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沒有他 就沒有iPhone

2010-10-11  TCW




一片觸控面板,掀起全球科技狂 潮。

點燃這股熱潮的,是蘋果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推出的iPhone,它不僅引爆全球科技使用介面革命,更打開了蘋果的成功之鑰:現在蘋果有三○%營收來自iPhone相關產品,今年iPad 大賣更讓蘋果超越微軟,坐上全球市值第一大科技公司。

然而,外界至今仍不知道,協助賈伯斯完成iPhone最重要觸控介面的人是誰?

他,來自台灣,他是宸鴻光電創辦人暨董事長江朝瑞。

他,有多重要?他的公司,讓賈伯斯實現iPhone夢

「如果沒有宸鴻,蘋果iPhone可能會難產。」IEK電子組研究經理賴彥中指出。

差點讓iPhone難產的,就是宸鴻獨步全球研發出來的「透明玻璃投射式電容技術」:手機面板價格約為六美元,而宸鴻做的觸控面板每片價格十四美元,是手 機面板的二‧三倍。

為了這個技術,蘋果整整等待了五年,終於在位於廈門的江朝瑞公司裡,找到iPhone使用者介面最後的答案。

九月二十九日,《商業周刊》採訪團隊獨家探訪位於廈門的宸鴻光電總部,距離機場開車不到十分鐘,這是宸鴻光電首度對外開放,讓外界一窺蘋果觸控面板生產大 本營的神秘面紗。

這個占地萬坪的宸鴻生產基地,第三期工程正在趕工擴建,每天有二萬二千名員工,在這個全球最大iPhone觸控螢幕生產工廠,日產能十六萬片手機和三萬片 iPad觸控面板。全球有一半的蘋果iPhone手機觸控螢幕來自於此,更吸引中國總理溫家寶親自前來參觀。

觸控旋風在三年前,由這裡吹向全世界,根據估計,每兩支玻璃投射式電容觸控面板的智慧型手機就有一支來自宸鴻光電。

今年十月底,宸鴻光電預計在台灣第一上市掛牌,法人圈已經喊價到四百元,掛牌後,宸鴻市值將達八百億元,持有宸鴻三○%股權的江朝瑞身價上看二百四十億 元。

江朝瑞如今的成功,卻是他四十二歲大跌一跤,負債十五億,中年再起,在五十七歲翻身的致富傳奇。

他,年少得志 不到三十歲,賺到人生第一個億

時間,回到一九七八年,江朝瑞是個大器晚成的天生創業家,大學畢業後,拿著家裡的五萬元創業,從沒有一天當過人家的夥計。他創業資歷跟大他九歲的宏?硍偎 帠郈鴗H施振榮幾乎一樣資深。

「那時候我是採購,向Michael(江朝瑞英文名)創辦的台灣錄霸(TVM)買監視器。」比江朝瑞還大一歲的緯創資通董事長林憲銘回憶。當時林憲銘在幫 施振榮打工,江朝瑞已經是獨當一面的老闆。

不到三十歲,這個少年頭家就賺到人生第一個一億。但危機,也隨之而來。

一九九○年代,LCD開始取代傳統的映像管監視器,又遇到如誠洲、源興等競爭者挾著生產優勢興起,台灣錄霸的毛利率由二六%一路跌到一○%,他被迫從台灣 轉往印尼設廠。

他,中年失敗 赴印尼設廠被騙,負債十五億

這一去,卻是負債十五億回台。

江朝瑞從沒有設廠經驗,又遇上存心欺騙他的印尼合夥人,結果雙方法庭纏訟三年,最後慘賠超過七億元收場。

江朝瑞好友、能率投資董事長董烱熙說,「那是他最低潮的時候。」當時為了維持公司營運,江朝瑞只好向銀行借錢,這讓他背債 十五億。

轉機也正醞釀中,一九九五年,美國觸控廠ELO開始向他採購監視器做博弈機台、ATM和POS(零售銷售系統)。這時,江朝瑞發現,做一台映像管監視器只 能賣一百五十美元,但加上觸控螢幕後,售價馬上倍增到三百美元。

恰巧,當時《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一篇「藍海策略」的文章,給了他靈感:比起殺到個位數毛利率的監視器,毛利率二五%的觸控顯示器,就是一個新藍海。

江朝瑞分析,ELO跟他買螢幕運到美國拆開後裝上觸控面板,成本至少一百美元,「我在台灣幫他裝好送過去,只收五十美元,他省一半成本,我原本淨利率 二%,就至少跳升到二五%。」

他花了三年時間,說服對方將代工放到亞洲,從一九九九年開始,江朝瑞也才找到轉型契機。

董烱熙回想,早在一九九五年,江朝瑞有次就興致勃勃的找他,「他當時就告訴我,觸控是一個Revolution(革 命)。」

他,擇善固執 賭上觸控新技術,一磨十二年

當時董烱熙完全不了解江朝瑞在說什麼。因為當時全球採用觸控螢幕的POS、Kiosk(電子商務機),一年不過一千五百萬 台,而主流的監視器市場規模卻整整是觸控螢幕的五倍以上,怎麼會有人想投入這個小市場呢?

但江朝瑞卻看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景象。

觸控是最直覺的運用,一個按鍵,只能執行一個功能,但變成觸控後,操作功能無上限,就像沒有傳統手機的十個數字按鍵,但功能卻是傳統手機的百倍變化。

從此,江朝瑞決心將他的未來,賭在觸控上。然而,先知總是寂寞的,這條路,走得比別人辛苦。多數台灣科技業,都是等新產品大量生產時才介入代工,但江朝瑞 卻決定從最源頭的研發期開始,他下這個決心的時候,距離蘋果iPhone發表還有整整十二年。

十二年,是個大賭注,不成功,便成仁。首先,他必須磨技術,找到可能的應用。

為了掌握自有技術,同時避開與ELO做一樣的技術,他決定開發電容式觸控技術。沒想到,這個選擇,正好是蘋果所需要的。

二○○四年十二月,好像是天上降下耶誕節禮物般,蘋果找上門了!

當時成立三十年的蘋果,為了跨入手機市場,過去兩年,找遍全球美、日觸控供應商,每次一拿出設計圖,所有研發人員都搖頭。

最後,一家美國觸控面板材料供應商介紹宸鴻去測試,蘋果一拿出設計圖,宸鴻是唯一一家沒有跟蘋果說「不」的公司。

已經在宸鴻研發電容式技術兩年的技術長張恆耀,用小學生勞作用的透明彩色玻璃紙展示給蘋果看,如何做出蘋果要的觸控功能,「沒想到對方要求我,隔天就要飛 美國做簡報。」張恆耀回憶。

看起來,新生意快冒出芽了,但是,卻是另一場賭注的開始。

蘋果對於產品開發資訊保密到家,宸鴻根本不知道他們開發的透明玻璃投射式電容技術的用途,更不知前景何在。

負責技術研發的張恆耀,與蘋果共同研發兩年半,但平均每三個月,他就跟江朝瑞說一次:「老闆,我們放棄吧!」這個放棄的話,一連說了九次。

當時全台灣有近五十家做電阻式觸控螢幕的業者,「每一個同業都跟我說,不要浪費錢做電容式的,那個不會賺錢的。」張恆耀回憶,因為電容式觸控不僅成本高, 當時根本看不到任何大量應用的市場。

江朝瑞聽著張恆耀講起過去的往事,忍不住的插話說:「我是天生的樂觀主義者,他是個天生的悲觀主義者,施總(宸鴻總顧問施國清)是天生的務實主義者,所以 我們才是一個絕配組合。」

他,懂得聚人 自己不懂技術,卻能延攬人才

講到這裡,江朝瑞站了起來,在白板上,以藍色白板筆,畫出一個四方格。他說,「成功,是人加上營運模式。如果人不對,營運模式就算對了,這個事業也不會成 功,算算只有二五%的機會會成功。」

這是他在印尼投資失敗慘賠七億元,所悟出的最重要一堂課。

江朝瑞說,「二十幾歲覺得自己什麼都會;三十幾歲覺得不會,還能夠學;四十幾歲時,學也學不會;五十歲還是找會的人來,就拜託人家吧!」

不懂技術、不懂製造,歷經中年失敗,與蘋果搭上線時已經五十二歲的江朝瑞,能夠一搏的,就只有人心。

江朝瑞就如同《三國志》裡的劉備,他的謀略比不上曹操,他的王者風範比不上孫權,但他卻能吸引關羽、諸葛亮、張飛和趙子龍幫他打天下。

江朝瑞為宸鴻打造的黃金陣容:有擅長發的技術長張恆耀,大同集團前建廠老將施國清,具備執行力的摩托羅拉前中國區總裁孫大明,以及股東麥實創投董事長方國 健當軍師。

開創新局,「人」是最具槓桿效應的資源。大陸知名學者易中天在《品三國》寫道,要「聚人」,得先「洞察人性,洞悉人心」,江朝瑞能讓這麼多人願意與他合 作:因為他交朋友,從來就不是為了「利」。

