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告貨幣戰威脅的政經高層越來越多,華爾街日報編輯Francesco Guerrera倒是覺得一位美聯儲高官對自己說的一番話很形象:
讓貨幣貶值就像尿床。開始感覺爽,但很快就真成了一團糟。
大多數國家的政府都認為,自己的貨幣太重要了,不能放任它在市場(不管)。
我預計國際貨幣系統將失去穩定,走向崩潰。太多央行大量印鈔,人們對紙幣的信心會減少,通脹將急劇上升。
更專業的說法,叫做「competitivedevaluation」,就是競爭性貶值。所謂競爭性貶值,是你通過貶值你的貨幣,來提高你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而最近這個行為開始火起來,是因為從去年底開始,日本安倍新政府,開始積極地實施日元貶值政策。正好群裡面的大路同學,發了一個關於日本貨幣貶值的ppt文件給我,這裡就用他的圖片,和大家分享。
這張圖,就是日元在日本政府官員的嘴巴戰爭之下,如何從77 的價位,跌到93 的。
這張圖,就是日本和其他世界經濟體的貿易關係,說明日本的前三大市場,是中國、美國和歐盟。既然中國是日本的第一大市場,那麼日元貶值,而不是釣魚島爭議熄火,哪個對日本產品的影響更大?
下面這張圖,就更有意思了。這裡是世界20大經濟體,就是G20 的貨幣,自從2008年開始,貨幣是升了,還是降了。如果你自己都在搞競爭性貶值,然後轉頭對著日本指著鼻子打罵,就有點不地道了。因此有資格罵日本的只有4家:中國、加拿大、澳洲和沙特阿拉伯。在這4家中間,因為加拿大是賣沙油的、沙特是賣石油的、澳洲是賣鐵礦石的,都不是製造業國家。所以製造業國家,只有中國,是唯一的有資格罵的。
下面這張圖,就是說當然中國的產品集中在中低端,日本的產品集中在高端,沒有直接競爭。而且中國外貿還是綠字為主。因此日本人的競爭性貶值,人家美國人、歐洲人和英國人,都早幹過了哈。
下面這張圖,是通脹(CPI)和放水(貨幣M2投放量)的比例。看了其他幾家,日本人明顯水放得不夠哈。
那麼為啥中國在G20上不批評日本?因為日元貶值對中國經濟影響不大。中日關係現在的問題,是領土之爭,是未來主導東亞和西太平洋地區之爭,也是民族間的意氣之爭。但是不是產品競爭之爭。真正被日元貶值打得雞飛狗跳,撐不下去的,是南棒同學哈。南棒同學,有兩個核心競爭力,一個是重工機械產品,比如造船啊啥的。另一個是消費電子產品,比如三星的東東啊。如果南棒同學垮了,重工機械方面,中國得利。消費電子方面,美國得利。所以美國也不在乎哈。
對美國來講,如果日元貶值,導致美國產品失去競爭力而影響出口,這個是弊。但是如果日本走出通縮,導致經濟恢復增長,以日本人熱愛美國產品的情況,這個是利。尤其是歐洲還在衰退的時候。
那麼美國最怕的,其實還是因為日元貶值,帶來了整個東亞貨幣群跟著貶值,才是美國不願意看到的。但是考慮到大部分東亞貨幣,除了日元之外,都掛靠人民幣,所以擒賊先擒王,人家美國新任財政部長,在國會認證會上說,老子要讓人民幣升值。允許日元貶值,就是逼迫南棒同學去跳樓,那麼南棒同學,如何應對?
想起了一個關於成吉思汗的故事,不一定準確,但是意思大家明白就行了。說的是,成吉思汗要死的時候,叫了一幫兒子,拿一隻羽箭,折斷了。然後拿一把,折不斷。意思就是,兒子們,大家團結就是力量哈。於是成吉思汗的兒子們,就沒有搞分裂,從窩闊台、拖雷,都沒事,最後從蒙哥開始,人家是從孫子開始,才搞分裂的。
忽必烈的弟弟,叫做阿里不哥。這個漢名字,估計是忽必烈的漢人大臣給搞出來的。因為儒家講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你不君不臣,不父不子,真是天殺的。結果忽必烈的弟弟阿里同學,居然「不哥」。
這個故事,換到漢文化裡面,就要把大汗,變成大財主,把羽箭換成筷子。就是筷子們,必須團結才能度過難關。那麼同樣道理,棒子們,也需要團結哈。
所以北棒同學種大蘑菇,就體現了南棒同學的重要性。考慮到最近洩漏出來的命薄同學和金二同學,要寶寶同學安排見面會,看來裡面的道道,並不簡單。
回到貨幣戰爭,歐洲開戰的自然是英國和瑞士。歐元開戰有點難度,因為歐元一貶,就不是貶值問題,而是會不會崩潰的問題。
不要過多去看央行短期的操作,要看央行的年度目標和中期操作的目標,看社會融資規模和貸款進度,還有M2的增長情況,這樣會減少很多不確定性。
我們金融的監管理念就兩句話,玩自己的錢給他以自由;玩大客戶的錢適度監管,玩小客戶的錢要嚴格監管。
M2為貨幣政策的中間目標有爭議
