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員工收入頗高的製造業老大杭汽輪的掌門人聶忠海感悟—— 實體經濟就是做好產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106c9.html

 歲末年初,又見聶忠海。

  這三年,彷彿成了一個無意識的習慣,每年此時,總會想到,去找下這位杭汽輪集團的董事長,落座後,不善寒暄的聶忠海,給記者端上剛沏好的紅茶,一句「這是上好的正山小種」,關於新年的種種不確定,彷彿也在瞬間沉靜下來,一如杯中溫潤紅茶,淡定中透著溫暖。

  最怕把方向做反

  記者:近三年的這個時候我都採訪過您,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您對宏觀經濟走勢的預測基本上都得到了印證,所以第一個問題想問您,怎麼看2012年的形勢?

  聶忠海:搞經濟的,最怕把方向做反。所以每年到年底,我都要花大量時間研究宏觀經濟形勢,看大量分析研究、數據材料,有的時候也越看越迷糊,最後還是要靠自己去分析。

  對明年形勢,總的判斷是三個「局」:一是國際經濟面臨危局,歐元主權債務危機正在擴散,世界經濟二次探底的危險在加大;二是中國經濟面臨難局,物價水平已經上了一個台階,要在控制物價過快上漲和防止經濟滑坡之間掌握好平衡,很難;三是中小企業發展面臨困局。

  記者:您的判斷讓人很緊張,有沒有一些可以給我們信心的因素?

  聶忠海:說到信心,我對2012年還是有信心的。這裡我只能講大的方面,不過信心往往還是來自於對大趨勢的判斷,不畏浮云遮望眼。

  一是我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本身經濟發展的空間還很大;二是我國城市化率還很低,而一個國家只要城市化空間大,發展空間一定不會小;三是儘管面 臨種種問題,但都是成長中的煩惱;四是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總量大,參與國際分工的能力在加強,有能力解決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五是我國有14億 人口的全球第一大市場,老百姓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是巨大的;六是我們已經有30多年的市場經濟發展積累;七是人心思定,人心思穩,社會穩定大局不 會改變。

  記者:201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穩中求進的總方針,您怎麼理解?

  聶忠海:我的看法是,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既要認真理解貫徹,但作為一名企業家,又不能對號入座。做企業要我行我素、敢想敢幹,既充滿激情又理性謹慎。像我們做實體經濟的,不管形勢怎麼樣,第一條是把產品做好。

  製造業能賺大錢

  記者:說是教訓也好,收穫也好,2011年浙江企業的一個重要心得就是:要堅守實體經濟。

  聶忠海:一個國家不可能沒有實體經濟的發展,尤其是我們中國這樣的大國。所謂新產業、現代服務業,離開實體經濟的支撐也不行。比如我們這幾年一直努力 拓展「製造服務」,目的並不是要取代製造,而是反哺。現在的問題是,很多人都說實體經濟不賺錢,一是製造業企業稅多,賺一塊錢,要交五毛錢的稅;二是向銀 行支付的財務成本太高,民生銀行老總不是說利潤高到他都不好意思說嗎?這是不正常的!而且,我們的製造業是賺大錢的,雖然我們貿易、投資做得非常好,但利 潤大頭一直來源於製造業。

  記者:你們為什麼能賺大錢,杭汽輪收入高似乎很多人都知道,聽說這些年你們員工收入一直保持10%的增速。

  聶忠海:每一行都有每一行的規矩。我們做製造業,始終按這一行的規矩做,那就是,不管形勢怎麼變,第一把產品做好。在2011年,我們開發了 100MW等級超大型工業汽輪機系列技術,與清華大學聯合研製了國內首台1.5級跨音速壓氣機樣機,開發出國內首台百萬千瓦等級壓水堆核電站輔助給水汽動 泵樣機,還與世界500強企業達成合作生產壓縮機協議,在歷史上首次形成壓縮機、燃氣輪機、汽輪機完整的產業鏈條。

  記者:怎樣把產品做好?

  聶忠海:這個有很多方面,要搭建研發平台,加大投入,加大激勵,建立機制,貼近市場等等。我特別想強調的兩點,一是要高舉高打,不能總是低層次徘徊, 要緊盯前沿技術;二是要內引外聯,不能總是從零開始,要學會集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引進創新」,全部自己搞,院士也要自己培養,怎麼可能!總而言之,要 有耐心和恆心,搞產品開發,不像造房子,需要持續投入。

  提醒:現金流必須充沛

  記者:剛才您已經分析了形勢,說說杭汽輪今年會怎麼做吧。

  聶忠海:首先是抓市場。杭汽輪今年必須要硬著頭皮去開拓市場,越是市場不好越要只進不退,不僅不退,還要擴張,現在我們正在越南、巴西、印度這些新興 市場地方鋪點。我要求營銷人員,一要審時度勢,二要提前謀劃,三要放低身段,市場好的時候,可以對訂單挑肥揀瘦,現在不能這樣,以前只吃東北米,現在要吃 雜米,以前大魚大肉,現在要吃骨頭、還要喝湯,四要全力出擊,狹路相逢勇者勝。只有這樣,等到形勢好的時候,市場就都是你的。

  記者:那國際市場形勢什麼時候會好?

  聶忠海:就說歐美市場吧。現在雖然復甦緩慢,但我認為,其中蘊含重大經濟轉機,因為他們在危機中實現了肌體更新,該死的企業死了一批,所以市場恢復絕不僅僅是我個人的一種樂觀、信心。而且,我覺得歐美對這次危機的應對很有啟發,我們中國的企業不能總是 「吃苦不記苦」,這些年,一些困難反覆遇到,一次比一次難過,說明什麼,沒有用好危機,浪費了「倒逼」機會。

  記者:最後給一些建議吧,在新的一年,我們浙江企業應該怎麼做?

  聶忠海:最想提醒的一點是,一定要保持現金流充沛。這幾年我們不缺錢,但是我們發行了20多億元的企業融資債券,剛剛又搞了5個億。

  具體說,有這樣幾個建議:一是要量力而行,10個瓶子不能只有9個蓋子;二是要有充分耐心,不能急功近利;三要守住主業,不能這山看著那山高;四是企 業不搞多元化不可能,但多元化要適度和可控,適度就是量力而行,可控就是能承受最糟糕的結果;五是不能有賭徒心理,不能賭行情、賭後勢,要看明白;六是做 高端的產品,不搞簡單重複。a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68

華銳預計淨利跌逾五成 風機製造業「入冬 」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2151075516/



葉知秋,龍頭企業業績變臉,整個行業「入冬」意味更加明顯。

華銳風電(601558.SH)週一晚間發佈業績預告稱,公司2011年度淨利潤預計同比下降50%以上,主因是激烈的市場競爭以及部分項目建設延期等。

《第一財經日報》同時瞭解到,金風科技(002202.SZ)、湘電股份(600416.SH)等主流風機製造商業績也受到類似因素影響。專家認為,風電行業面臨過度競爭及負利運營等狀況。

華銳風電公告顯示,公司2010年盈利28.56億元,2011年業績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產品銷售價格下降、銷售收入減少導致毛利率下滑,以及部分項目建設延期導致銷量和淨利潤減少。

其他企業也同樣體會到了陣陣寒風。

金風科技一位內部人士告訴本報,由於去年部分風機在低電壓穿越方面的缺陷引起了一些事故,致使電網提出嚴格的並網要求。同時,項目審批也相應受到延緩。這些都對相關企業的經營業績產生影響。

2011年2月,甘肅酒泉風電基地發生大規模風機脫網事故。而該基地的風機主要來自華銳風電、金風科技和東方電氣三家企業。

處於風電產業鏈下游的龍源電力(00916.HK)一位高管告訴本報,所有進行了低電壓穿越改造的風機必須經過國家電網電力科學研究院的檢驗方能通過,設備資質要排隊檢驗,耗時較長,且通過後也無法立即開工建設。「這對製造商的壓力是不言而喻的。」該高管稱。

