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1/662376.html

近几个月来,用工紧张的情况在部分地区屡见不鲜

国家统计局20日发布的2010年我国经济运行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9%。这是自1998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长首次快于城镇居民。

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民工荒”以及农产品价格上涨压力等现象,是否预示着我国人口转移到了“刘易斯拐点”?一些专家认为,劳动力成本上升趋势已很明显,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超市民或将成常态。

农民收入增速超市民 工资上涨是主动力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增长1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7.9%,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长12.1%,财产性收入增长21.0%,转移性收入增长13.8%。

历年数据显示,1995年至1997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速连续3年高于城镇居民之后,接下来的十几年里一直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正因 如此,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纯收入之比由1997年的2.46∶1扩大到2009年的3.33∶1。

事实上,在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带动农民收入快速增长之后,1984年至今,农民收入增长快过城镇居民的年份不多,只有1996年前后的较高通胀时期,农产品价格急升才带动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专家认为,这次农民收入的上涨虽和农产品价格有关,但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种植、养殖、零售等经营活动收入)的增长已不是主因。根据以往数据,在农 民的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将占到农民收入的绝大部分,而工资性收入要占总收入的半壁江山,工资的上涨直接推动整体收入的快速提高。

“这一年工钱涨得挺快,在济南干木工现在一天能挣150元,而去年只有100元。”江苏新沂的农民工孙正前告诉记者,这个工资水平他已经觉得很满意了。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教授蔺栋华认为,工资性收入17.9%的增长速度说明,我国农民外出务工工资水平2010年得到大幅提高,这和去年年初以来屡次出现的“民工荒”有很大关系,市场各方对劳动力的竞争导致工资上涨。

此外,家庭经营纯收入12.1%的增长速度虽然相对不高,但也说明农业收入正呈现出上升态势,特别是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的趋势及一些农村养殖业的发展,带动了家庭经营性收入的较快增长。

“刘易斯拐点”或已到来

根据刘易斯的人口转移理论,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完毕时,现代工业部门与传统农业部门就会产生劳动力竞争,劳动力工资水平由劳动力的生产效率决定,这时工资会不断提高。

目前,城镇用工与农村用工的竞争已经展开。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去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山东沿海地区1500元以下的月工资水平,会普遍遇到招工难问题,而2000元以上这种情况就很少,很多农民工开始对工资水平和工作环境提出较高的要求。

在农村,劳动力同样日渐紧张,工资水平也越来越高。“以前找人干活,请吃顿饭就行,前几年涨到一天20元钱,现在一天40元都很难找。”山东高唐县三十里铺村民庄焕俊说,现在年轻人都出去打工赚钱了,三十岁以下在家务农的已经很少了。

近几个月来,用工紧张的情况在部分地区屡见不鲜。多年从事劳务输出的济南万家盛世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万忠说,目前人员缺口远远超过了去 年春天,2010年7月起,每个月的订单缺口就达五六千人,今年“用工荒”与往年相比来得早,普通工人和技术工人都缺乏,行业分布广、缺口大。

一些专家认为,目前农村劳动力的价值已经突出显现,真正的剩余劳动力并不多,只是外在的工资水平能否吸引其转移的问题。“虽不敢确定‘刘易斯拐点’一定到了,但至少‘人口红利’正在逐步减小,现代工业部门再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工资招工,怕是不再可能了。”蔺栋华说。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卫国认为,农民工工资上涨是社会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必然规律,从目前部分企业的招工难及农民工工资上涨情况来看,“刘易斯拐点”应该已显现。

农民工工资是否会再涨?

虽然目前农民工工资快速上涨,但从整体收入来看,和城市居民仍有很大差距。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23倍。

“今后一段时间内,农民工工资上涨会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原因是:改革开放后,农民收入历史欠账较多;中国将逐步进入消费型社会。”张卫国说,农民收 入的增长有助于扩大内需、缩小城乡差距和改变企业粗犷式经营方式。一些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企业应从根本上认识到,靠廉价劳动力赚取利润的时代将不复存 在。

对于推动农民收入增长的另一个因素——农产品价格上涨,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近日在其博客中表示,让农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是最可取的帮助贫困农民的方法。

然而,无论是农民工工资的上涨,还是农产品价格的上涨,都可能会推高物价,给市民特别是一些低收入群体带来生活压力。一些专家认为,国家应逐步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扩大劳动者收入在国民收入的比重,以此平衡各方压力。

去年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国家“十二五”规划建议草案提出,“十二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

蔺栋华认为,今后国家通过提高人民收入,从而带动内向型经济发展是个方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83

趨勢大師陶冬預告 一個你不能不知的經濟巨變 路易斯拐點

2011-3-7  TWM




經濟趨勢大師陶冬博士提醒,請注意「路易斯拐點」,這是一個你不能不懂的經濟學名詞。

它將是未來十年影響中國經濟最深遠,也是影響世界經濟最重要的變動之一。

陶冬從一根油條,窺見全中國正在經歷翻天覆地的無聲轉變。

它是一場人口結構上的大變局,是危,也是機!

撰文.周岐原、吳美慧 研究員.陳兆芬什麼是「路易斯拐點」?

路 易斯拐點(Lewis turning point)是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Arthur Lewis於1950年代提出。論點指出,發展中國家的二、三級產業不發達,農村存在大量剩餘勞動力,務農收入低,城鎮工作的收入略高,大批農民因此湧入 城鎮,而在農村勞動力耗盡後,城市勞工市場需要大幅加薪才能請到新工人。這個時點就稱為「路易斯拐點」。

一根油條,預告了全球與中國經濟將進行一次大調整!

「每 次出差到上海,我最喜歡到上海浦東的香格里拉酒店吃早餐。那裡的早餐,有五、六百種之多,即使種類這麼多,每次我去都會吃上一根油條,它讓我重溫兒時的記 憶,吃完之後,覺得很滿足。」「不過,這一次我去,卻讓我很失望,因為一堆油條是炸老的,想要請服務生現炸,他卻不願意。這種服務態度讓我很不愉快,我向 餐飲服務部經理反映,答案更令人吃驚。經理說,『實在很抱歉,我們的人事流動率高達七○%,這還是我們大幅加薪七○%後的流動率。』勞工不足、流動率太 高,以至於影響到飯店的服務品質。﹂連上海知名的五星級飯店,都深受缺工所苦,讓陶冬驚覺中國經濟正劇烈且快速地變化中。應《今周刊》邀訪來台發表「從全 球經濟發展看中國經濟的大轉型」演講的瑞士信貸亞洲區董事總經理陶冬,對台下一千多位聽眾說了這樣一個故事,是關於自己出差上海的用餐經驗。聽眾無不好 奇:只是一根油條,對觀察中國經濟能有什麼啟示?

這一根油條的故事,陶冬不只是在應《今周刊》邀請發表演講時,賣力地傳達著,在不同國家演 講的場合,或是與各國銀行的VIP客戶私密會議中,他也不斷訴說著「油條」的故事。他藉由簡單的油條經驗,傳遞中國工資提高、經濟結構改變,將會如同「蝴 蝶效應」一般,影響到全球經濟的訊息。

除了「油條」的故事外,陶冬更高分貝提醒:「請記住『路易斯拐點』這個詞彙,這將是未來十年影響中國經濟最深遠,也是影響世界經濟最重要的變動之一。」路易斯拐點是什麼?這個經濟學上的名詞,又將如何影響中國,甚至是全球經濟?答案,必須先從人民幣匯率說起。

為 加工出口業撐開的保護傘,如今正一把一把地快速收起去年六月十九日,人民幣重新實施浮動匯率,短短幾個月時間,人民幣匯率就從金融海嘯時「釘死」的六.八 二兌一美元,一路升值到六.五八。在此同時,中國的三十一個省市,也陸續修法提高最低工資,平均幅度達二三%。貨幣升值、為勞工加薪,過去中國為加工出口 業撐開的保護傘,如今正一把一把地快速收起。

「北京的態度變了,」陶冬說,當人民幣被各國逼迫升值,中國想出的解套方式,就是為勞工加薪來紓解升值的壓力。

他 解釋,中國若讓人民幣升值,很可能迫使廠商為降低成本,出走到其他國家設廠;相形之下,立法為勞工大幅加薪,也會提高企業的出口成本,等於變相讓匯率升 值,「讓工人受惠,把錢留在自己口袋裡。」在這種政策指導思惟下,北京、江蘇、重慶等六個省市,今年初再立法為勞工加薪。陶冬估計,今年底以前,三十一個 行政區可能還會出現另一輪加薪潮。

面對政府引導工資提高,中國的企業倒是樂見其成。中國最大飲料商之一的娃哈哈,董事長宗慶后對於不斷持續 提高工資的看法是,「企業賺錢讓員工分享有什麼不對」?在去年專訪他時,他就大膽預言,「工資上漲一倍肯定是會來的」。對照他的預期,香格里拉酒店的薪水 調幅顯然還不夠。

工資提高,成本不是也會增加?對這個問題,宗慶后一點也不擔心,他說,「工人的薪水提高,購買力增加,自然就會多買娃哈哈的產品,這有什麼不好?」看來,中國工資上漲,中國企業心裡早有準備,而且心中預期的漲幅,早就定得高高的。

中國勞動市場二○一四年

進入「路易斯拐點」

只是,當薪水調高、鄉村城鎮化後,出現了大多數企業當初沒有料到的「勞工轉移」現象。

對來自內地與農村的農民工來說,中國各地大幅調薪的結果是:家鄉的薪資水準和東南沿海地區大幅拉近。

陶冬分析,近年來中國當局對內陸地區的基礎投資明顯提升,加上工作機會增加,在實質獲利相對提高下,農民工紛紛留在家鄉附近地區就業,自然導致區域分配的勞動力重新洗牌,而沿海工人越來越少,也是可想而知的結果。

但 在區域勞動力分布重新調整時,陶冬認為,也有一股更大的趨勢正在醞釀中。依照聯合國推測,中國勞動力將在二○一七年進入負成長。儘管目前中國的勞動供給仍 然大於需求,稱不上勞工短缺,但陶冬估計,受到人口政策影響,中國的勞工數量將從一四年時開始減少,比聯合國估計更早。而且隨著內需消費爆炸式攀升,將有 更多勞工轉向其他產業發展,缺工總數將加大。他估計到了一七年,中國的缺工人數將達到一七六○萬人。

對比總數多達八億的中國勞工,缺工一千多萬人,其實並不高。但陶冬提醒,一七六○萬名勞工相當於美國勞工總數的一一%、日本勞工總數的二五%,或是德國勞工總數的四○%。「若以全球視野來看,這個數字就非常巨大」。陶冬認為,這是中國內需新的動力,也是新的商機。

正由於中國內需擴大,服務業加速發展,以及城鎮化全面鋪展開來,陶冬預估,中國的勞動市場會提前從一四年進入實質性短缺狀況,鄉村多餘的勞動力不足以供給城鎮勞動力的需求,這時,就會出現「路易斯拐點」。當「路易斯拐點」現象出現,會產生怎樣的變化?

陶冬分析,就業市場改變,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意味著中國作為世界加工廠的黃金時代,已經開始褪色,中國以出口為導向的成長模式,差不多走到盡頭。

國 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也認為,雖然路易斯拐點出現的確切時機還無法確定,然而中國勞動力已經不再如前幾年「無限供給」,卻是不爭的事 實。當工資節節高升、原本「便宜」的勞動力不再便宜,就預言著中國長久以來享受的「人口紅利」,已經步入尾聲。更重要的是,中國長達七、八年的通縮時期, 已經徹底結束。

從「世界工廠」角色,轉型成為「世界市場」,六大改變即將發生陶冬說,從國際角度上來看,製造業模式可能會面臨一次全面性的調整,而過去十年全球的低通貨膨脹,也會遇到衝擊。

而從投資角度來看,路易斯拐點意味著什麼?根據過往經驗,陶冬大膽估計,六大改變將伴隨而來。

第一、從過往新興國家的經驗,路易斯拐點之後,最低工資無一例外的,會出現一次持續性的飛漲,且低端消費市場迅速擴張,這種情形肯定會在中國出現。

第二、工資上漲將常態化,帶來通貨膨脹結構性上揚。而且這一輪通貨膨脹之後,CPI(消費者物價指數)的回檔估計有限,因此中度的通貨膨脹會持續存在,估計未來十年,通貨膨脹指數將維持在四%到五%之間,並進而引發全球性通膨。

第三、工資增加,使得住房需求和家居改善的需求增加。陶冬認為,除了對房地產需求提高外,因為蓋房子衍生出來的建材供應商、原料供應商,甚至是家具供應商的受益程度,會比房地產與土地開發商來得大。

第四、工資提高,各工廠為降低成本,生產線的機械化、自動化程度會明顯提高,設備業會因此受惠。更重要的是,在工廠往內地遷移時,不只是簡單的地理上的轉移,也將伴隨資本投入的增加。

第五、在中國投資的外資,因為工資改變,投資結構也出現變化。對成本敏感的製造商的投資比重下降,取而代之的是主攻中國內需的海外品牌、服務業,會大量的流入中國。

陶冬舉例,來自海外的福斯和豐田汽車,已經在中國賣出比本土市場更多的汽車,這個現象,代表著龐大消費實力的集結。「這是第一個五億消費大軍造成的結果,下一個五億消費群體,如今正在成型」。

第六、製造產業鏈將重新洗牌。以中國作為生產基地的生產供應鏈,會因為工資成本提高而逐步瓦解,甚至出走。中國不再是製造業龍頭,這些出走的外資,甚至是中資企業,將成為其他工資成本較低的新興國家搶奪的對象。

陶冬的六大預言,描繪了一個什麼樣的情境?簡單的說,就是中國逐步脫離過去「世界工廠」角色,轉型成為「世界市場」。而人民變有錢後,購買力增加,勢必會帶動新的消費力與消費模式。

家 居產品需求將大幅攀升,企業積極轉型加速自動化生產可以這麼形容,之前,中國經濟成長造就出不少金字塔頂端的富豪;而人民所得增加後,帶動的消費力則像金 字塔底層般的龐大力量,將呈現無處不在、如海浪般一波波的力道。今年春節中國「黃金周」期間的消費金額,就達到新台幣一.五兆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一 七%,就是低階消費大幅提升的例子。

