布南方战略的大众汽车(中国),前不久爆出了合资公司南方建厂放缓的消息,原因是合资公司新建项目缺少了必要条件之一:合资自主。
业内也有消息显示,政府部门在“合资企业该不该做自主”的讨论背后可能作出了相对明确的选择,即鼓励合资企业做自主。
包括一汽大众、东风本田、北京现代、长安福特、长安铃木、长安PSA等在内的众多合资车企均已表示,要加入合资自主大潮。于是,在政策是否支持尚未有定论的情况下,合资自主在“纠结”中上路了。
广本的“纠结”
包括姚一鸣、东风日产乘用车副总经理任勇、上汽通用五菱总经理沈阳,最近被常问到的两个问题是:合资自主车型拿来的是合资伙伴旧的平台,是否算真的自主?定位低于合资品牌的自主车型,是否会冲击土生土长的自主品牌,剥夺了他们成长的机会?
这是两个复杂的问题。一方面,作为合资企业的高管,他们是合资自主的重要推动者。另一方面,作为合资企业中方负责人,他们又都是中国人,对中国汽车的自主创新有着别样的感情。
这其中,姚一鸣的压力更大些。广本是最早提出做自主品牌的合资企业,被视为行业标杆,三年前做自主的消息甫出,他就面临不小的质疑。现在,自主量产车型一发布,又成了质疑的靶子。
其实,在姚一鸣看来,合资企业做自主对土生土长的自主品牌不是冲击,只是正常的市场竞争,而且是良性的竞争。过去合资企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没有扼杀 自主品牌,反而在人才培养、零配套体系建立等方面的沉淀,为自主品牌提供了支撑。现在,定位略低的合资自主,更能促使自主品牌在竞争中,找到差距,良性循 环。
而对于旧平台一说,姚一鸣则认为,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毕竟是刚开始,只能在能争取到的资源下循序渐进。他更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的一套自 主研发体系、流程、数据库,以及关键零部件的开发体系,尤其是研发的团队。“广本在过去三年多的研发过程中,建立起了150多人的研发团队,为即将上马的 广本研发中心积累关键的人才。”对此,姚一鸣很自豪。
这样的观点也得到了合资自主后来者东风日产的认同。任勇也认为,合资自主有利于增强合资企业的整体实力,同时也标志着其背后东风汽车核心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
只是,这样的解释背后,虽然国内大汽车集团集体失声,但土生土长的自主品牌依然感觉到了压力,甚至有的认为,政府不应该鼓励合资自主。大集团既有土 生土长的自主品牌,又有数个大型合资企业,后者从过去到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还都是重要的利润等贡献点,削足适履显然不切实际,更多的是两条腿走路的战略。
“市场换技术”的新阶段?
合资企业的卖力解释,远不如政策的倾斜具有说服力。
对于大众汽车合资公司南方建厂放缓的原因,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过去合资企业挂着外方的品牌,拿来外方成熟的车型销售,难言学到真正的技术。而在合资 自主上,毕竟是要做一个自主品牌,这就需要合资企业建立一套自主研发的体系与流程,学会自主研发的方法,初步建立自主研发的数据库、关键零部件的开发体系 等,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深度的学习过程。而且有了合资自主品牌这个利益共同体,双方投入的精力、财力会更多一些。
简而言之,国家相关部门在中国汽车企业与外资合作过程中,中方能否充分获得外方技术输出支持,将成为合资企业最重要的一个衡量标准。强化对合资自主的要求,可是是市场换技术的新阶段。
很多政府部门及企业人士不愿意承认,通过建立合资企业,用市场换技术这条路走到现在并不成功。这个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在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轿车 工业的社会环境下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手段虽略有成效,也诞生了奇瑞、吉利以及比亚迪等发展较快的自主品牌企业,但中国汽车工业总体自主创新能力差、自有及 关键技术落后等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仍然在重复着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尴尬局面。于是,强化对合资自主的要求,成了中国避免“市场换技 术”走向全盘失败的新支点。
其实,这种态度早就在政策上有所体现。《2009~2011年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细则》中,就多次提到“支持汽车企业自主创新,整车研发,尤其是关键零部件技术实现自主化”。更多的业内人士认为,这样的表述背后,指的就是合资企业。
除了鼓励,政策上也早有限制,2006年12月,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汽车工业结构调整意见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在新增加的汽车产业 准入标准中规定,新建整车项目(即扩大产能)时,“中外合资汽车生产企业应当按照合资各方签署的并经有关部门审查同意的合资经营合同等文件的有关内容开展 相应的活动。未能实现合同内容要求的应抓紧进行完善。未能完善的,应暂停建设分厂并暂停进行新产品公告申请”。而在合资各方签署的经营合同中,大多包含有 外资帮助中方开发自主车型的约定。
更多的业内人士认为,土生土长自主品牌的担心可以理解,但不必过于敏感。毕竟中国已经成了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觊觎这块蛋糕的企业无处不在,竞争激 烈早已不言而喻。多了合资企业的自主品牌,只是竞争对手多了一个。即使不多这个,也会多别的。要知道,上海通用的赛欧就已经打入了6万元区间,早就开始与 在低端市场占据优势的自主品牌贴身“肉搏”。
