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叫賣聲與民謠匯串?「造音翻土」獲台新藝術獎 他們敲門借寶貝?拼出台灣聲音史



2015-06-22  TWM





第十三屆台新藝術獎日前揭曉,「造音翻土」不負眾望獲得年度藝術獎,由三位挽回台灣多年來的聲音作品研究者,耗費近兩千個日子的心血,撼動你想像中所認知的台灣。

撰文•黃玉景

台灣當代藝術大獎「台新藝術獎」,在六月十三日歡聲雷動的掌聲中,將年度大獎頒給鄭慧華、羅悅全和何東洪的「造音翻土」計畫。

台新藝術獎每年由九位評審就過去一年各領域藝術創作中,主動提名及評論,選出五件入選作品,再從中選出年度大獎,頒發獎金一百五十萬元,是全台獎額最高的藝術獎。

今年,經過連續三日與藝術家面談,最後一天更有長達十二小時的激烈辯論,主席邱坤良說明以「注目非主流、邊緣文化的價值,使聲音成為能夠反省主流文化、思 考現實的主體,進而追索其遞嬗過程。」為決選關鍵,讓「造」計畫脫穎而出。頒獎典禮上,計畫成員之一的何東洪,同時也是台灣音樂文化指標「地下社會」的創 辦人之一,捧著獎盃,壓抑的情感一湧而上,語帶哽咽說:「今天得這個獎最大的意義是,有很多很多話要說,希望未來能把聲音傳得更遠、更大聲。」簡短諸字, 卻是他多年來念茲在茲的唯一心願。

成就 | 彙集千首曲目

勾勒出跨時代的庶民生活

另外兩位推動者鄭慧華與羅悅全,一位是獨立策展人與藝評家,另一位是資深的獨立音樂研究者,五年前在公館夜市的老屋二樓,創辦了「立方計畫空間」,作為非主流的音樂與聲音創作家的展演或聚會場所。

「造音翻土」實際執行耗資兩百多萬元,彙集台灣一千多首「最能代表台灣文化」的曲目。從一九三四年的台灣第一首禁歌||日治時期泰平唱片所出版的︿街頭的 流浪﹀,到被迫關門的台灣音樂文化指標「地下社會」,橫跨逾一甲子的聲音歷史紀實,都以聲音、文字、影片與紀錄片呈現出最純粹、完整的台灣聲音文化史。

「造音翻土」正在北師美術館展演,戴上耳機,可聽到九○年代水晶唱片企畫的「來自台灣底層的聲音」,一首接一首的那卡西酒家歌、夜市叫賣、地下電台錄音等 俚俗的聲音,稱不上「好聽」,說它們是底層,可能也是我們心中最深層的呼喚,填補了台灣偏重學術、缺乏常民生活紀錄的遺憾。

其他像恆春民謠傳奇陳達的︿思想起﹀、批判性台語搖滾樂的先河︿抓狂歌﹀、惡搞社會框架的後工業藝術祭……等,無論時代與音樂面向,涵蓋的範圍很全面,何 東洪卻說:「其實我們還有三分之二的史料都沒有展出。」讓人不禁驚嘆台灣聲音文化的浩瀚,更讓人對他們的田野研究精神感到佩服。

使命 | 貫串聲音拼圖

尋找﹁屬於我們的音樂﹂

談到計畫動機,羅悅全幽幽地說:「台灣人習慣不重視文化面的東西,就任憑它被市場機制淘汰、讓它沉默地被國家發展機制消滅。久了,我們的耳朵被某種形態的 音樂綁架,我們的精神也就流於疲乏。」視線隨著口中吐出的菸霧裊裊飄回五年前,起心動念想做「造音翻土」計畫的時候。

「三十年前,水晶唱片推動台灣新音樂運動,成就了台灣本土音樂意識。一路上我們不斷在尋找屬於我們的音樂是什麼?」鄭慧華和羅悅全嚴肅指出文獻紀錄缺席的 問題:「究竟有沒有一個脈絡可以交織貫串台灣的聲音文化?有沒有一個紀錄能讓重要的歷史象徵不被遺忘呢?」為了找答案,羅悅全向親戚以非常低廉的租金創辦 了「立方計畫空間」,幾年下來集結了台灣各路的聲音創作者,從不斷和創作者的接觸和交流中,更加確立「造音翻土」的樣貌。

二○一三年,偕同何東洪,開啟密集行動的一年,進行展覽發想、田野調查。由於何東洪身兼輔大心理系主任,除了分享他擁有的資源外,龐大的行政、布展實務、經費籌措、畫冊編輯等工作,還得仰賴鄭慧華和羅悅全去張羅。

他們一路上不但拜訪文史工作者,像是香港《號外》雜誌主編張鐵志、台灣獨立製片導演黃明川、國家文藝獎得主攝影家張照堂等人,也尋覓台灣的聲音收藏家,請 託出借深具國寶價值的文獻和文物,過程中難免牽涉敏感的政治或主權議題,閉門羹也吃了不少,但也遇過許多熱心幫忙的朋友,將家中的聲音記憶盒傾囊分享。