資料顯示,2008至2010年,華銳風電新增裝機容量的市場佔有率連續三年保持中國風電行業第一;2010年,公司新增裝機容量438.6萬千瓦,已躋身全球第二位。然而,快速增長的同時,資金壓力也在增加。公司繼2011年4月宣佈將58億元超募資金全部用於永久補充公司流動資金後,8月份又發行55億元公司債。而在不久之前,公司董事會剛剛通過向銀行申請共77億元綜合授信的決議。

同為風機製造主要企業的湘電股份一位人士也向本報透露,該公司同樣受到過度競爭及行業標準提高的影響。她認為,風電行業目前處於「難熬的冬天」。

對此,三一電氣一位高管向本報表示,目前風電企業品牌價值過低,低價競爭過度,令企業長期負利運營,風險巨大。他認為,風機製造商要在嚴冬中「挺住」,首先要提高質量、確保服務。「風機很多關鍵技術體現在核心零部件上而不是主機上,企業掌握這種競爭力後,風機價格一定會回升。」該高管表示。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施鵬飛告訴本報,整個中國風電市場非常大,佔全球市場的40%左右,因此所有企業都有生存發展的空間和機會。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製造商必然面臨低價競爭挑戰,隨之而來的必然是利潤的降低。相對於當年產品供不應求的時代,自然感覺「日子不好過」。但國家對可再生能源的發展規劃已經作為剛性目標而確定,因此未來幾年風電企業的發展應當是樂觀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28

改寫「中國製造」印象 更新比蘋果、hTC、三星快四倍 小米機靠軟實力凝聚百萬粉絲打正規戰

2012-02-13  TWM




「小米手機」比二○一二世界末日逃難用的船票還難買到。這是春節期間,在中國各大網站廣為流傳的一句話。雖然是一句玩笑話,卻不難看出才踏進手機產業短短 兩年的小米科技推出的手機,在三個月內狂銷百萬支,讓小米手機成為全中國最夯的手機。

撰文‧翁書婷

剛過完農曆年,北京小米科技創辦人雷軍又有新動作。二月初雷軍在自己的微博上公開宣布,中國電信CDMA版的小米手機已開發完成,三月底上市後,將正式攻 入中國電信三六○○萬的3G用戶市場!令人意外的是,研發CDMA版手機不是雷軍的決定,而是小米粉絲公投的結果,究竟這是噱頭?還是另一種創新模式?

小米手機推出後一機難求,成為中國去年最紅火的手機,連中國第二大電信商中國聯通最少訂購一百萬支。相較年銷量超過五千萬支的蘋果、三星、宏達電等大廠來 說,二百萬支還構不成大威脅,但小米科技僅是一家一○年才成立,員工五百人的小公司。創辦人雷軍軟體出身,沒有手機硬體製造經驗,卻在短短三個月內暴紅, 除了主打高硬體規格、中價位的「物有所值」策略成功外,小米手機大賣,其實背後另有原因。

中國製造,通常代表硬體便宜,售後沒有服務,更沒有加值的功能,但是小米科技大膽推翻這個傳統。

精耕市場 周周更新系統對於用戶改善手機使用不順、電話簿功能再精進、增加新功能等要求,其他手機公司改進回應的速度通常很慢,蘋果iPhone、宏達電、三星可能 要一個月或一季才會回應,但是小米科技從谷歌、微軟、摩托羅拉網羅的六十位工程師團隊,只要一周就能公布最新的版本,這才是小米手機的「軟實力」!

當大家把眼光放在小米機仿蘋果iPhone,硬體如何先進之際,小米卻悄悄把重兵放在售後服務上。每周五下午,大批小米手機用戶盯著手機或電腦,時間一 到,小米科技就會公布最新版本操作系統,只要在手機上按幾個鍵,就有上百項功能更新。周周更新從不間斷,相較其他國際手機巨人速度快上四、五倍。

而將小米機的競爭力從硬體轉向軟體的,正是創辦人雷軍,當宏達電、三星採用機海戰術,約四個月就推一次旗艦機種,並且都在硬體規格大車拚,推出3D、4G 等螢幕解析度更高更大、上網速度更快、機身更輕薄的產品時,雷軍卻採用「軟體機海」,無微不至的服務小米手機用戶,精耕大陸市場,讓死忠用戶成為小米手機 的最佳推銷員。

手機熱銷後,戰爭進入第二階段,雷軍成立論壇與用戶直接溝通,吸納用戶的各種建議作為改進系統的參考。去年底,雷軍高興地宣布小米手機操作系統 (MIUI)的捷報,「已有上百萬名使用者,支持二十三國語言,在十六國有粉絲站。」「不像其他公司都是關起門來自己做,我們會真的採用網友意見。」小米 科技財務長喻銘鐸說。手機不只是小米科技的商品,用戶及網友也可以參與改進及轉型,而當自己的意見被採用時,更是異常的興奮,努力尋找更多待解決的問題。

除了主動反映意見,小米論壇會不定期舉行「你最希望小米系統改進或增加的功能?」投票,諸如改進相機成像效果、增加隱私信箱等,都有機會成為下一次更新的 目標,「辛苦了,加油!」網友還會在論壇裡給開發工程師打氣。這樣特別的開發方式,讓小米手機的使用族群不只是撿便宜的學生和科技狂,「普通的上班族中年 人也占了很大部分。」喻銘鐸強調。

資策會MIC行動通訊資深產業分析師林伯齊認為,小米手機採用OTA模式(over the air,指可不用再以纜線連接電腦,而直接以無線上網方式更新系統),廣受普通上班族歡迎。小米手機不只在價格、規格上很親民,和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一 樣,從創辦小米的第一天起,雷軍就和網友「搏感情」,塑造群眾魅力。「網友的疑問只要雷總自己能解答,都會親自回應,非常注重網友的意見。」喻銘鐸說。

小米科技網站中的論壇,更是雷軍常駐足的地方,不像其他手機廠創辦人高高在上難以接近,相反地他放下身段,就像賈伯斯號召蘋果迷一樣,雷軍也培養出百萬名 「米粉」,把網友牢牢「黏」住。

申請軟體專利補硬體不足

不斷更新系統,對手機系統的穩定度是一大挑戰,微軟營運暨行銷事業群副總經理葉怡君就說:「密集更新操作系統,穩定度就是重要考量,資料如果沒有備份完全 就糟了。」手機代工廠華冠副總經理洪一峰更說,「手機系統更新若有問題,輕微的照相機不能用、音樂不能聽,嚴重的整支手機當機不能用,整批手機都會被退 貨,很可怕!」但正因為小米科技還是小公司,彈性十足,雷軍才敢挑戰蘋果、三星宏達電等大巨人不敢做的事。

當外界批評小米機是山寨機、沒有任何專利時,雷軍及小米團隊選擇沉默以對,在「軟實力」建構完整後,小米科技悄悄在作業系統布局,建立軟體防護網,「現有 五十項關於MIUI和系統軟體專利申請中。」喻銘鐸透露。小米科技仍在不斷進化中,值得外界關注。

北京小米科技

成立時間:2010年

創辦人:雷軍

資本額:1億4千萬美元

主要業務:智慧型手機品牌廠

財務狀況:尚未轉虧為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20

分析稱Android平台為中國製造企業提供新活力

http://news.imeigu.com/a/1329732961047.html

導語:科技網站TechCrunch週日發表評論文章,表示Android平台的開放性使得中國製造企業不再擔心知識產權問題,因此很多企業都在圍繞Android平台開發產品,Android為企業提供了新的活力。

以下是文章全文:

中國經濟正在急速增長,這多虧了較低的製造成本,這是中國在世界競技場中的核心優勢。中國的製造商能夠以非常合理的價格招募到低成本勞動力,這些工人能夠精確、合理地遵循工藝流程,這是西方製造商所不具備的競爭優勢。