甚至有业内人士认为,衡量自主品牌的好坏,最重要的不是自主的形式,而是自主的内容,通过保护是不可能做强自主品牌的。否则,即便回到闭关锁国时代,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也是脆弱、缺乏竞争力的。在这一点上,自主的心态比自主的外形更重要。
如果再放大些,结合政府的考虑,合资自主也是在提升大集团的自主研发等能力,形式由过去的单纯市场换技术,略微发生了转变。而且在竞争上,大浪淘沙,越是激烈的竞争越有利于产业前行,合资自主甚至会产生“鲶鱼效应”,激发产业竞争良性循环。
但专家同样提醒,政府在支持合资自主的方法上,也不应该一刀切,避免形成一哄而上的虚假繁荣。同时,有了合资自主的利益共同体,在中外双赢的同时,合资企业中方切不要忘了最终的诉求,即在共赢中真正找到壮大自己的方法。
现在,无论合资自主车企如何纠结,2011年春天,理念和宝骏就将走向市场,2012年启辰也将正式上路,接受市场考验。其实,需要担心的还有合资企业自己,例如理念的原型车三厢飞度、启辰的原型车骐达,它们是否会因为性价比更好的“兄弟”亮相而受影响。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10126/2199754.shtml
每经记者 陈时俊 发自上海
2011年1月,经历了淘宝官方店上5个月的网络试销后,富士胶片正式宣布“在中国内地市场开展‘富士胶片化妆品官网+淘宝旗舰店’的网络销售”。
在大牌林立的中国化妆品市场,对富士胶片这张“新面孔”的质疑声并不小。
有业内人士对 《每日经济新闻》表示,目前中国化妆品行业比较庞大,各大化妆品巨头充斥其中,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此前毫无“群众基础”的富士胶片,却又采取网店销售的模式,消费者在短时间内并不一定会轻易尝试,要获得消费者的认可还需要一个过程。
专攻网络渠道
在后数码时代,以柯达胶卷、富士胶片为代表的众多老牌企业纷纷面临转型的压力。转型后,在医疗健康等领域加大投资的富士胶片,在谈及化妆品业务的具体投入及销售回报时,并未给出相关数字。
“可能尚未达到集团1%的销售收入”,该集团内部人士透露。
2010年9月,富士胶片旗下的化妆品品牌首次以在淘宝平台上开设专卖店的形式进入中国内地市场。早在2009年,该品牌的化妆品已在中国香港地区开设有实体店。
而试销情况似乎并不令人满意。
“其实光在网站上开通网店,把产品放上去,不做任何宣传的话,消费者一点都不了解产品,不会自发跑过来购买产品”,富士胶片株式会社副总裁青木良和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坦言。
在淘宝试销5个月后,富士胶片化妆品开设中文官方网站,通过2个网络渠道进行销售。与此同时,实体店的销售模式依然未被富士胶卷集团采用。“我们希望官网和淘宝旗舰店能够起到相互协同的作用,并通过各方面的宣传促销活动,将网络销路打开”,富士方面表示。
“与传统渠道一样,化妆品企业专攻网络渠道都有相关的风险。成功案例如雅诗兰黛,1年在淘宝平台的销售额可达到几亿元,一些不知名的化妆品企业也可依靠 网络渠道每年销量破亿。但也有许多失败的案例。”国内化妆品行业营销专家张兵武对 《每日经济新闻》表示,“较之传统渠道,把‘宝’押在网络渠道上的机会与风险很难一概而论,需要结合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
张兵武指出,目前许多化妆品企业都是以“多渠道、多模式”的方法在进行销售,选择不同的模式与其战略和投入资金有着直接的关系。化妆品网络渠道的“方便、平价”的优势已渐渐被大众接受。
“日本模式”或难成功
有业内人士评价富士胶片化妆品在中国的销售为 “照搬日本模式”,即起初依赖网络销售渠道,随后根据销售反馈及市场研究发展实体店业务。然而,对于习惯进入百货商超选购化妆品的中国消费者,能否对富士 专攻网络渠道的策略 “买单”?中投顾问化工行业研究员常轶智表示“很有挑战”。
“一是中国消费者能否在较短时间内完全认知其产品的技术诉 求,并且愿意使用其产品;二是网店的销售形式使得消费者无法现场体验其产品功效”,常轶智指出,“三是现在化妆品网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富士胶片化妆品在 中国市场的销售还将面临兰蔻、雅诗兰黛、倩碧、碧欧泉等知名化妆品牌的挑战。”
“对于这些已经进入中国市场很长时间、犹如巨人一样的竞争品 牌,我们不可能和他们采取同样的方法来竞争,我们必须要有我们自己的特点。在和消费者沟通的时候,表达产品优势方面的诉求,彻底地传递到消费者那里,让消 费者认知我们的品牌”,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横田孝二对 《每日经济新闻》表示。
横田指出,此前该品牌在日本的销售也是一开始在网络销售,后来才开设了店铺,“目前还没有在中国内地开设实体店、开发针对中国的品牌或建立工厂的计划。不过未来也不排除进入电视购物、店铺销售等其他销售渠道的可能。”
对于富士的“过分乐观”,多名行业人士表示“网络渠道销售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销售,富士试图复制的‘日本模式’并不一定能在中国内地市场上奏效。”
日化业资深营销专家冯建军曾明确指出化妆品单一网络销售渠道的弊端。“原本网店渠道作为一个新兴渠道,很多企业也都认为这将是未来市场发展的一个趋势, 但是由于很多企业并没有建立和形成适合自身的目标渠道策略以及准入机制,仓促上阵、盲目竞逐,自然就造成了网店业务对于主渠道的反噬现象。”
“当前富士胶片化妆品最大的问题是,中国的网购发展水平远不及日本规范,且消费者对于网购的‘习惯培养’也尚属于发展阶段,直接以网络销售作为唯一渠道具有很大的风险”,前述业内人士指出。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6/834636.html
