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讀書好×果籽】強國不強,文明化才是出路

1 : GS(14)@2016-08-19 06:56:20

美國三位重量級中國專家Regina Abrami、William Kirby及Warren McFarlan,先後都曾經是哈佛商學院教授,專攻中國企業及政經發展研究,在政商界有廣泛人脈,於2014年合著《Can China Lead? Reaching the Limits of Power and Growth》,通過大量個案分析認為中國發展已經到了瓶頸極限,此書最近出了中文版《強國不強?中國國力與經濟成長的極限》,閱讀此書會從新角度理解港中兩地矛盾。



強國崛起的宣傳近年充斥香港媒體,大家鸚鵡學舌地「擦大陸鞋」,一切只求政治正確,但西方研究已正在為「中國模式」埋單,香港認知上的滯後、精英階層的無知及政治正確,正令香港人對內地已經來臨的經濟危機毫無準備。這三位來自哈佛商學院的中國通,對中國模式作出定論:中國政治體制擋住了轉型之路,這種黨控制一切的狀況,促使中國奇蹟走到了終點!因為這令經濟發展動力消失,難以永續。


站起來的迷思

我認為William Kirby寫的第一章是香港人必讀,他從歷史角度破除中共偉大民族復興論的迷思,指出中國既是一個新興國家,同時亦是碩果僅存的帝國,因為共和中國繼承並仍繼續佔有大清的版圖,同代的鄂圖曼、羅曼諾夫、哈布斯堡的多元民族帝國已經消失,歷史上的中國王朝,大一統及分裂是交替出現,統一並非常態。從薄熙來案中,作者看勉強維持的統一帝國,地方區域權力相當大,省委書記尤如民國初年的軍閥,集權不一定可以順利行使權力。其實數百年來中國人均熱衷於貿易及市場經濟活動,商業發達,國際化程度亦高。真正摧毀中國商業文明的是中共,在五零至七零年代把中國經濟往後拉。「促進中國經濟增長的基本元素都還在。但是,黨為了鞏固其權力和正當性,建構出一套迷思,宣稱1949年之前的中國處於黑暗世紀,實則是為了維持1949年後的中國才是解放和自由的印象,強化中國必須要先跌倒、才能再站起來的說法。」實情是抗戰後中國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已經站了起來,反而毛澤東閉關鎖國,自我孤立,才是令中國陷入近乎災難的情勢。即使近幾十年在經濟發展上是站起來,但結果是區域發展不平衡、所得不均惡化、貪腐、專制、國企壟斷,其本質仍是作威作福的列寧式黨國體制!


強國的標準

黨國體制已形成層層利益關係網,完全談不上自主的文人政府,改革開放三十年,形成的紅色資本主義,就是以維持黨的自主及利益為目標,民間私營企業無法與黨企業公平競爭。為了GDP經濟、就業穩定等政治指標,低效的黨企業繼續存在,國有資產不變增加,國進民退,民企出現而釋放的生產力已無以為繼,工程師治國下狂谷基建的策略效益也正急速下降。危機在前,黨愈要加大控制,自然不會將權力過渡予司法機關及文官政府,在習近平上場後,這情況更加嚴重。作者相信黨國體制可以工業化、可以軍事化,但自身無法「文明化」,即建立持久的文官治理制度,及持久的人性價值,讓文明超越政治控制、物質發展和軍事力量。「文明化」才是真正領導國家、地區及世界的條件。作者定下幾條簡單易明的強國標準,供大家檢測:.國家最成功的公民不會想要帶着財富移民國外、把子女送到國外唸書.國家需要法治,不是只有秩序或藉由法律統治.國家不能不相信公民,竟然到了每個部落格都要監視的地步.國家不能既要領導,卻又害怕承認自己國家的諾貝爾獎得主.國家必須在國內外都有道德領導的能力強國根本不強,港中矛盾,其實是文明衝突!



英文原作《Can China Lead? Reaching the Limits of Power and Growth》由哈佛商學院出版。

強國外長王毅在加拿大斥責記者,充份顯示強國欠缺做領導的能力。

哈佛中國通William C Kirby。

撰文:劉細良編輯:陳漢榮美術:孔文彬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819/1974140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551

