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控股:资本的游戏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4/331531.html
对于浙江吉利汽车集团之控股公司——吉利控股(00175.HK)来说,其是吉利汽车资本运作的主要平台,而从吉利控股的财务报表也能看出,吉利汽车 从2004年上市以来发展的轨迹。 2004年,吉利汽车通过借壳香港上市公司南华信息科技实现了上市计划。从2004年到2009年中期的总资产来看,作为上市公司,吉利控股发生了 质的变化。在2004年,吉利控股的总资产仅为7.2亿元人民币,而到了2009年中期业绩时,已经上升为136.6亿元。在过去的6年中,吉利控股资产 的年膨胀速度为80%。这一惊人速度产生的原因有二:吉利汽车正在不断将内地汽车资产打包进入上市公司;不断打包进入上市公司的资产,自我造血,不断通过投资产生收益。因此,从吉利控股的增值速度来说,与其说李书福是一名成功的实业家,不如说其是一位成功的资本运作高手。李书福向上市公司大幅注入资产始于2006年,即借壳成功两年后。是年,浙江吉利变速器有限公司、上海国邦汽车配件公司被注入了上市公司。到了2007年,李书福又将价值16亿港元的资产注入吉利控股,随着这些资产的注入,李书福同时获得了上市公司13亿股的股权,其个人拥有香港上市 公司吉利控股的股权随之增至37.88亿股。核心汽车资产的控制权转入吉利控股,吉利汽车在香港资本市场实现整体上市。李书福经过4年的资本运作,从以资产换壳公司股权到控制壳公司,最终掌控 了上市公司吉利汽车,其间吉利汽车股价也一路走高:从2005年的每股0.3港元升至近1.5港元,翻了五番。由于上市公司大幅向李书福购买固定资产,同时,资产造血能力不够,在2006年初期,上市公司的负债率达到了历史高点的65.9%,这一负债额度随 着核心资产的注入逐渐被降低。而另一方面,香港资本市场的融资正在源源不断进入到浙江吉利的口袋中。2006年,吉利将3.3亿美元中首期到账的2.45亿美元用于收购吉利汽车 母公司吉利控股的三家工厂,即济南、成都、兰州三个吉利工厂。把上市公司融资的钱转嫁给母公司,吉利汽车正在充分利用资本的杠杆为母公司“挣钱”,以此支撑其战略转型发展的后续资金。滚动发展,成为吉利汽车在 内地扩张的重要策略。即通过将成熟项目放入上市公司,以获得融资,再将投资转回内地进行其他项目的投资。资本市场成为吉利源源不断带来资本的“造钱机器”。事实上,在2006年上市公司“最为艰难”的时刻度过后,吉利上述生财之术运行得尤为完美,从上市公司不断增长的非流动性资产就可以看到这种变化, 由此不难理解吉利的多基地发展格局。作为内地基地最多的汽车生产企业,吉利的每一个新基地、新项目进入上市公司之时,都是一次资产重估和溢价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让吉利其后的发展,获 得了宝贵的流动资金,还降低了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增加其在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以2005年、2006年两年为例,吉利控股现金流小于净利润,处于明显的“失血”状态,其投资收益等到2008年的年报中,才逐步体现出来。从股价角度来看,虽然吉利汽车不断将资产放入上市公司,同时业绩增长强劲,但是股价在2007年以后一直处在逐步下跌的过程中。这期间,吉利还通过 上市公司融资的方式,购买了英国锰铜公司(MBH)。在收购沃尔沃后,李书福向《第一财经日报》坦言,其境外融资的13.5亿美元中,有一部分来自香港。事实上,由于吉利控股在香港资本市场起伏6年, 并购沃尔沃项目在香港普遍被看好,在宣布收购消息以来,股价从4.12港元冲至4.3港元,而在一年多之前,吉利控股还只是一只“仙股”。而对于未来沃尔沃会否放入上市公司中,李书福表示,将视适当时机、适当价格来进行操作。可以想见,当沃尔沃运营进入良性状态后,上市公司收购沃尔沃 资产,将让李书福对于沃尔沃的投资得到最大回报。
不要問資本主義為你做了什麼;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2236
巴黎:
.....要先問你為資本主義做了什麼!
