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妖股 百萬倉 - Start from One Million



一月又重複前三月走勢, 升一陣又跌番起步三千處. 上高過年結班師找數, 又要抽銀根, 而家話內地通脹五巴仙, 保守啲都要計雙啩, 十個應無走雞, 香江乘多一半都怕且夠, 起碼五個以上嘞. 係資金抽緊下, 公仔紙市場短期都唔會有運行嘞. 怕且要禱告新嚟之大鱷, 幾時發慈悲, 炒番起個市, 雖則調轉炒, 都可以發過個豬頭.

2379 一役, 大折讓供股除權后即炒高, 以為鴻鵠埋嚟, 即沽賺幾倍咁話, 點知大股東否決供嘢, 即刻奶哂. 呢啲唔誠實既對手, 莊又係佢, 規矩又係佢定, 對賭又係佢, 散戶賭贏, 都係慘勝而已, 怕且九成都係輸到乾乾淨淨. 股神話投資對手要做得女婿過, 都唔好話無道理, 我就唔會將啲錢交畀啲賊嘞, 要防佢地或甚而要係賊囊偷金, 不如畫好幅圖, 或計好盤數好過囉, 起碼機會大得多.

睇番自己過去一年轉倉活動, 結論都係唔轉好過轉, 明顯如轉出和黃, XLF 轉深滬金融, 386 轉巴西石油, 真係全部都係哂兩面轉角關鍵處, 真係無話可說, 亦可證自己亦為市場之一部份, 所以一動不如一靜, 會盡量減少買賣, 起碼慳番啲心力同使費, 實倉亦如是. 咁幾時先轉, 咁怕且唔係係超價, 或係超值時囉, 通常騰雞同唔想做嗰啲買賣, 都係啱同供獻最大既, 平時其實影響不大, 持倉多少才係要點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14

翁氏三兄弟澄清中國第一妖股 迷失的浪莎

http://www.xyzlove.com/Transshipment/Finance/wssxdcqzgdyyg_msdls/wssxdcqzgdyyg_msdls.htm

 隱藏在迷霧與光環下的*ST浪莎到底是什麼樣子?

─────────────────────────────────────────────────────────────────

 

中国第一妖股
中國第一妖股——*ST浪莎

  自今年4月以來,這家根植於浙江義烏的家族式製造企業,已經數度成為緋聞與新聞的主角了,儘管每次都是情非所願。

股改後的*ST長控(後更名為「*ST浪莎」,600137.SZ)復牌,開盤當天漲幅高達1083.84%。並引起了監管層的注意,被緊急停牌。

事後證明,來自股市上的種種質疑,的確冤枉了浪莎與其創始人翁氏三兄弟——浪莎控股集團總經理翁關榮、浪莎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翁榮金、浪莎控股集團總裁翁榮弟。上交所和四川證監局的調查還了三兄弟一個清白,即,翁氏三兄弟絕非「浪莎神話」的幕後推手。

浪莎在2005年為上市而聘請的財務顧問蘇建平對《英才》記者說「他們拿了上市公司也不會弄。」

處在資本市場風口浪尖上的翁氏三兄弟三個月後,再度被迫成為主角。

浪莎交惡沃爾瑪的報導充斥坊間,起因是國家調整退稅政策——針織產品的出口退稅率從7月1日開始再下調2%。為此,翁氏兄弟思考著要不要繼續以低廉的價格跟這個全球零售巨頭合作下去。

出口退稅的再度調整,對於諸多出口導向型的製造企業而言,實際只是生存環境惡化的誘因之一,此前,他們已經承受了諸如人民幣升值、原材料成本漲價、勞動力成本上升等的巨大考驗。翁榮金認為,沃爾瑪至少要提高30%的價格,才有繼續合作的可能。

在中國市場翁榮弟敢放豪言:「浪莎的襪子定價1塊錢,沒企業敢定價1.1元。」而面對沃爾瑪這樣的國際買家,翁氏兄弟考慮到儘管今天沒有加價的可能,但將來還可能合作,於是知趣地閉上了嘴。

在全球市場上喪失產品定價權以及產品增值分配權,這幾乎是所有中國製造業的軟肋。

許多國際知名品牌都將生產訂單交給中國企業去做,已是公開的秘密。然而,低廉的勞動力成本雖為中國帶來了大量生產訂單,但執行這些訂單的中國生產廠家最終能賺多少錢呢?《英才》記者從翁氏兄弟那裡得到的答案是「10%都不到」。

如今不缺資本、不缺中國市場的浪莎,缺少現代化的公司治理、缺少技術創新、缺少產業升級、缺少全球品牌知名度、缺少全球銷售網絡建設……

我們認為像浪莎一樣的中國製造業正身處三岔口或是臨界點,翁氏兄弟也認同《英才》的判斷。

日本學者大前研一近年來出版了一本新著,名為《中國:出租中》。這個書名乍聽起來有些刺耳,正如這本書封面上所寫的:「全球最大的企業『中國株式會社』正在出租土地、人民、智慧、權力……」這不是預言,這是中國正在發生的事。

不難理解,浪莎如何轉型?如何能在全球市場上贏得尊重?他們所面臨越來越多的難題,也是眾多中國製造業乃至中國整個工業界所必須面對的。

 

 

迷霧與光環下的浪莎

         楊柳

 

  迷霧與光環下的浪莎到底是什麼樣子

 

 

张柏芝出任浪莎品牌代言人
張柏芝出任浪莎品牌代言人

  翁氏三兄弟的生活還和以往一樣規律。清晨四五點,大老闆翁關榮就來了,在廠區各處轉悠;七點半,二老闆翁榮金準時出現;三老闆翁榮弟來得晚點,九點左右。如果沒事,三兄弟「整天呆在廠裡」。

除了一塊在*ST長控復牌前一個月就樹起的「熱烈慶祝浪莎股票在上海成功上市」的紅色廣告牌,浪莎看起來與喧囂的資本市場似乎並無太多關聯。

聽這樣的描述,平淡到幾乎要令人忘卻就在幾個月前的A股市場上,這家在「子行業的子行業」裡精耕細作十餘年的企業掀起了怎樣的軒然大波。

2007年4月13日,停牌近4個月的*ST長控復牌,開盤第一筆14.36元,第二筆成交價就變成了29.74元,第三筆即40元,隨後的半小時, 狂升至85元,漲幅高達1083.84%,刷新了由ST仁和創下的A股市場股改復牌的最大漲幅紀錄。下午一點,*ST長控被上交所緊急停牌,收於 68.16元。

*ST長控正是浪莎借來上市的「殼」。

「(這樣的表現)我當然想不到。」翁榮弟邊說邊扒了口醬香排骨飯,這種38元一份的飯裡有他喜歡吃的鍋巴。「我也不高興。」他接著說。

不高興的事恐怕還在後頭。4月20日,*ST長控再度復牌。此後,截至9月7日的94個交易日裡,*ST浪莎(*ST長控5月30日起變更為*ST浪 莎)共有46個停板——25個漲停,21個跌停。「不正常,不是漲停就是跌停,搞得我們很為難。」浪莎集團副總經理金洲斌告訴《英才》記者。

資金殺進殺出,股價忽上忽下,*ST浪莎的走勢可謂云譎波詭,在
《2007十大妖股》那張網上流傳甚廣的榜單裡,*ST浪莎赫然排在第一位。

這樣的排名,翁榮弟一定不會贊同,他會懇切地告訴你——對股民,對社會,我們浪莎都是非常負責的。他也許還會建議你看一下公司不久前公佈的2007年中報,根據這份看起來很牛的報告,今年上半年,*ST浪莎實現淨利潤33654.91萬元,每股收益5.159元。

那麼,隱藏在迷霧與光環下的*ST浪莎到底是什麼樣子?


資本運作 被莊家操縱

莊家將了浪莎一軍。這一軍,將得浪莎進退不得。

「今年,浪莎通過借殼*ST長控上市,進入資本市場。停盤復權後,最高漲幅達到1379.8%(原文如此),創下了中國A股市場股改復牌的最大漲幅紀錄。我想這也是一個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的直接體現,反映了廣大股民和消費者對浪莎的充分信任。」

這段話摘自翁榮弟在第三屆義烏會長論壇上一篇名為《資本運作:企業快速發展的助推器》的
演講
。疑慮由此而來,浪莎是不是真的懂得資本運作的奧秘?

當然,根據翁榮弟的說法,早在1998年,浪莎就已提出上市的問題並找過南方證券。在上市的路徑選擇上,浪莎原本希望直接通過IPO上市,但由於 2005年的大規模股改,IPO與再融資被叫停一年,而申請新股發行一般也要等上2-3年,這讓浪莎把目光放在了「借殼」上。

「他們多次表示要借殼上市,我們就給他們推薦了一些上市公司。」上海瑞盈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副總裁蘇建平對《英才》記者說。瑞盈是浪莎在2005年為上 市而聘請的財務顧問。此後一年多時間裡,蘇建平等三人給浪莎推薦了銀泰股份、錦州六陸、綿陽高新、*ST長控等四家上市公司。最終選中*ST長控,是因為 瑞盈投資設計了一個「收購加投資」的方案,即,浪莎在宜賓建立一個生產基地,而當地的絲麗雅集團恰恰是浪莎的上游公司,「對雙方都有好處」。

讓蘇建平沒有想到的是,就在「收購價格已經確定,收購協議已經擬好,談判基本上已經成功」的時候,浪莎翻臉不認賬了。

2006年9月1日,四川省國資委授權宜賓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與浙江浪莎控股有限公司簽署了《股權轉讓協議》,將*ST長控佔總股本57.11% 的3467萬股國家股,以7000萬元轉讓給浪莎控股。浪莎控股承諾,自股改實施之日起,受讓四川省國資委所持公司非流通股份,在36個月內不通過交易所 掛牌交易或轉讓。

此後,瑞盈投資一直沒有收到280萬元的財務顧問費,而且,浪莎還轉而聘請興業證券為收購和上市公司股改的財務顧問。據蘇建平說,就在正式協議簽訂之後,翁榮金還跑到上海向他們諮詢過債務、重組等諸多事宜,瑞盈方面都給出了書面意見。

「他們說你就出幾趟差還收這麼多錢,」說起浪莎拒付顧問費的理由,蘇建平啞然失笑,「我說我就坐在家裡你也得給我錢。」

多次催討不成後,瑞盈投資將浪莎集團告上法庭。6月底,浙江金華中級人民法院做出了浪莎向瑞盈投資支付100萬元財務顧問費的判決。雖然有些失望,蘇建平還是接受了這一判決,「一上訴又要半年,哪有那麼多精力?」

為了浪莎上市,蘇建平前後去過七八次義烏,對於翁氏三兄弟的資本水性,他感覺「他們瞭解得不是太多,但是接受得很快」,但現在,他認為「他們拿了上市公司也不會弄,也沒有找到合適的人幫忙打理,時間長了,也是有問題的」。

讓蘇建平產生這種感覺的是浪莎目前的股價——9月7日,*ST浪莎收盤價是45.89元。

「這個股價非常不合理。」蘇建平說,「在我看來,如果中國二級市場的市盈率正常的話,它的估值應該是6.8元,加上一點兒泡沫,應該也就是8.10元。」

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副所長李質仙並沒有專門研究過*ST浪莎這只股票,但他也認為其股價「不是太正常」,因為「它的收益都是重組收益,正常業績現在也 看不出來」——浪莎控股集團目前注入*ST浪莎的只是內衣這部分資產,儘管2007年的中報看上去很美,但公司33654.91萬元的淨利潤裡包含了 28536.83萬元的債務重組收益以及4848.14萬元的轉讓股權收益,扣除非正常性損益後基本每股收益僅為0.026元。

並不是只有外部人士才這麼看。浪莎上市後,集團一位高層常被朋友追問能不能買點*ST浪莎,他的態度都是不鼓勵。「我們知道我們這個高股價是炒作出來的,」他說,「我們盤子很小,流通股只有2000多萬股,所以會被人家操縱來操縱去。」

那麼,是什麼人在操縱*ST浪莎?

