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兩大頂級創業孵化器大對決

http://news.imeigu.com/a/1323672969948.html

Y Combinator和TechStars同是兩家世界頂級創業孵化器,兩者都成功孵化過一些創業公司,如何分析他們現在的表現?其實到現在還沒有一種特 別完美的辦法來作特別深入的分析,不過看看這兩家公司所孵化的創業公司數量,總籌資金額,種子投資後的融資能力也算可行。

雖然這些並非判斷公司是否成功的完美標準,但卻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訊息,尤其是種子投資後的融資能力非常重要,因為一家創業公司在早期階段都需要資金來打造產品,開拓市場,如果他們表現不錯,就會持續的到投資人的資金,具體對比請參考下圖:

孵化的公司數量

Y Combinator:135

TechStars:72

從下圖可看出,Y Combinator(始於2005)的孵化的公司數量是TechStars(始於2006年)孵化公司數量的兩倍,前者135家,後者72家,當然,數量不代表質量,所以繼續看下文。

所獲總投資

Y Combinator:6.27億美金

TechStars:6100萬美金

從下圖可看出,Y Combinator的創業工資所獲總資金是TechStars的十倍之多,Y Combinator是6.27億美金,而TechStars是6100萬美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Dropbox和AirBnB兩家公司籌得了大量資金。


總籌資輪數

Y Combinator:231

TechStars:131

Y Combinator的融資輪數更多(不過創業公司也更多)


種子投資後的融資能力

Y Combinator:80萬美金

TechStars:50萬美金

下圖是創業公司在獲得種子投資後的平均融資金額,數據顯示,一半的Y Combinator創業公司在獲得種子投資後,平均籌得超過80萬美金的資金,而TechStars的公司平均只獲50萬美金,換句話說,Y Combinator的公司估值更高。

總結

在許多方面,Y Combinator都勝過TechStars,但TechStars也有自己的優勢,比如真人秀電視節目TechStars就完全佔優勢,若有何個人見解,歡迎交流。

(本文來源:雷鋒網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851

創新工場:投資孵化器

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4874.html

篩選最好的產品和項目,給創業者帶來更多的增值服務。

10月,創新工場上海基地正式宣佈啟動,李開復同時在微博上發出了第三期助跑計劃的邀請。此前的一個月,創新工場宣佈完成首隻美元基金的募集,募集 1.8億美元,以紅杉、IDG為代表的頂級投資機構和投資人都參與其中。而另一隻人民幣基金也即將完成,預計募集7億元人民幣。

李開復的個人號召力以及「天使投資+全方位孵化」的獨特模式,令創新工場從一亮相就成為投資界和產業界的焦點。據瞭解,創新工場成立以來,兩年間已經審閱了超過2500個項目,投資孵化了39個項目和公司,投資金額超過2.5億元人民幣,投資企業價值接近30億元人民幣。

當今中國的風險投資市場,想在中晚期投資獲利的人太多,早期投資太少。創新工場是中國第一個模式獨特的、專注早期投資的機構,他們有戰略、有文化、 更不缺錢。用系統化的方式篩選項目,從產業鏈到生態體系,圍繞著早期投資做了很多的這種細緻的工作,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電子商務以及云計算四大領域佈 局,嘗試去篩選出優秀的企業。

創新工場的成員不是VC出身,投資上沒有太多投資經驗,不能做中後期項目。但是創新工場的成員很多是高科技大公司出來的,對科技的把握和展望有更深的領悟和瞭解,因此會對業界的戰略做一些分析,然後根據這個分析來做最合適的投資。

孵化器模式如同一個價值窪地,幫助很多大學生和優秀的年輕人創業。而在此過程中,工場還會幫助創業者招聘人才,管理團隊等等——在TMT的領域人才 至關重要,這些人才不僅僅包括創業者還包括高水平的工程師,工場能夠提供這種增值的服務,而不是僅僅是傳統風險投資「錢的概念」。

也正是由於定位有所不同,很多像紅杉、IDG這樣的機構都投了創新工場,「後期會更多的合作一些項目。我們覺得需要更多的一些孵化的工作,可能會推 薦給他們,他們投過的一些很好的項目我們可能做第二輪或者是第三輪投進去,就是做投資也需要一個生態體系。」IDG一位合夥人這樣和記者表示對工場的認 可。

畢竟創新工場是一個投資機構,在李開復之外不得不提到另一個靈魂人物,汪華。

汪華的名字在斯坦福校友裡頗具影響力,尤其是在斯坦福的創業圈;同行對汪華的評價都是非常聰明勤奮:「很多極其極客的技術你問他,他全都一清二楚,VC圈的一個神人。」而李開復更是直言,汪華是個天才。

他的確是個出了名的大忙人和工作狂,經常都往返於各地出差,一週只會在創新工場出現「那麼幾次」,即使週末也經常在工作。對於他來說,手機和郵件大部分時間形同虛設,他很少接電話和看郵件,不過這些似乎是汪華身邊的人早就習以為常的事。

但是接近汪華的人都會發現,他有一些很明顯的習慣和特質,比如在跟人交流的時候,他總是用耳朵衝著對方,頭微低,時刻都在保持著傾聽和高度思考的狀態;他在微博上很少講話,但是會在知乎上非常系統地回答關於產品的問題。

其實對於汪華來說,創新工場的模式,他一方面是工場主要負責投資的創始合夥人,另一方面,他更像是整個創新工場孵化項目的「大產品經理」,把控工場的產品關,而這完全來自於他對產品和技術的極度熱愛甚至偏執。

汪華曾在一條微博上寫道:學鏞看到我用HTML5寫的手機應用非常驚訝,沒想到你還coding。其實我覺得這是早期投資人的本分。如果一個新趨勢 和技術不能自己精通瞭解,其能力和限制,用戶需求,怎麼能比VC更早地發現機會?我能更早地認識到android的潛力也是對這個系統行業的瞭解。只有自 己也有能力做出成功的公司才能投資輔導其他人 —— 據創新工場投資經理張亮透露,這個html5 的手機遊戲網站汪華只用了兩個週末的下午,日活躍用戶數萬。

對於產品,汪華的理解要比很多創業者深入。很多關於產品的問題,他都有一套系統性看法。比如他堅信,創業公司應該在有限的資源和機會時間窗口內,用 很短的時間先把產品做出來,快速讓產品去見市場,把路摸出來。而一旦過了這個階段,有了一定的用戶群體,用戶反饋也還不錯,就要專注的重點投入,做到極 致,這個過程中不能有容忍的心態,不能容忍用戶體驗不好,不能容忍產品有BUG,要跟0.01秒的較真,跟0.1K來較真,把自己化身用戶,做到極致。

此外,他更會樂此不疲地引導創業者或產品經理,如何更快地獲取新知:首先是廣度使用,使用這個領域所用的產品,相關產品,上下游產品,然後深度使 用,選擇幾個有代表性的變成他的資深用戶;其次是在產品內外瞭解用戶,和這些產品的用戶交流;第三分拆產品機制和特性,這一步一定要最後做。另外有個技巧 是按產品演進分析,一個產品的最終形態往往非常複雜,像facebook 或mmorpg,但他的早期版本往往是表現了最核心的部分,思考他是為什麼,如何一步一步變成現在的樣子;第四當有了足夠的瞭解後,可以和這些產品的團 隊,其他相關人士廣泛交流。

汪華曾說,斯坦福和Google的經歷,讓他明白了中國互聯網的生態狀態,瞭解創業環境的艱難。當下的他,更專注產品和創業者的需求,更多的是為改變這樣的現狀而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181

國內孵化器做起「包租婆」 創業企業成炮灰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8/13/231026.html

李開復和創新工場09年將創業孵化器概念帶入大眾視野,讓原來帶有神秘色彩的天使投資接地氣,短短幾年間,國內披著創業孵化器外衣的投資機構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不過,在成功孵化豌豆莢等項目後,創新工場已不再提內部孵化,而是將更多精力轉向早期投資。

李開復對騰訊科技表示,當初選擇內部孵化模式純屬無奈,09年創業者對創新工場處於觀望態度,只能自己帶創業項目。隨著業務發展,早在2年前已放棄內部孵化模式,如今的創新工場是家致力於早期階段投資並提供全方位創業培育的投資機構。

與創新工場相比,更多孵化器還停留在掛個大牌子,扮演二房東角色,僅僅是向企業收取稅收和租金。天使投資人、原華為互聯網業務部總裁朱波曾公開放言:國內創業加速及孵化機構形成一股風,但95%以上有問題。

UC CEO俞永福則在私下交流中指出,創新工場已轉型,孵化器模式在中國基本宣告失敗,這不是模式問題,而是商業環境導致。中國互聯網江湖一個企業要活下來,一定要是多面手。「小時候不能快速長大,你長到中期,就更長不大。因為越往後,面臨的商業環境越惡劣。」

互聯網分析人士謝文接受南都週刊採訪時直言不諱指出,國內很多孵化器項目是拿著國家撥款的各級政府參與,其實是科技腐敗,屬於騙錢、亂花錢、貪污腐化,而且創業孵化器是廣種薄收的事,前提是成功率很高,這也是所謂孵化器不能成功的根本原因。

那麼,創業孵化器模式真是一種失敗模式嗎,是否真存在如此眾多弊端,培育出來的企業是否又會如溫室的花朵一樣難以經歷互聯網江湖刀光劍影的絞殺?

創業孵化器馬太效應明顯 多數創業者成炮灰

今年初辭職的華為互聯網業務總裁朱波已悄然涉足天使投資。朱波早在1996年就在美國創立了NeTrue通信公司並成功上市,回國後在北京創立的移動搜索引擎Cgogo,並於2008年加盟華為。不過,從華為離開後,朱波選擇創辦了一家類似創新工場的孵化器「創新谷」。

「創新谷」專注於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領域。朱波對騰訊科技表示,已在廣州、北京建立孵化園區,將於9月在深圳開辦孵化器。目前已投資4家公司,還有10家正在洽談。為與李開復的創新工場區分,朱波將創新工場模式定義為精英創業,「創新谷」關注草根創業。

與朱波類似,口碑網創始人李治國再次離開阿里巴巴後,同樣創辦了創業孵化器——福地創業園區。李治國向騰訊科技表示,這一創業園由6個創始人在杭州創辦。園區內不僅自己投資的企業可以入駐辦公,也吸納其他互聯網項目。福地創業園區現在面積為1萬平方米,隨著入駐園區企業增多,李治國正申請另一塊1萬平方米場地。

與創新工場類似,福地創業園區也向創業者提供各項軟性支持,如幫助創業者爭取政策扶持、幫助設立VIE架構、處理工商關係,舉辦各種行業活動。如今朱波、李治國這類創業模式並不新鮮,各地湧現各種創業孵化器。很多是當地政府劃出一片地、蓋上廠房和辦公樓,以優惠條件吸引創業者入駐,如淘寶明年要搬入淘寶城。

據李治國介紹,國內孵化器模式大概有4類:一類是創新工場模式,提供場地及配套服務,主要服務所投資企業;一類如福地創業園區,入駐企業既包括旗下投資的企業,也包括其他企業,園區提供軟件方面服務;一類是政府劃定特定區域,蓋好樓邀請企業入駐,提供一定扶持政策;一類是如車庫咖啡這一類,給創業者和投資人提供交流平台。

實際上,趕上創業和投資環境逐漸成熟,孵化器的踐行者、李開復和創新工場借助孵化器模式快速獲得成功,如今創新工場周圍已形成濃烈創業氛圍,形形色色的創業者在其附近的車庫咖啡、貝塔咖啡穿梭。李開復也與雷軍、薛蠻子等天使投資人一起成炙手可熱的人物,並且獲得中關村委員會認可,甚至在政府支持下成立了天使會,關注早期投資。

如今創新工場產業鏈在延伸,並將更多精力關注早期投資。知名媒體人程苓峰對這一模式比較認可,稱超級天使賺很多錢,且控制很多項目源。創新工場從孵化器入手,擠進超級天使俱樂部,是順勢做VC,接盤自己的好項目。

不過,作為舶來品,創業孵化器在國內實際上已開展了10多年,與國內轟轟烈烈遍地火熱的興建孵化器相比,國外相對要冷靜,並且也並沒有太多成功案例。

孵化器模式在华破产?创新工场两年前已转型

孵化器項目具有很強馬太效應(圖片來自Paul Graham演講)

Y Combinator被福布斯雜誌評為最成功的孵化器,平均每家公司價值達4520萬美元。不過,這主要是被最成功的那部分公司嚴重拉高。Y Combinator創始人Paul Graham談及這一馬太效應時表示:有許多投資在過一段時間以後就蒸發成0了,而且這個過程多在早期出現。然而,挺過這個最初時期的公司們則會得到指數級的增長。把他們加起來,就會看到一個「J型曲線」。 關注互聯網創業的新銳媒體36氪總結說,大多數孵化器中的公司都有類似的起點,但最後結果大相逕庭,多數創業企業成為炮灰。

【李開復也坦言,國外多數孵化器項目並不算太成功,Y Combinator能夠聲名鵲起,在於其抓住時機,主要原因是:1、開源軟件、電子商店、云計算大幅降低創業成本,2-3萬元能讓2-3個人做出很好服務原型。2、VC沒有時間看小案子,而且有些VC不懂產品。3、互聯網競爭變得更劇烈,很多大公司願意花較高的價錢來收購技術團隊,這提供更多退出機會。】

李開復指出,正是Y Combinator在Dropbox等項目上獲得成功,這一模式才逐漸獲得認可。當前美國其他孵化器TechStars、Summer@Highland、500 Startups開始為人所知。