而中國在全面拓展城鎮化時,搬到城鎮的居民除了購買不動產,對於建材、室內裝潢的需求,也相對大幅增加。如玻璃、瓷磚、家具和裝修工程產業,將出現一段高速成長期。例如中國的家具和裝潢材料,銷售年成長率都接近四成,只略低於金銀珠寶產品,可見家居產品的需求將大幅攀升。

此外,無法招攬足夠數量的勞工,已經迫使不少加工出口型企業積極轉型,朝自動化製程發展。當龐大的自動化設備訂單湧出,生產設備的業者將最先感受到這股動力。

例如國內業者研華的自動化產品,去年營收成長達四七%,中國地區營收還將在兩年內增加一倍,就是相當明顯的案例。此外,台達電董事長鄭崇華去年也公開指出,中國政府調薪速度比預期更快,因此台達電將擴充自動化生產部門,滿足當地客戶的需求。

現 階段中國的生產成本雖然比較便宜,但長期而言,當薪資成本不斷攀升,企業終究會將位在中國的產能遷走,到其他國家設廠。不過企業選擇在中國製造產品,有低 廉的成本和產業鏈整合的優勢,一旦選擇搬遷,生產成本勢必提升,帶動通膨走高。陶冬因此認為,中國的通膨將會因此「輸出」到其他國家,讓通膨局勢全球化。

而眼尖的生意人更早就看到中國人民變有錢後,所衍生出來的新機會。全球品牌絡繹不絕進駐中國,就是想要抓住中國市場潛在的消費力。這些品牌,從高級的奢侈品,到與民生必需品息息相關的大賣場,不僅在中國的一線城市,在二、三線城市也都看到它們的身影。

LV、古馳、香奈兒到賓士、BMW、沃爾瑪等,不僅在中國設有旗艦店,甚至腳步已跨進二線城市。在內地的重慶、成都等大都市,都看得到它們的據點。

另 外,義大利精品品牌PRADA股票準備到香港掛牌,就是最明顯的例子。二月二十八日最新消息指出,繼PRADA之後,義大利另一時裝品牌 Salvatore Ferragamo也準備到香港上市,它們捨近求遠到香港掛牌,共同點就是嗅到大中華地區的強大消費力,希望利用在香港掛牌打知名度,創造出更多商機。

服務業通膨將成帶動通膨的第二因素,今年中國的通膨很難下降當勞工口袋裡的錢越來越多,消費力越來越高時,接下來會出現什麼現象?「『服務業通膨』將是帶動通膨的第二個因素,今年,中國的通膨很可能降不下來。」陶冬肯定地說著。

儘 管半年來的CPI年增率在三.五%至五%間來回,但等到冬季穀物收穫後,由食品帶動的通膨也將告一段落。這種觀點,是外界分析中國近期物價走勢的共識。然 而,陶冬卻抱持不同看法。「我的觀點,可能是市場中最悲觀的。」陶冬認為,今年初華北地區的嚴重乾旱,讓冬季小麥歉收已無可避免;今年冬季小麥歉收的規 模,大約占總產量的五%,這將導致食品帶動的通膨持續。但除此之外,還有另一個巨大的通膨因素正在浮現。這股力量,陶冬稱為:「服務業通膨」。

服務業通膨,是指工資大幅成長後,帶動服務業價格相對上漲的情況。陶冬指出,當工資水準不分地區、不分產業上漲,服務業通膨一定會在中國出現。

他打趣地說,現在如果到南方城市的餐廳吃飯,端桌上菜的很可能不是服務生,而是老闆本人,「因為根本請不到服務生」。而食品價格居高不下,再加上服務業通膨,將是接下來中國CPI年增率維持高檔的主因。

未 來一年可能超過五%的CPI年增率,會讓市場更不得安寧陶冬預期,今年中國的高物價現象並不會因糧食收成降低,而是出現另一個高峰。而且今後一年,CPI 指數甚至可能超過當前五%的高點。他大膽推論:「如果過去一年三%至五%的CPI年增率,已經讓市場焦慮不安,未來一年,市場會更不得安寧」。

由於物價高漲,將直接影響中國的社會穩定,外界關心的是,高通膨現象將持續多久?陶冬的答案,恐怕讓消費者笑不出來。「比起過去十年的平均值一.八%,未來十年的CPI平均值,可能高達四?五%,」他語出驚人地說。這意味著中國的消費者,還要忍受高物價很長一段時間。

然 而,外界畏通膨如虎的態度,陶冬卻有不同見解。「我認為,中國過去低通膨甚至通縮,經濟卻同時有高成長的環境,才是不正常的。」他強調,中國加快調整貨幣 政策的腳步,充其量只是向新興市場國的平均水準靠攏,「是(中國)過去的環境例外,而非今天的環境例外」。他進一步指出,就算中國真的如預期大幅加息七 碼,也只是把利率回到雷曼兄弟倒閉前的水準。「我認為這不叫作貨幣緊縮,應該叫貨幣環境正常化。」從陶冬的角度觀察,中國只不過是在進行另一輪的政策調 整,投資大中華股市的投資人,實在沒必要對正常的措施感到大驚小怪。

「幾個月來,A股投資人每到周五就神經緊繃,擔心政府又要推出厲害的調控政策,結果賣壓頻頻出籠,壓低了股價;不安情緒甚至從A股蔓延到鄰近市場,」陶冬認為,市場最好將平均四%的CPI年增率和連綿不斷的調控政策,當作未來中國的常態,因為這次調整階段,可能長達一年。

近 兩年來,另一種和通膨同步高漲的中國資產,是房地產。由於中國房價漲得如脫韁野馬,除了中國國務院使出「新國十條」、「新國八條」等調控政策,特定省市也 各自收縮放款及限制購房。但一時之間,高房價的氣燄還是不容易被壓制。陶冬則認為,未來兩年中國房市將出現盤整,很難出現大幅漲跌的行情。

台灣現在正處在美國與中國都想要拉攏的「絕佳機會」中他同時提醒,台灣的人民現在正處在美國與中國想要拉攏的「絕佳機會」中,一定要善加利用。「這一次,我從香港飛到高雄,整個飛機滿滿的都是中國人」。

陶冬進一步說,「過去,從香港到高雄的飛機,大部分乘客都是香港人、台灣人,只有極少數的中國人,現在竟然滿機都是中國人」。這就是陶冬根據最新觀察,得出來的新發現。

他 認為,中國「讓利」給台灣,給予台灣優於其他國家的優惠,台灣的企業正好可以藉此機會轉型,進入中國市場,分享中國經濟高度成長的優勢。另一方面,準備開 放的陸客自由行,勢必會為台灣帶來龐大的觀光和服務業需求,「台灣一定要有所準備」。從香港經驗就可知道,未來光陸客自由行帶來的商機,將為台灣產業帶來 一次重新的洗牌。

從最近台北一○一大樓的四樓,整層樓悄悄改裝成為高檔的鐘錶樓層,就可以看到,精品業者為迎接有錢、有消費力的陸客,已開始預先做準備。

至於美國,為了箝制中國過於快速發展,加上台灣在地理上的戰略位置,「只會讓台灣更重要」。加上美國經濟略見復甦,產品以出口美國為主的台灣,剛好又抓住業績回升機會,對台灣企業來說,「正是一次大好機會」。陶冬懇切地分析著。

所以,陶冬認為,台灣的房地產和股市,未來可以樂觀看待,至少在中國與美國兩大引擎的牽動下,台灣只要抓對方向,就可以創造無與倫比的好機會。

從一根油條,陶冬窺見全中國正經歷翻天覆地的無聲轉變。在他眼中,這場人口結構上的大變局,既是危,又是機。這是中國經濟另一番「驚險的一跳」。而全球與亞洲地區國家,都將因為中國的改變,跟著旋轉。

誰能夠在這場轉變中找到新的機會,和新的投資亮點,只要縱身一跳,或許就能麻雀變鳳凰。

中國經濟大轉型

路 易斯拐點到來,勞動力供應面臨大缺口陶冬預估,中國的勞動力會提前在2014年出現實質性短缺,進入工資大幅上揚的「路易斯拐點」,甚至在2017年面臨 1760萬人的勞力缺口。這意味著中國憑藉低廉勞力的世界加工廠成長模式,差不多走到盡頭;而隨著勞工薪資大幅上漲,人民所得提升,中國將從世界工廠轉型 為世界市場,此經濟結構的巨變,也將對全球經濟帶來深遠影響。

【陶冬大預言】

路易斯拐點之後的

6大經濟趨勢

1.中國低階消費大增

工資持續上漲,將帶動低階消費(非奢侈品消費)大增

2.通膨長期化

中國工資持續上漲,通膨將成為長期化現象,未來10年CPI通貨膨脹指數將維持4?5%,並進而引發全球性通膨

3.改裝住房需求強勁

添 購住宅之後,中國消費者對住房及家居環境的改善需求大增,帶動裝潢與建材產業榮景4.自動化及設備投資增加中國勞動力供給日益減少,企業大幅提高自動化及 設備支出,相關產業充滿商機5.中國外資結構出現變化對成本敏感的製造商選擇遷廠,但是主攻中國內需的海外品牌與服務供應商將大量流入,品牌與服務商機大 增

6.製造產業鏈重組

勞動成本過高導致中國不再扮演世界工廠的角色,各國搶奪流出中國的訂單,全球製造業分布版圖重新洗牌

陶冬看歐美經濟

美 將持續量化寬鬆,小心歐債風暴當中國走到勞力變化的關鍵轉折,陶冬認為,全球經濟成長此時也暗藏變數。例如歐美對量化寬鬆政策的後續動作,就很可能不同 調。以美國而言,他預期量化寬鬆政策將會持續。去年第四季,美國的GDP總額已超過上次景氣循環高峰,代表國內經濟由復甦轉為擴張,在此情況下,為何聯準 會仍不退出量化寬鬆?

「因為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Ben Bernanke)把退出量化寬鬆的時機,與就業多寡連在一起,」陶冬說,「但美國的就業是結構性缺陷,沒那麼快改善。」陶冬將美國每月公告的非農就業人 數分成個別行業後,發現醫療、教育、金融、零售業的就業人數全都上升;惟有建築和製造業工人大幅減少。而這兩個分類的最大來源,就是至今還沒復甦的房地產 和汽車業。陶冬認為,在房地產業和汽車業全面復甦之前,柏南克將不會退出量化寬鬆政策。

此外,美國國債乏人問津,更是量化寬鬆必須維持的關 鍵。若從最近十年期美國國債殖利率明顯上升的現象觀察,當無人願意承接美國國債,聯準會又撤守市場,將造成嚴重後果。「一旦國債垮了,後果將比雷曼倒閉嚴 重一百倍。因為所有銀行的壓箱底(本錢)都是國債。」陶冬指出,這使得量化寬鬆無法立刻結束,當第二階段量化寬鬆於今年六月到期後,很可能出現第三波,就 是這個原因。

此外,由於美國消費者信心強勁復甦,帶動電子業為主的出口訂單全面上揚,在短期之內,新興市場國家中表現最佳的,將是亞洲的出口強國。因此台灣今年的經濟前景,可能相當不錯。

相 對於堅守量化寬鬆政策的美國,陶冬認為歐洲央行可能在今後兩季開始收緊銀根,需要特別注意「歐豬五國」的債務危機,今年很可能重新上演。「小心政策失誤對 市場帶來的風險,」陶冬分析,去年第一季末歐豬五國陸續出現集資需求時,也是市場信心最低迷的時刻。今年第二季,歐豬五國又將出現集資需求,屆時歐盟和各 國政府的應變能力,將決定市場是否被空頭風暴再次席捲。

評估問題嚴重性時,他認為,占歐洲GDP份量吃重的德國和法國,才是整個歐盟運作的 中心,即使歐豬五國的GDP全數加起來,也不過是德國的七成,還排不上主角;加上歐盟推出7500億歐元的「歐盟穩定基金」,足以支撐歐豬五國財政至 2013年,因此歐債問題將只是短期風暴,長期而言,並無礙歐洲整體的經濟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29

創業板拐點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59164&time=2011-05-14&cl=115&page=all

創業板泡沫正在走向破滅,還是走向管理層希望的「耐克型拐點」?
財新《新世紀》 記者 劉衛 張冰

 

  進入5月,創業板市場出現小幅彈升,結束此前連續三週下挫的態勢,但陰霾仍揮之不去。

进入5月,创业板市场出现小幅弹升,结束此前连续三周下挫的态势,但阴霾仍挥之不去。红一/CFP

 

進入5月,創業板市場出現小幅彈升,結束此前連續三週下挫的態勢,但陰霾仍揮之不去。紅一/CFP


  2010年6月1日,創業板指數以986.02點開盤,到12月底最高攀升至1239.60點,短短半年漲幅高達25%,平均市盈率高達七八十倍。

  但隨著2010年公司年報以及一季報的公佈,創業板「高成長」的幻象破滅,今年4月份下跌了9.48%,一度跌破900點大關,最低達到了 897.20點。年初至今,這一指數跌幅高達18%。跌幅超過30%的個股高達55只,破發率高達37%。目前,創業板的平均市盈率已經下滑到40多倍, 幾近腰斬。

  創業板曾經頂著「高成長」光環被惡炒。但2010年業績增速低於市場預期,低於中小板和主板,創業板反而成為市場中業績增長最差、變臉最快的板塊。

  監管當局消除泡沫的方法,是創業板擴容加速,以期拉低平均市盈率。但經過了層層審批而來、缺乏基本退市制度的創業板,帶來的是災難還是機會?