巴 黎每次做股票買賣,都非常自豪,即使很多衛道之人、又或一些不稱職的股評人,痛罵資本主義,巴黎仍義無反顧,相信和擁抱它。
有人會不同意 巴黎,看看那些大銀行,弄得民不聊生,並認為制造海嘯的罪魁禍首,不就是因資本主義而起嗎?。
很多人對資本主義存有誤解,以為它是投機、破壞、邪惡的制造者
今天巴黎就 以簡單的數言,寫出資本主義的崇高之理想。
資本主義說:
1.工人可穫得工資,他的工資水平,決定在他體力移動貨物的數量有多少;
2. 職員可穫得薪金,他的薪金水平,決定在他智力能做的事業有多少;
3.機器可穫得租金,它的租金水平,決定在它生產量有多少;
4.公司可穫 得利潤,它的利潤水平,決定在它能協調上述的生產原素的能力有多少;
5.資本可穫得利息(股息),它的利息水平,決定在它投資的公司的利潤有多 少。
由此可知,資本推動公司做最好的協調;公司推動機器要優化、職員要增加知識、工人要勤力。
完美的資本主義是資訊要完全流通,智識要完全
即懶惰的工人、無腦的職員、 破爛的機器、無能的公司透過公開市場中比較,被人知道,所以資本主義是反壟斷、反造假。我們發覺美國人動不動就以此理由告人,其出發點是自私,其成就是完 美、公義的資本市場。
投機人的作業就是要制造別人的無知,做假!欺 騙!
他們不會問公司過去是否很有協調生產原素能力、並以資金縱容沒有能力的公司、機器、職員、工人。投機人說,即使你公司賺錢,股 價跌也算是蝕了,這不是縱容邪道的証據嗎?投機、圖表與資本主義又何來關系?!
無論投資人或投機人的出發點都是自私自利,投資人卻能在資本主義中成就了公義
CKM001君可以賺數倍,巴黎可以賺 十倍,我們賺錢是天經地義。而投機人作業的後果卻是令努力的公司、機器、工人、職員得不到應有的報酬,所以他們輸死也得不到別人的可憐,因為他們背叛不了 一對.......
上帝的無形之手。
物業背後的故事-民豐控股(279)、威利國際(273)、萊福資本(901)
(1)
這看來是一單很平常的交易,可參看威利國際方公告,也可參看民豐國際方公告,但牽涉的東西卻是不少。
今日,威利國際(273,前怡南實業、首創、華匯控股,中聯控股、互聯控股)的附屬Apply Worth Limited,宣佈向民豐抗股(279,前東方紅、恆盛東方、內蒙發展)附屬賣方昇朗投資有限公司100%股權,作價5,200萬,其控制華匯中心21樓的業權,淨值約900萬,及股東貸款賬面值約4,430萬,每年租金收入90萬,其盈虧情況如下:

可見大部分獲利都是靠物業重估得來的。
(2)
買方何時買回來的?我翻查了幾年的年報,發覺應是在2006年間購來的,翻查2007年報附註:
財務報表附註15:
明天續。
物業背後的故事(2)-民豐控股(279)、威利國際(273)、萊福資本(901)
再續昨晚的話題。
從上面的年報一頁中,可以留意到這就在2006年年報附註31(a)的一段東西,內中寫明:
(a) 收購附屬公司
於2006年5月4日,本集團收購Startech Business Limited(其主要業務為持有物業)之全部權益,現金代價為港幣3,882,000元。
但是該公司在2006年5月並無公告說明這項收購,可能是因為按上市規則第14章提及的標準,金額不夠高,所以不用披露,比率與披露的定義詳如下圖,至於比率的定義,請參閱以下文章。


在這項交易中,買回來的租金回報率還不足2%,以北角區的標準,可能真的較低,真要誇誇那估值師。
(2)
但是買方威利國際持有55.27%的公司,在公告中它稱是間接控制買方Apply Worth Limited,而直接控制的公司就是由歌德豪宅有限公司。
