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通货膨胀如何欺诈股票投资者 Barrons


http://blog.caing.com/expert_article-5598-2948-1.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58

阻嚇銀行膨脹 左丁山


2011-1-19  AD




 

在馬場碰到惡佬 明,首先唔係講馬,而係講食物價錢,佢為人好心水清,問左丁山知唔知道紫荊廳啲套餐價錢唔聲唔聲又加咗價?坦白講,入到馬場,掛住刨馬睇馬,好少睇菜單價 錢,真係唔知噃。惡佬明話:「特首在立法會都話自己同啲高官好留意菜價、牛肉價、豬肉價格嘅啦,你要行吓街市至得o架!」行街市,女賓架L就話自己有去 呀,發覺買餸一日貴過一日,消費物價指數(CPI)反映唔到。CPI包含一籃子物價,唔係完全反映食物價錢嘅。惡佬明話佢到馬場之前,在沙田第一城買麵 飽,發覺三蚊以下冇法子買到一個麵飽,好多品種都係一加價就五毫,唔會兩毫兩毫咁加上去,兩毫子留番嚟搭電車可也。

通脹成風,亞洲國家政府 為之手忙腳亂,猛諗辦法,但美國就冇通脹噃,美國鍾意睇核心通脹(即扣除食物及能源價格),去年係零點八百分點,所以伯南克會繼續印銀紙,新貨幣供應猛咁 湧入新興國家如拉丁美洲及亞洲,令到新興國家為應付啲熱錢,大為煩惱,造成兩難之局。點解呀?傳統應付通脹方法係加息,但美國唔加息,新興國家加息嘅話, 就會吸收更多熱錢,令本國幣值升高,對出口不利,唔加息呢,遊資炒股炒樓炒得更狂,資金泡沫隨之而來。

鑑於通脹日高,中國、南韓、印度、印 尼、泰國自去年第四季起,陸續加息,幣值日升。南韓最近試驗一個新方法,就係加息之餘,向銀行非核心負債徵費(levy)。呢個意念來自著名南韓經濟學家 Hyun Song Shin(牛津博士、普林斯頓經濟學教授),佢在去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發表一篇「政策備忘」,題為Macroprudential Policies Beyond BaselⅢ,文中指出按照巴塞爾Ⅲ嘅指引,單純地增加銀行嘅「吸收虧損(loss absorbency)」一味要求銀行增加資本及儲備,始終唔係方法,倒不如提供負誘因(Negative Incentive),阻止銀行信貸過度膨脹,辦法就係將銀行負債分核心負債(零售客戶存款)及非核心負債(例如同業拆借,對冲基金大額存款),向非核心 負債徵取若干個百分點,嚇阻銀行過度膨脹,呢招得唔得呢?南韓已開始試用,如果得嘅話,其他國家可能群起效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98

國內LED上市公司專利風險膨脹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6/832941.html

5

月,國內LED封裝巨頭廣州鴻利光電(300219.SZ)、LED顯示屏廠家奧拓電子(002587.SZ)分別成功登陸深圳創業板和中小板。接下來,已成功過會的洲明科技和瑞豐光電也即將IPO。這意味著,在國內上市的LED企業數量將超過10家。

「國內LED上市公司越多,就意味著國際LED巨頭可下手或可瞄準的對象越多,因為其市場規模已足夠大。中國LED照明專利戰將一觸即發。」中科院蘇州納米所研究員、蘇州納晶光電董事長梁秉文近日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

國際LED巨頭和很多專利釣魚者已經在收集相關證據,有一部分國內LED企業已收到專利侵權的律師函,只是還沒有公開。

巨頭的佈局

「雖然國內LED企業近幾年申請了很多LED專利,甚至是LED發明專利,但絕大部分都不是原創,大部分都是在國際LED巨頭原創專利的基礎上,做 一些修補,其專利含金量也大打折扣。」梁秉文指出,「如果真正與國際LED巨頭打起專利官司,國內企業LED發明專利近70%都可能無效。國際LED巨頭 之所以還沒有利用專利武器向國內企業下手,其主要原因是在等待中國LED企業成長。」

事實上,近15年來,全球LED專利官司就從來沒有消停過。

2006年,日亞化學以白光LED專利侵權起訴英國零售商Argos公司;同一年,日亞化學與韓國首爾半導體相互起訴對方專利侵權。去年,日亞化學 又向台灣億光、燦坤日本公司、美國Wilmar發起專利訴訟。最近飛利浦已起訴了韓國首爾半導體專利侵權,科銳起訴旭明專利侵權。

行業資料顯示,從1996年至2010年15年時間裡,全球所發生的LED專利官司高達168起。其中,日亞62起、飛利浦28起、科銳20起、首爾半導體18起、豐田合成15起、歐司朗14起、泛晶電集團18起、專利授權公司10起。

不過,國際LED巨頭之間專利戰爭一般都以和解、簽訂專利交叉授權告終。今年以來,歐司朗、科銳、日亞化學、豐田合成和飛利浦分別達成LED專利交叉許可協議。至此,全球五大LED巨頭已基本形成新的新專利交叉網。

「國際LED巨頭所組建的新專利交叉網,意味著LED專利聯盟的形成。最要命的是,該LED專利聯盟已經將國內LED企業排除在外。」梁秉文指出,目前國內很多LED專利也是國際LED巨頭在華申請的,「因此,對國內企業來說,LED是一佈滿了『地雷』的產業」。

或許數字更能說明其中的危機。目前全球申請的LED專利達12.4萬件,其中美國佔2萬件、中國佔2.5萬件、日本佔4.9萬件。

「更值得關注的是,中國2.5萬件LED專利,到底有多少是屬於中國企業自己的,有多少LED專利是原創目前還是一個問號。」梁秉文說。

本報記者根據國內LED企業年報或招股說明書數據得出,瑞豐光電、鴻利光電、雷曼光電(300162.SZ)、乾照光電(300102.SZ)、三 安光電(600703.SH)和德豪潤達(002005.SZ)六家企業的LED專利總數在707件,發明專利僅有77件。而擁有44項發明專利的德豪潤 達,其發明專利來源主要是收購了韓國EPIVALLEY公司。

迫近臨界點

上述的數據似乎說明,中國LED產業專利危機已迫近一個臨界點。

2008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一位退休教授以一項LED專利侵權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提起申請,對鴻利光電、深圳洲磊、大連路美和杭州士蘭明芯公司等中國企業發起「337調查」。最終,國內幾家LED企業各支付了幾百萬美元的和解費。

雖然該事件當時震動了國內LED產業,但事後,國內LED企業似乎覺得「狼」並沒有來,再沒有任何專利糾紛。

這或許仍未讓行業內意識到專利的重要性。一家已訂購了十台MOCVD設備的國內LED企業高層對本報表示,國際巨頭的LED專利在中國並沒有什麼作用,特別是在LED外延片上的侵權,很難追究;其次,只要LED產品在中國和歐洲銷售,一般都不會遇到專利糾紛。

這位高層的說法,其實也代表了大部分正搶閘進入LED外延片上游企業,這些企業似乎都在忙著訂購MOCVD設備,到處挖角LED專業人才,在LED專利上似乎沒有任何動作。

在專利官司上吃過虧的鴻利光電在其招股說明書上表示,LED核心專利技術,特別是用於生產白光LED的藍光LED芯片、螢光粉等關鍵專利,一直被日 亞化學、豐田合成和科銳等國際LED大廠商所壟斷,通過專利交叉授權已在全世界範圍內佈置了嚴密的專利網。為了避免可能的訴訟風險,中國LED封裝企業的 出口產品目前只能採用擁有國際發明專利的廠商或其授權廠商生產的芯片和螢光粉。

德豪潤達董事長王冬雷曾對本報記者表示,德豪潤達收購韓國EPIVALLEY公司主要是衝著專利去的,有專利護身,德豪潤達的LED應用產品才可能銷往國外市場。比如,德豪潤達的LED照明產品就賣到了日本市場。

「更多的國內LED企業往往是在不知不覺侵權。」梁秉文指出,這些企業不僅不瞭解專利的遊戲規則,而且還缺乏LED專利人才。

浙江高工產業研究院高級分析師張宏標表示,中國LED企業在短期之內可能不會遭遇專利糾紛,因為國內大部分LED應用廠家的收入規模還沒有超過5億元,如果這些企業收入規模在明後年超過10億元,其中的專利風險將大大提高。

科銳中國公司一位內部員工也指出,目前國內LED企業的產品與國際巨頭相比,根本不在同一競爭層面。只有等國內LED產品上升可以與國際巨頭抗衡的時候,或者對國際巨頭的生意造成實質性威脅時,國際巨頭才會運用LED專利武器。

或許正基於此,有專利經驗的鴻利光電此次上市募資其中一個項目就是建技術研發中心,並設定三年近期目標、五年中期目標和十年長期目標,其中的主要任務指標就是申請專利的數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25

[轉載]通貨膨脹如何欺詐股票投資者——Barrons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dqku.html

三十多年前的文章今天仍然適用 唯一的遺憾是對於未來的解決之道著墨太少 中間關於股票分紅所得稅譯者弄錯了 實際上市公司是減半按10%收的 香港的非紅籌甚至是免稅的

[转载]通货膨胀如何欺诈股票投资者鈥斺擝arrons

本文原載於19775月的《財富》雜誌,發表文章時,巴菲特46歲。在文中,巴菲特闡述了通貨膨脹對股票投資的影響。這篇文章對我們今天的投資仍然有借鑑意義。

(這篇文章是本人翻譯的,水平有限,僅供參考,錯誤難免,請儘量參考原文。)

 

通貨膨脹如何欺詐股票投資者

 

核心問題在於:股票市場的資本回報率沒有隨著通貨膨脹而上升,而似乎是停滯在了12%

作者:沃倫 巴菲特,《財富》雜誌19775月號

 

[转载]通货膨胀如何欺诈股票投资者鈥斺擝arrons

股票在通貨膨脹環境下像債券一樣表現不佳,這已經不是個秘密。在過去10年裡,我們一直處於這種通脹環境裡。確實,這是一個股票遇到麻煩的時期。但是,在這段時間裡造成股票市場難題的原因仍然沒有被人們完全理解。

 

在通脹時期債券持有者所遇到的問題一點也不神秘。當美元月復一月地貶值,一種本金和收入都用美元支付的證券不會是個大贏家。你根本不需要一個博士學位就能搞懂這個問題。

 

一直以來,人們認為股票是不同的。多年來,傳統智慧堅持認為股票是對通貨膨脹的對沖。這個說法來源於一個事實,那就是股票不像債券一樣是對美元的所有權, 而是對有著生產設施的公司的所有權。因此,股票投資者們相信,無論政客們如何印鈔票,股票投資者仍然能保持他們投資的實際價值。