  近日,監管部門再下規定,明確了創業板發行條件中對盈利持續增長的判斷標準,提出了業績增長軌跡須像「耐克」商標的形狀。比如,擬上創業板的公 司可以在2008年業績可以有反覆,低於經濟高漲期的2007年,但隨後的增長幅度如2009年要超過2007年度,才可被認定為「持續增長」。

  「耐克型,這也代表了監管當局對創業板的期望:先猛跌再長期慢牛。好天真!」一位市場人士不無諷刺。

業績增長最低

  「市場期望太高,創業板業績增長31%,大家覺得不夠。」深交所創業板公司管理部一名負責人無奈地說。

  因為2010年年報統計顯示,同期中小板公司報出業績增長32.53%,而主板公司平均業績增長更高達42.1%。

  這讓上市的時候無不標榜自己是高成長性公司的創業板公司感到尷尬。而在剛剛公佈的一季報中,創業板大量上市公司業績同比出現下滑。Wind資訊統計顯示,截至5月3日,209家公佈了一季報的創業板上市公司中,淨利潤同比下滑的達到了48家,佔比高達23%。

  深交所綜合研究院分析,認為創業板成長性的持續性受壓,主要是因這些公司大多數正處於快速成長的企業生命週期階段,但隨著企業上市後規模進一步 擴大、營運進一步成熟,企業生命週期開始發生改變,逐漸步入成熟期,業績快速增長的難度大大增加。另外,大部分創業板、中小板公司是在中國經濟黃金十年中 發展起來的,業績很大一部分受益於宏觀經濟的增長。然而,受未來宏觀經濟發展可能放緩的影響,企業能否逆經濟週期而上、繼續保持業績的高成長性值得關注。

  一名上海的基金經理則直言,創業板整體業績差和上市前包裝過度、上市前業績突擊增長有關。

  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師楊德龍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創業板公司增速下降原因在於,公司在上市時提前透支了未來幾年的利潤。另外,小公司在 行業中會高速發展可能是個誤解。楊德龍表示,事實上,很多行業中,小公司的增速反而沒有大公司增速高。「很多行業都是贏者通吃,前三家的大公司在行業中佔 主導地位,發展更為穩健、快速。相反,小公司則可能面臨競爭上的劣勢。」

  一名深圳券商的投行部負責人表示,創業板業績變化固然與宏觀經濟和所處行業有關,但單看企業,比較直接有關係又特別體現在創業板上的,是受制於目前的審核理念。

  根據創業板規則,擬上市企業應滿足的財務條件包括:最近兩年連續盈利,淨利潤累計不少於1000萬元,且持續增長;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淨利潤 不少於500萬元,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少於5000萬元,最近兩年營業收入增長率均不低於30%,淨利潤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後孰低為計算依據。

  「創業板其實應該是行業新、發展剛度過死亡期,達到成長期的企業,規模不大,每年保持50%的增長都是有可能的。」這名投行高管表示,「然而,真正在做的過程中,『中小板按主板標準審,創業板按中小板審』。」

  一位投資了幾家創業板公司的PE界人士也稱:「創業板號稱淨利潤1000萬元就可以上市,但實際上沒有4000萬元,證監會看也不看。」

  前述投行高管表示,由於審核期、準備期太長,投資者無法享受到最高速的成長期。企業完全靠自有資金維持這個過程,實質上,如果在這個時期能有外部的資金推動,企業成長性可能更高。

超募資金仍閒置

  業績差,不是令投資者卻步的惟一因素。近七成超募資金仍閒置,未產生效益,導致部分創業板、中小板公司的淨資產收益率有下降的風險。

  5月3日,深交所發佈的報告顯示,創業板209家上市公司IPO融資金額1618億元,超募資金1002億元,但截至4月底,已安排使用 315.6億元,佔超募資金總額31.5%,其中用於與主業相關的直接項目投資和股權投資的比例接近60%,償還銀行貸款和補充流通資金的比例超過 30%。

  換句話說,創業板公司平均每家IPO融資達7.69億元,其中超募4.79億元,一年半下來,真正用於與主業相關的投資項目比例還不到20%。

  超募資金閒置導致創業板盈利能力急速下降。2010年年報顯示,A股全部上市公司淨資產收益率為14.44%。而根據深交所統計,同期,中小板為11.72%,創業板僅為8.73%。

  擔心企業濫用資金,監管當局對超募資金審核十分嚴格。一名資深保薦人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現在募投項目用得管得比較嚴,超募資金就算躺著存活期也別亂動。」

  深交所規定,創業板上市公司應在超額募集資金到賬後六個月內,存放於募集資金專戶中,其用途應當用於公司主營業務,不能用於開展證券投資、委託 理財、衍生品投資、創業投資等高風險投資以及為他人提供財務資助等,上市公司鬚根據公司的發展規劃及實際生產經營需求,妥善安排超額募集資金的使用計劃, 提交董事會審議通過後及時披露。

  同時,在實際使用超額募集資金前,上市公司還應履行相應的董事會或股東大會審議程序並及時披露。對於超募資金用於永久補充流動資金和歸還銀行貸款的金額,規定每12個月內累計不得超過超募資金總額的20%。

  今年3月,深交所又在創業板公司公開譴責標準意見稿表示,如果將募集資金用於炒股、創業投資等高風險投資,涉及金額超過500萬元,即將被深交所公開譴責。

  監管當局的苦心可見一斑。但此舉也遭來市場反彈。有保薦人表示,募集項目的錢到上市公司專號管理是有問題的。錢進了企業,是歸公司所有,不是歸 股東所有,股東對公司享受的是股份。錢歸公司所有,為股東大會、董事會決策所用,不單獨就這一筆就股東負責,而是就公司整個狀況對公司股東負責。

  「此外,募投項目做備案需要一年時間、審核期需要一年,整個建設期兩年,其間市場環境早已變化。審核時還需要明確的數字,對企業來說,兩年至三年的項目不可能規劃得這麼細。」

  這名保薦人透露,目前,監管當局在實際審核中還禁止企業將募集資金用在收購上,「過發審會時就不鼓勵募集資金用於收購。如果超募拿去收購,審核就更複雜,複雜到企業寧可把自有資金拿去收購,拿募集資金做項目。」

  證監會的初衷,可能是擔心通過層層審批拿到了上市資格的企業缺乏主業、靠買賣資產來創造利潤。但「倒掉了洗澡水的同時亦倒掉了嬰兒」。「這實際使得企業通過資本市場募集資金用於行業併購的做法,在A股幾無可能。」一位行業併購專家表示。

用擴容化解泡沫

  創業板的高速擴容,改變了市場的供求關係。

  目前,在創業板上市的企業有212家,創業板和中小板基本上保持了平均每週6家左右的新股上市速度,這使得小盤股的溢價水平明顯回落。

  「只有100家、200家公司時,泡沫肯定有,但是到了600家、1000家,泡沫就沒有了。下一步創業板的上市速度不會放緩。」中國證監會的一位人士明確了監管層的用增量化解泡沫的想法。

  5月10日,網上發行的三隻創業板新股東方電熱(300217.SZ)、安利股份(300218.SZ)和鴻利光電(300219.SZ),首發市盈率首次回落到35倍以下。

  來自深交所的數據顯示,截至5月3日,209家創業板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為47.62倍,與年內高點80多倍相比,幾近腰斬。市場人士預計, 隨著中小板與創業板的擴容,首發市盈率或向30倍以下回歸,而首發市盈率的下降會進一步向二級市場傳導,加速小盤股的估值回歸。

  華泰證券的一份分析報告指出,今年和去年1月至5月的創業板數據表明,隨著創業板股票的連續下挫,申購創業板新股的資金也在直線回落,高達 37.25%的破發率讓場外申購資金望而卻步。5月份發行的首批創業板新股中,發行市盈率最高的電科院(300215.SZ)中籤率高達18.7%。

  一名基金經理表示,新股中籤率高說明參與者甚少,現在有些創業板個股,流動性很差,每天成交只有十幾萬股。

  「創業板價格回歸,甚至是50%左右的價格回歸,說明轉折點已經出現。但是,目前市場對創業板參與程度也不高,成交量微小,市場悲觀,找不到確定性的機會,現在是震盪市場,資金參與度不高。今後破發會成為常態。」這名基金經理斷言。

  一些基金經理乾脆指責監管當局要對創業板的新上市公司質量負責。楊德龍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目前發行速度太快,監管、審批應更嚴格,保證上市公司質量。另一名基金經理則指出,「很多爛企業,什麼做紙質撲克牌的企業也上了市,監管又去哪兒啦?」

永遠的制度缺失

  退市的震懾,本來是市場基本調節機制的一部分。但正如主板一樣,創業板的退市制度遲遲出不來。

  接近深交所的消息人士透露,原因不在深交所,包括理事長陳東征等在多個場合多次提出,願意在創業板上積極推行退市制度,希望創業板不搞重組和借殼,交易所已上報兩稿,最新一稿定位於退市將緩衝到三板,但決定權在證監會。

  證監會上市部副主任歐陽澤華今年3月表示,證監會已經成立退市工作小組,正在研究完善退市制度,目前已草擬相關方案。他表示,退市制度的基本原則和主要框架思路已基本落定。「這是個整體方案,包括主板和創業板一起考慮。」

  但一名接近證監會的知情人士表示,目前在證監會內部,退市制度仍處僵局。

  雖然政策推動者希望在主板、中小板、創業板做個整體的改革,一步到位,一次性解決歷史問題,但遇到的阻力遠遠超過在創業板先行先試。

  上述消息人士表示,在交易所看來,目前在創業板的企業,儘管有一些業績不佳,但是還沒有上市公司到了要退市的地步。

  因此,退市制度的推出,目前來看並不迫切。

  一名投行高管表示,以上市當年、次年的業績來評判創業板,其實看得太短。「最可能的做法是,企業應該是儘可能信息披露更加充分一些,同時外部環境,包括市場、媒體、監管部門,需要對創業板的失敗有一個容忍度。」

  「但退市制度的缺失、買殼賣殼可能的存在,實際上為上市公司上了一道保險,公司做得再差也沒關係。這是個扭曲的制度。」一位市場人士說。

  本刊記者范軍利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97

前景趋黯 风电行业遭遇拐点?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6/861611.html

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00958.HK,下称“华能新能源”)二次IPO仍遭冷遇的同时,2011年上海国际海上风电大会又提振着行业人士的精神。

面对政策转向、资源上限、产能过剩及并网难等一系列不利因素,风电行业增长空间日益萎缩。业界人士指出,随着产业集中度的提高以及由陆向海的发展趋势,行业拐点或将到来。

政策转向使行业前景黯淡

政策层面的利空消息使市场对行业前景产生担忧。国家发改委在上个月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版)》中,首次将新能源作为单独门类,列入指导目录的鼓励类。

但在所涉及的新能源产业中,力推太阳能、生物质能,而仅将风电在“风电与光伏发电互补系统技术开发与应用”这一子项中一带而过。与此同时,指导目录中还提到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其中风电是唯一被涉及到的新能源产业。

而令人唏嘘的是,就在今年3月,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下称“中电联”)专职副理事长魏昭峰还在公开场合表示,风力发电未来将会达到与水力发电相同的地位,成为中国的支柱能源。而短短两个月之后,政策转向之快,颇有些出乎市场预料。

与此同时,中国将停止风电采购补贴的消息接踵而来,真有些“祸不单行”的意味。据了解,中国的风电采购补贴始于2008年,目的在于鼓励风电设备国产化。

平安证券发布研究报告指出,风电采购补贴取消将导致整机制造商盈利小幅下降,零部件供应商受影响最大。而上述两项政策层面的转变,使本已因发展过快造成产能过剩等诸多问题的风电行业前景更趋黯淡。

无怪乎一位行业资深专家告诉《第一财经日报》:“风电行业刚发展起来恐怕就要掉头向下走一段了,尽管未来肯定要发展,但目前的拐点恐难避免。”

资源上限压缩行业发展空间

除去政策层面的转变,风能资源上限的到来也在压缩行业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随着以五大发电集团为首的国有风电企业对八大风资源区的瓜分殆尽,陆上风资源渐趋紧俏,众多企业已转向华南、西南等资源等级较低的地区开发。

国电龙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00916.HK,下称“龙源电力”)上个月在安徽建成投产首个低风速电厂。该公司一位高管对本报表示:“目前高风速的地方竞争激烈,早晚会被瓜分殆尽,因此大家转而开发低风速资源也是必然选择。”

据了解,中国陆上风电可开发量为2亿千瓦,而我国2020年风电规划装机目标已达到1.5亿千瓦;同时,2010年,我国陆上风力资源开发比例为22%,而2020年风力资源开发比例将达到75%,由此可见行业未来增长空间有限。

另外,平安证券报告称,风电行业经历了连续5年“井喷”式的高速增长,2010年增速已开始下滑至37%。按照2020年规划装机目标推算,风电年 均新增装机容量仅为1000万千瓦,远低于2010年新增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因此,虽然风电产业或将在“十二五”期间完成大部分装机目标,但预计行 业增速将进一步下降。

并网瓶颈终难克服

如果说政策与资源层面的因素限制了风电的未来,并网难题则伴随着风电发展的始终。

一方面国家要求电网对风力发电实行“保障性收购”;另一方面,大量盲目上马的风电项目又超出了电网的承受力;备受业界诟病的“弃风”现象也就由此产生——而即使是已并网的风机,也屡次出现大规模脱网事故。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下称“电监会”)近日通报了以“2·24”甘肃酒泉风电机组大规模脱网事故为代表的几起脱网事故,其中导致598台风电机组脱网的“2·24”事故堪称“我国风力发电发生的对电网影响最大的一起事故”也同时凸显了风电场建设、运营中的诸多问题。

上述龙源电力高管对本报表示,快速发展的风电与电网的协调性如此之差,这种大规模风机脱网事故的发生是必然的。

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副总经济师白建华向本报表示,风电未来的发展必须依靠电网的大规模发展以及与当地煤电基地的紧密协调。否则,如果仅是风电场的迅速扩张,则必然遭遇行业瓶颈。

据他介绍,2015年,全国风电开发规模可以达到约1亿千瓦,其中5000万千瓦可在本省消纳,1100万千瓦通过区域电网跨省消纳,3200万千瓦通过跨区消纳;其中三北地区有3/4的电力需要外送消纳。因此,未来风电对电网发展的依赖性将更强。

风机制造陷入红海

风电场的开发运营暴露出诸多问题的同时,上游的风机制造环节更是出现产能过剩而陷入竞争红海。

据了解,近年来风电设备价格的不断下降使制造商们在价格战中越陷越深。相关统计显示,从2008年的6500元/千瓦降到2009年的5400元 /千瓦,再到去年底的低于4000元/千瓦,国产风电整机造价一年下一个台阶。价格走低正成为目前风电设备产业的基本生态,牵动着产业利益链条上的各个环 节。

