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通訊晚間發布公告稱,努比亞以6.9255億元的對價將向高新興和珠海凱騰出售中興物聯股份。
公告顯示,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本公司控股子公司努比亞技術有限公司、高新興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及珠海凱騰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於2016年11月30日簽署了《關於轉讓深圳市中興物聯科技有限公司85.50%股權之股權轉讓協議》,約定努比亞以人民幣6.9255億元的對價向高新興及珠海凱騰出售努比亞下屬深圳市中興物聯科技有限公司合計85.50%股權,其中努比亞向高新興出售中興物聯11.43%的股權,向珠海凱騰出售中興物聯74.07%的股權。同時,中興通訊與努比亞於2016年11月30日簽署了《股權轉讓合同》,中興通訊以人民幣3,645萬元的對價向努比亞收購中興物聯4.50%股權。
本次交易完成後,中興通訊直接持有中興物聯4.50%股權,努比亞不再持有中興物聯股權。
三壘股份12月16日盤後發布公告稱,公司收到俞建模先生、俞洋先生的通知,協議轉讓給珠海融誠的29,522,812股股份已經完成過戶登記手續,並已收到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公司出具的《證券過戶登記確認書》。
本次股權轉讓過戶完成後,珠海融誠投資中心(有限合夥)通過直接持股、表決權委托的方式合計擁有三壘股份表決權的股份數量為65,252,812股,占公司總股本的 29%,成為公司控股股東,珠海融誠實際控制人謝直錕先生將成為公司的實際控制人。珠海融誠及其實際控制人將嚴格遵守深圳證券交易所、中國證監會等監管機構對於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所持股份的有關要求,承諾對於本次受讓的29,522,812股股份,在受讓完成後12個月內不轉讓。
http://www.xcf.cn/tt2/201612/t20161215_778471.htm
珠海中富最近十多年间两换控股股东,先后经历创始股东套现离场、欧洲私募CVC层层盘剥。原先吸引资本纷纷入股的优质企业,变成了陷入债务危机的问题企业。而新晋控制人捷安德入主珠海中富后,后者在一年半时间内7次停牌筹划重大事项,但均告失败。已陷入债务泥潭的珠海中富,在新任控制人的主导之下,会继续其被掏空的命运吗?
作者:姬婧瑛
来源:新财富杂志(ID:newfortune)
2016年9月2日,珠海中富(000659)发布公告终止筹划非公开发行股票事项,同时宣布开始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但在2016年11月15日,其又发布公告终止筹划该项重大资产重组。两次重大事项流产并非个案,2015年5月至2016年11月,珠海中富连续7次筹划重大事项均告失败,似乎陷入了慌不择路的困境。而在此期间该公司宣布收购一家破产重整的公司,更是引起监管层的关注。
2016年10月19日,珠海中富因筹划收购深圳西满塑料包装制品有限公司(下称“西满公司”)而收到深交所的关注函,缘起西满公司背负了近21亿元到期或无力偿还的债务,已进入破产重整程序,而陷入亏损泥潭且刚爬出债务违约漩涡的珠海中富,却要收购这家资不抵债的公司,颇为怪异。
珠海中富在给深交所的回复中表示:“标的公司与公司均为包装、饮料代工企业,主营业务具有高度重合性,产品具有一致性,双方协同性较高,公司目前产能利用率较低,如得到新增订单的补充,可提高公司产能利用率,提高公司营业收入,提升边际收益,对公司主营业务有良好的补充作用。”
据悉,西满公司是怡宝纯净水的代工企业之一,而珠海中富2011年年报披露公司与华润怡宝达成供应关系,2012年为怡宝代加工纯净水,即使该项收购交易完成,能否真正产生协同性、提高产能利用率仍存有疑问。
此前十年间,珠海中富曾以提高协同性、提高产能利用率和提升公司盈利能力等缘由,收购了两任控股股东旗下大量的关联公司股权,逐步构建起庞大的企业群。如今,两任控股股东均已套现离场,珠海中富虚胖症却逐渐显现,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加权后数据)从1998年最高的18.48%降至2015年的-6.11%,2013年甚至一度下降到-69.47%,而公司净利润也从1995年的5196万元降至2015年的-7166万元。作为全国最大且上市最早的生产PET瓶(一种塑料制瓶)的龙头企业,手握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知名饮料灌装订单的珠海中富,资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十年,也是净利润逐渐下滑的十年。
对比与珠海中富主营业务相同的紫江企业(600210),二者历年的的总资产、净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ROE)等指标走势基本相似,但2010年后珠海中富净利润和净资产收利率下滑颇为夸张,总资产亦锐减(图1-3)。这与珠海中富十年间两度变更实际控制人并遭轮番掏空不无关系。
创始股东主导规模扩张后全额套现
1982年时任珠海湾仔工业公司总经理的黄乐夫创立珠海中富工业集团(下称“中富集团”);1985年黄乐夫又创办珠海市香洲区中富瓶厂(下称“中富瓶厂”),主要为可口可乐等饮料巨头生产PET包装瓶;1988年中富瓶厂施行股份制改革,中富集团以中富瓶厂资产折价1200万元入股并获股份公司57.83%的股份;1990年中富瓶厂更名珠海经济特区中富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珠海中富”);1990- 1992年,中富集团两次以旗下公司折价合计6263万元入股珠海中富,持股比例上升至58.38%,这一持股比例一直保持至后者1996年在深交所挂牌上市。
珠海中富创始人 黄乐夫
1996-2006年是珠海中富的黄金十年,也是珠海中富的“黄乐夫时代”。其以实际控制人身份直接持有中富集团22.79%的股权,间接持有中富集团第一大股东中富集团工会委员会超过50%的股权。黄乐夫控制下的珠海中富是不断扩张规模的“大跃进时代”。
黄乐夫控制期间,中富集团、珠海中富、香港众成化纤原料有限公司(下称“香港众成”)合资成立了众多合资企业,中富集团与香港众成在多数合资企业的持股份额保持在75:25的比例,这些合资企业的股权腾挪后最终被转卖给了珠海中富。
新财富查询资料发现,黄乐夫家族从珠海中富的“套现”,以该公司2005年9月实行股权分置改革为节点,前后分为两个阶段:股权分置改革前,珠海中富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中富集团疑似通过巨额的关联交易获利;股权分置改革后,珠海中富法人股上市流通,中富集团在不足两年时间内全数减持珠海中富股权,获利甚丰。
第一个阶段,1996年至2006年,珠海中富大额收购中富集团资产,并廉价转让旗下公司、土地及地上建筑物业给中富集团,同时与中富集团及其旗下子公司常年保持大额的关联购销。
具体来说,从1998年-2004年珠海中富共进行三次配股,中富集团参与了第一次配股(以旗下两家公司75%、70%股权折价1.34亿元入股),而放弃了后两次配股(表1)。但珠海中富后两次配股募集的资金中,分别有1.2亿元(占募资总额的37.34%)、1.4亿元(占募资总额的42.50%)用以收购中富集团旗下资产。2001年11月、2002年4月、2002年9月珠海中富又分别以7100万元、1.4亿元、2.1亿元的代价收购中富集团旗下共计23家公司70%-75%的股权。以上五笔收购,珠海中富共支付给中富集团6.75亿元。
2003年10月珠海中富将持有的深圳市桑夏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桑夏高科”)20%股权以1195万元转让给中富集团。桑夏高科是深圳高新技术企业和首批软件企业。该笔股权系珠海中富2000年9月以1204.5万元购入,因此产生账面亏损9.5万元。除此之外,珠海中富还将旗下土地资产廉价转让给中富集团。2006年5月、2007年7月,珠海中富前后两次将旗下共计7.8万平方米土地和物业资产转让给中富集团,转让总价仅7560万元。该等珠海中富十多年前购入的土地,计提折旧后仅仅分别增值33%、4.3%。而十年间珠海中富向中富集团及关联方销售货物合计超35亿元。
第二阶段,是2005年9月珠海中富股权分置改革后黄乐夫的减持套现。
股改禁售期刚过,中富集团即转让珠海中富29%股权。2007年3月,珠海中富发布公司易主公告,中富集团以16.5亿元将所持珠海中富近2亿股股份转让给欧洲私募股权基金CVC,后者成为珠海中富控股股东。之后,中富集团于2009年11月-2010年12月以大宗交易等方式,将剩余的3836万股股票减持,并退出十大股东之列。珠海中富公告显示,中富集团减持股份中, 628.7万股以6.58-8.38元/股价格减持,600万股以8.05元/股的价格减持,该两笔减持中富集团所得约5185万元,剩余2811万股减持价不详。但2010年10至12月珠海中富股价处于上行趋势,如果以低位的8元/股价计算,中富集团所持珠海中富剩余股份减持所得或超2亿元。加上CVC支付的16.5亿元,中富集团减持珠海中富股份所得合计超19亿元。
除了两个阶段的套现收入,1998年到2006年中富集团获得珠海中富历年分红(税后)金额也高达1.84亿元。控股珠海中富十年,获利如此丰厚的中富集团又投资了多少钱呢?
