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小企鵝×果籽】《PAX》:Amazon年度童書

1 : GS(14)@2017-01-22 02:18:04

最近到訪西雅圖第一間Amazon Book實體書店,店子不大,但在近櫥窗落地玻璃旁有整行水泥梯級,自然光加上充足座位是打書釘的絕配。我身邊的顧客帶來一頭老虎狗,定神看着書櫃,跟大家一樣揀選心水讀物。這裏的商店由書店到咖啡館到家品零售,一律歡迎毛孩內進,人狗共融,是一張非常柔和安靜的風景畫!店內有專櫃陳列Amazon熱門推介,在童書專櫃看到2016年度童書,隨手拿起一本叫《PAX》的小說,便跟老虎狗坐下看上句鐘,錯過了午飯。



《PAX》是一個男孩和狐狸的感人故事,自去年面世後,便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首位,此書旋即獲電影公司Sidney Kimmel青睞,公司曾製作以暢銷小說改編的《追風箏的孩子》(The Kite Runner),今次捲土重來,又再買下《PAX》版權準備將故事搬上銀幕。《PAX》是一本反戰的童書,作者看到戰爭給人類帶來的慘痛傷害,兒童亦不能倖免後,於是創作了這部小說,Pax在拉丁文解作「和平」之意。故事講述主角Peter與小狐狸Pax的相遇、分離、追尋及重逢的故事,故事開端小狐狸的家人被殺後,偶爾遇上男孩Peter,小男孩把牠收養並命名Pax在家中作伴。不久戰爭爆發男孩的父親被徵召入伍,Peter需要搬往爺爺住處,但又不能帶上小狐狸。在分離那天Peter把Pax最愛的玩具:一枚木製小兵扔進樹林裏,看着牠跑進樹林後,他匆匆上車離開。當Pax叼着小木兵回來時,發現小主人已經走了。小狐狸堅信主人終會回來,一直守候原地,Peter最終敵不過對小狐狸的思念,決定離開爺爺家回森林尋找老朋友下落。在尋找Pax的路上,小男孩跌跌碰碰受了傷,遇上了因戰火而終生傷殘的軍醫Vola,經女醫生悉心照顧,Peter終傷癒。至於自小被馴養的Pax,因缺乏覓食本能,留落荒野,受盡苦頭,幸得野狐狸群幫忙,從新學習求生,在人狐分開的日子裏,各自在不同的路上成長,這段起伏的日子讓兩個生命都起了變化。故事分別從男孩及狐狸的角度輪流交替出現,前一章由Peter道出自己,後一章換上Pax的看法,從Peter的敍述裏頭,大家可以充份看到他對朋友的情誼,到離棄後懊惱自責的心路歷程,最後決心糾正錯誤,堅持一步一步走下去。Pax展現動物對人的忠誠,堅信小主人不會捨牠而去。Pax在流落森林的日子裏,隨野生狐狸群過活,逐漸學懂求存,學懂保護自己及弱肉強食的道理。故事作者Sara Pennypacker對動物有深入研究,以狐狸的習性來刻劃Pax,而非一般的童話擬人化,追求可愛孩子用語。人與動物之間是存在真摰的感情,特別當大家一起走過一段人生路之後。這故事說明了人愛動物,並非因為牠們可愛得意,也絕非因為牠們對人類千依百順,更不是因為牠們可憐,而釋出同情與憐憫。小男孩與狐狸不依靠語言的默契,兩個屬於完全不同世界的生命,大家存在百分百的信任、互相尊重,彼此愛惜。這故事包括了愛、信任、尊重生命及朋友間互相扶持,以至戰爭帶來的衝擊,和平共處的核心價值,由開始到結局,沒有陳腔濫調,亦沒有堆砌讓人淚流滿臉的情節,是一本平實的兒童文學作品,被選為年度童書,實至名歸。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PAX》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首。

童書專櫃陳列2016年度童書。

撰文:鄺穎萱編輯:謝慧珊美術:黃創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121/1990353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596

【讀書好×果籽】分裂國家之源讀《最後的皇族》

1 : GS(14)@2017-01-27 07:41:18

【文化籽:讀書好】今天共產黨反港獨旗幟高舉,香港人看在眼裏,或會認為小題大做,但對於北京而言,分裂國家是實實在在的問題,尤其在西藏、新疆。今天的民族問題,根源在於辛亥革命所創建的中華民國及四九年建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形式上是一個民族國家,但繼承的卻是一個民族及文化多元的大清帝國版圖。同樣一個多元民族的土耳其鄂圖曼帝國,在蛻變成為現代土耳其民族國家時,其他民族就分裂出去,成為新的國家。今天中共治下由大清帝國征服佔領的內陸亞洲地區新疆及西藏,成為動盪之源。大家可能會問,為何大清可以成功管治藏人維族,而今天駐紮軍隊更多、武備更精良、控制更嚴密的共產黨,卻要擔驚受怕呢?


