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沒有他 就沒有巴菲特


2011-5-2  TCW




用什麼方法,能把一個破敗紡織廠,打造成資產達新台幣十兆元的企業帝國?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主持的波克夏(Berkshire Hathaway)公司,用五十年的時間,告訴世人答案:一條電話線。

沒錯,這條電話線的一端,是在美國中西部小城奧馬哈(Omaha)掌舵的巴菲特,另一端是長住在洛杉磯的二當家查理.蒙格(Charles Munger)。

巴菲特與蒙格,兩人相距二千五百公里,不常見面、興趣相異,不靠祖蔭,也沒有歃血為盟的換帖拜把儀式,憑著一身的本事及獨到的眼光,靠著電話溝通,讓四十六年前破敗的波克夏紡織廠脫胎換骨,成為資產價值十兆元的企業帝國、史上效率最高的賺錢機器。

他,和股神養大了波克夏 講了五十年電話,卻從未吵過

因此,如果奧馬哈是波克夏真正的總部,那麼在洛杉磯市中心的蒙格辦公室,就是另一個隱形的總部、腦力及智慧的中心。每當巴菲特碰到難題,「幫我接查理!」電話通常就會撥向洛杉磯這頭。

巴菲特說,因為蒙格,「讓我從猩猩到人類,如果我不認識他,我會比現在窮得多!」

四月五日的早上,《商業周刊》踏入了這個「隱形總部」,成為亞洲第一個親身採訪巴菲特「智慧合夥人」查理.蒙格的新聞團隊。蒙格的辦公室隱身在他一手創立 聯合律師事務所的三十四層樓,簡單、明亮的鵝黃色內裝,沒有律師盛氣逼人的強勢,反而有一種厚實的寧靜,十點鐘一到,老先生梳著整齊的西裝頭,帶著厚重的 白內障矯正眼鏡,緩步走進了會議室。

五十年來的默契養大了波克夏,「怎麼做到的?」是《商業周刊》丟出的第一個問題,「我們講了五十年的電話,之前每天打,後來也用傳真及電子郵件,」老先生回答。「你們竟然沒有爭吵過,是真的嗎?這簡直是童話故事?」「我們看法一致,意見相通。」

今年八十七歲的蒙格,比巴菲特大六歲,同樣出身奧馬哈,兩家人住得很近,卻不認識對方,也許是天意安排,他們竟曾前後在巴菲特爺爺開的雜貨鋪裡,當過小學 徒,受過巴菲特爺爺「斯巴達」式的管理教育,「這份工作要求勤奮、精確、長工時,讓我及巴菲特,在日後遇上不順心,都能從容應對!」

出身法律世家,二次大戰退伍後,蒙格進入哈佛法學院,畢業後在洛杉磯開始律師生涯。人生的最大轉折,發生在他三十五歲那年,在一個故鄉士紳的安排下,他認識了巴菲特,兩人一見如故,逾五十年的夥伴關係,從此展開。

他,讓股神不再貪小便宜 戒掉「菸屁股」,改買產業金雞

如果夥伴關係,是由一連串的「給」與「受」組成,那麼,在巴菲特從「猩猩」到「股神」的進化過程中,蒙格這個亦師亦友的夥伴,給了他三個最重要人生禮物: 戒貪、勇氣及遠見。協助巴菲特克服了所有投資人可能都會犯的貪婪、恐懼及短視的壞毛病,逐漸邁向不凡,讓巴菲特說出:「我對查理的感激,無以言表!」的肺 腑之言。

第一樣禮物:戒貪。

雖然惺惺相惜,但一開始,蒙格的投資思維,卻帶給巴菲特相當大的衝擊,因為「蒙格主義」衝撞的是他最尊敬的恩師班傑明.葛拉漢(B e n j a m i n G r a h a m)。身為首席高徒,巴菲特一直謹守葛拉漢學派崇尚的「菸屁股哲學」︱︱再好的標的,一定要等價錢低到不能再低的程度,才能買進,出脫時才能大撈一票, 「菸屁股哲學」的背後,其實是貪念作祟。