新财富统计,中富集团对珠海中富的投入共计4次,均以其旗下资产折价入股:前三次在1988年-1992年之间,中富集团以旗下公司折价共计7463万元入股珠海中富;第四次在珠海中富上市后第一次配股时,中富集团以旗下两家公司分别75%、70%的股权折价1.34亿元参与配发,此后再无投资。由此可知,中富集团对珠海中富共计投资2.086亿元。投资与收益对比可谓悬殊。
中富集团是如何实现“一本万利”的呢?这或与其资金挪腾财技密不可分。中富集团自1998年10月起向银行质押其所持珠海中富股份,2001年-2007年间,其所持有珠海中富股份的95.3%处于质押状态,共获得银行9.2亿元的授信额度(表2)。当然,我们无法获悉该等授信的融资被中富集团用于何处,但一种可能的情况是,为其设立众多子公司提供了充足的可调动资金。假如中富集团将设立的关联公司以高估值转卖给珠海中富,其中自然应有套利空间,可谓羊毛出在羊身上。
比如,2001年1月至2002年9月,中富集团转让给珠海中富的23家公司,为该等公司做资产评估的有两家评估机构,一家是广东省恒信德律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恒信德律”),另一家是珠海市正大新资产评估事务所,前者出具的评估值均高于后者的评估值,珠海中富竟全部采用了较高的评估值。而前者也曾是中富集团及珠海中富长期的资产评估合作方。
值得一提的是,或明或暗从珠海中富抽血的中富集团,一边鼓吹PET啤酒瓶的市场前景和珠海中富的竞争力,一边宣传珠海中富被花旗、汇丰等QFII投资的利好消息。2002年至2007年间,各路信托、基金纷纷投资入股,珠海中富前十大股东频繁更新,一派热闹景象。
然而热闹背后,珠海中富的净资产收利率从2002年的10.30%下降到2003年的5.43%,彻底告别净资产收益率两位数时代。珠海中富扩大的规模始终没有如其所预期的那样发挥协同效应,甚至一度鼓吹的PET啤酒瓶市场十年后也未见成为主流。十年后回看珠海中富当时的鼓吹的各种利好,更像是包装华丽的谎言。
黄乐夫执掌期间,珠海中富尚未明显转衰,黄乐夫家族名利双收、全身而退。然而黄氏家族退出后的十年间,珠海中富“大跃进时代”积累的问题逐渐爆发,一度面临退市风险。
层层盘剥,CVC掏空上市公司
2007年3月,CVC以旗下子公司亚洲瓶业16.5亿元的代价从中富集团手中收购了珠海中富29%的股权,成为珠海中富实际控制人。这一收购价折合每股8.27元,分别对应珠海中富2006年64倍和2007年69倍的市盈率,大大高出其停牌前6.84元/股的收盘价,也较其2006年底的每股净资产2.82元溢价193%,因而引发媒体关注。
新财富曾详细剖析过CVC借四层架构掏空珠海中富(详见新财富2012年11月号《珠海中富遭遇剥洋葱》)。简要概括就是,CVC在收购珠海中富29%股权的同时,利用关联公司BPI(Beverage Packaging Investment Limited)、BP(Beverage packing(HK) Company Limited)等棋子,将珠海中富控股子公司的少数股东权益、非上市关联企业等一并纳入囊中。此后,它借上市公司吸入巨额第三方资金,又借BP(HK)向上市公司反向高溢价出售无厂房的“寄居”公司,并借BPI拥有的珠海中富54家控股子公司的少数股份,从上市公司分得了与其持股比例不相称的巨额红利。在珠海中富业绩下滑、收入递减的2012年,BPI又把所持有的48家公司股份以8.8亿元高溢价抛售给上市公司,涉嫌掏空上市公司。
CVC掌控珠海中富分两步走:
第一步,2006年通过下属亚洲瓶业旗下子公司BPI、BP(HK)分别收购珠海中富境内子公司25%-30%的股权(75%-70%的股份归属于珠海中富)和中富集团非上市关联企业股权;
第二步,2007年亚洲瓶业以16.5亿元的对价收购中富集团持有的珠海中富29%的股权。
控股珠海中富后,CVC开始了层层盘剥上市公司和涸泽而渔式套利计划。
看得见的手之一:以提高“协同效应”之名义,BP(HK)将其收购的“关联公司”卖给珠海中富获利。2009年7月,BP(HK)将其旗下从中富集团收购而来的、经营胶罐和纸杯的3家非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共八家公司的100%股权,以2.6亿元的对价卖给珠海中富,这一价格较这些公司的净资产溢价190%,其中珠海市中粤纸杯容器有限公司(下称“中粤纸杯”)和昆山中富胶罐有限公司(下称“昆山胶罐”)的收购溢价分别为299%和311%,而珠海中富同时期的市净率是1.17倍。
而高溢价收购的资产中,除了账面净值不足120万元的仓库外,并不包含其它土地及房产。而让人惊讶的是,这些公司竟多年“寄生”于珠海中富。珠海中富2009年披露的关联交易公告显示,珠海中富各地子公司为北京中富胶罐和昆山中富胶罐提供了厂房和设备,也为珠海中富胶罐提供设备,这些关联租赁涉及资产达3500万元,而被收购时这几家公司的固定资产评估净值为4000万元,剥去租赁资产,这些公司还剩下什么?
看得见的手之二:BPI借其收购的珠海中富子公司的少数股权获利。新财富曾统计,在2008年至2011年的4年间,珠海中富子公司向BPI支付现金分红近2亿元,占同期对应的少数股东利润近90%;同时期内,珠海中富向CVC支付现金分红0.52亿元。仅四年时间,CVC从珠海中富及其子公司中共拿到近2.5亿元的分红,而同期珠海中富其他股东得到的分红不到1.4亿元。显然,CVC在珠海中富获得的分红与其持股比例并不相称。
珠海中富大方分红的“好年成”过后,2011年、2012年上半年珠海中富业绩明显下滑,BPI随即于 2012年9月将其持有的、由珠海中富控股的48家子公司的少数股东权益,以8.8亿元的高溢价转让给珠海中富,不仅外界一片哗然,而且引起深交所高度关注。
在各种质疑下,珠海中富于三个月后的2012年12月12日发布了调整后的收购方案,收购价格下调至5.9亿元,接近于收购股权对应的净资产6.53亿元(表3),但BPI不再对48家目标公司未来三年的净利润实现情况提供盈利保障及补偿措施。BPI最大程度维护了自身的利益。值得注意的是,BPI出售所持48家公司少数股权的时间,正好在珠海中富首次出现亏损前。
无利可图仓促甩盘
2012年珠海中富首次出现亏损,且是2.03亿元的净亏损,而其盈利最高的2010年净利润也仅有2.06亿元(表4)。2012年相比2010年净利润的4亿元差额,系由于珠海中富营业收入减少2.3亿元,而营业成本却增加了1.7亿元,销量下降同时成本上升挤压了利润空间。而营业总成本中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大幅上升、计提巨额固定资产折旧损失,并分摊计入管理费用、营业成本、营业费用,致使营业总成本在2012年至2014年大幅超过营业总收入(表5)。
BPI在2012年将上述48家公司少数股权转让给珠海中富后,后者2013年计提资产减值损失8.79亿元,此数据是2012年的18.7倍,也是历年珠海中富计提该项损失的最高额。2013年珠海中富净利润录得-11.87亿元的历史最高亏损额。
珠海中富2013年年报明确指出对本年度固定资产和长期资产减值,一经确认,以后期间不予转回。前脚将少数股东权益转让给上市公司,后脚上市公司即大额计提资产减值损失,是否更加衬托出该等权益出售给上市公司时估值不公允?