蘇建平認為基本上可以排除翁氏三兄弟聯合坐莊的「嫌疑」,因為這「對他們一點好處都沒有」——「將來如果你的資產通過增發配股裝進去,要是股票價格 低,它裝進去佔的股份就多,現在價格那麼高,相當於一股40塊錢去收購自己的資產,它不是不划算嗎?」更何況,翁氏三兄弟的手裡並沒有籌碼,「人家早就把 二級市場的股票收起來拿去炒了。」

莊家將了浪莎一軍。這一軍,將得浪莎進退不得。「我們希望持續穩步發展,你不要大起大落,我不喜歡大起大落,」翁榮弟對《英才》記者說,「但是,現在我們沒有辦法。」

在蘇建平看來,辦法還是有的。「要儘量提示市場風險,而且要把公司的實際情況多次跟投資者說清楚。要跟莊家對著干,不要坐著看,要打壓他,不要讓他在那兒瞎弄。」


家族企業 三兄弟不分家

「他們三個基本上就是翁榮金說了算,其他兩個都是配角。」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外表、談吐、性格、氣質,翁氏三兄弟的差別都很大。

最具親和力的是大老闆翁關榮,因為稍顯凌亂的辦公室,他很不好意思地解釋了兩三次,《英才》記者的問題,他有問必答,只是滿口的方言讓人云山霧罩,他 辦公室的門一直開著,短短十幾分鐘,就有三撥人隨意進出。談鋒最健的是三老闆翁榮弟,比起企業治理,他似乎更願意聊聊軍事,他有很多「部隊的朋友」,對我 們國家的軍備水平,他憂心忡忡。二老闆翁榮金心思最縝密,他不苟言笑,拒絕一切與個人有關的問題,如此嚴肅的一個人卻擁有一張頗具幽默感的名片,名片的背 面是一幅他騎在玩具木馬上的漫畫,馬身上寫著——馬上成功。

貿易是翁氏三兄弟的老本行,俗稱二道販子。老二翁榮金最先入行。1986年,高中畢業的翁榮金投奔遠在新疆的姑媽,在得知當地人工飾品熱銷後,他火速 趕回義烏,用借來的幾萬元錢進足了貨,然而,等他和老三翁榮弟擠在火車上站了四天四夜回到新疆時,卻發現人工飾品早已遍地開花,直接損失1萬多。雖然頭一 回試水就差點被淹死,翁榮弟卻自認兄弟們的小販生涯「還算成功」,他們倒騰過玩具、相冊、襪子等六類商品,最終發現賣襪子是最賺錢的,由此走上了由貿而工 的道路。

一起打拚了20多年,看別的兄弟分分合合,翁氏三兄弟仍是鐵板一塊的樣子。總部設在義烏的華略管理諮詢有限公司事長蔣小華認為,這主要得益於三兄弟比 較明確的分工:老二翁榮金是董事長,管戰略;老三翁榮弟是總裁,管經營;老大翁關榮是總經理,管生產。《四川長½包裝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發行股票購買資產、 重大資產出售暨關聯交易報告書》上顯示:浪莎控股在經營方針、投資計劃、重大戰略決策等事項上,翁氏三兄弟協商一致決定,具體經營、投資方案、戰略實施等 事項由翁榮金決定。

「他們三個基本上就是翁榮金說了算,其他兩個都是配角。」蘇建平說。

利益共享大概也是兄弟三人合作至今的一個重要原因。在義烏的黃金地段買房子,三兄弟一人一套;買別墅,一人一幢,挨著住;買車,一人一輛奔馳(大老闆 更愛開帕薩特,順便說一句,他用的手機還是三四年前花2000元買的諾基亞)……而那個看起來體現著可愛的平均主義思想的集團股權比例——翁關榮 33.33%、翁榮金33.34%、翁榮弟33.33%,也被翁關榮一口否認,「我們股權沒有分,沒有你百分之幾我百分之幾。」

三兄弟的夫人也都安置在了浪莎,三老闆娘以前管外貿,現在是公司的黨支部書記,兼做出納,另兩位翁夫人都在門市部。

不只是家族內部成員,翁榮金在整個集團推行的都是「家文化」。

浪莎集團的企管部經理梁潔生告訴《英才》記者,公司的很多高管,都是浪莎自己培養的。浪莎目前的三個副總,有兩個是從公司創業開始一直做到現在的,另 外一個也做了七八年。十幾個事業部部長,基本上也都是內部培養的,至少都幹了六七年。「老闆們並不排斥家族企業的說法,但這麼多年發展下來,浪莎可以引進 人才,卻不會相信『空降兵』。」他說。

所有權由家族成員控制,經營管理權由家族成員把持,決策程序由家族成員共商,浪莎的管理可以說是典型的家族式管理。

管理的問題,在蔣小華看來,是浪莎「必須突破」的一個問題。他批評浪莎的管理結構鬆散、隨意,「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如果說你想到浪莎去,非常容易,不 需要經過一些很嚴謹的程序……它的辦公大廳,我有時候感覺甚至像一個菜市場。」那是一個倉庫大小的辦公大廳,沒有隔間,翁榮金本人據說很為這樣的辦公格局 感到自豪。

「他們的人才結構跟很多企業比較都是偏弱的,他們很少去引進高端人才,在我們看來,他們缺少比較專業的人才……企業家的能力太強,中層管理者的能力太弱,有這種感覺。」

蔣小華還覺得三兄弟應該開始考慮接班人的問題,「假設天災人禍,公司除了他們三兄弟,還有誰有這個能力?」

對這個問題,翁榮弟很是不屑。「還早著呢。」他說。翁榮弟今年還不到40歲,他的兩個哥哥,一個54歲,一個44歲。


國際化之路 與沃爾瑪的紛爭

「你繼續叫我虧,不可能。」

經過義烏市稠州西路的時候,翁榮弟指著車窗外的一個小廠說,「這就是我們起步的地方。」

這個地方,留給集團副總金洲斌的最初印象,充其量也就是個家庭式作坊。1995年,金從新疆某國營工廠辭職,到義烏宏光針織有限公司(浪莎的前身)學習修理襪機,當時的浪莎既做襪子又搞繡花,還跑貿易,所有員工加在一起不過幾十人。

現在的浪莎,則擁有5000名員工、佔地60萬公頃的工業園以及近萬台(套)全球最先進的數碼設備,日產量超過了200萬雙。

浪莎能長這麼大,翁關榮連說「想不到」。最初幾年,兩個弟弟大量引進昂貴的進口襪機時,做大哥的一直擔著心,「第一年100台,第二年300台⋯⋯還是有點兒怕,沒見過,我說你做這麼多怎麼賣得完?」

他的擔心不無道理。光是義烏市,就有大大小小1400多家襪子生產企業,而鄰近的諸暨市大唐鎮,一個鎮就有2400多家企業生產襪子。一塊不大的蛋糕,多少人在搶著吃!浪莎得以生存,真可以說是大浪淘沙。

成功的關鍵是品牌。1995年,浪莎剛剛成立,企業還未投產,翁氏三兄弟就向國家商標局申請註冊商標,花了「好幾萬塊錢」把當年42個大類的商標統統 註冊了。1996年,中央電視台還沒有一條襪子廣告,三兄弟就投入500萬在央視《每週一歌》節目打廣告,5秒鐘的廣告播了一年。「還在好多頻道重播,那 時候重播不收錢,現在就是5000萬都拿不下來了。」翁榮弟補充道。

2007年1月10日,中國品牌研究院公佈了《中國最有價值商標500強》,浪莎以6.77億元的價值躋身其中。

相形之下,浪莎的同城對手夢娜雖然起步略早,卻因前幾年產品供不應求,毫無品牌意識而被浪莎遠遠拋在了身後,等它開始注重品牌建設的時候,為了拿下 2008年北京奧運會襪類產品獨家供應商的席位,它付出的代價是500萬美元。其事長宗谷音唏噓不已,數月前接受某媒體採訪時還承認自己「前幾年實在太幼 稚了,沒有做好品牌的規劃和可持續發展」。

「我們做了別人不敢做的事情,現在有人敢做了,但是我們已經有了質的飛躍。」翁榮弟說。

在襪子這個雜草叢生的行業,浪莎原本也是一棵「野草」,可它最早長成了一株喬木,搶走了更多的土地、陽光和雨露。

隨後,浪莎迎來了快速增長的幾年,「跨越的幅度很大,一年就增加一兩個億。」金洲斌說,「直到2000年。」

在浪莎採訪,2000年是一個被廣泛提及的年份。在金洲斌的記憶裡,這一年,國內市場開始飽和,同業競爭開始變得激烈,發展速度開始放緩。翁榮金則回顧說,這是浪莎開始拓展國際市場的一年。

起初,浪莎只是做一些日本的小單。中國入世之後,浪莎的出口發展到了歐美。據翁榮金透露,2006年,浪莎的出口訂單額是7000萬美元。

然而,這7000萬美元裡,有多少利潤可圖呢?

今年暑假,東華大學(原中國紡織大學)紡織學院的教授張佩華在大唐鎮調研襪業的發展情況,當地的襪業基本以外銷為主,因為出口利潤太低,很多企業開始轉做內銷,「做內銷就是庫存大,但是它的利潤要比做外銷高。」她說。

比起大唐的同行,浪莎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它的品牌,可到了國外,浪莎這個牌子還能叫得響嗎?

