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CBD招標沒有成績單

http://magazine.caing.com/2011-07-16/100280261.html

財新《新世紀》 記者 李慎

  7月6日,CBD核心區九宗土地第二輪招標,在位於和平裡的北京市土地儲備中心二層準時召開。到場的文字和攝影記者足有六七十個,但是,所有跟蹤CBD土地招標的記者都知道,記者不可能進入招標現場,只能通過場外的大屏幕看直播。

  「低調」延續在CBD土地招標始終。這是不成文的規定,所有參與投標的企業,以及政府相關部門,都默契地保持著低調。沒有一家媒體能夠正面約到土地部門、朝陽區CBD管委會,以及參與投標的企業談CBD。

  6日早10點半,招標即將開始,參與投標的企業代表均入座。

  土地中心一位工作人員突然招呼在場的記者,可以進場,但前提是所在媒體必須通過了土地中心的備案。這位工作人員手持一張名單,上面列了幾家「通過備案」的媒體,包括《北京日報》《北京晚報》等北京市屬體制內媒體,而體制外媒體一律不在名單之列。

  幾家體制內媒體記者有幸進場,但在拍了幾分鐘的照片後,也被工作人員清出場。雖然未能在場內見證整個招標過程,但此次北京市國土局允許記者進場拍照,確是一種進步。

  此外,此次CBD招標真正允許外資參與,也是非常重要的改進。

  但是,在最關鍵的中標結果上,政府仍然顯得非常低調。

  與上一次六宗土地招標一樣,此次參與競標的企業也都沒有「成績單」。評標委員會的專家,究竟給各家企業打了多少分?為什麼有的企業在方案和報價上都不領先,最後卻能成功上位呢?這些,都不足為外人道。

  雖然評分規則、各項所佔分值都有明確的規定,但政府最終還是沒有公佈評標的分數。這是否從側面說明,看似明確、公平的招標規則,只是一個幌子?推測啊,僅僅是推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35

沒有比經驗更聰明的 黎智英

2011-7-21  NM




估不到Frederick已經二 十二歲了,我還以為他才十七、八歲。一晃眼二十年光陰掠過,胖胖而又精靈可愛的小孩子,已長成人,變為高高瘦瘦、滿臉自信、兩眼閃爍着要征服這個世界的野 心的男子漢。他父親是二十年前法國駐香港的領事,他們兩夫婦跟我和太太是好朋友。外交官居無定所,但二十年來跟我們的聯絡從未間斷過,更時有見面,是頗有 緣分的朋友。

第一次去他們家,Frederick便牽着我的手,領我到雪櫃,請我吃他收藏的朱古力,從那一刻起我們便建立了個很投契的關係。猶太人管教孩子從來嚴謹, 在家裡Frederick和他姐姐都不敢放肆,但父母要是不在,或到了外面他們便往往吵起架來,甚至打架,因為兩個孩子的性格都非常倔強。

他們放假時常到我們家或到船上玩,他們爭拗起來常要我做和事老。因此兩姊弟自小便跟我關係頗密切,我甚至拿Frederick作契仔般看待。每次見面,他 都跟我談學業,理想,跟父母、姐姐和朋友的關係等,他又對我年輕時的生活和工作經驗特別感到有興趣。我給他說得最多的是在紐約工作時的一些故事,他從此對 紐約着迷。

到巴黎第二天,邀請他們一家人到間叫L'Auberge Bressane的bristro(日本人譯作「大眾食堂」)吃晚飯,為Frederick餞行,翌日他便起程去紐約見習六個月。他為此很是興奮,而我也 替他興奮,我叫他不要只待六個月;盡量找機會留幾年,好好在紐約這個top of the world的世界頂尖商業環境裡磨煉、磨煉。他正有這個意思,故此會盡力找機會留下來。這是我第一次來這家bristro,是大廚朋友介紹的,老婆已先來 嘗過一趟。見到座上人客都是上了年紀的老饕,我便知道這間餐廳水準一定不錯。可能是說紐約說得太興奮了,喋喋不休,沒有認真留意食物。也可能是時差打亂了 胃口,除了炸田雞腳吃得津津有味,其他菜式我淺嘗即止,沒有留下任何印象,飯後可覺得有些膩滯。好的餐廳不應該是這樣的吧?幸好我們喝了三瓶不錯的酒,埋 單時我發覺每人的平均消費不到一百歐羅,價錢算是非常實惠。說到膩滯,可能是年紀大了吧,我發覺現很難一天之內連續在外吃兩頓佳餚,尤其是西餐;到了吃第 二餐往往一見到放在眼前的食物,哪怕色香味俱全,我也有個壓迫感。換作幾年前,即使肚子一點兒也不餓,也不管放在面前的食物好壞,輕易我便將之吃個清光; 到了現今這個年紀,這個我已經做不到了。

出身貧窮,而又受過舊式家教,我尊重食物,除非可以保留下來,否則一點一滴食物我也不會浪費,非吃完不可。以我母親為例,她九十五歲前,要是見到家人碗裡 有吃剩的飯菜她一定會罵;孫兒吃剩,她會自己拿來吃光。她一百零一歲了,不再彈此調,但仍然是會罵的。跟朋友出外吃飯,我習慣多叫些菜,反正吃剩可以包回 家改天吃。後來發覺改天吃的日子永遠不會到來,最後還是倒掉。學乖了,現在會盡量少叫些菜,即使令人覺得寒酸,心裡也比滿桌吃剩的餸菜好過些。吃東西,我 一向要吃到飽飽、有個充實感才叫過癮,到現在還改不了這個習慣。每一餐都要吃得撐起肚皮,故此一餐飯便殲滅掉整天的胃口。早些時候我決心鍛鍊自己,吃東西 時提醒自己要吃味道而不是吃分量,讓自己從美味中尋求精神的充實感,而不是從分量中追求官能的滿足感。這也就是從細嚼中欣賞食物,而不是以身相許式的忘我 激情投入食物中去。前者是以旁觀者的態度來對待食物,後者是跟食物兩位一體、血脈相連地融會在一起。