漢化霸權

要尋前路,只有回溯歷史,究竟在十七世紀建立的最後一個皇朝,是怎樣管理這龐大疆域、民族、文化及宗教多元的大帝國呢?當漢族人書寫大清、蒙元及遼、金等歷史時,總愛強調這些游牧民族在中華大地上成功建政及有效管治,是因為他們已經「漢化」了,內地歷史劇則強調滿族皇帝身邊的漢族官僚協助施政。外族統治者以武力入主中原,打下江山,他們最後也是臣服於中華文明、漢人成熟的典章制度,而最後也融入了中華文化之中,我們香港人對具種族主義色彩的民族史觀深信不移。漢化模式是否大清皇朝盛世康雍乾三朝的成功秘訣呢?這主流觀點近年受到挑戰,主要是一批美國清史研究學者,當中代表作是Eyelyn S Rawski的《The Last Emperors:A Social History of Qing Imperial Institutions》,中文譯本叫《最後的皇族》。作者根據滿文檔案,認為大清皇帝是相當自覺地保存滿洲認同,並且在禮儀、宗教及管治手法上,採取一套非漢族方式。滿洲文化是將東北亞不同民族納入八旗系統中,用同一套法律、服飾規範和社會規則去管理他們,以八旗認同取代原有的民族認同意識。滿洲多元開放的文化模式,同高高在上歧視異族文明的漢人儒家文明,是兩套不同的管理手法。契丹、唐古特、女真和蒙古統治者所建立的政權,雖然也吸納漢族官僚體系,但也同時因地制宜,改革中國的政治模式,在政治上創新,以適應自己的環境。


去儒家化


作者認為清統治成功,漢化不是主要原因,相反,是因為滿人有能力對帝國內陸亞洲邊疆的主要非漢民族,採取富有彈性的特殊文化政策,這些問題正是過去一直困擾漢族王朝。儒家意識形態強調華夷之別,歧視外族,根本難執行多元文化政策,而清皇帝就沒有這種包袱。他研究清對薩滿教及藏傳佛教的資助,探討對帝國境內不同民族的管治手法。藏傳佛教是蒙古人的信仰,也是十七世紀稱霸的關鍵,滿人支持格魯派並令其在西藏佔主導地位,利用宗教穩定西藏及蒙古。漢族自認為文化高人一等,要迫令異族漢化,滿人則靈活地運用文化、宗教政策,甚至鼓勵他們維持、發展自己的宗教認同。回看今日共產中國,表面是中華民族一體,實質仍未脫大漢族主義,停留在漢化模式,這種心態自然難以真正尊重異文化,民族分離之心也由此而起。相比大清帝國治術,究竟是進步了,還是倒退了?



紫光閣功臣像乃乾隆表揚其武功,漢族只佔少數。

意大利畫家郎世寧為乾隆造像,可見乾隆心目中對自己形象的追求。

撰文:劉細良編輯:梁浩維美術:孔文彬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127/1990974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4465

【果籽影評】康城金棕櫚慘情作《我,不低頭》 過年啱睇!

1 : GS(14)@2017-01-29 10:32:09

This is Daniel.
Daniel is a citizen, nothing more,nothing less.
Daniel is a real man.
Be like Daniel.



點解要似Daniel咁?佢落難助人,雖然未必垂丹青,但時窮節乃現。有錢人為利益折腰跪低奶X,呢幾年已不是新聞。當我哋係咁歌頌「仗義每多屠狗輩」,你就知為富不仁已成常態。如果政府有份製造惡勢力,要你捱窮,奪你尊嚴,你可以點?我唔直接答你,我用片名答你。