在浪莎集團內部的?來賓館,我們巧遇來自意大利的工程師安吉洛、艾米麗夫婦,受大客戶的委託,夫婦倆在浪莎生產襪子,然後運回意大利,以其它三四個品 牌銷售,因為,「在意大利人的概念裡,看到中國品牌,下意識就會覺得這個產品相對來說很廉價,不便宜不可能。」艾米麗對《英才》記者解釋。

貼牌是浪莎出口的主要形式,加之這幾年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調整、原材料價格上漲、人工成本增加、土地價格上漲,浪莎簡直成了國外客戶的廉價工廠。

2007年,隱忍已久的浪莎終於爆發。7月,浪莎公開表示,除非沃爾瑪提高至少30%的價格,否則浪莎不再為它加工產品。浪莎2003年進入了沃爾瑪 的全球銷售體系,2005年接了沃爾瑪300萬美元的訂單,2006年接了250餘萬美元的訂單,2007年訂單降到了220萬美元。截至7月底,沃爾瑪 的訂單全部完成。

「我真的無所謂,有就做,沒有就算了,虧本的肯定不能做,以前有合同,我虧多少不是你的事情,但是後面,該加的要加,你繼續叫我虧,不可能。」翁榮弟 壓低了聲音說,他不太願意就沃爾瑪的事情發表評論,叫板沃爾瑪的報導大量刊登之後,沃爾瑪很生氣,給他們打了電話。「我們還是要保持關係嘛。」

金洲斌則說他們「一說到沃爾瑪就來氣」。金負責浪莎棉襪的生產與銷售,比起外銷,他更願意做的是內銷,2006年,棉襪事業部實現了一兩億元的銷售 額,內、外銷的比例差不多是70%:30%。「外銷主要是貼牌,就不是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它今天給你做明天給別人做。我做內銷,市場就掌握在我自己的手 上,人家都求我。」他說。

與沃爾瑪的紛爭雖然已經告一個段落,但是,在殘酷的大環境下,浪莎的國際化之路或許暫時蒙上了陰影。


襪業未來 優勢正在消逝

「無縫內衣這兩年已經做爛了。」

翁榮金習慣將浪莎的成功歸結為「天時、地利、人和」,在潛心研究義烏模式多年的蔣小華看來,這些優勢,正在慢慢消逝。

首先是地不利了。眾所周知,義烏擁有全國最活躍的小商品市場,但當義烏模式在全國各地被覆制的時候,它的優勢現在越來越弱,比不上幾年前或是十年前了。地價上漲也是個大問題,據蔣小華介紹,義烏北接浦?縣,兩地交界之處,前者的地價竟是後者的兩倍多。

跟著是人不和了。在義烏,招工變得越來越難。華略服務的所有企業幾乎天天招人、天天缺人,即便人招到了,據蔣小華觀察,人工成本也比1995年至少翻 了一倍,以流水線工人為例,以前大概500-600元,現在的標準在1000元上下,以前談不上什麼福利,現在企業福利不好招不到工人。

至於天時,更是要命。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下調、原材料價格上漲、治污成本增加……哪一條不是紡織企業的緊箍咒?襪子生產的利潤,借用一句歇後語來說 是:老鼠尾巴熬湯——沒多大油水。關於具體數字,《英才》記者從翁榮弟那裡得到的答案是「10%都不到」,而多數受訪者對這一說法也基本認同。

當這所有的一切一齊來襲,浪莎是不是已經走到了一個臨界點上?

現在說臨界點,翁榮金認為為時過早。「中國的勞動力還是比較豐富的,加大研發力度,提高產品附加值,企業還是有生存空間的。」他說,「品牌是企業的生 命,規模不是。我把這個品牌把握好,中國13億人口,生活水平提高了,今天消費一雙襪子,未來可能消費五雙,打網球有打網球的襪子,踢足球有踢足球的襪 子。」

話雖如此,翁榮金顯然感受到了產業轉型升級的壓力,除了每年投入幾百萬元用於研發,浪莎已經開始向高端市場靠攏。而且,這幾年浪莎也做過一些多元化的 嘗試。它收購了一家國有工廠,生產高壓鍋;成立了浪菲日化有限公司,生產日用品;它還投資房地產,在義烏城區嘗試著開發了一個小區。高壓鍋業務,因為股東 之間的合作不好,浪莎已經退出。房地產方面,因為趕上宏觀調控,這兩年也沒去發展,不過,公司還保留著開發房地產的人才,而且,從翁榮弟談起最近海爾投資 地產的興奮神情,你很容易判斷,只要有機會,浪莎隨時可能重出江湖。

其實,在國外,許多像浪莎這樣靠襪子發家的企業都經歷了多元化的擴張階段。美國莎莉集團(Sara Lee Corporation)在2007年《財富》世界500強中排名第389位,它的前身就是由衛斯理·漢斯在1901年創辦的Hanes襪業公司,但現 在,食品是它的主營業務,至於襪子,雖然它仍是美國最大的絲襪公司,但那只是它諸多業務中的一小塊而已。日本厚木株式會社(Atsugi Co., Ltd.)創辦於1947年,是開發無縫連褲襪、厚連褲襪、棉(絲)襪、內衣產品的先驅者,如今,除了包括襪子在內的紡織業務,它也經營房地產的租售業 務。

現階段,浪莎的打法以收縮的相關多元化為主,它計劃利用已有的近2000家專賣店,到2008年,在國內建立5000家浪莎時尚生活體驗館,「消費者 可在館內享受到從襪品、內衣到家居、家紡等內裝產品的一站式服務,使單一的襪子品牌不斷延伸。而第一步就是啟動浪莎的內衣市場。」2006年,浪莎斥資2 億元高調進入內衣產業,它選擇的是比較高端的無縫內衣領域。

張佩華認為浪莎「掉頭比較快」,可惜的是,它進入的無縫內衣行業「這兩年已經做爛了」。「義烏是無縫內衣的發源地,可也是義烏把這個行業做爛的,這個產品本身的檔次比較高,義烏(的企業)做一些廉價的東西,真正好的產品也就賣不了高價了。」

這些問題,翁榮金並非不知道。2003-2004年,義烏生產的無縫內衣價格急劇下跌,翁榮金還分析,這種現象的產生,是因為義烏無縫內衣企業的研發環節相對薄弱和缺乏叫得響的品牌。

股改時,浪莎曾作出承諾:若重組完成後,*ST長控2007—2009年每年實現的淨利潤(扣除非正常性損益)低於1120.20萬元、 1400.25萬元、1750.31萬元的差額數將由浙江浪莎控股有限公司用現金向*ST長控補足。但半年報顯示,2007年1-3月,浪莎內衣的淨利潤 為83.9萬元。同時在合併浪莎內衣報表之後,*ST浪莎4-6月扣除非正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僅為10.9萬元,離1120.20萬元的全年目標差距甚 遠。

翁榮金承認,襪業所在的紡織業其實是一個候鳥型產業,種種因素所迫,它勢必會轉移到越南、老撾、印度甚至非洲等新興市場去,因為那裡勞動力等的成本更 低。不過,他似乎並不擔心那一天的到來,那時「中國13億人都認識浪莎了,提起襪子就買浪莎了,我到老撾去加工,我到越南去加工,到非洲去加工,物流現在 成本非常低,船運過來五六千塊,不一定在中國生產」,他舒了口氣補充說,「未來的發展可能品牌才是(企業的)生命。」

 

親兄弟不算賬

       楊柳

  像一個穩固的「鐵三角」,12年來,翁氏三兄弟強力支撐著浪莎的發展。儘管在多元化及資本市場等方面的表現不盡如人意,甚至偶有挫折,但在襪子行業,浪莎的品牌知名度及市場佔有率,毫無爭議地坐穩了「中國襪王」的位子。

 

翁荣金
翁榮金

  三兄弟錢都放在一起

《英才》:你們三兄弟的分工是怎麼確定的?

翁關榮:其實也沒有分,(我們)天天都在廠裡。他們專門出差,我不出差。

《英才》:你們就是兄弟三個嗎?這麼多年沒分家,有什麼秘籍?

翁關榮:對,我們就是兄弟三個,我們兄弟三個年齡相差很大的,我跟二老闆相差10歲,跟三老闆相差15歲,我們從開始到現在,沒有一天說我們坐下來研究一下怎麼算賬,不會斤斤計較,錢都是放在一起的。

《英才》:你們會為企業決策上的事情發生爭吵嗎?

翁關榮:不會,我一般不管,都是他們兩個決定的。

《英才》:你們從創業至今一直這樣嗎?

翁關榮:一直這樣。這個廠辦起來,靠人家怎麼搞得好呢?現在做襪子利潤這麼低,很難的。


十多年沒紅過臉

《英才》:你們最初創業是誰先挑頭的?

翁榮弟:還是我二哥。

《英才》:你們做小販的生涯算不算成功?

翁榮弟:還可以。一般來講做貿易的時候是人有我無,人無我有,我感受很深。因為市場定價一天一個價,過剩的時候我就不要了。

《英才》:在你們決定創辦浪莎的時候,你們三兄弟的自有資金大概有多少?去中央電視台做廣告,當時是誰提出來的?

翁榮弟:我們當時差不多一兩千萬。(做廣告)我們思想比較統一,包括註冊商標,我跟我二哥對這塊比較重視。

《英才》:浪莎這個品牌是誰想出來的?

翁榮弟:是我跑去註冊的,也帶了幾個商標,備用的有好多,像俊龍、博士等。現在只能說路走對了。

《英才》:如果你們一直堅持做襪業,會不會支撐浪莎成為一個百年的企業?

翁榮弟:總要向這個目標(努力)。

《英才》:你們三個如果在經營方面意見相左,一般會通過怎樣的方式來協調?

翁榮弟:主營業務這塊一般是沒有問題的。有些投資,大家也會考慮研究,不光我們三兄弟,下面的員工管理層都會參與,(討論)該不該投資。

《英才》:創業十多年,就沒有紅過臉?

翁榮弟:沒有。


浪莎現在是公眾公司

《英才》:如果要劃分浪莎的發展階段,你會怎樣劃分?

翁榮金:我們1995—2000年,是打造國內的品牌,穩紮中國,把中國市場做強做大。2000—2005年,做國際化,拓展國際這塊。

《英才》:2000年做國際化是出於怎樣的考慮?

翁榮金:當時國家鼓勵走出去嘛,另外加入WTO之後,外商進來非常多,那麼有些發達國家隨著生產力成本的增加紛紛轉到中國。那時候出口(利潤)好像到17%、10%吧。

《英才》:這十幾年的發展過程中,你有沒有為浪莎睡不著覺的時候?

翁榮金:沒有。義烏這個地方還算好,銀行的資金啊,市場的平台啊,天時、地利、人和吧,都能促使企業成長。

《英才》:你們三兄弟保持親密無間合作的方法是什麼?