人跟食物有個親密的關係,我們真的可以客觀地揣摩食物的真諦嗎?對這個我有點懷疑。可是年紀大了,無論體質和精力都走下坡,這似乎是唯一的選擇了。我熱愛 食物,這是剩下來唯一可以讓我繼續愛它的方法。這就有點像老夫老妻的關係,是一種沒有性慾的愛情。那仍然是愛情,只不過層次昇華,我也正在尋求辦法把自己 跟食物的關係昇華。年紀大了,精力和體質差了,我與事業的關係何嘗不一樣在蛻變?做生意當然要賺錢,否則便無法維持下去了。可是對我來說,金錢已再沒有物 質的光譜;做生意,我不是為了賺錢好讓自己有條件買些什麼,或者擁有些什麼。賺錢不是我做生意的目的。做生意,我思索的是怎樣做才可以事業成功。事業成 功、生意發揚光大便必然賺錢。故此,做生意我不會想辦法賺盡每一塊錢,我只會絞盡腦汁解決每一個問題。在我來說,生意是精神探索的如來,而不是富饒的物質 成果。金錢之於生意,猶如血液之於健康;金錢是衍生生意活力的元素,金錢不是我做生意的目標。

這就猶如血液是一個人體質衰旺的象徵,而非我們追求的健康目標。賺到錢,我不會像茹毛飲血的野人那樣花費金錢。到了這個年紀,我已沒有花錢的精力和慾念。 對我來說,金錢只是事業成功帶來的精神安慰,此外便別無意義了。人生到了這個階段,我跟金錢已沒有個物質的關係,在事業上,我追求的是精神的涅槃。是的, 不管什麼事業都難免會遇上困難,時間在身邊匆匆掠過,人不免會被時間催逼而心煩氣躁。可是只要沉得住氣,不斷自我反省、保持頭腦清醒,時刻提醒自己事業上 追求的並非自圓其說的ego trip,因為你知道自己有面對失敗的謙卑。看到前路困難,你便會知道出路所在,你便會知道成功在望,因為你知道困難是可以克服的,而時間並非衝擊慾念的 物質元素,到了那個時候你知道時間是精神領域裡充實心靈的力量。年紀大了,體質精力差了,反而可以從物質纏綿中得到解脫。虛榮成見少了,精神的提升變得更 旺盛,人亦變得更有自信,因而更能相信自己的追求是對的,事業的滿足感也因而來得更大,這個時候人生追求的意義也來得更清楚了。年紀大了就是有這個好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47

巴菲特還沒有老糊塗 孫旭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2drfx.html

崔軍致招商銀行董事長及股東的一封公開信

2011年07月25日 14:01  新浪財經

  新浪財經訊 陝西創贏投資董事長崔軍反對招商銀行7月19日公告的融資事宜,在其官方網站上公佈致招商銀行董事長傅玉寧及全體招商銀行股東的一封公開信,以下是公開信全文。

 

  陝西創贏投資董事長崔軍致招商銀行董事長傅玉寧及全體招商銀行股東的一封公開信

 

  招商銀行董事長及招商銀行全體股東:

  大家好!我們公司管理的【陝國投創贏1號】信託產品是招商銀行的機構持有者,為維護招商銀行全體股東的利益,我們對招商銀行2011年7月19日的公 告,公司擬每10股配不超過2.2股向全體A、H股東配售47.46億股,其中A股不超過38.86億股,H股不超過8.6億股,融資不超過人民幣350 億元的方案持反對態度。

  我們為全體股東提出一套比較好的融資方案:截止2011年7月21日招商銀行A股報收12.63元,動態市贏率7.1倍,招商銀行H股報收18.46 港幣(18.42X0.8283=15.26元人民幣),動態市贏率8.57倍。我們提出的方案是:招商銀行H股以市價向巴菲特增發配售22.93億 股,22.93X15.26=350億人民幣。由於H股比A股高20.6%,我們發22.93億H股就融到了350億。每股收益比配股47.46億有了大 幅提高,而且配股的話有些股東沒錢配股只有賣股票配股,容易打壓招商銀行的股票價格,使所有股東利益受到傷害。加上一些外國對沖基金惡意做空中國股票,我 們招商銀行股東利益更容易受到傷害。

  在華爾街一片看空中國的氛圍裡,2011年7月8日,正在太陽谷參加年會的股神巴菲特又一次特立獨行,逆市發表了看好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看法,並表示正等待合適機會投資中國市場。巴菲特對此表示,他對中國和印度的投資意向和熱情從未改變,巴菲特表示,自己不會每早起床後考慮將集中投資世界的哪個地區,但我已經準備好採取行動,我正在等待來自中國或印度的電話。

  招商銀行現在的估值已經低於2008年的金融危機時的估值,巴菲特對中國的投資意向和熱情從未改變,正在等待來自中國的電話,作為中國每年增長50% 左右的銀行,估值又低於2008年8月28日1664點的估值,你們說巴菲特會不動心嗎?如果董事會能採用我們的增發方案,我們將為招行董事會接通與巴菲 特的電話。

  富國銀行是巴菲特最經典的投資案例之一。1990年富國銀行遭受房地產泡沫破滅危機,股價出現大幅下跌,在市場一片看空聲中巴菲特卻逆勢大舉介 入,1992年-1993年富國銀行因計提壞賬業績差點陷入虧損,巴菲特不為所動繼續增持。此後的事實證明巴菲特的判斷多麼具有前瞻性:2004年巴菲特 持有的富國銀行市值35.08億美元,而其投資成本僅為4.63億美元,十餘年投資收益率高達658%!

