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方源资本领衔1亿美元注资建业地产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8-17/HTML_EO58DJJI7BT7.html


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性投资银行倒闭、接管、被并购成风,其旗下的直接投资部门(PE)也命运各异。

随着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原来火爆的资本市场IPO市场戛然而止。全球各地的企业上市之梦亦随之破碎。

宏梦卡通只是其中一例。上市计划被打乱,于是一切都似乎“不对劲”,各种问题随之浮出水面。

由于对前景的看淡,IPO退出无望,以及资金募集变得更为艰难,VC、PE们亦放慢了投资节奏,甚至一度中止所有在谈判的投资项目。

上海挪宝融资过程的遭遇就是其中一个缩影。

由于经济本身、金融市场、投融资市场、公司准备不足等方面的原因,一些投资机构高层动荡,人员频繁跳槽;而一些被投资的公司,各种问题相继爆发,公司清算关闭、裁员,资方撤资,甚至与投资方“反目”,等等。

从本期开始,“创业投资版”将开辟“这一年”系列报道,反映VC、PE领域中机构们是如何度过这样艰难的一年,也反映初创公司的遭遇,以及快公司们的应对措施。

------------------------------

8月5日,香港联交所公告,以方源资本为首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以总额近1亿美元的资金注入香港上市公司建业地产(0832.HK)。

对于为何选择建业地产,而不是其它上市房地产企业,方源资本负责人唐葵表示,“我们看好中国二、三线城市房地产的未来,它不会像一线城市那样大起大落,随城市化进程推动持续向好。”

尽管政府刺激经济的各种措施出台后,房地产也是政策受惠者之一,但有人士担忧货币的大量投放会在未来一年内导致通胀,从而使得央行再次对利率持续上调,进而累及房地产。

“建业针对的主要是自主购房者,而不是投资购房,因此不会像一些做大的别墅等项目的开发商,会受到政策那么大的影响。”唐葵分析说。

另外,方源对于郑州等二三线城市的房价仍比较看好。

据相关的统计显示,2008年郑州市户均可支配收入为45430元左右,同期郑州市普通住宅价格为3994元/平方米左右。按户均100平方米计算,即每套住房40万元左右,房价收入比达到了8.8倍。

而就算是2007年北京市城镇户均年可支配收入只是65967元,当年底平均房价是每平方米15162元,按照户均100平方米计算,则房价与收入之比为23∶1。

由此“当地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房价比和其它大城市相较仍具有较大优势。”唐葵表示。

方源资本从去年开始便与建业地产进行接触。

而此次方源资本携West Hill近1亿美元注资建业地产,其中方源资本约出资8800万美元,West Hill出资约1000万美元。

据建业地产公告显示,此次注资以可转债形式完成,债券票面年利率为4.9%,在未来6个月到债券到期日之间,投资方可以行使价3.1港币换股或赎回。

若未来投资方将债券全部进行换股,则投资方可获得约2.46亿股股份,占发行后总股本的近11%。

另外,该次交易亦发行约7600万认股权证,其中约6833万由方源资本认购,775万份由West Hill认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60

老x系買股之謎-萊福資本(901)、大地資源控股(8116)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825/LTN20090825440_C.pdf


今日公司公佈業績,受到股市好轉的消息,宣佈扭虧為盈,上半年賺2,500萬元。


作為老x系的一員,公司首次披露公司的十大持股,大家可參閱一下,這系人和哪堆人有關係,也可以由此看到:


已上市接受投資公司(根據該等公司最近期刊發之年報,彼等分佔本集團大部份資產)之業務及財務資料簡要概述如下:


a) 中國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科技」)於開曼群島註冊成立,主要從事(i)投資控股;(ii)秘書服務;(iii)證券投資;及(iv)物業投資等業務。

b) 中策集團有限公司(「中策」)於香港註冊成立,主要從事(i)製造及買賣電池產品及相關配件;及(ii)證券投資控股等業務。

c) 大地資源發展(控股)有限公司(「大地資源」)於開曼群島註冊成立,主要從事(i)投資控股;(ii)買賣證券;(iii)買賣與電話信息系統有關之產品及提供相關技術服務;(iv)無線電集群系統相關軟件之開發及銷售;及(v)提供管理及相關服務等業務。

d) 馬斯葛集團有限公司(「馬斯葛」)於百慕達註冊成立,主要從事(i)投資控股;(ii)照相、電器及多媒體產品配件之製造及銷售;(iii)物業投資;及(iv)貸款融資等業務。

e) 福方集團有限公司(「福方」)於開曼群島註冊成立,主要從事(i)買賣貨車、旅遊巴士及汽車配件;(ii)提供汽車維修及保養服務;及(iii)提供其他汽車相關業務等業務。


f) 國際資源集團有限公司(「國際資源」)於百慕達註冊成立,主要從事(i)投資控股;(ii)提供電子郵件服務;(iii)持有一個專利及技術;(iv)提 供管理服務以及電子產品及配件貿易;(v)提供金融資訊服務;(vi)電子商務;(vii)提供信用卡防盜器材、數碼網絡授權服務及物業投資; (viii)提供金融資訊服務;(ix)提供SMS個性化門站服務;及(x)提供電子業務解決方案及電子商務平台等業務。

g) 民豐控股有限公司(「民豐」)於開曼群島註冊成立,主要從事(i)證券買賣;(ii)提供融資;(iii)物業持有及投資;(iv)保險代理及經紀業務;及(v)投資控股等業務。


h) 中國3C集團有限公司(「中國3C」)於百慕達註冊成立,主要從事(i)提供母版前期製作與其他媒體服務;(ii)影音播放服務;(iii)開發數碼電視系統平台及程序數據庫;(iv)銷售及出租機頂盒;及(v)設計及製造數碼電視設備及設施等業務。

i) 結好控股有限公司(「結好」)於開曼群島註冊成立,主要從事(i)證券買賣及經紀業務及證券保證金融資業務;(ii)期貨及期權經紀業務;(iii)企業 融資服務;(iv)互惠基金及保險相關投資計劃及產品之經紀業務;(v)貸款;(vi)物業持有;(vii)投資控股及發展;及(viii)持有汽車。


j) 麗盛集團控股有限公司(「麗盛」)於百慕達註冊成立,主要從事(i)皮草、皮革及紡織成衣貿易及作為採購代理;(ii)皮草成衣製造;(iii)物業投資;(iv)礦產勘探;(v)經營零售商店;及(vi)投資控股等業務。


由此可確認


我一直認為老x系的公司不斷的交叉持有自己系的股票是基本正確,如馬斯葛(136)、福方集團(885)、民豐控股(279,前稱東方紅、恆盛東方、內蒙發展等等),都是他們持有。


原來,大地資源發展(8116,前稱優能數碼)都是他們的分店之一,即他們控制的公司約有70、136、273、279、412、885、901、913、928、8116,這是第一次發現。


8116的中央結算紀錄:

B01192 中南証券有限公司 31/F CHINA UNITED CENTRE 28 MARBLE ROAD NORTH POINT HONG KONG 2,791,000,000 41.01%
B01816 昌利證券有限公司 RM 1106 11/F MASS MUTUAL TOWER 38 GLOUCESTER ROAD WANCHAI HONG KONG 1,068,819,874 15.70%
C00019 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 CUSTODY & CLEARING, HSBC SEC. SERVICES 5/F TOWER 1 HSBC CENTRE 1 SHAM MONG ROAD KOWLOON 114,195,000 1.67%
C00033 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 28/F HOPEWELL CENTRE 183 QUEEN'S ROAD EAST WANCHAI HONG KONG 68,500,000 1.00%
B01284 恒生證券有限公司 12/F HANG SENG BANK HEADQUARTER 83 DES VOEUX ROAD CENTRAL HONG KONG 59,008,205 0.86%

股票相信是因為這項收購的股票兌換而成,並在2009年5月27作首次兌換,並存入中南證券。


該項收購: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917/GLN20080917023_C.pdf

兌換股票: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90527/GLN20090527034_C.pdf
該公司持有的中國科技(985)、國際資源(1051)、中策(235)、中國3C集團(8153)和金仔有關係,和佳訊控股(30)、中聯石油化工(346)亦有淵源,其中235是他們一直有持有的,可肯定這系和金仔密不可分。