 

但是為什麼實際上不是這麼回事?主要原因在於:我認為股票在經濟實質上非常類似於債券。

我知道我的主張對很多投資者來說顯得古怪。他們馬上就觀察到債券的回報(利息)是固定的,而股票投資的回報(盈利)會每年變化極大。這確實是事實。但是,任何研究戰後公司總體回報的人都會發現一個現象:資本回報率實際上並沒有變化那麼多。

 

停滯的息票

 

戰後10年,一直到1955年,道瓊斯工業指數里的公司的資本回報率是12.8%。戰後的第二個10年,這個數字是10.1%。在第三個10年,是10.9%。財富500強(歷史數據最早到50年代中期),這一個更大範圍的數據顯示了相似的結果:1955-1965年資本回報率11.2%1965-1975資本回報率11.8%。這個數字在幾個特殊年份裡非常高(財富500強的最高值是1974年的14.1%)或者非常低(1958年和1970年是9.5%)。但是,過去這些年,總體上,淨資產的回報率持續回到12%的水平。在通脹時期,這個數字沒有顯著超越這一水平。在價格穩定的時期淨資產的回報率也沒有超越這一水平。

 

讓我們先不把這些公司看成上市的股票,而是生產的企業。讓我們假定企業的所有人按淨資產價值購買了這些企業。如果是這樣,這些企業的所有人自己的回報也是12%左右。由於回報如此固定,我們有理由把回報看成「股票的息票」。

 

當然,在現實世界裡,股票投資者並不只是購買並持有。相反,很多人在股票市場上反覆買賣,試圖戰勝其它投資者,以獲得公司盈利裡面自己那部分的最大化。這 種爭鬥,從總體上來說是無效的,對股票及股票自身的盈利無影響,卻減少投資者的收益。因為這些活動會造成很高的摩擦成本,比如諮詢費和交易費等。一個活躍 的期權市場的引入根本無法增加美國企業的生產率,只不過是產生了給這個賭場配置數以千計的人手的需求。而摩擦成本則進一步升高。

 

股票是永久的

 

實際上,在現實世界,股票投資者通常並不用淨資產價格購買股票。有時他們能在淨資產價格之下購買。但是大多數的情況下他們的購買價格要比淨資產價格高。這種情況下,就進一步增加了12%的資本回報率的壓力。在後面的文章裡我會進一步談二者的關係。現在,讓我們關注主要的一點:通貨膨脹已經增加,但資本回報率不變。本質上,買股票的人得到的是內在的固定收益– 和買債券的人一樣。

 

當然,股票和債券有一些重要的不同。首先,債券最終會到期。債券可能需要等很長時間才到期,但是最終債券投資者能夠重新談判合同的條款。如果目前和未來的 通貨膨脹率上漲使債券投資人舊的息票率顯得不夠,他可以拒絕再買。除非目前的息票率提高,重新引起他的興趣。這種情況在近些年一直在持續上演。

 

股票,與之相反,是永久的。股票具有無限的到期日。股票投資者只能接受美國企業的盈利,無論好壞。如果美國企業注定獲得12%的資本回報率,這就是股票投資人必須接受的水平。作為一個群體,股票投資者無法退出,也無法重新談判。從總體上說,他們的投入是增加的。單個的公司可以被買賣或破產清算。公司可以回購股票。但是從總體來說,增發新股和未分配利潤肯定會使鎖定在公司系統裡的資本增加。

 

所以,債券在這點上佔了上風。債券最終會被重新談判,股票的「息票」不會。確實,在很長時間裡,12%的息票率看起來並不需要很多調整。

 

債券投資者拿的是現金

 

這是另外一個債券與12%回報率的「股權債券」的重要的區別。股票就好像是穿著股票證書華麗外衣參加華爾街化妝舞會的一種新的債券- 「股權債券」。

 

通常情況下,債券投資者拿到現金息票。他可以自己決定這筆現金最好的投資方式。我們的股票投資者的「息票」-盈利,則與之相反,一部分被公司留用並重新投資,而且投資回報率完全取決於公司。換句話說,公司的12%的年資本回報率一部分以現金方式發股息,剩下的重新投入盈取12%的回報。

 

美好的舊日時光

 

股票盈利的一部分重新再投入的特性,是好消息也是壞消息,這取決於那12%的回報到底有多誘人。在1950年代和60年代早期,這的確是好消息。當債券收益率只有百分之三或四的時候,能夠有權自動把股票盈利的一部分再投入,取得12%的回報,具有極大的價值。注意,投資人無法把自己的資金投資其他的東西而取得那12%的回報。在這個時期,股票價格遠超過淨資產價格。由於價格高漲,無論公司內在的回報率是多少,投資者都無法直接從公司的收益中獲得回報。這就好比年息12%的債券,如果你以遠遠超過票面價值的價格購買,是無法獲得12%的回報的。

 

但是,投資者的存留收益可以獲得12%的回報。實際上,在當時的經濟環境下,存留收益讓投資者以淨資產價格購買價值遠超出淨資產價格的企業。

 

這種情況讓現金股利與收益存留相比沒有任何吸引力。確實,能有更多的盈利再投入賺取12%回報,投資者就更認為他們的投資有價值。他們就更願意付更高的價格。在60年代早期,投資者對處於增長區域的電力公司股票付出了高價。因為他們知道這些成長型公司有能力再投入大量的盈利賺取更多回報。而由於運營環境的原因付出更多現金股利的電力公司則股價很低。

 

如果在這一時期,一個高等級,無法回購的年息12%的長期債券存在的話,也會賣的遠遠超過票面價值的。如果這樣一個債券再有另外一個不尋常的特性–能夠把利息收入的大部分再以票面價值投入到類似的債券中去,那它還會賣得更高。實際上成長型股票把大部分盈利存留下來再投入,就好像前面提到的債券。當資本再投入的回報率是12%而銀行利息只有4%左右時,投資者非常高興。當然,他們也付出了高的價格。

 

逃離

 

回首過去,股票投資者可以認為他們在19461956年間享受了豐盛的三重盛宴。第一,他們享受了遠超過銀行利息的公司回報。第二,這些回報的很大部分又重新被投入,獲得了其他投資方式無法獲得的高回報。第三,當前面兩點好處被廣泛認知時,他們從股票資產價格的不斷上升中又進一步獲得了好處。這第三重好處意味著在12%的公司資本回報率之上,他們獲得了額外的獎金。道瓊斯工業指數股票價格從1946年的相當於138%的淨資產增長到1966年的相當於220%的淨資產。在這一增長過程中,投資者短暫地獲得了超越其所投資企業內在盈利能力的回報。

 

這一人間天堂式的情形在60年代中期被許多主要投資機構「發現」。但正當這些金融界的大象爭先恐後進入股票市場時,我們進入了一個加速通貨膨脹和高利率的時期。非常合乎邏輯的是,股票的上漲開始改頭向下。升高的利息無情的減少了現存的固定收益投資的價值。當長期公司債券利息開始上升(最終達到了10%的附近),股票投資的12%的回報和再投入的優勢都變得不一樣了。

 

股票被認為比債券更加具有風險。在一定時期內,股票的收益率雖然多多少少是固定的,但卻每年上下浮動。投資者對未來的態度,很大程度上被每年的這種收益率浮動所影響,而這種影響往往是錯誤的。股票有更大的風險還因為股票是無限期的。(即使你友好的股票經紀人有「安全」的100年的債券,他也不敢兜售給你。)由於這些額外的風險,投資者自然預期股票要有令人滿意的高於債券的回報。而同樣是公司發行的股票和債券,股票回報12%,債券回報10%,這兩者的差異還夠不上令人滿意。當兩者的差異縮小時,股票投資者開始尋找逃離的方式。

 

但是,作為一個群體,他們無法逃離。他們所能取得的只有很多的股票價格變動,顯著的摩擦成本和新的、更低的估值水平。這一估值水平反映了在通貨膨脹條件下,12%的股票收益率毫無吸引力。在過去10年,債券投資者受到了一系列的打擊。他們在這一遭受打擊的過程中發現,在任何債券利息水平,無論是6%,或8%,還是10%,都沒有任何神奇的力量阻止債券價格的崩潰。股票投資者雖然總的來說沒有意識到他們也有「息票」,但是他們還正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

 

提高盈利的五個方法

 

我們必須把12%的資本回報率看成是不變的嗎?有沒有一條法律規定:公司資本回報率不能自我調節,來應對長期的更高的平均通貨膨脹率?

 

當然,並沒有這樣一條法律。恰恰相反,美國企業無法通過意願或者命令增加盈利。為了提高資本回報率,企業需要至少下面的其中一項:

1)提高周轉率,也就是銷售額與總資產的比。

2)廉價的債務槓桿

3)更高的債務槓桿

4)更低的所得稅

5)更高的運營利潤率

 

這就是所有的方式。根本沒有提高普通股資本回報率的其他方式。讓我們看看我們如何利用這些方式。

我們先從周轉率開始。為了分析周轉率,我們必須考慮三個主要類型的資產:應收帳款、庫存和固定資產,如廠房和機器。

 

應收帳款隨銷售額增加成比例增加。而以美元計的銷售額增加是由銷量增加或通貨膨脹引起。在這裡沒有改善的空間。

 

庫存的情況非常不簡單。從長期看,計件的實體庫存數量趨勢跟隨銷量趨勢。但是從短期看,實體庫存的周轉率會上下波動,原因可能是存儲空間影響、成本預期、或者生產瓶頸。

 

在通脹時期,使用後進先出庫存估值方法會提高報告的周轉率。當由於通貨膨脹引起銷售額上升,使用後進先出方式的公司庫存值要麼會保持不變(如果銷量不增加),要麼會跟隨銷售額上升(如果銷量上升)。無論哪種情況,以美元計的周轉率都會提高。

 

70年代早期,公司的一個顯著趨勢就是轉向「後進先出」會計方式(這樣做有降低公司報告的盈利和降低稅的效果)。這一趨勢目前似乎有所減緩。但是,很多「後進先出」公司的存在,加上很多其他公司也可能加入「後進先出」這一行列,會使未來報告的庫存周轉率提高。

 

中等程度的改善

 

在固定資產方面,假定對所有產品的影響是相同的的情況下,任何通脹,在一開始會有改善周轉率的效果。這是因為銷售額會立即反映新的價格水平。但固定資產會 逐漸反映價格的變化。當前的資產逐漸消耗掉,新的資產反映新的價格水平。很明顯,一個公司的固定資產替換過程越慢,固定資產周轉率上升的越多。但是當替換 過程完成後,這一上升就停止了。假定通貨膨脹率是固定的,那麼銷售額和固定資產將隨通貨膨脹率一起上升。