  富國銀行是公認的好銀行,但巴菲特成功的很大原因在於他選取了很好的買入時機,即在別人恐懼時貪婪。據統計,巴菲特在1989年購入富國銀行時對應 PE和PB分別是5.3倍和1.21倍,而1992年購入時對應PE和PB分別是15.3倍和1.41倍,1993年購入時對應PE和PB分別是10倍和 1.54倍。

  1986年美國開始推進利率市場化和銀行業的跨區域擴張,銀行間的競爭日益加劇。同時,加州等地的房地產泡沫開始出現,美國出現了很多為房地產提供信 貸的金融信貸公司,這些都刺激了銀行放鬆風險控制,開始介入風險更大的領域。而隨著房地產泡沫的逐步破滅,投資者爭相拋棄銀行股,在巴菲特開始買入時富國 銀行估值跌到極低的水平。

  即使是在巴菲特買入富國銀行後,其投資也並非一帆風順。1991年富國銀行不良貸款撥備急劇上升至13億美元,是上一年的四倍多,幾乎超出巴菲特預測 的兩倍。巨額撥備支出使得當年富國銀行幾乎陷入虧損境界。1992年富國銀行依然低迷,撥備仍然高達12億美元,最終淨利潤相比1990年仍然下滑了 71%。但巴菲特不同尋常之處就在於此,在1992年和1993年他堅持繼續增持富國銀行,最終成就了一個教科書般完美的投資案例。更何況我們中國的銀行 資產狀況非常良好,業績今年都將大幅增長。希望大家不要被外國對沖基金看空中國的評級所欺騙,相信巴菲特你才能成功。

  例如:恆大地產,在多次警告對 沖基金做空後,恆大地產集團終於展開實際行動。7月19日,恆大地產集團(3333.HK)發佈公告稱,當天以總價6.56億港元,回購了1.106億股 股票,相當於已發行股本約0.738%。公告顯示,恆大此番出手的報價為5.8-6港元。在強力回購之下,恆大19日股價被推高7.3%至6.02港元。 這是恆大上市後首次回購,也被業內人士視為恆大對於對沖基金的首次反擊。

  巴菲特在2008年9月以8港幣10倍市盈率參與比亞迪(28.21,0.55,1.99%)的增發,使比亞迪一年後最高漲到88.4港幣,漲幅達到 1100%。市盈率達到110倍。為了全體股東的利益,請董事會採用我們提出的方案。使招商銀行能有個合理估值。現在招商銀行的動態市盈率只有7.1倍, 如果到一個合理估值20倍市贏率,那招商銀行將漲到35.6元。那對所有股東不都是一個共贏嗎?

  最後我們還是希望得到招商銀行全體股東的支持。

  希望支持我們的招商銀行的股東跟我公司聯繫,到時可授權我公司投票和直接發函給招商銀行董事會,支持我向招商銀行董事會提出執行我們的方案。謝謝大家!

 

  陝西創贏投資理財有限公司董事長崔軍

  聯繫電話:029-87439551

  郵箱  [email protected]

  2011年7月21日

我的感想:

    我對崔軍先生維護股東利益的行為表示讚賞,但對他提出的具體方案實在是不抱希望。對於招行此次配股,有報導稱「招行配股價料最低7.37元,再融資規模低 於預期」。作為招行的股東,如果你不願意以7.37元(或者再高一點)的價格配股,卻希望巴菲特以15.26元的價格購買,這多少有些小看老人家的智商。

    另外一個遺憾是崔先生的出發點是招行的股價,而不是公司的內在價值。如果招行此次配股確實能增加公司的價值,股東理應表示支持。更進一步,如果我們對招行 每年增長50%有明確的預期,那就應該意識到僅憑留存收益是無法支撐這樣的增長的,公司勢必會再融資,而作為股東,理應對此有所準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25

沒有負債的香港優勢 李兆富

2011-8-11  NM




香港一直堅守的保守公共理財方針是錯不了。可惜,巨額盈餘配合一個政治認受先天不足的政府,什麼政治問題,結果都是嘗試用花錢來解決。

上 星期,金融市場非常動盪。先有美國共和民主兩黨在八月二日的死線之前,達成共識提高政府的負債上限。另一邊廂,在大西洋的彼岸,歐洲債務危機也蔓延到歐元 區的第三大國意大利。就在美國提高政府負債上限的那一天,意大利國債息率升越六厘,反映市場對意大利政府負債水平的憂慮。結果,臨近週末,終於觸發了一場 全球小股災。真正的大事,卻發生在星期五收市之後。評級機構標普在美國時間星期五傍晚宣布,將美國主權長期評級,由最高的AAA下調到AA+。面對這個史 無前例的降級,香港金管局聲明指「屬市場預期之內」。可是,在週末的幾十個小時,各種猜測已經到處流傳。美國的主權評級被下調,其他由美國政府正式及非正 式擔保的債務,又會怎樣呢?要是這些債務的價格大幅下跌,又會令到多少機構忽然變成資不抵債?在連鎖反應下又會否醞釀成另一次的金融危機?未來的事究竟會 怎樣發展下去,仍然存在許多未知的因素。不過,我們可以從事情發展的軌跡,吸取寶貴的經驗教訓。過去幾十年,各國政府都學會了用財技去掩飾問題,另一邊廂 則透過舉債來逃避加稅的政治壓力。反正還錢的責任落在下一代人身上,得來容易的錢花得也疏爽,政府也可以不計成本,凡事都出手干預。結果,因為干預帶來的 扭曲和浪費,加上政府所花的每一分一毫, 最終所有成本,還是要國民埋單找數。法國政治家巴斯夏(Frdric Bastiat)早在一百六十年前,便點出了這次金融危機的教訓:「大政府是個騙局,裡邊的每個人都以為自己在佔別人的便宜(The state is the great fiction through which everyone endeavors to live at the expense of everyone else)。」環顧天下,沒有負債的香港政府,絕對是難能可貴。回歸之初,香港有好幾年的赤字預算,我們也沒有走借貸這條不歸路。如今看來,香港一直堅守 的保守公共理財方針是錯不了。可惜,巨額盈餘配合一個政治認受先天不足的政府,什麼政治問題,結果都是嘗試用花錢來解決。政府經常開支的幾座大山:教育、 醫療和福利,質素沒有改善,受惠人數也沒有大幅增加,花費金額卻不成比例地飆漲。 另一邊廂,各種奇形怪狀的餿主意,例如什麼關愛基金,數以百億地浪費;大白象如高鐵和機場新跑道,賬單則動輒上千億。當然,過去幾年香港遇上了一個史無前 例的泡沫周期,政府收入豐厚,這些開支都不算得什麼。可是,在未來一段日子,全球經濟一旦陷入緩慢的衰退,香港政府沒有天降的橫財,很難想像怎樣去填補這 些開支缺口。難道香港會放棄多年經營的簡單稅制,變成另一個萬稅之都?又或者我們會走舉債的不歸路,將所造之孽都交付予下一代人去承受?居安思危,尤其在 這動盪的大氣候之下,與其要特區政府做什麼長遠規劃,倒不如回到行之有效的理財原則,保持香港穩健財政和簡單低稅的優勢來得更務實有效。A