中國的貨幣政策會主要關注國內經濟,盡力對沖外部環境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推進匯率形成機制改革。
我想借此機會跟大家共享一下金融危機以來,中國金融政策的走向及對未來的展望。
先談一下宏觀金融政策。宏觀金融政策包括貨幣政策和外匯政策,貨幣政策從2009年的適度寬鬆到了2010年第四季度轉為穩健,穩健的貨幣政策一直延續到了現在。穩健的貨幣政策表現主要是對於M2的預期目標值的變化,通過對M2的預期增幅變化和對社會融資規模的引導,適當控制銀行貸款,促進直接金融的發展,這是我們的宏觀貨幣政策的主要導向。
大家可以看2010年、2011年和2012年,貨幣政策對於M2的預期值是在逐漸降低的,實際的執行情況,2012年沒有達到預期值,超過了預期值,而2011年和2012年都低於預期值,之所以逐漸遞減,我們天量放款的特殊政策以後是難以為繼的,但天量放款之後突然緊急剎車經濟也是受不了的,所以給出了逐漸遞減M2的政策引導。但是2011年和2012年沒有達到預期目標值,是不是就說貨幣政策就過緊了呢?實際上我們不能這樣來看這個問題,因為是不是用M2來作為貨幣政策的中間目標,或者作為中間目標的有效性,這幾年以來是有很大的爭議的。
中央銀行也瞭解到這些問題,因而也看到社會的資金除了銀行信貸之外,還有很多的直接融資工作,如果直接融資工作做得好的話,對於企業的資金需求是能夠滿足的,因而央行在不斷地引導社會融資規模。大家看看社會融資規模的總量從2009年之後是在上升的,而且上升得比較多。間接融資的比重是在降低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的貨幣政策不能夠說是過緊的,而且M2的統計口徑現在也有不同的爭議。就是把M2作為中間目標有爭議,第二M2的統計口徑其實現在也是有爭議的。那麼多的金融機構,特別是銀行,用理財產品沖時點,實際上就讓M2的準確性發生了很大的疑問,動輒幾千億甚至上萬億的存款的波動,對於中央銀行來瞭解貨幣的情況實際上是有一種干擾。這裡頭更深刻的原因還沒有分析清楚,但是我認為M2里不含非銀行金融機構和銀行之間的同業存款的往來,這是一個極大的遺憾。人民銀行內部其實是有這個統計的,它叫M2+,沒有對外公佈過,也在關注這個問題,這也是我們需要研究的問題。我們來看,我們的中間目標目前只是M2,但是中央銀行也在引導著大家要觀察社會融資總量。
短期內央行調節銀行頭寸工具的運用不代表貨幣政策的轉向。現在很多人老覺得看不懂央行,因為央行不斷地在做各種各樣的市場的操作,在美聯儲和歐央行,社會公眾對它的預期是比較穩定的,為什麼呢?因為它們現在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社會金融機構不肯往外放貸,所以央行,不管是美聯儲、歐央行還是日本央行,都直接在一線上操作,向社會吐出融資量,它們的行為基本上是一邊倒的,一致性的。但是中國的央行面對的環境不一樣,因為中國的央行在外匯儲備這個問題上,受外匯佔款波動的影響,中央銀行一直處於被動吐出基礎貨幣而產生的多餘市場流動性的影響,因而當外匯佔款多的時候和外匯佔款少的時候,中央銀行往往短期操作是反向的。而且中國是個現金社會,當社會上用現金多的時候,中央銀行就要比較多地向社會吐出流動性,而當現金回籠的時候,央行又要收回流動性。為了保持這種主動性,現在已經到了外匯佔款到了邊際量的時候,中央銀行沒有再動用存款準備金率手段,而是用正回購和逆回購來調節外匯流出的變化。社會上不太瞭解背後的東西,為什麼中央銀行一會兒吐頭寸,一會兒收頭寸,市場感到很困惑。我認為市場不要過多去看央行短期的操作,要看央行的年度目標和中期操作的目標,看社會融資規模和貸款進度,還有M2的增長情況,這樣會減少很多不確定性。
在外匯政策方面,我們已經加大了外匯波動的幅度,從0.5%到1%,央行也主動地順應市場需求,推動了人民幣跨境結算和簡化外匯管理程序,應該說到去年為止,外匯管理局完成了非常大的改革,在經常項目下的結售匯已經不是一單一單地申報和核銷了,而是在總量控制之下,你的總體的貿易量用匯量和你結售匯的量要匹配就可以了,只有對那些不守規則的人才一單一單地去核,應該說邁出了很大的一步。而且對於外匯投資來說,如果真的是實體的經濟投資,儘管現在不如人意,還要一單單地審,但是路是開通了的。