載興而來,敗興而歸。這是自5月23日起亞運城首批業主們收樓後的一個寫照。
緊接著,5月26日,業主們在QQ群上、論壇上相繼群起討伐亞運城質量問題:地板踢腳線上蘑菇叢生,牆面中空、外牆滲水、地板高低不平、乳膠漆脫落……
事實上,亞運城之殤潛伏已久,早於今年2月初,就已驚爆亞運城中心路面裂縫的消息。隨後,亞運城異象叢生:非內部人員禁止入內,入內需要通過重重關卡檢查。即使是樣板房工作人員談及亞運城項目,也不得不三緘其口。
然而,就在亞運城揭開神秘面紗的那一刻起,事先簽訂收樓同意書的業主們儘是瞠目結舌之態,亞運城「蘑菇門」事件最終爆發。
時代週報記者多次致電亞運城的開發商廣州利合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常務副總劉天宇。截至發稿時,劉天宇仍未回覆。而此前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開發商在賣樓的時候就已經告知業主,這些房屋將會在亞運會期間使用,可能會出現損傷。
劉天宇堅稱:「今年過完年,我們就專門組織了2000多人的修葺隊伍,對8000套房屋進行了整修,我們確認是達到了交樓標準的。」
「蘑菇門」事件始末
「亞運城以年售3878套房和年成交金額過45億元榮登成交套數和成交金額雙料冠軍。」這是2010年亞運城的銷售成績。
彼時,以70-90平方米兩房為主的媒體村售價1.1萬-1.2萬元/平方米;運動員村為90-130平方米,售價為1.2萬-1.5萬元/平方米;全部是大戶型的技術官員村的售價則是1.8萬-2.1萬元/平方米。
不過,如今看來,這些都成了業主們的痛處所在。
「價格定位過高,與產品質量不符」,廣州亞運城第三群創建者楓先生(化名)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道。該群創建於2011年5月23日,正是亞運城收樓首日,截至5月31日,其群成員已攀升至351人。
「(小學、中學等教育以及醫療)配套沒兌現、噪聲大、垃圾遍地、質量問題多」,他指出亞運城的四大癥結,「100多萬元買的房子啊,後悔死了,現在都不敢說自己買了亞運城的房子了。」
「掉頂梁裂開,洗手盆下面的門擋打開,看到磁磚沒貼,電線外裸,木地板鬆動,所有門窗不好開關,被卡死。」網名為小小草的媒體村業主在群上討論道。
記者在業主上傳的照片中看到,窗和門框多處破損,密封條破損;天花與窗框密合不緊;牆體與梁、門框與牆體之間甚至存在裂縫。其中,最廣為流傳的是,地板踢腳線上蘑菇叢生。業主們心酸地稱其為「蘑菇門」事件。
為此,網名為中華的媒體村業主甚至調侃道,「蘑菇城,現在看不到未來」。
事實上,早前,一名不願具名的施工人員就曾向時代週報記者透露,「當時在進行牆面裝飾的時候就已經覺得不對勁了,我們還開玩笑說,這是迄今為止我們的鑽機鑽過的最輕鬆的牆體了。」
時代週報記者查閱廣州國土房管局陽光家緣信息發現,截至31日,亞運城已售套數為5242套,未售套數2837套,去化率已達到64.88%。
質疑5大開發商
30個月,從一片225公頃農田到一座亞運城,如此佳績或許已然埋伏著不安。
自2009年12月22日,富力、雅居樂、碧桂園組成的聯合體以255億元競得全國地王以來,廣州亞運城就注定了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2010年6月24日,中信地產、世貿地產加盟富力、雅居樂、碧桂園組成的聯合體,主導廣州亞運城的利合房地產公司由此而生。
2010年8月31日,亞運城已經建成的約8000套現房整體移交亞組委,並於2010年9月26日開賣。直到2010年12月19日亞殘會結束時,亞運城才最終移交給開發商。
然而,這還不是亞運城故事的全部。2011年3月16日,廣州市規劃局官方網站「規劃在線」一則公告稱,廣州利合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提出申請更改規 劃,將尚未建設的D地塊建築限高調整為170米,使該地塊擁有6棟56層超高樓、2棟52層高樓、2棟48層高樓、3棟38層高樓。如果該申請通過,未來 該地塊將建起13幢38層至56層的超高層建築。修改規劃前亞運城最高建築僅為22層。
目前該申請開始進入公示階段。截至目前為止,亞運城拔高尚未塵埃落定,就被「蘑菇門」事件所籠罩。
「亞運城項目是合營項目,具體工作是由合資公司來負責,而5家開發商是按照各自所長,牽頭不同合作,雅居樂主要是負責營銷,富力主要負責建築設計和 報批報建,碧桂園負責物業管理,世貿負責內部結構管理,而中信負責財務和融資工作。」雅居樂內部人士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但是合營公司與我們單獨公司的 聯繫不是很大。」
知情人士對時代週報記者透露,由於是合營項目,而且之前是由政府介入開發,所以亞運城的質量問題極可能像踢皮球一樣,責任不清。
「必須退款讓業主重新裝修,公示主體結構安全報告;為了減少地鐵、京珠和亞運大道路的噪聲影響,亞運城項目需全部安裝屏障設施;各項配套必須兌現,否則就是忽悠業主高價購買亞運城。」楓先生如是表示道。
與此同時,人們也在質疑,為什麼由五大開發商聯手開發的項目,竟然出現這樣多的質量問題,到底是相互之間的協調出了問題,還是企業系統、管理機制或者管理體製出問題了。
http://www.chuangyejia.com/norm.php?id=2566&PHPSESSID=66956ff086221f6045aa8bb4573cdd7b
中廣網北京8月18日消息,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導,最近有媒體爆料說大公國際一年評了156個「3A」評級,這個出手相當大方。而且有質疑說這是濫發評級。
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知名財經評論員葉檀女士對此發表了評論,要改變評級機構和被評級機構間利益輸送關係 。
主持人:現在更多的質疑聲集中在大公國際對城頭債的評級,6、7月這兩個月時間裡大公國際是調高了城頭債信用評級這樣的現象特別的集中,20支企業債裡面竟然有16支都是城頭債。針對這件事很多人質疑,這就是濫發評級,您怎麼評論?