翁榮金:不要去寫這麼細的吧。因為浪莎本身是股份制企業,也有港資,也有外資,上市以後成了公眾公司,並不是一個三兄弟的公司。

《英才》:你對家族企業是排斥的嗎?

翁榮金:(沉默)現在浪莎上市了,已經公眾化了,談不上三兄弟的資產。


歐洲人看浪莎 專業性缺一點

安吉洛、艾米麗夫婦來浪莎兩年半了。在此之前,他們在意大利開襪廠,在襪子這個行業摸爬滾打了四五十年。因為成本太高,夫妻倆把設備全部賣到了非洲,開始做襪子的貿易,而後,受大客戶的委託,夫婦倆跑到中國來生產襪子。

浪莎是夫妻倆通過網絡一路追過來的,他們說,在這裡,質量和交貨都沒有問題,只是專業性還需要加強。

《英才》:中國的襪廠會不會也像意大利一樣面臨成本高的問題?

安吉洛:在我們看來,目前人工費是非常低的,等到慢慢的人工費開始漲了,這時候就要看每家企業的技術了,技術好的,人工少一點也可以做,技術不好的,就做不下去了。我只是說絲襪這塊。在歐洲,把浪莎這樣的企業經營下去,只需要40%的人員。

《英才》:來中國之前,對包括襪子在內的中國商品是什麼印象?現在呢?

艾米麗:在我們看來,中國的產品在意大利不是很被接受。所以,很多國外企業到中國來生產產品,都要派人固定在這裡守著。

《英才》:你們在浪莎生產的產品用的是自己的品牌嗎?是什麼?

艾米麗:有三到四個品牌,這個我們不想說,那邊也不能知道這是中國的產品。

《英才》:如果印度或者越南的廠商能出更低的價格,你們會不會考慮轉移?

安吉洛:這也難說,要看質量。有可能質量好的,一美元也沒關係,但是質量差的,一毛錢也沒人要。

《英才》:有沒有讓你們不適應的問題?

安吉洛:我們發現一個問題,在中國,很多時候他們會回答「好的」,但做的時候就做不出來。很少聽到中國人說「不」。不只是我們遇到這個問題,我們跟朋友交談,企業家、技術員,大家都遇到過這樣的問題。

《英才》:浪莎有這種問題嗎?

安吉洛:你們自己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07

六大質疑拷問大中華第一妖股 蒙古能源估值調查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hkstock/hkstocknews/20070913/18213976540.shtml

 本報記者 高韜

  地下還沒挖出一塊煤,股價卻已先飛到了天上。

  創造這一奇蹟的香港蒙古能源有限公司(0276.HK,下稱「蒙古能源」),是香港第三大富豪鄭裕彤旗下新世界(7.22,0.23,3.29%)發展(0017.HK)的關聯公司。2月7日宣佈變身能源股,股價從0.27港元開始「起飛」,最高時為8.98港元,以52周低位計,上升達55倍,被市場人士稱為「香江第一妖股」。

  股價「坐火箭」的動力,來自於該公司宣佈收購的蒙古人民共和國西部幾處尚未探明儲量的「巨型煤礦」,公司還不失時機地拋出消息:鄭裕彤父子入股,高盛入股,採礦區擴大,建設電廠,投資新疆等地,簽約數家大型國企……

  每週六陪鄭裕彤到粉嶺高爾夫球總會打球,被香港人稱為「彤叔掌櫃」的蒙古能源董事會主席魯連城,正是策劃上述精彩好戲的「狠角色」。

  目前為止,香港沒有任何分析師跟蹤該股,而煤炭行業的專業投資者也對蒙古能源的未來收益持保留意見。《財經時報》記者發現,蒙古能源存在多處懸 疑。蒙古的能源政策,導致煤礦產權的不確定性;該公司號稱的「10億到20億噸儲量」,竟是上世紀60年代俄羅斯無名氏勘探的數字;從蒙古國運到新疆,運 輸本身是個難題;新疆、甘肅煤炭資源豐富,進口外煤多此一舉;簽約的幾家「主要國有企業」可能不存在,而所有和蒙古能源有「染」的公司,公司網站難以查到 合作相關信息;蒙古能源目前在煤礦基地設施建設上只投資了4000萬元,連百萬噸級別的煤礦都建不起來,更別提億噸級煤礦了。

  「香江第一妖股」與「大中華第一牛股」

  蒙古能源,前身為新世界數碼基地有限公司(下稱「新數碼」)。2000年,科技網絡股泡沫破碎後,淪為一家殼公司,其主業經營連年虧損。

  2007年2月7日,新數碼宣佈,以12億元收購蒙古一個佔地34000公頃煤礦,並改名「蒙古能源」,此後股價從0.27港元開始連續攀 升,5月31日宣佈收購第二個大型煤礦,股價更急升至6月1日最高價8.98港元。短短三個月股價暴漲32倍,以52周低位計更升達55倍。

  如此漲幅,遠遠超過了內地A股市場的2006年「第一牛股」泛海建設(4.21,0.14,3.44%)(漲幅666%)和最近一年的最大個股漲幅(成建投,1718%)。市場人士已經悄然將之稱為「大中華第一妖股」。雖然近日隨大市有所下跌,9月11日仍報收7.65元。

  以8港元計算,該股票市值達230億元,比大型國企煤礦H股兗州煤業(23.26,1.77,8.24%)(1171.HK)市值還高出26億港元。

  香港市場人士大都視蒙古能源為「炒股」(炒作),不少投行研究員對其持保留意見而不願直接置評。

  香港《信報》4月23日報導稱:「主席魯連城對外間評公司為『炒股』甚為在意,他曾對香港媒體激動地說,待真正勘探出能源後,公司價值將大大增加。」

  香港《文匯報》9月4日報導稱,「蒙古能源3.4萬公頃的專營區當中300公頃的初步勘探報告,估計該區域蘊藏約3.4億噸煤炭資源。

  蒙古能源法務總監高朗表示,雖然礦區焦煤含量有待進一步分析,以每噸動力煤400元估算,3億噸煤的資產值就達1200億元,扣減25%外蒙出口稅,資產值也達900億元。

  千億價值的藍圖目前只是「紙上談兵」,但蒙古能源的股東們賬面上卻大獲全勝。有內地媒體報導稱:「一家香港大型中資券商的經紀人證實,有一北京 大戶通過他們以0.45港元買進蒙古能源,以5港元出貨,淨賺千萬港元,此大戶套現後即在香港旺地以1400萬港元買進一座豪宅。」

  魯連城的「連城訣」

  人如其名,作為香港鼎鼎有名的商人,魯連城在蒙古能源的「運作」上,也擁有一套自己的「連城訣」。

  首先,「中國牌」和「蒙古牌」雙管齊下。魯連城曾說:「蒙古煤礦不在中國境內,因此不受中國能源政策的規管;而中國缺電,產出煤後卻可向內地供輸能量。」

  魯連城還邀得一些重量級合作夥伴「搭灶」。2月7日,鄭裕彤、鄭家純父子通過其私人公司—周大福珠寶金行認購新數碼數億元股份,成其第二大股 東,後又增持1000萬股股份,持股量增至13.85%。魯連城主動通過公關發出新聞稿,披露公司獲得高盛入股9.2%。另外,蒙古能源還和內地一些「主 要國有企業」簽訂了合作意向書。

  業內人士指出,魯連城為刺激股價而發佈利好消息的節奏把握相當高明。2月7日,宣佈收購蒙古西部煤礦;4月2日,和新疆兩家企業簽訂每年分銷 140萬噸煤炭合約;4月10日,和蘭州兩家電廠簽訂每年分銷320萬噸煤炭合約;5月8日,披露高盛入股事宜;6月13日,出售新世界移動控股有限公司 權益;7月3日,披露煤礦基地設施建設合同。

  8月,市場質疑聲尖銳,蒙古能源股價大幅波動。魯連城頻頻發佈消息:8月13日,和多家公司訂立協議,共同投資新疆能源項目;8月14日,與 「中國航天技術發展總公司」簽訂合作意向書;8月21日,與「國家電力投資總公司」簽訂合作意向書;8月31日,成立合營公司準備收購新疆項目;9月10 日,與「中國石油(10.03,0.07,0.70%)總公司」簽訂合作意向書。

  除了這些戰略舉動,魯連城對戰術細節的把握同樣精妙。在4月22日的股東特別大會後,魯連城在特別舉行的記者會上故意透露「小秘密」:在注入項 目前,他曾親自飛往該煤礦,還把撿回來的一大塊煤放在辦公室內。而《財經時報》記者瀏覽蒙古能源公司網站發現,「關於蒙古能源」欄目中沒有任何內容,子欄 目「我們的業務」、「健康、安全和環境」也是空白的,但另一欄目「新聞中心」下的「照片廊」卻放滿了「煤礦」、「科布多省照片」甚至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的 照片。

  資本運作高手向來擅長講故事。魯連城在描繪胡碩圖煤礦面積時,用了一句形象的話:「佔地有三分之一個香港大」,地狹人多的香港人對此驚愕不已; 形容第二個煤礦時,又稱,「加起來有三分之二個香港大」,此話第二天直接成為當地報紙報導的標題。新疆項目尚未明了,魯連城就對媒體興致勃勃地表示,「新 疆項目將比蒙古項目還大。」

  六大懸疑

  蒙古相關法律規定:蒙古所有的礦山資源都是國有的,一旦出現問題,國家有權收回;而蒙古各省有權隨時將轄區內的任何區域作為「特殊用地」加以保護,即使是正在進行勘探和開採的區域,被收回的例子也出現過多次。

  但令人奇怪的是,蒙古能源好像並不「擔心」此事,也從來沒有這樣的「風險提示」。

  胡碩圖煤礦可產煤炭30億噸,代價只要12億港元,和其它在蒙古開礦的同行相比,似乎「便宜」了不少。俄羅斯北方鋼鐵集團獲得蒙古塔本陶勒蓋煤 礦25%份額,條件是幫助蒙古建設1500公里長的道路。塔本陶勒蓋煤田已探明儲量64億噸,價值3000多億美元。相比,胡碩圖煤礦產量為對方二分之 一,只要12億港幣;俄羅斯人獲得25%股份,卻要投資1500公里長的道路。難道俄羅斯人比魯連城笨太多了?