持股紀錄中,又有金利豐和昌利的手影。
C00019 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 CUSTODY & CLEARING, HSBC SEC. SERVICES 5/F TOWER 1 HSBC CENTRE 1 SHAM MONG ROAD KOWLOON 223,804,636 12.20%
B01816 昌利證券有限公司 RM 1106 11/F MASS MUTUAL TOWER 38 GLOUCESTER ROAD WANCHAI HONG KONG 85,142,000 4.64%
B01438 金利豐證券有限公司 SUITE 2801 28TH FLOOR ONE INTERNATIONAL FINANCE CENTRE 1 HARBOUR VIEW STREET CENTRAL HONG KONG 51,764,750 2.82%
C00033 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 28/F HOPEWELL CENTRE 183 QUEEN'S ROAD EAST WANCHAI HONG KONG 48,582,000 2.64%
B01130 中銀國際證券有限公司 SUITES 1601-1607 16/F CITYPLAZA ONE 1111 KING'S ROAD TAIKOO SHING HONG KONG 30,896,500 1.68%

985:


http://realblog.zkiz.com/searchresults.php?ownerid=9&searchtext=985&Submit=%E6%90%9C%E5%B0%8B


235:


http://realblog.zkiz.com/searchresults.php?ownerid=10&searchtext=%E4%B8%AD%E7%AD%96&Submit=%E6%90%9C%E5%B0%8B


1051:


http://realblog.zkiz.com/searchresults.php?ownerid=9&searchtext=1051&Submit=%E6%90%9C%E5%B0%8B


http://realblog.zkiz.com/searchresults.php?searchtext=1051&Submit=%E6%90%9C%E5%B0%8B&ownerid=10


30:


http://realblog.zkiz.com/searchresults.php?searchtext=%E4%BD%B3%E8%A8%8A&Submit=%E6%90%9C%E5%B0%8B&ownerid=9


至於結好(64),他經常作老x系的配供股包銷,關係不言自明。最明顯就是近來的福方國際(885)的一配一供包銷。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812/LTN20090812475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820/LTN20090820464_C.pdf

至於麗盛(1004)則較為複雜,563前大股東為老x系,後出讓予黎亮先生,黎先生在2007年購入1004,成為1004大股東。


老x系412和563換股: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10406/LTN20010406025_C.doc


黎先生買殼: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20502/LTN20020502020_C.doc


引入酈先生: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30415/LTN20030415044_C.pdf


易名: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30930/LTN20030930164_C.pdf


黎先生購入1004: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730/LTN20070730981_C.pdf


901購入之1004的可換股票據: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925/LTN20080925812_C.pdf


此外,黎先生亦和雨潤食品(1068)主席祝先生購入齊翔食品(735)控股權、後易名東成控股,之後引入李鵬之女李小琳的中國電力,注入新能源業務,易名中國電力新能源。


買殼: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20103/LTN20020103017_C.doc


引入中國電力: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60927/LTN20060927058_C.pdf


....


賣方及其關連公司之部份董事若干年前在多個社會宴會中,認識主席兼執行董事黎亮先生。


...


現時563的中央結算紀錄:

B01192 中南証券有限公司 31/F CHINA UNITED CENTRE 28 MARBLE ROAD NORTH POINT HONG KONG 550,802,745 28.30%
C00019 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 CUSTODY & CLEARING, HSBC SEC. SERVICES 5/F TOWER 1 HSBC CENTRE 1 SHAM MONG ROAD KOWLOON 278,792,053 14.32%
B01184 華富嘉洛證券有限公司 RM 3204-3208 GLOUCESTER TOWER THE LANDMARK 11 PEDDER STREET CENTRAL HONG KONG 159,689,000 8.20%
B01323 德意志證券亞洲有限公司 55/F CHEUNG KONG CENTER 2 QUEEN'S ROAD CENTRAL HONG KONG 70,743,151 3.63%
B01565 國泰君安證券(香港)有限公司 27/F GRAND MILLENNIUM PLAZA 181 QUEEN'S ROAD CENTRAL HONG KONG 53,736,000 2.76%

「賣方」指中電國際新能源發展有限公司,根據香港法例註冊成立之有限公司,其為獨立第三方,與本公司及其關連人士(定義見上市規則)並無關連,其為天沃控股及天沃發展全部已發行股本之合法及實益擁有人




所以說,老x系和大海彼岸兩家上市公司非常有關係,其人脈也非常廣,難怪可以愈玩愈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47

世紀21的故事-資本策略(497)、冠中地產(193)、21控股(1003)


今日,21控股的控價暴跌,其後停牌,令我非常好奇。


21世紀地產,香港人應該非常熟悉,其業務主要是以多家地頭蟲組成聯盟,然後交換資訊的地產代理。據21控股(1003,前稱樂家集團、興旺行、當時稱為真樂發控股)收購世紀21的全部股權中稱: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506/LTN20080506348_C.pdf


目標集團於一九九三年由賣方創辦。


根據分特許經營協議,世紀21香港獲授永久獨家權可轉授特許若干Century 21商標,並可授出Century 21特許經營權予持牌房地產經紀,及使用由Century 21 US開發之Century 21系統以在香港及澳門成立、發展及經營房地產代理公司。


Century 21 US為全球最大之住宅房地產銷售集團之原有特許經營權擁有人,於全球58個國家及地區擁有超過8,400個獨立擁有及特許經營代理公司。Century 21 US設計及開發出標準化之標誌、代表性佩章、名片、文具、業務表格、辦公程序手冊、中央推廣計劃、銷售培訓計劃及人事管理及監控系統。


世紀21香港根據分特許經營協議已獲授於香港及澳門使用上述系統之權利。


...


世 紀21香港主要從事提供特許經營、顧問及物業代理服務;世紀21物業代理主要從事提供物業代理服務;而世紀21測量行主要從事提供測量、物業項目顧問服 務、物業估值、物業代理服務、拍賣及招標服務。目標集團現時在香港及澳門經營超過120間(包括4間由目標集團擁有)持牌房地產代理公司。


但是世紀21的大股東是誰呢?其實來來去去只是一個人持有,就是吳啟民先生了。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623/LTN20090623298_C.pdf


吳 先生,五十五歲,於二零零八年七月加入本公司,擔任執行董事,另獲委任為本公司若干附屬公司之董事。吳先生持有英國倫敦大學倫敦經濟及政治學院之碩士學 位。吳先生曾於文華行地產顧問有限公司、美國大通銀行、世貿中心集團及廣東銀行擔任高級職位。彼於房地產行業擁有豐富經驗,並為世紀21香港有限公司之創 辦人。吳先生為本公司一間非全資附屬公司(即欣明,稍後會詳說。)之董事兼股東之胞兄。


但世紀21卻用了不同的載體,但亦有淵源的公司來控股,讓我們來回顧一下,另由於關係太複雜,有部分細節將會被忽略。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10711/LTN20010711028_C.doc

2001年1月,資本策略(497,前稱海洋資訊、創見太平洋控股)購入吳啟民先生持有的Consective Profits Limited 80%股權,其持有世紀21 82.5%股權,即購入世紀21的66%股權。


Consective Profits Limited 80%股權作價1,905萬,以200萬現金,剩餘1,705萬,以每股55仙發行3,100萬股支付。


即當時世紀21的估價為:


1,905 / (82.5% x 80%)


= 2,886.36萬。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30110/LTN20030110081_C.pdf


2003年1月,資本策略(497)購入慶屋國際(193,後稱冠中地產)的24.7%股權,即1.43億股,每股22仙,作價3,150萬。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30325/LTN20030325001_C.pdf



2003年3月,資本策略(497)購入樂家集團(1003,後稱興旺行、真樂發控股、21控股)的即28.08%股權,即2億股股份,每股30仙,作價6,000萬。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30909/LTN20030909035_C.pdf


2003年9月,資本策略(497)把Consective Profits Limited 80%股權售予冠中地產(193,前稱慶屋國際),作價600萬,較前2年的1,905萬,下降68.05%。


至今世紀21的股權,由資本策略,轉移至冠中地產。


當時的估值為: 


600 / (82.5% x 80%)


= 909萬。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31112/LTN20031112028_C.pdf


2003年11月,資本策略(497)把興旺行(1003,後稱興旺行、真樂發控股、21控股)的2.01億股,以每股30.35仙轉讓予梁先生及黃先生,作價6,100萬,資本策略算是微賺。