中國市場上興起過很多科技技術,但還沒有哪項技術像Android那樣令製造商感到興奮。Android是一個穩固的、開放的操作系統,中國製造商可以在此操作系統上毫無風險地開發大量有趣的應用。

西方提供了操作系統開發過程的設計元素,使整個產品顯得可靠、具有美感,而中國企業並沒有準備好在這一層面上與西方競爭。自主研發的操作系統將為中 國製造商提供獨特的中國平台(類似微軟(微博)和蘋果對美國的意義),因此,為了開發操作系統,中國企業需要經歷廣泛的再教育過程。

開發障礙

首先是IP問題。西方競爭者在IP侵權方面有嚴格的規定和過硬的處罰,但中國企業卻面臨這樣一種商業環境,即一旦另一家公司能夠複製他們的產品,他們的開發成本很有可能無法帶來回報。

因此,Android對中國市場具有極大吸引力的原因就變得很清晰:它能使中國公司進入使用性「設計」領域,這是中國公司過去無法涉足的領域。這個 領域具有強大的、國際市場接受的操作系統,無需成本即可複製的開放許可,可在任何產品上安裝和使用。事實上,操作系統的開發商也積極鼓勵企業這樣做。

Android是一個由谷歌(微博)支撐的穩定平台,且中國許多計算機科學專業的傑出畢業生能採用該平台、適應並加以改進,而不需要從頭開始設計一個新系統。開發人員的薪酬就是所有的市場准入成本,因此這對中國公司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激勵。

這意味著傳統集成電路製造商目前面臨來自中國市場的巨大挑戰。隨著Rock Chips及Box Chips的產品銷量已達數百萬片,另一家本土公司Actions也將加入該隊伍。這些公司能專注於Android平台並開發更新、更快的處理器支持最新 硬件及Android功能更新。隨著操作系統獲得進一步的市場發展,中國公司發現可以合作的傑出工程師也不斷增多,因此競爭將更加激烈。

中國的小型開發商也將受益。他們將擁有成本合理的本土芯片組,並擁有萬能的多樣化的勞動力資源。這將使他們跨入長遠的質量模式,以定製機會為基礎,遠離批量定價模式。

市場潛力

目前中國公司在商品技術市場仍相對滯後。當Android產品最初推出時,中國公司在此領域要滯後一年左右,但現在這種差距已經縮短至3個月或4個月。很快,在供應鏈上具有優勢的中國公司將彌補這一差距,甚至開始發揮領先優勢。

對谷歌而言這也是好事。中國消費者市場巨大,並且使用免費谷歌服務的條件是用戶願意與谷歌分享數據。當然,谷歌收集海量個人數據的能力與產品及服務質量有直接關係,但他們能如何利用這些信息更加重要。

中國的信用卡用戶僅為4000萬(這是2010年公佈的數據),電腦用戶超過5億。這意味著如果Android系統出現在中國僅10%的移動設備上,谷歌得到的消費者信息比信用機構多。

隨著Android平板與手機價格持續下降,其產品的用戶使用率可能成倍增長。

Rock Chips及Box Chips等採用優質固件與低成本硬件相結合模式,產品銷量已可達到數百萬片,他們最終贏得的不僅僅是傳統的價值用戶,還包括海內外的用戶。這也鼓勵其他 IC製造商加入該行列。不難看出,許多公司將很快加入Android引領的這場科技革新種。(悠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69

不產葡萄的香港如何靠葡萄酒搶攻中國? 「香港製造」的紅酒交易奇蹟

2012-03-19  TWM



名酒拍賣行短短幾年時間在香港大發利市,更讓香港成為全球前三大紅酒交易中心。在香港這個寸土寸金之地,過去以亞洲的金融重鎮、自由貿易港區聞名,如今為 了積極求生存,由政府集合民間企業,投入紅酒市場成果卓著。

撰文‧莊 芳

今年一月,美國歷史悠久、號稱全球最大名酒拍賣行的Acker Merrall & Condit,在香港舉辦拍賣會。現場就像珍稀名酒博覽會,短短二天時間,就創下近六七○○萬港幣的成交金額,成交率超過九成。

這還不是最高的拍賣紀錄,該公司去年十一月,同樣在香港舉辦了一場名酒拍賣,就以一億一千多萬港幣的成交額,打敗歐美成為二○一一年整年世界拍賣紀錄中, 單場交易金額最高的紅酒拍賣會;去年Acker Merrall & Condit在全球總成交業績達八億六千萬港幣,其中又以亞洲地區金額最高,占總交易金額達六成以上。

關稅從四○%變成零

香港政府是最大幕後推手

這家原以美洲地區為主要銷售據點的拍賣行,卻於短短幾年時間在香港大發利市,更讓香港成為全球前三大紅酒交易中心,其中,香港政府可說是幕後推手。○八年 二月,香港政府宣布全面免收葡萄酒稅,同年五月,Acker Merrall & Condit就進軍香港市場,並在此地舉辦名酒拍賣,業績屢創新高,每年舉辦拍賣的場次也持續增加。

這些結果大概也都在香港政府的預期之中,葡萄酒市場正是他們目前重點開發目標。香港貿易發展局每年主辦的三十六個,包含禮品、珠寶等五花八門的大型展覽, 卻以美酒展成長速度最快。

○八年第一次舉辦紅酒展覽會時,只有二四○家廠商參展,接著在隔年以倍數增長,高達五四○家來港參展。直到去年,已有九四○家,吸引近二萬名買家。「短短 四年,成長四倍,目前已成為亞洲規模最大紅酒展覽,還增加相關就業機會。」香港貿易發展局副總裁周啟良說。

他表示,香港之所以積極成為亞洲主要紅酒交易中心,大舉提出稅負優惠,免除原本四○%左右的進口關稅,甚至親自參與行銷,推展紅酒市場,其實和中國崛起有 很大關係。

「簡單地說,中國的消費力驚人眾所周知,購買奢侈品如名錶、名車、豪宅早已大有人在,我們一直思考還剩下什麼可以開發?後來選定葡萄酒市場。」周啟良表 示,自從政府採行葡萄酒免關稅措施之後,果然讓進口與交易金額大增。去年香港的葡萄酒進口額就達九十八億港幣,比起○八年的二十九億港幣,成長翻倍。

再加上從其他國家進口紅酒到中國,必須負擔高達四八%的關稅。但因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政策,透過香港進口再轉往中國,則 可享有免稅優惠,大幅降低酒商的成本,「自然吸引大量貿易商加入香港市場。」除了舉辦美酒展、葡萄酒產業高峰論壇,本來寸土寸金、從無田地種植葡萄的香 港,竟也開始成為釀造葡萄酒的產地。

位在香港南方的鴨脷洲工業區,原是許多製造業落腳的地方,隨著許多工廠遷離,區內林立的工業大廈卻有了其他「製造」用途。就在一幢看起來沒什麼特別的工業 大廈三樓,少了一般工廠給人的嘈雜與髒亂印象,反而不時傳出陣陣葡萄酒香,這裡正是香港首家生產紅酒的釀酒工廠——八號酒莊(The 8th estate winery)。

吸引東南亞、中國買家

打造紅酒交易中心

酒莊負責人是來自加拿大的杜莎(Lysanne Tusar),早在○七年底香港尚未免紅酒關稅時,她就決定到紅酒進口持續增長的香港發展事業。「主要原因,就是看好亞洲市場的成長性。」她說,在歐洲、 美加地區生產紅酒並不稀奇,但在長途運送過程中,往往因保存問題而使得好酒變質。既然鎖定正在崛起的亞洲市場,「不如就在此釀酒吧!」由於香港沒有種植葡 萄,所以她挑選美國華盛頓、義大利的葡萄園,將新鮮收成的葡萄急速冷凍再運至香港,接著進入釀造過程,製造出一瓶瓶Made in Hong Kong的紅酒。○九年底,第一批香港製紅酒正式誕生,每年約可生產四萬至六萬瓶紅酒。

