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已至,珠海銀隆卻陷入了“多事之秋”。先是被媒體曝出拖欠供應商逾10億元貨款,隨即有媒體稱“格力系全面進入銀隆”,不過對於以上消息珠海銀隆均在第一時間給予了否認。但對於已被某媒體曝光的銀隆子公司——河北銀隆騙補一事,珠海銀隆尚未有任何回音。
被董明珠帶進公眾視線的珠海銀隆,似乎一夜之間就成了新能源的弄潮兒。只不過,這一回是被各種負面消息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不知董明珠該如何為其化解這場信用危機。
辟謠“10億元欠款”
1月10日,一張珠海銀隆供應商——珠海思齊公司員工在銀隆門口討債的照片赫然出現在網絡上。對此,珠海思齊副總經理束磊表示,目前銀隆拖欠的貨款達7600萬元,其中僅有1700多萬元在走訴訟流程,剩余的5000多萬元是雙方沒有爭議的,其中大部分也是有驗收報告的,希望銀隆能及時支付貨款。據悉,5000多萬貨款中拖欠最短的有八個多月,最長的有一年零四個月。
資料顯示,珠海思齊成立於2014年初,是一家以研發生產和銷售液冷電動汽車充電設備、儲能設備、提供充電站整套解決方案及建設為核心的高科技企業。在公司官網上,目前還標明其是銀隆集團和格力電器(51.450,-0.81, -1.55%)的重要合作夥伴。據了解,銀隆是思齊的最大客戶,2016年的訂單占到其營收的60%。但從去年4月開始,公司再沒接珠海銀隆的訂單,主要原因在於珠海銀隆拖欠貨款太多,公司擔心資金周轉不靈,因此選擇終止合作。而更讓人瞠目的是,思齊方面爆料“據我們了解,我們被拖欠貨款的金額數目不是最大的,有的供應商被拖欠2億到3億元,只是他們不願意曝光”。有媒體稱,廣州鵬輝、北京國能、深圳沃特瑪、蕪湖天弋是銀隆主要的磷酸鐵鋰電池供應商,幾家公司都存在被拖欠貨款的情況,欠款金額從數千萬至接近4億元不等。
對此,銀隆的代理公司廣東華楊律師事務所在1月16日發布聲明稱,“銀隆公司與思齊公司之間的糾紛源於思齊公司向銀隆公司之關聯企業提供的產品存在嚴重的質量問題以及售後服務缺失等問題,這也是銀隆公司拒付思齊公司部分貨款的根本原因。”同時,銀隆方面也表示“10億元的應付款項對於珠海銀隆這樣的大企業來說屬於正常,銀隆的所有應付款項會按照正常的節點來安排,同時也完全有能力去應對,不存在其他問題”。
那麽,銀隆在資金方面是否依舊是安全的?自董明珠進入銀隆後,珠海銀隆開始快速擴張,在過去一年中已經形成了以百億為基礎量級推進的高強度投資節奏,湊齊了十一個產業園基地,其中7項新基地投資總額達800億。銀隆方面也對外回應稱,公司能隨時使用的自有資金有十幾億元,資金鏈不存在問題。除賬面現金之外,銀隆還有很大的貸款額度尚未使用。
就在供應商討債聲此起彼伏的時候,格力主動出面為銀隆站腳。格力電器副總裁、董事會秘書望靖東1月17日對外表示,銀隆沒有拖欠格力電器的貨款,這次事件也不會影響銀隆與格力電器的合作。
銀隆到底差錢不?
