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丽电子商务运营总监胡琛荣的脑袋里,有一张树状图:“树根是我们的传统供应链,最粗壮的部分就是 线上专销产品;树干是我们将近百人的团队 ShopEX系统;树冠是我们的渠道规划,它包括四个枝干——B2C商城淘秀网;分销加盟体系;自营体系,比如淘宝等平台;呼叫中心 售后中心体系。”
这也是一张适合电子商务新时代的全网营销策略图。在胡琛荣看来,电子商务是传统企业必须要走的路径,“你不做,你的对手在做;你的正品不做,你的山寨在 做。”在线下拥有1万多家直营店铺的“鞋王”百丽,同样以“渠道为王”和“多品牌经营”的思路,网上销售业绩以翻番的速度增长。
时尚鞋 服行业,变化快、品类多、产品标准化低是行业的最大特点,每一季都有1000个SKU(最小存货单位)产品,这也决定了时尚鞋和时间的联动性非常强。“如 果产品生命周期很短,响应周期又长,很容易出现库存的积压。”举个例子,一款在8月份推出的新款女凉鞋,它的产品生命周期只有一个多月,如果市场对这款鞋 的良好反馈周期为10天,再下订单制造,制造周期为20天,那么这批新鞋生产出来就几乎过季了,由此大大增加了库存风险。胡琛荣表示,这同时也是制约线上 和线下互动的关键。因此,百丽的策略是,线上线下分开经营,设立以网络专供品牌组为主题的销售网络,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线上线下的冲突。
胡琛荣透露,百丽电子商务公司是线上零售的总部。目前在百丽的电子商务渠道中,线上线下产品的sku(最小存货单位)比例各占50%,但是在销量上,线 上产品却高达80%,以INNET、法雷诺为代表的网络专供品牌都取得了不菲的业绩。所有网上专销的产品都由百丽电子商务公司(丽港南山分公司)统一下单 发货,极少量线下款由各地分公司发货。
和实体领域一样,电子商务也有跑马圈地。
很多传统企业把独立的B2C商城算是 标准化配置之一。淘秀网是百丽的官方B2C商城,直接对接终端,而且在这个官方商城下面,还有子网站、CPS联盟论坛等形式同样作为百丽的销售渠道;其次 是在淘宝、当当这样的平台开设自营商城,这一块主要是为了摸索出网上零售的具体运营管理经验,以便今后应用到分销体系中;第三部分是分销和加盟体系,据了 解,百丽拥有近200家的独立分销商,这其中包含亚马逊以及乐淘这样的国内知名垂直B2C平台,以及信用比较好的淘宝卖家的分销组织;最后是两个呼叫中 心,一个是4001的营销咨询,一个是4008的售后服务。
“不能被第三方平台绑架。”因为传统企业做电子商务很大的部分要依托于第三 方平台,胡琛荣始终强调,应该把全网营销的渠道全部打通,实现资源共享与整合。比如,百丽的呼叫中心和售后服务中心直接和官方B2C淘秀网连接,只要报出 订单号,即可直接判断商品的真伪,同时可以随时享受百丽的售后服务。而且,百丽正在利用ShopEX定制的IT系统,将多品牌、多促销手段、渠道发货等环 节通畅地整合在一起。
传统行业出身的胡琛荣在触网的过程中,也开始生长互联网的思维。他正策划在淘秀网上开设单独的页面,把线下订货会 搬到网上,让终端消费者直接选择自己喜欢的产品。“只要你准备充分,供应链响应快,在互联网上根本不存在抄版的概念。”对于员工担心百丽设计的款式被抄板 的质疑,胡琛荣从容地说。
其实百丽的电子商务树状图上还有一些细枝末节:比如电视购物渠道,比如和银行的分期商城合作,“只是时机还没 有成熟。”在未来,电子商务可能和更多的资源整合到一起,三网融合、3G……跑马圈地给了传统企业更多的想象和主动权,复合的营销方式也会加快传统企业电 子商务的进程。
|
||||||