「他跟大同下單,跟其他的廠商很不一樣,從來就不殺價。」認識他超過二十年,當年在大同負責為台灣錄霸代工的施國清說。就是因為欣賞江朝瑞這樣的性格,施 國清從大同退休後,在江朝瑞印尼投資跌大跤之際,他不領薪水,主動免費幫忙江朝瑞兩年,補足他不擅長的工廠設計與管理。

技術長張恆耀還記得,第一次接受江朝瑞面試時,「我一句話都沒說,反而是董事長在向我做簡報,跟我說他想做什麼樣的觸控。」張恆耀回憶,他做完簡報後就 說,「『你就來我這裡上班吧,』我差點沒嚇死。」

江朝瑞篤信觸控有未來,他延攬張恆耀擔任技術長,成立TPK(宸鴻),名字靈感來自「Touch、POS、Kiosk」,POS與Kiosk是當時觸控市 場的主要兩大產品。

二○○五年時,江朝瑞曾坐飛機到芬蘭的諾基亞總部,親自向諾基亞推銷電容式觸控技術在手機上的應用,卻被諾基亞潑冷水。就連手機龍頭看到的都是現狀市場, 江朝瑞看的卻是未來,他說,「我覺得方向是對的,只是早晚的問題。」為了這個信念,他賭上所有身家。

宸鴻成立六年來,購買生產電容式觸控面板的設備與研發投資,已燒掉了江朝瑞從觸控代工賺的十二億元。

就算宸鴻沒有營收,他仍每年都會發兩個月以上的年終獎金,「等到賺錢才發獎金,這樣誰替你幹?」他說。

「我不知道自己會什麼,但是我知道自己什麼不會。」一九九五年,江朝瑞在印尼投資跌大跤後的人生體悟,他的格局,也開始不同。

這一年,他加入了由戴爾(Dell)前亞太區採購總經理方國健所組成的科技界高爾夫球隊——小虎隊。當時這個球隊裡,囊括所有美國一線國際大廠駐台最高採 購主管,就連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仁寶總經理陳瑞聰都搶著加入,認識人脈、好談生意,江朝瑞等於是當時球隊裡「最小咖」的角色。

即使當時江朝瑞面臨事業谷底,極需要這些科技採購界人脈的幫忙、牽線,但江朝瑞從來沒有把球友,當成做生意的對象。

認識江朝瑞十多年的孫大明說,「他從來沒有開口,要我介紹生意給他。」經營人脈,從不計較利益,甚至江朝瑞還怕朋友賠錢。

方國健離開戴爾亞太區採購總經理的位子,創辦麥實創投,在二○○六年,投資宸鴻二%股份。即使方國健沒有了外商採購大將軍的光環,江朝瑞還要求要附加一條 「附買回條款」:明訂如果營收獲利不佳,願意買回股份以保障投資者。

方國健說,「這通常是創投為了保障利益才要求,這是第一次有被投資公司加上這一條,說穿了就是怕我賠錢。」

江朝瑞與朋友交心,不計較利益,懂得承認自己的不足,讓這些外商經理人成為幫助他事業起飛的貴人,累積了自己中年失敗後,再起的能量。

他,站上高峰 成蘋果親密戰友,身價逾兩百億

二○○六年底,當孫大明一從摩托羅拉退休,隔天,江朝瑞馬上買了一張機票特地飛往北京,禮聘他到宸鴻擔任執行長,找齊他團隊的最後一塊拼圖。「我看 Tom(孫大明),已經看了兩年了,只是他都不知道。」江朝瑞笑說。

「當我聽到Tom要加入宸鴻,我嚇了一跳。」林憲銘說,「過去錄霸給人家庭式管理的感覺,Tom做到摩托中國區總裁了,他還願意加入,顯示Michael 的格局開始不同了。」

二○○七年六月二十九日,蘋果iPhone正式上市,江朝瑞五年半燒掉十二億元身家賭上觸控,在蘋果的青睞下,讓他大獲成功。

扮演精神領袖、建立團隊的江朝瑞,放手讓他找來的團隊衝刺,宸鴻今年營收一舉挑戰三百億元,是他過去創辦台灣錄霸營收高峰的五倍,終於衝破他人生創業過程 中,始終無法突破的六十億元營收門檻。

四十二歲人生負債十五億,到現在身價二百四十億,讓江朝瑞體認到:「巴你一巴掌的人,比捧你一下的人還要重要。」

因為如果沒有這次中年失敗,江朝瑞可能無法體認自己的不足,更無法發現「觸控」這個新藍海。

隨著蘋果iPhone、iPad席捲全球,身為蘋果主力觸控面板供應商的宸鴻,在玻璃投射式電容觸控面板的市占率第一大,達五○%,江朝瑞因為相信觸控是 未來,把宸鴻的英文名字取為TPK,現在的他,成了貨真價實的觸控天王——Touch Product King了!

延伸閱讀:從負債台商到觸控天王——江朝瑞創業大事紀創業賺到一億 1953 出生 '78 輔大企管系畢業後創業,花四年賺到一億 '84 創立品牌錄霸販售映像管監視器,進入五百大企業

設廠被騙負債 '89 到印尼設廠遇到紛爭,賠掉七億元,九年後收掉此事業 '95 監視器市場競爭激烈,轉進觸控面板市場做代工 '95~'98 至九八年累積負債十五億 2000 在廈門設立觸控面板代工廠 '01 遇客戶倒帳三百萬美元

投資觸控技術 '02 團隊著手研發觸控技術,隔年成立宸鴻光電 '04 擔任Balda亞太區總裁,開始接觸手機產業

吃到蘋果商機 '05 蘋果尋找觸控技術,開始和宸鴻合作 '06 Balda出資四千萬歐元購買宸鴻一半股權,隨後麥實創投董事長方國健入股 '07 摩托羅拉前中國區總裁孫大明加入宸鴻光電,飛往美國出席蘋果第一代iPhone發表會 六月底第一代iPhone出貨 '09 溫家寶到公司參觀 '10 預計十月底於台灣第一上市掛牌

延伸閱讀:一分鐘看宸鴻它,產品是iPhone上最貴的零件它,做出全球1/2的iPhone、iPad觸控螢幕它是電容式觸控龍頭,全球市占率達5成 它,量產蘋果觸控技術,幫助蘋果成全球第1大科技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02

周鸿祎:政府要求各退一步 360做到而腾讯还没有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1-9/4NMDAwMDIwNTE4NQ.html

360与腾讯的纠纷必将成为互联网历史上的经典事件,不仅是因为波及到的网民范围前所未有,而且是因为在这场纠纷中,一些问题将引发集 体反思,即便是虚拟世界的服务,企业竞争是否应该在用户利益面前划一条界线,企业即便是从最基本的“自身救亡”角度出发,可以多大限度地来僭越这条线?

此外,“不正当商业竞争”、“反垄断”这些相应的法律法规,在这场纠纷当中,能否、以及如何“定性”,这场争斗的最终是商业领域的竞争,还是必须延伸到刑事领域中来?也都是整个行业和网民关注的角度。

从 政府部门来说,对这一案例的处理也必须慎之又慎,一方面,网民的利益必须依赖公权力的权威得以保障,专家对管理部门有可能采取行政手段导致过度管制而影响 行业进一步创新的担忧也同样存在,而从企业来说,特别是创业企业来说,这场纠纷又怎样影响他们成长的走向?为此,在南都记者的专访中,360董事长周鸿祎 表示,“有网民支持就不害怕巨无霸,即便腾讯可能会采用商业竞争之外的手段”。

“事件爆发:我们放弃了攻防的念头”

南都:当时腾讯在周三下午宣布“二选一”的时候,您的直接反映是什么?最近,百度、金山等厂商也纷纷宣布与360不兼容,这段日子,您觉得压力最大的地方是什么?

周 鸿祎:既在预料之中,也出乎意料吧,因为我原来设想的是可能QQ会对QQ保镖作一些技术上的不兼容,但是没想到他会选择全线产品不兼容。给我感觉,是那时 腾讯眼睛中只有仇恨,他的逻辑是因为我的商业利益受到伤害,所以我就要打伤360,在这个过程中伤害到用户的利益也在所难免,而忘记了公司是对用户有责任 和承诺的。

其实当时我们也设计了一些在桌面上攻防的方案,比如让腾讯软件检测不到360,让腾讯检测360的模块失效,几年做安全软件的积累,我们这方面的实力还是有的,但是感觉当时很多网民已经处于慌乱、迷茫的状态中了,觉得我们就不要再火上浇油了,所以就放弃了这些方案。

事 实上,这阶段我压力最大,也是最为担忧的一件事情,就是害怕因为卸载360而使很多用户电脑的安全防护程度降低,从而导致大规模的木马病毒暴发。实际上, 我觉得这件事里我们受点委屈没关系,一城一地的得失也不重要,我们以前就是在3721的时代吃过大亏,教会了我们必须把用户利益放在首位。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南都:最近您也给网民写了一封公开信,检讨了3721时代所犯的错误,不过您是否觉得,历史问题还是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影响用户的印象或者说您的诚意?