李兆富

時事財經評論員,自由市場智庫獅子山學會創會成員。作者網誌 - http://hkliberty.wordpress.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973

沒有現金的增長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09-24/100309009.html

  很大部分中國A股的上市公司收入和利潤增長,並沒有足夠的現金流支持。當中國經濟出現回落時,這對上市公司的利潤所造成的衝擊,會比預期的更嚴重

陳昌華

  在2011年上半年,中國非金融類的A股上市公司共2132家,總體銷售收入和利潤同比分別上升了26%和20%,成績喜人。但同是這批企業, 營運現金流同比下降6%。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反差,反映了中國經濟增長中的問題,更嚴峻的是,這一問題在過去幾年中並無太大改善,反而有惡化的跡象。

  以行業分佈來看,有幾個行業的現金流狀況惡化得相當明顯,如以建築和設備工業為主的「資本貨物」行業,2010年上半年,該行業在營運中的現金流淨流出約520億元;但到2011年上半年時,現金淨流出幾乎上升了3 倍,達到1430億元。

  這樣大規模的資金淨流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企業為擴大營業收入,以非常優惠的付款方式把服務/產品賣給顧客,但回籠的現金卻不多。在2011年 上半年,整個「資本貨物」行業的淨利潤僅為840億元。因此若這1430億元的貨款最後不能收回,整個行業將沒有利潤可言,反而將錄得590億元的淨虧 損。可以說,該行業今年上半年的所謂「利潤增長」實則沒有太大意義。

  出現這種情況的最主要原因是市場資金緊缺,很多房地產商、中小企業或建築施工隊伍都缺乏流動資金,建築工程商和設備生產商則為了擴大影響,接受 了這種「先干活後收錢」的付款安排。以上個世紀90年代中的經驗看,如果市場資金在短期內沒有改善的話,這種企業互相拖欠的情況可能形成另一輪「三角債」 的問題。

  基於中國上市公司的規模參差不齊,如果單看總數,可能會被個別企業或行業的數據扭曲,因此需進行另一個層次的分析。

  首先,在上市公司中分別以銷售收入、淨利潤和營運現金流評選「勝利者」和「失敗者」,以20%增長來分界。如果企業收入增長同比超過20%,它 就被定義為「勝利者」。同理,如果企業的淨利潤或營運現金流同比上升20%以上或扭虧為盈,它就是淨利潤或營運現金流上的「勝利者」。

  「失敗者」這樣定義:若上市企業營業收入同比下跌,就是銷售收入上的「失敗者「;若企業虧損或營運現金流比去年同期下降,就是「失敗者」。

  以這個標準來定義,可以得出有趣的結論。在2011年上半年,從利潤上看,43%的上市公司利潤上升20%以上,被定義為「勝利者」;34%的 上市公司則是「失敗者「;「勝利者「比「失敗者」多9個百分點。以營業收入來說,51%的上市公司為「勝利者",16%的公司為「失敗者「;差別是34個 百分點。然而,在營運現金流上,僅有17%的上市公司被歸為「勝利者」,卻有68%的公司是「失敗者」;差別達51個百分點!這非常明顯地反映出很大部分 上市公司的收入和利潤增長,並沒有足夠的現金流支持。

  將這個研究推廣至2004年-2010年,可以發現,在收入增長上,每一年都是「勝利者」多於「失敗者」;利潤狀況則每年各有差異;但在營運現金流上,每年都是「失敗者」多於「勝利者」。可以說,這種不計成本地擴充規模的行徑在上市公司中是一個十分長期的結構問題。

  值得留意的是,2010年以後,伴隨著銀根收緊,這種情況有越演越烈之勢。比如,2009年在營運現金流中, 「失敗者」的比例只比」勝利者」多兩個百分點; 但到2010年,這差別擴大到31個百分點;在2011上半年更增加到51個百分點。

  如果這種情況得不到改善,那麼當中國經濟出現回落時,這對上市公司的利潤所造成的衝擊會比預期的更嚴重。

  作者為瑞信證券中國研究部主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99

美國為什麼沒有高利貸?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0u61l.html

張化橋在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的演講節選(9月24日)。

全民放高利貸?產業空心化?我第一次聽到這兩句話時,肚子都笑疼了。說這話的人完全不顧常識。全民放高利貸就是一個前後矛盾的話。如果全民發放高利貸,那 麼借款人是誰呢?其次,如果大家都放高利貸,供求關係就會發生變化,高利貸不就成了低利貸嗎?那太好了!中國千千萬萬在掙扎的小微企業有救了!現在,民間 利率那麼高,這件事情本身就證明放高利貸的人太少了!不是嗎?在座的100多人,有幾個人發放過高利貸? 請舉手!