中國的貨幣政策會主要關注國內經濟,盡力對沖外部環境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推進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不會捲入競相貶值的「貨幣戰爭」。日本過去就是量化寬鬆,現在實行超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想來推動經濟的復甦,我個人認為,不進行結構改革,而通過貨幣來改變結構是不可能的。如果要採取這樣的貨幣政策,必須配置深刻改革的經濟政策和結構政策。中國會順應經濟發展的需要,穩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資本項目可兌換它的目標並不是說寬和松,它的最主要的著眼點在於我們能不能夠有效地瞭解和控制資本的短期無序流動,如果能夠有效地及時地控制短期的資金的無序流動,那麼資本項下可兌換的進程就會加快,我們看到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帶來的推動效應,我們的資本項下可兌換近幾年來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強化資本金約束
我們金融的監管理念就兩句話,玩自己的錢給他以自由,玩大客戶的錢適度監管,玩小客戶的錢要嚴格監管。
第二個,金融市場的發展政策。我認為近幾年來主要是這幾個方面。
一是清理整頓不合規的場外市場,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是資本市場政策的主導方向。以市場化方式推進債券市場,規範政府債券市場的發展,這也是我們的多層次資本市場和資本市場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這是債券發行的總量,企業債、政府債發行的情況。
二是規範財富管理行為,發展大資產管理市場,已經成為各類金融機構創新的主要領域。廣義的大資產管理分為傳統類和另類兩種。我們金融機構替客戶做了資產管理,資產管理有實物狀態和貨幣狀態,那麼貨幣狀態的資產管理它的投向主要是兩類,一個是傳統類的資產,包括存款、固定收益類和權益類,另類的資產就是房地產、黃金、商品類和藝術收藏類,這些都可以作為金融機構替客戶進行貨幣政策管理時候的不同的投資方向和不同的匹配。
銀行理財產品它的餘額是1.7萬億,和2007年比已經漲了13倍。信託產品7.47萬億,保險理財,就是投連險的投資賬戶已經到了7.35萬億,公募基金是2.76萬億,公募基金應該說在現在大資管市場形成的過程當中,它在萎縮,這個其實是公募基金面臨的很大挑戰。券商理財產品還有陽光私募產品,整個所有的各類金融機構所進行的理財產品或者是代客資產管理都是我們資產管理的大的範疇。這是第二個方面。
第三個方面,就是防止地方融資平台風險和讓房地產市場理性合規發展已經成為金融機構風險管控的重要方面。這幾年金融監管當局所發的文件當中基本上是在控制地方融資平台風險還有房地產市場,讓房地產市場理性合規發展。我認為房地產市場不發展是不可能的,它未來還是有很長的發展時間和很大的空間,但是它必須是理性合規的發展。這是剛才面對市場的幾個主要方面。
金融政策就是要強化資本金約束和增強金融機構的抗風險能力,這是銀、證、保三監會的共同取向,近年來三個當局發的文件都強調資本充足率和償付能力,對於中國要不要實行巴塞爾三,實際上是有爭議的。因為巴塞爾三在世界上發達國家,它們都不太願意實行,包括美國都不太願意實行,但是中國又比較認真積極地推動巴塞爾三的落實,有些市場上的人士在討論,中國有沒有必要這麼積極主動地用巴塞爾三來約束我國銀行的行為。我認為在中國的特殊情況下,是必要的。
中國的特殊情況在哪些方面呢?第一,中國的銀行的資本構成和歐美不一樣,歐美因為有發達的金融市場,因而歐美的銀行的資本結構當中很多都是債務性的結構,真正核心的資本的比例要達到巴塞爾三的要求,它有一個痛苦的去槓桿化的過程,這也是最近幾年歐美的銀行社會放貸量不大,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金融機構的資本構成質量不高,要去槓桿化而影響了它的貸款能力。
但是中國的銀行由於我們的金融市場不發達,沒有債務性的資本,沒有債務性的結構化的資本,我們的核心資本量是非常高的,因而中國如果要達到巴塞爾三不存在去槓桿化的問題,而是要把我們的核心資本比例可以適當降低一點,我們現在核心資本的比例遠高於巴塞爾三對我們的要求,我們可以更多地來金融創新,適度地用一些債務化的資本工具來改善我們的資本充足率,中國的銀行業是有這個餘地的,這是第一個原因,就是我們的資本結構和歐美不一樣。