周 鸿祎:关于一个人是不是会改好,多年前那个印度电影《流浪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谁没有在年轻时代做过一点荒唐事呢,现在很多大公司当时也做过错事。看一 个人是不是真的幡然悔悟,要看他的实际行动。而如果360没有真的有益于用户的电脑安全,又怎么会在腾讯要求“二选一”的时候,还有那么多用户不放弃 360?

也就是3721那段炼狱般的日子,让我明白了必须重视用户的体验,当时3721把百度的插件都打败了,但是还不是失掉了用户的支持?我也被网民骂得狗血喷头,同时也失掉了搜索市场几十亿美元的机会,这就是“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

现 在腾讯也是这样,给我感觉,这么多年来,腾讯凭借自己在IM领域的掌控力,已经越来越漠视用户的感受,他觉得用户跑不掉,实际上,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说 “用户至上”的理念,但是一到关键时刻,是不是真的遵守这一理念一下子就考验出来了。今天他腾讯觉得360损害了他的商业利益就可以不兼容360,那明天 他要是觉得其他软件同样损害了他的利益,是不是也可以不兼容其他软件?

其实开公司、赚钱还是赔钱都是必须要面临的选择,没有什么能保证你商业利益一定不受损害的,如果觉得自己商业利益受到损害,我觉得还是应该首先从自己那里找原因。

南都:那在这一事件中,您觉得360自身有无需要检讨的地方,比如说,对产业生态环境的反思?

周鸿祎:我觉得我们推出QQ保镖为了用户的出发点是没有错的,需要检讨的地方就可能是做得过于极端了,而没有注重其他公司的利益。你所提的产业生态,我觉得所谓“产业生态”都是产业的领导者、垄断者愿意看到的,小公司必须以创新作为前行的动力。

事实上,腾讯、百度这两个中国最大的、千亿市值的互联网公司,前所未有地对待这么一个创业公司,到底有什么深仇大恨,也是因为我们触动了他们的利益。

而且尽管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我们觉得用户是无辜的,我们也一定会努力争取为QQ的用户提供安全服务。

“下一步有可能提供兼容方案”

南都:对于更多的网民来说,大家关心的是,在政府介入下这一纠纷到底什么时候可以顺利解决?

周 鸿祎:政府现在要求的首先是大家各退一步,不要再做强制用户的事情,这个360已经做到了,但是看到腾讯的用户群中还是有不兼容360的现象,比如QQ空 间和QQ邮箱中就不能兼容360的浏览器,所以下一步我们可能在征得政府同意、征得网民同意的情况下,提供一些兼容的方案。

南都:前不久腾讯方面指责QQ保镖是外挂并已经报案,现在大家看到这场纠纷有可能从商业领域延伸到刑事领域?这对360有什么样的影响?

周 鸿祎:目前还没有影响,但是我们已经感觉到了腾讯的那种杀气腾腾的味道。实际上,360作为一个创新公司,正是因为重视到了用户的需求才一步步成长起来、 包括QQ保镖,也是给用户选择权。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一些垄断公司的种种做法,从抄袭、到胁迫用户、甚至非商业竞争以外的一些做法,正在扼杀中小公司的 创新,而如果不能维护好中国互联网的创新环境,我觉得就无法诞生伟大的公司。

在这场竞争中,我想只要有网民支持,我们就不害怕巨无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46

即使沒有富爸爸 書中自有富爸爸 以清崎為師用「好負債」月賺六位數

2010-11-29  TWM




台北市士林區青商會會長盧集義,父母親是單純的上班族,沒有富爸爸與富媽媽的他,以《富爸爸窮爸爸》作者羅伯特.清崎為師,靠著一個理財觀念的大改變,年僅三十一歲,累積上千萬元身價,他是如何做到的?

撰文‧謝富旭

六年前,盧集義二十五歲,人生路途上遇到兩條岔路,讓他面臨抉擇!

第一條路是:要不要繼續做他已經做三年之久的物理治療師?這是一份收入穩定的工作,月薪約五萬元;然而工作內容單調、乏味,長期間缺乏成就感,讓他對工作愈來愈提不起勁來。

實踐富爸爸理論 不再領死薪水第二條路則是,徹底實踐《富爸爸窮爸爸》一書作者羅伯特.清崎(Robert Toru Kiyosaki)的理論,成為一名專業的投資者,大膽追求財富自由之路。

事實上,在辭掉物理治療師之前,盧集義已經是清崎現金流理論的忠實實踐者。他在台北縣買了一戶中古公寓,隔成四間房間出租,扣除每月房貸本金及其他必要支出後,每個月還有近一萬元的「淨現金流」。

在擔任物理治療師期間,他為了實踐清崎的理論,踏進了房地產界。原本只想物色報酬率較高的房子作為出租之用,卻好運地碰上房地產榮景,幾筆中古屋買賣,讓盧集義賺近二百萬元。

這幾筆獲利,使盧集義更篤定地走向專業房地產投資客之路,向上班族生涯說拜拜,成功地實踐了清崎的現金流致富理論。

過去七年多來,盧集義看過上千戶房子,為的就要精挑細選找出租金扣除房貸本利支出後,還能出現正現金流的物件。目前的他,擁有三戶房子,隔成總計二十間套房出租,背負房屋貸款達一千一百萬元。

「富 爸爸羅伯特.清崎教我的最重要的一堂投資課是,先搞清楚什麼是好負債?什麼是壞負債?」盧集義說,「如果是好負債的話,即使背再多負債也不怕;如果是壞負 債的話,最好一毛錢也不要欠人家!」現金流三招 房地產、股票與開店在盧集義眼中,所謂好負債就是能創造正現金流的負債。比如說,你向銀行貸款五百萬元買一戶房子,房貸本金與利息再加上其他開支,假設每 個月須繳三萬元,如果這戶房子每月能收租三萬元以上,代表這筆五百萬元房貸,能為你創造正現金流;講白話一點,就是能為你「生錢」的好負債。相反地,如果 你向銀行借錢,是用來買車、出國遊玩、買奢侈品等無法帶來正現金流的用途,那這種負債就是「壞負債」。

盧集義在鑽研羅伯特.清崎所有富爸爸系列的書籍後發現,能穩定帶來現金流的投資標的不外乎三種——房地產、股票與開店做生意。房地產每月能帶來租金收入,股票每年有現金股利,開店做生意則每天都有營業額。他辭去物理治療師後,決定每樣都去嘗試。

首先的嘗試就是房地產。但盧集義的問題是資金不足,單靠原本四間套房創造每個月近一萬元的正現金流,還是不足以維持生活開銷。於是,清崎《富爸爸》書中所傳授的第二個觀念——合作,便派上用場。

盧集義於是找了許多好朋友一起研讀富爸爸書籍,然後糾集認同書中理念的朋友一起集資,包括他在內總計四人,一人出資一百萬元,合計四百萬元,搜尋適合的投資物件。

四 百萬元自有資金,約可操作至少一千三百萬元的房地產物件,選擇的範圍更大。幸運的是,這四位年輕人初闖房地產市場時,是房地產景氣正從SARS(嚴重急性 呼吸道症候群)谷底快速翻升的二○○四年。在還未正式當包租公之前一年多的時間,靠著幾筆買賣,竟賺進了八百萬元,一人分得二百萬元利潤。

「賺 房地產買賣差價,不是我們的本意,但時機來了,卻很難抗拒!」即使如此,盧集義想當包租公的初衷一直沒改變過,他把賺房地產差價的短線獲利,陸續投入套房 出租的長期投資。「賺差價是可遇不可求,算是意外之財,穩定的租金收入才能長長久久!」從七年多前,買進第一戶舊公寓隔成小套房出租迄今,盧集義個人目前 已經擁有三戶房子,總計隔成二十間套房出租。這三戶房子的房貸從原本一千四百萬元,經過幾年的本利還款後已降至一千一百萬元。每個月可收租十二萬五千元, 但每月貸款加支出計六萬五千元。

以盧集義常掛在嘴邊的話來說,這二十間套房每月可創造六萬元的正現金流;這當中的潛在獲利,還不包括大台北地區房地產過去六、七年來驚人的增值。

由於房子增值,盧集義向銀行貸款的額度也水漲船高。他不惜向銀行增貸,以增加「好負債」,投入清崎富爸爸理論的第二個實驗——開店做生意。

為了尋找好的生意,盧集義參觀了加盟展,而他的第一家店是八五度C北市天母雨聲店,與其他二位朋友合資,占股三分之一。接著又與友人合夥投資御錢殿日式豬排店,並在今年又入股一家泰式料理餐廳。

以房地產為投資主力

開店做生意是每天都可以收現金的投資,但卻是盧集義最辛苦的一項投資。他說,八五度C雖然生意不錯,但利潤率實在過於微薄,投資這三年多下來,僅能維持小賺局面,與他所花的時間與精力不成比例。

至於御錢殿屬於熱食料理,管理上更為複雜,身為餐飲門外漢的他,由於占的股份不低,須負起管理責任,最後因為太累,決定停損,結算個人約虧二百多萬元出場。

盧集義體認到,開店做生意必須很專注,付出極多的時間,模式與包租公大不相同。如果不能專注,盯緊每一個管理上的細節,利潤不容易擠壓出來。於是,今年投資的泰式料理餐廳,他選擇以純入股當股東的方式經營,不涉入經營。

