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貸評山下:雲端金融科技時代

1 : GS(14)@2016-05-21 13:38:16

新科技令各行業的服務模式急速改變,雲端、大數據、O2O等科技趨勢一日千里,筆者認為金融產業(特別是銀行業)必須跟隨「趨勢」流動,未來才可以避免被市場淘汰。之前提過,金融科技中,「區塊鏈技術」(Blockchain)受到不少金融從業者的關注,例如,瑞銀早在2014年就在倫敦成立「區塊鏈金融」研發實驗室,致力於「概念驗證」,探索「區塊鏈」在支付、電子貨幣及結算模式等方面的應用。花旗銀行則已經開發了三條區塊鏈,並測試運行一種名為「花旗幣」(Citicoin)的加密貨幣。另外如IBM、PwC(羅兵咸永道)這些公司亦正在尋找方法,希望找到最簡單直接的方案去適應「區塊鏈技術」。



高盛創新快人一步

除此之外,眾多投資銀行當中,高盛堪稱「識時務者為俊傑」,它深信技術的發展與掌握是銀行重要的核心競爭力,有助於風險管理、營運效率、客戶關係、自由創新能力等方面,進行改革及提升服務質素。而且該行有三分之一員工為工程師,數字證明高盛相信科技創新能為自身締造不少效益。高盛投放資源發展科技創新逾20年,包括開發軟件及雲端等開發項目,以創造更低成本、高效率、高價值的金融產品及服務。事實上,銀行體制及架構龐大,以往較難專注客戶需求,但透過虛擬化技術幫助,銀行可以擴大及直接在線為客戶提供針對性、個性化的服務。筆者認為,其中雲端技術便確實改變了銀行傳統作業模式,最大優點是大幅提升營運績效。為擴充業務範圍,投資銀行會於世界各地設置辦公室,但是往往各自為政,不同辦公室擁有自己一套營運作業系統,令同一間銀行的資產(即資料及資源),不能做到互享共用。



科技跟着業務去跑

以高盛為例,由於擁有私有的內部雲端作業系統,每當銀行在不同地方組建新辦公室時,銀行都會把科技元素納入規劃當中,而且工程師都會提供意見,甚至參與決策,此舉目的是希望改變以往資源不能共享的弊病,做到「科技跟着業務去跑」,即資訊不再局限於距離,而是可在虛擬平台交換利用。對此,高盛科技部門聯合主管Don Duet接受訪問時透露,把科技融入業務當中,可以提高運作效率,好像以前銀行推出一個新系統,往往需要幾個月在各地辦公室執行,現在則需要幾天就可,幫助銀行業務結構化繁為簡。



網絡安全至關重要

他又舉例,高盛在美國及日本都設有辦公室,透過雲端技術,如今便能做到資源共享,當日股收市後,其資料數據可以轉移至美國的辦公室,幫助同事作為準備美股開市之用。總括而言,銀行業的營運思維已經隨科技發展改變,多年以前我們談及雲端,是如何打造平台、降低成本;今天卻是談及如何透過雲端賺錢。當然,雲端科技所帶來的隱憂,如資料的保密性及安全性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所以,隨着雲端的廣泛應用,金融科技對網絡安全的要求也大幅提升,因此,網絡安全本身也還是金融科技的一個重點。黃元山大學教授、國際投行前董事總經理本欄隔周四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519/1961767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671

貸評山下:中國債市響起警號?

1 : GS(14)@2016-07-14 08:07:12

今年上半年中國債券市場違約率顯著上升。據Wind資訊統計中國已有34隻債券違約,涉及金額達30億元(美元·下同),比去年全年增加近一倍,當中一半來自國營企業,包括煤炭、鋼鐵、有色金屬等產業。



公信力欠國際認可

亦有報告指出,下半年違約風險較高的債券,會以強周期性和產能過剩為主。例如食品飲料、運輸及房地產。而今年4月份,中國就因市場過於憂慮債市違約風險,決定取消原本要發行的150億元債券,令利差大幅上升之後開始穩定下來。若從環球債券市場規模來看,中國的債市規模並不小,若然發生系統性問題,也可能衝擊環球金融市場:美國債市規模以35兆元位於首位,日本以11兆元排名第二,中國以6兆元排名第三。當然,海外投資者參與中國債市的比例仍低,雖然中國過去一年,放寬外國機構投資者進入中國銀行同業債市,並且把投資額度取消,但不少外國機構投資者卻抱有懷疑態度。主因是中國國內發行的債券欠缺國際標準信貸評級,使債券的公信力未獲國際的投資者認可。據了解,現時中國企業債當中有80%被評為AA級以上,但債券評級與債券質素是否對等,則要自行分析了。