第二個,貸款的衝動不一樣,歐美的銀行受到這些約束,它貸款的衝動已經非常地低了,它是能力不足。而中國的銀行業貸款衝動極其強烈,在政治約束和市場約束這兩方面的選擇上,我個人認為中國的銀行業市場約束太低,特別是我們要搞城鎮化,全社會都擔心,以城鎮化為藉口,就會有新一輪的投資膨脹和無序擴張。那麼什麼東西能夠更好地約束我國銀行的理性發展呢?我認為就是資本充足率。它們現在都是上市銀行,資本充足率的約束是硬槓桿,因此中國目前實行資本充足率對銀行業沒有什麼大的壞處,我個人認為反而在硬化市場約束方面是有利的。
金融監管政策在銀行方面是以監管政策引導銀行業機構增強為小微企業服務。
以信息真實性和充分披露為重點,增強資本市場的公開、公平、公正,這是證監會在努力做的事情,包括這一次對申請上市的公司,要求它們對自己的財務報表的真實性做認真的自查,然後要做抽查,這些實際上都是以信息真實性和充分披露為重點在進行工作。
以規範保險中介行為為切入點,規範保險市場,保護投保人的權益。這是保監會做的,保險市場的推銷狀況的混亂局面,保監會一直在清理。
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是國家政策,但怎樣有效防範風險和加大金融業對內開放,認識尚不統一,因而政策力度與市場期望有差距。我認為我們國家現在有大量的資金存在,他們有投資的慾望,也有大量的企業需要發展,他們有籌資的慾望,投資和籌資不能夠匹配是我們國家現在金融壓抑非常重要的一種表現,而這裡我個人認為我們的監管當局在理念上還有很多地方有些滯後,社會對這些問題的認識也有不統一的地方,因而我們的金融政策還不能夠適應市場想進入金融業和願意讓金融業更加發展的期望。
實際上我在多個場合都講了,我們金融的監管理念就兩句話,玩自己的錢給他以自由;玩大客戶的錢適度監管,玩小客戶的錢要嚴格監管。我們的金融監管當局,所有的金融政策應該圍繞著籌資這個環節來展開,不要在資產利用方面過多地介入。資產運用的範圍取決於你玩誰的錢:玩自己的錢愛幹什麼幹什麼,但是不能夠違法亂紀;玩大客戶的錢,取決於大客戶,就是委託人和受託人的合約;玩小客戶的錢要受制於國家法律法規的約束。如果我們秉承這樣的理念來清理所有的金融政策的話,我們的金融才能夠很好地發展。
比特幣(Bitcoin),或譯位元幣、國際通用代碼BTC是一種虛擬的黃金。
黃金跟鋼鐵、銅、白銀不同的是,由於其存量稀少且開發新礦的成本極高,因此價格得以維持在高檔,不若開採成本低的金屬可以快速大量生產。貴金屬因此得以靠稀有性產生價值穩定的幻覺,使人們願意用來當作貨幣。但這個稀有性亦成為一大問題:當經濟成長快速,經濟活動需要對應貨幣的使用需求也跟著快速成長,但總量固定的貨幣卻會造成貨幣供給不足的問題。貨幣總量穩定加上高成長的經濟體,得到的結果就是超通縮。
超通縮會形成嚴重的貨幣幻覺,讓財報數字變得非常爛、借錢消費與投資變得極不划算,最後就是導向貨幣囤積以及經濟活動衰退(囤積自然就不消費與投資了),而衰退的經濟重新讓貨幣需求下降、通縮緩和、然後繼續因為通縮消失而經濟成長、再度貨幣供給不足。再加上跨貨幣經濟活動的話,通縮將可能產生強大的升值推力,更加劇了衰退,這些劇烈難以調控的經濟活動波動,便是二十世紀前半讓地球不斷有金融災難的原因:金本位。
這是一般貨幣銀行學的常識-儘管還是有某些對安蘭德充滿崇拜的教徒,依然迷信金本位這種落後的錯誤制度。而現在這種教徒回來了,有趣的是,崇尚自由主義甚至無政府社會主義的駭客、資訊怪傑們,跟食古不化的茶黨保守主義者有著對黃金一樣的信仰-只不過他們決定自己來煉金。
比特幣就是人工煉成的黃金。透過設計的演算法,比特幣的貨幣供給很快就會枯竭到市場上的貨幣遠低於貨幣需求。超通縮已經是現在進行式;如果網路世界只能靠著比特幣來進行經濟活動,那網路世界的經濟活動恐怕要比大蕭條時代還要悽慘。絕大多數人都認為比特幣除了是該公司(即是一個可以煉金、然後發行純金貨幣的私有中央銀行)用來詐騙的圈套外,並不是一個有可能長久的機制,比如克魯曼。他文中也闡述了比特幣必然造成使用比特幣的經濟體系無法成長的金本位問題。
但比特幣不見得沒有未來、只是詐騙。在比特幣的滋生快要枯竭的現在依然有創投想要跳進去,這是因為比特幣確實有可能成為次世代貨幣,為什麼?
因為Google的存在。
不同於許多線上遊戲公司或是Amazon、Naver (Line),google很早以前就投入在虛擬經濟體的經濟活動分析,以便為推出虛擬貨幣鋪路。Hal Varian為首的經濟學家在前幾年的美國電信頻譜競標以及Google的adwords等廣告投放系統的設計上作出貢獻以來,一直以來google打算推虛擬貨幣的傳言都甚囂塵上。但不怕死(其實應該說早就邁向死亡)的FACEBOOK在去年終於放棄了斂財用的笑話(抽成的鑄幣稅太高)貨幣Credits後告訴我們,推虛擬貨幣然後用抽成來斂財的方式是行不通之後,推虛擬貨幣的動機變成一個問號。
對,為什麼要推虛擬貨幣?