Hayley Squires一段在食物銀行的痛哭戲令人鼻酸。

靠政府救助,不如基層間互相扶持,相當諷刺。

《我,不低頭》(I, Daniel Blake)其實唔似一套戲。我覺得某段情節好似有兩分over,即被同行觀影朋友圍攻「何不食肉糜」。我太離地,窮途末路,其實真係乜都可以犧牲。諗真佢係一套珍珠都無咁真嘅人間悲劇,有萬般無奈,千串淚水,百種荒謬,好彩仲有十級溫暖。以近80之齡,導演堅盧治(Ken Loach)拿下康城金棕櫚,是史上最年老得獎者,「堅」係老而彌堅。平凡故事得到康城嘉許,或者因為太寫實,電影有時係需要呢種真。導演接觸慈善機構及食物銀行,與領取救濟金的基層對談,取得第一手資訊,唔係隔岸觀火。電影插英國社會福利制度如何侮辱窮人。想在困難時得到暫時援助,就要同福利機構玩不平等遊戲。片中木匠Daniel幾廿年靠手藝搵兩餐,因病申請工作津貼,點知所有手續都要上網搞,你一生都未用過電腦,sorry,我唔理;你人已在我面前,你依然要返去上網填form、等電話。你山長水遠拖男帶女來申請遲咗少少?今個月援助金你一個仙都唔會有。到底民粹可怕?定僵化官僚制度可怕?你連真正有需要嘅人都罰埋,想點?花甲鰥夫,心臟病發,申領津貼,形同被玩,路見不平,好心出頭,摒諸門外,相濡以沬,人情冷暖,XXXX(唔出得街)。呢啲故事閣下左鄰右里樓上樓下可能都有三五七個,慘多幾錢重都有。電影貴在道出永遠上不了頭條的小人物悲歌,為他們吶喊。角色塑造立體,男主角Dave Johns本為棟篤笑喜劇演員,角色面對逆境時的幽默感當然難唔到佢,生活磨人的慘情,對年輕單親媽媽Katie由憐生愛,都入木三分。女演員Hayley Squires根本就係Katie,食物銀行崩潰戲搞到人好心酸,但大家見狀熱心安慰,又好鬼窩心呀嗚嗚。新年流流推介埋啲慘戲,係因為慘嘢唔會因為新年流流無咁慘。大時大節,與其睇笑唔出賀歲片,我寧願揀套喊得出嘅。《我,不低頭》(I, Daniel Blake)導演:堅盧治演員:戴維莊斯、夏莉史昆絲正式上映日期:9/2(初一至初四有優先場)記者:葉青霞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129/1991213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4642

【讀書好×果籽】食品行銷新方法:人造恐慌

1 : GS(14)@2017-02-05 10:40:24

春節假期,香港多了幾個墟市,去年初一晚警民大衝突後,今年放寬了,在深水埗、旺角外,好多地方都有臨時小販擺賣。有朋友去了朗豪坊外的墟市,吃了一件臭豆腐,說味道不對勁,那臭味似是化學品所造。當大家一想到食物含有化學品如添加劑、防腐劑、人造色素、人造增味劑,相信會立即陷入恐慌。今天在食物消費市場中,大家已經建立一種觀念,就是但凡天然有機、無添加、無經基因改良的就是好東西,願意付出更貴的價錢去購買。尤其是關於食物安全的新聞,每天在轟炸我們,傳媒找來真人測試,發現內地「一滴香」增味劑加入火鍋湯底,味道比真正豬骨湯底更佳,這些故事在在增加我們對「人工」、「化學」的反感。


沒有天然食物

究竟基因改良食物是否十惡不赦,有機農業的產品,又是否我們想像那麼純潔天然呢?趁春節價期我閱讀了西班牙生物科技專家J.M.Mulet作品《人造恐慌:擊破謠言和謬誤,告訴你真實的「基改食品」與「有機農業」》,一看書名就知道是走「踢爆」這門路。作者以實事求是的態度,駁斥網路上瘋行的食物謠言,當資訊越發達,食物的話題越多,令人對食物安全出現恐慌,作者以科研作論據,希望大家用理性態度去面對農藥、防腐劑、添加劑及基因改良等議題。今天任何食物都以「純天然」、「無添加」作宣傳促銷手法,食物安全法規從來都沒有定義甚麼是「天然」,這成為了最受濫用的食物概念。作者指出人類的食物,無論是放養的雞,新鮮採摘的薯仔,都是經過人挑選、飼養、馴化、人工培植出來的。今天我們吃的玉米,是古代馬雅人花了兩百年時間,由一種叫蜀黍的植物馴化成食用玉米。人一直在挑選好的品種,美味又能對抗害蟲的,雜交改良,然後新的品種淘汰舊的。紅蘿蔔本來是淡黃色的,但近代荷蘭農夫為了向偉大的橙皇朝致敬,特別創出一種鮮橙色的品種,最後流行全世界。我們大量食用的番茄,也是不斷改良的結果,作者認為今天在超市買到的番茄,由選種、配種、栽種、採收過程,當中含的科技可能比iPhone5還精密。



玉米是經過數百年人工改良,才符合人食用。

番茄有機與否,其營養價值沒有分別。


混亂的有機

另一個食物促銷潮流是「有機」,但消費者對甚麼是有機生產認識甚少,如誤以為不用殺蟲劑及化肥,其實有機認證標準是規定種植過程使用天然東西,他們一樣用除蟲菊精類殺草劑,而生產商其實是傳統合成殺蟲劑公司如拜耳、孟山都。這些天然農藥產品也一樣有副作用,有的也含毒性強的銅、鉀、明礬。有機也不等如對環境有善,今天有機產品也是工業化大規模生產,也用溫室栽種,山長水遠運來香港的歐洲有機番茄,怎麼說也是增加了碳排放吧!即使最認真的歐洲有機檢查機制也充滿爭議,因為它是每一年事先做評估,先相信來年耕作者沒有出蠱惑,但當遇到蟲害,收入泡湯時,農民還會堅持用殺蟲效果有限的天然產品嗎?歐洲食品安全管理局有關「食物殘留殺草劑」報告指出,有機食品的農藥殘留量是相對地低,但被檢驗出的26種殺蟲劑中,25種並不在合法使用的有機生產名單內。作者發現歐洲有機認證十分混亂,有國家級也有地區的,最後歐盟建立統一認證,但大量地區、行業的認證單位繼續存在。作者也點出了一個更根本的問題:有機是否等於更有營養?書中根據歐洲國家研究,指兩者差別不大,現在歐盟有關部門也不敢再提有機食物營養成份比較有益健康。此書踢爆今天全球流行的食物宣傳,純天然、無添加、有機認證、纖體……,有助大家做個精明消費者。