国内风电整机商排名首位的华锐风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01558.SH,下称“华锐风电”)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公司“正处风电设备淡季”;而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02202.SZ,下称“金风科技”)更是发布了上半年业绩下降的预期。

平安证券研究报告预计,2011年国内整机制造商总数已近百家,总产能已达到29GW,而需求则为15~18GW,因此2011年整机制造产能仍将过剩,预期价格将进一步下降,据悉,目前1.5MW主流机型的价格已跌破3500元。

但中国节能风力发电投资有限公司一位人士对本报表示,中国风机制造行业在2004年和2005年时力量尚十分薄弱,主要靠进口,因此形成卖方市场, 风机价格很高;而在金风科技和华锐风电等大型整机制造商获得快速发展之后,众多实力雄厚的国企也加入这一阵营,导致上游配套的生产能力飞速提升,因此从 2009年开始显现出供大于求的产能过剩现象,这也是市场正常发展所必然出的拐点。

该人士指出,价格战目前仍然是整机厂商竞争的主要手段。2011年预计国内生产市场集中度缓慢提升,2008年市场排名前8家企业市场份额为71%,2010年提升至82%,预期风电整机环节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但过程将是痛苦而漫长的。

海上风电更需慎行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前所长周凤起告诉本报,不应当说陆上风电资源都被瓜分完毕,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力推的风电、火电打捆外送以及风电监测都在发展当中。但他指出,海上风电目前只是开局,不应当发展过快,因为中国既无核心技术又无经验,如果发展过快,风险很大。

因此目前要把风电发展的重心转移到海上还为时过早。据了解,即使如华锐风电、金风科技等风机制造龙头企业,目前也只处于生产5MW、6MW风机样机的阶段,远未达到投产运行水平。

国元证券研究报告也指出,尽管海上风电有着风资源好、沿海地区电网架构优越、紧邻负荷中心的优势,但其存在的风险是不容忽视的,海上风电开发有高风险、高难度的特点,例如海上风机对防腐蚀等要求比陆上风机更为严格,一点瑕疵都将造成机组的停转。

由于海上风机的安装、运输以及运维等成本较高,且海上机组的运行环境比陆地更加苛刻,市场对海上风电机组单机容量、可靠性和免维护性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17

鐵礦石「局」變:拐點到來前的博弈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0-1/3NMDcyXzM2OTc3NQ.html

全球大宗商品普跌,什麼力量支撐了鐵礦石價格的持續高位運行?是中國需求,還是國際礦商的「壟斷」?指數定價機制和全新的海運模式,是否會導致國際鐵礦石市場進一步被操縱?市場拐點終將來臨,但中國鋼企為何依然憂心忡忡?

2011年前9個月,在美債、歐債危機的持續打擊之下,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普遍大跌。但相比其它大宗商品,鐵礦石卻得以「獨善其身」, 全球經濟衰退似乎並未對其形成較大負面影響,鐵礦石價格始終保持高位運行。

在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長富看來,「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好像後面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在托市。」實際上,只要能夠理解張長富所說的「強大的力量」,就不難理解這一「奇怪的現象」。

從2009年開始,鐵礦石長期協議定價機制已逐步崩潰,之後,在必和必拓、力拓、淡水河谷三大國際礦商的合力推動下,全球鐵礦石市場已形成了一種全新的格局。

這一新格局的最大特點就是,利潤在產業鏈上游資源環節呈現前所未有的集中。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統計,2010年,必和必拓、力拓、淡水河谷息稅前利潤比分別同比上升133%、133%、186%,而中國77家主流鋼廠息稅前利潤比同比僅上升49%。

三大礦商能夠獲取壟斷利潤,不僅因為其擁有的市場份額,還體現在對「定價權」的絕對掌控上,甚至,它們已開始通過指數定價方式染指海運市場,引發海運市場大洗牌。

在2011年大大小小的國際鐵礦石會議上,有一個話題從來不會被落下:行業拐點何時到來?而對於這一點,包括三大國際礦商、中國鋼企等在內,各方的意見並不一致,但似乎都具有充足理由。

1.高價的秘密

在中國鋼企看來,壟斷,才是鐵礦石價格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你那麼著急買幹嘛呀?現在,光是鐵礦石的港口庫存就9000多萬噸,鋼廠的庫存也夠維持一個 月的生產,總共加起來有1億多噸的庫存。」張長富正在勸說中國鋼廠放緩採購速度,理由是國內鐵礦石庫存已達到歷史新高。

相比中鋼協的建議,鋼廠的態度則「悲觀而務實」,大多數鋼廠認為,鐵礦石價格高位運行的態勢,短期之內難以改變。

在寶鋼集團副總裁戴志浩看來,鐵礦石需求目前依然維持高位,這為鐵礦石高價運行提供了最大支持。而武鋼總經理助理劉新權則對本報記者表示,從鐵礦石供需形勢看,近期全球鐵礦石仍是賣方市場,「最近,鐵礦石FOB價格(離岸價)已上漲到了180美元/噸」。

在劉新權看來,中國和印度等國的發展,對鐵礦石需求依然強勁。就中國而言,未來十年,按照城鄉統籌和中西部發展戰略,中國大陸仍舊具有對鋼材的穩定需求。與此同時,中國正在限制鋼材出口,一些發展中國家則限制鐵礦石出口,因此,歐洲市場對鐵礦石需求也有一定增量。

「未來,鐵礦石價格仍將高位運行,震盪上揚後逐步回調,FOB價格最終會穩定在100-120美元/噸。」劉新權預測道。首鋼總公司總經理助理韓慶也對本報記者表達了類似的觀點:短期內,不要指望鐵礦石大幅降價,礦價將高位震盪。

不過,中國鋼廠並不認為,「需求堅挺」就是張長富所說的高價鐵礦石背後的「托市力量」,在它們看來,真正「托市」的依然是必和必拓、力拓、淡水河谷三大礦商的壟斷地位。

因為,同樣受到「中國需求增長」影響的其它基本金屬銅、鋁等,並未能像鐵礦石這樣在全球經濟衰退中獨善其身。據本報記者瞭解,自標普將美國信用評級從 AAA下調至AA+以來,今年以來一直價格相對堅挺的滬鋁,已從18000元/噸的高點下挫至16000元/噸,銅價的跌幅則更大。

韓慶對本報記者直言,壟斷,才是鐵礦石價格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戴志浩也向記者指出,2003年,三大國際礦商的出口量佔「全球海運貿易總量」67%,2011年,這一比例仍高達63%,並未明顯下降,「礦業公司的壟斷力量仍然佔明顯優勢」。

對此,礦商方面則有不同解釋。淡水河谷執行董事馬丁斯(Jose Carlos Martins)對本報記者稱,鐵礦石價格之所以較其它基本金屬價格降幅更小,是因為其它金屬已經金融化,而鐵礦石尚未金融化,其價格主要還是受到供需基本面的影響,價格波動不會太大。

馬丁斯認為,目前的供需面較以往有一定特殊性,主要是由於礦商在金融危機中普遍放緩礦山擴建,而目前鐵礦石需求回暖,「短期供不應求」已成事實。

2.指數爭奪戰

雖中國鋼企不滿,但三大礦商並無「完善指數定價機制」意願。從2010年開始,三大礦商已公開宣佈「放棄鐵礦石長期協議定價機制」,轉而採用「指數定價」。如今,指數,已逐漸成為爭奪鐵礦石定價權的新武器。

隨著「指數定價時代」的來臨,中國鋼企在鐵礦石定價權的爭奪中更加被動,幾乎喪失了討價還價的餘地。由此,鋼企與礦商之間的矛盾,也進入前所未有的白熱化階段。

寶鋼公開指責說,三大礦山採取的指數定價方式是「利用不正當手段操縱鐵礦石價格,將貌似科學的方法論掩蓋真實的市場情況」。在國內鋼企看來,三大礦商普遍 採用的「普氏指數」樣本覆蓋範圍過小,樣本交易數量也太小,「由普氏公司的編輯來詢問、估價,缺乏專業性及可信度,品質差異決定估價高低,不能如實反映冶 煉成本」。

寶鋼、武鋼等國內「鐵礦石採購大戶」,對「指數定價方式」最不滿的一點是,對購買較多數量產品的客戶執行的價格,被較少的數量綁架。「不管你買多買少,都是一個價格。」武鋼一位副總對本報記者不滿地表示。

戴志浩對本報記者稱,對於中國鋼企的意見,三大礦商一直未予以重視,不願意給出進一步完善指數定價的具體時間表。

由於國內鋼廠對三大礦商採取的普氏指數極其不滿,中鋼協將在今年10月推出一個「中國鐵礦石價格指數」,主要目的便是「為了更客觀、更全面反映中國鐵礦石價格情況」。

對此,必和必拓鐵礦石銷售副總裁Michiel Hovers回應稱,普氏指數在能源定價上有充足經驗,普氏指數是一種相對於「長期協議定價」更客觀、更專業、更透明的定價方式。

力拓董事長杜立石(Jan Du Plessis)也對本報記者稱,指數定價方式更趨於市場化、更透明,過去舊的年度談判使得供需雙方關係緊張,而新的定價「有利於維護供需雙方的合作關係」。

淡水河谷執行董事馬丁斯也強調,淡水河谷在使用普氏指數的經驗證明,指數定價是一種更合適的定價方式,目前,淡水河谷99%的產品採取季度指數價格合同。

當然,對於中鋼協推出的「中國指數」,三大礦商還是給了一點「面子」。

力拓稱,「我們一直在關注新的定價機制的出現,只要新的定價機制是透明的,能夠正確反映供需雙方的關係,我們都會認真地考慮」。馬丁斯也表示,淡水河谷願意坐下來與中國客戶商談指數定價問題。

不過,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定價機制,也並不能解決全部供需矛盾。與年度定價機制一樣,指數定價機制也面臨著巨大的考驗。

一位國際礦商的主管曾對本報記者表示,年度合同對礦商最大的風險是客戶不按合同採購。2009年,多家中國鋼企由於價格太高放棄部分鐵礦石採購合同,一度給礦商帶來巨大的現金流壓力。

戴志浩也直言,季度價與當期現貨價的差異,給供需雙方都增加了違約風險,雙方對合同履約的忠誠度,都受到現貨價格的考驗。他進一步解釋說,目前的定價方式 只是在執行時間上推後了一段時間,長期平均下來,季度價格與現貨價格一致,而長期使用現貨礦的企業如果採購節奏把握得當,現貨價格可能低於季度價。

一位國內大型鋼廠的採購人士告訴本報記者,目前,已經有部分國內鋼廠口頭通知礦商延遲發貨,原因是鐵礦石報價過高,此舉已引起礦商關注。

寶鋼還呼籲,「應警惕鐵礦石成為石油之後華爾街資本炒作的第二個對象」。「由於目前鐵礦石掉期產品採用第三方公佈的指數價格予以結算,而指數有很多侷限性,礦山企業可以通過控制現貨市場發貨,從而影響指數價格。」戴志浩說。

3.海運市場變局

全球鐵礦石海運市場,或將也被淡水河谷等三大國際礦商壟斷

在指數定價機制下,由於鋼廠對FOB(離岸價,由買家支付海運費)海運費的選取存在爭議,國內多數企業已從FOB合同轉為CFR(到岸價,由賣家支付海運費)合同,加上國際礦商紛紛設立租船業務,此舉引發國際海運市場洗牌。

目前,三大國際礦商的出口量佔「全球海運貿易總量」63%,並且,中國鋼廠紛紛放棄租船選擇權,改由礦商安排海運,這一貿易方式的變化,正引發一場海運市場大變局。

淡水河谷正是這場變

局的引導者。作為全球最大鐵礦石生產商,淡水河谷於2008年金融危機前啟動航運計劃,斥資23億美元,計劃針對亞洲尤其是中國市場,打造全球最大礦石船隊,旨在穩定礦石航運成本,增強其礦產品競爭力。該計劃包括了35艘40萬噸級VLOC(特大型砂礦船)。

業內普遍認為,這些運力一旦全部投入使用,將徹底改變目前干散貨海運市場的船舶結構和運價水平,引發市場的激烈波動。由於淡水河谷掌控了礦石定價權,再加 上量大價低,價格競爭力強,將直接威脅到一些原先為了「抵抗運價風險」而組建的、鋼企與海運公司的聯合船隊,攪亂了整個海運市場秩序,加速市場惡化。

而目前,全球干散貨海運市場正在經歷第二次探底過程。今年以來,海岬型船日租金不到2萬美元,一直處於虧損狀態。巴西至中國的鐵礦石海運費每噸也不足20美元,而當前的鐵礦石價格每噸為180美元,海運費僅佔礦價10%。

海運市場今日的蕭條景象,與2009年的海運市場高峰形成鮮明對比。當時,海運費可佔到鐵礦石到岸價格的50%。上述國際礦商主管對本報記者表示,這一市場的逆轉,也是礦商以「平衡鐵礦石價格」為理由來強化其壟斷地位的結果。

9月初,淡水河谷中國區總裁Luiz Meriz在濟南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

表示,淡水河谷打造船隊是為了穩定鐵礦石價格,「我們只想確保鐵礦石海運費的穩定,過去很多年,鐵礦石行業的很多利潤,都流入了船東的口袋。」

雖然淡水河谷方面正在積極向中國鋼廠推銷其租船業務,但馬丁斯表示,目前還未與中國的船運公司談妥關於長期承租其VLOC事宜,正在尋求其它合作途徑。

其它礦業也正瞅準航運業務的機會。全球第四大礦業公司英美資源鐵礦石銷售和物流全球主管Timo Smit表示,英美資源設立了專門的租船業務部門,願意幫助客戶尋找合適的船東並提供專業服務。

礦商穩定海運費的舉動,受到了國內鋼廠的歡迎,但卻遭到了船運商的抵制。今年8月份,中國船東協會公開呼籲,要求中國政府出面阻止淡水河谷組建大型運輸船隊的行為,他們擔心,中國進口鐵礦石的船運業務可能也會被淡水河谷壟斷。

對此,戴志浩建議,航運企業應主動適應未來鐵礦石海運貿易結構的變化,合理佈局航線、優化船隊、配置運力。同時,航運企業需要淡化海運市場波動對客戶長期合作的影響,與上下遊客戶共同探索穩定、雙贏的海運貿易模式,進一步提高鋼鐵企業與航運企業間長期運輸合同的比重。

4.拐點何時到來?