國內孵化器被批是科技腐敗 花錢貪污腐化

在當前資本趨冷,創業者融資難度加大之際,創業孵化器弊病開始呈現出來。網易CEO丁磊最近公開調侃,稱創新工場不如網易,「我們除了錢之外還有管理經驗、用戶群,而且他們老大也沒有創業經驗」,暗指李開復只有職業經理人經驗,投資項目難成功。

UC CEO俞永福在與騰訊科技私下交流中透露,中國互聯網江湖充滿血腥,如果創業者在孵化器模式下成長,小時候不能長大,長到中期就更難發展壯大。因為越往後,面臨商業環境越惡劣,越容易面臨互聯網巨頭絞殺。實際上創業孵化器模式已宣告失敗。

1個多月前,俞永福就對騰訊科技表示,創新工場已在轉型,但轉型沒太多彈藥。「一般VC融第一輪第二輪基金時都還好,融第三輪時就要把第一輪成績給大家講,有什麼IPO。創新工場可能會啟動第三支基金。第一支基金可以拼人脈、第二支拼人緣,第三支就最重要了。」

俞永福無疑成了預言家,創新工場最近募資1.5億美元,不過李開復並沒有俞永福那麼悲觀。

李開復指出,讓事實說話,創新工場最初幾個項目包括豌豆莢、點心、友盟、布丁、應用匯等項目都做得很出色。它們能快速成為移動互聯網的領跑者,很大程度就是因為創新工場提供全方位支持,例如招聘方面提供了50萬封簡歷的簡歷庫。創新工場選擇的創業者也非等閒之輩,這些創業者如點心CEO張磊、應用匯CEO羅川等,均來自行業知名企業,非常有經驗,平均年齡33歲左右,所以創業者肯定能經受住「畢業後」的野蠻生長。

李開復說,如果沒有創新工場,一位創業者前12個月可能有一半時間消耗在非產品事務,創新工場的價值就在於幫助省卻掉一半時間。創新工場在招聘、法律規範和公司文化搭建方面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幫創業者少走很多彎路,更快把產品做出來,同時幫創業者做更好的領導者,而不是成為溫室花朵,出去以後無法生長。」

作為創新工場最早的孵化項目,豌豆莢也公開否認了溫室花朵的說法。豌豆莢聯合創始人王俊煜表示,正是因為這一孵化器模式,豌豆莢才能集中在產品上,不用管太多其他事情。他反問了騰訊科技一句:「你覺得我們現在發展得不好嗎?」

創新工場另一項目安全寶市場總監張峰指出:「創新工場提供資金外,還提供了錢以外的東西;工場提供的行業資源特別重要,開復老師在很多行業,都有很多熟人和資源,給我們帶來很大幫助;工場的hr、市場、法務、財務等孵化服務,讓創業者在早期只需要專注在產品和研發;開復以及工場影響力和知名度,給工場項目帶來很多便利,比如,安全寶項目,如果沒有工場的幫助,額外多花300萬的市場投入,也起不到現在的效果。」

當然,李開復和創新工場這種早期孵化模式無疑有優勢,擁有超強品牌,對媒體、投資人、工程師擁有巨大影響力,非其他孵化器能夠效仿。而且李開復早於互聯網巨頭預見到Android和iPhone崛起,抓住有利時機,為豌豆莢、友盟、應用匯、魔圖這些移動互聯網工具型軟件發展奠定基礎,在項目初期和做大過程中也吸引眾多優秀人才加盟。

其他創業孵化器模式無疑還有很大弊病,既無品牌優勢,也無力招納各種急需的人才,還缺乏對行業前瞻性的預見性。前華為互聯網業務總裁朱波就指出,國內95%以上的創業加速器都存在很多問題,因為很多都是政府主導,很多人把政府關係作為最根本的目的。

為避免「創新谷」模式失敗,朱波的作法是,投資項目週期一般都在一年或一年半時間,在A輪融資之前退出,在新的投資機構接盤時實現投資回報「但也不是絕對A輪融資前退出」,朱波對騰訊科技表示,如果有特別好的項目,也會考慮在B輪或C輪時再退出。

更早之前,互聯網分析人士謝文則公開指出,創業孵化器基本商業模式是拿初創公司的一部分股權,等這些公司上市或者賣掉時才有回報。這個週期巨長無比,概率巨低無比。這種廣種薄收的事,前提是成功率很高。這也是所謂的孵化器不能成功的根本原因。

謝文更是尖銳指出,孵化器概念在1999年、2000年熱炒了一陣子,很多孵化器項目裡面有拿著國家撥款的各級政府參與,其實就是科技腐敗,騙錢、亂花錢、貪污腐化。「隨便查歷史,尤其是在IT產業,被孵化器孵化成功的大創新、大公司,一個都沒有。恰恰相反,誰都不看好的,像Facebook這樣車庫裡面出來的,才做出真正的創新。」

知名IT經理人、資深互聯網人士王冠雄認為,李開復採取的模式很聰明,在「模樣上」看沒什麼問題,「名人光環+超級公關+大佬背書+主要方向」,目前看確實成了「項目工廠」。這是一個「具備中國特色」的孵化器模式,也很難複製。

「在創業這事兒上,家豬幹不過野豬。孵化器裡面出來的企業,往往缺乏真正的虎虎生氣,特別是在非常規競爭下的中國互聯網。一個偉大企業必定有偉大的創始人,而具備這種野心的創始人往往心很大,很難接受創新工場『早期投資佔股17.6%』的條件。再說,有幾個此類孵化器下成功的企業?」王冠雄反問。

實際上,很多創業者往往最需要的並不是資金、場地的支持,而是一種能夠在互聯網叢林廝殺的本領。一位業內大佬公開表示,很多創業者不缺錢,參加孵化器模式,一次性出讓差不多20%的股權,很多人並不甘心。

創新工場悄然轉向 孵化器概念淡化

實際上,這兩年創新工場逐漸淡化孵化器的概念。李開復對騰訊科技表示,當初做內部孵化項目有點無奈。他指出,創新工場要做好需要團結五類人:媒體、工程師、創業者、VC、機構投資者。創新工場需要吸引有經驗的創業者入駐,需要有VC在創新工場項目上接盤,需要有機構投資者願意將資金放到創新工場基金運營。

從早期看,創新工場獲得媒體和工程師支持,但創業者對創新工場持有疑慮:為什麼要來創新工場創業,你的基金最多嗎,你的錢最多嗎,你的附加價值在哪裡?大概運營一年後才有批特別優秀的創業者在創新工場創業。VC則是在創新工場項目取得一定成績後才追創新工場項目,或跟創新工場合作,談下一輪投資。

最後一批是機構投資者,看到創新工場產生的經濟價值,願意把錢讓創新工場管理,這五批人基本到位後,創新工場才達到一定台階,進入穩定運行的狀態。「創新工場創立第一年為什麼做內部項目,自己帶頭創業,而不是創業者找創新工場,因為他們當時還在觀看狀態,在沒有創業者時候我們只有無奈自己帶領創業項目。」

去年TechCrunch Disrupt大會上,李開復表示創新工場要從「大孵化、小投資」模式,轉變為投資領跑發展方向。知名媒體人程苓峰則指出,「超級天使賺很多錢,且控制很多項目源。創新工場從孵化器入手,擠進超級天使俱樂部,是順勢做VC,接盤自己的好項目」。

口碑網創始人李治國認為,早期創新工場能很快把握大勢,做出像豌豆莢、應用匯這樣的產品,隨著互聯網巨頭湧入,創新工場喪失先發優勢,如再堅持內部孵化項目,不僅見效慢,甚至很可能成為有背景互聯網公司的炮灰。不如尋找外部優秀人才,早期進行投資回報快。

朱波認為,創新工場轉型屬於必然,孵化器模式需要動員的資金很少,但創新工場已成功進行三輪募資,具有巨量資金,最近一次是1.5億美元,有將錢花出去的壓力。如果只是孵化項目,這需要孵化多少項目才能將這筆錢花費出去。相反,涉足有前景的早期項目不僅可以很快建成效,還能很快將錢花費出去。

朱波指出,與創新工場相比,國內更多創業孵化器還停留在口號上,僅僅是掛一個大牌子,吸引企業入駐後,直接做起二房東,向企業收取稅收和資金階段。朱波坦言,現在中國做孵化器是一陣風,並沒有意識到這是產業鏈的最底層,沒有經驗根本做不成。

飽受詬病的「二房東」:不能停留在僅僅收租金

孵化器模式在华破产?创新工场两年前已转型

李開復給騰訊科技畫出的孵化器項目(圖片來自虎嗅網)

為將孵化器模式介紹清楚,李開復在自己的辦公室黑板上親自給騰訊科技畫了一幅孵化器國內外對比表。李開復認為,一個成熟的孵化器模式,不是簡單的場地提供,還需要同時配備很多要素:包括有經驗的人、專業培訓、招募優秀人才、對孵化企業進行前期文化和架構建設,對趨勢前沿有好的把控、資本的對接,做到這些才能真正降低創業失敗概率。

「很多孵化器僅僅是當房地產來運行,價值有限。我們現在都避免用孵化器這個詞。我們所做的是創始投資機構的概念,和風險投資也不同。創新工場在創業者創業第一天,就投資企業,並且給它巨大附加價值,創業者能用更短時間做出產品,降低失敗概率。」

李開復說,對於孵化器項目來說,對趨勢判斷、產品建議、用戶獲取、技術優化、迭代過程都需要專家。如果只找一批對金融運作、法務、財務、房地產人來提供服務,很難覆蓋到每個領域,這是傳統孵化器挑戰。「是招聘一些退休的或普通的或剛畢業人,招聘負責人曾經在大公司做HR、VP還是獵頭領域頂尖的人,是剛畢業的小女孩打電話,還是退休的老公務員與企業聯繫,這都很關鍵,直接關係到最後創業者項目是否能成功。」

此外,能否給創業者指出創業的盲點也很重要。比如經常與創業者碰撞,給創業者指明創業方向,分析哪些行業成長最快,如創業者想做汽車網站、健康網站,能清晰向創業者指出哪些領域已飽和,不如做其他方面,哪些領域值得參考,而不是僅僅掛個大牌子,做個二房東。

當然,李開復並沒有否認傳統孵化器模式價值,稱創業者能進入到孵化器模式也不錯。如果說一個創業者有千份之一成功概率,進入某個孵化器變成千分之一點一,也是成功。創新工場要做的就是專注自己擅長的領域,幫助創業者將成功概念從10%做到30%、40%甚至50%。

在李開復看來,互聯網江湖殘酷,肯定會有很多從孵化器出來的企業最終被大企業絞殺,但相對來說,大公司有過去的包袱,有更多流程,沒有自己是公司主人翁的動力,可能為很多事情分心,可能有內部鬥爭。相反,創業者生命都捆綁企業,可以更努力拚命做事情,也有很大成功幾率,如果創業公司被大公司收購也為未嘗不是一個可接受的結局。

朱波說,孵化器模式要想成功,一個必須考慮的就是孵化企業畢業前,幫助創業者將人力資源、市場、技術研發、稅務等各方面人才配齊,否則,一旦脫離溫室環境,創業者將面臨很多複雜環境,在大型公司的絞殺下,反而是越做大越危險,失敗概率大幅提升。

李治國則認為,國內創業孵化器應該更多在資本對接方面下功夫,也希望國內能形成很成熟的退出機制。當前孵化器模式能夠做得成功比較少,這在於國內並沒有像國外那麼成熟的退出機制,大公司寧願山寨一款產品,也不願意斥資收購,這就扼殺了創業者。隨著未來平台走向開放,創業者深入細分領域運營,這一局面或許會有所改觀。

「如果一直缺少退出機制,那將是社會未來10年的悲哀」。李治國希望政府主導的孵化器少一點稅收方面的考慮,多在配套設施方面扶持。畢竟雖然這些孵化器給創業者很多補貼和扶持,但由於多數在郊區,創業者將意識到從孵化器中獲得收益抵消不了成本增加。

對孵化器模式看淡的俞永福說,在中國創業孵化器模式要更土鱉一點,更注重草根,而不是僅僅依靠工程師和研發人員。具體談及創新工場時,俞永福說,「不管怎麼樣,創新工場還是培養了市場,至少他的工程師團隊你還能挖一挖。畢竟因為李開復的原因,創新工場的項目吸引了很多大學生,和對外資企業有嚮往的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185

滿城儘是孵化器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2180
最近聽到「孵化器」三個字頭皮就有點發麻,尤其是兩週前陪國內一個孵化器團隊參觀了硅谷近期崛起的一家孵化器Plug and Play之後,這種感覺就更強烈了。


  去的時候我有些好奇,因為國內幾乎每個與創業有關的來硅谷考察的朋友都會跟我提到這家孵化器,好像這家孵化器接觸了他們當中的每一個人,希望跟中國建立更緊密的聯繫。可當我走進Plug and Play孵化器大樓的時候,就恍然大悟了:這哪兒是什麼孵化器,整個一個萬國博覽會啊。


  這家孵化器佔用了Sunnyvale商業區的一整座辦公樓,在路邊看上去很扎眼,內部的裝修很豪華,兩層的辦公空間被隔成很多個區域,有豪華的健身房和會議中心。而且會讓你覺得很好玩的是:整個走廊和辦公區懸掛著各個在這裡孵化的團隊所在國的國旗,一面關於孵化器歷史和成果的陳列牆,還有一面用來供全世界參觀者題詞的留言牆—在上面至少看到了5個我熟悉的中國人的名字。