鄭慧華輕描淡寫地說:「光是把這些文史工作者兜在一起,就是件巨大的工程。其實這些人都在我們身邊,如何把這些交織著歷史的情感,抓出來、願意談,都是不 容易的。」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教授林曼麗指出,他們爬梳台灣聲響文化的發展脈絡,重新了解自己的近代史的可能。

獲得台新藝術獎的肯定,鄭慧華滿懷感恩地說出未來五年的計畫:「這筆獎金我們將運用建置未來台灣聲音檔案資料庫的基礎;讓珍貴的台灣聲音,不再失傳。」

羅悅全

學歷:台灣科技大學電機研究所經歷:著有《秘密基地-台北的音樂版圖》,共同創辦立方計畫空間

鄭慧華

學歷:師大美術系研究所西洋美術史組經歷:《典藏今藝術》特約主筆,獨立策展人,共同創辦立方計畫空間

何東洪

學歷:英國蘭卡斯特大學社會學博士經歷:現任輔大心理系副教授兼系主任,曾任水晶唱片製作企畫、地下社會創辦人之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103

新艺联:掘金电影宣传生意

1 : GS(14)@2010-09-28 22:32:30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0927/153223.html
在北京海淀区一个不太宽敞的办公室里,几个装扮个性的年轻人聚在一起,时而拿笔在纸上记录,时而为某个问题争论不已。这群人看似普通,但说起他们的一些“合作者”,个个却是大有来头,比如《长江七号》、《赤壁》、《疯狂的赛车》、《非常完美》、《窃听风云》,还有前段时间大热的《大兵小将》《杜拉拉升职记》《枪王之王》等。  没错,他们就是一群包装电影宣传的家伙,专门为电影做“嫁衣”。
  掘金于电影官网
  一个典型的80后,喜欢冒险,追求挑战,个性独特。2006年底,他创办了新艺联,干的事儿很前卫,为电影制作海报、官网,尽管当时几乎没有电影会用这样的宣传方式,不少朋友说他是“瞎折腾”。
  “我个人一直对电影很感兴趣,大学里学的也是多媒体专业,最早关注到电影宣传似乎是一门独立的生意,是在2002年左右。”王大宁说,当时国内上映电影的宣传一般走的是传统渠道,借助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宣传,而且宣传的时间也多集中在上映前的一个月。不过,在日本、韩国等邻近国家,电影是一个成熟产业,电影宣传更是一门富有创意的包装生意。
  新艺联看中的正是电影宣传包装这块空白市场。2006年底,王大宁的第一单“业务”就是为周杰伦、蔡卓妍等主演的《大灌篮》做网站。
  “我们拿到手的,只有简要的剧情介绍,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资料。”王大宁仍然很清楚记得当时的“窘境”,他和一班与他同样“瞎折腾”的弟兄没日没夜赶工,好在大家都是电影发烧友,对电影演员、导演等历年作品、风格、戏路等都很熟悉,最终当一个富有动感式涂鸦效果的《大灌篮》官网上线时,连周杰伦都忍不住夸赞“很酷”。
  按王大宁的话说,因为此前在电影海报、官网宣传上下了不少功夫,从《大灌篮》之后,新艺联在圈子中逐渐有了口碑,他们的工作也开始步入快车道。
  从《兄弟》、《长江七号》、《赤壁》到《追影》、《窃听风云》、《非常完美》、《枪王之王》等,从去年到今年上半年国内大部分影片的官网都交给了王大宁的新艺联制作或参与,而他的制作也逐步上了火候。
  比如为《长江七号》做官网时,除了常规的展示,王大宁还颇有心思地将周星驰入行以来历年的作品分了类别,甚至还增设了他的代表作、合作搭档的作品,目的是让年轻人了解周星驰,同时增加观众对《长江七号》的期待感;《赤壁》进行了分期推广,魏蜀吴逐步推出,再加上演员阵容、故事概要、导演评戏等内容,还巧妙地将游戏、SNS等植入进来,增加趣味性。
  副产品:包装企业
  在王大宁看来,做电影海报、官网等与其说是为赚钱,不如说是为爱好。“盈利肯定有,否则也难以支撑公司运作,但与做企业推广来比,电影推广似乎不算什么。”因此,新艺联的商业模式设置就变得简单而清晰。
  他介绍说,国内票房过亿的电影毕竟是少数,一般票房是投入的3倍才能不赔钱,再加上演员分钱,这条产业链上的其他利益方所获得的回报就变得很有限了。与电影相反,企业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宣传需求丝毫不亚于电影,难度却远低于后者。
  “我们已与很多企业合作过了。可以这样说,花费同样的精力,为企业做推广的利润是电影推广的十倍不止。”王大宁笑着说,国内本身切入这个领域的企业就很少,纯粹依靠电影推广而活的企业几乎没有。“没办法,国内的电影海报、官网宣传还刚刚起步,能活下来最重要。”他说随着电影推广包装真正成为一门生意,相信相应的公司会风生水起。
  创业ID
  创业者:王大宁
  创业时间:2006年底
  创业地点:北京
  核心团队:3人
  创业资金:20多万,自有
  创业感言:首先是人才比较缺乏。此外,其实做电影海报、官网是件“苦差事”,比如对同一导演不同电影的宣传、同期上映的不同电影推广、同一演员的不同作品包装等,都需要寻找不同的“卖点”,要做到有新意,很折磨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91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