 

總結一下。通脹將引起周轉率在一定程度的上升。由於「後進先出」會計方式,也會帶來一些周轉率的改善。如果通脹加速,由於銷售額增速超過固定資產增速,也會改善周轉率。但是,所有這些改善都是中等程度的,沒有達到明顯改善資本回報率的程度。從1965197510年間,雖然通脹總體加速,企業廣泛應用「後進先出」會計方式,財富500強企業的周轉率只從1.181提高到了1.291

 

便宜的債務槓桿呢?不太可能。高通脹通常導致借貸成本更昂貴而不是便宜。快速增長的通脹創造了快速增長的資本需求。但是發放貸款的一方越來越不相信長期合 同,變得更苛求。即使通貨膨脹率不進一步上升,債務槓桿也會變得更加昂貴。因為目前公司帳面的借貸成本低於替換成新的貸款後的成本。而替換新的貸款需要等 目前的貸款到期。總的來看,未來的債務槓桿成本的變化會輕度壓縮資本回報率。

 

更多的槓桿呢?美國企業已經用了夠多的債務槓桿了。財富500強的數據就是證明。在1975年之前的20年裡,財富500強的股東權益佔總資產的比例從63%降到了50%以下。換句話說,每一美金的資本已經比過去利用了更高的債務槓桿。

 

貸款發放者學到了什麼

 

通脹引發了一個具有諷刺意味的財務要求:高度盈利的公司,一般有最好的信用,但只需要相對很少的債務。但是在盈利方面不佳的公司對債務的需求從來就沒夠。相對10年前,貸款發放者對此瞭解的更加透徹。所以,他們不願意貸款給資本匱乏,盈利不佳的公司,讓他們把債務槓桿抬高到天上去。

 

即便如此,在通脹條件下,將來很多企業看起來肯定會利用更高的債務槓桿來提高資本回報率。很多公司通常即使維持同等規模的實體商業運營,也需要巨額的資 本。而減少股息或者增發新股在通脹條件下都不具備吸引力,這些公司的管理層因此會選擇更高的債務槓桿。無論債務成本如何,這些公司都會債務堆積如山。他們 的行為會像那些電力公司。那些公司在60年代曾經為八分之一個點的利息而與發放貸款者爭執。而1974年,他們對能拿到12%的債務融資已經很感激了。

 

60年代早期4%利息的債務相比,以現在的利息水平增加的債務對資本回報的促進有限。但另外的問題是高債務比率會降低信用評級,進而提高利息成本。

 

所以,除了我們討論的其它因素,債務比率增加會提高利息成本,也會導致債務槓桿成本增加。更高的債務槓桿成本會抵消更高債務槓桿的各種好處。

 

除了這些之外,美國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上,與傳統相比已經有了太多的債務。很多企業擔負了大量的養老金義務。這些義務把養老金設置成當現在的工人退休時的實際支付水平。在低通脹的19551965年,由這些養老金義務引發的負債相當好預測。而今天,沒人能夠真正搞清楚公司的最終義務是多少。但是,如果未來通貨膨脹率平均7%的話。一個今天25歲掙一萬兩千美金一年的僱員,未來的工資漲幅僅僅和通脹持平,在他65歲退休的時候也要掙十八萬美金。(譯者註:通用汽車就是這麼死的。)

 

當然,每年有很多年報裡有非常精確的缺少資金的養老金義務數字。如果那些數字可信,一個公司可以把這個養老金義務的數字加上當前的養老基金資產,把整個養老金交給一個保險公司。讓保險公司承擔養老金義務。實際上,找到一個願意聽一聽這樣一個交易的保險公司都不可能。

 

實際上,每個美國企業的司庫都不敢有發行「生活成本」債券的想法。「生活成本」債券也就是一種無法召回而且息票和價格指數相聯繫的債務。但是,通過私人的養老金系統,美國企業實際上承擔了大量相當於「生活成本」債券的債務。

 

對更多的債務槓桿,無論是傳統的債務還是沒有記錄的與價格指數相關的養老金債務,股東都應該持懷疑態度。一個無債一身輕的企業的12%回報要遠勝於一個負債纍纍的企業的同樣的回報。這也意味著今天的12%的回報的價值要比20年前的12%回報低得多。

 

紐約更有趣

更低的企業所得稅不太可能。美國的投資者已經只擁有D級的股票。ABC級股票的擁有者是對企業征所得稅的聯邦、州、市級政府。確實,那些「投資者」並不擁有企業的資產。但是,他們卻獲得企業盈利的主要一塊。D級股票擁有者把盈利再投入來積累資本。增加的資本所創造的盈利卻被政府收走。

ABC級股票的另一個誘人之處就在於股票持有者可以不經任何一方投票,就立刻,突然地提高對企業的盈利分成。比如A級股票(聯邦一級)只要國會採取行動就行了。更有趣的是,這3個等級的其中一級有時投票決定增加企業過去盈利的分成。1975年在紐約運營的企業就發現自己處於這種可怕的境地。無論何時,只要ABC級股票擁有者自己投票決定增加盈利份額,剩下的部分– 也就是留給D級普通股票投資者的部分,肯定減少。

展望未來,長期看ABC級股票擁有者投票決定減少自己份額的可能性不大。D級股票能保住自己那一份就不錯了。

 

來自於聯邦貿易委員會的壞消息

 

提高資本回報只有5個可能的來源,其中最後一個就是銷售額之上更高的運營利潤率。一些樂觀主義者希望在這裡能有重要的改善。沒有證據表明他們的樂觀是錯誤的。但是,一個美元的銷售裡面只有100個美分。在我們得到剩餘的部分也就是稅前利潤之前還有很多東西要花錢。主要的東西有人力成本、原材料、能源和各種各樣的非所得稅。這些成本的比重在通脹時期不太可能降低。

 

最近的統計數據並不支持通脹時期利潤率提高的想法。1965年之前的10年是一個通脹相對較低的時期。在這一時期,製造廠商每季度向聯邦貿易委員會報告的年平均稅前利潤率為8.6%19651975年的10年是一個通脹相對較高的時期。而這一時期年平均稅前利潤率為8%。雖然通脹顯著提高,利潤率卻降低了。

 

如果一個行業能夠根據重置成本定價,那麼在通脹時期利潤率會提高。但是,一個簡單的事實:大多數大型企業雖然有巨大的實力,卻無法提高利潤率。重置成本會計幾乎總是顯示企業盈利在過去10年顯著下降。如果這些大型企業如石油、鋼鐵、鋁業等確實有寡頭壟斷的實力卻無法提價,我們只能得出結論:他們的定價權受到了明顯的限制。

 

至此我們已經總結了所有因素:在我的分析之中,所有5個能夠提高普通股票回報的因素都不可能在通脹時期帶我們走的太遠。你也許能得出比我更樂觀的結論。但是,記住12%左右的回報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

 

投資者的公式

 

即使你同意12%的回報是不可改變的,你仍然希望在未來能取得好的業績。這可以理解。畢竟有很多投資者長期業績很好。但是,你未來的業績取決於三個變量:股票淨資產與股票市場價格的關係、稅率和通貨膨脹率。

 

讓我們算算淨資產和市場價格。當股票一直在淨資產價格銷售時,非常簡單。100美元的淨資產,平均市場價格100美元,12%的公司盈利就給投資者產生12%的回報。(還要減去摩擦成本,在此我們先忽略不計。)如果股息發放率為50%,我們的投資者將拿到6美元的股息,並獲得另外6美元的淨資產增加。這一淨資產的增加會體現在投資者所持有的股票市場價格上。

 

如果股票價格是淨資產的150%,情況就不一樣了。投資者會受到同樣的6美元股息。但是這只相當於他150美金成本的4%而已。公司的淨資產也會增加6%(達到106美元)。而投資者的股票市場價值在淨資產150%的基礎上也會增加6%(達到159美元)。但是,投資者的總回報,也就是淨資產增值加上股息,才只有10%而不是公司內在的12%盈利。

 

當投資者低於淨資產買入,這個過程正好相反。比如,如果股票價格是淨資產的80%,同樣的盈利和股息發放率將產生7.5%的股息回報(6美元除以80美元)和6%的淨資產增值回報。總回報為13.5%。換句話說,你最好買打折的而不是高價的,這和常識告訴我們的一樣。

 

戰後,道瓊斯工業指數股票的市場價格最低達到淨資產的84%1974年),最高達到過淨資產的232%1965年)。大多數時候,股票市場價格遠超過100%的淨資產。(今年春天早些時候,股票價格大約是110%的淨資產)讓我們假定未來這一比率在100%左右。這意味著股票投資者會獲得12%的回報。至少,他們在稅和通脹之前可以獲得那麼多。

 

稅後回報

 

由於中美稅制不同,在此不再翻譯。但是可以用中國的20%股息稅和0%的資本利得稅算算。假設盈利50%分紅,則100美元淨資產發6美金股息。按中國20%稅率,剩下4.8美元。總回報為10.8%,比巴菲特時代的7%左右稅後回報要好。

 

通貨膨脹率 -一個沒人知道的數字

 

通貨膨脹率到底會是多少?這是個重要的問題,但是沒有人知道。政客不知道,經濟學家不知道,權威評論家也不知道。這些人在幾年前還覺得,只要這裡那裡輕微調節一下,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就會像訓練過的海豹一樣做出反應。

 

但是,很多跡象並不支持穩定的價格:事實上,通貨膨脹現在是世界性的。我們社會的主要集團傾向於利用他們對競選的影響,轉移,而不是解決經濟問題。如果可 以推遲,即使是最關鍵的問題(比如能源和核擴散)他們也不願解決。我們的政治系統鼓勵短期行為。為了重新當選,立法者做出有利於短期,但卻最終會帶來長期 痛苦的決定。

 

絕大多數政客都強烈反對通脹,但他們都堅定支持製造通脹的政策。(但是這種精神分裂還沒有讓他們遠離現實。眾議院已經確保他們的養老金與退休後生活成本變化掛鉤。這與私人部門的一般做法可不一樣。)

 

討論未來通貨膨脹率往往會觸及貨幣和財政政策的敏感性。這兩者是決定任何精確的通脹公式結果的重要變量。但是問題的根源在於:和平時期的通貨膨脹是個政治 問題而不是個經濟問題。人的行為才是最關鍵的。貨幣不是關鍵。政客也是人,肯定會顧及自己的利益。選擇短期利益確保下界繼續當選,還是選擇長遠利益為下一 代著想而失去競選?他們通常會做出確保自己利益的選擇。

 