  突然琢磨過來了,怪不得中國參觀者和Plug and Play互相吸引呢,氣質和文化真接近?啊。


  我之前也介紹過國內想做孵化器的朋友拜訪過大名鼎鼎的Y Combinator。事後我發現他們最驚詫的地方不是Y Combinator苛刻得近乎傲慢的篩選機制和富有爭議的回報率,而是Y Combinator作為一家孵化器竟然不提供辦公場所給被孵化公司,還隱藏在Mountain View一條不起眼的小路的民居里。而我陪著我的國內朋友們走進Plug and Play的時候,會聽到他們在旁邊交頭接耳地說:「哎,你看我們做孵化器的時候也得這麼搞。」


  不過我的朋友們也很好奇,在從Plug and Play出來之後他們向我打聽,大致的意思就是他們覺得Plug and Play很有模有樣,但為什麼他們接觸到的其他 很多硅谷風險投資者對Plug and Play 似乎很有保留,他們很想知道這是為什麼。


  我不方便對我不知道的事做太多評論(我原本也不知道那些VC真正在想什麼)。我只是比較謹慎地表達了一個觀點:對很多硅谷的VC和曾經孵化過公司的創業者或投資者來說,Plug and Play的做法可能有點「over marketing」(過度營銷)了。


  我知道我可能有點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我見慣了Y Combinator那種幾乎是刻意素樸到極致的孵化器辦公室,也見過舊金山市區RocketSpace和Parisoma等一群創業者簇擁在一起,牆上貼滿了公司Logo和產品草圖,樓下是一個開放式活動大廳的倉庫式孵化器。在我看來,它們好像就是科技公司孵化器本來應該有的樣子:簡約、開放、樸素、強調溝通與交互,還有那麼一點不太遷就世俗體面的無所謂和放肆。


  所以,當我看到一個被包裝得極度精緻的場地和大量用來作市場營銷的設施的時候,我就覺得這好像和創業投資什麼的不是一回事:創業者和他們的團隊是用來被參觀的猴子麼?我見到的這裡的大部分創業者都很開放和通達,但他們和大多數聰明人一樣,對過度的市場包裝並不容易妥協。


  當然這也和Plug and Play創始人的背景有關:Saeed Amidi是伊朗富商移民,原本是硅谷成功的商業樓宇地產商,還開過瓶裝水公司。他把房子租給過羅技和蘋果,還有Peter Thiel和Max Lavchin在當時成立的PayPal—但無論如何,孵化器生意對他來說從根本上好像是回了自己的本行而已。


  其實我一直對硅谷的一家華人背景的孵化器InnoSpring(創源)有好感。他們的辦公室在Santa Clara,孵化的大部分都是生活在加州的華人創辦的公司。所有設置和陳列都極度簡單,我有一次和他們的創始人稱讚他們前一個階段的市場活動做得很有聲勢,沒想到這個工程師出身的中年人很不安地說:「那有什麼好,明年的這個時候Demo Day拿不出像樣的公司來,做什麼marketing也沒用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411

世界第一孵化器Y Combinator夏季DemoDay又來了:眾多亮相初創項目震驚你!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717.html

1.GOCOMM : 移動領域的Yammer

GoComm把自己標榜為「移動領域的Yammer」,該公司開發了一個管理大型活動的工具。GoComm的聯合創始人特拉維斯·德瑞德(Travis Dredd)在參加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的時候,有一次正好需要把會場從足球場轉移到另一個地方,但當時卻沒有一個可以用來協調團隊成員和媒體的工具。受此啟發,他就創辦了GoComm。

該公司剛剛簽下一個價值15萬美元的大單,目前已經實現了盈利。據德瑞德介紹,這款軟件還可以用於協調工地施工、安全監控以及酒店管理。

2.SIMPLE LEGAL : 法律賬單分析平台

SimpleLegal希望成為法律收費分析領域的Mint.com。SimpleLegal開發了一個幫助企業分析他們的律師事務所發來的法律賬單的軟件平台。據SimpleLegal的創始人介紹,律師事務所平均多收了客戶10%的費用。SimpleLegal的創始人在法律行業待了10年,因此他還是比較瞭解這一行業的。SimpleLegal稱,該平台可以自動標記不適當收費,並可大大降低企業在法律事務上的開銷。該平台上線才五個星期,不過其每週的增長率已經達到了50%。

點擊這裡閱讀我們之前對SimpleLegal的報導

3.REALCROWD: 商業地產投資領域的眾籌平台

RealCrowd是一個商業地產投資領域的眾籌平台。在該平台上線的最初幾個星期裡,他們就已經吸引了500個合格投資者的參與,並籌集到了750萬美元的資金。

點擊這裡閱讀我們之前對RealCrowd的報導

4.APPTIMIZE : 移動應用A/B 測試SDK

如今,所有公司都在開發自己的移動應用程序,但是卻很難測試和優化應用的性能。Apptimize為開發者提供了一個軟件開發工具包(SDK),幫助開發者測試和優化應用。其功能包括實時A / B測試,實時更改圖像、顏色、字體和按鈕等元素的屬性和佈局。

開發人員可以方便的查看應用測試結果,並根據需要做適當的優化。Apptimize的創始人之一Nancy Hua是算法交易領域的專家。另一個創始人傑裡米·歐羅(Jeremy Orlow)則是前Google工程師,同時他也是移動應用安全工程師。據該公司透露,現在已經有1000名開發者安裝了他們的SDK,這使得他們覆蓋的設備多達100萬台。目前,市面上A / B測試套件供應商非常多,因此他們也要面對競爭。不過,目前從事這方面業務的公司基本都是專注於Web應用測試的上市公司,或者是還沒有形成規模的初創公司。因此,他們還是有機會的。

點擊這裡閱讀我們之前對Apptimize的報導

5.WATCHSEND : 移動應用分析工具

Watchsend可以捕捉用戶與移動應用交互時的情況,並錄製視頻供開發者分析應用存在的問題,使用該工具,開發者可以快速確定用戶在使用他們的應用時遇到的問題。這種工具給開發者提供的信息,比Mixpanel 或Flurry等服務要多得多。

Watchsend曾在自己的開發過程中遇到了問題,卻難以確定到底哪裡出了問題。他們開發的這款工具就可以讓開發者知道,用戶在什麼情況下遇到了什麼問題。Watchsend僅在上線兩週後,就已經吸引了50個企業用戶。

點擊這裡閱讀我們之前對WatchSend的報導

6.GRAFT CONCEPTS: 快速換手機保護殼

如果你想給自己的智能手機買個保護殼,去任何商場或百思買,你都能看到幾千種產品可供選擇,但都是一些沒什麼新意的東西。Graft Concepts則讓你可以同時使用這些保護殼。使用Graft Concepts的套件,用戶可以方便的在兩個不同的iPhone保護殼之間來回切換。這一產品一經推出就大受歡迎,目前Graft Concepts已售出總價值高達225萬美元的產品,並且單其的旗艦產品就有望帶來750萬美元的收入。

這些數字令人印象深刻,但更令人驚訝的是其潛在市場:目前人們每年花在購買智能手機保護殼上的錢在296億美元左右。

點擊這裡閱讀我們之前對Graft Concepts的報導

7.GLIO : 南美市場的Yelp

Glio是巴西的Yelp。目前,Glio的月增長率為40%,並且在過去的一個月中,已經有超過10萬用戶使用Glio。有個有意思的細節,那就是該團隊有一名成員是前巴西撲克比賽冠軍,該團隊申請了三次才被Y Combinator接收。他們正在尋求將其服務拓展到南美市場的其他國家。

點擊這裡閱讀我們之前對Glio的報導

8.TOUTPOST : 點評一切事物

Yelp可以幫助你決定去哪個餐館吃飯,或者去哪家商店購物。但是,如果你想買其他東西,Yelp就幫不上什麼忙了。Toutpost就是為解決這一問題而生。Toutpost推出才六個星期,就已經吸引了6000名用戶。

點擊這裡閱讀我們之前對Toutpost 的報導

9.SPOONROCKET : 快捷外賣服務

只需支付6美元,快捷外賣的顛覆者 SpoonRocket就能在10分鐘內把用戶訂的外賣送到。雖然才開始運營沒多久,但該公司聲稱,他們在一天之內處理的訂單比GrubHub一個月處理的訂單還要多。也就是說,他們每天處理850單,即每個月的營業額為200萬美元。

SpoonRocket是如何做到的呢?該團隊控制了該業務的整個過程,寫代碼、製作食物和送外賣全部由SpoonRocket一手包辦。

點擊這裡閱讀我們之前對SpoonRocket的報導

10.PRIM : 洗衣服務

人們每年花在洗衣服上的錢多達150億美元,但是大多數人都對當前洗衣服務的體驗不滿。Prim希望讓洗衣服務變得更受歡迎。用戶只需將需要洗的髒衣服裝在一個包裹裡,然後到Prim的網站上預約一個可以上門取包裹的時間,工作人員就會上門來取包裹。這些衣服會被送到當地高品質的洗衣店。洗好之後,工作人員會將衣服摺疊好,並裝入精美的尼龍袋內。最後,你可以預約一個送回衣服的時間,這些衣服就會在48小時內送到你的手中。目前,洗一袋衣服25美元,多一袋需要另加15美元。

我曾經使用過Prim的服務,可以說它給了我巨大的幫助。由於Prim用戶不少,因此他們可以把批量訂單作為條件與洗衣店討價還價,這樣用戶最終支付的價格就非常實惠。最重要的是,可以上門取衣服,洗好之後還有送上門的服務。雖然以Y Combinator的標準來看,Prim每星期10%的增長率有點低,但其當前的用戶中有65%屬於回頭客。此外,Prim在舊金山還面臨著像 LaundryLockerSfwashSudzee 這樣的競爭對手,不過希望其創始人的計算機科學背景和獲取客戶的技能可以幫助它打敗他們。

點擊這裡閱讀我們之前對Prim的報導

11.7 CUPS OF TEA : 傾聽服務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需要傾訴的時候。比如有煩惱了,或者正在辦理離婚手續,又或者家裡有人生病了,又或者有時候太過焦慮了。總之,需要有個人來和自己談談心。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一般只有兩個選擇:家人和朋友。雖然家人和朋友是免費的,但是由於不是專業人士,有時並不能化解我們的煩惱。最終甚至可能會導致心理疾病,這時需要支付的費用更加昂貴,而且治療過程也很嚇人。

7 CUPS OF TEA(7杯茶)提供的服務介於家人和朋友與醫生之間,7 CUPS OF TEA可為用戶提供一個訓練有素的「積極聽眾」。用戶可以免費使用這項服務,如果願意付錢也可以。如果用戶支付了費用,7 CUPS OF TEA將收取40%的佣金。7 CUPS OF TEA上線已經八個星期了,目前該平台上擁有160個「積極聽眾」,每個星期處理1800個傾聽請求。

點擊這裡閱讀我們之前對7cups的報導

12.STATUSPAGE : 狀態頁面

這家初創公司提供了一個看似簡單,卻非常重要的服務:為所有擁有自己的網站、服務或應用的公司,託管一個包含了宕機時間等信息的狀態頁面。這樣用戶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某個應用是「完全宕機,還是只是自己無法使用」。

StatusPage是收費服務,價格介於每月19美元到249美元之間,具體價格得看使用該服務的公司所提供服務的類型和公司的規模。StatusPage還為用戶提供了一個網站,並有一個易於使用的控制面板。此外,用戶還可通過電子郵件和文本信息獲取網站數據。

點擊這裡閱讀我們之前對StatusPage的報導

13.KIVO : 文檔管理領域的GIT

Kivo開發了一款文檔編輯方面的團隊協作工具,使得團隊之間協作編輯文檔變得非常容易。正如Git解決了協作開發的問題一樣,Kivo解決了團隊之間協作編輯文檔的問題。使用Kivo多個團隊成員,可以同時編輯一個文檔。

目前,已經有多家顧問公司使用Kivo服務,比如德勤和麥肯錫等。這些公司的團隊使用Kivo在微軟的Office軟件內協作編輯PowerPoint和Excel文件。現在使用微軟的Office軟件的用戶已經有10億,因此每個用戶10美元,也有可能會給Kivo帶來巨大的收入。

點擊這裡閱讀我們之前對Kivo的報導

14.TELEBORDER :企業移民員工管理

移民現在對於很多公司來說,都是一個令人非常頭疼的問題。如果你的公司不是像甲骨文或Google那樣的大型公司,那麼如果想給某個員工辦簽證的話,那個過程絕對非常耗時和困難。Teleborder開發了一款軟件可以幫助企業簡化整個過程。Teleborder的軟件可以自動化完成以前需要移民律師才能完成的工作。比如,收集文檔、採集信息,以及將信息發給政府。每個簽證申請服務,Teleborder會收取5000美元。這意味著,光美國市場就有45億美元的規模。

點擊這裡閱讀我們之前對Teleborder的報導

15.FLOOBITS : 同步編程工具

Floobits允許程序員使用原生的文本編輯器來實時協作寫代碼。據Floobits的聯合創始人馬特·堪尼阿里斯(Matt Kaniaris)和傑夫·格里爾(Geoff Greer)透露,目前已經有7000名用戶註冊使用了該服務,並且平均每天使用時長達八小時。Floobits的兩位創始人曾經在Rackspace公司一起寫過代碼,離職之後,他們決定為那些需要像他們那樣協作編程的用戶開發一款工具,即Floobits。

Floobits分為付費版本和免費版本,免費的最多只能夠創建5個工作空間。如果需要創建私有的工作空間需要支付月費,價格每月15美元起。

點擊這裡閱讀我們之前對Floobits的報導

16.EASYPOST : 物流信息查詢API

即使是精通技術的公司,要把自己的業務與UPS、USPS和聯邦快遞等傳統的物流服務進行整合也非常麻煩。EasyPost則為那些科技公司提供了一個解決方案,他們開發了一個RESTful JSON API,開發者直接使用即可,無需再與物流公司進行溝通。