穩定收益率吸引

又或者,我們可從全球領先太陽能板製造商——英利綠色能源(YGE)的違約事件中看出端倪。英利綠色能源企業擁有逾1.5萬名員工,而且英利一直努力擴大利潤,雖然最終都逃避不了違約的命運。但終於在過去五年來,即今年第一季度,錄得淨利潤7,960萬元人民幣,並與債權人就延長還債期限展開談判,以重組債務。目前中國債市違約風險看似有增無減,但從正面來看,首先中國已經放寬外國機構投資者在銀行同業債市的投資限制,就算有人因信心不足而卻步,但一定亦有人被中國債券穩定的收益率吸引,把握機會入市淘金,從而有助促進中國債市的流動性、擴散性及競爭力。



長遠利結構性改革

而且,雖然短期而言,中國債市違約風險上升可能導致部分投資者的損失。但從正面角度思考,這亦算是個好兆頭。因為當政府逐漸減少介入違約事件(特別是國企),這不止幫助減少道德風險,對中國結構性改革及長遠債市健康都有着重要效用。



黃元山大學教授、國際投行前董事總經理本欄隔周四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714/1969375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635

貸評山下:教育科技化破界限

1 : GS(14)@2016-09-09 05:05:46

傳統既得利益越大,創新和改變就越難。除金融外,教育可說被科技改變和顛覆性革新的程度比較低。2012年《紐約時報》便提出「MOOC元年」(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一詞,連美國總統奧巴馬也曾經表態支持發展。簡單而言,MOOC的特點是開放式、社會化與網絡化,透過三者結合提倡一種新的學習理念及模式,並強調線上課程平台具有多元性、創造性及自主性。筆者認為,這些年美國線上教學平台如Coursera、Udacity、edX做到風生水起,如Coursera全球會員數目逾2,000萬,課程達1,400個,課程設計及教材來自史丹福大學、倫敦商學院及巴黎高等商學院等名牌大學。由於以往這些線上平台推廣能力夠強,所以吸引不少名牌大學願意提供免費課程及教材;但近年名牌大學發現箇中商機後,陸續創建自己的線上平台接觸學生,兩者從以往共生關係漸漸變成競爭對手。在此情況下,近期Coursera便轉向鎖定企業客戶,專為企業員工度身訂做高質素培訓課程,環球化妝品集團歐萊雅(L'Oréal)便是其中客戶。相反,近年業績未如理想的英國老牌教育機構Pearson,過去一年股價下跌三分之一,今年初更裁員4,000人,為了應付市場的改變,最近便首次跟投資者開會說明未來戰略性計劃,目標是瞄準全球高等教育市場的課程教材及軟件,更與美國多達40間大學達成良好關係,務求把教科書銷售轉移至更廣大範圍的線上教學市場,可見他們已從中發掘出商機。早前有調查數據顯示,報讀傳統學院MBA課程多為金融界人士比率為24%,但是註冊線上學習的學生卻只有16%擁有金融相關背景,更有7%學生屬軍人背景。另外,美國華頓商學院指,他們校內的外國學生比例為45%,註冊學校線上平台卻有78%學生來自非美國地區;英國線上教學平台FutureLearn的商學院課程,自2013年10月推出至今已有50萬名學生報讀,當中五分之一學生沒有大學背景,有62%學生為女性。由此可見,MOOC未來可持續發展市場龐大,因互聯網的便利性,更多不同背景、年齡層及教育程度的人士可以彈性地自主學習。而且,現在的學院機構不再擔心線上教學會瓜分學生數目,反而能幫助他們大規模地接觸世界各地的學生,從而快速擴展教育版圖。筆者期望,科技最終能使教育更能做到「以人為本,因材施教」這些基本原則。黃元山大學教授、國際投行前董事總經理本欄隔周四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908/1976360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152