根據此前格力電器公告,珠海銀隆在2017年可望實現300億元的銷售收入。按照該說法,珠海銀隆2017年的目標是3萬輛產能,銷售額目標是300億;2020年的產能目標則是達到10萬輛。
數據顯示,2016年銀隆共銷售純電動客車超過5000輛,整體營收為78.98億元、公司資產總額191億元;去年上半年,銀隆累計銷售新能源客車1432輛,雖然這一銷量位居行業前列,但與3萬輛的目標相去甚遠。而從行業大背景看,去年新能源客車行業的銷量也在大幅下滑。中國客車統計信息網數據顯示,去年上半年,國內5米以上新能源客車市場共計銷售17952輛,同比下降47.14%。“因為客車是對公的,對公的欠款也厲害,沒那麽及時付款,加上政府補貼下滑,所以整個行業對新能源客車的預期下降。2018年不會好轉,這種情況還會更嚴重一些。”有業內人士表示。
就在銀隆因拖欠貨款一事忙於辟謠時,一篇來自《人民交通》雜誌《新能源汽車京冀“大騰移”:河北銀隆“涉嫌”套取補貼》的文章見諸網絡。河北銀隆在2013年3月被珠海銀隆兼並重組,由集團旗下的珠海廣通汽車有限公司全資控股。
文中指出,去年12月中旬接到知情人舉報稱“河北銀隆生產的大型新能源公交車,在運往北京後,經當地車管所檢驗合格並上牌後,再次由運輸公司運回廠區進行處理。這樣的反常情況一直持續了半月之久,運輸車輛高達數百輛”。目前該雜誌記者已完成拍照取證。依據國家對此型號新能源公交車的補貼標準,每輛車大概補貼20萬元,而數百輛的造假規模就意味著有幾千萬甚至近億元專項資金被套取。
相信在董明珠傾註全部身家去圓造車夢時,不會糊塗到鋌而走險。但銀隆在新能源領域的急速擴張,的確讓其自顧不暇。目前,銀隆已經在全國擁有了11個產業園區布局,同時處於建設階段的有8家。在銀隆新能源官網還未更新的子公司頁面中,分列著7個銀隆新能源產業園,分別是珠海、邯鄲(武安)、石家莊、成都、蘭州、天津、南京,加上剛簽署的攀枝花和洛陽產業園和已經處於規劃中的長沙、合肥基地,產業園基地已遍布國內幾大經濟區。如此規模之下,董明珠從格力尋找力量也就不足為奇。仔細梳理銀隆高層的背景可看出,目前銀隆共有7位副總裁,其中4位副總裁有格力履歷,分別負責采購、財務、品質、生產技術等核心業務。
對於“格力系全面進駐銀隆,銀隆創始人魏銀倉已辭任董事長,銀隆核心業務分管副總裁多由原格力背景員工接手”的說法,格力電器市場部部長陳自立並不認同,他認為“格力跳槽過去幾個人,全面進駐的說法太誇張,銀隆總裁孫國華現在同時出任董事長,而魏銀倉目前還是銀隆的大股東”。
從擁抱銀隆的那一刻起,就註定董明珠的造車夢不會一帆風順。如今欠債、騙補將銀隆卷進了風暴口,這也讓外界猜測銀隆是否會成為第二個樂視。也許這個一直似大躍進般的造車夢,已到了該冷靜思考的時候。
樂視控股方面的隔空喊話總是令人猝不及防。
8月21日,在樂視網(SZ.300104,融創入主後的樂視網下稱“新樂視”,以示區別)發布關聯債務解決進展之前,樂視非上市體系債務處理小組相關負責人率先接受媒體采訪,喊話稱,樂視控股已和新樂視達成40多億償債方案,其余十幾億本不該賈躍亭還的其個人承諾兜底,但賈躍亭承諾由他個人承擔。
消息一出,股價應聲漲停。新樂視慌忙“澄清”。
這不是第一次新樂視關聯欠款的消息與股價“聯動”,也不是第一次新樂視澄清與債務有關的事項。
業內人士認為,債務仍然是新樂視陷入經營困局的羈絆。梳理樂視系債務形成的背景,一是賈躍亭減持套現,違背借款承諾拿走了樂視網的經營成果;二是大量的關聯交易,抽走了公司現金流;三是違規擔保,透支了樂視網的未來價值。
而融創入股後,樂視網走入困局,與前者入股時缺乏充分的盡職調查不無關系。