撰文:劉細良編輯:謝慧珊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203/1991580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332

【小企鵝×果籽】喜歡大東西的國王

1 : GS(14)@2017-02-05 10:49:17

【文化籽】今天看新聞,總會見到大言炎炎的政客,在吹噓自己對香港未來的願景有多麼宏大,要怎樣令香港更上層樓,看見這些新聞畫面,我便想起了日本繪本大師安野光雅的作品《喜歡大東西的國王》。



故事說從前有一位喜歡好大好大東西的國王,甚麼東西都喜歡超大的。他的一天是這樣開始的:先在比屋頂還要高的大床上醒來,然後在像游泳池那麼大的洗臉枱前洗臉,最後用像庭院那麼大的毛巾把臉擦乾。他用好大好大的刀子和叉子吃一個小小的蘋果,僕人為他準備了好大好大的巧克力,他每天也只吃一小口,不過因為每天吃巧克力,國王因此蛀牙了!他牙痛得大叫。但牙醫來的時候,他竟然哭得更大聲,因為他不要用牙醫帶來那麼小的鉗子拔牙!為了國王,大家立即趕工做了個巨型鉗子來拔牙,大鉗之後用來做大鳥籠,但雀鳥都從隙縫間飛走了,但當老鷹追逐時,雀鳥躲回籠內,麻鷹飛不進,國王認為很有用,於是又下命令興建大池塘,僕人甚至還捕捉一頭鯨魚來供國王釣魚。最後國王下令做了個偌大的花盆,播下鬱金香的種子,認為這樣就可以種出超巨花朵,但最後長出來的是原本大小的可愛小花朵!作者安野光雅是日本童書繪本大師,書中描繪出各式各樣龐然大物,讓讀者好像進入巨人國度。故事裏的國王,有權有勢,可以將所有東西做成超大尺寸,但是種在超大花盆裏的鬱金香卻還是正常不過的花,孕育出來的是棵健健康康的小花。作者在書中的後記提到:「人類是沒有辦法建造出生命的。我們必須了解,一朵花、一隻小蟲,都是無可取代的寶貴生命。」故事言簡意賅,即使是擁有最高權力的國王,也無法隨一己之意改變大自然規律。人縱然可以運用權力金錢堆砌出各種誇張巨大的建設,並不代表我們可以漠視大自然的規律,因為這都不是人為建設所能夠取代。今天泱泱大國追求強大、重量不重質,當今社會科技日新月異,網路發達,龐大的資訊充斥生活每一角落,隨處可見的低頭族,人手一機,不論行住坐卧,總離不開LINE、fb,看似緊密結合的世界,實則人心疏離。唯一共同嚮往的,就是賺更多的錢,來滿足無止境的物慾:買更大的房子、更名貴的車、名牌服飾……內心呢?卻是茫然、躁動,得不到安寧。人生不過百年,何必執着於虛榮,追逐名利,驀然回首一場空,人生不就是白走一回了。



書中各式各樣龐然大物,讓人有進入巨人國度的感覺。

繪本圖畫精美,文字也簡單易明。

撰文:鄺穎萱編輯:梁浩維美術:黃創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204/1991698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466

【果籽影評】La La Land劇情老土 都值金像獎提名?

1 : GS(14)@2017-02-07 05:16:42

《星聲夢裡人》在香港上映前一晚獲14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的確爲電影打了一支強心針。雖談不上是文藝片,但歌舞片的確沒有太大的商業市場,上一次比較成功的歌舞片已經是《舞力全開》(Step Up)。《星聲》離不開夢想和愛情,劇情如懷舊片中的發展,真確有點老土,但《星聲》之所以能夠獲平《鐵達尼號》的奧斯卡金像獎提名,不得不提的是《星聲》當中的電影技巧。