據2005年10月,資本企業家雜誌對梁黃二人的專訪,兩人稱「2000年至2004年是公司的高速發展階段,經過數年之後,我們遇到一位朋友,他對我們說:「香港做生意的人很多,但有多少人有條件當上市公司主席?」透過上市公司,我們可以加快實現理想。」


那位朋友是誰?應該是吳先生了。


http://202.66.146.82/listco/hk/21holdings/annual/2005/ar2005.pdf


2004年1月,因並沒有出公告收購,並在年報中發現,並從據21控股(1003,前稱興旺行、當時稱為真樂發控股)收購世紀21的全部股權反證,相信是向吳啟民先生弟弟購入欣科60%股權,作價600萬元。


據年報稱,欣科是買賣及製造玩具、禮品及贈品。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40204/LTN20040204064_C.pdf


2004年2月,資本策略(497)的29.37%股權,即450,364,000股,轉移至鍾楚義先生,作價7,300萬,當時其履歷如下:


鍾楚義先生,43歲,英國倫敦大學畢業,一九八三年獲法律學位。鍾先生於一九八六年取得香港執業律師資格。


鍾先生於一九八八年任職渣打(亞洲)有限公司,一九九零年成為奔達國際有限公司(268,前稱國泰京華集團,即後來的世貿集團,鵬利集團,已在2003年私有化)之董事兼總經理,其後於一九九二年加入中策集團有限公司(235)。一九九九年三月,鍾先生加入電訊盈科集團,現為電訊盈科有限公司(8,前稱德信佳)執行董事。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50518/LTN20050518022_C.pdf


2005年5月,資本策略(497)出售859,864,000股冠中地產(193)予朱年耀先生,作價4,041萬元,每股均價約4.7仙。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801/LTN20070801316_C.pdf


2007年7月,冠中地產(193)出售Consective Profits Limited 80%股權售予久違了的吳啟民先生,作價400萬,較前4年的600萬,下降33.33%。


當時世紀21的估值為: 


400 / (82.5% x 80%)


= 606萬。

奇妙之旅至此開始。


真樂發(1003,後稱21控股)經過一輪清洗及出售業務予舊股東後,在2008年5月有一項宣佈。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506/LTN20080506348_C.pdf


公司宣佈5合1。


另外,其宣佈收購除之前的世紀21香港外,亦收購世紀21物業代理及世紀21測量行,作價4.3億元,其中2億以現金支付,1億以年息3厘承兌票據支付,剩下1.3億以年息2厘的可換股債支付,換股價是合股後13.75仙(即20合1後的2.75元)。


其擔保盈利為2,300萬,如低於此數,其代價需作一定扣減。


同時,公司配售4億股,每股12.5仙,及1億元年息2厘可換股票據,換股價13.75仙。


若全部行使,吳先生將持有28.48%股權,成為大股東。


但從其公告上,前兩年並無1年的合併盈利多於這個數字的20%。


但是其後通函稱: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627/LTN20080627502_C.pdf


根據分別載於本通函附錄五、六及七之世紀21香港、世紀21物業代理及世紀21測量行會計師報告,於世紀21香港、世紀21物業代理及世紀21測量行截至二零零八年三月三十一日止年度經審核財務報表反映之目標集團除稅前總溢利約為24,980,000港元。


因此,該金額已達至保證溢利金額,賣方無須與Kingbox作出任何補償。


為何盈利會突然暴增,連報告內也看不出太多,相信大家非常清楚。


另外,估值更達4.65億元,較之前的一部分值606萬(其餘兩項的合共帳面值為負),不知這位估值師是否沒飯吃,需要做出誇張的估值。


在這項交易中,吳先生當然是最大受益者,把一件值數百萬的東西賣到4.3億元,其中2億更是現金,雖之前批股失敗,但暫時亦取得1,000萬現金,足夠補回購入Consective Profits Limited 的代價之餘,還賺600萬,所以他真的賺翻了。


所以他的股票可稱無本。


但最後市況好轉,公司推出更兇狠的批股計劃: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1222/LTN20081222545_C.pdf


公司宣佈20合1,然後由恆利批新股2.2億,股價為合併後15仙(即合併前0.75仙),結好批可換股債1.2億,年息2.25%,換股價18仙(即合併前0.9仙),集資淨額1.51億,目的在償付吳先生的代價。


其後股價暴升至2元以上,這批新股及可換股債接貨者獲利豐厚,就算今日暴跌,也賺約3倍。

現時,該批作收購吳先生資產之用的可換股債行使價已下降至1.006元,但是換不換已沒所謂了。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730/LTN20090730866_C.pdf


其後,公司放出的消息都是散貨手段。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907/LTN20090907255_C.PDF


今日停牌,都是因為這件事可能告吹吧。


不過任務完成,已沒所謂呢。


P.S.還有一件事提醒大家,老x集團的412、913及273已進駐,真要小心。

Heritage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imited 102(L)
    13,888,888(L)
4.37(L)
31/07/2009
Unity Investments Holdings Limited 102(L)
    13,888,888(L)
4.37(L)
31/07/2009
Willie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imited 102(L)
14,444,444(L)
  14,444,444(L)
4.54(L)
31/07/200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89

华晨引入民间资本 力推盈利模式变革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9-9/HTML_7PR8KDQVAIWV.html


9月8日,“华晨汽车南方基地新产品推介会”在成都举行。华晨汽车控股集团(简称华晨汽车)董事长祁玉民以及金杯汽车、海外公司、申华控股等子公司的管理层悉数出席。

100亿元销售收入,是祁玉民对华晨位于绵阳的南方基地的要求。他希望绵阳形成21万辆整车、50万辆发动机以及50万套零部件生产能力,占据华晨未来四分之一产能总量。

伴随华晨向南扩张,缺钱的祁玉民这次希望寻求增长模式、盈利模式以及投资模式的转变。这次绵阳基地投产,华晨就引入了重庆东方鑫源这样的民间资本,祁玉民希望借此将华晨快速拉出自主品牌“赔本赚吆喝”的泥潭。

“南方基地是华晨为了缩小物流半径、占领西南市场、辐射东南亚以及开拓中东市场的重要战略。”华晨汽车董事、南方基地总指挥赵健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华晨已经打通了对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销售通道,下一步会继续拓展东南亚市场。

据华晨的调研资料显示,2010年我国商用专用车年需求量将达70万辆,而目前国内专用车的生产能力只有30万辆。在专用车品种上,目前国际上已达7000多种,而国内仅有1000多种,前景广阔。

祁玉民此前明确表示:华晨下一步就是完成“两步走,翻两番”的目标,即到2010年,实现整车销售50万辆、发动机销售50万台、销售收入800亿元;到2012年,力争整车销售100万辆、发动机100万台、销售收入1000亿元以上。

而在2012年的千亿销售目标上,华晨南方基地和专用车基地或可以贡献200亿元的销售收入,占据华晨销售总额的20%。华晨正在改变单纯依靠轿车和轻客盈利的模式,其集团化发展的雏形逐渐显现。

此前,华晨汽车深陷重组传闻,并且祁玉民本人也传出离职传言,致使华晨汽车的未来发展问题一度处于风口浪尖。

华晨高层数次针对希望独立发展的表态,表明辽宁省并不希望丧失对华晨的拥有权,希望能够用汽车工业带动辽宁工业的整体发展。祁玉民作为华晨的当家人,也适时发表重组原则,提出首先要适合自主品牌的发展,其次要进行大规模的整合,而并不是单纯追求数量的合并。

所以华晨的重组极有可能演变成合作的模式,而不是被兼并。但是缺乏发展资金是华晨面临的迫切问题,从金杯汽车(600609.SH)的半年报可以看出,该企业仍处于亏损状态,但是其相关的投资却仍然支撑着华晨汽车的快速扩张。

而此次南方基地的建设,祁玉民正式引入民间资本,与重庆东方鑫源控股公司合资组建微型车公司,双方各占50%的股份。利用民间资本,表明华晨的投资模式已发生很大改变。

在 华晨南方基地的运行过程中,华晨也充分利用五粮液集团的资金优势。2006年华晨集团、五粮液集团和四川省绵阳市政府在绵阳签署“新华股份股权转让合同 ”,其中华晨将新华集团46.5%的股份转让给五粮液,7%转让给绵阳市政府,自身将留下46.5%。有消息称,此次合作的投资将超过100亿元。