開發人員可通過API獲取運費、物流跟蹤等信息。EasyPost對每個包裹收取0.05美元的費用,這對於規模達260億美元的物流行業而言,也可獲得一筆可觀的收入。目前,EasyPost的月增長率高達179%。上線至今,該公司已處理了7萬個包裹的查詢請求。此外,該公司已經從SV Angel等投資者手中拿到了85萬美元的投資。不過,EasyPost並不是唯一一家提供這種服務的公司,它還面臨PostmasterShipHawk 等競爭對手的競爭。

點擊這裡閱讀我們之前對EasyPost的報導

17.STANDARD TREASURY : 面向商業銀行的API

Standard Treasury正在開發一個簡化商業銀行之間轉賬等交易的API。目前,他們正在與16家銀行進行合作談判,其中還包括全美國最大的五家銀行中的三家。這些合同的價值介於200萬美元和1500萬美元之間。此外,隨著他們進軍移動互聯網領域和增加對其它銀行核心業務的支持,可能還會有更多希望使用其API的銀行客戶。

18.Amulyte :老人的「護身符」

Amulyte正瞄準美國的2000萬老年人,為他們提供一個可追蹤他們移動、在他們摔倒時可及時帶來幫助的垂飾和在線門戶。垂飾會連接蜂窩網絡,配備GPS、Wi-Fi功能和加速計來檢測摔倒情況。老人一旦摔倒,它就會馬上向聯繫人發出提醒,並追蹤老人的移動情況。

Amulyte的垂飾售價為149美元,服務月費為29美元。它旨在給老年人和他們的親屬帶來一份安心。Amulyte正與一家養老院合作展開服務測試,而後將其推向市場。該公司估計,單是美國,該服務市場的規模就達到100億美元。

點擊閱讀我們之前對Amulyte的報導

19.Le Tote :時裝界的Netflix

有這麼一句老話:女人的衣櫃滿滿的,出門卻總覺得沒衣服穿。有人估計,女人衣櫃裡的衣服平均只有20%常常被拿來穿。Le Tote想要通過提供每月49美元的服飾租賃服務來解決這一問題。

該項號稱「女性時裝界的Netflix」的服務自2012年10月推出以來人氣頗旺:該公司目前的月營收達7萬美元,營收每月增幅達30%。它的用戶群覆蓋全美48個州,用戶留存率高達93%。

點擊閱讀我們之前對Le Tote的報導

20.IXI-Play :兒童機器人玩具

IXI-Play正為兒童開發一款基於Android的智能機器人。兒童可以跟它一起玩遊戲,它會向兒童展示機器人卡片,也會模仿兒童的表情。該機器人玩具具有視覺和聽覺,也能說話和移動。

它的零售價為299美元,IXI-Play還推出了應用商店和其它配件。

21.Butter Systems :平板電腦上的菜單

紙質菜單更新重印需要花費不少費用,而且也通常要服務員遞給顧客。Butter Systems想要為餐館提供帶有其移動菜單系統的平板電腦。Butter Systems菜單通過廉價Android平板電腦提供,能夠快速地進行網上更新,支持鮮明的品牌定製,可翻譯成其它的語言,還允許商家凸顯推銷活動和優惠券。最重要的是,它可以讓顧客自己在平板電腦上下單。

Butter Systems聯合創始人、谷歌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的弟弟薩姆•布林(Sam Brin)稱,他的產品平均可將商家的交易額提高13%。其菜單系統不會取代服務員,但能夠通過「結賬!」等按鈕幫助他們減輕工作負擔。Butter Systems的競爭對手包括E La CarteiMenuMenuPad 等等。

點擊閱讀我們之前對Butter Systems的報導

22.Asseta :二手資本設備交易市場

Asseta想要成為流行的二手固定設備交易市場。該規模達1000億美元的行業將會被顛覆。Asseta正尋求成為「二手固定設備行業的eBay」,想要為賣家和希望低價入手的買家搭建交易平台。

此前,這類市場的主要問題在於,它們並沒有適當地鼓勵企業列出它們的二手設備。而Asseta則已經收集了超過2.8萬件設備的信息。截至目前為止,Asseta平台銷售額達到21.2萬美元。按照二手資本設備市場達1000億美元,交易平台收取5%佣金來計算,Asseta的商機達50億美元。

點擊閱讀我們之前對Asseta的報導

23.Hum :以實時聊天替代郵件

討厭郵件的人不在少數,有些人甚至想要將它滅掉,如協作產品Hum。Hum能夠將人們的對話整理到一個個的話題當中,讓你的工作請求可以同時出現在其他人的信息流中,而且所有信息都會在各個終端進行同步。Hum著眼於實時對話。

它可方便你查看還有誰在瀏覽同一個話題。要是無法馬上閱讀那些話題,你可以選擇「稍後閱讀」,或者將重要的對話置頂。該公司聲稱,用Hum越多,你就會越想棄用郵件。Hum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得面對Yammer、Asana、郵件等棘手的對手。

24.True Link :面向老人的信用卡

True Link Financial針對有認知障礙的老年人打造「安全」的信用卡。那類老年人也許不具備識破詐騙的能力。

True Link致力於為老年人提供信用卡,通過自家服務器在Visa網絡中處理所有交易,期間該公司會複查那些交易,以便確認它們是正常交易(如花幾美元買冰淇淋)還是詐騙交易。該公司表示,信用卡公司一年可從這類人群獲得19億美元營收。

點擊閱讀我們之前對True Link的報導

25.LocalOn :面向小企業的網絡營銷平台

很多本地商家都還未適應數字時代,LocalOn想要通過已經與本地商家有業務來往的報紙合作來給它們提供幫助。

LocalOn和報業公司共同向商家提供網站建設工具,以及用於網絡託管、組件佈置的其它工具。這是一個擁擠的難以實現規模化的市場,但必須要有人能夠站出來將那些商家觸網,希望以後還能夠實現移動化。

點擊閱讀我們之前對LocalOn的報導

26.Weilos :減肥教練

Weilos是一項旨在通過責任制幫助人們減肥的移動為先服務。它的運作基於連接用戶與他們的減肥教練,用戶需要通過手機向教練匯報他們的進度。Weilos的責任制能夠激勵用戶迅速減肥,其活躍用戶平均每週可減掉1.3磅,明顯高於去減肥中心的人的0.3磅。

Weilos管用的原因之一是,它的教練一直都在平台上——他們自己也都在減肥。Weilos正追逐一個龐大的市場——美國有2億人超重,而且他們花費在並無效果的減肥方法上的總費用高達610億美元。

點擊閱讀我們之前對Weilos的報導

27.SoundFocus :助聽器2.0

SoundFocus一開始只是一款應用,但未來它的發展範疇將遠不止於此。該公司開發的軟件可為你的耳朵檢測特定的音量和頻率。SoundFocus的創始人之一阿萊克斯•塞利格(Alex Selig)從小就有聽覺損失問題,在發現全世界有多達6億人遭受同樣的問題,80%有聽覺問題的人都沒有助聽器,他覺得自己必須要行動起來做點什麼。

SoundFocus應用會先讓用戶接受簡單的測試,在瞭解你的聽覺能力之後,它就會調整來自你的iTunes音樂庫或者Spotify的音樂,從而給你帶來更好的音頻體驗。就在上週,SoundFocus調整的歌曲數量達到10萬首。

該團隊未來將會提供一個適配器產品,之後再推出無線耳機,讓你能夠從各類電子設備獲得同樣出色的經過調整的音頻體驗。那些耳機的售價將為70美元,而該類產品的整個市場規模則將高達95億美元。

點擊閱讀我們之前對SoundFocus的報導

28.Webflow :面向設計師的快速響應建站工具

如今,移動應用或者網頁應用在上線之前,通常都要在設計師和網頁開發者之間反覆轉手進行修改。Webflow的目標是完全取代網頁開發者,讓設計師能夠給任何的設備製作內容,並自己推送內容。

據Webflow稱,這可以「自動淘汰中間轉手人」,因為「開發者用代碼能做到的事情,設計師都能通過Webflow做到。」該服務目前吸引了大量的關注:推出僅兩週便有2.5萬人使用,而且很多人每天會使用三個小時以上。

點擊閱讀我們之前對Webflow的報導

30.Lob :針對打印的API

#FormatImgID_11# Lob是一個為移動和網頁應用接入打印功能的API(應用程序接口)。他們將Lob稱為「打印領域的Stripe」,以此向該支付初創公司致敬。

該公司指出,對於創業公司來說,與本地打印商店打交道、議價和通過郵件反覆傳送文件是件麻煩事。因此他們打造了一個抽象層,只需簡單調用一下API就能解決那些麻煩。他們稱,Lob目前每週的增長率達到200%。

點擊閱讀我們之前對Lob的報導

31.Estimote :零售店傳感器

Estimote正為零售公司建立一個無線傳感器網絡,讓它們可以基於顧客在店內的準確位置來推送商品服務。Estimote利用低耗能藍牙技術來確定人們所在的位置,能夠精確到幾英吋的距離。

Estimote的最終目標是實現NFC(近場通訊)和二維碼嘗試過的那種商品服務推送願景。從目前來看,零售行業對Estimote的反響令人鼓舞:該初創公司稱已經向全球各地的大型零售商提供傳感器設備。

點擊閱讀我們之前對Estimote的報導

32.DoorDash :送餐平台

本地配送服務DoorDash希望使得每一家餐館都能夠提供送餐服務。與提供菜單但不管理配送的Seamless和GrubHub不同,DoorDash通過聯手餐館和處理送餐上門流程,可提供更加出色的服務。

得益於自家的配送軟件,該公司的配送時間平均僅為44分鐘。不過它的目光並不僅僅停留在送餐上面,它將自己定位為「今天的聯邦快遞」。它希望提供一個還覆蓋送餐以外服務的物流架構,能夠處理各類按需訂單。

點擊閱讀更多有關DoorDash的報導

33.One Month Rails :應用開發基礎課教學

One Month Rails想要教你開發自己想要的應用所需的編程知識。該公司提供一個月的課程,價格為49.95美元。

用戶註冊之後就能夠在One Month Rails上面學習編碼,不過不需要像在Codecademy或者Learn The Hard Way上面那樣接受全面的課程。相反,用戶只需要學習開發他們心目中的成品所需的基礎知識。目前,該公司提供Ruby On Rails課程,未來其課程還將覆蓋Python、JavaScript等編程語言。

34.Regalii :向拉丁美洲匯款

美國的很多移民會定期給還在祖國的親人匯款,為他們提供經濟支持。

不過他們目前匯款都需要經由西聯匯款公司,該公司本身就有不少問題:收款人必須要前往通常離家很遠的西聯匯款網點,排隊等候數個小時,支付多達10%的交易手續費,然後將收到的現金帶回家,途中可能會經過一些治安不好的地區。Regalii希望通過允許人們經由短信給親人發送預付費購物卡(每筆交易的手續費僅為3美元)來避免那些問題。那些購物卡可以在與Regalii合作的商店直接使用。

該服務推出以來取得了重大發展:每週的增長率達67%,單是上週就有1100人使用——而且那只是紐約市布魯克斯區一個小區的用戶,他們將錢匯回多米尼加共和國。

35.Meta :增強現實眼鏡

Meta開發的增強現實眼鏡也許正是眾多谷歌眼鏡用戶想要得到的。他們的初始設備單是上週就取得了50萬美元的銷售額。戴上Meta眼鏡,你能夠操縱現實增強物體。據TechCrunch同事稱,戴上該設備後他能夠移動拳頭來移動漂浮著的長方體,也可以將其變大或者消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934

頂尖孵化器YC是如何訓練創業的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9166.html
8月20日在硅谷山景城的計算機歷史博物館外,只要看看沒有一個空位置的停車場,在南灣空曠的建築群的反襯下,就知道是個重要的日子——孵化器Y Combinator Demo Day,夏季訓練營的成果展示。

有創業者對我說「YC就是創業公司的常青藤」。我不喜歡這種誇大的形容,也不想把進了YC訓練營的創業者視為明星,在和本期訓練營的創業者交談之後,綜合他們的不同觀點,我們就來看看一個創業公司在YC的三個月裡是如何度過的,他們究竟能獲得什麼。

申請:沒有什麼國籍之分,重點是你想到硅谷來,想獲得YC的資源。

我們報導過的創業公司Prim創始人Xuwen對我說,其實你可以把申請YC看成美國大學的招生,他們當然更傾向於找到英語講的更流利、思維模式更相近的美國本土創業者,這也是為什麼早前有說法Paul Graham不喜歡英語不好的創業者,相對更傾向於從海外找創業公司的500 Startups,YC顯得更關注美國本土的創業者。但是在和從荷蘭、英國來的創業者談過他們申請YC的過程時,我發現其實重點根本不在於你是哪個國家的人,而是你是否真的想到硅谷來接受三個月的訓練甚至留在這裡更長的時間,同時,你是否非常清楚自己要做什麼。

我們報導過的IxiPlay、和Kivo都來自美國本土以外的歐洲,他們申請YC的經歷和所有人一樣。他們希望到硅谷來,從融資、增長、發展路徑等方面獲得YC的幫助,都在網上填寫申請,隨後接到電話獲得面試的機會,立刻飛到硅谷來參加著名的10分鐘面試。