《星聲》有多處都向黑白歌舞片致敬,而當中的顏色運用已經買少見少。電影一開始就用了一鏡到尾(Long Take),二十多個演員續一出場,不過他們都不是主角。開初五分鐘的歌舞,演員的衣服出現七種顏色,各有深淺,預告了電影後段將會出現的顏色。出現彩虹顏色絕不稀奇,但電影中的顏色配搭絕對少有。離開第一個場景,回到女主角與朋友合租的屋內,除了不同顏色的家具之外,還要配搭上不同的紋理。要是這些場景出現在一般電影的話,這些心思或許會變俗氣,但在《星聲》出現卻變成了一大特點。電影之後出現紅搭黃、綠搭藍建築的場景過場,冷暖色分明,即使是一般的觀眾亦能夠察覺到,故的確令電影有所生色。場景顏色的運用以外,《星聲》亦有加入不少色溫轉換,配合不同情節。電影整體都使用了偏紅的色溫,畢竟樂陶陶、甜滋滋的情節佔多數,電影前段出現無數次男女主角遇見和分別的場面,當中兩情相遇的畫面用了偏紅的色溫,分別時的畫面色溫稍為轉換至偏藍,配合分別時的不捨之情。但《星聲》亦有記者認為不當的顏色運用,在電影最後一幕,男女主角深情對望,男主角的分鏡是正常色溫,但在女主角分鏡中,有一盞藍燈打向女主角,加上背景漆黑一片,以「青面鬼」形容實為不過。或許最後一幕在呼應某懷舊歌舞片,只是記者懵然不知。電影離不開愛情之外,亦離不開爵士樂(Jazz)。爵士樂主要源於早期的黑人音樂,除了當時的民俗音樂之外,藍調(Blues)可算是爵士樂的起源之一,故使用藍色配搭爵士實屬理所當然。電影中大多數的配樂雖談不上爵士,但也是有爵士風格的歌舞劇音樂,故畫面如果沒有藍色,亦會有藍色射燈,沒有藍色的射燈,亦會有偏藍的色溫。電影中段出現一首叫人無奈的歌──《Start a Fire》──顧名思義這首歌象徵男女主角點燃分手的導火線,男主角演奏序曲(intro)的時候,只有一盞藍色的射燈照亮,進入歌曲輕快部份的時候,所有的燈光都亮起,變成百老匯般的畫面,完全配合歌曲節奏。話雖如此,歌舞片需要聲畫配合實在是理所當然。《星聲》毫無疑問有過人之處,否則亦不會獲14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但劇情實在沒有太多的驚喜。講述夢想和愛情的電影多不勝數,《一切從音樂再開始》(Begin Again)講述追逐音樂夢想的失意,但最終透過音樂重拾愛情;《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是九把刀自己的故事,雖然這些經歷成就了他的夢想,但卻跟他錯過了一段愛情;《風起了》(風立ちぬ)同樣講述愛情成就夢想,但往往在夢想實現之際,愛情敵不過青春、歲月、時間。電影主題離不開夢想和愛情在所難免,但由於《星聲》部份情節向懷舊電影致敬,加上新演員和不同的電影技巧,故沒有給予人一種老土的感覺。莫講話如記者的90後,80後都未必睇過《萬花嬉春》(Singing in the Rain),年輕人又怎會知道《星聲》在向甚麼電影致敬,但《星聲》之所以沒有老土的感覺,亦全因《星聲》的寫實性。今時今日重遇前度在所難免,即使沒有面對面碰上,某日facebook上他一個新動態,亦能夠再牽動你的心弦。成長是人必須經歷的過程,現實每天都把夢想打碎,但只有重拾碎片中的可能性,方可成就夢想。《星聲》除了顏色運用之外,亦因為《星聲》打破了已往大家對歌舞片的刻板印象,歌舞片除了帶給人快樂,亦可以帶給人感慨。記者:盧逸文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HYPERLINK"http://fb.me/AS.AppleDaily"://HYPERLINK"http://fb.me/AS.AppleDaily"fbHYPERLINK"http://fb.me/AS.AppleDaily".HYPERLINK"http://fb.me/AS.AppleDaily"meHYPERLINK"http://fb.me/AS.AppleDaily"/HYPERLINK"http://fb.me/AS.AppleDaily"ASHYPERLINK"http://fb.me/AS.AppleDaily".HYPERLINK"http://fb.me/AS.AppleDaily"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207/1991989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888

【讀書好×果籽】英治文化戰略與大中華膠

1 : GS(14)@2017-02-18 00:51:53

【文化籽:讀書好】近年後生一代香港人高舉「香港民族」,認為要建構自我認同,主體意識,必須有獨立的民族身份,以作區分。但自「支那宣誓」事件後,年輕人才驚覺他們口誅筆伐的「大中華膠」原來仍佔主流,而且政治光譜甚寬,由左至右,由民建聯到民主黨皆存在。



大家有否想過香港百多年殖民管治,華人精英階層理應文化「歸英」,猶如印度,視英國文明乃人類文明楷模,何以香港人比內地人更尊重中華文化及傳統呢?香港人的「大中華膠情意結」,其實是在百多年英治時代下培育成長,這是一個相當弔詭的現象,也展現大英帝國就地而治的文化統戰手法。《近代南來文人的香港印象與國族意識》一書,是理解香港中華膠煉成過程的入門作品。