【小企鵝×果籽】總會有理由

1 : GS(14)@2016-09-17 17:53:36

父母在教導子女時,多用心聆聽,或許會有意想不到效果。

父母管教孩子,一直是個頭痛問題,在飯桌上就是一場角力,香港父母總愛邊吃飯邊「教仔」,由餐桌禮儀到待人處事,但求孩子不要走歪路,發言當然是一種溝通的方式,但是如果只有你說而不給對方解釋的機會,很可能會帶來反效果。今天介紹的作品是日本知名繪本家吉竹伸介的《我有理由》,故事由一對母子的對話開始,兒子的某些行為總被媽媽視為「舉止不雅觀」,由挖鼻孔、抖腳、咬指甲,到用飲筒吹波波等,但孩子總會有各種理由為其所作所為辯解。而無論孩子說出如何稀奇古怪的理由,媽媽都是回以「啊,是這樣啊!」讓孩子過關。母子的對話輕鬆有趣,小男孩自辯的理由,層出不窮,叫人啼笑皆非。對於抖腳,小鬼說:「抖腳是在向鼴鼠打密碼,要告訴他們今天發生的所有事情」、他用吸管在飲料裏吹泡泡則是一種神通暗號。挖鼻孔其實是因為鼻子裏藏有開關,如果不停的按動開關掣,腦袋就會發射讓每個人都感到愉快的「開心光束」。至於咬指甲也不是真的咬,而是因為只要含着手指甲,就會發出大人聽不到的音效,而這段音節就會把垃圾場上的烏鴉趕跑!如果是港媽,早已氣得七孔生煙,大喝一聲:「亂噏!快給我停下來!」但故事裏的母親,對於小男孩古怪的理由,即使心裏覺得他完全是「瞎搗蛋」,她還是耐着性子說:「好吧,知道了,但是請你盡量少做好嗎?」最後小男孩反問:「大人也會有不知不覺的習慣動作吧?像媽媽就很愛玩頭髮……」作者告訴我們,單靠權威施壓,容易造成反效果,在訓斥之前,不妨先聽一下他們的理由,縱然荒誕古怪,不妨退後一步,嘗試耐心欣賞一下他們的「搞鬼」想像力,你自會發現當中可愛之處!試想想如果你每次張嘴都被駡,你還會與對方說心底話嗎?駡不是辦法,除非你喜歡一個謊話連篇的小鬼頭!父母對小孩的一些負面習慣,總會感到不舒服。與小孩共讀這繪本,可以讓你放開心懷,大家一起面對「壞習慣」,嘗試換個角度看待孩子行為,按步改正會有效呢!終日暴跳如雷,徒然增加免費皺紋,問題也沒有解決!試試改變策略用心聆聽,擔保會有意想不到效果!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撰文:鄺穎萱編輯:梁浩維美術:孔文彬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917/1977263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494

【讀書好×果籽】兩年後的回望:雨傘見聞錄

1 : GS(14)@2016-09-30 08:09:38

雨傘運動之後,有不少有心人自資出版有關書籍,到完成後可能已經是佔領清場後一年,當他們拿着新書興高采烈去書店時,卻遇上了冷淡反應,「雨傘書,冇人要喎。」一場震撼全世界的公民佔領運動,為何短短一年之間,會變成出版「票房毒藥」?


雨傘毒藥

2015年是充滿憤怒的一年,佔領清場後本土激進派抬頭,清算大台,學聯受到各方攻擊,大學發起退聯行動,三子雙學飽受批評,社會上充滿失敗、沮喪及憤怒情緒。這時候任何關於雨傘運動的東西,大家都不想再接觸,這也解釋了為何出現了「雨傘書冇人要」的局面。兩年來政府沒有主動撫平社會矛盾,反而步步進逼,挑動更激烈的衝突,派李國章入香港大學搞事,終於在2016年農曆新年初一爆發旺角騷亂。「雨傘運動失敗」似乎已經成為結論,今後只有勇武鬥爭,但掟磚之後又如何呢?是否要升級為武裝鬥爭?但又不是,原來激進青年選擇走入建制參選去也。社會紛擾、同路人互相攻伐,網路上叫人「落地獄」之聲不絕,任何關心香港民主前景的市民,焦慮有之、厭倦有之,為何雨傘運動之後,會變成這樣?一場香港發生的佔領運動,對獨裁的共產政權會發生甚麼影響?廿多年前發生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的佔領運動,學生、平民流血犧牲,共產黨依然坐穩江山。在他們眼中,沒有向民意負責這概念,一切只為了權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香港決不能影響他們紅色江山。因此由一開始,佔領運動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大家也不會期望有甚麼短期成果,甚至撤回八三一決定,重啟政改。雨傘運動的初衷,是為了政改,但這七十九天佔領,真正彰顯的是香港人守望相助的團結精神!為何大家好像忘記了。