貸評山下:中國出口恐屆樽頸

1 : GS(14)@2016-10-20 08:04:04

據中國官方貿易數據顯示,內地9月份出口較去年同期下跌10%,年初至今則跌7.5%,由於跌勢明顯,除引發全球經濟衰退訊號外,也讓市場關注中國的製造業狀況。有趣的是,9月份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4%,可見出口下降與工業增長疲弱之間的關係似乎不強。另外,今年內地進口與去年同期比較跌近2%,年初至今跌逾8%。筆者認為,這不能歸咎於原材料價格下跌,事實上商品進口價格都有上升,故此可把進口數據下跌視為較強的指標,顯示中國內需正在減弱,並可能減緩內地轉為內需型經濟的步伐。因此,出口疲軟雖然引起關注,但現時的政策是所謂的「出口轉內需」,如果進口的數字,比出口更差(以年初至今的數字),就讓人更擔憂了。


保護主義將蔓延

當然,中國進出口數據,往往令環球市場的鎂光燈聚焦於人民幣滙率,而近期人民幣兌美元滙率跌至6年新低。然而,從中國貿易夥伴角度看,在「名義有效滙率指數(NEER)」措施下,儘管過去6個月人民幣出現疲弱趨勢,但它自2010年以來卻上升約17%。但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第三季中國的貿易順差已經下跌30%。較早前,中國商務部(MOFCOM)表示,中國是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的主要「受害者」。事實上,因為全球貿易市場不斷增加關卡,是降低出口的主因,未來這種保護主義亦只會持續。對此,早前的G20杭州峯會,各國領導人便希望儘快通過並實施《貿易便利化協定》,更呼籲各國利用各種貨幣政策工具,以維持經濟增長。若進一步了解數據,年初至今中國對美國、日本及歐盟的出口數字都有放緩,證明它對所有主要市場的出口都遇到困境。另外,美國與中國之間的貿易糾紛漸增,過去一年世界貿易組織(WTO)便有四宗中美貿易案件需要排解,當中反傾銷稅更打擊不少中國製造業。在全球的民粹情緒高漲的情況下,保護主義似乎只會繼續蔓延。最後筆者認為,未來中國的出口仍會受壓,市場將持續擔心人民幣滙率走向,以及是否貶值問題。雖然現時中國積極倡議及落實一帶一路的基礎建設,希望藉此促進出口市場與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可惜這些投資不見得會有任何短期回報。黃元山大學教授、國際投行前董事總經理本欄隔周四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020/1980611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2834

貸評山下:保險江湖從此多事

1 : GS(14)@2017-01-12 08:07:24

全球金融體系,經歷過不同的金融風波後,慢慢都由行業自行監管,轉到政府獨立的監管,其中香港近年的例子,就包括了保險和會計行業。筆者認為,這個趨勢整體來說,應該是一件好事,讓消費者更有保障;但當然,監管永遠都需要面對幾個問題,如監管有否過猶不及、監管機構的問責(最監管監管機構)、監管和發展靈活性的平衡等等。


投資不能單看回報

以保險為例,保監局於2015年底正式成立後,會有一段過渡時間,就會正式取代現有的保監處,規管保險中介人。在整個監管收緊的大環境下,今年開始,保監處就正式實施了所謂的「指引十六(GN16)」,增加了長期保險業務的資料披露和透明度,尤其是投資相連和分紅保險產品;其中一項,就是關於所謂的分紅保險在非保證回報(non-guaranteed dividends/bonuses)的實現率(fulfillment ratio)。資料一出,江湖就從此多事,因為不少人已經磨刀霍霍,就不同保險公司的產品比拼;比拼本來是一件好事,因為有競爭先有進步。不過,問題是,這些較複雜的分紅保險產品,是否單靠實現率就能判斷產品的好壞呢?答案當然不是。實現率反映的是,實際表現和當初預期表現的比較;但如果相關的投資資產類別不同,實現率的落差就自然不同。比如說,眾所周知,股票一般比債券更波動,但長遠回報較高;如果單看實現率,就類似單看波動性一樣,畢竟,波動性越高,實現率的確定性就越低。既然,不能單看波動性,要看甚麼呢?當然就是相關資產的實際回報,是否更高,是否能抵消投資者所要承受的波動性(要吃的驚風散)?這個概念,就類似投資者一般不會單看回報,也不會單看波動性,而要看sharpe ratio,用以量度調整波動性後的額外回報(risk adjusted returns)。當然,波動性高,不一定等於回報高;相反,波動性低,也不一定見得必然比較好;兩者最好的比較,需要用混合的sharpe ratio來做更清楚的比較。現在監管機構還沒有這樣的規定。筆者認為,這個方向是否可以值得再深思呢?多了一種risk adjusted returns的資料,就更能投資者和消費者多了資料比較,免於做出了一些「蘋果」和「橙」的比較。最後,以上的討論,用了一般金融學術的假設,即波動性高就等於風險高,其實未必。這個概念,畢菲特已經有多次的論述反對,篇幅所限,此處不重複。黃元山大學教授、國際投行前董事總經理本欄隔周四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112/1989376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266