面試:10分鐘,只問最基本的問題:你是誰,你的產品是什麼,產品給誰用,你如何與眾不同。

幾乎所有採訪的公司都向我提到這個10分鐘的面試,幾個YC的合夥人坐在面前,他們只問你最基本的問題:你的產品是什麼,你的用戶是誰,給用戶解決什麼問題。其實這些創業公司也有一個共同點,他們在進入YC之前已經多少都有個產品的模型或者已經做了一段時間,並不是帶著一個想法就跑到硅谷來的。

來自荷蘭的創業者Bart Dirkx和Ruud van der Aalst對我說,你必須準備的非常充分,知道你的用戶是誰,市場規模有多大,競爭對手在做什麼,你的願景是什麼,你現在做到什麼階段了。如果你自己可以回答這些問題了,才會有機會通過面試。

不過情況也並非絕對如此,Kivo的創始人Zefi Hennessy Holland提到也可以通過朋友的推薦,他的一個朋友從YC畢業,在他申請YC的過程中給YC的合夥人寫了一封郵件介紹Kivo和Zefi本人,至於這是否有用,Zefi告訴我「這就要看幫你寫介紹信的人對你的評價了。」像我們報導過的創業公司Prim創始人Xuwen,他因為是第二次參加YC的訓練營了,只跟Paul Graham聊過想法沒有參加面試就直接被招進了本期的訓練營。在強調人脈和個人信譽的美國,有合適的介紹人和建立過個人信用顯得非常重要。

指定導師,獨立工作。

和500 Startups為創業者提供一個250人的導師名單和一個co-working space不同,YC的導師就是他們自己的合夥人,並且讓創業者自己獨立辦公。Zefi Hennessy Holland告訴我,現在YC一期訓練營有60個公司左右,四個全職的合夥人每個人負責15個創業公司,還有6-8個(或者更多)的兼職導師選擇負責的創業公司,「他們不會像老師一樣跟在你後面問你最近怎麼樣了,做到什麼程度了,所有你做的事情就是到硅谷來,自己找個地方住,自己找個地方辦公,做你自己的事情,當你需要幫助的時候再找他們。」

也就是說,在這三個月裡,如果你沒什麼事情,YC的人不會經常找你。

星期二晚餐:建立人脈、分享經驗。

進入YC的創業公司都會參加這個常規性活動:星期二晚餐。在這個晚餐裡YC會邀請硅谷的知名創業者來分享經驗,其中一位創業者對我說,他覺得YC最不同的不止是邀請像Mark Zuckerberg這樣的當紅明星,還有一些「失落的創業者」,像被趕出公司的前Groupon CEO Andrew Mason、前ZyngaCEO Mark Pincus、雅虎創始人楊致遠等等,「他們會從自己的經驗裡分享當時為什麼要做這個決定,自己做錯過什麼,會很平心靜氣的跟你說建議你不要犯我犯過的錯誤。」他告訴我在星期二晚餐上的這些談話內容完全保密(YC的一些導師也是保密的),他只能告訴我請過誰、主題是分享自己的錯誤,但是不能告訴我具體談了什麼(所以也在這裡隱去了他的名字),「在YC,活動內容保密是大家的共識。」

最像常春藤盟校的地方:內部社交網絡。

在美國的大學裡,如果你的家人曾經畢業於常青藤盟校,會對家族中的其他人再申請學校有幫助。在這些創業者的介紹中,我認為最像「常春藤」的地方在於他們都談到的內部社交網絡。YC為所有參加過訓練營的創業公司設立了一個不公開的聯繫名單,進入這個名單後有個簡單的共識是大家要互相幫助,Ixiplay來美國後要拍產品Demo的視頻,就是找YC畢業的公司做的;Prim最早找用戶也是從這個聯繫人名單裡找的。你可以找他們來做用戶測試、推廣、介紹投資人、瞭解行業信息,只要你們都有一個「YC」的標籤。

YC會指導你做兩件事情:優化產品和與用戶交流,核心只和一件事情有關——增長。

Zefi Hennessy Holland對我說,當他到YC之後,他們談的最多的就是增長。「YC不會管你遇到了什麼幾乎問題,他們只是和你一起討論對用戶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你怎麼獲得用戶。」以Kivo為例,他們做的是協同辦公的產品,早前Kivo的模式是賣授權給大企業的IT經理,後來他們發現這種模式是把設計給用戶用的產品賣給IT經理,而且大企業要決定一個服務的供應商需要很長的流程,對Kivo來做增長慢,在進入YC後Zefi Hennessy Holland把模式改為把產品做給每個消費者都會用,強調簡單直接,不再賣授權而是用下載安裝和註冊來作為增長的標準。

 YC的投資:佔股2%-10%不等,通常在6%-7%。

所有的公司都會獲得YC的內部投資,投資的規模和YC的佔股比例都根據具體的創業公司的情況而定。簡單來說,如果創業者的經驗豐富,產品模式簡單易懂,YC的佔股會相對較少;如果創業者是第一次創業,特別是做企業級的產品或者看起來盈利路徑比較長,YC會佔較多的股份,最多會到10%。正常的情況下,佔股在6%-7%左右。

訓練演示產品、和投資人對話的能力

YC很看重創業者演示產品的能力,他們會在Demo Day的前一個星期對創業者進行訓練,主要是關於如何演示產品、強調重點。但是這些創業者也都告訴我,在YC的感覺是他們不會幹涉你太多,因為創業的項目是創業者自己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376

李嘉誠孵化器

2014-05-26  NCW
 
 

 

香港首富縱橫創業大潮,投資全球科技未來,七家高科技公司齊來中國巡展。哪個會成為下一個Facebook?

◎ 財新記者 林金冰 田淑娟 王歆慈 實習記者 楊剛 文儘管年屆85歲,香港首富李嘉誠近年熱心投資科技最前沿,舉手投足都備受矚目。

5月19日起的一週,李嘉誠基金會在全球範圍甄選出其投資的七個科技創業項目,以「科技夾子」為題先在北京公開亮相,後赴西安、蘇州、廣州等城市巡展,意在為這些 「李嘉誠門下」的科技創業企業進軍中國市場鋪路。

李嘉誠基金會成立於1980年, 「超人」視之為 「第三個兒子」 ,並將三分之一資產投入其中。

「世上不少重新定義、重新改造、重新想像、重釐層次在進行中,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而置身在科技大機遇的無限可能中,更是不亦說乎。 」李嘉誠基金會董事、維港投資(Horizons Ventures)創始人周凱旋在推介會上代為轉達李嘉誠的書面致辭,呼籲人們參與、互動、締造未來。

「李門」 創業公司中國行在高科技領域,以色列是可被美國同行視為勁敵的所在。李嘉誠近年頻頻透過旗下維港投資涉獵以色列初創企業,這其中就有後來被穀歌收入囊中的導航軟件公司位智(Waze) ,以及移動設備應用開發商Onavo。

此次參與中國巡展的均為維港投資所投資的企業。維港投資由周凱旋及其長期商業夥伴張培薇創辦於2002年,致力於在全球範圍尋找、識別各種實際有效的服務和技術。七家參展的高科技創業公司有四家來自以色列,其他三家分別來自美國、加拿大和西班牙;研發技術分屬農業、生物工程、醫療、能源、環境治理、大數據等領域,商業前景廣闊;員工數目普遍不超過30人,創始人年齡在30歲上下,年輕有為。

活動主辦方除了李嘉誠基金會,還有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直屬的中國經濟年鑑社、國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各地的推介活動備受當地政府歡迎。

與具有政府背景的機構聯動推介科技項目,可為創業公司儘早落地中國鋪路,這正是李嘉誠基金會的優勢。

據國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明介紹,活動起源於國研中心副主任韓俊在以色列的一次考察活動。韓俊參觀了李嘉誠基金會投資的研發育種技術的凱伊瑪(Kaiima)公司,其技術可令小麥增產30%以上。

「韓俊對這個數據有些懷疑,他冒著酷暑在田地裡一粒一粒地數麥穗,得到確切的數字之後,才相信了這個結論。 」李明說,韓俊回國後即撰寫報告遞呈國務院,希望將技術引入中國。自此,國研中心也與李嘉誠基金會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獲知基金會投資諸多創新項目後,更產生了「將這些項目介紹到國內」的想法,兩家機構一拍即合。

投資全球化科技的未來,不能忽略中國這一龐大市場。此番巡展中,創始人們都期待新技術儘早順利進入、拓展中國市場。儘管對他們來說,中國是個陌生的國度,其中兩人就告訴財新記者,此行是第一次到中國內地,行程雖滿,但感覺新鮮。

據主辦方介紹,此次活動一方面是為了探索外資研發機構參與中國科技計劃實施的新機制和新途徑,亦即通過搭建跨國技術轉移平台,助力企業鏈接全球資源和市場,促進世界科技成果的資本化、產業化、中國化;另一方面也意在探索市場化導向機制,即以市場方式配置科技資源,令其發揮更大效能。

不過,外資科技進場,如何與當地政府、企業等的現有生態和諧共處、攜手共進,減少不可預期的阻力,是這些創業公司必須思考的問題。新星雲集,誰能在中國成長為下一個科技大腕?本土化商業模式料為未來發展的關鍵。

生物與醫學

對備受糧食問題困擾的發展中國家而言,成立於2007年的以色列公司凱伊瑪是個福音。該公司主力研發生物科技和育種技術,其最核心技術——倍體強化(Enhanced Ploidy,下稱 EP) ,可大幅增加農作物產量。

Kaiima 的希伯來詞意為 「可持續的、長久的」 。 「這個詞的含義與我們的理念相一致:發展一種可持續的農業技術,這和目前已有廣泛應用的技術很不一樣。 」凱伊瑪 CEO多倫·蓋爾(Doron Gal)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解釋道。

2011年完成第二輪融資後,凱伊瑪明確了全球發展戰略,在尋找新一輪投資者時開始將目光投向全球化投資機構,擁有中國背景和資源的維港投資進 入視線。蓋爾向財新記者介紹,最初維港投資表現得更為積極,因為當時公司並不缺乏追求者,不過隨著接觸的增加,雙方均認為找到了合適的夥伴。

2013年9月,凱伊瑪完成總額為 6000萬美元的第三輪募資,投資機構除了維港投資,還包括世界銀行旗下的國際金融公司(IFC)以及以色列投資公司英飛尼迪集團(Infinity Group) 。公司現有114名員工,其中92名在以色列。

2014年,凱伊瑪成立了中國子公司。

聯合國糧農組織曾指出,到2050 年前,全球糧食生產需在目前基礎上增加70%,才能滿足人口增長的需求。這是凱伊瑪發展的機遇,蓋爾十分自信地認定,目前世界範圍內,在提高量產方面,EP 技術是最先進的,也非常安全。

EP 技術模仿的是植物自然進化過程。

在應對環境壓力時,植物通過染色體加倍,進化成更強大個體,這在植物界相當普遍,比如小麥本是兩倍體植物,經過上萬年漫長的自然進化過程,最終成為六倍體。

多倍體作物可以在乾旱、高溫、病害等苛刻環境下獲得更高的產量。EP 的技術與自然進化機制一模一樣,不同的是,EP 加速了進化過程。 「生物科學領域有很多不確定性,用數字量化產量的提高非常複雜, 」蓋爾說, 「我們的目標是可以把產量提高10%-30%。 」因為 EP 的自然演化屬性,與轉基因技術有著本質的區別。據凱伊瑪中國公司CEO 矯樹凱介紹,EP 技術和轉基因技術主要有兩點不同,第一,針對某一具體的性狀,轉基因技術是一段基因直接切入,在抗蟲抗病上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但到目前為止,轉基因技術還 沒有在直接增產糧食上取得任何突破;第二個不同是EP 技術沒有引進任何外來的基因,因此不會引起公眾的恐慌。

在推廣過程當中,不用經過複雜的基因安全證書認證等,在應用上比較便捷。

在矯樹凱看來,凱伊瑪的 EP 技術最強大的地方在於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讓強者更強」 ,不同公司的不同品種,只要利用 EP 技術,都會在現有品種上得到提高。正因如此,凱伊瑪跟幾乎所有的大育種公司和機構都有合作,比如拜耳、國際水稻研究所。

「我們跟大公司的合作大於競爭,凱伊瑪負責利用EP 技術加強他們的種子,幫助他們培育更好的品種。大公司可帶著凱伊瑪先進的技術,更快地走進農地。 」蓋爾同時強調,凱伊瑪的技術已經積累了12年,建立了很高的壁壘。

向第三方合作公司提供 EP 技術並收取一定的費用,這是目前凱伊瑪的盈利方式。未來,通過 EP 技術培育的農作物品種走向市場後,凱伊瑪會評估 EP 帶來的增產價值,這部分價值將在種植者、種子公司和凱伊瑪三方中按一定比例進行分配。由於技術投入非常巨大,目前凱伊瑪還沒有盈利,蓋爾預估,凱伊瑪可以在2016年實現淨利潤。

凱伊瑪非常重視中國的業務發展,矯樹凱介紹,凱伊瑪會根據中國行業政策設計不同的商業模式。例如,目前各大公司在玉米育種方面較成熟,凱伊瑪會參考他們的模式,與中方企業成立合資公司,共同研發、生產、經營;在小麥育種方面,政府投資成立一個項目,中方有承擔單位,凱伊瑪與承擔單位合作提供技術,雙方共同研發新品種。

另一家關注食物未來的公司更為具象——專門製造人造雞蛋。在美國硅穀眾多創業公司中,Hampton Creek 食品公司著實算個異類。當其他人都在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熱門概念上大做文章時,該公司創始人喬什·蒂特裡克(Josh Tetrick)卻帶領麾下的植物學家、生物化學家、食品科學家等專業人士,研製「人造雞蛋」 ,研究如何在上千種植物中提取需要的蛋白質。