整 體而言,盧集義開店做生意的「富爸爸實驗」目前仍處虧損,還看不到成效。不過,他說,這不代表開店不是一門好生意,「在富爸爸現金流遊戲中,開店是現金流 最豐沛的項目,只是我力有未逮罷了!」第三個富爸爸理論實踐戰場——股市,盧集義也曾嘗試過。不過,在買進股票後,心情容易受股價漲跌而起伏,加上台股中 現金股利殖利率每年穩定高過七%的標的難尋,最後也選擇放棄。

現在的盧集義,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房地產,以套房出租為主,房地產差價買賣為 輔。除了獨資的三戶房屋二十間套房,與合夥人共同投資的套房將近一百間。即使不當上班族,每月平均收入已達六位數。他把清崎當作富爸爸,以他為師,付諸行 動實踐富爸爸理論,不論成功或失敗,均從中萃取到財富累積的智慧,邁向富裕自由之路。

富爸爸羅伯特.清崎

教盧集義的投資課

第1課:勇於增加好負債,盡量降低壞負債第2課:投資標的首重現金流,資本利得擺其次第3課:團結力量大,資金不足時想辦法找到合夥人

盧集義

出生:1979年

現職:包租公、富裕自由國際管理公司總經理學歷:陽明大學物理治療學系

經歷:物理治療師

盧集義的現金流投資獲利方程式負債-(本金+利息+其他成本)=正現金流如果你以自有資金200萬元,再向銀行借500萬元房貸,購進一戶總價700萬元的中古公寓。

如以你能找到月租金4萬元的物件(約隔成5間套房)為例:40000(每月房租收入)-27500(房貸本金含利息)=12500(每月正現金流)12500×12(個月)=150,000 150,000÷2,000,000=7.5%(年報酬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84

我沒有敵人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5546

巴黎:

也可算是無敵手。

這樣說,可能會引致很多輕視價值投資法的人牙痕痕,更甚,也可能令同道中人反感。不過且聽巴黎講解,因為這正是價值投資法最高的境地,這篇文純為一種價值投資哲學,如果其它投機人覺得巴黎狂妄,那請便。

很多投資人、投機人,都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他們總愛輕視超高的境地、領域的要求,並且事無大小,也要求加一腳,好像不加腳、參于其中自已就會有損失。

例如,他們總愛發表一些宏觀經濟如何影響大市、股票。講到大市,居然還能殺有其事地說出大市會在上下幾多點。

要知道,恆指是由數十隻股票的上升或下跌計算,即是說,要預測未來大市的點數,首先就要研究清楚指數中所有企業,每隻對他預測的未來經濟的影響。

即這個人,是和一班穩藏的高手敵人(如有人真的做到的話),比較:
1.準確預測無數變數對經濟的拉動、又大眾心理變化行為;
2.準確預測幾十間企業的主管人對這些經濟變動的反應,行為。

後又要在敵人未估到前,低價購入(否則就無水位)。

他們也愛在IPO市場一顯身手,和IPO企業的老板過招,期望這些老板會大發慈悲以合理價錢賣給他,又或期望這些老板連他也不知做到幾時的生意可以發揚光大。

對於洞悉力比賽,這班人特別歡喜參加,或者就是因為這領域需要天材級的智商吧!未來那種行業會大發特發、又有那間公司會一支獨秀,他們好像已經勝卷在手般加入這個鬥獸場。

最神奇是,他們連外國股市,如何拉動港股,後如何影響外圍,再反轉...一連串的行動的無數變化,也震震有詞,擺開馬步,好像已經運籌為握。

你想像得到的領域,他們也喜愛踩一腳進入,和那地盆的可能高手扭六壬,並處處找敵手,要戰勝他們,贏取獎金。

我告訴Blog友,如果有人挑戰巴黎,以一支股定勝負,我不會和他比賽,也不會玩秒速賺錢法、IPO遊戲、不會宏觀預測、不會看圖表比賽、不會在國策如何影響氣車行業比賽、不會在洞察未來是否另一偉大股票比賽,我甚至什麼這類比賽也沒有興趣。

我只會在買賣股票前問,這間公司在過去十多二十年的平均價值大概在那個水平,現在的價格是否大幅低於那個價值。其它的事,我既無能力,也沒有需要知道和預測。

我到街市買菜、到百貨公司買襪,我只需要知幾多錢叫便宜,我幹嗎去理會不等用的東西?!

巴黎從來無學武功,也不打算和別人比武,如果你能打敗葉問,你就和泰神打吧、如果你能打敗泰神、還有很多你可以挑戰的人,但無一個會是巴黎,若一兩年後你仍然健在,我還是有能力用我賺到的錢的零頭,請你喝咖啡。

巴菲特說:
"我不懂科技股,別人懂,別人就賺他的錢"

Walter Schloss說:
"不要期望股票馬上上升,讓那些專家做(如果他們真能)"

老子說:
"聖人無為故無敗"(聖人沒自找野做,所以無失敗)

我只是那些整天圍在超級市場大減價貨架上和師奶一齊掃賤賣的住家男,我沒有大志做大事,我沒有敵人,未曾也不會和不同領域的高手較量,故無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04

华尔街没有真相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1/655590.html

华尔街永无真相,即便在过去一年的金融榜单中,每月至少有两本上榜图书试图通过剖析本次金融危机来还原华尔街的真相,但它们都只称得上华尔街的很小的一部分。

《峭壁边缘》让我们多少感知到美国政府处理危机时的决策真相;《贝尔斯登的衰落》让我们看到当事企业掌门人对这次危机的真实认识;《大而不倒》则发挥了行业记者的专长,能描绘出一幅华尔街危难当头的群体相。但这些都仅仅是华尔街的片段。

本次上榜图书《大空头》、《空头无罪》、《魔鬼赌场》又增添了不少片段。20多年前以《说谎者的扑克牌》称霸金融图书界的迈克尔·刘易斯带来了他的 新作《大空头》,刘易斯再次用他的逻辑迷惑住了大量读者,用他的叙述手法让我们轻易相信华尔街就是他所描述的那样。刘易斯的专著都隐藏着这样的含义:华尔 街的智慧和精髓在于草根阶层。

刘易斯在新书中沿用了经典作品《说谎者的扑克牌》“以小见大”的招牌写法,通过微观的个人视角重现华尔街上演的一幕幕故事。《说谎者的扑克牌》以他 本人经历来折射出华尔街无序与贪婪的特点,这一回,刘易斯借用四个小人物的故事尽情嘲笑挖苦华尔街的主流人群。这四个华尔街上的无名之辈是洞察次贷危机的 “先知者”,并在所有人都嘲笑他们疯狂的时候,“豪赌”一把,满载而归。

在刘易斯的笔下,华尔街金融圈的黑暗无处藏身:债券销售员习以为常地欺骗客户,行政高管无知傲慢,而评级机构的分析师仅是应声虫而已。刘易斯的点评 辛辣无情:华尔街的大投行就像是拉斯维加斯的赌场,高盛用钱蒙蔽了投资人的眼睛,说服AIG为一堆又一堆毒债做保险,一场金融大灾难就在人为推动下发生, 然后用纳税人的钱去补救。

否定了大人物们的智慧,才好称赞华尔街草根阶层的聪明才智,也顺带表扬了一下刘易斯自己。

当股市陷落的时候,就是空头们的胜利。《大空头》记述的是空头们的胜利故事。与之巧合的是,另一上榜书《空头无罪》恰好从理论上,从投资进化史角度为空头做了辩护。

在《空头无罪》一书中,资深华尔街人士罗伯特·斯隆通过追溯跨越200年的美国历史论证到,卖空不仅没有破坏我们的股票交易市场,反而保证了这个市场的诚信。《空头无罪》颠覆了关于卖空的传统成见,提出正是卖空让金融市场更透明、更诚信、更强大,让人大受启发。

空头们的故事也仅是对华尔街真相的一个补充。从另一上榜书《魔鬼赌场》中,我们能读到雷曼公司4位高管的办公室故事,该书揭示出华尔街职场的真谛:利益至上、贪婪与背叛。

即便如此,众多的图书借助金融危机来讨伐华尔街人性丑陋的一面,嘲讽曾经备受关注的投资大佬、顶级投行、金融官员,但这些离华尔街的真相依旧遥远。

至少,我们还可以这么肯定地说,许许多多的人依旧把追逐财富作为自己的目标,而华尔街仍是他们的梦想之地。我们还可以肯定地说,金融从业人士依旧拿着最高的薪水,每年能吸引大量美国常青藤高校毕业生的加盟。

生活要继续,对财富的追逐也还要继续。

本月上榜金融书《有钱人想的和你不一样》和《富足一生:东尼投资十大心法》从投资致富方面,给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议。其实,这也是华尔街的一部分。