首先說明國家為什麼要獨立發行貨幣。本國貨幣在現代的主要用途是可以作貨幣政策的調控。當景氣過熱時,緊縮貨幣供給;當景氣低迷時,加大貨幣供給。儘管現代的經濟成長理論已有共識不能靠貨幣政策改變經濟體長期的發展趨勢,但仍有部份派別認為在調節景氣循環上,貨幣政策或多或少是有用的(只是可能得付出代價)。現代貨幣並沒有貴金屬作擔保,事實上發行的本國貨幣在央行的帳上登錄是叫作發行貨幣,是一個應付項目,但實際上已經沒有應付什麼了-了不起拿新一點的台幣跟你換,可以說比特幣都比這些貨幣要真實,至少不會被亂印。在現代,央行可以「任意」發放、收回,便是發行本國貨幣的最主要目的,如果像某些中南美國家一樣用美金當貨幣,便是喪失了這種開印鈔機的權力,央行要調控貨幣必須先存一大堆美金起來放才可以。
Google幹嘛發行虛擬貨幣?扣除FACEBOOK的高額鑄幣稅歛財目的、Amazon想要的交易安全機制(只用虛擬貨幣清算可高度自動化追蹤交易流程、提高安全性但又不需要侵犯用戶隱私),以及淘寶的訂單質押借款效果(注)以外,難道還有調節網路世界經濟活動這樣誇張的動機嗎?Google並不是像淘寶或Amazon一樣是一個專營網路交易平台的企業,藉著網路的資訊流賺取廣告投放平台的利潤才是Google需要的利潤來源。
但Google掌握的資訊量已經成為絕對的王者:在PC裝置與行動裝置的搜尋引擎佔有率上,Google都超過九成,只有在中國市場遜於百度-而事實上,百度的搜尋結果多數是直接抄Google的來用也早就不是新聞,也就是說,Google已經可以靠著演算法分析人們丟到網路上的資訊,得以正確掌握多數人想著什麼。Google的廣告收入以及一大堆跟網路活動相依的收入(安卓系統、APP)扣掉營業成本後早已超過地球上多數國家的GDP。如果Google能成功發展虛擬貨幣、讓大多數參與Google經濟體活動的人使用這個貨幣,Google便可以進行市場供需的調控。
Google在此時便成為某些無政府主義者可以認同的所謂私人取代政府的角色。由於Google是一個私有企業、專注於經濟利益的擴大,可以避免公共體製造成的效率不彰問題,因此讓Google干預市場也不過就是一種市場行為罷了。Google干預市場的目的將不是促進公平或者是無意義的景氣調控(灑錢的蚊子館公共建設),而是擴大自身利益。如果Google的營收以及成本很大一部份靠虛擬貨幣支付,很基本地Google可以靠著貨幣市場干預來控制兌美元匯率,使其EBITDA (至少稅跟利息應該要付真的貨幣,折舊跟攤銷則無法被改變)可以最適化。
Google可以控制虛擬貨幣(兌美元)升貶值來調整其EBITDA以美元計算的價值、擁有合法操弄財報的權力:可以像央行干預匯市一樣、讓虛擬貨幣兌美元貶值,而提高網路世界以Google貨幣交易的消費量,然後波段操作在財報結算時讓貨幣升值;Google可以進行有如財政政策般的造市活動,發送不用成本的貨幣投放給用戶可以用在本來就乏人問津的產品上以建立產品剛推出時要度過的陣痛期;Google甚至可以擴大到讓自己的貨幣可以用來幫自己借錢-就像那些國家一樣。
一個不是由任何競爭對手、也不是合作夥伴Amazon、更不是一個網路交易平台的獨立貨幣發行商所發行並且已經具有一定程度實質貨幣需求的虛擬貨幣,會成為Google沒有負擔跟發展壓力(像FACEBOOK一樣早夭)、而能靠他們最多的美金來買下的虛擬貨幣發行權。Google甚至不必承擔發行虛擬貨幣助長洗錢跟贓物買賣的污名,他們只是買下一個代表虛擬世界的次世代貨幣。
但比特幣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貨幣需求跟供給量比起Google宰制的經濟活動量而言實在太低。金本位的設計使比特幣欠缺刺激(使用比特幣的)經濟體發展的速度,任何有鑄造限制的貨幣都不可能跟得上Google經濟體的成長速度。儘管比特幣已經靠著洗錢、交易贓貨、盜版平台的權利金使用(比如Mega)有了基礎的貨幣需求,但還不夠大。可以想見的是,Google若是買下比特幣,會同時修改比特幣目前的衰竭演算法,讓比特幣的發行量變成溫和成長,但為了避免通膨,將會建立更多使用比特幣的基礎需求:比如gmail容量可用比特幣支付、AdSense甚至adword可以用比特幣支付、Google Play可以用比特幣支付-甚至到最後,就像你必須用台幣繳稅一樣,必須用比特幣支付。
如此一來,就算比特幣不再有有如黃金開採量衰竭的演算法來製造金本位價值的迷信,持續增長的貨幣需求依然可以撐住幣值,等到需求高漲到不可思議的時候,Google就可以任意地調控貨幣供給來「刺激」網路世界的經濟活動,以及利用貨幣幻覺跟匯率干預來操弄他的財報(還有供應商、客戶)了。
這有可能嗎?如果比特幣能在爭取到更多貨幣需求有強烈的動機「必須」透過比特幣交易,而可以放寬演算法製造更多貨幣供給、使經濟體成長,那麼要賣給Google,也就不是難事了。但迫在眉睫的是,如果貨幣體制崩潰、使得目前願意跟比特幣連結的網路交易平台退縮,那可就不妙了。
要是真有比特幣成為Google國貨幣的那麼一天,Google跟政府最大的差異就如前所述-他是一個營利企業,他比起政府可以更有效率對網路經濟體的成長作出貢獻,並且不會因為所謂民主式的表決來造成經濟效率低落。比如,他大可不理會那些哭喊著要一人一信讓Google Reader復活的「網路左派」。
如果Google在乎的只是經濟效率、而且評估經濟效率的正是一群地球上最專門的訊息經濟學家,哭喊著要Google Reader復活,也不過就是跟要求高額社會福利的左派一樣罷了。
註:淘寶的訂單可以跟站方質押借款,對於有Know How但欠缺足夠資金的小型賣家而言,可以提高營運的資金槓桿,讓經濟活動更活絡,但網路公司進行常態放款業務可能有問題,虛擬貨幣就可以避免此一限制-我借虛擬貨幣給你,你在接受這個貨幣的體制裡清算掉你的交易就好,除非哪天政府把手伸進來連網路遊戲世界裡的借放款都搞成需要監管。
貨幣乘數和通脹
在黑田東彥上任日本央行行長之前,美聯儲通過QE操作製造的基礎貨幣達到了法定準備金的16倍。其它央行相對應的貨幣乘數為,英國央行9.7倍,日本央行4.8倍,歐洲央行3.8倍。如果貨幣乘數有效運行,那麼美國的貨幣供應量將比現在擴大16倍,英國擴大9.7倍,日本擴大4.8倍,歐元區擴大3.8倍。
如果如此大規模的貨幣供應量擴張在短時間裡發生,這通常會引起一個類似幅度的物價上漲,也就是在美國引起1600%的通脹,在英國引起970%的通脹,在日本引起480%的通脹。然而,上述情況並沒有發生,下面我們會加以討論。
總之,雖然利率已經降至接近零的水平,但經濟體中的企業和家庭也已經停止了借貸。因為沒人借錢,同時很多人選擇還錢減輕債務負擔,基礎貨幣邊際增量的貨幣乘數已經變成負值了。
美國和英國從來沒有成功過…
美國和英國的央行官員聲稱,QE已經成功了,因為它避免了象日本式的通縮。但是,其實日本在泡沫經濟爆破以後,工資水平還增長了4-5年時間,增長幅度和今年美國工資增幅大概相當。
因為..