但蒙格始終反對這種「撿便宜貨」的哲學,他認為,只要謹守「安全邊際」原則,平價的好貨,比便宜的爛貨,更值得投資!要擴張,就必須找到價格合適的「偉大企業」。

一邊是恩師,一邊是一見如故的夥伴,巴菲特承認,確實相當掙扎,他把這段自我「進化」的過程,與影響西方文明的「新教徒革命」相提並論。他說,一天得聽蒙格這個馬丁路德的「新教」言論,一天又得聽葛拉漢這個「教宗」的正統思想。

最後,是「現實」讓巴菲特站到蒙格這邊。一九七○年代,巴菲特當初低價買進的「菸屁股」公司︱︱波克夏紡織廠,在國外廉價紡織品的競爭下,面臨關廠、裁員的風暴,在求售無門的狀況下,最後只得結束虧損多年的紡織製造。

而美國股市,在一九七○年代的頭兩年,也因為中產階級大量興起,欣欣向榮,連家庭主婦上理髮院也是滿口股票經,一點也不像恩師所言危機重重。巴菲特不得不承認,蒙格「把我從葛拉漢的局限理論中拉了出來,這是股強大的力量??,他擴大了我的視野。」

像打通任督二脈一樣,巴菲特戒掉「菸屁股」的習慣之後,波克夏規模開始快速成長,五十年來,巴菲特口中會下金蛋的金雞,包括:喜詩糖果(See's Candy)、可口可樂、箭牌口香糖(Wrigley)及至最近的柏林頓鐵路運輸公司(BNSF),都不是菸屁股股票。「追求價值而非價格」這個概念,成 為波克夏文化的基石。

他,讓股神改掉逃避性格 開誠布公,把所羅門醜聞變轉機

第二樣禮物:勇氣。

巴菲特自傳《雪球》的作者施洛德(Alice Schroeder)認為,外表樂觀的巴菲特,在個性上有先天的缺點,他「害怕衝突,閃躲是他的本能,如果有人像母親那樣對他發作,他會像貓一樣溜走!」 反觀蒙格,博學及法律世家的背景,他常說:「凡事一定要反過來想!反過來想!」練就一身反骨及對權威說「NO」的勇氣及能力,在處理經營上紛爭時,適時補 足巴菲特的缺點。

最經典的戰役,就是「所羅門醜聞」事件,波克夏靠著蒙格,度過了公司成立以來的最大危機。

一九八七年,在友人的請託下,波克夏以七億美元取得所羅門兄弟證券一二%的股份,當時的所羅門是華爾街資產第二大的金融機構,資產規模僅次於花旗銀行,在 債券利差市場,更是呼風喚雨、叱吒風雲。不僅有私人飛機、隨傳隨到的五星級主廚,「只要員工想吃什麼,立刻送到!」在這些人士眼中,巴菲特及蒙格,雖然坐 進了富麗堂皇的董事會,但充其量只是對喜歡啃漢堡的中西部鄉巴佬。

依巴菲特本來的規畫,買進所羅門後,希望蒙格分身去管其他公司,但似乎是聞到了臭錢即將發酵爆發的味道,蒙格請纓留任,「所羅門可能會惹上大麻煩,會大到同時需要我們兩人!」果然一語成讖。

一九九一年夏天,一連串醜聞在所羅門引爆,先是債券交易員盜用客戶帳戶競標國債,後來又發生包庇事件,兩人早就在董事會要求據實以告,但是卻被一再忽略,情勢在八月達到最高,美國政府勒令歇業,所羅門資產一度以每日十億美元的速度萎縮。

忍耐到了極限,八月中一個關鍵的會議上,蒙格勃然大怒,要求經營階層一五一十交代所有的內情,這金剛震怒,成為化危機為轉機的關鍵,在蒙格的強勢主導下,所有的藏污納垢,被逼攤在陽光下。