2013年4月,BPI因前述48家公司2012年经营性亏损及资产减值所导致的价值损失向珠海中富补偿1637万元,2014年4月BPI因同样的原因继续向珠海中富补偿1.44亿元。两次补偿后,BPI将不再因此事而向珠海中富做出任何补偿或赔偿。
事实证明,该48家公司少数股权的注入,将珠海中富彻底拖进了亏损的泥淖。
珠海中富连续两年巨亏后,CVC随即弃船而逃。2014年3月,CVC旗下的亚洲瓶业将其持有珠海中富11.39%的股权,转让给与其谈判近一年的深圳市捷安德实业有限公司(下称“捷安德”),对价3.49亿元。CVC所持珠海中富剩余股权,则以大宗交易方式减持殆尽,套现约11.02亿元(表6)。加上CVC入主珠海中富后转让少数股东权益和其他非上市关联公司以及巨额分红合计14亿元,CVC从珠海中富套现超28.51亿元。较16.5亿元的总投入,投资增值72.79%。
另一个促使CVC甩盘的因素是,2013年8月2日,证监会对珠海中富下发立案调查通知书。 CVC仓促脱身后,2014年5月珠海中富股票被施以退市风险警示,股票简称随即变成“ST中富”。同时,ST中富公司债券“12中富01”因未按时还款暂停上市,珠海中富积累的问题连环爆出。
2015年2月证监会对珠海中富实施行政处罚。这份“迟到”的处罚决定披露了“48家公司少数股东权益收购交易”几个隐秘细节:
1)2012年12月10日披露的收购交易调整公告说明“48家公司”财务状况时,使用了2012年9月的净利润8638.25万元的数据,未使用2012年10月的净利润6671.47万元的数据,该数据选择性适用未能真实反映收购标的盈利情况,甚至“抬高”了收购标的的资产价值;
2)北京恒信德律在为“48家公司”做资产评估时,没有前往该48家公司现场开展评估工作。北京恒信德律做高收购标的的估值,可谓CVC掏空上市公司的“帮凶”。
概而言之,收购标的盈利能力存疑、标的价值评估程序作假,这样隐藏巨大漏洞的交易竟然顺利实施了,且直接加速珠海中富滑向巨亏的泥潭。CVC入主珠海中富8年,收获超12亿元的投资利润,三年内三换董事长、三换财务总监,其背后究竟有多少不合规的操作?
之后更加波折的剧情是:2016年3月,珠海中富收到华南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下称“仲裁委员会”)的仲裁通知,BPI的仲裁申请是关于“48家公司少数股东权益”转让履约纠纷;2016年4月,珠海中富向仲裁委员会提交《仲裁反请求申请书》,BPI继而变更仲裁请求;2016年5月,珠海中富再次向仲裁委员会提交《变更反请求申请书》;2016年6月29日及10月21日先后两次开庭。因本案案情较为复杂,仲裁庭将裁决延期至2016年12月26日。
至此,CVC掏空珠海中富的手法基本明晰:先是利用少数股东权益获得与股权比例不相称的高额分红,之后又将盈利能力较差的资产以高溢价卖给上市公司从而套取巨额现金,上市公司收购该笔资产后计提巨额资产减值损失和资产折旧,进一步加剧上市公司财务恶化,CVC则迅速甩盘套现。
新晋控制人之谜
2015年1月,在CVC持续减持珠海中富股权后,此前受让CVC所持 11.39%股权的捷安德成为珠海中富新晋第一大股东。
工商资料显示,捷安德成立于2009年,注册资金5000万元,唯一股东是自然人刘锦钟,法定代表人是自然人李嘉杰,2014年3月时企业社保参保人数仅3人。据披露,捷安德2011-2013年净利润分别为-26.16万元、-22.90万元、187.48万元。这样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何以控股资产规模远大于它的上市公司呢?
根据珠海中富的公告,捷安德收购珠海中富11.39%股权支付的3.49亿元资金,主要来源是外部借款。广东粤晶骏投资有限公司(下称“粤晶骏”)承诺向捷安德提供银行委托贷款金额不超过4亿元,借期4年,年息8%。同时,捷安德表示,粤晶骏既非其一致行动人,亦不觊觎珠海中富股权,粤晶骏之所以提供借款,系与其“关系良好”。4年借款期满后,捷安德将“首先与该公司洽谈延期还款期限,其次准备以自有资产、实际控制人名下的自有资产、在上市公司收到的分红款以及通过其他途径按期还款。”
2015年1月20日,捷安德受让CVC所持珠海中富股权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完成登记变更。旋即,捷安德将该等股权(1.465亿股)全部质押给了江苏银行深圳分行。按照珠海中富此前20个交易日均价3.6元/股以及4折质押率计算,该笔质押股权可获得银行借款约2.1亿元,捷安德可部分偿还借款,以补充“借款链”的现金流。
除了以上所述,身为珠海中富大股东的捷安德还有其他呈现出的“空壳”特征。工商资料显示,捷安德已于2016年9月29日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2015年10月31日至2016年3月2日,该公司涉及的法律诉讼案多达7起(其中至少4宗为借贷诉讼),且有一条失信记录。捷安德所持有的珠海中富股权也因诉讼被司法轮候冻结,且多达12项,轮候冻结期限为2-3年不等。任何一项司法冻结,都有可能导致其所持股权被司法拍卖,珠海中富第一大股东存在随时变更的可能。
以上12项司法轮候冻结事项中,只有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披露了冻结缘由。该案系因一宗约为1495万元的金融借款纠纷,贷款方为浦发银行,借款方为深圳市成隆达贸易有限公司(下称“成隆达”),担保方为捷安德。由于借款人到期无力偿还贷款,法院强制执行后将担保人捷安德所持的珠海中富股权冻结。
因为刘锦钟是捷安德的唯一股东,因而珠海中富的年报中,将他认定为实际控制人。但种种迹象显示,刘锦钟或仅仅是这家空壳公司的“傀儡”股东,实际控制人应另有其人。
珠海中富公开披露的刘锦钟简历显示,1971年出生的刘锦钟,一直都是以职业经理人身份先后在不同公司任职。公开资料中也无迹象佐证其有足够财力拿下一家上市公司的控制权。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李勇鸿是捷安德的实际控制人。李勇鸿在资本圈颇为神秘,曾一度以多伦股份(600696,后更名为“匹凸匹”)实际控制人的身份现身,之后将控制权转让给鲜言又蹊跷退出(详见新财富2016年10月号《鲜言换场计——从匹凸匹到慧球科技》)。
2016年,中资财团收购AC米兰的风波中,李勇鸿再次现身,成为收购牵头人。据称,在李勇鸿为收购AC米兰而牵头组建的中资财团中,捷安德及珠海中富也是参与方。此外,有一位名为“李艳”的人,曾出任过捷安德的法人代表,也有一位同名的“李艳”曾出任过匹凸匹的董事及财务总监。
据公开媒体报道,过往发生过的与李勇鸿有关的 “不良记录”有不少:2004年,此人曾卷入广东化州绿色山河非法集资案;2012年,因转让多伦股份的违规行为,李勇鸿被证监会处以60万元罚款;2013年,此人曾卷入“江苏沐雪涉嫌信托诈骗案”;2015年,其担任董事局主席的香港龙浩国际集团曾卷入280亿美元投资克拉运河乌龙;2016年,收购AC米兰所爆出的银行函件造假丑闻中,李勇鸿更是事件主角。