眼下,盡管樂視網股價已經跌至2元多,但突如其來的關聯債務解決進展的消息,隨即而至公司的澄清以及交易所的問詢,讓股價像浮萍一般上下漂移,已經不是二級市場散戶們能夠把握的了。
遊資的“玩物”
新樂視於21日晚間連發多份公告,披露了償債具體進展,澄清不存在解決了40多億,並多次強調債務最終解決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然而,樂視網依舊於第二天再現漲停板,全天成交9.7億元,11萬手封單漲停盤,換手率達12.78%。
盤後深交所數據顯示,樂視網龍虎榜出現遊資席位。其中,南京兩大席位——中泰證券南京中山南路營業部、湘財證券南京江東中路營業部合計居於買入榜單前兩位,合計凈買入約7781萬元;北京兩大席位——中信證券北京遠大路營業部、方正證券北京安定門外大街營業部合計買入約4032萬元。第一財經記者發現,今年4月17日,北京的兩大營業部也曾“攜手”買入樂視網,一起登上龍虎榜。
而在賣出席位上,方正證券深圳怡景路營業部、華鑫證券廣州大道中營業部以及華鑫證券福清福人大道營業部,三大營業部借機出貨,凈賣出額均超千萬。
自年初複牌以來,樂視網已“登錄”龍虎榜22次,股東數也由複牌前的18.6萬急劇增長至3月末的33.6萬,累計換手率高達240%。盡管深交所已於4月、6月多次對參與樂視網炒作的賬戶采取了監管措施,但仍然擋不住遊資輪流接棒,市場一有傳言便會“出洞”。
今年3月15日,孫宏斌辭任樂視網董事長,隨後樂視網遭遇兩個跌停板,著名的“妖股專業戶”——華泰證券廈門廈禾路營業部席位於3月19日買入約2989萬元,又於3月20日賣出約3368萬元。
與近兩日這波漲停類似,今年4月18日,樂視網披露,騰訊、京東、蘇寧旗下公司將註資樂融致新(當時名為“新樂視智家”),隨後兩個交易日,樂視網均封死漲停。公開信息顯示,在這消息出來前後,樂視網一周內四次現身龍虎榜,方正證券北京安定門外大街營業部、華泰證券中山北路營業部、中信證券上海分公司等多家營業部席位穿梭其中,邊買邊撤。
盡管樂視網深陷債務旋渦,卻絲毫不妨礙其動輒聞風漲停的表現,曾經的牛股也成為遊資“玩弄”的對象。
賈躍亭,償債別光說不練
一接近新樂視的人士對樂視控股所謂還債的說法頗有微詞,認為樂視控股的“十幾億不該賈躍亭承擔的債務”說法並不準確,本來均是“賈躍亭時代”欠下的債務。
一言不合就算賬。新樂視列數,與非上市體系債務處理小組共同認定的債務規模約67億左右。其中已簽署協議償還債務的共有4筆。
第一筆,在新樂視控股子公司樂融致新向樂帕支付97%的股權轉讓款中,有13.7億元用於抵消非上市體系對上市公司體系債務。樂融致新向樂帕支付股權轉讓款,系向樂帕收購旗下樂視投資金融類業務,即樂視金融的平臺主體——樂視投資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下稱:樂視投資)
第二筆,樂視電子商務將與易到相關方債務總額1.7億元轉讓於上市公司體系。新樂視子公司樂融致新在2018年初,以9290萬元的價格受讓了樂視電子商務經營的主要資產——樂視商城及相關資源、知識產權等資產。
第三筆,以樂視控股對非上市體系關聯公司5.5億元債權轉讓於上市公司,與上市公司應付該關聯公司未來8-12年租金相抵。
第四筆,司法拍賣樂視控股持有的樂融致新10%股權,拍賣所得用於民生信托11億元貸款,同時抵減非上市體系對上市體系下樂融致新的債務。但此項拍賣工作正在進行中,最終拍賣成交金額尚不確定。
新樂視表示,除已披露信息外,並未與非上市體系關聯公司達成任何償債計劃。