英治文化戰略

香港人國族意識由十九世紀南來文人:前清遺老硂寨城官員、四九年後來港知識分子及殖民地總督交織而成,當中有幾位是關鍵人物,如港大中文系創辦人賴際熙、文人陳伯陶、朱汝珍及總督金文泰。七十年代香港小學生仍然學習古文、尺牘、中國歷史一早獨立成科、以金文泰總督冠名的官校是一所華文學校,這一切的發生,並非偶然。賴際熙是廣東增城人,1903年中進士,1907年入翰林院任國史館總纂,當仕途開始一片光明之際,1911年帝國滅亡了,他逃至香港,挾前清翰林之名,成為香港文化界名士。1912年香港大學正式開課,他與另一位前翰林區大典受聘文學院,開設中國經學及歷史等課。根據作者研究,賴際熙因有港大教席生計穩定,引起很多前清遺臣艷羨,紛紛與他拉關係,形成一個傳統網絡。他的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來自1925年到任的金文泰總督,履新前已具古文根底,通曉粵語及國語,對中華文化有濃厚興趣,致力改善香港華文教育,提升港大中文系地位,並成立華文中學。1929年港大中文系升格為中文學院School of Chinese Studies,並聘請另一位前清翰林朱汝珍任教中國傳統哲學與文學。港英為何大力支持一班中華膠傳統主義者?大家不妨回溯近代中國的意識形態發展,清末在列強欺凌下,知識分子追求富國強兵,逐漸認為傳統文化乃現代化最大阻礙,這種反中華文化浪潮在1919年五四運動開始,反傳統與激進政治是雙生兒,共產主義運動是五四的嬰兒,而五四的影響直至1966年毛澤東掀起文化大革命到達高峯。英人面對內地革命浪潮,為免本地華人受此影響,於是反其道而行,提倡講求君臣秩序,相對保守的傳統儒家文化。1927年金文泰宴請一班華商及遺老,他以廣東話發表演說:「香港地方,同中國大陸相離,僅僅隔一衣帶水。如果今日所提倡嘅中國學科,能夠設立完全,將來集合一班大學問嘅人,將向來所有困難,一一加以整理,為後生學者,開條輕便路徑,豈唔係極安慰嘅事咩?」金文泰的願景是令香港成為中華文化研究的重鎮,他拉攏華商與遺老合作,捐助港大中文學院,亦因此保存了傳統國學。


反共與新亞精神

共產黨建政後,難民湧入,英人考慮到殖民地華人對華文教育有龐大需求,殖民地部首席教育顧問Sir Christopher Cox1957年考察新加坡,對南洋大學被共黨滲透帶來政治不穩定擔憂,認為香港要避免,日後開辦的華文大學要同政府保持密切關係。1959年政府宣佈計劃成立華文大學,也鎖定了反共的新亞書院為合作夥伴。歷史彷彿回到金文泰年代,他選擇幫助前清翰林;一班傳統主義者去發揮社會影響力,抵銷五四激進主義衝擊,而中文大學則選擇了文化上的傳統主義者錢穆、唐君毅。這一切都不是偶然。港大中文學院及中大新亞書院文、史、哲學系的畢業生,多年來出任政府教育官僚、中學教師,培育出一代又一代對中華文化有感情及敬意的香港華人。反之共黨官僚,則粗疏地認為殖民地下培育的是崇英親美奴才,所以就要推行近代歷史教育,宣傳愛國主義!歷史諷刺莫過於此。撰文:劉細良編輯:梁浩維美術:孔文彬


《近代南來文人的香港印象與國族意識》是認識本土中華膠入門作品。

前清翰林兼港大中文系創辦人賴際熙。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217/1993029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783

【小企鵝×果籽】大樹好遮蔭

1 : GS(14)@2017-02-18 09:52:39

記得在這欄目曾介紹過Demi創作的繪本《空盤子》(The Empty Pot),這是經典作品,借中國民間傳統故事教育年輕一代做人要誠實,不要弄虛作假,《空盤子》繪本構圖猶如畫在中國扇面上,非常吸引。今個星期再跟大家介紹Demi的新作《The Shady Tree》,這遮蔭大樹的風格與《空盤子》一脈相承,畫面具有中國特色,而故事主人翁還是Ping,今回他遇到了一個家住大屋的富孩子Tan Tan。Tan Tan的住處位於一條寬闊的路上,屋旁種有一棵大樹,樹蔭一直伸延至屋內的亭台樓閣,路上的小孩們都愛聚在這裏追逐嬉戲,富小孩從來不會加入大夥兒,只愛拿着心愛玩具獨自玩耍。一天Ping來到大樹下乘涼,Tan Tan見到他一臉寒酸相,感到非常厭惡,即怒吼命對方離開,他對窮小子說:「這樹幹、樹枝、樹葉、樹蔭都屬於我的!你給我滾。」窮小孩知道自己根本沒有能力與人家爭辯,發呆望着對方待上老半天才蹦出一句話:「您可否將樹蔭賣給我?」富小孩心想天底下怎會有這麼笨的人呢,心中暗喜,立時答應以兩枚銅板將樹蔭出售給對方。自此Ping每天都來到清涼的樹蔭下或坐或玩。