這家歌德豪宅公司,其實就是華匯系物業投資的精華所在組合而成,其物業組合及資產如公函所 述。在2009年10月,有一位獨立第三方羅小姐(這位羅小姐資料請詳閱該訪問)向 該公司以每股60仙認購公司7.5億股,作價4.5億港元,據年報所述 (p.14),資金將分3個月支持,交易在12月完成,持股降至55.27%,在3月,公司稱羅小姐已付1.5億,其餘3億尚未付。
明日續。
物業背後的故事(3)-民豐控股 (279)、威利國際(273)、萊福資本(901)
在繼續談之前,買方民豐控股在昨天出了澄清公告:
公司稱原本物業是由民豐附屬Wise Sky持有,其後民豐在2010年4月9日成立另一附屬Sunny Soar,然後把Wise Sky權益轉移Sunny Soar,架構則變成民豐控制Sunny Soar,Sunny Soar再持有Wise Sky,Wise Sky再持有物業。
並補充稱該物業面積為10,736平方尺,因Sunny Soar剛成立,並無報表,故其業績只是參考標的,以營業額粗略計算,每月平均租金每呎只是7塊,真是非常便宜。
可以知道,這家Sunny Soar目的是在做這次交易,並希望把物業標的儘量隱去,以使人查不出底細,方便他們做同系交易,把資產不停交換。
今晚再續。
舒华中国上市启动 体育器材制造商资本破土
http://www.21cbh.com/HTML/2010-5-21/yOMDAwMDE3ODMyOA.html
体育用品产业的资本洪流,终于冲进了器材产业。5月20日,由国家体育总局等主办的第26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 览会上,舒华(中国)有限公司(简称“舒华中国”)营销事业中心副总裁曾水治向本报记者透露:“随着体育产业的升级,体育器材产业有大批的企业正酝酿上 市,未来三年,舒华也将完成上市。”据其介绍,由于国内体育器材产业与体育用品中的鞋服产业相比,相对小众且起步稍晚,目前的产业格局相对 分散且企业规模不大,因此,“整个行业的资本冲动来得稍晚”。“我进舒华中国是1998年,当时我们产值只有200万元,而2009年销售 额超过了7亿元。”曾水治称,面对分散的产业与市场格局,也使得企业获得了快速发展的契机。在舒华中国的总销售额中,外贸销售的比重占到近8%。资 料显示,舒华中国成立于1996年,是国内体育器材产业链最完整的企业之一,舒华中国目前核心产品为跑步机。2005年,舒华中国就开始发力全国市场,并 且于当年在美国注册了子品牌柏康,目前该品牌已经在20个海外国家拥有销售实体。“目前舒华中国已经在全国拥有1200家专卖店,未来我们 希望将专卖店数量开到3000家。”曾水治表示,由于拥有最全的体育器材产品线,舒华中国除了开拓了专卖店渠道,还将渠道深入电视购物、网购层面。作 为舒华中国的同城企业,安踏体育(02020.HK)无疑是其发展的目标。安踏体育2009年全年的销售额近60亿元,而据20日当天的股价12.30元 /股计算,安踏体育的市值已经超过了306亿元。实际上,国内体育器材市场拥有广阔前景。曾水治介绍称,以跑步机为例,目前跑步机全行业的 市场销售总额为10亿元,而按照模型市场推算,该市场在中国最大容量可达近千亿元。国内体育产业的迅猛发展也为相关企业带来了成长空间。根 据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公布的统计数据, 2007年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1265.23亿元,占当年GDP的0.49%,同比增长22.83%;2008年实现增加值1554.97亿元人民币,占 当年GDP的0.52%,同比增长16.05%。不过,国内体育器材企业也不可避免受到国外品牌的冲击。业内人士称,“以跑步机为例,很多 五星级酒店用的都是国外的品牌,而这些品牌的附加值也相当高,有些品牌的跑步机,一台的价格就达20万元。”对此,曾水治表示,国外品牌会 有一个高端市场的知名度,但是,问题在于在国内跑步机市场,国外品牌的售后服务是硬伤。据了解,由于国内拥有量小,国外很多品牌的跑步机的零部件维修都需 要等上月余的物流清关时间。