葉檀:大公國際評級確實有嫌疑,都非常高。而且我們注意到,上調評級主要與自己有關係客戶。由於我們現在採用向被評級機構收費的收費模式,懷疑其中牽涉到道德風險的問題。如果這樣的機制不改變,包括大公國際在內的評級機構的評級信用就會受到質疑。
這一次評級上調從2009年開始,包括大公國際在內的5大國內信用評級機構基本上只有上調沒有下調。最近大公國際之所以引起大家的大眾的廣泛關注,主要是因為城頭債本身就受到大眾的質疑,大公國際卻繼續上調他們的評級。
另外一方面,大公國際對鐵道部信用主體也給予「3A」的評級,甚至比中國國家主權信評級都高,這引起市場嘩然,這件事在邏輯上也說不通。鐵道部發行的債券因為有政府做背所以信用評級很高,為什麼政府信用反而會更低?從這方面來說,大眾或購買債券人對現在評級機構甚至對現在評級不信任,都是有道理的。
主持人:我國家評級機構以什麼標準來對企業進行評級?
葉 檀:每家評級機構都有自己的模型,也都有自己的限量。大公國際也有一套自己的操作系統和模型,主要有一些核心指標和修正指標。對於大公國際來說,核心指標 裡包括未來的自由現金流、歷史現金流以及留存現金等具體現金流。從這方面來說,國際信用評級機構跟國內信用評級機構雖然在變量上有所不同,但是一旦選定變 量,基本目標或方法相同。
主持人:對於評級機構來講,公信力可能是最核心的資產,究竟怎麼來設定評級的標準才能夠做到公平、公正、獨立而不受干擾呢?
葉檀:現在,信用評級體制之所以在全球範圍內佔據非常重要的話語權,主要因為投資市場和投資品越來越多。
從上世紀20年代開始,因為企業債發行,大家發現無法給企業發行的債券定價。因為企業發展前景到底怎麼樣,信用怎麼樣大家都不知道,就不能準確定價,這個時候信用評級機構應運而生。有了信用評級之後,信息就更加流暢了,定價也有了標準,尤其是上世紀70年代美國鐵路債券違約之後,大家就更加依賴信用評級機構了。
但 從這次次貸危機來看,信用評級受到了非常大的衝擊,主要是因為存在道德風險。評級機構跟被評級機構存在利益輸送關係,未來信用評級機構首先還是要充分發展 市場化的競爭,再有就是減少外部的政治壓力。最重要是改變評級機構和被評級機構間的互相利益輸送關係,如果以後利益繼續互相輸送,評級機構的評級就永遠不 可能準確。
主持人:這次一年時間之內156家機構被給予「3A」評級引起了大家的質疑,有人擔心大公國際接下來國際化之路可能會更加漫長,您同意嗎?
葉檀:大公國際未來國際化之路比較坎坷。大公國際在今年7月份向美國證監會遞交了申請,希望成為認證機構,進入美國市場,但是沒有被允許。
大公國際作為中國民族品牌的信用評級機構,要走向國際化要分成幾步走:首先需要有公信力;其次是擴展範圍,比如在東亞獲得聲譽,最後是走向全球。這樣的過程跟國際三大信用評級機構一樣。如果希望一口吃個胖子,一步成為全球的信用評級機構,恐怕不太現實。
大公國際現在需要突破的關口是,它的評級現在國內受到質疑。從現在開始痛定思痛,把大公國際的信用建立在真正專業素質和公信力上,將是大公國際內部制度建設的重點。(來源:中國廣播網)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1-25/3MNDE4XzM4Mjk3Mw.html
發行公告中的美好描述,並不等同於現實。記者通過實地調查並走訪相關人士、政府部門後發現,現代牧業在上市前,污染、土地租賃等方面的問題已經存在,但在發行公告中並沒有真實披露。
「最先進」牧場管不好「牛糞」?