一旦市場突變,中國鋼企的海外項目或將被大型礦山低價兼併

在全球鐵礦石利益博弈背後,有一個整個鋼鐵產業鏈正在關注的問題:鐵礦石市場的拐點何時到來?

供需格局的巨變,不僅意味著鐵礦石高價時代的終結,也意味著鋼鐵產業利潤重新分配的開始。隨著這一時刻的迫近,國際礦商要隨時做好「全球鐵礦石擴產導致產 品價格下跌」的準備;而對於中國鋼廠來說,雖然原材料成本可能因此大幅下降,但其近幾年大舉推進的海外投資,也將遭遇巨大風險。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由於鋼鐵市場需求迅速復甦,全球鐵礦商開始新一輪投產高潮。當時,除了三大礦,FMG、英美資源、Xtrata,甚至包括澳大利亞眾多新興礦商,無一例外地拋出了或大或小的未來五年擴產計劃。

中鋼協提供的數據顯示,根據澳大利亞現有礦山公司的擴產計劃,到2015年,澳大利亞鐵礦石產量將由2010年的4億噸提高到7億噸,增加70%。而巴西 淡水河谷計劃產能年均增長12%,到2015年,產能將從3.1億噸最高增加到5億噸,增加61%。同時,印度、非洲、東南亞等地的新興礦山也將相繼投 產。以此計算,到2015年,全球鐵礦石產量將達到27億噸。

戴志浩指出,近幾年的鐵礦石價格暴漲,吸引了大量投資,形成的產能有望在若干年內釋放,到時候,鐵礦石的大規模供應將漸行漸近,樂觀預計,鐵礦石供求關係發生逆轉的時間可能會提前。

馬丁斯也表示,鐵礦石市場將在2015至2017年間迎來供需平衡,屆時,鐵礦石價格將小幅回調後企穩。

但對中國鋼廠來說,鐵礦石供需拐點是一柄「雙刃劍」。一方面,鐵礦石降價將使得一部分利潤轉移至鋼廠,另一方面,近幾年,國內鋼廠普遍以高成本投資海外礦山,一旦鐵礦石價格下跌,將給它們的海外鐵礦項目帶來經營風險。

「中國鋼廠並不具備專業開發能力,並幾乎全是在市場高點出手,一旦市場突變,它們的海外項目將被大型礦山低價兼併,等於為大型礦商虧本打工了幾年。」一位國際礦業公司的管理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

今年以來,寶鋼多次在公開場合呼籲,中國鋼企警惕海外項目投資風險。寶鋼集團董事長徐樂江曾對本報記者表示,國內鋼企大規模海外礦山投資並不是明智選擇,因為鋼廠的專長不是礦山經營,不過,徐樂江贊成鋼廠以參股方式與礦山結成利益同盟。

戴志浩介紹寶鋼海外投資策略時表示,寶鋼將聚焦澳洲、巴西、加拿大,積極尋找參與非洲鐵礦開發的機會,優先參與直裝礦項目合作,優先選擇帶有配套物流設施的項目。

首鋼一位高管對本報記者表示,目前,國內鋼廠對海外投資已比較謹慎,甚至開始改變策略,「以前,有些鋼廠追求鐵礦石自給率最大化,現在調整為適度提高資源自給率。」

但拐點的到來,並不意味著鐵礦石將進入買方市場。對於已獲得壟斷地位的國際礦商來說,「保持鐵礦石價格高位運行」並非不可能。

劉新權向本報記者指出,雖然各大礦商推出了宏大的擴產計劃,國際資源開發熱潮持續高漲,但鑑於鐵礦山投資大、見效慢、週期長等特點,未來幾年,真正投入商業運營的鐵礦石開發項目畢竟有限。

澳大利亞華龍能源公司總裁徐剛也表示,鐵礦石擴產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尤其是國內鋼廠投資的海外項目投產難度更大,因此,很難實現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逆轉。

並且,為了儘可能維持鐵礦石的高利潤,三大礦商也將發揮其對市場的強大調控能力。馬丁斯對本報記者表示,當鐵礦石市場出現「供需平衡」時,鐵礦石價格並不 會下降太多,而將在一個價位穩定運行。至於這個具體的「價位」,馬丁斯沒有給出自己的答案,而是引用了國際分析師預測的120美元/噸。

「我想,到時候礦商會採取減產手段,來防止鐵礦石供過於求。」馬丁斯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61

搶著降價,搶著買房——樓市拐點時刻?

http://www.infzm.com/content/64309

一個個樓盤降價,一次次老業主砸盤,都在傳遞著一個強烈的信號——樓市降價潮已難以阻擋。

降價,是為了爭搶「能買房的人」——有資格、能力、意願買房的人。誰搶到了為數並不多的這群人,誰就有了更厚的禦寒棉衣。

本輪降價集中於郊區、中低端等此前的「泡沫」區域,而率先降價者——幅度最大的在20%左右——都收穫了今年罕見的紅火銷售。

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延續了一年半時間、層層加碼又嚴厲無比的樓市調控,終於讓房價堅冰動搖起來。

上週末,在房價最貴最堅挺的上海,接連三個樓盤因為大幅降價而被老業主圍攻。它們的降幅都超過了20%,並且開發商都實力不菲,全國銷量排名前十。

最保守的國家統計局數據也在提供佐證——連續三個月,全國70個大中城市的房價指數,沒再上漲。在漫長的本輪調控中,這是第一次。

本輪調控始於2010年4月14日,中央政府開始在慣用的金融調控工具之上,疊加了行政手段,並且層層加碼,從限貸到限購,從一線城市擴展到全國,組合出了史上最嚴厲的調控政策週期。

調控的時間之長和力度之大,都超出了綠城集團董事長宋衛平的預期,「否則我就不會在2009年買那麼多地了。」他對南方週末記者說。一則銀監會調查綠城信託產品的消息,曾讓他在上個月陷入一場「資金鏈緊張」的輿論危機。

調控週期的前半段,包括綠城在內的開發商其實過得算滋潤,行業老大萬科還在2010年實現了千億突破。加上仍然上行的價格和時不時的小回暖,民眾依然對調控滿腹懷疑。

但現在,不論是開發商,還是消費者,都開始相信,降價潮並非不可能出現。

2011 年10 月25 日深夜11 時,中海御景熙岸緊急售房,開盤引來近千名業主購房。據一位傍晚來的購房者介紹,此次開盤共400 套,開盤房價由原來的23500 元/平米直降6000元。一名正在等待叫號的購房者戲稱,這不叫買房,叫「偷房」。 (東方IC/圖)

降價,不再遮掩

9月初,中國房地產標竿企業萬科在北京做了個抽樣測算,結果發現在嚴格的限購政策下,只有3%的家庭有資格、能力、意願買房,折合為20萬戶。

上週末被砸的三個樓盤之一,是中國女首富吳亞軍創立的龍湖地產在上海郊區嘉定開發的「龍湖酈城」。上週日近百名老業主湧入該樓盤售樓處,要為降價帶來的幾十萬元資產蒸發討個說法,得不到滿意答覆後的業主們毀了沙盤、又砸了招牌。

另一個降價的樓盤就在馬路對面,同樣未能倖免,圍攻售樓處的業主們還打起了「綠地,你是否還流著道德血液」的橫幅。

打著「限時團購」旗號降價的龍湖酈城,被砸前就已出清;而中海集團位於浦東的一處樓盤,被老業主提前知曉並圍攻,結果改在了週二晚上11點開盤。微博上的中海業主維權ID無奈地調侃說:「古有周扒皮半夜雞叫,今有中海半夜賣房」。

憤怒的老業主和著急出貨的開發商,明確地透露出:降價真的發生了,而不再是開發商的噱頭,或者遮遮掩掩地優惠和贈送。  

新項目則少了對老業主的顧忌,打折潮來得更早。售樓處被砸的中海,9月份在杭州開盤的項目就比備案價格低了兩折左右。按照一家地產中介機構中原的統計,房價比肩上海的杭州,9月份開盤的新項目,幾乎都比周邊差不多的樓盤便宜了一到二成。

更早的時候,一部分大的品牌開發商,已經開始對新盤做出價格調整。4月份中海在深圳和重慶的樓盤分別打出八折和九折;7月萬科開始萬人團購;8月份富力董事長李思廉就明確表示,鑑於調控不斷加碼,上半年富力已經將價格下調了10%,下半年還將繼續調整。

「其實早在年中,一些樓盤已經開始不宣揚不炒作地降價,現在只不過是降價拿到檯面上來了,擺出我要靠降價來吸引客戶的姿態了。」上海方方工作室總諮詢師胡宗亙強調說。

5年納稅和社保證明的購房「門票」這項今年年初增加的政策,是推動這些開發商做出戰略調整的一個關鍵因素。

9月初,中國房地產標竿企業萬科在北京做了個抽樣測算,結果發現在嚴格的限購政策下,只有3%的家庭有資格、能力、意願買房,折合為20萬戶。

意識到這個嚴峻事實的開發商,自然會選擇搶先消化極其有限的客戶資源,以至於明明還有大量房子沒賣出去,北京仍然有三十多個新盤選擇在10月份入市,是去年的近一倍。

按照龍湖相關人士的說法,「龍湖酈城」的降價就是一場以搶佔華東市場為目的的行動,與資金是否緊張無關。「因為華東是調控的重災區,所以我們挑出三個樓盤第二期的不同產品,平價入市,以換取市場份額。」

龍湖的目的達到了,5天賣掉了超過九成的房子,收穫了20億元的銷售收入,這是整體成交量不到去年一半的上海許久沒有的盛況了。

失血過多的地產商

過去的九個月裡,維持房地產公司繼續運轉的錢,只有16%來自國內的銀行,達到歷年來的最低點。

5月份開始,京滬廣深四大一線城市的成交量,就開始長期徘徊於去年的一半。北京9月份新開的樓盤,有一半的成績是鴨蛋。

合生創展一度在銷售額和土地儲備上超過了萬科,但今年上半年只賣了53億元(萬科656億元),總借款卻高達300多億港元。迫不得已,今年8月底開盤的「帝景國際」及「合生·麒麟社」相繼打折促銷,且折扣幅度均在10%左右。 

成交量下降,更進一步的結果,是讓處在信貸緊縮環境下的開發商資金鏈雪上加霜,只能繼續選擇降價來緩解壓力。

過去的九個月裡,維持房地產公司繼續運轉的錢,只有16%來自於國內的銀行,達到歷年來的最低點。

捲入「信託門」傳聞的綠城集團,在全國的房地產信託產品中,佔的份額最多。宋衛平本來原本可以不用參與那麼多,但是年初各家銀行向綠城發放的300億元授信(意思是只要銀行有錢、項目合規就可以直接放貸),到現在才批下來差不多三分之一。

南通的一家中型房地產公司總經理許世林,壓根連授信都沒有拿到,於是選擇了引進多個個人或公司股東,「類似於私募基金吧,就是那些管理基金的專業人士。」往年,許世林從銀行也貸不到開發貸款,但還可以利用貿易合同之類的擦邊球拿到一部分錢,現在這條路也被堵死了。

根據央行公佈的數據,2011年上半年發放給開發商的貸款是2千億元,只有去年的一半不到。而放給買房人的貸款,也減少了近四成。

還沒到最糟的時候

「兩次調控的實質不同,這一次的影響也還沒有達到上一次,但將來的影響一定會超過。因為時間更長、手段更激烈、對購買群體的打擊更強。」

對於2008年差點將項目變賣的宋衛平來說,現在還不算太糟。「2008年的國慶,我們已經開始欠款了。」宋對南方週末記者回憶。

中房信就在一份報告裡稱,目前開發商大規模降價,大多情況下並不是因為本身的資金鏈原因,而是為了能夠在第四季度取得更好的業績,給股東和管理層一份好看的業績單。

「無論是大幅降價的樓盤,還是資金鏈緊張的企業,現在都還是個別現象,遠遠沒有達到2008年生死存亡的程度。」陶紅兵還是中期看好後市,所以辭去北方最大的代理銷售機構思源地產總經理一職後,馬上開始著手籌備自己的房地產綜合服務機構。

「現在土地款都是一次性付清的,那麼要撬動一個5萬平米的項目,只需要一兩億的資金即可,拆借20%利率的高利貸都未嘗不可。」陶紅兵如此解釋這兩次調控的不同。

儘管持續了一年半的調控,但當下最直觀的房價鬆動依然表現出結構性調整的特點,比如集中在郊區、中低端以及前期漲價較高的「泡沫」區域。

但這一次的主流開發商對未來的預期大多很悲觀。擁有13500萬平方米的全國最大地主恆大,已經決定從7月開始不再買地。除了因為上半年買了70塊地之外,對後市的判斷恐怕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金地同樣不看好未來一年的後市,該公司一名中層員工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兩次調控的實質不同,這一次的影響也還沒有達到上一次,但將來的影響一定會超過。因為時間更長、手段更激烈、對購買群體的打擊更強。你看現在一降就是15%以上,因為小幅的降價已經沒有人迎合了。」

「我們顯然正在接近拐點」

南方週末記者採訪的所有業內人士,都肯定地表示,即便有小幅的放開,也不可能再出現2009年的4萬億救市主。

品牌房企的降價之火,或許不能馬上燎原;但下行的趨勢,或許正在明朗化。

在成都,當地一家知名開發商,開始通過合併部門的方式裁員,一如四年前困難之時;在北京,1-8月的成交量都在1萬套以下,一如2008年1—8月 市場整體向下之前;在上海,產權交易所的網站上,如今共有27家房地產企業掛牌等待新主人,而北京今年的併購數量和併購金額都已經比去年翻倍。

「買賣雙方矛盾已經很激烈了,但是上海的供應量少,能買房的也少,所以一直在僵持著,就看誰先跳出來降價。」方方工作室的總諮詢師胡宗亙說,「也許我們掛了電話,又會出來一單。事實上,現在相對於上海的最高點,已經跌了5%-10%。」 