兩年前,榮智健炒燶外滙,搞到中信泰富(267)前後欄都着晒火,兩年後嘅今日,當日走馬上任嘅救火隊長常振明,總算叫做將成檔嘢執番靚晒。是故噚日派成績表,常總勁有mood咁同大家分享佢營商之道,仲好似香港小姐卸任咁,同股東講出呢兩年嚟嘅感受! 本 身係圍旗國手嘅常總話,佢做生意嘅理念,係將捉棋嘅策略融入當中,即係要充分了解競爭對手嘅性格同埋棋風,因為必須要知己知彼,咁先可以更上一層樓咁話 喎。佢仲話:「要成為優秀嘅圍棋手,唔單止要有直覺同埋悟性,仲要有分析能力同埋戰略技巧。」想做個成功嘅主席或者CEO,就要跟常總學嘢喇! 咁上手留低嘅蘇州屎要佢執,佢呢兩年又係點樣硬食o架呢?(即係例如響股東會俾小股東面對面喪插)常總好坦白喺主席報告度話:「平心靜氣地聽取有時非常尖銳的批評,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字面解讀就係咁,心裏面嗰句,會唔會係「關我鬼事咩?」希望常總真係睇得開啦…… 李華華 |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ls9z.html
作为精明的投资者,我们首要项目是捕捉大趋势,即所谓”有智慧不如趁势”。至于中期趋势,可利走势工具协助走位,须明白形势不利自己时要忍、形势有利自己 时要狠、看事物要准。而炒短线者,则必须先学会评估风险与回报之间的关系、深入研究摆动指数,才能掌握股市一涨一落的韵律。
投资最好分三路进军,利用循环周期、趋势及摆动指数,制定长、中、短期策略。”策之而知得失之计”,做到进退有据,才可决胜千里。
滚雪球不合时宜
《易经》有云”亢龙有悔”,充分反映中国人的智慧。现实世界中任何事物不会永远向上,而是盛衰循环。
回想2001年1月时,摩根士丹利两位著名分析员认为,美国在线(AOL)收购时代华纳后,股价估计可升50%至75美元。事实却是到了2007年8月,时代华纳的股价只剩下18美元。
美国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MBA)或注册金融分析师(CFA)的训练,只教学生以过去推算未来,却没有告诉他们未来不一定是现在的延续。我老曹不是苛责分 析员,因为根据当年175项数据显示,这次合并应该是会成功的,但问题是利用100项假设去寻求一个长远方向,命中率可能比导弹击中目标的机会更小。
买入后持有与分散投资,是大部分所谓投资专家授之予投资者的方法。这些方法自2007年11月起皆遭遇滑铁卢。我老曹主张”势”,无论买股、买债、买贵金 属或房地产,一切都要依市场形势来做决定。2001年买黄金,2008年3月离场;2003年第二季度开始进军港股,2007年10月大撤退;1995年 至1997年投资伦敦物业,2006年至2008年大撤退,一切均以趋势为依据。
投资有如上战场打仗,必须攻守有据。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刘备与孙权连手,以寡敌众,打败我老曹的老祖宗曹操,便是周瑜和孔明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三大有利形势,打败拥有数十万军队的曹操。因此说,战争成败不在人多而在策略运用,投资成败不在钱多而在乎攻守有据。
在牛市中不少人都自以为是投资天才,但刹那光辉不代表永恒,一旦转为熊市,便满街都是眼镜碎。而在盘整市中,大部分投资者往往在接近高点时才大量入市,接近低点时却出货,做错大部分买卖决定。
真正能长期跑赢大市者寥寥可数,就连投资天才巴菲特,成功将1963年的1万美元变成今日数千万美元,都是全靠长期持有优质股并乘上1982至2007年美股超级大牛市快车。过去股市是价值投资法的天堂(value way to riches),但2008年起的巴郡也遭遇损失。这究竟代表今天的优质股份愈来愈少,还是现在并非适合的投资时刻?抑或是买入持有已非最佳投资策略?