記憶載體


兩年後的九月廿八日,我打開了朋友送來的《雨傘見聞錄》,這是一本精裝的畫冊,記錄了由九月廿七日開始,每日發生的事件,是完整的圖像記錄。在金鐘佔領區我認識了兩位朋友:Benedict及Firenze,他們出版一份叫《夏慤村聲》的刊物,在佔領區內免費派發,雜誌是人手編寫,記錄了當時佔領區內種種細節,例如區內營幕調查,記錄帳幕數目、分佈及外形,也有佔領區各式人物訪談,Benedict認為佔領區應該有自己的出版社。十二月清場之後,我遇見過他們在連儂牆下派新一期的《夏慤村聲》。之後沒有再見過,直至今年七月,我想採訪關於丘世文《周日牀上》再度出版事宜,發現出版人竟然就是他。這時才知道兩年來《夏慤村聲》依然在出版,去年底先後出了三本別冊,包括《雨傘見聞錄》、《夏慤佔領圖》及《雨傘尋人圖》。《雨傘見聞錄》是一個佔領區普通市民Simon Chow的畫作,他每天都在自己畫簿上不停地畫,用率直及單純的黑白線條,獨特的視覺去記錄這場運動,畫作背後有一種要「爆」的衝動。這不是專業插畫家作品,而是普通人的視覺記錄。至於《夏慤佔領圖》是一幅記錄2014年香港市民佔領夏慤道一帶的「清明上河圖」,西至香港大會堂,東至「光明磊落」,於不同時段在夏慤村出現過的小人物事情被歸納在同時空;從左至右慢慢細閱這地圖,讀者可以重新漫遊這個自發、自治、互助互勉,僅僅存在過75日的烏托邦式社區。回憶是需要承載的物體,這些雨傘運動的視覺紀錄,將開啟記憶之門,穿過憤怒、失敗、沮喪、回到當日那個自發自助,互愛互勉的社區,尋回初衷,面對將來。



夏慤佔領圖

記得當日這些場面嗎?

記得當日這些場面嗎?


記得當日這些場面嗎?

撰文:劉細良編輯:劉曉丹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930/1978570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765

【小企鵝×果籽】甚麼是孩子

1 : GS(14)@2016-10-29 13:23:24

很多讀者到我們的書店來都會有同一個問題,究竟怎樣為孩子選擇童書繪本,在書海裏花多眼亂,東看西看,每本都很吸引,挑哪幾本呢?其實童書在歐美台韓日都擁有相當大的出版市場,既專業又成熟,每年都會評選最佳童書,然後是國際性比賽,如意大利波隆那國際童書獎等。這情況猶如歐美的電影工業,都有行內專業評論,每年的國際電影大獎,如美國奧斯卡、德國柏林及法國康城三大影展競賽,得獎的作品,都有一定的專業水平。最簡單的方法是選有名的作者,每個作者都有特定的訊息、風格及表達手法。繪本作者成名後,多不會改變風格,而選擇知名作者的書看,有一定質素保證。今次介紹的作者碧翠絲.阿雷馬娜(Beatrice Alemagna),是歐洲知名的繪本家,作品先後得到法國兒童文學獎Prix Octogones、瑞士童書獎Prix Chonos等歐洲重要獎項,也獲法國巴歐巴童書獎Prix Baobab、意大利BolognaRagazzi Award的提名推薦,作品已繙譯成英、德、意、中等12種語言。她在意大利修讀藝術,創作風格是將現代藝術中常用的混合媒介手法引入童書創作中,一張插圖中有拼貼、刻印、鉛筆刷和粉彩等不同表現手法,色彩多變且充滿質感,活潑又有動感。《What is a Child?》是她首先引起我興趣的作品,因為那些孩子的插畫,根本就是一張又一張的藝術品。但當台灣出版中譯本後,看了內容,才知道作者真正用心。


讓小孩長大 尋找自己路向

曾幾何時,我們痛錫的搗蛋鬼,為何會成了責罵、訓誨、甚至埋怨的對象呢?是我們忘記了他們仍是孩子,還是成年人早已遺忘了自己也曾經歷的孩童回憶,小孩終會長大、離去,尋找自己的路向,為甚麼年長的還是如斯着急,總急不及待催促他們長大獨當一面,小小年紀已變成老氣橫秋的小老頭,儘管討好大人?《What is a Child?》其實是一本叫成年人反思的童書。「孩子想要得到最奇怪的東西,想要有會發光的鞋子,想吃棒棒糖當早餐,每天晚上還想聽同樣的故事。他們喜歡閉起眼睛摸草,喜歡大聲追趕鴿子,喜歡聆聽貝殼裏遙遠的聲音,也喜歡在鏡子前面皺鼻子。曾經,我們也如此生活過。只是,我們忘了。想想自己小時候的模樣,會討人厭嗎?再想想孩子的行為舉止,是不是和自己小時候有許多相似之處?原來,孩子就只是孩子。孩子出生的時候,每人都各有不同,隨着大人揑塑的方式和力度,他們變得越來越相像,慢慢大家仍同走進一樣的軌道。孩子能夠控制的事物越來越少,而孩子就在瞬間長大了。《What is a Child?》,絕對適合家長們一看再看。