物業背後的故事(4)-民豐控股 (279)、威利國際(273)、萊福資本(901)
再續第二篇及第三篇所談 的東西。
第二篇談及羅小姐在10月認購協議中,提及完成後先付1 億,餘款在3個月內分期或一筆過支付。但在 5個月後,只付了5,000萬,即合共1.5億,由此可見,其未付足款大部分款項。但是,據後來的年報及公告,股權就已經過戶了。
故個人推論,可能大家是自己人,有拖無欠吧,估計其後就動 用系內資源,向其財務公司借錢,協助付 款,其後宣稱某些人賴債,然後就把帳項一筆勾銷,這筆錢就此虧掉,從而以上市公司的錢來協助把資產私有化,但從這些資料看見,公司看來連錢也借不出來,財 務可能陷於較為危險之境地。
但可能在核數師的監察 下,為免發生問題,故此參訂補充協議, 改作由3月中起其後6個月,以一筆過付款或每次不少於5,000萬支付代價,並提供500萬的賠償,但是欠下3億11個月,如這500萬是利息的話,年複 利只是1.82%,我不知道這是不是較低呢。
(4)
另外歌德豪宅亦出售美時投資有限公司的股權予同系的福方國 際(885),可參看威利方公告及福方方公告。 其作作價1億,以4億股,每股25%褔方國際新股支付。
美時投資持有的是廣東的集富大廈(前稱廣宇大樓綜合樓), 這物業最初是在2006年6月,仍未是華匯系上市公司的馬斯葛(136)向當時的大股東陳愛玲小姐購入的,作價9,200萬,詳情可看此公告。
其後陳小姐賣殼予詹先生,其後詹先生把股東透過發行新股及可換股票據,暗地轉移給華匯系,然後透過礦交易把資金部分退出,取回部分成本。此方法亦類似南興(986)的做法,但不幸失敗。
2008年9月,馬斯葛把這大樓售予威利國際旗下的時美投 資,作價1.12億,以當時每股14仙(經1次10合1,1次5合1調整後7元),以8億股支付(合股後則是1,600萬股,以每股29.5仙計,現值 472萬,兩年不到已剩下約4%,可見貶值之速),可參考威利方公告, 亦可參考馬斯葛方公告。
其後在歌德豪宅重組後,就屬於歌德豪宅的旗下一項物業,在公函(p.21)中,該物業估值1.05億,現時售出價格是1億,已有虧損,但是那些股票可是持續貶值的,哈哈,不過不重要,物業還是自己的, 但股票卻多了,其實在全系來說是有利的。
(5)
現在談談租戶。
其實該層的租戶其中之一是他們旗下的萊福資本(901),他們地址是香港北角馬寶道28號華匯中心2101-2102室,就正在此物業的標的的層數,據稱是在2009年10月搬入。該公司的基金管理公司是富聯投資,證券經 紀為中南證券,富聯投資及中南證券為民豐抗股(279,前東方紅、恆盛東方、內蒙發展)旗下Hennabun Group的資產。
據2009年報稱,其十大持股包括中策集團(235,前紅寶石)、錦興集團(275,前錦興磁訊)、民豐控股(279,前東方紅、恆盛東方、 內蒙發展)、中國科技(985)、南興集團(986)國際資源(1051,前中華發展、星光數碼動力、星光生物科技、信用卡防盜、智富能 源)、保興發展(1141,前雄豐集團、新創)、中國公共醫療(8116,前優能數碼)、中國3C集團有限公司(8153、前智庫科技、現科地農業)、麗 盛集團(1004)等,這堆股或多或少都和華匯系有關聯,除了有部分中國關係外,大部分均不可沾手。由此可見,這投資公司包租公是他、投資經理及證券行也是他、也是他的股東之一,真是無處不和它有關係 呢!