這些國家的共性是,雖然已經是零利率,但企業和家庭實際上還在儲蓄。他們這樣做,因為泡沫經濟泡沫導致資產價格大跌,同時又不能大規模減記債務,這對企業和家庭的資產負債表形成嚴重的損害。現在,日本的私營部門儲蓄率為其GDP的8.8%,美國相對應的數據為GDP的7.0%,英國為3.3%,西班牙為8.1%,愛爾蘭為8.6%,葡萄牙為7.0%,意大利為4.4%。
事實上,這些國家的企業和家庭應對零利率的方法是儲錢而不是激進地借錢消費,這意味著貸款活動——這直接影響了貨幣供應量,將不會增加,無論央行供應多少基礎貨幣。
私營部門信貸的增長已經被嚴重壓制。雖然很多人說美國的信貸環境相對比較健康,但私營部門信貸市場仍然沒恢復到雷暴倒閉前的水平。
只要企業和家庭拒絕借錢消費,日本、美國和英國的QE操作都將不能直接刺激經濟,也不能拉高通脹水平。
但央行官員仍然嘗試…
黑田東彥和其它再通脹主義者很可能會認為,最新公佈的寬鬆政策與過去逐步增加的寬鬆政策是有本質不同,因為新的寬鬆政策在激進程度上進入了「新的層次」。在一個方面說,這是對的,但從另一個方面說,這也是錯的。雖然黑田東彥認為,新公佈的QE操作已經產生了更為巨大的影響,但這個前提假說在外國已經測試過,中長期的結果並不支持黑田的觀點。
無視現實…
很明顯,這個問題不是央行寬鬆政策有多激進或實施的速度有多快,而是泡沫經濟爆破導致的私營部門資產負債表損害有多嚴重。歷史經驗也強調了一個事實——企業和家庭修復他們的資產負債表是需要很長時間的。
實證證明…
美聯儲和英國央行大膽的貨幣寬鬆操作帶來的影響是有限的,這意味著我們不應該預期日本央行的計劃在中期能帶來大量的成果,儘管該計劃非常激進。
不良後果…
可能更重要的是,為什麼日本的利率水平會這麼低呢?
主要是,私營部門已經停止了借貸,因為自身的資產負債表問題,對負債行為的厭倦,還有國內缺乏投資機會。
因為沒有私營部門借款者,日本銀行把收益只有0.6%的日本長期國債出售給日本央行以後,可能會發現它們別無選擇,只能把出售國債的錢再次投資於國債。如果重新購買的國債收益只有0.4%,那麼正確的選擇應該是繼續持有原來收益為0.6%的國債。
在這個例子中,日本的QE操作已經達到了它的極限了。
QE可能已經走到盡頭了…
但事實上,儘管利率已經為零,美日兩國的企業和家庭現在仍然拒絕借貸,這意味著長期利率進一步走低的影響力可能已經耗盡。
因為…
資產負債表式衰退的潛在原因是,嚴重缺乏借款人,私營部門對資金的需求已經大幅下跌,甚至已經消失。
雖然韓方方面一再否認。 但美銀美林經濟學家Jaewoo Lee寫道:
在新聞採訪中,韓國央行行長表示,自四月以來的一些重要變化,導致了韓國行業選擇在5月降息,而不是在4月:韓國的追加預算已經敲定;很多央行,包括歐洲央行,都轉向寬鬆模式;寬鬆可以進一步通過增加市場信心幫助改善經濟。 另一方面,韓國央行行長還表示,今天的(降息)決議並不是對日元貶值的回應,這與大家的推測相反。
雖然路透和BBG的調查都顯示,大部分經濟學家預期韓國央行保持政策不變,但週四韓國央行還是降息了。 本週早些時候,澳大利亞央行也意外降息,這使得我們開始質疑這些調查的重要性。
可能這只是對於調查來說,事件的發展速度實在太快了。 從日本央行公佈大寬鬆政策,大宗商品價格走低壓制了世界上幾乎所有地區的物價水平算起,到現在的時間其實並不長。
這兩個因素(日本央行大寬鬆和商品價格走低)並不是不相干的,一個可能的解釋是,日本出口通縮壓制了全世界的通脹。 商品價格下跌,壓制了幾乎所有地區的通脹,就連亞洲新興經濟體的央行都有空間下調利率,甚至壓制本幣匯率。 這種模式不可能永遠持續,但至少暫時還能維持。
但基於每個經濟體獨立的分析,事情就沒有那麼簡單了。
韓國央行存在自己的原因而選擇保持克制。 韓國家庭負債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過去幾年已經達到了警戒線,在加上韓國信貸增長和資產價格走勢(特別是房地產價格)的微妙情況。 幾週前,韓國央行已經明確表示,非常擔憂惡化的償債能力。
本週,亞太地區還有兩個國家加入了這場貨幣戰爭,分為是澳大利亞和新西蘭。
本週二,澳大利亞央行宣佈降息,聲稱新的通脹數據有支持降息的空間,並對強勢澳元發表了強硬的言論。 第二天,新西蘭央行也宣稱,其正在干預過於強勢的本幣匯率。 然而,澳新兩國都有自己資產價格過高的問題:澳大利亞央行可能會表示,因為經濟增速已經放緩,這個問題不再急切,但也不可能無視其中的風險。 而在新西蘭,房價的問題更令人擔憂,新西蘭央行已經收緊了抵押貸款的風險權重,也收緊了貸款資產的記賬比率。