九月四日,巴菲特站上國會作證,原本預期的嚴厲拷問,在開誠布公表現下,竟成為企業道德的典範。

每年波克夏股東年會,幾乎都會將這段播放一次,提醒大家「不能讓公司賠上一點點聲譽」的堅持。

所羅門事件雖結束,但並沒有畫上句點。從所羅門出走的交易員,在一九九四年,結合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另起爐灶,成立長期資本公司LTCM,本來無堅不摧的套利模型,卻在亞洲金融風暴一夕崩盤。

這時他們找上了巴菲特救火,但蒙格卻極力反對,認為若出手協助,「會帶領其他動物走進畜欄接受宰殺!」還好,最後交易未成,否則波克夏恐將隨LTCM埋沒在歷史灰燼中。

為提醒自己,巴菲特還把LTCM寫給他的信掛在辦公室,當成暮鼓晨鐘的警惕。

他,讓股神開始投資亞洲 大買南韓浦項鋼鐵、中國比亞迪

第三樣禮物:遠見。

在兩人合作的後期,東方勢力開始在全球投資市場快速崛起,但波克夏在一九九○年代,在亞洲投資市場上交了好幾年白卷,巴菲特不只一次調侃自己,太晚認識日 本,錯失了投資時機。及至二十一世紀,大中華經濟崛起,醉心中華文化及儒家思想的蒙格,成為波克夏帝國東擴的引路人,特別是中國及南韓。

蒙格在專訪中表示,他住在加州,看到太多傑出的東方人在美國出人頭地,可見「只要制度對,勤奮的亞洲人,一定能在經濟上有傑出的表現。」因為他的亞洲人脈及了解,讓深居美國中部的巴菲特,也開始探索亞洲的投資機會。

二○○三年,波克夏在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恐慌達最高點時,大量買進中國石油,四年後全數出脫,大賺三十五億美元;在原物料狂潮前,波克夏就買進南韓浦項鋼鐵,成為持股近五%的大股東,到去年底為止,潛在獲利高達近新台幣三百億元。

最轟動的戰役,就是在蒙格主導下,波克夏買進中國電動車先驅比亞迪近一○%的股份,在股神的加持下,比亞迪股價一度衝高到港幣八十四元,雖然最近已從高點回跌到二十八元,但波克夏這筆投資,帳上還是有四倍獲利。蒙格更被巴菲特戲稱為「比亞迪先生」。

目前,比亞迪投資績效還沒蓋棺論定,但蒙格在專訪中認為「中國走對了路」,爆發力就像黃金年代的美國。

一路以來,面對詭譎多變的資本市場及人事浮沉,蒙格總是一貫用最基本、最老派的態度應對。

他,用老派態度為人處世 堅持約會早到、活著就要有貢獻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英文版的編者考夫曼,用「老派的美國中西部價值觀」形容這樣的態度:他們活到老學到老、對知識有好奇心、遇事冷靜鎮定、言出必行、能從別人的錯誤中汲取教訓,更有現代人最缺乏的毅力及恆心。

他的忘年之交李彔對這點印象最深刻,永遠忘不了與蒙格吃早餐的情形。第一次,他依約七點半到餐廳,蒙格已看完報紙坐定等他;第二次約會,他特別提早十五分鐘到達,蒙格仍老僧入定般把頭埋在報紙裡;第三次,他又提前了半小時,蒙格還是像個雕像一樣,定在椅子上看報。

第四次,李彔心一橫,索性提早一個小時到,終於在六點四十五分,看到老先生悠悠的走了進來,「以後我倆再約會,我都會提前到場,也拿一份報紙,互不打擾,七點半之後再一起吃早飯、聊天。」