貸評山下:資產配置重於泰山

1 : GS(14)@2017-01-26 18:18:26

這些年來,筆者接觸很多的機構投資者(即所謂大戶的「聰明」錢),以及不少的散戶,都認為在成功的機構投資者和投資失利的散戶之間,最大的分別就是對資產配置重要性的理解。筆者參與不同的機構投資者的投資委員會,很多時間就花在研究討論對資產配置的事情上;相反,當筆者在散戶的投資講座裏,問有多少人認為資產配置是投資理財最重要的一環,通常反應都寥寥可數。相反,有更多散戶醉心於其他投資回報的來源,例如估市場方向的market timing,或選股(security selection)。事實上,關於選股的討論頗複雜。某些成功的對沖基金經理,例如股神畢菲特,他們的選股都非常厲害;不過,筆者認為他們只是少數中的少數,不一定是一般散戶理財應該或者必須模仿的對象。眾所周知,主動性基金經理(active managed funds,相對於被動性的指數基金)在歷史上來說,扣除費用後,只有約兩成多是跑贏大市。近幾年,這個比例就更低,往往只有一成不到;而且,今年跑贏的這一成多人,明年後年是否也是同一班人能跑贏呢?相對的比例就更低。


基金跑贏實屬少數

試想想,這些主動性基金經理,通常個個都是名牌大學畢業,而且全時間全副精神每周七天,每天十二小時,全方位追踪市場資訊,都只是落得如此成績。相對之下,散戶不一定都有金融方面的專業知識,而且又通常有份正職在身,只有在放工後或周末等工餘時候,拿一些財經報紙或雜誌看看其他專家的分析,又怎能奢望自己能透過選股去跑贏大市呢?更何況,報紙雜誌的專家分析,他們自己本身也不一定能跑贏大市。因為剛剛已提到,長線跑贏的基金經理根本是鳳毛麟角,而喜歡接受訪問的專家,並不一定等於往績好。在忙碌的生活中,隨便翻閱一些不一定跑贏大市的專家建議去選股,自然不可能跑贏大市。如果那麼多的學術文獻都顯示資產配置佔回報80%至100%的比例,那麼marketing timing和security selection的比例,就只有在0%至20%之間,為甚麼散戶大部份的時間仍然關注在這兩方面呢?筆者相信,可能跟整體的金融理財通識教育不足有關,而現時,絕大部份的金融理財知識,都是靠一些「賣方」(sell side)來傳遞,自然有所偏頗。而且,國外的投資顧問,比較多的是用整體理財收費的方法,而非單靠賣產品來賺佣金收費,於是比較能看大局,關心更多資產配置的整體大問題。黃元山大學教授、國際投行前董事總經理本欄隔周四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126/1990864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4229

貸評山下:金融創新受制監管

1 : GS(14)@2017-02-09 23:43:27

源自比特幣(Bitcoin)的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過去幾年吸引不同行業投入科研和實驗,環球金融界當然關注其發展,不少國際銀行已經建立實驗室以測試區塊鏈解決方案,全球多間大型金融機構更組成R3聯盟,聯手研究區塊鏈技術與金融交易服務的互相結合運用。