在占地二千多坪的廠房內,吸引美國CNN電視、︽華爾街日報︾來訪,各界都對於不產葡萄、卻產出上等紅酒的香港很有興趣。過去曾在飲料相關行業從事市場推 廣工作,杜莎不時會在工廠舉辦品酒會,並且進行釀酒過程的導覽,讓人一窺由新鮮葡萄變身為瓶中物的真貌。

「有時我們也為客戶量身打造、調製釀造不同風味的紅酒。」她說,現在客戶仍以香港本地為主,但來自東南亞、中國的買家有越來越多的趨勢。杜莎表示,因為香 港為自由貿易港,解決了許多物流方面的問題。

一直以來,就以亞洲金融重鎮與自由貿易港區聞名世界,如今又積極成為紅酒交易中心,再度藉此打開國際名聲,可見得政府結合民間的龐大力量實在不容小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68

【麻煩大了】「日本製造」的加拉帕戈斯危機

http://www.infzm.com/content/73558

一夜之間,加拉帕戈斯——距南美大陸一千餘公里孤懸於東太平洋上的厄瓜多爾群島,成為掛在日本製造業尤其是諸位消費電子大佬嘴邊最頻繁的地理名詞。

177年前,這個僅8000平方公里後來卻被譽作「生物進化博物館」的地方,激發搭乘「獵犬號」海洋考察船無意中到訪的查爾斯·達爾文的靈感,「進 化論」橫空出世,從此照亮人類對於世界和自我認知的全新領域。而現在,所謂的「加拉帕戈斯進化」則是日本業者悲慘現實的寫照,繼而化身漆黑未來的夢魘。

2010年,日本的數碼電子產品出口9100億日元,進口卻是1.05萬億日元,首現逆差;2011年裂紋繼續,逆差增至2000億日元。要知道,僅僅在7年前,這個日本一直引以為傲的拳頭產品還實現了1.79萬億日元的淨出口產值。

一直以來,以消費電子和汽車業雙輪驅動,秉承美國質管大師戴明的「低成本,高質量」理念,「日本製造」罕逢對手。但現在輪到他們走背字了。截至3月 31日,在東京證交易所掛牌的上市公司中,松下、夏普、索尼以財年淨虧損7800億、2900億、2200億日元位列黑榜前三甲。僅看電視業務板塊,這是 松下連續第3年、索尼連續第9年出現巨額財務赤字。

究竟是什麼力量摧枯拉朽地將昔日驕子踩翻在地?

不斷升值的日元自然成為首個標靶。據日本政府近日對國內各大公司進行的調查顯示,2012年日元一年期兌美元預計匯價是80.3︰1,這是1985 年9月22日「廣場協議」後的最高價,而兩年前的共識是88.4日元。一般而言,只有當日元兌美元維繫在82︰1的匯價水平上,以出口為主導的日本經濟才 有利潤可言。

但有一問題卻無法解釋,貨幣升值固然不利成品出口,但卻能降低原材料進口的支出,在長期以來的「進口加工,整件出口」的產業鏈兩端,企業所承受壓力未必如他們所宣稱的那麼大。

真正的問題是,在核心技術上仍然保持領先的日本企業素來擅長為本國消費者生產功能多到無以復加的電子產品,然而一旦脫離自成體系的有線和無線應用環 境,又敝帚自珍不願將關鍵部門有限度開放以迎合全球化製造時代的新格局,即便是部分創新性產品也只能在日本4個大島上轉來晃去而難以走出國門。無怪乎標普 要將松下和索尼的遠期債務評價從A﹢和A降為A﹣和B﹢﹢了。

連日本自己的評論家也嘲諷說,我們可以為一部iPhone提供60%的零部件,卻再無能力奉獻Walkman、單槍三束這般風靡一時全球通吃的革命 性產品和顛覆性技術了。殘酷現實是,一度佔到世界七成份額的日本電視,受制於面板業又無任何後發技術可供彎道超車,目前已只能將將守住38%的市場,較後 起之秀韓國僅領先兩個百分點。手機領域,應用強大卻閉關鎖國、自成一派,較三星、HTC、諾基亞差了不止幾個馬位。平板電腦,還是聽喬老爺在天堂繼續得意 地笑吧。遊戲?原先在105億美元美國市場十強佔五的任天堂,還得在「超級馬里奧」的功勞簿上再躺陣子。

說什麼地震海嘯,講什麼文化結構,一切成功都乃失敗之母。

遙想11年前,同樣以製造電視機見長的日立公司,一年虧損4838億日元,被迫調整產業發展方向,至2011年已搖身變為社會基礎設施建設商,淨利超過2000億日元,真正「換了人間」。去製造化,輕資產化——日立經驗給一眾同行不小啟示。

不破不立,大破大立,Made in Japan到了最關鍵的時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66

天使機構化引擔憂:批量製造創業者不現實

http://capital.cyzone.cn/article/227209/

今年以來,天使基金異常活躍。不過,在層出不窮的「天使」裡,機構的力量比個人強大。而實際上,在美國,「天使」通常是個人,而非機構。中國天使機構化的趨勢有愈演愈烈之勢。

機構參戰天使存爭議

天使投資人講究快速反應,需要俯下身段去聞週遭氣味,相對來說,機構反應沒有這麼靈敏。

在「2012首屆中國天使投資人大會」上,《中國經營報》記者碰到從各行各業轉戰而來的天使投資人,這些人中間有不少是機構的代表。

印象深刻的是此前在二級市場呼風喚雨的某私募基金,它的代表也出現在貴賓室裡。這位代表告訴記者:「我們是來學習的,也準備做一隻天使基金。」與她類似,據記者交流觀察發現,天使中有一半是機構代表。

機構化的天使中,中國有兩大機構不得不提,一是聯想控股旗下的聯想之星,這是由柳傳志親自主導的一個天使投資基金,規模達4億元。另一個是李開復領導的創新工場。

到目前為止,這兩大機構化運營的天使投資並沒有突出的表現。熟悉內情的人說,他們都還在不斷摸索中,試圖探索一條批量生產創業者甚至企業家的平台。

在知金教育董事長、天使投資人謝冰看來,天使投資機構化運營是個悖論。天使投資人講究快速反應,需要俯下身段去聞週遭氣味,相對來說,機構反應沒有這麼靈敏。但是從管理角度來說,機構化之後相對更規範一些。

華興資本創始人包凡則認為:「天使投資的決策是不理性的,需要找到一個平衡。但是,不會被天使化的機構所壟斷。」包凡自己於兩年前成立了險峰華興天使基金。

與包凡一樣,楊鐳同時也是兩個機構的創始人,一個是PE基金華山資本和泰山天使基金。楊鐳出手比較早,已有投資成功的案例。

不過,有不願意透露姓名的VC合夥人告訴記者:「這其實就是換了個旗號的VC。」國內較早張羅天使投資人活動的好投網總經理戶才和也認為,天使有被濫用的嫌疑,存在「大躍進」現象。

機構化有後遺症

「不要把投資人神化,他就像幫你帶孩子的保姆,一半是天使投資人一半是創業者。」孫淘然說,個人天使投資是一種生活方式,機構化天使投資則是一份工作。

機構化投資有其優勢,比如決策的理性增強,通過一層層的把關,可以提高成功率。但是,機構來做天使也會遇到一些問題。

首先,天使要扮演創業者的角色,承擔相關義務,不僅提供錢而且還要提供資源,並且要有足夠的時間與創業者泡在一起。對於機構來說,做得不如個人,因為要受到時間、精力和業績等限制。

「天使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靠感覺,而找一些沒有創業經驗的人來當投資經理,他的感覺怎麼能準確地傳遞到決策者那裡呢?」戶才和認為,機構化的天使基金像是一個小型的VC。

在拉卡拉董事長、天使投資人孫淘然看來,很多所謂機構天使投資行為只能叫天使型的投資,專業的團隊也就變成專業的投資者。而真正的天使往往是利用業餘時間,個人對接初創的企業。