  蒙古能源公告顯示,「胡碩圖煤礦區擴大區擁有10億到20億噸的煤炭儲量。這一數字是由蒙古地質及礦物資源研究院屬下科學院,根據俄羅斯地質學家1960年代對採礦區擴大區大部分地區進行地質評估得出的。」

  《財經時報》記者沒有查詢出蒙古有上述研究機構。當地有一個名字接近的「蒙古國科學院地質與礦產資源研究所」,還有「蒙古礦產局地質所」。至於「俄羅斯地質學家」是否有其人,也要打個問號。

  但如果「俄羅斯專家」40年前所說的是真的,那麼蒙古能源在蒙古的儲備量為40億噸到50億噸,已探明儲量為64億噸的塔本陶勒蓋煤礦價值為 3000億美元,蒙古能源獲得煤礦的價值也應為2000-2500億美元。如此說來,魯連城在估算蒙古能源價值時,太過於「保守」了。

  業內人士透露,蒙古礦主提供的資料和實際情況一般是不相符的,蒙古的礦權大都在私人手中,大部分沒有詳細的勘探資料,由前蘇聯專家勘探的一些礦的詳細資料都保存在俄羅斯。「礦主提供的資料往往不全且有水分,有的將A礦的資料用於B礦上,有的還提供假礦。」

  蒙古能源稱「將從蒙古運煤到新疆、蘭州」。但事實上,蒙古的交通狀況十分落後,鐵路運力十分有限,在蒙古投資煤礦,首先要對配套設施例如鐵路、 公路等投入巨大資金。但蒙古能源的老闆們似乎把這點也「忽略」了。新疆煤炭已探明儲量1008億噸,佔全國10%。甘肅深層煤炭資源量位居全國第六,擁有 華亭、崇信等大型礦區。新疆、蘭州等地為什麼要捨近求遠,去購買蒙古的煤炭?

  7月3日,蒙古能源和中國航空港建設集團總公司簽定胡碩圖煤礦基地設施合同,總價值3986萬人民幣。這筆投資,連百萬噸級的煤礦都建設不起 來,更別說要建億噸級了。公告稱這筆資金將「修建3公里的道路」、「5公里的配電和照明系統」、「500噸的油庫」。如此的投資幅度,很難看出有大幹特幹 的意圖。

  虛擬的「國有企業」?

  9月11日,蒙古能源發佈公告稱:「和中國石油總公司簽約,一家經營石油和天然氣與分配業務的主要國有企業」。當日股價從6.57跳高至7.65左右,全天上漲了16.4%。

  中國有三大國有石油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但沒有一家叫「中國石油總公司」的。《財經時報》記者在三大石油公司集團和主要分公司的網站上查詢,並無和蒙古能源合作的消息。

  「國家電力投資總公司」,公告介紹其為「一家與經營中國電力相關的投資及分配的主要國有企業」,看起來名字和中國五大發電集團之一的「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很接近,但後者網站上也沒有和蒙古能源合作的消息。

  「中國航天技術發展總公司」,這是蒙古能源提到的合作對象中最詭異的一個名字。國務院國資委旗下有「中國航天科技(11.13,0.39,3.63%)集 團公司」、「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中國航空工業第二集團公司」等四家和「航天」二字相關的公司,但是並沒有所謂的 「中國航天技術發展總公司」。令人奇怪的是,名為「航空」,公告中卻介紹該公司為「一家於中國經營黑色、有色金屬和其它資源與分配的主要國有企業」。

  最為奇怪的是,蒙古能源和上述所有「主要國有企業」的簽約意向書如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關於合作對象的介紹,只有一句話:「一家經營中國XX的 投資及分配的主要國有企業」。而合作對象對蒙古能源的評價全都一樣:「意向書確認蒙古能源在蒙古和中國新疆的潛在能源和資源項目,包括黑色、有色金屬及其 它能源,具有相當的規模及潛質」。所有「國有企業」簽定意向書的目的都是想「參與投資」。

  「主要國有企業」是大公司,可能忘記了和蒙古能源簽約幾億的「小單子」。但是一些中小規模的公司也沒有提及這個事情,這就奇怪了。4月10日, 蒙古能源和蘭州西固熱電有限責任公司簽訂合同,後者向其每年購買180萬噸煤炭。180萬噸煤炭,五、六億元的合同,公司網站上竟沒有一條消息。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在蒙古,礦的勘探許可證和已經查明礦產資源的開採許可證基本上都各有其主。迄今,蒙古礦產資源和石油管理局發放的勘探許可證和開採許可證包括的總面積已經佔蒙古國土面積的1/3.也就是說,目前蒙古稍微被認為可能有礦的地方都有了主人。

  如此簡單易得,那麼魯連城麾下的蒙古能源算不算的上是「稀缺資源」呢?此時高盛的做法值得玩味。有關資料顯示,高盛同時持有蒙古能源逾3.3億股的沽出期權,較購入的約2.026億股還高出9000萬股。

  而就在記者發稿的9月12日,新華社香港新聞中心報導:蒙古能源法務總監高朗澄清,合作方並非中石油母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高朗接受《香港 經濟日報》指,中國石油總公司主要負責大型項目的分配,即是以接頭人身份接洽項目,落實後再分配給各家大型國企。至於中國石油總公司隸屬於哪一個部委或政 府部門,高朗則未有回答。

  當日蒙古能源股價大跌7.45%,以7.08收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465

冠豪高新「妖股」解密

http://www.xincaijing.com/html/201306/12663.html

這是一支不折不扣的「妖股」。自今年以來,該股累計漲幅約為400%。若從去年12月初算起,半年時間累計漲幅高達600%。這就是滬深兩市當之無愧的第一牛股冠豪高新(600433.SH)。

與生猛上漲的股價相比,從事特種紙生產的冠豪高新基本面卻乏善可陳。自2003年上市以來,每年主營業務收入都在遞增,但收入的增長並沒帶來利潤的增長。雖然冠豪高新2012年淨利潤同比大增,但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其主營業務淨利潤反而同比下降。最近半年時間裡,幾乎沒有券商分析師為其出具研究報告。

那麼,冠豪高新股價大漲的動力是什麼?公司未來是否還有投資價值?
 

稅制改革致股價大漲

2003年6月上市的冠豪高新位於廣東湛江,主要從事特種紙生產,包括熱敏紙、無碳複寫紙和防偽紙。在細分行業裡,冠豪高新是龍頭企業,其塗布生產線整體設計和工藝技術均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上市數年來,冠豪高新業績表現並不突出,在主營業務收入逐年增長的情況下,其淨利潤增速相對遲緩,二級市場上的股價也一直波瀾不驚。

但這種不溫不火的行情自今年開始發生逆轉。今年以來,冠豪高新復權後最高漲幅超過400%。若從去年12月初算起,累計漲幅更是達到600%,是滬深兩市當之無愧的第一牛股。

今年3月11日晚間,冠豪高新發佈2012年年報,公司實現營業收入9.31億元,同比減少0.29%;淨利潤2.02億元,同比增長137.14%。公司同時推出「高送轉」分配預案:擬10轉10派1.2元。

業績大增,加上慷慨的分紅方案,再度推升冠豪高新股價。至3月13日收盤,冠豪高新漲幅達336.67%。隨後,股價回調數日。3月21日起,冠豪高新股價再次拉升。4月16日,冠豪高新公佈利潤分配及轉增股本實施公告,股價達到新的高度。

「冠豪高新有實實在在的業績增長,且有油頁岩礦題材,是推動公司股價持續暴漲的因素之一。」長江證券分析師對冠豪高新此波行情進行如此分析。該分析師認為,「營改增」和油頁岩礦項目給冠豪高新未來業績帶來想像空間。

據瞭解,增值稅發票分為專票和普票,專票不用招標,從1996年開始就由冠豪高新獨家供應;而普票需要公開招標,2013年1月28日公司公佈中標結果,冠豪高新仍然是唯一供應商。

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增值稅專票需求量約6000噸,合7億多份;普票2200噸,合4億多份。而目前全國營業稅票需求量每年高達300多億份,如果全部改為增值稅的話,數量將是驚人的。

中信建投報告曾對專票市場空間進行預測,隨著未來試點在全國進一步推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用量將出現爆髮式增長,最終將達到180億份以上的市場規模。這表明,如果2014年「營改增」能夠全部到位,冠豪高新每年光專票的收入就超過20億元,超出2012年公司9億多元的收入規模。

 

各路資金熱捧

「利好只是一個方面,資金的介入才是冠豪高新股價飛昇的根源。」摩根大通工作人員在接受《財經》記者採訪時,並不認同上述長江證券分析師的觀點,在他看來,各路資金的熱捧是冠豪高新股價狂飆的根本原因。

事實上,在這令人炫目的股價走勢背後,宏源證券等一年多前參與公司定增的四家機構股東,在股價拉升前就蜂擁而入,在持股解禁後賺得盆滿缽滿。

2012年二季報顯示,廣東粵財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湛江經濟技術開發區新亞實業有限公司、宏源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中債信用增進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宸乾投資有限公司、中國高新投資集團公司等分別增持了1627萬股、917萬股、170萬股、700萬股、576萬股、400萬股。

2012年四季報顯示,又有中債信用增進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機構新進。而宏源證券的自營產品增持2450萬股,持股數達到2970.46萬股。

值得注意的是,冠豪高新副董事長、總經理黃陽旭也在今年3月15日、16日分別買入150萬股和166萬股,平均成交價為10.50元/股。此時,冠豪高新股價正處於從第一波高點回調的過程中。

從明細上來看,截至2012年12月31日,前十大流通股股東不僅包括此前的定增股股東,還包括有過承諾的股東。如當時的第四大股東宏源證券、第五大股東中債信用增進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第八大股東上海宸乾投資有限公司等均為2011年定增進入的股東,這些股東所持限售股均是到2012年11月才解禁。

再來看曾有過承諾的股東,如第一大股東中國紙業投資總公司、第二大股東廣東粵財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第十大股東廣州潤華置業有限公司等之前均承諾,自2011年11月1日起18個月內,不以低於10.99元/股的價格轉讓其直接或者間接持有的公司股份。

耐人尋味的是,正是在各大股東股份解禁之後,冠豪高新股價開始啟動。

「種種跡象表明,正是在各路資金的推動下,各種利好才能為這只大牛股提供契機。」上述摩根大通工作人員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不僅僅是機構在進入,在今年第一季度公佈的十大股東名單中,有兩個新面孔格外引人注目,分別是名為趙嘉馨和林廣茂的兩個自然人股東。數據顯示,趙、林兩人分別持有冠豪高新2251.03萬股和1408.64萬股。

與趙嘉馨的默默無聞相比,林廣茂是期貨市場大佬。資料顯示,1981年出生的林廣茂,2003〜2004年用2.8萬元本金做期貨,在一個月時間內炒到15萬元,又用了半年時間達到600萬元,之後進入飛躍階段,從600萬元用了一年做到13億元,然後反手做空,用1億元賺了7億元,兩年時間完成了2.8萬元到20億元的傳奇交易。

目前,林廣茂為天津易孚澤股權投資基金管理公司董事長。從現有資料看,相對於首次出現在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的趙嘉馨,林廣茂是第二次出現在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當中。資料顯示,2010年第四季度,林廣茂曾突擊持有同方股份高達802.98萬股,為公司的第九大股東。不過到了2011年一季報,林廣茂從前十大流通股東中消失。