這種泛泛而論無法得出精確的數字。但是,對我來說,將來通貨膨脹率很有可能會在7%的平均水平。我希望我的預測是錯的。這個預測確實可能是錯的。對未來的預測通常告訴我們更多有關預測者的信息而不是未來。你可以自己選擇把你自己的通貨膨脹率代入投資者的公式。但是,如果你預測未來2%-3%的通貨膨脹率,那你的視角肯定和我不同。

 

所以,我們的結論出來了:在扣除通脹及稅之前股票有12%的回報;扣稅但不扣除通脹,股票還有7%的回報;扣除稅和通脹後股票可能為零回報。這可不是一個令人激動人心的公式。

 

作為一個普通股票投資者,你將有更多錢。但是,你將不會有更多的購買力。這可不像富蘭克林(「存的一分錢就是掙的一分錢」)和弗雷德里曼(「一個人可以消費,也可以投入他的資本。」)所說的。

 

寡婦們沒有注意到的事情

 

算數可以很清楚的證明一個事實:通貨膨脹是一種稅。而且這種稅比我們的立法者所制定的任何稅種都更具毀滅性。通貨膨脹稅具有可怕的消耗資本的能力。對於一個依靠存摺上5%利息收入的寡婦來說,零通脹時期100%的所得稅和通脹時期5%的通貨膨脹率是一樣的。兩種情況都讓她沒有任何實際收入。任何她所花的錢都直接來自於資本。她會對120%的所得稅感到氣憤。但她卻不會注意到6%的通貨膨脹率在經濟上就相當於120%的所得稅。

 

如果我對通脹的假設接近正確,不僅市場下跌時業績會令人失望,市場上升時業績也會令人失望。上個月早些時候,道瓊斯指數是920點,比10年前上漲55點。但是,經過通貨膨脹調整後,道指實際下降345-865520。道瓊斯指數里的公司還必須把屬於股東的盈利的一半截流,然後再投資,才能取得這樣的結果。

 

在下一個10年,只要股票有12%的資本回報率,40%的股息分紅率和110%的市場價與淨資產的比率,道瓊斯指數會翻倍。但如果有7%的通貨膨脹,10年後在1800點賣出的投資者付出資本利得稅後的實際結果還遠不如今天的水平。

 

我幾乎都可以聽到一些投資者對我悲觀想法的反應。他們會認為無論新的投資時代帶來何種困難,他們都能巧妙應對,為自己獲得出色的結果。他們的成功未必有把 握。而在總體上說肯定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感覺你可以在股票市場來回買賣來擊敗通貨膨脹稅。我願意做你的股票經紀人,而不是合夥人。

 

即使那些所謂的免稅的投資者,如養老基金和大學捐款基金,也不能逃避通貨膨脹稅。假設我的7%的通脹率是正確的,一個大學的司庫應該把每年的前7%回報看作只是補充購買力。大學捐款基金在超越通脹前沒有掙得任何東西。在7%的通脹水平,總體回報8%時,這些機構相信他們是免稅的。但是,實際上他們付87.5%的「所得稅」。

 

社會的公式

不幸的是,高通脹造成的問題不僅困擾投資者,而且影響整個社會。投資收入只佔國民收入的一小部分。如果只是實際投資回報為零,而人均實際收入能以健康的速度增長,整個社會的公平與正義也許會進一步發展。

 

市場經濟給參與者不成比例的回報。嗓音、解剖結構、身體力量或者智力等天賦可以讓人從未來國民產出中得到巨額的財富(股票、債券和其他資本)。投對了胎也 能在一出生就擁有一生無盡的財富。如果通脹造成的投資零回報能劫富濟貧,從這些有著巨額財富的幸運兒手中,把國民產出的更大一部分轉給一樣努力工作,但卻 沒那麼幸運的公民。那麼,這對一個公平的世界不會有什麼損害,上天也不會幹預的。

 

但是,這種劫富濟貧的效果並不明顯。員工報酬已經是分紅的28倍。而很多這些分紅會流向養老基金、非盈利組織,比如大學和並不富裕的個人投資者。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把所有富裕的股東的分紅都轉移到員工報酬裡。這種事情我們只能做一次。因為這是殺雞取卵。這樣的轉移對實際工資的提高還比不上我們過去從一年的經濟增長中獲得的多。

 

俄國人也理解這一點

 

所以,通過通貨膨脹對投資的影響來減少富人,這對窮人來說連短期的實際幫助都沒有。窮人的經濟狀況隨通脹對經濟的總體影響而起伏。而通脹對經濟的影響不可能是好的。

 

民眾經濟狀況的大幅度改善需要資本的大幅實際增長,並將資本投入現代的生產設施中。如果不通過產業發展來持續創造並使用昂貴的,新的資本資產,即使有廣泛 的人力資源,巨大的消費需求和政府的許諾,也只能導致失敗。這個公式俄國人和洛克菲勒都理解。這一公式在日本和西德已經被應用,並且產生了驚人的成功。高 資本積累率讓這些國家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即便我們相對於他們有著能源的優勢,但他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遠超過我們。

 

為了理解通脹對真實資本積累的影響,需要一點數學計算。讓我們回到12%的資本回報率。這樣的回報是除去了折舊之後的。也就是說假定可以補充現有的生產能力之後的回報。但前提是廠房和設備可以在未來通過與當初相似的價格購買來。

 

過去的方式

 

讓我們假設盈利的一半用來分紅,剩下的6%的資本投入未來的增長。假如通脹很低,為2%,那麼增長的大部分將會是實際產出的真實增長。在這一條件下,必須額外投入2%在應收帳款、庫存和固定資產上,明年的實際產出才會與今年持平。剩下的4%對資產的投資將帶來更多的實際產出。這2%的虛幻增長反映的是通貨膨脹,而剩下的4%則支持實際增長。如果人口增長1%,這4%的實際增長會轉化為3%的人均收入真實增長。這雖然是非常粗略的估算,但這就是我們經濟過去增長的方式。

 

現在,讓我們算一下7%的通脹率下,在滿足了必須的通脹部分後,還有多少能剩下給真實增長。答案是,如果分紅政策不變,債務槓桿也不變,沒有任何東西能剩下支持真實增長。12%回報的一半分紅,剩下的6%都要用來投入才能保持明年的實際產出與今年持平。

 

很多公司面臨正常分紅後,無真正的存留盈利來支持業務擴張的困境。他們只能臨時想辦法。怎麼辦呢?他們會問自己:我們怎麼才能偷走,或者減少分紅,但又不觸怒股東呢?我有一個好消息給他們:有這樣做法的現成的一組藍圖。

 

近些年,電力工業只有很少,或者沒有能力分紅。或者說,如果投資者同意買他們的股票,他們就有能力分紅。1975年,電力公司分紅33億美金,卻要投資者交回34億美金。當然,他們把這些都混在一起,施展了拆東牆補西牆的辦法,以免得到ConEd那樣的壞名聲。ConEd電力公司,如果你記得,在1974年非常不明智的對股東實話實說:公司沒錢分紅。這種坦誠帶來的是市場的災難。

 

更老於世故的公用事業公司保持,甚至是增加季度分紅,然後要求股東(老股東或者新股東)把錢寄回去。換句話說,公司增發新股,讓股東把錢送回去。這一過程把大量資本轉給了稅務局和投行。但是,所有人都很興致勃勃(尤其是投行)。

 

AT&T有更多快樂

 

受到成功的鼓舞,一些公用事業公司設計出了進一步的捷徑。公司宣佈分紅,股東交稅,然後馬上增發新股。雖然沒有現金交易,但對股東的損害一如既往。

 

比如AT&T1973年推出了一個分紅再投資計劃。這個公司一定被描述成非常為股東利益著想。採用這種計劃,按照通常的財務做法,也一定被認為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計劃的內容卻好似來自於艾利斯漫遊仙境中一樣神奇。

 

1976年,AT&T給約290萬普通股東支付了23億美金的現金分紅。在年底,648千股東(上一年是601千)再投資了432百萬美金(上一年是327百萬美金)購買公司直接增發的股份。

 

讓我們假定所有的AT&T股東都最終加入這個計劃。在這種情況下,不會有現金寄給股東。這就像ConEd一樣不付現金分紅。但是,290萬股東中的每個人都應該注意到,他應該為這種被改稱做「分紅」的存留盈利交所得稅。假定「分紅」總額為23億美金,1976年股東平均交30%的稅。由於這個偉大的計劃,股東最後要交73千萬美金給稅務局。如果公司董事們決定把分紅增加一倍,想像一下在這種情況下,股東該有多歡樂。

 

政府將試著投資

 

隨著公司在真實資本積累問題上的掙扎,我們將會看到更多偽裝起來的減少分紅的做法。但是從股東那裡截流不會完全解決問題。7%的通脹率和12%的回報率加在一起,會減少公司賴以支持真實增長的資本。

 

所以,當傳統的私人資本積累方式在通脹條件下失效,我們的政府將會更多的嘗試影響資本向工業的流動。這樣做可能像英格蘭一樣失敗,也可能像日本一樣成功。 但是美國缺少日本式積極的政、商、勞工結合所必須的文化和歷史基礎。如果我們幸運,我們會避免重蹈英格蘭的覆轍。在英格蘭,所有的各方爭奪自己的份額,而 不是合力把蛋糕做大。

 

總的來講,在未來一些年,我們會聽到更多有關投資不足、滯脹和私人部門無法滿足需求的失敗的事情。

 

全文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22

[轉載]普通人和普通企業如何在經濟週期和通貨膨脹的不 BIL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bfb5400100s7nn.html

  此文其實以前就寫好了,一直沒有發,是認為其實投資是非常私人的事情,最主要的決定因素,是個人的秉性,性格,是否容易被「從眾心理」所驅使,是否堅持安全邊際(價格離「合理區間」並不遙遠),賭性強不強等。
 
  
總結了一下:豬肉貴(最好連總理都提到了),油價高(要參考Brent油價,而不是與美國經濟關係緊密的WTI油價,目前Brent油價近117美元/桶)的時候,不是買入資產(股票房子等)的時候,豬肉油價便宜的時候,才是買入的良機。大道至簡。

在 歐美,還有「石油美元」(PetroDollar)的問題,油價高,石油出口國,通過賣石油賺錢的各種個人和公司,會把石油收入投資買入穩健的美國,德 國,英國等國上市公司的股票,2009年3月以來,油價和美國股市有明顯的同漲同跌關係。(當然這也是有前提的,就是石油價格不能越過110-120美元 這一歐美經濟衰退的臨界區間;油價超過這個區間,則歐美股市跌,經濟下滑,過段時間,油價也會降下去。這是在沒有突發事件的情況下。)