《What is a Child?》讓家長明白自己小時候也有頑皮的時候,體諒自己的孩子。

插畫精美,就像是一張又一張的藝術品。

電郵:[email protected]



撰文:鄺穎萱編輯:梁浩維美術:孔文彬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029/1981527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026

【小企鵝×果籽】叮噹是兒童科學先驅

1 : GS(14)@2016-12-03 04:43:36

我們孩子時代對普及科學的興趣,主要來自卡通片。超人系列、鐵甲萬能俠、幪面超人,這些男孩的玩意,令他們開始迷上機械、合體、變身等東西,但我最愛看的是《叮噹》,那年代還未改名叫《哆啦A夢》。叮噹故事的主角們,很具代表性,如愛逃避責任又膽小的大雄、自大幼稚的技安、富二代牙擦仔等,但最令我迷上的是叮噹,因為他身上可以有各式各樣的法寶,幫助大雄解決生活上、學習上及社交上各種問題,試問那個孩子不喜歡坐「時光機」,出入「隨意門」,不用溫書做功課。亦因為叮噹故事的啟發,自己初中時代已思考時光機怎樣可能?回到未來改變了之後,今天的一切又是否不再存在?漫畫是啟動孩子科學興趣的好方法,最近我看到由叮噹漫畫作者藤子.F.不二雄所著一套共十冊的叮噹科普作品《哆啦A夢科學任意門》系列中文版,系列一共五冊是以地球科學為主題,包括認識恐龍與滅絕動物、宇宙與太空、動物與植物的奧秘、地球科學相關知識及最後一本解釋叮噹眾多神奇道具原理。系列二共六至十冊,主題包括:光與聲音的奧秘、身體與生命的秘密、機器人世界、天氣與氣候及科學探索的歷史。這套書是為中小學生度身訂做,用有趣的卡通人物配合科學知識,引導學生一步步走入科學世界。例如第七冊《人體工廠探測燈》,便將生命科學用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給學生,讀者很容易可以透過漫畫人物靜宜(現時改稱靜香)和大雄來探索人體構造、感官、腦、心、DNA等生老病死相關的科學知識。書內有趣的是勇闖靜宜身體,研究為何糞便的重量比吃下去的食物輕?食物進入她體內要花多少天旅行,又靜宜體內是有切割食物的刀子等。香港的科學教育十分失敗,科學知識在很多人眼中是硬知識,枯燥乏味,離開了科學發現的核心:「好奇」。教科書及課程之所以令人失望,是扼殺了孩子對知識的興趣,編排乏味,死記硬背,於是中學的理科教育令學生早早失去了對科學知識的興趣。至於家長卻不問情由,不理是否合適,盲目希望孩子選讀理科,以為這樣將來就可以成為專業人士。這套以叮噹人物作包裝的十冊科普書籍,將漫畫的知識性提升至另一個層面。趣味及知識並重,可以啟發孩子對科學知識的興趣。



《人體工廠探測燈》

《百變天氣放映機》

《光與聲音魔法帽》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撰文:鄺穎萱編輯:梁浩維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203/1985300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986