寻求民间资本以及地方政府的帮助,正成为华晨汽车解决资金瓶颈的思路之一,或许在辽宁省坚定华晨汽车独立发展的立场后,寻求更多外力解决企业发展,是祁玉民现阶段的重要手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62

周忻背后的两个资本推手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11-2/152133_2.html


39岁时,易居上市;41岁时,中房信上市。

周忻,中等高度偏胖,声音响亮,说话语速慢,爱抽烟,好开玩笑。

两年前易居上市,从纽约凌晨抵沪,次日早上9点已经进入办公室,对记者说“我算是抓得紧的”。沈南鹏称周忻与江南春颇为相似,对事业有着高度热情。

两年前 ,周忻自我评价,“不算是会驾驭资本,更喜欢做实业。”

但前后这两次资本运作,却表现出罕见的流畅。其幕后协助者,前有沈南鹏,后有曹国伟。

沈南鹏助推

两年前的8月8日,易居中国作为中国轻资产房地产概念第一股登陆美国纽交所。

这家2004年底才正式成立的房地产服务公司在短短的两年半之中,以令人惊讶的速度完成了引入风险投资、扩张、上市的时间表,最终将品牌知名度从以上海为主的华东地区辐射到全国。

上市首日,易居以18.12美元开盘,较发行价13.8美元大涨了31.3%。

15年前,周忻偶然进入房地产行业,在好莱坞房地产公司开始其职业生涯,同时加入这家公司的还有周在上海工业大学的同学朱旭东,后来亦在易居中国担任要职。

在大学时,朱旭东和周忻都是社团活跃分子,周忻在大学里开咖啡馆,朱旭东办杂志,有时朱旭东给周忻的咖啡馆刷广告。

一年之后,周忻创立了万欣房地产公司。两年之后,周忻开始攻读当时为房地产领域专门设立的房地产MBA,其导师张永岳组织进行“二三级市场联动”的课题,周忻是成员之一。这个课题得到上房集团的注意,想法变为实践,周忻被推上了经营层。

之后,周忻分别在上房旗下金丰投资、上海住宅消费服务公司(在2002年改名为“上海房屋销售有限公司”)担任公司管理人员。后来,周忻和管理团队陆续买下正处于严重亏损的公司股份,这是易居中国的前身。

“沈南鹏进来第一天开始,实际上公司后面的路,我们俩已经想得很清楚了,做一段,引进风险投资,再做一段时间上市。” 周忻曾向记者表示。

沈南鹏的进入对易居而言,基本上已经决定未来的道路,两人一方面决定了全方面的服务战略和全国性扩展战略,另一方面坚决走资本上市的道路。沈南鹏自己所称尽其所能所做的帮助中,包括在2005年引入的四家风险投资。

易 居BVI(成立于2004年8月)正式成立近一年的时候,易居中国开始和风险投资的谈判。2005年12月人便进入实质阶段。次年3月28日,瑞士信贷集 团旗下的DLJ房地产基金、崇德基金、SIG、FarallonCapital等4家基金公司联手投入2500万美元。

这笔融资的价值在于立即为易居中国二手门店的扩展提供了发展资金,并推进全国布局。在2005年底,在市场低潮期,易居中国着手收购了臣信房屋15家门店,总计300万人民币,从这个时间点才开始拥有第一家二手房门店。

但二手房并不是易居中国的强项,其战略地位仅在于“适度扩张”,二手房概念在业务收入不到10%,不过,此时易居的基本业务格局形成:一手房与房地产咨询。

曹国伟入场

2007年9月,周忻从美国回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当时宣布易居中国正式将对外开始推广房地产咨询克而瑞系统,主要提供全国24个城市、房型、广告、开发商情况的数据,将作为主营业务之一来做,希望达到20%左右的贡献率。

两年后的今天,中房信已经上市。CRIC上市首日,开盘价12.28美元,后报收于14.2美元,上涨18.33%。

招股说明书叙述了这样一个合作版本。

从2002年开始,易居中国已经在内部发展克而瑞信息系统,服务于当时的客户。在2006年4月,易居成立了上海克而瑞,将所有相关资产和员工转入其中。从那个时候开始,克而瑞专注提供房地产信息和咨询业务。

2008年,上海克而瑞通过收购上海天卓广告,开始进军房地产广告业务。

在2008年4月,克而瑞的BVI架构、克而瑞(中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新浪三方共同成立一个合资公司,从这个合资公司开始建立一个正式的合作平台。

到了2009年6月23日,新浪和易居正式进入收购协议,为上市公司易居和新浪在中房信中最后的持股比例进行股权结构铺垫。

到9月30日,双方的走马换将正式上演。周忻宣布辞去易居总裁职务,留任董事局主席,并同时担任易居子公司中房信董事局联席主席兼总裁。曹国伟先生辞去易居董事职务,待中房信在美国上市成功后担任其董事局联席主席。

上市后中房信的总股本约为1.4亿股,易居中国为上市后中房信的控股股东,持股51%,新浪为第二大股东,持股33%。

由其历史可以发现,其实中房信的故事并不长,从2006年才开始作为独立的公司进行运营。

从2006年开始,中房信的收入分别为530万美元、810万美元,到2008年暴增到5000万美元。净利润分别为200万、200万以及2200万美元。2009年前半年为310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3%。

此次分拆,又合并,再上市,如此“折腾”,有媒体引用业内人士的评价——“他们只不过太熟悉美国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而已。”

此次资本推手曹国伟曾在公开场合表示,新浪未来还将把这样分拆的模式更多复制到游戏、视频、电子商务领域中。

做中国房地产Bloomberg?

无论市场对中房信上市看法如何不同,此次中房信逆市上市成功,给房地产界打了一针强心剂。

从市场表现看,至少有国外投资对中国的房地产持乐观态度。总部处于上海的某二手房网站行业领导者创始人,禁不住在内部会议上直呼这是“利好消息”。

在公开采访中,周忻称中房信要做中国房地产的Bloomberg。究竟这个概念背后有怎样的模式和业绩支撑?

从招股说明书可以看出中房信的业务板块分为房地产信息、咨询以及广告两部分。

2008年收购天卓广告之后,克而瑞从之前单一的房地产信息和咨询业务收入之外有了广告收入。但在2008年,前者收入贡献了98%,后者仅为2%。

因 为克而瑞提供的是B2B业务,看起来比较抽象,其实其主要收入有以下几种形式。其一,发展固定系统用户。客户可以利用克而瑞系统查询信息,获取分析报告。 最后按照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定价。一般一个城市的信息年费在1.8万和12万人民币之间,而全国的覆盖需要6万到45万人民币之间。这部分客户从 2008年底的1600家,到2009年6月,已经上升到了2600家。

另外对土地、项目收购、房产项目提供咨询。20007年底,中房信和恒大地产开始有战略合作,并续约一年。在2008年4月,陆续与上海城开集团以及Sky East Resources有战略合作。

仅此三家客户,就构成2008年的主要收入,分别贡献了56.6%、15.6%、10.3%的收入。

公司招股说明书提到目前广告收入占少数,且受“地产环境变化影响较大”。

同时,中房信旨在覆盖地产各个环节产品线的铺开,也将面临着一些其他房产信息服务公司的竞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07

鱷兄:Indophil Resources 迷局-紫金礦業(2899)、高誠資本(8088)(更新@2009/12/2)


 


(註: 這篇文部分結構及內容有所調整,敬請留意。)


這陣子味皇兄在forum談過福建股,想起紫金礦業都是根正苗紅的福建股票,不過今日主角不是紫金礦業,主要是談紫金礦業今日公佈購入的一件標的-Indophil Resources。鱷兄對這次收購之前的事做了一些研究,發現原來另一家香港創業板上市公司-高誠資本(8088,前亞科網、亞科資本)曾經和其他公司爭奪過這家公司。

福建股: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page=0&tid=3350

紫金礦業造富術: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8897

就讓我們開始這段故事呢。

全文: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3367


(1)