區塊鏈技術風險大

雖然金融業界出心、出力、出錢,但筆者預料,此技術仍須一段長時間才能成為銀行業的主流科技。須知道,要在金融行業實施新的技術,其最大的實施障礙,亦是最不能逾越的,便是監管的嚴格規定。筆者認為,即使銀行業界積極支持,也願意投入大量資源探索區塊鏈技術,惟最後都要面對「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局面,意指新技術準備就緒也好,最終關鍵點卻是獲得政府的監管機構認可。觀察世界各地的監管狀況,英國及新加坡的區塊鏈技術發展前景和潛力勢頭都是非常向好,但兩國政府先後推出「沙盒」(Sandbox)機制,即金融創新要在政府可控制範圍內進行,銀行在此機制內進行區塊鏈平台的測試,更是不須擔心違反任何規則。然而筆者認為,這機制有利有弊,「利」是監管機構能夠充分了解區塊鏈技術的潛力及風險,也能保障消費者權益;「弊」是區塊鏈的所有實驗都在「沙盒」內符合安全地進行,很大程度上排除了它在盒外的現實環境中,有可能面臨的各種隱藏性風險。若大家記得Ethereum(以太坊)智慧合同漏洞,導致逾5,000萬美元的數字貨幣被盜事件,便不能否認,區塊鏈技術發展至今仍存在不少敏感問題和無形風險。區塊鏈最大功能是,幫助一個行業的核心系統從集中到分佈式的商業模式演變,對於環球金融業來說,是非常巨大的結構性變革,牽涉合規應用、審查、監管、法律等問題,故過程中不容有失。因此,銀行要採用區塊鏈技術,前提是必須確保這些新平台獲廣泛性的安全驗證和監管批准。總括而言,市場上有許多研究報告指出,區塊鏈技術能幫助金融服務業的潛在效率增益介乎於150億至200億美元之間。但筆者確信,最好效益是建基於安全底下,目前該技術仍受限於應用及監管等現實困境,銀行業仍須花上長時間解決,故預料未來其他行業將更快地推出區塊鏈技術平台。黃元山大學教授、國際投行前董事總經理本欄隔周四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209/1992213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064

貸評山下:聽股神話買指數基金賺錢

1 : GS(14)@2017-03-26 15:35:13

因投資基金而繳付古靈精怪的管理費用,通常是剝奪投資者利潤的最大源頭。最近86歲的美國股神畢菲特在每年一度《給股東的信》中,便花費五頁紙來告誡投資者別再盲目相信收取高昂管理費用的基金經理能夠跑贏大市,他坦言只要花費小錢投資指數基金(index fund),便可輕鬆創造不俗回報。對此,筆者又要話當年,股神在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與美國Protégé Partners基金操盤手Ted Seides各自拿出50萬美元對賭,去年已是該賭局的第九個年頭,過去九年標準普爾500指數基金的年均回報率為7.1%,截至去年底總回報率高達85.4%,相反對手挑選的五隻對沖基金組合表現卻令人沮喪,總回報率22%僅佔標普500指數基金四分之一以上回報。股神的九連勝,除證明他的投資想法正確,亦指出基金經理不是收取高昂管理費便能提升跑贏大市成功率的事實。股神又估計,所有基金公司收益有60%來自收取管理費用,這些作為「積極投資者」的集團也會提供一段時期的平均投資業績供外界參考,但當然是表現做得好的才會公佈,表現不好的通常會默不作聲。筆者認為,主動型投資策略成本往往高於被動型,對沖基金的年度管理費平均為2%,當中包括額外業績抽佣及交易等費用,變相令對沖基金跑贏大市的門檻提高,最終損害投資回報。若回顧以往股神的公開發言,其實他不止一次推薦低成本指數基金,領航(Vanguard)標準普爾500指數基金更是其心頭好,該ETF交易模式簡單,年度管理費僅收取0.05%,假設你的投資成本是10萬美元,年度管理費則是50美元,重點是這種低廉費用卻足以幫助投資者密切追蹤標指500指數表現。股神在信中更重申,投資者不論大小,都應該堅持採取低成本收費的指數基金。總括而言,筆者十分認同畢菲特的投資觀點,如果投資者擁有足夠時間做功課,目標致力創建一個多元化投資組合,買個股是無問題的。然而,大部份投資者卻欠缺時間研究公司及股票,故買入指數型基金便是長期持有的最佳選擇,也是大多數投資者有能力實踐的投資決策,試問何必浪費高昂管理費用給基金經理呢?黃元山大學教授、國際投行前董事總經理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326/1996988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848

貸評山下:合作或是取代?