#####################
2011.7.18 文/海寧

 

中國經濟,過去910年呈現了非常明顯的三年起落週期特點,2003-2005年是一輪,2006-2008年又是一輪,目前我看處於2009-2011年第三輪的後期。每一輪的後半期,都是出於負利率時期。上一輪負利率時期,從20072月開始。這一輪負利率時期,從20102月開始。

 

由 於長期的低利率和負利率,使得投資保值對於普通人,普通企業而言,顯得尤其重要,總體而言,儘量多擁有有形資產,而少持有現金或者銀行存款。但是,也因為 低利率和負利率,使得社會投機現象嚴重,價格會暴漲暴跌。完全能踩准經濟週期,在每個階段都能賺錢的,是不存在的。普通人能做的,就是大致踩准經濟週期的 節奏,在貨幣政策寬鬆的初期,堅決買入和持有資產,克制自己不要在通貨膨脹非常嚴重(CPI超過5%)的時候,資產價格非常高的時候去盲目,匆忙地投資。

一個完整的信貸週期或者經濟週期,大致是這樣的:
 
  

第一階段是貨幣寬鬆,在中國可以理解為貨幣供應量增長率大大超過17%,比如連續3個月增長率超過20%,確認貨幣寬鬆政策來了,36個月後,資產價格(股市,樓市,其他資產)開始上漲,經濟復甦,這個時候如果通貨膨脹不嚴重,大膽的人應該買入資產。普通企業,也可以考慮在第一和第二階段適當囤貨。

第二階段,隨著人們收入的提高,資產價格上升導致的財富效應,使得原材料商品價格出現上漲,經濟開始過熱,資產價格繼續上漲,漲速甚至更快,這樣通貨膨脹出現了,並且越來越厲害,這個時候的加息不可怕,在CPI超過5%以前的加息,並不可怕。第二階段的特徵是負利率的出現,並維持6個月以上。
 
   第三階段,貨幣緊縮,或者回歸正常的時期。當通貨膨脹突破管理者的底線的時候,在中國大致是官方CPI超過4%或者5%,其中5%基本屬於貨幣政策必然收緊的底線,這個時候貨幣政策會緊縮,或者回歸正常,股市會出現流動性問題而下降,總體經濟和樓市的表現,一般落後於股市69個月。第三階段的特徵是連續加息和提升存款準備金率和股市下跌。第三階段,特別是石油價格超過100美元,中國CPI超過5%以後,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其實已經進入現金為王的時期了。
 
   第四階段,原材料價格上漲,或者工資-物 價螺旋式上漲,導致不能適應的企業破產。高昂的價格,抑制了需求,經濟下滑。如果第三階段加息緩慢,那麼通貨膨脹會很高,劇烈的通貨膨脹,也能引起消費低 迷,經濟下滑。然後導致原材料價格下降,經濟蕭條也使得股市樓市下降或者回調,社會會出現一些失業增加的現象。第四階段的特點之一是降息。降息之前買入安 全的債券,是個不多的選擇。

 
  

普通人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等到負利率出現6個月以上以後,才想到要去進行投資保值,這個時候其實已經比較晚了,中國CPI超過5%以後再去投資,就更晚了,因為資產價格已經非常高了,甚至很快進入下降階段了。

    

中國過去89年一個有趣的現象是,豬肉價格很好地反映了通貨膨脹和經濟過熱。當普通人都抱怨豬肉價格漲得太快的時候,往往就是貨幣政策緊縮,導致資產(股市樓市等)價格面臨下調壓力的時候。當豬肉價格很低,甚至養豬的虧損嚴重的時候,資產價格往往處於低位。

美元指數與中國通貨膨脹和資產價格

 

利用美元指數的中週期波動投資,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一般而言,當美元指數從88點以上下跌到80點左右的時候,中國資產價格是上漲的,通貨膨脹有,但是不是特別嚴重。當美元指數從80跌到7472的時候,中國通貨膨脹非常嚴重,原材料價格漲得厲害。當美元指數從80點左右大漲到85以上的時候,中國資產價格,面臨下跌壓力。過去20多年,當美元指數漲過92的時候,香港房地產泡沫一般會破裂,香港股市會大跌。相反,當美元實施低利率,負利率的時候,美元指數下跌,而世界通貨膨脹越來越嚴重,香港房價大漲。

    下圖是過去5年的美元指數走勢。美元指數從2006年開始下降,下跌到20079月左右的80點附近,這個時間段,中國的房地產和股市,都是大漲的。
 
  
中國股市和房地產2008年的下跌,前半段,是由中國的貨幣緊縮引起的,而後半段(2008714日以後),某種程度上,與美元指數大漲是同時發生的。20093月到8月,美元指數大跌,而中國股市漲了近一倍。20105月,美元指數在歐債危機中大漲,中國股市大跌。201152日,本拉登被殺後,美元指數從72.7反彈(72.72008317日以來的第二低點)。目前原材料價格還在反彈,或者說高位震盪,因為雖然目前經濟在減速,需求在適當下滑,但是總體經濟和需求並未出現特別的惡化。多種指標走勢顯示,2011910月 左右,又一輪經濟下滑,風險大增,和美元指數大漲將開始。那個時候,中國的房地產,將面臨真正的巨大下行壓力,不幸的是,中國房地產那個時候剛好處於高庫 存時期。目前美元匯率依舊處於非常低的低溫,而原材料價格,尚處於高位,所以還不到房地產泡沫的破裂時間。等這一波美元大反彈充分發酵之後,再看房地產泡 沫是否破裂,也不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03

膨脹二十六倍的失算! 高鑫延後上市 揭開潤泰、歐尚矛盾

2011-7-25  TWM




有大陸量販店獲利王稱號的中國大潤發,原本打算七月十五日風光在香港掛牌,沒想到卻在上市前一天爆出財報烏龍,甚至連南山人壽交易案都被掃到颱風尾,背後有著不為人知的角力故事。

撰文‧林讓均、梁任瑋

七月十四日,對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而言,恐怕是他在商場上最五味雜陳的一天。

上午,台灣金管會通過潤成投資取得南山人壽九七.五七%股份申請案,尹衍樑還來不及開香檳慶祝;不到幾個小時,下午,香港證交所就要求高鑫零售(SUN ART)須重提財報,延至二十七日上市。

高鑫掛牌、拿下南山,原是尹衍樑「大陸零售王」與他重返台灣金融業新里程碑,未料,一個數字失誤,讓這件雙喜臨門蒙上陰影。

財報錯誤延誤上市計畫

原本打算以中國零售龍頭之姿,在香港風光掛牌的高鑫,在十五日掛牌前夕臨時喊卡,主要是香港交易所接到投訴,高鑫零售招股書中的EPS(每股稅後純益)計算有問題,經過調查,港交所在最後一刻要求高鑫暫停掛牌。

高鑫零售七月上旬開始在市場募集資金,就取得逾四十一倍超額認購,凍結市場資金逾三四○億港幣,轟動兩岸證券業。如今發生這種離譜的錯誤,令中國大潤發、 歐尚高層發飆,「負責的會計師事務所(「畢馬威事務所」)不僅要抓起來打屁股,還應該要扣錢才對!」根據高鑫十四日當晚聲明,公司曾在今年六月底進行股本 重組,把一股拆成二十六股,但高鑫招股書內過去三年EPS,都是以重組前股數計算,也就是去年EPS要從人民幣四.八八元修正為○.一九元,差了近二十六 倍。

相差二十六倍的財報錯誤,震撼業界,呂張投資團隊總經理張献祥表示,中國大潤發與中國歐尚兩大集團合併,之間的股權整合與營收計算可能過於複雜,才會出現這種不該犯的錯。

這個財報烏龍也點出高鑫零售募集三四○億港幣資金背後,兩大股東潤泰與歐尚長期以來存在的衝突與矛盾。

兩大股東對上市不同調

十五年前,尹衍樑在台灣成立大潤發,面臨財務和轉型問題,歐尚適時伸出援手,雙方成為事業夥伴。當時大潤發將三分之二股權出讓給歐尚,潤泰只持股三分之一,之後又以合資形式發展中國大潤發和歐尚品牌賣場,使得大潤發與歐尚多年來都是生命共同體。

搭上中國內需成長,中國大潤發獲利躍進,五年前尹衍樑就計畫中國大潤發赴港掛牌,但香港聯交所認為中國大潤發與歐尚交叉持股,中國大潤發若單獨上市,則有向非上市公司輸送資金之嫌,因此要求中國大潤發與歐尚一併上市。

歐尚反客為主,成了中國大潤發赴港掛牌的成敗關鍵,但歐尚母集團經營策略保守,對於上市興趣缺缺,雙方對上市與否不同調。

不過,尹衍樑仍不斷加快展店腳步,近三年大舉在二、三線城市攻城掠地,只要有二十萬城市人口就開店。○九年以四百億人民幣營收,打敗原中國量販龍頭家樂福,成為中國量販店新霸主,每年營收都有二○%以上的成長。

為了大力扶植中國大潤發這隻金雞母,尹衍樑更加積極進行掛牌計畫,甚至不惜對歐尚做出讓步,儘管歐尚在中國只有四十一家店,但尹衍樑還是讓歐尚在高鑫零售 持股達五一%,大潤發僅持有四九%。不只如此,連未來高鑫零售的執行長都讓歐尚中國董事長梅思勰(Bruno Robert Mercier)當,做足面子裡子給歐尚。

尹衍樑的兩個讓步,終於讓歐尚點頭答應上市。但中國大潤發綁歐尚上市,在市場卻有雜音,因兩者獲利能力有別,卻整併為「高鑫零售」掛牌,張献祥分析,這不僅加深了投資人分析的困難度,而且連最基本的獲利數字都發生錯誤,短期恐怕會讓投資人卻步觀望。

南山人壽投資案受牽連

根據高鑫七月十四日公布配股結果,中籤率高達六成,等於抽兩手就可中一手,並沒有外界傳聞般搶手;不過,受到延後掛牌影響,逾一.七萬名散戶須於七月十八 日至二十日確認是否繼續認購。香港券商表示,「已接到不少台灣客戶反應『還沒上市就出槌,氣不好,』考慮要放棄;高鑫打掉重認的機率滿高的,未來若洽特定 人認購,充滿很大想像空間。」另一個讓投資人卻步的是,香港新股認購可向銀行與券商融資,成數最高達九成,延後兩周上市的空窗期,投資人還是要照繳利息, 「投資人還沒賺到蜜月期甜頭,就要先拿錢出來繳利息,實在是『虧很大』。」香港券商指出。

對於投資人的疑慮,大潤發表示,目前中國大潤發有一五六家店、歐尚有四十一家店,兩者合計一九七店,預計到今年底,中國大潤發將擴增為兩百店;也就是今年底前,高鑫零售集團至少將再擴增四十四家店,前景依舊可期。

不過,計畫趕不上變化,高鑫零售上市喊卡的時間點,剛好遇上潤成投資購買南山人壽的節骨眼,金管會要求潤成提供三百億元現金或等值資產,存放於主管機關認 可的銀行保管帳戶,且十年不能動用;潤成提供潤泰集團持有六.八八%高鑫持股做擔保,因此,高鑫延後兩周上市,也將成為尹衍樑吃下南山人壽的最大變數。

高鑫零售

資本額 :24.67億港幣 (新台幣91.44億元)董事長: 鄭銓泰(潤成董事長)首席執行官兼執行董事:Bruno Robert Mercier (梅思勰,歐尚中國董事長)募集股數:11.43億股發行價格:每股7.2港幣募集金額:82.36億港幣 (新台幣305.28億元)高鑫零售股權結構複雜!