2009年11月29日,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或「本公司」)與Indophil簽署《收購履行協議》,根據澳大利亞2001年公司法((the Corporations Act 2001 (Cth))),本公司以有條件場外現金收購方式,以每股1.28澳元的價格(約合人民幣7.91元/股)收購Indophil全部已發行股份及在收購期 間將予發行的股份,包括Indophil於收購期間因權利人根據相關條款行使現有期權或績效期權而發行的任何新股份,及Indophil為收購 Alsons在SMI所持有的A類股份3.27%的權益而發行的任何新股份。


本次收購金額約為5.45億澳元(約合人民幣33.68億元)(按收購 100%股權計算)。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201/LTN20091201025_C.pdf


(2)


Xstrata和Crosby Capital(8088)去年展開收購戰,爭奪的對象正是Indophil Resources。Xstrata同時在英國和瑞士上市,是全世界第四大的銅生產商。


2008年3月,Indophil提出以發行股份收購Lion Selection Ltd,Lion本身擁有25.7%Indophil的股權。5月,Xstrata打算向Lion收購Indophil的17.7%股權,每股作價 A$1.00,同時又以每股A$1.00向Indophil提出全購,但被Indophil拒絕,向Lion收購的17.7%股權也失敗。


2008年6 月,高誠資本(8088)組織財團,提出以每股A$1.28收購Indophil,並得到Indophil獨立董事的推薦,之後Xstrata決定提價 至A$1.28爭奪。8月,8088再提高出價,除了每股現金A$1.28外,更附送New Exploration股權,New Exploration打算是由Indophil菲律賓銅礦,撇除Tampakan34.23%權益組成。


Tampakan銅礦是雙方爭奪的目標,由 Sagittarius Mines Inc(SMI)持有,Xstrata擁有62.5%權益,Indophil擁有34.23%權益,Alsons Corporation擁有3.27%權益,但有協議會將這權益賣給Indophil,Alsons也是(8088)財團的成員之一。


9 月,Xstrata突然宣佈成功向Lion收購Indophil的17.83%股權,令它擁有Indophil的19.99%股權,令高誠資本(8088)的全購計劃 無法取得90%的股權支持而失敗。不久高誠資本改變策略,改為支持Alsons Corporation,不對Indophil作出全購,而是與Indophil簽訂備忘錄,出價每股A$1.28收購菲律賓銅礦 Tampakan34.23%權益,並最後取得Indophil股東大會通過。


公司網頁資料:
http://www.indophil.com/history.asp

收購詳情:


http://www.reuters.com/article/rbssPreciousMetalsMinerals/idUSSYD4276920080820

(3)


雖然Alsons Corporation取得收購戰的最後勝利,但可能由於金融海嘯關係,備忘錄並沒有成為真正的交易。紫金礦業的收購價,明顯是參照收購戰時的出價。


一年 前Xstrata堅拒高誠資本的每股A$1.28的出價,更願意以這代價全購Indophil,又反對Alsons以每股A$1.28代價加 Tampakan34.23%權益,如今卻願意接受紫金礦業每股A$1.28出價。

紫金是冷手執個熱煎堆,還是做了老襯要將來才知道,需要留意預計的投產 年份是2016年。

(4)


這場收購價格不少,價值約33.68億人民幣,折合港幣37-38億,以當時高誠資本市值約2-3億而言,無論如何,這次收購肯定屬於非常重大收購。


但筆者翻看多個高誠資本公告,卻看不見有一個公告講述這場收購,是不是港交所失職呢,或是上市公司特意隱瞞事實,我就不知道了。


筆者認為,港交所應和其他交易所合作,促進上市公司間的披露是非常重要的。正如中國綠色事件一樣,如不看新交所公告,根本不知道這回事,這就導致資訊不流通的問題。


中國綠色事件: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11045

後記:


鱷兄:


New Exploration應該是Indophil Resources減去菲律賓銅礦Tampakan34.23%權益,即是財團打算要了Tampakan,其餘的打包送回原來股東。

greatsoup:


我找過公司網頁,公司的項目包括全部都在菲律賓,而看來Tampakan是公司最大的項目,其價值所在亦繫於此礦。


在上文Reuters文稱:


The new offer includes one share in a wholly-owned subsidiary of Indophil called New Exploration.

If the bid succeeds, New Exploration will hold Indophil's interests in mine prospects across the Philippines, excluding Tampakan, which the consortium values between A$10 million and A$15 million.


至於計劃中的New Exploration,資產包括以下公司網頁所稱:


http://www.indophil.com/philippines_ex.asp


所以你說得對的,財團打算要了Tampakan,其餘的打包送回原來股東。關於你的文章,我理解錯誤,真抱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75

中國國家主權基金女執委 隱身陳雲林代表團 十三兆元紅色資本即將登台?

2009-12-28 今周刊





中國主權基金規模隨著大陸外匯存底不斷同步暴增,成立才二年,規模即將達到十三兆元,成為全球第二大的主權基金。挾著人民幣的力量,中國主權基金在國際瘋狂大投資,最近它把目標瞄準台灣,台灣朝野準備好了嗎?

撰文‧周啟東

二 ○○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下午,正當中國海協會長陳雲林車隊在台中市街頭故布疑陣、抗議民眾疲於奔命之時,數輛小型巴士悄悄的抵達狂風怒吼的彰化彰濱工業 區,跟隨陳雲林來台,總市值高達新台幣二十三兆元的十七位大陸企業家團成員魚貫下車,其中有一位中年女士穿著灰綠色短風衣、戴著時髦太陽眼鏡,帥氣地走在 人群中,拿著相機對著玻璃工藝品猛拍照,就像一般普通大陸觀光客。

但是仔細看她的識別牌,﹁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領導成員梁驤﹂,簡單說,她是匯金公司的領導之一,其實她真正的身分是資產達到新台幣六兆元的中國主權基金﹁中國投資公司﹂(簡稱中投)的八人決策小組(執行委員會)成員之一,匯金只是﹁中投﹂旗下的全資子公司,為了避免中國主權基金登台的敏感聯想,這次特別以子公司的名義隨團考察台灣投資環境,她可說是第四次﹁江陳會﹂,陳雲林所率領代表團成員中最具分量的大陸財經界人士。

出 發前夕 增資消息曝光在代表團參觀過程中,梁驤被台灣媒體認出,紛紛圍著這位打扮中性、外表幹練的中國最大金主代表打探消息,雙方在混亂的參訪活動中玩起你追我躲 的遊戲。在幾次簡短交談中,她透露,此行就是來看看台灣投資環境,至於中投是否將投資台灣的銀行、保險或高科技公司,她不便透露,只表示,﹁中投的重大投資案都由八位執委開會決定,要回去開會之後才能有答案!﹂從外表觀察,很難看出,梁驤已是五十四歲的女性專業經理人,她是大陸一九七七年文革後恢復高考的首屆大學生,大學時代學的是化工,曾經在化工部計畫司當副司長,一九九八年轉調到中國進出口銀行,最高當到行長助理。由於工作績效優異,中投成立後第二年,她又調到中投擔任執行委員,權力位於中投CEO之上,為董事會之下的八人決策小組成員之一,為了補足財務投資的專業知識,她最近考上清華大學EMBA班,開始重新當學生再進修。

梁驤這次來台為何引起國際關注?看數字就知道,過去一年,大陸採購團來台大血拼,據海協會長陳雲林在二十一日的海基會晚宴上透露,忙了近一年總共的血拼金額也才一百億美元。

相 對於中投目前掌握超過二千億美元的外匯存底資金,就知道梁驤背後所代表的中國資金買台灣的真正威力!?再加上英國︽金融時報︾及中國媒體二十日不約而同報 導,中共官方有意在數月之內再對中投加碼二千億美元資金,如果注資成功,中投手中可掌握約新台幣十三兆元,將成為全球第二大的主權基金(僅次於阿布達比投資局主權基金),增資消息曝光的時刻剛好趕上梁驤出發來台前夕,時機實在令人玩味!