捷安德入主珠海中富后,后者在一年半时间内7次停牌筹划重大事项,但均告失败。已陷入债务泥潭的珠海中富,在新任控制人的主导之下将会走向何方呢?会继续其被掏空的命运吗?市场将拭目以待。
當下中國最具知名度的商界女性董明珠,與王健林“排排坐”的照片再次上了熱搜。鏡頭中的她比以前更漂亮、也更職業化了。
雖然更愛飄飄長裙,但董明珠還是特意穿上了一套粉嫩色修身高級女士套裝,薄黛清妝,嫻雅溫和,與王健林談笑晏晏。
然而,登上主席臺開口說話的一瞬,那位帶著總攻氣場、淩厲猛烈的她又重回了眼前。這天,是12月15日。
一個月前(11月16日),格力電器(000651.SZ)巨資收購珠海銀隆新能源有限公司(下稱“珠海銀隆”)方案告吹,董姐姐保持了難得的安靜。後來人們才恍然大悟,女強人根本沒打算放棄這次並購。
與王健林同時出現的那天,戴著閃光項鏈的董明珠做了精心準備:作為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的她突然宣布,以個人名義投資珠海銀隆,並拉來了大連萬達、中集集團和北京燕趙匯金國際投資公司、江蘇京東邦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共同增資30億元,拿下珠海銀隆22.388%的股權。這一舉動讓她本人怒刷了存在感。
促使家電“武則天”如此破釜沈舟、誓要下註全部身家的這家新能源企業,業內並不出名。主攻的鈦酸鋰電池技術因過於偏門,幾乎難有機會嶄露頭角。而在董明珠個人的力捧、企業家“朋友圈”的大力助威下,珠海銀隆的命運可能有所不同。
值得提醒的是,珠海銀隆的技術“鈦酸鋰”源自一家長期虧損、已在納斯達克退市的海外企業Altair Nano(美國奧鈦納米技術有限公司,下稱“美國奧鈦”)。在全行業都更看重磷酸鐵鋰、三元鋰電池的今時今日,鈦酸鋰、美國奧鈦及珠海銀隆到底是否值得董明珠如此用心良苦,它們的技術能否有所作為、贏得新能源行業的矚目?帶著這些疑問,第一財經記者展開了一番調查。
銀隆收購美國奧鈦
2016年8月18日格力電器公告稱,擬采用發行股份的方式收購珠海銀隆100%的股權,交易對價130億元。消息公布後市場一片震動,定向增發的相關議案未獲股東通過,因此格力電器對這家新能源公司的“買買買”也被擱置一旁。
誰知,董明珠很快宣布個人參股珠海銀隆,並有包括萬達集團、中集集團等其他企業的助陣,總投資30億元。王健林在解釋自己之所以5億元進入珠海銀隆的原因時說,“這都是因為董明珠,我相信她的判斷。我連自己占多少股份也不太知道。”
珠海銀隆是一家什麽樣的企業,令董明珠如此傾心?原來,它的核心技術並不複雜,而是一種基於鈦酸鋰材料而制成的新能源電池產品,由這一脈絡展開並進入新能源汽車、儲能產品的開發、生產及銷售。
以鈦酸鋰材料作為負極,錳酸鋰或三元材料為正極的電池即為“鈦酸鋰”電池。就珠海銀隆而言,該技術實際又存在於其2010年收購、持股53.18%的子公司---美國奧鈦納米技術有限公司(下稱“美國奧鈦”)手中。當年5月珠海銀隆展開收購行動,美國奧鈦的兩家下屬子公司---Altair US和Altairnano(下稱“奧鈦納米”)也被一同納入至珠海銀隆的體系中。
魏銀倉為大股東的珠海銀隆成立於2009年12月30日,註冊資本1000萬元,珠海恒古持股49%,魏銀倉旗下的銀通投資集團持股51%。
創立之初,珠海銀隆就已重點定位於新能源電池,但通過收購美國奧鈦,中方才得以真正敲開鈦酸鋰電池的技術之門、整合研發團隊,並有機會邁入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和儲能技術領域。
美國奧鈦曾是一家設立在加拿大安達略省的企業,後冊遷至美國,曾在納斯達克上市,不過現已退市並在OTCBB市場交易。它可能還在試圖恢複資格、重回納市交易。不過該說法沒有得到珠海銀隆方面的確認。
第一財經記者查詢多個公開資料後發現,美國奧鈦在被中方全部收購的前後幾年里,業績一直不佳。2010年,美國奧鈦的總資產、營收及凈利潤分別是2426萬美元、783萬美元和-2228.6萬美元。在被中方控股後的兩年里(2011年、2012年),這家美企依然虧損,凈利潤-1993.3萬美元、-1440.5萬美元。
去年,美國奧鈦的總資產為2.6114億元(人民幣,下同),總負債1.9219億元,營收3962萬元,凈利潤-3832.85萬元。到了今年上半年,這家美國公司繼續虧損1501萬元,營收1045萬元。
在納入到珠海銀隆公司之後,美國奧鈦的研發體系與珠海銀隆做了進一步的分工。
目前,珠海銀隆在國內設有銀隆研究院、銀隆電器技術中心、廣通技術中心等研發部門,國外的研發職能則主要由美國奧鈦承擔。美方側重於鋰電池基礎理論的研發,銀隆研究院則更偏重鋰電池的應用研發及工藝研發。銀隆電器技術中心負責BMS、電機電控、整車控制及安全研究;廣通技術中心重點負責整車底盤、汽車工藝等研發。在珠海銀隆20位左右的核心技術人員中,研究方向集中於鋰電池、納米材料及系統的總計8人,其中多位核心美方技術人員依然在美國奧鈦工作。
美國奧鈦技術來自必和必拓
2010年珠海銀隆戰略控股了美國奧鈦後,掌握了電動車鋰電池的鈦酸鋰材料生產技術。2014年1月19日,作為美國奧鈦核心子公司的奧鈦納米也決議,整頓在美國所有的生產經營行為以向中國轉移,停止在美生產、營銷和銷售行為。
經過消化吸收,截至2016年6月30日,珠海銀隆已分別在廣東省珠海市、河北省邯鄲市建立了兩大鈦酸鋰動力電池生產基地。今年10月份,河北銀隆奧鈦三期工程生產線竣工投產,彼時魏銀倉透露,奧鈦三期項目總投資5億元、設計生產能力7000噸、建築面積3.5萬平米,投產後年產能將達到10000噸、產值20億元。
那麽,這家有著18年歷史的美國新能源技術公司“奧鈦系”,其研發的根基來自哪里呢?
根據第一財經記者的公開資料梳理發現,奧鈦納米的現任高級技術總監Bruce Sabacky博士是一位關鍵性人物。在企業成立的一年後即1999年,他就加盟了。從履歷上看,他曾擔任必和必拓礦物技術中心的研發經理,負責研發鈦礦物加工技術。而上述技術後來也成為了奧鈦納米的主要技術方向。
1999年11月,奧鈦納米收購了必和必拓有關納米材料和二氧化鈦顏料的所有權利和資產。這一時間,也與Sabacky入職日期保持了一致。
Sabacky博士曾獲得九項專利,其中四項涉及Altair的鈦基納米材料產品,發起並指導了公司的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計劃。
美國奧鈦的兩位高級管理層---Brad Hanauer、Len Sekowski則都有過通用汽車、德爾福等美國車企的技術背景經歷。前者曾在通用電氣的EV1電池組工作,此後就職於德爾福鋰電池組,2005年來到奧鈦系並工作至今。Len Sekowski在德爾福的電池制造工程小組工作了30年、在喬治亞州的Fitzgerald電池廠也做了10年的駐地制造工程師。Sekowski在建立電池制造工廠(包括巴西,韓國和墨西哥等地)方面擁有不少經驗。他曾擔任過奧鈦納米電池模塊制造的工程師,是構建ESS系統,對其進行安裝和調試的首席工程師。
鈦酸鋰電池是否靠譜?