练就火中取栗的本领
作为精明的投资者,我们首先要捕捉大趋势,即所谓”有智慧不如趁势”。例如香港地产商之所以成为巨富,正因赶上1967年至1997年香港楼市反复向上的大趋势。如此的大趋势,一生难得见一次。
至于中期趋势,近年的例子有2002年至2008年的美元贬值潮、2001年9月开始的金价上升周期等。这些中期趋势,通常可维持三、五、七年,投资者捉 到”鹿”也要懂得将之脱角,明白形势不利自己时要忍、形势有利自己时要狠、看事物要准。当形势由利好转利淡时即要止蚀,也可利用技术分析去捕捉中期的升跌 小浪。
炒短线者,则必须先学会评估风险与回报之间的关系、深入研究摆动指数并掌握股市一涨一落的韵律。这是极专业的事,并非我老曹专长,请另找高明。”炒”字以”火”及”少”组合而成,成功炒家必须炼成”火”中取栗的本领,不然,只有愈炒愈”少”。
投资最好三路进军,即利用循环周期、趋势及摆动指数,制定长、中、短期策略。所谓”策之而知得失之计”,做到进退有据,才可决胜千里。
宁买当头起 莫买当头跌
除了”止损不止赚”,我老曹另一投资座右铭就是”加涨不加跌”,即每次投资均分注买入,亏本便卖掉,当投资开始有利润时,不但不卖反而再买。
我们只可在肯定已看清趋势时才加码。在亏损的形势中,投资者只能选择忍受或离场,千万不可增加注码。须知道投资市场不是表现勇气之地,你凭什么坚持死硬立场,甚至加仓赌反弹?
请记住牛的脖子上挂着响铃,故牛市出现之时,不少人听到铃声;反之熊市却突然出现,例如1997年8月、2000年3月、2007年10月,当人人都以为只是一次小调整时,大熊便现身。
无人可以预知市场的高低位,故切勿奢望自己可最低价买、最高价卖,反而应该”宁买当头起,莫买当头跌”。当股价从低位反弹上升10%到15%之后,在群众 哭泣之时,投资者可利用基本因素分析事物,再以技术分析决定买入强势股的时机;如股价从高位回落10%到15%之后,尤其当人人都要疯狂跟进之时,即可出 货获利。我们其实毋须估顶、抄底,等到趋势形成后再加入也不算迟。
面对金融海啸,不要犯傻空沮丧!投资者可以减仓,但不可以被人赶离场而变成一无所有!这一刻,90%的投资者都有损伤,有人仅轻微擦伤,有人则伤重卧床, 此乃无法避免之事,但千万不可离场!一旦离场,一辈子就过去了。还是想想如何把财富赚回来吧!人生在世,最后一场战争才决定胜负,未打完最后一场仗,谁知 输赢?
纸上谈兵易,行军遣将难。投资策略中最重要的”止损不止赚”、”加涨不加跌”两大要诀,如运用得宜,已可成为小富。
按: 個人認為,其實他們在這隻股的玩法和嘉匯投資控股(8172,前衛科創業、寶利福、中國星投資)其實差不多。
這就是向下炒的精妙,我猜,老闆的目的應該和你想的差不多。
金利豐應是負責融資、協助分配貨源及計劃收購以賺取佣金,應該不負責炒作。
張先生應是他們的財務介紹的,但是否人頭,我是不清楚,也許被人騙了,應知道部分未來的計劃,並暫時當個大股東,以讓股價有一定的波動,順便也協助公司集資。
還有一些不知道底細的網友還天真地以為公司值得投資,我勸他們應該清醒一下。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12925
argentneKing:
is it still worth to sell 764? the company have more cash than its total market capital at the current price.
greatsoup:
可能你真是唔知世途險惡,現金多是因為經常合併供股,並不派息而致。對於這些股,每股現金值多於股價,只是一個符號吧,一兩個deal,錢立刻就沒了。
argentneKing:
供股1供3供股,籌3.5億元, dividend 0.3億, even if we leave out the original assets on the books, 永恆 still have 3.5億元 cash on top of book value.
08-Sep-10 董事/最高行政人員 李雄偉 以每股HKD 0.400買入 218,960,000股
28-Jul-10 個人大股東 李月華 以每股HKD 0.400買入 879,960,951股
if someone come in and buy the company, can realise gain straight away (if they sell).
I agree, 世途險惡. but one day, they have tp find their way to make money on this stock.
greatsoup: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0723/LTN20100723644_C.pdf
可能你睇漏了這樣東西。假如這項生意的不值錢的呢?他們賺錢不是靠替公司增值,是靠騙公司的錢,利用低價購入一些要多年回本,還需要大量投資的項目,然後叫估值師高度重估,然後高價賣給公司,然後據為私有。
你可能還不明白他們的往績吧。十年股價圖已告訴你全部東西了。
李雄偉是8172的人,亦是中國星中人,該系的8130、8172也都表現和764一樣。
朱太是包銷商金利豐股東,不是她想增持的。7月28日披露就是這個原因。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0728/LTN20100728824_C.pdf
你可能在外國回來,還是股齡短淺,不明白這些人可靠這些賺錢,不一定要分錢給股東才會賺到錢的。
argentneKing:
But 朱太 and her clients have 50.37% of the company, so 朱太 will have the controlling stake in the company, therefore 朱太 can decide what to do with the cash. However, if 朱太 is behind this Vietnam property transaction, then I have nothing else to say.