其次,機構化有業績壓力,使資金沒有足夠的耐心,可能會為了退出對被投企業拔苗助長。

做天使的心態應該是玩的心態,這是多數天使投資人的心理,並不是衝著錢去的,而是樂趣。孫淘然說:「天使是幫助別人把事做起來。如果去關注投資回報,往往投資會失敗。」

機構化的天使會碰到不斷優化的早期的VC勁敵。面對更加激烈的競爭環境,一些VC的決策程序越來越像天使。一些VC給合夥人一年一次決策的機會,只要合夥人認可這個項目便可投資,也就是說,這樣的投資帶上了合夥人的烙印,這讓一些機構化的天使基金面臨更嚴峻的環境。

孫淘然提出,可以從這樣的視角來分析這個問題,把最牛的項目和最牛的投資公司列在一起,會發現對不上號。這是因為創業投資這事就是「有心插花花不開」。在他看來,孵化器模式成功可能性不大,「溫室里長不出參天大樹」,不過可以借助這個平台,創業者主動到外面去接受風雨。

天使投資的主角應該是個人。「不要把投資人神化,他就像幫你帶孩子的保姆,一半是天使投資人一半是創業者。」孫淘然說。而對於天使機構,要求它做到 這點卻很難,他們身份比較尷尬。個人天使投資是一種生活方式,機構化天使投資則是一份工作。或許這就是造成天使投資機構化運營悖論的原因。

記者觀察

天使機構化不如成立俱樂部

天使投資機構化運作,是目前中國天使投資行當最大的泡沫。這個泡泡很明顯,卻沒有人願意戳破它。

一些打著天使旗號的基金,用一套風險投資(VC)的流程和標準在篩選項目。如果說只是把投資額度更小、階段更早一點兒的VC改弦更張、美其名曰「天使」,那麼天使還會是天使嗎?

雖然美國也存在天使投資機構化的案例,但是它有堅實的基礎,比如成立了多個天使俱樂部之後,在有眾多個人天使投資人之後才出現。而當下的中國天使機構滿天飛,這是極不正常的。

對於天使項目,機構的作用往往沒有個人更有效果。比如,溝通成本增大,多層傳遞;決策反應慢。但是為什麼還是有人願意退而求其次,要機構化運作天使投資呢?

最大的動力源自投機。對於天使機構的管理者來說,他們用一套當下熱度最高的關鍵詞作為標籤,在融資時講故事更容易講。天使機構背後的投資人也為了獲取那可能存在的高利潤,而非真熱心天使投資。

天使機構化的衝動有可能會破壞剛剛起來的天使投資氛圍,同時也會攪亂整個股權投資產業。第一,機構理性摧毀個人感性,減少個體天使人的行為,阻礙創 新。第二,機構天使幹一些VC的活兒,誤導投資人,最終導致投資人對於貼天使和VC標籤的無實質差別的基金有不同預期,造成VC募集更難。第三,對於創業 者而言,機構的投資經理和天使投資個人在創業經驗上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拿到機構天使的錢會減少一個創業合夥人,招來了一個婆婆。

也有天使投資人說,我一人投了很多項目,一個人根本管不過來了,所以才機構化。如果是這種情況,拿自己的錢請一些人過來幫忙打理項目,這類天使機構並沒有失去天使投資人的本真。

天使投資最本質的特點是投資人用自己的經驗去幫助創業者,錢往往並不是第一位的。而這恰恰是機構化運營之後欠缺的。

在個人天使不發達的情況下,如果天使投資市場被一群沒有創業經驗的投資經理主導,那麼中國天使市場會被帶向何處?創業者迎來的是天使還是魔鬼?

天使機構運作,最大的好處在於能集中力量辦大事、共享智慧和分散風險。這是機構天使存在的價值所在。殊不知,實現這三個願望對於天使投資人來說,還 有更好的選擇方式,比如組成以物理距離遠近來分的天使投資人俱樂部,通過鬆散式的合作方式也能達到上述效果,也少了機構化的弊病。

天使機構化應慎推,天使投資不是生意,要讓天使散落人間,應該鼓勵優秀的個人當天使,而不是把它當做買賣來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04

三年後 製造業到中國不如到美國

2012-7-16  TWM




全球前三大企管顧問公司之一,波 士頓顧問集團(BCG)花了二十二個月研究,半年內密集發表兩份重量級報告——《重回美國製造》、《美國製造業接近臨界點:哪些產業、為什麼、多少?》, 直指美國製造業正在進行一場文藝復興,並將成為美國經濟復甦的引擎。以下是《商業周刊》團隊到波士頓現場,專訪報告主持人希爾金(Harold L. Sirkin)的摘要:

二○一五年,中美製造總成本將接近

《商業周刊》問(以下簡稱問):為什麼你認為,二○一五年,企業在中國或美國設廠的差別不大?

希爾金答(以下簡稱答):「美國消費、中國製造」,是過去全球經濟最主要特徵。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迅速上升,美元(相對人民幣)持續弱勢,以及金融海嘯後,美國製造業勞動生產率的迅速提升,中國製造相對於美國成本優勢將大幅下降。

那(二○一五年)是一個臨界點,到時美國和中國製造的「總成本」會接近,當然,不同的產業和不同規模的公司,可能在時程表上有點落差。但到了這個時點,公司將會開始重新思考和做決定,開始把廠房移回美國,製造某些原本在中國製造、出口到美國的產品。

目前我們觀察到,這個現象已經發生,回流的進度甚至會超前,比預期還要快。我們預期,有更多的企業將宣布回流美國設廠的計畫。

問:請進一步分析中國和美國製造成本的變化?

答:二○○一年,中國加入WTO後,從中國生產及出口,可以省下二○%到三○%的成本,但這十年來,油價飆升,如果加上運輸等總成本,到了二○一○年,有些產品在中國製造已經討不到便宜。況且,交貨期長達兩、三個月,廠商還必須面對庫存壓力。

二○一五年,當運輸成本、關稅、供應鏈風險、土地與建築及其他成本完全計算進去,有些產品在美國南部地區的生產成本,和中國沿海城市僅相差一○%。因此,把供應鏈放在七千哩之外,不見得划算。

過去,工資是很重要的成本,所以大家都跑到工資便宜的中國去生產。現在,中國工資的成長速度比美國還要快,如果是工資占總成本比重很高的產品,那麼,在中國生產就會失去優勢。

問:請問回流美國設廠有哪些數據?請量化這個現象。

答:過去十年,美國向全世界流失大約五百七十萬個製造業工作。隨著美國製造的成本優勢日益顯現,今後五年,美國將新增兩、三百萬個工作,每年帶來的GDP 產值將達一千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兆元),同時,讓失業率下降一至一.五個百分點。目前美國失業率是八.二%。製造業回流,將有助於失業率降至七.五%或 七%以下。

問:為什麼南卡羅來納、阿拉巴馬、田納西等南方各州將是美國製造回流的重鎮?

答:在阿拉巴馬、田納西等南方地區,已經形成底特律以外,很重要的汽車產業聚落。隨著企業到南方設廠,當地學校和州政府跟企業合作,培訓更多工程師、熟練 工人。南方沒有工會干擾,加上美國工人有良好技術訓練,他們能生產高科技產品,就連航太製造商如勞斯萊斯(Rolls-Royce),也選擇到美國南方生 產引擎。因此,吸引很多高科技產業到當地設廠。

回流美國,不代表中國製造完蛋

問:製造業會成為美國就業率成長的新引擎嗎?

答:雖然美國過去幾年的經濟成長緩慢,但製造業的增長卻比整體經濟來得好。這個趨勢會持續一陣子,而且會越來越好。從美國總統歐巴馬的談話,也清楚表達了政府努力振興製造業的決心。製造業回流已漸成趨勢。

問:「新美國製造業」的面貌是什麼?

答:現在,美國有更多的工廠。而且,美國具有很高的創新能力,留在美國的製造業通常是科技導向。社會風氣也鼓勵實驗精神,做得好才能存活,失敗就被淘汰,因此,這種競爭壓力,讓製造業很有效率。

問:美國製造再起的趨勢能持續多久?