中投成立於二○○七年九月二十九日,是為了有效運用中國快速增加的外匯存底而組成,為國有獨資公司,當時中國財政部以發行特別國債的方式籌集一.五兆元人民幣,購買了相當於二千億美元的外匯存底作為中投公司的註冊資本,成立以來,中投因其主權基金特殊身分,操作績效、定位受到中國各界毀譽參半的評論。

中投成立初期偏重國際金融業,曾投資黑石私募基金(Blackstone)三十億美元、摩根士丹利五十億美元及其他美國貨幣型基金,但由於遇到美國金融海嘯來襲,中投初試身手即遭重創,雖海嘯後美國金融業已經逐漸復甦,但至目前為止,相關投資的帳面虧損仍達到五成左右。

風 險管控 梁驤掌握決策為了分散投資風險,中投近一年來轉移目標,大舉投資國際重量級的大宗物資、能源及太陽能相關企業,例如,二○○九年十一月五日,中投就宣布正 式以八.五八億美元投資全球主要的農產品交易商來寶集團 (Noble Group)一四.九一%的股權,外國媒體認為,中投此舉除了財務投資外,另外就是為了中國十三億人口「吃的需求」做安全準備,其他例如投資哈薩克天然氣公司、俄羅斯石油公司等,都是基於相同的戰略目的。

至於投資台灣會不會成為中投最新戰略目標?中投公司董事長樓繼偉稍早曾指出,﹁中投海外投資市場包括台灣、香港在內。﹂而在二十三日,梁驤與台灣官方首度面對面了解台灣官方開放陸資底線後,中投是否就將採取實際投資行動?這就要看梁驤這次回去的風險評估報告了。

由於管理的是中國的外匯存底,安全容忍係數比一般基金還要低。因此中投評估投資時首重風險,而梁驤就是風險控管的核心成員之一。

中投的風險內控由執行委員會、風險管理委員會、首席風險官、風險管理部及共產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負責,梁驤不但是董事會之下,最有權力的八名執行委員會成員之一,她另一個身分就是中投紀委書記,代表共產黨監督其他中投高層的政治意識及清廉度,可說是中投最有實權的人物之一,由她親自來台觀察、溝通,取得第一手的訊息,對於中投十三兆元資金何時來台,有決定性的影響作用。

據主計處統計,台灣每年國內投資毛額才新台幣二.二兆元左右,未來中投的資金實力是台灣一年投資總額的六倍!?這才是紅色資本的可怕力量,當紅色主權基金謀畫登台時,台灣政府準備好了嗎?

梁 驤

出生:1955年

現職:中投執委、紀委書記

學歷:北京化工大學

經歷:化工部計畫司副司長、 中國進出口銀行行長助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78

传媒大亨覃辉再战资本市场 星美重组启幕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100108/20100108045512894.html


每经记者  李凌霞  发自深圳

        在淡出公众视线长达五年后,曾有“民营传媒富豪第一人”之称的覃辉又重新回到了资本市场,他旗下星美传媒集团的重组大计也正式拉开了帷幕。

        星美传媒集团总裁胡宜东昨日(1月7日)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今年星美集团将对旗下业务进行一次大规模的重组和整合,将旗下优质资产装入上市公司的动作才刚刚开始。

今年发力下游业务

        覃辉持股59.41%的香港上市公司星美国际(00198,HK)日前公告表示,公司向实际控制人覃辉发行本金额1亿港元的可换股票据,其中9900万港元的集资净额将全部为该公司未来投资提供资金及用作公司的营运资金。

        据了解,此次星美国际发行的可换股票据的每股行使价为0.295港元,可悉数换股为3.39亿股,占星美国际扩大后股本约11.86%。若覃辉将该部分换股票据全部兑成股份的话,他对于星美国际的持股比例将增加至64.23%。

        而覃辉此次对于星美国际的资金注入,只是星美传媒集团今年重组整合计划的一部分。胡宜东表示,2010年星美集团将对旗下业务进行一次大规模的重组和整合,而将旗下优质资产装入上市公司的动作也才是刚刚开始。

        胡宜东告诉记者,去年10月,覃辉在北京召开了一个高层会议,覃辉定下了星美集团2010年的发展方向、战略规划及主要发展目标,在完成历史债务解决的同时,今年集团的工作重点将是大力发展下游业务。

        事实上,2009年12月29日星美国际公告称,公司已与覃辉订立了收购意向合约,并以此对上市公司进行重组。在重组完成后,一项不少于10家电影院及电影制作相关设施的资产,将被注入星美国际。

        据了解,拟注入上市公司的这部分资产2010年纯利有望达到8000万港元以上。在完成这项收购后,星美国际也将成为在内地拥有影院数量最多的上市公司。

        胡宜东表示,日后还将有更多的优质资产被注入到上市公司,星美集团的目标就是将旗下传媒行业的上中下游各个产业链,都注入到上市公司,以此实现整体上市。

与汉传媒整合在即

        事实上,在集团整体上市的道路上,星美传媒掌握的也并非星美传媒这一资本平台。

        2009 年12月10日,汉传媒(00491,HK)原股东陈国强,以溢价1.7倍的价格,将其持有的3.478亿股汉传媒股份出售,而接盘者正是覃辉。在收购这 部分股份的同时,覃辉还将汉传媒其他股东所持有的1.76亿股股份收入囊中,持股比例增至22.6%,成为该公司的单一大股东。

        在完成股权收购后,来自星美的高管便入驻汉传媒。12月21日汉传媒宣布,委任王钜成为公司董事总经理兼执行董事。王钜成正是星美国际的主席兼执行董事。1月6日,王钜成已经由星美国际执行董事变更为非执行董事,继续担任公司主席职务。

        记者了解到,公司高管职位的变化,也映射出未来汉传媒及星美国际这两家上市公司的一些变化。星美传媒集团总裁胡宜东表示,未来在业务方面,星美国际和汉传媒之间也将进行相应的整合与分离,这两家公司的业务将不会重合。

        据 了解,星美国际和汉传媒均为在香港上市的传媒公司,主要从事娱乐及媒体业务,二者之间目前的业务有很多重合的部分,其中包括电影及电视节目制作等。对于二 者公司未来如何整合及分离,胡宜东表示,集团已经有了较清晰的发展目标及计划。但是,他同时表示,对于业务整合的具体细节内容,在香港联交所的正式公告出 来之前,不便向记者透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43

學習-资本故事---2009(上) 邓春明


http://hk.myblog.yahoo.com/skyknowbook/article?mid=3833


        2009,寒风中——送别。

      清除了帐户中的所有股票代码,彻底地放松自己的身心,躲进一个无人的角落里,盘点一年来的投资故事。

      首先,要说一声“抱歉”,对于部分2009年4月份才姗姗来迟合作的投资者,7个月的时间,仅仅获取30%的回报。没有为你们摘下那个我曾经描绘的月亮, 更要对那些小额投资者说声“对不起”,可能以后也不会一起去摘下那个月亮了,雪中送炭,不是不想,锦上添花可能更适合我,我想让自己的投资活动更简洁,心 情更愉悦,身体更轻松。除西安的王先生外,为所有合作者获取了最低不低于30%的回报,总算有一个值得庆幸的收宫。

      还是要送你们一句话,往后最好不要投资股票,资本市场的水很深,尤其A股,迄今为止,绝大部分时间就是一个大赌场,一个亿万人参与的全球第一大。如果实在 拒绝不了,就买进10倍平均PE的指数ETF,30倍时卖出,或持有。没有这样的机会,什么也不用干,如此,你能跑赢大多数专家。悠悠岁月也许助你自己亲 手摘下那个月亮,祝你们好运。

      祝贺那些在2008年金融海啸的寒冬中,用想法和资金给我们投信任票的投资者,翻倍收益——更赖你们有别于常人的勇气所换取,感谢你自己吧。有眼界且具实 力的投资者,希望我们在下一部资本故事的连续剧里,再度携手共抒精彩,这样的投资者不需要多,十个足矣,三五亦可。

      人生中尽量将好消息扩大化,坏消息缩小化,才能使快乐多过失意。2009年自身的资本成长,远远超过期初的预期:A股回报100%,港股回报500%,净 资产回报300%。原计划2年3倍,结果提前一年实现。感谢马明哲,马云,王传福,感谢金融危机,感谢合作伙伴,更感谢我自己。

        不值得嚷嚷的,虽然远远超越了指数,但在港股市场同期(2008.10.28——2009.10.28)逾10家企业涨升20倍面前,我们的成绩小小的, 不值一提。当然,对于A股落霞与孤鹭齐飞,题材皆概念共狂下的数千家股票翻倍,我们没有一丝一毫的羡慕。在纯粹没有价值的基础上讲故事,吹泡泡,我们无能 把握,亦不屑。