關於產業空心化的說法更可笑。如果生產紐扣的中國工廠都"不務正業"去放高利貸,那麼中國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都將沒有紐扣可用,那將是非常嚴重的政治事件!怎麼辦?紐扣的價格會大漲!漲到比放高利貸更加有利可圖。暴利展現!於是,.... 那些生產紐扣的老闆一定會殺個回馬槍。所以,好心的評論家們千萬不要擔心產業空心化。當然,這個道理也適用於牙膏,襯衣,機床,家具等等。不過,我披露,我家儲存了一些紐扣和牙膏,萬一廠家都去放高利貸,我怕買不到紐扣和牙膏。

 

昨天,五道口30年校慶時,有個校友問我,為什麼美國沒有高利貸。我的回答是,其實美國是有的。他們的名字比較好聽,他們叫風投,直投,PE,對沖基金或者投行。其實,所有銀行的信用卡借款(包括中國的)也是高利貸。30%以上的年化利率還不是高利貸嗎?

此外,美國還有大量為信用記錄有缺陷的人們,短期急需用錢的人們以及低收入和無資產的人們提供貸款的金融機構。他們的年化利率也非常高(更高)。

當然,在市面上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歐美國家沒有中國那麼多高利貸現象。為什麼?高利貸是相對於低利貸而言的。我們中國的利率管制刺激了貸款需求,鼓勵 了低效率的貸款項目,導致了資金市場的嚴重供不應求。我們的銀行體系用超低的利率向國企,地方融資平台,和有"辦法"弄到貸款的人們發放貸款,那麼,結果 是,高效率但是沒有"辦法"的項目被擋在了銀行外面。這種擠出效應很顯然。

資金市場有一個總供求關係,由此決定了一個均衡利率。一部分資金(民間市場)的利率很高,主要是因為另外的人付了超低的利率。一部分人借不到錢,只是因為另外的人多佔了資金。美國利率早已市場化,普通的高利貸也就沒有生存空間。

 

1986年,我從五道口畢業時的論文標題是,中國利率自由化的途徑。我很高興地發現,現在25年雖然過去了,你們還是可以選擇同樣的標題做畢業論文。真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48

没有“政策伟哥”,家电的日子怎么过

http://www.infzm.com/content/63558

吃了四年政府派发的家电下乡政策“伟哥”,家电企业现在得自己寻找蓝色药丸了。

继以旧换新、节能补贴两项政策宣告终结和调整之后,家电下乡政策也在2011年9月19日宣告了大限之期。山东、河南、四川等四省市将于今年11月 30日之前“被终止”,而至2013年1月31日,这项曾令众多家电企业顺利度过“08金融危机冲击波”的政府补贴政策将彻底落幕。消息一出,家电股大 跌。

在各行各业庆祝中国入世十年的日子里,无论海尔、美的、海信、格力这些一线巨头,还是在过去四年中靠所谓OEM、ODM活得还算滋润的中小品牌,现在先别梦想着“和饭岛爱一起晚餐”,倒是把下一顿饭落实才是头等大事。

在过去的黄金十年中,尽管家电掌门人早已被王健林、李书福、马化腾辈夺去了光环,但其在3650天里取得的成绩还是颇值一书:不仅市场总销售额劲增 400%至9642亿元,出口额也拜“入世”之赐从75亿猛增至2000亿元。海尔、美的成功跻身“千亿销售俱乐部”,即便单兵作战玩一招鲜的格兰仕、志 高等君也放出豪言要做“下一个”。

迅速扩大的城市中产阶级,不断扩张的国际中级市场自然是保送中国家电企业在“黄金十年”上垒的“四轮驱动”,而在产业升级、产品上位口号下膨胀的产 能才是真正的发动引擎。假如没有四年前突然引爆并延绵至今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相信这种开足马力、大干快上以规模取胜以圈地为主的战略至少还能坚持到“十二 五规划”末期。

但即便是碰上了经济危机,家电企业们也幸运地得到了以国家名义派送的“蓝色小药丸”。如果说以旧换新补贴和节能补贴还是锁定传统一二线城市的消费 者,那么所谓财政和贸易政策双向突破的“家电下乡政策”就是面对三、四线城市真正的蓝海了。8亿农民,2.1亿户家庭,占中国家庭总数的67.6%,这哪 只是浮财啊,13%国家补贴以及各地低眉顺眼附加送上3%-5%的二度补贴,活脱巴伊老爷家的金库。这颗政策伟哥,给力!

460亿政府补贴不仅直接催生出累计1.8亿台、销售4050亿元的成交额,更在帮助“大部分低收入农民消费升级换代”的愿景下,令一线企业完成了 “销售到村营销网”、“送货到门物流网”、“服务到户服务网”的所谓“三网合一”。“Z”字头标记信步漫游中国广大基层边远市场,家电厂商们不仅赢得了名 声,更赚到了实在利益。那些曾经的库存,只消根据农村用户特点稍加改造就畅通无阻,顺带摆脱了对苏宁、国美如蛆附身的盘剥。数据显示,像海尔这样的领军企 业在过去四年中,其城乡市场份额已趋平分秋色。

当然,其间的不和谐也是有的。不少田间地头的消费者发现,要想拿到这份几百元的补贴,不但要凭身份证、户口本、标志卡和机打发票去所在乡镇财政所登 记备案,还得由乡镇提交县财政,再经后者登录专门网站审核后将花名册发还农村信用社,几来几去至少十五个工作日,敲下十几个红章才算落定——这还不算之前 帮助那些可能从未见过电脑的乡财神突击培训的日子。拿个补贴,似乎比农村结婚仪式更为繁琐。