答:這是一個長期趨勢,因為蓋工廠需要時間,企業決定投資和選擇設廠的地點,也需要時間做決策。這不是一天兩天,而是以年計算的。但,製造業回流美國,不代表中國製造業的結束。只要中國人民能夠持續消費,中國還是很重要的生產基地。

客戶在美國,最好在美國設廠

企業在中國設廠還是回流美國,到底要如何決定?設廠要考量的因素,不止是勞工成本,還有生產品質、市場、獎勵條件、客戶接近性等。

過去,很多原物料運到中國,做成產品之後,再運回美國。如果客戶或消費者是在美國,那麼,你可以回到美國設廠,因為更加節約能源,而且靠近市場。但這也要考量到產品屬性,有些產品適合在中國或東南亞製造,有些適合回到美國。

當美國廠商考慮在中國蓋新廠,目的是為美國市場供應產品時,我會建議他們:到東南亞,或者乾脆回來美國製造!

【延伸閱讀】美國製造大復活關鍵5數字

預言1:2015年,美國南部的生產成本和中國沿海城市僅差10%預言2:37%美國大企業有意把工廠遷回美國預言3:製造業回流將為美國帶來200萬至 300萬個工作機會預言4:GDP每年將增加3兆產值預言5:汽車、電腦電子設備、家具、塑膠橡膠製品、機械、金屬製品和大型家電7大產業回流

資料來源:BCG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237

中國製造不再 台商賺什麼?

2012-7-16  TWM




面對美國製造業再起,台商首先要認知,美國並不是要把「全部」工廠都搬回國,因為美國本土也面臨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尤其是製造業。

根據美國製造業協會和德勤(Deloitte)顧問公司調查,有八成三的美國製造業者認為,回美國生產會面臨技術性員工不足的問題;六成九業者則預期,此問題在三至五年內會惡化,因為屆時技術勞工都將退休。

製造新主流:節能材料和自動化生產

換言之,美國製造的真正樣貌不僅是生產基地的移動,而是新產業價值鏈的重分配!美國製造業將以技術提升,讓生產線效率化,調整其在全球布局,其中兩個關鍵就是,採用節能環保材料、自動化生產技術。

例如過去大家認為,全球最大運動品牌耐吉(Nike)的鞋子,早已不在美國製造,都轉移至勞力低廉的第三世界生產,但是美國《彭博商業週刊》( Bloomberg Businessweek)就指出,耐吉今年初推出的Flyknit製鞋技術,「最終,可以在全世界任何地方生產運動鞋,包括把部分訂單移回美國。」

因為新鞋僅需用兩條聚酯材質絲線,鞋面只有上下兩片網布,全程採用自動化機器編織。這種新編織技術,先改良了傳統製造襪子、毛衣的紡織機械,將其轉化為生 產鞋面,同時採用人造纖維材料,把傳統多個鞋片併接方式,改為單一鞋面一體成型後,再固定於鞋底,簡化大量人工縫製流程。

這對過去靠東南亞、中國廉價勞工抓訂單的台灣製鞋代工廠來說,是一大威脅!

賺新材料財,一條龍全包勝純組裝

但對台商的紡織業來說,卻是一大商機!因為這種新材料的運用,台灣業者從上游聚酯材料的提供,到最終端的編織可以一條龍整合包辦,即便不在美國設廠,台商紡織業者,同樣可以吃到這塊美國製造再起的商機。

從這股趨勢來看,台灣不光是相關原物料商或是自動設備廠商受惠,因為未來美國廠商要節省的不光是材料,還包括能源、生產人力、交貨時間、通路、售後服務。

以鴻海集團為例,在製造端積極切入自動生產領域,日前即轉投資賜福科技,並挖角已退休的工研院機械所中區組長張燦輝擔任董事長兼總經理。在通路端上,集團 也切入電子商務,打造自「零組件到終端」的一條龍服務,把賽博數碼等通路,劃歸旗下廣宇管理。這一連串動作,預料跟大客戶蘋果(Apple)執行長庫克 (Tim Cook)喊出,將生產線移回美國有關。

因為一旦「美國製造」成為趨勢,台商要搶得新訂單,不能只靠組裝半成品和成本管理,而必須提供更多生產技術創新,也就是做到「加值不加價」,協助客戶維持高毛利,進而穩固自己供應鏈地位,畢竟,機器人組裝iPad,並不是不可能。

例如高級服飾、家具、食品或嬰兒用品等,這些需要針對特殊客戶群的產品,都可能會移回美國生產,理由不光只是因為中國勞工成本高漲問題,而是接近消費市場本身。也就是說,台灣廠商做的不光是提供生產,還要端出全方位的技術解決方案,來支援上游客戶的設計概念。

賺服務財,避開終端產品直接競爭

因此未來,例如紡織業可能需要投入排汗散熱材料研究,食品業需要思考如何更節省瓶裝材質,電子大廠需要如何生產更低耗能、更輕薄短小的電子零件,台廠未來賺的不是製造財,將是新材料與服務財。

而這也是美國政府在AMP計畫中,鎖定的範圍:小型大功率電池、先進合成材料、金屬加工、生物製造和替代能源等。

但是,如果台商無法抓住這股趨勢,後果也可能和近期中國太陽能、鋼鐵、家具業者一樣,面臨一連串反傾銷制裁。唯有避開終端產品直接競爭,開發出關鍵零件材料與服務能力,才是台商在這一波美國製造再起,全球大洗牌中安身立命之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239

深入南方四州 發現美國製造不貴

2012-7-16  TWM




喬治亞的筷子公司倒閉了,但同 時,有些中國工廠卻開始往美國移動:全球最大挖掘機生產商卡特彼勒(Caterpillar Inc.)部分海外產能移回德州;奇異(GE)的節能熱水器生產線、惠而浦(Whirlpool)、全球最大的工業安全鎖具製造商萬事達鎖(Master Lock)等企業陸續回流美國。

中國製造(Made in China)獨霸全球二十年的年代,真的變了嗎?這對全球又將產生什麼影響?

走訪新製造業重鎮發現:中國優勢、美國劣勢,已經翻轉

第一站,我們來到距離台灣一萬五千多公里外,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小鎮——高點市(High point)。它,曾是全球家具生產重鎮;一場美國、中國的成本與效率之戰,就在這裡開打。

人工貴?薪資已接近中國,但更有創意

十多年前,這個小鎮被時薪只有三十美分(約合新台幣十元)的中國工人打垮了。十多年後的今天,一年一度的全球家具展正熱鬧舉辦,展場內,四處掛著大大的星條旗,胸前別著美國徽章的家具業務員穿梭其中,種種跡像似乎透露著:「美國家具工廠回來了!」

原因之一,最新美國勞工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美國製造業勞工平均時薪,相當二○○○年時的水準,並未上漲;而且,北卡工資還比美國平均低了近四成。反觀中國,過去十年,家具工人的工資,上漲超過十倍,而且漲勢未停。換言之,美國工人變便宜了。

變化的不只薪資,運費,也讓中國製造的相對競爭力下降。在北卡銷售家具的來思達(Lifestyle)集團總裁謝貞德指出,中國到美國,一個貨櫃的運費四千美元,賣一套批發價四百九十九美元的沙發中,運費就佔了三成多,在中國生產越來越不划算。

但即使薪水相近、運費高漲,中國工人素以勤勞著稱,美國工人比得上?林肯頓家具執行長科克倫(Bruce Cochrane)道出關鍵:「當中國工廠面臨生產問題時,往往以增加人手來解決,但在美國,工人比較有創新思維,會找出更好的解決方案。」

於是,一年半前,科克倫也重返北卡家鄉蓋了工廠,大量使用自動化機器。我們走進工廠,看見美國工人在電腦前畫設計圖、跟工程師討論機器該如何運作。雖然自動化生產的家具沒有手工的精細,但效率比中國快了四倍,還省了兩個月跨越太平洋的運輸時間。

這個正在反轉的製造趨勢,更深含義是,美國製造善用了美國工人懂得思考、解決問題能力,來對抗人海戰術的中國。

一葉知秋,去年的美國,木製家具生產竟停止下滑趨勢,逆勢成長了二.五%,進口則衰退了二.五%。

甚至,連大型的美國家具公司沃漢.巴塞特(Vaughan Bassett),也正在高點市週遭蓋廠,這是北卡二十年來沒有出現過的景象,似乎透露了美國家具製造業的復甦。

即便如此,美國稅金高、土地貴,何況中國官員個個枕戈待旦、全天候解決外商投資問題,美國能創造比中國更好的投資環境嗎?