當然,相反的信號同樣存在。過去的十天裡,宏觀政策放鬆的信號又開始出現。先是允許三個地方政府自行發債,然後是央票利率下降(這往往是宏觀政策由緊縮轉向中性的信號之一),再是溫家寶總理最新的發言暗示了定向寬鬆。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也開始隱秘地放開二套房的網簽。

開發商的策略也許會延長實質性降價的到來。只有一個項目的小開發商,不需要資金去周轉,可以撐住不降;而諸如綠城這樣的品牌大開發商,也是把降價這個選項放到了賣項目之後。

但南方週末記者採訪的所有業內人士,都肯定地表示,即便有小幅放開,也不可能再出現2009年的4萬億救市主。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鐘偉的判斷是,儘管目前的困難還沒有2008年那麼大,但將來的困難只會有過之而無不及。今年年底和明年上半年將會出現二輪降價,如果沒有意外的調控政策放鬆的話。

「我們顯然正在接近拐點。今年樓市肯定降價。」融創中國董事長孫宏斌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

但任志強仍持不同觀點。他在最近的一次座談會上表示,2013年房價會報復性上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30

樓市:拐點來了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0-28/100318490_all.html

成交慘淡的「金九銀十」擊碎了開發商最後的幻想,房價掉頭向下已成定局

財新《新世紀》 記者 朱以師 李慎
10月26日,上海中海·御景熙岸的售樓處玻璃破碎,一片狼藉。老業主們聚集在一起,正與開發商進行協商對話。鈕一新/CFP

 

  10月25日晚間11時,中海·御景熙岸的售樓處又一次人頭攢動。400套房源深夜開盤,吸引了500多名購房者排隊,選房持續到凌晨兩點多。

  三天前,400餘名老業主曾聚集在同一地點,集體「維權」,抗議開發商,甚至砸了售樓處。橫幅標語四處張貼,沙盤東倒西歪,玻璃破碎,一片狼藉。

  為的是同一件事——降價。這個位於上海浦東新區周康板塊的項目,每平方米降了6000元左右。新推出的89平方米戶型,均價從2.2萬元/平方米降到1.6萬元/平方米,降幅近30%;聯排別墅則由3萬元/平方米降至1.75萬元/平方米,降幅達40%。

  無獨有偶。位於上海嘉定的龍湖、綠地的項目,也因降價遭老業主抗議,售樓處被砸毀。2008年萬科降價售樓處被砸一幕,四處重演。

  「開始,降不降是個問題;後來,降多少是個問題;如今,怎麼降不挨砸才是問題。」新浪樂居執行總經理陳克逸在微博上調侃稱,降房價是個與時俱進的問題。

  更多人在關心,龍湖、中海、綠地等知名開發商的大幅降價,是否意味著房價拐點到來?這一波降價能否形成潮流?一個顯見的事實是,成交慘淡的「金九銀十」擊碎了開發商最後的幻想,房價掉頭向下已成定局。當然,也存在地域及項目差異。

活下去是關鍵

  轉變有些突然。「十一」前龍湖地產的高層人士還在私下表示,不會輕易使用降價策略,因為消費者動輒砸盤,中國的市場環境還不適合降價。

  但「十一」剛過,龍湖就啟動了代號為「搶收華東」的行動,在上海和杭州兩個城市的三個項目以限時團購策略推出約1000套房源,大幅降價促銷。 以位於上海嘉定的龍湖酈城項目為例,此次促銷房源全部為精裝修房,價格約1.4萬元/平方米。而此前開盤的精裝修房售價即達到1.85萬元/平方米左右, 降價幅度達4500元/平方米。

  龍湖地產認為,龍湖酈城在「搶收華東」期間推出的二期公寓房源是全新產品組團,地理位置與交房時間均與前期有較大差異,按照市場需求定價,不存在降價或者漲價的比較。《新世紀》記者採訪獲知,現在對開發商來說,降價已經大勢所趨,怎樣策略性降價才是關鍵。

  效果很明顯。10月19日,龍湖地產對外宣佈這批房源五天內的銷售率達90%左右,共實現認購金額近20億元。除了上海酈城,還有上海好望山及杭州香醍溪岸項目也同期降價促銷。

  離龍湖酈城不遠的綠地秋霞坊項目緊隨其後,以「特價房」名義降價促銷,價格從1.8萬元/平方米降至1.4萬元/平方米,降幅超過20%。綠地集團董事長張玉良10月26日接受《新世紀》採訪時證實,「降價後賣得很好,當天就成交了近70套。」

  隨之而來的,還有憤怒的老業主。10月22日,龍湖酈城和綠地秋霞坊分別遭到數百名老業主的抗議與衝擊,售樓處被砸毀。

  消息在網上傳開後,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在微博上感慨:「我列出了四個可能先降價的城市,萬萬沒想到從上海先降了;我列出了幾家可能先降價的公司,萬萬沒想到這幾家上半年銷售不錯的公司先降了。為什麼?」

  中原地產研究部高級經理劉淵向財新記者表示,此次上海降價的樓盤全部位於遠郊區域,特別是龍湖、綠地降價項目所在的嘉定,有幾個特點:一是此前 上漲過快,二是區域購買力本身就不足,同時今年以來供應量很大。所以,此輪降價是合理回歸,還沒有對上海整體樓市帶來太大影響。

  事實上,核心城市的邊緣區域在此輪調控中都出現價格鬆動。如北京通州,在今年年中就已經開始調整,很多項目與最高價時相比普遍下降了20%左右,有些項目的降幅甚至超過了40%。

  龍湖地產的內部人士告訴財新記者,選擇在上海和杭州降價,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迫於公司的區域銷售壓力。在統計三季度業績的過程中,龍湖地產發現,華東市場的表現相對低迷,客戶觀望情緒濃厚,為有效激活並搶佔市場,所以集中推出一批高性價比房源進行促銷。

  「誰先降價誰就能先把潛在的需求吸收掉。現在重要的是活下去,品牌的損傷,以後再考慮。」上述人士表示,經過這一輪促銷後,龍湖在華東的銷售任 務已基本達成。同時,他也強調,龍湖在上海、重慶降價促銷,並不意味著全國範圍都降價。即使同處華東區域,前三季度銷售情況良好的無錫、常州項目,就沒有 加入「搶收華東」行動。

開發商拖不起

  此番大幅降價的中海、龍湖、綠地、遠洋等企業都是大型知名開發商,且前三季度的銷售情況均跑贏大市。據中國房產信息集團的統計數據,前三季度,中海銷售額達586億元,綠地為540億元,龍湖為289億元,遠洋為185.8億元。

  中房信分析師薛建雄認為,這些大型開發商率先降價的原因,並不是為了贏取「救命錢」,而是他們對政策和市場已不抱僥倖心理,傾向於抓住市場先機。特別是中海地產,經歷過香港金融危機中樓市下跌週期,更清楚率先降價的重要性。

  中海也是此輪調控中最早開始降價回籠資金的開發商之一。雖然其一直宣稱並未降價,但從今年4月開始,中海旗下不少項目都推出折扣促銷,包括4月 30日中海深圳首次大規模降價推盤計劃,5月重慶國際社區·觀園項目九折優惠,「十一」黃金週期間杭州中海·紫藤苑七折優惠等等。

  與中小開發商相比,大型開發商因項目數量多且分散,更加追求周轉率和現金流的穩健,而不是某一個具體項目的利潤。

  「大型開發商的經營模式就決定了它不能拖不能熬,不能心存僥倖與政策和市場對抗,必須要先降價,且要降到位。」高策顧問董事長李國平表示,大開發商的管理、資源配置及財務計劃都是按照一定規模的銷售目標確定的,如果拖著不降價而影響銷售,將會出現連鎖的不良反應。

  萬科在內部明確規定「所有項目在開盤一個月內必須達到60%的去化率」,以實現「快速周轉」。為實現60%的要求,區域公司有權根據市場情況在定價、促銷等銷售策略上調整。

  另外,在限購情況下,降價的先後順序可能導致截然不同的後果。「先降價就能先搶到需求拿到錢,後降價可能就沒有效果了。」李國平分析說。

  更重要的是,大型開發商對市場的預期已經變化。上述龍湖地產內部人士認為,他們判斷房地產調控會持續到明年底,這期間住宅市場會非常艱難,需要轉型且保持資金的穩健。同時,向商業地產轉型也需要大量資金,必須保證良好的現金流狀況。遠洋地產內部人士也持有類似觀點。

  作為房地產龍頭企業,萬科集團執行副總裁肖莉在10月25日的投資者電話會議上表示,「我們可以看到銷售不斷萎縮的趨勢,尤其是在大城市,價格開始逐漸下降。因此我們認為,即便是那些有能力購房的買家,也會選擇等待,因為他們期望價格進一步下降。」

  一位不願具名的地產代理機構人士向財新記者透露,北京通州一項目的開發商近期正醞釀降價,「不宣傳,偷偷把價格降到最低,然後搶先跑量。」但該人士對此並不樂觀,「也許左鄰右舍偷偷地比你降得更低呢。」

  財新記者還瞭解到,上海有開發商正在與營銷代理機構密商整體出售的事宜。整購價格是在目前成交價基礎上摺讓30%。「三個月之前,住宅項目談整售還是8.5折左右,現在開發商的心裡也沒底。」上海一代理行人士表示。

  買方的市場預期也在發生逆轉。世聯地產的一份調查數據顯示,三季度購房者預期房價上漲的比例為36.2%,比上季度下降了12.8個百分點;預 期房價下跌的比例為40%,較上季度增加了12.1個百分點。這是2011年購房者預期房價下跌的比例首次超過預期上漲的比例。

全行業降價成定局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近日撰文稱,中國房地產行業正進入顯著調整的起點階段。

  樓市在「金九銀十」的慘淡表現,進一步加速了預期的逆轉及房價拐點的確立。來自北京中原的統計數據顯示,9月1日至10月25日,北京新入市的 商品期房住宅項目合計為53個,可售面積總計230.68萬平方米。但截至10月25日,53個項目累計簽約面積僅20.6萬平方米,簽約率僅為 8.9%。

  而同期,北京住宅庫存已達到11.77萬套,為2009年6月以來的庫存最高點。按照目前的銷售進度計算,即使在沒有新增供應的情況下,北京樓市的庫存消化週期也將超過22個月。

  北京北五環立水橋附近的一個樓盤項目銷售人員告訴財新記者,從10月8日至今,沒有一套成交。而且,9月成交的50多套中,超過半數被退房。

  北京樓市持續蕭條下,降價已從最早的通州蔓延到大興、房山等區域。

  首創集團董事長劉曉光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坦言,目前中海、龍湖等幾個大型開發商的降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行業的現狀,在一些限購區域、核 心城市的邊緣區域,房價正在調整。「調控不是短期的,這些區域可能會下降20%,而且降價範圍會進一步擴大。」劉曉光判斷,「中央政策是求穩定,不會出現 崩盤式大降。核心城市的中心城區也不會降。」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綜合研究部部長楊紅旭則比較肯定,目前房價的拐點趨勢已經確定。從數據上看,國家統計局發佈的9月70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 格變動情況顯示,新建商品住宅(不含保障性住房),70大中城市中有17個城市價格環比下降,持平的城市有29個;二手房方面,價格環比下降的城市有25 個,持平的城市有21個。其中,北京、上海連續三個月環比持平。

  如果把70大中城市所有價格平均一下可以發現,8月70個城市相比7月上漲了0.02%,而9月漲幅已經回落到0.003%,基本上確定停漲。「觀察環比來看,房價在進一步往下降溫。數據上的拐點已經確立,接下來無外乎是下跌趨勢更加明顯。」楊紅旭如是說。

  李國平則認為,如果將拐點理解為全國範圍長期普降並且跌幅高達30%-50%,那就還不存在;如果將短期的價格調整視為拐點,則房價拐點早在今年年中時就已出現。而這次龍湖、中海等房企的降價,無疑會加劇價格調整的進程和幅度。他判斷,還會有更多企業跟進。

  房企已公佈的第三季度財報也不容樂觀。截至10月25日,滬深兩市共有49家上市房企公佈三季報。報告顯示,多數房企的資金鏈壓力增大,經營性 現金流量指標進一步惡化,存貨繼續積壓。在49家房企中,有30家房企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為負值。而從存貨指標上看,房企三季度存貨達5314億元,是 6月末的2.4倍。

  巴曙松在《中國房地產市場正走向大規模行業洗牌與結構調整》一文中指出,短期來看,行業和企業層面供給相對過剩的格局已經逐步形成,中國房地產業正進入去庫存階段。

  「目前的庫存週期,即從拿地到銷售回款的週期約為40個月,與2008年房地產行業低谷時45個月的庫存週期已經相差無幾。」巴曙松估計,由於 今年土地供應和開工絕對值大於上輪週期,以及一線城市相對最嚴厲的限購和限貸措施,這一輪主要城市的庫存總量和去庫存週期將更甚於2008年,且目前一線 城市仍處於加庫存階段,下一階段的去庫存壓力會更大。

  他預計,中國房地產行業真正意義上的一次大調整正在發生。從城市居民收入可承受能力測算,一線城市的平均房價降幅應在20%-30%之間,二線城市在10%-20%之間,三線城市基本合理,降價空間不大。

  張玉良也認為,目前的房地產調控已經取得一定效果,全行業降價促銷將是必然趨勢。他透露,綠地集團將從集團層面在全國範圍內對剛性需求進行多種形式的促銷,優惠幅度在10%-15%之間,可能是送裝修,也可能是直接降價。

  也有觀點認為,目前高層已明確表態政策將有微調,房地產市場的升溫可以期待。深圳英聯國際不動產董事長郭建波對財新記者稱,如果明年銀行信貸放 鬆,那麼房地產市場就會重現類似於2009年的反彈。所以,一些開發商今年可能會等一等、熬一熬,繼續觀望一陣。但他承認,「如果宏觀政策不變化,樓市降 價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就會顯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77

天際網的拐點時刻?

http://www.21cbh.com/HTML/2012-2-11/5OMDcyXzQwMDg5OQ.html

「我個人認為,因為Facebook的上市,中國SNS市場會迎來另外一個爆發期。」說這話時,天際網(www.tianji.com)CEO林廷翰頗為激動。

資本市場和投資機構也同樣激動,Facebook的上市對於在淒風苦雨中的互聯網公司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針。

2月2日Facebook正式IPO,股票代碼「FB」。儘管上市地與上市時間都尚未確定,但50億美元的融資額、1000億美元的估值仍足以讓人心跳加快。

對 天際網這家國內最早成立的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簡稱SNS)網站而言,是否可預期一個同樣燦爛的未來?在Facebook即將IPO的消息傳出後,中國SNS概念股普漲,世紀佳緣上 漲11.41%、人人網漲幅則為26.68%。

在互聯網這個「快魚吃慢魚」的領域中,成立7年的天際網仍是個「發展中的初級創業公司」。據瞭解天際網遲至去年年底,才開始建立銷售團隊。

2004年底,林廷翰第二次創業,天際網誕生。這位斯坦福大學的畢業生歷任新浪副總裁、蘋果大中國區業務拓展總監,此前曾創辦過Q點網(Qzone.com,是中國最大的年輕人娛樂社區)。

後起的人人網(紐交所股票代碼:RENN)已上市,「天際網針對的是小眾市場而不是大眾娛樂市場。」林廷翰在微博上曾如此說,其定位的是「精英人士職業社交平台」(商務社交網絡,簡稱BSNS)。這樣的定位曾使得LinkedIn在金融危機後一枝獨秀。

但BSNS顯然不是一個小眾市場。

社 會化招聘網站JobVite的報告顯示,大約有89%的美國公司使用社會化媒體進行招聘,其中80%使用Linkedin、50%、45%則使用了 Facebook和Twitter。LinkedIn、Facebook的相繼上市,市場對其的估值分別是當前收入的44倍、27倍。

但這與林廷翰所言及的「爆發期」之間是否有必然聯繫?