“代工帝国”之重:资本市场看空“候鸟模式”
http://www.21cbh.com/HTML/2010-5-27/1NMDAwMDE3OTM1NA.html
5月26日,富士康国际(2038.HK)开盘后平稳上涨,收盘报涨7.16%。在香港市场,富士康国际此前正 遭到投资机构们做空。年初至今,富士康国际已累计下跌40%左右。花旗等投行陆续将富士康国际的评级改为“卖出”。但自去年以降,笼罩在富 士康头上的经营压力显然并未解除。如富士康员工数量相比2008年增加了9.7%,员工成本总额支出却同比减少28%,人均成本更是同比减 少了34%。富士康国际(2038.HK)2009年财报显示,其收入为72.41亿美元,同比下滑22%,实现净利润3962万美元,同 比大幅下滑68%。从2010年前几个月的情况来看,富士康国际的经营情况依旧糟糕。国际消费电子市场愈演愈烈的智能手机取代传统功能手机 潮流,事实证明至少在短期内对手机代工厂商是一个重大利空。虽然很难证明富士康目前经营上的困境和员工接连跳楼之间有必然关联,但经过这轮 大起大落的富士康,已不得不开始反思其依赖多年的代工模式。押注智能手机随着苹果iphone 手机的一炮走红,诺基亚等传统手机厂商开始在智能手机上发力。但这并不意味富士康等手机代工厂商能拿到这部分新增长的订单。目前,智能手机 依旧维持30%左右的高毛利率,苹果的iphone毛利率更是高达50%—60%。在这样高的毛利率下,智能手机厂商将手机制造业务外包给代工厂商的意愿 并不算紧迫。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都选择将新开发的智能手机放在自己的工厂里生产,而不是像原来一样外包给富士康代工。在智能手机市场增 长迅速的宏达电(HTC),也选择在自己的工厂生产。但当全世界正处于由传统功能手机转向智能手机的时代时,这一过渡期直接导致了富士康等 手机代工企业的困境。台湾元大证券科技行业研究员张文慧告诉记者,代工产业的特性决定,任何一种新产品更新换代初期,都很难有大量的代工订单产生。智 能手机厂商的策略大都是“小步快跑”,即开发出新产品后并不大规模生产,而是不断改进,推出更新一代的产品。目前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有微 软、Android、Symbian等多种,并不像笔记本电脑代工那样,统一是微软的操作系统加上英特尔的芯片,这加大了代工企业的接单难度。这 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智能手机厂商对制造环节的保密要求颇高,因此,在产量不大且成本压力不大的情况下,多数厂商宁愿选择由自己的工厂生产。反 映在财务报表上,富士康等手机代工厂商近几个季度交出了令股东十分头疼的业绩报告。这仿佛一次筹码很大的押注,富士康在等待下半年智能手机 代工订单的复苏。最乐观预测,今年下半年富士康可借助智能手机市场的微妙变化走出困境。目前富士康正在努力开发戴尔等PC厂商为新客户。智 能手机高额的利润吸引了戴尔、惠普等众多PC厂商转而投身这一细分市场,分析人士普遍预测,这些没有手机制造经验的厂商,更加可能选择与富士康等代工企业 合作生产,这样的前景正是富士康所渴望的。目前,富士康正在积极开拓这样的新客户。除了戴尔已经将Mini 3智能手机的制造任务外包给富士康外,宏碁、PALM等厂商也已宣布,将会把一些智能手机放在富士康生产。“如果挺过这一关,富士康很可能 迎来一个新的高峰。”张文慧分析道。“候鸟模式”之惑随着代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不堪深圳成本 重负的富士康加快内陆建厂步伐。