有钱人和普通人的区别到底在哪里?为什么他们会成为有钱人?研究富裕阶层已经有30年之久的托马斯·斯坦利在《有钱人想的和你不一样》中贡献出他的 研究结论。其中就有这类阐述:几乎所有(94%)被调查的有钱人都认为“与人和睦相处”是自己成功的重要因素;多数百万富翁不会把批评当回事,而且绝不接 受削弱斗志的负面评论;绝大多数千万富翁并不认为投资上市公司股票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他们认为,更重要的是投资于自己的生意……

托马斯·斯坦利是美国佐治亚大学商学院教授,他10多年前的成名作《下一个百万富翁就是你》销量超过200万册。在新书《有钱人想的和你的不一样》 中,托马斯·斯坦利两个提醒值得牢记,这两点是有钱人的通性。其一,不受信贷控制。“迷恋信贷”的人们实际上被一些人和机构所控制,从而失去了“经营自己 的公司”或“从事自己的职业”的机会。其二,不受贪婪控制。斯坦利的一则忠告更加警醒人心:如果你不懂得热爱工作、热爱周遭的人和事物,那么财富就变得毫 无意义了。

最后,我们来简单地了解下东尼的十大投资心法。

有亚洲股神之称的东尼 ( Tony Measor),常居香港,在伦敦、新加坡和香港等地区有超过50年的投资经验,担任过股票经纪人、财经记者,后来是成功的基金经理。《富足一生》详细讲解了东尼的十大投资心法。

前五大心法为:1.现金非王,投资为上。股市至少有七成时间是上升的,现金却只会纹丝不动。2.自己钱财自己管。不相信基金,认为投资者还是要靠自 己选股。3.稳坐股市过山车;投资不该奢求鱼头鱼尾通吃,过分热火朝天时应暂时离场,但可分阶段进行。4.基本分析两重奏。为公司估值有两个方法,分别是 用赢利或资产衡量,两者折中亦可,但是,最重要一点是不要理会其市价。5.股息收入至为重要。投资带来的收入远较资本增值重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98

銷售沒有需求的產品 雪明資產管理世界

http://thesnowshine.blogspot.com/2011/02/blog-post_15.html

今天去左INTERVIEW,全程似係做左商業顧問多過做INTERVIEWEE,係咁問我覺得佢地公司有乜要改進,睇來佢地都幾鬼著數,最後佢都請左我 做銷售代表,問題落在我身上了,我做定唔做好呢。首先唔好講人工,作為一個專業既銷售代表,第一件事情係要想點樣將公司既產品有效咁比巿場意識到而且滿足 需求,否則底薪再多都無乜意思,無業績既銷售員比十萬你做底薪你都做唔長,一個月起兩個月止,但呢份工最大問題係佢既產品係巿場上幾乎沒有需求,呢下真係 叫我唔諗底薪唔得。

        底薪幾多呢,佢話七千再加佣金,喂老友,你既產品真係難賣不特止,你仲要同我講可能會行QUOTA制,唔係掛,係咁你既銷售人員應該可以 同身體健全既人推銷棺材差唔多,唔比人打都算執到,然後我走訪了他們的分店,發現銷售人員大多HEA做,完全唔識SELL野同埋當你無到,自己坐係到唔使 叫個客坐,呢個主要我覺得有兩個原因,第一係本身SALES知道產品根本指望可以賣得出,第二個係佢地本身唔專業,經過親身感受,我認為第二個原因居多, 也唔排除係第一個問題衍生出來的,所以我都無乜感覺,我淨係知道如果由我去做的話,至少我客戶服務方面一定要比佢地優勝,就係咁,我好可能會去做下。

        賣呢一種無需求可言既產品真係難到爆,至少我自己都唔會比錢去消費本身已經免費既產品,即係相等於有一日你返工返學坐電梯既時候,大廈管 理員問你收返一百幾十月費先可以用的話,你應該會嘈到佢拆天或者根本唔會理佢講乜,情況大概係咁,所以即使我自己銷唔去產品亦唔會覺得係自己既錯,非戰之 罪也。 講返七千蚊月薪可以做乜先,回歸基本步,減去我每月既必須支出,大概淨返四千一個月,一年約五萬元儲蓄,真係少到無朋友,看來需要使出一些財技來加速呢個 資本發展,唔係真係靠份工,聽到乞兒得,至於點搞法,仲要諗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73

單戀亞洲盟友 雅虎被嫌沒有料

2011-3-14  TCM




試想一名曾以科技創新稱霸一時的 網路巨人,短短幾年間卻因創新落後,逐漸被排擠出贏者圈,如今還得靠兩家業務越離越遠的公司持股支撐市值。

那正是雅虎(Yahoo)目前的處境。三月二日,路透(Reuters)率先指出,雅虎正與日本電訊商軟體銀行(Softbank)交涉,打算轉讓雙方合 資的雅虎日本(Yahoo Japan)全數三五%股權,市值約八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千三百五十億元)。

路透分析,雅虎出脫持股之後,可望將龐大資金轉向中國,借力這個全球最大的市場,放手一搏勁敵社群龍頭臉書(Facebook)與搜尋霸主谷歌 (Google)。

不過,隨後軟體銀行澄清並無收購之意,讓雅虎的籌資計畫與中國布局落空。尷尬的是,雖然雅虎背後還有一隻金雞母阿里巴巴,但雙方的關係卻是如履薄冰。

軟體銀行無意加碼 阿里巴巴不願被佔便宜

主要是因為二○○五年雅虎退出中國,卻不甘就此離開遍地黃金的新興市場,便以十億美元現金,加上所有雅虎中國(Yahoo China)資產,取得阿里巴巴集團四○%股權。

但是,這五年間,阿里巴巴自力做大電子商務領域,更寧願與電子灣(eBay)化敵為友,共營中國最大的電子商務平台淘寶網與電子支付服務商支付寶,也不曾 攜手雅虎開發市場。甚至屢次交涉購回股份總是遭拒,至今擺脫不了這位等著坐享其成的「投資人」。

阿里巴巴的態度前恭後倨,出於雅虎放棄開發搜尋引擎技術,轉型成媒體公司,結果是雙方合作產生不出加乘效果。

同樣的,軟體銀行執行長孫正義去年接受《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訪問時也說:「雅虎應將核心放在科技創新,而不是成為一家媒體公司。」雅虎日本為了避免受到母公司轉型之累,轉與谷歌合作,一舉將谷歌搜尋推 上日本市占率破九成的高位。

在《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專欄筆下,這段三角關係的主角雅虎其實「已毫無用處」,問題是,雅虎董事會能夠忍耐到什麼程度?對一家近八成市值都與亞洲資產息息相關的企業 而言,也許雅虎應該將盟友的忠言重新思索一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54

月息高於2分 沒有企業能奢談利潤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10413/2282719.shtml