若趙嘉馨和林廣茂沒有減持所持冠豪高新股份的話,兩人目前的持股市值分別為9.4億元和5.9億元,分別浮盈5.14億元、3.3億元。
 

盈利能力並不出色

儘管冠豪高新憑藉巨大漲幅成為A股今年以來的第一大牛股,但投資者乃至專業的分析師們卻很難從公司基本面上對此進行合理解釋。事實上,上市10年來,冠豪高新的成長性盈利能力並不突出。

翻閱冠豪高新2003年上市以來的所有年報可知,公司每年主營業務收入在遞增,由2003年的3.03億元逐年遞增到2007年的6.13億元,再增長到2012年的9.3億元。但利潤的增長遠不及收入的增速,上市前幾年公司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一直在2000萬元以下徘徊,2008年甚至出現虧損。

冠豪高新2012年披露的年報數據顯示,儘管冠豪高新2012年實現淨利潤2.02億元,同比增長137.14%,但若扣除獲得的非經常性損益1.52億元,其主營業務淨利潤僅為4995.98萬元,同比下降5.93%。

「公司主營業務利潤全部被高企的各項費用吞噬了,而且產品的毛利率前幾年也在逐年下降。」一名分析人士對記者表示,表面上看起來,是原材料漲價、競爭激烈及廣鋪銷售網絡所致,核心問題其實是管理問題。

據瞭解,冠豪高新管理層之間存在不少矛盾,由於激勵機制不完善,管理層與股東間的利益不能很好地協調起來,導致冠豪高新發展步伐非常緩慢。

冠豪高新的存貨和應收賬款也居高不下。自2004年存貨同比飆升74%,達到1.74億元後,當年該公司的主營業務收入是3.97億元,此後該公司的存貨一直降不下來,保持在1.1億〜1.6億元,2011年存貨接近3億元,2012年存貨約為2.6億元。而應收賬款也都在1億元以上。

雖然冠豪高新有著壟斷的優勢,但造紙行業目前並不樂觀。由於經濟增長放緩又遭遇行業低谷,造紙行業在2013年一季報出現首虧。對於今年造紙行業的盈利前景,券商行業研究員稱難言樂觀。

今年第一季度,25家造紙行業上市公司的合計淨利潤近四年來首次出現虧損,虧損金額為0.15億元。數據顯示,近幾年來造紙行業盈利情況不斷惡化。2010〜2013年一季報,25家上市公司淨利潤合計金額分別為6.33億元、7.15億元、1.1億元、–0.15億元。而2010〜2012年全年盈利也有較大幅度的縮水,25家造紙公司淨利潤合計分別為24.35億元、13.43億元、14.07億元。

湘財證券分析師在接受《新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儘管受「營改增」庇護,但由於受到國內外宏觀環境因素、供需關係變化以及成本上行等因素影響,冠豪高新仍難逃行業總趨勢帶來的影響。

位於廣東茂名的油頁岩項目也是冠豪高新的利好題材,事實上,該項目進展並不順利。公司證券事務代表朱朝陽就曾公開表示,油頁岩項目現在還沒有什麼進展。

冠豪高新股價暴漲之後,一些獲益的股東已經逢高減持。

今年一季報顯示,宏源證券、興業信託—重慶項目、中債信用增進三機構較去年年底分別減持963萬股、1139萬股、1191萬股。而中信建投、上海宸乾投資、興業信託-福建項目則從十大流通股中消失。

數據顯示,自2013年2月26日至3月1日,定增股股東上海宸乾投資有限公司就陸續售罄公司股份,累計出售冠豪高新1000萬股,獲得投資收益約為1.4億 元。

若不是涉嫌短線違規交易,冠豪高新的二股東廣東粵財創投有可能「神不知、鬼不覺」地重啟新一輪「減持大計」。今年1月15〜18日,粵財創投成功拋售了400萬股,約合4400萬元,減去「操作失誤」所買入股份的耗資,套現規模仍有近4000萬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1252

手游「職業托」潛伏 助推「妖股」泡沫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1948.html

中國人不喜歡購買遊戲,但卻會在遊戲中一擲千金。」

曾協助多款歐美遊戲進行本地化的游道易(Yodol)公司CEO方志航如此描述中國遊戲玩家的特徵。

這些在遊戲中大肆消費的玩家,在玩家群體中被稱作「土豪」,也是中國遊戲運營的主要業績來源。為了讓這些「土豪」掏出更多真金白銀,遊戲運營者無所不用其極。「托」就是最為常見的手段。他們或通過挑戰激起「土豪」的怒火,或以「高玩」身份指導「土豪」如何提升實力,最終起到刺激消費的作用。

在手游領域,同樣有各種「職業托」在用戶端「潛伏」,利用各種手段提升流水業績。不過,這也導致手游的生命週期被快速消耗,短期的業績有成為「泡沫」的風險。

潛伏

與歐美手游市場不同,中國手游中收入排名前十的遊戲均是免費下載的遊戲。

「中國人不喜歡購買遊戲,但卻會在遊戲中一擲千金。一旦找到心儀的遊戲,大多數玩家會通過遊戲程序內的付費通道進行投資。」方志航表示,這些玩家樂意購買虛擬升級裝備,並以此作為炫耀的資本;富有玩家也能通過這種方式,贏得遊戲中更高的社會地位。

從2005年起進入手游研發的吳瀾也向記者坦言:前置收費在海外比較盛行,國內手游的主要收入來自道具付費。這從《植物大戰殭屍2》在國內改變收費模式中,可以略窺一二。

「現在最賺錢的手機遊戲類型還是手機網遊,比如:《我叫MT OL》。」據業內資深高管許先生向記者透露,按照端游運營經驗,超七成以上的收入會來自「深度玩家」,也即業內所說的「大R用戶」(高消費用戶)。但是,由於玩法簡單、相對輕度等特點,大R用戶在手機網遊上的消費還相對較弱。

「我業餘在玩《我是MT》,每月大概花幾千至1萬,開新服的時候會花到2萬以上。」成都一位張姓女玩家表示。不過,她每月在《魔獸世界》的花費在20萬~30萬,手游的一兩萬隻是「打著玩兒」。她也告訴記者,據她瞭解,每月在手游燒錢數十萬的也有,但屈指可數;不像端游圈子那麼普遍。

記者近日隨機採訪幾位區域級大R,其在傳統端游的消費每月為20萬~50萬以上不等,目前在手游端的消費為0~2萬多不等。

如何吸引「大R用戶」,成為手游必須考慮的問題。與端游、頁游的操作方法類似,自建一個小號陪大R玩,也是手游最常用的解決方案。

不同之處在於:端游、頁游往往有自己的客服團隊(遊戲管理員),其主要工作之一就是陪玩推廣;由於手游團隊的規模較小,絕大多數不會設立專門的「職業托兒」,小號陪玩的工作由研發人員「閒時」兼職。

「我是一邊玩兒一邊做托兒。」一款武俠類手游的研發人員Mike向記者描述,他給自己開一個小號,混到(遊戲中)第二大「家族」。他強調必須「潛伏」,絕對不當家族的「一把手」,而是充當「煽風點火」的角色,不斷挑起「戰爭」,達到讓大R充值買裝備的目的。

「一般情況下,第二大家族會和第一大家族血拼,初戰往往打不過。」Mike表示,此時,他會鼓動自己所在的家族與其他家族進行合併,合併之後繼續開戰,通常的結果仍是繼續戰敗。

「假如你戰敗了,並不意味著結束,而是付費鏈的起點。比如:你可以強化武器裝備,強化裝備之後,發現遊戲幣不夠了,繼續購買遊戲幣甚至鑽石。」Mike稱,他通過自己在後台的權限,製造花錢購買的假象;由於相當熟悉產品的付費點所在,更吸引同一陣營或競爭陣營的大R攀比性購買。

相對少量由開發商兼職的托兒,在手游領域,最為常見的是由遊戲運營平台包攬上述業務。

據國內一家中型運營平台的市場推廣經理「不喝可樂男」介紹,遊戲運營平台的「手游職業托」主要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獨家代理一款手游,此時,運營平台會大量傾斜資源,調配平台自己的客戶團隊「做托兒」,用各種手段吸引用戶不斷消費;第二種情況則多見於聯運遊戲,由於平台的資源有限,通常與一些「遊戲公會」簽訂協議,由遊戲公會主力推廣。

獨代遊戲的推廣手段,與前述「潛伏者」類似。但由於經過端游、頁游等階段,運營平台已經積累起眾多大R資源,不僅需要提高已有大R的消費值,還要不斷引入新的大R用戶。

「有時,會申請為同一款手游開新服。」「不喝可樂男」稱,除了讓大R「重刷」,另一大目的就是以「同一起跑線」為幌子,吸引新入的大R加入。這時,新舊大R為了初期就奠定(遊戲中的)社會地位,可能引發「暗戰」。

「一方面比拚自己的裝備,甚至還是購買道具和能力值,作為禮物送出、拉攏其他成員。」

他坦言,付費率由此提升幾個百分點並不是問題。

隱藏的利益鏈

9月2日早上8點,上海一家店面不大的開鎖店內,「90後」的陽陽一邊等待顧客,一邊用手機玩著《大掌門》。她在一個遊戲公會內,擔任這款遊戲小組的二把手,每天花費5小時左右的業務時間組織大家玩遊戲。

「我們的成員遍佈全國,還有新加坡、美國的。」陽陽告訴記者,她加入該公會5年多了,前輩中的高手太多,終於在手游「混」到一職,算是進入「管理層」。

如果在QQ群查找中輸入「遊戲公會」,至少能搜尋到600多個結果。在手游領域,其依然是一個「霸道」的存在,YY頻道、微信群等也有領地。

在前述「不喝可樂男」的描述中,遊戲公會通常直接與各家運營平台簽訂協議,幫助其「拉人」玩遊戲。據他透露,遊戲公會拿到的分成比例可達20%~40%不等,即:以月流水計算,扣除研發商、發行商等的分成後,獲得運營平台剩餘部分的20%~40%

「遊戲公會手上有直接的客戶資源,特別是大R資源。這相當於投放精準的廣告。」他表示,在簽訂合約後,運營平台提供手游的SDK給遊戲公會,後者依據資源拉攏玩家;最後按照CPA(安裝量)或CPS(消費率)進行分成,而手游特點決定其以CPS分成為主。

陽陽告訴記者,從遊戲公會會長、副會長,到各個遊戲小組的組長、副組長,都會有一定收入。「剛剛開了這個小組,我還沒拿到分成。」她表示,按照以往端游的經驗,組長級別每月收入幾千至上萬不等,而會長層級的甚至可以達到幾十萬至數百萬的月收入;「由此推測,手游收入可能低一點,但也不會太差。」