领补贴的家电企业也不只是恭领圣恩、山呼万岁的。先是原本十几家企业分食的蛋糕均摊给了上百家,尽管有的企业中标后销售为零。后来,家电厂商们发 现,每年年初确定的价格天花板根本挡不住年中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销售额的拉动无法阻止产品毛利率的持续下滑。格力15.19%和美的16.98%的毛 利水平甚至已低于黑电厂家,而这在过去是断不可能出现的。

虽然下乡家电品种增至十种并大幅抬高其最高售价限定,变相提高了补贴空间,但自今年4月始,销售台数和销售额已明显呈颓势。五一小黄金周和中秋节的 冲刺也无力改变大局。至8月,两项数据已环比下降7.32%和6.56%。换言之,即便政策补贴延续,这个催熟的市场也后继乏力。

好了,现在国家顺风落帆,财政本已吃紧的地方政府也拱手退出不再奉陪。而那些有一定消费力的农村用户享受到城市家电文明后,几年内不会急于升级换代;没有消费力的,照旧只先担心他们的基本保障问题。

至于借着补贴东风建立起来的基层营销网络,不少是由当地商家自主投资,如若没有补贴的动力,过度密集的网点首先得解决生存问题。近渴已现,远水何在?近期欧美经济二度探底的趋势已然坐实,出口乏力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

中国家电企业的未来是否真的“灯光太昏暗,遍寻不着那蓝色的小药丸”?9月19日至21日的港股已做出了回答。虽然之后有所反弹,但会不会是投资者相信还会有一颗“政策伟哥”出现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33

聽父親告誡「領導人沒有專業,什麼都不用談」 林明昇戰戰兢兢要破富不過三代魔咒

2011-10-31  TWM




國產集團第三代接班人林明昇,在 家族最低潮時期,被徵召回台。年輕少主遇上傳統企業,如何磨合,考驗著林明昇的智慧。

撰文‧燕珍宜

近來,復興航空董事長林明昇為了復興航空上市案,一改過往低調的態度,積極在媒體前曝光。然而,這樣的「高調」,對保守謹慎、低調慣了的國產集團而言,似 乎還不是很習慣。「曝光會不會太多了」,內部傳出這樣的聲音。

這個「不習慣」也讓身為國產集團第三代接班人的林明昇,在積極與媒體建立關係的同時,說起話來又特別謹慎、小心,保持著「一定的距離」與「神祕感」。

外表陽光的林明昇,十二歲就赴美當小留學生。一路念到美國喬治城大學企管學士,並拿到加州大學Hastings分校法學博士學位。就在林明昇剛取得法學博 士後不久,遠在地球另一端的台灣家族事業國產集團,卻發生重大財務危機。

原本不在接班行列內的林明昇父親林孝信,臨危受命扛下了拯救集團的重責大任。這個家族的大海嘯,也改變了林明昇的命運,原本想在美國執業當律師的他,被父 親緊急徵召回台灣。

林明昇回台之後,親眼目睹國產實業最艱苦低潮、風雨飄搖的時候。眼看著一個跨越三代家族的龐大企業,竟然可以在短短的時間內由盛轉衰。這樣的經歷,讓林明 昇與其他企業第二代、第三代不同,而更多了一份深思熟慮與穩重。

少主當家難為

老臣不信任 得加倍努力證明實力「外界總在我身上加諸企業『第三代』的稱號。」林明昇說道,對於這個稱號,感觸特別深刻的林孝信,總是告誡林明昇:「沒有所謂第二代、 第三代接班人,作為企業領導人,倘若沒有專業能力,什麼都不用談。」問起身為第三代的壓力,林明昇則謙虛地表示,「我很感謝有人願意給我一份工作,讓我有 發揮的機會。」先前家族企業瀕臨破產的失敗教訓,讓林孝信、林明昇父子倆隨時隨地都保持戰戰兢兢的警醒態度,欲打破「富不過三代」的魔咒。

回台這十年來,林明昇在一旁看著父親林孝信,如何一點一滴地將家族企業從危機邊緣拯救回來。相較於其他第三代的叛逆,林明昇對於父親則是多了一份尊重與敬 畏。

「我們每天都開會,他是總裁,我得向他報告公司的事情。」林明昇這麼說道,顯示他與父親的密切互動。「林明昇對總裁很敬畏,必恭必敬,是一位很受教的新生 代。」一位老臣如此觀察。相較於其他企業的第二代或第三代,林明昇顯得「乖巧」許多。他不但接受長輩安排相親,也已經是三個小孩的爸爸。

一年繳出佳績

打破華航、長榮航壟斷數十年的國際航權位於台北市鄭州路上國產實業大樓裡,國產集團的主要枝幹:國產實業、中興保全、復興航空等均聚集於此。在這棟大樓 裡,不少是資歷超過二、三十年的老員工,他們甚至是看著年輕少主一路長大成人的。

林孝信的嚴格管教,加上有一堆叔叔伯伯長輩們,每當林明昇想要採取新的變革時,據了解,有時候老員工們甚至會跑去跟林孝信打小報告。因此,對年輕少主而 言,必須更加倍努力,以證明自己的實力,才能讓諸多長輩們信服。

像所有「年輕少主遇上傳統企業」一樣,對於長輩們的「關懷」,林明昇還是表現得溫和有禮、謹言慎行。雖然銜著金湯匙出生,並且從小在國外求學生活,但林明 昇在父親嚴格教導下,仍保有亞洲傳統文化的影響,做事很有分寸。

上任才一年多,林明昇就繳出漂亮的成績單,不但首度突破由華航、長榮航壟斷數十年的國際航權,更取得世界最大飛機製造商空中巴士的技術資金支持。這些成績 不但讓林孝信開始肯定林明昇的能力,也讓新少主的地位更為鞏固。