奧鈦納米官方資料顯示,公司所掌握的技術有其特別之處、具備諸多優勢,主要表現在安全性較高、快速充電、循環壽命長、工作溫度範圍寬等方面。
從安全性方面來講,珠海銀隆的高級工程師範雪海曾在第四屆鋰電達沃斯論壇上說:“鈦酸鋰電池采用的是結晶石納米結構材料,比傳統鋰電池材料的石墨結構穩定,因而安全性較強。而且,納米尺寸變化比較快,位於20到60納米之間,能做到6分鐘快充90%以上,這是由材料特性決定的。”
奧鈦納米公司的公開資料顯示,從充電次數來說,傳統鋰離子電池在報廢前通常可充電約1000次,而在實驗室測試中,奧鈦納米能量存儲和電池系統已實現16000次以上的充放電循環,其速率比常規電池高40倍,且仍保持了高達初始充電容量80%的容量。
美國電動巴士制造商Proterra於2009年起就開始采購了這家美企的電池,“奧鈦納米針對我們需求所提供的解決方案可謂是傑出並獨特的,這也將使我們的汽車更獨一無二。”Proterra的首席執行官Jeff Granato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從2009年~2010年5月,奧鈦納米共接到了Proterra的兩筆訂單,金額分別為85萬美元、近90萬美元。此後,對方是否持續下單給奧鈦納米,第一財經記者未能從公開渠道獲得。
奧鈦納米為Proterra提供的電池專為商用電動車和混合動力車設計,具有循環壽命長、功率高等特征,對溫度變化也有很強的適應性,在零下40度、55度的極端溫度下都能有效運轉。24伏50安的納米結構鈦酸鋰電池充電十分快捷,10分鐘即可,充放電循環可達9000次。通過應用鈦酸鋰電池,Proterra公交車的燃油經濟性比常規柴油車和其它競爭對手的燃油經濟性高出4倍。
同時,珠海銀隆也在發展其基於鈦酸鋰電池的純電動客車這一終端產品,其純電動客車2015年的銷量為2996輛,2016年上半年達1507輛。2016年,公司純電動客車年產10000輛,較2015年增加了7000輛,主要系北方園區石家莊中博在2015年底完成了客車整車生產線的一期工程,同時對南方園區珠海廣通客車的整車生產設備進行了二期改造。
爭議不斷
盡管鈦酸鋰電池的優勢被業內認同,但專家們對鈦酸鋰電池的前景爭議很大。
“董明珠選擇造車的方向沒有錯,但如果從我們的角度來看,她選擇鈦酸鋰電池(這個方向)還是值得商榷。”國軒高科總裁方建華的觀點直截了當:鈦酸鋰電池未來不會成為主流,其發展空間有限,“實際上,鈦酸鋰電池的發現要早於三元鋰電池和磷酸鐵鋰電池,如果可行的話,大家早就做出了選擇。”方建華說,鈦酸鋰電池有一個致命的弱點:能量密度低,“這一指標直接關系到續航里程的長短。舉例來說,三元鋰電池的能量密度是每12度可跑100公里,但鈦酸鋰電池只能跑50公里,能量密度是三元鋰電池的一半。”
不過,就其安全性來講,三元鋰電池的安全性較低,所以目前純電動客車所使用的普遍為磷酸鐵鋰電池。
但三元鋰電池的充電時間大概是4~6個小時,鈦酸鋰的充電速度還是要更快,“如果鈦酸鋰電池應用在公交車上是可以考慮的,安全性比較高,可以實現快充。但這種充電方式也只能在部分狀況下進行。如果全部使用快充的話,會對現有能源體系造成很大的沖擊。以北京為例,如果全部實現快充,電網就要擴容一倍。”方建華說。全球前三大動力電池生產商---寧德時代總裁黃世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則表示,鈦酸鋰的快充技術可通過現有磷酸鐵鋰材料升級實現。
另一方面,雖然鈦酸鋰電池的工作溫度範圍寬,可到零下40~50度,但也有人士認為這一特點適應於較冷的北方地區,在南方該優勢就不明顯了。
上海中興派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技術營銷總監王以誠更是謹慎地認為,“在(零下50度)這麽低的範圍內工作,從我們做鋰電池行業的角度來看,可能還需要進行大批量的驗證。”
第三,鈦酸鋰電池本身是貴金屬,成本較高,比傳統電池成本高出約30%,更加適合用在公交車、場地車和儲能領域,也更適用於對於電池穩定性要求極高的軍工領域。
在儲能技術上,珠海銀隆的儲能模塊由鈦酸鋰電池配合先進的電源管理系統組合而成。通過優化的模塊結構和完善的電池管理軟件,可實現現場更換電池單元、高響應速率、高一致性等,有效解決多元化電力系統的功率頻率調節控制管理問題和風光電並網的削峰填谷問題,為家庭、工廠、通信基站、發電廠、電網公司等解決能源利用問題。
王以誠說道,即便是鋰電池用在儲能領域,由於各方利益未協調一致、儲能補貼也沒到位,因此電池成本的高企會限制國內儲能產業的發展,“現在最大的問題在於,儲能領域的成本投入比收益還要高,也就是說充電比儲電還貴。短期內,使用鈦酸鋰作為儲能產品的一大技術也不合算。”
當然,通過大規模的投入和使用(如新能源汽車的大力發展),可能會促使鈦酸鋰的成本有所降低。但該電池“能量密度低”的這一劣勢若要解決起來,難度很大。相比之下,磷酸鐵鋰電池和三元鋰電池可能會通過技術進步來提高自己的循環壽命,將劣勢變為優勢。
珠海銀隆也表示,自己正在以技術創新、優化電池制造工藝等兩種方式,來提高鈦酸鋰的能量密度。東興證券分析師林劼說,假設克服能量密度低這個問題,鈦酸鋰電池能否成為主流,還要看未來的發展態勢再做判斷。
(南方網截圖/圖)
12月20日下午,53個珠海政務自媒體匯聚一堂,從今天起,他們正式加入“南方號”大家庭!
“南方+”在今年10月下旬推出業內首個專註於權威信息發布的自媒體平臺——“南方號”,並致力於將其打造為廣東移動政務發布大廳。
在今天之前,全省已有26個廳局、21個地市等超過140多家政務自媒體入駐!“南方號”已經成為廣東最權威、最頂級的自媒體平臺。
活動開始前,入駐“南方號”代表在“發布墻”上簽名。(南方網截圖/圖)
20日下午在珠海舉行的這場活動,正是全省地市政務自媒體入駐“南方號”的第一場活動。
入駐“南方號”活動在珠海度假村酒店舉行。珠海市首批共53個政務自媒體入駐“南方號”,使得“南方號”大家庭的成員達到了200余個!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總編輯、南方日報社總編輯黃常開,珠海市委副書記、宣傳部長趙建國,南方網總編輯、南方+客戶端總裁胡鍵及相關政務自媒體所屬政務部門代表出席了活動。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總編輯、南方日報社總編輯黃常開致辭。(南方網截圖/圖)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總編輯、南方日報總編輯黃常開在致辭中表示,在省級黨政機關強勢覆蓋的基礎上,“南方號”正在向各地市區縣延伸。今天,來自珠海各級單位、中央駐珠單位、高等院校、社會團體的53家自媒體集體入駐“南方號”平臺,是“南方號”矩陣拓展的關鍵一步,必將有效提升“南方+”及“南方號”在珠海的影響力與服務能力,並在全省形成示範帶動效應。
珠海市委副書記、宣傳部長趙建國致辭。(南方網截圖/圖)
珠海市委副書記、宣傳部長趙建國說,今天,來自珠海各相關單位、中央駐珠單位、高等院校、社會團體的53家自媒體集體入駐“南方+”客戶端的“南方號”自媒體平臺,希望各政務自媒體,充分利用“南方號”發布更權威、推送更精準、傳播更有效、服務更專業的優勢,進一步講好珠海故事、傳播好珠海聲音。
活動現場,南方+首席產品官袁丁介紹了“南方號”自媒體平臺的特點。
“南方號”,是南方報業在南方+客戶端上搭建的廣東權威自媒體分發與辦事服務平臺。按功能與呈現形態的差異,“南方號”分為“發布號”與“服務號”兩個序列,分別部署在客戶端的新聞資訊頁卡和服務頁卡。
南方+首席產品官袁丁介紹“南方號”。(南方網截圖/圖)
南方號究竟會給我們帶來什麽樣的不同?袁丁用9個字概括,它可以讓大家“更明白、更輕松、更愉悅”!
聽聽入駐“南方號”的代表怎麽說吧↓↓↓
珠海市紀委副書記、市監察局局長、市預防腐敗局局長吳青山致辭。(南方網截圖/圖)
“廉潔珠海”和“珠海香洲”這兩個本地大V,今後也是“南方號”的家庭成員了!