本週五,中國國債指數跳漲0.5%,這是否意味著市場正在下注中國人民銀行將在週末降息呢? 拭目以待。
五一之後,全球央行進入一輪降息競賽,期望寬鬆的貨幣能保持或者刺激實體經濟的真實增長。
市場上的錢與實體經濟的關係,前所未有地受到關注。中國卻在並不強勁的經濟增長與國際熱錢洶湧的兩難局面下,保持著沉默。
從金融危機之後到現在為止的5年間,全球央行已經實施了五百多次降息。而降息的隊伍依然還在擴大
一場如火如荼的降息比賽,五一之後在全球展開。
2013年5月2日,歐洲央行10個月來首次降息,將基準利率下調25個基點,降至0.5%的創紀錄低點。
此前兩個月裡,波蘭、墨西哥、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已先後宣佈下調利率。但歐洲央行加入降息陣營,則是更標誌性的變化,因為此後十天內宣佈降息的國家已經有此前兩個月那麼多。
歐央行降息次日,印度央行降息25基點;四天後,澳大利亞央行下調基準利率,降至1959年該行成立以來的最低點位。第二天,新西蘭央行行長承認已經拋售本幣,並警告會再次干預;同日,瑞典財長也放棄了不干預匯率的立場,稱不希望本幣過度升值;而波蘭央行於當日意外降息25基點;兩天後,越南當局宣佈將再融資利率從8%下調至7%,這已是自2012年初以來越南第八次降息。
這樣的情形,將越來越多國家逼入降息陣營。
最新加入的則是以色列。以色列議息會議原本預定在5月27日進行,但5月13日卻意外將基準利率從1.75%降至1.5%。這是以色列央行自2008年11月以來首次做出常規計劃外的利率決定。
以色列央行表示,這次計劃外的降息是由於以色列貨幣新謝克爾(shekel)的持續走強,威脅到該國關鍵的出口行業。此次降息之前,新謝克爾對美元的匯率已經升至2011年8月以來新高。
事實上,自從美聯儲不斷推出QE寬鬆計劃,以及日本央行2013年推出史上最大規模「放水」計劃以來,全球競相進入「貨幣戰爭」。貨幣競相貶值,這讓剩下的國家越來越面對本幣貶值導致出口競爭力受損的難題,從而被迫加入寬鬆與貶值行列。
尤其是對那些新興經濟體來說,更面臨著熱錢湧入的危險。世界銀行對全球新興市場資金流入的分析報告顯示,2013年前四個月,新興市場的資金流入量較上年同期激增42%,達到640億美元。因此,在韓國、澳大利亞和越南等國,最近的降息則明顯帶有打壓本幣的考慮。
從金融危機之後到現在為止的5年間,全球央行已經實施了五百多次降息。最近這波降息潮中,僅僅只有巴西等三個國家為抑制通脹而加息。
而降息的隊伍依然還在擴大,在以色列之後,摩根大通預計俄羅斯、南非和羅馬尼亞將在未來數週加入全球寬鬆大軍。
這些錢是否如各國央行所寄望的,帶來經濟的復甦與真實增長?許多經濟學家正在為此爭論得不可開交。
在全球寬鬆的貨幣體系下,大量的錢遊蕩在市場上。這些錢是否如各國央行所寄望的,帶來經濟的復甦與真實增長?許多經濟學家正在為此爭論得不可開交。
在支持一派看來,日本提供了最好的佐證。
自從2012年安倍晉三執政,並推動日本實行史上最寬鬆政策以來,美元兌日元已經升值了超過30%。狂跌的日元,帶來了日本國內經濟狀況的持續好轉。
日本出口商的銷售額和利潤應聲而漲。最大出口商之一豐田汽車在截至2013年3月的年報中稱:「日元下跌對企業銷售利潤的貢獻達1500億日元,推動公司淨利潤達9621億日元,同比增長2倍。」
通脹刺激了薪資上漲,也刺激了國內消費。在這些因素的共同刺激下,日本一季度經濟增速有望由2012年四季度的-0.2%實現大幅回升,預計將達到2.7%。政府調查顯示,消費者信心和就業信心指標均達2007年5月以來的最高水平。
受此鼓舞,日本已經將2013年的經濟增速目標上調至2.9%,大大高於2012年年底世界銀行等機構做出的0.5%-0.8%的判斷。
而全球金融市場的繁榮,也讓人歡欣鼓舞。
主要的股市指數,大多來到了歷史高點附近。從2012年底至今,日本股市最大漲幅逾六成;2013年5月2日,美國標普500指數最高觸及1598.6點,再創歷史新高,道瓊斯指數在2013年4月創出歷史新高後,至今仍在高位運行;德國、英國主要股指也都在朝著歷史最高點前進。
一直疲軟的大宗商品市場,也在降息潮的刺激下出現反彈。
不過,另一派卻對此憂心忡忡。
「央行送出的這種『止痛藥』,短時間內可能扭轉市場走勢。」匯豐全球首席經濟學家斯蒂芬·金恩在最新報告中指出,新一輪寬鬆政策「治標不治本」,能否扭轉經濟頹勢,「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金恩認為,當前全球金融資產一片繁榮,與其說這體現了央行推動經濟健康復甦的能力,不如說是創造金融泡沫的能力。「當然,如果取代金融泡沫的是經濟崩潰,那麼興許值得冒這個風險。不幸的是,泡沫通常是經濟崩潰的前奏。」