【小企鵝×果籽】雷公偷肚臍

1 : GS(14)@2016-12-10 13:31:13

自從社交媒體普及後,世界反而變得越來越不寬容,大家一度相信媒介可以增加溝通交流,人與人的關係會更密切、更和諧。但實情並非如此,facebook令大家更封閉,只喜歡圍爐取暖,理性討論更難展開。今日我介紹長谷川義史的作品《安啦!安啦!》系列,在日本、台灣,他被視為「治療系」繪本家,作品充滿童趣,看後不單會心微笑,更覺溫暖。這系列共有四冊,是他最暢銷的作品。長谷川義史的創作方式很特別,叫做「繪本live」:他在孩子面前會一邊畫圖,一邊說故事,即場創作。《安啦!安啦!雷公到我家》就是繪本live表演,由於太受孩子歡迎,最後應觀眾要求變成繪本出版。這系列的故事以一對爺孫做主角,爺爺的口頭禪是「安啦!安啦!」(即放心,放心的意思),爺爺就是有一種處變不驚的豁達,無論遇到雷公、鬼魂、忍者來訪,他都一視同仁,用心款待,並不停說:「安啦!安啦!」去安撫訪客。細心看《雷公到我家》,其實除了對「非我族類」的包容外,也看出另一層意義,就是化解危機的方式。在日本民間傳說中,雷公來訪就是要偷走人家的肚臍,一天傍晚,窗外雷電交加,忽然雷公父子竟現身爺孫面前。爺爺即時和應着說:「安啦,安啦。你們大老遠跑來,就不要客氣囉!」正當雷公預備開囗道明來意,爺爺立即說:「安啦,安啦。不要介意。」轉身就跑走為大家準備晚餐去了,之後還放水讓大夥兒一齊泡浴,爺爺甚至搶着幫雷公擦背,小雷公覺得很不好意思。更厲害的是爺爺發現雷公沒有帶備內褲替換,竟然拿來自己的全新內褲送給雷公,爺爺的滿腔熱情令雷公父子草草離開。故事到這裏才真正到了高潮。翌日早上起來,爺孫齊發現肚臍不見了,爺爺說一定是雷公偷走了,孫子擔心沒有肚臍自不可以再到游泳池游水了,爺爺安撫他說:「安啦!安啦!」就在這時郵差臨門送來一封沒有貼郵票的信,爺爺打開信一看,原來是雷公父子寄來的道歉信,並附上兩粒肚臍,當孫子幫爺爺黏回肚臍時不小心滑了一交,竟然將肚臍貼到額頭上,爺爺仍不忘說句:「安啦!安啦!」爺爺以自己的熱情、溫暖去化解別人的惡意,感動對方,在今天的社會,對立的氣氛濃厚,人際間動輒惡言相向。這樣的文化自會小事化大,大家起初也不習慣,但日子久了也就習以為常,最後連自己也染上這習氣而不自知;一個小小的童話,利用故事主人翁的口頭禪「安啦!安啦!」帶出一個當前值得省思的課題。



《安啦!安啦!雷公到我家》本是繪本live表演,由於太受孩子歡迎,最後應觀眾要求變成繪本出版。

爺爺以自己的熱情、溫暖去化解別人的惡意。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撰文:鄺穎萱編輯:謝慧珊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210/1986030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9106

【讀書好×果籽】袁世凱:俗吏當權

1 : GS(14)@2016-12-24 10:43:13

【文化籽:讀書好】袁世凱與孫文,中國近代史關鍵人物,一個被貶為梟雄賣國,另一個則被尊為國父,一百五十年後,中國人仍然在紀念他的誕生。一個大奸大惡,一個則是救國救民。中國歷史是道德教育工具,因此總會刻意將歷史人物面譜化,紅面白面善惡忠奸分明,以此灌輸正邪分明道德觀念。這種過度簡化的歷史,往往忽略了歷史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縱然熟讀廿四史,歷史智慧也可能毫無增長。歷史智慧一點也不抽象,其實就是從過去的人物故事中,認識他們行為背後的原因,面對歷史環境的制約下,他們所作出的選擇及理據。孫文誕生一百五十年,台灣出版了一本還原孫文原貌的日本學者作品《素顏的孫文》,指出孫文是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職業革命家,最近再出版了另一位日本學者岡本隆司的《袁世凱:左右近代中國的俗吏與強人》,將奸雄還原為一個務實的官僚。

醒目仔

作者對袁之歷史評價,源於近代日本右翼思想家北一輝:「非世間評價之奸雄,僅是墮落的俗吏。」作者認為袁世凱不是一個惡人,本身只是中國傳統的官僚俗吏,而不是亂世的奸雄,他專注的只是解決眼下的問題,沒有太多遠見,他善於摸着石頭過河,不失時機地爭取權力。因此根本不是一開始就要稱帝,或是要取代清室的大奸狗。袁被塑造成「梟雄」、「權謀者」,獨裁及賣國,是後人將幾件歷史事件串連而得出的印象。首先是戊戌維新中密告慈禧,瓦解維新派勢力,擁護禍國殃民之清室保守勢力。然而,大家有否回到維新的時代背景,康有為一棚人均是口頭勇武派,整個維新改革混亂不堪,改革詔書天天發佈,地方督撫即使支持洋務的也抱着觀望態度。袁是榮祿馬仔,根本不屬維新派,譚嗣同游說他支持政變拘捕慈禧,是士急馬行田,而慈禧也早準備廢光緒,袁告密與否,並不重要。至於另一罵名來自所謂日本廿一條賣國,作者與近年中國學者一樣,都注意到袁世凱在二十一條交涉時,採取了十分精明的外交手段,以應對手段拙劣的日本外交當局。最後是因為國力差距,中國不得不被迫與日本作出妥協。