「不喝可樂男」也證實:遊戲公會通過幾款遊戲月入數百萬,在業內也屬於比較常見的情況。為了獲得更多的分成,遊戲公會確實在吸引大R消費;但有時確是很多運營平台的一種「數字」策略。即運營平台暗中對遊戲公會提供各種支持,比如開放部分權限、贈與點數,甚至直接給予資金支持。而包括資金在內的上述資源,會在短時間內回流到運營平台的某款遊戲,在各方作用之下,手游的月流水收入會很好看,並能迅速衝進排行榜,但大多數不可持續。

對於手游市場而言,操縱著市場發展的無疑是「渠道」,隨著手游廠商的增多,產品的豐富,互聯網巨頭、端游頁游公司的轉型殺入,渠道爭奪戰會愈加慘烈,平台流量被包,推廣刷票成本上漲,許多月流水百萬甚至千萬的遊戲根本就賺不到錢,在這種大環境下中小公司處境越發艱難。

據前述業內人士許先生透露,「網遊洗錢」等灰色產業鏈,也隱有在手游領域「複製」的趨勢;這可能也是造成部分手游或運營平台流水虛高的原因之一。

相對的,一款手游真實的營收情況往往不為人知。在許多上市公司眼中,手機遊戲是能夠貢獻大量利潤的「現金牛」,更不斷踐行做大和收購手游業務的衝動。

易觀遊戲分析師薛永鋒曾向記者表示:國內收入排名前十的手游團隊,基本都接到過併購的「繡球」。就A股目前的環境看,遊戲企業被上市公司收購,能一下獲得二十倍甚至更高市盈率對應的估值;這甚至比自己IPO更有吸引力。

好看的流水收入,則是這些手游團隊賣個好價錢的前提條件。今年併購手游團隊的一家A股上市公司董秘曾向記者坦言:初次篩選標的,主要通過收入排行榜進行排除。而其所述的收入排行榜就是月流水收入。

由此產生的手游「泡沫」讓業內人士無比擔憂。「不喝可樂男」對比頁游的發展情況稱,為了讓產品獲得更好的運營效果,提高流量所帶來用戶的付費率和付費額度,網頁遊戲也從一開始的前期免費,逐漸演變成了2012年某聯運平台運營總監的那句話:「不能在十分鐘內讓玩家付費的頁游,我們統統不代理。」

快速洗涮用戶,無腦化遊戲過程,衝動欺騙型消費,加上越來越短的服務器生命週期,讓網頁遊戲的前路越走越窄,2013年上半年開服14萬組,是2012年上半年的7倍,但所產生的產值總量,卻只有2012年上半年的1.6倍。

他表示,手游正在複製網頁遊戲的「老路」;由於各類資本的瘋狂介入,手游產業的生態環境更加不健康。目前,市場、機構和企業其實大多數看不清手遊行業的方向,雖然都知道有泡沫,但泡沫何時會破裂誰也說不準。

「雖然玩一票就走的心態的企業和機構不在少數,但在泡沫破裂之前,各方都需要漂亮的數字。」許先生稱,手遊行業的職業托兒盛行,最本質的還是在助吹資本市場泡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863

妖股的啟示 12碼

http://xueqiu.com/1722423554/26799526

今年最大的妖股是什哪個?有人會說是中青寶,也有人說是奮達科技,碼哥認為這些票只能說是牛股,還不夠妖,要被奉為妖股,還必須波動巨大,交投活躍,因此在但在碼哥心目中今年最大的妖股當潛能恆信莫屬。

對於妖股,我們不能光止步於驚嘆,也沒必要停留在多次的後悔當中,我覺得其中給予的啟示才是最重要的。對於潛能恆信這個案例的分析有助於我們去挖掘下一個妖股。

首先,在潛能恆信身上我們最最大的啟示應該是對中央精神充分吃透後的共鳴效應。我們的祖國語言文字博大精深,如果對政府報告或者言論不加以沉澱和總結斷難對自己的博弈有指導意義。對於潛能而言,其實非常簡單的一個邏輯大背景就是中央已經反覆在說要打破某些行業的壟斷格局,鼓勵民企進入能源、通信等過度壟斷的行業,而這是被市場所認同的政策。很多市場資金理解到了這是個巨大的變化,但是一直苦於找不到好的標的,而這個時候潛能恆信適時的出現,那麼它的共鳴效應絕對是有強大爆發力,而這爆發力是妖股生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如果有事件能反覆驗證妖股背後的邏輯,則妖股的妖性會進一步加強。大家看看潛能的爆發時間前後的大事件吧,9月3日中石油掌門被媒體報出涉嫌嚴重違紀被查,9月6日之後潛能就停牌等重大公告,17日出來封板。很多人會說這兩者有關係嗎,碼哥前面說了,這個事件是對邏輯驗證最好的推手,政府對中石油窩案的清查無疑從另一個角度向大家展示了對於打破壟斷行業的決心,那麼公告加這個消息則當然而然地會加重妖股的爆炸力,這也是市場情緒一直高漲不退的另一個原因之一。

故事有了,催化劑有了,後面的東西都是自然而然產生的,比如股價前期一直在低位啦,比如創業板股票盤子小啦,比如油氣行業整體向上啦,比如公司戰略對頭啦,這些都對,但我還是那句話,如果沒有一個核心強大的邏輯被反覆認同,股票不會成妖,至於有人拿業績和估值來測算,碼哥只能一笑了之了,妖股從來都不是價值投資者的菜,妖股的前身今世都是市場博弈的產物,君不見前幾年的妖股廣晟有色、羅頓發展、浙江東日、成飛集成等哪個出過業績,當年沒有,現在也沒有。

當然邏輯永遠是頭啖湯好喝,第二次再來一遍的時候效果就差好多,比如近期的正和股份,可能也是盤子較大的緣故吧,總之碼哥不認為它能和潛能恆信相比,所以在這裡我不是向大家推薦某個股票,而是讓大家能從妖股的走勢中獲得一點感覺。好的邏輯一旦提煉出來再碰上一隻對的股票,那你就走運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456

妖股變神股 易明的生活點滴

來源: http://eming620.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5457183

  上周五下午,喜尚(8179)突然來個大跌,從上午最高的0.91元一度大插42.8%而低見0.52元,收市雖然回升至0.69元,仍然較周四的收市價0.89元下跌了22.4%。

  喜尚的大跌,勾起了我一段回憶。

  忘了是哪一年的事情了,那天喜尚的股價一天之內從0.6元水平大跌至0.46元,碰巧那天晚上我們第一次到灣仔的季季紅吃晚飯,我戲言當日其股價如此急跌,不妨次日買多少博反彈。

  豈料次日其股價又再急跌,竟然由0.46元再跌至0.28元,如此急跌法我焉敢入市接貨?惟有隔岸觀火了。其後其股價仍然未見止瀉,一直向下尋底,漸漸地我也對其不敢寄予厚望,不再意圖撈底了,只記得其股價跌至0.1元之下才止瀉。

  上周五被其股價再來個急跌,我才赫然發現其股價何時竟然升至0.95元了?

  翻看近幾年其股價的走勢紀錄,才發現原來其股價於2012年2月尾曾經高見0.85元,之後於同年的9月尾曾經跌至0.053元水平,隨後於今年的7月尾升至0.95元,兩年間由0.053元升至0.95元,升幅高達17倍,的確令人咋舌。

  我有一位朋友曾經於0.06-0.1元之間屯積了大量的貨,於升至0.25-0.3元水平已經全部賣掉了,賺了不少錢,要是持有至0.95元的話,賬面更是賺數以百萬元計哩!

  原來,這些所謂的妖股,都可以帶來如此鉅大的利潤,近年有不少此類妖股於不知不覺間升幅數以十倍計,粗略計算有天行(993)、民豐(279)、中國家居(692)、英發(439)、中國金融租賃(2312)等等,太多了,一時間難以盡數。

  原來,妖股也可以化身為神股,日後真是要重新評估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303

神股變妖股 易明的生活點滴

來源: http://eming620.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5505676

  若論近期的神股,非中國天然氣(931)莫屬,短短不足兩個月,由0.72元起步,幾乎天天上升,今早高見3.02元,共升了2.3元,升幅近3.2倍。

  然而,對於股份,戒心重,所以朋友面前稱頌中國氣,動,因為知道跌,隨時拾。

  朋友於0.6入,至今賣,今天上,突然潮,曾經建議賣掉部份股份,錢,萬一,可惜惟有靈機一觸,今天評論此股。

  以為股價於3.02逾5%之後如果無法越2.9的話可能的2.08元,下午86元,高達70.8%,雖然反彈至1.8元,仍然了1.05元,達36.9%

  之後查看新聞,居然指出公司員工人,如何操作公司為什麼股價升,沒有消息出現,今天跌,反而質疑員工問題如果知道問題,誰

  幸而朋友下午突然電,賣掉股,結果於2.2及1.52倉,仍然獲利,只是,

  經過今天如此跌,肯定貨,至少已經幸好即日),遇上莊家向下」,昔日覆轍。

  上升跌,過3.02價,覺得2、1甚至0.5便宜,結果可能信。

  蒙古能源(276),曾經朋友以13.5左右今天剩0.187元,當年,相信如此

  無論如何變化,動,手,因為瞭解

  這一回,神股反而變成妖股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131

七張圖告訴你為什麽說漢能薄膜發電是“妖股”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3/4587065.html

七張圖告訴你為什麽說漢能薄膜發電是“妖股”

一財網 青水 2015-03-17 22:45:00

你可能不知道漢能薄膜發電這只港股,但你應該聽說過最近冒出來了一位趕超馬雲王健林的中國新首富——李河君。而他背後的財富來源,正是這家過去默默無名的漢能。一財君用7張圖為你八一八這只神奇的“妖股”。

你可能不知道漢能薄膜發電這只港股,但你應該聽說過最近冒出來了一位趕超馬雲王健林的中國新首富——李河君。而他背後的財富來源,正是這家過去默默無名的漢能。隨著它的股價如火箭般直沖雲霄,李河君的身家也已經成為一個傳說。

李河君

李河君

今天,小編就用7張圖來為你八一八這只神奇的“妖股”有多麽妖。(更多獨家財經新聞,請加微信號cbn-yicai)

1. 市值一度逼近長江實業

市值已站上3000億港元,超過港交所(00388.HK)並一度逼近李嘉誠的長江實業(00001.HK),即便回落至2754億港元,它的市值仍然是同業的數倍。

漢能與部分港股市值比較

漢能市值比較(數據截止3月16日)