珠海市紀委副書記、市監察局局長、市預防腐敗局局長吳青山代表“廉潔珠海”微信公眾號致辭。
吳青山說,“廉潔珠海”入駐“南方號”後,我們不僅新增了移動端的權威信息發布渠道,同時還將獲得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提供的技術支持、傳播能力建設、危機公關應對和媒體溝通能力培訓等全方位的專業服務,為我們開展反腐倡廉宣傳送來了“及時雨”,帶來莫大幫助,必將推動珠海反腐倡廉宣傳教育更上層次,更上檔次,更進一步。
香洲區委常委、宣傳部長黃劍萍致辭。(南方網截圖/圖)
香洲區區委常委、宣傳部長黃劍萍代表“珠海香洲”微信公眾號致辭。
黃劍萍表示:“我們相信,入駐‘南方號’可以成為香洲打造區域新型主流輿論陣地的新的里程碑;我們也期待,以此為新起點,與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繼續深入合作,做好‘報、刊、網、端、微’的全方位融合,進一步鞏固與發展雙方的情誼。”
活動由南方日報珠三角新聞部主任胡智勇主持。(南方網截圖/圖)
“南方+”及“南方號”在珠海的發展迅速。
在珠海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南方日報在進一步鞏固提升報紙內容品質的基礎上,以“南方+”及其珠海城市頻道的權威移動發布平臺為中心,全面深化移動優先、融合轉型實踐,已經在珠海區域構建起以快訊、圖文及視頻直播為主體的整體直播形態,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快速擴大。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總編輯、南方日報社總編輯黃常開為入駐的“南方號”代表授牌。(南方網截圖/圖)
珠海市委副書記、宣傳部長趙建國為入駐的“南方號”代表授牌。(南方網截圖/圖)
南方網總編輯、南方+客戶端總裁胡鍵為入駐的“南方號”代表授牌。(南方網截圖/圖)
入駐“南方號”合影。(南方網截圖/圖)
入駐“南方號”合影。(南方網截圖/圖)
加快融合發展,是主流媒體的時代命題。去年10月23日上線的“南方+”客戶端,是南方報業重點打造的新媒體拳頭產品。
上線一年多來,堅持以用戶為中心,不斷叠代升級完善產品,努力融通新聞服務、政務服務、生活服務和用戶參與功能,目前總下載量已突破1100萬,影響力和傳播力正在快速提升,明年下載量預計超過3000萬。(文章來源:南方+)
本次入駐的53個南方號。(南方網截圖/圖)
英特集團:實控人可能發生變更 27日起停牌
英特集團12月27日午間發布公告稱,公司相關方正在籌劃重大事項,該事項可能涉及公司實際控制人發生變更。鑒於該事項存在重大不確定性,為保證信息披露的公平性,維護投資者利益,避免公司股價異常波動,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和《深圳證券交易主板上市公司規範運作指引》的有關規定,經公司申請,公司股票(證券簡稱:英特集團,證券代碼:000411)自2016年12月27日(星期二)開市起停牌。公司預計在10個交易日內披露相關公告並申請公司股票複牌。
眾業達:珠海銀隆完成新一輪增資擴股 子公司未參與
眾業達12月27日午間發布公告稱,全資子公司眾業達新能源的參股子公司珠海銀隆近期引入新的投資方,完成新一輪的增資擴股,眾業達新能源未參與本次增資。近日工商變更後,銀隆新能源的註冊資本由8.5億元變更為11億元,其中,眾業達新能源持有的銀隆新能源註冊資本中960萬元的出資份額不變,持股比例由1.1211%變更為0.8701%。
翰宇藥業:獲得歐洲發明專利
翰宇藥業12月27日午間發布公告稱,公司於近期取得了一項發明專利,並獲得了由歐洲專利局頒發的發明專利證書,具體情況如下:
發明名稱:METHOD FOR SOLID PHASE SYNTHESIS OF LIRAGLUTIDE (利拉魯肽的固相合成方法)
專利號:EP 2 757 107 B1
專利類型:發明專利
專利申請日:2012年08月30日
授權公告日:2016年07月27日
專利權人:深圳翰宇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利拉魯肽是一種人胰高血糖素樣肽-1類似物,用於治療II型糖尿病。研究表明,利拉魯肽可有效降低空腹血糖和餐後血糖,並減少糖化血紅蛋白,同時收縮壓下降。本發明提供的固相合成方法操作簡單,合成周期短,生產成本低,減少了廢液的產生,後處理容易,副產物少,產品收率高,利於利拉魯肽的大規模生產。歐洲是公司產品出口的主要地區之一,歐洲專利的取得體現了公司研發能力及生產工藝處於國際領先水平,提升了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有利於公司海外市場的拓展。該發明專利的取得對公司未來的生產經營有積極影響,有利於進一步發揮公司的自主知識產權優勢。
飛凱材料: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獲證監會受理
飛凱材料12月27日午間發布公告稱,公司於2016年12月27日收到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中國證監會”)出具的《中國證監會行政許可申請受理通知書》(163745 號),中國證監會依法對本公司提交的《上海飛凱光電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發行股份購買資產核準》行政許可申請材料進行了審查,認為該申請材料齊全,符合法定形式,決定對該行政許可申請予以受理。
公司本次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購買資產並募集配套資金暨關聯交易事項能否獲得中國證監會核準仍存在不確定性,公司將根據中國證監會對該事項的審核進展情況及時履行信息披露義務。請廣大投資者註意投資風險。
利民股份:實控人增持882.35萬元 占總股本0.16%
利民股份12月27日午間發布公告稱,公司於2016年12月26日收到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之一、董事長李新生先生關於增持公司股份的通知,現將相關情況公告如下:
本次增持的具體情況
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之一、董事長李新生先生於2016年12月26日通過二級市場增持公司股票,增持均價為32.976(元/股),增持股數267,572(股) ,增持金額882.35(萬元)。
本次增持前,李新生先生直接持有公司股份18,309,623股,占公司總股本的11.12%,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為李明、李新生和李媛媛,三人合計直接持有公司股份55,097,803股,占公司總股本的33.45%。
本次增持後, 李新生先生直接持有公司股份18,577,195股,占公司總股本的11.28%,李明、李新生和李媛媛合計直接持有公司股份55,365,375股,占公司總股本的33.61%。
八菱科技:董事高管減持778.6萬股 占總股本2.75%
八菱科技12月27日午間發布公告稱,公司於今日接到公司董事、高級管理人員黃誌強先生和董事程啟智先生的通知,獲悉黃誌強先生於2016年12月26日通過大宗交易的方式減持公司股份568.6萬股,占公司股份總數的2.01%;程啟智先生於2016年12月26日通過大宗交易的方式減持公司股份210萬股,占公司股份總數的0.74%。
深天馬A:全資子公司收到政府補助2.5億元
深天馬A12月27日午間發布公告稱,近日,公司全資子公司武漢天馬微電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武漢天馬”)收到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關於撥付武漢天馬微電子有限公司研發補助資金的通知》,武漢天馬收到研發補助人民幣2.5億元,用於新型顯示技術研發項目。截止到本公告日,武漢天馬已收到上述補助款項。
鑒於武漢天馬為本公司全資子公司,公司將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16號—政府補助》的規定,並結合公司會計政策,確認為遞延收益,並在確認相關費用的期間,計入當期損益,預計增加後續年度利潤。
12月30日晚間,眾業達發布公告稱公司全資子公司眾業達新能源將所持珠海銀隆全部0.8701%股權,轉讓給珠海拓金能源投資,交易價11,659.1928萬元。
本次交易前,眾業達新能源持有銀隆新能源0.8701%的股權;本次交易完成後,眾業達新能源不再持有銀隆新能源的股權。
值得註意的是,公告同時披露珠海銀隆最新股權結構。公告顯示,董明珠持股比例達7.4627%,萬達集團持股3.7313%。
2月17日消息,今日早盤港口股集體拉升。截至發稿,珠海港強勢漲停,唐山港、連雲港、北部灣港、重慶港九、大連港、鹽田港等均漲幅居前。
格力電器2月20日晚間公告,公司董事會當日通過決議,擬與珠海銀隆新能源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雙方及其子、分公司利用各自產業優勢,在智能裝備、模具、鑄造、汽車空調、電機電控、新能源汽 車、儲能等領域進行合作。在同等條件下,一方優先采購對方產品,購買對方服務。以一個年度為一個周期,甲乙雙方相互的優先采購和總金額不超過人民幣200億元。
公告顯示,董明珠作為關聯董事對本議案回避表決。本議案尚需提交公司股東大會審議。
董明珠、萬達集團等入股珠海銀隆。(東方IC/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2月16日《南方周末》)
在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加持下,珠海銀隆一躍成為明星企業。這家默默無聞的新能源車公司,是如何在8年間身價翻了223倍?