機關算盡

袁世凱雖受立憲派、革命派攻擊,形成了奸雄形象,但在晚清亂局中,他無疑是最能幹務實的官僚,不論是處理「朝鮮問題」、「義和拳亂」,還是實施「北洋新政」,袁世凱是少數講得出做得到。自前往天津小站組建現代化軍隊以來,凡事效法西方,建立了近代中國最強大的北洋系「新軍」。袁世凱務實,辦事能力高,但同時又事事計算,他眼見南方出現革命,自己統領北洋強大軍隊,在鎮壓行動中認識到自己機會來了,於是反過來同南方合作,逼清室退位,成為民國總統。但革命黨則以國會權力去制衡袁,雙方衝突不斷,袁世凱不是個有現代政治理念的人,最後選擇稱帝,就是昧於歷史識見,不知共和理念早已經取代帝制。俗吏官僚,具操作能力,掌握實權,也精於權謀計算,懂得在適當時機下為自己謀取最大利益,但往往因欠缺從政者應有的價值理想,他們會在歷史關鍵時刻一敗塗地。在香港特首選舉前夕,回顧這段歷史,饒有意義。今後香港人也脫不了俗吏治港的小家格局。



袁在小站訓練出近代中國現代化軍隊。

橫山宏章《素顏的孫文》,可與《袁世凱》一書共讀。

撰文:劉細良



編輯:謝慧珊美術:孔文彬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223/1987374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9916

【讀書好×果籽】離不開政治的故宮

1 : GS(14)@2016-12-31 01:10:19

林鄭月娥上京忽然宣佈在西九文化區加建故宮博物院分館,文化界批評黑箱作業,欠缺諮詢,香港人被蒙在鼓裏,林鄭反駁指十年前中央送贈熊貓何曾作過諮詢,十萬平方米之博物館是座落西九文化區內,而馬會又已經批出三十五億作興建費,加上涉及中央不同部門,所以毋須諮詢,更自詡保密功夫滴水不漏,認為香港人應該歡欣積極去接受。究竟在港開設北京故宮博物院,是否只屬單純中央送大禮呢?大家不妨回顧這間博物館的歷史,就知道林鄭月娥為何要保密到最後拍板一刻!



「故宮」二字從未離開過政治,我向大家推薦日本朝日新聞駐台北代表野島剛先生兩本關於故宮的專著:《兩個故宮的離合》及《故宮九十話》,前者介紹故宮與中國近現代史的關係,後者從普及角度討論故宮文物背後故事,正因為故宮涉及敏感政治,日本人的角度,應該會較持平中立。


中華文化正朔

野島剛的分析首重故宮的政治及外交功能,而不是文物、歷史價值。《兩個故宮的離合》一書主角不是故宮,而是「中華」。他認為最早提出中華一詞,是孫文為對抗西歐列強侵略,運用中華的概念去將實際是多民族的中國人,整合成一個新國家的基礎。作者指出了一個中國人不願面對的事實,就是所謂中華民族的人或民族其實並不存在,「這是為了定義革命所誕生的新共同體而編織出來的政治概念。」孫文以類似西方民族國家的模式創建中華民族,取代衰落的清皇室。但推翻滿清後問題來了,在這個多元民族、文化、宗教的國土,如何維持身份認同呢?對新創立的中華民國而言,故宮所集結的歷朝文物就是最直接的代表。1925年北京紫禁城變成了故宮,在1933年至1948戰亂年間,館藏開始南遷;後又因國共內戰,蔣介石下令將文物移往台灣。作者認為:「其實蔣介石對故宮並不關心,因為他對文化跟文物並沒有甚麼興趣。之所以花那麼大的力氣把故宮文物送到台灣來,還斥資在台灣另蓋故宮,只代表他很重視故宮在政治上的宣傳效果。」故宮文物代表中華文化,也代表政權正朔。台灣隨着本土文化抬頭,對中華文化符號感情開始淡化。2000年民進黨上台決定推動故宮改革,在嘉義開分店興建台北故宮南院,表面理由是要讓故宮變得更多元,滙聚各地文化,成為世界級的博物館,內裏是擺脫中華文化定位,改變為面向亞洲。但2008年馬英九上台,當初民進黨設定面向亞洲的方向被推翻,故宮又被國民黨變回中華文化的路線。