在傳統禽蛋產業中,一顆雞蛋的誕生過程,實則是以工業化生產方式轉換 食物能量的過程。蒂特裡克認為,傳統產業不僅飼養方式不人道,從能量轉換 角度來看也十分低效,其間的碳排放更是令生態環境難以承受。他致力於用豆類植物蛋白研製雞蛋替代品,現已成功混合加拿大產青豆、南亞大豆等12種未經基因改造的植物,研製出味道、營養 價值、膠質特性與雞蛋基本無異的植物蛋白替代品——不含膽固醇,保存時間更長,成本比真雞蛋少近一半。

這一創新理念贏來投資者青睞。早在 李 嘉 誠 之 前,Hampton Creek 公司已獲比爾· 蓋茨及 PayPal 創始人彼得· 蒂爾注資。今年2月,公司成功攬下維港投資領銜的2300萬美元 B 輪天使融資,此輪的投資者還包括雅虎聯合創始人楊致遠旗下的雨雲創投(AME Cloud Ventures) 、科斯拉創投(Khosla Ventures)以及對沖基金大鱷湯姆· 斯太爾(Tom Steyer) 。

2013年9月,Hampton Creek 推 出以類雞蛋為主要成分的蛋黃醬產品「就是蛋黃醬」 (Just Mayo) ,正式進軍食品市場。該產品已於全美 Costco、沃爾瑪等大型超市上架。

蒂特裡克向財新記者透露,也在籌劃將蛋替代品引進中國,而李嘉誠的投資恰可助力其步入這個雞蛋消費超過全球三分之一的龐大市場。 「中國非常依賴禽蛋類製品,而且曾是禽流感發源地,這些都是 Hampton Creek 進軍中國市場的機遇。 」他說。

人體除日常所需食物之外,醫學檢查也屬必要。來自以色列的公司Medial Research 利用大數據技術和常規血檢資 料,提供低成本的癌症篩查技術。

公司創始人兼 CEO 歐瑞 · 格瓦(Ori Geva)介紹,他們的技術可通過蒐集包括血常規化驗的大量電子病曆數 據,對潛在患病人口進行早期檢測,並篩查出癌症高危人群。由於血液檢測費 用較低,使用其專利技術算法模型進行風險評估,可大大減少癌症篩查成本。

癌症篩檢可在早期發現癌症,然而現有多數癌症篩查技術飽受詬病,常見的醫學影像檢測、大腸鏡和活體細胞取樣等技術缺點不少,如過程繁瑣、成本過高、對身體有一定傷害,令許多潛在癌症患者望而卻步。另一面,準確率也堪憂。美國《家庭醫藥年刊》的一項學術報告表明,在14次癌症綜合篩查監測 中,至少1次誤診的概率平均可達50% 左右,而錯誤的癌症「死亡通知書」無疑對患者造成巨大心理壓力。

「如果能借助大量既有的血檢數據,利用尖端數據分析技術,癌症篩檢可以變得更簡單、更低成本。 」格瓦說。

Medial Research 現已推出的一個數據平台,專門篩查直腸結腸癌。該項 目通過與大型醫療機構合作,獲取大量現有的常規血檢資料,然後利用算法分析,為每個個體得出直腸結腸癌的風險評分。格瓦表示正著手將這套體係引入中國,已開始在中國大型醫療機構和政府衛生主管部門中尋找合作者。

在全球五種流行腫瘤疾病中,中國的肺癌、食道癌患者死亡率高居全球首位。格瓦透露,將會針對中國多發的肺癌和胃癌改進模型。

綠色科技

前述三家公司關注人體本身所需,另有三家直指生活環境改善。

2013年末,李嘉誠在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時曾展示一隻納米 LED 燈泡,報導發表後即引發 「李嘉誠效應」 ,產品銷售劇增,LED照明概念股瞬間猛飆。

研發這款高能效燈泡的,是由三名加拿大多倫多大學 「80後」畢業生創辦 的 Nanoleaf,故事的開頭可溯至2009 年,三人在畢業數年後重聚,欲在綠色能源領域有所作為。

目前,全球 LED 照明產業仍處發展初期。受限於散熱能力,市場上能替代功率75瓦或100瓦白熾燈泡的 LED 燈產品不多。以能耗、壽命、環保等維 度 論,Nanoleaf 生 產 的 LED 燈 泡都屬其中佼佼者。31歲的創始人閆思成(Christian Yan)介紹道,功率12瓦的 Nanoleaf 燈泡,即可發出與100瓦普通白熾燈相當的亮度;能源損耗可控制至5%,遠低於普通白熾燈20% 的能耗;使用壽命更可達3萬小時之久。通電過程中,Nanoleaf 燈泡可自動調節電流輸出,維持60-70攝氏度的安全恆溫,減少熱損耗。此外,Nanoleaf 燈泡設計別 具特色,是由可摺疊的印製電路板組合而成,可供刻印各色圖案。

早 期 的 批 量 生 產 所 需 資 金,Nanoleaf 主要從眾籌網站籌得。里程碑式拐點發生在近半年,Nanoleaf 獲得維港投資及凱鵬華盈(KPCB)的共同投資。 「這是新的一大步……我們現在擁有充足的資源可加大研發力度,並數以倍計地擴張生產規模。 」Nanoleaf 官方博客如此寫道。

雖說科技含量與藝術品位俱佳,但造價著實不菲,Nanoleaf 燈泡目前最低售價35美元。顯然,進入尋常百姓家還要走很長一段路。今年春節前 Nanoleaf 進駐深圳,眼下重任之一是建設位於東莞的全自動化生產線。Nanoleaf 希望,隨著技術的進一步成熟和全自動化生產線的建成,生產成本可以降低。

Nanoleaf 寫在官網上的宏偉目標是「以我們的創新徹底改變照明產業,照亮世界的同時保護好地球」 。未來他們還打算生產無需調光器即可調節亮度的燈,佈局商用照明和家電自動化。

節能之外,環保的另一重點是減汙:處理已有汙染、減少新增汙染——前者的代表有研發廢水生物處理技術的NanoSpun 公司,後者代表是 Tipa 公司——研發生產百分百生物可分解的物料包裝,這兩家公司也都來自以色列。

Nano 意 指 「納 米 」 ,Spun 譯 為 「紡織」 ,二詞的組合指向 NanoSpun公司的技術精髓:利用微納尺度的多孔纖維材料,增強特定的生物過程。他們希望以靜電紡絲(electrospinning)技術製備微納纖維,推動智能纖維的發展。

作為高效的水處理技術之一,膜技術廣泛應用於海水淡化、給水處理、汙水處理等領域。而靜電紡絲技術可連續 製備直徑短至幾納米的纖維,因其直徑小、孔多、比表面積(指單位質量物料所具有的總面積)大,去除雜質高效,被普遍認為是一種質量頗佳的膜材料。

NanoSpun 在推介會上介紹的廢水生物處理產品是他們首批推出的產品,借助納米科技,以生物方式處理水、廢水和溢油。

據其官網介紹,水及汙水處理產品的關鍵技術,是在智能雙層中空纖維的多孔淨化面料中,有效裝載生物活性元素。公司創始人兼CEO 歐哈德(Ohad Ben Dror)在推介會上說,NanoSpun 的產品可以做到幾近完全沒有能耗。

NanoSpun 最 初 的 技 術 靈 感 起源於與美國麻省理工齊名的以色列理工學院,團隊成員也多來自此校。

NanoSpun 的產品線,現已拓至智能包裝、紡織物和醫療器械,其技術可為眾多產業提供不同納米結構的應用產品。

第 三 家 綠 色 科 技 公 司 Tipa 的創始人達芙娜· 尼森鮑姆(Daphna Nissenbaum) ,是推介會上惟一的女性創始人。在以色列聚焦突破性創新的新聞網站Nocamels.com5月12日一篇報導中,達芙娜被列為國內科技界十大女性領軍人物之一。

公司名 Tipa,在希伯來文中意指「水滴」 ,其主力產品是百分之百生物可降解的物料包裝,180天內可完全自然分解。突破性的生物高聚物(biopolymer)技術,使產品兼具極佳保濕保鮮性、透明度及拉伸力,幾近傳統食品包裝塑料,可應用於脫水、新鮮、冷藏、冷凍食品。

大數據畫出另一張臉

在這個社交媒體滿天飛的時代,人們都應該有這樣的經歷:當需要在現實世界中與陌生人見面,不管是職業面試、尋找驢友抑或被迫相親時,人們都會偷偷搜索一下對方的主頁、微博賬號或瀏覽 一下微信朋友圈,以獲得初步瞭解,尋找最初的信任憑據。個人和企業在社交媒體上呈現的自我,也似乎成了這個陌生人世界中建立互信和聲譽的依據。

Traity結合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將個人或者企業在社交媒體上的數據信息進行整合,建立一個標準化的信譽檔案平台。具體來說,Traity 通過抓取每個人社交媒體(Facebook、Twitter、Linkedin)上的履歷、行為模式及言論,同時還包括交易網站(eBay、Amazon)上的交易記錄,通過大數據整合,勾勒出一副巨大的「個性考察圖」 ,試圖將 每個個體的信譽、優缺點進行量化,讓參與者更認清自己,同時瞭解別人。

「我們想建立這樣一個世界:人人互信,即使未曾謀面,也不會有隔 閡。 」Traity 的 創 始 人 胡 安(Juan Cartagena)表示。

這家總部位於西班牙馬德里的創業公司借助了當今互聯網界兩個最炙手可熱的概念:大數據和線上名譽管理(ORM) 。在互聯網時代,線上的名譽已經成為個人和企業的 「另一張臉」 ,人們往往通過搜索一位陌生人或者一家企業在線上所呈現的形象,以獲得最初印象。這些穀歌搜索頁面中所呈現的信息可能意味著一個潛在的職業機會,一次購買決定甚至一樁商業合同。

Traity 通過提供用戶線上名譽的標準化評估,以量化直觀的方式呈現用戶的線上名譽,並成為線上人際互信的通行證。這一平台可以在企業招聘、個人財務風險及企業線上營銷等領域得以運用。Traity 目前已經擁有超過80萬登記用戶,並獲得了包括維港投資、貝塔斯曼集團等的首輪投資。

Traity 期望幫助中國企業在人力資源和財務等方面建立信譽參考體系,並尋找大數據及社交媒體合作夥伴,在保險、個人信用等領域有所作為。

財新實習記者劉虹岑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094

眾籌網CEO孫宏生:離開騰訊,我用眾籌做一個創業孵化器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2413
以下為孫宏生口述:

帶著理想主義的情懷做了一件理想主義的事

我是去年八月份來到眾籌網,之前差不多9年多一直在騰訊,再之前一直在IT領域做硬件類的產品,我是偏向營銷方面,做互聯網公司的營銷。

在互聯網公司待的還蠻久的,尤其是在騰訊工作的那段時間,見證了騰訊最輝煌的9年,可能未來更輝煌。我記得我剛加入的那天,騰訊股價大約是3塊錢左右,市值5億美金,我離開那天已經是市值1000億美金了,翻了200倍,這個市場很難再有200倍了,而我現在看到新的市場仍然有翻200倍的機會,那就是互聯網金融這個領域。

我跟盛佳之前一直談論要創業的事情,後來剛好有機會,他說我們來做互聯網金融吧,我們就到這個平台一起來創業了。剛開始沒想那麼多,覺得互聯網金融這個行業不錯,覺得P2P、支付、眾籌幾種模式都有可做的空間,尤其是眾籌比較有理想主義色彩,於是我們就帶著一種理想主義的情懷做了這樣一件理想主義的事,還沒想到會遇到那麼多的困難,帶著一股熱情就衝進了眾籌這個領域,做了眾籌網。

我們開拓出了「眾籌」這個專有名詞

現在你看過去8個月的時間,眾籌網的百度指數和眾籌的百度指數完全是正相關,眾籌的每一個轉折和眾籌網的每一個轉折都連在一起,可以看出這個市場是我們開拓出來的。

我們去年最開始做的時候,當時你百度一下眾籌這兩個字,那個時候你會發現這完全是個專有名詞,連我這種做互聯網的人也覺得是。而不到一年的時間,眾籌這個詞從學術範圍進入一個市場的範疇,或者說這個詞變得老百姓都能懂了,這其中遇到的挑戰是可想而知的,早期團隊不好找,懂互聯網的不懂金融,懂金融的不懂互聯網,懂互聯網金融的人不一定就懂眾籌,我們眾籌網還有一些垂直的領域,必須要懂這個領域的東西,所以人才不好找,各種創業困難……

風險控制的語言叫做一切以用戶價值為依歸

很多人說互聯網金融核心是風險控制,這個事情要分層面看,從監管的角度看,證監會核心還是會對股權平台做比較嚴格的監管,而對於眾籌網這種獎勵平台所謂的風險控制,翻譯成互聯網的語言就叫做一切以用戶價值為依歸,就是用戶體驗。

我們的風險控制比較狠。我們更多的是說能不能用眾籌網的平台給投資者也好,項目發起人也好,提供更好的體驗。壞的體驗無處不在,壞的體驗包括這個錢投了沒拿到東西,或者說項目拿到錢跑了,或者說東西生產出來,產品質量不過關等等,這都是糟糕的體驗。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對風險控制比較狠,我們會預付你項目發行的一部分資金,但是你必須要完成貨物的交付,等用戶認可、用戶確認之後才能收到其他的款項,這個風控稍微有一點粗暴,但是對消費者或者投資人的保護,我們就做到了最優,當然還有更多的,我覺得是互聯網的產品體驗。