潤泰高層個人股東 10.67%潤泰 49% 吉鑫 51% 歐尚18.91% 59.16% 11.26%

高鑫零售

100% 大潤發大賣場

100% 歐尚大賣場

資料來源:高鑫零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86

電商「在線」裁員:獨咽瘋狂膨脹苦果

http://www.21cbh.com/HTML/2011-9-16/3OMDcyXzM2NTM3OQ.html

裁員也可以傳染?

就在近兩個月內,國內互聯網公司集體陷入裁員糾紛。今年7月,窩窩團被曝裁員100多人;8月18日,高朋網開始對上海分公司的編輯部門裁員,當天就有將 近60人被裁撤,目前的裁員總數超過400人;8月底,電子商務新貴凡客被曝裁員5%,而就在9月9日,又有消息稱小額外貿電子商務平台公司敦煌網整體裁 員30%。

儘管凡客對裁員事件不做回應,敦煌網副總裁於立宏對記者亦否認了30%這一說法,但記者經多方求證,這幾家公司的裁員行動確實正在進行。幾大電商企業在此刻不約而同地減員,著實值得推敲。

「這些都是企業急於求成的戰略造成的,」知名互聯網評論家謝文說道,「為了盡快擴張上市,不少團購企業在開張半年內就增長到一兩千人的規模,但後台的管理能力根本跟不上企業的擴張。本末倒置後,它們根本無法避免成長的痛苦。」

而在麥考林電子商務總經理浦思捷看來,這些裁員事件有一個共同點,即階段性目標定得過高,擴張太快導致資金鏈緊張,而這些企業都用了短平快的方式來獲得暫時性的資金「鬆綁」。

當下持續發生的「裁員潮」,也將「網商入冬」的論調進一步推高。不過,摩立特集團合夥人陳兆豐則認為,發生裁員的企業在盈利模式上存在共性問題,即「營銷 成本、銷售成本比較高,可能已經超過投入所帶來的回報」,長此以往,不可持續。換言之,行業的岌岌可危從表面上看是資金問題,實質則反映了自身盈利模式的 脆弱與管理的混亂。而此番密集的調整,招人與裁人的時間間隔與緣由上的混亂,則充分暴露出電子商務行業盲目擴張、野蠻生長的弊病。

裁員接力賽

就在年初,凡客CEO陳年還表示今年將猛砸10億元進行市場推廣,並將全年的銷售目標定為100億元。但裁員信息傳開後,一封《三問陳年》的郵件中寫道,「每一個部門必須出5%的(裁員)名額,請問年初瘋狂招人目的何在?」

在浦思捷看來,凡客很有可能是「去年第四季度做了較高的銷售計劃,當時的資本市場又好,因此在今年有一個大躍進的心態」,反映到招聘計劃上,凡客的人員擴張也必然按著銷售額的增長計劃完成。

「下半年的經濟環境使美國的風險投資一下子收緊,與此同時,投資人認為中國的電子商務雖然來勢洶洶,但這種模式究竟該怎麼走、能走多遠,其實並不明朗。這種情況下,電子商務公司很難融到錢,要繼續生存,裁員就成了繞不過的坎。」浦思捷如是表示。

在家居建材團購網站齊家網CEO鄧華金的觀察中,納斯達克與中國概念股的蜜月期已經過去,VC市場如今對國內電商行業已經相當謹慎,「今年7月後沒拿到投 資的企業現在非常痛苦」。鑑於資本的收緊,有電商公司在眼下報出的融資價格已經低於前一輪。「到明年年初,我感覺有一批公司的風險會非常大,很可能會出現 倒閉潮。」

2007年10月成立的凡客,目前已躋身中國網上B2C領域收入規模的前四位。在2008年7月前,公司創造了10個月完成三輪融資的成績。2010年5 月,凡客又完成了第四輪5000萬美元的融資,去年12月,公司完成了第五輪高達1億美元的融資。從2007至2010年,凡客的銷售額近乎達到了三百倍 的增長速度。

儘管成立以來便遵循著高速膨脹的邏輯,但「再這樣下去,幾個股東估計也不願讓凡客再做一輪Pre-IPO的融資」,一位接近凡客的人士說道,「因為股權稀釋後,大家的控制力都會比較弱。為了盡快讓財務報表上有利潤,實現上市,收縮一下戰線是很正常的」。

在互聯網領域,這種「大躍進」的思維其實並不鮮見。2006至2009年間,敦煌網的增長率亦高達1771%,成為電商領域中成長最快的一家公司。今年成 立的窩窩團在草創3個月時,已經發展成一個5500人規模的大盤子,並在7月獲得約1.2億元的全國銷售額,躍居團購網站第二。高朋網今年上線之初,其 「高薪挖人」和驚人的擴張策略更是鬧得沸沸揚揚。據一位高朋的離職員工稱,最瘋狂的時候,每天進入公司的新員工數都超過50人。

鄧華金則舉了一個真實的案例:一家財大氣粗的B2C公司,成立伊始便從百度招搜索的人,從淘寶招運營的人,從騰訊招產品的人,再到沃爾瑪招采銷體系的人。 「他們認為這樣一來就能建立起中國最好的電商公司,但最後發現自己的戰略大框架其實都沒想好,企業文化也不行」,於是短短幾個月後,這家公司燒完幾億元的 資金便關門大吉了。

失控和剎車

太容易複製的模式,近乎盲從的跟隨者,讓所有電商、團購企業瘋狂地追求規模的膨脹。而當潮水退去,窩窩團、高朋網的裁員速度和氣魄卻幾乎和當時圈地時一 樣,像極了2008年時的視頻行業。當下的裁員潮,很容易讓人聯想到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那時,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從2000年的3月10日 5132.52點的峰值暴跌,IT行業的市值在此後的兩年內蒸發了5萬億美元。時隔11年,電子商務是否會重蹈覆轍?

對此,謝文認為,此次的網商寒冬與2000年有著本質的不同。2000年,互聯網公司處於「集體無知」的階段,各種配套設施發展極不完善;而如今,互聯網 行業的盈利模式比以往更加清晰,環境總體正常,只是在局部領域出現過熱的現象。在這些領域,VC過度興奮,模式大量雷同,「用一個詞形容就是欲速則不 達」。

在不少分析人士眼裡,「凡客之前衝的太猛,現在是時候踩剎車了」。 不可否認,對於高速膨脹擴張的電子商務企業來說,最大的問題往往是內部的管理問題,因為增長太快而無暇去優化團隊和管理。人員冗餘便是一種典型的表象。

事實上,互聯網公司內,類似凡客這樣「儲備人才」的做法十分常見。「大家都知道人是最重要的,但人究竟怎麼用卻還沒想好。現金充裕的時候,許多公司會先把人搶過來,以便給競爭對手形成壓力。」浦思捷稱,類似騰訊、阿里這樣的公司都存在這種情況。

但這種做法的弊端是,企業在大量吸收新員工時並未給他們安排具體的職能,員工常常很空閒,找不到方向,也沒有產出。而公司又會覺得新人沒有產生預期的效益,於是給出負面的反饋,導致惡性循環。「這樣循環一段時間後,離跳槽或裁員也不遠了。」

除了人員的粗放管理,過度追求規模化的增長也讓企業在運營和控制方面稍顯遜色。

這種現象或許可以從V+平台的供應商張欣(化名)的例子上得到印證。「我們在V+平台上的銷售額並沒有明顯增長趨勢,流量、轉化都不是特別好」,張欣說 道,「V+不斷地要求品牌商打折,它的扣點又很高,合作夥伴變得無利可圖。」換言之,平台把規模做大了,但商家卻感到動力不足。

在此基礎上,凡客之前海量投放廣告的增長模式如今似乎也遭遇到挑戰。儘管海投廣告加低價策略能輕而易舉地為凡客帶來訂單增長,但隨著廣告成本的節節攀升, 轉化率又沒有太大變化,廣告的ROI(投資回報率)較此前已很難做到理想的回報。Alexa數據顯示,凡客眼下的用戶量、頁面訪問量等數據幾乎和半年前持 平。

「它的成本鋪得很高,但做廣告、請代言人對銷售的促進作用並不大,」張欣指出,「凡客的核心消費群是價格敏感型的,公司的產品並不會因為名人代言後就能提高單價。換言之,你每打一輪廣告產品能賣的更貴一些,你就是成功的,反之就是失敗的。」

如今,隨著電商整體環境日益白熱化,廣告單價逐年走高,新進入者越發頻繁,「每一個小的垂直領域的增長率都很難保證」。對凡客而言,裁員只 是一個被動的過程,背後的問題很可能是企業的發展遭遇瓶頸——譬如在規模增長、毛利水平等方面出現問題,導致成本和現金流無法滿足團隊的成長。

這種情況下,先知先覺的凡客提前做了減法——除了裁員外,也包括降低網盟合作佣金,比例自16%調低至10%。據悉,此舉至少可以給凡客帶來兩千萬的利潤。

如果說凡客的「冒進」體現在廣告投放與人員招聘上,那麼高朋在中國面臨的問題就更「幼稚」一些。畢竟,團購是一項基於本地化生活的服務,要求決策者對各地的消費習慣十分熟悉。在這一點上,完全由老外管理的高朋顯然表現得不盡如人意。

用浦思捷的話說,高朋渴望在中國市場做到專業的程度,「但最後發現,之前想的十件事只做了兩件,這兩件又都失敗,接下來的8件也不想做了。而公司招人的節奏是按照此前想的做十件事來招的。」

打個比方,高朋網希望網站上的產品全由自己來拍照片,這就需要請專業的攝影師,但團購產品的流轉速度非常快,許多諸如餐飲類的團購並不需要網站專門去拍。在此基礎上,高朋網認為在推進具體業務前,必須先把各地的