答案也許仍是個問號。

「拐點來了?」

在天際網的預期中,「接下去的兩年會是新增用戶的爆發期」。從去年年底開始,這家BSNS號稱到2013年其用戶數將突破3500萬。截至今年年底這個數字僅為900萬,也就是說天際網需要以將近翻番的速度增加新用戶。

這是否痴人說夢?

林廷翰並不覺得,LinkedIn提供了一個橫向的參照系。2007年LinkedIn的用戶數達到1000萬,2008年其用戶增速突然爆發達到3000萬,此後的用戶年複合增長率始終保持在76%左右。

「天際網已經接近1000萬的臨界點,接下去可能一年、可能一年半或者兩年估計就能做到3000萬用戶。」林廷翰認為。天際網過去一年的增長曲線或許也給了他信心,其2011年的單月新增用戶量都在10萬左右,而接近年末時的單月新增用戶量則達到了50萬。

然而一個問題是:LinkedIn的經驗在天際網是否適用?LinkedIn僅用了不到500天其用戶數量就達到了100萬;反觀天際網,達到同等體量則用了3年的時間,此外,早在2007年天際網就預期2009年底就將達到千萬用戶的體量。

「我們預估了創業的艱難,卻仍然沒有估算到會如此艱難。」天際網創始人林廷翰認為,其中的根本原因在於「用戶群體的不成熟」。

BSNS網站大街網CEO王秀娟指出,LinkedIn用戶的平均年齡是43歲,「也就是說50多歲、60多歲的人也在用它」。但國內互聯網核心用戶的年齡在25歲到4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0歲。

而天際網使用者中曾有這樣的抱怨:不知道上去之後能幹什麼?「網頁架構、產品設計、用戶交互性都沒有特別出挑的地方。」

林廷翰對此並不諱言,「早期的LinkedIn交互性更差,其用戶甚至不能發消息給好友」。迄今,BSNS提供哪些服務更能吸引用戶仍沒有定論。天際網已經發展出2200多個群組、78028個論壇主題以及3000多個線上線下活動。

傍上「大佬」Viadeo

無論外界有何種態度,天際網已經決定「破殼而出」。

在過去四五個月時間裡,與新增用戶同步增長的則是其團隊的擴張,目前已經有將近100人。

或許要反觀其歷史數據,才能看出這種變化對天際網而言的意義:在創業的頭3-4年,其團隊始終只有10-20人,每月的成本控制在1.5萬美元左右。如果沒有這樣的克制,「恐怕我們早就死了」。林廷翰認為,有些創業者是死在自己的衝動上。

「直至這四五個月,情況才變得明朗」:這首先表現在新增用戶增長速度的變化,其次用戶的活躍度也在增加。

據其透露,天際網目前的用戶活躍度在15%左右。國內另一家BSNS社區創始人指出:相對於娛樂SNS,用戶粘性和活躍度相對沒那麼重要,「LinkedIn的活躍度就比不上Facebook,但只要你提供的服務有價值,用戶還是會時不時回來」。

當時,其天資投資人曾一度奉勸天際網也走當時很多SNS的道路:要麼轉型去做娛樂SNS,要麼把註冊用戶向校園、學生開放。

但恆知網創始人李童指出,BSNS是個滾雪球的活,「最初的用戶決定了網站未來的走向」。優士網創始人兼CEO盧漢森對此也深有體悟,2010年這家BSNS最初的用戶都是他VC圈裡的朋友。

「我們最初是從北大、清華的圈子成長起來的。」在那個大多數人還不知道SNS為何物的年代,甚至有人問:不是北大、清華畢業的是否能加入這個網站?這裡有Facebook的影子,這家SNS網站同樣是立足哈佛起家的,只是它已經從學生市場走向了社會。

儘管如此,天際網仍被認為用戶層次相對低。其並未採用普遍的邀請制而是開放註冊,轉而寄希望於通過氛圍營造吸引核心人群。

其提供的數據稱,在現有900萬用戶中約有70%是其目標用戶。2011年的數據庫中,天際網擁有32.8萬高管用戶、超過150萬的高級經理及總監級別會員。

但堅守並不是沒有代價。

2009年初,天際網引入Viadeo作為控股股東,成為其在華子公司。後者是全球非英語國家最大的職業社交類網站,它的總裁Dan Serfaty也因此把家搬到了中國。此次交易以現金加股票的方式完成,涉及1.5億元。

這次交易給天際網帶來的最直接好處,或許是「不用再為錢發愁」,因此可以更長久地生存下去。

「如何賺錢?」

然而長久生存根本仍在於能否賺錢。

LinkedIn 和Facebook是好榜樣,今年2月10日,LinkedIn公佈的2011年第四季度財報顯示:其第四季度營收為1.67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 8170萬美元增長105%;淨利潤為690萬美元,也比去年同期的530萬美元也增長了30%。而還在上市路上的Facebook去年的營收為37億美 元,利潤則高達10億美元。

「這對中國SNS是巨大的鼓勵」,卻並不意味著中國的SNS們就一樣活得很好。以中國 Facebook+Zygna+Groupon+LinkedIn概念在美上市的人人網為例,2011年11月發佈的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儘管其當季淨營收為 3420萬美元,但淨虧損120萬美元,去年同期的淨利潤也僅為730萬美元。

相對於人人網,純粹BSNS網站的盈利之路似乎更為漫長: 包括wealink(若鄰)、Linkist等網站的商業模式還處在探索中,忙否則轉型去做了語言培訓;外來者諸如XING等在中國的遭遇則被認為類同於 myspace。除此之外,BSNS也面臨著來自傳統招聘網站和諸如獵聘網這類後來者的擠壓。

那麼,BSNS到底如何才能賺錢?

「天際網的三大主營收入來源是會員收費、廣告收入和在線招聘業務。」林廷翰說,主要側重在廣告和招聘,「個人收費會晚點研究」。儘管會員費佔到Viadea歐洲總收入的50%,但「歐洲人習慣於為服務按月交服務費」,這迥異於習慣了免費服務的中國。

但這頗受質疑,LinkedIn的主營收入中有超過60%與招聘相關,這也是國內很多BSNS網站的主要切入點;但天際網目前提供的招聘服務大多是免費的,因為絕大多數是會員自主發佈、自主溝通的,天際網作為平台如何在其中收到錢?

其最新的嘗試是和一些知名企業談戰略合作,帶著職位到天際網上來做招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15

貸款拐點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5-11/100389063_all.html

  「需要貸款資金嗎?」「不需要。」

  一位大行分行行長近日到訪一家熱電集團,希望以該企業近億元待兌付的承兌匯票做質押,放出貸款或票據貼現,得到上述答覆。

  接近中石油的知情人士告訴財新記者,該公司曾經定下「十二五」期間每年4600億元的投資計劃,去年削減到4000億元,今年可能進一步下降,低於4000億元。

  「貸款投放的確有壓力,因為經濟變冷了。」某大型銀行發達地區分行行長表示。

  「對一些企業而言,能熬過寒冬就不錯了。」一家股份制銀行高層對財新記者表示,一些貿易企業受外需影響,庫存積壓,新開工不足,資金需求量不大,加之下一步所需原材料價格走勢也不明朗,企業既缺乏擴大再生產的能力,也沒有足夠的信心。

  工行浙江分行一位人士告訴財新記者,今年整個信貸的需求都比往年疲弱,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和房地產貸款都有限制,外貿形勢也不好。

  資金市場亦明確釋放了銀行放貸難的價格信號。

  2012年2月下旬以來,一年期上海同業折借利率(Shibor)呈持續下降趨勢。從去年底開始,銀行將滯留的資金更多用於做同業存款,說明貸款有效需求不足。

  所謂有效需求,即為能夠滿足政策同時亦滿足當前銀行貸款條件和偏好的貸款需求。

  也有意見認為,銀行放貸難有沒有形成全局性的趨勢,有待觀察。一家大行風險部門負責人告訴財新記者,企業貸款需求確有放緩跡象,其他反映經濟的 指標用電量等同比也在下降,但現在還不能完全排除這是階段性現象。一位要求匿名的央行高層官員看法類似:確有貸款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但是否全局性問題, 有待調查。

  銀行陷入放貸難,對貨幣政策調整提出了什麼要求?這個問題更充滿爭議。市場對央行繼續放鬆存款準備金率頗有期待,但是,放貸難反映實體經濟對信貸需求下調,在此背景下,對於貨幣政策放鬆,必須更加謹慎。

大環境使然

「大環境在緊縮,融資成本也提高,能上能不上的項目,儘量緩一緩」

  一位大型央企的財務公司人士表示,大環境在緊縮,融資成本也提高,有一些項目處於能幹能不干兩可時,公司考慮儘量緩一緩。「與原來做可行性研究 報告的時候相比,情況發生變化了。」他介紹,近年來該公司處於高速投資中,總會計師已在很多場合大聲疾呼要關注現金流,要求下屬企業沒有現金流的項目一律 不許投資。「有些項目已不是可行性研究,而是『可批性』(可批准)研究,總給予最樂觀的估計,可能投產之日就變成虧損之日」。

  所謂「情況不同了」,實體經濟的數據是為印證。

  宏觀統計數據顯示,一季度GDP同比增長8.1%,創三年來的最低增幅。同期,國有企業累計實現利潤總額同比下降9.1%。

  國土資源部5月8日公佈的統計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國建設用地供應11.44萬公頃,同比增長33.6%,但工礦倉儲和房地產用地分別佔31.2%、23.6%,佔比均有所下降。工礦倉儲用地的下滑,顯示企業的有效投資需求在下滑。

  央行發佈的一季度金融機構貸款投向報告顯示,固定資產貸款增加6496億元,同比少增2091億元;經營性貸款增加8514億元,同比多增2777億元。其中,3月與基建相關的中長期企業貸款僅1772億元,環比、同比都有所下降。

  與此同時,一些受限行業,如房地產、鋼鐵、電解鋁及相關產業的增長,也受到較大影響。

  華泰聯合證券5月初的一份調研報告提到工程機械貸款時稱:銀行放款速度加快,但利率上浮比例沒有下降。報告稱,銀行信貸相對容易獲得,需求下滑,目前銀行人員不僅要拉存款,也要拉貸款。

  有監管當局的人士表示,在產業、行業、區域轉型過程中,銀行要從過去的一些產業、行業、區域退出,進入一些新行業新領域,這都需要一個過程,對行業的研判和對企業的調研非一蹴而就。這種新老交替的轉型時期,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銀行的貸款投放。

  銀行自身的政策也正在調整,如對「鐵公基」(鐵路、公路、機場、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採取總體控制的原則;如收縮對高鐵的投資;如一些銀行開始對大型民營公路的貸款加大了關注力度。

  「經濟有點變冷,貸款投放有一定難度。」某大行發達地區分行行長透露,「由於『鐵公基』和平台到期不能續貸,這塊空出的額度需要補上,再加上新增額度,就供過於求了。」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表示,有效需求不足,想要錢的企業都屬於調控行業或者風險較大的行業,風險可控、有穩定還款來源的企業又不缺錢。「這也是宏觀調整中必然出現的過程,需要持續觀察。」

  「這兩年信貸投放下降應該是合理現象,因為基礎設施投資經過2009年、2010年的大規模投放後,消化了未來五年的投資需求,不可能持續大幅增長。」一位國有銀行海南分行人士說。

票據佔規模

「在貸款不好投放又想保住規模時,就把票據做大的做法又來了」

  有效貸款需求正在下降的另一個證據,是銀行業增加的貸款中,票據所佔比例急劇提升。

  今年前三個月的票據融資規模激增,創下2009年一季度以來的新高:1月新增80億元,2月激增1160億元,3月達到1330億元。今年一季 度,企業貸款新增2.05萬億元,同比多增4447億元,但其中短期貸款及票據融資增加1.36萬億元,同比多增7992億元。3月份的1.01萬億元的 新增貸款中,近71%是短期貸款和票據融資。

  新增貸款主要以短期融資券和票據貼現等形式向企業發放,這意味著企業貸款的主要目的是籌措營運資金以及滿足其他短期流動性需求,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企業投資意願的減弱。

  銀行之所以這麼做,前述某大行發達地區分行的行長坦言,「佔住規模的想法是有的」。

  所謂「佔規模」,是擔心如果現有規模不佔滿,日後會縮減。前述國有銀行海南分行人士也認為,各家銀行還是在實行規模管理。票據非常規貼現(沒有 真實貿易背景的票據貼現)這部分增加很快,「因為銀行不願意做長期貸款,或者沒有足夠的符合銀行條件的長期貸款的項目。用票據融資來佔額度,很像2009 年上半年的情況。」