窮孩子Ping向富孩子Tan Tan買樹蔭與同伴分享,說明「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道理。

與人分享 其樂無窮

樹木一天一天壯大,樹蔭茂盛起來,整棵樹更逐步向大屋內其他地方伸展,Ping便帶同雞及水牛到大宅庭院玩耍,日復一日,樹蔭已大得幾乎覆蓋整座房子,甚至遮蓋到Tan Tan的大床上面。眼見樹蔭的範圍越來越大,Ping招呼朋友和動物的次數越加頻密了,Ping讓一眾朋友享受樹下的地方,大夥兒吵吵鬧鬧圍在一起嬉戲。Tan Tan終究按捺不住,大聲驅趕他們離開。但是Ping隔天又如常回到樹蔭下,繼續享受他的「地方」,一天富小孩宴請朋友慶祝生日,窮小孩又帶着水牛到來,一人一牛高高興興的席地而坐,當朋友知道Tan Tan原來早將樹蔭賣掉,都紛紛嘲笑他實在愚蠢可笑。富小孩十分氣憤,決定搬往另一住處,那裏既沒有樹蔭,沒有大樹,路途遙遠亦沒有朋友前來探望。故事來到最後,Tan Tan因為敵不過孤獨的日子,最終選擇返回舊居跟大家結伴。故事寓意很簡單,說明了「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道理,與人分享,其樂無窮。這是一個智慧的故事,教育孩子做人要分享的道理。「講道理」是很多家長喜歡採取的教育方式,一直以來被正面推崇。但人們也往往發現講道理多是徒勞無功,越喜歡講道理的家長,孩子就越不聽教。教育並不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The Shady Tree》這種連大人也感興趣的故事,正是「小故事大意義」的不錯示範。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撰文:鄺穎萱編輯:謝慧珊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218/1993158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919

【讀書好×果籽】念念不忘、魔窟城寨

1 : GS(14)@2017-03-04 00:35:47

【文化籽:讀書好】我是城寨迷,由1965年起居於旁邊的東頭村徙置區,過一條馬路就到城寨,姑婆居於城寨,定期到訪玩樂,某年瘋狗症流行,政府撲殺沒有打針的狗,我將愛犬藏於姑婆家,那時已經明白,在城寨是可以逃避執法者,這裏是我童年的玩樂迷宮。兩年多前創辦網台,不用多想就叫做《城寨》。為何一個已經清拆20多年、被視為藏汚納垢、龍蛇混雜的罪惡之城,至令仍然有人念念不忘?



上星期電台的義工阿邦送我一本叫《九龍城探訪》的日文圖片書,作者是格雷格‧吉拉德(Greg Girard)及林保賢(Ian Lambot),他們在1987至1992年間每個月到城寨與居民進行訪談及拍照,1993年出版英文作品《City of Darkness》,立即成為cult書,已斷市多年。2014年再推出增訂本《City of Darkness Revisited》,而日文版《九龍城探訪》則是在2004年面世,我手上的一本已經是2015年的第10版,至於中文版《黑暗之城:九龍城寨的日與夜》亦在前年推出。城寨魔力,這30年來走出香港、跨越文化,成為一道獨特的城市風景。既科幻,也真實,世界少見。


科幻城寨

去年荷李活科幻電影《攻殼機動隊》女主角施嘉莉祖安遜來油麻地廟街拍攝,這電影是改編自日本經典動漫,電影講述「公安九課」打擊網絡黑客高科技犯罪的故事,當年導演押井守就是參照香港舊區作為主場景「新港市」。在日本人眼中,以城寨為代表的香港舊樓街區同科幻cyberpunk美學是有種特殊的親近,這連帶影響了《22世紀殺人網絡》及《悍戰太平洋》等電影,都以香港特有的高密度舊街區作場景設計。在科幻小說cyberpunk一系列中,作品多以反烏托邦為主調,主角是反抗科技宰制的黑客,而在美術風格上,香港一方面是先進亮麗的中環、金鐘、尖沙嘴,另一面是殘破、暗黑、無政府狀態的九龍城、深水埗、油麻地、旺角,正好對比出人類未來世界的對立狀態,而主角潛藏在龍蛇混雜的無政府舊區,糾集反抗分子,這種味道,徹頭徹尾就是「三不管」的城寨故事。