國內國外環境差異決定了我們眾籌模式的不同

前段時間在開全球眾籌峰會的時候,我把澳大利亞的眾籌平台Pozible的創始人請到我們的論壇來,他們也是一個華人團隊,十幾個人,在中國大概一兩個人,從早期的文創項目到現在的硬件項目,做的還不錯,團隊很年輕,有很多的合作機會。但總的來講它跟國外的眾籌模式是一個模式,雖然他們團隊是華人,但它主要只是利用互聯網的平台做交易的撮合,投資撮合,十來個人做全球市場,最後一定是只把平台做好就可以了,這個模式包括美國的Kickstarter,它要在中國落地都會有很多的瓶頸,中外環境差別很大。

最主要的差異是國內的信用環境沒法和國外比,所以在國內這種眾籌平台要做很多的本土化服務工作,甚至我們還做了很多項目發起人孵化的工作,這是中外眾籌很大的區別。

另外,現在你看,國內很多做類似3W咖啡館之類的各種咖啡館,他們本質上是股權眾籌,而我們做的是獎勵性質的眾籌。有很多投資人一起來辦咖啡,成為股東,享受一些權益,股權平台回報的是一種股權,體現投資跟被投資的關係。而我們獎勵性質的眾籌平台本身就是完全不同的,我們的回報方式回報的是產品或者服務,這兩個本質上不太一樣。

把眾籌網做成一個創業平台或者是孵化器

我們眾籌網現在有幾重功能,最簡單的就是互聯網撮合平台,投資雙方見面會,你可以想像它是一種交易所的模式,不管是證交所還是軟交所、文交所;第二種就是孵化的模式,這個其實是偏重的,交易所不會自己做孵化,一定是有孵化園、軟件園來做的。當然在生態沒建起來之前,可能平台有的時候也會做一些孵化的工作,幫他們把項目推到交易平台上去交易。另外,我們其實也是一個投資平台,也就是說它更像一些天使投資,甚至是早期的基金,私募的平台,這個背後依託於眾籌網平台,有大量的交易數據,有大量的交易項目,你可以篩選出更多的數據,由大數據去做投融資的判斷,最後衍生出一種投資模型出來。

現在我們主要聚焦在幾個品類的項目上,文創類,這裡包括一些圖書、音樂、設計、藝術、出版等等,是一個大板塊,文創類現在在眾籌平台叫做標籤,我們叫為藝術而生的眾籌平台,文創類也包括電影,這些都是文創類裡面最主要的發源地,但是文創這個市場並沒有想像那麼大,更被打上像文藝青年、理想主義色彩的標籤,這是一個小眾市場。

而像科技硬件這方面,早期叫創客,甚至可以算是硅谷文化的一種,硅谷的互聯網文化,後現代主義硬件文化的代表,它的市場相對來講大一些,因為它每一個都不是單純的硬件公司,是一個小互聯網公司。互聯網公司各個都在做硬件,但是這個市場多多少少還是面向極客、創客,它還是非主流的市場。

所以我們接著往前走,走到了公益,公益也是我們現在重點推的板塊,這個公益不具像,通過公益基金會去做一些捐贈,更像互幫互助的社會化公益,人人可以幫助身邊的人,公益平台需求蠻大的。

當然還有一些行業比如說農業,甚至住房項目等都還在嘗試階段,大眾化的主流市場實際上是可以做的,但做的前提是眾籌這種方式被越來越多的用戶和創業者所接受。它一定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這個過程我們肯定是作為一個開拓者,一定會不遺餘力的去做各種嘗試。

眾籌本身具有雙重屬性

有一個隱含的問題就是說眾籌是不是要做的更專注一些,我們看法是這樣的,從今天眾籌市場的成熟度來看,無論你專注在文創領域也好或者說專注在科技硬件創新領域也好,其實這一直是個偽命題。文創市場也好,還是科技硬件市場,萬億級的市場總是有的,但萬億級的市場只有十幾個人的團隊去做垂直,去服務,這個基本上不現實。何況還不只是提供眾籌的服務,還提供了一堆孵化的服務,甚至運營的服務,我覺得這種定位本身還是不夠垂直。

我理解的眾籌本身有雙重屬性,一個是金融屬性,這裡包括監管,包括股權,包括獎勵,也包括風險控制,包括合規性,包括你對金融人才的儲備,包括支付管道一系列的問題。如果你對金融理解不透,你是做不了眾籌的,這是我們能做的,利用整個先鋒集團的金融優勢,第二塊也是現在圈子裡面特別注重的,是互聯網,我們有一大票互聯網的產品、工程師、產品經理,包括研發團隊,因為眾籌本質上是種互聯網的產品,平台、體驗,這兩個都是我們最核心要做的事情。這也是我們對垂直的理解,跟其他專注在某一個領域去做是不一樣的。

眾籌行業是一個未來可以重新顛覆和洗牌的市場

眾籌一定是一個大市場,在這個市場裡面沒有那麼多巨頭,像互聯網公司裡BAT基本上是三座大山,能出來幾個像小米、360這樣的就很難,但他們從百億美金到千億美金,會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但現在去看互聯網金融這個市場,幾十萬億在這個市場裡面都只是冰山一小角,而眾籌作為互聯網金融的代表模式之一,它的想像空間是非常大的,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在這個市場裡三到五年是有可能出現這種千億甚至萬億級的市場,這是這個行業獨有的,當然三年後或者五年後這個市場誰是佔有最大的,這個要看大家誰跑的更快,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就算你做到了三億,到了萬億的這種規模,在互聯網金融市場裡面仍然是一種小菜頭或者小菜花,因為這個市場一定是一個非常有潛力的市場,堅定的看好。

I黑馬點評:

眾籌融資方式存世已久,和其他各種融資方式大同小異,都要經過公佈項目信息、等待「意中人」詢問、互亮底牌、共尋擔保幾道程序,最後才能簽約成交。只是近年來搭上了「互聯網快車」,受到越來越多的融資雙方的追捧,表現了很強的生命力。我們看到眾籌改變了每個人的標準化角色,實現了創造者、消費者、生產者角色的多重吻合,隨著互聯網技術和理念的進一步發展,非標準化的產品將有越來越大的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833

藝點兒:我如何利用免費打造一個藝術孵化器

http://news.iheima.com/show-10-143980-1.html

藝點兒網是國內新近湧現的藝術品電商平台,它不僅僅是簡單的藝術品展現,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整套滿足創作者和收藏者的服務,將產業鏈條做細做深,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和用戶體系。

I黑馬第一時間採訪了創始人劉函瑜,以下為創始人口述:

我從小熱愛藝術,高中上的藝術院校,經過非常正規而且嚴格的美術應試教育考上了清華美院。在大二的時候在紐約開了自己的一個畫廊,主要做的是國內藝術品的高端交易,屬於中國高端藝術品市場,所以我對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交易應該算是比較瞭解的。

我在清華美院學的專業是藝術和計算機交叉的一個學科,叫做互聯網產品用戶體驗。我的研究生期間讀的是互聯網、計算機。我對互聯網產品很感興趣,而且也比較專業的去研究這個方面,藝術一直是我個人的一個愛好。

當時的初衷就是因為想去幫助一些以前像我一樣的人。因為現在像市面上一些藝術平台很多,但我們都是想從藝術家賺錢的。我們做成一個免費平台,能夠真正幫藝術家並提供我們所需要的一些服務,而且是免費的服務。

我們不做藝術品買賣商,而是提倡藝術生活家

創業對我來講是一件特別特別偶然的事情,我以前從來沒有想過創業。還是因為我以前做的是一種小範圍的但利潤比較高的生意,可能以前交易一張畫是我現在交易一年的價值。但還是想說因為我懂互聯網,懂互聯網又懂藝術的人太少了。最大的感觸是我在國外生活後發現國外的藝術就在人們的生活中,比如在家裡我也會覺得裝飾的東西很有藝術感,國內的話藝術和生活是脫節的,那我覺得這件事情是可以用藝術去改變的。所以我的想法就是能夠將藝術帶到中國人們的生活中。所以我就用互聯網和藝術去做這樣一件事情,希望能夠讓藝術更高效的進行傳播。

我把做這件事看成是一件很公益的事情,我自己在這件事情上前前後後已經花幾百萬了,我的投資人們也是支持我個人的決心,同時我們也覺得藝術在中國需要更大眾化。所以剛一開始的時候並沒有很多的商業目的,我們藝點兒也想把這個做成全免費的為藝術家服務的平台。為了讓人們或者是我們的下一代會有更好的生活,就是所謂潤物細無聲嘛,只有讓好的藝術品進到人們的家裡的時候才會有更好的發展。包括我們的藝術家們,我們的生存狀態並不好,如果我們給我們推個作品,做個banner,就給我們的作品以偏概全的話,我覺得出於我這個藝術家出身的人有點於心不忍。我們希望能夠無私去幫助我們。

(創業家&i黑馬:傳統的藝術交易品市場非常私密,只在行家間進行買賣,因為為了控制風險,藝術收藏家們追逐的都是成名藝術家的作品,這導致大量的年輕藝術家的作品無人問津,難以生存。而藝術品本身是具有價值的,如何開放透明,讓更多喜愛藝術的人,能夠買到受市場價格影響的作品,是行業的一種趨勢。

互聯網具備打破信息不對稱的作用,能夠將藝術界的欺詐和不合理售賣的問題杜絕掉,同時它和創作人精密聯繫,把自己變成了一個藝術家的自媒體平台,這已經證明這是一個非常可行的方向,滿足後者的展現欲,讓大眾為藝術定價。

由於年輕藝術家的作品被高度開放地放在平台上,將極大地提升風險型收藏者對年輕藝術家作品的採購和挖掘,對於盤活藝術市場是有幫助。同時,由於社區的存在,以及其它服務的成熟和集聚,將對藝術品的創作和交易產生正向的推動,可以肯定藝點兒具有相當的發展潛力。)


我們把藝點兒打造成一個提供服務、分享、交易的平台

藝點兒藝術現在就是一個為青年藝術家,為新銳藝術家提供服務、分享、交易的一個平台。微信在半年時間內做到了20萬粉絲。我們也在嘗試著將藝術元素商品化。這個是我比較看重的一個事情,因為我覺得藝術它是一個感染力,是跨越任何一種媒介的。所以為了讓普通人更好的接觸藝術我們很願意將藝術進行商品化的嘗試。」

中國的藝術家一般都是科班出身,中國有661所專業院校,藝點兒先從這些比較好的美院裡面進行遞推活動,然後推廣藝術家。最開始是做個幾個遞推活動,比如說在畢業季免費給大家拍攝作品照片,免費做作品的倉儲。藝點兒通過在校生,找到畢業很多年的,因為現在哪怕是一些大藝術家也都是美院畢業的。藝點兒向藝術家提供貼心的免費服務,去搭建這樣的一個平台。

藝點兒的團隊基本上都是從大學裡面校招出來的90後們,以美術學校為主。其實藝點兒還是一家互聯網基因非常重的公司,所以團隊一半是技術人員,一半是懂藝術的人員。這是一個創業型團隊,沒有太多的上下級關係,比較硅谷的風格,氣氛融洽。藝點兒希望發揮每個成員的自己的能力和主觀能動性。

藝點兒現在的商業模式就是將藝術作品化和更多的產品進行結合。美+用+情感化的營銷方式,這樣能夠把更多的好產品推到人們的生活中。藝點兒的客戶群主要瞄準的是80後對生活品質有追求的女性們,希望能夠把藝點兒的調調去做出來。

現在成績還是比較驕人的,用一年的時間就在藝術圈裡面打造了一個很好的口碑。創始人劉函瑜女士說:「因為像其他的幾個機構的話可能是花了幾年的時間,然後再進行轉型等等,我們有一個很好的口碑,我們可能是因為是真心為藝術家服務的,所以我們短時間內就積攢了一個很好的品牌形象。」

抱著公益的心態,挖掘出藝術家更大的潛質

我們不是要從藝術家身上賺錢,而是要挖掘藝術家更大的潛質。因為以前大家都想從藝術家的畫上賺取高額的利潤,藝點兒的想法是人是最寶貴的,藝術家有的更多的是他的藝術理念、思想等等,這種將藝術元素商業化,將藝術元素變成產品可能是我們以後發力的地方。藝點兒希望以互聯網的思路做成有連性的平台,聚集中國60%以上的有能力創作的人,這些創作不光是繪畫,包括雕塑、手工藝品多方面的。

藝點兒做這件事的原因是希望更多的幫助藝術家,所以最開始藝點兒沒有打算去掙錢。一些機構以掙錢為目的,比如交易佣金或網站的banner呀,或者藝術家上架作品都要收錢,這些藝點兒都沒有收的。藝點兒希望在未來能通過自己5年時間的積累成為中國最大的線上藝術品的展示平台。藝點兒的開放性比較強,不會去阻斷藝術家和買家的直接交易。藝點兒願意和多方機構共享藝術家資源。同時藝點兒認為藝術家的這些作品的衍生品在未來有更大的商業價值,所以藝點兒從這些藝術家中也挑一些比較適合商業化的藝術家進行運作。

藝點兒獨特的競爭優勢

首先,供應鏈合作能拿到全網最低價,比天貓、淘寶、京東還低的價格;第二有最優秀的工業設計師,工業外形能力是最好的;第三,把藝術的元素加入了進來。第四,合夥人都是在這個產業中有15年經驗以上的人了,所以對上下游的整合是非常有優勢的。第五,藝點整合了國內大概2000個品類的供應鏈,也從國外收購了一家很好的設計師團隊,希望能夠把藝術的元素和產品進行結合。第六,藝點掌握的資源比較獨特,有藝術資源,有設計資源,有供應鏈資源。現在的新的轉型是一個很新的嘗試,因為把用戶一起創造產品這個模式加入了進來,所以它是一個很新的產品嚐試。