根 據現代牧業的發行公告書及相關公開資料,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的畜牧場為公司所擁有的首個畜牧場,於2006年全面投產。現代牧業稱,公司經營著中國最完善 的大型畜牧場,擁有極具經驗的管理層,綜合設施及最先進的繁殖、喂飼及畜群管理技術,名下畜牧場也根據先進科學的規劃設計與興建。
在牛糞處理方面,公司稱,各畜牧場每天平均產生約700噸牛糞,全部經過各畜牧場的中央發電系統收集及加工,轉為生物氣用以發電。繼而透過公司的循環系統將餘下的牛糞循環再用,以轉化為肥料。且公司各個畜牧場均配備乳牛廢物處理設施,足以處理各畜牧場產生的所有乳牛廢物。
但 記者在當地採訪中看到的、村民反映並得到相關政府部門證實的情況是:丹東村已由「衛生村」變成了「蒼蠅多得可以用手抓」的「蒼蠅村」;在現代牧業肥東牧 場,處理後的牛糞沼液被排入田地,致水稻減產,所在地長王村成了村民口中的「牛屎村」;在現代牧業洪雅牧場,村民遭遇「蒼蠅襲城」,並懷疑井水也被污染。
也就是說,從2006年至今,現代牧業的污染一直存在。其發行公告中及相關資料中所稱的「足以處理各畜牧場產生的所有乳牛廢物」成了「真實的謊言」。
根 據現代牧業的介紹,該公司已設計出一個有效及全面的循環再用系統,降低公司畜牧場及其他營運開支。其中涉及牛糞處理的一環是,畜牧場內產生的牛糞每數小時 均利用大型牛棚清潔器 (稱為走道刮糞機)進行持續清潔及收集。牛糞其後均通過地下集糞池流入單一集糞槽,並泵往厭氧消化器處理。消化器則產生沼氣,然後用於發電。剩餘的經加工 牛糞則用作乳牛睡臥用的墊料。同時也會透過循環系統將餘下的經加工牛糞用來生產廢料。廢料不僅用於公司自有的飼料種植田,而且可以提供給向公司供應飼料的 當地農民。
但記者在當地看到,載有牛糞的車輛隨意將牛糞傾倒在農田裡。此前的媒體報導也揭示,2007年時,馬鞍山牧場曾將牛糞傾倒至毗鄰的南京市江寧區橫溪鎮的一些村莊。
刊 登於合肥市政府網站、信息來源為「肥東縣」的名為《造福群眾 合肥全力把好沼液還田綜合利用關》的文章稱,現代牧業(肥東)有限公司現存欄奶牛18000頭,奶牛的排泄物經過特殊工藝處理就可以成為沼液,每天可生產 700~800立方米沼液。現代牧業在農場內建有3個沼液儲存池,累計可儲存沼液約6萬立方米,儲存的沼液會通過車輛送往周邊23個沼液中轉池,再由中轉 池最終到達消納沼液的田間地頭,無償提供給周邊群眾使用。該文透露,現代牧業曾將沼液外運任務承包給兩家運輸公司,但這兩家運輸公司為節約成本,發生過傾 倒沼液的情況,此後沼液外運任務即由現代牧業自有的10部專用運輸車承擔。
而現代牧業肥東牧場所在地長王村的村民在牧場進駐後,卻編出了「全國人民喝牛奶、肥東人民喝牛尿」的順口溜。
當地村民介紹,從牧場接出的管道直接向田裡排放 「熱氣騰騰的沼液」。《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現場看到,至少有數十畝田地被填滿了處理過的牛糞沼液,部分沼液流入水稻田中。「現在的長王村,簡直就是『牛屎村』。」有村民說。
面 對這種情況,現代牧業在11月24日回覆記者時卻稱,目前牧場的糞污處理系統都可以正常有效地處理牧場的牛糞尿,經過厭氧發酵處理後產生的沼渣作為牧場牛 舍臥床的墊料,不存在牛糞隨意傾倒。牧場內的牛糞尿經過厭氧發酵處理後通過管道輸送到周邊牧草種植地中,實現沼液還田,符合處理流程。
實際上,在上市材料的風險提示環節中,公司也清楚環保方面出現問題可能面臨的麻煩。現代牧業稱,若不遵守這些法律法規,造成環境污染,可能會被中國環保部門處以罰款,情況嚴重的會被中國政府責令停業或關閉任何未遵守法律法規的業務。
土地租用的還是無償?
現 代牧業於上市材料中稱,公司合共擁有11個經營中的畜牧場,其中4個畜牧場已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餘下7個則使用承包土地。此7個使用承包土地的畜牧場之 中,2個使用承包國有土地,5個使用集體所有農地或林地,並與擁有農地或林地的地方農村、城鎮委員會簽署長期承包土地。馬鞍山牧場所在地丹陽鎮丹東村、山 河村422位村民或集體組織系與馬鞍山領先牧業有限公司訂立了承包土地轉讓協議書。公司表示,在租賃及使用集體所有制土地時並未面臨任何糾紛或阻力。
但是,在現代牧業昨日(11月24日)給記者的回覆中,卻稱並「未曾和農民接觸」,所獲土地均為政府無償向企業提供,至於政府同村民具體如何簽訂相關文書,企業並不清楚。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馬鞍山現代牧場的調查顯示,村民所獲相關土地協議的乙方為「馬鞍山現代牧業股份有限公司「,並非地方政府,也非「馬鞍山領先牧業有限公司」。同時,另有部分村民並未拿到這份土地協議,而在被認為應由村民個人簽字的部分,也被指認為由同一人代簽。
而 在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白龍鎮長王村,現代牧業擁有土地總佔地面積2383畝。上市材料稱,馬鞍山現代牧業有限公司肥東分公司與肥東縣白龍鎮人民政府訂立了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租賃合同,自2009年1月1日起至2025年9月30日期滿。長王村當地村民及村支書卻向記者反映,現代牧場佔地時,無論是村一級政 府還是村民,均未和現代牧業簽訂任何協議或土地租賃合同,合同是由鎮政府與現代牧業方面簽署的。當地村支書王國應說,他甚至沒有見過那份合同。當地白龍鎮 黨委副書記李前進則稱,合同系由現代牧場與縣裡簽署,鎮裡也不瞭解情況。
如果真如現代牧業所說「並未面臨任何糾紛或阻力」,為何要土地租賃事宜如此「詭異」?