野島剛著《兩個故宮的離合》

野島剛著《故宮九十話》


故宮大熊貓

野島剛認為:「一個國家級博物館的定位、方向、內容,在短短的十年內兩度翻轉。除非發生革命,否則這在國際上其他國家是絕對不可能的。」去年更上演故宮南院接受成龍捐贈獸首鬧劇。2015年故宮南院落成前,院長接受了成龍捐贈A貨圓明園獸首置於入口,台灣有群眾反對內地「文化統戰」向雕像潑紅油,藝術界則指山寨貨欠藝術水平。2016年民進黨再度上台,新院長決定將A貨拆除。在共產黨手中,故宮博物院猶如大熊貓,是文化外交的工具。日本在2012年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北京故宮展覽,展出多件「國家一級文物」,當中包括甚少露面的宋、元四十一件書畫。作者認為背後是中國政府的戰略考量,北京故宮在這幾年積極與世界各國的重要美術館結盟,透過「故宮」這塊國際品牌向國際社會強調中華文化。據悉北京方面也知道台北故宮將在2014年赴日展覽,日本將成為台北故宮、北京故宮一決高下的場地,才願意派出重量級文物,以免被比下去。香港,是否需要一座故宮博物院,是需要討論的,不能與送贈大熊貓等量齊觀,因為這關乎我們城市的文化定位,是走向國際化、多元化、面向世界,還是要中華化、面向內地,如此重大問題,西九文化區是經反覆多年諮詢討論,如今由林鄭月娥一人決定推翻,何其荒謬!撰文:劉細良編輯:劉曉丹美術:利英豪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230/1988060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710

【讀書好×果籽】向失敗政客學習

1 : GS(14)@2017-01-14 07:55:32

【文化籽:讀書好】聖誕、新年都在溫哥華度過,今年特別寒冷,大雪也下了幾場,對溫哥華人來說已經不得了,這樣天氣最好躲在火爐旁邊看書,今次介紹是一本由加拿大前自由黨黨魁Michael Ignatieff寫的政治回憶錄《Fire and Ashes》,以政治人物標準而言,此書頗為冷門,但從政治學看,Michael Ignatieff是頂尖學者,回加拿大從政前在哈佛大學甘迺迪公共行政學院任教授。



地緣政治令加拿大在美國陰影下,一直只是老二角色。但自從去年小杜魯多當選總理後,一時間形勢倒轉過來,今年初杜魯多訪美,英國BBC指他在美掀起了一場「杜魯多旋風」(Trudeaumania)。54歲的奧巴馬大讚44歲的杜魯多,認為兩人的政治立場和世代都相當接近。他們是意識形態上的盟友,都重視醫療保險、同性戀權利和氣候變化等議題。杜魯多年輕靚仔,形象討好,擅於演說,更重要是代表新世代價值。當選一年來仍維持民望高企,主要不是內政有何重大突破,而是他活躍於國際舞台,將形象出口再轉內銷,因此加拿大人自我感覺良好。


向人生失敗組學習

杜魯多帶領自由黨重掌政權,自然屬人生勝利組,前黨魁Michael Ignatieff則是人生失敗組代表,他從頂尖學者受黨高層邀請回國從政,出任黨魁帶領自由黨選舉大敗,成績有史以來最差,淪為第三大黨,他最後退出政壇。挑選政客回憶錄,我會選Loser,因為他們如能狠心腸反省,會從他們身上的經歷有所得着,這總比成功人士回憶錄的自吹自擂好。Michael Ignatieff自嘲說政治學的先輩由馬基維里、托克維爾到韋伯,在政治實踐方面都是失敗,他本人也不例外。他的故事說出了「時機」在政治中的重要性,也解釋了他與杜魯多的分野。他是個蛋頭學者,其學術著作《Isaiah Berlin:A Life》傳記乃政治學必讀,但在現實政治世界是完全另一回事,講波叻不等如落場踢波也叻。現實政治是一場又一場沒完沒了的真人Show,政客是一門關於魅力的藝術,蛋頭從政比起其他專業,如律師及傳媒人,其實是格格不入,例如在黨選情告急時,他仍堅持以政綱吸引選民,認為他們最後會「識貨」。Michael Ignatieff深受韋伯政治哲學影響,認為政治是志業,從政者感受到calling,以道德熱情去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法,不斷前進。而現實政治是講求策略,是技巧與意志、運氣及機會所糾結而成,最後一切歸於「時機」的判斷及掌握,這些分析正確,但知易行難。他領導的自由黨屬中間偏左,但那時民眾正向右轉,內部黨爭又嚴重,一切條件均不利下,選民根本拒絕聆聽他的美麗政綱,他當初受邀回國領導自由黨,其實已經判斷錯誤。此書總結認為政治的一切,皆可以由生活經驗中學到,但卻沒有一樣可以由課室或顧問辦公室中教給你,這出自一位政治學教授兼黨魁之手,應該有說服力吧。香港今天又到了考驗政治人物能力、意志、運氣及機會的時候,政治若真的是一門魅力的藝術,那麼個人的性格、成長背景、人生經歷對政客的影響,往往比工作經驗來得重要。究竟一個目中無人,自以為是,對下屬嚴苛,對同僚輕蔑的政客,有能力領導政府,有能力看準「時機」推動施政嗎?在韋伯傳統的政治學說中,性格,其實決定了命運!