鸿海奉行多年的“候鸟模式”是不断从高成本地区向低成本地区转移,以降低成本。在转移内陆的过程中,富士康 从地方政府手上获得了税收等优惠政策。富士康的规划是,深圳厂区将逐步淡出制造业务转型为研发中心,制造逐步转移到内陆成本更低的地区。但 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这一计划推进并不顺利。“富士康原计划今年7成的产能转移到内陆去,深圳厂区只保留3成的产能,到目前为止,深圳 厂区和内陆厂区的比例为50%对50%左右。”张文慧分析道,这意味着,富士康在深圳和内陆地区的工厂两边同时运转,短期内成本相当高。规 模效应是富士康帝国最大竞争优势之一。但在订单不旺的时候,则成为巨大负担。这是摆在郭台铭面前的双刃剑。内忧之外,还有外患。在游戏规则 已经日趋稳定的国际代工格局中,富士康这样的代工厂商被诺基亚等国际大客户限定很死。例如,富士康为诺基亚代工一部手机,几乎所有原材料都 由对方指定,而这些原材料的价格很可能是客户早就与上游供应商商谈好的,富士康很难有赚取差价的空间。但希望在未来智能手机市场拿到丰厚订单的富士康,并不敢得罪诺基亚这样的大客户。在公司整体经营困难的情况下,尽一切可能从内 部压缩成本便成为了迫不得已的选择。在富士康周围,比亚迪、TCL、伟创力等,都对手机代工业务虎视眈眈,“将来富士康在智能手机代工这块 最大的敌人可能是比亚迪”。近两年富士康与比亚迪的竞争日趋白热化,金融危机以来,比亚迪低价抢单策略屡屡奏效,抢走了一些富士康的老客户。随 着“11连跳”的发生,富士康陷入一个恶性循环。难题已经抛给郭台铭的国际大客户们,包括苹果、富士康在内的众多IT巨头都是EICC(电 子行业行为准则)委员会的成员,该委员会对于员工权益保障有着详细的规定。EICC准则由一系列的基本规范组成,涉及劳工和招聘、健康安 全、环境责任、管理系统和道德规范等。随着思科、英特尔、微软和索尼的加入,惠普、戴尔和IBM等国际化大公司联合成立供应链工作组,为贯 彻EICC制订综合执行计划,以不断减少针对电子行业供应商的二方以及三方审核,节约成本。
王志才主演“资本挪移剧”:没玩转“长安8号”
http://www.21cbh.com/HTML/2010-6-7/yMMDAwMDE4MTAyMQ.html
“别人推开窗户,看到是绿色的草坪,王艳推开窗,看到是玫瑰色的紫禁城。”几年前的一篇娱乐新闻,将影星王艳位于王府世纪的家描绘的异常瑰丽,年轻 的王艳之所以能安居王府井豪宅,则是因为她的老公——王志才,一位京城著名开发商。其实,在地产界,有一部比王艳出演的任何一部剧本都好看 的电视剧。这部电视剧长达六年,主角便是王艳的老公——王志才,第二配角是首开股份,第三配角是中国奥园。当初剧本投资预估4000万元, 后期资金由配角不断投入。这部电视剧看点就在于,在中国土地市场不断规范过程中,地产商是如何“以小博大”,甚至“四两拨千斤”上演一部难 得一见的“资金挪移史”。中国奥园的“肖申克救赎”资料显示,2009年7月,中国奥园以3.7亿元代价,收购北京世纪协润 地产41.33%股份,获得世纪协润位于北京CBD核心区擎峰楼盘操盘权。并且,中国奥园还借给世纪协润4.6亿元短期贷款,助其还债。除 去世纪协润已还部分,此时王志才和中国奥园共同持有的擎峰共欠首开股份12.92亿元。随后中国奥园将楼盘案名改为“长安8号”,并于 2009年12月25日正式在香港亮相,今年2月6日公开销售。当时,中国奥园董事长郭梓文对长安8号楼盘寄予了厚望,希望长安8号项目在 未来3年内,能为奥园地产带来超过120亿元销售回款。而王志才更是希望该项目三年后卖到15万元/平方米。