  「現在的銀行都不主張做中長期貸款。我們的小微企業貸款業務更是這樣,因為我們規模有限,想提高貸款資金周轉的流動性,降低風險,更不願長期貸款。」包商銀行小企業金融部總經理趙夢琴說。

  今年4月,工行、農行、中行、建行四大行新增貸款約2600億元,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但從結構上看,四大行今年前四個月的票據貼現額同比增加了4000多億元。前述大行公司部負責人表示,去年此時,各行都在壓貼現做貸款,今年則在進行反向操作。

  在做票據之外,「佔規模」的另外一個可能的辦法,就是在信託理財產品到期後,用貸款加以置換。

  「原本銀行就是因為缺乏相應信貸規模才借道理財產品滿足客戶融資需求的,在貸款發放有一定困難的時候,將到期的理財產品用貸款置換,就可以一舉兩得。」前述大行發達地區分行負責人坦言。

回歸正常

「把泡沫砍掉,回歸到7萬億以下,難道不算正常嗎?」

  銀行面臨貸款拐點,與政策因素息息相關。一家大型銀行公司部負責人對財新記者表示,持續調控使得房地產相關貸款都在縮減,客戶的資金需求和銀行的投放意願都在下降。

  不僅房地產企業在拿地、開新盤方面也有所收縮,資金需求下降,房貸需求也不彰。某大行高層對財新記者表示,貸款需求的確有所下降,特別是個人貸款。

  在個人按揭貸款方面,今年前四個月,工行、農行的個人按揭貸款增速均有明顯下降。其中,工行前四個月增長130億元,4月新增僅20億元;農行前四個月新增360億元,4月新增僅60億元。

  政策因素影響明顯的另個主要領域,是地方政府投資平台貸款。雖然監管當局對平台貸款的還款期限做了適當讓步,但由於整改過的平台貸款也納入監控範圍,要求上述貸款的餘額不增,所以總量上並無空間。

  今年銀監會今年對融資平台貸款的原則是「降舊控新」,總體上要求銀行在年度信貸計劃安排上不得安排新增融資貸款規模。

  財新記者獲得的數據顯示,截至4月末,10739家融資平台中,被監管當局劃分為退出類的僅有2097家,佔比19.5%。

  留在監管類名單中的融資平台,亦受諸多限制。按照銀監會的政策,監管類平台進一步被細分為支持類、維持類和壓縮類三種。

  對於支持類平台,銀行可以新增貸款;維持類平台可以為保項目完工進行再融資,但貸款餘額不超過年初水平;而對於壓縮類,銀行不得以任何形式新發放貸款,「只收不貸」。

  而且,銀監會嚴格限定了新增貸款的投向,總原則是優先保重點在建項目需求。具體合規的投向有五類,一是符合公路法的收費公路項目;二是國務院審 批或核准通過,且資本金到位的重大項目;三是土地儲備類和保障性住房建設項目;四是農發行支持且符合中央政策的農田水利類項目;五是工程進度達到60%以 上,且現金流測算達到全覆蓋的在建項目。

  嚴苛的條件,意味著新項目往往拿不到貸款。一些尚在策劃啟動中的項目,尚不具備立項條件,或剛啟動但政府出資能力不足,都很難拿到貸款。

  根據天津銀行業資深人士透露,該直轄市的平台貸款,按照全口徑計算的大平台貸款餘額為4000多億元,將劃入一般公司類的剔除後的小平台只有1000多億元。

  一家國有銀行海南分行負責人表示,信貸逐步萎縮也屬正常。2009年之前,每年新增信貸投放不到4萬億元,金融危機後躍至七八萬億元。剔除這幾 年由於擴張性的貨幣政策產生的巨量信貸投放,有效需求確實沒有那麼多,「現在習慣了跟10萬億對比,但10萬億元不正常也不應該。大規模的融資平台、房地 產貸款,本身就是泡沫,把這部分砍掉,回歸到7萬億以下,難道不算正常嗎?」

小微依然難

小企業貸款被視做非有效需求,被大部分銀行排除在外

  一位建行地方分行人士告訴財新記者,現在貸款有效需求不足,與風險偏好不同有關。總行有意執行國家政策,想向涉農貸款、中小企業傾斜,但同時有其他的考核指標;基層行覺得這些領域風險大,「最後基層還得算自己的賬,一旦出事,干十筆抵不上一筆」。

  一位近期參與過國務院相關調研的人士表示,有一種傾向值得警惕,就是「會哭的孩子都有奶吃」,無論企業從事的是不是符合產業政策支持的方向,似 乎只要叫苦,就要支持。「有些小企業盲目擴張,亂投資,用銀行貸款炒房、炒股,敢貸款給他們嗎?」一位銀行風險條線高管表示,對於小企業要區別對待,對已 經偏離實體經濟的企業,要有取捨,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

  前述大型銀行公司部負責人透露,目前小微企業的貸款到期回收率很高,新投放的進度跟不上,增速有所下降。究其原因,有小企業自身不願意拿長訂單,資金需求減弱有關;也與銀行不敢收費,也不能將利率過分上浮有關。

  今年1月以來,監管當局啟動了對銀行業不規範經營行為的治理整頓,目前上述專項行動還在繼續。監管當局提出了貸款的「七不准」,不准貸款利率「一浮到頂」就是其中之一。

  多位受訪的銀行高管都表示,小微企業貸款本身風險大、成本高,如果不准銀行根據商業可持續原則對其自主實施風險定價,實際上反倒制約了銀行對其貸款的積極性,也影響到上述企業的融資能力。

  但是,部分銀行對小企業貸款利率上浮存在「一刀切」的問題,也沒有充分體現風險定價、成本定價原則。

不良拐點

過去信貸規模的高速增長稀釋了不良率,在信貸投放增速放緩後,資產質量的壓力不言而喻

  經濟面臨下行風險,加之前幾年貸款高速增長帶來管理能力的不匹配,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反彈壓力已然顯現,資產質量的拐點難以避免。

  截至2012年一季度末,除工行、農行、建行、交行、中信5家銀行外,其餘11家銀行的不良貸款餘額均較2011年年末有所上升。其中,民生、浦發、興業和深發展四家股份制銀行不良貸款餘額和不良貸款率出現「雙升」局面。

  財新記者獲悉,目前一些發達地區小微企業的違約率已有明顯上升,在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均有體現。

  「訂單不足、開工不足,乃至電力不足都會影響到企業的正常經營,生產經營狀況惡化,導致上述小微企業的還款能力受到制約。」某大行風險部負責人透露。

  除「鐵公基」外,電力行業的風險也受到了商業銀行的關注。前述大型銀行風險部負責人表示,電力行業前幾年擴張很快,過度負債,造成行業性虧損,但固定資產貸款是需要用利潤來償還的,所以銀行目前對該行業的貸款投放較為審慎。

  「在當前形勢下,違約有所上升是正常的,主要與大的經濟環境有關。如受國際經貿形勢影響,船舶製造業、光伏業、航運業、鋼鐵業的經營都受到不小影響。」前述銀行風險條線高管表示,「只要GDP在7%以上,不良貸款就不至於失控。」

  他並稱,上述行業目前主要是行業面臨整體風險,其中有問題的會反映在分類,但各行的情況也不同,因為客戶結構不大相同。

  不過,前述大行公司部負責人表示,過去信貸規模的高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稀釋了不良貸款,但在信貸投放增速放緩之後,資產質量的壓力不言而喻。不良貸款處置能力的減弱,對銀行而言,亦是不小的考驗。

順水逆水

經濟形勢趨冷,銀行貸款應該順勢減規模,還是逆勢放水刺激?

  一些大型銀行高層表示,貨幣政策應與經濟狀況呈反向操作。其意為呼籲放鬆規模控制,持續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向市場釋放流動性。對於這個觀點的爭議很大。

   接近央行的高級分析人士認為,當前的經濟數據喜憂參半,PMI指數還在回升,宏觀經濟層面還沒有到需要政策大調整的地步。

  現在的主要問題不是經濟增長目標是否能達到,而是結構調整能否真正啟動。信貸需求不足,要分析是需要打壓的領域需求不足,還是正常需求不足。 他亦表示,是否需要降存准,與GDP沒有直接關係,主要是看流動性。央行一直在公開市場做逆回購,銀行體系並不存在流動性緊張的問題。

  曾剛的看法與其接近:從資金供給面看,信貸需求不足恰恰說明資金寬鬆,不需要降存准。

  也有銀行高管呼籲關注銀行巨額貸款存量,不要一味只看新增。「目前銀行貸款存量巨大,想要消耗存量資源已經很難,大量存量貸款到期後並非簡單的 借新還舊,需要進行結構調整。商業銀行目前的管理能力很難適應高速的增長。」前述大行公司部負責人坦言,近60萬億元的貸款餘額,每年的增量不足20%, 在巨大存量貸款的不斷置換和結構調整之下,貸款放緩是大勢所趨。

  央行統計數據顯示,今年3月末全部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57.25 萬億元,同比增長15.7%。

  前述大行公司部負責人並稱,貸款規模的增減有規可循,按照央行的合意貸款增速指標計算,每年商業銀行的合理信貸增速應該相當於GDP增 速+CPI增速+兩三個百分點,目前,GDP和CPI增速均較上年有所下降,而全年目標也較去年有所下降,「今年商業銀行的信貸增速較去年有所放緩,是正 常的。」

  央行研究人士對財新記者分析認為,今年信貸需求不旺、出口形勢不好等局面,不是降存准就能解決的。某種程度上說,這是政策調整的結果。人民幣匯 率升值、浮動範圍加大,遲早要對平衡進出口需求發揮作用。市場疲軟則是相對於往年10%的高增長率而言,如果針對今年全年經濟增長目標7.5%而言,今年 第一季度經濟增長目標仍有8.1%,還是遠遠超過全年目標的,談不上硬著陸。7.5%-8.5%這個增長區間已經很不錯。

  他亦表示,對信貸需求疲弱呼聲較高的主要是地方政府,主要是地方對GDP增長的飢渴症未解,而向銀行要貸款。比如,內蒙古去年GDP增長高達 18%,連續幾年都是10%以上,還覺得不夠。「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能否真的達成共識很重要,是單純追求GDP增長,還是著重於社會發展的整體利益。」他 說。

  前述央行會議上,當被問及利率市場化要不要推的時候,商業銀行無論規模大小一律表態反對。對此,某大行高層直言,利率市場化當然要推,而且利率市場化的進一步實施對大銀行更為有利,但因為心中普遍沒底,所以「先反對再說」。

  某股份制銀行高管坦言,推進利率市場化,銀行不情願不足為奇。目前雖然存款競爭十分激烈,但利差仍是有保障的,一旦放開,擁有大量網點的國有銀行仍佔絕對優勢。同時息差縮小,銀行業的整體表現會迅速下降。

  亦有商業銀行提出,利率市場化應該從放鬆貸款利率下限開始。資金成本上升,目前也是大型國企貸款意願下降的一大因素。「集團更願意發企業債、短融等,成本比貸款更便宜。」某大型央企財務公司人士表示。

  一位接近央行的分析人士認為,對銀行業經營行為和狀態的不滿,或能成為利率市場化推進加速的重要原因。

  3月20日,央行行長周小川在央行主管的《中國金融》雜誌撰文表示,目前推進人民幣利率市場化的條件基本具備,今年將積極推進利率市場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29

鋁罐料產能拐點:明年或過剩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8/2MNDE3XzQ1MDA2MQ.html

近十年來,中國的鋁板帶中高端產品一直依賴進口。去年,作為主要鋁材品種的鋁板帶產能已達855萬噸,幾乎是十年前的8倍,但國內產能以中低端產品 為主,中國同期仍進口了40多萬噸以鋁罐料為主的中高端板帶產品。不過,鋁板帶中高端產品依賴進口的局面,明年可能會率先在鋁罐料市場被打破。

「從 2006年到2011年,國內鋁罐料產能增長非常快。2000年時只有西南鋁一家,產能大概8萬噸,去年產能總和到了48萬噸。」6月5日,北京安泰科信 息開發有限公司(安泰科)高級分析師王偉東在2012年中國國際鋁加工論壇上說,「這幾年又出現了南山鋁業(600219)、中鋁瑞閩、亞洲鋁業等。」

作為包裝行業產品,罐料與消費息息相關,基本不受經濟週期的影響。目前國內主要的罐料生產企業有南山鋁業、中鋁瑞閩、西南鋁業、美鋁渤海鋁業和亞洲鋁業五家。其中,南山鋁業佔到罐料市場60%的份額。

國內鋁罐料企業的擴張在進出口市場也可見一斑。根據安泰科的數據,2004年,中國罐料市場消費九成以上依靠進口。去年,數據已經發生了顛倒性的變化,75%的量是國內自產自銷,只剩25%是進口。

王偉東說,隨著一些新項目開工,鋁企業產能將不斷地釋放,估計國內罐料產能到2013年將達107萬噸。「目前來看,罐料生產還沒出現過剩,包括鋁蓋的情況都差不多。需求量還沒到產能的水平。」

「但到那個時候(2013年),整個市場就完全不一樣了。除了滿足國內需求,多餘的部分必須出口。」王偉東說。

一 些中小企業也已開始加入罐料生產行列。不過,罐料對技術裝備要求甚高。河南明泰鋁業(601677)股份有限公司(601677.SH)是河南最大的民營 鋁加工企業,該公司一位副總經理級別的高管對早報記者表示,該公司在罐料等高端產品方面暫未涉獵太多,因為這類產品對機械裝備要求非常高,而公司目前的裝 備是幾年前的,還以生產中端板帶材為主。

去年,中國從國外進口的鋁板帶中,鋁罐佔到進口量的三分之一。同樣依賴進口的中高端產品還有鋁厚 板、消費電子板、鋁箔坯料、PS板基。國內還有晟通、叢林等企業在研發全鋁掛車,造價高於普通用鋼掛車,由於目前中國在商用車輕量化方面與國外有較大差 距,該產品或能得到政策補貼,目前仍未大量投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9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