架構搭好,這導致公司在收入不多的情況下,成本卻急劇上升,很快入不敷出。

而在謝文看來,互聯網企業的成長可以分為幾個階段,100人以下的規模是「無痛經營」,而發展到100至500人時,就會出現正規化的層級、部門的利益和 溝通難題等,這時公司很容易面臨管理不良的挑戰。從500人到1000人,一般互聯網企業要經歷三五年才能過渡好;而從1000人到1萬人,互聯網企業可 以很順利的跨越。對年輕的團購企業來說,短期內建立龐大的架構顯然是不理智的,何況,「團購企業的一大特點是在各地建分公司,相比一般的互聯網公司,它們 還要面臨標準化與效率的難題,其中的難度更大」。

進入壁壘和資本泡沫

就在去年3月,團購網站還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出,卻在不到一年半的時間內,就如櫻花凋謝般謝幕。面對如此的大起大落,鄧華金的解讀是,「團購和電商企業近 兩年最大的特點就是同質化,這是此番裁員潮反映出的核心問題」。全國五千家團購網站一窩蜂地做同一件事,導致產品全線打折,人工成本和營銷成本直線上升, 團購的商業環境及其惡劣。

今年8月,人人網旗下的團購網站糯米網的財報顯示,公司今年二季度總營收僅為110萬美元,運營開支達到560萬美元,淨虧損達450萬美元。然而和動輒幾千名員工的競爭對手相比,糯米網的運營成本已屬良好,截止到6月23日,公司的員工總數僅為499人。

相比起團購,已經上市的一些B2C公司同樣不容樂觀:噹噹網今年第二季度淨虧損440萬美元,同比增加了60%。浦思捷指出,電商的特點是傳播速度快,資 本又頻頻加倉,導致大家對市場的拼搶尤為激烈。「地面商場的拓展和選址講究時間差,如果別人比我早半年進駐商場,我再進入就很難。但電商並非如此,各種網 站的廣告位是海量的,只要有資金,就有可能後來居上。」正因為此,各大B2C在產品、營銷領域相互抄襲,竭力跑馬圈地,先行者要樹立競爭壁壘十分困難。

今年上半年,一線團購網站融資總額佔行業融資規模的80%,在鄧華金看來,「團購業的冬天或許是個契機」,因為只有等資本的泡沫破滅,健康的企業依舊生存下來,行業的轉機才會到來。

眼下的種種跡象表明,團購網站已充分意識到粗放式競爭的弊端,正試圖尋求更加精細化的發展模式。易觀國際在今年2季度針對國內團購市場的數據監測報告認 為,團購模式的差異化已經開始顯現:拉手網試圖成為綜合性的團購交易平台,商品類交易的比例越來越突出;24券今年二季度在每日團購之外,增設了商城頻 道;而聚美優品在限時特賣的基礎上,正式向B2C模式進行過渡。

在鄧華金看來,差異化的一種方式是在電子商務生態系統找準自己的位置,「電商產業鏈裡,有做供應商的,有做軟件系統的,有做物流的,有做營銷和分銷的,有 做用戶分析的,每個公司找準自己的定位和優勢十分必要」。第二,如果在規模或用戶體驗方面做不到差異化,這樣的公司最終也會被收購或倒閉。畢竟,用戶的習 慣會越來越統一,「沒有人會同時記很多個域名」,企業要做的就是先入為主,儘可能地增強用戶的黏性。

而就裁員潮本身而言,「它給電商公司提了一個醒,就是要冷靜地把握髮展的節奏,避免大起大落」,浦思捷表示。

在陳兆豐看來,如今的電商企業大多只是將互聯網作為一個渠道的企業,其在戰略、管理、商業模式上與傳統企業並無多大差異。「公司首先要有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與可持續的發展戰略,然後才去擴張它的業務和團隊,而不是靠一個概念去圈錢,爭搶份額。」他說道,對管理者而言,他們需要做的是回歸到最基本的商業運籌, 用戰略和管理體系去支撐企業的擴張。

進一步看,「無論是哪個行業,其演變史都是相同的。」浦思捷補充道,「一個新興行業開始發展的時候都會出現這些跡象,但最終的價值觀其實很簡單,你必須是一個能夠長期發展的、盈利的且最好是規模化的企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78

膨脹的小南海電站

http://www.capitalweek.com.cn/article_23668.html

位於長江中上游的重慶巴南區中壩島上,近日多了一塊普通而又厚重的石碑,上書:「重慶長江小南海水電站奠基紀念」。

石碑左下角的落款是2012年3月29日,這也意味著,自上世紀90年代就規劃建設的水電站,自此邁出實質性步伐。當天,電站奠基儀式暨「三通一平」工程,在中壩島開工。

小南海水電站由重慶市政府和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下稱「三峽集團」)共建,壩址位於巴南區魚洞街道大中村。工程總投資約320億元,總工期7年6個月,裝機200萬千瓦,年均發電量102億千瓦時,目前是重慶市最大的水電項目。

自今年2月4日獲得國家發改委同意開展前期工作的批文,到此次「三通一平」開工,這一系列舉措宣告,小南海水電站5年闖關成功——已排除了橫亙在前的有關環保和國家自然保護區的層層障礙。

在小南海水電站漫長的闖關過程之中,電站規模不斷膨脹,原長江水資源保護局局長翁立達質疑小南海水電站是一項政績推動工程。3月31日,國內眾多環保組織、專家學者聯名向國務院發出公開信,呼籲緊急叫停該電站工程,「嚴格依法保全長江幹流唯一的國家級魚類保護區」。

環境影響成關鍵

從巴南區魚洞鎮以西的長江邊放眼看去,薄霧濛濛中的中壩島,幅員面積4.2平方公里,因島面平坦土壤肥沃,年產蔬菜2000多萬公斤,是重慶重要的 蔬菜基地。2007年初,三峽集團和長江水利委員會組織20多名水利專家對其進行1年多的考察,最終將小南海電站壩址選定在此。

5月13日,記者找到近年來屢見報端的中壩島。這裡沒有奠基後忙碌的施工場面,更像是一片寧靜安逸的桃花源。

小南海水電站的前期工程開工,對重慶市來說是一件大事。但當地對其宣傳十分謹慎、低調。

《重慶日報》的一則報導稱,小南海水電站是國務院批准的《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簡要報告》推薦梯級開發方案的重要樞紐,是重慶市「十一五」規劃的重大能源項目和保障「十三五」能源供應的支撐電源。

該報導還援引了國務院《關於推進重慶市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3號)要求:「穩步提高重慶能源結構中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比重,積極開展重慶長江小南海水電站前期工作。」

小南海水電站儘管獲得批覆,當地對該項目的推進卻既積極又低調。事實上,一直以來它備受環保組織質疑,多次成為全國輿論焦點,而被視為敏感話題。

環保組織的質疑,源於小南海水電站正好建在了「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不少環保組織認為,電站大壩所形成的水庫將淹沒保護區的緩衝區和實驗區,導致多種珍稀、特有魚類產卵場和棲息地大量喪失,對長江上游的水生生態系統將造成毀滅性影響。

小南海水電站的開發依據是1990年版《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其中提到:長江幹流三峽之上、向家壩之下,應當修建小南海、朱楊溪、石硼等大型電站。

1991年12月,四川省水電廳批覆同意對小南海水電站進行可行性研究工作;1997年7月,四川省計委將其批准列入當年度地方電力基本建設投資計劃。該工程於同年12月開工,因建設資金未落實,1998年停建。

1997年,重慶成為直轄市。2006年8月8日,重慶市政府與三峽集團簽訂《長江重慶段水電項目合作開發協議》,明確由三峽集團為項目業主。

然而,對重慶當地政府來說,要上馬這個項目,必須要解決保護區的問題,可行的辦法就是調整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自然保護區的範圍。

重慶市發改委2009年7月印發的一份文件稱,小南海水電站壩址位於保護區的實驗區,回水淹沒保護區緩衝區45公里,而這會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也是小南海水電站能否通過環境影響評價,獲得國家核准建設的關鍵和前置條件,還是開展小南海水電站項目前期的首要任務。

調整保護區的範圍須經過幾個步驟:首先,要由重慶方面聘請有關專家出台調整的研究方案;其次,由農業部對方案進行論證。農業部通過方案後,再交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會表決。該表決通過後,方案還需提交國務院最後定奪。

早在2006年,重慶市就已委託中科院水工程生態所、中科院水生所等單位,悄然開始論證小南海水電項目的可行性,2008年8月完成《小南海水電站對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影響及其減免對策專題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影響對策專題研究》)。

2009年2月和5月,農業部兩次組織專家組對《影響對策專題研究》進行論證。專家組指出,這個即將修建的水電站會對水生生物資源以及保護區的功能造成一定影響。

專家組出具的報告中這樣寫道:「長江小南海江段是保護區珍稀特有魚類重要的棲息地和生態通道,近年來每年有約150億尾(粒)魚類的苗(卵)通過該 水域。小南海水電站的修建將會改變該區域的魚類棲息地,淹沒部分魚類產卵場,阻隔魚類洄游通道,水輪機和溢洪道會造成魚類特別是卵苗的損傷。」

但專家組最後作出結論:建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等有關法規,對在「保護區內建壩」提出相關解決方案。

重慶市政府給出解決方案:調整保護區範圍,將小南海江段劃出保護區。

保護區收縮

隨後,重慶市制訂工作計劃:6月至11月「推動農業部與重慶市形成共識,共同做好環保部和專家工作」,11月保護區調整報告上報國家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會評審。

按照計劃表,2009年8月31日,農業部向環保部提出自然保護區的調整申請。為保證通過環保部的評審關,重慶市發改委在文件中明確提出「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出面請環保部主要領導支持保護區調整意見」的要求。

2010年11月,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會會議上,30名委員全票通過了重慶市關於保護區的調整申請,標誌小南海水電站審批核准的障礙被掃除。

實際上,從2009年5月方案出籠,到通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會的評審,在此期間,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自然保護區的調整方案,都遭到了國內近10家環保組織,以及北大教授呂植等環保專家的集體反對。

調整保護區的範圍,這已不是第一次。

1996年,為緩解三峽工程對長江流域魚類生態環境的影響,四川省政府在上游的瀘州至宜賓新市鎮分別建立了兩個珍稀特有魚類自然保護區。一年之後,這兩個保護區合併成為「長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魚類省級自然保護區」。

2000年,這裡升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但就在當年,這個保護區就遭到了水電站的挑戰,保護區裡被規劃了兩座水電站——向家壩和溪洛渡。兩座水電 站建成後幾乎首尾相接,直接導致保護區的核心區成為庫區,完全喪失流水生境,導致90%的白鱘(天然)產卵場、50%的達氏鱘(天然)產卵場喪失。