      2004年巨大的决策错误,几乎陷我于万劫不复之地。除了10000股万科外,将帐户中的贵州茅台,张裕B,招商银行悉数清仓,集资30万,投资于我一位至亲的房地产公司。对方承诺:年固定回报40%,不承担任何风险,一年后连本带息一次付清-----

      至今,这张30万的投资合同,依然静悄悄地躺在抽屉里。正是持股最少的1万股万科,成了救命稻草,在随后的牛市中,这笔资金演绎近20倍的佳话,使我绝处逢生,东山再起。早已原谅那位至亲,是他,给我本就坎坷的人生,添上重重的传奇一笔。

      自那以后,回归投资本业,还算顺风顺水。感谢上帝,得以成功将2006——2007年的疯狂果实,成功带至2008年的金融危机谷底,并抄到了一个百年一遇的大底。从战略上看,我们的投资故事,堪称完美。

      但是,在战术上,我们金融危机中还是犯了错误许多。

      一为投资市场及资金布局失误。金融危机未始,根据我们同样的标的,价低者优先;类似的市场,低估者优先原则,我们的资金80%布局到了港股。2008年10月30日,我们的绝大部分资金几乎完美地买在港股的底部。

      二为投资标的失误。危机深入到2008年12月份,A股与港股两地市场出现少有之怪象:港股的金融股贵过A股,保险股中的平安尤甚,12月30 日,2318的股价超过601318的22%,正是这一天,我们完成了当时自鸣得意的华丽转换,将初始投资港股的本金全数抽回,这部分资金来源于清仓安踏 体育和减仓比亚迪股份。港股中只留下阿里巴巴和少部分的比亚迪股份,雨润食品。当然,今天回首看——原来那是个滑稽的转换,我们的资本在2009年的成 长,由此大打折扣。

      三为投资策略未能坚守。一直以来,我们对中小型超级成长企业情有独钟,这一次,偏离了航道,做起了巨象腾飞的春秋大梦。

      2008年金融海啸下的冬天,奇寒无比,在资本市场,环球一片凄凉。进入到10月份,几乎每天都传来悲惨的讯息:湖南的一位花季女孩炒股失利从深圳高楼跃 下;某私募基金经理投资失败后残忍地杀死妻儿后跳楼自杀;尤为哀叹的是香港一餐饮业主,27日自杀,28日港股暴涨1580点。他们如果挺到今天,还会自 杀吗?一切都会成为过去,关键是你的青山还在。似乎应该强化这样一个常识:极度悲观中,孕育着巨大的机遇和希望,接踵自杀的投资者,是一个最好的量化指 标。

      极度悲观氛围下所形成的巨大恐惧心理,将真正的投资者和伪投资者区分,大道与小节,战略和战术得到证实与甄别。大多数人成了惊弓之鸟,看不到远景,担心世 界末日而抱有现金。一部分人明白这其中所蕴含的巨大机遇,但由于无能(之前资金被套)或无胆(不能克服恐惧心理),放任大好机遇,付诸春江流水。只有极少 部分有常识,富经验,具胆识的投资者深知:如果是真正的末日,持有现金,股票和其他资产没有任何区别;如果不是末日,股票在随后的表现,将数倍甚至数10 倍超越现金和其他资产。百年危机的背后,就是百年机遇,敢于把握的投资者,一生的命运将就此改写。他们内心也恐惧,但最终能化恐惧为动力,踏着街上的血 迹,从容买进,倾囊买进。

      投资成功的关键词希望经常在我们耳边回荡和长久铭记于心:能否精确估值不是决定因素,而在于街上血流成河时,你敢不敢踏着前人的血迹买进;当所有人都在憧 憬股市就是款机时,你舍不舍得激流勇退。有些人总是热衷于提着自己研制的“精确制导导弹”,茫茫沙漠中给敌人来一个定点清除;我们更倾向于在敌人堆里,掷 一个手榴弹。

      2008年资本市场的寒冬,冷砌心肺,我们一如巴菲特当年,像一个好色的小伙子,闯入了女儿国,满园秀色,不知从何下手。我们更像一个赌徒,破釜沉舟,除 了留下一年的生活费,蓄谋已久的弹药系数换成股票,港股30%的融资额度,我们用到了20%。对于融资,我们一贯持保守态度,但极度低估区间下投资的极度 低估标的(20%以上的增长率,10倍以下的PE),这样的机遇三五年才得一遇,良机稍纵即逝,在成功大概率下不妨考虑融资,但额度不可超过50%,利率 不可超过10%,最好是委托投资的无风险零利率资本,融资时间最好在2年以上。这一年也是我们真正的私募元年,长沙,深圳游说旧时相识,他们要不实业套 牢,要不信心不足,除了曾经的合作者,信者廖廖。随着市场的回升和信心的恢复,他们在2009年4月份才相继加盟,以致成绩不甚理想。

      美景虽已远去,我们仍然怀念那个金融海啸的寒冬——女儿国里佳丽们,天生丽质,卖俗女价钱:

      安踏体育,我们的买进成本是2.2元,总股本24.9亿股,市值54.8亿港元,2007年纯益6.03亿港元,往绩PE9.1倍。此时已经公布中报:营 收突破22亿,增长超过50%,纯益4.34亿,增长100%,简单加权平均,全年纯益9.73亿港元,动态PE5.7倍,价值低估严重。公司总资产 47.24亿,净资产42.54亿,负债仅4.7亿,现金及现金等价物42亿,资产结构极其稳健,无破产风险,相当于用5.24亿购买了与李宁不相伯仲的 本土运动品牌——安踏。之前三年营收及纯益增长率皆超过50%,预期未来数年仍有超过20%以上的成长性。6倍PE购买本土第二名的未来仍有望持续成长 20%以上的运动品牌,无论如何,物超所值。

      遗憾的是我们对安踏并没有从一而终,将当时的港股第一重仓安踏悉数清空,并将港股初始投资本金全部汇回国内,以此来验证我们投资港股资金是否安全,这也是 我们将大部分资金布局A股的原因之一——一次代价昂贵的验证,此部分资金买进除了少量太保,几乎都是平安。铲除鲜花,浇灌杂草(尽管平安不是杂草),对安 踏的始乱终弃,A股资金的低回报给了我们最好的惩罚。安踏后来的股价表现让我们在一旁心酸体味自己的爱人跟别人在一起空中云雨的滋味,很浪漫——却属于别 人。两个月73%的回报,安踏给我们的不无遗憾,这让我们想起曾经的贵州茅台,张裕B来,他们后来都长成了参天大树,却被我阉割在幼苗。

        阿里巴巴,与其说是阿里巴巴的公司质素,还不如说是马云的天才忽悠,阿里巴巴始终让我魂牵梦萦,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去香港,多半为了阿里,虽然因为后来 港人的疯狂,连申购的机会都放弃了,浪费了一张机票始终耿耿于怀。跌至13元的招股价时,迫不及待地买了一手,一报当时一票之怨,其后陆续跟进,均价达到 6.1港元,送走了安踏,阿里升级成了我们港股中的重头戏。较41.8港元的最高价优惠86%,我们认为买到了阿里的低估价,事实上那只是个半山腰。从 41.8港元跌到3.46港元,跌幅92%,跌幅之惨,令人瞠目,牛市之疯加上马云之忽悠,对大众毒害之深,可见一斑。马云是不是个诚实的人,我不知道, 但他绝对是一个狡猾的人,在公司成长之峰,在市场疯狂之巅,马云将阿里以黄金的品质卖出了钻石的价格,还让万人空巷抢阿里,马云之忽悠,几成绝响。当中有 我,惟以五十步笑百步耳。将客户和员工置于股东之前,马云不是股东利益至上的人,尤其是二级市场的投资者,除非市场恩赐,休想从马云这里讨到便宜,以后的 淘宝和支付宝,大家不妨试目以待。