2. 股價半年里從1港元漲到9港元

股價從去年5月的1港元多一路飆升至今年3月5日最高點9.07港元,整體漲幅接近5倍。而同期恒生指數不過漲了4%左右,與其他同類在香港上市的光伏企業相比,漢能的漲幅也絕對是鶴立雞群。

漢能股價比較

漢能的股價飛起來了

3. 應收賬款97%來自關聯公司

2014年中報顯示,漢能的貿易及其他應收賬款高達62.4億港元,幾乎是同期收入的兩倍,而這其中應收關聯方款項高達97%。

漢能應收賬款97%來自關聯公司

漢能財報分析

4. 李河君通過關聯公司持有漢能80.75%股份,遠超港交所規定

接受《第一財經日報》查詢時,漢能通過投資者關系部門回應稱,大股東持股比例“以80.75%為準。”

那麽問題來了!港交所《上市規則》第8.08條規定,尋求上市的證券必須有一個公開市場,一般即指無論何時,公眾持股量須至少達已發行股本總額的25%。

李河君是唯一大股東

漢能財報分析

漢能的大股東持股80.75%,也就是公眾持股量怎麽也達不到25%,這算不算違規呢?港交所發言人表示不便置評。

5. 只跟自己人做生意,但毛利率卻高的嚇人

看空人士稱,“所有H股中,市值比較高的公司中,毛利能夠達到那麽高的只有澳門的賭場和Prada,而漢能唯一業務就是賣東西給母公司,毛利竟然高得嚇人。”但我們從下圖可以看到,85.6%的毛利率讓漢能與之相比毫不遜色。

漢能毛利率比較

漢能的毛利率不是一般的高

另外,與A股市場和港股市場的光伏類股票相比,漢能的毛利率也高了不是一點點。

漢能的應收賬款幾乎都來自關聯公司,自己人跟自己人做生意,毛利率還這麽高,這樣賺自己人的錢,好麽?

6. 神秘資金來自內地

根據港交所披露的資料,整個2月份共有6.1億港元資金買入漢能,而賣出金額僅有1.7億港元,總成交7.8億港元。

步入3月後,這筆資金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在截至上周五的總共10個交易日內,漢能幾乎天天穩居十大成交活躍股寶座,其中3月5日,在港股通中漢能成交額高達8.28億港元,單日成交額已經超過2月份該股在港股通中的整體成交額。

數據顯示,當天港股通總成交額為14.9億港元,漢能已占據半壁江山,內地資金之追捧可見一斑。

漢能神秘資金來自內地

3月5日漢能占到港股通成交56%

7. 想買買不到,看多和看空兩種命運

港交所數據顯示,在今年2月和3月的兩個月內,通過滬港通買入其股份的資金高達30億港元。這也是香港市場上少有的一家令做空者捶胸頓足、令長線基金不敢入手的上市公司。

看空看多兩種命運

 

想看更多漢能奇葩故事,請戳一財獨家新聞報道內資接盤妖股漢能:毛利堪比賭場 股價任性漲5倍

 

編輯:顏靜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378

3千億妖股 鹹水鱷親述反擊戰

2015-03-19  NM 
 

 

最近市場出現一隻難得一見的「妖股」──漢能薄膜(566),其業務只是在內地生產推動太陽能發電的設備。但近來股價飛升,市值竟超越三千億,較業務廣泛的長實(1)更大!主席李河君一躍成為全國首富。

早於妖股升天前,對沖基金已集結香港大舉沽空。外間以為他們已被「夾死」,但實情海外基金並未平倉,甚至加碼沽空。近日多名基金經理親自來港,準備下一步反擊。他們向本刊揭穿漢能長升不跌之謎,以及這批鹹水鱷的盤算部署,務求要漢能一鋪旗!有基金已交資料予證監會「開file」,持股散戶宜扣緊安全帶。

由「全國首富」李河君旗的漢能,於○九年才借殼上市,股價徘徊在一毫半至一蚊五毫左右。直至今年,股價突然飆升,由二月尾至三月頭,短短五天已急升一倍,最高曾去到九元!市值曾高達三千七百七十億,超越誠哥的長江實業。近日漢能股價仍企硬高位徘徊,在六至七元上落,市值仍達二千八百億,較港交所(388)更高!甚至是所有光伏股公司的市值總和。

引來沽空遐想

上週五,一間美國基金公司的合夥人,專程從紐約來港,處理沽空漢能一事。坐在四季酒店的餐廳內,該名基金經理氣沖沖說:「是假的!行內人都知這公司是假的!」揭開漢能薄膜的中期業績,其三十二億營業額中,超過三十一億來自供貨給母公司漢能集團(由李河君持股九成九)。亦即漢能薄膜只有一個大客仔,就是「阿媽」。而且漢能薄膜有高達六十一億元的應收賬,亦是來自「阿媽」。前年本刊記者便曾往河源直擊,發現母公司廠房內一片寂靜,工人亦直指:「沒貨做啊!沒事做啊!辦公室的人比工人更多!」 這自然引來一班對沖基金游來搵食,該名基金經理便在個多月前、股價三元時借貨沽空,年息十八釐。今年一月,美國《華爾街日報》質疑漢能市值,一月頭漢能沽空比率即由0.02%上升至25.5%。一月尾,英國《金融時報》跟進表示,漢能薄膜收入幾乎全來自母公司,翌日沽空率即由4.26%升至16.85%。今年三月,英國《金融時報》再質疑漢能市值,翌日沽空金額上升至十一億元。據知部分踢爆文件正是由基金「放料」。只可惜,漢能的股價卻竟然愈升愈有。

沽空繼續集結

漢能能夠由毫子股升到現時六、七元,實在始料不及,一名本港基金公司經理直言:「好多基金沽空呢隻股,估唔到會升到咁高,真係被夾到攤攤腰!」他們兩年前以當時每股約一元二,借貨沽出數百萬股漢能薄膜,涉額一千三百二十萬港元。本地經紀說:「我好硬頸,就算每月還息三十萬,而股價每升一蚊就加多三成按金,都係唔會平倉止蝕!等佢爆煲!」但現時平倉會蝕得好甘,該基金經理表示:「市值3,000億公司,流通街貨兩成話,都有六百億股,但而家誇張到一球美金都借唔到,李河君實際肯定持股至少九成!」基金補倉的成本亦不輕,現時漢能借貨成本年息曾高達二十五釐,較一般的藍籌股年息一至四釐,貴足成條街。如上述基金借一千三百多萬貨為例,一年齋付息已要三百多萬元。市場估計現時集結的沽空金額約二百多億,按聯交所標準,借貨沽空要放低股價130%的按金,亦即兩大陣營都對這約二百六十億元的籌碼虎視眈眈。故此,被「夾倉」的海外基金亦專程來港尋找原因。最終他們找到幫漢能借殼上市的曹貴子,揭開漢能股價飛升的謎團。曹貴子是兒科醫生亦是財技高手,公司獲誠哥入股,現為康健國際(3886)行政副主席。原本曹貴子曾推介友好掃入漢能,一心只是想賺錢,見股價升到兩蚊左右,已散水走人。「但偏偏沒想到李河君是癲的,他不聽勸撤資,還要繼續炒高股價!」曾見過李河君的上市公司董事亦笑指:「有錢唔賺!他只是一心想做中國首富,甚至現在想做亞洲首富!」

何為借貨沽空

沽空是指股票投資者認為某隻股票價格會跌時,就從經紀中借入該股票在市場拋售。日後該股票價格果然下跌時,再以更低的價格在市場買進股票歸還經紀人,從而賺取中間差價。但一日未還股票給經紀人,都須付利息,不同股票的利息都不一樣,視乎風險而定。完成一份沽空合約行內稱「平倉」,若不平倉要加按金繼續「補倉」。

收市前五分鐘抽升

李河君炒高股價的本錢,部分來自抵押漢能的股份。早於一二年,李河君將其中五十億股抵押予四家金融公司,貸款五億,其中三億多用於增持股份。本刊亦收到一份經紀的交易文件,顯示李河君多次在市場抵押股份借錢。其中一次抵押價值五十億元的股份,希望借貸十億。「他一開始向花旗借,但現在花旗也不借給他,因風險很大。於是他向中信銀行及一些土豪借,希望炒升自己的股份。」分析過去兩年漢能的股價,兩年間足足漲了十倍。但如果計算每天只交易到離收市二十五分鐘,漢能股價是跌了百分之十三。而計算每天只交易到離收市五分鐘,漢能股價亦只是漲了百分之一百一十六。這反映漢能的股價,是在收市前最後五分鐘被大力推上去的。而要推高股價,收市前出手亦是最低成本的方法。

曹貴子亦是一名財技高手。當年他是全港第一位將康健診所上市的醫生,亦因此得到李嘉誠和玩具大王蔡志明的賞識。李嘉誠更入股康健,而康健國際醫療(3886)之後成功登陸長實物業旗下開診所。(《蘋果日報》圖片)

睇錯老貓燒鬚

會否有人涉嫌造市,正是對沖基金手的「尚方寶劍」,希望能一舉打殘漢能。據知他們已提供資料予證監會開file,調查漢能有否造市。本刊致電證監會詢問,對方表示對個別事件不作回應,而漢能本週二回覆本刊,則否認被調查。對沖基金現時亦聘請商業偵探,調查該公司內部。對他們說,這不止為錢,還為啖氣。事關海外的對沖基金,處理中港股份都找來有人脈的內地人旗,若睇錯市是為老貓燒鬚甚或有內鬼。漢能再升多少對他們來說並非大問題,「我相信李河君已抵押晒所有股票,漢能股價好難再被炒起。」李河君至今仍未減持套現,泡沫吹得愈來愈大。基金經理堅持相信漢能水分太高,只要找到漢能的一個「痛腳」,就能令漢能跌至一文不值,故寧願補倉及付高昂年息,亦不願平倉。

監管機構難辭其咎

其實李河君的發跡過程相當神秘,據內地一篇報導指,李河君自稱以五萬元人民幣起家,做過玩具、礦泉水生意,之後插手發電廠生意,離奇地在短短三年間,累積約八千萬財富,擁有十幾間發電廠。後來被大陸充公,上訴至法院,最終獲判留番一間公司給李河君,成為他現時變身全國首富的籌碼。漢能主席的背景及公司業務,如此離奇,仍能上市生存至今,監管機構難辭其咎。說到香港的監管情況,美國基金經理坦言失望。他指美國的股票監管制度和香港不同,「香港是最肆無忌憚的市場,通常有人舉報才查。但其實大多數證據都不能從合法途徑取得到。」而美國的法制力度很大,如發現不尋常交易,有權監聽來收集證據。「就連內地A股,都是實名制的,如果對賭,我買給你,你買給我,交易重複多次,證監一定看到。香港做庄是查不到的,最慘是散戶,肯定是有去無回,這是香港市場的特色。」

強國民企鬥外資

tesla aston martin 電動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41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