為給這兩座水電站讓路,2005年4月,國務院批准農業部關於該保護區的調整方案:保護區由向家壩開始,下游延伸至重慶馬桑溪。

針對此次調整,重慶綠色志願者聯合會會長吳登明質疑稱,將國家級魚類保護區從經濟活動較少的金沙江調整到人口相對稠密的長江江段,本身就極不科學,「是拆東牆補西牆」。

吳登明說,保護區所在江段,僅宜賓、瀘州兩市沿長江居住的城鎮人口就達500多萬,城鎮面積800多平方公里,加上規劃中成為重慶主城區的江津,未來這一區域或許將容納近億人口。

這一江段還聚集有四大化工和造紙產業,包括云天化、瀘天化、赤天化、川天化、瀘州化工城、宜賓造紙城。瀘州、宜賓釀酒城,重慶江津、西彭、珞璜等工 業園也都建在江邊,上萬家企業向長江排污。「這樣的江段被劃入保護區,它很難承擔保護功能,只能讓保護區名存實亡。」吳登明說。

2011年1月,環保部公示長江上游魚類保護區的第二次調規,該保護區再次收縮——保護區下游終點必須往上收縮22.5公里,將小南海江段徹底劃出保護區,小南海之上的73.3公里江段保護級別將由緩衝區降為實驗區。

2011年底,國務院以國辦函(2011)156號文正式批准以上調整方案。但是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規定,在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不得建設污染、破壞資源或者景觀的生產設施。白鱘作為瀕危Ⅰ級保護野生動物,在保護區的實驗區建電站涉嫌與法規衝突。

GDP與環境的考量

2012年3月2日,長江水資源保護科學研究院官方網站發佈重慶長江小南海水電站「三通一平」環評公眾參與第二次信息公告,並公佈環評報告簡本。

此時,該項目第一次公示並未結束。2月22日,作為環評單位的長江水資源保護科學院,在官方網站發佈了重慶長江小南海水電站「三通一平」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信息公告,公示時間為2月23日至3月3日。

自然之友總幹事李波對此表示不解:「按理說第二次(公示)應在第一次收集公眾意見之後。沒想到第二次已在3月2日公示了環評簡本。」

按環評法規,第一輪公示結束後,相關科研單位必須吸納收集群眾環保建議,然後再編制環評簡本。「第一輪公示還沒結束就已經出來了環評簡本,只能說明小南海電站環評工作要麼倉促,要麼違規。」李波說。

早在2月4日,國家發改委以「發改辦能源〔2012〕231號」文同意小南海水電站開展前期工作,即啟動「三通一平」工程。

3月29日的前期工程啟動,意味著小南海水電站「開弓沒有回頭箭」。「水電站工程前期施工開始後,動輒投資上億,就很難再停下來。」重慶一位不願具名的環保人士稱。

而重慶市為掃清前期工作的層層障礙,四處溝通,對象除了農業部、環保部等中央部委外,還包括環保組織和專家學者。

報媒體報導,2010年11月,保護區調整經過評審會通過後,重慶市發改委官員曾到北京與反對聲音較大的環保組織面談。2011年3月,重慶市發改委官員亦專程到全國「兩會」會場,找到全國政協委員盛連喜溝通、交流,盛後來撤銷了「慎建小南海水電站」的提案。

曾對話重慶官員的大自然保護協會長江項目負責人郭喬羽透露,重慶對調整保護區給出的解釋是,保護區已壓住了該市主城區,極大限制了城市發展,調整是為了貫徹中央對重慶的戰略部署,實現重慶城市的整體規劃,並解決重慶對外來能源、水資源的依賴。

重慶市市長黃奇帆公開表示,小南海水電站建成後,將發揮巨大綜合效益:一是電力保障作用突出,年發電量超過100億千瓦時,相當於重慶現有年用電量 的15%,每年可節約原煤500多萬噸,不僅可以緩解重慶能源緊張狀況,還有助於重慶轉變能源發展方式,形成新的能源保障體系;二是從根本上改變川江河段 航道條件;三是有效減少重慶主城港區泥沙淤積,明顯增強重慶主城和三峽水庫防洪能力;四是改善提水條件,從根本上解決渝西地區工程性缺水問題。

翁立達質疑稱,重慶提出的以上幾條理由都不成立。「說重慶缺電,我最近剛得到的消息,三峽要給重慶供電了。按照重慶的說法,三峽供電就不建小南海,那這個缺電的理由就更不攻自破了。」

重慶的官員亦曾要翁立達理解、支持。翁立達告訴記者:「我態度一直很明確,不能理解、不能支持,小南海電站建了,以後這問題算誰的?」

在翁立達看來,小南海電站是作為政府的一項功績推動的,重慶直轄以來從來沒有一項300多億元投資的工程,這都是GDP主導的。

「重慶上馬小南海電站既不科學,也不經濟。」3月31日,國內眾多環保組織、專家學者聯名向國務院發出公開信說,小南海電站設計年平均發電量僅僅是其相鄰的金沙江下游四個梯級和三峽水電站的3%,其單位千瓦投資規模高達幾個相鄰電站的2—4倍。

小南海電站將使保護區長江幹流江段的損失長度至少達到95.8公里,佔保護區長江幹流段353.16公里長度的27%,使保護區名存實亡。20年來,長江珍稀特有魚類棲息地先是被迫從葛洲壩退到三峽,再從三峽退到溪洛渡、向家壩,又將再次退到小南海。

公開信稱,小南海大壩一旦修建,將成為一道巨大的物理屏障,直接截斷大壩上下游江段的連續性,阻礙洄游性魚類向上游或下游遷移,大量珍稀特有魚類將喪失它們的產卵場和棲息地,長江上游的水生生態系統受到毀滅性影響。

持續膨脹的電站規模

規劃過程中,小南海水電站的規模和年發電量急劇膨脹。

記者查閱資料時發現,在1990年版《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力資源複查成果(2003)》中,小南海水電站的規劃裝機容量均為100萬千瓦,年平均發電量僅為40億千瓦時。

但2012年2月23日公佈的《小南海水電站「三通一平」工程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信息公告》卻顯示,小南海水電站的裝機容量為1680兆瓦(即168萬千瓦),年平均發電量達85.84億千瓦時。

僅36天之後,《重慶日報》對外披露的數據再度膨脹,該報報導顯示,電站計劃投資約320億元,工期七年六個月,庫容13億立方米,裝機容量200萬千瓦,多年平均發電量為102億千瓦時。這意味著,小南海成為重慶市投資最大、裝機規模最大、發電量最大的項目。

自然之友調研部主管張伯駒推測道,「這些數據的變化表明,小南海的真實裝機容量和年平均發電量遠遠超出原有規劃。」而緊隨其後的,是小南海的主壩高度、蓄水位、庫容等關鍵性指標也可能隨之變化,電站對長江珍稀魚類資源特別是部分產漂流性卵的魚類的負面影響或將超出預期。

翁立達說,重慶想把這個項目搞大,拉動當地經濟,坐收利稅。

據《重慶日報》3月30日披露的數據測算,小南海的單位千瓦裝機投資將達到1.6萬元,是金沙江下游3座梯級電站平均投資的3.6倍多,也遠遠超過三峽4950元的單位千瓦裝機投資。

「1.6萬元每千瓦這個指標很差,它和向家壩和溪洛渡遠遠不能比,(成本)要高上幾倍。」翁立達細細地算了一筆賬後,認為小南海水電站的經濟性低下。

此外,小南海設計年平均發電量雖提高至102億千瓦時,仍僅是與其相鄰的金沙江下游向家壩、溪洛渡、白鶴灘、烏東德4個梯級電站的5.2%。

翁立達的說法得到另一位環保人士的呼應,「重慶市決心建設,但問題是小南海發電量並不是很大,當年重慶市拒絕買二灘水電站,現在卻要建立一個比二灘水電站發電量還小的水電站,因此非常不划算。」

如何協調GDP與環境保護的共同發展,將進一步考驗重慶市政府的智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08

張近東開口炮轟京東:靠吃興奮劑獲得短期膨脹

http://www.21cbh.com/HTML/2012-8-22/wMNDE5XzUwMzYwMA.html

雖然京東在此次價格戰中因夜班提價、高缺貨率已經備受質疑,顏面丟盡。但此前一直不把劉強東放在眼裡的蘇寧電器董事長張近東,在20日視察蘇寧易購時也罕見地開口炮轟京東:「那些靠價格炒作、資本輸血的企業,不過是靠吃興奮劑獲得短期膨脹,是不可能持續發展的。」

而 在此次價格戰中,蘇寧可謂完勝京東。數據顯示,8·15當日,蘇寧易購單日銷售額同比增十倍;8·18當日單日銷售額更是過億。第三方數據顯示,流量上, 目前京東商城流量基本下降到價格戰前;相比之下,蘇寧易購流量已經登上一個新的台階,暫時仍未沒有回落到8月14日的水平。

對此,張近東稱要為蘇寧易購慶功:「除了優化薪酬激勵體系外,員工購房補貼和員工持股計劃等激勵政策都將在近期陸續推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638

通貨膨脹是股票投資的頭號敵人! 天地俠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afa4bb010165l1.html
1983年如果買進1萬美元可口可樂的股票,30年後的今天,每年分紅所得差不多也是1萬美元。考慮中途分紅再買進,平均股息率2.5%,如今股本正好增加一倍,每年分紅2萬美元。

對於中國的投資者,如果1983年有1萬元人民幣,買進一家中國可口可樂的股票,現在每年領取股息2萬元人民幣,作何感想?

1983年至今,可口可樂這30年間,已經1拆48,所以這裡只按照市值計算。1983年擁有1萬美元可口可樂的股票,中途分紅再買進,到今天,市值80萬美元,這是在美國。

在中國,1983年的1萬元人民幣,和現在的80萬元人民幣,你要哪一個?

歸根結底,是美國長期的低通貨膨脹,成就了巴菲特偉大的一生。在通貨膨脹日趨嚴重的中國,股票投資不是一般的艱難!上面可口可樂的例子,過去30年間的年複利,已經達到15.7%。通貨膨脹,是股票投資的頭號敵人。

在嚴重的通貨膨脹面前,除了為數極少的優秀上市企業,中國的股市,沒有任何的存世價值和長期投資價值,指數基金,指數化的公募基金,也一樣。只是,太多的人,卻執迷不悟,也許我自己也算一個。一大批有才華的人在此拚搏,最大的可能,亦只不過是讓自己手頭的貨幣,減慢貶值的速度而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29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