http://www.eeo.com.cn/2011/1202/216981.shtml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沈建緣 一場有關商業道德與相互利益的爭執正在惠普中國與其二級經銷商烽火九州之間上演。
涉嫌業績造假
11月30日下午,惠普二級經銷商北京烽火九州總經理方浩要求惠普退還貨款——烽火九州此前花70萬美元採購了一批惠普軟件而最終沒有銷售出去。這 是方浩自一個月前向媒體發佈消息,稱惠普涉嫌業績造假違反塞班斯法案後,與惠普進行的又一次接觸。但雙方並沒有達成一致。方浩表示,不排除進行海外訴訟的 可能性。
12月1日,針對惠普二級代理商稱惠普業績造假事件,惠普中國向本網表示,惠普一個獨立的調查團隊正在對這一問題進行徹查。並希望方浩提供更多的證 據或材料,以協助惠普調查。
惠普的調查顯示,上述雙方的交易在2010年4月份發生,而6月份後,烽火九州才成為惠普的二級經銷商,也就是說在交易發生時,烽火九州並不是惠普 的經銷商。惠普方面認為,「烽火九州通過惠普某家一級代理商和進出口代理商購買了此套軟件,但並未直接與惠普簽訂任何合同。」所以不存在「壓貨給經銷商」 的情形。
記者就此向惠普中國區市場總監陳雷求證,陳雷表示,「就目前調查組通報的情況來看,是烽火九州和惠普中國一名前員工行為不當,進行了未經授權的私下 交易。」
交易溯源
據方浩向媒體透露,2010年4月下旬,惠普電信行業銷售總監曹某找到他,希望他可以為某移動公司用戶訂購一批價值70萬美元的惠普軟件。方浩坦 承,除了經濟利益的驅動外,他也考慮到了未來與惠普的長期合作。因此,方浩接受了惠普的條件。烽火九州通過惠普的一級代理簽訂了代購合同,於2010年4 月28日支付了貨款,並在4月31日提貨。
方浩表示,按照當時曹某的說法,該合同還未最終敲定,但為了將此項銷售計入2010年上半財年業績,惠普軟件部和銷售部需要在4月30日前出貨。雙 方約定,4個月內回款,並給烽火九州8%的代理費。
據惠普內部人士稱,一份惠普2010年4月發佈的內部郵件顯示,由惠普銷售部相關人士找代理商壓貨,未來銷售用戶如最終預算不夠,則從維護保修合同 中付費。
2010年6月底,曹某離職,方浩便開始與惠普銷售部、軟件部交涉此事,惠普方面表示,惠普與上述移動公司的維護保修合同尚未簽訂,所以暫無法處理 這些軟件。
2010年10月28日,惠普公司與上述移動公司的維護保修合同簽訂,但合同中沒有涉及這些軟件產品。這套70萬美元的軟件就此砸在了方浩手裡。
據方浩的描述,自己是「為了拉關係才被動參與業績造假的。」除了4個月內8%的返點之外,他還寄希望於像前惠普曹姓銷售總監承諾的那樣,以後成為一 級經銷商,並從長期合作中獲得回報。
在創立烽火九州之前,方浩在惠普的一家一級經銷商任職。雖然知道某移動公司還未與惠普最終簽訂採購協議、事先買下這套軟件有著巨大風險,也明知這種 方式違反了惠普公司的銷售政策,但依然把四百多萬的資金押了上去。
業界觀點
對此,德恆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張傑律師認為:「這本身就是一個不規範的私下交易,他明知道這麼做是違反規定和有巨大風險的,而且他當時並非惠普的經銷 商,完全可以拒絕這麼做,但是他還是這麼做了。與其說他是一個受害者,不如說他是一個冒險者更為恰當。」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渠道商說:「惠普管得挺嚴的,內部不允許這麼做。這件事也給經銷商提了個醒,要根據銷售政策和合同來進行交易,以儘量避免風險。 如果交易是基於人情或口頭承諾的,一旦發生人事變動,就很有可能竹籃打水一場空。」
由於無法按照承諾得到貨款,方浩今年7月和9月先後寫信給中國惠普原總經理符標榜、現任新總經理吉爾反映問題。他們的回覆是,讓惠普審計部門跟他溝 通,符標榜還要求提供全部文件材料。但審計部門的解釋是,調查只負責瞭解內部是否違紀,不負責解決問題。
方浩稱,按照惠普的政策,產品發貨後,內部如要計入業績,須拿到代理商提供的最終用戶收貨驗證,而軟件目前仍在公司庫房,未曾交付,惠普卻已將此計 入,涉嫌財務造假,作為美國上市公司,違反薩班斯法案。他已準備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及美國大使館商務處投訴。若12月20日前問題還不解決, 他將對惠普正式提起訴訟。