在新樂視看來,上述4筆已簽署協議的償還方案,僅處於簽定了協議的階段,最後能夠補償多少債務,還要看具體的方案實施情況,最終償債金額還存在不確定性。
比如第一筆涉及的13.7億金額,首先需要樂融致新收購樂視投資的進展得以順利實施;即便收購進展順利,還要看出售進展得順不順利。新樂視稱,收購實施後,樂融致新會盡快出售樂視投資旗下金融類資產。
就第四筆來看,此前6月份,11家公司和機構共計劃對樂融致新增資27.4億元時,樂融致新最一輪的估值為90億元。以此數據計,樂視控股持有的樂融致新10%股權價值在9億元左右,除非拍賣所得在此基礎上有溢價,否則10%股權拍賣款甚至不見得足以償還民生信托11億貸款。抵減上市公司債務的數額更是存在重大不確定性。
綜上,在假定第一筆順利實施並償還、不考慮第四筆拍賣償還的情況下,估算非上市體系對上市體系比較確定的償債金額約為21億元。
這與此前相關報道所稱“償還了2.63億的債務問題……截至目前,非上市體系對上市公司關聯債務還款方面已完成法律文書的以資產抵債還款金額為18.8億元……與樂視達成了40多億的償還方案”的信息,相去甚遠。
凈資產虧光該怎麽辦?
新樂視強調,上述債務處理計劃,均系以債權轉讓、資產處置的方式來抵消債務,並未通過現金方式償還。上市公司未因債務解決獲得現金流入。
現金,是新樂視耿耿於懷的隱痛。新樂視最近的各項行動和表述,均表明資金枯竭是公司目前經營面臨的主要難題。
此前新樂視2018年半年報預虧11億,同時強調,因關聯方債務導致公司資金尚無法得到解決,下半年存在持續虧損的可能。
為應對資金危局,新樂視不惜以高息借債。
8月9日,樂融致新以12%的年借款利率,向重慶樂視商業保理有限公司借款1.1億元,用於資金周轉和償還貸款。
此前11家公司和機構計劃向樂融致新增資27.4億元的消息披露時,新樂視稱,樂視控股持有樂融致新股權拍賣程序無法按時推進,樂融致新工商變更不成致與增資方無法交割。
上述聲明表明,上述增資款並沒有進入樂融致新。新樂視2017年年報顯示,全年樂融致新實現營收41億元,凈利潤虧損達到57億元。急需輸血。
樂視控股持有樂融致新股權拍賣程序為何無法順利推進?在雙方的唇槍舌戰中仍找不到答案。從新樂視單方面的發聲來看,樂融致新無法獲得“救命錢”的一個重要因素,可能在於樂視控股方面的不作為。這其中到底是主觀因素更大還是客觀因素更大,從新樂視的表述中,外界無從判斷。
“新樂視通過公告想告訴賈躍亭和投資者,別光打嘴仗,先配合走完償債方案所涉及的各項手續才是賈先生現階段應盡的義務。但償債進展是否受阻於樂視控股方面的配合,新樂視需要進一步拿出證據,並有義務督促債務償還方案盡快實施。”錦天誠一位證券律師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稱。
新樂視2017年年報,新樂視一次性計提各項資產減值損失108.82億元,當年巨虧116億元,歸母凈資產由2016年末102億元,瞬降至6.63億元。
2018年一季度繼續虧損,至2018年一季報歸母所有者權益只剩下約3億元。半年報又預告虧損11億元,由此推算,至半年報出爐,6月末新樂視的凈資產很有可能清零甚至減至負數。
如果2018年經審計後公司2018年全年凈資產為負,則新樂視可能面臨暫停上市的風險。鑒於此,8月份以來,樂視網連發三次《關於股票存在被暫停上市風險的提示性公告》。
入股前盡調不充分惹禍
融創入股後的新樂視,與賈躍亭方面打嘴仗,已經不是第一次了。2018年年初,甘薇和新樂視就有一場關於非上市體系欠上市體系債務是75億元還是60億元,已償還9000萬還是30億元的爭辯。
7月10日,新樂視披露的多項違規對外擔保事項的核查情況,表明新主與舊主的紛爭遠不止於明面上的債務。