自律,更表現在他對金錢的態度上,身為美國開國元勳富蘭克林的信徒,他堅信,抱守大筆財富進棺材,是件可恥的事,賺來的錢必須到原來的起點——社會大眾。 雖然五十六歲時,蒙格因一場失敗的白內障手術,喪失七成視力,但一點也不影響他後來的成就,他在商周專訪中表示,只要還有一口氣在,「就該投身工作,」為 他人做出貢獻。

不像巴菲特高調的捐錢,蒙格默默的成立醫院、捐助大學,但要求捐款須用在對的地方。當巴菲特已用私人飛機往來世界時,年逾八十、身價逾新台幣百億元的蒙格,有時仍情願搭商務客機,與一般民眾脫衣、卸裝,在層層的安檢隊伍中排隊。

界定自己的「能力圈」,一直是蒙格眼中投資成功的不二法則,他把這個概念,落實在與巴菲特的夥伴關係上。他了解,自己雖優秀,但巴菲特的生意頭腦及天分, 是他怎麼樣學不來的,要讓波克夏卓越、偉大,就須跟這個渾身都是生意細胞的天才合作才行,施洛德就觀察指出,蒙格「視巴菲特為投資之王,像照顧花園般維護 與巴菲特的關係。」

今年第二季,蒙格一手拉拔大的威斯科金融公司(Wesco Financial Corporation),將正式併入波克夏,董事長這個頭銜,會離開蒙格。在專訪中,問到了他希望下一代人如何看查理.蒙格這個人?他不擔心自己,反而 說:「非常慶幸能當巴菲特的夥伴,他賺錢不是為了炫耀,只是靜靜的將波克夏經營成巨人,大家一定會記得,波克夏是用不一樣的方法經營企業,最後讓股東也享 受非常好的報酬!」

蒙格一再提及自己對東方文化那種勤奮樸實的嚮往,更說他的基本理路,與孔子思想並無二致,殊不知,他跟巴菲特的夥伴關係,是在君臣父子五倫關係之外的新血 統,五十多年的夥伴關係,用財富當舞台,把「友直、友諒、友多聞」這個大同世界的理想,在充滿不完美的資本主義世界中,具體實踐了出來。

管理大師柯林斯(Jim Collins)曾說,企業要從A(優秀)到(卓越),必須有謙沖為懷的個性和專業上堅持到底的意志力的第五級領導人,很幸運,波克夏有了兩個。不僅創造了財富,更樹立了典範!

【延伸閱讀】從律師到投資大師--查理.蒙格與波克夏大事記1924年—出生 1月1日出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市。 1948年—24歲 以優秀畢業生身分從哈佛法學院畢業,開始在洛杉磯Wright & Garrett 律師事務所工作。1965年—41歲 結束律師工作。巴菲特取得波克夏控股權,兩人開始合作生涯。 1968年—44歲 蒙格偕巴菲特友人拜會葛拉漢。巴菲特開始清算波克夏紡織廠資產,將其轉型為控股公司。1974年—50歲 與巴菲特收購威斯科金融公司,波克夏持股約8成。 1978年—54歲 蒙格任波克夏副董事長。蒙格視力開始出現問題。 1980年—56歲 蒙格白內障手術失敗,導致左眼失明。 1984年—60歲 蒙格成為威斯科董事長暨總裁。1987年—63歲 波克夏買進所羅門兄弟證券12%股份,蒙格與巴菲特任該公司董事。 1991年—67歲 所羅門爆發弊案,巴菲特接管所羅門9個月。1995年—71歲 波克夏以23億美元收購GEICO49%股權。 1997年—73歲 波克夏以90億美元將所羅門賣給旅行者集團,獲利17億美元。2003年—79歲 波克夏投資中石油,2007年下半年賣出。 2006年—82歲 波克夏投資南韓浦項鋼鐵。 2008年—84歲 波克夏買進箭牌口香糖、取得比亞迪10%股權。 2011年—87歲 威斯科宣布併入波克夏旗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0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