      阿里这家香港新股冻资王,在股灾中亦不能幸免,3.46港元仅相当于当初最高价8%,往绩PE15.7倍,我们的买进PE均值为27.7倍,阿里巴巴后来 的股价从从最低点回升6倍,我们只获取了3倍的收益。过高的买价,一定会贬损未来的盈利。没有几家企业能连续多年保持火箭般的成长速度,环顾沪深港三地, 能够连续4年保持40%以上年均成长的明星企业,廖若辰星,千中方觅其一:苏宁电器,贵州茅台,华兰生物,腾讯控股,威高股份,比亚的股份。绝大部分人都 是事后诸葛,并不能对一家企业3——5年的成长前景,清析明断,我们只能在我们能力范围内发挥——严格控制买价,藉以提高成功概率。对于任何一家企业,不 管它的护城河有多深,前景有多美妙,故事有多动听,20倍以上PE应该成为投资者的买进禁区。2007,那个疯狂的年代,我们制造了60倍买百丽,70倍 买味千的笑料,希望公司之前两年100%的成长得以延续——那只是个天真的幻想。就我们所知,只有苏宁一家保持了连续5年80%以上的年均成长。发掘下一 家苏宁,恐怕我们并没有这样的火眼金睛。投机狂潮助我们在味千和百丽的投机上获利不菲,那绝对要归功于运气,刀尖上跳舞,再曼妙都不应该参与。想到和做到 的距离总是那么遥远,并未修炼到家的心态,执行起远未成熟的策略来,屡屡画虎类犬。

      没有什么比买中一只5倍股更激动人心了,尤其是1年5倍。比亚迪股份是我们持仓中的唯一5倍股。没有什么比买中一只5倍股却轻仓更令人懊恼的了,比亚迪就 是这样一只让我懊恼远远多过激动的股票。与国内大多数的巴迷一样,东施效颦,学巴菲特学的畸形,言必称巴菲特,言必称价值投资,将老巴的话当作圣旨,颇有 点邯郸学步的样子。这个世上少见绝对和永恒,老巴的那一套,与中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有机结合,也许更有助于我们的资本稳健持续成长。当年,老毛击败众多喝过 洋墨水的马列分子,值得深思。

      有一个目标不应该忘记,来资本市场就是为了让自己早日达至财务自由,过我们想过的生活,不是来信教的。99.99%都成不了巴菲特,不要想做什么大师——好像不是简单的事。

      国内的许多投资人在理论上是巴菲特的忠实拥护者,行动上,要么迟钝到不信,要么梦想着去超越。当老巴号召大举买进,并真刀实枪投资比亚迪的时候,有些人因 为长期投资,套在珠峰;有些人希望找出比比亚迪更佳的目标。我是半信半疑,以至轻仓。能比老巴更能判断家企业和估值吗?在老巴行动时,又有几人真正效仿? 错过了中石油,错过了比亚迪,下一次,我们还会错过吗?我们还会愚蠢到在老巴研究过的企业上再去挖掘连他也发现不了的因素吗?言语和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 少见。

      买在巴菲特后面,我们的15倍PE贵过老巴的10倍PE,比亚迪的电动车还未量产,前景还是那么诱人,老巴还在那里猫着,我们先走一步了,买的贵,不后悔,卖的早,不后悔,遗憾的是买少了。

      抗跌英雄难以成为领涨先锋,雨润食品让我避免了损失,也拒绝了收益,后续换进的人寿亦不甚理想。长远来看,一家企业的股价表现百分之百与其内在价值相关 联;但在一两年的时间段内,有一个因素更应该引起我们重视——企业的低估程度。这场流动性泛滥下催生的所谓牛市行情,明星企业的表现远远逊色于那些平时并 不起眼的企业:贵州茅台114%,苏宁电器163%,华兰生物286%,腾讯控股400%,威高股份422%,比亚迪1349%;另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企业 呢?吉利汽车2479%,创维数码2409%,京信通讯1484%。论长远质地,后者难望前者项背,短期的股价表现却傲视群雄,决定因素就是市场对它们的 极端低估:吉利汽车PE2.9,创维数码PE2.91,京信通讯PE2.2。受巴菲特的毒害太深,对那些无名企业,我们从来不屑一顾。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 那些曾经的明星们身上,能指望获得超额收益吗?对超级成长企业和极度低估企业间的平衡布局,是一个有待我们深思的问题。(待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63

關於推廣資本創意產業的幾點建議


(註:前幾日看到mimer及i-money鄭先生講講下股票創意產業,特作此文。 此文具有極大惡搞成份,敬請留意,別要當真。)


鑑於近日香城創意業界欲大搞創意產業,並希望打入中國市場,擴大市場,增加生存空間,但苦無人才入行,為甚麼呢主要是因為缺乏經濟誘因。


側聞業員人工僅約數千元,且因行業持續萎縮,前景黯淡,導致業者生存困難,亦沒有新入入行。但是我只認為只是業者缺乏想像力,把這些想像力注入股市資本業界。


近年公仔紙界缺乏創意,總是注入地上生出來的東西如石油、金礦、煤礦、以及其他金屬礦源等,非常缺乏新鮮感。雖然近來火車系及梳打埠系代表Сиби́рь 的創意驚人,但仍不足夠想像力。

據 我所知,創意產業業者和公仔紙市場人士都應該很關係不錯。只要他們能夠動用他們手上的人才去想橋段,並利用這些橋段和中國資本市場溝通溝通關係關係一下, 以及香城公仔紙買賣市場多減總裁對中國及西方的熟悉,以及為Renmenbi服務政府欲打造香城作為金融中心的願景,未來定必大有可為,使香城市場成為各 種概念俱有代表代表在香城上市,吸引各地資金來公仔紙交易市場炒作,亦使創意業界人才能夠賺更多錢,不致流失,更有大量人才欲加入,為公仔紙界及創意產業界作出貢獻


有鑑於此,小弟有一套建議給以下各機構參考一下。


(1)關於創意方面: 我建議政府或公仔紙及創意業界業界創立聯會或成立公仔紙產業概念高等研究院,特邀史提芬周、飛仔楊、公仔大帝等人作為顧問,教育一批股票創意產業人才,以提供多套創意概念供炒作之用。


(2) 關於創意資本介紹的階段: 亦建議成立研究所,特邀朱羊莊等人為顧問,教導適合的資本人才及分析人員,為這些所謂創業概念包裝,研製各式各樣報告提供予各方傳媒,使他們多作報導,成 極有前景的產業,以教導無知股民進入此等產業投資,令他們疑幻疑真,相信這些東西是確實能夠賺大錢。


(3)關於引入各地資金:建議業界、公仔紙交易市場、政府機構設立基金,如業界能引入Remenbi政府私人資金或公款、各地基金界的資金投資該等幻想產業,則按比例獎勵資金,以促進香城公仔紙交易所的繁榮興盛。


(4) 關於引介上市公司進入資本創意產業: 以創意資本培訓的人才,以足夠的經濟誘因,適當引導財困或各家需求資金的上市公司,提供足夠的創意概念供他們炒作,使他們取得足以讓他們維持經營、發展或 吃喝玩樂所需的資本,亦使創意資本人才逐步使這些上市公司主席沉迷於以上玩意,把上市公司逐步置入他們的控制,使創意資本產業不乏上市公司的資源。


(5)關於炒作過程:把資本界、銀幕界合作,由編劇利用人的人性,把炒作橋段做成一個個的劇本再由資本界實行這些計劃,獲得的利益由雙方分帳,銀幕界則把部分得來的資金投入發展基金,以培養足夠的業者繼續用作創造概念、編寫劇本之用。


(6)關於促進眼球留意:建議財經公關、財經演員、編劇協會等人士互相合作,利用 創意資本介紹的結果,創造一本本的未來前景的介紹,並以資金動員財經寫手合作,描述各項業務的具體又幻想的業務前景在各種媒體上,供各界散戶誤識到這些虛 幻前景能賺到大錢,並以血汗金錢紛紛投入,促進創意資本產業的發展,並使創意資本產業能夠控制各界社會人士的資金,維持他們強勢的地位。


希望創意業界和公仔紙界能促進合作,為香港創意資本業界控制全世界每個人的資本出一分力!

---------------------------------------

編後感:

總而言之,我寫完後也愈覺愈恐怖,亦希望各位因為一些人的倡導,不要各界再受這些資本創意業界的控制了。

投資者保守控制財務,不要受到幻想前景的引誘,只當眼前的二三線股票的消息是一場公關炒作,記住這些是用錢堆砌出來,目標是想賺你更多錢呢。


老闆們在上市成功後,可以冒險,不過儘量不要負債過重,有資金時亦儘量購買可帶來現金流的資產呢,例如物業及藍籌公用股等,在逆境時也可以利用這些股票及地產保持穩定的資金來源呢。不然的話,則會陷入財困,令你們公司被這些資本創意產業的人利用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8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