Michael Ignatieff領導自由黨在選舉中大敗。

重振自由黨的小杜魯多,魅力無法擋,網上瘋傳一張他舊日做瑜伽的照片。

撰文:劉細良



編輯:劉曉丹美術:孔文彬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113/1989471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549

【讀書好×果籽】閱讀陳橋鏡頭下的香港歷史

1 : GS(14)@2017-01-21 03:37:32

【文化籽:讀書好】今年是六七暴動五十年,一部關於暴動的紀錄片《消失的檔案》,正受傳媒圈談論,製作人羅恩惠發現香港六七暴動檔案的正本全都運回英國,而香港位於觀塘的歷史檔案館,原有的複印版本卻幾乎全部「消失」,只餘下二十一秒的影像檔案,從此,她展開了漫長的追尋。


新聞力

上星期溫哥華在下大雪,我跟着記協給我的聯絡,約了一位素未謀面的長者在港式茶餐廳吃早餐,他名字叫陳橋,九十歲,五十年代入行的攝影記者,曾任《南華早報》首席攝影主任,八五年獲英女皇授勳。他當年就是率先拍攝六七暴動新蒲崗膠花廠事件的人。推門走入茶餐廳,門口卡座窗邊坐着一位精神矍鑠的長者,先自我介紹,傾談間他拿出一本書《鏡頭下的歷史:陳橋三十載新聞圖片錄》,這是本在溫哥華出版的攝影集,在香港看不到,他說只有一本放在香港中央圖書館。他逐張逐張新聞圖片介紹,這個早餐吃了三小時,我重新認識了一遍香港歷史:天星加價騷動、六七暴動、維園保釣、雅麗珊郡主訪港、內地人大逃港、越南船民……。今天的歷史是昨天的新聞,而今天的新聞,將會成為明天的歷史!行內人尊稱他做橋叔,雖年屆九十,但記性絕佳,聲如洪鐘,對每張新聞圖片都如數家珍。他四十年代戰後在虎豹別墅為遊客拍攝即影即有,五十年代入行在《虎報》當黑房,他說:「香港攝影記者歷史不長,早期報章係交畀影相舖,影完之後交相畀報館。」陳橋這一代是香港報館攝影記者的先驅,他真正感受到傳媒威力,是加入《南華早報》不久,拍了一張港島贊育醫院孕婦通宵輪籌排隊生仔的照片:「這張相轟動英倫,鬧香港政府不人道,報館日頭叫我去影,話朝早排隊由第三街去到皇后大道西,但去到門口見冇人,一問先知是早一晚通宵輪候,結果夜晚再去影。」新聞令政府尷尬,究竟當時有否「政治勢力」干預,「舊陣時政府唔會專登同傳媒鬥氣,係我哋同政府鬥氣。」他說。七一維園保釣,陳橋拍下警司打人,但照片最後被老總抽走,只因他認識警司的太太。


襲擊記者

六七暴動他目睹事件發生,「衝突起初在新蒲崗膠花廠,其實原本是西環卑路乍街膠花廠工潮,再轉去新蒲崗,我去新蒲崗『哺』咗幾日,一邊等一邊咬住個菠蘿包,睇住成件事發生。」他拍下一張防暴警察高舉發放催淚煙警告標語,似曾相識,因為地點在東頭村徙置區,那是我長大的地方,也因為兩年多前我也站在同樣的警告前。橋叔在新蒲崗採訪遇上暴徒襲擊,幸好當時有左派銀行的人在危急關頭站出來保護他,橋叔受了輕傷,休息三日又重新出外採訪。當時夜晚外出要申請戒嚴證,「屋企人擔心,但冇計,因為我係做呢行。」採訪土製炸彈新聞時,最令人擔心不是前面爆炸,而是後面的群眾,因為曾有暴徒混入群眾中襲擊記者。「前面警察一引爆,我就要後退,但又驚後邊群眾中有人襲擊,當時《南華早報》機房都有人放炸彈。」暴徒襲擊記者原來早已有前科。橋叔三十年間拍下的新聞照,充滿故事、張力,視角獨特,究竟有甚麼心得:他說:「去到現場,要有新聞觸覺,要用腦諗嘢,畀人諗多幾步,估計跟住會有乜嘢發生,有時要夠膽作取捨的判斷,放棄人人簇擁拍攝的主角,這樣就可以學習到甚麼是新聞意識。」



希望《鏡頭下的歷史》有朝可在香港出版。

1984年的李嘉誠正準備出手投地,橋叔捕捉到超人的性格。

陳橋,香港歷史的紀錄者

撰文:劉細良編輯:謝慧珊美術:黃創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120/1990233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44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