朱太 is powerful woman, she will not let the others take money off her like this unless she also benefit from it.
greatsoup:
我不知朱太有沒有持有股票,但是朱太持有的證券的公司有持有股票。
這個同系的公司前幾個月就是供了股,之後股價都是一跌如注。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100614/GLN20100614054_C.pdf
這一家,朱太的客戶都接了貨,結果呢,請你自己留意股價。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0317/LTN20100317523_C.pdf
他是一個有能力的女人,我知道,但是如果這是代表股價升的話,我無話可說。
例子還有大量,你還有甚麼東西證明呢?
argentneKing:
朱太持有的證券公司有持有股票 and have controlling stake (>50%). So if they are the 'JOHN' and decide to let the price slide after paying HKD 0.40 for it, its because they want to absorb more shares. I believe they deliberately become the 'John', as everyone will understand, who will 供三股 for a stock that's doing nothing. Also 朱太/金仔 have voting right to sack the board members. So if the board stays, it means 朱太/金仔 is part of the whole scheme of manipulating asset valuation and sell those overvalued assets to 764, which she then basically buy herself?
We know once in a year they will generate some news and sell off the shares to retail share holders, may be now they are just absorbing more shares to maximise their profits before they make their move. we know the simplest route for 朱太/金仔 to make money is to sell all the assets, payout all the cash as dividend and then sell the shell company without doing all those dodgy stuff. But 朱太/金仔 have a bigger plan to make more in the future.
Those other two examples you give me, potentially a similar plan as they are both done at a similar time period. we know if we look back further in history, once a year, all these stocks will have a huge rise before fading again.
greatsoup:
1. 朱太金仔唔只這幾個殼,他們的連繫人做莊不是這單才有,但不一定會升的,正如1166,你自己睇番就明白,是跌了9成幾,然後先升番兩三倍。
2. 這些交易搞個第三者唔難,他們一派人經常都會搞這些,關連交易和非關連交易中,前者大股東是不能投票的。
3. 他們炒股的事我知道,故事都一模一樣我都知,但是不一定會派息,我未見過除中國星系的同類公司會派息,最多之後一定會買件垃圾花光它,例子如剛才那兩家公司,還有一家叫做江山控股,他們手上都有兩三億現金,但最後都低價供股,所以不會益你的。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0427/LTN20100427010_C.pdf
4. 我再想重申說一次,買這些股不一定會升,更多的是跌了七八成,供多幾次又合次,才來一次像樣的,但你的資金已貶值九成,就算能升幾倍,你最終也是輸的,所以為甚麼當初不買一些更好的?
5. 我非常肯定你是外國回來的或是未試過炒香港股票又或是新手,香港的平股自有平的理由,招數是你未試過這樣下流的,這隻是其中一隻吧。我早期都吃過不少這樣的招數,小心吧。
119.237.173.82:
請讓我獻醜,從另一角度看看它. 第一,你要了解它的“前”大股東X生是誰,您知道他是誰,就應有一些介心。
X生去年把股票賣了,作價是約0.6+,這個價比它的資產值(約$2, 供股前)低很多,他是大股東,難道他不知公司有多值錢嗎?您應想一想他為什麼要低價賣了他的股票。
現在試試想象一下這個故事有沒有可能。X生把股票賣了,是讓一些炒家玩一轉,他賣股後股價真的有些波動。但是他還是對公司有控制能力,最少公司的新主席是 長期跟他揾食的高級打工仔。過了幾個月,他要把公司拿回來,公司就公佈要大比例供股,股價向下跌,跌破供股價,當然無人供。
好了,先要新主席出面供了 20%。其餘就通過包銷商安排一班人認購了股份,那一班人其實都是原大股東的代理人。您可以想一想公司的現主席L生那里來9千萬認購股份,他只是高級打工 仔。
所以現在控制公司不是包銷商G仔的C 太,而是原來的大股東X生。C 太只是讓一些交易”正常化“,她們只是賺了佣金。
您可能會問為什麼X生(的代理人)用0.4供股,0.3至0.25 都賣。X 生出了$0.4, 先收了 $0.03 息,當他用0.3賣了1/3 股票,他就拿回了等于每供股股份的$0.1. 他現在的成本只是每股$0.27.