方浩還提出,為完成2010年上半財年業績,軟件產品還在烽火九州的庫房裡的時候,惠普就將銷售額計入了當期的銷售業績。
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認為:二級經銷商和惠普的糾紛,並不在薩班斯法案的調整範圍。薩班斯法主要是調整美國公司財務監管當中的法律問 題,因為這不涉及公司內部之間的財務問題,而涉及到公司和它下游經銷商之間這種契約關係,所以應當適用合同法解決他們之間的糾紛。
另一個疑問在於,軟件產品還在烽火九州的庫房裡,而惠普已經收到了終端用戶收貨確認書。陳雷表示,「公司的銷售政策明確規定:人情、非正式的承諾不 是任何銷售交易的有效基礎。所有渠道銷售均需要正式的合同和真實的終端用戶收貨證明。」
惠普方面稱,終端用戶收貨這份確認書是與烽火九州簽訂銷售合同的惠普一級代理商提供的,如果軟件真的未銷售出去,則意味著函件的真實性存疑,參與這 一確認函件操作的人員涉嫌造假。方浩和惠普的那位前僱員可都有可能涉入此事。
對此,相關法律人士表示:「一旦調查組確認函件是虛假的,他們可能構成了對惠普公司的欺詐行為。」
目前,惠普仍在調查惠普在冊員工在此次交易中的參與情況。並強調對此類事件「零容忍」。
http://www.infzm.com/content/62763
「窩窩團上市時間可能跟美國Groupon差不多。」徐茂棟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徐茂棟是窩窩團董事長,Groupon公司是團購行業的鼻祖,有消息稱Groupon最終上市時間是2011年9月,如果徐茂棟沒有吹牛的話,窩窩團緊隨其後,將成為中國第一家赴美上市的團購網站。
不過,就在窩窩團上市衝刺時段,從7月底開始,有幾家網站以至少每天一篇文章的頻率對窩窩團發起質疑,包括徐茂棟和窩窩團CFO在內很多高管甚至普通員工都收到了匿名發來的報導簡報。
這些文章說,窩窩團從高盛融資兩億美元是假消息,被高盛向華爾街揭發後導致上市失敗,高管離職。
原本就處在一個混戰江湖的窩窩團一時陷入漩渦。中國團購網站林立,且商業模式大都並不明朗的情形下,窩窩團的成長和突圍之路頗具中國特色。
兇猛地「融人」
徐茂棟1968年出生於山東日照的一個小漁村。他在做團購之前做了十年超市,十年移動營銷。他因「20多歲的人,長得像40多歲」的疲憊感而賣掉超市,不過,其內心一直有做「中國沃爾瑪」的野心。
2008年,徐茂棟投資了一家做生活服務類電子商務交付系統的公司,但他不敢把攤子鋪得太開。那時候他覺得這個市場會隨智能手機的爆發而興起,但沒想到團購橫空出世引爆了市場。
窩窩團的原始團隊,是幾個清華學生和一個中科院碩士一起創辦的。由於缺錢,後來以千萬元級別的價格賣給了徐茂棟。
窩窩團是國內第二家成立的團購網站,第一家是滿座網,第三家是美團。但很多人都不知道窩窩團,因為它2011年4月才開始打廣告。徐茂棟把更多的廣告費砸到了MSN、暴風影音等站點,而拉手和美團則將廣告投放到了電梯和樓宇間的廣告屏幕上。
2011年5月份,徐茂棟開始做A輪融資。但行業內大都開始做B輪了,有的則是第五輪了。
別人在融資,徐茂棟在「融人」;別人用股份去換錢,徐茂棟用股份去換人。他不僅挖到了美團網華東大區總監王洋,還拿下了拉手網在南京的眾多人員。要知道,南京是拉手網創始人吳波妻子的老家,被稱為吳波的「龍祥之地」。
簡而言之,徐茂棟的手段主要有兩個:錢和權。所謂錢,即徐茂棟所說的全員持股。不過,窩窩團目前並不是外界報導的全員持有期權,五千多人中,目前是三千多人有期權。徐茂棟對此解釋說,這得「分批給」。
中國大多數團購網站都是複製美國Groupon模式,即中央集權模式,這導致很多團購網站的城市經理與總部每週要吵幾次架。窩窩團採取的是聯邦制的放權模式。每個城市經理的權力很大,銷售、運營和人事一肩挑。這種模式吸引了很多同行骨幹加盟。
不過,徐茂棟又說,團購只是窩窩團的「引擎」,「當了發動機,不是全部」。他還有另外三塊業務:一是會員營銷系統。二是平台旗艦店。三是交付系統。
顯然,徐茂棟希望被商家當作本地化的廣告精準營銷服務商,並被消費者最終當作「線上沃爾瑪」;沃爾瑪的遊戲規則之一是「不滿意就退款」,徐茂棟也借鑑了過來。他希望窩窩團從代理中介模式變成一個經營性的公司。
對業績諱莫如深
徐茂棟稱窩窩團大約10月前後會赴美上市。令他始料未及的是,7月底開始,網絡上圍繞窩窩團的消息開始滿天飛。
對於窩窩團「融資兩億美元是假」的說法,徐茂棟對南方週末記者回應說,高盛有投資銀行和風險投資兩塊業務,都跟窩窩團接觸過。但最終沒有合作。兩億美元只是公司制定的「融資計劃」,「我自己從沒說過從高盛那融了兩億美元」。