1 : GS(14)@2017-04-09 10:43:06

早前中國經濟學家朱民表示,未來中國製造業取決於人工智能(AI)技術,筆者認為AI不會局限於某類行業,倒是在下個時代無處不在,而當今問題是身為企業領導者應如何把握AI與人類頭腦緊密合作,而非互相產生競爭或衝突,以幫助企業最終締造更多優勢及回報。
AI發展極為迅速,早就成為自動駕駛和金融交易等領域的基礎技術,這源於AI具備「快速處理」及「自主學習」兩種能力,它能夠實現學習、決策及執行的處理,並在過程中不斷進行優化,最終解決複雜性任務。另外,我們亦不能忽略一個重要事實,AI打破了機器本質上不能與人類溝通的障礙,它懂得說話和閱讀文字,甚至能把百科全書的知識吸收及保存,因此能與人類進行廣泛性的話題交流,這情況充分證明AI已從虛擬世界走進現實世界。而筆者認為,目前企業必須了解未來人類與AI互相合作是不能逆轉的事實,兩者通過互補長短的合作,不止令企業,而是為整個社會發揮更大效益。例如人類在「平行處理」(parallel processing)(即模式識別)方面能力較厲害,但在「順序處理」(sequential processing)(即邏輯推理)方面緩慢,對此AI都可作出補足。然而,有市場論調指,未來是AI與人類展開競爭的時代,人類的職位及工作能力有機會被AI取替,但筆者不甚認同,並可想像生產力勢將出現重新配置,令市場重新定義人才管理。
AI擁有快速處理能力,因此非常適合應用於零售業等數據龐大的範圍,以及有關定價的常規任務。不過,由於AI在多方面已經獲得成功運用,舉例圖像識別技術已經超越人類水平,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被廣泛採用,好像蘋果手機內置的Siri、亞馬遜的智能音箱Echo,甚至是股票交易、在線廣告、供應鏈管理等,都已融入AI技術。總括而言,現時企業和投資者可透過四大因素觀察未來AI發展:(一)客戶需求;(二)科技進展;(三)數據來源;(四)分解過程;同時筆者想重申,人類是AI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驅動力,兩者應該是發揮互補作用和責任,而不是取代關係,AI和人腦結合會比單靠人腦或是單靠AI更厲害;因此只要兩者配合得宜,AI對於商業運作流程(如提高決策的速度和質量)、企業業務提升,以及社會資源優化等方面都可帶來莫大益處。黃元山大學教授、國際投行前董事總經理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409/1998412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9769

貸評山下:美國金融機構的回顧和展望

1 : GS(14)@2017-05-07 15:23:16

俗話說「人比人,比死人」,靠互相比較凸顯自己高人一等,筆者認為並非好事;但是金融世界,投資者把企業拿來比較優劣,例如業績、管理質素、投資風險程度等因素,卻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基本功課。最近,美國銀行(NYSE:BAC)及高盛(NYSE:GS)的業績表現便是個很好比較的例子。過去半年,美國銀行的業績表現造好,但高盛的營收(revenue)和利潤(earnings)卻令人失望。眾所周知,高盛是環球金融市場最具政治力量的投行之一,集團成員主要為政客和交易員,當中不乏大名鼎鼎的人物,例如Robert Rubin(曾任美國財政部長)、Hank Paulson(曾任紐澤西州州長)等。事實上,現時特朗普政府便有不少人才曾在高盛工作。不過,近五個月來高盛的營收及利潤都跌至低點,投資者更宜小心提防。觀察數據,高盛除投資銀行業務上升15%,其他業務表現都大幅下滑,當中機構投資者的固定收益(fixed income)及商品交易(commodities trading)均跌22%,由此可見高盛正面臨危機,有媒體就指是因為其執行能力欠佳所致。面對各種負面因素,高盛的股價受挫,被投資者離棄,甚至令向來無敵的光環逐漸失色。



有趣的是,另一金融機構美國銀行於營收及利潤卻獲得不俗表現,剛好與高盛的不濟表現形成對比。過去五年來,美國銀行的營運費用縮減逾30%以上,卻能把營收控制在800億美元上下,保持穩中上升狀態,幫助其淨收入錄得同比增長1110%。值得注意的是,美國銀行於特朗普上任總統後,整體表現更是大幅上升,據資料顯示,美國銀行的總收入達到220億美元,同比增長10%。不過,游走於華爾街的人物向來善忘,不論今天高盛表現有多差勁、美國銀行業績有多美好,說到底環球金融市場一個風水輪流轉,投資者便會忘記它們曾經的慘敗與輝煌。如果單看過去5年的股票升幅,高盛只有122%,而美國銀行就有214%;不過,如果把時間再拉到2008年金融海嘯之時,其實美國銀行的股價仍然相當落後。當然,美國銀行的業務前景值得期待,但今年它要達到16%的盈利增長預期,在目前美國經濟狀況來看,夢想成真的機會率仍然不算高。高盛和美國銀行的比較是有趣的,尤其是美國總統特朗普周一提出分拆華爾街大行的建議,得到其前高盛的幕僚支持,但美銀行政總裁卻狠批建議是瘋狂,並指會損害美國金融體系。這個發展,未來仍然值得關注。黃元山大學教授、國際投行前董事總經理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507/2001300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33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