X生不出面,有很多好處,公司的交易就不是關聯交易,辦事就可以簡單得多。
他只要把一些不值錢的資產賣給公司,就可以把供股的$0.37(扣了股息)拿了出來。上面說過,他的成本只是$0.27, 他拿回$0.37,就賺了$0.1每股。他還有很多股票在手可以遲些好價時賣。
股價可升可跌,當不值錢的資產要減值,公司蝕錢,或要再次供股時,股價就會急跌。當然也可能會上升,但通常是短時間。正于湯兄說,可能股價先跌8/9成才回升1陪。當股價反彈時,有些散戶會賺到錢,但這是更多人蝕錢後的”擭利回吐“。
但無論股價升或跌,X生都是穩賺的。包銷商G仔的C 太只是X生的親密生意partner。不要對她有期望。
(1)
公司至今日現時市值約1,836,858,842元,最近該公司聲稱已經出售部分國衛中心樓面,報紙也有報導:
(1)在11月5日,的am730報導稱「資本策略(497)公布,本周初拆售灣仔國衛中心9層樓面,全數售罄,平均呎價約1.1萬元,涉資近14億元,買家主要為用家及資深投資者。區內代理指,售出樓面分布於5至10樓、12至14樓,面積共逾13萬方呎。」
(2)在11月16日,經濟日報更說出全個故事「早年資本策略分階段購入國衞中心近9成業權,直至今年市況好,資策決定把業權暗標放售,叫價約28億元。
上月中,一個內地財團與資策達成初部協議,購入價為26億元,原先料可在月內完成交易,但消息人士指,由於雙方最後就條件問題上難達共識,故內地財團打消念頭,而資策亦即兩手準備,拆售項目。
....
集團上月推出大廈共9層樓面,全部獲承接,平均呎價約1.1萬元,買家以用家為主。包括上市公司亞倫國際(00684),以1.5億元購入9樓全層及3樓303及304號車位。據悉,資策暫不打算出售15樓以上樓層。」
其指的亞倫國際(0684)的交易是這個,其物業位於9樓,作價1.537億。
(3) 另外,和之有緊密關係的石庫門,其控制的高誠資本(8088,前亞科網、亞科資本)購入國衛中心5樓的502室,作價7,400萬,根據資本策略的公司的年報(pdf p.113),其原持有該物業,即證明賣方是資本策略。
(2)
根據上市第14章《須予披露交易》:
「14.11 如上市發行人為物業公司、船務公司或空運公司,而它們分別購入或出售物業、船隻或飛機,則將予購入或出售的物業、船隻或飛機(視屬何情況而定)的合計總值(以沒有產權負擔為基礎計算),會與上市發行人的資產總值作出比較。上市發行人的資產總值須根據《上市規則》第14.16、14.18及14.19條作出調整;或者,如屬適當,若有關物業、船隻或飛機(視屬何情況而定)最近期刊發的估值(以沒有產權負擔為基礎計算)是於上市發行人刊發帳目後才公布,則須根據該估值作出調整。
14.16 上市發行人須以其帳目或最近期公布的中期報告所載的資產總值(以較近期者作準)為本,並按下述項目作出調整:
(1) 上市發行人於此等帳目內建議的任何股息金額,以及上市發行人於此等帳目或中期報告發表後宣派的任何股息;及
(2) 如屬適當,上市發行人最近期刊發的資產估值(不包括業務及無形資產估值),若該等估值是於帳目刊發後才公布。
14.22 除按《上市規則》第14.06(6)(b)條所述將收購事項以合併計算方式處理外,如一連串交易全部均於12 個月內完成或屬彼此相關者,本交易所或也會要求上市發行人,將該等交易合併計算,作為一項交易處理。在這些情況下,上市發行人須遵守該項合計後的交易所屬類別之有關規定,而用以釐訂有關百分比率的數字為上市發行人帳目內或最近期公布的中期報告內(以較近期者為準)的數字;有關數字須按《上市規則》第14.16、14.18 及14.19條的條款作出調整或修訂。
14.23 本交易所決定應否將交易合併計算時,會考慮的因素包括有關交易是否:
(1) 為上市發行人與同一方所進行者,或上市發行人與互相有關連或其他聯繫的人士所進行者;
(2) 涉及收購或出售某一特定公司或集團公司的證券或權益;
(3) 涉及收購或出售一項資產的組成部分;或
(4) 共同導致上市發行人大量參與一項業務,而該業務以往並不屬於上市發行人主要業務的一部分。」
而其分類方式和創業板類似,其比率如此圖:
根據資本策略的資料,2009年其資產總值為77.90億,售出的物業應屬於「一連串交易全部均於12 個月內完成或屬彼此相關者」,套現約14億,應屬於須予披露的交易,所以應該予以披露,但規則亦稱「如屬適當,上市發行人最近期刊發的資產估值(不包括業務及無形資產估值),若該等估值是於帳目刊發後才公布」,故此該交易或會在11月26日業績公佈日同時宣佈。如他們不公佈,則屬於違反上市規則。
以下,是筆者對此股的評價,並作為總結:
「總之搞財技的人和我們投資的人,兩者的取向不同。
前者是為了從股民手上取得資金投資,後者是要在股票賺大錢,前者要賺大錢可以狂印股票,壓低股價,如果沒人理才會把股價推上,沒有錢就把公司派息或賣殼,套取精華部分。
在後者來說,只要是印股票,就導致供應增加,供應增加則代表股價下跌,如果股價好低都要配股,即是隻股好乾,瘋狂打上去,然後引人上去,賺晒大家D錢,然後方便公司再次融資。」
這就是此股雖然便宜,但筆者不會沾手的原因。
http://thesnowshine.blogspot.com/2010/11/blog-post_26.html
一般投資者較著重每一隻股票的買入價與現價相對比是否值得沽出或加碼買進,不過有些時候除了這樣做,還得留意是否切合自己的整體策略。例 如投資者逢好必買,於是日子一久了組合便會百花齊放,不過問題來了,資金始終有限,一旦大巿回調,應該如何溝貨呢,你總不可能每一隻股都於約定價位向下買 進,因為受資金所限,你可能出現了的情況是能買A而不能再買B,於是由於過度的分散做成了把握不到向下買進的機會。另外一點是,當你認為巿況己屆高位以及 趨勢開始反轉之時,但持股卻又紋風不動未曾上升過,很多投資者也會說等一下子才算吧,結果調整浪來臨,又錯失一個買進的良機。
為了每一隻持有的股票必須有升幅才沽出我想這種操作方法絕對很錯誤,當然無可否認有時候在你買進之時經過分析後認為低廉才會買進,所以才 會長期抱持直至價格反映有關價值,但是巿場實在太多股票可以買,一年之中也有幾個調整浪以及長期來說,譬如三至五年有一較大型的下跌浪,這些都是理想的買 入點,但如果你滿心是貨或者已經買進林林種種的股票後,如何溝貨就變得很難抉擇了。因此我認為需要做的是研究自己的整體策略,所謂整體策略就是說你要研判 自己希望能達成的年度目標增長率,以及持倉的百分比。
例如目前而言我持倉水平不會超過百分之三十,因為我認為股巿已屆高位,但還會有多高我不知道,加上貨幣因素令自己暫時不能不持倉,所以約 定一個適合的持貨水平。還有每一次調整浪都會再研判一下三個月後的股巿應該會平穩還是向下,再將倉位加碼至百分之五十至六十,然後趁反彈沽出新增部位鎖定 更多利潤,從而降低本身核心持倉的平均成本。假若後巿真的如期下跌,譬如說調整30-50%,則我本身手持的現金可以購買原持倉的數倍股數,能夠向下買 進。當然核心持倉部份你也要考慮的可能是幾年後甚至十年後的長期經營因素和成長率空間等,以及公司在長時間內犯下大錯誤的機會率有多高,這是選擇的一個問 題。
尤是這樣,在精選一堆你能熟知而且是充滿信心的股票,控制每一隻股票的持倉水平,還有從整體角度思考,配合宏觀大勢,適時調整現金和股票的持倉比例,一旦發現高位或者有機會反轉,即使股票還沒有上升,也可能需要沽出部份從而配合整體戰略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