新樂視單方面的核查情況顯示,由賈躍亭單方面簽署,但新樂視並沒有履行相關審批流程的擔保,即包括作為樂視網原始股東,對樂視體育、樂視雲股權融資時的回購擔保義務,以及樂視網子公司樂融致新(彼時名為“樂視致新”)需要為樂視移動應付貨款承擔的連帶責任。
除樂視雲外,前述樂視體育、樂視移動,均為非上市體系關聯公司。此前投資人對賭要求,樂視體育在2018年底完成上市,樂視雲於2019年初完成上市。
新樂視在樂視體育目前的持股比例為6.47%。在樂視體育開始A+輪融資之前,樂視網持股比例達60%。
不考慮需要回購的A+輪融資至B輪轉手時的溢價,也不考慮利息,僅以樂視體育收到的A+輪和B輪融資合計84.11億元計,按60%責任計,新樂視為樂視體育股權回購可能承擔的或有負債在50億元以上。
新樂視在樂視雲現有的持股比例為47.21%,現仍為新樂視並表的子公司。在引進重慶方面10億投資之前,樂視網持有樂視雲的股權比例也是60%。不考慮利息,按60%責任計,新樂視可能為樂視雲股權回購承擔的或有負債約為6億元。
此外,新樂視還需為樂視移動合計354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4億元左右的應付貨款承擔連帶責任。
在入股樂視網並最終被迫“入主”之前,融創方面盡調不充分,使得現在核查後才發現一個又一個的“坑”。
這合計可能超過60億元以上“違規”擔保和回購擔保,對新樂視來說屬於或有負債,並未計算在雙方商定的67億債務總額之內。未來雙方為此發生的拉鋸、扯皮和爭論,恐怕是大概率事件。
樂視體育估值的“秘密”
在披露的樂視體育的有關融資信息中,還藏著樂視體育估值的“秘密”。
根據此前新樂視披露的信息,樂視體育A+輪融資5.78億元、B輪融資78.33億元,共計84.11億元。
除回購A+輪和B輪融資額之外,新樂視還需要承擔3家B輪投資者接手A輪退出的兩名投資者的溢價。
據新樂視披露,A輪兩名投資者雲峰基金和北京普思投資在B輪融資時退出,由3名B輪投資者溢價接盤,回購擔保協議顯示,包括樂視網在內的原始股東,還需要為3名B輪投資者的溢價接盤,承擔全額溢價及其孳息的回購義務。
2015年5年,樂視體育完成A+輪融資,投後估值約30億人民幣;兩年後,樂視體育完成B輪融資,投後估值猛漲至240億元人民幣。
三名B輪投資者——上海渤楚資產管理中心(有限合夥)和濟南魯信文化體育產業投資中心(有限合夥)、深圳市滄樂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溢價買了上述兩名A+輪投資者的份額。
B輪投資者溢價買A+輪的老股,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本不關樂視體育原始股東的事兒,但賈躍亭還是兜了A+輪至B輪溢價的底。“這種做法在股權投資市場不常見,這說明樂視體育A輪到B輪估值,估值有人為被擡高的嫌疑。如果樂視體育不出事,B輪的“托兒”還可能通過C輪融資或直接上市套現,那麽誰接最後一棒誰倒黴。”上述證券律師表示。
新樂視披露的信息,無意中透露了當初融資份額被一眾投資機構哄搶的樂視體育,撐起估值的背後,不過是賈躍亭拉上上市公司以回購承諾擡起來的“轎子”。
然而,樂視體育現在已經官司纏身,企信寶梳理的公開信息顯示,樂視體育成為訴訟被執行人的信息多達93條。未來,它以及其他樂視非上市體系會給新樂視帶來多大的坑,外界仍難以預料。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