 「沒有一家企業能在高息下存活。」拿著吳英案一審判決書的複印件,白手起家的周玲(化名)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是吳英案帶來的教訓,也是我這麼多年的經驗。」
年屆不惑的周玲在義烏從事拉鏈行業的經營已有近20年。而吳英案中大部分民間借貸即來自義烏。在這個民間金融體系極其發達的地區,有著大量與吳英經歷相 似的企業主,大多依靠借入民間資金以謀求企業發展。而就在吳英一審被判死刑、二審命運仍未知之時,對於企業借貸發展路徑的反思已經開始。
「當借貸利率高於2分月息時,對義烏絕大多數勞動密集型企業來說,談不上有何利潤可言。」周玲認為,轉型升級雖然不易,卻已是必行之路。「只有企業產品足夠高端、並將規模控制在一定程度內,才能走下去。」
困惑的企業主
「吳英案件發生之後,無論是借貸還是放貸,當然都會更小心。」周玲說,「比如合同簽的是2分利,但實際利率是以雙方口頭約定為準。」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得吳英在看守所內寫下的文字材料記錄稱,「公司投資與企業的經營都是用林衛平借我的錢投資的,年息3分,成本並不是很高,我認為自己做生意向朋友借錢也是很正常的。」
「這是義烏最常見的集資方式,向自己熟識的親戚朋友借錢,非常普遍。」周玲說,她自己的民間借資即來自親戚的「友情幫助」。但這一看似普通的現象,卻成為吳英案二審的焦點之一。
吳英寫下的自述材料中認為,「非法集資是指法人、其他組織或者個人,未經相關機關批准,向社會公眾募集資金的行為」,而公訴人所指控的債權人並「不屬於 社會公眾」。吳英案二審辯護律師張雁峰也稱,吳英並沒有通過虛假宣傳誤導社會公眾,所有證據均證明吳英借款時都是單獨與單個債權人(親朋好友)溝通,沒有 公開地向社會公眾進行過宣傳。「對吳英來說,這些人是一個特定的朋友群體,而非『不特定』的社會公眾。吳英向他們借款只是朋友間的借貸,而不是集資詐騙罪 中的向社會公眾募集資金。」吳英案另一名辯護律師楊照東在二審辯護詞中說。
但在吳英案二審尚未判決之時,與親戚及熟識朋友之間的借貸行為究竟系罪與非罪,已讓不少義烏企業主感到困惑。
「一般來說,就算是知道你的企業難以維繫,親戚朋友也不會上門逼債,甚至選擇法院起訴,那樣做只會加速企業的死亡,並最終讓債權人血本無歸。」周玲說,「更讓人擔憂的是各類寄售行、擔保公司和非法的小額貸款公司,這類公司背景複雜,一旦欠錢不能償還,會非常麻煩。」
吳英最終還是走上了法庭,「她太年輕,經驗不足。」周玲認為。
高利率困境
「銀行就是錦上添花型的。」周玲總結說,「越是不缺錢的企業,越能從銀行貸款,但很多時候,錢多了亂投資反而會壞事。另一方面,私企從銀行貸款又非常困 難。這裡的慣例是,貸款額中5%將通過中間人返還經辦人。這無形中加大了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也間接推高了民間借貸的成本。」
「以現行的民間借貸利率來看,借資1000萬元,每月利息至少60萬元。」周說,而6分利折換成年利率則是72%。儘管如此,已無法再獲取銀行資金的吳英,仍不得不徹底轉向民間借貸。
與吳英之前敘述的「年息3分」相比,此後吳英提供的回報率已逐漸高企。金華市人民檢察院於一審中的指控稱,吳英2006年9月18日出具100萬元借條 一張,註明投資期限為1年,利潤為200萬元,到期歸還300萬。同年11月5日出具900萬的借條一張,註明投資期限為3個月,投資利潤為900萬元, 到期歸還1800萬。
「民間借貸本就是高利,這很正常,不然誰會借錢給你?」張雁峰律師之前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關鍵是看借款的用途,是用於企業生產經營還是個人揮霍。」
而在周玲看來,很少有企業能在如此高利下存活。「沒有企業能在高於月息2分的情況下再奢談利潤,特別是對於義烏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在目前風險持續加大的 情況下,依靠民間借貸是難以維持的。」周玲認為,「有的企業只能通過不斷的借債來彌補欠債,如此下去,債務會像滾雪球似的越滾越大,難以自拔。出路只能是 轉型升級,向高端產品、高附加值產品轉變,這需要創新,也需要控制企業規模,一旦企業規模過於龐大,在難以獲得銀行融資的情形下,就必然需要大量生產低端 產品以維持利潤。」周玲說。
爭議「民間借貸」
「在浙江這樣的地方,沒有民間借貸,就不可能有如今的發展。」吳英的父親吳永正說。張雁峰也認為,集資詐騙、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與民間借貸之間並非涇渭分明。
記者注意到,東陽市人民檢察院的起訴書中,是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起訴吳英,而在金華市人民檢察院起訴時,罪名則成為「集資詐騙罪」。「但另案處理 的吳英案關聯人林衛平、楊衛陵、楊衛江等,罪名仍然都是『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法院判決的量刑也只有1年10個月到6年不等。這說明相關部門本身對集資 詐騙、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與民間借貸的認識是模糊和搖擺的。」張雁峰說。
吳英等人轉向民間借貸的做法,是在銀行貸款無門之後的必然選擇。浙江省長呂祖善在進行浙江省十二五規劃建議說明時也提及,「民間資本豐裕與中小企業貸款難同時存在,是浙江所特有的現象」,並表示將「探索建立民間借貸登記中心,引導民間金融規範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20

沒有他 就沒有巴菲特


2011-5-2  TCW




用什麼方法,能把一個破敗紡織廠,打造成資產達新台幣十兆元的企業帝國?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主持的波克夏(Berkshire Hathaway)公司,用五十年的時間,告訴世人答案:一條電話線。

沒錯,這條電話線的一端,是在美國中西部小城奧馬哈(Omaha)掌舵的巴菲特,另一端是長住在洛杉磯的二當家查理.蒙格(Charles Munger)。

巴菲特與蒙格,兩人相距二千五百公里,不常見面、興趣相異,不靠祖蔭,也沒有歃血為盟的換帖拜把儀式,憑著一身的本事及獨到的眼光,靠著電話溝通,讓四十六年前破敗的波克夏紡織廠脫胎換骨,成為資產價值十兆元的企業帝國、史上效率最高的賺錢機器。

他,和股神養大了波克夏 講了五十年電話,卻從未吵過

因此,如果奧馬哈是波克夏真正的總部,那麼在洛杉磯市中心的蒙格辦公室,就是另一個隱形的總部、腦力及智慧的中心。每當巴菲特碰到難題,「幫我接查理!」電話通常就會撥向洛杉磯這頭。

巴菲特說,因為蒙格,「讓我從猩猩到人類,如果我不認識他,我會比現在窮得多!」

四月五日的早上,《商業周刊》踏入了這個「隱形總部」,成為亞洲第一個親身採訪巴菲特「智慧合夥人」查理.蒙格的新聞團隊。蒙格的辦公室隱身在他一手創立 聯合律師事務所的三十四層樓,簡單、明亮的鵝黃色內裝,沒有律師盛氣逼人的強勢,反而有一種厚實的寧靜,十點鐘一到,老先生梳著整齊的西裝頭,帶著厚重的 白內障矯正眼鏡,緩步走進了會議室。

五十年來的默契養大了波克夏,「怎麼做到的?」是《商業周刊》丟出的第一個問題,「我們講了五十年的電話,之前每天打,後來也用傳真及電子郵件,」老先生回答。「你們竟然沒有爭吵過,是真的嗎?這簡直是童話故事?」「我們看法一致,意見相通。」

今年八十七歲的蒙格,比巴菲特大六歲,同樣出身奧馬哈,兩家人住得很近,卻不認識對方,也許是天意安排,他們竟曾前後在巴菲特爺爺開的雜貨鋪裡,當過小學 徒,受過巴菲特爺爺「斯巴達」式的管理教育,「這份工作要求勤奮、精確、長工時,讓我及巴菲特,在日後遇上不順心,都能從容應對!」

出身法律世家,二次大戰退伍後,蒙格進入哈佛法學院,畢業後在洛杉磯開始律師生涯。人生的最大轉折,發生在他三十五歲那年,在一個故鄉士紳的安排下,他認識了巴菲特,兩人一見如故,逾五十年的夥伴關係,從此展開。

他,讓股神不再貪小便宜 戒掉「菸屁股」,改買產業金雞

如果夥伴關係,是由一連串的「給」與「受」組成,那麼,在巴菲特從「猩猩」到「股神」的進化過程中,蒙格這個亦師亦友的夥伴,給了他三個最重要人生禮物: 戒貪、勇氣及遠見。協助巴菲特克服了所有投資人可能都會犯的貪婪、恐懼及短視的壞毛病,逐漸邁向不凡,讓巴菲特說出:「我對查理的感激,無以言表!」的肺 腑之言。

第一樣禮物:戒貪。

雖然惺惺相惜,但一開始,蒙格的投資思維,卻帶給巴菲特相當大的衝擊,因為「蒙格主義」衝撞的是他最尊敬的恩師班傑明.葛拉漢(B e n j a m i n G r a h a m)。身為首席高徒,巴菲特一直謹守葛拉漢學派崇尚的「菸屁股哲學」︱︱再好的標的,一定要等價錢低到不能再低的程度,才能買進,出脫時才能大撈一票, 「菸屁股哲學」的背後,其實是貪念作祟。

但蒙格始終反對這種「撿便宜貨」的哲學,他認為,只要謹守「安全邊際」原則,平價的好貨,比便宜的爛貨,更值得投資!要擴張,就必須找到價格合適的「偉大企業」。

一邊是恩師,一邊是一見如故的夥伴,巴菲特承認,確實相當掙扎,他把這段自我「進化」的過程,與影響西方文明的「新教徒革命」相提並論。他說,一天得聽蒙格這個馬丁路德的「新教」言論,一天又得聽葛拉漢這個「教宗」的正統思想。

最後,是「現實」讓巴菲特站到蒙格這邊。一九七○年代,巴菲特當初低價買進的「菸屁股」公司︱︱波克夏紡織廠,在國外廉價紡織品的競爭下,面臨關廠、裁員的風暴,在求售無門的狀況下,最後只得結束虧損多年的紡織製造。

而美國股市,在一九七○年代的頭兩年,也因為中產階級大量興起,欣欣向榮,連家庭主婦上理髮院也是滿口股票經,一點也不像恩師所言危機重重。巴菲特不得不承認,蒙格「把我從葛拉漢的局限理論中拉了出來,這是股強大的力量??,他擴大了我的視野。」

像打通任督二脈一樣,巴菲特戒掉「菸屁股」的習慣之後,波克夏規模開始快速成長,五十年來,巴菲特口中會下金蛋的金雞,包括:喜詩糖果(See's Candy)、可口可樂、箭牌口香糖(Wrigley)及至最近的柏林頓鐵路運輸公司(BNSF),都不是菸屁股股票。「追求價值而非價格」這個概念,成 為波克夏文化的基石。

他,讓股神改掉逃避性格 開誠布公,把所羅門醜聞變轉機

第二樣禮物:勇氣。

巴菲特自傳《雪球》的作者施洛德(Alice Schroeder)認為,外表樂觀的巴菲特,在個性上有先天的缺點,他「害怕衝突,閃躲是他的本能,如果有人像母親那樣對他發作,他會像貓一樣溜走!」 反觀蒙格,博學及法律世家的背景,他常說:「凡事一定要反過來想!反過來想!」練就一身反骨及對權威說「NO」的勇氣及能力,在處理經營上紛爭時,適時補 足巴菲特的缺點。