但此前断续续停工近五年之久的 长安八号,改了名字,却抹不去此前的种种前科,这位第三配角面对这部饱受观众拍砖的“烂戏”,即使动用了金牌营销团队,似乎也无力回天。自 2010年2月3日开始内部认购,长安八号遭遇开盘一月零成交的窘状。而大约6个月前,上海星河湾开盘,3天内销售金额高达40亿。事实 上,对于在广州地产界叱咤风云的中国奥园而言,在北京所面临的窘状估计也是前所未有。首开股份全身而退?时间切换到2010 年3月份。第三配角救场失利,第二配角逼债在即。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主角王志才和第三配角中国奥园再接着共同“找钱”为长 安八号赎身。就在其还清债务的前一天,这位第三配角还在“借钱”中。根据中国奥园4月11日发布的公告,旗下奥园集团与工行广州荔湾支行签 订委托贷款协议,金额约2.83亿元,将钱垫付给北京耀辉置业还债。而该公告中提到的2.83亿元贷款,则是以3个月短期贷款形式贷给世纪协润。4 月12日,首开股份公告称,已收到“长安8号”项目公司所有委托贷款本息13.09亿元。按照此前双方协议,首开股份已完全结清与“长安8号”的关系。而 据相关人士测算,中国奥园在介入这个“北京最贵楼盘”不到一年时间里,为其垫付的成本已增加了两倍之多,其不惜借债帮助“长安8号”度过债务危机,也是为 与中体产业“南北分治”7年后再次进入北京市场铺路。中国奥园的奋力救场解救了首开股份。但我们的第二配角似乎不是笑着离开 的。据测算,除了股权投资之外,首开股份近5年时间里,对擎峰项目投入的资金成本达到了11亿之巨,对于一个上市公司来说,显然这是一笔巨 大的负担。促使首开离场原因应该还包括股东方对于项目定位的差异。在以擎峰为名面世后不久,王志才将项目的售价定在5万元/平米左右,在 2008~2009年间的北京市场,这是一个足以让人瞠目结舌的价格。按照以往的规律,定价过高的豪宅项目一般销售速度不会太快,如果首开继续留在场内, 则必须花费更多的耐心等待收回投资。于是首开丢给外界一些借口,从这部出演了五年的电视剧中,消失了。
資本主義與個人自由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2769
巴黎:
題目是出自佛利民的一本影響美國甚深的書名。
我最喜愛佛老的其中一句說話,大意是:
"真理並不是 大多數人說的就算"
這句說話用在政治上就是,即使有1,000,000對1的大比數,也不能踐踏你1個人與生俱來的自由的真理。
巴 黎不談政治,而是想回應林奇君幾天前的一篇文,他大意說:我們不應認為自已好過百分之95個分析員而買入一支股票。
巴黎買任何股票之前從來沒有認為自已好過市場 上的分析員的想法,但我也沒有認為自已必須要和他們有一致的行動,而是我只會做自已認為應該做的事情,而非在意或留意他們的看法。
大多數 分析員、基金經理,只敢做眾人的錯誤,而無膽做眾人不做的正確事情。
因為前者,開大時他便能吹噓自已的成績;而開小時他有籍口為自已開脫---- 因為大部人也損失呢! 這就能保住那人的職位了。
所以他們的目標不是回報、真理,而是"個人的飯碗"。
價值投資不是刻 意標奇立異,而只是人性的弱點令眾人背棄了投資的真理而已。
不要說其它不是價值投資人對個別股票的評估,價值 投資人連即使是這們學派的同道人,他們亦只會按自已的計算,而非受同道人的評算而改變。Blog友可以參考巴菲特在Intellegent Investor附頁介紹他旗下的各個基金經理的分別的行事、選股、策略,都互相不同。
"偉大的投資者都是敢於逆市而行的,我從來未 見過有投資者隨波逐流而成功。”...Intellegent Investor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