2017年2月4日下午,在珠海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到格力電器調研的座談會上,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宣布,通過和珠海銀隆新能源有限公司(下簡稱珠海銀隆)的合作,2017年格力電器將正式進入汽車空調領域。“如果今年珠海銀隆實現銷售300億元,生產3萬輛汽車,那就意味著我們賣3萬臺汽車空調”。
珠海銀隆是董明珠2016年看中的一匹黑馬。通過收購美國科技公司Altair Nanotechnologies Inc(奧鈦納米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美國奧鈦),珠海銀隆聲稱掌握了一種納米技術,被董明珠視為“長期埋沒在沙漠里的金子”。
格力電器(000651.sz)的中小股東卻並不買賬,他們聯手否決了格力電器收購珠海銀隆的計劃。
但董明珠並沒有放棄。2016年12月,在最新一輪增資中,董明珠以個人身份聯手王健林執掌的大連萬達集團、劉強東麾下的宿遷涵邦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中集集團以及神秘股東北京燕趙匯金國際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共同為珠海銀隆增資30億元。
按照這次增資以及所占股份推算,珠海銀隆的估值已達134億元,是其初期註冊資本的223倍。自2009年成立以來,珠海銀隆完成了10次股權轉讓和7次增資,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公司實現了估值的飛躍,珠海銀隆董事長魏銀倉也收回了投資成本。
珠海銀隆在技術路線上曾飽受爭議,但被地方政府和資本瘋狂追逐,它究竟是一家什麽樣的公司?
魏銀倉的老家武安市,是隸屬河北省邯鄲市的一個縣級市,境內多山,地瘠民貧,自古興商貿。不過,魏銀倉並沒有走出去經商,而是在本地完成了原始積累。其早期的商業版圖涉及高速公路、礦產以及汽配維修等。
2009年珠海銀隆剛成立時,其官網曾顯示,註冊於英屬維爾京群島的“BVI銀達控股有限公司”是珠海銀隆的一員。這家公司與邯鄲市光大公路開發有限公司,共同控股邯鄲邯武公路發展有限公司。工商資料顯示,邯鄲市光大公路開發有限公司是由邯鄲市交通運輸局的兩個部門出資成立的。
邯鄲邯武公路發展有限公司創建於1996年12月,擁有對309國道邯鄲至武安段的收費經營權。珠海銀隆官網曾介紹,邯武公路是309國道的一部分,屬國家標準一級公路。途經邯鄲市叢臺區、複興區、邯鄲縣、武安市,是晉煤東運的咽喉要道,也是邯鄲市重要的交通線路之一。2000年開始正式收費,2009年實現通行費收入8080萬元,2010年累計征收8348萬元。
珠海銀隆還曾下設銀隆投資集團(香港)有限公司,主要經營鐵礦、煤礦、有色金屬三大支柱產品的生產、開發和貿易。
銀隆投資集團(香港)有限公司又下設河北銀達交通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總資產10.1億元,是以經營道路投資開發與公路建設為主業的大型民營企業。
闖入新能源領域後,這些早期的公司和生意已無法從珠海銀隆最新的股權架構中看到。魏銀倉通過在英屬維爾京群島、開曼群島以及香港成立的一系列公司,間接控制著珠海銀隆。
武安市委書記張臣良2014年接受央廣網專訪,談及武安經濟結構轉型時,透露了魏銀倉從武安走出後的動向:
新世紀以後,武安市動員本地在外的老板回鄉創業,其中就有魏銀倉。魏銀倉當時已經入了美國籍,在武安市領導的動員下放棄美國綠卡,隨後買斷美國奧鈦的技術,回到家鄉投資建廠,搞新能源汽車。
據張臣良測算,珠海銀隆以及另外一家在武安投資的新能源汽車公司發展潛力很大。如果三期工程全部上馬,投資300億後,產值能夠達到1200億,相當於再造一個武安市。
通過引進這些新能源汽車,張臣良認為,武安已經找到了轉型升級、綠色崛起的路徑。這種路徑就是傳統產業搞“有中生新”,新興產業搞“無中生有”。
一位與魏銀倉打過多次交道的電池業內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魏銀倉不是技術出身,但現在已經成了電池專家,一談起電池就滔滔不絕。
支持珠海銀隆“無中生有”的正是美國奧鈦。2010年,珠海銀隆花了5750萬美元(約4億人民幣),收購了美國奧鈦53.3%的股份,掌握了魏銀倉口中的石法納米制球技術。
此前,珠海銀隆在新能源領域幾乎沒什麽作為。珠海一位經濟口官員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在格力電器收購之前,他也僅僅是知道有這麽一家企業而已。
美國奧鈦是一家有著40年歷史的科技企業,但經營業績一直不佳。在被珠海銀隆收購的2010年,美國奧鈦的總資產、營收及凈利潤分別是2426萬美元、783萬美元和-2230萬美元。公司曾在納斯達克上市,被珠海銀隆收購後,因中外審計差異,無法按時提交財務報表,被迫中止交易,隨後退市。
之所以業績不佳,部分原因是美國奧鈦早期商業化的失敗。其商業路徑從生命科技到制藥再到軍用,五花八門,一度被外媒揶揄,主業換得比美國名嘴奧普拉的衣服還要快。
也就是最近十年,美國奧鈦才逐漸確立了兩大商業化主線——儲能系統和鈦酸鋰電池。
翻看美國奧鈦的財報,近些年為公司貢獻收入的主要是儲能系統。比如在2013上半年,500萬美元的收入中,43%來自夏威夷電力照明公司(Hawaiian Electric Light Company)。夏威夷電力照明公司也顯示有多次購買記錄,針對風能、太陽能等不同的儲能用途。此外,美國電力公司(AES Corporation)、跨國風電企業Vestas等一些國際知名企業也都是美國奧鈦的客戶。
在增資珠海銀隆的過程中,董明珠和王健林也都明確表示過對儲能領域的寄望。在2016年格力電器收購珠海銀隆期間的股東大會上,董明珠就坦言,她看不中珠海銀隆的汽車,汽車對她來說只是電池的延伸。收購銀隆後,會加快做儲能設備,隨後拋出金句,“要讓霧霾消掉一大半。”王健林則在增資珠海銀隆時更加直接地說:“它的前途我倒不覺得在新能源汽車上,我覺得更多是在儲能上。”
相比之下,奧鈦的鈦酸鋰電池在美國的應用缺乏成功範例。2006年,奧鈦開發了一款鈦酸鋰電池,命名為NanoSafe,被當作核心產品推出。
所謂鈦酸鋰電池,就是采用鈦酸鋰作為電池的負極材料。與國際市場上更為流行的磷酸鐵鋰、特斯拉采用的三元材料相比,鈦酸鋰的充電速度是最快的,只要幾分鐘;同時,鈦酸鋰電池還有使用壽命長、安全穩定性好的優點。但它的能量密度則是最低的,低到只有三元材料的一半,意味著同等體積下可儲存電量少,車子跑不遠就要充電。
NanoSafe賣給了幾家汽車公司,其中戰略合作的一家是以制造貨車為主的鳳凰汽車(Phoenix Motorcar)。福布斯雜誌長期跟蹤奧鈦的記者撰文稱,當時的美國總統小布什在看過兩家企業合作的純電動卡車後,盯著引擎蓋下面說,美國將有希望在十年內減少20%的油耗。奧鈦的股票在第二天大漲18%。然而,雙方合作的汽車沒了下文,鳳凰汽車在2009年宣布破產。
美國巴士制造商Proterra也購買了奧鈦鈦酸鋰電池。2013年雙方合作的大巴初次亮相時,被當時美國交通部長稱贊為“明日巴士”。Proterra訂購了約能滿足80臺公交的電池,但之後有沒有續訂不得而知。
南方周末記者給Proterra發了郵件詢問續訂以及電池質量問題,截至發稿未能得到回複。但國內一家大型鈦酸鋰電池供應商銷售總監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在2014年拜訪過美國公共交通協會,至少三家公交公司說Proterra的電池衰竭太快。
在珠海最大的公交總站拱北,南方周末記者看到了幾十輛清一色的珠海銀隆公交車以及5個充電樁。據現場的公交司機以及電池維護人員反映,珠海銀隆的公交充電時間在10分鐘左右,理論上能跑60公里,但實際上只能跑30公里,也就是跑一個單程就要充電,因為電量低於50%的時候有動力不足的感覺。此外,一個公交車大概裝有10箱電池,一年就要整體更換一次。
上述銷售總監還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奧鈦的鈦酸鋰電池當時合成工藝成本太高,價格很貴,這也是在美國不暢銷的原因之一。