最經典的戰役,就是「所羅門醜聞」事件,波克夏靠著蒙格,度過了公司成立以來的最大危機。

一九八七年,在友人的請託下,波克夏以七億美元取得所羅門兄弟證券一二%的股份,當時的所羅門是華爾街資產第二大的金融機構,資產規模僅次於花旗銀行,在 債券利差市場,更是呼風喚雨、叱吒風雲。不僅有私人飛機、隨傳隨到的五星級主廚,「只要員工想吃什麼,立刻送到!」在這些人士眼中,巴菲特及蒙格,雖然坐 進了富麗堂皇的董事會,但充其量只是對喜歡啃漢堡的中西部鄉巴佬。

依巴菲特本來的規畫,買進所羅門後,希望蒙格分身去管其他公司,但似乎是聞到了臭錢即將發酵爆發的味道,蒙格請纓留任,「所羅門可能會惹上大麻煩,會大到同時需要我們兩人!」果然一語成讖。

一九九一年夏天,一連串醜聞在所羅門引爆,先是債券交易員盜用客戶帳戶競標國債,後來又發生包庇事件,兩人早就在董事會要求據實以告,但是卻被一再忽略,情勢在八月達到最高,美國政府勒令歇業,所羅門資產一度以每日十億美元的速度萎縮。

忍耐到了極限,八月中一個關鍵的會議上,蒙格勃然大怒,要求經營階層一五一十交代所有的內情,這金剛震怒,成為化危機為轉機的關鍵,在蒙格的強勢主導下,所有的藏污納垢,被逼攤在陽光下。

九月四日,巴菲特站上國會作證,原本預期的嚴厲拷問,在開誠布公表現下,竟成為企業道德的典範。

每年波克夏股東年會,幾乎都會將這段播放一次,提醒大家「不能讓公司賠上一點點聲譽」的堅持。

所羅門事件雖結束,但並沒有畫上句點。從所羅門出走的交易員,在一九九四年,結合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另起爐灶,成立長期資本公司LTCM,本來無堅不摧的套利模型,卻在亞洲金融風暴一夕崩盤。

這時他們找上了巴菲特救火,但蒙格卻極力反對,認為若出手協助,「會帶領其他動物走進畜欄接受宰殺!」還好,最後交易未成,否則波克夏恐將隨LTCM埋沒在歷史灰燼中。

為提醒自己,巴菲特還把LTCM寫給他的信掛在辦公室,當成暮鼓晨鐘的警惕。

他,讓股神開始投資亞洲 大買南韓浦項鋼鐵、中國比亞迪

第三樣禮物:遠見。

在兩人合作的後期,東方勢力開始在全球投資市場快速崛起,但波克夏在一九九○年代,在亞洲投資市場上交了好幾年白卷,巴菲特不只一次調侃自己,太晚認識日 本,錯失了投資時機。及至二十一世紀,大中華經濟崛起,醉心中華文化及儒家思想的蒙格,成為波克夏帝國東擴的引路人,特別是中國及南韓。

蒙格在專訪中表示,他住在加州,看到太多傑出的東方人在美國出人頭地,可見「只要制度對,勤奮的亞洲人,一定能在經濟上有傑出的表現。」因為他的亞洲人脈及了解,讓深居美國中部的巴菲特,也開始探索亞洲的投資機會。

二○○三年,波克夏在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恐慌達最高點時,大量買進中國石油,四年後全數出脫,大賺三十五億美元;在原物料狂潮前,波克夏就買進南韓浦項鋼鐵,成為持股近五%的大股東,到去年底為止,潛在獲利高達近新台幣三百億元。

最轟動的戰役,就是在蒙格主導下,波克夏買進中國電動車先驅比亞迪近一○%的股份,在股神的加持下,比亞迪股價一度衝高到港幣八十四元,雖然最近已從高點回跌到二十八元,但波克夏這筆投資,帳上還是有四倍獲利。蒙格更被巴菲特戲稱為「比亞迪先生」。

目前,比亞迪投資績效還沒蓋棺論定,但蒙格在專訪中認為「中國走對了路」,爆發力就像黃金年代的美國。

一路以來,面對詭譎多變的資本市場及人事浮沉,蒙格總是一貫用最基本、最老派的態度應對。

他,用老派態度為人處世 堅持約會早到、活著就要有貢獻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英文版的編者考夫曼,用「老派的美國中西部價值觀」形容這樣的態度:他們活到老學到老、對知識有好奇心、遇事冷靜鎮定、言出必行、能從別人的錯誤中汲取教訓,更有現代人最缺乏的毅力及恆心。

他的忘年之交李彔對這點印象最深刻,永遠忘不了與蒙格吃早餐的情形。第一次,他依約七點半到餐廳,蒙格已看完報紙坐定等他;第二次約會,他特別提早十五分鐘到達,蒙格仍老僧入定般把頭埋在報紙裡;第三次,他又提前了半小時,蒙格還是像個雕像一樣,定在椅子上看報。

第四次,李彔心一橫,索性提早一個小時到,終於在六點四十五分,看到老先生悠悠的走了進來,「以後我倆再約會,我都會提前到場,也拿一份報紙,互不打擾,七點半之後再一起吃早飯、聊天。」

自律,更表現在他對金錢的態度上,身為美國開國元勳富蘭克林的信徒,他堅信,抱守大筆財富進棺材,是件可恥的事,賺來的錢必須到原來的起點——社會大眾。 雖然五十六歲時,蒙格因一場失敗的白內障手術,喪失七成視力,但一點也不影響他後來的成就,他在商周專訪中表示,只要還有一口氣在,「就該投身工作,」為 他人做出貢獻。

不像巴菲特高調的捐錢,蒙格默默的成立醫院、捐助大學,但要求捐款須用在對的地方。當巴菲特已用私人飛機往來世界時,年逾八十、身價逾新台幣百億元的蒙格,有時仍情願搭商務客機,與一般民眾脫衣、卸裝,在層層的安檢隊伍中排隊。

界定自己的「能力圈」,一直是蒙格眼中投資成功的不二法則,他把這個概念,落實在與巴菲特的夥伴關係上。他了解,自己雖優秀,但巴菲特的生意頭腦及天分, 是他怎麼樣學不來的,要讓波克夏卓越、偉大,就須跟這個渾身都是生意細胞的天才合作才行,施洛德就觀察指出,蒙格「視巴菲特為投資之王,像照顧花園般維護 與巴菲特的關係。」

今年第二季,蒙格一手拉拔大的威斯科金融公司(Wesco Financial Corporation),將正式併入波克夏,董事長這個頭銜,會離開蒙格。在專訪中,問到了他希望下一代人如何看查理.蒙格這個人?他不擔心自己,反而 說:「非常慶幸能當巴菲特的夥伴,他賺錢不是為了炫耀,只是靜靜的將波克夏經營成巨人,大家一定會記得,波克夏是用不一樣的方法經營企業,最後讓股東也享 受非常好的報酬!」

蒙格一再提及自己對東方文化那種勤奮樸實的嚮往,更說他的基本理路,與孔子思想並無二致,殊不知,他跟巴菲特的夥伴關係,是在君臣父子五倫關係之外的新血 統,五十多年的夥伴關係,用財富當舞台,把「友直、友諒、友多聞」這個大同世界的理想,在充滿不完美的資本主義世界中,具體實踐了出來。

管理大師柯林斯(Jim Collins)曾說,企業要從A(優秀)到(卓越),必須有謙沖為懷的個性和專業上堅持到底的意志力的第五級領導人,很幸運,波克夏有了兩個。不僅創造了財富,更樹立了典範!

【延伸閱讀】從律師到投資大師--查理.蒙格與波克夏大事記1924年—出生 1月1日出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市。 1948年—24歲 以優秀畢業生身分從哈佛法學院畢業,開始在洛杉磯Wright & Garrett 律師事務所工作。1965年—41歲 結束律師工作。巴菲特取得波克夏控股權,兩人開始合作生涯。 1968年—44歲 蒙格偕巴菲特友人拜會葛拉漢。巴菲特開始清算波克夏紡織廠資產,將其轉型為控股公司。1974年—50歲 與巴菲特收購威斯科金融公司,波克夏持股約8成。 1978年—54歲 蒙格任波克夏副董事長。蒙格視力開始出現問題。 1980年—56歲 蒙格白內障手術失敗,導致左眼失明。 1984年—60歲 蒙格成為威斯科董事長暨總裁。1987年—63歲 波克夏買進所羅門兄弟證券12%股份,蒙格與巴菲特任該公司董事。 1991年—67歲 所羅門爆發弊案,巴菲特接管所羅門9個月。1995年—71歲 波克夏以23億美元收購GEICO49%股權。 1997年—73歲 波克夏以90億美元將所羅門賣給旅行者集團,獲利17億美元。2003年—79歲 波克夏投資中石油,2007年下半年賣出。 2006年—82歲 波克夏投資南韓浦項鋼鐵。 2008年—84歲 波克夏買進箭牌口香糖、取得比亞迪10%股權。 2011年—87歲 威斯科宣布併入波克夏旗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01

沒有硝煙的咖啡麵包大戰 老占的博客

http://oldjimpacific.blogspot.com/2011/05/blog-post_03.html

這篇刊登在今期信報月刊的咖啡西餅文章,其實去年十二月份已經在舊雅虎博客刊載,文章太 長,分了幾篇,原稿更列出寫呢篇嘢的因由,出街版本是沒有的,既然有老細希望在新呢邊刊登,唯命是從。後註:去年文中提及538味千入股85度C時是幾 錢,家陣是幾錢,各位可比較一下。在下基金會員應該食飽飽拉麵了!