目前窩窩團只做了第一輪融資,是鼎暉投資帶著好幾個投資公司一起投的,金額為「幾千萬美元」。
而對於傳言中窩窩團高管離職潮,南方週末記者在窩窩團總部見到了其副總裁韋京漢。她在高管會上對徐茂棟說,「要把後半生獻給窩窩團」。此前,網上的文章稱,韋京漢因為公司權力鬥爭已離職。
幾乎所有對窩窩團的質疑文章裡都會提到一句:窩窩團戰略合作部總監葉耘在其微博表示,「在窩窩團幹得越久越危險」。
徐茂棟讓下屬去查了一下,得知葉耘是「沒有通過試用期而被辭退的一線員工」——窩窩團公司的總監有五百多個,總監並不一定就是中層,窩窩團每個城市有差不多十個總監。
不過,這些質疑仍然令窩窩團員工們議論紛紛。徐茂棟索性報案。目前公安機關已經以刑事案件立案。
在徐茂棟看來,這些都是有幕後推手的:「那家公司之所以這樣做,有兩個動機,一是排名發生變化了。二是它的骨幹流失到我這了。」
按照團購導航網站團800的數據,7月份銷售額前三名的團購網站是拉手網、窩窩團和美團網。
雖然徐茂棟力證清白,並稱窩窩團上市工作未受到影響,但當南方週末記者問及窩窩團的一些業績數字時,他諱莫如深:「我的律師剛給我打電話,說上市敏感期接受採訪不能隨便講話,連營業額都不能講。」
團購商業模式的變異
窩窩團陷入漩渦,以及一直以來中國團購網站商業模式的混沌,倒逼著他們尋找突圍術。
在美國,Groupon把消費者拉給商家後就可以不管了。一開始,中國的模仿者也是這樣,但中國商家的服務水平參差不齊,造成2010年團購投訴率高達40%,很多人甚至預言團購模式並不適合中國。
某大型團購網站在福建南平的網點業務員毛文娟對南方週末記者透露,有一次和蛋糕店談合作,對方問:「我原價賣80塊,我可不可以報100塊,然後在 你的網上賣80塊。」這讓她很為難。一方面,在這樣的小地方,消費者隨便一逛就可以找到這家店在線下的價格。另一方面,如果這個單子不拿下,同行很快會來 搶。於是,很多連衛生許可證和工商執照都沒有的商家也做起了團購,造成團購網站虛高原價現象嚴重。
而對銷量支撐很大的電影票也問題多多,大量低價電影票要麼有各種限制,要麼就是需要現場加錢,甚至還有些網站銷售電影院不承認的假票。
目前團購行業的毛利率普遍較低,主要原因是競爭無序。徐茂棟說,如果一張電影票的團購價格從22元提升到24元,用戶不會很敏感,但多2快,對企業來說能多出近10%的毛利率。
按照徐茂棟的預測,目前一千家左右的團購網站,2012年春節後將迎來倒閉潮。到2012年下半年市場將主要剩下十家左右的團購網站。到2013年,前三名的公司將開始盈利。
實際上,團購模式已經開始在中國悄然變異。現在很多網站已經有7.5折的團購產品了,而且「不限時,不限量」。沒有「成團」門檻之後的團購本質上已經不是團購了,準確地說是生活服務類的電子商務平台——這也是徐茂棟在窩窩團上市過程中對華爾街講的「故事」。
Groupon最虔誠的模仿者王興也給他創辦的美團網找到了最新定位:第三產業即服務業的電子商務公司;拉手網則將Groupon和Foursquare的簽到模式相結合,更精準地針對商家門店附近的潛在客戶。
多數團購網站都是跟商家的運營和銷售部門這類創收部門談合作,由於團購網站和商家都要賺錢,那就只能犧牲消費者的用戶體驗。團購產品變成了劣質和殘次品,消費者變成了二等公民。
徐茂棟希望顛覆這種模式,他要求業務員去拉訂單時,先找商家的成本中心——市場和推廣部門,然後去說服他們接受「團購的本質是廣告和市場推廣行為」的觀念。如果商家認可的話,那麼就必須保證團購服務質量,同時給窩窩團繳納一定費用作為廣告費。
作為回報,窩窩團會給商家開放自己的會員營銷系統,幫助商家將曾經團購過的客戶轉化為回頭客和常客。他給商家講述的理想很誘人:「徹底解決中國生活服務類商家的營銷問題」。但問題是,要讓商家接受這個理念很難。
不過也有嘗到甜頭的時候。星美國際影院市場部副總監陳星僑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他們希望團購扮演電子商務和市場營銷的雙重角色,而且必須盈利。此 前,星美影院以單店和單片的形式跟很多團購網站做過合作,效果不佳,因為大多數團購網站要求把電影票壓到最低,而且要求的票量大。對新電影院來說,這可以 吸引人流,但長期來看,星美是虧損的。
最後,星美以整合營銷的形式,與團購網站在全國範圍內展開合作,將電影票和電影周邊產品打包到一起來做團購,這才從團購中賺到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