人文城寨

《黑暗之城》一書除了近300張圖片外,也有論文及人物訪談。Julia Wilkinson的《九龍巡檢司的要塞》整理城寨早期歷史,指出城寨一開始就是中英政府的角力場,而這特殊地位在於為居民提供生存空間的同時,亦成就了一個異於常態的建築空間。城寨佔地只有0.026平方公里、高峯期居住了近35,000人,至今保持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紀錄。1898年中英簽訂了《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九龍半島與新界成為殖民地,但奇怪是只有九龍城寨仍歸大清。因主權誰屬不明不白,城寨就走上無政府之路,違章建築像樹木一樣有機地蔓延生長。這裏生活環境惡劣,不見天日,除非走上天台,但轟隆轟隆的鐵鳥就在頭上飛過,伸手可觸及它的肚子。這裏既有黃賭毒,亦有無牌醫生、山寨廠、食物加工場,也有教會、文社,是個有機的垂直社區。其實城寨故事最令人感動的,是內地動亂帶來一批又一批寨民,他們在這裏掙扎求存、相濡以沫的真實生活。我記得每逢颱風,城寨必定水深及膝,姑婆會來我家暫避,水退後一齊回城寨,旁邊山寨玩具工場的出口玩具紅番、牛仔、士兵,隨水漂浮,我們就拿着竹筲箕去撈,走過旁邊的牛丸工場,老闆會給我一袋煮牛丸後剩下的湯拿回家開餐。這不是電影《省港旗兵》,也不是《城寨出來者》的黑暗世界,而是我們已將消逝的華人庶民社會。書中最後一章,是也斯的《九龍城寨:我們的空間》,他說回憶城寨並非為了懷舊,而是為了思考我們身處其中的空間!



外國人對城寨甚感興趣,所以經常會將它放入電影或動畫的背景中。



九龍城寨的建築物非常密集,內裏亦有另一套秩序。



撰文:劉細良編輯:陳禮康美術:孔文彬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303/1994520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650

【小企鵝×果籽】說到做到

1 : GS(14)@2017-03-25 10:34:57

我還記得小時候,周末都渴望跟父母郊遊,為了可以早點出門,我總會乖乖的一早爬起來穿衣準備就緒,結果呢?多是等到天荒地老!等什麼?等兩老起來!為了打發時間,我會以最快速度完成假期後要交的作業,免得老媽起來後因有未完成功課藉詞逼我留在家,一直等到連將周末早上的卡通片都通通看過,坐到屁股都麻痹,又或者連午飯時間都到了,爸媽才施施然起床,花上句鐘才順利出門,我還記得每次我都會為了「怎麼等這麼久」這件事氣到不行。最生氣的,莫過於「你不是已經說好了嗎?怎麼又這樣?」這種「說到卻沒有做到」的感覺很不是味兒,認為「你們大人怎麼可以欺騙小孩」,一開始還會相信大人,久而久之,漸漸的也就「不那麼相信」,到了最後就變成「最好是這樣啦!」再然後對大人說話充耳不聞。直到出來工作以後,自己也是一星期六天上班,星期日還要晨早起來,早一晚雖然也應承了小狗阿里行山,但要爬起來的時候,就變成天塌下來也先讓我睡個夠再說吧!今天我向大家介紹的繪本《說到做到》,就是一本發人深省的作品。故事主角小狼很有教養,第一次出門獵食,雖然肚子很餓,但牠還是謹守父母的教導:「要尊重獵物們最後的願望!」走在路上,牠很快就捉到一隻兔子。當他為兔子完成最後心願時,兔子乘機逃走了,之後捉到了一隻公雞,又因為滿足對方的遺願,再被欺騙而讓獵物逃之夭夭。第三次,小狼逮到一個小孩。孩子要求灰狼讓他先向朋友們道別,聲稱之後會回來給他作晚餐!小狼認為既然這是男孩的最後願望,就應該尊重對方的意願,還答應替他畫一張自畫像,男孩就這樣拿着畫走了,當男孩展現狼的自畫像給朋友看的時候,大家一哄而散,他的朋友原來就是從小狼口中死裏逃生的兔子和公雞。看到這裏,你可能已經猜到小孩跟「朋友」一樣,早已逃到九霄雲外,儍瓜才會將自己送回狼口吧!故事剛好相反,出現了有趣的轉折。男孩居然信守承諾,在相約的地方出現。究竟餓狼與男孩最後的故事發展如何,我讓你自己去發掘。



《說到做到》甚具意義的故事令它獲得法國獨立書店繪本獎。

「說到做到」,其實談何容易,尤其性命攸關,當然逃命要緊,同樣小狼餓得交關,明知「尊重獵物願望」,就等如放生他們,倒不如先解決自身基本需要方為上策。講信用無疑重要,若然情況涉及人性、甚至利益時,又會否影響我們道德價值的實踐呢?《說到做到》,就是引導讀者思考上述問題。從小我們被教導「講得出做得到」的重要性,不要信口開河,隨便向別人作承諾。年幼的孩子亦會記得大人對他作出的承諾。那種「大人值得信任」的感覺太重要了,你我都曾經歷過,這樣的信任感會一直延續到叛逆不安的青春期,影響個人成長。教養,是每個父母成長經驗的累積,也是一輩子的功課啊!《說到做到》是一本有質素的童書繪本,啟發孩子思考。此書獲頒法國獨立書店繪本獎,很有意思!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撰文:鄺穎萱編輯:梁浩維美術:孔文彬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325/199688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81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