20101122日,一隻以中國內需市場為概念的食品股在台灣加權指數上市,每股定價168元台幣,一上市就衝破400元,漲幅高達1.4倍,令市場議論紛紛。香港上市公司味千拉麵(538)CEO潘慰是識貨之人,她上市之前,用2億港元入股該公司的2%,馬上狂賺過億。

該公司名叫KY美食達人,在過去在四年內,以85C為名的咖啡麵包連鎖店,在台灣打敗Starbucks,創下全台灣300家的紀錄。85C2010年底在中國有170家分店,今明兩年再分別多開100家、120家,預估後年底,85C將在大陸有390家直營店,超越在台灣的總數,預估KY美食達人明、後年營收將分別成長40%34%。計畫六年內在中國大陸展店至1000家直營店,而且在美國市場也計畫多開至20家,擴展全球事業版圖。

令人嘖嘖稱奇的是,為什麼很多台商、港商這些經驗豐富的正規軍進軍上海開咖啡店,都得蝕足幾年,慢慢開店;而美食達人85C卻可如旋風般的闖入,三年內開出近百家店,而且迅速聚集人氣、大賺人民幣?目前中國營收佔比已達該公司收入55%,更何況,為了掌控品質,美食達人在中國一改台灣85C過去的加盟模式,全數開直營店,理應拓店更慢才是。
其始創人吳政學沒有傲人的學歷,沒有唸過MBA,沒有學過產業分析,更沒有上過Marketing、行銷管理學,他來自貧下中農階層,充滿街頭智慧,懂用人。目前公司的COO(首席營運長)出身自P&G寶潔、百勝集團,CFO(首席財務長)出身Deloitte德勤,R&D副總來自君悅酒店。在上市之前的推介會中,吳政學處處列舉出對比的標竿品牌,都是世界連鎖龍頭麥當勞、肯德基;還不時迸出BOM, ERP等管理詞彙,ERP是年產值數十億的大型工廠才會採用的系統工程。

85C的致勝關鍵,是進軍中國前夕開發出祕密武器:「平價現烤麵包」。即是即烤即賣,這在香港及台灣都很平常,但在上海街頭罕見。擁有近九百家店的「上海麵包王」克莉斯汀,賣的是用玻璃紙包裝、冷冰冰的工廠製麵包;山崎、Breadtalk麵包新語等外商,麵包是熱騰騰的現做,但店面不普及,多數集中在百貨公司、購物中心,且價格高昂。在鬧區街角遍地開花的85C,寬敞的百呎左右店面,明亮玻璃櫥窗和香味四溢的剛出爐麵包,便迅速吸引大量人潮,闖出知名度。

第一家85C門市於2004年 在台灣永和樂華夜市開設,發現現烤麵包很好賣,但麵包製作極難標準化,不利連鎖店快速拓展;他們開始潛心投入研發,將麵包製作過程逐步拆解成標準程序。近 來更突破技術瓶頸,完成低溫發酵天然菌種麵團的開發,連製作難度最高的多士、法國麵包等歐系麵包也可以標準化,整餅做包看似簡單,但製作過程其實極複雜, 傳統麵包師傅的培養更需經年累月;85C能快速開店的祕訣,在於以中央工廠製作冷凍麵團、低溫發酵麵團供店面現烤的方式,解決了「新鮮美味」和「標準化」的兩難,也大幅降低培訓麵包師傅的門檻。

亞洲咖啡之都
在亞洲,台灣是咖啡之都。走在台北街頭上,我們很快就會發現,隨手取得一杯咖啡是多麼容易的事,從便利商店裡的平價現煮咖啡和罐裝咖啡或三合一咖啡(即沖即飲),至遍布於大街小巷中的連鎖咖啡館,再加上隱身巷弄中的個人咖啡館,市場的競爭已經到了白熱化的階段。若說起喝咖啡的歷史,在台灣最早是有錢人的消費,60, 70年代的咖啡館大多是日式手沖咖啡,到了1980年則是一個轉捩點,麥當勞來了。台灣市場也帶進美式咖啡無限續杯,對於當時消費者喝咖啡習慣的養成算是一另類功臣,而在10年前,本土西雅圖咖啡連鎖館也踏入台灣義式咖啡的版圖,之後就是Starbucks的進軍,更加強化了義式咖啡的崛起,同時也開啟台灣連鎖咖啡市場的時代,200485C咖啡以平價化五星級品質連鎖的咖啡、咖啡麵包連鎖店之勢進入市場,而也由於這波義式咖啡的興起,手沖咖啡就這樣沒落下來。

其後,便利店也進入了咖啡的這塊大餅,又再次的刺激了台灣的咖啡市場,儘管今日市場的競爭是如此激烈(一年一千億台幣),但是咖啡的消費量仍然有增無減,二十年前,一人一年的咖啡消費是0.3公斤,現在則為0.7公斤,美國為4.8公斤,北歐將近12公斤,咖啡市場還是有成長的空間的。

先知先覺的台商,早已把在台經營咖啡店的成功經驗在中國市場遍地開花,將這兩年因為金融海嘯經濟不景氣,管理及營運都漸走下坡的Starbucks,在亞洲及新興市場中殺個片甲不留。原來,要打低巨人哥利亞並非很難,大衛可以,台灣人可以,連泰國人也可以。

當今世上的市場營銷大師Philip Kotler曾經寫過一本書,名叫Repositioning Asia,裡面大力推崇將另一個打敗Starbucks的泰國品牌咖啡Black Canyon。目前,Black Canyon的分店遍布在全泰國,共有204家分店,並開始向海外擴張,包括印度尼西亞的18個分店,馬來西亞11家分店,新加坡2個分店,杜拜4個分店,緬甸、柬埔寨,上海分別有1個分店,共38家分店。

Black Canyon作為正宗MIT(Made in Thailand)出品的咖啡,迅速向全球擴展。品牌的始創人原來根本不飲咖啡,兩人最初是銷售電腦及IT設備的專業人士,到後期IT生意不濟,於是便有開餐館或咖啡店的念頭。他們與朋友們聚會,或是客戶會談,多是選擇當時的Black Canyon作為落脚,當時大峽谷只得4間,於1993年他們索性自己買回來經營。
Black Canyon不只是一家咖啡店,又是一家泰國餐館。有客人來喝咖啡,但是看到了很多不同於其他地方的泰國食物,又有些人對西式快餐感到厭煩,特地來這裡吃泰國菜,但是發現有很多不同品種的咖啡。

在泰國曼谷的傳統購物區Siam Square, Thonglor, Emporium一帶有很多間Starbucks,但是一脫離曼谷市,就係土炮游擊隊天下,從始至終,Black Canyon始終保持的一個特色項目是,它是一家品項多樣的咖啡店和餐館。

 Starbucks在亞洲及新興市場的死因,都不外如以下幾點:

1.      欠缺當地知識,不夠本土化 Non-localize
2.      沒趣味 No Fun
3.      欠缺One to One與客戶接觸
4.      咖啡及餐點品質的新鮮度比唔上本地經營者

在國外市場,Black Canyon把重點放在加盟方面,因為他們認為比起擴大分公司,開專營店要容易得多。現在大峽谷有204家海外分行,每個開設分店的國家都對泰國菜有了解,並能夠接收泰國味。有的地方有地方菜的菜單,或者泰國菜的附加菜單,由泰國食物的團體烹飪,並研究和視察在該國的消費者,對泰國菜有何了解,需要什麼口味風格的菜單。

按照泰國商務部2009年的政策,支持泰國人在海外拓展業務的專營權,Black Canyon也參與了商務部出口促進廳的活動。泰國駐國外大使館都能幫助和支持發展MIT國外專營業務,搜尋信息,把這些資料作為研究依據,建議MIT那個國家是最值得投資的。

Starbucks在亞洲,處處比人打敗,除了上述四大原因之外,筆者認為,亞洲人(包括中國) 的基因是喜歡「被服待」,喜歡坐下來點奶茶咖啡,所以,一些大家可能聽到未聽過嘅「兩岸咖啡」「上島咖啡」每每可以短短數年之間在中國開到400-500家。這些台商自創品牌咖啡室,連許多本土台灣人都未聽過。他們為在地的本土化作出了很多完美的示範,在中國,連KFC肯德基都有荳漿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4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