藝點兒與傳統電商網站相比主要是推廣上的不同,推廣上藝點兒更定向,能對購買人群做出一個非常系統的描述,做出一個人群圖譜之後呢,藝點兒會針對這些人進行推廣,而不是針對所有的大眾進行推廣。因為互聯網的網購人群接受的價格可能在200或500塊錢左右,但藝點兒產品的最低的客單價也要在兩三千。

藝術品和其他的垂直電商還是不一樣的,一個是客單價不同,第二個是獲取用戶成本不同,第三是復購率不同。藝點兒覺得如果藝術類的電商要想成功的話一可能是時機沒到,中國人對藝術品的接受程度這個時機有沒有到來。因為藝術品畢竟不是日用品這種剛需品,藝術品還是需要有一定的認同度的。第二個是購買習慣,藝術品的線上跟線下不管技術做的多好還是有區別的,這是一種購買方式。但是藝點兒相信中國無非就是晚美國幾年嘛,美國現在的電商藝術品交易已經非常好了,中國現在可能是一個積累過程,所以藝點兒願意現在先自己花錢把這個平台養起來,可能養個幾年的時間,那樣藝點兒至少在作品數量上會是中國最大的。

藝點兒以後會變成一個全免費的藝術平台,會服務藝術家們,也包括那些對藝術有愛好和堅持的人,包括線上線下的一切服務都將免費,在未來的一定時間交易佣金都不會去收的,會變成一個免費的為藝術人士服務的平台。而且是全品類的,不光是繪畫、雕塑,還包括一些傳統的工藝等等,全都是對任何人都開放。藝點兒和這些藝術家們進行商品化的嘗試。

藝點兒預看兩件事,第一個就是消費品升級,天貓、淘寶、京東這些等等就是要不就是質量不過關,要不就是產品的趨同化實在太大了。藝點兒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時機。第二呢因為現在這些購買的人群我們從小是上過美術課的,這是非常關鍵的一點,藝術在我們心裡面其實已經屬於得到很高的認同度的,就不會再問為什麼一張紙、二斤油彩能買幾千塊錢,不會問這種問題。這樣的買家對藝術是有天然好感的,現在把藝術的元素加入到我們普通日常生活的用品當中會得到很天然的認同度。

這個是一個時代的產物,以前的藝術品絕大多數都是投資標的,人們去買藝術品的原因可能有一部分人是喜歡,但更多數人的話關心的是明年或後年是否有一個足夠高的收益。所以藝術作品和藝術收益在以前掛鉤真的非常小,現在的時代成熟了。時代成熟的原因就是現在的這些藝術家也好,買家也好,我們知識面更廣了,我們從小都受過藝術教育,藝術熏陶,這樣的話有一個天然的藝術土壤,藝術家也更願意接受新的事物,以前包裝推廣藝術家都只限於比如畫廊呀、二級市場的炒作啊等等,但現在藝點兒可以通過把藝術元素和產品結合,通過將產品賣到世界各地,一下就可以打開知名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939

【Copy2China】起底全球第一孵化器Y Combinator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725/144423.html

作者:文宇妮

近幾年,創業孵化器在中國遍地開花:既有以民營資本為主的孵化器,比如創新工場;也有政府支持的孵化器,比如張江孵化器;以及混合型的代表聯想之星,等等。

但是與孵化器發源地美國比,中國還是有很大差距。經過美國頂尖孵化器孵化的企業,創業成功率從不到10%提升到80-90%。所以創業者們紛紛爭搶孵化席位,以進入名孵化器為榮,競爭激烈程度不亞於進常春藤盟校。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去年被《福布斯》評選為最有價值的孵化器Y Combinator(下文YC)。 YC由哈佛大學博士畢業生Paul Graham在2005年創建。迄今已在1,500位企業創始人身上投資了800萬美元,在超過30個市場打造了400多家企業,其中不乏Dropbox和AirBnB這樣的明星企業。現在YC投資企業組合的價值正在接近100億美元。

那麼,中國孵化器能從YC的成功中到什麼呢?這篇文章將全面解構美國排名第一的孵化器YC的成功秘訣,看看對我們有哪些有益的啟示。

1. 內容營銷

YC的兩位創始人都是內容營銷高手。創始人Paul Graham 十分擅長通過寫文章來闡述自己的投資和創業哲學。他的文章十分智慧也很誠懇,集結在《畫家與黑客》這本書中,是經久不衰的暢銷書。現在他已經被稱為「創業教父」,擁有大量的擁簇者。另一位創始人Jessica Livingstone訪談了許多性格鮮明的創業者,試圖向人們展示初創企業的圖景。除此之外,YC通過創立一個叫Hacker News的科技信息平台進一步宣傳自己。通過這一系列內容營銷手段,YC已經把自己塑造成了科技創業領域裡的思想領袖形象。自然來找他們的項目數以萬計,淘到優秀項目和創業者的概率也大大增加。

2. 獨特的項目篩選程序

YC每天都要收到大量的創業公司申請。但是這樣大量的項目光靠合夥人處理基本不現實。所以在YC, 項目的第一輪篩選主要靠已經畢業的校友。這種方式固然可以高效地濾掉很多糟糕的申請,但是也會導致錯過一些好的公司。為了儘量避免這樣的情況,YC 建立了一套數據挖掘軟件系統,他們將之前所有的申請項目編程進行數據分析,通過這樣找到好的項目,同時將它們應用到新的提交申請中。比如, Dropbox在第一輪篩選中是被淘汰了的,最後利用這套數據分析系統得出了一個接受該項目的因素清單,也讓YC 沒有錯過如今估值已達 40 億美元的項目。

經過第一輪篩選後,他們會選擇了一批創業公司進行面談。以前的做法是每個合夥人都要在現場,整個過程只有一場面談;後來,整個過程改為進行兩次,一半的合夥人參加第一場,另一半的合夥人參加最終那場;如今,他們可能要同時進行三輪面談。在面談環節,各個合夥人必需在 5 分鐘內做出是接受還是拒絕該創業公司的決定。

3. 批量孵化

YC還有另一大創新:它摒棄了通常來一個項目孵化一個項目的做法,而是進行批量投資批量孵化。YC每年進行兩輪集中項目篩選和孵化,分別是一月到三月以及六月到八月。這實際上對YC和創業者都有益處。類似於規模生產效應,因為同一批次的50個項目在同一個時候都在做同樣的事情,一個內容YC只需要對所有人統一說一次就行,節省精力,而且向創始人傳達的內容和服務通常會質量更高。

4. 導師制

YC 面臨的一個最大問題是只有一個 Paul Graham,並且他一天只有 24 小時。因此它引入了13名全職諮詢導師,包括 Gmail 的締造者 Paul Buchheit、Posterous 聯合創始人 Garry Tan 和 Aaron Iba 等;同時還有一些兼職合作夥伴如 Justin.tv 的創始人 Emmett Shear 和 Justin Kan。Paul Graham 表示結果非常完美,從之前的經驗來看,每個夥伴可以處理大約 20 個創業公司,因此如果有 66 個項目,現在的人員也足以應對。

這些導師在工作期間都向所有創業者開放,同時 YC 有一套內部行程安排工具用來評估那些創始人的需求和緊急事件。曾經有一個案例, SendHub創始人 Ash Rust 有一個非常緊急的人事問題需要解決,YC 在 30 分鐘內就將相關文件為其準備好。事後 Rust 表示他之前從未經歷過如此高效的辦公,並且他們是如此的願意幫助創業企業。

5. 龐大的校友網

校友網絡現在成為YC最大的無形資源。為期3個月的項目能在這些人之中創造持久的聯繫,且這種聯繫能拓展到以前的師哥師姐。通常來說,每個人都非常樂於向他人提供有關託管服務供應商、交易條款等等各方面的建議。

比如,Bump是YC的孵化企業之一。因為蘋果應用程序商店的第十億次下載正好是Bump,蘋果在電視廣告中以它為主題之後,Bump科技公司流量暴增, 幾乎壓垮其服務器。驚慌失措的Bump團隊向YC郵件列表上的人發出了求救信。30分鐘不到,Cloudkick創始人(他也是一位云管理專家)做出了響應,並整夜掛在Skype上以幫助這支團隊解決問題。又比如,另一個孵化企業Heroku的創始人James Lindenbaum,他在融資方面的知識和和經驗無人能及,幫助解答了許多YC創業者的融資問題。

YC不斷完善他們的校友網絡。他們用軟件隨機邀請不同批次項目的學員來參加宴會或者派對。他們每年還會舉辦10至15場各種主題的迷你會議,邀請很成功的校友來分享經驗。因為這些會議是非正式的,且只對YC的投資企業開放,故而演講者提供的都是罕有的、坦率的觀點。他們還根據YC校友的經驗建立了一個內部的投資者數據庫, 將投資人從零到五分級。

6. 與投資人關係密切

YC早期並知名,後來一個關鍵轉折點是創始人邀請到了兩位硅谷著名天使投資人 -- 羅恩康韋和尤里米爾納。他們達成一個協議,由兩位天使放一筆錢在YC,所有進入YC的公司都會在路演後投資15萬美元。有了兩位知名天使的背書,再加上自身的建設,YC進入迅猛發展期。最開始,YC的Demo Day 只有15 個投資人參與,但是現在已經增加到450人, 而且全是最頂尖的投資人。Demo Day之後創業者有許多機會與投資人交流,YC也會實時跟蹤各個項目的後續融資情況,並且會對VC的選擇和談判給出建議。

Y Combinator的創造還遠不止這些,創始人Graham設計了一種全新的投資方式和回報方法來維護創業者與投資者之間的利益平衡。他認為,投資人和創業者之間的合作更像是一種債務關係,投資人僅僅只是借錢給創業者,這保護了創業者在公司運作中的絕對自主權。同時,為了保護投資者,Y Combinator為投資雙方準備了一份彈性十足的協議:創業公司每一輪新的資產評估後,投資者的利益都不會因為創業者的壯大而受到威脅。協議規定,如果100萬的投資最初佔有創業公司一半的資產,那麼,當創業公司發展到1000萬時,投資者的債務份額不會縮小到只有10%,而可以繼續維持在50%,也就是變成了500萬。然而還沒有完,投資者和創業者之間的博弈仍然能夠繼續,增長也不是無限度的,創業者有權預先設定投資人所得回報的最高上限,投資者再考慮是否加入。


以下一位華人創業者描述了他的在YC的親身經歷:

「大學畢業之後,我一個朋友當時正好以自己一個人的團隊申請到Y Combinator (以下簡稱YC)2012 冬季孵化期。Paul Graham給他的第一個建議就是找到創業合作夥伴。他正好找到我。所以我也借此機緣經歷一下YC。

和大多數創業孵化器不一樣,YC不給團隊提供辦公場所。但YC要求所有的團隊在孵化器的三個月都要搬到硅谷來,最好離YC的Moutain View的辦公室越近越好。Paul Graham 認為一兩個小團隊在一塊兒工作也許還可以,幾十個上百個點子一大堆、能折騰的創始人在一起工作,大家都很難集中精力做自己的事情。

YC每週二會在其辦公室有例行的全體晚餐,每次晚餐會請一位YC的成功的畢業生例如Stripe的創始人Patrick或者更早的AirBnb, Dropbox等, 或者一些硅谷很非常成功的創始人、投資人,例如有Paypal 創始人Max Levchin, 有硅谷教父之稱的天使投資人Ron Conway。而因為Paul Graham很好的維持YC應屆」學生「對談話內容的保密性,所以到訪嘉賓都會非常非常願意講他們最真實的經歷,他們外人看來「叱咤風雲」後面不被人知的爆料八卦。在拚命的工作和不停焦慮公司發展方向的一週後,聽到這些現在看很成功的創業者,分享經驗,講他們當時各種辛苦、荒唐、犯的錯誤,我們都會感覺也許現在兩三個人擠在一個小房間、沒日沒夜做的事情沒有那麼不靠譜。我們這屆有請到的Max Levchin, PayPal的創始人和CTO。Max是個非常好的hacker,很早就開始關注互聯網安全的問題。當年PayPal的出現很有力的解決了電商和線上交易的瓶頸。

對於我們每個參與YC的人,這樣的機會固然很難得,聽這些故事也很受啟發、鼓舞。但多數人更在意的是週二的晚餐,這個一週中寶貴的和其他創始人交流的時間。YC每期的「學員」們有很強的群體感,大概因為創業本身是很孤獨、很辛苦的一件事,也是因為YC這個共同體驗。所以不過每個人來自什麼樣的背景,大家都願意利用這個時間瞭解其他創始人的背景和公司,建立友情,幫助對方。很多人會願意為了和大家有更多點時間交流早到晚走。

除此之外,當讓還有的一方面就是YC的合夥人和每個團隊專門見面的時間。YC一共有四個全職partner和幾個part-time partner,每個有其特點。當然一定是Paul Graham大家最熟悉。而在孵化期,當期的孵化團隊和往期的孵化團隊(大概300個團隊)都可以在線上和合夥人約時間。而每個團隊每次和合夥人聊天只有20分鐘。每個合夥人會把他一週的檔期貼出來,然後我們去「搶」他們的時間。尤其是Paul Buchait和Paul Graham的時間,基本總是十幾分鐘內一搶而空。開始幾週後大家也和合夥人們達成了共識--Paul Graham不是萬能的、不同的問題找不同的partners,沒有大問題不必刻意裝做有問題來和合夥人聊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28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