美國奧鈦的競爭對手中,最強悍的要數A123。A123是從麻省理工大學剝離出來的上市公司,主打磷酸鐵鋰電池,戰略合作車企包括美國通用、福特等,聲望比奧鈦更勝一籌。但A123最終也因成本過高無人問津,沒能逃過宣布破產的命運。巧合的是,A123隨後也被一位中國企業家收購,他叫魯冠球。
美國電池企業的相繼失敗引發了業內不少討論。2013年,美聯社就此采訪了10位電池元老,他們普遍認為,電池業的發展已經進入瓶頸期,已有的電池主要有兩個缺陷:第一成本太高,第二續航能力不足。但他們當中沒有一個人能夠描繪,下一代突破性產品究竟長什麽樣。
2017年1月16日,珠海最大的公交總站拱北,一臺銀隆電動車正在充電。(南方周末記者 馮葉/圖)
“我們見過面,談過很多次,但我們沒談成。”北京大學新能源材料與技術實驗室主任、國家“十一五”863電動汽車動力鋰電池項目負責人其魯對南方周末記者說,魏銀倉曾想聘請其為技術專家,但他堅持認為鈦酸鋰能量密度太低,不適合做電動車,尤其不適合私家車。
“能量密度高的電池是未來發展的方向。”另一位不願具名的電池專家亦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這是世界發展的潮流。此前,能量密度較低的磷酸鐵鋰(鈦酸鋰的能量密度比磷酸鐵鋰還低)電池在中國占了絕大部分,主要是基於安全性的考量。但在最新的新能源補貼政策中,在具備安全等因素的前提下,中國開始鼓勵企業開發三元材料等能量密度高的電池。
為什麽做車,魏銀倉曾在上述格力股東大會上表示,珠海銀隆的市場領域不僅僅局限在大巴,大巴僅僅是目前最具有競爭力的一個切入點,所以先發展了大巴。這個切入點具備了盈利、制造、生產銷售的所有條件,從這切入進去,企業才能不斷積累利潤、擴大產能、降低成本、擴大市場。
可為什麽在美國無法盈利的技術在中國有盈利預期呢?上述不願具名的專家認為,原因主要有兩個,首先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市場,所有人都想來分一杯羹;另外一個就是國家補貼。如魏銀倉就提到,珠海銀隆的雙層車連車架賣兩百多萬,國家補貼之後只賣一百多萬。
據電動汽車資源網的數據,2016年12月,珠海銀隆銷售了3872輛純電動客車,這占到了珠海銀隆2016全年銷售總量6047臺的一半還多。一位江浙地區資深新能源電動客車銷售員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年底沖量與國家補貼息息相關,2016年最後一個月,國家出臺了新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利好銀隆等快充的電動客車。
值得一提的是,珠海銀隆的快速崛起也離不開魏銀倉老家武安市的大力扶持。魏銀倉在股東大會上回答股東提問時就表態,2016年以後,全國的銷售渠道打開了,但初期絕對是依靠了地方政府的支持。
據美國奧鈦多份公告,2012年4月,珠海銀隆與河北省邯鄲市以及邯鄲市下轄的武安市簽訂了一份經濟合作協議。雙方約定在當地共同投資建設鈦酸鋰系列工廠,同時,地方政府也將采購銀隆生產的公交車等。
為此,武安非常優惠地向銀隆提供了106英畝的土地。珠海銀隆拍到的第一塊工業用地是在2012年11月,花了1360萬美元,同時,珠海銀隆也收到武安市政府提供的建廠補貼,共計1180萬美元;2013年5月,珠海銀隆再次拍得一塊40英畝的工業用地,土拍花去的860萬美元,預計將由政府補貼原價返還。
獲得這兩宗土地後,銀隆承諾在當地投資2.661億美元,當投資額超過1/4時,銀隆可以轉讓或轉租這些土地。而據銀隆估算,第一塊以1360萬美元成交的土地,實際上評估價高達3200萬美元。
北京市君合律師事務所出具的一份法律意見書顯示,珠海銀隆及其境內子公司擁有的土地使用權合計215萬平方米,這意味著,從武安獲得的土地占到了20%。
珠海銀隆發展至今也離不開資本的追逐。
據珠海銀隆的審計報告,自2009年成立以來,珠海銀隆共完成10次股權轉讓和7次增資。一位企業CFO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正是在這個過程中,珠海銀隆實現了估值的飛躍,魏銀倉也收回了投資成本。
與增資被動稀釋股權不同,股權轉讓可以被視作為套現。據上述CFO統計,10次股權轉讓中,涉及大股東也就是魏銀倉的股權轉讓共有5次,排除與關聯企業之間的轉讓後,還有3次,共轉讓股份19.29%,套現8億元左右;而大股東這些年的資本投入依次為,註冊資本6000萬、增資1.886億、債轉股4.34億,共計6.826億。
珠海銀隆的股權被大股東轉讓給了各路投資基金,股權轉讓的具體過程為:2015年8月15日和20日,大股東第一次股權轉讓5%,轉讓的估值是40億,大股東套現2億;2015年12月23日,第二次股權轉讓5%,估值40億,套現2億;2015年12月10日,第三次股權轉讓9.29%,估值42.8億,套現接近4億。
珠海銀隆2014年-2016年財務審計報告顯示,珠海銀隆2015年做了兩次重要增資。這兩次增資分別發生在2月12日和12月10日,第一次增資估值40億,融資15億,第二次增資估值66.9億,融了16.9億。為珠海銀隆進行增資的除了各路投資基金,也有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等。
最大手筆的一次增資正是在格力電器收購終止後,董明珠以個人身份聯手王健林執掌的大連萬達集團、劉強東麾下的宿遷涵邦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中集集團以及北京燕趙匯金國際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北京燕趙匯金),共同為珠海銀隆增資30億元。
按照5家單位共同獲取的22.388%的股權來計算,珠海銀隆的估值已達134億元,是其初期註冊資本的223倍。
在上述增資中,投資比例最大的是董明珠和北京燕趙匯金,他們分別投資了10億元,各自持有珠海銀隆7.4627%的股權。
豪擲千金的北京燕趙匯金,可謂神秘股東。其新成立不久,註冊於2015年9月,除此之外,公開資料十分有限。
但南方周末記者發現,北京燕趙匯金的註冊電話與另外三家於北京註冊的公司一致。這三家公司分別是北京運成智通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北京中財康潔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隆澤伍德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且三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均為一個名叫張華的人。
就在燕趙匯金增資銀隆前,2016年12月1日,北京隆澤伍德的法定代表人由張華變為了胡日新,而胡日新正是北京燕趙匯金的監事。
北京隆澤伍德看起來像是一個資金通道。其官網顯示,公司最主要的業務就是上市公司市值維護、再融資以及資產管理業務。
值得註意的是,其原法定代表人張華曾於1992年到2000年期間,在保定市民政局做過辦事員。也就是說,燕趙匯金的背景可能來源於河北。
南方周末記者向北京燕趙匯金求證,但其註冊電視無人接聽。
在珠海銀隆最新的股權架構中,董明珠與北京燕趙匯金兩者股份相加接近15%,僅次於由魏銀倉控制的第一大股東及其關聯企業,他們的持股比例在25%左右。
據中國證券報報道,格力電器終止收購後,珠海銀隆擬獨立登陸資本市場,上述增資入股可看作是一次Pre-IPO。
上市既可以通過IPO也可以通過資本重組,在一位資深並購律師看來,珠海銀隆的股權已經比較分散,如果走IPO,可能會存在困難。因為證監會要求實際控制人在報告期內,也就是上市前2年(創業板)或3年(主板和中小板),不能發生變更,如果大股東和其他股東的股權相差太少,“未必控制得了企業”。
針對上述問題,春節前,南方周末記者前往珠海銀隆總部,希望采訪董事長魏銀倉。一位董事長辦公室人士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是否接受采訪都會告知記者,但截至發稿,南方周末記者沒有收到回複。
珠海銀隆的總部選在香洲區的一個高檔小區內,由三棟別墅組成。其中一棟別墅的大門口,擺放了兩只石象。正對門口的供臺上,則是橫刀而立的關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