第二站,南卡羅來納州,我們遇到「圓鍬州長」妮琪.哈雷(Nikki Haley)。

稅金高?政府祭利多,多僱人還能減稅

走進這個全美最年輕的州長辦公室,裡頭擺滿了安全帽與圓鍬,這些全是她主持過的動土典禮。每增加一頂安全帽,代表南卡又多了一個大工廠,「我希望能讓它們來填滿這裡。」剛剛主持完波音七八七夢想機出廠儀式的她說。

妮琪,是最會招商的美國州長之一。南卡州政府商務廳廳長羅伯.希特(Robert Hitt)說,她是很好的行銷人員,「她甚至主動去聯絡『客戶』,然後,要我們商務廳去跟進。」用客戶來形容投資者,這是觀念的改變,也是美國行政效率的 進步。妮琪說:「企業CEO都有我的手機號碼,隨時可以聯絡上我。我也時刻跟他們保持聯繫,關注他們的需求。」

這樣,美國就能把過去二十年被中國搶走了的工作,再搶回來嗎?哈雷說,肯定的,「我讓企業提高利潤率。」很難相信,美國現在的電力、土地成本竟比中國低,就連稅金也有彈性空間。

南卡州駐上海代表林新偉說,中國一度電(人民幣)八毛錢,南卡只要三毛錢,不到中國的一半;土地成本還是中國沿海十分之一,聘滿一定比例員工可以減稅,「現在是連中國紡織業都想去美國投資。」於是,妮琪殺進對手大本營上海,向中國企業招手。

繼去年日本普利司通(Bridgestone)輪胎宣佈投資十二億美元蓋新廠,今年一月,BMW在這裡投資九億美元擴充產能,法國米其林輪胎也宣佈投資七億五千萬美元、增聘五百人。

「美國不貴」,是美國製造此刻再起的優勢之一,但最重要的,其實在於開放的心態。例如,美國人能讓BMW進來設廠,打自己的通用汽車;讓法國米其林進駐,打本土的固特異,她們比中國強的在於:不怕競爭,勇敢開放,以迎來先進製造。

對照改革開放超過三十年的中國,市場仍未真正開放,國有企業的利益,仍然是政策目標的第一位。

而妮琪其實是個印度移民的後代,試著想像,中國有可能讓一個印度後裔當省長、然後開放市場給國外車廠嗎?在南卡就是如此,工廠來了、就業來了,聚落更形成了,全球最大輪胎產地在這裡。

然而,美國雖然自由開放,但藍領不足、強勢工會眾所皆知,這一點,恐怕是美國製造再起最大的障礙?

工人強勢?不鼓勵組工會,政府代訓技術人力

第三站,我們來到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的故鄉阿拉巴馬州。

就在五月十六日,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才斬釘截鐵預言,中國製造優勢才是全球第一,美國不適合製造業,同時間,庫克家鄉卻正在大興土木蓋工廠。

這裡,是美國南方偏遠的農業州,阿拉巴馬商務部秘書長戈雷格.肯菲爾德(Greg Canfield)遞過來的,竟然是中文名片。他大談庫克的背景、家鄉,還有郭台銘,「雖然富士康形象最近不太好,但我們歡迎他來阿拉巴馬投資。」

對著擁有百萬工人的鴻海招手,阿拉巴馬有足夠的工人嗎?

我們到了庫克出生地,阿拉巴馬南部的墨比爾(Mobile),這是一個本土造船重鎮,庫克就是造船工人之子,然而,這個城市已經蛻變,德國人的鋼鐵廠、澳洲的造船廠,甚至中國汽車廠也要來投資。

外商為何而來?這裡的稅低、不鼓勵組工會,少了勞資問題,更重要的,阿拉巴馬州政府每年還編列六千萬美元預算,推動「AIDT人力培訓計畫」,提供高品 質、受過訓練的人力。當企業需要一個工人,政府訓練好四個工人讓你選。對比中國珠三角地區數以百萬計的缺工現象,美國似乎真的變了!

在阿拉巴馬,我們發現美國製造的內在利多:創造一個鼓勵創新的開放環境。

二十幾年前,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廉價的墨西哥製造產品進城,讓這個鑄造之都,被殺得血流成河,四萬多人失業。然而沒有苦痛,哪來蛻變;開放 競爭,才能挖掘出真正的競爭力。傳統鑄造、紡織產業的工人因此被釋放出來,後來的汽車、鋼鐵或航太產業,才能在此萌芽生根。

補助少?幫企業找點子,且不限制特定產業

我們繼續驅車至塔斯卡盧薩(Tuscaloosa)鎮,這裡已成了賓士汽車最大的休旅車生產基地,這也是開放後才出現的新產業。此外,法國空中巴士也宣佈了在阿拉巴馬設廠,未來,美國製造的法國飛機,將挑戰美國自己的波音。

這,正是美國製造的最大優勢。「開放市場和自由貿易的策略,會自動帶來更大的經濟繁榮,並且催生出不同的新產業。」戈雷格說。

然而,若論及政府的大力補貼、全力扶植,美國製造業的優勢比得過中國嗎?

最後一站,美國南方第一大城市喬治亞州的亞特蘭大。在這裡,我們看到的,是人民幣十兆對百億美元的未來製造之戰;八十三:一,誰能獲勝?

在中國的「十二五計畫」中扶植七個新興產業,投資人民幣十兆元(約合新台幣四十七兆元)。但美國歐巴馬端出的AMP(Advanced Manufacturing Partnership,先進製造業夥伴關係)計畫,總金額才一百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千億元)。

只不過,金錢用得多,不如用得巧。在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市,我們獨家訪問穿梭美國白宮的美籍台裔學者、喬治亞理工學院製造研究中心總監王緒斌。過去半年,他 頻繁往返喬治亞和華盛頓,跟六大學府及十二大企業CEO、白宮幕僚團開會,推動AMP(見第一一六頁圖),他為我們揭開美國社群式製造的新時代。

原來,歐巴馬過去一年,把麻省理工學院、史丹佛等大學,以及英特爾、福特等大企業,組成一個集研發、創意、商業化的新社群平台;一邊是每年產出數萬研究報 告的學界,一邊是沒有辦法用到這些頂尖研發的企業,而AMP就擔任搭橋的角色,補上轉換式研究(translational research),把學界研發靈感(inspiration)變成企業實際創新(innovation)。

AMP計畫的野心勃勃,讓中國今年一月,甚至派出一組工作團隊駐紮阿拉巴馬州一個月,研究美國製造業如何再起。

王緒斌說,這個平台,就像臉書(Facebook)一樣,是一個內部開放、對外封閉的平台,成員隨時能夠看到彼此的研發方向與成果,若重複就避開,或是雙方截長補短做智財權、設備、研究的整合。

接著,AMP計畫仿照製造強國德國,成立國家級研究機構Fraunhofer(德國工研院),開發出新技術之後,再為中小企業提供設備、研發、技術轉移等,扶植整個美國的製造實力。

這個計畫在二○一三年,將根據不同主題,成立十五個區域研究中心。第一個子計畫的主題就是被《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稱為繼瓦特發明蒸汽機、福特發明流水線後的第三次工業革命。

鼓勵研發,每個國家都會做,美國有何不同?王緒斌說,AMP不先指定產業,只鼓勵創新;如果紡織業能創造新材料的開發,那麼紡織業在美國就是先進製造業。任由自家花園長出不同的花朵來,只求創新、先進,這是計畫精神。

唯有創新,才能壯大國力;而製造業的創新,則被美國政府視為就業的驅動引擎。「一個製造業工作,可以創造出十個工作機會。」王緒斌解釋,其中六個出現在供應鏈,另外四個則是服務製造業的金融、服務等行業。

因此,美國有三分之二的工程師、科學家在製造業工作;三分之二的研發經費花在製造業,並產出九○%的專利,成為美國國力之本。所以,美國製造業產值雖然只佔GDP的一一%,卻佔出口的七○%。

換言之,中國即便花大錢扶植產業,但計畫經濟的舊模式卻不一定有效率,譬如中國用錢堆出高鐵,卻衍生了安全問題與債務,也沒發展出產業,相對美國以市場搭橋者的角色,促進製造業發展,思維明顯不同。

全球製造業版圖大挪移「美國消費、中國製造」將改寫

橫越美國五千公里後,我們發現並證實,「美國製造再起」的趨勢正式萌芽,全球製造版圖大位移的時代來了!