林明昇老弟超瘋玩具

立志重建台灣玩具王國美名林孝信的次子,與林明昇相差6歲的弟弟林建涵,目前除了擔任國產實業公司的董事,另一個身分是「哈玩具博物館」的館長。

重度玩具迷的他,從小時候就有一個習慣,會把心愛的玩具,好好收藏起來,一直留存到現在。為了能跟更多同好分享交流玩具,林建涵與朋友成立了70幾坪的玩 具博物館,目前共收藏有9000多件玩具。

林建涵最驕傲的一件收藏是,12吋高的美國流行音樂天王麥可傑克森(Michael Jackson),由麥可本人親自授權製作的人偶。當初買的價格是3000元新台幣,現在已經漲到三萬多元,都不見得買得到。

林建涵不但「愛玩具」、「收藏玩具」,還開始「賣玩具」,成立了「哈玩具」主題購物網站。哈玩具的鎮館之寶是等身的鋼鐵人戰爭機器,哈玩具經理張惠國表 示,這個玩具全世界只有兩隻,製作費近百萬元,價格是「無價」。

除了賣玩具,林建涵並進一步建立台灣品牌的玩具公司。今年,他們取得迪士尼和Marvel(出版《鋼鐵人》、《綠巨人》漫畫)授權,將在台灣製造、設計玩 具,他們的夢想是重新恢復台灣喪失已久的玩具王國的封號。

林明昇

出生:1973年

現職:復興航空董事長、中興保全策略長

經歷:國產實業副董事長

學歷:美國喬治城大學企管系、加州大學Hastings法學博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27

(轉)為何美國沒有身份證和戶籍管理社會卻不亂套? (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6f4b4a0102dx37.html

我是1997年認識勞倫斯的,11年來他搬了5次家,平均2年多點時間就搬一次家,真是夠頻的。

 

美國人就是這樣,隨意搬家,不在乎搬家,甚至熱愛搬家。

美國人剛參加工作時,由於收入不高,一般是租住小房子;收入高點了,就換租大點的房子;有條件供房了,再搬到自己買的房子裡;收入再增加了,把買的小房子 賣掉再買大房子;再發達了,換到更好的社區更好的房子裡去;到老了,房子不會留給子女的,賣掉,再搬到老人公寓裡去頤養天年,去天堂以前把信用卡里的美元 都花光,沒準還透支呢。

美國人換工作也比較頻,到另一個城市另一個州去,甚至從西海岸到東海岸去工作,在美國人看來是很簡單的事情。美國人的祖先最先從歐洲移民到北美時,就有一 句著名的口號,「哪裡有面包,哪裡就是祖國。」現代美國人繼承了這個精神,哪裡生活好,哪裡就是家園。美國有的企業招聘外地員工時,甚至給支付搬家費。

美國人搬家的理由還多呢,哪個地方環境好,哪個地方稅收少,哪個地方學校好,哪個地方本族裔人口多,哪個地方稱心的餐館多,都會成為搬家的理由。據說美國人平均一生要搬十幾次家。

美國人熱愛生活,熱愛家庭。人到了哪裡,家就必須遷移到哪裡。絕對不可能兩地生活,絕對不可以為了事業而不顧家庭的。房子可以換,家可以搬,就是夫妻不能分居,未成年的孩子不能分離。美國人絕對不理解中國民工一年只回一次家的境況,他們認為那樣太不人道了。

可以肯定,如果有哪個威權總統敢發一個命令剝奪了美國人的遷徙自由,把類似中國的戶籍制度強塞給他們,美國人一定會彈劾他的,如果彈劾不成,一定會再打一次獨立戰爭或解放戰爭。

問題是,美國沒有戶籍制度,美國人沒有戶口,也沒有派出所村委會居委會這樣的管理機構,他們這樣搬來搬去的,那社會不亂套了嗎?政府怎麼管理呀?

我把這個問題提給勞倫斯。

勞倫斯對「政府管理」這個概念很反感。他說,誰管理誰呀?政府不是管理公民的,是要為公民服務的,應當是公民管理政府。我每次搬家到一個新地方,都是政府或想進入政府的政客(競選議員或政府官員的人)上門來請我,一個新到來的公民,去管理他們,而不是他們來管理我。

說的也是。在美國,沒有哪個政治家或官員敢認為自己是公民的領導、上級、管理者,也沒有哪個公民會買有這種意識的人的帳,想領導人民管理人民的人絕對沒有任何機會涉足政治領域,老老實實恭恭敬敬地為選民服務才有機會。

美國公民每遷徙到一個新的地方,就自動成為了那裡的居民,自動地擁有了該地的管理地方政府的權利──選舉權和其他政治參與權利,自動的享受當地的社會福利 待遇。不需要申請或批准,不需要辦理什麼戶籍手續。你只要在那個地方居住,即使時租住的房子,當地政府也會主動找到你,請你行使權利。比如做選民登記,做 陪審團候選資格登記等。選舉時,候選人的競選班子會主動向你寄送競選資料,尋求你的支持和「管理」。

問題是沒有戶籍制度,沒有戶口的轉入轉出,原居住地政府怎麼知道你這個「管理者」走了,新居住地的政府又怎麼知道有新「管理者」來了。特別是新政府怎麼知道你住在那裡,如何瞭解你的基本情況。你不去政府報到,政府怎麼找到你呀。

勞倫斯告訴我,美國的各級政府是從DMV(機動車輛處)那裡獲得公民信息的。在美國,幾乎所有的公民都有駕駛執照,美國關於駕駛執照的規定是,駕駛人員每 到一個地方超過15天,就必須到DMV登記,否則會被視為持無效證件駕駛。所以,每個公民搬家了,會到DMV登記變更住所的信息,這樣,DMV就有了有駕 照人員流入流出的詳細信息,當地政府也由此得到了本地居民的流入流出情況。