數據來源: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 (何籽/圖)
全世界都在猜測,中國會不會加入降息陣營,這個新興大國的宏觀經濟將是什麼走向。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成為了焦點。
這一方面是因為實行穩健貨幣政策的中國至今保持沉默,未在利率變化方面作出任何動作,甚至吹出風聲。
另一方面則是作為對熱錢極具吸引力的地方,中國正面臨著巨大的人民幣升值壓力和熱錢湧入壓力。2013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已累計有效升值超過3.5%,速度和幅度為2005年匯改以來所罕見,最近更是突破了6.20關口。
全世界都在猜測,中國會不會加入降息陣營,這個新興大國的宏觀經濟將是什麼走向。
最新發佈的國內宏觀統計數據卻並不理想。2013年4月中國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3%,1-4月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同比增長20.6%,均低於市場預期。而通常用來衡量國內製造業繁榮與否的指標——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4月份的數值為50.6%,較上月回落0.3個百分點,增勢趨弱。
這些「風向標」,顯示出中國的實體經濟雖還在增長,但增幅緩慢,低於市場普遍預期。
但央行卻在此時開始回籠貨幣,展開28天期520億元正回購操作,同時招標發行270億元3個月期央行票據。這套組合拳,說明積聚在經濟體中的流動性相當寬鬆,以致需要央行出手進行特別沖銷。
在是否降息這個問題上,這種矛盾的狀況無疑對中國監管層提出了挑戰。降息能刺激疲弱的經濟,但卻會讓市場上本來就已經多到需要央行動手的流動性進一步氾濫。
市場上的錢,與實體經濟的關係,因此前所未有地受到關注。
渣打銀行2013年5月13日的研報認為,一季度的信貸增長,預計要到二季度末或三季度,才會讓中國經濟增長有所反應。因為在利潤重拾升勢之前,要先解決居高不下的庫存水平和應收賬款產生的融資問題。
「流動性充裕卻無法提振企業經濟活動,顯然為決策層造成了更大的挑戰。」瑞穗證劵亞洲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在媒體公開表示,產能過剩、企業債務還本付息壓力大等因素,迫使企業投資率降低,進而造成投資疲軟,而且,海外經濟復甦緩慢導致出口壓力加大。
值得注意的是,房地產幾乎是這個春天裡中國經濟數據中唯一的亮點。這意味著資金正在集中湧入這裡。
因為「國五條」,樓市出現恐慌性搶購,一季度數據前所未有地亮麗。即使在市場普遍預計銷售數據將出現回落的2013年4月份,銷售面積也意外地同比增長40%、增速比3月還高。另一方面,新開工面積同比增速升至14.5%,說明房地產投資正在迅速上升。
當房地產正在「吸」走其他實體經濟部門的資金之時,中國的監管層並不打算放開更多貨幣。
「儘管信貸同比增速進一步加快,我們用來衡量信貸擴張勢頭的指標——新增信貸佔GDP比重(經季節調整)於4月小幅下滑。這顯示信貸擴張勢頭已經見頂。」瑞銀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在提供給南方週末的一份報告中如此判斷。
毫無疑問,倘若失去更大量的貨幣進行刺激,單靠房地產支撐的中國經濟可能將面臨一個並不輕鬆的增長局面。
因此,預測機構與經濟學家們最近一週裡都紛紛調低了2013年對中國經濟增速的估計。比如渣打集團從此前的8.3%下調至7.7%,荷蘭國際集團(ING)從之前的9%下調至7.8%。即使是最為樂觀的匯豐,也從之前的8.6%調低至8.2%。
但中國似乎正在改變過去的GDP增速崇拜,官方對於速度放緩的容忍度正在增加。2013年5月13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國務院機構職能轉變動員電視電話會議上指出,要實現今年發展的預期目標,靠刺激政策、政府直接投資,空間已不大,還必須依靠市場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