過去二十年,「美國消費、中國製造」是全球化經濟的特徵,但現在,這套邏輯正在改變,中國製造優勢不復以往。

如波士頓顧問集團報告所言,二○一五年,將是「中國製造中國消費、美國製造美國消費」的年代。屆時,全球製造與消費市場大分流,美國不再大量依賴進口,而是消費自己製造的美國產品。

這個趨勢,不單單是工廠搬移、工作重分配,而是人類第三次工業革命來了,社群式製造(Social Manufacturing)時代來了,傳統的製造方法將被顛覆,製造策略與佈局都要被改變。

一月,歐巴馬在國情咨文強調:「不要光看到KIA在美國行駛,也要看到美國汽車在韓國跑。」五年內,歐巴馬要靠著製造業的復興,讓美國出口再成長一倍。

政府決心帶動企業投資腳步。五月三十日,蘋果執行長庫克說,「有朝一日,iPhone或許將在美國組裝。」六月二十七日,Google宣佈,最新Nexus Q產品的設計和製造,將全部在美國本土完成……。

回流(Reshoring)、國內發包(Insourcing),是美國現在最熱門關鍵字,取代了外流(Offshoring)和外包(Outsourcing)。

二○○八年,美國在金融大海嘯中踉蹌跌跤,相對中國的迅速發展,昔日巨人覺醒了,她正一步步找回美國價值與優勢,一步步展開復興運動,創造工作、鼓勵創新、發展先進製造業,要找回昔日的輝煌。

然而,美國製造再起,對台灣的意義何在?衝擊來了,夾在中美兩大市場間的台灣,是上半年亞洲鄰國中,唯一負成長的國家,台灣對中國及香港佔台灣出口比重合計約近四成,出口品中又是以原物料、半成品為主,在中國加工之後再轉出口。

當歐債風暴襲擊歐美市場、中國經濟與出口又下滑,台灣自然難逃噩運。

衝擊二,韓國與美國FTA生效後,上半年對美出口就成長一○‧五%,台灣則是衰退一一%。但這不是單單FTA的威力,過去二十年來,台灣過度依賴中國,反觀南韓對中國、美國是製造與市場同步佈局,才能在這時突飛猛進,搶走台灣直接出口美國的訂單。

台灣把中國當工廠、美國當市場,如今中國、美國都變了,讓台灣接單、中國製造、美國消費的代工模式失靈了,台灣再不變,出口連續衰退,還只是開始而已。

過去,台商在大陸賺取微薄的代工財時代結束,新的製造挑戰兵臨城下。

現在,台灣不僅要打開自己的市場,迎接挑戰,在對外貿易上,ECFA、FTA的簽署都只是競爭手段,不是終極目標,唯有找到台灣自己的製造優勢,才能在全球製造版圖大挪移時代,拚出自己的勝利方程式。

【延伸閱讀】14天橫跨5,000公里探索路線

第1站家具故鄉北卡羅來納州新角色:外移家具聚落,正由中國回流人口:965萬人'09年製造業產值:2.3兆元'10年製造業佔出口比重:92%

發現1 北卡羅來納州比效率!美國製造比中國高4倍北卡林肯頓家具的美國工人用遙控器、電腦做家具,速度快、準確性高,連裝義肢的工人的效率都比中國工人高。

第2站輪胎大本營南卡羅來納州新角色:全球最大輪胎產地,中國中小企業投資熱點人口:460萬人'09年製造業產值:7,400億元 '10年製造業佔出口比重:97%

發現2 南卡羅來納州比成本!這裡電價僅中國1/3,地價是1/10 美國最年輕的州長哈雷全天候待命拚招商,辦公室滿是紀念開工的安全帽,背後的兩隻圓鍬代表她又讓兩家工廠在南卡設立。

第3站新底特律阿拉巴馬州新角色:國際汽車重鎮,德、法、韓、澳洲企業齊聚設廠人口:480萬人'09年製造業產值:7,900億元 '10年製造業佔出口比重:83%

發現3 阿拉巴馬州比效能!中國缺工,這裡缺1 個,政府幫你訓練4 個我們在這看到,韓國現代汽車的機器人生產線,少數工人指揮420 個機器人,全自動生產北美賣最好的車。

第4站南方科技重鎮喬治亞州新角色:昔日棉花之都,變100億美元製造業扶植計畫搖籃人口:980萬人'09年製造業產值:1.3兆元 '10年製造業佔出口比重:92%

發現4 喬治亞州比野心!歐巴馬找12 大企業磨技術,中國來取經美國為了製造業復興,替工廠拉火車線直通港口,還要亞特蘭大的喬治亞理工學院與企業把研發變商品。註:本圖金額均為換算新台幣後數字資料來源: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各州政府 整理:鄧麗萍

【延伸閱讀】Google、蘋果、波音和奇異都要Made in USA

蘋果執行長庫克:「蘋果把生產線移回美國是有可能的,有朝一日,iPhone或許將在美國組裝。」

Google行動業務資深副總裁安迪‧魯賓:「我們缺席太久,我們決定在美國製造,為什麼不呢?」

波音執行長麥克納尼:「過去15年,我們在全球把供應鏈延伸得太遠,低估了美國工人的價值。」

奇異執行長伊梅特:「比製造成本,我們的勞力成本還是比中國高,但它比過去差距縮小。」

資料原來源:媒體報導 整理:鄧麗萍

【延伸閱讀】一個計畫,展現美國重回製造決心——美國政府AMP計畫讓學術轉成商機

▉ 製造業困境學術研究技術技術死亡之谷 企業應用技術

▉ AMP計畫改善將死亡之谷的技術轉化為企業能應用的技術支援對象:技術轉移中小企業,不指定產業,只鼓勵做先進製造業的創新實施方式:成立10~15個製 造創新區域研究中心投入金額:2012年政府+民間投入近1億美元, 2013年政府+民間投入100億美元計畫成員:6大學府1.麻省理工學院2.史丹佛大學3.柏克萊加州大學4.喬治亞理工學院5.卡內基美隆大學6.密 西根大學+12大美國企業1.全球第2大化學公司陶氏化學 2.全球最大醫療器材製造商嬌生集團 3.全球最大重工設備製造商卡特彼勒4.全球最大玻璃基板製造廠康寧5.全球最大家用品公司寶僑 6.全球最大晶片製造商英特爾7.美國第2大車廠福特8.世界級航太及工業製造商聯合技術 9.全球最大專業材料生產商阿利根尼科技 10.全球最大雷達、海軍船隻製造商諾斯洛普格拉曼 11.全球最大醫療科技公司史賽克 12.全球最大飛機設備製造商漢威聯合

▉ 預期結果達成3大目標:重振美國製造業、創造高品質就業、維持全球競爭力資料來源:王緒斌 整理:鄧麗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24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