在美國,駕照就是身份證,乘坐國內飛機要出示駕照,住賓館要出示駕照,凡是需要身份證明的地方都需要出示駕照。

那麼,不會開車沒有駕照的人怎麼辦呢?比如一輩子都不開車的殘疾人,或者新移民來的老人等。這一類人就辦身份證。身份證也是到DMV去辦。在機動車輛處辦理身份證,而且身份證的樣子與駕照是一樣的,對身份證如此不重視,大概只有美國人這樣。

美國政府瞭解公民信息的另一個渠道是居民的社會保障記錄。在美國的所有合法居民,都有一個社會保障卡,社會保障號碼(也翻譯為社會安全號碼)是唯一的,是 從生到死伴隨每個人一生的。一個人就業、開工資、繳納保險、繳稅和獲得所有的社會保障,都要依據這個號碼,這是美國人的福利保障的依據,是命根子。美國人 每到一個新地方,都要到社會保障機構辦理住所變更手續,以便社會保障部門與自己的聯繫不中斷,給自己的資料能寄到,有好事情不漏掉自己。

美國人挺自私,絕不大公無私。他們對國家和政府的定位是十分功利主義的。他們絕沒有建設一個偉大祖國的雄心壯志,也沒有振興美利堅民族的宏偉願望,更沒有 為著後代的美好生活而犧牲今天自己的幸福的獻身精神。所以他們從來不認為人民需要一個強有力的領導來支配他們帶領他們走向未來。他們絕不會以繳稅的名義把 錢交給另一部分人隨意支配。他們把政府看作是「一個人無法做的事情大家不得不湊份子請一些人來做的僱用者們」。政府是他們雇來為全體公民服務的,為全體公 民謀取最現實的利益的。政府就是大家湊錢為大家辦事的。每個公民出錢了,湊份子了,不僅有權委託各級議會裡的議員們代表自己對如何花錢進行審查、批准和監 督,而且還必須從交給政府的錢中拿回一塊,由政府以社會保障的形式回報給自己。公民交給政府的份子錢如何記錄?公民靠什麼領取回報?就是社會保障卡里的記 錄。

所以,美國人的流動情況工作變動情況收入變化情況和繳稅繳費情況等都被一清二楚地隨時記錄著的。無論你到了哪裡。

駕照和社會保障卡使得世界上人口流動量最大的國家的人口流動情況被隨時清楚地掌握著。所以,社會不會失控。

可能有人會說,掌握情況不等於有序。那麼多人說搬家就搬家說流動就流動,社會秩序能不亂嗎?大家都往大城市跑怎麼辦?都去經濟發達地區怎麼辦?人口流動不控制不管理不可能不亂套。

但事實上美國沒有亂套,自由遷徙隨意遷徙甚至是愛好遷徙的美國一點都沒有亂套。其實,世界上有戶籍管理制度的國家只有區區三個國家,絕大多數國家是可以自由遷徙的,絕大多數國家都沒有亂套。

為什麼呢?因為自由。在自由的領域裡,始終會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起著調節的作用,自由總會比行政控制更有效更合理更自如地調節著供需的平衡,保證著不亂套。

大家都往大城市擠,那裡的住房和物價就會提高,就業機會就會減少,准入的門檻就會越來越高。企業也會選擇到新的成本低的地區去發展,如此就會把人流引到新的地區。

再比如荒涼的地方沒有人去,當地人自然就會想辦法吸引人。美國的內華達州大多是沙漠,工業農業的資源都不行。窮則思變,於是這個州的法律允許辦賭場,以賭 為誘餌發展旅遊業。這個州有兩個著名的賭城,拉斯維加斯和裡諾。其中拉斯維加斯是世界級的賭城。美國人在道德領域裡非常現實,既然賭博是客觀存在的,與其 讓美國人去摩納哥的賭場送錢,還不如讓全世界的賭徒來美國送錢。如此,荒涼的沙漠裡建起了最熱鬧的都市,不僅賭博業旅遊業發展了,拉斯維加斯還成了商業會 展中心。

由此可見,政治上經濟上的自由是最有效的調節機制。保證不亂套的往往不是控制、管理和強制,而是自由,是老子的無為而治。從宏觀的角度思考,如果把人看作 是自然的一部分,政治上和經濟上的自由主義本質上是自然主義,就是讓自然規律起作用的主義,而不是由人類的空想臆想幻想設想理想來限制人類的自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49

中國為什麼沒有喬佈斯﹖ 思想花園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10/blog-post_30.html

對這個問題﹐流行答案有很多﹐例如中國的創新機製不行﹐不尊重知識產權﹐文化不鼓勵獨立獨行等。但我想﹐這些答案都沒有觸及矽谷文化的核心﹕反建制和無政府主義。

矽谷文化的起源﹐是來自當時反越戰反政府的文化反思﹐很多先驅人物都有坐牢的經驗。當時那些人的想法是﹐以技術的力量達致人的「解放」﹐打破政府和大機構的壟斷。他們的獨立異行﹐背後有深刻的意識形態含義﹐喬佈斯當然是這股文化的傳承者。

中國文化當然可以創新﹐也有很濃烈的「江湖文化」﹐典型的例子就是馬雲和他的阿里巴巴﹐可以發展出自己的IT文化。

但中國人的社會﹐還是以官府﹐權威最為尊崇﹐視為主流。水滸傳裡的粱山好漢﹐最後還是被招安﹐西遊記裡孫猴子最後也是臣服。

中國文化沒有那種骨子裡的造反精神﹐所以也就無法有矽谷那種無所畏懼﹐大破大立的作風。阿里巴巴和騰訊也不過是山寨化後的產物﹐在科技產品方面﹐原創性的東西幾乎沒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6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